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美国次级贷款资产证券化次级档机制

次级贷款证券化的风险转移机制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次级贷款证券化的风险转移机制研究
【摘要】:作为当前国际资本市场上发展最快、最有活力的金融创新产品,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截至2008年1季度末,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MBS)余额高达7.4万亿美元。而与此同时,次级贷款包含的风险也伴随着资产证券化的高速发展在同步转移。贷款机构将高风险的次级抵押贷款通过特设机构(SPV)进行证券化,即MBS,并卖给投资银行,投资银行将其信用评级较低的MBS再证券化为抵押债务证券(CDO),并将其出售给全球金融市场的各类投资者。伴随着这个过程,单一银行与单一住房抵押者的违约风险通过资金链转移至其他金融机构,并通过结构化金融产品和金融机构的杠杆效应不断扩大,最终脱离实体价格形成资产泡沫进而导致危机发生。
本文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次级贷款证券化中风险转移的扩大效应和转移渠道进行分析研究。论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整理与回顾了中外学者对于资产证券化的相关研究结论;第二章对次级贷款证券化中有关风险转移方面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梳理;第三章对次级贷款证券化风险转移机制的风险源、风险扩大效应与转移渠道进行理论分析;第四章通过单因素模型对次级抵押贷款的风险放大效应进行实证检验,通过协整方程、误差修正模型和变量自回归模型全面刻画次级贷款证券化的风险转移机制;第五章总结研究结论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本文的创新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分析角度上,以次级贷款证券化产生的风险为切入点,将金融创新与金融危机两者联系起来。本文以次级贷款证券化过程为依托,连接相关金融机构,对整个金融系统进行研究,重点是风险累积、转移与系统风险的关系。
其二,分析方法上,综合运用变量自回归模型、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刻画风险转移机制。采用变量自回归模型,有利于对次级贷款证券化的风险转移过程的验证,以及最终导致危机的形成的过程进行动态的研究;通过脉冲响应分析,判别资产证券化对整个金融系统的冲击效应;通过方差分解,辨别累积的金融风险在各个金融机构中暴露的程度,以及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小
其三,分析内容上,对次级贷款证券化风险转移的源头、直接原因、风险转移的放大效应和转移渠道进行综合研究。对证券化机构的系统风险进行定量分析,同时对次级贷款证券化市场、房地产市场、信贷市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间的长期关系进行计量检验,对次级贷款证券化的系统风险进行宏观分析,补充了风险转移机制的数量分析。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1【分类号】:F830.91;F224【目录】:
摘要4-5Abstract5-91 绪论9-14 1.1 选题背景9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9-12 1.3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12 1.4 论文结构安排与主要创新12-142 相关理论基础14-24 2.1 资产证券化的内涵14-16 2.2 次级贷款证券化的风险转移主体16-17 2.3 次级贷款证券化风险转移的动因17-19
2.3.1 增强流动性17-18
2.3.2 强化风险管理18
2.3.3 优化资本结构18
2.3.4 降低监管成本18-19
2.3.5 减少信息不对称19 2.4 次级贷款证券化风险转移流程19-22
2.4.1 基础资产的出售20
2.4.2 风险的重新组合20-21
2.4.3 信用增级和信用评级21
2.4.4 证券的发行和销售21
2.4.5 资产售后管理服务21-22 2.5 次级贷款证券化风险转移的实现条件22-24
2.5.1 风险的隔离22
2.5.2 风险的重新组合22-23
2.5.3 风险的信用增级23-243 次级贷款证券化风险转移机制的理论分析24-41 3.1 次级贷款证券化的风险源24-27
3.1.1 风险源的产生与发展24
3.1.2 风险源的风险特点24-27 3.2 次级贷款证券化风险转移的直接原因27-29
3.2.1 紧缩的货币政策27-28
3.2.2 房市泡沫的破灭28-29 3.3 次级贷款证券化风险转移的放大效应29-33
3.3.1 证券化机构的风险放大机制29-30
3.3.2 证券评级机构的风险放大机制30-32
3.3.3 系统羊群行为的风险放大机制32-33 3.4 次级贷款资产证券化风险转移的渠道33-41
3.4.1 次贷产品渠道33-35
3.4.2 金融机构渠道35-38
3.4.3 宏观市场渠道38-414 次级贷款证券化风险转移机制的实证分析41-61 4.1 次级贷款证券化风险放大效应的检验41-49
4.1.1 单指数模型41-42
4.1.2 研究变量的选择42
4.1.3 数据来源与处理42-44
4.1.4 模型回归结果及分析44-49 4.2 次级贷款证券化风险转移渠道的检验49-61
4.2.1 向量自回归模型与协整检验49
4.2.2 研究变量与区间的选择49-50
4.2.3 数据来源与处理50
4.2.4 模型实证结果及分析50-615 研究结论及启示61-65 5.1 论文主要研究结论61-62 5.2 研究结论对中国的启示62-65参考文献65-68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68-69致谢69-70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明伟;;[J];北方经济;2008年16期
傅强,张宜松;[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彭惠,李勇;[J];国际金融研究;2004年06期
