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泰新经济济从内涵上来讲,是以什么为主要动力

关于新经济,我们知道什么?
我的图书馆
关于新经济,我们知道什么?
  沈明高 财新智库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财新智库莫尼塔研究董事长  陈沁 数联铭品首席经济学家  沈艳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万事达卡财新BBD中国新经济指数(以下简称新经济指数,NEI)于日首发,迄今已经一周年。  从宏观经济周期的角度看,一年时间不长,甚至不能涵盖一个短周期;但是,从一个新指数的诞生到发展,一周岁又不短,它为我们理解新经济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帮助我们厘清新经济发展的脉络,带来过去没有的信息增量。  在2016年3月新经济指数首发之后,“新经济”一词首次出现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结合国家“互联网 ”、“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的提出,因应我国以新旧动能转换为核心的经济转型,新经济指数从大数据的角度量化刻画新经济、新动能的基本特征,度量新旧动能转换的步伐。  把脉新旧动能转换  我国新旧动能转换已经是进行时。  ·为什么研究新经济?  最近几年,以出口和投资主导的传统增长模式逐渐失去了动力,我国经济迫切需要寻找新动能。新常态、新经济和新动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新旧动能转换已不再是一种愿景,而是实实在在的压力和压力驱动的行动。  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增长最快的两个部门逐渐触及“天花板”。我国货物出口占全球市场份额从1978年微不足道的0.8%,跃升至2015年峰值14%,一举超越日本、德国和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大国(图一)。由于人民币贬值,2016年这一比例稍降至13.4%。从历史数据来看,我国货物出口占全球的市场份额已高于德国和日本的巅峰水平,仍低于美国的最高水平,不过,美国上世纪50年代的出口高峰或受“二战”后全球经济复苏的特殊背景影响,难以复制。在去全球化或说全球化步伐调整的当今,我国出口增长正常化已经到来,即出口增速难以像过去那样大幅度超越全球贸易的平均增长速度。  图一、中国及主要国家货物出口占全球份额   数据来源:IMF、财新智库。  同时,我国制造业占全球的份额也已经接近峰值水平。从较长的历史时期看,制造业在各国之间的轮动非常明显(图二)。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继美国之后,日本制造业发力登顶,在80年代末时,日本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超过美国,但占比没有超过美国巅峰时期的25%。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日本制造业份额由峰值下滑,为中国超越德英法等传统制造业大国腾出了空间,同时,美国制造业占比在短暂的下行之后,抛离日本,于2000前后再创小高峰。本世纪初至今,中国制造业呈井喷式发展,并于2010年前后超越美国,其全球占比已接近美国最高时的水平,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位于巅峰位置的中国制造业将何去何从?无论是美国化,还是日本化,有一点几乎是确定的,即我国制造业占全球的市场份额难以在现有水平上大幅度攀升。  图二、中国及主要国家制造业占全球的份额   数据来源:UNIDO,World Bank,财新智库。  出口和传统制造业作为我国旧增长动能的代表,当它们的增长放慢时候,新的增长动能是否能够成长起来,继续支撑经济的较快增长?或者说,当传统经济或旧经济衰退时,新经济的规模是否足够大,能否替代传统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我们认为,中国经济成功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代表未来经济增长潜力的新经济替代旧经济,成为未来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升的关键力量。这一个过程需要多长时间,中国经济的转型就需要多长时间。  评估新旧动能转换的步伐,对传统统计来讲是一个挑战。对于新经济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公开信息极为有限、透明度低。新经济指数的构建使用了海量大数据,包括企业网络上的公开招聘信息、新成立企业工商登记信息、风险投资数据、招标投标数据、三板上市数据、各类专利及专利转化数据、实时铁路出票量数据、机场航班流量数据等。这些数据数量庞大,具有较好的全国代表性。新经济指数基于浩繁的大数据挖掘和处理,尝试量化中国新经济活动现状,填补了新经济统计和度量的空白。  ·如何定义新经济?  资本回报率下降、劳动力总量萎缩和世界产业分工模式的转变,一方面使得一些传统经济陷入困境,另一方面又催生了新经济。新经济是更符合中国未来资源禀赋结构的经济业态,新经济指数主要应用三个标准来定义新经济。  首先,高人力资本投入、高科技投入、轻资产。  我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将伴随着两项转变:资本相对过剩,回报率下降,市场出清压力升高;劳动力供给减少,人力资本上升。在这两项转变下,为了达到新的均衡,我国未来快速增长的行业必然放弃粗放的资本积累和低端人力资本投入,转向高人力资本投入和高科技投入。基于这一特点,我们根据2010年中国各行业投入产出表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选择劳动者报酬与营业盈余之和占增加值比重最大(大于70%),劳动力平均教育年限最高(大于12年)以及R&D强度(即 R&D 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最大;同时根据2008年经济普查,固定资产比例较低(固定资产占总资产30%以下)的轻资产行业。我们首先根据这三项标准确定新经济行业的大范围。  其次,可持续的较快增长。  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重要区别,在于后者的增长将会受到经济环境转变的影响而趋缓,而前者更适应于经济环境的转变,拥有更大的潜力,增速保持相对较快且可持续。这样的增速反差会使得新经济在整个经济体中的占比逐渐提升,也从侧面体现出了“新经济”这一概念的必要性。我们将在工业普查数据和经济普查数据中,寻找近年来增速最快的行业(增速在所有四位数代码行业中排名前10%)。  最后,符合产业发展方向。  这些产业是市场和政府结合中国现状与世界趋势,挑选出来的重点行业。这些行业不仅是在中国得到了政策扶持,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也正经历着快速增长,是我们选择的基准。较为典型的产业政策计划有2011年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该《意见》定义了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检验检测服务、专业技术服务业中的高技术服务、研发设计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服务、环境监测及治理服务和其他高技术服务等9大类行业;2012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该《决定》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作为7大战略新兴产业;以及2015年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以及与之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定义为需要突破性发展的重点领域。  