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战争片大全电影风靡全球,为什么中国的战争片只有华人捧场

冯小刚捧场《狂怒》迟到致歉自曝爱看战争片- 中国日报网
> 今日要闻
冯小刚捧场《狂怒》迟到致歉自曝爱看战争片
&& 来源:&& 作者:
[提要]&&【解说】11月20日晚,好莱坞大片《狂怒》在北京举行首映红毯,导演冯小刚现身捧场,自爆最爱看战斗片。【解说】由于冯小刚抵达时电影已经开场,所以回答问题十分惜字如金,在简短采访后便匆匆奔往影厅。
   【解说】11月20日晚,好莱坞大片《狂怒》在北京举行首映红毯,导演冯小刚现身捧场,自爆最爱看战斗片。红毯上,冯小刚姗姗来迟,头戴鸭舌帽的他微微鞠躬致歉,并透露被堵在路上。
  【同期】冯小刚
  【解说】11月20日晚,好莱坞大片《狂怒》在北京举行首映红毯,导演冯小刚现身捧场,自爆最爱看战斗片。红毯上,冯小刚姗姗来迟,头戴鸭舌帽的他微微鞠躬致歉,并透露被堵在路上。
  【同期】冯小刚
  (冯导您终于来了)太堵了。
  【解说】冯小刚曾拍摄军事题材电影《集结号》,在红毯采访时,他透露自己最喜欢看战斗片,此次来观影是想看看现在战争片的制作到了什么程度。
  【同期】冯小刚
  我在所有的电影里最喜欢看的就是战斗片,所以现在都开演了,我想赶紧进去看。
  我想看看现在这个制作可以到了什么程度。
  【解说】由于冯小刚抵达时电影已经开场,所以回答问题十分惜字如金,在简短采访后便匆匆奔往影厅。
  【解说】电影《狂怒》由大卫·阿耶执导,好莱坞一线男星联袂出演,该片真实还原了二战中硝烟弥漫的战场景象,目前全球票房已经将近1.4亿美元,被外媒称为“近三十年最好看战争片”。
  据悉,《狂怒》将于11月21日全国公映。
  关键词:分类名称: CNSTV
  责任编辑:【汤雯婷】
编辑:admin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新闻热搜榜来源:360新闻这部纪录片到底有何魔力,能让一线卫视大胆拍板献出黄金档之位?
9月3日,《本草中华》登上了东方卫视的周日黄金档,这是首部在一线卫视八点档播出的纪录片。那么,这部纪录片到底有什么魔力,能让一线卫视大胆拍板献出黄金档之位呢?
冯永:香港电影不缺人才,缺的是给新人的机会
香港地区的电影人“北上”到内地发展已成为一种大势,去年的国产电影票房前十的电影中,有超过半数出自香港地区电影人之手。
网剧迎来爆款元年 口碑不断飙升 开挂走红靠实力制作
今年夏天,网剧频出爆款,《春风十里不如你》和《河神》唱响前奏后,《白夜追凶》、《无证之罪》正在带领观众进入高潮。《使徒行者2》的亮相也被寄予厚望。
周杰伦涉足二次元 《爱在西元前》动画番剧将于明年上线
押上8000万和16个月 《爱在西元前》动漫改编先出了这2分钟预告日,还是歌坛新人的周杰伦推出了第二张个人专辑《范特西》。在这
苹果效应?宜家ARkit应用本月登陆苹果商店
本月底,宜家的ARkit应用即将上线苹果App Store,并将其ARkit应用命名为IKEA Place。
福斯特建筑事务所主持设计瑞士首都艺术区
随着斯德哥尔摩最繁华的交通枢纽之一——Slussen 立体交叉路再开发项目的建设起步,该总体规划中的最后一栋建筑将由斯德哥尔摩市和福斯特建筑事务所一同发起设计。
iPhoneX额头上“刘海” 将如何影响UI设计
iPhone X额头上的“刘海”,尽管这块布满了黑科技传感器的区域肯定有存在的理由,比如Face ID等,但是其将影响许多原来的UI设计的界面元素,短期内用户难免不接受改变。
何谓大师?兼议工艺美术行业大师的评定
在很多具体的领域,如工艺美术领域很多人以“大师”自居。在这个大师辈出的时代,加之学界对于“大师”内涵与外延并无太多的认识的情况下,应该讨论一下“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大师”。
2017年全球移动广告支出料达1070亿美元
法国广告巨头阳狮集团旗下Zenith本周发布报告称,预计2017年全球广告支出总额将增长4%,达到5580亿美元。其中,移动广告支出将增加270亿美元,至1070亿美元,增幅达34%。
智能投顾离中国金融市场还有多远?
