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控运行工种存在哪些职业病危害工种因素

新版《职业病危害因素目录》发布
本文被访问次数:2196
  全国总工会,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全国总工会等四部门联合组织对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进行了修订,并于日前正式印发。新版《职业病危害因素目录》将职业病危害因素分为6类,包含了52项粉尘因素、375项化学因素、15项物理因素、8项放射性因素、6项生物因素以及3项其他因素。  据悉,职业病危害是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  2002年3月原卫生部印发了《关于印发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的通知》,对督促用人单位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申报、加强职业病危害评价和定期检测评价、保障劳动者健康权益和预防控制职业病危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近年来,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经济转型及产业结构的调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更为多样、复杂。为切实保障劳动者健康权益,四部门联合对《目录》进行了修订。  据全总劳动保护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新版《目录》中具体危害因素的遴选必须满足四个条件:能够引起《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所列职业病;在已发布的职业病诊断标准中涉及的致病因素,或已制定职业接触限值及相应检测方法;具有一定数量的接触人群;优先考虑暴露频率较高或危害较重的因素。  新版《目录》与以往有何不同之处?据介绍,由于原《目录》按照危害因素性质和所导致的职业病进行分类,但各类危害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交叉重复,为避免这种交叉重复,本次修订只按照危害因素性质进行分类。同时,随着我国职业病病种的增加,以及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不断变化,本次修订对原《目录》所列职业危害因素作了进一步的细化,如化学因素中除列举与59种职业性化学中毒对应的因素外,还细化增加了其他316种化学因素内容。  此外,考虑到行业工种举例与生产工艺有关,种类多、数量大,且在不断变化之中,往往列举不全。因此新版《目录》不包括行业工种举例及可能导致的职业病,本次修订为未提及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设置开放性条款。  新版《目录》于11月17日起正式施行。日原卫生部印发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同时废止。&
产业工会网站
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
中国海员建设工会
中国能源化学工会
中国机冶建材工会
中国国防邮电工会
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
中国农林水利工会
省级工会网站
地市工会网站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总工会
河北张家口市总工会
山西大同市总工会
辽宁沈阳市总工会
辽宁鞍山市总工会
辽宁阜新市总工会
黑龙江哈工网
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总工会
黑龙江大庆市总工会
黑龙江伊春市总工会
江苏南京市总工会
江苏泰州市总工会
江苏南通工会网
浙江杭州工会
浙江宁波市总工会
浙江温州市总工会
安徽合肥市总工会
福建厦门市总工会
福建泉州市总工会
山东青岛市总工会
河南郑州市总工会
湖北武汉市总工会
湖北十堰市工会网
湖北安陆市总工会
广东深圳市总工会
海南海口市总工会
陕西西安市总工会
基层工会网站
中国兵器 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工会
张家口市桥东区总工会
广州开发区总工会
鄂托克前旗总工会
全国工会“12351”职工维权热线网
中国工会权益保障网
全国工会社会组织工作信息平台
全国工会干部教育培训网
全国总工会宣传教育部
全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网
中国工会统计调查
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网
中国工会劳动保护网
中国工会经济技术工作网
中国工会普法网
中国工会女职工工作网
工会资产监管网
电子职工书屋
全国能源化学系统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平台
中家鑫园温泉酒店
厦门杏林湾大酒店
工会媒体网站
河北工人报
浙江工人日报
山东工人报
陕西工人报
中国共产党新闻
中国共青团
人民网-工会
海峡论坛官方网站职业病危害检测人员复习题 - 其他考试资料-
当前位置:
职业病危害检测人员复习题
馆藏:21402
下载此文档
同系列文档
Baidu Button END -->
官方公众微信当前位置: >
某燃气发电公司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书
某燃气发电公司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书
*******燃气发电有限公司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职业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年**月
1、*******燃气发电有限公司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依据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范、委托单位有关资料(具体见委托方提供资料)和检测工作委托书进行。
2、委托单位提供的有关生产工艺、原辅材料种类及其组分等资料是本次检测的重要依据,委托单位应对所提供资料原件及复印件的真实性负责,如因用人单位提供虚假资料导致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和检测结果出现偏差,我公司概不负责。
3、该检测报告中的检测数据仅反映检测期间的生产状况和工作场所生产环境情况(检测日期为****年**月**日)。
4、用人单位在生产工艺、原辅材料、生产规模、产品种类、生产设备、布局、工作班制等发生变化时,应重新进行评价。
5、该检测报告中文字、数据经涂改、增删无效。
6、该检测报告正文共28页。
7、该检测报告共6份,未经许可请勿复印,该检测报告不得做广告宣传用。
8、如对该检测报告有异议者,请于收到本检测报告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我公司提出书面意见,过期不再受理。
9、该检测报告的基准日为****年**月**日(以报告出版日期为准)。
10、该检测报告应加盖本公司公章,否则无效。
*******职业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目&录
概况..........................................................................................................
