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不动摇 不懈怠 不折腾怎么办 为什么学佛不动摇 不懈怠 不折腾就顺利,精进就有阻碍

如何学佛(图)
标题 全文 作者
即时消息:
您现在的位置:
&& && && 正文
选择类别信息中心
- 本地信息
- 教内动态
- 佛友文摘
- 法务专题
- 初机学佛
- 深入般若
- 修学规仪
- 各大法门
- 佛学研究
- 传说故事
- 禅定指导
- 声闻教法
- 大乘文集
- 密乘法要
- 佛教史略
- 经论讲记
- 开示研讨
- 梵呗赞偈
- 经咒圣号
- 经忏诵唱
- 声乐器乐
- 释经论部
- 素苑杂谈
- 健康指南
- 美食影像
- 素斋制作
- 五台佛寺
- 中华佛寺
- 国外佛寺
- 五台名僧
- 历代高僧
- 大德居士
- 传说五台山
- 酒店宾馆
- 名优特产
- 交通指南
- 佛书下载
- 相关软件
- 影音下载
- 法物专题
- 寺院简介
- 本寺动态
- 住持简介
- 寺院风景
- 联系方式
- 本寺动态
- 住持简介
- 寺院风景
- 联系方式
- 本寺动态
- 住持简介
- 寺院风景
- 联系方式
- 本寺动态
- 住持简介
- 寺院风景
- 联系方式
- 本寺动态
- 住持简介
- 寺院风景
- 联系方式
- 本寺动态
- 住持简介
- 寺院风景
- 联系方式
- 本寺动态
- 住持简介
- 寺院风景
- 联系方式
- 住持简介
- 本寺动态
- 寺院风景
- 联系方式
- 本寺动态
- 住持简介
- 寺院风景
- 联系方式
- 本寺动态
- 住持简介
- 寺院风景
- 联系方式
- 本寺动态
- 住持简介
- 寺院风景
- 联系方式
- 本寺动态
- 住持简介
- 寺院风景
- 联系方式
- 本寺动态
- 住持简介
- 寺院风景
- 联系方式
- 本寺动态
- 住持简介
- 寺院风景
- 联系方式
- 本寺动态
- 住持简介
- 寺院风景
- 联系方式
- 本寺动态
- 住持简介
- 寺院风景
- 联系方式
- 本寺动态
- 住持简介
- 寺院风景
- 联系方式
- 本寺动态
- 住持简介
- 寺院风景
- 联系方式
- 本寺动态
- 住持简介
- 寺院风景
- 联系方式
- 本寺动态
- 住持简介
- 寺院风景
- 联系方式
- 本寺动态
- 住持简介
- 寺院风景
- 联系方式
- 本寺动态
- 住持简介
- 寺院风景
- 联系方式
- 本寺动态
- 住持简介
- 寺院风景
- 联系方式
- 本寺动态
- 住持简介
- 寺院风景
- 联系方式
- 本寺动态
- 住持简介
- 寺院风景
- 联系方式
- 本寺动态
- 住持简介
- 寺院风景
- 联系方式
- 本寺动态
- 住持简介
- 寺院风景
- 联系我们
- 本寺动态
- 住持简介
- 寺院风景
- 联系我们
- 本寺动态
- 住持简介
- 寺院风景
- 联系方式
- 本寺动态
- 住持简介
- 寺院风景
- 联系方式
- 本寺动态
- 住持简介
- 寺院风景
- 联系方式
- 本寺动态
- 住持简介
- 寺院风景
- 联系我们
- 本寺动态
- 住持简介
- 寺院风景
- 联系我们
- 本寺动态
- 住持简介
- 寺院风景
- 联系方式
- 本寺动态
- 住持简介
- 寺院风景
- 联系方式
- 本寺动态
- 住持简介
- 寺院风景
- 联系方式
- 本寺动态
- 住持简介
- 寺院风景
- 联系方式
- 本寺动态
- 住持简介
- 寺院风景
- 联系方式
- 本寺动态
- 住持简介
- 寺院风景
- 联系方式
- 本寺动态
- 住持简介
- 寺院风景
- 联系方式
- 本寺动态
- 住持简介
- 寺院风景
- 联系方式
- 本寺动态
- 住持简介
- 寺院风景
- 联系方式
- 本寺动态
- 住持简介
- 寺院风景
- 联系方式
- 本寺动态
- 住持简介
- 寺院风景
- 联系方式
- 本寺动态
- 住持简介
- 寺院风景
- 联系方式
- 本寺动态
- 住持简介
- 寺院风景
- 联系方式
- 本寺动态
- 住持简介
- 寺院风景
- 联系方式
- 本寺动态
- 住持简介
- 寺院风景
- 联系方式
- 本寺动态
- 住持简介
- 寺院风景
- 联系方式
- 本寺动态
- 住持简介
- 寺院风景
- 联系方式
- 特色菜单
- 走进我们
- 联系方式
- 交通指南
名称全文作者/公司
信息下载法物
如何学佛(图)
出处:未知
发布日期: 13:10:12
录入:圆觉明心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 道不虚行,遇缘则应。 &&&&今天在这里能够有这样一个殊胜的因缘,同大家结一次法缘,来表示我的法 供养。《维摩经》中有这样一句话:“诸供养中,法供养圣。”当然,作为出家 人,弘法是家务,是他应该做的本份之事。今天我向大家讲述的题目是“如何学 佛”。 &&&&第一个问题是反思、反省和转变。 &&&&第一个大问题的第一个小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佛,其实学佛就是要解决我 们自己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无法解决,所以来依靠佛陀。释迦牟尼在经典 里常常把我们的南瞻部洲叫做挲婆世界,挲婆世界翻译过来就叫堪忍,堪忍的意 思就是说:我们还可以忍耐。也就是说我们还可以凑合活着,那么这里边就肯定 有不尽人意,有缺陷,有不圆满。我们常常说八苦是生、老、病、死、爱别离、 怨憎会、五阴炽盛、求不得苦。其实苦不仅仅是这些,所以佛经里常常说有八万 四千种苦。面对现实,我们也能感觉到许许多多,比如我们面临的很多种问题: 比如说家庭的问题、社会的问题,各种各样令人烦恼、缠绕的问题。 &&&&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讲,这些问题是越来越多,那么这些问题不是我们自己 能轻易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就选择了信佛,在苦不堪言的时候,我们来皈依佛 祖,这个我觉得因缘非常殊胜,因为能够学佛的人是宿世因缘、宿世善本,不是 轻易的事。有人不以为然,其实你要珍惜,为什么?因为还有很多的人不信佛, 但是你能够信佛,你一定要把佛信得更好,那也更难。因为我发现了许许多多不 太正常的学佛的情况。下面我们讲这样一些小问题:不是正常的学佛的几种表现 形式。 &&&&是的,现在社会上的伪劣产品越来越多,学佛的人也一样。现在我们每每发 现大街上出家人到处化缘,其实出家人是不会到处化缘的。但是他把头发剃了, 穿着袈裟,有很多善良的人们就上当了。其实化点钱都是小事,然后他有一些莫 名其妙的歪理诱惑你,使你误入歧途,那么这里面还有一些庙宇里的所谓的真正 的出家人,他们也穿着袈裟,也把头发剃掉,但是他们说的法是不是真正的法呢? 记得有人向我讲过:有一位法师,号称法师,这位法师说是从名山上下来,然后 自己照了张照片,是那种身上发光的透明的照片,到处用录相去播,而且,还说 是****&也参加了他的法会,李鹏也拨多少钱给他修什么飞机场,这能是真正的 学佛的吗?这肯定不是。我提的这几种情形大家要反思,是不是我们参与了,如 果我们参与了,我们是不是正确的,我们应该反思。 &&&&那么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第二个问题,就是说我们寺(指北京法源寺─编者 注)毗卢殿的旁边,有个灵骨函,也就是舍利塔,每当初一、十五、星期天的时 候,我总是能莫名其妙的发现有人在那儿,在那个舍利塔旁,像烤火似的,烤了 一会儿,然后就又摸脸又摸屁股的。