作为Fintech的排头兵,智能投顾赚足了目光。从华尔街投行到国内金融科技创业公司,纷纷涉足给自己贴上“智能投顾”的时髦标签。
透过《悟空传》泄露侃影视传媒行业“人祸”短板
距离《悟空传》上映仅剩1天,然而近日电影却意外遭遇全片泄露版标清在线观看,悟空传全片泄露版未删减版百度云盘资源下载。《悟空传》盗版资源泄露看起来是“人祸”,其实影视传媒公司的“人祸”彻底暴露了行业最大
鲁永泉:一个疯子带着一群傻子用互联网重构电影工业体系
蓝海创意云创始人鲁永泉受邀参加2017中国江苏太湖影视文化产业投资峰会
《欢乐颂2》温暖回归
《摔跤吧!爸爸》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苏网文(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1.B2-美国战争片风靡全球,为什么中国的战争片只有华人捧场?
继《血战钢锯岭》之后,又一部美国战争片在中国内地掀起了观影热潮。9月1日,诺兰新片《敦刻尔克》开画当日便以6270万的成绩取代《星际特工:千星之城》,登顶日票房冠军,创下诺兰作品内地最高开画纪录。而此前诺兰内地票房最好的作品是2014年的《星际穿越》,该片首日票房3340万。
不只中国内地,《敦刻尔克》上映后,在全球47个国家和地区都拿下了票房冠军,尤其是在北美,上映后不久便被封为年度神作,烂番茄新鲜度 98%,imdb评分 9.8,Metacritic 上的媒体评分也高达94分。目前,《敦刻尔克》全球的总票房已经超过了8亿美金。
人们在惊叹于《敦刻尔克》的全球吸金能力的同时,似乎也会不由得联想起同为战争题材的《战狼2》,这个跻身全球票房57名,在内地创下56亿票房神话的中国式战争片。不过,与《敦刻尔克》不同的是,《战狼2》99%的票房都来自于本土,即便在北美上映,票房也很不乐观,并且真正捧场的也大都是华人。
而《敦刻尔克》讲述的是英国人、欧洲人所了解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这对中国人或者其他国家的人而言都是相对陌生的历史。按照常理,这样的片子无论从情怀还是文化亲近感来说,都不足以风靡全球。可事实却并非如此,《敦刻尔克》还是火了,而且所到之处票房都十分惊艳。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们不得不对美国人拍战争片的本领肃然起敬。试想一下,在当今世界,能把战争片拍得如此不同凡响,出神入化的,除了美国,恐怕也没谁了!那么,美国的战争片究竟有何魔力能在全球范围内实力圈粉?它的成功之道对中国又有怎样的启迪呢?