受检测企业基本情况......................................................................
检测评价范围....................................................................................
检测依据..............................................................................................
质量控制..............................................................................................
生产情况..................................................................................................
主要生产工艺.....................................................................................
原辅材料及产品、副产品..............................................................
主要生产设备....................................................................................
工种设置及劳动定员......................................................................
防护设施设置情况...........................................................................
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
生产工艺过程中可能存在或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 12
工人作业情况....................................................................................
各工种作业人员接触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 14
应监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职业病危害因素测定(量)........................................................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建议.......................................................................................................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保障劳动者在生产劳动中的安全、健康及相关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11]52号)、《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2012]47号)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职业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受*******燃气发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用人单位)的委托,于****年**月**日对其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然后结合有关资料的分析,依据国家有关职业卫生法律、法规、标准对用人单位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及采取的防护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客观、真实、科学的评价,现报告如下。
受检测企业基本情况
*******燃气发电有限公司属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年**月,厂址位于***********。用人单位经营范围:电力项目开发、销售、生产;电力高新技术开发、咨询;进出口贸易。目前用人单位有两套390MW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燃料来源为&西气东输&工程的天然气,电力送出由500kV线路并入**电网。机组年利用小时为3500小时,年发电量26亿千瓦时。
用人单位于****年**月**日委托我单位对其工作场所(发电运行车间、化学水处理车间)存在的毒物(一氧化碳、二氧化氮、肼、氢氧化钠、氨)、噪声、工频电场进行检测。
检测评价范围
本次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受*******燃气发电有限公司的委托,根据合同约定对用人单位工作场所(发电运行车间、化学水处理车间)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
1.3.1 法律、法规、规章
(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11]52号)
(2)《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国卫疾控发[2015]92号)
(3)《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国卫疾控发[2013]48号)
(4)《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2012]47号)
(5)《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2012]49号)
(6)《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告知与警示标识管理规范》(安监总厅安健[号)