对这件事我是非常悲哀的。我曾经对他们说: “那只不过是一具棺材!”但是没人相信你的话,一会儿大家又聚拢来了,觉得 那里非常的有诱惑力。我不知道这些人是不是学佛,可是他到庙里来了。所以我 觉得应该引以为戒,我不想再说什么了,因为他不相信你说的话。今天有这样一 个因缘,我觉得有必要借此机会说一说:这根本不是一个正确的学佛者的态度! 我希望这样的事以后杜绝。至少是应该少一些。不然的话,我们学佛没有多少内 涵。 &&&&还有人就是莫名其妙,有一次,有人就给我介绍来一位居士,说是学佛好几 年了,他说:“请问法师您能看到什么吗?”我当时也很疑惑,我说:“我看不 到什么呀。”他说:“那你白修了!”我觉得非常可笑,因为如果仅仅学佛是为 了能看到什么,我觉得人都不如猫头鹰,或者是那些蝙蝠之类的,因为它们在这 方面比人有本事,有功能。如果人要学这些东西,那跟佛会越来越远,所以根本 不是一个学佛者的态度,这同样是个悲剧。 &&&&还有就是人们对密教的不理解,然后趋之若鹜。曾经唐山有十几个居士,听 说北京有密宗的活佛,还有什么空行母呀等等,一个个欢喜雀跃的就跑来了。由 于空行母和上师们给他们开了几个咒语上有明码标价,上面有四百的、二百的、 三百的,各种各样的价格。他们是工薪阶层,花不起这么多钱,感觉很迷茫,就 找我来了。然后就问:“空行母是在空中能飞行的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空是《心经》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的空,这怎么可以说是满天飞的呢?这 不是的。”但是他们不了解,所以最后他们把咒语交给我了,他问我:“师父你 怎么办?”我说:“你就不要问了,只要你没有负担就好了。”─这同样是个悲 剧。 &&&&再不就是“****&”,(编者注:静波法师是在1999年之前作此讲演的,当 时国家还没有宣布取缔“****&”。)“功”是最可怕的,有很多学了佛教的人 放弃了学佛而去学“****&”,他说你们这个东西速度不快。他觉得那个“法轮 功”速度快,那我就不知道你究竟要往哪条路上走得快了。如果真的要修“三恶 道”的话,那肯定很快。 &&&&曾经有一个李洪志的弟子找到我,试图要说明他们的那个“****&”要比佛 教高明多少,当时我就说:“你给我滚!” &&&&这位李洪志的弟子就急了,说:“出家人怎么能这样呢?”我说:“是啊, 你师父不是教你们真、善、忍大法的吗?你怎么一点儿也不能忍了呢?” &&&&学佛要走正道,不走正道,不能称其为学佛者。对我们每个人来讲,现在正 是反思的时候。我们过去曾经走了许许多多的弯路,没关系,只要你能够回到正 道上来,还为时不晚。如果你一意孤行,你觉得你走的是正道,是对的,那我会 说:“你很危险!”我们要反思这些个不正常的现象。 &&&&第三点,佛陀的内涵。 &&&&“佛”字,中国人造这个字造得非常好,它是一个“人”字,旁边一个“弗” 字。“人”呢说明学佛只能是人才能做的事。有人说:“你看我给牛也皈依啦, 马也皈依啦,把那些放生的动物都皈依啦。”这在菩萨戒里面是学平等法,其实 这些动物未必受皈依了,它得了一条生命,这倒肯定是无疑的。 &&&&你要知道,通过这种仪式,你、你的所得因缘、你的成佛的资粮在积累。 &&&&我们经常见到有些受了菩萨戒的人常常对那些畜生讲:“你是畜生!有痴! 发菩提心!”其实它会发吗?不会发。但是我们的心由此而改变,这非常有意义。 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因此,我说学佛只能是人才能做的事,任何一种动物都 不可能做。不论你怎么样赋予它,它也不行,因为我会说法,他不知道佛法是什 么意思。我们一定要珍惜人身,非常难得,我们要珍惜。不要走错了,学佛是人 才能做的事。 &&&&旁边有一个“弗”,也就是说不是“人”的价值观念你才能成佛,有很多人 学佛了,还在斤斤计较,还在跟家里的人、社会的人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事在计 较,你要知道,你一信佛,你的价值观念应该超越“人”了,至少你要学着、试 着超越。你怎么可以再去斤斤计较?所以这是个悲哀。 &&&&我曾经在路边经行的时候遇到两个人在探讨,在愤怒地探讨:说某人已受了 菩萨戒,但是又喝酒、又吃肉,还有骂人,还干坏事。两个人说得特别激动,而 试图引起我的注意,我一贯不注意别人的事情。后来他们终于耐不住,就问: “请问师父,你给评评理。”我说:“你们俩是佛教徒吗?”他们说:“是啊, 我们受菩萨戒已经七、八年了。”我说:“你们说的那个人他是佛吗?”他说: “不是。”我说:“那你们学佛就好了,没必要你跟他学。” &&&&你又何必去计较呢?各有因缘,因果自负,如果你能劝说得了他,你应该去 劝,如果你劝了他三次,他再也不听,那么接下去你再劝的话那就是你的过了。 因为戒律上有规定:你只能劝三次,超过三次,人家再也不听,那就是你有过了。 因为你不知道,这是因缘不合适。所以我们明白了,我们要改变我们作为“人” 的价值观念。所以我们要说,我们是“人”,我们很幸运,但是我们要改变“人” 的价值观念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想起,弘一大师有一句话:他说“昨日种种比如 昨日死”就是说你在告别过去,“今日种种比如今日生”,因为你获得了新生。 如果你一直纠缠在过去, &&&&那么你没有希望。这个不是我危言耸听,因为学佛就是要不断告别过去,你 才能够真正的放下,放下才会看破,看破你才会自在,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不 信你就试试。如果你一直纠缠过去,二十年前、昨天或是前天的事情,你一直在 计较,那你学佛没有希望。这种悲哀、这种烦恼都是你自己制造出来的,说明你 还是人的价值观念,有人耿耿于怀、记忆非常深刻,那说明你的记忆力好,你做 人可能是合格的,但是你要学佛,你是差之千里,所以要反思、反省,要转变, 转变我们的价值观念。 &&&&我们要告别过去,展望未来。告别过去,是因为过去的已经过去了;展望未 来,是因为未来有希望;把握现在,是因为只有现在,我们才能有所作为,所以 我们要把握现在。这是第一个大问题:反思、反省、转变。因为我们的价值观念 出现了差错。 &&&&下面讲第二个问题:依佛学佛。当然有很多人依人学佛,那我不加评论。今 天我要正本清源,我说依佛学佛。因为佛的意思是“觉者”,觉者就是智者,说 的更清楚一点就是明白人。有很多人说:“我也明白。”其实这未必,如果你真 正明白,你就不会有烦恼。但是你有很多烦恼,我们有很多我们解决不了的烦恼。 当别人不惹我们的时候,我们还是有烦恼。我们往往看到自己都会别扭,这个就 是没有“觉”。 &&&&而我们是不觉的,为什么?几乎我们所有人:凡是人,他就有人的缺点,几 乎每个人的世界都不一样,因为你的认识观念的局限,导致了你的世界的局限, 所以我们人看这个世界总是不清静的,但是诸佛菩萨看我们这个世界是清静的, 所以我们总是怀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一个很遥远、很遥远的路程,其实不会, 其实佛教讲心包太虚,亮周刹界。如果说总是愿意跟人计较的话,那我们就是鼠 目寸光,那样我们就是背着各种各样沉重的负担来学佛,我们背着枷锁、背着房 屋、背着地、背着家庭,背着各种各样沉重的负担,不用说到极乐世界,就是说 你到火车站,你也未必能走得了。