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潜艇兵能不能一辈子留在中国海军潜艇部队队

记海军南海舰队某潜艇支队372潜艇官兵群体
&&&&来源:&&&&
&&&&&&字号
原标题:记海军南海舰队某潜艇支队372潜艇官兵群体  
生死航程 英雄壮歌――记海军南海舰队某潜艇支队372潜艇官兵群体   新华网三亚12月17日电(记者王玉山、吴登峰、王东明、张玉亮)突发险情,他们临危不惧,创造了世界潜艇史上的奇迹;带“伤”出征,他们不辱使命,义无反顾挺进大洋;强“敌”环伺,他们斗智斗勇,成功突破外军舰机围追堵截……   他们,就是海军南海舰队某潜艇支队372潜艇官兵群体――   在前不久海军组织的一次实战化紧急拉动和战备远航训练中,在突遇掉深、进水等重大险情后,指挥员沉着冷静果断指挥,全艇官兵舍生忘死奋力排险,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后续任务。   生死航程,英雄壮歌。胸怀着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最真挚的爱,他们用青春和热血浇铸起一道坚不可摧的水下长城!    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他们齐心协力处变不惊,打赢了与死神的遭遇战   暗流涌动的大洋深处,一个王红理一辈子也忘不了的夜晚:   那个深夜,执行战备远航任务的372潜艇,这艘有着“大洋黑洞”之称的新型常规潜艇,正悄无声息地潜航。   深海潜航,凶险莫测,极其复杂多变的海洋水文环境,处处暗藏危机。虽然距离交更还有十几分钟,海上指挥员、支队长王红理已来到372潜艇指挥舱内,检查值更情况。   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平静,井然有序:值更官兵有的操纵着设备,有的注视着仪表,有的穿梭于舱室间巡查管线……个个动作准确娴熟,人人口令清晰流畅。   此时此刻,没有人会想到,危险正一步步逼近。   “不好,掉深了!”正在操纵潜艇航行的舵信班副班长成云朝一声惊呼,骤然打破了指挥舱内的宁静――潜艇深度计指针突然向下大幅跳动,艇体急速下沉!   “前进二!”“向中组供气!”当更指挥员、支队副参谋长刘涛迅即下达增速、补充均衡、吹除压载水舱等一系列指令。   “深度继续增大!”在成云朝焦急的报告声中,尽管实施多种应急处置,潜艇仍在加速掉深。   向下的洋流犹如一双无形的巨手,与惯性合力拽着潜艇向极限深度逼近。   怎么办?艇舱里的气氛一下子紧张得让人透不过气来。   掉深,通常指潜艇遇到海水密度突然减小,潜艇由于浮力突然减少而急剧下沉的一种现象,形象地说就是遭遇了“水下断崖”。   “就像一辆疾驶的汽车,突然掉下悬崖,那种境况十分惊险。”回忆起当时的情形,372潜艇艇长易辉至今心有余悸。   潜艇掉深是世界海军的噩梦。有专家曾指出,50多年前,外军的一艘潜艇在深潜试验时,正是因为掉深而失事沉没,造成艇上人员全部遇难,成为世界潜艇史上的悲剧。   祸不单行!就在官兵们忙着处置掉深险情时,更大的危险接踵而至:由于压力陡然增大,主机舱一根管道突然破裂,大量海水瞬间喷入舱室。   “主机舱管路破损进水!”广播器里传来电工区队长陈祖军急促的报告声。主机舱是潜艇的心脏部位,舱内遍布各种电气设备,一旦被淹受损,就会造成动力瘫痪,甚至可能因短路引发火灾。   更可怕的是,如果进水得不到有效控制,潜艇将加速下坠……   “在潜艇工作过的人都知道,潜艇有三怕,一怕掉深,二怕进水,三怕起火。在已经形成掉深惯性、舱室进水、失去动力的情况下,两种最危险、最难处置的险情叠加,对艇队官兵来说的确是一场生死考验。”随艇执行任务的海军司令部参谋马泽说。   “损管警报!”“向所有水柜供气!”生死关头,指挥员王红理当机立断,果断下令。   伴随着刺耳的损管警报声,全艇上下闻令而动。   ――当警报骤然响起时,陈祖军、朱召伟和毛雪刚3名同志正在主机舱值班。管路爆裂进水的一刹那,陈祖军瞬间作出反应,迅速关停工作设备,按损管部署迅速封舱。   “舱里一片水雾,噪音很大,什么也看不见,也听不清指令,我立即停止主电机,断开电枢开关,关闭通风机、空调,并命令舱底的值更人员停止滑油泵、断电。”陈祖军说,“那一刻,我心里非常清楚,封舱就意味着断绝了退路,而一旦堵漏失败,我们3人没人能活着出去!”   “管路断裂后,海水以几十个大气压力喷射而出,像砂粒一样打在身上,钻心地痛。”位于舱底的轮机兵朱召伟毫不犹豫地扑上去关闭破损管路的阀门,尽管高压海水将他一次又一次冲了回来,尽管被螺杆划破的后背血流不止,但他丝毫不顾疼痛,拼尽全力摸到战位,用液操将阀门关闭,阻止了海水继续涌入。   在水雾弥漫、视线模糊的舱室里,电工班长毛雪刚从前跑到后,从上跑到下,一口气摸索着关闭大小阀门40多个,并成功向舱室供气建立反压力,延缓了进水速度……而他,整个人却被高压气体挤压得呼吸困难,耳膜刺痛,脑袋嗡嗡作响……   ――当警报骤然响起时,正在休更的舰务区队长练仕才本能地从床上弹起来,光着脚冲向战位,一边向指挥员请示使用高压气,一边打开供气阀门:如果高压气供不上来,潜艇将继续往下掉,直至跌入黑暗的海底。   ――当警报骤然响起时,雷弹班长曾刚一把抓住通风插板手柄,双手转得像飞速旋转的陀螺一样,20秒左右就完成了平时需要一分多钟才能完成的动作,将其完全关闭,防止损害扩散。事后,他的双臂肿得连筷子都拿不起来。   ……   在警报骤然响起后,不到10秒钟,应急供气阀门全部打开,所有水柜开始供气;一分钟内,上百个阀门关闭,数十种电气设备关停;两分钟后,全艇各舱室封舱完毕――官兵们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与死神赛跑。   “该做的都已做完,而这时,掉深速度虽有减缓,但受潜艇掉深惯性的影响,深度还在下降。”随艇远航的支队政治部主任何占良回忆说,“时间一秒一秒过去,每一秒都显得那么漫长、那么煎熬……”   大约3分钟后,在372潜艇即将下沉到极限工作深度时,在所有人的祈盼中,掉深终于停止。紧接着,潜艇在悬停10余秒后,深度计指针缓慢回升――艇体,终于开始上浮!   可是,掉深虽已停止,死神并未走远――   “主机舱大量进水,潜艇出现大幅尾倾,如果姿态控制不好,很可能倾覆;压载水排出后,潜艇上浮速度将越来越快,最后会像过山车一样冲出海面,又重重砸回水里,很可能造成断裂;万一浮起上方有船只,潜艇一头撞上,必然艇毁人亡……”种种可能撕扯着王红理早已紧绷的神经。   然而,此时艇上的高压气已所剩不多,浮出水面的机会只有一次,就是利用供到所有水柜里的高压气产生的巨大浮力直接上浮――从这样大的深度应急浮起,别说与潜艇打了几十年交道的王红理从没干过,就是教科书里也找不到先例。   然而,此时的局面已容不得他犹豫!   在确认海面平静后,王红理立即下令:“控制潜艇姿态,直接上浮,不要停留!”一米、两米、三米……上浮的速度越来越快!最终,在一阵剧烈的振荡过后,372潜艇像一头巨鲸跃出海面,摆脱困境!   脱险了!像电光火石一样短暂,又好似一个世纪那么漫长!   “从潜艇掉深进水到安全脱险,他们把握住了最关键的3分钟。面对如此复杂、如此严峻的险情,372潜艇官兵能够成功处置,怎么评价都不过分。”潜艇艇长出身、在潜艇部队任职30多年的海军潜艇学院院长支天龙评价说,“这是一场生与死的较量,也是一个成功处置潜艇险情的范例,完全可以进入教案、进入课堂,使之成为海军潜艇部队一笔宝贵的财富。”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核心提示:
湛蓝的海面上,黑色的钢铁巨鲸正犁波耕浪,驶向远方。潮奔潮涌,见证着中国海军潜艇部队筚路蓝缕的风雨历程;浪卷浪舒,倾听着一代代水下先锋用生命践行使命的铮铮誓言……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一代代潜艇官兵在大洋深处追逐着中国梦、强军梦。海风轻拂,耳畔传来那首熟悉的战歌:“我们是和平的盾牌,护卫着国家的安宁。在地球每一片海洋,留下对祖国的忠诚。我们有钢铁的身躯,从深海深处发出雷霆……”