(7)《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工作规范的通知》(安监总厅安健[2014]39号)
(8)《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管理规范》(安监总厅安健[2015]16号)
(9)《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职业卫生档案管理规范的通知》(安监总厅安健[号)
(10)《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防治八条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2015]76号)
1.3.2 规范、标准
(1)《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 2.1-2007)
(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 2.2-2007)
(3)《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 159-2004)
(4)《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 188-2014)
(5)《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无机含氮化合物》(GBZ/T 160.29-2004)
(6)《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肼类化合化物》(GBZ/T 160.71-2004)
(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钠及其化合物》(GBZ/T 160.18-2004)
(8)《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无机含碳化合物》(GBZ/T 160.28-2004)
(9)《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3部分:工频电场》(GBZ/T 189.3-2007)
(10)《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8部分:噪声》(GBZ/T 189.8-2007)
(11)《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
第1部分:物理因素》(GB/T 3)
(12)《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 158-2003)
(13)《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T )
(14)《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指南》(GBZ/T 225-2010)
(15)《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告知规范》(GBZ/T 203-2007)
(16)《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规范》(AQ/T )
1.3.3 检测评价基础依据
检测报告&&&&&&&&&&&&&&&&&&&&&&
****/****-******-***
按照*******职业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有关文件规定,对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的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由质量监督员对检测过程进行监督,包括对现场采样和检测方案或计划、采样及检测过程、评价报告书(表)编制和校核审核工作等的监督,见图1-1。
1.4.1现场采样和检测方案或计划的质量控制
根据对有关资料的分析和现场的初步调查,按照有关标准和规范制定现场采样和检测方案或计划;对方案或计划进行审核,审核方案或计划是否依据相关标准和规范设置采样点和检测对象。
1.4.2采样和检测过程的质量控制
根据国家有关标准、规范和*******职业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质量体系文件,对采样和检测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保证被采集样品具有客观性、代表性和公正性。
1.4.2.1采样前准备
人员培训:根据现场采样和检测方案或计划,有针对性的对现场采样和检测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使采样和检测人员了解用人单位概况、现场工作概况,掌握采样方法及检测方法。
检测设备和样品准备:根据现场采样和检测方案或计划确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准备检测仪器,选择检定合格的仪器,对有流量要求的仪器校准流量。根据《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GBZ
160)等的规定准备样品。
1.4.2.2现场采样
按照《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GBZ
160)、《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GBZ/T
189)等进行现场采样和检测。
对现场采样和检测过程进行记录,现场采样和测量记录由用人单位现场工作人员或陪同人员签字。
现场采样由现场采样、检测质量监督员监督和检查。
1.4.2.3实验室质量控制
按照规定做好样品的接收(识别、登记和交接)、流转、贮存、处置,保证检测样品的完整性。
按照有关测定规范、标准等对采集的样品进行检测。对各种记录和报告进行校核/审核;工作曲线和报告存档。
实验过程由检测、检验质量监督员监督和检查。
1.4.3报告书编制的质量控制
对检测报告书(表)实行校核、审核,签发制度,确保使用法律、法规和标准等的充分性、准确性和时效性,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检测和分析的全面性,检测数据应用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确保评价结论科学、客观和完整。