《敦刻尔克》:没有英雄,只求与战争中的人感同身受
《敦刻尔克》讲述了二战时期,大约40万英军从法国敦刻尔克撤退的故事,这是一个被诠释解读过许多次的历史事件,覆盖了一二三流的电影和图书。英国人、欧洲人了解“敦刻尔克大撤退”就像我们了解长征和四渡赤水一样,张口就能背出背景原因和历史意义。诺兰也说,他是听着敦刻尔克的故事长大的。
不过,就算你不了解这段历史也不会影响观影效果,因为《敦刻尔克》里,并没有出现丘吉尔、希特勒,也没有出现几个德军,多数看完电影的观众甚至无法正确说出影片主角的名字。这是一部“反英雄”的战争片,讲述的不是成功,而是惨烈的撤退和有意义的失败。诺兰死死抓住的是人类对于战争的真实感受,那份包围了陆地、天空和海洋的恐慌。
诺兰在拍摄这部影片时,没有重复以往《辛德勒名单》《拯救大兵瑞恩》《珍珠港》等经典战争片的套路,而是拓展了战争片的呈现维度,丰富了表现手法。影片甚少正面对抗,也难见血腥杀戮,连德军形象都只有寥寥数个镜头,一闪而过。然而,死神随时随地都有可能降临,拯救也随时随地都有可能降临,人们被不可预知的命运之神紧紧攫住,茫然无助。
可以说,影片的叙事视角卑微到尘埃里,镜头呈现的不是好莱坞类型片那种平面化的完美英雄,而是主人公无处不在的无力感,渺小和脆弱。有人戏称,男主角是如此“丧”,以至于他的“有效台词”不超过10句话。不过,弥漫全片的心跳声和时钟滴答声,却使这种从一名普通士兵出发的个人视角被强化到了极致。它使观众产生强烈的代入感,感受着士兵的脉搏心跳,揪心于时间的分秒流逝,沉浸于巨大的恐惧、茫然、绝望和渴望之中。在残酷的战场上,个人——无论他的肉体还是精神,其脆弱性都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敦刻尔克》用“反英雄”“高体验”的方式展现战争,坐在巨大的荧幕下,被如心跳如耳鸣的配乐包围,演员的紧张、悲壮、感动、恐惧都成为观众的主观体验,不依靠个体想象,身处其中体会虚幻的真实,这些都是电影独有的表达方式。
毫无疑问,《敦刻尔克》这种大费笔墨的渲染背后,有着坚硬的价值观内核——反战。总之,影片不着一词,就把对于和平的捍卫、对于家园祖国的守护刻画得入木三分,为士兵之所以能够超越个体的本能和脆弱,勇于承担战争的残酷性找到了理由和依据,也给观者留下更多回味思考的空间。
美国何以将战争片拍得如此“出神入化”?
战争一直是电影的重要题材,百度搜索一下“战争片”,结果显示4879部,其实远不止这个数字。
战争片,亦称“军事片”,以战争史上重大军事行动为题材的影片,有通过战争事件、战役经过和战斗场面的描写,刻画人物性格,树立英雄形象;也有通过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描写,形象地阐释某一重大军事行动、军事思想和军事原则;还有反映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和心灵创伤的。
从1898年美国第一部战争片《扯下西班牙国旗》到经典的《乱世佳人》《斯巴达300勇士》,再到《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的名单》《血战钢锯岭》……战争片贯穿着整个电影史,也是世界各国不可或缺的电影题材。而从影响力和商业色彩的角度考虑,则以美国好莱坞的战争片最具代表性。
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好莱坞制作了许多关于二战和越战的电影。“9·11”之后,还有一系列反恐战争片的出现。作为好莱坞票房法宝之一的战争片,其受到市场青睐并非师出无名。一方面,战争片中既有美国式的个人英雄主义,标榜美国参战的正义形象,也反思了战争带给平民和士兵的伤害和影响。另一方面,战争片中的暴力场面和快节奏的剪辑也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具备了巨大的票房号召力。
梳理美国近百年来的战争片史会发现,几乎涉及了所有美国对外派兵的战争,包括第一、二次世界大战、越南战争以及不对称战争等。而作为人类史上至今为止规模最大、最血腥的一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有着永远说不完的话题。作为二战绝对意义上的人生赢家——美国在这上面绝对是最不遗余力的,这些年美国拍摄的关于二战时期的战争片多达上百部,其中又以《拯救大兵瑞恩》《珍珠港》《巴顿将军》《狂怒》《太平洋战争》《风语者》《遥远的桥》等最具代表性。
那么,诸多经典的战争片背后,反映的是美国战争题材电影怎样一种魅力呢?