所以我们必须放下我们一切的包袱。 &&&&但是你不要误会,放下不是放弃,是在我们行为观念上的一种突破,这正是 最重要的。所以我一直说我们要反思、反省、转变自己。 &&&&因为往往作为我们人来讲,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世界,我们每个人都 有自己的价值观念,我们就好象每人都戴着一副眼镜一般,这个眼镜是有色的。 我们戴了各种各样的有色眼镜,所以我们产生了争论、产生了矛盾。 &&&&一个戴红色眼镜的人对一个戴绿色眼镜的人讲:“世界是红色。”戴绿色眼 镜的人说:“世界是绿色。”这两个人争论起来没完没了,最后打起来了。他们 有意义吗?他们毫无意义。 &&&&我们某些佛教徒就是这样毫无意义,就说这个法门好,那个法门好,其实毫 无意义,你们本身就戴着眼镜看世界。所以我们要给别人机会,要包容别人,有 一天你明白了,我戴的眼镜本身就是有色的,所以你也应该给别人机会,否则别 人也不允许你的红色眼镜成功,所以你应该包容别人。第一点是应该包容。如果 一个佛教徒不包容别人,老说自己是对的或者别人是错的,根本不行,你不是学 佛的人。 &&&&第二点,我们在包容的同时,也要把眼镜摘掉,因为只有摘下来之后,你才 会知道,原来不论什么颜色的眼镜都是错误的。所以我们还是要反思、反省,不 然的话你一直会跟人计较,你就觉得我对呀,我一直很对呀。我就反问他:“既 然你是对的,你为什么还有烦恼?还要生气?”他说:“我对我才烦恼。”我说: “那你最好不要对了。” &&&&当年在中国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好像我们的红卫兵曾经要把我们的红旗呀、 红色传遍五湖四海,其中把毛主席像章戴到驻北京的国外外交官身上去,最后弄 成了外交事件。这是一厢情愿的呀,你认为他是你心中的红太阳,别人不一定接 受。所以成了外交事件。对我们每个学佛的人来讲,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应 该改变我们原来自以为是的价值观念。 &&&&我们在家里学佛,就要统理这个家庭,希望这个家庭都学佛,其实这样是错 误的,如果你有那样的一种想法,你也得需要一个过程,让别人了解你、理解你, 最后才能够选择你的信仰。不然的话,人家会相信你的信仰吗?你自己在家里就 怪怪的,简直就是一个佛盲,你这个佛盲给人的感觉就是:“原来佛教徒都是这 样!”非常错误,所以我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加在别人身上,因为你们的眼镜崐 不一样。所以要给别人机会,要包容别人。 &&&&正是因为如此,我们不一定对,别人不一定错。正是因为如此,有一些友人 赞叹你,你千万不要得意忘形。为什么?因为别人无论怎样赞美你,其实你不一 定是那么好,你记住;同样别人无论怎样抵毁你,你也不一定那么坏。你难道不 就很坦然了吗?有人说:“平常心是道。”我听得出来,这里边有无奈的成份, 无可奈何才说:“顺其自然呀,平常心吧。”其实佛教的平常心是平等心,就像 我刚才说的:你赞叹我和你抵毁我,我的感受是相等的、平等的,这才叫平常心。 不然你总是觉得赞叹比抵毁好,那这还是不平等。所以这还是我们需要反思的事 情。 &&&&第三点:依“三法印”来学佛。 &&&&很多佛教徒他学了十几年、二十几年甚至一生都在学佛,但是他不知道“三 法印”为何物。当我说:“如果说一个佛教徒他不知道‘三法印’是什么,他就 不能算是一个很好的佛教徒。”的时候,他茫然了,他说:“‘三法印’到底是 什么?” &&&&“三法印”就是印证佛教的标准,他是不是佛教,用“三法印”来一印,就 知道了。有人如果想混水摸鱼,如果你要明白“三法印”,那混水摸鱼的人就根 本没有市场。为什么?因为你有法宝。不然的话,你就纯在那儿上当受骗,这是 肯定的。 &&&&什么是“三法印”?第一是“诸行无常”;第二是“诸法无我”;第三是 “涅磐寂静”。就这样简单。非常非常简单,但是很多人不知道。我觉得非常遗 憾。 &&&&“诸行无常”指的是世界上所有所有的宇宙万有的一切事物,都是在不停不 停的变化着的,有人说这是“辩证法”,没错,正是由于永远不停、迁流不住的 变化着,我们感觉到过去的事情不会再回来,就像我们昨天见到一条河,我们的 观念里那是长江、那是黄河、那是什么永定河等等,我们观念意识是这样的,所 以我们今天又去了,我们的观念里还是那条河,其实我们错了,为什么?因为昨 天的河已经流过去了,而且在我们探讨的当下,这条河又流过去了,而且我们还 可以说,不仅仅是这条河流过去了,而且我们每个人都在流过去,我们每个人都 在变化着,这就是“诸行无常”。正是因为“诸行无常”,才给我们带来了无限 的机会,我们会发现即使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今天我重新开始,依然可以改造我 们的命运,如果说永恒不变,那就是佛教讲的“宿命论”,在这个世界上,还没 有发现不变的东西,一直都在变。 &&&&有个禅师叫白云首端禅师,他做了一首诗,他说:“夏日拥芳丛,游来趣不 同。”就是说:夏天的时候我们在一个花坛的旁边,站在那里。“游来趣不同” 说是每天每时感受肯定是不同的。“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无论你的年龄, 你是小孩也罢,你是老年人也罢,你的白发就从现在开始,不是说你的白发到老 了突然间出现了,你突然一天变老了,哪有这样的事?得有一个过程。“发从今 日白,花是去年红”,人们老是觉得现在的东西不好,当你拥有的时候,你总觉 着你拥有的东西不如你想像的那么完美,所以去年的花比今年的好。“何须待零 落,然后始知空。”就是说没有必要等到那个花非要落下来,然后你才说一切都 是空的,都是假,都是如幻如化。我觉得这句话非常有道理,他揭示了“诸行无 常”,所以学佛的人必须在“诸行无常”上去下功夫。如果不能在“诸行无常” 上去下功夫,我们几乎是没有什么希望的。这是佛教的“三法印”的第一个法印。 &&&&“诸法无我”,“诸法”是宇宙万法,这个“我”人们常常不大清楚。“我” 是“主宰意、实在意”,也就是说我们总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主宰,有一个 实在,在冥冥中来主宰我们,我们学佛了,我们在求佛、拜佛的时候说:“哎呀, 老佛爷,你保佑保佑我吧!”其实你就是感觉到有一个主宰,佛在主宰我。我觉 得不对,因为佛是觉者,佛告诉我们,也应该做觉者,那个时候,你是自己主宰 自己,应该是这样的,我告诉诸位,佛不是万能的。 &&&&你不要悲哀,佛不是万能的,但佛最有希望,所以“诸法无我”就告诉我们 任意宇宙万法没有实在,也没有主宰,它们都是不固定的。你不要悲哀,真的是 没有固定的东西。但是反思我们现在我们都有“我”,人为什么不能成佛?因为 有“我”,有“我”你才恐惧,有“我”你才担心,有“我”你才害怕,有“我” 你才幻得幻失,所以老子说:“我有大幻,唯我有身”,人有这个身体,麻烦就 来了,然后挣钱呀,然后买什么药洗澡呀,要穿衣服呀,各种各样的这些待遇, 然后就在维护它,但是你怎样拼命的维护它,可以这么讲,这个身体都是慢慢、 慢慢地变坏,也没有办法。 &&&&所以我要说的一句话:我们人类的身体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你只能去 使用它。我们甚至对很多事情都无可奈何,我们可以把一个茶杯放得远一点,也 可以近一点,这可能是还有办法的。但是你说我想没有病,你不可能,你说我想 不死,还是妄想,所以人无可奈何。