评价过程由质量控制负责人及评价质量监督员监督检查。
主要生产工艺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系统生产工艺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是将天然气的化学能转换为热能,热能转化为机械能,机械能再转化为电能的生产过程。用人单位天然气来源为&西气东输&工程的天然气,经输送管道输送至厂区天然气调压站,经过滤、分离、计量、加热调压后进入燃气轮机前置模块;由外界吸入的空气经过滤器过滤后进入与燃气轮机同轴的压气机压缩后进入燃烧室,来自燃气轮机前置模块的天然气也进入燃烧室,在燃烧室内与空气充分混合燃烧后,形成高温高压烟气进入燃气轮机透平做功,驱动发电机发电;做功后的废气排入余热锅炉进行热交换,使余热锅炉的水加热汽化,经过热器再次加热成为达到额定压力、温度,品质合格的过热蒸汽进入蒸汽轮机做功,与燃气轮机联合驱动发电机发电,热交换后的低温烟气通过烟囱排入大气,蒸汽轮机的排气进入凝汽器。燃气轮机和蒸汽轮机共同驱动发电机产生的电能经主变压器升至500kV并入电网送至客户。其生产工艺流程见图2-1。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系统生产工艺流程图
化学水处理生产工艺
用人单位水处理部分主要包括锅炉补给水系统、锅炉循环水处理系统和循环水处理系统。
锅炉补给水系统:锅炉补给水系统水源为黄河水经自来水厂沉淀处理后的来水,源水温度低时经生水加热器加热;采用盘式过滤器、超滤过滤器、一级反渗透+二级反渗透预脱盐、EDI除盐处理方式。盘式过滤器前加絮凝剂、氧化剂,保安过滤器前加酸、阻垢剂、还原剂,一级反渗透后加碱,EDI浓水中加氯化钠。盘式过滤器+超滤过滤器及一级反渗透+二级反渗、EDI系统各设置2套,均采用母管制方式布置。锅炉补给水系统酸碱废液和RO浓水经地沟排往工业废水处理系统进行集中处理。锅炉补给水系统工艺流程图见图2-2。
锅炉补给水系统工艺流程图
锅炉循环水处理系统:经处理过的锅炉蒸汽冷凝水和补充的除盐水经过除氧、调pH、加药后进入主机汽包,其工艺流程如下:
汽轮机(蒸汽)&冷凝器(冷却塔)&冷凝水&冷凝水处理&除氧器(加氨水、肼)&汽包(磷酸三钠)&汽轮机(蒸汽)。
循环水处理系统:循环水水源采用五龙口污水处理厂进水,在循环水塔出口转换井处设置了阻垢剂加药点,防止循环水中垢的生成。采用低毒的季铵盐杀菌灭藻剂、非氧化性杀菌剂BSS881进行杀菌灭藻处理。
原辅材料及产品、副产品
用人单位主要燃料为天然气。具体原辅材料和产能情况见表2-1。
表2-1& 原辅材料和产能情况一览表
主要原辅材料
5.5亿立方米
26亿千瓦时
亚硫酸氢钠
主要生产设备
用人单位主要设备见表2-2。
表2-2& 用人单位主要生产设备一览表
设备型号及参数
数量(台)
发电运行单元
V94.3A型冷端驱动式燃气轮机,4级透平,15级轴流式压气机,环形燃烧室,24个燃烧器,点火转速400rpm,燃机排气温度为590.5/586.5℃。
TCF1型双缸轴向排气汽轮机,额定转速为3000r/min,排缸口尺寸为12.5㎡,高压缸排气温度为371.5/368.3℃。
THDF108/53型水-氢-氢冷式发电机,额定出力为389.3MW,最大出力为417.35MW。
卧式三压再热自然循环式余热锅炉,高压蒸汽出口温度为567.5/563.4℃,中压蒸汽温度334.6/335.6℃,低压蒸汽温度239.7/240.8℃。
轴向排气双流程表面式凝汽器,换热面积达10318㎡。
变频调速立式筒袋式凝结水泵,出口流量为595t/h,电动机功率为650kW。
高压给水泵
变频调速桶式高压给水泵,出口流量为316t/h,出口压力为15.37MPa,电动机功率为1750kW。
中压给水泵
中压给水泵,出口流量为200t/h,出口压力为5.5MPa,电动机功率为360kW。
除氧器给水泵
节段式除氧器给水泵,出口流量为205t/h,出口压力为2.66MPa,电动机功率为200kW。
内置式除氧器,出力为180t/h,工作压力为0.5
MPa,出口含氧量&7PPb。
闭式循环冷却水泵
单级双吸循环冷却水泵,出口流量为968.6t/h,转速为2980rpm,电动机功率为200kW。
闭式循环冷却器
波节型管壳表面式循环冷却器,换热面积达614㎡。
水环式真空泵
NASHTC-11E型双极椎体泵,抽干空气量&25kg/h,转速为590rpm,电动机功率为110kW。
化学水处理单元
盘式过滤器
直径为3000mm,设备出力为50t/h,填料高度为1200mm。
设备出力为42.5t/h。
一级反渗透装置
复合型树膜,设备出力为37.5t/h,脱盐率&98%。
二级反渗透装置
复合型树膜,设备出力为33.5t/h,脱盐率&98%。
设备出力为30t/h,回收率为90%。
给水加氨装置
二罐二泵组合式,搅拌溶解箱容积为0.5m3。
给水加肼装置
二罐二泵组合式,搅拌溶解箱容积为0.5m3。
工种设置及劳动定员
用人单位分发电运行部和设备维护部;发电运行部负责发电运行车间和化学水处理车间正常运行时巡检工作,共47人,五班三运转;设备维护部负责全厂设备的维护,工作地点和时长不定,共50人,常白班作业。用人单位的劳动定员情况见表2-3。
表2-3& 用人单位工种设置及劳动定员一览表
发电运行部
发电运行车间
五班三运转,8h/班
五班三运转,8h/班
五班三运转,8h/班
五班三运转,8h/班
化学水处理车间
辅助值班员
五班三运转,8h/班
设备维护部
发电运行车间
常白班作业,8h/班
化学水处理车间
防护设施设置情况
防毒设施设置情况
(1)用人单位燃机、余热锅炉采用密闭化、管道化生产,有效防止毒物逸散。
(2)用人单位在化学水加药间、炉水加药间、循环水加药间设置有通风机进行通风排毒。
防噪声、振动设施设置情况
(1)燃机、汽轮机、发电机等高噪声设备本体加装隔声罩,并封闭在主厂房内,减小噪声对外传播。
(2)燃机吸风口、燃机顶部各排风口加装消声器,从而降低因空气流动产生的噪声;在锅炉对空排气和安全阀排气管道上均装设小孔消音器,减小锅炉排气噪声。
(3)余热锅炉不设启动排气管,安全阀排气管露天布置在距生产人员较远的位置。
(4)燃机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采用钢混凝土片筏桩基础,使之与主厂房脱开;易产生振动的汽水管道合理设置和选用支吊架,增加强度和刚度,减少振动;给水泵采用弹簧隔振基础。
(5)集中控制室设置在综合办公楼二楼,与主厂房隔开设置,避开了强噪声源的影响。化学水处理控制室设置为隔音值班室,减小噪声危害。
(6)加强厂区绿化,利用植物吸声、消声,减小噪声对环境的影响,对冷却塔区采用乔木与灌木相结合的绿化措施,减小冷却塔噪声的危害。
