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平投资暴跌,为什么融资没有爆仓

融资余额高高在上,在连续暴跌后还不平仓,也没爆仓,说明融资都在庄家手里。 散户不_华平股份(300074)股吧_东方财富网股吧
北京手机网友
融资余额高高在上,在连续暴跌后还不平仓,也没爆仓,说明融资都在庄家手里。 散户不
融资余额高高在上,在连续暴跌后还不平仓,也没爆仓,说明融资都在庄家手里。散户不可能有这么多融资还能不爆仓的。
评论该主题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
作者:,欢迎留言
提示: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  利海青岛豪宅项目陷僵局 高层危机引资金险情  日 00:24
华夏时报 微博 我有话说 收藏本文
  利海集团深陷豪宅“烂尾门” 上百亿资金转投旅游地产  本报记者 刘力图 广州报道  有青岛“西海岸第一豪宅”之称的紫檀山项目,如今获得预售证已经3年。然而,据青岛网上房地产统计数据,3年以来,该项目仅销售出42套住宅。  据接触该项目的多位人士描述,因拖欠施工方数千万工程款,项目建筑方早已撤场,项目如今陷入停工状态,几近烂尾。  与此同时,由这一豪宅项目引发的讨薪风波,也触动了广东本土老牌房企利海集团错综复杂的高管纷争并引发了利海的资金危机。  利海集团内部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此前公司在全国扩张地产项目较为激进,受到房地产整体环境低迷的影响,公司在资金方面也备受考验。  豪宅项目陷僵局  “现在项目停工了,我们一批业主能不能收楼都无法确定了。”业主张先生向本报记者表示,“这个项目当时的购房价是41722元/平方米,在当地几乎是最贵的洋房,现在数十万首付款估计都打水漂了。”  此外,该豪宅项目拖欠了公司员工数月薪资,并扣押供应商数十万投标保证金。材料供应商魏先生告诉记者,自己曾多次与开发商的员工和其他供应商一道围堵项目现场,进行维权。  据悉,紫檀山项目由青岛紫檀山实业有限公司开发,由青岛金海荣春置业有限公司和广东利海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各占50%股份。  青岛金海荣春置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李爱霞公开表示,紫檀山项目之所以出现拖欠工程款、停工等情况,是因为合作方广东利海集团有限公司出现了问题。  公开资料显示,利海集团成立于1992年,公司总资产逾600亿元,属中国房企百强,是以绿色城市运营为核心,集房地产开发、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物业服务和资产营运于一体的全国性大型绿色城市运营集团,工银国际控股、黑石集团、摩根大通等均为其战略投资者。  据青岛市多位房地产人士描述,被视为地产大鳄的利海集团进驻青岛时,利海希望以紫檀山项目作为其布局全国豪宅的重要一步,该高端项目在当地名震一时。  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就在利海集团扩张全国之时,竟因资金问题与合作方发生长达3年的纠纷,且项目多次因建筑质量问题登上“黑名单”。  “此前双方曾发生过合同纠纷,一直影响着项目的合作。”上述利海集团内部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透露,两家合作的开发商曾因资金问题、合同纠纷对簿公堂,且双方对项目后期的投入意见不一。事后,青岛市中院作出民事裁定,对紫檀山项目1号楼未销售部分进行查封。  李爱霞今年11月对讨薪员工公开解释,合作方利海集团董事长涉嫌卷入经济案件,由于项目公司的法人代表、法人章和财务章都在利海集团那边,该置业公司无法独立发放相关款项。  此外,李爱霞称目前无法联系上合作方利海集团董事长本人,且该集团近期提出撤股的想法。  利海集团品牌负责人一直没有回应记者的提问,随后记者多次联系该负责人,电话无法接通。  高层危机引资金险情  作为发家超过20年历史的老牌房企,利海集团却对曾经雄心勃勃要发展的豪宅项目撒手不管,这本身已经令业内感到疑惑。而随着事件的不断演化,利海集团因董事长谢海榆涉及多方利益纠纷的隐情也如层层剥茧一般被曝光出来。  记者从全国各地法院所审理的案件查询得知,利海集团多年来陷入的经济纠纷案件并不少,在审案件多达数十件。  2013年,香港纪海有限公司(PACIFIC SEA LIMITED)向河南省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的一纸控诉书曾将谢海榆以及利海集团推至风口浪尖。  据上述利海集团内部人士透露,香港纪海有限公司原为利海集团在华北地区的合作方,但因合作意见不合产生纠纷。  记者掌握的一份发布于日的内部资料显示,香港纪海有限公司作为利海集团的股东,依法免除了全资子公司广东利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谢海榆之职务,其不再担任广东利海的法定代表人,但因谢海榆等拒绝配合交接工作以及转移广东利海子公司股权及资产事宜,所以提出起诉。  不过,股东方香港纪海有限公司的起诉却撼动了谢海榆在利海集团以及其旗下上市平台的高层地位。  2013年3月,谢海榆以专注其他个人业务为由辞任利海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利海资源国际执行董事及主席职务。  随后,在多次公开场合中,谢海榆的利海集团董事长角色也被逐步淡化。  直至今年9月,香港纪海公司提出撤销对谢海榆的控诉后,谢再次以利海控股董事局主席的身份出现。  据上述利海集团内部人士透露,就在谢海榆遭到起诉期间,涉及公司高层管理权的内部斗争也影响了集团的经营运作,以致资金链多次受到考验。  记者从多家信托公司获悉,利海集团为分布在包括长沙、佛山以及郑州等全国的多个项目发起增资募集,资金规模共高达数十亿。为利海集团发起募集的其中一家信托公司人士认为,利海集团发行的多只信托计划在时间上多有重叠,有将资金“拆东墙补西墙”的嫌疑。  同时,利海集团仍然在全国各地开展大规模的旅游地产开发,目前利海已签约城镇运营项目6个,计划至2018年实施城镇运营项目23个。  据上述利海集团内部人士指出,这些旅游地产项目所计划投入的资金规模十分庞大,从数十亿到数百亿不等,但目前并没有进入回报期,受到房地产行业整体环境的影响,资金收益进度缓慢。
  海亮地产陷高周转困局 把空中花园当卧室售卖  日 00:01
中国经营报 微博 我有话说(5,423人参与) 收藏本文
  “把空中花园当卧室”售卖,多地业主质疑产品品质  海亮地产陷高周转困局  石英婧  “海亮地产用阳台冒充卧室欺骗我们业主,开发商为了保证容积率符合住建部门的相关规定,他们以阳台申报,多卖面积,验收时候阳台容积率只算一半,通过住建局的验收后,开发商将阳台封闭,按房间算给业主。若是一直按照这样欺诈购房者的方式赚取利润,这样无良的开发商如何在各地立足发展?”近日,苏州市吴江区海亮长桥府项目一期业主拿着海亮此前宣传的户型单页,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公开资料显示,近段时间,海亮地产控股集团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亮地产”)在各地相继爆发维权事件,如山东济宁的海亮公馆项目因偷工减料引发的房屋质量缺陷引发数百位业主维权,合肥海亮九玺因涉嫌消费欺诈引发的众多业主聚众闹事,内蒙古海亮金宝街维权以及兰州海亮滨河壹号无证售房等。  2003年,海亮地产正式进入房地产行业,截至2013年底,公司拥有总资产超300亿元,综合实力位居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百强第35位。然而在其高周转、“快”字当头的发展策略之下,各地大规模的维权事件以及地方相关政府部门的监察文件,让盲目高速扩张发展、违规开建、销售项目的海亮地产深陷重重隐患。  快销下的品质缺陷疑云  3年以来,每年超100%的业绩增幅无疑让海亮地产成为业界“黑马”。  对此,海亮地产方面曾经公开对媒体介绍,之所以能够在2013年实现153亿元的销售额,最主要的还是得益于公司一直以来坚持快速销售、快速周转的策略。  目前市场上做的比较好的房企从拿地到样板间面市需要一年时间。而海亮地产有些项目只需4个月,从拿地到开盘销售的平均时间是6个月,很多项目是当年拿地当年便可以实现销售,“快”也成为海亮地产发展的一个标签。当然,近日引发大规模业主维权的苏州海亮长桥府项目也不例外。  据了解,2013年2月,海亮地产才上正式入驻苏州,其在进驻苏州的短短半个月内豪掷18.53亿元,连夺吴江、相城4宗地块。而按照海亮“快”字当头的发展策略,海亮长桥府项目拿地之后在没有收到相关部门的施工许可证的情况下就开始了夜以继日的施工,并被附近不堪噪音之苦的居民数次以“扰民”为由举报。  不仅如此,一纸来自苏州吴江区住建局的监察文件让市民得知原来该项目还是一项没有施工证就开始上马施工的违规工程,甚至还在没有预售证的情况下开始销售。而根据吴江住建局提供的消息证实,海亮长桥府不仅没有施工许可证,也没有预售许可证,无论是施工还是收取预约金都是违规行为。吴江住建局检查大队表示将按照相关规定,对这个项目进行处罚。  在没有施工许可证,也没有预售许可证的情况下,海亮长桥府项目在一期部分楼盘即将开盘之时爆出了“把空中花园当卧室”来售卖的消息。从今年11月下旬开始,该项目数百位业主组织了多次维权行动,但却一直没有得到开发商方面的明确说法。  “我是去年底买的海亮的房子,原本说好的三房现在变成两房了,海亮把空中花园当成主卧售卖给我们,这不是典型的商业欺诈是什么。”该项目业主李小姐告诉记者。而在该项目售楼处,维权业主拉起的“黑心海亮,阳台充房间,还我血汗钱”的标语格外醒目。  对此问题,苏州市吴江区住建局在当地寒山闻钟网站上表示,对于房屋建筑面积差异的问题,苏州市吴江海亮房地产有限公司开发的长桥雅苑(长桥府)已售房产的测绘报告均已通过预测成果备案。关于“隐瞒空中花园设计,当卧室卖给业主”“无论是销售员还是宣传彩页都是明示两室、三室”等行为是否涉嫌欺诈,将由广告、宣传等职能部门进一步调查处理。  “关于是否变相增加容积率的问题,非我局职能范围,具体由规划部门负责管理,我们也已将问题告知。关于缺少原来宣传的的‘鞋柜’问题,开发企业反映已经在样板房中注明‘非交付标准’字样。”苏州市吴江区住建局表示。  对于上述维权业主反映的情况,苏州吴江海亮地产有限公司在回复《中国经营报》记者的采访函中表示:“我司报备图纸中明确为空中花园且与业主合同平面图中亦为空中花园。验收也是严格按国家相关流程、规范按空中花园接受验收。至于业主后期对此空间如何装修使用,由业主自行决策,故我司不存在变相增加容积率之说。”  但苏州海亮长桥府项目业主则指出,海亮地产在宣传销售时期,指出空中花园和阳台是不作为房间出售的,现在被作为房间来出售,海亮地产可谓是欺上瞒下。申报住建部门时为阳台或花园;销售时欺骗业主以房间销售。变相地将原有的三室户型变为两室。  