上篇:下篇:(八一之声)
海军潜艇部队战斗生活缩影:随潜艇老兵闯大洋
人民网记者 江山
日08:16&&&来源:
E-mail推荐:
  北海舰队某潜艇支队潜艇冒雪出航。  闾勇政摄   在潜艇边上与三位老兵合影。左起仇裕平、李志义、本文作者、王昌来  闾勇政摄  核心阅读  北海舰队某潜艇支队是海军组建最早的一支潜艇部队,几位潜艇老兵的故事,见证了这支部队的历史,也是海军潜艇部队官兵战斗生活的一个缩影。从这些故事中,我们看到了潜艇部队官兵的精神风貌,看到了潜艇部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看到了潜艇兵就是这样炼成的。    【引子】  “不要问我在哪里,问我也不能告诉你”。  与仇裕平和两个潜艇老兵相识,缘于一场不期而遇的雷雨和连续几日不散的大雾。  记者去潜艇支队采访,想亲自体验一下潜艇上的真实生活。  哪曾想,第二天早上,海上漂起了浓浓的大雾,出海的计划泡汤了。  支队政治部主任梅新刚安排支队的几位潜艇老兵,给记者讲述了潜艇老兵闯大洋的独特经历……    1.  “有些声音我又不想听到,比如浮标声呐的探潜声,一旦听到这个声音,就意味着潜艇的大致位置已经被空中反潜兵力发现了。这对于潜艇来说,是要命的。”  ――声呐老兵仇裕平&&  仇裕平是一名声呐兵,有一套自己的绝活,耳朵能分辨出各种舰船及鱼群的噪声。  他1965年生,来自浙江,口音在北方人听起来有些怪。  说起他的绝活,老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那是一天深夜,老仇所在潜艇正在某海域潜航。突然,声呐兵报告:“一种从未听过的声音,和舰艇主动声呐信号极其相像!”艇内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叫仇裕平!”指挥员命令。  老仇快步来到声呐室,拿起耳机一听:“这是一群鱼在为我们护航呢!”  后经仔细听辨,确实是一群海豚。  要练就这样的本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宿舍――食堂――潜艇”,三点一线的公式化生活成为老仇的常态。录有各种舰船噪声的小录音机,常年揣在他身上口袋里,不停地听,细致地分辨。  现在,他能分辨出十几种类型的噪声,识别出数十种外军主战舰艇的音型,练就了一手“绝活”,在潜艇支队,人们叫他“神耳”。  老仇告诉记者,对于声呐来说,听到的所有声音都不是熟悉的,就像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看到的都是陌生的面孔。但是,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声响,认定目标的性质。就像警察不知贼相如何,但一眼便能看出贼头贼脑的样,八九不离十的。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老仇有些兴奋,话也多了起来。“有些声音,我很想听到,难得‘出趟远门’,总得收获点东西;可有些声音我又不想听到,比如浮标声呐的探潜声,一旦听到这个声音,就意味着潜艇的大致位置已经被空中反潜兵力发现了。这对于潜艇来说,是要命的。”  出于好奇,记者问他,每次远航前都要做些什么准备工作。  他说,按照设计要求和技术性能特点,潜艇出海执行任何性质的任务,都不需要特殊的准备的。否则,一支潜艇部队,潜艇都执行任务,每个艇都需要“特殊准备”与“特殊保障”,这样的潜艇部队怎么可能有战斗力。  老仇神秘地说,其实,唯一的一项准备,早就准备好了。  “你猜猜,准备好的是什么?”  记者说猜不到。  “遗书。”