正是因为这些无可奈何,所以人才学佛。但 是学佛,刚开始的时候,你说学佛,我要长生不老,这些诸多种种的解决不了的 问题,希望佛陀来帮助你,可以,但是如果你永远有这种想法,那你就错了。最 初的因缘,可以因为不同的因缘而走进佛门中来,但是如果我们一直抱着一种迷 信的或者似是而非的观念来学佛,几乎说可以没有希望。因为希望是要我们看破, 希望我们放下,这种看破、放下的最好的工具就是“三法印”。所以我如果一旦 认识到我只是四大五蕴结合的人,那么我们还会再坚持认为我有理吗?我想你不 会。你想想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四大地水火风。是因为骨骼是坚硬的,把它比 喻为地;火是我们身体的温度,把它比喻为火;水是因为我们身体血液的流动, 把它比喻成为水;风是因为我们的风气,所以比喻为风。我们的身体就是由这四 种元素组成的。有人说:“四大皆空,哪四大?”有人说:什么家庭呀,什么各 种各样的大呀(也有说酒色财气是四大的)。 &&&&人不理解佛教,所以就这样误会,说“四大皆空”是这样一种“四大”,因 为是由这四种零件组成我们的身体,你说那一种零件是我们的身体。比如说:我 们还可以举个例子,既然是宇宙,于“诸法无我”,我们不仅仅探讨人无我了, 还有法无我呢,比如说“氢二氧一”,人们都说水是由氢氧两种无素组成的,是 啊,我们一碰到电的时候,水就分解了。就变成了氢和氧,分离出来了。这个时 候我们可以这样去问大家:“你说氢是水,还是氧是水呢?”我可以这样讲: “氢也不是水,氧也不是水。”因为《金刚经》告诉我们:世界是一合相,是一 缘起,聚组起来的一个相,所以我们人是缘聚则生,缘散则灭,对不对?你认为 有主宰吗?没有主宰。所以你不要一厢情愿,你只能延缓衰老,但是你不能永远 不老。如果你九十岁、一百岁,还长得像小孩一样,你认为正常吗?我们就觉得 不正常。正常的自然法则是生老病死。这是一个无法替代的自然法则,这是没有 办法的,所以我们的世界才是挲婆世界,堪忍,还可以忍耐。所以我们还是要反 思,我们反思我们是不是知道这个“诸法无我”,所以从“诸法无我”之中我们 就走出来了,我们走到第三个“法印”。我们还要补充一点,因为有“我”,人 们才担心,因为有“我”,人们才恐惧,所以人们不敢做出牺牲,比如《金刚经》 说:歌利王因地的时候,舍身喂虎,割肉喂鹰。如果他有“我”,他还会这样做 吗?当初我学佛的时候,我一看《金刚经》,我非常恐怖,我说这样的佛法我学 不了,但是如果有一天,我学到一定程度,我能这样做,至少我现在理解了佛陀, 为什么?因为他已经证得了“无我”了,他觉得我并不实在,我可以奉献,可以 牺牲。 &&&&在台湾,有一位川渊先生,他是原来的国防部长,这个人非常的虔诚对佛教, 他虔诚到什么程度呢?他整天的参禅打座,他把他几亿的家资都献给佛光山了。 有个叫陈水扁的,是个基督教徒,这里我们并不存在一个教与教之间的争论,我 们只说一个故事。陈水扁质问这位川渊,说:“你身为国防部长,你整天的参禅 打座,国家一旦有难,你怎么样来负责?”星云大师作答道:“佛教是学‘无我’ 的,既然‘无我’就会无私,既然无私就会无畏,有什么可怕的呢?国家有难, 自然会做出牺牲来的。”所以我们要提醒我们自己:我们学佛究竟能牺牲些什么? 我们常常牺牲不了什么,所以我们还要反思,真的要反思。 &&&&释迦牟尼在因地的时候,他遇到一个夜叉来考验他,夜叉在那里面说了一句 佛法:诸行无常,是生灭法。释迦牟尼在因地的时候,他在修行的时候,他一听 到这个法,他立刻就有所悟。这个夜叉说完了,就不再说了。释迦牟尼就问他说: “你把下边那半句偈说出来。”他说:“我不说。”他说:“为什么?”他说: “我饿着呢。”他说那怎么办呢?他说:“除非你答应我一个条件,让我把你吃 掉。”佛祖为了追求真理,因地的时候就是他还在做菩萨的时候,他说:“可以, 只要你告诉我,你可以吃掉我”。所以这位夜叉就告诉他了:“生灭灭矣,寂灭 为乐。”释迦于是大悟, &&&&夜叉也没有吃他,因为这是菩萨的一个示现。这就是他敢于牺牲自己,而现 在我们几乎所有的人都不敢牺牲自己,我们非常恐惧,幻得幻失,所以我们面对 释迦牟尼,我们要发惭愧心。 &&&&有人常常请一尊佛像,他老是去装个藏呀,开个光啊。我觉得我也理解,因 为作为一个层次的因缘,我必须理解这种信仰的层次,但是你要知道,我们把佛 像摆在那里,是在随随时时的提醒我们自己,我们的身、口、意三业,就跟佛菩 萨、佛陀的身、口、意三业是相应的,是应该见贤思齐的,而不是说一开光就有 灵验了,我是这样想的,当然我可以包容,包容那些能去开光的人,因为他的信 仰层次就这么高,他跪在那个佛像前,放点香蕉,放点苹果,他开始就向佛陀讨 价还价,他说你保佑我这个,你保佑我那个,提了好多好多条件。这非常麻烦, 你自己的心地不改变,你说佛陀怎么去满你的愿。有人信着信着佛就急了,说这 佛信得没用,因为他不满我的愿。你要知道,你心里并没有那个种子,他怎么满 你的愿呢?因为佛陀要解决生死的问题,不是要解决你升官发财的问题,当然, 你要是去做好事,你说我来三界,要做国王,要做大富长者,没问题,肯定满你 的愿。但是你必须播种,必须种下那个因,你才有可能满愿。就像必须精进的修 行,你才有可能成佛。 &&&&这个世界上本来是没有什么事的,古人说:不是有心息妄想,只缘无事可商 量。往往我们坐禅的时候,胡思乱想,浮想连篇。问这个,问那个,我的妄想这 么多,怎么办?怎么办?无事可商量!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那些妄想是你 自己制造出来的,你要放下,不要在意它,就象天空中飞过来几片云一样,它飞 过来就让它飞过来,它飞走了就让它飞走了嘛。你为什么要阻碍呢?《金刚经》 你也学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不要住在那片云彩上,那你还有妄想吗? 我想是没有了。这不只是在理论上可以成立的,在实践中我们也是可以去检验的。 所以学佛是实践的法,不是靠我们说的多漂亮。不过今天有这样一个因缘,我还 是不能不说,说过了之后,就要靠我们去体验。 &&&&我们真正地了解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我们就会感觉到我们要做 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是“不移旧时人,只移旧时行旅处。”人还是原来的人,只 是我们的思维观念已经发生改变了。这个时候,我们就看到那些容易引起我们烦 恼的事情,我们再也不会烦恼了。容易引起我们激动、高兴、欢喜的事情,也不 会那样激动,我就很平静,因为该来了它就会来了,该去的必然会去。为什么? 因为该来的你拒绝是拒绝不掉的,比如说你的业力、你的业报,有人老发牢骚, 我学佛之后,他既然还不顺利,那就很正常了。因为因果现前了嘛!但是你的思 想观念一转变,你就是重报轻受。你想一个人被箭射伤了,受伤了之后他就发牢 骚,他越发牢骚,接二连三的箭就把他射的刺猬一样,最后射死。因为就一件烦 恼,就一支箭,如果你真正会用智慧去关照它,你就会发现你只要一咬牙,这支 箭也就过去了,而且就真的过去了,你就会偿还业债,《一梦漫言》里有这样一 句话:别人欺负自己了,往昔所造业债,今日偿还,岂不快哉!我觉得是一种境 界。当然,做游戏想,这本来是“诸行无常”都已经过去,“诸法无我”没有主 宰,难道不是一个游戏吗?《金刚经》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 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是让我们去体会的,不是让我们去说的。 &&&&有人做了一个梦,又告诉这个人,告诉那个人,弄得很多人心里都不得安宁, 因为那是梦,我要告诉大家:睁着眼都是一场大梦,何况闭着眼?所以要注意, 既然要学佛,就好好学佛,不学我也毫无办法。 &&&&下面我们讲第三个“法印”,叫“涅磐寂静”。 &&&&有人一听到涅磐就很伤感,说这就是死掉了,其实根本不是,涅磐是不生不 灭,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讲:是不美不丑,不高不低,不好不坏。有人问:这是一 个什么境界呢?因为世界上的事情都是二元的境界,都是人分别出来的。比如说 你看这个人长得漂亮,另一个说他长得不怎么样,为什么?因为他们的价值观念 是不同的,绝对不一样。我觉着这个茶杯非常好,那个人说这不行,因为他的要 求高了一点,因为他们的身份呀、文化呀,还有自己的地位呀,各种各样的因缘 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他们的价值观念肯定是不一样的,这就说明不定。 &&&&我常常讲一只麻雀飞过来,一个人长得再漂亮,它也不买你的帐,他也会被 吓跑,你说这定不定呢?我们的这种美丑的观念都是人制造出来的。人老是按人 的观念去衡量世界,就产生许许多多的误差,所以有时人他就怪了,他就不好好 做人了。他一学了气功、一学了佛之类的,他就开始瞎琢磨,他要飞起来,他要 知道很多东西,他要能闻着什么香味。我告诉你,人的鼻子比狗的鼻子差远了, 你能闻到什么有什么了不起,根本不值得一提,你不要骄傲。你要学佛,这种观 念必须否定掉,人为什么老不甘心去做人,他老想像鸟一样飞起来呀,像鱼一样 在水里游呀或者是出点功能什么的。那我告诉你,只有人才能学佛,你要真的变 成那些东西,那你就没希望了。 &&&&“涅磐寂静”告诉我们,什么东西都是不定的。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是不美的, 同时也不是丑的,因为是远离二边,叫行于中道,是为般若波罗蜜,这才叫智慧 到彼岸,不然的话,你那有希望呀?人就犯这个毛病,这个人是好人吗?不是。 是坏人吗?也不是。因为是好人见到他,他就是好人,坏人见到他,他就是坏人, 是不定的。学佛要把这样的价值观念超越过去,只有超越了这种价值观念,你才 有希望。所以叫不好也不坏,不好就像一枚硬币一,你看到了正面,就有字,你 看到了反面,就说没字。你能说这个硬币是有字或无字吗?你不能说,因为你说 了有字或无字,都偏了一边。真正修般若波罗蜜的人,到八地菩萨,他是空有定 观,他看到有的时候,他就看到空了,他看到空的时候,他就知道他看到的是有 ,为什么?因为我们人不是偏空就是偏有,非常麻烦,所有偏空的人最后胡作非 为,他说什么都没有了,这可以吗?我们常说一切法皆空,比如说你上厕所,男 的你跑到女厕所里,你试试?这非常麻烦,所以道德规范你必须严持。 &&&&空也不碍有,空是在有上通达的。你只有看到水流动,这是有,同时你感到 刹那刹那都在变幻,孔子在川上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过去的一切都像 这水一样流过去了,你看它停留下来了吗?你看到这些事情的时候是在流水上去 感受的,你不要说我观无常,我就在那想无常。那不行,你得观事物,一切宇宙 万有中体现出的无常,这才是真正的观照,不然的话,就没有什么意义。 &&&&我们得到一个结论:好坏美丑一切一切二元的境界都是错误的。我们不著在 上面就可以说是涅磐了,就可以是“涅磐寂静”了。让我们真正的不著在美丑善 恶高低观念之上,这简直是不可能的。但是我觉得是有希望的。在理论上成立, 在实践上只是一个怎样把握的问题。不然的话,学佛如果是很轻松的话,像我刚 才这样的讲,那我自己就已经成佛了。这根本不可能,我还得慢慢地去改造自己, 在我自己的心理上改造,在我心理上播种、耕耘。如果在外面去跑、去闹,几乎 也没什么希望。一个人可以初一、十五去拜拜佛,星期天也照样可以,但是整天 泡在这里,我就不知道你的心安住在哪里。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行走坐卧皆是禅, 不一定,你没有达到那个境界,不要吹牛皮。你自己试试你想要出来的时候,你 就不让他出来,你这才叫你做了自己真正的主宰,要不然的话,你在做你的主宰 吗?我想这不是的,你就在随境所转。《金刚经》告诉我们,如果被物转,即是 凡夫,若能转物,即是如来。其实我觉得是非常有意义的。同样应该引起我们的 反思。 &&&&第四个问题:我们要依“三皈依”学佛。 &&&&有人说“三皈依”不是戒,我告诉你“三皈依”就是戒。人不以规矩,不能 成方圆。“三皈依”就是要规范我们自己的身心行为的,“三皈依”就告诉我们 “皈依佛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邪魔。”我们很多佛教徒莫名其妙,算 卦呀,捣鬼呀,学气功呀,你说是佛教徒吗?根本不是。但是他学得津津有味, 他说这个不矛盾,怎么不矛盾?你脚踩两只船,你试试?那只船开了,你都得掉 水里。你试试,肯定是这样的,没有半点好处。 &&&&学佛要正本清源,你该学佛就好好学佛,这就是戒,就是规范你的。你不要 以为你皈依佛后,你还可以学别的。我告诉你,你真的要警醒了。不然的话,释 迦牟尼为什么在《佛遗教经》里说:至心一处,何事不办?你只能至心一处,不 能三心二意。“皈依法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邪众典籍。”有人津津乐 道,看见道家的书,甚至一些流传的莫名其妙的东西,什么白衣大士,什么咒呀, 什么这个那个的东西,这根本不是佛教的东西。你要记住,你学的是正法,你要 弘扬的是正法,你要流传的也是正法,你不能搞这些东西,“皈依僧竟,宁舍身 命,终不皈依,外道邪师徒众。”有人也跟着一个师傅跑了,跑来跑去,跑出些 什么呢?我不好说什么。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因为众生都是有分别心的,有分 别心,他就会按照时间的观念来要求我们,我们可能会证得无我了,但是还有一 个义务,就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第九大愿里讲的:要恒顺众生。就说我可 能证得什么好坏观念全都没有了,但是众生他有一个选择,众生希望我是好人, 所以我就必须要做好人,我怎么可以随便欺骗呢?随便胡言乱语、胡说八道呢? 或者叫混水摸鱼呢?这都是不应该的。你可以沉默,你可以孤独,没有关系,但 是你绝对不能胡作非为。要有规范,就像传印老法师曾经讲过的:我们要信因果, 如果没有因果,我们怎么学佛,我们胡作非为,有人能够信任我们、信服我们吗? 说这样的人可以信赖─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我们要依“三皈依”学佛,“三皈依”就是我们的规范,就是我们学佛的标 准。如果我们不能有这样的规范,我们绝对不能算是一个很好的佛教徒。 &&&&第五点,我们要依“四依”学佛。 &&&&第一,依法不依人。今天我说了这么多,归根结底,还是要依法不依人。我 说的是佛法,所以大家可以信任我。如果我胡说八道,那大家可以否认,甚至可 以说不信。没关系。依法不依人,现在我们很多学佛的人,都是依人不依法的。 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这样一句话:我爱吾师,我更爱真理。