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禹门口口战役抗战资料

抗战史上惨烈的一场战役,蒋介石却哀叹:耻辱!
抗战史上惨烈的一场战役,蒋介石却哀叹:耻辱!
大虎论史事
中条山战役,又称晋南会战,日方称之为中原会战,这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在山西范围内的唯一大规模对日作战。中条山位于山西省南部,紧靠晋、豫、陕三省边界地区和黄河大转弯处北岸,东西约一百七十公里,南北约五十公里,是华北沦陷后中国正面战场在黄河以北所保有的唯一较大而突出的阵地,东至太行山、太岳山、西接吕梁山,向西屏障潼关,西安、向南护洛阳,向北接同蒲路,是华北、中原和西北的战略枢纽地带。1938年春,山西境内的中国军队为减少正面损失,将十数万之众的部队分散于晋南地区,建立防御工事,开展游击作战。日军侵占山西后,“为了固华北、抑洛阳、窥西安,自1938年以来曾十三次围攻中条山,但均未得逞”。1941年,日军调集了四个师团的兵力,环绕中条山外围,对中国军队形成包围态势。日,自感稳操“胜券”的日军,于傍晚时分突然一齐出动,由东、西、北三面“以钳形并配以中央突破之方式”进犯中条山地区,在强大空军支援下,施放毒气,兵分四路,对中条山进行立体攻击。第一阶段东线:日军“左翼以温县为发起点,先头步兵5000以上,骑兵千余,炮20余门,飞机数十架,战、汽、装甲等车共百余辆,沿黄河北岸突进。中央以沁、博为发起点,一股先头千余,循沁济大道西犯,另一股先头2000余人,附炮十余门,于窜陷西向义庄后,继向捏掌、紫陵、东逮寨、留村一带猛扑。同时,沁河北岸3000余人,以飞机十余架,炮二十余门,强渡沁河。守军第9军裴昌会所部在强敌进攻下施行节节防御,节节后撤。西线:是日军的主攻方向。守军为孔令恂的第80军第165师(师长王治岐)和新编第27师(师长王竣),唐淮源的第3军第7师(师长李世龙)和12师(师长寸性奇),以及直属第5集团司令部指挥的公秉藩第34师。7日下午,日军“分多数纵队,成广正面法,集中机炮火力,并以飞机诱导步兵,向我西村、辛犁园、王家窑头、梁家窑头王竣师右翼80团(唐、孔两军接合部)阵地猛攻。8日凌晨,日军突破张店以东第27师防线,孔、唐两军联系被切断。9日正午时分,第80军所部遭敌便衣袭击和飞机轰炸扫射,进一步溃败。在一场混战中,新编第27师师长王竣、参谋长陈文杞及165师姚汝崇营长等多名军官牺牲在太寨村西的雷公庙岭附近。剩余部队傍晚退到黄河渡口南沟。第80军军长孔令恂、第165师师长王治岐弃部渡过黄河,失去指挥的部队争相竞渡,伤亡惨重。新编第27师副师长梁汝贤见事不可为,投河殉国。12日,唐军长及其所部在尖山陷入日军的四面包围之中。在三次突围失败的情况下,“唐军长以保卫中条山职志未遂,当前大敌未殄,于尖山顶庙内自戕殉国”。同日,第3军第12师在突围至胡家峪后遭日军截击,师长寸性奇胸部中弹,身负重伤,仍率部苦战。13日,寸部亦陷日军重围,寸师长二次负伤,右腿被敌炮炸断,自知无力回天,亦拔枪自尽。继忻口战役第9军军长郝梦龄与第54师师长刘家麒之后,再写一军之中军、师长同时殉国的悲壮史诗。北线:这里是中条山地区中国守军曾万钟第5、刘茂恩第14两个集团军的接合部,日军的战略意图在于迅速攻占横(横岭关)垣(垣曲)大道,直取垣曲县城,对守军两个集团军实施分割包围,各个歼灭。战役一开始日军即以重兵向横垣大道两侧猛攻。驻守横岭关东北侧的赵世铃第43军、西南侧的高桂滋第17军同时遭受日军重兵打击。8日黄昏,日军在伞兵部队配合下,占领黄河岸边的垣曲县城,截断了与黄河南岸的联系。日军实现了中间突破计划,中国军队被分割成两半。9、10两日,日军分兵两路,一路向东,一路向西,东路于12日晨攻克邵源,与济源西进日军会合;西路于11日进至五福涧,与9日攻占五福涧的日军会合。至此,日军的内层包围圈完全形成,中条山守军黄河沿线的补给线和退路全被截断。东北线:驻防这一线的中国守军主要有第14集团军司令部、武士敏第98军,以及第15军、第93军等部。7日晚,日军向武士敏第98军发起进攻,武军长率领所部拼死抵抗,在董封东西线上与敌激战,多次击退日军进攻。王村一战,将敌2000击溃,毙敌滨田大佐以下700余人。10日,第一战区司令部鉴于济源、垣曲间各主要渡口渐次被敌封锁,该集团整个补给线中断的事实,命第14集团军阳城以西部队主力,迅向沁翼公路以北分路转移,以旋回钻隙战法,打击敌人侧背。该集团军全面与敌发生激战。