客观来看,中国经济奇迹打赢抗日战争是不是奇迹

中国是否真的打赢了抗日战争? - 知乎58被浏览17946分享邀请回答278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7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中国人在国外的抗日战争,曾创造过什么奇迹?- 百度派
{{ mainData.uname }}
:{{ mainData.content }}
{{ prevData.uname }}
:{{ prevData.content }}
{{ mainData.uname }}
:{{ mainData.content }}
0 || contentType !== 1" class="separate-line">
:{{ item.content }}
获取百度派权限,参与更多问答互动
中国人在国外的抗日战争,曾创造过什么奇迹?
问题说明(可选):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
,才能邀请用户
长久以来,我们一直认为中国抗日战争是发生在中国领土上的战争,但有一场战争发生在了国外领土上,而且是中国人对抗日军的战争,这战争中国人怎么跑到国外打日军了呢?抗日战争的中国士兵新背洋是缅北群山...
长久以来,我们一直认为中国抗日战争是发生在中国领土上的战争,但有一场战争发生在了国外领土上,而且是中国人对抗日军的战争,这战争中国人怎么跑到国外打日军了呢?抗日战争的中国士兵新背洋是缅北群山夹峙中的一块小小的山谷平坝,呈长条状,踞印缅边境约七十公里,它扼守胡康河谷的出口。这为驻印军的入缅必经之地,由日军增派第十八师团第一一四联队驻守。日本第十八师团,虽然不是甲种师团,但其采用四四联队编制,师团全盛时期满编为32000人,代号为“菊”。成名于淞沪会战,以坚毅果敢的登陆行动迫使中国放弃上海并参与了南京大屠杀,后参加了新加坡战役迫使8.8万英军投降,缅甸战役与五十六师团配合切断远征军退路,迫使远征军进入野人山导致5万人的死亡。绰号“丛林恶魔”。缅甸的日军日11时,新三十八师搜索连在搜索的前进途中与日军的一个大队猝然遭遇了,双方立即抢占有利地形,并同时向对方开火。按照以往的经验,日军一个大队(营)战斗力往往相当于或超过中国军一个团。河南战役,日军曾经创下一个机动大队击溃汤恩伯的一个师的惊人纪录。因此战斗一开始,日军并没有把区区一个连的中国兵放在眼里。他们还是按照老一套的战术,依仗人多,三面包抄,连连向中国军占据的无名高地发起猛攻。孙立人视察中国远征军选拔但是这次他们没能如愿以偿搜索连是驻印军新三十八师的开路先锋,全连兵员300余人,配有迫击炮12门,反坦克炮3门,轻重机枪20余挺,士兵清一色的M4汤姆式冲锋枪。战斗一打响,该连即沉着地应战,将敌人放进射程内,充分发挥火力优势予以杀伤。日军“丛林恶魔”在印度当日本兵端着三八大盖气势汹汹地扑上来的时候,冰雹般的迫击炮弹便劈头盖脸的砸下来,暴风雨般的机枪子弹始终构成一道道密不透风的火墙,把气焰嚣张的日本人打的晕头转向,好像割麦子一样的纷纷栽倒在地。轮到中国军反冲锋的时候,头戴美式钢盔的中国士兵更是个个争先,勇不可当。他们充分发挥自动武器近战的长处,把密集的子弹泼水般的扫向敌人。尽管日军受到过严格的射击、刺杀、和肉搏训练,且战斗意志极为顽强,但是他们手中的老式步枪毕竟敌不过自动武器的威力,中国士兵不待他们靠近就把他们打得血肉飞溅,满身都是窟窿。激战至中午,日军渐渐不支。下午,另一个连的中国士兵赶到,两路一起夹攻,日军仓皇地败退,丢弃两百多具尸体和许多枪支弹药。前哨战初战告捷,中国驻印军首站就创造了以少胜多的骄人奇迹!在中美联军的包围下,第18师团的补给被切断了, 在营养失调和疟疾等各种传染病的困扰下,面对着全军覆灭的危机。此时第18师团准备开始反攻,但形势已变,第18师团不仅被中国远征军地面强大火 力所制压,制空权已操之于中方之手。根据战后统计,第18师团4年之中投人缅甸的3.15万名士兵中有超过两万人 以上战死,中国远征军在此战还缴获了其师团长的关防大印,不久,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第 18师团编制遂被取消,从此不复存在。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
中国人在国外的抗日战争,曾创造过什么奇迹?