根据以上产业特点,最终新经济行业范畴涵盖了制造业与服务业,共分为十大行业类别,分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节能与环保业、金融和法律服务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以及文化、体育与娱乐业。  研究新经济、发布新经济指数本身也是新经济的一部分。  ·新旧动能转换已经开始  我国经济已经从快变量驱动的传统经济增长,转向由慢变量主导的新经济增长,这是新旧动能转换的结果,这个转变大概从2012年开始。在年间,中国经济增长逐步由第二产业(包括制造和建筑业)主导转为由第三产业主导(图三)。这一期间,服务业占GDP比重升高6.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却下降了5.5个百分点,从表面上看,似乎服务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但实际上,这是第二产业逐步放慢甚至衰退后被动调整的结果。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是去工业化的结果,意味着生产率的下降,经济从增长较快的部门转向较慢的部门,是目前我国经济面临持续下行压力的主要原因。  图三、中国第二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财新智库。  与上述第二、第三产业的区分不同,新经济指数横跨先进制造和现代服务业两大部门,是一个新与旧的相对划分。中国新经济指数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比例法。与PMI衡量经济活动的扩张与收缩不同,考虑到大数据的特点,新经济指数测算新经济在整个经济中的占比。  第二,投入法。我们利用大数据测算新经济在物质资本投入、人力资本投入和科技投入中的比重,再按一定权重加权得到新经济占整个经济投入的比重。GDP是一系列投入活动的结果,两者相关又不完全一致。  2017年3月,中国新经济指数为33.3,即新经济投入占整个经济投入的比重约为三分之一(图四)。正式版新经济指数自今年4月开始发布,与之前发布的试行版的差反映了“文化、体育与娱乐业”在整个经济投入中的占比。从产出的角度来看,由于新经济相对偏轻资产,其占比应该低于按投入法估算的水平。  图四、万事达卡财新BBD中国新经济指数   数据来源:BBD、财新智库。  分行业看,新经济指数中占比最大的行业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产业,2017年3月为总指数贡献了12个百分点,扭转了自2016年12月以来的下滑趋势。金融与法律服务业贡献排名第二,贡献4.8个百分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贡献排名第三,贡献3.7个百分点(图五)。  图五、中国新经济十大行业   数据来源:BBD、财新智库。  新经济、新视角  中国新经济指数的推出,为观察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新视角。  ·新经济与旧经济  新经济与旧经济存在着消长关系。自NEI发布以来,我们持续关注着它与中国传统统计指标之间的关系。从图六我们可以发现,NEI与国家统计局制造业采购人经理指数(PMI)的走势呈负相关关系。每当PMI指数上升时,新经济指数便下行;反之亦然。在过去17个月中,仅有3个月出现了背离。这或许说明,官方制造业PMI较多地代表了传统产业的发展趋势,传统产业与新经济增长之间彼此消长。从政策的角度来看,避免过度刺激传统行业或让传统行业实施必要的调整,有利于新旧动能转换和新经济的发展。  图六、中国新经济指数与国家统计局制造业PMI   数据来源:BBD、财新智库。  此外,近来NEI与工业增加值(VAI)当月同比的趋势出现了新的变化。在2016年7月以前,两者走向几乎完全一致,而在2016年8月后,两者走势则呈负相关(图七)。  NEI、PMI与VAI的对比向我们揭示了一种可能:当PMI保持在荣枯线以下(50或以下)时,对工业增长贡献较大的产业属于高端制造业,而这部分制造业恰好是NEI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两者走势相同。但是,当PMI突破50并稳定在50以上时,支持工业增长的产业变成了传统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的趋势便开始与NEI相反。这样的现象说明,制造业中出现了新旧产业的分化,其中新兴制造业更加具有抗风险、反周期的能力,说明了“抓新放旧”的必要性。  图七、中国新经济指数与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数据来源:BBD、财新智库。  ·新经济与投资  我国结构调整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是,旧经济增长放慢大多是快变量,而新经济增长动能的提升大多是慢变量,存在时间和规模的错配。稳增长仍然离不开对传统经济部门的刺激,挤压了新经济的成长空间。新经济指数中的资本投入指数,即新经济在整个资本投入中的占比,与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速之间负相关,也就是说,基础建设投资越多,新经济投资占比就越小(图八)。当更多的资源被配置到传统行业,新经济获得资源的能力下降,阻碍了新经济的发展。  图八、我国新经济投资指数与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BBD、财新智库。  ·轻资产与重资产  “高杠杆、重资产”是我国传统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由于实际利率低、资产价格上涨,重资产发展模式的盈利性非常好。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重化,单位资产生产的现金流于2011年前后见顶回落,与第二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于2012年碰头基本一致(图九)。 相对而言,我国制造业的上游资产最重,中游次之,下游则相对较轻。  新旧动能转换,核心要义是改变过去30多年来的重资产发展模式。利率市场化之后,利率飙升很可能是对重资产模式的一个矫正,因而,轻资产发展是新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当然,轻资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行业会有所不同,不同地区的不同发展阶段也有所区别。  值得关注的是,最近几个月以来,我国新经济呈重化趋势。在2016年的大多数月份里,新经济物质资本投入占比低于人力资本和科技投入,但是,2016年12月和今年3月,前者的比例大幅高于后两者(图十)。更为重要的是,相对于新经济在人力资本投入和科技投入的占比下行趋势明显。这究竟代表了新经济的重化趋势,还是季节性波动?值得进一步观察。  图九、中国制造业:主营业务现金流/总资产   图十、中国新经济指数构成   ·开放与监管  新经济发展和新旧动能转换离不开改革。从分行业的新经济指数看,大多数行业仍然存在着准入监管。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产业、金融法律服务业、生物医药行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文化业等不同程度受到政府较严格的管制,在企业的准入、监管乃至人事制度领域均存有不少过去体制遗留的障碍及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旧管制思路。过多的管制妨碍新经济对资源的调用,也阻碍旧经济中资源向新经济的释放。  为新经济的健康发展计,应尽快推出涵盖新经济的负面清单制度,为新经济松绑。