不久后,日寇迅速增兵,此时该集团军受到了三面围困。各部只好在突围游击中向北撤退。经过几天艰难进攻,日军以伤亡约3万人的代价,突破我军垣曲防线,将中条山根据地一分为二。于是,防守中条山的中国军队不能互相接应,只得放弃既设阵地,各自据守山隘,作无法协调的被动抵抗,整个战局十分危急。 第二阶段在守军全线溃退的同时,日军以优势的兵力和猛烈的炮火占据了先机,突破了中条山地区的全部防御阵地,先后占领了垣曲、济源、孟县、平陆等县城及相关的关隘据点,封锁了黄河北岸各渡口,完成了对国军的内外侧双重包围,随即转入第二阶段的作战,对数路中国守军各阵地,反复扫荡。国军主力在遭受惨重伤亡后先后突围:第3、第15等军残部在第5集团军司令曾万钟率领下西渡黄河,转到洛阳、新安一带整顿;第93军主力在摆脱尾追的日军后由禹门口渡过黄河进入陕西韩城境内;第98军一部在武士敏的率领下进入太岳山区;第43军向浮山、翼城间转进;第9军主力在道清路西段和济源山地游击数天后,分别由小渡口和官阳渡口南渡;中条山守军大部退出中条山地区,中条山战役落下了帷幕。从整个战役来看,中国守军处处被动挨打,毫无积极主动精神可言,有利条件荡然无存,甚至没有还手之力。道路崎岖,交通困难,兵力机动和补给运输均感不便,各部队均无粮食储备,正式开战仅四天,第十四集团军总司令刘茂恩就致电蒋介石,说“大军已绝食三日,四周皆有强敌,官兵空腹血战,状至可悯,若不急筹办法,恐有溃散之虞。”武器装备落后,炮兵极度缺乏,日军拥有七十五毫米以上口径火炮五百门,而中国守军平均每师只有一门,根本无力封锁山口道路,更别谈打破日军封锁。日军空军威胁极大,交通线、通讯联络经常被切断,作战第一天,师以上司令部多数被袭击。日军进攻中大量使用毒气弹,使中国守军无法坚守,难以长时间与敌周旋。另外,守军各部队待遇不一致,严重影响了部队团结合作。还有一条兵家大忌,晋南中条山因为屡挫进犯之敌,每谓中条山有金汤之固,有恃无恐,思想松散,警戒疏忽。鉴于上述双方兵力士气、武器装备等种种因素,这场 战役的结果可想而知。在日军叫嚣“达到了消灭敌军主力的目的,收到事变以来罕见的战果”的同时,中条山战役前后历时一个多月,中国军队由于事前准备不足、缺乏统一指挥,除少数突围外,大部溃散,被俘虏3.5万人,遗弃尸体约4.2万具。战后,蒋介石哀叹说,中条山战役是“抗战史上最大之耻辱”。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大虎论史事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快乐旅行,说走就走,感受世界
作者最新文章年月日&星期
当前位置:
韩城人民抗战纪事
发布时间:&&&来源:韩城市政协&&&作者:政协管理员&&&发布人:政协管理员&&&阅读次数:次
缅怀先烈 珍爱和平 奉献韩城
韩城人民抗战纪事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
从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我国东北开始,到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件爆发,至1945年9月3日日本投降这段残酷而漫长的时间里,我们韩城军民抗日的热情非常高涨,坚持冒着生命的危险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惊人业绩,打破了日寇渡过黄河入侵陕西乃至西北的美梦。
抗日救亡运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两次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掀起抗日运动高潮。在中共韩城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韩城青年学生广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地下党员高善欣、冯健华协助上官庄、高家坡一带小学教师、青年农民组织起“晨钟话剧团”,演出由冯明玉编导的《地主与债户》、《爱兰回到家乡》、《穷人苦水》等剧目,对农民进行阶段教育,启发农民的觉悟。不久,地下党员段洁在北寿寺村组织起“后觉剧团”,自编自导,演出以话剧为主,还有秧歌、快板、歌咏等抗日节目,激发学生、农民的爱国热情。