老仇说。  沉默,无言的沉默。  老仇说,最让他难忘的是一次远洋航行途遇两次台风。  “当潜艇靠港,我特想看一看一起乘风破浪的潜艇有多威风,两次十二级台风哪,它是怎么过来的,难以想象。可当我走过舷梯,回望潜艇时,一种莫名的恐惧袭遍我全身,潜艇竟然已是‘千疮百孔’”。  “此刻回想,仍然依昔如昨。”老仇挺感慨,说自己很傻,“别人有机会成就英雄梦,潜艇兵没有。潜艇兵只能这样去做一个默默奉献的人。”    2.  “大涌来了,非常可怕。这时候,你眼前是一个晃动、旋转的世界,身子发飘、脑子也发飘。”  ――舵信老兵李志义&&  舵信老兵李志义,和老仇前后脚的兵,性格却和老仇一点不一样。不善言辞,河北人特有的憨厚,写在他的脸上。肚子里有故事,你不问,他说不出来。  舵信兵是潜艇的操舵手,一举一动都决定潜艇的行动状态,李志义的战位重要,责任重大,但只要是他在,大家总是感觉心里有底。  “那一次执行深潜任务,航行至某海峡时,正遇台风,当时海面风大浪高,很多人晕船呕吐。遇上这样的大风浪天气,操纵难度更大,如果掉深,那就是全艇几十号官兵的身家性命。”  “在潜艇上也会晕船吗?”记者点了一支烟给他。  “潜艇上空间狭小、封闭,混杂的气体味道,加上晃动与颠簸,水面航行的常规潜艇很容易晕船的。”  “不怕浪,就怕涌。”他猛抽了一口烟,说。  “随潜艇远航过的兵都知道,‘不怕浪就怕涌’。大涌来了,非常可怕。这时候,你眼前是一个晃动、旋转的世界,身子发飘、脑子也发飘。”  “浑身虚汗一冒,舌根儿下边与腮帮子两边开始往外滋清口水,有一只无形的手在你的胃部上下拉动,胃剧烈痉挛与收缩,痛如刀绞。许多人会把黄绿色的胆汁也吐出来并且带着血丝。潜艇里的官兵,‘是男人都吐了’。”  “艇上有套嗑,说的就是晕船的滋味。一动不动;二目无神;三餐不进;四肢无力;五脏翻腾;六神无主;七上八下;九卧不起;十分难受。”  “你知道,我们这时候想的是啥?”李志义突然问。  “下辈子再也不干潜艇兵了。”李志义笑了,摇摇头。  “这不过是一种浪漫式调侃而已,当有任务时,看不到任何一个潜艇兵会退缩的。即使我们刚回来,让我们准备再次出港,没有任何一个人会退缩。”  记者倒了一杯水,李志义喝了一口,说:“你知道,一杯水,在潜艇兵手里变得自私的多。远航时能够痛快淋漓地喝上一杯水,那才叫痛快。”  “那平时的洗漱怎么办?”记者问。  “洗脸?没有的事,用湿巾擦一擦就是一次美容。牙?刷不刷?刷,但没有规律,最长的一个月在水下没有洗脸、没有刷牙、没洗澡、没洗手、没洗脚、没换衣服。”  “艇里空气中有多种有害气体,睡在床铺上,连翻身的空间也没有,个子高的还得蜷缩着身体。放个屁人人有份,所以,在潜艇里是不允许抽烟的。老兵嘛,有时候还是有点办法解解馋。”李志义吧唧吧唧嘴,笑了。  李志义的妻,有肾病,是他心头上的病。妻子孩子没有随军,所以至今没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他说,他觉得对妻子是一种亏欠。  李志义好像突然想起来一件事,说:“有机会乘潜艇,别忘了带上口香糖。”见记者发愣,“艇上缺水,口香糖能除口臭。”    3.  “鱼雷发射后,会产生残余的高压气,耳膜会因鱼雷发射造成的气压骤变而感到疼痛。有经验的老兵在鱼雷发射后,立刻会作咽吐沫的动作,这样,影响会减少一些。”  ――雷达老兵王昌来&&  王昌来,一位安徽兵,是这次采访的老兵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他自己戏称自己是与“死神”相伴的老兵。  他笑眯眯地解释:“当潜艇兵30多年了,常年与‘鱼雷’这个威力无穷的‘大炸弹’为伴,你说这算不算与死神相伴?”  在潜艇,他干的是鱼雷专业,与其他军士长相比,他的专业比较单一,出海时的工作也相对清闲,实际上,潜艇里的鱼雷平时是很安全的,说危险是给它装爆发器的时候。  爆发器是一个非常灵敏的引爆装置,稍有不慎,就会引起爆炸。  “那是一次实弹训练。那天,某艇在码头装填鱼雷,为第二天实弹演练做准备。