1.美式英雄人物的塑造,宣扬人道主义
美国战争电影塑造了大量战争状态下有血有肉、逼真鲜活的美式英雄,极具煽情效果。一方面他们是信念坚定的铮铮铁汉,为了自由与尊严,正义与荣誉,英勇顽强,具有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另一方面他们又儿女情长,影片中时常穿插温馨情节,展示动人的爱情、亲情和深厚的战友情。
此外,英雄人物还颇有思想深度,他们质问战争意义,反思战争对人性的残害,显示战争英雄并不浅薄和盲目。甚至表现他们对被侵略国家人民都抱有同情,不惜与自己战友对垒,甚至牺牲生命。如《生于七月四日》主人公为救越南农妇和婴儿,误杀同伴;《拆弹部队》的James在还差两分钟就要爆炸时执意解救身绑炸弹的伊拉克人质。其他诸如给敌方的嫌疑人喝水,为死亡的反美分子伤心,与被入侵国平民客气交流等细节强化了美军友好温情的形象。
美国战争片正是通过 “英雄主义”与“人性”结合的方式塑造美国英雄,树立美国国家形象。反之,则对反美人士极端丑化,超越人们所能忍受的下限,以此表现他们不但是美军敌人,更是人类公敌,从而凸显美军英雄人物的正义性。
2.别有用心的情节设置,凸显民族气节
编制精彩的故事情节,营造强烈的戏剧冲突、构建紧张抓人的悬念,再加上有表现力的细节,是美国战争电影风靡世界,吸引大批观众的法宝。但是,在单边主义和霸权作风影响下,美国战争电影情节安排常常带有强烈的主观倾向性和导向性,并逐渐背离事实。
《黑鹰计划》的导演雷德利·斯科特曾经说过:“拍摄战争片目的当然不仅仅是为了复述历史,它将毫不含糊地说明,美国永远不应该成为一个孤立主义国家。” 这也在情节设计与安排上,美国战争片必然指向美化美国军队,宣传美国所发动战争的正义性及其人道主义立场,比如《拯救大兵瑞恩》《珍珠港》《黑鹰计划》等影片无一例外地凸显了这一点。
其中,《拯救大兵瑞恩》可谓是美帝价值观的完美诠释。影片用长达25分钟浴血奋战的宏大场景衬托“八人救一人”的微不足道的任务,以展现超越生命的勇气和精神,探讨战争与和平价值等手段,宣扬美国军队的道德崇高性,为美国政府和军队涂脂抹粉。不过,美国战争片最强大的一点,在于粉饰手法有意但不刻意,可谓“润物细无声”,观众不但不反感反而还很吃这一套。
3.多样的摄影风格与技巧,彰显匠心精神
美国战争电影拍摄的战争场面有的炫目而奇异,有的宏大而残酷,有的真实而激烈。根据题材和反映的主题,导演会选择不一样的拍摄风格。
例如《拯救大兵瑞恩》主要运用了运动摄影,色彩和曝光控制等技术手段,以纪录片式的拍摄风格,从特定角度引领用观众观看战争,使观众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美国意识形态。而在镜头表现上,导演斯皮尔伯格和摄影师卡明斯基使用摄影机45度页子板,使画面呈现有目的的跳动之感,强化了人和物的运动冲击力。他们还发明一种“振荡器”,制造各种震动效果,用以模拟战场上的主观视觉感受。采用大量跟踪拍摄的手法,近距离跟拍,长短结合,特写,斜拉,场景之间长距离快速转移等手段综合使用,甚至镜头上会飞溅上血滴,像战地记者就在实地拍摄,逼真的画面对观众不断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使观众如身在其境。
再看最近热映的《敦刻尔克》,作为一个老派的技术控,诺兰用IMAX胶片摄影机拍摄了全片75%的戏份,他甚至把IMAX摄影机安放在一架真的喷火式战斗机的驾驶座舱和机翼的位置,让摄影师和演员一同漂浮在水中进行拍摄。而为了让电影充满现实感,让观众少点疏离感,诺兰采用了真的海军驱逐舰,而非电脑CG来打造海战的场景。他还把用硬纸板裁剪出的士兵和军用车辆放置在镜头的远背景中,以此来营造出大批军队的效果。而为了保证画面质量,这部影片还非常良心地没有制成3D。