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双十二”事变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建立了全国抗日统一战线。全县各级学校普遍成立了抗日宣传队,在城乡宣传演出。据芝川镇瓦窑头张正贤说,他1937年春,与同村张铸、张云岫等到芝川镇二高读书。老师要求学生动员家庭做军鞋、棉衣支援抗日将士;四年级学生从上海三联书店寄来的新语文课本。其中有“血,血,中国人民流的血!火,火,东洋鬼子放的火。”等内容,经常以《新华日报》讨论做语文教材,激励青年学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誓死不当亡国奴!”。印象最深的消息有《新华日报》刊登的“八路军平型关大捷”,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上官庄、北寿寺、张家坡、桥头村、南英村联合成立了宣传队。老师冯健华、马如麟、冯明玉成立了国光话剧团,参加50余人,先后演出《咆哮的神州》、《到前线去》、《夫妻逃难》、《参加抗日军》、《男女老少都起来》等节目,每次演出都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1937年7月,由北平转学回韩城中学的民先队员贾自让开始在韩城中学发展民先队员。不久创办了《怒吼报》,宣传抗日主张和形势,号召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团结起来共同抗日。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深入开展,民先队员在学校发展很快,同年11月县民先队成立。在中共地下组织领导下,民先队的中心任务是宣传、教育、组织广大群众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各区队组织了宣传队,运用演讲、歌咏、散发传单、张贴标语,以及举办夜校、组织抗日自卫队等形式,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活动。
1938年5月,八路军抗战剧团(当时称战士剧团)在县大操场公演期间,在操场西墙刷写了“抗日高于一切,一切服从抗日”的大幅标语,第二年春天,国民党县党部派人将标语更换为“统一高于一切,一切服从统一”。民先队发现后,利用国民党在大操场召开纪念大会之机,同县党部指导员李绍棠发生了争执。后学生整队上街游行示威,县党部迫于压力又将标语复原。
1938年12月,以汪精卫为代表的国民党亲日派公开投降日本后,人们在芝川府君庙(城里南北大街与东西丁字路口)前塑有汪精卫和陈壁君的跪像,过往行人都嗤之以鼻。初冬季节,张正贤所在的29级甲班以杨滋园老师扮演话剧《放下你的鞭子》中的父亲,而张正贤被选扮演他的小孩。排练进行中,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老师告知学生:订阅的《新华日报》和上海三联书店书籍,自行处理销毁,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话剧再不排练了。张正贤1941年就读于韩城中学,时任校长樊厚甫。当时国民党县长胡庚年是东北人。“九一八”事变后,在县城大操场召开群众大会,他亲自领唱《松花江上》、《九一八流亡曲》,号召群众坚决抗日,人不分男女老少,地不分东西南北,誓死不做亡国奴。守土战线,人人有责,还积极组织群众义演《放下你的鞭子》等抗战节目,鼓舞人民群众坚持抗战。
固守韩城驻军
黄河韩城段长65公里,有4个渡口通向山西省:龙门渡、昝村渡、谢村渡和芝川渡(少梁渡、夏阳渡)。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寇占领山西,并企图进犯陕西,国民党军队在南起芝川镇,北至师家滩一带的黄河沿岸驻兵设防,重点是禹门口,先后担任守备河防的驻军有:
西北军警备第3旅。1937年9月来韩,驻防禹门口,旅长王振华,旅部驻渚北村,翌年4-5间调离。
国民党109师。1938年初来韩接替3旅,同年冬离开。