工频电场防护设施设置情况
用人单位电子设备间一般情况下处于锁闭状态,无人值守,配电系统采用柜式装置进行屏障,在升压站设置了防护隔栏。
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
生产工艺过程中可能存在或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
通过对用人单位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现场调查,其工作场所主要生产设备/岗位以及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情况见表3-1。
表3-1&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情况
可能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
发电运行车间
中压给水泵
高压给水泵
主厂房凝汽器
主厂房真空泵
主厂房闭式水泵
主厂房汽轮机
噪声、高温
主厂房燃机二层
噪声、一氧化碳、二氧化氮、高温
主厂房燃机0米
噪声、一氧化碳、二氧化氮
主厂房发电机
噪声、一氧化碳、二氧化氮
噪声、高温
天然气调压站
一氧化碳、甲烷
500kV绿#1主变出口避雷器
110kV高备变高压侧避雷器
110kV断路器
500kV断路器
机电子设备间6kV工作段配电间
化学水处理车间
化学水处理间
化学水处理水泵间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情况(续)
可能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
化学水处理车间
化学水加药间
噪声、氢氧化钠
炉水加药间
噪声、氨、肼
工人作业情况
用人单位各工种作业情况见表3-2。
工人作业情况调查一览表
每班人数(人)
不同作业地点停留时间
指挥、调度以及主厂房、余热锅炉、调压站、化学水处理等巡检
集控室390min,主厂房30min,余热锅炉10min,调压站10min,电子设备间10min,化学水处理巡检约30min
机组运行监视及主厂房、余热锅炉、调压站等巡检
集控室390min,主厂房60min,余热锅炉10min,调压站10min,电子设备间10min
机组运行监视及主厂房、余热锅炉、调压站等巡检
集控室300min,主厂房设备巡检约120min,余热锅炉15min,调压站15min,电子设备间15min
机组运行监视及主厂房、余热锅炉、调压站等巡检
集控室300min,主厂房设备巡检约120min,余热锅炉15min,调压站15min,电子设备间15min
辅助值班员
化学运行控制室监视,水处理间、炉水加药间等巡检
化学运行控制室440min,水处理间20min,炉水加药间20min
设备的日常小修和维护
根据工作需求,工作场所不固定
各工种作业人员接触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
用人单位员工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毒物(氨、肼、氢氧化钠、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工频电场、高温、噪声,详情见表3-3。
各工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一览表
职业病危害因素
接触时间min/d
每班人数(人)
个体防护用品
防噪声耳塞,防护手套
防噪声耳塞,防护手套
防噪声耳塞,防护手套
防噪声耳塞,防护手套
防噪声耳塞,耐酸碱手套
应监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根据用人单位生产工艺中可能存在的职业业病危害因素及工人作业情况,应对用人单位工作场所生产过程中产生和存在的毒物(氨、肼、氢氧化钠、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工频电场、高温、噪声进行监测。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职业病危害因素测定(量)
4.1.1 检测内容
本次依照用人单位的委托并结合实际情况,对用人单位生产过程中产生和存在的毒物(氨、肼、氢氧化钠、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工频电场、噪声进行检测。
个体采样对象的选择
噪声测量对象按《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GBZ/T
189.8-2007)确定。测量对象的设置见表4-1。
噪声个体测量设置一览表
发电运行单元
化学水处理单元
辅助值班员
4.1.3 采样点设置
(1)毒物检测点依据《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
159-2004)的要求设置。
(2)噪声测量点依据《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8部分:噪声》(GBZ/T
189.8-2007)的要求设置。
具体采样点见表4-2、4-3。
发电运行车间定点采样点设置一览表
采样/测量地点
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检测点数
#1机#2中压给水泵
#1机#2高压给水泵
#1机主厂房#1凝汽器
#1机主厂房#1真空泵
#1机主厂房#1闭式水泵
#1机主厂房汽轮机
#1机主厂房燃机(二层)
#1机主厂房燃机(0米)
#1机主厂房发电机
#1机余热锅炉(0米)
启动锅炉房#1启动锅炉
天然气调压站
500kV绿#1主变出口避雷器A相下
500kV绿#1主变出口避雷器B相下
500kV绿#1主变出口避雷器C相下
110kV高备变高压侧避雷器A相下
110kV高备变高压侧避雷器B相下
110kV高备变高压侧避雷器C相下
110kV断路器A相下
110kV断路器B相下
110kV断路器C相下
#1主变A相下
#1主变B相下
#1主变C相下
高备变A相下
高备变B相下
高备变C相下
#1机电子设备间6kV工作段配电间
500kV断路器A相下
500kV断路器B相下
500kV断路器C相下
化学水处理车间定点采样点设置一览表
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检测点数
化学水处理控制室
化学水处理间北
化学水处理间中
化学水处理间南
化学水处理水泵间北
化学水处理水泵间中
化学水处理水泵间南
化学水加药间
炉水加药间