4.美国政府和军方的支持,齐力输出主流价值观
美国战争电影不仅是商业与艺术行为的结合体,那些耗费巨资的大制作还得拥有美国政府和军队的支持。美军公共关系部门成立了专做好莱坞公关的机构,并制定了整套电影援助程序,试图通过启动电影援助审查程序来影响好莱坞。他们长期运用电影载体进行文化渗透和宣传,以此达到鼓舞斗志、美化国家和军队,传播美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目的。
此前,着力将美军维和部队作战荣誉化、神圣化的《黑鹰计划》就得到了美军黑鹰直升机和陆军突击队员配合拍摄。而1986年全美票房冠军、久映不衰的《壮志凌云》更是美军电影公关典范。这部影片中飞行员在机舱中专业的对白,由军方技术顾问亲自改写,影片中有一个半小时表现的是飞行员驾驶当时国际一流水准的战斗机米格、F-14的空中雄姿。美国海军还在上映期间进行热烈的征兵宣传与行动,形成极大影响。
此外,美军公关部门还加盟英雄主义战争片宣传,为发行大造声势。美军公关曾邀请小布什在阵亡将士纪念日亲自主持《珍珠港》首映礼,地点选择在海军“斯坦尼斯”号航空母舰上。事实证明,美国政府和军方的宣传效果是相当显著的。近些年来,美国个人英雄主义,战争英雄主义倾向明显抬头,这方面的战争电影备受关注。
综上所述,20世纪以来,美国参与或发动的多次战争成为其战争片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在美国实施全球文化战略的过程中,美国战争电影或宣扬国家意识、塑造美国英雄,或在人道主义立场上反思战争带来的生活毁灭、人性被摧残,表现了现代人文精神,许多影片在艺术和思想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在表现国家意识与人文精神中,美国战争电影深深地打上了美国国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烙印,充满着美国人对现实的片面思考。美国战争电影在更大的范围中,正在接受着全世界观众的评判,当观众穿透种种高超的艺术手段深究其本质,就会感到美国战争电影仍然缺乏直面帝国主义实质的勇气,使反思战争与人性的力度减弱,因而也就缺乏更加动人心魄、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唯票房论”让中国战争片渐行渐远
美国在战争片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获得的成就,世人都是有目共睹的。那么,这些年来,国人在欣赏好莱坞战争大片带来的心灵震撼和视觉冲击的同时,有没有想过有朝一日,中国也可以拍出如此震撼人心的战争大片呢?
其实,今年大火的《战狼2》就是一次对好莱坞战争大片的探索和实践,甚至被称之为一部用好莱坞叙事手法讲述中国爱国主义故事的影片。不可否认,取得56亿票房的《战狼2》是成功的,但是这样的成功是13亿中华儿女给的。难道中国的电影就该仅仅满足于自产自销吗?相信任何一个有抱负的电影人,都不希望如此!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在中国战争片征战国际市场之前,首先要对眼下国产战争题材片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中国战争片裹足不前,只能自产自销呢?