首先,放松对服务业的管制,特别是对医疗、信息(包括征信、评级和有助于改善市场透明度方面的业务)、通信和金融等行业的管制,在提高监管效率的同时,降低制度成本,强化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其次,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措施落地,开放竞争性领域的市场准入。第三,加快去产能步伐,防止“僵尸企业”过度消耗优质资源,改善新经济对稀缺资源的可获得性。  新经济下一步  中国新经济指数的发布将带动新经济统计与研究,服务经济转型。  新经济指数发布后,国家统计局已经开展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的三新统计,已经制定了“三新”专项统计报表制度,研究建立新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对“三新”增加值做了初步测算。  北京市率先公布了新经济比重。2016年,北京市新经济产业增长显著,共实现增加值8132.4亿元,按现价计算,增长10.1%,占全市经济的比重达32.7%。资料显示,当前新经济是指创新性知识在知识中占主导、创意产业成为龙头产业的智慧经济形态。  ·关注新经济业态  现有的新经济指数,主要采用公开可以获得的大数据,从就业需求、资本投入和技术革新这三个角度来分析、测算新经济行业在国民经济活动中的相对重要性。未来,在好几个层面还可以进一步完善:首先,对新经济内涵的进一步界定。目前,我们采用新经济行业的界定标准是高人力资本、高技术投入、轻资产,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未来随着国家统计部门对新经济的范畴定义更为明确,我们需要采用更为宽泛的标准,来检验新经济指数的稳健性。  新经济本身正处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新经济与旧经济融合、新经济改造旧经济是提高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一些新的经济业态将涌现出来。对新经济的分析,未来将不断细化,涵盖更多细分行业,包括人工智能、金融科技、卫星导航、车联网和生命健康等产业 。  ·大数据与小数据结合  传统经济和新经济的此消彼长是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特征,未来需要采用大数据和小数据相结合的方法,从更加微观的角度来刻画传统经济和新经济的结构变迁。  目前由于还缺乏公开可得的统计数据,新经济指数主要采用大数据构造。大数据有及时快速的优点,也存在信噪比低、数据代表性需要常常审查、对于一个地区一个行业的研究结论未必可以外推等问题。与此相应,统计部门采集的小数据,则有指标含义清晰、代表性易于检查、前后一致性较强等特征。因此,新经济指数的进一步完善,还需要将大数据和小数据同时运用于分析中。  ·抓新放旧  “抓新放旧”应该是未来政策的主基调。只有新经济变得更加强大,旧经济才有调整的时间和空间。未来政策的关键点在于:第一,加快改革政策落地,释放新经济的活力和潜力。国有企业改革、服务业开放和进一步推动简政放权可以为新经济带来新鲜空气和营养,逐步壮大新经济规模。第二,将资源配置向新经济倾斜,而不是过度依赖房地产业加杠杆稳增长。 第三,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切实采取措施保护知识产权,营造创新环境,提高新经济效率。第四,加强对新经济的统计工作,发布月度服务业数据,并将服务业中其他部分的统计明细化,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中明确统计新经济业态。在结构转型的过程中,应引导投资者关注增长的质量而不是数量,而提高透明度可以增强市场对经济转型的信心。■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经济日报:在理论和实践创新中开辟伟大事业新境界
日15:31&&&&来源:
原标题:在理论和实践创新中开辟伟大事业新境界
  我们所处的时代,催人奋进;我们进行的事业,前无古人。贯穿其中的最强旋律,就是全面发展、全面创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历次重要讲话中,“创新”一词频频出现,围绕治国理政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搭建了一个内涵丰富、系统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经过几年实践,得到全党全国人民的高度认同和拥护,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在破解改革发展难题,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发挥了重大指导作用。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这是砥砺奋进的辉煌5年给予我们的深刻启示。全面创新的生动实践,推动了“智者得立其功,勇者得行其志”的创新创造大潮喷涌奔流,也由此取得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发展的新境界。
  以全面发展、全面创新为特征,新的思想理论体系成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行动指南
  回顾5年前,我们所处的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度调整转型,旧有的西方理论体系和发展模式走到穷途末路,创新成为重塑世界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的关键;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也引发各国对中国道路的高度关注,并期待我们能在全球治理中提供“中国方案”。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面对着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处于转方式调结构、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紧要关头,进入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党作为执政党,也面临着“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锻造坚强领导核心的紧要性前所未有,更好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的迫切性前所未有。
  新的时代条件需要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并以此科学制定适应时代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使我们赢得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继续回答好“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实践问题,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制度建设和实现途径。这是历史交予当代共产党人的崇高使命。5年来,在理论、实践和制度三者有机联系和互动中,一个以全面发展、全面创新为特征的思想理论方针政策体系逐步形成,成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行动指南。