国民党新编第8师。1938年8月从河南郑州调来,师长蒋再珍,师部驻县城。两个团守卫河防。其中,一团由彭镇璞团长率领,把守禹门口一带,一个团为预备队。1939年初,该师编入国民党93军,开赴晋东南。
国民党90军。1938年12月来韩,军长李文,军部驻薛曲村、竹园村一带。该军61师驻守禹门口,师部驻西庄镇杨村一带;53师部分部队驻周原、河渎、芝川等沿河各地,师部驻合阳县境内。该军在韩期间,其61师调往宜川。
国民党预备3师、预备1师和炮兵2团、20团、23团,先后于1939年3月、1941年3月来韩接替河防任务,归90军代管。
抗战期间,本县除驻防军队外,还有部分驻军。国民党军34兵站分监部,于1942年至1947年驻涧南、涧西村一带;国民党二战区阎锡山部队兵站分监部,驻陈村、苏村一带。
据我父亲董克成讲,1944年春,他跟随胡宗南等34集团军新编第7军暂编25师(师长刘英)由宜川集义镇移防韩城县境内。师部驻扎在西庄镇井溢村小学,政治部驻扎在该村师哲(原毛主席俄文翻译)家里。他在政治部从事收发文件、布置会场、司仪等工作,与师哲五弟师作德为战友。9月被派至3团政训室任干事,驻防渚北村。11月驻防崖岔村,后又移驻贾家塬。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当天,25师官兵从黄河禹门口东渡山西抗日。第二天,父亲与师作德东渡至石家庄。
同时,国民党县政府奉命成立了两个河防壮丁大队(相当于营),分驻沿河村庄,协县驻军把守河防。
日本侵略暴行
1937年11月,日军迅速侵占了山西省的主要城市和交通干线,韩城县与日军占领区仅有黄河之隔。日军不时对韩城进行炮击、空袭。据不完全统计,日军炮击韩城沿河村民多达千余次,炸毁瓦房数百间,炸死炸伤无辜群众和牲畜不计其数;日军出动红头飞机数百架次,炸死炸伤韩城驻军、无辜群众数百人,其现状惨不忍睹,罪恶罄竹难书。
1938年春,日军占领山西省荣河县城后,隔黄河向芝川、龙亭南塬上打炮,沿黄河岸一带村庄都在挖战壕,修工事,拦荆棘刺,一派准备抗日的战争气氛。瓦窑头村的张正贤记得,他们芝川二高被迫搬到巍东堡安村东的大庙内上课,后半年又迁回原址复课。期间利用星期日等假日,他和不少同学帮替家人参加芝川镇周围和东少梁村靠黄河岸边土崖上挖工事(至今还有土碉堡和国民党部队修建的钢筋混凝土碉堡数座遗迹)。
1938年8月,日军炮弹落在马陵庄村东农田,炸毁即将成熟的秋庄稼。同年12月24日,日军又“声东击西”从山西荣河炮击芝川镇防御阵地,实际在山西河津纠集四五千人,大炮20多门,实施陆空联合进攻。先以飞机轰炸,继用大炮轰击,向韩城西禹门进犯。由于韩城驻军东西夹击,阴谋未能得逞。
1939年4月,国民党预备第8师在西庄法王庙北操场(现为西庄中学操场)集中检阅。突然日本飞机盘旋上空。当时在检阅的官兵,发觉情况不妙,手足无措,慌乱不堪。长官们骑马跑出操场,不准士兵乱动,轰隆一声巨响,炸弹落地,顿时硝烟弥漫,不少士兵被炸死炸伤,有的士兵四肢断裂,血肉横飞,惨不忍睹。
据家住龙门镇桥南村的郭印昌(1914—1987)老人在世时,经常向后辈们讲述自家的悲惨遭遇:我祖辈人给家里砌碹了三孔窑洞,窑背修得很排场,处于本村的制高点。抗日期间,我家里住着守卫黄河军队一个连部。出于安全考虑,在紧靠院墙的地方打了一个能容纳十来个人的地下防空洞。驻军的连长每天都要走到窑背上用望远镜观察对河的敌情,不料,他的这一举动,引起了对岸日军的注意。日军加紧侦察,分析认为这里是国民党军队的一个指挥部。1939年10月的一天早上,大炮对准了这一目标,恰巧,这天上午我稍早下地拾粪去了。正当我满头大汗之时,日本的炮弹呼啸着隔河而过,打到我村,一时爆炸声四起,瓦砾尘土飞扬,我躲在地畔的防空洞里心急如焚。待炮轰停止后,我飞身向家里跑去。一进门,只见满院狼藉,院子内的土围墙倒塌了,刚刚压盖住了院子里的地下防空洞洞口。几个士兵正在那里刨着,我找寻打问家里人,士兵手指防空洞一言不发。我心想“瞎啦!”,不由人悲声大放,门邻们闻讯赶来帮忙。洞口终于打开了,但是救出来的人全部遇难。院子里摆放着我母亲和3岁妹妹的遗体,我叔父四口人的遗体;同时还有驻军官兵七人的遗体。我家里一下子失去了六个亲人,当地乡当门邻、亲朋故旧无不同情,人们对日寇的血案义愤填膺。
黄河沿岸村庄遭殃,浅山的杨家岭也不太平。据杨家岭的老人回忆:1941至1942年间,日本人的大炮能隔河把炮弹从山西河津的刘心咀(现在山西铝厂陶铝土矿所属村庄)打到杨家岭;日本人的飞机能飞过黄河,从空中把炸弹扔到杨家岭。村民春季家、民生家、壮堂家,就遭受过大炮炮弹、飞机炸弹的祸害,房屋被炸毁,万幸没伤人。