,才能进行回答
一个问题只能回答一次,请&nbsp点击此处&nbsp查看你的答案
1人关注了此问题抗日战争,血写的奇迹
导读:918事变以后中国政府就已经深深的感悟到了国力、军力与日本的巨大差距,也感悟到了国际社会的软弱,深知日本早晚会突破中国的让步底线,最后会发动更大规模的入侵,也就是说国民政府看出来了,这中日之间是迟早要打起来的,所以当时就想仿效德国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因为当时的德国的军事工业很发达,军队的建设也很正规,所以就请了不少德国的顾问到中国来。这些德国顾问考查了中国的军事状况后就建议,中国应当组建100个德国装备的师,3个重炮团,3个战车团就有可能阻击住日军可能的进攻,不过时间要15年。可这日本人发动战争的时间不是中
918事变以后中国政府就已经深深的感悟到了国力、军力与日本的巨大差距,也感悟到了国际社会的软弱,深知日本早晚会突破中国的让步底线,最后会发动更大规模的入侵,也就是说国民政府看出来了,这中日之间是迟早要打起来的,所以当时就想仿效德国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因为当时的德国的工业很发达,军队的建设也很正规,所以就请了不少德国的顾问到中国来。这些德国顾问考查了中国的状况后就建议,中国应当组建100个德国装备的师,3个重炮团,3个战车团就有可能阻击住日军可能的进攻,不过时间要15年。可这日本人发动战争的时间不是中国政府说了算,随着政局的变化,战争根本就不等中国完成新军建设就可能发动。在这种情况下,国民政府就组织国防部的一些高官并秘密请了一些所谓的友邦各国专家和参谋部门一起,按照现有中国和日本的双方实力,做了一个战况推算,什么叫战况推算,就是完全假设中国双方开战的情况一步一步的预计一下战争的结果。时间不长,计算结果很快就出来了,但这个结果真的是令人异常的绝望:经过科学的计算中国根本不堪日军一击,一旦战争爆发中国必将被日军迅速击败,英国的计算结果中国最多2个半月就完蛋,的计算结果是中国最多3个月就完蛋,国军自己的推算结果是4个月,最乐观的是德军参谋部的推算,认为中国最多可以坚持6个月左右。真的那么悲观么?当时国民政府的国军统帅部就这个结论秘密召开了几次战争策划会议,最高军事统帅肯定,此前的战争推算是正确的,不用怀疑其正确性,而我们要做的只是想个办法如何才能让日军不能正常的发挥作战能力,使中国能够大大的拖延坚持的时间,拖出个奇迹。也就是说,他这日本国,毕竟人口有限,资源也有限,真拖起来他不一定有那么大实力,另外,日本人也过低的估计了中国的民族性,中国毕竟是一个几千年的文明古国,虽然中国人中也有败类,但是中国人的民族认同感是相当强的,要在几个月内就征服这么多人的心,谈何容易。1937年国力对比日本 中国铁产量 309万吨 不足10万吨钢产量 640万吨 不足千吨舰艇 190万吨 5.9万余吨飞机 2700余架 300余架常备军 约38万人 约200万人这资料就是来自台湾国防部“《第二次中日战争史》 第二十章”的记载,很多都是新解密的资料。内容如下: 3&-[B`dD(f &mhFy中日战争可以说是是一场典型「跨越时代」的遭遇战,其主要的关键,不仅在于双方武器装备上的巨大差异,更在于总体国力,举凡经济、社会与文化结构上的差别。当时的日本,已是一个工业化的军事强国,无论是社会组织与国民观念,都已能适应现代化的总体作战。但是当时的中国,却仍在落后与农业化生产的社会结构之下,因此难以发挥总体作战的能力。同时日本对外的作战力量是团结一致的,中国则有着国、共对立以及各地山头的分裂问题。 R'Kt=.s&9W{,=.%MX$所以,在讨论中日双方的有形战力对比,虽然可以作出数量化的分析,但是由于其中结构的不同,很难单凭数量化的对比,而得知其中真正的差异。这就是为什么全球各国的军事专家,对于中国能力的评估,与事实的表现,会有非常重大落差的原因所在。只有透过中国军民所付出的血、泪、牺牲,才能发现真正事实的层面。 5f;n&EP yNk96"P$P20.1 中日双方总体国力的比较 0JmFQ ^g(/xl4ohL$a当时,日本已是二十世纪的军事强国,有着健全的工业化生产基础,陆海空军队所使用的先进武器,全部是由自己设计与生产的,日军又有先进以及完整的军事组织体系与半世纪以上的征兵制度,因之日本的军力,无论是装备还是人员,都是现代化的作战结构。而中国还是处在十九世纪的落后国家,主要的军事观念还是来自一批前清遗老的领导人物,仍然以复杂的个人关系做为运作的基础,率领一支近乎文盲的军队,刚刚开始知道运用买来的一些二手军火,国家既没有工业化的经济结构来支持战争的后勤需要,就连征兵制度以及全民动员的总体战,还是完全在摸索的阶段。 l6iw=b[?