  ――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的理论思考,始终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展开、丰富、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科学内涵、内在联系作出了全面阐释,特别是提出实现“中国梦”的庄重承诺和政治宣言,明确在治国理政中“道路问题是最根本问题”,进而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习近平总书记对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强调和阐述,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哲学基础。以发展的、全面的、系统的、普遍联系的方法,正确把握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各方面改革,体现了我们党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辩证思维、务实精神和科学方法论。
  ――创造性地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理念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在理论和实践上实现了新突破,指明了我国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路径,也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重大新思想。在战略上,要求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在发展上,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经济上,要求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在政治上,要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文化上,要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在生态上,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外交上,提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参与全球治理上,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军事上,提出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方面,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创造性地制定一系列发展新战略。“一带一路”、创新驱动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健康中国、扶贫开发、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推动完善全球治理等等,形成了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治国理政战略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立足我国实际,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且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在深入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其特色极为鲜明,内涵极为丰富,突出体现了以人民为立场、以全面发展为要务、以全面创新为动力,也彰显了我们党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的鲜明政治品格和坚强意志决心。
  重塑中国经济 迈向中国特色现代经济治理
  围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的着眼点和立足点始终放在全局和战略高度,以当代世界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新特点为判断依据,以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为出发点,以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方向,以巩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为责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规划出实现中国梦想的宏伟战略蓝图。一系列重要论述中体现的大脉络、大逻辑、大格局,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史而言,具有重大的创新意义,标注了经济治理现代化的新高度。
  这5年,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历史方位,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这是经济规律发挥作用的客观结果,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这是向更高发展阶段演进的必然时期,压力与希望共生、挑战与机遇并存。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反复强调要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并且注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方法,突出体现了科学、求实、创新、开放,为中国和世界带来了新的经济发展理念和理论。
  第一,做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这是确定各项战略方针、做好经济工作的“大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保持宏观政策基本稳定,加强政策落实,把我们的战略定力、我们对经济发展的信心通过稳定的政策传导给全社会。”宏观政策“稳字当头”,体现了对我国经济基本面的战略自信心;结构调整稳中求进,体现了转型升级不动摇。经济结构调整是一项紧迫而复杂的任务,等不得、熬不起,必须有长远眼光,有久久为功的耐力,不为速度的一时波动而改变初衷、目标和方向,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
  第二,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中国经济建设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内容涵盖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科学发展理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论、基本分配制度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外开放理论各个层次。这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新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要理论观点,如市场与政府关系理论、经济发展新常态理论、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理论以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等,确立并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第三,做出中国特色现代经济治理的顶层设计。特别是从经济新常态这个实际出发,平衡各种重大关系,规范经济发展秩序。如,把握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握好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把握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提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以及共享发展的新理念;把握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体现了对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
