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还有没有不设念佛堂与禅堂区别,只有禅堂的纯禅宗寺院?并坚持每天坐香,禅堂长年坐香的,

玉佛禅寺禅修课500人报名 寺院:呼应都市人身心减压-禅堂,禅寺,法师,坐禅,超负荷,上海,寺院,不仅仅,参与者,不一定,-上海频道-东方网
&&&新闻热线:021-
玉佛禅寺禅修课500人报名 寺院:呼应都市人身心减压
  东方网7月9日消息:若两天刷不了朋友圈、看不到股票行情、不能说话,只能静心参禅,是否真能静静?昨天下午1时起,近70名市民来到上海玉佛禅寺玉佛大禅堂,开始“玉佛问禅”二日禅修课程。今年夏季,玉佛禅寺首度推出针对都市人的禅修课程,旨在满足市民减压的心理诉求。自7月2日玉佛禅寺官方微信开启报名预约后,4天内报名人数超过500人。  在两天时间里,学员们将吃住在寺院,与外界隔绝联系。每日,他们要在禅堂法师带领下,依照禅堂规约禅修静心。昨天,记者也现场体验了一番。  “跑香”重体力“坐香”求宁静  下午1时起,近70名学员来到玉佛大禅堂,交出手机等一切数码产品,带上“止语”挂牌,换上禅修服。“很想知道,两天没手机、不说话,会不会疯?”从事广告行业的舒小姐在报到处,关手机前最后发出这样一条信息到微信朋友圈。  禅修的第一步是“跑香”,即参与者跟着法师顺时针疾走。“手动起来,左手甩右手摆,眼睛看着前一个人的脚跟。”看到一些人动作不标准,文渊法师甩着自己僧袍的袖子,走在队伍前面进行提醒。整个“跑香”持续半个小时。记者体验发现,它的体力要求还是很高的,多数人都累得气喘吁吁,禅修服也已汗湿。  随后,慧弘法师讲解禅的含义、禅堂的规矩以及坐禅要领,“坐香不仅仅是打坐,更重要的是思维,让大家的内心真正宁静。”盘腿在蒲团上“坐香”半小时后,一名参与者坦言,“我平时不运动,感觉快要超负荷了。虽然脑子里还是转过不少念头,但确实静下来一些。”  适时推出“三日禅”“七日禅”  此次二日禅修课程中,除了坐禅外,学员们还将与法师一起早课诵经、过堂用餐。同时,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王雷泉将应邀前来讲禅。  上海玉佛禅寺监院、新闻发言人慧觉法师介绍,此次“玉佛问禅”的参与者不需支付任何费用,也不一定要求是信徒,但寺院方面会对报名者进行筛选,主要是看身体能否接受连续禅修的强度。参与者的年龄一般在20岁至45岁间。同时,还会考量报名者的心态,希望大家抱着庄重的态度来参与。  谈及“玉佛问禅”的缘起,慧觉法师介绍,玉佛禅寺素有禅修传统。1979年起,寺院全体僧众每年冬天都会在禅堂内“打禅七”。时至今日,有鉴于尘世浮躁,玉佛禅寺方丈觉醒法师倡议开设面向公众的禅修课程。“这样做,一是呼应都市人渴望身心减压及片刻宁静的心灵诉求;二是希望能为上海喧闹的都市生活,增添一抹和平简静的文化沉淀。”  据悉,今后“玉佛问禅”还将考虑适时推出“三日禅”、“七日禅”等时间更长的禅修活动。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玉佛禅寺禅修课500人报名 寺院:呼应都市人身心减压
日 03:33 来源:解放日报
  东方网7月9日消息:若两天刷不了朋友圈、看不到股票行情、不能说话,只能静心参禅,是否真能静静?昨天下午1时起,近70名市民来到上海玉佛禅寺玉佛大禅堂,开始“玉佛问禅”二日禅修课程。今年夏季,玉佛禅寺首度推出针对都市人的禅修课程,旨在满足市民减压的心理诉求。自7月2日玉佛禅寺官方微信开启报名预约后,4天内报名人数超过500人。  在两天时间里,学员们将吃住在寺院,与外界隔绝联系。每日,他们要在禅堂法师带领下,依照禅堂规约禅修静心。昨天,记者也现场体验了一番。  “跑香”重体力“坐香”求宁静  下午1时起,近70名学员来到玉佛大禅堂,交出手机等一切数码产品,带上“止语”挂牌,换上禅修服。“很想知道,两天没手机、不说话,会不会疯?”从事广告行业的舒小姐在报到处,关手机前最后发出这样一条信息到微信朋友圈。  禅修的第一步是“跑香”,即参与者跟着法师顺时针疾走。“手动起来,左手甩右手摆,眼睛看着前一个人的脚跟。”看到一些人动作不标准,文渊法师甩着自己僧袍的袖子,走在队伍前面进行提醒。整个“跑香”持续半个小时。记者体验发现,它的体力要求还是很高的,多数人都累得气喘吁吁,禅修服也已汗湿。  随后,慧弘法师讲解禅的含义、禅堂的规矩以及坐禅要领,“坐香不仅仅是打坐,更重要的是思维,让大家的内心真正宁静。”盘腿在蒲团上“坐香”半小时后,一名参与者坦言,“我平时不运动,感觉快要超负荷了。虽然脑子里还是转过不少念头,但确实静下来一些。”  适时推出“三日禅”“七日禅”  此次二日禅修课程中,除了坐禅外,学员们还将与法师一起早课诵经、过堂用餐。同时,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王雷泉将应邀前来讲禅。  