而在韩城老城以及几个大镇,遭受日寇飞机狂轰滥炸的惨状,更是骇人听闻。
1940年11月12日,日军第一次出动了3架飞机,轰炸韩城县城。东关庙宇被炸,城内中山堂(今庆善寺大成殿)后殿中弹,当时国民党在这里关押的50多名人中,4人死亡,13人受伤。
1941年3月,日军飞机轰炸韩城东关。城里集贤巷程维娃和媒人走出东门,要到东塬上办理订婚大事,刚刚走到东关,遇到日机轰炸,东躲西藏,横祸难免,逃至菜地,终被炸死,鲜血染红了菜园。
1941年5月,日军飞机俯冲于柿谷坡顶,向一户宅院投下一枚炸弹,没有爆炸,成了“哑弹”。某日,国民党兵站一排人,从涧南村运输粮草途中,来到这里休息。其中两名士兵拨弄胡拧,引发爆炸,死伤5人。在此经营饭馆的业主方存贤被炸死。
1942年5月,日军3架轰炸机自北向南沿大街俯冲轰炸,北街牌楼处一商号“敬盛斋”杂货点心铺被炸成一片废墟,烧毁的货物,包括食油17老翁、白糖30袋(约6000市斤),房屋化成灰烬;同时,隍庙巷口“长盛德”号杂货铺也被炸中,掌柜贾清旺、帮手石正来听到警报响后,舍不得商号财产,不愿离开,钻到方桌底下躲避,被日军轰炸机炸得火焰冲天,活活烧死,门面房和货物也被一烧而光,现场惨不忍睹;另外一枚炸弹击中南营庙巷一户张姓人家的后院,租住在这个院落西房的邮电局工人(蒲城人,姓名不详)和他身怀有孕的妻子,都被炸死。这个院落北边厅房也被炸塌,至今痕迹尚存。
据民革党员严鹏文讲,期间,韩城中学被迫转移到疙瘩庙上课,接着又挪到离县城10多里的高神殿庙上课约一年。1943年又搬到象山脚下的薛村庵新址。校长段济同带领师生一边修建学校,一边坚持学习。根据当时实际,因陋就简,或在庵庙教学,或在学校后山沟树下。同学们在沟边土崖上挖防空洞,大多是两人一个洞,也有一人一个洞。没有飞机轰炸或者飞机飞走后,同学们集中在树下上课,黑板靠在树杆上,同学们坐在板凳上,讲义架在腿上当桌子用。每逢下午上副科或体育课,同学们轮流到城内抬砖瓦扛木料,建设学校。他还说飞机轰炸,他们有时星期六在回家路上偶而能看到因炸而死的人,简直让人痛心无比,但也很是无奈!
1944年初,日军飞机轰炸城内张家巷连中3颗炸弹,薛亦乔的厅房、薛着儿的厢房、薛木民的犁园被炸毁。
同年3月13日,日军飞机炸弹落在城内东寺口(今庆善寺)斜对面李记鞋铺院内,黑烟滚滚,房屋被炸平烧光,一物未留。掌柜系河南人,一家四口流落他乡。
同年8月中旬,日军继续炮击韩城沿黄河的河渎、谢村一带。渔村史天保的牲畜圈被炸,炸死牛犊1头。炸毁崔成娃家的门房,把史英三的院墙炸出大小洞11处。群众恨之入骨,编顺口溜说:“日本鬼子真坏蛋,横行作恶丢炸弹。炸毁成娃门楼子,炸死天保牛犊子”。
同年10月30日清晨,日军又疯狂炮击,炸毁渔村王全禄房屋3间、炸烂翁内的棉衣套子。群众气愤地又编顺口溜说:“日本鬼子大坏蛋,继续作恶丢炮弹。百姓老翁炸成渣,又把棉衣弹成花。”
还有一位家住县城隍庙巷城隍庙西侧名叫郭嘉的老人,口述了一段亲身经历,他说:
抗战以来,日本飞机轰炸韩城,城里街巷的人,时常天不明就要很快地吃完早饭,锁上大门,到半坡吕祖坛、赵家寨、东关后沟等地,寻找土洞,躲避日军炸弹。当时警报一响,躲难的百姓就扶老携幼,逃避轰炸。有时警报响起,人还没跑到躲难的地方,飞机就飞过来了,吓得人只恨腿短,哭爹喊娘。隍庙巷上官养斌的母亲带着孩子和范新灵一家大小,都跑到过赵家寨的防空洞,一起逃避轰炸,心有余悸。
每次警报一响,我从来不向外边跑。郭嘉老人说。当时,我家的院子坐北面南,门朝大巷。大门在这个院子的东南角,按八卦称作巽门。
院子里仅有四间西房,其余东、南、北三面,只有院墙,没有房子,留下的空间很大。在这空着的土院子里,支着一口杀猪锅,放一些大小水缸、桌椅板凳和衣物等。院子中间有颗大石榴树,那棵石榴树枝繁叶茂,结下的石榴个大味甜,遇到丰年硕果累累。每次遇到日本轰炸,我都是卷曲着身子藏在石榴树下躲避空袭,每次都是平安无事,有惊无险地过去了,因而我很是自信。
1942年农历八月的一天,天没明孩子们就草草地吃完饭,跑到赵家寨躲难。上午11时左右,警报响了,日本飞机呼啸而来,冥冥之中的我,似乎感觉到有一种不祥。从来不向外跑的我,这回却跑出大门,准备奔向巷里去躲。巷里坐西面东的是李玉海家,坐东面西的是薛便道家。我跑出大门还没拐过弯,炸弹就从空而降,直插我家院子,轰隆一声,震天动地。霎时,石飞土扬、天昏地暗,一下子把我吓懵了,站在没有倒塌的墙边。飞机飞走了,停了一会,我逐渐缓过了神,但两条腿却像灌了铅似的,半天挪不动一步。我强打着精神,走到院子的大门口一看,眼前一片狼藉,西边四间木房全部倒塌,木头着火;院子被炸成了一两人深的大坑,如同一个大涝池;杀猪的大铁锅、大小水缸、桌椅板凳、衣物杂物等荡然无存;石榴树被炸得不见踪影,只有那石榴皮、石榴仁四散零落……我呆若木鸡……大巷里来了几位邻居,对我关心安慰。两个儿子听到房屋被炸、老人不知安全与否的消息,火速赶回家里,他们远远看到我立在大门口,心里已踏实多了,但当我父子三人望着炸塌的房屋,望着院子里的大深坑,一下抱头嚎啕大哭,涕泪滂沱。