  第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已站在同世界深度互动、向世界深度开放的新起点上,一方面要抓住机遇,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依靠不断发展起来的力量更好走和平发展道路;另一方面要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各国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推动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继续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世界带来更多发展机遇”,为擘画全球经济增长新蓝图开出的中国“良方”就是在创新中开辟增长源泉、在开放中拓展发展空间、在联动中凝聚互动合力、在包容发展中夯实共赢基础。
  思路决定出路。在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指引下,对内加快重塑中国经济,对外推动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中央深入推进全面改革,以良好经济环境为结构性改革创造条件的同时,又通过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出台了一系列转变政府职能、营造公平市场环境的措施,以及支持创新、发展新产业的税收优惠和金融支持政策,支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为新产业、新业态提供合理成长空间。当前,以创新为引领的发展模式转型、结构优化升级已经初见成效: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崛起;增长动力结构发生了变化,技术创新发力经济增长,消费取代投资成为中国经济最主要驱动力量;区域结构发生了变化,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切实增强。
  在全面创新引领之下,中国经济结构在优化、产业在升级、发展在转型,不断涌现出更有活力的地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行业和企业,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逐步演化。
  5年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也是社会主义的实践品格。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需要始终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才能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到基层考察调研50次,深入一线指导工作,坚实的足迹纵横跨越中国版图。从广东深圳莲花山到安徽凤阳小岗村,从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到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从太行深处访贫问苦到中关村里了解前沿科技,从云南洱海督促保持绿水青山到东北老工业基地考察国企改革……考察调研的过程,是听民声、察民情、问民意的过程,也是一系列重大战略的决策部署过程。在问题中把准社会脉搏,在解题中认识发展规律,双脚的一步步丈量,推动了理论和实践的一步步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成果,其中最为重大的理论成果,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创造性的实践突破与重大的理论创新相辅相成,统一并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鲜明主题。5年来,在高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引领下,理论、制度、科技、文化、军事、外交等各方面取得的创新性成果,从根本上保证了我们既没有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没有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在全面发展、全面创新中,我们正在从落后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转向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的发展轨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崭新局面。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蓬勃生机,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得以成功证明,使具有60多年历史的新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使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也为人类社会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和说服力。
  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将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做出战略部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绘就新的蓝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掌舵扬帆,引领着承载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继续破浪前进,在不间断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中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未来。
(责编:黄瑾、常雪梅)
  十九大要开啦!这次大会将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十九大海内外瞩目,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推出《十九大要开啦!》动画视频,带领网友们走近万众期待的十九大。
大家都在看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申万新经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