上海玉佛禅寺监院、新闻发言人慧觉法师介绍,此次“玉佛问禅”的参与者不需支付任何费用,也不一定要求是信徒,但寺院方面会对报名者进行筛选,主要是看身体能否接受连续禅修的强度。参与者的年龄一般在20岁至45岁间。同时,还会考量报名者的心态,希望大家抱着庄重的态度来参与。  谈及“玉佛问禅”的缘起,慧觉法师介绍,玉佛禅寺素有禅修传统。1979年起,寺院全体僧众每年冬天都会在禅堂内“打禅七”。时至今日,有鉴于尘世浮躁,玉佛禅寺方丈觉醒法师倡议开设面向公众的禅修课程。“这样做,一是呼应都市人渴望身心减压及片刻宁静的心灵诉求;二是希望能为上海喧闹的都市生活,增添一抹和平简静的文化沉淀。”  据悉,今后“玉佛问禅”还将考虑适时推出“三日禅”、“七日禅”等时间更长的禅修活动。虚云和尚的道场建设思想
  众所周知,明清以来,中国佛教在整体上显现衰微之势。到了清末民国年间,随着西方强势文化的挤压和国内政治对佛教剥夺之加剧,这种衰落几乎达到了崩溃的边缘。为了挽救危难中的佛教,一大批高僧大德纷纷问世,为危难中的中国佛教把脉开方。他们都一致认为,佛教走到今天这样一个地步,根本原因是,僧团素质低,道风不振,戒律松弛,不关注现实人生,等等;所以佛教要生存、要发展,必须首先革除自身的痼疾,树立正气,强身固本,所谓&真气内充,邪不能干&。
  如何革除佛教自身的痼疾?佛教如何固本振兴?大体说来,有四种思路:
  一部分大德主张通过真修实证、老实念佛来拯救佛教,这一派主要以印光法师为代表,它抓住了维系佛教这棵大树得以生存的&修证之根&。
  一部分大德则试图通过弘扬戒律、整顿僧纲来挽救佛教,这一派主要以弘一法师为代表,它抓住了维系佛教生存的&戒律之根&。
  一部分大德则认为,要振兴佛教,必须从研习经教、弘扬经教开始,这一派主要以谛闲、圆瑛法师为代表,它抓住了佛教的&经教之根&。
  另外,还有以太虚大师为代表的一批大德则主张,佛教要兴盛,必须扎根于现实生活,关注社会人生,走人间佛教的道路,这一派抓住了佛教生存的&现实之根&。
  与上述四类代表所不同的是,虚云和尚并不是单用某一剂方药,而是将这四剂方药,一起倒进历代祖师的最胜道场这一殊胜的药鼎中,一锅煮了。换言之,虚云和尚将佛教这棵大树赖以生存的四条大根,深植在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禅宗祖庭这样一个肥沃的土壤中。
  为什么要选择历代祖师的最胜道场作为弘法之地呢?虚云和尚说过,他一生不住现成的寺院、不住没有祖师住持过的、没有深厚历史文化传统的寺院。他一生修复和住持的,全是禅宗历代祖师的最胜道场,因为,这样的道场土壤肥沃&&人杰地灵,有文化底蕴,有修行传统,护法有力,向外辐射力量强大,向后代传承的力量持久。
  借助祖师道场的历史文化优势,全面培护佛教这棵大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四条大根&&修证之根、戒律之根、经教之根、现实之根。
  今年是虚云和尚圆寂50周年。我们正好可以借此机会,重温一下虚云和尚的不平凡行履,认真总结和学习他老人家一生在建设道场方面的经验和思想。
  下面,简要地介绍一下虚云和尚在道场建设方面,是如何保护和培育佛教赖以生存的这四大根本的。总的说来,有六个方面值得我们关注。
  一、坚持传统的丛林制度,将寺院日常管理纳入戒律的范围之内
  中国佛教丛林,按住持人选的产生方式,可分为传贤、传法、子孙三种类型。唐宋时期,以传贤为主,元以后以传法为主,到了晚清以后,基本上以传子孙为主。随着子孙丛林所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中国传统的佛教丛林制度发生了质的变化。寺院不再具有广泛开单接众的&十方&性质,而变成了由少数人把持的私有财产。寺院、僧团因而衍生出与传统佛教背道而驰的种种弊端,丛林之衰落,究其实,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虚云和尚初到鸡足山修复迦叶尊者道场的时候,那时的鸡足山就是一个典型的子孙丛林:全山寺庙都被当地的子孙把持着,既不开单接众,也不许外来和尚住山,既不穿僧衣,不食素,也不上殿、坐香,就更谈不上守戒了。虚云和尚来到鸡足山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恢复寺庙的&十方丛林&传统,开单接众。
  光绪三十年(1904)秋,李提督福兴邀请虚云和尚住持大理崇圣寺,虚云和尚回答说:&吾不住城市。早有愿在鸡山挂单,而山上子孙不许。今诸位护法,能为图一片地,愿开单接众,以挽救滇中僧众,恢复迦叶道场。此衲所愿也。& [1]在当地官绅的帮助下,虚云和尚开始了钵盂庵(后改祝圣寺)的修复工作。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间,虚云和尚一面四处募化,修建殿宇,一面立定规约,提倡坐香、讲经,重振律仪,传授戒法。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鸡足山全山寺院的风气也渐渐有了改观。