激进扩张下的拿地隐患  “海亮地产总体战略规划是2015年左右,能够做到将近250亿元的销售额,全国排名实现前30。海亮地产快速发展还是近三四年的事情,能保持一个新公司创业时的激情与创新的动力。”海亮地产总裁周迪永多次在公开场合表达其对于海亮业绩飞涨的信心。  对于公司的拿地策略,周迪永也曾经对媒体表示:“在积极土地储备当中,只要寻找合适的机会就会进入。”  然而,在这凶猛扩张的背后,也暴露了海亮专业能力不足的短板。全国多个城市项目相继出现问题,使得一直以来顺风顺水的海亮地产面临严峻考验。在其看似华丽的销售增长数据背后,埋下的是其扩张拿地,激进发展的隐患。  2013年,海亮地产在土地市场上“高歌猛进”,以121亿元的投资规模先后斩获苏州、杭州、成都、济南、西宁等地20多幅地块,新进入了多个城市。  日,海亮地产以10.07亿元竞得成都青羊区清波村3组地块,成交楼面价7950元/平方米、溢价率76.67%,标志着海亮地产首次进入成都。此后的12月26日,海亮地产斥资3.03亿元再拿青羊区清波村3、4、5组地块,进一步拓展成都市场。  除了首进成都外,海亮地产还在年内首次落子苏州、西宁、西安、阜阳等城市。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以浙江为起点的海亮地产,已经在全国26个城市布局。  海亮地产投资管理中心总经理黄征透露,2014年海亮地产预计投资规模将达到180亿元至200亿元,并计划在5月份之前拿50亿元左右的土地。但截至记者发稿时,海亮地产在今年网上有据可查的土地交易成交金额与上述目标相去甚远。  一位熟悉海亮地产的房地产业内人士表示:“海亮地产2013年积极拿地,实际上会成为一个包袱,在有些区域这些问题已经凸显。所以今年其拿地动作明显放缓,这背后也和保持资金链稳定是有一定关系的。  不仅如此,进入今年以来,海亮地产在一些三四线城市项目的工期进度也疑出现资金链紧张而造成的工程进度一拖再拖的现象。这与海亮一贯的高速扩张、快周转风格差距太大。  据近期安徽相关媒体报道,蚌埠海亮的工程进度非常缓慢,海亮天御、海亮明珠等旗下的楼盘 “1个多月几栋楼一点变化没有,工地也没几个人”。疑因资金链出现问题。  高周转困局凸显  海亮地产发展的最大特点在于快,可以说快是海亮此前得以取得良好销售业绩的关键。然而“快”的背后,却暴露了其在区域布局、市场定位和产品综合质量等方面的问题。  “我们也讲究灵活性,有一些是策略,有一些是项目机会主义,要结合起来。”周迪永去年曾说。言谈之间,这位浙江企业老板的个人决策风格不言自明。  对于2013年激进拿地的海亮地产来说,其实也代表了高速发展的楼市之下一些地产商对于土地成本持续高涨的一种恐慌。  一位资深房地产人士分析称:“因为在海亮地产高速发展的时候,也恰是整个中国楼市高速发展的时候。所以会对土地成本持续高涨有恐慌心理,进而会积极拿地和建项目。判断逆势扩张是否科学的标准是,资金承压能力是否足够大。如果资金持续,那么逆势扩张其实还是能占据成本优势的,比如今年的土地市场就比较低迷,若拿地,成本会比较低。个人感觉海亮地产整个公司发展快的有点激进,出现激进的心理,和此类企业处于成长期是有关的。而且从浙江的企业来看,企业老板的个人决策往往会影响企业的扩展速度。”  在苏州富思博得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史亮看来,尽管海亮地产信心满满的在全国各区域布局拿地,但因为此区位布局没有太多的紧凑性,显得很松散。一般来说,在市场比较火热的时期,松散的区域分布并不会引致太多的问题。但是,随着2014年整个楼市逐渐降温,部分三四线城市的发展空间会不断被压缩。当然,这会侧面促进海亮反思其项目分布战略。
  @benzhuzhu_  好奇怪啊,怎么负面新闻这么多。有些老板跑路的,确实是坏消息,像最后两条关于房地产公司的,觉得有些捕风捉影了。可能是存在风险的,但现在没有暴露,就这样揣测,感觉媒体风格大转换。过去媒体一向报喜不报忧,即使报忧,最后也总是找些亮点,做些转折。现在从些些小问题上,往坏的地方引,让人越看越没信心。
  淮矿物流债务乱局:银行寻求银监部门帮助追债  日 22:46
经济观察报 微博 我有话说(5人参与) 收藏本文
  淮矿物流债务乱局续:银行需求银监部门帮助来追债  史尧尧  本是同林鸟,现已成为分飞燕。  在安徽省的淮南市,国有企业与商业银行正在上演一场保壳与追账的角力。  由于无法偿还拖欠银行的巨额债务,皖江物流(4.11, 0.00, 0.00%)决定将占其主要收入来源的核心子公司——淮矿现代物流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称“淮矿物流”)进行破产重整。  中金公司固定收入分析团队认为,考虑到皖江物流是淮南矿业(前者控股股东)下属的唯一上市公司,也是淮南矿业下属两大核心业务板块——煤炭和物流其中之一物流业务经营主体,因此淮南矿业保壳的动力相对较强。  淮南矿业是安徽省属重点国有企业,是全国520家大型企业集团和安徽省17家重点企业之一,资产总额1490亿元,其持有皖江物流50.65%的股份。“甩弃子公司保全母公司,这明显是在逃废债务。”一位参与追讨贷款的商业银行人士说。皖江物流董秘姚虎以公司此前发布的公告来回答记者关于公司债务处理的问题。  银行追债  10月15日,淮矿物流于“资产不能满足清偿债务需要且明显丧失清偿能力可能”为由向淮南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重整。10月28日法院裁定受理申请,并指定北京大成(宁波)律师事务所和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担任管理人,全面接管淮矿物流并向人民法院报告工作,淮矿物流正式进入法定重整程序。  之前的上述参与追讨贷款的银行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现在我们只能与管理人商讨淮矿物流的债务问题,从安徽省国资委[微博]到皖江物流都在刻意回避。  淮矿物流债权银行小组工作记录显示,商业银行派驻的管理人员部分已经入场,将对淮矿物流重整的基本情况进行调研和摸排,但目前尚未就管理、重整工作的安排和基本方案与集团方面进行沟通,集团将督促淮矿物流在管理人的授权和安排下,配合重组工作。  记者获得的资料显示,淮矿物流债权银行小组包括工商银行(4.52, -0.07, -1.53%)、农业银行(3.27, -0.04, -1.21%)、中国银行(3.63, -0.06, -1.63%)和交通银行(6.25, 0.00, 0.00%)的安徽省分行,中信银行(6.84, -0.05, -0.73%)、光大银行(4.17, -0.06, -1.42%)、招商银行(13.96, 0.01, 0.07%)、兴业银行(13.82, 0.22, 1.62%)、浦发银行(13.75, 0.22, 1.63%)、民生银行(9.22, 0.13, 1.43%)、徽商银行、淮南通商银行、扬子农村商业银行的合肥分行,建设银行(5.78, 0.08, 1.40%)和北京银行(9.94, 0.02, 0.20%)的上海分行,平安银行(15.22, 0.69, 4.75%)福州分行、宁波通商银行,和华夏银行(11.85, 0.07, 0.59%)和兴业银行的武汉分行。  对于各家银行到期债权的贷款形态问题,银行小组一致认为,恳请银监会部门会商协调其他监管部门,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有关重组方案时间点等问题,积极与淮矿矿业集团进行沟通协商。同时,各债权银行应该相互支持,统一行动,以充分提高债权银行在淮矿物流重整进程中的参与权与话语权。  据皖江物流9月24日发布的公告,淮矿物流金融类债务总额127.18亿元,涉及19家银行,其中已到期债务9.98亿元,未到期债务117.2亿元。皖江物流随后11月15日又发布公告称,其对全资子公司淮矿物流担保事项担保金额为5亿元,已实际为其提供的担保金额为3.9998亿元。  目前,安徽省淮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已正式通知各家债权银行,向公司管理人申报债权。并定于日召开债权人会议。“依照相关财务规定,各家银行必须将相应贷款计入不良贷款。”另一位债权银行的相关人士说。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固定收益分析师表示,对于皖江物流来说,淮矿物流已无法通过正常的借新还旧来经营,甩弃后者在情理之中;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也想尽早甩弃钢贸这个烂行业。但双方谁都不想承担相应的责任。  子公司不再并表  经济观察报记者获得的淮矿物流公司2013年度和2014年上半年度财务报表(不包括其子公司)显示,其从商业银行获取短期借款分别为57亿元和65.5亿元。  在查阅淮矿物流财务报表后,一位从事贸易融资类业务的商业银行高管表示,淮矿物流属于典型的贸易型公司,负债率极高;资产绝大部分集中在短期资产,基本依靠银行杠杆获得,典型“小马拉大车”,对经营者要求很高;而利润率微薄;经营模式存在风险漏洞,大额应收款和大额应付款同时存在,应收款质量存忧,财务风险很大。  根据淮矿物流的财务数据测算,其2013年负债率为92%,2014年 上 半 年 为94%;而利润率分别只有0.29%和1.35%。  另一位商业银行高管表示,在现在经济环境,且钢材价格不断下跌下,这种中间商模式应该赔钱,但是公司是赚钱,似乎不符合逻辑。而如果报表真实,淮矿物流就不会还不了钱。  “问题应该出现在供货商拿了钱没有给货,或者下游贸易商拿了货没有给钱。另外,一般的贸易公司资金周转不超过三个月,从2014年上半年的短期借款和应付票据(这两都属于银行借款)计算,其一年可用资金在600亿元左右,但是其才创造了111亿元左右的收入,这样的经营效率实在难以想象。”上述银行高管说。  而对于各家银行提供大量贷款的主要原因,上述债权银行人士透露,早前安徽省政府意以皖江物流为载体,将其打造成为中部地区的综合物流、贸易大型综合平台,商业银行看重的是相应的政府资源。  “从另一个侧面来说,政府可以轻而易举抹去自己的过失,但商业银行则要为自己的冒进付出惨痛代价。”他说。  根据中金公司固定收入分析团队的测算,皖江物流于2014年3季报中不再将淮矿物流纳入合并范围。淮矿物流对于皖江物流的负债占比明显高于净资产占比,因此不再并表后皖江物流资产负债率会下降。当然子公司破产会导致皖江物流对其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损失,淮矿物流注册资本20亿元,皖江物流三季报已对其计提21.23 亿元的投资成本减值,使其账面价值归零,这一损失会导致皖江物流净资产下降。  目前,皖江物流已启动资产重组,大股东淮南矿业已初步确认标的资产为其所属煤炭、电力业务板块的部分资产。  而在债权银行方面,据记者了解,多数商业银行寻求银监会等监管部门帮助,向当地政府施加压力。“现在大家都在说经济新常态,希望这件事不会在地方政府中成为常态。”上述债权银行人士说。
  @benzhuzhu_  看起来,该国企要利用有限责任公司的性质,把那个负债严重的,都丢给银行了。若是这种行为普及了,银行就麻烦了。