说得不好听一点儿,如今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日益繁荣,利欲熏心和唯利是图滋生了行业的许多病态和问题。投资者和创作者忘记了电影的艺术性和哲理性,一味的追求票房和成绩,短期的敷衍能快速的使自己赚得盆满钵满,也就更别谈电影的表达了。而战争题材本就是市场冷门地带,再加上某些政策的雪上加霜,也就更加被忽视了。另外,脑残弱智的抗日神剧的出现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就边缘的战争题材电影的创作,这个锅他们也得背一点。
就目前的形势来看,中国影视行业的发展并不健康,从单部影片来说,大部分投资被明星的片酬占据,留给剧本和制作的费用比例过少;从整个行业来说,都在追求短期的个体利益,不注重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比如,编剧和剧本才是一部优秀作品的根本,但整个行业对编剧和剧本的重视不够,导致优秀的剧本很少,优秀的编剧也越来越少,导致这些年翻拍作品越来越多。
事实上,一个行业要长期、健康的发展,必须要全面发展,光靠明星是不够的,迟早都会成为票房毒药,中国足球就是最好的反面教材。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战争电影往往注重事件的还原,却常常缺少核心价值观的输出,这其实是致命的。一部好的作品如果没有灵魂,它就没有生命,是很难打动观众的。所以中国最卖座的都是喜剧片,图个开心。
客观来说,中国不是没有优秀的战争电影 ,早些年拍摄的《血战台儿庄》、《战争子午线》、《紫日》、《红河谷》、《集结号》、《金陵十三钗》都是不错的电影。而最近几年,中国的战争电影越来越少,根本上是投资回报率的问题。
要知道,一部优秀的战争电影所需的成本是很大的,不仅需要大量群众演员,更需要一流的军事指导与一流的团队,这还不算,假如为了影片的知名度,还需要邀请一线的演员,那么再加上天价的片酬,除此之外,还要算上宣传的费用,这也就意味着一部用心制作的战争电影从一开始就是一场豪赌,再加上广电的审查问题以及很可能出现的镜头删减,战争电影的风险之大可想而知,所以中国的导演们不愿意拍战争电影也是情理之中。
中国的战争片发展空间巨大,关键看怎么拍?
虽然中国的战争片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还头顶着巨大的市场压力,但是不得不承认,有过8年抗战历史的中国,是不缺战争题材的故事、人物、话题的。换句话来说,中国的战争片其实发展空间很大,关键问题在于怎么拍才能既能讨好国内观众,又能让国外观众买账了!
那么,中国的战争片,究竟该怎么拍才能兼顾海内外观众,在国际市场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呢?
1.少一些算计,多一些诚意
资本趋利无可厚非,但是作为创作者不应该摒弃了初心、忘记了态度。拍一部好的战争片对于电影人来说,不仅是一种使命更是一种责任。所以,中国的电影人不能一味地被资本挟制,而应该潜心创作,用中国匠人的精神去打磨每一部作品。
诺兰拍摄《敦刻尔克》的时候,为了重现二战军装风格,剧组不惜自己织羊毛,制作制服,并把布料的毛边剔除,以满足影片的调性;而为了呈现保证画面质感,导演坚持使用胶片摄像机拍摄了75%的戏份……这些都是导演最求完美的匠心精神,也是创作的诚意所在。
而有诚意的作品注定会更容易被眷顾。作为国产战争片中少有的成功者,《战狼2》的成功绝非偶然,这背后与创作人员的不计得失,大胆创新和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是分不开的。这也进一步说明了,中国不是拍不出好的战争电影,关键在于愿不愿意拍的态度问题!