  在修复祝圣寺期间,虚云和尚针对当地出家人不懂法事仪规之现实,参考金山、高F等诸大丛林的规制,对丛林中各种法务活动的仪规进行了系统的整理,用于指导大众的修行,这些仪规包括《钟板堂当值规约》、《引礼寮仪式》、《告香仪规》、《初坛戒范》、《禅堂法器规矩(坐香规约)》、《传戒仪规》、《戒期启谏榜式》等。
  同时,虚云和尚还根据清规戒律,针对寺院各个堂口,制订了一整套规约,将寺院日常管理纳入律制的范围。这项工作一直持续到住持广东云门寺期间。虚云和尚所制订的规约,主要有《共住规约》、《客堂规约》、《云水堂规约》、《禅堂规约》、《戒堂规约》、《爱道堂共住规约》、《衣钵寮规约》、《教习学生规约》、《大寮规约》、《浴室规约》、《农场组织简章》等。这些规约,在虚云和尚的法嗣所住持的道场中,到现在依然被遵循着。
  民国十八年(1929)春,虚云和尚应国民党海军部长兼闽省主席杨树庄、前主席方声涛等官绅之邀请,住持鼓山。鼓山虽是闽中首刹,晚近以来,由于戒律松弛,管理混乱,寺院道风日颓,僧人习气垢重。虚云和尚来到鼓山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于1930年正月制订了《鼓山涌泉寺安单规则》,以期整顿寺规,清理职事,革除陋习,恢复传统丛林的用人、传戒、坐香等制度。该规则在《海潮音》上发表之后,得到了当时僧界的普遍认同。虚云和尚在整理鼓山事务的过程中,遇到了罕见的阻力,尤其是先前那些通过出钱买得职事的僧人们,反对尤为激烈,其中竟有人暗中在大厨内纵火,欲加害于虚老。但虚云和尚铁肩担道义,毫不退缩,将个人安危置之于度外,终于使鼓山的道风为之一新。
  鼓山之后,虚云和尚接着又先后修复了南华、云门、云居等祖师道场。每至一处,虚云和尚都坚定不移地秉持丛林的传统精神。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虚云和尚每修复完一处道场,即把道场交给他人住持,而自己依旧孑然一身,云游他方,从来没有想到要把这些道场据为己有,或者出于私心,留给自己的剃度子孙。虚云和尚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从不用自己的剃度弟子当侍者,从不把自己修复的道场传给自己的剃度弟子。回顾一下虚云和尚所修复的祖师道场,多是他家弟子当住持,或者是通过大众推举、抽签后,亦可由自己的法嗣当住持。虚云和尚所传直系法嗣,一般都不是自己的剃度弟子,不以是否在自己座下剃度为标准,唯以戒行清净、道心坚固、修行精进、能发心为常住做事为标准。早在住持云栖寺的时候,虚云和尚就有此规定:
  住持退位,预先同退居班首、书记、大众商同,公举寺内外贤能。如人众多,须用桂圆书各人之名,于韦陀圣前拈签,以三次为准。无论十方子孙,均必具法卷。不定何家,无法卷者,须续本寺先代之法,不能接现在住持之法,然后方得入院。钟板犍椎,不能擅改。[2]
  住持振兴常住,纵有大功劳,其剃度或法派,两派子孙,不得矜功侵占常住,改作法门及子孙丛林。一切财产系属公有,除个人私财外,一概不得侵占。[3]
  虚云和尚之所以要这样规定,就是反对丛林子孙化,维护十方丛林的传统。
  在寺院职事的请用方面,虚云和尚也是严格按照传统丛林的规矩去做的,决不肯任人唯亲。他说:&僧众请职,必须量才,无论十方戒眷,不得私情取用;如请首领职事,当会同旧职事商请。&[4]
  现在回想起来,虚云和尚生前所修复的这些道场,到现在为止,之所以还能够保持着中国传统丛林的一些特色,与虚云和尚坚持传统的丛林制度,将寺院日常管理纳入戒律的范围之内的做法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重视传戒讲戒,引导出家众诵戒学戒,从而达到知戒守戒的目的
  戒律,就个人而言,是修行解脱的根本;就道场而言,是维系道场清净的前提。古来祖师大德,凡住持道场,无一不重视传戒讲戒,诱劝大众诵戒学戒,知戒守戒。虚云和尚非常重视戒律。他在《新戒堂看单便语略》中对新戒们开示说:
  你们众位,既然发心求戒,当知戒法最为尊重,不但一佛推重,而佛佛皆然。故我释迦如来,临涅时,告大众曰:&我灭度后,于像法中,应当尊敬波罗提木叉戒。波罗提木叉者即是众等大师,如我住世无异此也。&所以世尊说一切法,无非劝人持戒。&&夫戒者,乃生善灭恶之基本,超凡入圣之玄机,于一切法中,最尊最上,故称三学之首,所以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六度万行,不离于戒。&&夫戒者,梵语,波罗提木叉,此云戒,为一切之师。何也?过去诸佛因之成道,现在菩萨以之度生,未来行人由之解脱。故经云:&戒如平地,万善从生;戒如良医,能疗众疾;戒如明珠,能破昏暗;戒如宝筏,能渡苦海;戒如璎珞,庄严法身。&&&种种譬喻赞叹,莫能尽说。以此推之,则守持戒法,可以成道利生,无复疑焉。如今你们众位,既发心求戒,必须要熟读戒相,专精律仪,方能严护威仪,坚守净戒。但愿众位,受戒后,总为人天师范。[5]