  杭州超15万套库存压顶 上市时间被指人为推后  日 00:23
华夏时报 微博 我有话说(3,925人参与) 收藏本文
  杭州超15万套库存“压顶” 楼盘上市时间被指人为推后  本报记者 王海春 上海报道  尽管在政策刺激下杭州楼市成交量屡创新高,但由于供应量远大于去化量,杭州11月的库存量还是创下了15万套的新纪录。  “杭州是当前不少城市的缩影。”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分析人士指出,很多地方不少商品房项目早就达到预售标准,但一直没有入市。政府所披露出来的新增楼盘上市时间被人为推后,真正的供应量远大于已经披露的。  中国指数研究院[微博]副总裁张志杰指出,放松限购限贷、调整公积金及补贴税费调整等政策对市场有短时刺激作用,但市场供求矛盾并未解决。“很多城市高库存的现状仍未改变。未来仍处于去库存期的时间段。”  15万套库存“压顶”  杭州楼市延续了10月以来成交火爆的态势,但当地房企认为楼市走向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据杭州透明售房网最新公布的数据,11月市区新房签约1.13万套,主城区以及余杭、萧山的签约套数均创下了5年来的同期最高值。  不过,与此同时,杭州的库存量也创下了新高。透明售房网数据显示,杭州市区11月的库存一度突破15万套,其中住宅近10万套,创下历史新高。  “去化速度加大但库存仍创下新高,这主要是因为近期杭州楼市供应量出现了井喷式增长,而供应增长的速度远大于去化速度。”杭州一家房企市场部经理告诉记者。  据透明售房网数据,杭州11月新增可售房源数量超过1.98万套,环比增幅高达92.93%。“11月有多达53个项目开盘,是今年开盘数量最多的一个月。”透明售房网分析师表示。  另据克而瑞数据显示,虽然杭州11月去化周期较10月大幅减少了21%,但截止到11月底杭州的去库存周期仍约13.7个月。  “杭州楼市的库存矛盾是结构性问题,短期内库存高企的现状难以得到根本改善。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几个月里杭州库存量会不可避免地继续走高。”上述透明售房网分析师指出。  成交量火爆的背景下,仍然面临库存压力,杭州的“难关”并非个例。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多个二三线城市的库存周期在11月底都接近或超过了18个月。“和无锡、常州、沈阳这些城市相比,杭州的压力已经算小的了。”克而瑞研究部副总经理林波表示。  今年同样受库存压力困扰的长三角城市无锡,在政府多轮救市后,库存压力仍然相当大。11月无锡新房成交量约58万平方米,同比上扬36%。但在成交量大幅上扬的时候,库存量却同比增加了25%。据了解,无锡目前的库存量约1028万平方米,去库存周期长达19.8个月。  库存高压“新常态”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任兴洲看来,二三线城市去库存并非短期独有的现象,而是未来3至5年的“新常态”。  “二三线城市陷入这样状态不会是一年半载,也不可能是短期的几个月。”在近日由中国指数研究院主办的2014品牌论坛上任兴洲表示,房地产增速放缓,二三线城市去库存压力加大这样一个新常态,可能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  “今年是去库存第一年,明年可能还不如今年,开发商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新城控股高级副总裁欧阳捷表示。  “本轮调整与2008年完全不同,不应高估政策对市场刺激的效果。”林波指出,“高库存只是形势发生变化的一个方面。很多城市高库存的背后,是供求关系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数据,至11月底全国待售商品住宅面积约3.8亿平方米,库存量还在增加。而全国在建施工商品房面积直线上升,现已超过69亿平方米,其中住宅施工面积达49亿平方米。  克而瑞浙江一位分析师指出,待售商品房以及施工中的商品房只是造成库存压力的一个部分。“一些城市前几年出让的大量土地,未来仍将形成持续的商品房供应,对去库存造成不小的挑战。”  “很多城市尤其是一些产业吸纳能力不强的二三线城市,已经出现了新增常住人口数量下降的情况。这意味着在这些城市已经或即将形成供应的新建商品房会出现供应过量的情况。”欧阳捷说。
  @benzhuzhu_  楼市情况还是在走下坡路。我现在也盼着营业税收取从5年减少到2年呢。
  中石油搞混改卖油田是烫手山芋:成本高包袱重民企难占便宜  日 10:53
新金融观察
我有话说(253人参与) 收藏本文
  中石油改革震荡波  被称为“套牢整整一代股民”的中国石油(10.39, 0.27, 2.67%),近日却连迎股价飙涨。与其在股市“光鲜”形成反差的是,深陷“反腐门”、“环保门”、“事故门”泥沼中的中国石油,其对内对外的体制改革始终刺激着行业神经,尽管其对外界试图保持低调。然而垄断行业的国企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大象起舞”并不容易。  新金融记者 郗岳  混改风动  和中石化[微博]拿出辅业板块吸纳社会资本相比,中石油这次混合所有制改革方向更加触动公司内部的核心利益。12月初,还没有等到中石油公开方案,业内就传出中石油拟出售吉林油田和大港油田35%股权的消息。  上游勘探和生产板块是中石油最重要的盈利贡献板块,从公司业务投资比例就可以看出,2013年中石油在这一板块的资本性支出占到整体业务的71%,今年预计达到76%;从毛利率上看,这一板块的百分比是30%,远远高于其他板块5%以下的毛利率水平。  如果混改传言成真,那么足以让依靠上游油源供应的民营企业为之疯狂。新金融记者联系中石油上市公司董秘办公室,以证传言真伪,但是截至截稿没有得到相关回复。但从近期媒体披露来看,中石油对于油田混改的细节更多的还停留在设计阶段。  吕华军(化名)在大港油田负责文书工作,日常工作会接触到很多上级单位的通知文件。他对新金融记者说,中石油体系内的改革初步定有大港油田,但是具体怎么改,改到何种程度还没有定论,“有一种说法是中石油将围绕投资回报率进行改革,首批试点有5个油田,大港油田和吉林油田是其中可能性最大的两个。”  关于这次混改,吕华军认为,中石油将给试点油田更大的开发自主权,以此提高生产效率,扭转中石油给公众留下的垄断形象。  中石油拟出让的这两块油田,到底是可口的蛋糕还是烫手的山芋?对于期待上游油源开放的民营企业,他们更倾向于后者。总结起来就是:资源品位差、原油稳产难、投资收益低、成本费用高、历史包袱重。  山东一家炼油企业负责人对新金融记者说,能够投资上游开采板块,对炼厂非常有吸引力,但是对于油田区块的选择不是那么简单就能决定的,这需要对油田的地质构造和油气储量进行综合详细的评估,才能决定是否投资。  上述负责人认为,中石油不会把油品优质、利润丰厚的油田区块进行出让,而且民营企业手中掌握的地质资料很少,信息不对称,恐怕在参与中石油混改中占不到什么便宜。  田彭(化名)在大港油田负责老井改造,他向新金融记者证实了民企的担忧。自从他2007年入职以来,他所在区块的产量逐年递减,为了保证产量就重复打井,也就是打加密井,导致井距越来越小,到现在不足300米,已经逼近警戒线,不能再打新井了。  大港油田建于1964年,是名副其实的老油田。田彭到北京总部培训时曾和长庆油田的员工进行比较,大港油田每年油气当量约500万吨,职工10万人;长庆油田每年油气当量约5000万吨,职工7万人,新老油田的生产效率和职工待遇差距可想而知。  内部先行  业内有分析称,中石油这次计划拿出的油田板块,本身就是合作开放度较高的,也就是说,合作开发模式已经在一些油田得以实践。  吕华军告诉新金融记者,在大港油田,合作区块的开发模式是中石油体制内的兄弟油田或公司之间的合作,对外是封闭的。  “油田公司的投资款项都是由上级单位根据前一年油田开发效果和产量来决定的,对于油田来说,多获得投资金额才能多打井,多打井才能提高产量,进而获得更多的投资,但是根据前一年指标进行拨款,投资的增加总是滞后产量的增加,所以说油井资源好的油田总是缺钱。”吕华军说。  缺钱就意味着要引资合作,而中石油不允许体制外的社会单位进来,只能在内部进行协调,其中一种路径就是中石油自己的钻探公司进行投资。  2012年中石油完成专业化重组改革后,各地方钻探公司已经成为独立法人,中石油集团只负责管理和考核,钻探公司负责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原则上自负盈亏,收入不上交给总部公司。  “近几年中石油推行降本增效管理,严格控制钻探公司的人员和设备增量,另一方面油田公司也在不断压低钻探公司的工程价格,所以钻探施工大部分是亏损的。”中石油渤海钻探公司一位负责工程项目的员工对新金融记者说。  如果要完成上级下达的利润指标,钻探公司往往就和油田公司进行合作,开采出来的油气就地卖回油田公司,这样油田公司获得了新增产量,钻探公司也获得了利润,两相受益。  合作区块的另一个路径就是和“有资金没产量”的老油田公司合作。一些老油田地下油气储量已经很少了,但是上级单位下达的考核指标以及划拨的投资款项又不会轻易削减,虽然老油田难以完成产量指标,但是还要努力完成经营指标,所以靠投资其他油田来获得利润。  现实情况是,中石油在上游勘探开采板块的盘子太大,尽管人员编制和设备规模已然非常庞大,但还是不能在油田区块内实现精耕细作。田彭对新金融记者说,每个油田公司都会在高产出采油井上加大投资,而无暇顾及低产出井,油田公司把这些被归为“废弃井”的资源收集起来,分包给中石油体系内其他单位进行投资。  上述渤海钻探员工表示:“对于我们,这就相当于捡漏儿,有些低产井经过我们重新勘探,或者更换布井方案和技术工艺,产量也会比预计的要高。”