曹远征;;[J];国际金融研究;2007年11期
边卫红;;[J];国际金融研究;2007年11期
倪志凌;;[J];国际金融研究;2011年08期
孙立坚;彭述涛;;[J];世界经济研究;2007年10期
李浩;;[J];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06期
孟艳;;[J];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07期
何小峰,宋芳秀;[J];经济科学;2001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心如;[D];吉林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云宝;;[J];安徽建筑;2009年04期
李伟军;唐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杨浩;[J];北方经济;2005年10期
赵磊;赵瑾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潘志煜;田金信;;[J];商业研究;2007年02期
王晓鸿;常春龙;;[J];商业研究;2009年03期
童结红;;[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29期
王静;林琦;;[J];财经科学;2008年02期
宋斌;;[J];财经科学;2009年05期
吕晖蓉;;[J];财经科学;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刘强;周宗放;;[A];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二)[C];2006年
陈涛;陈波;秦学志;;[A];第25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6年
李立新;;[A];中国商法年刊(2008):金融法制的现代化[C];2008年
朱大旗;王玮;;[A];财税法论丛(第9卷)[C];2007年
;[A];首届中国金融发展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国庆;[D];南开大学;2010年
刘玄;[D];南京大学;2011年
陈近;[D];浙江大学;2011年
陈昶学;[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那铭洋;[D];吉林大学;2011年
杨洁涵;[D];吉林大学;2011年
张庆君;[D];辽宁大学;2011年
吕晖蓉;[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莫纯政;[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王晓钧;[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书宜;[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李丹;[D];苏州大学;2010年
顾艳辉;[D];南昌大学;2010年
王一通;[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李娜;[D];安徽大学;2010年
朱姝鹏;[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王凌涛;[D];浙江财经学院;2011年
梁立坤;[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彭慧娟;[D];东华大学;2011年
成焕英;[D];石家庄经济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林宇;[J];商业研究;2005年11期
汪利娜;;[J];财经科学;2007年10期
石红军;[J];财经问题研究;1999年12期
孙奉军;[J];财经研究;2001年09期
孙立坚,牛晓梦,李安心;[J];财经研究;2004年01期
张超英;[J];财贸经济;2002年11期
张超英;[J];财贸经济;2003年06期
段小茜;;[J];财贸经济;2006年07期
余永定;;[J];当代亚太;2008年05期
曾康霖;[J];当代经济科学;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张健华 博士;[N];金融时报;2004年
姜欣欣;[N];金融时报;2009年
刘向东;[N];上海证券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宾融;[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胡新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卫红;[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张超英;[D];复旦大学;2004年
张润林;[D];辽宁大学;2007年
韩秋;[D];吉林大学;2007年
吕川;[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周乐伟;[D];厦门大学;2007年
黄霞;[D];厦门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唐岚;[J];广西金融研究;2001年05期
梁俊;[J];有色金属工业;2001年08期
张元再,柳洪斌;[J];金融论坛;2002年06期
,韩爱华;[J];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15期
邹怀颖,周莉萍;[J];当代建设;2000年02期
王明新;[J];成人高教学刊;2001年02期
刘芬华;[J];中国房地信息;2001年08期
,余景选;[J];浙江金融;2003年12期
,吕江峰;[J];时代金融;2004年07期
祖国鹏;[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应望江;秦慈;缪愫生;曹华叶;黄霞;程红;黎沂鑫;曾鹏;缪佳易;马妙武;;[A];中国投资学会获奖科研课题评奖会论文集(年度)[C];2003年
徐高林;;[A];金融危机:监管与发展——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09[C];2009年