2.少一些模仿,多宣扬民族价值观
美国战争题材电影均倾向于从人性层面来思考战争,一方面表现了人性的复杂,另一方面也歌颂了人性的崇高,这种对个体价值的尊重,正是长期以来美国电影所体现的美国价值。美国通过战争片,塑造了一个个英勇顽强的美国英雄,也树立了美国伟大的国家形象。
对中国而言,国外先进的理念和制作经验值得学习,但不能照搬照抄,毕竟不一样的国度,不一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所传递的价值观是有偏差的。比如美国提倡个人英雄主义,但中国一直提倡的是“团结就是力量”的集体主义精神。如何在这些影片中赋予小人物于鲜活的个性和灵魂,来宣传中国的主流价值观是每一个电影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3.少一些套路,多一些匠心独运
近现代的战争剧只要一出来,就必定要定下一个爱国主义、民族觉醒、人民自强不息、党的伟大领导等等的基调。一直以来,我们的历史存在着很多禁区,就是非禁区也必然要遵循某种统一的基调,如此一来,让大多数近现代战争片的面目都有些雷同。
比如,在中国的抗日神作中,为了体现英雄们的高大和英勇,就必然在炮火横飞、枪林弹雨中“闲庭信步”,两眼喷射着复仇的怒火,端着歪把子或者捷克式站在高处或者越出战壕疯狂扫射敌群。当然如果他是主角,他肯定不会死,如果他是配角,他必定会死,而且接下来的情节就必定是战友们呼喊着为“老班长”或者“老排长”报仇的口号对敌发起冲锋,敌人也必定望风而靡、抱头鼠窜。
这种战争剧里的人物,不管用的是什么枪,都是不必装填子弹、换弹夹的;而且不论是面对重炮轰击还是面对飞机轰炸,只要挖个多半米深的战壕就必定安然无恙了,或者干脆战壕都不用了,平地垒几个沙袋也行,说到底,这都是套路。而国产战争片要有突破就必须走出这些套路,另辟蹊径,多一些匠心独运,多一些创新精神和独立思想。
4.少一些管制,多一些鼓励和扶持
可以看到,美国的战争片常常伴随着其特有的暴力美学。不过,这些血腥杀戮,充斥着诈尸、焚身、肉搏等暴力场面,在缺少完善的电影分级制度的中国市场,显然是无法通过广电总局的“安检”的。
但是,为了营造真实而震撼的战争环境,一些血腥场面却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刻意地回避,自然会挫伤影片的艺术表现力。此外,为了迎合官方的审查,不少影片常常无视战争的真实性和残酷性,而是一味地将着力点放在了讴歌为民族作出牺牲和贡献的英雄们身上,错误地将抗战片的意义定位成宣教作用。这都导致了中国国产片的裹足不前。
所以,从这一点考虑,中国的审查机制能否适当地放宽一些,给创作者多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呢?毕竟,带着枷锁跳舞是件很尴尬的事。与此同时,国内也可以借鉴美国官方对于战争片的做法,从创作剧本,到拍摄再到宣发都给予一定的关注和扶持。如果从上到下都去营造一种重视战争片的氛围,相信会有更多的资本和电影人去致力于战争片的开发创作。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愈发开放的环境下定能孕育出更多高质量的电影,因为我们不缺故事题材、不缺资金技术,也不缺创作人才,唯独缺的是诚意。
最后,一部能打破国界,走向世界的优秀战争片,首当其冲的是要做到不修饰暴力,不丑化敌人,不美化战争,不宣扬仇恨。因此,中国的战争片要成功“出海”,首先要学会用国际化的语言来讲中国故事!而那些通过矮化其他国家,换来的民族自豪感注定只适合关起门来在“家”看!
作者 | 文创资讯记者 黄梅梅
本文为“文创资讯”原创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文创资讯()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新鲜影视娱乐资讯,深度的文化创意政策解读,精准的文创趋势分析,尽在文创资讯
新鲜影视娱乐资讯,深度的文化创意政策解读,精准的文创趋势分析,尽在文创资讯
今日搜狐热点在线客服+QQ-8111118
美国战争片风靡全球,为什么中国的战争片只有华人捧场? 浏览次数:
原标题:美国战争片风靡全球,为什么中国的战争片只有华人捧场?