现在我们的佛教 徒有时候不对,他说我爱真理,但是我更爱我师。表面上说我爱真理,实际上他 更爱他的师傅。我必须要正本清源一下,佛、法、僧三宝本为一体,他是要觉证 境的。《坛经》是这样讲的:如果我们的师傅讲的是真正的佛法,我们没有理由 不恭敬他。如果我们的师傅讲的不是佛法,那我们真的可以远离他。为什么?因 为我们学的是佛,绝对不是人。所以要依法不依人。如果我们真是依人不依法, 那你极有可能误入歧途,因为很多事情已经证明。 &&&&第二,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了义就是要了脱我们生死的。因为生死事大, 无常迅速,因为人生就这么短暂,说是给你个官儿,给你很多钱。(录音质量不 好,约二十字听不清楚)有些佛教徒越学越苦恼,这是不对的,要么你就别学了, 你要反思、反省。为什么?如果你越学越苦恼,说明你没学好,说明你不得法。 学得好的人绝对不应该有苦恼,他每天都会很快乐,因为他法喜充满,所以他应 该是快乐的,但前提是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人也可以,但一定 是善知识,讲的是真正的佛法,不然就很麻烦。依了意,不依不了义。了义就是 解脱生死的,不了意就是世间的名利呀,有人说一学佛就觉得工作非常顺利,我 发财了,炒股票也赢利了,还有很多故事都觉得很高兴,他每天过得也很滋润, 他觉得这样还真好。但是他不知道老之将至,死期来临,不是说我吓唬诸位,你 要知道从“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角度去看,人为什么怕死,是因为人不了 解死亡,其实我们每天都在死,你信吗?正是因为如此,我们不敢面对死亡,我 们老欺骗自己,所以一个家庭祝寿,常说:“福如东海常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都是骗人的,但是大家愿意听。学佛就不应该说谎言,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愿 意听这些,这样的障碍都超超脱不了,我们还学什么佛?你说他两句坏话,他一 晚上都睡不着觉,为什么?因为他在耿耿于怀,他在恨,他在烦恼,他要找机会 要报复你。这不是麻烦了吗。睚眦必报,这那里是佛教徒,所以这是非常麻烦的 事情。所以我们要依了义,不依不了义。那些东西、那些世间五欲之乐,财色名 食睡,无非是一场因缘而已,真正得到的人问问你们什么感觉?你们说,也不过 如此。没有得到的人也许觉得是个遗憾,但是我觉得不得也罢,因为“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我们还是要反思这样一件事。 &&&&第三,依智不依识。 &&&&有一次,院里的居士跑出来了,就看着那架喷气式飞机转来转去的,拉了几 条线,有人就带头喊:“你看莲花。”是眼睛看着的相,但是如果用智慧观来看 呢,难道不是如幻如化吗?致使有很多人跟着起哄,我出来了,我说:“你们喊 什么呢?”他说:“这是个莲花、万字,吉祥。”我说:“不是,刚才是飞机飞 过去了。”他们也不好意思,只好回去了。还有一次,有一个人精神根本不大正 常,就在喊:“看哪,看哪,那儿有佛像呀!”有很多人也在看,看什么呀?我 什么也没看到,只看到一只麻雀。我不是因为我看不到,就否定人家。但是你要 知道,这种谣言的传播,只能是惑众而已。如果说他看到了,他是真有因缘看到 了,那属于他个人的因缘,如果我们看不到,因为我们的因缘,我们千万不要苦 恼,看不到就很悲哀,绝对不应该,因为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这些假相来诱导我们, 说明我们已经很出色,很成功,所以我们就不需要这些东西。所以要依智不依识, 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是虚”。但是现在我说耳听是虚,眼见也是虚,一切 都是如幻如化,所以见也罢,不见也罢,为什么?因为随缘嘛。不然的话,我们 学什么佛?所以要依“四依”学佛。 &&&&第四,依义不依语。 &&&&佛经中所表达的内涵就是意。“不依语”语言文字只是一种工具,就像《金 刚经》告诉我们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如筏喻”就是说真正的佛法, 我们到达彼岸之后,我们都要把工具舍掉,何况不是真正的佛法呢。释迦牟尼在 说法四十九年的时候,他临涅磐的时候,这样讲:“我说四十九年,没有说一个 字。”李洪志在他的《转法轮》里说:“释迦牟尼还没发现真理呢。”这是非常 可悲的,所以我说他是妖言惑众。谁跟他跑得积极,肯定悲哀,为什么?因为就 从这件事来讲,他就不知道真理是无言的。是由我们每个人去体验的、去体证的, 不是靠我们去说成佛,所以叫依意不依语。 &&&&所以我们要依“四依”来学佛──要依法不依人;依了意,不依不了意;依 智不依识;依意不依语。我们要反思,我们是不是按“四依”来学佛了。如果我 们能够真正按“四依”来学佛,我们的前途肯定是光明的。 &&&&第六点,我们依“八正道”来学佛。 &&&&“八正道”,肯定有不正道了,当时的古印度,有各种各样外道的盛行,佛 教的经典中常常发现说有九十六种外道,我现在感觉到,现在的外道不仅仅是九 十六种,九千九百九十六种也多。为什么?《楞严经》说了:末法时代,邪师说 法如恒河沙。现在真的是谁都在讲,谁都在说。但是谁都说:我说如何。我今天 要说,这不是我说的,这是佛说的。所以大家要学佛,我说完了就说完了,大家 好好学佛就是了,不要说是我说的。我没说什么,我说的是佛说的法,都是他说 过的。我只是提醒大家,应该正本清源,好好学佛。 &&&&在九十六种外道中,有一种表现特殊的,比如说:持牛戒的外道,放着人不 做,他去吃草去了。他觉着这样将来能够升天。吃草,你觉得这不是令人很悲哀 的事吗?但我们很多人就是这类人,只是表现形式不一样。那么持狗戒的也有, 他去吃粪便,他觉得人苦尽甘来,他认为人只要把那些粪便都吃掉了,将来一定 能享福升天。这同样是一种错误;有的把自己的头发拔掉了,这不是自己摧残自 己吗?他认为这样的话,将来也能得到好处;有的人自己卧在竹签子里,折磨自 己,然后就扎得浑身净眼。他觉得自己这样也是一种修行;还有的人是站在高岩 上,或者是从山上往下跳,摔得缺胳膊瘸腿的,他觉得这样也是一种修行;也有 的人更可笑,他像向日葵一样站在那儿,跟着太阳转。太阳一点一点地从东到西, 他的脑袋也一点一点地从东转到西;还有一种外道,学公鸡,金鸡独立,他把一 只脚着地,另一只脚就跷起来,就那么站着。他认为这样也可以修行成道,当然 这些都是苦行外道,这都是很可笑的。这各种各样的外道现在不得不让我们反思 了,我们是不是有这种情况。 &&&&释迦牟尼曾经就告诉过这些外道:要学鸡,你们将来就成鸡,要学牛,你们 就成牛,你们要学狗,将来就成狗。你要学佛,将来必定成佛。所以我们为什么 不学佛呢?尤其有这样好的因缘,你听闻到佛法了。所以我们要反思自己,过去 是不是错了,如果是错了,就应该向前看,不要再抱着过去那种陈旧的价值观念, 再去陶醉了,那是很可怕的。 &&&&正因为如此,佛才说“八正道”,“八正道”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 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我们学佛要有正知见,就像我们刚才所说的, 我们要依“三法印”来学佛,我们要依佛来学佛,依“三皈依”来学佛,要依 “四依”来学佛,这才是正见,这才是正道,这才是正知见。