&RhOjZgyZ从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开始入侵中国东北的领土起,中日双方就处在不断的对立与危机之中,其中也经过几次局部与激烈的战火冲突,但是中日双方一直没有正式的宣战,中国在近五年又十个月的折冲与忍让下,被日本占领了整个东北,一半的内蒙古,三分之一的河北省,五千多万的中国人成为亡国奴。日本在中国的境内,事实上取得全部帝国主义宗主国为所欲为的特权,但是日本对于自己能否取得对抗苏联及与决战的战略优势,仍然充满着不确定,因此对华的侵略也就逐步的越陷越深,终于在的冲突中失控,迫使中国选择了最后关头的全面抗日作战。 4bP13fFX H0PK中日双方这场全面与持续的历史大决战,总共进行了八年一个月又三天,两军双方总共进行过二十二次的会战(双方动员兵力在十万人以上),一千一百十七次以上的战斗(双方兵力在一万人以上),以及三万八千九百三十一次的小型接战,中国军方伤亡了三百六十万人,日军伤亡了一百一十万,中国平民死亡了三千五百万人,接近六千亿美元的财产以及无数的文物遭到日军的摧毁与劫掠。 JZ`&|&Wu3U4U K以战争规模而言,这场决战的确是中国历史上最大与最为惨烈的战争,虽然最后中国终于与盟国一起战胜了日本,可是结局却是最为奇怪的悲剧:日本这个侵略者、战败国不但能够全身而退,不负责一文钱的赔偿责任,甚至能够保有它所侵略的琉球群岛。 [1] YTQ5sFuGM? m&IF&b为世界的正义、和平牺牲最大的中国,除了得到了一个战胜国的头衔外,只有无数军民的死伤,及社会与家族累积数世纪的基础完全被侵略者的战火消耗殆尽;虽在名义上成为创立联合国的四强,但是却丢掉了外蒙古二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还加上将东北的交通动脉、港口无偿给苏联使用。 [2] q[-|ZA bbrb)N[[sOt在中日两国正式全面开战时,日本全面现代化已经有半世纪以上的基础,日本帝国在当时是全球最强的陆军与海军国之一,它又拥有堪称世界一流水平的工业基础,能够大量生产及自己研发最为先进的陆海空军武器。当然最为重要的是,日本近乎全民皆兵的总体战争体制,日本全国最为优秀的年轻人,都以参军为荣,军队体制完整,军官与士兵的训练与素质都有很高的水平,因此日军的战斗力,单以陆军野战师的有形兵力、火力相比,中国陆军(当然是与整编后的中央军)与日军需要三比一才能平衡。 Z+ixRch@-s*RBV'b但是事实上,就连中央军完成整编的二十个师的陆军部队中,大部分的德式装备也没有运到,若是以中国地方诸侯军队的兵力与火力做为比较,华军对日军需要五比一,甚至是八比一,才能达到战力平衡。如果加上日海、空军、战车与毒气的,日军更是占到绝对的优势。 [3] `)T&~2nte i`/而反观中国,就算在开战之时,全国还不能算是达到真正的统一,将近一半地区,还是维持半独立的状态,现代化的工业只在沿海商港零星的出现,国内连主要地区的道路交通,都没有完成,除了陆军使用的轻兵器与弹药可以自行生产(其实数量不足,质量也很差),陆军重武器与海、空军的主要作战装备,还是全靠进口,不但经常是有钱买不到货,而且最多也只能买到别国淘汰的二手货而已。 wzd`l?o,&/= CZy5w军队战力低落的最为主要问题,还不在火力装备的不足。当时的中国饱经军阀割据的战乱,中国人民普遍看轻军人地位,当兵是走投无路的暂时选择,一有另外的机会,还是离开部队,军官的素质也是一样的低落,根本没有现代化科技的常识,不会运用现代化的作战方式(当然有少数的例外,中央军校即是一例,后来的知识青年从军又是一例),而中国部队之间的所有无线电通讯,从战争开始到结束,日军都能监听与解破,更是造成中日战争中,华军在战场上失利的重大原因。 f-4.WW2FNz Ct\o但是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对于政府不能立刻抗日,一向是「动口又动手」的,不过自己却少有参军的,造成爱国青年与文人,打中国政府内行,打日本兵罕见的局面。直到知识青年从军(青年军)的运动兴起之后,中国的抗日精神,才真正冲破了这个扭曲的结构。在军事专家的眼中,中国的部队有如拿着破旧武器的「苦力」,是自卫队与民团的型态,根本还不懂得现代化正规作战的战术。最大的问题是,将、校缺乏战略与战术的兵学修养,军队缺乏强大攻坚的火力,更没有高效率的后勤系统支持。当然中国也没有工业化的经济基础,与现代化的社会动员结构,可以支持全面的战争。这些就是国际战略专家,根本不看好中国作战的原因了。 +Gow5-(yG\UW&P20.2 双方军力的对比 &iqw! ud~h! 13!就双方军力的比较而言,日本的陆军常备兵力为十七个师团,三个航空司令部,以及炮兵、骑兵、战车、化学兵等特种部队,总兵力三十八万,但是拥有四百万服过兵役,可以直接动员参战的后备部队。