循环水泵房#1机#1循环水泵
升压泵房#2升压泵
4.1.4 检测方法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检验方法见表4-4。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检验方法
采样流量(L/min)
采样时间(min)
检测及检验方法
多孔玻板吸收管(串联)
大气采样仪
吸收液呈淡红色/15min
160.29-2004
大型气泡吸收管(串联)
大气采样仪
160.29-2004
大气采样仪
160.71-2004
TFC-30中流量粉尘采样器
160.18-2004
便携式红外线气体分析仪
160.28-2004
HS6288B噪声频谱分析仪
189.8-2007
积分声级计
189.8-2007
RJ-5工频电场
(近区)场强仪
189.3-2007
DHM2通风干湿球温度计
型空盒气压表
4.1.5 检测条件
(1)现场采样期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在工作日内相对稳定;采样点的数量与地点选择按照《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 159-2004)的要求进行,采样条件满足工作场所有害物质职业接触限值对采样的要求。
(2)现场采样期间,用人单位#1机组正常运行,#2机组停产,工作场所内的温度维持在4.0℃左右,大气压力稳定在102.4kPa左右,空气相对湿度维持在71.2%左右。工作场所环境条件满足对采样的要求。检测期间为非高温季节,故未对高温进行检测。
4.1.6 检测结果计算方法
4.1.6.1 采用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标准评价
检测结果为在该作业地点有害物质浓度最高时所测有害物质15min时间加权平均浓度。15min时间加权平均浓度的计算方法为:
(1)采样时间为15min时,15min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为该样品检验结果,mg/m3。
(2)采样时间不足15min,进行一次以上采样时,按下式计算:
CSTEL=(C1T1+C2T2+.&&CnTn)/15
式中:CSTEL- 15min时间加权平均浓度,mg/m3;
C1、C2、Cn-
测得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mg/m3;
T1、T2、Tn-
劳动者在相应的有害物质浓度下的工作时间,min。
(3)劳动者接触时间不足15min,按下式计算:
CSTEL=CT/15
测得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mg/m3;
劳动者在相应的有害物质浓度下的工作时间,min。
4.1.6.2 采用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标准评价
检测结果为在该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8小时时间加权平均浓度。8小时时间加权平均浓度按下式计算:
CTWA=(C1T1+C2T2+.&&CnTn)/8
式中:CTWA-
空气中有害物质8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mg/m3;
C1、C2、Cn-
测得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mg/m3;
T1、T2、Tn-
劳动者在相应的有害物质浓度下的工作时间,h。
4.1.7 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限值
毒物评价标准依据:按照《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 2.1-2007)标准,以评价各工作场所毒物浓度是否在容许范围内。其相应工作场所空气中毒物容许浓度见表4-5。
工作场所空气中毒物容许浓度
危害因素种类
MAC(mg/m3)
PC-TWA(mg/m3)
PC-STEL(mg/m3)
一氧化碳(非高原)
噪声标准评价标准:按照《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 2.2-2007)标准,以评价各工作场所噪声强度。工作场所噪声职业接触限值见表4-6。
工作场所噪声职业接触限值
接触限值(dB(A))
5d/w,=8h/d
非稳态噪声计算8h等效声级
5d/w,&8h/d
计算8h等效声级
计算40h等效声级
按照《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3部分:物理因素》(GBZ2.2-2007)标准评价各工作场所工频电场强度,工作场所工频电场职业接触限值见表4-7。
表4-7 &工作场所工频电场职业接触限值
频率(Hz)
电场强度(kV/m)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4.2.1 毒物浓度检测结果
根据《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无机含氮化合物》(GBZ/T
160.29-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肼类化合化物》(GBZ/T
160.71-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钠及其化合物》(GBZ/T
160.18-2004)和《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无机含碳化合物》(GBZ/T
160.28-2004)中的测定方法,通过定点采样的方法,检测用人单位相应工作场所氨、肼、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和氢氧化钠的短时间接触浓度,并结合工时调查计算各工种接触氨、肼、一氧化碳和二氧化氮的8小时时间加权平均浓度,结果见表4-8、4-9、4-10、4-11、4-12。
氨浓度检测结果
8小时时间加权浓度(mg/m3)
短时间接触浓度(mg/m3)
炉水加药间
辅助值班员
炉水加药间
肼浓度检测结果
8小时时间加权浓度(mg/m3)
短时间接触浓度(mg/m3)
炉水加药间
辅助值班员
炉水加药间
注:本法测定肼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04mg/m3(以采集16L空气样品计)。