  虚云和尚从修复祝圣寺开始,一直到他圆寂,每年春天都依例开坛传戒,几乎没有间断过(除在云居山期间因受政治气候的影响不能年年坚持传戒外)。在《鼓山涌泉寺安单规则》中,虚云和尚就规定:&议每年传戒,自三月初十日起,至四月初十日圆满,于内专律仪,广明止持作犯,以基三乘&&&[6]。在旧中国政局动荡、战火纷飞的岁月里,能够这样坚持年年如理如法地传戒,是非常不容易的。
  除了传戒之外,虚云和尚还非常重视组织出家人诵戒和学戒。虚云和尚每住持一处道场,必定要求全寺僧众,在每月几个特殊的日子里,坚持诵戒,同时宣读共住规约。虚云和尚在《云栖寺万年簿记》中规定:&朔望诵戒,自住持以及清众,须齐到听诵。有要事须先陈明,如无故任意不到者,议罚。&[7]《鼓山涌泉寺安单规则》亦规定:&议律为道本,不容忽略。诸佛半月自诵,凡小何能废置。今为调众方便,宽展时期。十四、三十诵《梵网经》,初八、廿三诵《四分律》。无论何人,不得擅停。违者摈。&[8]
  为了帮助僧众更好地体会佛制戒律的精神,虚云和尚还经常组织年轻的僧人学习戒律,有时候是自己讲,有时候聘请其他大德来讲。如民国二十二年(1933)鼓山春戒期间,虚云和尚特地邀请应慈老法师前来开讲《梵网经》。1943年6月,虚云和尚在南华寺专门开设了戒律学院以教育青年僧众。虚云和尚在《重兴曹溪南华寺记》自述云:
  传戒法、立学校,以培育人才。时当末劫,法运垂秋,痛心下泪。何也?佛所嘱咐:&波罗提木叉为汝等大师。&又云:&戒如明日月,能消长夜暗。&又曰:&此经能住世,佛法得炽盛。若不持此戒,世界皆暗冥。&今兹佛法衰微,三门涂炭,岂非无因?无奈释子挂名受戒,而不遵崇,外服袈裟,行同凡俗,是波旬徒属,作狮子身中虱耳。云为挽颓风,捐费信施财物,成兹大厦,意欲一一如法,培植人才,常转法轮,慧命是续。因此建立长期戒坛,逢年传戒,道不论远近,人不论多寡,依时而来,传受戒法。期满后,入学戒堂,重行熏习,以资深造,不受寄名,不容简略,肃戒律也。[9]
  针对当时一些寺院草率传戒、失规违制之做法,虚云和尚痛心疾首。为了整肃道风,严守戒律,民国二十二年(1933),虚云和尚特地将《三坛传戒仪范》加以重刊,分送各地寺院结缘,并亲自撰写《重刊三坛传戒仪范后跋》,提请广大教界人士对如律传戒的重视。[10]
  三、设立禅堂念佛堂,将坐香念佛日常制度化,令僧众身心安稳
  丛林的修行生活,虽然形式多种多样,但都不外乎戒定慧三学。三学中的定学,在丛林生活中,主要通过坐香或念佛来体现。将坐香和念佛日常制度化,这是传统丛林的普遍做法。坚持坐香和念佛是保证僧众身心安稳、获得法喜的必由之路。没有它,僧众的身心无法安顿,丛林也无法保证真正持久的清净。所以,正规的丛林必定是每天要坚持坐香和念佛的。
  虚云和尚每复兴一处道场,都非常重视恢复传统丛林的坐香制度,要求常住大众每天都坚持坐香。条件成熟时,还举办冬季禅七或佛七。《虚云和尚年谱》中多处提到虚云和尚提倡坐香的事实,如:
  1、光绪三十年甲辰(一九○四年)&&回山备粮,建造房屋,立定规约,坐香讲经,重振律仪,传受戒法。[11]
  2、宣统三年辛亥(一九一一年),七十二岁。春,传戒期后,结禅七四十九日,提倡坐香、结夏安居一切法式。[12]
  3、廿九年庚辰,建禅堂,依制坐香。[13]
  4、(云门事变)师自重伤后,不进粥饭,日饮清水,继知粮尽,白众曰:&老人业重,带累各位。事至今日,各位似应分向各方,求生续命。&而僧众皆不愿离师去,乃集众往后山采樵,量为轻重,挑往十余廿里之市集出售,得钱买米回寺,煮粥同食,朝暮课诵,及坐香不辍。[14]
  从这些零星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得出,虚云和尚对坐香制度自始至终是非常重视的。即使是在寺院经济最紧张、外部环境最不利的情况下(如修复云门寺和云居山的时候),尽管寺院日常事务繁多,建筑任务繁重,虚云和尚仍然没有忘记督促常住大众坚持每天坐香、冬季打禅七这一传统。为了激发大众的道心,虚云和尚还经常拖着老病之身,随众进堂坐香、讲开示。《一九五五年云居山方便开示》就是虚云和尚诸多开示中,保存下来的一次非常系统的开示。目前,中国大陆丛林的禅堂规矩,被保存和继承得比较完好的,要算云居山真如寺了。这跟虚云和尚当年在云居山坚持坐香这一做法有着必然的联系。
  为了更好地落实坐香制度,虚云和尚早年在兴复祝圣寺之时,还特地整理出《坐香规约》一书,用于指导大众熏修。
  四、积极创造条件,组建佛学院,培养僧才,鼓励出家众发奋学习经教,树立正知正见