当时日军的师团,兵力编组上,相当于我国的军,是中将;日本的旅团,相当我国的师,是少将编阶;日本的联队,相当我国的旅,是上校编阶。日本「军」的编组,弹性极大,兵力比中国的集团军还要大。 Z, T#,| f\D&Y%)当时中国的陆军部队共有一百八十三个师,以及炮兵、骑兵等特种部队,总兵力为一百八十万人,但是这些部队的编组、装备、训练,可以说是比「八国联军」还要复杂与混乱。真正经过整编的部队,只有二十个师(同时多数的进口武器还没有到手),同时华军根本没有受过军训的后备部队,征兵制度也才刚刚开始在部分地区试办,因此当时中国的人口虽多,但是能够征用的兵源却相当的缺乏,素质更低(单是体检就有一半以上不及格),因此部队的实际人数,比编制上的规定要少许多,当时叫做「空名」。 pI Sp*&%D`o在陆军战力中,日军拥有训练严格有素的军士官兵,以及重炮火力、加上战车、灵活的通讯设备以及大杀伤力的,并有良好的海空火力支持,更为重要的是,日军对于中国的情报搜集,可以说是非常的深入与完整,后勤与兵力补充非常的具有效率(日军甚至拥有中国内地详细与精确的地图,但是华军却有时连粗劣的地图都没有)。反观中国陆军部队在战场作战时,最为缺乏的是攻坚的重炮、反战车()武器及步兵用的轻重支持火力,此外的通讯与保密均差,后勤、医疗(几乎完全没有医疗可言)与兵力补充系统,可以说是乱无章法。 Ja|{1&J.(u&`Ij9在海军而言,日本拥有完全自行设计与生产的世界一流的海军武力,日本有全球首屈一指的主力舰、航空母舰等完整的舰队,共有二八五艘大型的军舰,海军总吨位为一千四百万吨。而中国只有能够在内河与沿岸活动、小型、陈旧的舰艇五七艘,五万九千吨。因此以海军的战力而言,中国海军与日本海军是连正面交火的能力都不具备,只能进行偷袭、爆破以及施放水雷作战。 KxIyc7.m|O1QM;T就空军而言,日本拥有自己设计与生产的各式空军飞机,其中属于陆军的航空部队有三十个联队,一二八个中队,一四四三架战机。属于海军的飞机共有七三 ○架,布署在航空母舰上。而中国只有购买二手与拼装的各国不同型的飞机三○五架,分成三十二个中队,更不要提中国的训练与后勤支持,在系统、经费与训练上的复杂与落后了。 7O)" `Mzkkc QLK因此根据当时协助国民政府的德国军事顾问估计,假如中日双方一旦进行全面战争,中国的海军在一星期之内就失去战力,中国的空军可以支持一个多月,中国的陆军最多可以维持六个月,而中国的军火后勤生产量,也最多能够支持六个月的战争耗损。[4] 最糟的是,中国主要的工业与军火生产中心,只有点的分布,而且大都在日军第一波攻击距离之内。所以西方军事专家的观点看来,日军只要在会战的战场上,歼灭中国几个精锐的集团军,再占领以及摧毁中国的军火工业生产地,中国实在就无法再打下去了。 &{Q'&Teg&pa'Hw从当时的国际局势来说,日本与德国、意大利签订了轴心协定,至少在外交上,有欧洲强国的呼应。虽然苏联一直是日本最大的潜在敌人,日、美的关系也存在着矛盾,但是在当时,国际社会是以绥靖主义为外交主流,因此日本可以无视国联的呼吁与九国公约 (Nine-Power Treaty) 的要求,任意地侵略中国,而不至于担心自己受到外交与经济的孤立。而在当时,除了苏联要利用国民政府来消耗日本战力,因此决定给予中国一些实质的战争后勤支持之外(还是在国民政府容共之后才开始),德国是考虑到蒋介石剿共的政策,以及防止蒋介石倒向苏联,因此是中国最大武器供应国(但是关键的三十个整编师、全德式武器的交易,并未成功),并且允许德国军事顾问在华帮助蒋介石训练军队,拟定战略,而、英国都只愿意和中国进行一些武器的交易,并不愿意直接卷入中日之间的冲突。 B{MaMf)_mJG 5(|除了这些国家不愿与日本爆发战争之外,另外的原因,就是根据国际战略专家的分析,中日之战,日本将居于绝对的优势,中日战争的时间单位将是以月来计算,因此任何对华的实质军事援助,在时间上都来不及发挥功效,而只会平白的得罪日本而已(持这种论点的「专家」之一,当然包括当时美国使馆驻华武官史迪威(Joseph Stilwell)上校,后来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当时西方国家的评估是,中日全面战争一旦爆发,最快一个月,最慢六个月,中国就会失去一切的作战能力,而向日本无条件投降。因此「三月亡华」论,并非日本强硬派军方一厢情愿的夸大说法而已,而是有科学分析、实际数据来支持的专家共识。 ,&` )&2 'o)nfEQ)L;h}20.3 中国民族主义所激发的潜能 4_^[= p/Rw7TJv4_不过,这些「科学」与「数量」的作战能力对比,是没有办法了解中国民族主义所产生的那种死里求生的牺牲精神,中国人所承受日本的欺凌与侵略已经够多了;中国人有着宁愿战死,也不愿屈服的共识与决心,虽然在训练、装备与后勤方面,的确不是日军的对手。