一氧化碳浓度检测结果
8小时时间加权浓度(mg/m3)
短时间接触浓度(mg/m3)
天然气调压站
#1机主厂房燃机二层
#1机主厂房燃机0米
#1机余热锅炉0米
天然气调压站
#1机主厂房燃机二层
#1机主厂房燃机0米
#1机余热锅炉0米
副值、巡检员
天然气调压站
#1机主厂房燃机二层
#1机主厂房燃机0米
#1机余热锅炉0米
二氧化氮浓度检测结果
8小时时间加权浓度(mg/m3)
短时间接触浓度(mg/m3)
#1机主厂房燃机二层
#1机主厂房燃机二层
副值、巡检员
#1机主厂房燃机二层
注:本法测定二氧化氮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011mg/m3(以采集8.0L空气样品计)。
氢氧化钠浓度检测结果
测定结果(mg/m3)
MAC(mg/m3)
化学水处理车间
化学水加药间
注:本法测定氢氧化钠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004mg/m3(以采集80L空气样品计)。
结果分析:用人单位各工种接触氨、肼、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的8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和工作场所短时间接触浓度均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要求;化学加药间的氢氧化钠的浓度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
4.2.2 工频电场测量结果
按照《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3部分:工频电场》(GBZ/T
189.3-2007)测量各工作场所的电场强度。结果见表4-13。
表4-13&发电运行车间(设备)工频电场测量结果
测量结果(kV/m)
接触限值(kV/m)
500kV绿#1主变出口避雷器A相下
500kV绿#1主变出口避雷器B相下
500kV绿#1主变出口避雷器C相下
110kV高备变高压侧避雷器A相下
110kV高备变高压侧避雷器B相下
110kV高备变高压侧避雷器C相下
110kV断路器A相下
110kV断路器B相下
110kV断路器C相下
#1主变A相下
#1主变B相下
#1主变C相下
高备变A相下
高备变B相下
高备变C相下
#1机电子设备间6kV工作段配电间
500kV断路器A相下
500kV断路器B相下
500kV断路器C相下
结果分析:用人单位500kV绿#1主变出口避雷器A相下、500kV绿#1主变出口避雷器B相下、500kV绿#1主变出口避雷器C相下、110kV高备变高压侧避雷器C相下、110kV断路器C相下、500kV断路器A相下、500kV断路器B相下和500kV断路器C相下的工频电场强度不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其余各地点的工频电场强度均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
4.2.3 噪声测量结果
按照《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8部分:噪声》(GBZ/T
189.8-2007)测量并计算各工种接触噪声的8小时等效连续A声级强度和各工作场所的噪声强度。结果见表4-14、表4-15。
各工种接触8小时等效连续A声级噪声强度测量结果
噪声计算/测量结果
评价使用值LEX,8h
辅助值班员
表4-15&工作场所(设备)噪声强度及频谱测量结果
倍频程声压级(dB)
发电运行车间
#1机#2中压给水泵
#1机#2高压给水泵
#1机主厂房#1凝汽器
#1机主厂房#1真空泵
#1机主厂房#1闭式水泵
#1机主厂房汽轮机
#1机主厂房燃机(二层)
#1机主厂房燃机(0米)
#1机主厂房发电机
#1机余热锅炉(0米)
启动锅炉房#1启动锅炉
化学水处理车间
化学水处理控制室
化学水处理间北
化学水处理间中
化学水处理间南
化学水处理水泵间北
化学水处理水泵间中
化学水处理水泵间南
化学水加药间
炉水加药间
循环水泵房#1机#1循环水泵
升压泵房#2升压泵
结果分析:用人单位各工种接触噪声8h等效连续A声级均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 2.2-2007)的限值要求;定点噪声强度测量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化学水处理水泵间、#1机主厂房燃机(二层)等16处的噪声强度超过85dB(A)。
分析原因:用人单位各泵组、燃机、汽轮机和凝汽器运行时的产生的噪声强度较大。
结论与建议
(1)本次检测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化学水处理间氢氧化钠的最高浓度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
(2)本次检测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各工种接触毒物(一氧化碳、二氧化氮、氨、肼)的8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各工作场所毒物(一氧化碳、二氧化氮、氨、肼)短时间接触浓度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
(3)本次测量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各工种接触噪声8h等效连续A声级均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 2.2-2007)的限值要求。
(4)本次测量结果显示,用人单位500kV绿#1主变出口避雷器A相下、500kV绿#1主变出口避雷器B相下、500kV绿#1主变出口避雷器C相下、110kV高备变高压侧避雷器C相下、110kV断路器C相下、500kV断路器A相下、500kV断路器B相下和500kV断路器C相下的工频电场强度不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其余各地点的工频电场强度均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
综上所述,用人单位防毒措施有效,防噪声措施有效;防工频电场措施有一定效果。