老人还说起了日本飞机轰炸,给韩城人带来的灾难:
有些日子,日本飞机一连串好几架成天飞来,分次投下数枚炸弹。一颗炸弹把贺家巷陈北堂家的东房给炸了,一颗炸弹把薛生贵的院子炸了,一颗炸弹把隍庙巷一家醋房的楼炸塌了一半。
抗日英雄榜
抗日名将——贾自温(1895—1952),字玉斋,韩城市西庄镇党家村人。幼随伯父在私塾读书,1909年考入县立高等小学,1914年考入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19年考入广东韶关讲武堂。1921年返陕参加陕西靖国军第四路军任排长。1922年本部归冯玉祥指挥,改编为陕西陆军第一师(师长胡笠僧),开出潼关,在郑州参加直奉战役。1923年任营副兼连长。1924年9月任营长,后任整编25师75旅旅长。1930年改编为29军38师任副师长(师长是抗日名将张自忠)。
1933年3月,日寇侵占山海关和热河,并向长城各要塞进逼,38师师长张自忠、副师长贾自温奉命率部抵抗。在著名的喜峰口、罗文裕战斗中张自忠任前敌总指挥,贾自温亲自上前线督战。由于中日力量悬殊,而且敌军有骑兵、步兵、炮兵、航空兵等精良装备,29军却以大刀片和手榴弹为主。张自忠、贾自温等利用中国军队对地形较熟悉的优势,扬长避短,采取近战、夜战、肉搏战,并组织敢死队,夜袭敌营。29军的大刀寒光闪闪,杀得鬼子身首分离,鬼哭狼嚎,激战40余日,歼敌3千余名,取得了著名的喜峰口大捷。这也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军队在北方战场取得的首次胜利,挫败了日寇的锐气。
长城抗战结束后,贾自温任察哈尔省警备司令兼省警务厅厅长。当时察哈尔省周围分别是日本支持的伪满洲国、伪蒙古政府、华北殷汝耕汉奸政权等,日本浪人、汉奸、特务专横跋扈,气焰十分嚣张,不断寻衅闹事、制造侵略口实。38师内外交困,处境十分艰难。作为警察首脑,贾自温协助省长张自忠击退了日寇的多次挑衅,捍卫了民族尊严。
1938年1月贾自温回家养病。1943年任韩城县财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同年2月,全省绅士及各界代表20余人,联名请求国民政府财务部和陕西省田赋管理处“改订科则,减轻韩民负担”。贾自温被推选为代表,赴省面呈并坐催,总税额被减轻72879元。1945年任韩城县临时参议员。1946年当选为陕西省参议员。1947年韩城解放后,贾自温被俘,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二纵队司令员王震亲自告诫他,让其回家安心度日,不要再事反动,可是贾自温并未听王震忠告,新中国成立后被人民政府镇压。
抗日名将——贾幼慧(1902—1965),字德亭,韩城市西庄镇党家村人。1911年毕业于县立小学,1914年读完旧制中学,1917年考入清华学校预科,1918年考入北平清华学校。毕业后,赴美学军事,先后任国民党财政部税警总团少将总团长、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外事局第一少将处长、国民党陆军新编第一军少将副军长(军长孙立人)等职。
1937年8月13日,在上海淞沪抗战中,贾幼慧指挥税警总团炮兵掩护主力部队进攻,由于部队平时训练严格,颗颗炮弹命中敌阵,很快摧毁了日军的桥头堡和炮兵阵地。特别是撤离时,担任掩护的炮兵技术熟炼,射击准确,行动敏捷,有条不紊,遏制住日军火力,胜利完成任务,受到上司的嘉奖。战后税警总团声名鹊起,成为中国当时最精锐的部队之一。
1941年,税警总团奉命改编为新38师,远征滇缅。贾幼慧任团长的税警一团是公认的训练最好、装备最精良、战斗力最强的部队。贾幼慧后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外事局第一处少将处长,参与了抗战期间争取外援、协调盟军作战、宣传中国军队抗击法西斯等重要工作。