  虚云和尚的个人修行虽然走的是禅宗的路子,但是,他对经教却非常重视。虚云和尚31岁时参见天台融镜老法师,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在融镜老法师的指点下,他开始重视对经教的学习。在服侍融镜老法师的5年中,他经常前往国清寺学习禅制和经教。36岁离开融镜老法师之后,他曾经到高明寺和宁波岳林寺听习过《法华经》和《阿弥陀经》。37岁上天童寺听过《楞严宗通》。一直到42岁,这一段时间,虚云和尚一直在江浙一带,如天宁、焦山、高F、金山等各大道场参学,学习经教,参加禅七。此外,虚云和尚从53岁到55岁还进行了一次比较长时间的闭关隐修,主要是同月霞、普照、印莲诸师一起,在九华山后山翠峰茅蓬,研习《华严经》等。根据《年谱》统计,虚云和尚参学期间,学过的经典主要有《法华经》、《弥陀经》、《楞严经》、《华严经》以及天台教观等。虚云和尚能够在禅宗修证方面达到如此高的境界,跟他精通经教是密不可分的。
  虚云和尚认为,末法时代的人修禅,必须走达磨祖师所提倡的&藉教悟宗&的路子。如果没有明眼人指点,又没有深厚的经教作基础,在这种情况下修禅是根本不可能成就的。禅宗初兴之时,虽然标榜&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是,那主要是针对盛唐时期教界普遍沉迷于对经教的研究、忽视了真修实证这一现象而痛下针砭的。在当时出家人对经教普遍都有深入了解的情况下,提倡打破文字相、专务实修,可以起到纠偏救弊的作用。但是,明清以后,僧团的情况却不是这样。当时的出家人当中,大多数人都没有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也没有受过系统的佛法训练,在这种情况下,借口&不立文字&,轻视对经教和文化的学习,只会加剧出家人素质的整体下滑。
  虚云和尚的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中华民族苦难最深重的时期,也是中国佛教最低迷、僧团社会地位最低下的时期。在漫长的行脚参方过程中,虚云和尚对当时僧团中的种种不如法现象,都有真切的了解,对中国佛教衰败的原因和未来走向,也作过深刻的反思。他认为,僧团是佛教的核心,僧团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佛教的前途和命运。在《末法僧徒之衰相》一文中,虚云和尚甚至严厉而痛切地警示天下衲子:
  俗有言,&秀才是孔子之罪人,和尚是佛之罪人&。初以为言之甚也,今观末法现象,知亡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佛法者,僧徒也,非异教也。[15]
  所从要振兴佛教,必须先培养人才,组建一支具有高水平佛学修养和文化素质的僧伽队伍。虚云和尚在《教习学生规约》中讲:
  自正眼不明,人心陷溺,有蔽于声色货利者,有惑于异学左道者,有误于旁蹊曲径者。举世茫茫,赖有人焉,弘传正法,使觉树凋而复茂,慧日暗而再明。无如末劫,障深慧浅,德薄垢重,求其识因果、明罪福亦已难矣!况明心见性入圣超凡乎?所以剃染虽多,解悟者鲜,因乏明师启迪;即有教者,不过学音声法事以为应世之具,将我佛度世悲心,翻为粥饭工具,不亦深可慨乎!学规云:&师者人之模范,不惟人才所由育,亦治乱所攸关。&何也?彼童子而教之以正则正,习之于邪则邪。所以易端蒙养,论严弟子,择中才以养育,树典型以曲成;诗书弦颂,穆穆雍雍,出为良士,处为端人。世儒犹是,况我佛子欲明心见性,入圣超凡,非不藉经教以端其根本,戒律以严身心,禅定以扫其根尘,智慧以开其聋Z,学而时习,庶易培植,此师资所以不能不慎也!今为初学,立修行教约,延师教导,至简易行,各宜遵守,以资深造。余老矣,春霜晓露,救头不暇,安事小节?慨正法眼灭,僧宝将颓,区区之心,欲有补救!教诸幼学,以树典型,其亦不以老人为多事乎![16]
  虚云和尚认为,培养僧才要从小沙弥抓起,要督促他们努力学习经教和世间文化知识。这不仅对他们的个人成长和修行至关重要,同时也关系到中国佛教的未来走向。
  基于自己大半个世纪的人生经历和思考,所以虚云和尚出世之后,在修建祖庭、制订规约、传授戒律、提倡坐香的同时,还不遗余力地创造条件,或举办讲经活动(据《虚云和尚年谱》初步统计,虚云和尚曾经宣讲过的主要经典有《法华经》、《弥陀经》、《楞严经》、《圆觉经》、《四十二章经》、《心经》、《金刚经》、《地藏经》、《药师经》、《观音菩萨普门品》、《大乘起信论》等等),或成立佛学院,或组织学习班,为出家人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早在光绪三十年,虚云和尚为振兴颓败的鸡足山佛教,尽快为当地佛教界培养出一批人才,曾在大觉禅寺(今虚云禅寺)挂牌成立了&滇西宏誓佛学堂&,民国二年又改为&滇西宏誓佛学院&,并亲自任院长。[17]