当时,给我配合的鱼雷兵小张由于紧张,出现了失误,眼看爆发器引爆装置就要被打开。我的天,幸亏我发现得及时,一把推开小张,抢过爆发器,迅速进行复位。”  “挺后怕的。”王昌来拍拍脑袋,掐起手指,帮我算了“一笔账”:每年少说要装卸爆发器200多次,换句话说,装卸一次爆发器,就意味着与死神有一次相遇。“当了30多年兵,算算已经与‘死神’见面6000多次了。”说完,他哈哈大笑起来。  边上老仇插嘴,“老王与死神见面不止6000多次,鱼雷发射管平时的保养也会遇到一些危险的。”  “嗯。”王昌来点了头,认可这样的说法。他说,潜艇上鱼雷发射管直径小,人钻到里面只能趴着干活,而且里面空气浑浊,人在里面呆长了会头晕、胸闷,甚至会窒息。  “一年夏天的一天,潜艇出海进行实射战雷训练,对发射管进行最后调试时发现,发射管‘扳机栓’被卡住。这一故障将使鱼雷不能击发启动,甚至会造成鱼雷推出管后沉入海底、与潜艇碰撞等更严重的事故。”  “很悬啊。”王昌来喃喃地说。  “当时没有想啥,我让大家把鱼雷拖到备用架上,然后自己爬进发射管进行维修。当时艇内的温度已有近40摄氏度,发射管内温度更高,空气浑浊,干着干着就什么都不知道了。那次是大家救了我。”  王昌来告诉记者,鱼雷发射后,会产生残余的高压气,耳膜会因鱼雷发射造成的气压骤变而感到疼痛,这对人的听力会造成伤害。有经验的老兵在鱼雷发射后,立刻会作咽吐沫的动作,这样,影响会减少一些。  “当潜艇兵是不是对身体素质要求很高?”记者问。  “潜艇兵有一点要求很特别,就是牙齿要非常整齐。”见记者不解的样子,他说,原因嘛很简单,潜艇兵水下执行任务,或一旦有险情发生,离艇时需要能够紧紧地咬住水下呼吸器。如果牙齿有问题,咬不紧水下呼吸器,那就有麻烦了。  快要分别了,三个老兵哼唱起了《潜艇兵之歌》:“不要问我在哪里,问我也不能告诉你;你说你听不到我的豪言壮语,我只能告诉你:我在大洋下向你敬礼……共和国的潜艇兵永远和忠诚在一起!”    【后记】  在旅顺的日子,潜艇支队政委谢彬和支队长陈强南还给记者介绍认识了谢世海、陈建良、于晓林、郑俊……在以后的日子,记者慢慢地把他们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责任编辑:刘红艳)
推荐此新闻至人民微博:
用户名:&密码:&&
我要发表留言
人民网强国社区注册用户可以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
1.2.3.4.5.6.7.8.9.10.
&&?频道精选
? ? ? ? ? ?
历次党代会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   
中国网新闻3月20日讯 3月19日是俄海军“潜艇兵”节,俄媒为此专门发布了一组图片,回顾了俄潜艇部队的前世与今生,真实写照了潜艇兵紧张的服役生活。
俄“潜艇兵日”这个专业兵种节日设立于1996年。一百年前的日,潜艇正式成为俄罗斯海军的一个独立战斗舰种。1911年,俄组建第一支潜艇支队,隶属于波罗的海舰队。一战期间,潜艇被广泛用于海上交通线的争夺战,最终成为海军的一个独立兵种。上世纪50年代,苏联海军已经拥有核动力潜艇。
据不完全统计,苏俄共计建造了243艘各型核潜艇,以及超过1000艘柴电潜艇。目前俄海军拥有72艘现役潜艇,其中48艘是核动力潜艇,包括3艘第四代“北风之神”级战略核潜艇,分别是“尤里·多尔戈鲁基”号、“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号和“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号。(宁远)
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潜艇部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