但是中国军民在维护国家民族生存与尊严的自卫作战中,所表现出来优秀的潜能,的确改变了许多战前的预估,中国能够在日军绝对优势火力与战力下,遭受到近乎无法计算的死伤与打击,却竟然能够坚忍不拔、支撑下去,甚至能多次反击而让日军遭到重创,因而的确一而再、再而三的改变日军大本营对于侵华战争预估,以及让西方军事专家感到震惊甚至是尊敬。中国能够孤军与日进行长达四年又五个月的全面战争,让日本无法解决中国事变,这就是中国民族主义的胜利,当然也是中国人民数不尽的牺牲所换来的成果。 Yh&WA&=zjl!9M!事实上,日本将卢沟桥事件扩大为华北事变之时,是绝对没有想到,这会是中日之间历史大决战的开始。当时日本的参谋本部坚决认为,日本的世仇大敌绝对是苏联,而日苏之间的历史决战随时可能展开;其次是日、美之间的矛盾,也开始升高到有爆发军事冲突的可能,因此日本应该尽量减少在华的军事行动,但是为了扩大与苏联决战的战略纵深,日军最多可以考虑攻占中国的内蒙与华北。就可立刻设法结束中国事变,而全力为与美、苏的决战准备。但是来自陆军省的看法是,日军在华北,最多只要经过一场或是几场主力决战,它就可以迫使中国放弃抵抗意志,而任日本予取予求。当时日本政府的如意算盘如下:最好的情况是在日军攻占平津之后,中国就被迫接受日本的和平条件,让冀、察特殊化,日本就顺势攻占内蒙,控制华北。 不然日军可在黄河以北,捕捉并歼灭华军的主力兵团,顺带攻占内蒙古,中国也必然屈服。最坏的打算是,主力仍在华北决战,但是另外派兵直接攻击长江三角洲,拿下中国的工业、金融与政治中心(上海、南京),那么中国绝对会投降的。但是日本绝对没有想到,它就是封锁了中国所有的海岸线,又深入攻占通往四川的外围,中国仍然不放弃作战的意志。 9902+pWeWs&J2420.4 战略上由中国主导全局 }G V X&p$IQw=w7 p而在中国方面,若是从战略准备的角度而言,是真的不愿因为的冲突,而提前展开与日本的历史决战,但是在政治与民心而言,一旦被日本扩大为华北事变之后,就已经突破了中国抗日最后关头的底线,迫使中国不得不就此进行全面抗战了。 b KtD"JG\Xf[kI蒋介石深知中日之战,原本是全球大战的一部分,中国此时与日本作战,成为日苏与日美之间的战争的序战,所以拟定了非常悲壮的长期抗战方针,准备以空间换取时间的焦土战略,这个空间就是中国人的领土与生命,这个时间就是世界大战的来临。中国在做出重大牺牲之后,将会成为全球反法西斯的中流砥柱。如此她必能因此一战而洗雪百年国耻,解除所有的不平等条约,成为对全球最有贡献的国家之一。 &y.]ImO/]^#b但是这种战而不决,与败而不降的战略运用,必然是经历屡战屡败的重大的损失,以及严重的失败与挫折。中国既不能在战斗中获得决定性的胜利,又不能以完全牺牲的悲壮方式,在战场上拼光所有的抵抗能力,而是要应付不断的失败,仍设法保留抗日的力量,继续在一连串失败中苦撑下去。要想坚持去执行这种屡败屡战的战略,可以说是对中国领袖之领导能力,以及民族决心最大的考验了。 W/$ZvlNPa\Cg[当时在中国的各路诸侯与人民,尚未对蒋介石领导能力有完全的信心之前,蒋必须先硬碰硬地与日决战,以重大的牺牲,打出民心士气的支持,然后再不断地回避决战,让日军逐渐陷入中国广大的战略空间之中。等到国际社会的大环境发生变化,大家了解日本侵略的最后目标,不仅是中国,而是全世界,那么中国就可以与全球反法西斯的国家联合,对日本进行反攻了。 2Os1C}mV~G`kkNy中日长达八年的全面战争中,在战场上,日本几乎是占到战术的绝对优势,在大多数的战斗之中,日军都能以寡击众、发挥凌厉的攻势,因为日军不但拥有素质佳与火力强的陆军部队,并且有海空军绝对优势武器的支持(这是人类战争史上,首次大规模协同多军种与武器的立体作战),日军还随时会使用国际社会禁止的攻击华军。同时以战场作战的表现而言,日军是相当的勇敢与残忍,不过相对的也呆板与缺乏变化,日军在居于优势与陷入绝望的玉碎表现,经常有超水平的演出。 DyJ.BQdk)Rhc-q|Lz8虽然日本拥有战术的绝对优势,但是在战略的层面,却是中国在主导全局,日本只是不断在被迫跟进。由于日本完全低估了中国抗日的民族主义精神,华军可以做到虽然不断失败,但是仍然不屈不挠的抵抗下去。结果造成日本欲进却无法最终消灭中国的抵抗力量与意志,欲退又无法从中国战场的空间自拔,日本眼看自身一寸寸陷入了中国的战略泥淖之中,与面临国力耗竭的危机,因此最终被迫孤注一掷冒险发动,而导致它最后战败亡国的下场。 N["W I r ^zzP. 20.5 中、日领导层面的评比 H,fZ!8(A_)y$FW$Ka在形式上,裕仁是身兼「大元帅」的日本最高军政领导人,但是实际上,政府的大政方针,却是由有如「走马灯式」的不同军政势力所支配,裕仁日皇只是在外表上,拥有近乎神格的地位与权威,皇军所有一切的作战意志,都是以效忠这位神圣不可侵犯的皇帝为中心的。 }D411228h,aAw#NE*不过裕仁并没有真正指导国家与指挥军队雄才大略的天赋与能力(这和希特勒、斯大林直接指挥与掌控战局的情形完全的不同),他多半只是被动的处理来自军部、政府与元老、皇族之间的妥协意见,虽然裕仁对于军部,特别是少壮派军人的一些跋扈犯上的作为,也感到震惊与不满,但是基本上,在整个中日战争之中,裕仁曾经是相当热心支持日军侵略与扩张的政策。 DI+]D~NX[ q+619裕仁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对于日军不断侵略中国的辉煌战绩,表现出相当的兴奋与关心,他对于日本整个侵略决策的过程,并非是处在不知情或是无可奈何的状态,而是相当积极主动参与决策,偶尔也会有作战的重点提示。只是做为日皇,裕仁不方便自己主动提出政策方针,多半是接纳属下的共同意见而已。 3.22"U\1:X[`bMa7IB(而日本的基本战略演变,基本上是操纵在扩大派的军官手中,他们的侵略,煽动了日本的民气,可是他们始终被自己的短视眼光(「见木不见林」)所限制,而一步步被中国所设计之战略格局发展所左右。这是日本三千年历史中唯一次的对外大扩张,竟然没有真正的远大方略,也没有真正的强势领导核心,所有涉及和、战的根本大政方针,都在激进与犹豫交替的状况下,做出无远略、无持续性的抉择,最后当然只有落得惨败的下场了。 1XM^8 .;]8 q3&而在中国方面,当时整个的国家与社会,仍然处在农业社会的落后状态,并无一套支持运作的制度存在,来完成这个全民族历史生死存亡的大决战。中国从大本营的指挥系统,到补充兵力的征兵制度,都刚在草创与适应的阶段,更别提支持战争最为重要的工业与军需生产力的落后了。 7+X:LA~UJJ;[,不过在领导的运作上,中国却有蒋介石做为抗日的领导中心与权威。因为纵使到了全面抗战的时刻,中国所有的军政力量,仍然没有达到真正的统一,也没有妥善划一的制度,只有蒋介石成为团结抗日运作的中心,协调一切内外的势力,制订各种应对的策略,可以说他也是边学边用边调整。因此在分析中国抗战史之时,就很难以一般的方法来看这场跨越时代的中日历史决战,本质上,日本是站在已经现代化社会的阶段,但是中国才刚刚准备开始现代化而已,两个对决的国家,完全处在不同的时代与环境之下。 I}Nd$P)&'smWLz}从领导的层面分析,假如当时没有蒋介石的领导,中国几乎就没有办法进行有组织的长期抗日,而很可能最多沦为游击与流亡政府,这样中国就不可能争取到领土全面的光复,以及联合国四强的地位(当时国际强权曾计划,将东北四省以及台湾列为「国际托管地」)。在没有完整制度的运作之下,蒋介石个人的优缺点,以及中国当时的实际国情,都造成抗日战争历史的复杂性。蒋介石做为抗日战争的关键领导人物,其主要的历史地位,并非单纯指挥前线的军事作战(有如大战时的英、美、苏以及德、日等国的将领们一样),他最为重要的工作,是要设法领导这个国家认同尚未完全建立、现代化生产与社会结构尚未奠定基础的中国,单独地对抗已整军经武,蓄意侵略中国长达半世纪以上的日本强权。 ^Wxad?@?5_7;Ha根据历史的事实显示,蒋介石至少在个人方面,是一位相当有胆量的军人,他曾经多次亲身前往战事非常激烈的战场视察,几度遭到近乎丧失生命的近身攻击,但是蒋介石从来不曾对于个人生命的安危,而显露出任何犹疑与畏怯。在掌握整个战争的最高战略原则上,蒋介石也能大体的不失原则。至于在一些重要战场的指挥上,蒋并非杰出的指挥官,他最大的问题就是经常「直接」干预前线战场部队调动的问题,蒋介石也缺乏历史上名将所拥有的特殊军事直觉与指挥的天分,所以少有惊人的战场军事才华表现。当然有些军事布局的考虑,往往是要受限于当时的历史时空环境,以及全盘政略的考虑,因此不能做出纯粹在军事上最佳的选择(尤其在中国抗日战争更是如此)。 ]-ZEWt6lscw"R:\@ F蒋介石领导中国的抗战,是要面临比军事战斗还要复杂的各种历史与制度问题,虽然蒋介石的最为重要职称是「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但是其真正重要的职责,并非是军事上的指挥工作,而是总合一切的力量,进行对日的抗战,蒋介石一度身兼国民党总裁,国民政府主席,四川省主席,农民银行理事主席、中央大学校长。因为当时的中国,根本就没有建立现代化的政府与军事制度,蒋介石所统帅的是一支还在发展与适应中的拼装部队,这支在观念上,属于几个世代混杂的部队,没有共同的后勤系统与互通的训练基础,各个部队的领导人有着极其复杂的背景与不同的动机,他们还无法建立真正互信与一致的指挥系统,而后勤补给又是如此的不足与缺乏,因此一切都要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调节运作。从蒋介石对前线部队所下达「命令」的形式与内容来看,除了是对中央军(因为都是他的军校学生)以外,多半都是采取「建议」与「情商」的内容与语气,而命令的结果,对于雄霸一方的诸侯而言,通常也都是「参考办理」而已。 ,-7R(iMdB}PIRk@a1蒋介石领导的抗日战争,最大的失败,还不是与日军对抗时,一些指挥与战略布局的错误,他最大的失误,应该是来自无法应付盟国的压力,而非敌人日本的攻击。从盟国要求组织中国战区开始,蒋介石就陷在一连串决策错误的危机之中,「盟国」苏联硬是切断援助中国的通路,英国又一再的延后打通缅甸的通路,造成中国根本无法得到盟国的援助,而面对战力全面耗竭的危机。 D9j3Xu. 'Y]R3\M+加上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对于中国整个抗日战力的破坏,简直比任何对华作战的日军指挥官还要严重。史迪威对中国战区的恶意中伤,造成盟国低估中国的战略地位,减少对中国战区急需之战力的援助,史氏又积极经营、扩大中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后来更造成中日最后决战时(日军的「一号作战计划」)作战资源之严重误置,结果是中国几乎全面的惨败,盟国也就顺理成章地阴谋出卖了中国应有的权益。在这场历史决战之中,日本的战略指导原则,从速战速决,演变为以战养战,最后企图以击败中国做为决战的筹码,当然都有其设想的观点,但是日本自始至终所犯的错误是,过度的低估中国抗日的决心与意志,因此日方在每项战略实施之时,都没有全力的投入;日本同时还要留一手以防美苏的插手,结果日军每次的战略行动,也就都没有达成其原先的设想。反观中国方面的战略布局,从血战牺牲以建立抗日决心,从以空间换取时间的坚忍,从委屈求全争取盟国的合作,前两个掌握得相当适当,只有最后一项是错估了盟国的立场,因此使得中国对日抗战,最后落得一个被盟国出卖的「惨胜」下场。平心而论,第二次中日战争在正面的战场作战中,除了少数几场的防御作战的胜利之外(但是有几场胜利对整个中日战争却产生了战略关键性的影响),中国几乎都是在挨打的局面,可以说是屡败屡战(当然也是屡战屡败),但是中国能够在经历近乎全败的挫折之下,仍然坚持的打下去,这种民族的毅力,可以说是旷古罕见的;而日军虽然多数都能取得战场的胜利,但是却一直拿不出全力结束中国作战的决断,在和、战之间,徘徊挣扎,最终将战力消耗殆尽,从这里可以看出日本没有成为决定历史的大国格局。而就战略的层次而论,则是中国的持久战略取得全盘的优势,日本的速战速决战略,一直被中国拖着而成为空想,日本甚至不知道该如何结束这场战争。历史上战争胜败的主导关键,是在于政略与战略的高下。只有在战略上,能够主动与支配整个战局,才会导至最终的战争胜利,而在战场上的一些胜负表现,实在是兵家常事而已。中国是在战争的各个层次上,都落后于日本,但是中国一直掌握战略的主动,中国人不怕牺牲,结果获得了最后胜利。假如用最为简单的方式来归纳中日之战的胜败基本原因,那么就是中国做到了「纵使战到一兵一枪,中国也绝不停止抗战」,但是日本做不到「一亿人玉碎」的牺牲。 --------------------------------------------------------------------------------附注:[1] 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又实际控制了根本是中国领土的钓鱼台岛屿。[2] 苏联对中国的侵略,还是经由两个自诩为世界上最民主、最先进的国家秘密同意与授权的。[3] 日本军方的对华作战计划,就是采取八比一的中、日军队数量比率,进行规划的。[4] 在决定全面抗战之前,蒋介石曾经实在地告诉胡适,中国若全面抗战,后勤生产最多可以支撑六个月的作战消耗。蒋介石在日军无止境的步步进逼和国内外抗日呼声铺天盖地的势头下,终于顺应了历史潮流,毅然摒弃了妥协政策,决定操起平倭之剑,回击日本的野蛮侵略。17日,国共双方开始在庐山举行谈判。同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讲话,语气悲壮地宣称:“政府对于卢沟桥事件,已确定始终一贯的立场和方针。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3%(N[&LUfR*q?,抗战决心已下,但蒋介石心里丝毫没有轻松和振奋的感觉。他面对的倭寇毕竟很强大,陆军属世界强国,海军列世界第三,空军虽未单独列出军种,但分在陆、海军中的数千架飞机足以使其跻身当时的世界前列。日本,当时在亚洲是令任何国家生畏的一只“倭脚虎”。 8j=}u/T@Fw-t8C=Z面对这样的对手,蒋介石难免发怵。但老虎要吃人,不自卫也没办法,他没有选择,因而只能操起当时尚未铸造完毕的平倭之剑。 8q,6}mVl%1!a早在1935年,蒋介石逐渐稳定了在长江流域的统治后,眼见西方诸国纷纷套购中国银元,转嫁经济危机,遂在英国的帮助下开始实行“废两改圆”用法币。