  在住持鼓山期间,虚云和尚&鉴于青年僧人很多,为恐少年废学,乃设立学戒堂,后来改为鼓山佛学院。宗镜、大醒、印顺、心道等法师曾先后任教。慈老法师主讲时,改为法界学院。&[18]虚云和尚创办鼓山佛学院,虽然遇到的阻力非常大,中间几乎停办,可谓费尽了周折,但是最终还是坚持到他离开鼓山。
  在住持南华寺期间,虚云和尚也创办过南华学戒堂,以培养僧才。度轮(宣化)法师在《忆念云公前尘后际因缘如是》一文中记云:
  (1948年)九月中旬,土匪聚伙抢劫南华,破门而入南华戒律学院。&&老人闻讯,由云门赶来,召集全体学僧开会。出席者为怀一法师、度轮法师,老人自为主席。学僧有祖印、云妙、悟云、宣扬、恒定、提挥、提广、法亮、海龙、法慧、万心、止空、法明、法开等三十余人。当经土匪打劫之后,全寺震动,皆欲起单。公即席挽留怀师,怀师拒之;挽留同学,同学不听。公见此情形,放声痛哭,曰:&吾尽未来际,永不办佛学院矣!&言毕,拂袖而起,迳返住持。余大受感动,故誓将佛学院任务,荷担起来,维持下去。后怀师赴广西,南华戒律学院惟余一人负责课程。[19]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虚云和尚创立南华学戒堂是非常不容易的。
  晚年,虚云和尚在云居山的时候,虽然没有成立专门的佛学院,但是他对年轻出家人的学习仍然抓得很紧。1956年9月,虚云和尚117岁寿辰之际,江西佛学社借给老和尚庆寿之机,邀集了江西省部分寺庙的僧众,在云居山举办了佛经研讨讲座。按虚云和尚的旨意,这次较大规模的讲座,主要讲释佛经的&三大部&,即《金刚》、《法华》、《楞严》。虚云和尚因为年纪过大,讲释困难,遂邀聘海灯法师任佛经主讲。这次佛经讲座第一期历时约6个月之久,至冬天才结束。第二年也就是1958年夏天,经虚云和尚提议,海灯和尚继续在真如寺为僧众讲释《法华经》,到十月圆满。期间,因得南洋华侨王璧莲居士资助,虚云和尚遂创办了&真如禅寺佛学研究苑&,择有初中文化的青年比丘就学其中,采取不脱产学习制度,每日早上四时早课后,即听讲两小时,晚上六时又听讲两小时,听讲后进行自习,然后复小座,并要求学僧背诵《法华》、《楞严》及《四分律比丘戒本》等。虚云和尚创办的&真如禅寺佛学研究苑&,没有维持多久,后因海灯和尚的离去和时局的剧变而名存实亡了。[20]
  五、发扬佛教慈悲济世的精神,和谐寺院与地方民众及政府的关系,利益一方,为道场的兴盛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空间
  佛教虽然强调出世,但是,它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世间因缘的支持。僧团通过行菩萨道,采取四摄六度的方式,利益一方,摄化一方,积极地争取地方民众和政府的信任和支持,是一个道场长久兴旺的必要前提。
  另一方面,寺院、僧团也是佛教精神最集中、最直观的体现。佛教的慈悲济世、利乐有情、庄严国土的社会价值观,首先是要通过寺院、僧团展示给世人看。对于一个道场来说,是否充分向世人显示了佛教利乐有情的精神,是否做到了利益一方、教化一方,第一条标准就是看寺院、僧团与当地民众及政府的关系是否和谐。
  虚云和尚对这一点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所以,他在修复道场的时候,非常重视和谐寺院僧团与地方民众及政府之间的关系。在这方面,他有很多做法值得后人学习。
  首先,积极协助政府化解社会矛盾,帮助政府排忧解难。这方面的事例有:
  1、民国七年(1918),虚云和尚住持祝圣寺期间,曾经说服当地的土匪杨天福、吴学显等人,接受招安,归顺到地方长官唐继尧的部下,使当地民众避免了一场兵灾。
  2、宣统三年,中华民国刚刚成立,西藏王公活佛凭借地势之险远,不肯易帜归顺。中央政府命滇府出兵讨伐,以殷叔桓为总司令,前锋已达宾川。虚云和尚以为边衅一启,祸无宁日,于是前往大理,劝说殷叔桓,以怀柔的政策,成功地化解了汉藏之间的民族争端,为维护国家领土的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3、民国十一年(1922),滇省连年灾旱,人民病苦,喉疫大作,死亡无数。虚云和尚应唐继尧之请,设坛祈雨求雪,成功地化解了疫情。
  4、虚云和尚修复南华寺和云门寺期间,正值日本侵略中国最疯狂的时候,虚云和尚号召全寺僧众,修忏念佛,为国消灾,同时提倡过午不食,节省粮食,来支持前线将士。民国三十二年(1943),虚云和尚还应国民党政府邀请,赴重庆启建护国息灾法会。这些举措,在当时来说,对安定民心起了一定的作用。
  其次,经常率领僧众自觉地从事慈善救济工作,帮助地方民众解决疾苦。这方面的事例有:
  1、民国十五年(1926),滇中发生兵事,许多民宅被部队占用,秋收时节,民众不敢下田收割稻谷。虚云和尚于是前往军部,为老百姓求情,最后军部同意,如有僧人领导农民收谷者,兵不许阻。于是数千乡人同来云栖寺寻求避难。&僧俗共住,始则同食干饭,继则粥,粥尽则同食糠、饮水。乡民见僧伽同甘苦如是,为之下泪。及军事略定,农民乃得返居。此后共同维护寺庙,皆出至诚。&[21]
  2、民国三十二年(1943)六月,虚云和尚于南华寺&宝林门内,办义务小学,收教乡村贫民子弟&。[22]
  3、民国三十四年(1945)春夏间,日寇侵入粤北,乳源县城亦遭沦陷。附近民众多来云门寺避难。常住饭食不继,乃以稀粥及木薯粉代之。大众同甘苦,共住月余。
  4、民国三十四年(1945)夏,国民政府军队移防,当地流匪疑为寇至,袭夺其军资,损失甚重。政府震怒,拟发兵围剿四十余乡村。虚云和尚于是出面调停,使当地民众免除了一场灾难。对此,乡民感恩不尽。怀西法师于《广东云门山大觉寺中兴的经过》一文中记云:
  翌年七月三十日,乃老人百零晋五寿辰。十五村民联合送一木匾,金字红漆,上写&圣寿无疆&,还做了很多礼物,近十数担,同时舞狮,锣鼓喧天而来祝寿。是年冬月,日寇向乳源进攻,村民在山后搭棚,将家中贵重之物,牛、猪、鸡、鸭,衣服、用品、食物,全部搬入山洞。妇女小孩亦迁山中,以避敌人。壮年全部守在山口,荷枪实弹,以抗日寇侵犯。曾在山后搭下四五大棚,派出数十壮丁,帮助云门将贵重物搬往山地,并请老人与僧众躲避。老人拒绝,婉辞致谢。村民见老人不避敌寇,恐为日寇加害,特派村民组成自卫队,驻寺保护,亦为老人辞退。村人总不放心,只有暗中派人在寺外山林密稠地巡逻保护。村民因受老人恩惠,所以县立中学校长强收租谷,村民抗拒不给,宁愿自动送去云门。在大陆政变之初,曾经若干次,毛狄峰利用农民来斗争云门,都被村民严词抗拒,誓为云门效劳。[23]
  新中国建立,同过去封建社会和国民党统治时期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虚云和尚及时地调整自己,采取了许多积极的行动,与地方政府和民众保持密切合作的关系。主要事实有:
  1、1954年春夏,为响应政府号召、支持国家的经济建设,虚云和尚率领寺众认购公债,支持国家经济建设。
  2、为支援当地的农林事业,虚云和尚向云居山农垦场捐赠开办费人民币二万元(约港币五万元)。
  3、为响应政府&全民炼钢&之号召,虚云和尚向地方政府捐赠木炭六万余斤,及柴火三十八万余斤,暨寺内铸钟铸瓦之铜铁材料数千斤。
  4、为支持&大办钢铁&运动,虚云和尚将弟子供养自己的医药费和果金等人民币五万元(合港币十万余元),捐给了地方政府。
  5、农忙时期,虚云和尚还组织出家人帮助云居山下各乡村的农民播种和收割早晚稻。[24]
  虚云和尚的这些做法,加上云居山的僧团本身戒行清净,道风纯正,对于和谐寺院与地方民众及政府的关系,维系云居山道场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六、尊重道场历史,注意保护整理寺院文化遗产
  虚云和尚一生中所修复的主要道场,都是禅宗的祖庭。这些道场历史都很悠久,有丰富深厚的文化积淀。这是一份无形的宝贵资产。充分地发掘和尊重道场的历史,注意保护、整理寺院文化遗产,不仅是对历代祖师的尊重,同时也是维系和承传祖师道场之文化慧命,延续和强化它的辐射教化功能所必须的。
  在这个方面,虚云和尚的所作所为,表现出一种时人所少有的远见卓识和历史文化意识。从《虚云和尚年谱》中,我们可以看出,虚云和尚每至一处,在恢复道场建筑物的同时,总是不遗余力地多方搜求,发掘和整理祖师道场的历史,包括道场的兴替,法系的承传,过往高僧之行迹,文物典章等,在修复和保护寺院的文物古迹方面倾注了很多的心血。
  以鼓山为例。明清以来,鼓山刻版印经事业非常发达,其中有不少经版,如《华严疏论纂要》,是近代所稀见的孤版。为了保存这份珍贵的遗产,缅怀先人之德,虚云和尚特地请观本法师,将鼓山所藏经版,进行了系统的整理,编成《鼓山涌泉寺经版目录》一书。此外,虚云和尚还利用闲暇,亲自重新编辑整理了《佛祖道影》、《鼓山宗谱》、《星灯集》、《联芳集》等著作。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祖师道场的历史,虚云和尚曾多次组织重印或重新编辑所兴复的祖师道场之志书,如《鸡足山志》、《鼓山志》、《曹溪通志》、《云门寺志》、《云居山志》等。这一做法,对保存寺院历史、延续道场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上六个方面,是虚云和尚在道场建设方面对后人的主要启示。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在寺院建筑方面,虚云和尚特别强调四个原则,这四个原则值得我们重视:
  一是坚持传统建筑风格的原则,二是兼顾寺院风水布局的原则,三是因地制宜、经济适用、便于修行、便于管理的原则,四是深挖地基、方便后人重修的原则。