否则你学什么佛? 老说我能看着什么,再说就是我能把你的病治好。我可以告诉你:心病还是心药 医。很多人就是因为良心坏了,才得病的。要不然的话能得病吗?但是也有宿世 业障,我也得病,我也有业障,但是我从来不迷信,气功大师能把我的病治好。 我就从来没迷信过,曾经有过那样的因缘,有人要给我发功,要把我的病拿走。 我说:“对不起,我宁可死掉。”我不想这么做,因为我是一个佛教徒。 &&&&“正思惟”也就是说我们的思维应该是正知见的思维,不能胡思乱想,我们 在地上,老是琢磨天上在干什么?极乐在干什么?你现在不好好修行,你思考这 些干什么?你现在就好好修行,你读过《阿弥陀经》,也读过《无量寿经》,你 为什么不好好念佛?为什么不改掉自己心的业障的问题?你不要认为往生西方极 乐世界真正是离十万亿国土,我可以告诉你:你的心一转变,马上就可以到极乐 世界,如果你不去转,你没有这样的资粮,你不去转这个业力,那你没有希望。 你不要认为那太遥远了,我坐什么才能去呢?你坐什么也去不了,都太慢。只有 你的心的业力的转变,一刹那间,你绝对可以去。 &&&&“正语”是说不能胡说八道了,要说正确的语言,你崐不说正确的语言,满 嘴都是胡说八道,你说谎,尤其是佛教徒说谎,那让人家都难以思议的。佛教徒 应该有一种责崐任感和义务感,他应该让人感觉到是真、善、美的化身,至少不 能让人家在我们身上失望,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感觉。 &&&&“正业”就是指正当的身、口、意三业,要求我们来维持我们正当的身业, 做正当的职业。口要正语,意要常有正念。 &&&&“正命”是指我们应该用正确的方法维持自己的生命,从事正确的职业。一 个佛教徒他总不应该去杀生害命吧,就算一时改变不了,你也应该知道这样的职 业是不应该来做的。你迟早有一天你应该告别这种不善业。 &&&&“正精进”。那种学鸡的外道、学牛的外道、学狗的外道那些都是“邪精 进”。我们学佛的人是要“正精进”,我们每天要有自己的功课,能上上早殿、 晚殿非常难能可贵,除此之外,你还应该有你自己的功课。为什么?因为每一天 把水烧到20度的时候,第二天水又晾凉了。但是你不能保证自己,每天都忽冷忽 热的,那你很难积累有效的资粮去成佛。我们每天都应该自己有一点功课,不然 的话,学佛就没有多少意义。 &&&&“正念”就是要念佛、念法、念僧,这是正念。就像《六祖坛经》所说的觉、 证、净,当然还有念戒、念天,念戒就是用戒律来规范我们的身、口、意三业的 行为的,念天是因为天人是要守五戒十善的。我们要以五戒十善来作为我们成佛 的资粮。有人说我们又不学人天福报,我们要成佛的,我们就不学五戒十善了。 我告诉诸位:《法华经·方便品》里说: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 是故说一乘。也就是说:佛是两足都尊的,既修福也要修慧,不能光修慧,光修 慧是没有用的,光修福也没有用的,都是瘸腿呀。所以他两足尊,既要修福又要 修慧,但是他这种福是成佛的福德因缘,不是人天福报。当然在五戒十善里来成 就,但是他又超越于五戒十善,超越人天福报。为什么?因为我们在《金刚经》 里有讲:三轮体空布施,能施,所施、中间物,均都了不可得。这就是三轮体空布 施。这种布施就是成佛的资粮,所以我们诸位要注意要培植这样的福德因缘。也 就是说能施的是我,我了不可得;所施的是法源寺,法源寺了不可得;中间物是 布施的一点钱,钱也了不可得。不是一个永恒,不是一个真实不变。都是一个如 幻如化,如幻人做如幻佛事而已。你不要认为是真的,这是因为你要通达这种如 幻,你最终才能成佛。如果一个人斤斤计较,说我一定要写名字或我一定要不写 名字,这都是一种错误,你随缘,人家要求你写名字,你就写名字,你不分别, 不在乎你写不写名字。在乎你心里是不是留下了这个痕迹,那就叫做:应无所住 而生其心。形式有时是重要的,有时是不重要的。对于恶的事来讲,我们一定要 重于形式,不能越雷池一步。对于善的事来讲,我们要随缘就好。 &&&&再说“正定”,培养了前几种的资粮之后,你最终得到的是一种“正定”, 不是人天的禅定。因为往往我们坐禅,仅仅是坐到了一种很快乐的境界,但是你 没有波罗蜜,你没有智慧的这种资粮的诱导来坐禅,他没有智慧的关照,坐来坐 去就误入歧途。所以我说坐禅的最好的资粮就是你去通达《心经》或者《金刚 经》,只有在不挂碍的情况下,你才能坐好这个禅。不然的话,你见到什么境界 了,你就随境而转。那很麻烦,在禅堂里,有这样两句话:魔来魔斩,佛来佛斩。 这是禅语,这就告诉我们,学佛要在“真谛”上去通达而不是在“世俗谛”上的。 “世俗谛”上的假名安立,应该让它随缘安立,好就是好,坏就是坏。大家说好 的时候,我可以随缘说好,我知道这个不好,但是我可以随缘说好;大家说坏, 我也知道那东西不坏,但是我可以随缘说坏。但是你清清楚楚的明白那是不好也 不坏的。 &&&&“真实相”就像我们《金刚经》定位说“实相”。什么是“实相”?用我们 今天的话来讲,或者也叫真理,或者也叫真相。这个“真理”是什么?也就是没 有真理就是真理,也就是我刚才所说的“实相以无相为相,是为实相。”在这个 世界上,你根本抓不到任何东西,所以你死心踏地,你就放下了,因为你看破。 佛法还有什么呢?就是要让我们认识“三法印”,进而来认识到这大乘佛法的 “一实相印”,实相以无相为相,是为实相。真实的相就是没有真实相,就是真 实的相。所以应该明白,只是你还没有到位,包括我也一样。此时,在同这个实 相来相契的过程中,我们只能是逐步的改造自己,来逐渐的同这个真实的相相应。 但是,我们得有一段时间,我们不能找理由,我们必须得“精进”,所以,我们 要依“八正道”来学佛。 &&&&这就是“八正道”,学佛要走正道,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无论是“三皈依” 也好,还是“四依”也好,还是依佛也好,这条路就是一条光明的路,就是正道。 当然它也是中道。中道是指我们能够通达中观的,也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你说 它空了吗?它没有空。你说它有吗?它不是一个自性有,空有本来是一体,所以 《心经》告诉我们: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两点还要我 们长时间的去体验,不是现在一句两句就能说明白的。 &&&&下面,我们还要来依“六度”来学佛。 &&&&“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就是菩萨成就佛道的身 体力行的工具。如今我们学佛,也要从这六种工具来成就。 &&&&第一个是要“布施”。我们每个人都有病,有人不以为然,说我没病。你只 是在身体上没有病,你的思想,你的思维、你的心灵有很多病,所以我们几乎每 个人都比较*&贪,不是贪名、贪利,就是贪色、贪食、贪睡,反正有各种各样的 贪,但是如果你对于这种病,不去对治它,不对症下药,你的病几乎是没有什么 希望,所以我们要用“布施波罗蜜”来对待,来医治。因为只有用“布施波罗蜜” 来对治,我们*&贪的病才可能痊愈。有人总是原谅自己,我本来很穷,你可以去 做别的,你可能布施一文钱,但是跟百万富翁没有什么差距,佛法讲平等,看你 的发心。但是你不能不做呀,你帮助老人推一下车,你都不做,那你还哪有希望 呀?“布施”是随处可见的事,随处都可以做的事,所以有人举手投足之劳他都 不做,这是不应该的,所以要把我们*&贪的病去掉,就必须要用“布施”这个药, 必须“布施”,不然的话,没有希望。 &&&&第二是“持戒”,我们每个人都有毁犯,都规范自己犯法的,当然有的是没 有犯法,但是对学佛的戒律来讲、按要求来讲,常常是未尽人意,这个时候你要 规范自己,为什么?因为戒律是对治毁犯的,如果你总是违犯、犯戒,犯这个、 犯那个的戒条,最终你的心猿意马、你的心浮想连篇,你还能定下来吗?所以, 它也是对治我们毁犯这个病的。所以我们必须用戒律来规范我们的行为。只有用 戒律来规范我们的行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只有这样 的话,我们的心才会清静,这是“布施、持戒”。 &&&&“忍辱”,是对治嗔恨的,因为我们几乎连我们学佛的人也难免不能脱俗, 为什么?因为我们也有病,也生病,嗔恨很重,我们就看着这人不顺眼,死不对 眼,看见的就是不对眼,所以你没有办法。这个时候,怎么办呢?你就要修理自 己,你就必须服“忍辱”这个药。所以有人说忍辱真的很艰难,忍呢我肚子乱响, 憋得难受,我觉得这个是不得法的。我们为什么讲“六度”呢?因为它有“波罗 蜜”,如果没有“波罗蜜”,这种忍辱忍来忍去最后就忍麻烦了,肚子可能就炸 了,这很麻烦的。你要知道,真正的忍辱就像我刚才所说的:往昔所造罪障罪业, 今日偿还,岂不快哉。 &&&&因为你欠了人家的,你今天还债,你应该很高兴。第二个做游戏想,本来是 一场游戏,因为“无常”“无我”,那么这个时候哪里还有什么有人使我嗔恨的 呢?没有了。这个时候你就觉得本来就是一个游戏,那还有什么话可讲。第三点 就是以学佛增上缘想,如果这个人真正使你很生气,很烦恼,那你可以去转化这 种烦恼,为什么?因为在《涅磐经》里有这样一句话:一切诸鬼神等皆是诸佛菩 萨之所实现,那你想想,惹你烦恼这个人焉知道他不是在考验你,焉知道他不是 圣贤,你应该很感激他。如果你想学人的话,你恐怕是应该烦恼,如果你想学佛 的话,我倒觉得你应该转化你的思维观念。为什么?因为这个时候你很幸运,有 人考验你,你就更容易成就,如果一个人没有任何的坎坷与烦恼,那么这个人几 乎可以说是没有任何成就。有人说我学佛什么事也没有啊,我就觉着一天迷迷糊 糊这样过着,那你也就迷迷糊糊活着,你也就会迷迷糊糊地没有成就。所以一个 人经历过是一件好事,苦难是你的一笔财富,尤其对学佛的人来讲,越是苦难越 是财富。不要拒绝苦难,你应该转变我们自己的思维观念,我今天所讲的佛法更 重要的问题,其实就要转变我们原来做人的价值观念。只有这样的话,你才能学 佛,不然的话,老按人心、老按人情,老按人的价值观念来衡量人和事,那我们 还是离佛越来越遥远。 &&&&“精进”是对治懈怠的。一个人也学佛了,他也皈依了,然后他就迷迷糊糊 一天一天的,他也没有做什么,反正我是皈依了,但是你要皈依的时候,你要皈 依了,至少你要有功课,至少你每天都要提醒自己:你要三皈依一次。如果你不 能够执行一个只皈依法、只皈依佛、只皈依僧,那你根本不能是一个佛教徒,你 每天都在混。你要皈依,本身要有责任,你应该有义务,你应该提醒自己:我是 一个佛教徒,佛教徒应该怎么办?自己应该要求自己,而不是要要求别人。我发 现有很多学佛的佛教徒自从皈依之后,他就与众不同了。他确实一天端着架子, 确实不一样了,然后他就有权力说别人。我想我从不去说别人,为什么?因为别 人是别人的因缘,别人可以教化的时候,你可以说上两句,其实更多的人是不愿 意接受别人的说理的,所以我们就应该自己修理自己。修理自己都是很艰难的, 因为我们太爱自己了,所以我们就像刚才所说的:我有我在,人才轮回,人才烦 恼,有我在,人才不得自在,不得解脱。所以我才说“诸法无我”,这是佛陀的 “三法印”。我们明白这一点,我们就不应该懈怠。我们要精进,因为人生难得 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生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真正的我们老死 将至的时候,我们到那时候后悔已经晚了。所以趁着我们现在这个身体是健康的, 我们自己也有因缘学佛,我们又能够闻到真正佛法,此时不精进,更待何时?一 世人生,谁知道哪里去了呢?流浪生死,那是很可悲的。我觉得大家幸运,虽然 不幸运,没有遇到佛,但是还是幸运的,因为闻到法了。这是“精进”,那么还 有“禅定”。 &&&&“禅定”是对着人就在这个往事里纠缠着,一会喜,一会怒,一会哀,一会 乐,然后就在这样的回忆的情况下生存,其实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反思。《圣经》 里有一句话:让年轻人憧憬未来,让老年人回忆过去。我觉得回忆过去、憧憬未 来都不合适,应该要把握当下。只有把握当下,我们才会有希望,这是根本。只 有这样,我们才会真正的用我们的“禅定”去对治我们散乱的病,这是根本。 &&&&最后一点是“般若”,“般若”是最重要的,因为他是佛母。只有母亲才能 生儿子,只有“般若”才能出生出佛子,才能生成佛陀。所以我们这样讲:如果 我们周围没有“般若”智慧,那么我们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都 不能叫六度,只能叫做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如果加上了“般若”, 就可以叫“波罗蜜”了,否则人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都是有漏 的,都是狭隘的,都是不完善的,所以我们今天一定要知道五度如盲,六度如导, 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瞎子,但是六度“般若”是眼睛,只有有了 眼睛,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才会走得更好,才会更完善。对我们每个 人来讲,我们应该在“般若”的指导下,来完成我们的“布施、持戒、忍辱、精 进、禅定”,只有这样的话,我们才有希望,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般若”。 &&&&“般若”就要从“三法印”开始升起,就应该从一实相印升起来。就像我刚 才说的:这个世界的真相是什么,实相以无相为相,是为实相。也就是说没有真 的也就是真的。那你还会挂碍什么呢?你就明白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你就不会再挂碍什么了。来的你就接受,去的你也就不挽留,为什么?因为你知 道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你知道了之后,你就会对治你自己的苦恼,因为人都贪得 无厌,去了的他要挽留,来的他要拒绝,人都是这样,人的毛病是这样。所以我 们要反思,反思我们做为人的很多很多的弱点,如果你想超凡入圣,你真的想学 佛,那就要反思、反省、转变,这才叫真正的学佛。今天我就简单地这样讲了一 点,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受一点点益,我想也就足够了。 阿弥陀佛! (录音整理:刘东亮&文字录入:石家庄雪狼印务&王小姐)
【作者:佚名 浏览人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懈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