此举不但加强了南京中央政府混乱的金融,而且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因而建立了一定的经济基础。靠此基础,并在德国军事顾问团的指导下,南京政府购进大批新式武器,进行国防现代化的建设。为了加强部队的装备以备对日抗战,1936年初,事委员会成立了个陆军整理处,以少壮派军事干将陈诚为主任,负责进行陆军的整顿和装备工作,预计到1938年完成60个调整师。经过整编的调整师,人员和武器装备为:官兵10923人,步骑枪3800余支,轻重机枪328挺,各式火炮与迫击炮46门,掷弹筒243具。“七·七”事变爆发前,隶属国民政府的182个步兵师中,只有50个师整编完毕,而且因中国工业落后,所谓调整师也只充实了部分近战武器。受外汇限制,从海外进口火炮计划多未完成。此外,直属军政部的还有炮兵旅4个,战车约600辆,以及高射炮部队等。 +/)#( j@=[@zF9当时,说中国军庞大不假。抗日战争爆发前,属于国民政府的陆军,其编制为49个军,182个步兵师,46个独立步兵旅,9个骑兵师,6个独立骑兵旅,20个独立骑兵团,总兵力高达170余万人。抗日战争开始后,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等地方军阀部队纷纷接受国民政府改编,开赴抗日战场,蒋介石嫡系部队也扩大编制,很快,总兵力达到200万人。 \ytJ=0r8(~K~q[Cr中国的海军经蒋介石多年经营,在抗战前已有舰艇100艘,总计为7万吨,计巡洋舰2艘,3艘,炮舰16艘,内河炮舰13艘,鱼雷舰及运输船8艘,陆战队约3800人。全部舰艇编成4个舰队。第一舰队系沿海舰队,第二舰队系长江舰队,司令部均设在上海;第三舰队系东北海军,司令部驻威海卫;第四舰队系广东海军,司令部设在广州。但令蒋介石不安的是,各舰艇大都是清朝遗留下来的旧式舰船,装备落后,火力微弱,不足与日本现代化舰队抗衡。 2M68CE7:)n$,31FW中国空军以东北空军为强,“九·一八”事变,数百架战机却均落入日本人之手。蒋介石建立南京政权后,为对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军作战,始积极组建空军。截至“九·一八”事变,已有飞机100余架。因战斗力弱,1932年的淤沪会战和这之后的长城诸役均远飞后方避战。从1933年起,美国人帮助蒋介石拟定了建设空军三年计划,在杭州设立航空总校,于洛阳、广州、龙州设立分校,培养驾驶员和地勤人员,并从美国和意大利进口飞机,空军始初具规模。1936年夏,蒋介石搞垮陈济棠,吞并了广东飞机100余架。当年冬,蒋介石50寿辰之际,发动全国各界献机祝寿,又得飞机100余架。至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的空军飞机数目计:侦察机251架,战斗机212架,轰炸机257架,全部从国外进口而来。但与日本人数千架精良的战机相比,中国空军仍显逊色。 /M3Y~l$n=c 2K c从总体上说,蒋介石对自己手下庞大的军队是既寄予厚望,又深感难以倚重,尤其还有一种难以意会的内部因素。中国广阔的幅员和交通不便,长期来造成了各地军阀的武装割据,中国对外宣称早已统一,但中国军队离统一还相去甚远。当时,蒋介石要想调两广或四川的军队,不知要费多大的劲,还未必能办成。因此,在中国近200万的庞大军队中,从北伐起跟随蒋和被战败而改编为中央军的30个师以及大量的军阀部队,蒋介石调动、使用均感困难。这些部队难调、难用且不说,这些部队的战斗力强否也成疑问。当时,这些受制于某一军阀的私人部队有自己军校培养出来的军官带领,并有完全不同于中央军的独立的军需制度,而且编制也不统一,光一般的师就有甲、乙、丙三种师之别。更令蒋介石沮丧的是,这些部队的装备太差,武器装备千差万别。当时一般说来,蒋介石中央军嫡系部队装备较好,旁系军队既得不到蒋介石从国外购买的精良武器,又无力自行筹款从国外购买武器,所以装备极劣。当然地方军阀中也有富户,广东陈济棠、广西李宗仁、云南龙云、冀察宋哲元等都能自筹款项购买武器装备自己的部队,因而这些军队也有一定战斗力。张学良的东北军依靠东北财富,不仅从国外购买武器,而且在沈阳有巨大的兵工厂可自造武器装备自己,因而张学良虽离开了东北军,但其装备还是比较优越的,唯一令人遗憾的是这支军队军官素质差,导致全军战斗力大打折扣。这就是蒋介石早早就打定主意要改编军队的原因。 V*iH}Y?^pIuRmEL_Q_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
24小时热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剑桥中国史写的客观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