针对本次现场职业卫生调查和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工作场所的监督管理,建立并完善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监测制度,并将监测结果及时向劳动者公布。
(2)加强职业卫生培训和教育,严格落实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相关措施,保证作业人员进入有害作业场所时正确佩戴符合职业病防治要求的防护用品。
(3)按照《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 188-2014)规定,做好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对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
(4)加强防噪声、振动设施的保养与检修,保证其防护效果。
附件1:委托书
附件2:企业营业执照
附件3:用人单位厂区平面示意图
附件4:主要原辅材料、产品、工流程图和岗位定员情况
附件5: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
附件6:现场图片
附件7:检测报告&
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
可导致的职业病
职业禁忌证
长期接触噪声可发生进行性的感音性听觉损伤。此外,生产性噪声对某些接触者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生殖系统和消化系统也会产生一定的损害。
1、各种原因引起永久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500Hz、1000Hz和2000Hz中任一频率的纯音气导听阈>25dB);
2、高频段3000Hz、4000Hz、6000Hz双耳平均听阈&40dB;
3、任一耳传导性耳聋,平均语频听力损失&41dB。
在岗期间:
1、除噪声外各种原因引起的永久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500Hz、1000Hz和2000Hz中任一频率的纯音气导听阈>25dB);
2、任一耳传导性耳聋,平均语频听力损失&41dB;
3、噪声敏感者(上岗前职业健康体检纯音听力检查各频率听力损失均&25 dB,但噪声作业1年之内,高频段3000Hz、4000Hz、6000Hz中任一耳,任一频率听阈&65 dB)。
可经呼吸道进入人体,主要损害呼吸系统,表现为流泪、流涕、咳嗽、胸闷,重者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样痰,液态氨可致呼吸道、皮肤、眼睛灼伤。
职业性刺激化学物致慢性阻塞性肺病
慢性阻塞性肺病;
支气管哮喘;
慢性间质性肺病;
在岗期间:
1、支气管哮喘;
2、慢性间质性肺病;
联氨(肼)
液体或蒸气对眼有刺激作用,可致眼的永久性损害。对皮肤有刺激性,可造成严重灼伤。可经皮肤吸收引起中毒。可致皮炎。慢性影响:长期接触可出现神经衰弱综合症,肝大及肝功能异常。
职业性中毒肝病
轻度中毒可表现为剧烈的头痛、头昏、四肢无力、恶心、呕吐;或轻度至中度意识障碍。中度中毒者意识障碍表现为浅至中度昏迷。重度一氧化碳中毒可引起意识障碍程度达深昏迷或去大脑皮层状态,脑水肿;休克或严重的心肌损害;肺水肿;脑水肿;休克或严重的心肌损害;肺水肿;呼吸衰竭;上消化道出血;脑局灶损害。
1、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
在岗期间:同上岗前
轻度中毒出现胸闷,咳嗽等。中度中毒胸闷加重,咳嗽加剧,呼吸困难,咯痰或咯血丝痰等。重度中毒可引起明显的呼吸困难,剧烈咳嗽,咯大量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明显发绀,两肺满布湿性啰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并发较重程度的气胸或纵隔气肿、窒息。
职业性刺激性化学物致慢性阻塞性肺病
1、慢性阻塞性肺病
2、支气管哮喘
3、慢性间质性肺病
在岗期间:
1、支气管哮喘
2、慢性间质性肺病
可由皮肤或消化道进入体内,主要可损害肝、肾等内脏器官。皮肤、粘膜接触后可造成充血、水肿及糜烂,并形成溃疡。眼部污染强碱类时,可引起严重的角膜炎和角膜损害,碱大量被吸收后可引起人体碱中毒。
化学性皮肤灼伤
严重的变应性皮肤病
长期高温环境下作业可使机体热平衡和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致疾病即中暑
职业性中暑
1、未控制的高血压;
2、慢性肾炎;
3、未控制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4、未控制的糖尿病;
5、全身瘢痕面积&20﹪以上(工伤标准的八级);
在岗期间:同上岗前。
点击加载更多
1.本网站提供的下载资料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2.本网站中提供的下载资料之著作权归资料原作者所有,用户可以自由选择是否使用本网站提供的资料内容。如果用户下载、浏览、使用本网站中所提供的资料内容,即表明用户信任该资料原作者,我们对在使用本资料中提供的资料时因任何原因对用户自己或他人造成的任何形式的损失和伤害不承担任何责任。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通过本网站提供的资料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我们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情况证明,我们在收到上述说明文件后,将会酌情进行处理。
4.本网站中提供的部分下载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由于某些原因我们没能联系上原作者,如果作者本人对所属资料的下载、更新有任何异议,都欢迎与我们联系沟通。(联系电话:400-)
快来抢沙发吧。。。
7天内记住我
第三方账号快速登录
Copyright (C) 2017
All Rights Resreved
联系客服:
在线:08:30-17:30
400-(免长途费)
您还可以拨打:8
优评100官方微信
每日推十条项目
发需求极速服务
您还可以关注优评100新浪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职业病危害因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