  民资担忧  “反腐漩涡”中的吉林油田,合作区块模式就没那么单纯了。  一些所谓的低效区块,也就是地质解释上说的“储量丰度较低、开采难度很大的区块”, 在最初没有经过严谨翔实的论证就进行对外合作开发,出现利益输送和权力寻租的违规行为,致使国有资产流失。  “小油田”是民间对吉林油田“低品位”油井或区块的俗称。吉林大学一份研究论文显示,2010年,“小油田”给吉林油田提供的油气产量,占整个吉林油田总产量的1/4。  早在1997年,吉林油田不断将旗下“低品位”油田区块统一纳入到中石油股份有限公司名单下对外招标。至2010年,吉林油田有合资合作区块65个,区块总面积1403平方公里,探明储量33274.13万吨,有油水井6464口,2010年产油占吉林油田产油量的26.22%。  这种对外引资更多的是在不公开的形式下进行的。而前述民营炼厂负责人对新金融记者说,中石油这些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也是社会资本参与其混改比较担心的部分。不过中石油此番在吉林油田进行混改尝试,也是希望能理顺其内外利益网络,修正公众认知。  对于民营企业而言,介怀的不仅是地质信息缺失和利益关系网复杂,义乌东方之星集团总裁邓超锋曾对媒体表示:“可能很多民营企业都希望控股,但是中石油上面还有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有很多规定,程序很复杂,薪酬体系方面会有很多制约条件,这个可能是企业最担心的。”  35%的出让股权,对于外界参与公司是有一定吸引力的。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说:“按照《公司法》,35%是具有否决权的,就是说点头不算摇头算。如果中石油派一个总经理,经营不善,是可以被否决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中石油的经营是有一些制约力量的。”  期待改变  不过对于参股企业,混改给中石油带来的好处更多一些。韩晓平认为,其实好油田和坏油田,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现有的创新能力。如果有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民营企业进去,原来老油田也可能实现增产。  从生产效率上说,民营钻探队伍比中石油的更有优势,田彭有所体会。他说,中石油钻探公司配备一套设备需要10-12人,这些人中包括队长、技术员等工程人员,还要配备厨师,而民营钻采队伍相应的是五六个人,这些人一般自己买饭吃,或者轮班做饭。  在决策机制上,民营企业反应迅速灵活,比如油田遇到一些常规问题,现场员工就可以决定,但是中石油的开采流程是统一化管理的,包括人员和设备,达不到固有编制施工是不能进行验收的,对于一些简单的钻井工程就会降低效率。  事实上,中石油目前急需外界资本注入来解决自身的资金问题。中石油2013年财报显示,公司勘探与生产板块实现营业额人民币7836.94亿元,比2012年的人民币7898.18亿元降低0.8%。而经营支出却在增长,2013年该板块经营支出为人民币5939.96亿元,比2012年增长3.3%,其中,折旧、折耗及摊销比上年同期增加人民币116.90亿元。  今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暴跌给中石油的上游勘探开采板块带来了悲观影响。作为一个盈利水平较低的石油生产商,中石油对盈利以及石油市场价格波动非常敏感。而目前这个水平的石油价格将恶化中石油在2015年上半年的盈利能力。  “如果油价持续下跌,中石油肯定会缩减投资,我们就会没活干,工资肯定要降低。”前述渤海钻探人员表示,大港油田产出的石油主要是重质油,提炼成本比较高,如果进口更便宜,中石油就不会再投资这些高成本的油田。“目前我们的工程量已经缩减了1/3。”  2013年,中石油已经开始突出质量效益原则,注重投资回报,合理调整项目建设节奏,发生资本性支出人民币3186.96亿元,比2012年的人民币3525.16亿元下降9.6%。  据吕华军回忆,从2012年开始,就在他日常接触的中石油内部文件中看到“降本增效”四个字,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降本增效就成了集团内的中心工作。  吕华军感触最深的就是中石油对油田的考核指标发生了重要改变,“以往是考核产值,‘你懂的’,报上去的水分很大,现在重视的是投资回报率,要考核利润指标,这可是实打实的真金白银。”  对内降本增效,对外则加强引资。中石油2013年财报显示,该年度中石油集团投资活动使用的现金流量净额为人民币2665.1亿元,比2012年的人民币3322.26亿元下降19.8%,这主要在于公司加强对外合作,引入战略投资者,以部分管道净资产及其业务合资合作增加资金所带来的结果。
  @benzhuzhu_  怎么掰开了,揉碎了,细细一品,都不是那么回事儿呢。本来以为真是国企改革了,盖头撩开一看,早就改革。
  中国11月进出口增速骤降 贸易顺差再创新高  文 / tree
日 10:00:46
77  中国11月的出口远不及预期,原油及其他商品价格大跌令进口意外大幅下滑,贸易顺差再创历史新高。中国经济面临更大的下行压力,政策宽松或进一步加码。  海关总署今天发布最新数据显示,11月出口总值为2116.6亿美元,同比增长4.7%,不及预期的增长8%;进口增速再度滑入负值区间,为下降6.7%,预期增长3.8%。  中金称,从环比看11月出口季调后增速下降,反映出口动能减速。而11月大宗商品价格环比跌20%,是拉低进口增速的重要原因。  海关数据显示,在进口商品中,主要大宗商品进口量增加,进口均价普遍下跌。前11个月,我国进口铁矿砂8.46亿吨,增加13.4%,进口均价下跌21.4%;原油增加2.78亿吨,增加9%,进口均价下跌3.8%。  此外,中国11月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为544.7亿美元,刷新历史记录,超过预期的439.5亿美元和上月的454.1亿美元,扩大61.4%。  0CL{FH1(2Y[UEJ$E8_JLQ{E  油价跌到五年新低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同时保持低通胀,这为进一步宽松留出余地。彭博引述美银经济学家陆挺称,油价下跌,中国贸易顺差在未来几个月都将保持在高位。  在各区域中,美国对中国出口的拉动作用减弱,内地对香港的出口增长。其中11月出口到香港的贸易额为354.6亿美元,较上月增长8.4%,出口到欧盟的贸易额为313亿美元,与上月的310亿美元接近,而出口到美国的贸易额从上月的373亿美元降到364亿美元,降幅为2.4%。  B710C8B6-E718-4061-82EB-2A  海关总署报告还显示,11月的外贸出口先导指数较10月下滑。11月,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为40.8,较10月下滑0.9,连续两个月下滑,预示今年底明年初我国出口增长仍面临一定压力。  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则认为,11月外贸数据预示着不仅2014年年底不好,2015年也可能继续承压。  看来中国出口‘新常态’至多是跟GDP保持同步,很难有大幅增长。未来期望通过自贸区战略和‘一带一路’等的推进能够起到带动出口的作用。今年出口看来难以实现目标增速,预计明年名义增长8%左右。  今年中国进出口目标是增长7.5%,但前11个月,进出口总值为3.9万亿美元,同比仅增3.4%,出口增长5.7%,进口增0.8%。  255B692D-532D-4C8B-BC91-A2  (上图来自海关总署)  1229CF82-DEAB--F29A3967471C  (上图来自英国《金融时报》,红色柱状代表出口增速,绿色柱状代表进口增速,蓝色折线代表贸易顺差)  数据公布后,澳元/美元下破0.83关口,刷新四年多低点0.8293。
  @benzhuzhu_  贸易大幅顺差,可是今天人民币又跌了
  3月14日、3月20日  6月6日、6月18日
  人民币暴跌225点创四个月以来新低 发生了什么  日 08:51
华尔街见闻
我有话说 收藏本文
  客户端查看最新行情  今天,美元/人民币收盘报暴跌225点至6.1727,创四个月新低,跌幅0.36%。  美元/人民币今日中间价报6.1282,较上日(上周五)下调91个点。上日中间价6.1373,收报6.1502。  招商银行总行金融市场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微博]认为,今日暴跌是由企业购汇意愿上升所致:  “我们认为主要是受到近日公布的不佳的外贸数据推动,企业结汇意愿较低而购汇意愿上升,贬值情绪宣泄所致;但从中间价高开来看,还不能认为央行[微博]有意推动一波贬值,且11月贸易顺差创出新高,人民币大幅贬值的环境尚不成熟。”  刘东亮认为,如果未来几天人民币失守6.20关口,那么可能将迎来一轮贬值走势:  在此情境下,假如未来几天人民币继续贬值,预计央行很有可能出手维持汇率稳定,人民币跌破6.20的概率不大。但假如央行保持旁观允许人民币续贬,6.20失守的话,则我们此前预期的明年人民币贬值走势可能会提前到来。  华尔街见闻曾专门介绍过,近来中国央行竭力维持人民币对美元升值,重要的考虑之一就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渣打银行[微博]策略师Eddie Cheung表示:“升值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一环,在我看来,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的最首要目标。央行试图通过设定中间价来传递这一信号。”  海关今天公布数据显示,11月中国出口同比增长4.7%,进口同比下降6.7%,并分别创下七个月和八个月新低;当月贸易顺差544.7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同比扩大61.4%。  一方面,出口不振增加了人民币贬值的压力,但另一方面,顺差扩大则增加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高盛预计,12月贸易顺差将有所下降,但仍将保持于高位。“我们认为贸易顺差的更显著下滑可能发生在2015年年初(部分缘于季节性因素),因为与我们汇率持稳的基本预测相比,预计届时人民币兑美元(6.1, 0.20%)汇率将面临短暂贬值的风险。”  不过法国兴业银行对于市场期待人民币大幅贬值的预期嗤之以鼻,该行表示,中国决策层不会容忍人民币出现5%以上的贬值。
  @benzhuzhu_  一方面,出口不振增加了人民币贬值的压力,但另一方面,顺差扩大则增加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  若是按照经济规律是应该涨的,不过现在国内经济明显在衰退,大家对经济信心不足,所以纷纷到国外找发财机会去了。
  中国险资“购房团” 全球地标买买买!  文 / alanyitianzhu
日 09:04:29