1945年,贾幼慧任由新38师改编的新一军军长,率领部队参加滇缅战役,击溃日军主力,打通了中印公路。由于新一军在远征印缅、协同盟军抗击日本侵略者战斗中东征西讨,屡克强敌,屡建战功,故跃升为国民党五大主力,被誉为“天下第一军”。
1945年5月,孙立人应艾森豪威尔邀请赴欧洲战场观察,蒋介石电令贾幼慧代理军长,指挥新一军空运回国。8月15日,日军无条件投降。9月7日,新一军奉令接收广洲,负责广洲日军投降事宜。孙立人主持了广洲方向日军的投降仪式,并和贾幼慧一起将日军华南最高指挥官投降时敬献的军刀,赠予母校清华大学。1946年春,蒋介石独占东北,急速将他的包括新一军在内的十几个美式装备的主力军,通过陆、海、空调入东北。贾幼慧指挥新一军进攻长春。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东北民主联军战略转移,新一军进驻长春。蒋介石成立长春警备司令部,贾幼慧被任命为副司令官。上海淞沪纪念馆至今仍然陈列着他抗日的英雄事迹。
1947年7月,贾幼慧及他的税警总团、新一军的几百名亲信远赴台湾凤山,为国民党训练新兵。1949年8月,蒋介石任命贾幼慧为台湾防卫少将副司令。10月,蒋介石从大陆败退台湾,贾幼慧将他从台南秘密接上岸。1951年任命贾幼慧为中国陆军中将副司令。1955年6月,在所谓子虚乌有的郭廷亮“兵谏”案中,孙立人被看管侦讯,免去一切职务,软禁起来。贾幼慧因接受不了这个现实,便辞职回家,离开了部队。
1965年7月28日,长期忧愤成疾的贾幼慧患脑癌医治无效去世,安葬于台湾阳明山第一公墓,蒋介石为其墓碑题词。
抗日英雄——党晓渊(1909—1939),名人龙,学名弘,字晓渊,韩城市城内宫前巷人。后因家贫,随母移居西庄镇寺庄村,当初小教师。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党晓渊奋然投笔从戎。将发一束、齿二枚嘱妻收藏,如为国捐躯,让葬于象山之阳。其妻言家贫子幼,独立难支。党晓渊晓以大义,喻以祸福,妻醒悟,临行送至小曲沟岸,含泪相别。时年张子超编有秦腔《晓渊参军》,演出后风靡一时,对韩城军民的抗日情绪鼓舞很大。
初入伍,党晓渊任孙蔚如部38军陕西警备3旅7团2营准尉司书。部队集结宜川县集义镇,即致书其弟:“兄此次从军,突因国难严重,不容坐视,并非为个人安闲计,故总是以家事累你,使兄不要挂念家事,一心为国家效劳,若使以家牵连,不能以身许国,不但对不起国家,亦对不起亲人。”足以证明他的民族大义。
1938年5月,部队改编为陆军独立47旅步兵第1团,他任中尉书记,随之开赴中条山前线,部队数次重创日寇精锐师团。当时在部队里把陕西兵称作“陕西椤娃”,以强悍奋战享誉军营,日军也把这支部队看作眼中钉、肉中刺。晓渊在家书中写道:“置身作战,日每奔波,日不遑食,夜不遑寝者月余矣!”其战地生活可见一斑。他从太行山寄给胞弟的信中说:“嵋阳之战,日寇从临晋(今大荔县朝邑镇东对岸)掳去妇女,押40余大车运往他处。芮城克复后,城内死尸臭气达数里。此种惨象,幸而未至咱处,汝,尚能安然度日,实属万幸”。信中嘱弟:“为尔终身计,应当北上延安,参加革命。”他后随军转战,在一个叫“苍陵峪”的地方,陷于日军重围之中,激战两昼夜,伤亡惨重,不幸被俘。日寇见他为知识分子,意欲利用,他历数日寇之恶,矢志不屈,被碎其齿,大骂之;被剜其目,大骂之;被割其舌,犹含糊语辞,厉声嘶叫,以汇泄其胸中仇恨,终壮烈殉国,时年仅30岁。晓渊死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明令晋升一级,发抚恤金。韩城各界曾经召开追悼大会,并赠“为国捐躯”大匾一幅,颁布发给烈士家庭。
抗日英雄——李师纲(1908—1940),韩城市巍东镇南阳村人。市政协联络组李敬斌先生的父亲。当年从洛阳军校毕业后,在国民革命军第22军516团第3营任营长。在内蒙——伊东地区抗日战争中,任前锋指挥官,攻打敌军已盘踞两年多的重要阵地“柴磴”。敌方主力为日军一部及蒙伪军第9师全部。李师纲指挥全营自西、北、南三面向敌伪军猛攻。敌军负隅顽抗,相持至次日晨,从包头增派大批援军,以飞机、装甲车配合反攻。他考虑到如敌援兵相继到来,不利战斗,需争取时间,乃亲率预备队1个连,持炸弹由正面奋进,率先冲锋,纵横搏斗。部队伤亡很大,弹药竭尽,他也左臂受伤,血柒衣衫。在此千钧一发之时,他大吼掷弹,直冲敌阵,遂遭敌机枪扫射,以身殉国,年仅32岁。同役殉难者官兵70余人。原国民革命军第22军为李师纲等6人列群传一篇,载入军史。