继《血战钢锯岭》之后,又一部美国战争片在中国内地掀起了观影热潮。9月1日,诺兰新片《敦刻尔克》开画当日便以6270万的成绩取代《星际特工:千星之城》,登顶日票房冠军,创下诺兰作品内地最高开画纪录。而此前诺兰内地票房最好的作品是2014年的《星际穿越》,该片首日票房3340万。
不只中国内地,《敦刻尔克》上映后,在全球47个国家和地区都拿下了票房冠军,尤其是在北美,上映后不久便被封为年度神作,烂番茄新鲜度 98%,imdb评分 9.8,Metacritic 上的媒体评分也高达94分。目前,《敦刻尔克》全球的总票房已经超过了8亿美金。
人们在惊叹于《敦刻尔克》的全球吸金能力的同时,似乎也会不由得联想起同为战争题材的《战狼2》,这个跻身全球票房57名,在内地创下56亿票房神话的中国式战争片。不过,与《敦刻尔克》不同的是,《战狼2》99%的票房都来自于本土,即便在北美上映,票房也很不乐观,并且真正捧场的也大都是华人。
而《敦刻尔克》讲述的是英国人、欧洲人所了解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这对中国人或者其他国家的人而言都是相对陌生的历史。按照常理,这样的片子无论从情怀还是文化亲近感来说,都不足以风靡全球。可事实却并非如此,《敦刻尔克》还是火了,而且所到之处票房都十分惊艳。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们不得不对美国人拍战争片的本领肃然起敬。试想一下,在当今世界,能把战争片拍得如此不同凡响,出神入化的,除了美国,恐怕也没谁了!那么,美国的战争片究竟有何魔力能在全球范围内实力圈粉?它的成功之道对中国又有怎样的启迪呢?
《敦刻尔克》讲述了二战时期,大约40万英军从法国敦刻尔克撤退的故事,这是一个被诠释解读过许多次的历史事件,覆盖了一二三流的电影和图书。英国人、欧洲人了解“敦刻尔克大撤退”就像我们了解长征和四渡赤水一样,张口就能背出背景原因和历史意义。诺兰也说,他是听着敦刻尔克的故事长大的。
不过,就算你不了解这段历史也不会影响观影效果,因为《敦刻尔克》里,并没有出现丘吉尔、希特勒,也没有出现几个德军,多数看完电影的观众甚至无法正确说出影片主角的名字。这是一部“反英雄”的战争片,讲述的不是成功,而是惨烈的撤退和有意义的失败。诺兰死死抓住的是人类对于战争的真实感受,那份包围了陆地、天空和海洋的恐慌。
诺兰在拍摄这部影片时,没有重复以往《辛德勒名单》《拯救大兵瑞恩》《珍珠港》等经典战争片的套路,而是拓展了战争片的呈现维度,丰富了表现手法。影片甚少正面对抗,也难见血腥杀戮,连德军形象都只有寥寥数个镜头,一闪而过。然而,死神随时随地都有可能降临,拯救也随时随地都有可能降临,人们被不可预知的命运之神紧紧攫住,茫然无助。
可以说,影片的叙事视角卑微到尘埃里,镜头呈现的不是好莱坞类型片那种平面化的完美英雄,而是主人公无处不在的无力感,渺小和脆弱。有人戏称,男主角是如此“丧”,以至于他的“有效台词”不超过10句话。不过,弥漫全片的心跳声和时钟滴答声,却使这种从一名普通士兵出发的个人视角被强化到了极致。它使观众产生强烈的代入感,感受着士兵的脉搏心跳,揪心于时间的分秒流逝,沉浸于巨大的恐惧、茫然、绝望和渴望之中。在残酷的战场上,个人——无论他的肉体还是精神,其脆弱性都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敦刻尔克》用“反英雄”“高体验”的方式展现战争,坐在巨大的荧幕下,被如心跳如耳鸣的配乐包围,演员的紧张、悲壮、感动、恐惧都成为观众的主观体验,不依靠个体想象,身处其中体会虚幻的真实,这些都是电影独有的表达方式。
毫无疑问,《敦刻尔克》这种大费笔墨的渲染背后,有着坚硬的价值观内核——反战。总之,影片不着一词,就把对于和平的捍卫、对于家园祖国的守护刻画得入木三分,为士兵之所以能够超越个体的本能和脆弱,勇于承担战争的残酷性找到了理由和依据,也给观者留下更多回味思考的空间。
战争一直是电影的重要题材,百度搜索一下“战争片”,结果显示4879部,其实远不止这个数字。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电影战争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