11  上月,全球酒店巨头希尔顿全球控股有限公司6日宣布,同意以19.5亿美元的价格将曼哈顿最负盛名的纽约华尔道夫酒店(Waldorf Astoria hotel)出售给中国安邦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该收购价格创下美国酒店业史上最高成交纪录。    自去年7月中国平安以2.6亿英镑买下了伦敦劳合社大楼,开创险资投资海外不动产第一单后,生命人寿等多家保险公司便拿到海外投资资格。今年以来,险企海外投资动作频频。除了安邦收购纽约华尔道夫酒店之外,中国保险公司在法兰克福、悉尼、伦敦等地频频出手,投资不动产。  据彭博新闻社报道,中国平安提交了对法兰克福The Squaire大楼的收购报价。  2007_grundsteinlegung-the-squaire  The Squaire是一座集写字楼与酒店于一体的综合建筑,外观为船型,位于法兰克福机场火车站上方。知情人士透露,The Squaire的要价可能高达10亿美元。2011年耗资逾10亿欧元(12.4亿美元)建造这座大楼的IVG Immobilien AG聘请世邦魏理仕管理这笔交易。  知情人士表示,中国平安上个月派了一个团队前往法兰克福对The Squaire进行考察。这位人士说,为了这笔潜在收购交易的融资事宜,该公司一直在与德意志银行保持着联系。  阳光保险上周对外宣布,公司以4.63亿澳元(约24.5亿元人民币)收购澳大利亚悉尼喜来登公园酒店,并已与喜达屋集团在10月10日正式签订收购协议。目前该笔交易已获得澳洲政府批准,已经完成所有的交易程序。  _z  据英国《地产周报》(Property Week)报道,泰康人寿和基汇资本(Gaw Capital Partners)打算以2亿英镑(约19亿元)购买伦敦金融城的地标性建筑Milton Gate,目前他们正在对这项交易进行签约前的尽职调查。  26823_l  Milton Gate的所有者AGC Equity Partners于2014年5月将大楼挂牌,获利目标为5%。2009年和2010年,这栋楼经过了两次倒手,交易价格分别为12亿人民币和16亿人民币。据估计,如果按照2亿英镑的价格成交,该物业的年收益率约为5%。  一位保险研究所研究员表示,海外投资尤其是房地产投资以后是新常态了,一方面因为许多保险公司有这方面的投资战略,比如之前中国平安、中国人寿、安邦保险以及阳光保险都先后出手海外房地产;另一方面则是对于收益率的要求,“这或许也是为泰康人寿上市做准备”。  伴随着人民币持续快速升值预期的不断减弱,海外投资正不断成为投资者资产配置中的重要环节。海外的房地产市场有望成为我国险资机构投资的热点,而且主要集中在高端地产领域。对此,橡树资本负责人指出,随着欧美经济的不断复苏,一线城市的顶级地产投资收益可观,甚至被作为债券的替代品。一位分析人士对此指出,除了欧洲以及美国的房地产正处在复苏的过程,投资前景可观以外,我国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的放宽也是重要原因。今年国务院发布保险业新“国十条”,再度提出要鼓励中资保险公司尝试多形式、多渠道“走出去”。
  @benzhuzhu_  1989年,日本索尼公司收购好莱坞著名的哥伦比亚制片公司,日本三菱房地产公司买下美国纽约地标建筑洛克菲勒中心部分产权。1990年,日本经济危机。  历史何其相似。
  券商:证监会确实进行过“窗口指导”  文 / Yveline
日 09:46:25
1  5日上午,证监会对券商融资业务进行了窗口指导的消息在市场疯传。《第一财经日报》援引券商人士消息报道称,证监会在12月3日对个别券商确实进行过窗口指导。  据上述报道,券商人士表示,证监会要求调整比例,控制风险。另有消息称,银行层面也受到控制,部分融资融券业务暂停。  事实上,已经有多家券商近日开始调整融资保证金比例。华尔街见闻实时新闻昨日提及,国金、华泰已经确定内部通知上调融资保证金比例从50%到65%。中信建投已于4日晚间发布公告,将自12月5日起调整融资保证金比例10个百分点,理由是“近期股市大幅上涨,风险较大,需控制风险”。而国联证券信用交易部在5日也发布通知,适当调整了融资标的证券保证金比例。  -f71fc565-2d1a-40e2-bc94-0f5cb06742e9-,w_640  -b6a79cf0-97f1-41b1-a4a9-0f87ba948da0-,w_640  广东一家券商人士表示尚未得到融资保证金调整的通知,不过“两融规模超过我们的净资产就不能融了。”  但另据中国证券网报道,多家证券公司表示,近期没有接到任何通知,目前两融业务正常开展。  根据沪深证券交易所《融资融券试点交易实施细则》,融资买入证券时,融资保证金比例不得低于50%;融券卖出时,融券保证金比例不得低于50%。  据同花顺数据统计显示,今年以来,沪深两市融资融券余额高达8472.03亿元,其中融资余额8402.40亿元,融券余额69.63亿元,融资余额占比高达99.18%。  那么,上调融资保证金有什么影响呢?  新浪财经援引业内人士分析称,上调融资保证金意味着证券客户所获得的杠杆比例有所下降。比如,某只标证券折算率为50%,原先融资保证金比例为50%,但比例提高到至65%,同样是100万元保证金,客户可融资金减少40余万。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影响不大。有券商人士表示,监管层此次出面指导,主要是考虑涨幅太大,担心大幅波动的风险。但是对券商而言,股市行情好,能赚钱的业务总有办法绕开规定。
  四标的融资余额超百亿 5股融资占比逼近警戒线  日 03:23
上海证券报 微博 我有话说(7人参与) 收藏本文
  客户端 下载新浪财经客户端:和牛市一起飞!  ⊙记者 邵好 ○编辑 邱江  “杠杆上的牛市”继续狂飙突进,部分融资标的的融资余额占比不断攀升,正在不断逼近甚至超过25%的警戒线。随着股市的火爆,融资杠杆在放大盈利的同时,也在不断积聚风险,一旦行情反转,其可能出现的踩踏风险不得不防。  四标的融资余额超百亿  自6月17日首度突破4000亿元之后,融资余额便开始了加速爬升:8月21日,突破5000亿元;9月23日突破6000亿元;22个交易日后,突破7000亿元;19个交易日后,一举突破8000亿元,截至上周末达到了8811.03亿元,距离9000亿元大关仅一步之遥。  融资余额一路绝尘的背后,是蓝筹股股价的狂奔,其中以引领此轮上涨的中信证券(28.05, 2.55, 10.00%)表现耀眼。最新的数据显示,中信证券单日融资买入额已经超过40亿元,占其当日成交额的14.57%。兴业银行(13.91, -0.01, -0.07%)和浦发银行(13.80, -0.01, -0.07%)的融资盘表现也不逊色,二者最新的融资买入额均突破25亿元,占当日总成交量的比例也均超过了20%。  在融资余额方面,中信证券、中国平安(64.54, -0.29, -0.45%)、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等4家上市公司的融资余额均超过百亿元。其中,中国平安[微博]的融资余额在12月4日已突破170亿元,占扣除大股东持股后总市值的5.93%;中信证券紧随其后,融资余额达到了125亿元,占其流通市值的6.09%。  多家标的融资占比逼近警戒线  融资在助推股指飙升的同时,也为杠杆投资者埋下了潜在的隐忧。  记者统计发现,伴随行情火热,多只融资标的的融资余额占比逼近25%的警戒线。根据融资融券交易规则,单只标的证券的融资余额达到该证券上市可流通市值的25%时,交易所可以在次一交易日暂停其融资买入。  首当其冲的便是一拖股份(11.64, 0.10, 0.87%)。受惠于市场追捧,其股价在10个交易日内实现了逾30%的涨幅。与此同时,其融资余额迅速膨胀,最新数据已达到了4.38亿元,占其流通市值的比例高达26.26%,已超过25%的警戒线。此前,一拖股份的融资余额仅2.74亿元,短期内增长幅度约60%。  类似的还有燃控科技(14.200, -0.23, -1.59%)、电广传媒(18.70, 0.38, 2.07%)、华平股份(14.320, -0.39, -2.65%)和蒙草抗旱(16.270, 0.03, 0.18%),其融资余额占流通市值的比例分别为23.44%、20.98%、19.52%和19.34%。考虑到其每日融资买入额占当日成交额的比例仍居高不下,突破警戒线将是大概率事件。  其中风险最大的要数燃控科技。经过近日的持续积蓄,其融资余额占自由流通市值(即扣除大股东、一致行动人及部分高管所持的流通股)的比例已经高达34.67%。事实上,燃控科技股价已经处于多年来的高位,在无更多重大利好的情况下,其股价面临的下跌压力将会逐渐凸显。一旦“窗口”打开,“堰塞湖”之下的燃控科技很有可能面临巨大的抛压。  值得警惕的是,燃控科技并非孤例。据记者统计,融资余额占自由流通市值比例超过20%的公司已经达到了26家,超过10%不足20%的公司有443家,二者加总超过了融资标的总数的50%。  券商影子股融资余额高企  除了融资余额占比较高的公司需要注意之外,在此轮行情中“跟风”飙涨的上市公司同样值得关注。  作为广发证券(29.05, 2.55, 9.62%)的大股东(持有其21.12%的股权),“券商影子股”辽宁成大(24.11, 0.70, 2.99%)近日走势异常凌厉,11个交易日股价就从15元升至23元,涨幅超过50%。在市场狂热追捧之下,辽宁成大融资余额不断膨胀,并在12月5日突破了42亿元。而此前,辽宁成大的融资余额仅维持在20亿元上下。  最新数据显示,辽宁成大的融资余额占自由流通市值的比例高达15.69%。  如果单看每日融资买入额,辽宁成大的膨胀速度同样惊人。据最新数据,辽宁成大单日融资买入额最大为15.42亿元,占其当日成交额60.73亿元的25.39%,这意味着每4元流入辽宁成大的资金中,就有1元是融资买入。  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鲁信创投(23.30, -0.85, -3.52%)身上。受惠于金融证券股的活跃,鲁信创投随之走出一波强势行情,股价在13个交易日内从17元涨至25元区间,涨幅亦达到50%。  与此同时,鲁信创投的融资余额也不断突破历史高位。最新数据显示,鲁信创投的融资余额已经超过了10亿元,是以往4亿元的2.5倍。单日融资买入额也在不断高企,从此前的千万元级别一跃至3亿元量级,占每日成交额的比例也扩大至30%以上。  警惕行情反转的杠杆风险  在行情火爆中,融资买入无疑给看多的投资者带来更多收益。但是,一旦行情反转,融资杠杆释放的破坏力也相当惊人。  最著名的案例当属*ST昌九。在赣州稀土另嫁他人之后,*ST昌九陷入了最黑暗的10天,市值蒸发了70%,这也直接导致融资买入者的爆仓。  按照规定,券商两融标的保证金比例具体分为融资保证金比例和融券保证金比例。其中,融资保证金比例是指融资买入时交付的保证金与融资交易金额的比例,计算公式为:融资保证金比例=保证金/(融资买入证券数量×买入价格)×100%。如融资保证金比例为50%,那么,只要股价下跌超过50%,顶格融资买入的投资者就将血本无归。  事实上,彼时,*ST昌九的融资余额仅为3亿元,占总市值的比例也不过7%上下。以此为基准反观上述公司的融资数据,其风险可想而知。  行情的短期飙升给了融资投资者巨大的信心,融资买入高位股票已经成为不少投资者的“炒股心得”。正因为此,动辄30%、40%的单日融资买入比例已经在A股变得司空见惯。然而,当大量高位标的的自由流通市值中,有超过20%甚至30%的份额是用杠杆支撑的话,行情一旦反转,那些融资买入者风险将更大。  不仅如此,由于融券的杠杆作用,行情反转之下,杠杆资金无疑会率先夺路而逃,而这将直接导致股价快速下挫,反过来这又将进一步刺激市场情绪,使得更多资金出逃,几轮跌停之后,这些融资投资者或许不得不面对困境。