抗日英雄——刘中义(1912—1941),又名中禄,孝坤,韩城市龙亭镇马陵庄人。幼时靠父亲在大路旁卖粥维持生计。当年从西安军事学校受训后,入杨虎城警备第3旅任文书、排长等职,因其关心士兵,团结群众,深为部属所拥戴。
抗日战争中任连长,刘中义数次战斗,英勇顽强,屡建功绩,升任42师248团团长。民国30年(1941)在山西中条山与日寇作战,大破敌兵。突围中不幸被俘,后被敌杀害,时年30岁。国民政府曾予抚恤,县政府召开追悼大会,昭彰英烈。
刘中义的胞兄刘平禄曾由其带入部队当兵,在山西稷山县盐店与日寇作战中亦壮烈牺牲。
抗日英雄——张智发(1907—1945),又名勇义,韩城市龙亭镇东范家庄人。1937年9月,朱德总司令率领八路军由芝川东渡抗日,张智发动员当地青年张进发、张绪生、宋二小、张有华(杨针)、张来发等10多名青年踊跃地参加了八路军,随军东渡。
1940年,张智发所属部队奉令到河北省广(平)大(名)路南一带开展游击战争。由于他身材高大,面容黑,这一带群众称他“黑老张”。1942年张智发任路南支队副司令兼129师24团团长,他深入敌后,出没于敌群之中。次年冬,在日军层层封锁、土匪割据的情况下,张智发以漳河县武装科长的身份,组成5人工作队,到年底发展成为两个中队的漳河大队,根据地扩大到纵横六七十里。
1944年农历正月,他经过详细侦察,带领1个排,钻进敌人心脏地区楚旺埋伏。不到10分钟的战斗,全歼了汉奸史小明1个排。接着,换上伪军服装,打着日本旗安全转移。走到红教村,巧遇敌军,攻其不备,歼敌20多个。3月的一天,他又带领部队化妆成敌军,黎明前用小渔船悄悄渡河,进入敌据点,一枪未放,俘虏40多人,烧毁了炮楼。同年冬,敌人对路南支队大举扫荡,张智发率领三四百人的队伍,在冰天雪地里,同万余名敌人周旋,将敌人打得狼狈逃窜,粉碎了大“扫荡”。次年5月,他总结了以往作战的经验,提出了“多缴机枪,多捉俘虏”的口号,不到两个月缴机枪25挺,俘敌500多人,使日寇惶惶不可终日。因此,敌人在路南各村镇关卡,画出图像,悬赏捉拿张智发。一次,刚打完胜仗,张智发回到营地,见几个战士把一个5次被俘的敌军绑在枣树上狠打。他立即上前阻止,并阐明对俘虏的政策,亲自把几块银元塞到俘虏手里,放其回家。俘虏深受感动,跪地央求将他留下一起抗日。麦收后,路南支队在田教村被日伪军2000多人包围。激战中,张智发左臂负伤,政委赵北原发现他鲜血从袖口流出,劝他退出战斗,但他不肯,硬忍着剧痛,亲率3个连,继续冲杀了3里地,重创路景文1个团,夺得机枪6挺,俘敌200多名。同年8月,日寇宣布投降,在大反攻中,张智发率领26团转战在漳河两岸。
1945年8月,已任军分区司令员职务的张智发,在城安县北鱼口村战斗中身受3处重伤,仍坚持指挥,血染疆场。待转移到馆陶县孩寨村时,终因流血过多,抢救无效,光荣牺牲,年仅38岁。
韩原赤子张智发的遗体,安葬在河北省邯郸市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就近于左权将军之墓。
值此,我谨向所有为捍卫祖国领士完整和爱好和平的仁人志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向所有为国捐躯的罹难烈士表示深切的怀念!
逝者去矣,来者可追!新形势,新任务,赋予了我们每个人新的使命,我们要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坚定信念,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携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注:作者:董群艺系民革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委秘书长
【&&&&|&&】
Copyright2013 版权所有 政协韩城市委员会 All Rights Reserved  维护:政协韩城市委员会办公室
地址:太史大街西段 电话:(1&& &E_mail:
建议使用显示器分辨率、IE7.0以上浏览器浏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西禹门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