  为什么要强调这些原则呢?虚云和尚认为,这是由禅宗祖庭所处的特殊历史地位和在传承佛法慧命方面所承担的特殊使命决定的。在修复祖庭的时候,如果不考虑风水布局,不考虑修道之方便,不考虑道场基业永固,草草从事,建成之后,不能实际发挥祖庭&为天下表率&的特殊功能,常住大众住在里面身心不安,常有是非魔障来缠扰,这样,不仅是对信众的钱财之浪费,而且还会影响后来的发展,后果相当严重。所以虚云和尚在修复祖庭的时候,在先期的建筑布局设计方面,非常审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汉传佛教虽然经过了三十多年的恢复,各个方面、特别是硬件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在软件建设方面仍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有些问题甚至非常严峻。
  所以,就目前中国大陆各地寺院的实际情况而言,虚云和尚在道场建设方面所关注的这些要点,恐怕在相当长的一个时间段内,仍将是我们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和道场建设的重中之重。只有将这些方面的工作做到位了,作为修行之本的戒定慧三学才能落到实处,寺院的生存和发展才能有一个可靠的坚实的内在支持,和一个相对稳定和宽松的外部环境,否则,中国的汉传佛教将很难有真正的出头之日。
  作为一个道场的负责人,夜静更深的时候,不妨对照虚云和尚所关注的这六个方面问题,深刻反思:
  我所住持的寺院是否经常性地组织诵戒、学戒、讲戒活动?是否已经针对各部门、各寮口,制订了一整套完备的规约?作为道场,如果既不学戒,又没有订立规约,三学中的戒学又体现在哪里?寺院管理的律制化又如何落实?
  我所住持的寺院,在人事安排上,是按照传统丛林的规矩,量才量德请职,还是走子孙丛林的老路子,任人唯亲?如果在用人上走不出剃派、法派的狭隘圈子,那丛林的&十方&性质又体现在哪里?又如何避免子孙丛林所带来的诸多弊端?
  我所住持的寺院是否拥有名副其实的禅堂、念佛堂?是否坚持早晚坐香、念佛?作为道场,如果既没有禅堂、念佛堂,又不提倡坐香、念佛,三学中的定学又体现在哪里?
  我所住持的寺院是否拥有名符其实的图书馆(藏经楼)?是否经常性地组织大众学习经教,举办讲经活动?作为道场,如果既不读书,又不讲经,三学中的慧学又从何谈起?
  我所住持的寺院,是否能成功地化解寺院与当地民众之间的利益纠纷,令双方皆大欢喜?是否能始终以教化摄受一方众生、树立出家众良好形象为第一要务,而不是片面地强调常住的眼前物质利益?是否敢说,我住持的寺院与当地民众的关系非常融洽、已经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真心拥护?
  如果我们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还不够坦荡,还有些不踏实,那就得好好反省,及时校正方向、格外小心才是,万不可因一时的辉煌或者得到某几位有力护法的支持而忘乎所以。毕竟道场的持久兴旺还得依靠道场本身的正气内充来维系。
  【注 释】
  [1] 净慧法师主编《虚云和尚全集》,河北禅学研究所2008年版,第七分册《年谱》第50页。后只注明册数及页码。
  [2]第六分册《规约》第1页。
  [3]第六分册《规约》第2页。
  [4]第六分册《规约》第6页。
  [5]第六分册《规约》第53-54页。
  [6]第六分册《规约》第46页。
  [7]第六分册《规约》第3页。
  [8]第六分册《规约》第46页。
  [9]第四分册《文记》第180页。
  [10]参见第四分册《文记》第84-85页。
  [11]第七分册《虚云和尚年谱》第53页。
  [12]第七分册《年谱》第74页。
  [13]第七分册《年谱》第187页。
  [14]第七分册《年谱》第256页。
  [15]第七分册《年谱》第283页。
  [16]第六分册《规约》第8页。
  [17]第七分册《年谱》第55页。
  [18]第七分册《年谱》第143页。
  [19]第十一分册《追思录》(下)第588-589页。
  [20]第七分册《年谱》第302-303页。
  [21]第七分册《年谱》第115-116页。
  [22]第七分册《年谱》第178页。
  [23]第七分册《年谱》第200页。
  [24]第七分册《年谱》第306页。
作者:明尧 &&来源:法音&&
多伦多时间6月18日上午,“2017中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月禅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