  9日融资融券:融资余额突破9000亿大关   09:43:49分享到:评论(0) 来源 山东神光 | 作者 何金生  更多内容请看“股市直播室”   何金生 山东神光金融研究所高级投资顾问。执业证书编号:A3  市场最新动态:  周一大盘放量走高,从当天融资角度看,沪市融资买入额1145.14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增加10.40亿元,融资余额5960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增加205亿元。深市融资买入额为508.53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减少35.54亿元,融资余额3120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增加64亿元。两市融资买入额环比减少1.50%,其中沪市环比增加0.92%,深市环比减少6.53%;融资余额方面,两市同步增加,两市环比增加3.06%;  个股当日融资:  8日沪市融资买入超过1亿元的品种有235只,较前一交易日减少6只,排名靠前的是:中信证券54.89亿元,中国平安42.10亿元,华泰证券23.69亿元;  8日深圳方面,融资买入超过1亿元的品种147只,较上一交易日减少14只,融资买入额靠前的是:广发证券14.85亿元,国元证券14.05亿元,国海证券11.56亿元;  个股融资余额:  融资余额方面,沪市前三位的是:300ETF(421.12亿元,增加1.17亿元)、50ETF(184.07亿元,增加2.46亿元),中国平安(182.74亿元,增加14.18亿元)。  深市融资余额前三位:300ETF(85.24亿元,增加0.99亿),广发证券(40.25亿元,增加1.23亿元),平安银行(40.25亿元,增加3.57亿元);  个股当日融券量:  8日沪市融券卖出的前三名:300ETF、50ETF。股票方面,光大银行9848万股,兴业证券6483万股,民生银行5160万股,位于股票融券卖出前列;  8日深市融券卖出最多的是:300ETF,深100ETF;股票融券卖出量较多的品种:河北钢铁2305万股,TCL集团1933万股,国元证券1353万股,其余品种较少,忽略。  个股融券余量:  8日沪市股票融券余额较多的有:中国平安22417万元,招商银行16434万元,海通证券15205万元,位于融券余额排名前列。  8日深市股票融券余额较多的有,格力电器12792万元,万科A8252万元,吉林敖东8208万元,位于融券余额排名前列。
  @benzhuzhu_  周一大盘放量走高,从当天融资角度看,沪市融资买入额1145.14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增加10.40亿元,融资余额5960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增加205亿元。深市融资买入额为508.53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减少35.54亿元,融资余额3120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增加64亿元。  ~~~~~~~~~~~~~~~~~~~~~~~~~~  看到这个数据,我有点不解。融资余额大涨,并不是因为新的融资买入额增加,而是因为融资卖出额减少,是因为被套住了,无法卖出,还是因为看好后市,所以选择持有呢?
  入市者涌入倒逼券商24小时开户 新股民多满仓  日 01:35
21世纪经济报道 微博 我有话说 收藏本文
  客户端 下载新浪财经客户端:和牛市一起飞!  投资者仓位调查:新丁重仓涨停 老手满仓踏空  本报记者 张小蓓 上海报道  券商狂欢继续上演。12月8日,方正证券(17.14, 1.55, 9.94%)(601901.SH)、招商证券(31.51, 2.85, 9.94%)(600999.SH)、中信证券(28.05, 2.55, 10.00%)(600030.SH)等11只券商股再迎涨停。所有个股涨幅均超过6%,涨幅最小的为华泰证券(27.89, 1.49, 5.64%)(601688.SH),收于26.40元/股,上涨6.45%。当日,券商板块资金净流入33.38亿元。  截至收盘,上证指数涨幅2.81%,涨82.61点,收于3020.26,成功守住3000点,成交5934.78亿元。  大牛市之下,新开户者络绎不绝。上至七十岁老人,下至90后,对于券商来说,一场新的争夺投资者的竞争正在暗自展开。  在仓位选择上,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新开户者大多数满仓,或者重仓。资金量大者则会留出部分资金,以便及时进行减仓加仓。而老股民则由于此前套牢影响,换仓较少,选股上更为谨慎,部分更是“满仓踏空”。于是有了“股市新手更容易赚钱”的说法。  新股民多满仓  “新开户的有90后也有六七十岁老人,最近开户人数很多,都忙不过来。”东方证券上海一家营业部人士告诉记者。行情火爆,各个年龄层都按捺不住,勇于开户。但在仓位选择上,新老股民则出现了明显的差异。  最近网上流传一种说法,据说某券商今日收市后做了个调研:90后满仓100%,买早餐都没钱了;80后八成仓位,留点银子供楼;70后五成仓位,经历过熊市的人,都知道烂股损一时,蓝筹毁一生;60后最苦逼,眼看着股指不按套路出牌,只能“高位建仓”并且“满仓踏空”。  尽管该说法并不十分准确,但亦有一定的代表性。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解到,仓位选择上,新股民多是重仓或满仓,而老股民则操作谨慎。  “之前仓位一直是半仓,最近行情好,满仓券商股。”一位年轻股民告诉记者。另一位开户仅三个月的投资者也表示,自己的仓位保持在九成以上。  “据我了解,现在大部分都是满仓,尤其是85后新开户的,资金量都比较小。大客户会选择留出一部分资金,以备增减仓。主力还是在30岁到50岁之间。”上海证券一家营业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证监会[微博]的数据也说明了此点。初步统计,11月24日至12月4日,一般法人机构净卖出1252亿元,自然人投资者净买入659亿元,特别是持有A股市值在10万元以下的个人投资者净买入更多,各类专业机构投资者合计净买入309亿元。  但在此轮大牛行情中,部分老股民则悲情上演了“满仓踏空”。  “我的客户买券商银行股的很少,除非是之前买的,大部分持有的还是中小板、创业板,赚了指数却没赚到钱。”一家券商营业部的客户经理向记者表示。  “券商银行涨得太猛,老股民不敢追涨,总觉得应该会马上回调了,没想到券商股猛涨,老股民更不敢追涨了。”上述客户经理介绍,由于此前被套牢严重,现在特别谨慎,老股民很少换仓,有种逻辑是“买了不涨,涨了不买”。  “之前股票被套牢了一直没有看,最近股市好看了下自己账户,几个差不多回本了卖了,但是手里还有几只。”一位老股民向记者表示,套牢的股票舍不得扔,认为应该会涨回来。“涨一点就抛”成为部分股民准则。  客户争夺战  证监会上周表示,从投资者参与情况看,11月24日至12月5日,日均新开股票账户9.7万户,12月5日新增开户数达17.97万户,今年前11个月日均新开账户2.9万户。11月24日至28日一周内,参与交易的A股账户数2027万户,较上一周增长43%。  牛市行情的启动,开户者络绎不绝。部分券商开户压力骤然增加,除了排队、叫号等传统方式外,有券商已增加了相关工作人员。  “为了提高开户速度,工作人员比以前增加了,如果开户人数还很多,我们会再增加个柜台。”东方证券上海一家营业部人士告诉记者。  而在新开户者暴涨背后,各券商也是火力全开吸引新开户者,彼此之间争夺客户的竞争暗自展开。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开户,券商推出各种便捷方法。就在上周末,一家上市券商更是加班加点,计划加大广告投放力度,对开户方式进行宣传,以吸引更多投资者。  程序简单、省时省力的网上开户成为券商推出的重点业务。  日前,华泰证券推出24小时开户。只需下载手机软件,不用排队不用等待就可快速实现开户,整个过程只需要十分钟,晚上也不打烊。此外,华泰证券融资融券资产门槛降为0,且通过10分钟就可以开通融资融券功能。  此外,广发证券(29.15, 2.65, 10.00%)(000776.SZ)也推出了易淘金,开户时间从早7点至晚11点。通过手机APP十分钟搞定开户,并表示7000个专业顾问打造顾问式移动理财终端。
  @benzhuzhu_  证监会上周表示,从投资者参与情况看,11月24日至12月5日,日均新开股票账户9.7万户,12月5日新增开户数达17.97万户,今年前11个月日均新开账户2.9万户。11月24日至28日一周内,参与交易的A股账户数2027万户,较上一周增长43%。  ~~~~~~~~~~~~~~~~~~~~~~~~~~~~~~~~~~~~~~~  11月24日至12月5日,日均新开股票账户9.7万户。那么一共10天,就是新开户97万。11月24日至28日这一周,新增开户数37万。算算上周新开户是60万,较再前一周增长62%。小散都纷纷进场了。
  国元证券等多家券商股遭股东减持  日 01:00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微博 我有话说 收藏本文
  客户端 下载新浪财经客户端:和牛市一起飞!  □本报记者 王荣  上市公司公告披露,多家券商遭到股东减持。其中,国元证券(32.48, 1.57, 5.08%)公告称,控股股东国元集团12月8日减持公司4569万股,套现13.55亿元。恒天天鹅(5.40, 0.00, 0.00%)公告,公司出清所持有长江证券(16.55, 1.46, 9.68%)股票。南京高科(18.89, 0.16, 0.85%)同日公告,12月5日及12月8日,公司累计减持中信证券(28.05, 2.55, 10.00%)456.36万股,交易产生的净利润约6885万元,超过公司上一年度经审计净利润的10%。此外,中国船舶(41.87, -2.10, -4.78%)控股股东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也通过二级市场累计减持公司股份6892万股,初步估计套现超过20亿元。  今年以来,恒天天鹅一直在出售长江证券股票,日至12月8日是第三轮减持。公司通过证券交易系统累计出售500.36万股,交易均价为7.50元/股,该交易在扣除成本及相关税费后产生的投资收益为3065万元。目前公司不再持有长江证券股权。  南京高科也获益不菲,今年以来公司减持中信证券合计产生净利润约10935万元;此轮减持完之后,还持有中信证券6000万股。  10月份以来,券商股普遍大涨,中信证券、长江证券的股价均在2个月间翻倍,而在12月8日这两家公司股票均以涨停收盘。
  中恒集团再减持国海证券2018万股 已获益8.88亿元  日 22:47
证券时报网
我有话说 收藏本文
  客户端 下载新浪财经客户端:和牛市一起飞!  证券时报网()12月08日讯  中恒集团(16.46, 0.07, 0.43%)(月8日晚间公告,12月8日,公司出售国海证券(21.02, 1.02, 5.10%)股票2018万股,占国海证券总股本的0.87%,交易金额39149.20万元,此次出售后,公司尚持有国海证券股票7352.88万股,占国海证券总股本的3.18%。  经初步测算,此次出售国海证券股票,扣除成本后,公司可获得投资收益约35293.18万元,该收益将计入公司2014年度损益。  截至公告披露日,2014年公司累计出售国海证券股票5648万股,扣除成本后,公司可获得投资收益约88810.52万元。