桂银香;;[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杨文东;[N];金融时报;2006年
毛明江?罗裕;[N];东方早报;2007年
央行郑州培训学院
王勇;[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
王勇;[N];证券时报;2008年
申万研究所
张睿;[N];上海证券报;2008年
记者  王子芳;[N];中国证券报;2005年
高国华;[N];金融时报;2008年
贡丹志;[N];中华工商时报;2004年
程春红;[N];金融时报;2006年
程春红;[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宾融;[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李夺;[D];吉林大学;2004年
黄小彪;[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张利;[D];吉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闫志军;[D];天津财经学院;2001年
周扬培;[D];四川大学;2003年
刘光锐;[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欧阳智彪;[D];湘潭大学;2002年
朱其树;[D];江苏大学;2003年
孙淑成;[D];东华大学;2004年
陈静;[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周道春;[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方亮;[D];暨南大学;2003年
王林;[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美国的次贷危机,并非危机,也非次级债危机,它的全称应当是“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危机”,仅从字面上就可看到,理解这场危机的关键不仅在于“次贷”,而且在于“证券化”。
  是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金融创新过程中普遍展开的一种金融市场现象。它是将缺乏流动性但未来有着稳定的资产,通过、、和有限追索等机制,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资产支持的金融行为。长期来,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分散的金融创新机制而备受推崇。其基本原理主要有六个要点:其一,。(发起人)拟用于资产证券化的必须有着稳定的(即债务人每年偿付的本息在减去相关运转成本后,现金流量净额为正),同时,在未来一段确定的时间内,这些净现金流量是比较稳定的。其二,真实销售。金融机构(发起人)将拟用于资产证券化的信贷资产从总资产中剥离出来,真实地出售给一个为进行资产证券化而专门设立的具有信托人特性的机构(或机制,这一机制在美国为SPV)。其三,破产隔离。发起人一旦将资产销售给了SPV,就不再对这一资产价值的承担责任。如果SPV中的资产价值严重引致了SPV破产,那么,这一破产不会涉及到发起人的资产风险,同样,如果发起人陷入破产境地,也不会涉及到SPV中的资产损失。其四,信用增级。如果发起人出售的资产价值质量较低(由此,可能引致对应债券的风险较高),它可通过信用增级的方式提高其质量(以保障债券的销售和交易价格)。第五,有限追索。资产证券化债券的持有人实际上持有的是SPV发行的债券,他们只是SPV的债权人,因此,其追索权只能追索到SPV,不能追索到作为资产证券化发起人的金融机构。第六,。通过上述安排和界定,在SPV销售了资产证券化债券、原先发放信贷的金融机构收到了由SPV划入的对应资金后,对应信贷资产的风险就完全转移给了资产证券化债券的持有人。从这些要点中可以看到,资产证券化中实际贯彻着一般商品销售的基本原理,即一旦商品售出,商店就不再对商品的价值变化承担任何责任(除非商品的技术质量有瑕疵),同时,购买者和商店各自的财务危机都不会涉及到对方。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次
参与编辑人数:1位
最近更新时间: 14:25:29
申请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上传用户:vphszhgvll资料价格:5财富值&&『』文档下载 :『』&&『』学位专业:&关 键 词 :&&&&权力声明:若本站收录的文献无意侵犯了您的著作版权,请点击。摘要:(摘要内容经过系统自动伪原创处理以避免复制,下载原文正常,内容请直接查看目录。)资产证券化是近30年来金融范畴最严重和成长最快的一项金融立异,它的成长为金融机构供给了风险治理的新型技巧对象,并进步全部金融系统的活动性,但是,恰是这类主要的金融立异,却在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饰演了导火索和流传途径的脚色。是以,本文从资产证券化的结构构造和根本功效动身,经由过程对资产证券化根本道理和风险转移功效剖析的基本上,联合美国次贷危机的配景重点对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再生成绩停止了研讨。本文以为,资产证券化的风险转移功效转变了风险的分管情形,使风险从银行系统转移到金融市场,从放贷人转移给金融市场浩瀚的投资者,然则在风险转移的同时,也随同着风险再生,这些再生风险(保存的风险、品德风险、订价风险、风险分散等)终究招致资产证券化的范围的收缩和风险的积累与分散,在风险积累到必定水平时,会因为内部情况的变更便可能招致风险的集中迸发。