  @benzhuzhu_  下午一直在观看大盘跳水,都忘记这边更新了。人民币今天也暴跌了。不过两个完全不同的。一边是小散跑股市被绞杀,一边是大资金蜂拥出去找新的投资标的。
  @benzhuzhu_  早上刚开盘一会儿,我在群里,看有人说“想买股票的,赶快抢呀。”我赶紧说“别随便抢了,政府已经在打压股市了。”不料一语成谶,下午股市暴跌,算是合了政府的意了。下午收盘之后,大家纷纷猜测股市为什么下跌。我忍不住了,在群里给大家讲了讲“政府为什么要打压股市”。今天没空了,等我有空整理了贴上来。
  涨的迅速而无厘头,大妈们还没反应过来啦,如果想要大妈们接盘,那还得继续涨才行,至少得支持到年后。
  中证登调整企业债质押回购 券商基金面临去杠杆压力  日 01:44
21世纪经济报道 微博 我有话说 收藏本文
  【相关阅读】  中证登紧急发文 债市停放新杠杆  见习记者 黄斌 北京报道  12月8日,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证登”)在其官网上发布了《关于加强企业债券回购风险管理相关措施的通知》(中国结算发字[号)(下称《通知》),对企业债回购进行调整。  根据《通知》,中证登即日起“暂不受理新增企业债券回购资格申请”,对于已取得回购资格的企业债券,则要求“暂不得新增入库”,只有“按主体评级‘孰低原则’认定的债项评级为AAA级、主体评级为 AA 级(含)以上(主体评级为AA级的,其评级展望应当为正面或稳定)的企业债券”不受影响。  “很多机构投资企业债,看中的就是它通过质押回购放大杠杆的功能。现在不让回购,部分企业债的一个基本功能就丧失了。”一位债券投资机构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通知》设定的标准比较高,目前债项达不到AAA评级的大约占企业债总量的三分之二,“波及面会比较广”。  而对于《通知》的下发对债市的后续影响,国泰君安固定收益部主管周文渊[微博]表示,新规将使券商、基金等交易所市场的主要投资者“去杠杆的压力比较大”。他认为,中证登此次“防范企业债风险的举措可以理解”,但若调整幅度过大,可能引起市场的较大波动,“希望对交易所市场的调整可以慢慢来”。  暂停企业债回购新增入库  今年10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下称《意见》),要求地方政府甄别地方政府性债务后,在日前上报。  大限将至,作为以地方政府城投类债为主的企业债风险亦需进一步厘清。中证登在《通知》中表示,此次对企业债回购进行调整,是为了“提前做好企业债券风险防范,避免回购质押库出现系统性风险”。  中证登首先控制企业债回购的增量部分。《通知》要求即日起不再受理新增企业债券回购资格申请,对于已取得回购资格的企业债券,则要求“暂不得新增入库”,只有按主体评级“孰低原则”认定的债项评级为AAA级、主体评级为AA级(含)以上(主体评级为AA级的,其评级展望应当为正面或稳定)的企业债券除外。  《通知》对券商等结算参与人提出要求,“严格限制企业债券新增入库”。如有新增入库,中证登将采取强制出库措施,“结算参与人应严格防范欠库乃至透支风险”。  针对存量企业债的回购,中证登则分别对待。根据《通知》的相关规定,在地方政府性债务甄别清理完成后,对于纳入地方政府一般债务与专项债务预算范围的企业债,中证登继续维持现行的回购准入标准;而对于未纳入地方政府一般债务与专项债务预算范围的企业债,中证登则仅接纳债项评级为AAA级、主体评级为AA级(含)以上(主体评级为AA级的,其评级展望应当为正面或稳定)的企业债券进入回购质押库。  而对于没有纳入地方政府一般债务与专项债务预算范围,并且不符合《通知》中要求的“债项评级AAA、主体评级AA级(含)以上”的已入库企业债,中证登表示,“将采取措施,分批分步压缩清理出库”,但具体“将另行通知”。  此外,《通知》还表示,在地方政府性债务甄别与清理过程中,中证登可以根据市场风险状况,对风险较大的已入库企业债券采取压缩清理措施。  去杠杆压力较大  一位熟悉企业债发行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相较中期票据,由于企业债可以通过质押回购进行融资,因此“尽管同地域、同时期的城投债一般比中票的票面利率低一点,但城投债依旧很受欢迎”。但随着交易所企业债质押回购限制措施的出台,企业债的流动性将受到很大的影响。  事实上,《通知》的下发,已引发市场对债券市场流动性的担忧。招商证券(25.98, -0.76, -2.84%)固定收益部分析师孙彬彬表示,按照《通知》规定,“一般产业债在交易所的流动性基本丧失”,建议“投资者注意因为监管导致流动性风险大幅上升”。  周文渊亦表示,《通知》的下发将使券商、基金等交易所市场的主要投资者“去杠杆的压力比较大”。周文渊进一步表示,对于交易所不符合回购要求的存量企业债,接下来或转托管至银行间市场,但因为“银行间市场对券商回购比例有限制”,因此对流动性的挑战较大。  此外,宏源证券(30.50, 0.00, 0.00%)宏观经济分析师朱晓表示,《通知》的发布,是债市直接的利空,但对股市影响,目前尚难以下定论。
  股市火爆:传监管层意欲提速IPO发行  日 01:40
21世纪经济报道 微博 我有话说(1,920人参与) 收藏本文
  客户端 下载新浪财经客户端:和牛市一起飞!  本报记者 许言若 北京报道  对于国内A股市场而言,大部分人都没有想到,仅仅十余个交易日,上证指数便从不到2500点一路高歌猛进突破3000点大关。  12月8日,上证指数单日再次大涨2.81%,收盘成功站上3000点这一久违市场多年的指数关口,最后收于3020.26点,虽然与上一个交易日破万亿的交易量相比,当日的交易量有略微收窄,但近万亿的交易额依然在宣示着A股市场势不可挡的热度。  “随着市场的火爆,监管层意欲借此行情提速IPO发行。”12月5日,一位接近监管层的知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  12月5日下午,A股创纪录地达到万亿交易量,数家拟IPO已过会企业临时接到来自监管层的紧急通知,要求其立即按照有关发行的要求申报相关补充材料,尽快完成IPO发行封卷,以做好随时领取发行批文的准备。  “如果不出意外,新的一批IPO批文或将在近期下发。”上述接近监管层的知情人士坦言。  提速但不增量  对于监管层提速IPO的发行,市场似乎并不惊讶,甚至可以说早有预期。  “目前股市的连番火爆已经到了几乎疯狂的局面,监管层在此时提速IPO发行可以说是顺利成章,一来可以暂时缓解目前的非理性暴涨,二来则可以解决IPO发行之困扰。”上海一家私募公司负责人士表示。  根据证监会[微博]主席肖钢此前的表态,从今年6月份到年底,计划发行上市新股100家左右。自今年6月到如今,共有六批批文下发,共计发行约66家。  按照更新后的新股发行审核的财务数据规则,一定程度上说,在明年3月前发行的新股,其目前的财务数据皆在有效期,则皆可算在今年发行的新股中。这也就意味着在接下来的三个月中,还将有近30余家新股发行。  今年自IPO重启以来,前六批批文下发的时间分别是6月9日、7月14日、8月19日、9月15日、10月15日和11月13日,按照这一时间惯例推测,最新的一批新股发行批文则将在本月中才可能按惯例发行。  “周末监管部门有关人员都在加班完成补充材料的审核工作,目前也已经基本完成,就等一声令下便可以向申请公司颁发正式发行批文。” 上述接近于监管层的知情人士透露。  该知情人士对于目前火爆行情催生IPO发行提速并不否认。  “目前还是要等有关领导最后签字批文的发行,而监管层也在评估此次IPO批文下发对于当下正火爆行情正负方面的影响。”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但与之前市场中对于IPO提速的预测不同的是,此次IPO批文下发虽然可能提前,但单次发行的数量却并不会出现大规模的增加。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此次第七批批文的家数应该还是控制在10-12家左右。  此前六批IPO批文中,除了第一批和第二批的数量为10家和12家,其余的四批都为11家。  “对于监管层欲借年底火爆的行情解决IPO发行问题,曾一度有两个方案,其中一则是适当增大当月批次批文的发行数量,其二则是借行情提前下发批文发行。但综合考虑到多方面因素,也同时为了避免给刚刚有所起色的市场施加过重压力,则发行安排偏向于后一种方案。”上述知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道。  39家过会企业批文待发  显然,此次第七批即将获准IPO发行的企业依然将来自目前已经过会的拟IPO公司中。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截至12月5日,共有39家已经获得发审会通过但尚待批文的准IPO企业,其中于今年IPO发审会重启后过会的企业共计28家,而之前于2012年前便已过会的“陈年”项目共计11家。  在2014年IPO发审会重启之后过会的待发企业中,除了内蒙古大中矿业外,其余20余家准IPO企业皆为今年9月后过会的项目,即今年9月前的过会项目,除了11家“陈年”项目和内蒙古大中矿业外,其余皆已经发行完毕。  “目前在监管层的已过会IPO待发项目名单中,大部分都是盘子较小的中小板和创业板股票,这与目前的资金追捧大盘蓝筹股的行情流向正好相悖,故借此次IPO发行缓解大盘的火爆作用也许较为有限。” 上述上海资深私募公司负责人士认为。  相比较起今年新过会的28家企业而言,另外11家“陈年”项目中则至少有一半的企业难以在近期获得发行批文。  在该批于2012年前获得审核通过的11家企业中,有5家是来自于平安证券[微博]的保荐项目。而平安证券依然可能受万福生科(5.650, 0.00, 0.00%)(300268.SZ)、海联讯(14.680, -0.33, -2.20%)(300277.SZ)等案件的影响。  除平安证券的项目外,还有6家“陈年”项目,分别是中矿环保、昆山华恒焊接、三奥信息、仙坛股份、昇兴集团、乔丹体育[微博],其中乔丹体育在2011年已过会。
  @benzhuzhu_  这是昨天的两个重磅新闻。前一个对股市具体影响不明,不过明显是去杠杆的,会增加资金压力。后一个若是实行了,会提前导致市场流动性紧张。
  @benzhuzhu_  对于最近的走势很多人都看不明白。我说政府在打压股市,很多人可能以为我随便说说,其实里面是有缘故的。政府要打压股市,并不是因为其他,只是因为股市的投机性太厉害,已经推高了市场利率。  政府现在主要是保就业。小微企业对吸纳就业是最重要的,所以政府一直在想办法扶持小微企业,一心想把小微企业的成本降下来。小微企业的成本中,政府可以降的其实只有政府的行政成本,以及各种税费。小微企业的资金成本方面,由于现在经济越来越市场化了,政府可以做的有限。不过政府努力,想把小微企业的资金成本也降下来。  政府给了银行一些倾斜政策,鼓励银行给小微企业放贷,特别是利用一些定向宽松政策,给银行放水,逼着他们给小微企业放贷。可是最近央行各种定向宽松的钱,其实都没流出来,都去买债券,无风险套利了。这与中央的意图不符。他们本来是希望银行有钱了,给小微企业贷款的。所以央行把定向宽松暂时告一段落,直接把基准利率降下来。  关于降息的时机,也有个巧处。周五晚上宣布的,周四刚好发生了银行间市场无法平仓,延时关闭的情况。暴露出银行系统中存在巨大风险。我为此还专门写了篇文章《分析银行间市场交易罕见延时》。这个事情算是银行系统比较紧张的事情了,可惜普通人是看不到这其中厉害的。看到央行降息,都以为是政策转向了。  从这次降息以后,股市开始一轮大幅跳涨。我感觉开始确实是有大资金在运作的。21日晚上宣布降息,白天的股市就已经有异动了。再看那天的融资数据就会发现,那天的数据其实并不高的,融资量是从24日开始大幅跳涨的。  降息对股市利好,毋庸置疑,但是股市的上涨也太疯狂了。单一个利率下调,似乎不至于引发这样的热情。当时盛传,会有一个超级利好出来。但是是什么呢?一般人只能猜降存准。我当时知道不可能降的,但是也猜不出是什么。  虽然我不知道有什么大利好,不过我怀疑,应该有人知道了,所以才会有资金蜂拥入股市。12月3日中信期货在股指期货主力合约上突然增加了4632手多单,减少了2954手空单。在股指期货中,这样的增减量可以算巨量了。要知道中信期货可一向是大空头的。  然后12月4日,大盘疯涨。晚上出来消息,说理财产品可以直投股市了。这可是大新闻,一下子占据了新浪财经的头条。我这才明白超级利好是什么,赶紧查询相关信息,看具体影响。没想到很快官方出来辟谣了,说理财资金还是不能投资二级市场的。那么大资金应该也就知道政府的意思了。  在理财产品可以直投股市的新闻中提到,“银监会加急下发《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加急”二字非常有趣。这个文件可能本来不应该这个时候发布的,但是文件内容泄露了,政府觉得这个消息可能有不良影响,不敢再拖,所以赶紧发出来。然后看了市场反应之后,再紧急辟谣。把这个事情的不良影响尽量降低。  这应该政府打压股市的第一个信号了,不过还不是很明确。接着就是证监会进行窗口指导,要求券商提高融资保证金比例,控制融资风险。在舆论方面,证监会、新华社都出来警示风险。可惜很多人还是当耳旁风,根本不理睬。要知道,真的大资金要玩儿,即使没有事儿,也会把各种利好吹出来,拉上证监会,让新华社给背书的。现在居然银监会、新华社都说不好了,很明显大资金已经跑了,政府可以放手控制了。  开始我也不明白,股市涨了,政府正好发IPO,为什么要打压呢,是为了小散们好吗?后来发现最近市场利率很高啊,这才是让政府着急的原因。本来政府降利率,是为了给小微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可这反而助推了股市,各路投机资金都跑股市去了。这些资金去了,还要加上各种杠杆,把市场利率大幅推高。股市这个泡不破,投机风潮就会继续,市场利率就可能被继续推高,这是政府最不愿意看到的。  股市不比楼市。楼市泡沫若是破了,那对实体经济是有巨大影响的。楼市后面带动一堆产业链呢。政府在楼市调控上,是慎之又慎的。但是股市的死活,其实政府不关心的。只要新股都发的出去,股市还存在融资补血功能,就没大影响。现在股市泡沫碍着实体经济了,若不戳破,会影响整体经济格局,所以股市的泡必须戳破。但是散们不在知道,只管往股市里冲,给股市添砖加瓦。12月8日,股市继续暴涨了。  于是中债登出来了。中证登要调整企业债质押回购的规则,加强企业债券回购风险管理。中债登这个通知对市场到底有多大影响,我现在也不知道,不过肯定是要降低资金杠杆的。另外还有消息说本月的IPO要提前发。IPO这个东西其实杀伤力也很大的,每次冻结资金都过万亿,严重推高那几天的市场利率。若是IPO提前发,把资金都吸过去了,股市本来靠杠杆推上去的,这下资金接续突然出现问题,马上就可能暴跌。市场也算是识趣了,12月9日终于暴跌收场了。
  人民币两日暴跌超500点 央行现维稳身影  日 01:51
第一财经日报 微博 我有话说(249人参与) 收藏本文
  客户端查看最新行情  相关应用:外汇计算器  银行外汇牌价  换汇专家咨询  薛皎  [“今后人民币(6.3, 0.00%)双向波动的压力将会只增不减,经济形势变化与企业对汇率的判断,正在发挥愈来愈大的定价能力,近两日汇率的波动可视为央行[微博]不干预下市场自发定价的一次压力测试”]  继本周一(12月8日)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大幅下跌225点引发市场广泛关注后,昨日人民币即期汇率再次暴跌逾300点。此外,连续多日飘红的A股市场亦出现大幅下挫,“股汇双跌”现象无疑使市场恐慌情绪加剧。  “今日(12月10日)人民币很大概率上不会再出现前两日的大幅下跌现象,急跌或告一段落,小幅震荡的可能性较大。昨日盘中已经出现中国央行维稳的身影,说明央行不会放任汇率市场极端情况的蔓延,退出常态干预不代表不干预极端情况,未来如果人民币再次大幅贬值,央行料会再次出手。”招商银行金融市场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微博]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央行现维稳身影  12月9日,人民币对美元收盘报6.1855,再创4个月新低,与上一交易日相比,跌幅达0.21%。昨日早盘时,人民币一度暴跌逾300点,突破6.20关口,跌幅一度达0.54%,创今年3月20日以来盘中最大跌幅。  值得注意的是,本周人民币已经连续两天出现暴跌情况,周一时,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暴跌225点至6.1727,跌幅0.36%。  对于昨日人民币暴跌的原因,有分析人士指出,可能受到市场普遍预计中国央行将继续推出更多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市场预计,中国央行或将最早于本周宣布调降存款准备金率,进一步放宽流动性。  “由于本周三(12月10日)将公布作为衡量中国物价水平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如果数据异常疲软,降准预期势必大大增加。今年10月份,我国CPI同比涨幅仅为1.6%,创下5年新低。”该分析人士说道。  显然监管层面已经关注到近日人民币表现出的下跌势头,中国央行连续多日上调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昨日中间价报6.1231,与前两个交易日6.2的中间价相比,出现明显上调。  刘东亮指出:“央行连续两日上调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表明监管层不希望贬值的态度,这一点值得重视。”此前他曾分析称:“如果未来几天人民币继续贬值,预计央行很有可能出手维持汇率稳定,人民币跌破6.20的概率不大。但假如央行保持旁观允许人民币续贬,6.20失守的话,则我们此前预期的明年人民币贬值走势可能会提前到来。”  “虽然连续两日人民币汇率盘中一度突破6.20的关键支撑点,但收盘时均回到6.20以内,所以并未有效跌破,因此并不能说人民币已经开启贬值通道。”刘东亮说道。  但他同时指出,不能忽视目前市场上对于人民币看贬情绪的蔓延,国内经济疲软,贸易数据并不理想,再加上美元走强,企业从三季度开始已经表现出看贬人民币情绪,结售汇出现明显变化,结汇意愿减少,购汇意愿增加。即使央行进行干预,只能以“维稳”为主,企业看贬人民币的情绪短期内很难改变。  “今后人民币双向波动的压力将会只增不减,经济形势变化与企业对汇率的判断,正在发挥愈来愈大的定价能力,近两日汇率的波动可视为央行不干预下市场自发定价的一次压力测试。”刘东亮说道。  他还指出,昨日晚间外汇管理局发布通知,放宽银行间外汇市场准入政策,预计明年将会有更多机构进入银行间市场,带来更多交易量与多样的交易风格,因此预期2015年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性将会显著放大,这将增加市场对汇率预判的难度,但也会激发企业对避险和交易类产品的需求。  明年人民币汇率将窄区间波动  招商证券[微博]宏观研究主管谢亚轩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根据目前的经济情况,2015年,人民币汇率保持窄区间波动的情况较为适合,预测人民币汇率将在6.0至6.3这一个区间内波动。  招商宏观研究报告指出,从2012年10月以来,人民币汇率已形成区间波动的特点,在总共523个交易日中,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的算术平均值是6.1630,最小值是日创下的升值高点6.0412,最大值是日的6.2878。因此,从近年来人民币汇率宽幅区间波动的市场实践来看,人民币汇率可能已接近均衡水平,短期大幅升值和贬值都缺乏经济基础。  此外,中国央行在必要时会发挥稳定外汇市场的作用。谢亚轩表示,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这个币值稳定既是指防范国内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也是指对外的汇率稳定。日汇改后,央行退出外汇市场的常态式干预,但并未承诺完全退出中国外汇市场,其在关键时刻稳定市场的作用有助于在外汇市场失灵和失控的时候减少市场恐慌行为,避免人民币汇率的超常波动和超调。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预期可见的强势美元,虽然现在人民币对美元是双向波动,但波幅太小,导致人民币事实上仍是“软盯住”美元的,如果明年美元继续升值,将导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大幅升值,这将对出口带来实质性的压力,市场对于人民币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呼声逐渐增加。对此谢亚轩表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汇率的波动间需要作出取舍,如果要获得一定程度上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就要容忍一定程度汇率的波动。预计未来人民币会更强调双向波动,而不是进一步盯住美元。”
  外媒:消息称中国大型银行施压央行降准  日 18:44
新浪财经 微博 我有话说(849人参与) 收藏本文
  新浪财经讯 北京时间12月8日晚间消息,据《华尔街日报》,消息人士称,中国大型银行施压央行[微博]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这样它们能够发放出更多贷款。  中国银行业高管称,存款罕见下降迫使中国银行业不得不限制贷款发放,要么只能通过更为昂贵的其他方式获得资金。存款是中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华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