Abstract:Asset securitization is nearly 30 years financial category of the most serious and the fastest growing financial innovation, its growth fo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 supply the governance risk new skills objects, and improve the activity of the whole financial system, however, is exactly the main financial innovation, but in a once-in-a-century financial crisis played the fuse and the spreading way of role. Is, this paper from the asset securitization structure and basic functions of view, through the process of the assets in the securities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risk transfer function analysis, United States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king with a focus on asset securitization risk regeneration performance was studied. This paper believes that the asset securitization risk transfer effect change in charge of the case of risk, risk shift from the banking system to the financial markets, the transfer from lenders to investors in financial markets the vast, however in the transfer of risk at the same time, along with the regeneration of risk, these risk (preservation, risk, moral risk, risk pricing and risk dispersion) will eventually lead to the accumulation of contraction and risk of asset securitization and dispersion, in risk is accumulated to a certain level, because of internal change may incur the risk concentrated burst.目录:摘要4-5ABSTRACT5-6引言9-14&&&&(一) 本文选题背景与意义9-10&&&&&&&&1. 选题背景9-10&&&&&&&&2. 选题意义10&&&&(二)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10-11&&&&&&&&1. 研究目的10-11&&&&&&&&2. 研究方法11&&&&(三)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11&&&&(四) 国内外文献综述11-14一、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原理及美国次贷危机情况14-27&&&&(一) 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原理14-22&&&&&&&&1. 资产证券化的概念与分类14-16&&&&&&&&2. 资产证券化的构造原理16-21&&&&&&&&3. 资产证券化的信用增级21-22&&&&(二) 美国次贷危机概述22-27&&&&&&&&1. 美国住房金融情况22-24&&&&&&&&2. 次贷危机的产生与发展24-27二、风险再生的前提:资产证券化的风险转移功能27-34&&&&(一) 资产证券化对金融体系风险分担机制的影响27-30&&&&&&&&1. 金融体系的风险分担机制27-28&&&&&&&&2. 资产证券化改变了传统的风险分担机制28-30&&&&(二) 资产证券化的风险转移功能30-34&&&&&&&&1. 资产证券化的风险转移功能30-32&&&&&&&&2. 金融体系风险转移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32-34三、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再生问题34-48&&&&(一) 风险再生的理论分析34-38&&&&&&&&1. 金融风险的概念和特征34-36&&&&&&&&2. 金融创新中的风险再生36-38&&&&(二) 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再生问题38-42&&&&&&&&1. 资产证券化的风险转移与保留38-40&&&&&&&&2. 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道德风险40-41&&&&&&&&3. 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定价风险41&&&&&&&&4. 资产证券化对风险的分散和扩大效应41-42&&&&(三) 资产证券化再生风险与美国次贷危机42-48&&&&&&&&1. 风险保留导致放贷机构在次贷危机中最先遭受损失42-44&&&&&&&&2. 道德风险使次贷风险逐步累积44-46&&&&&&&&3. 次级贷款及其相关衍生品的定价风险造成了市场的混乱46&&&&&&&&4. 风险的分散和扩大使次贷危机造成的损失超出预期46-48四、基本结论及启示48-50参考文献50-53致谢53分享到:相关文献|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及对中国的启示:抵押贷款证券化视角
下载积分:600
内容提示: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及对中国的启示:抵押贷款证券化视角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6|
上传日期: 05:12:36|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6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及对中国的启示:抵押贷款证券化视角
官方公共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资产证券化优先级次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