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族是蒙古族女真人祖先的祖先吗?东胡女真蒙古族是不是从中原跑过去的移民的后代?我觉得很有可能呀,史料和

寻根山西洪洞大槐树
我的图书馆
寻根山西洪洞大槐树
&有关顾姓 (以下是的帖子)鄙姓顾,除夕在家陪父母,看着凉水一样的春晚,聊起了家族历史. 我老爹说,他小时侯看过家谱&文革时焚毁&据说我先祖顾诚是明太祖 洪武&或是永乐,记不清了&十三年从&四川省娥眉县杏花村&迁居到今 山东省平度灰埠&.本人对这很感兴趣,想问问四川的朋友现在有没有人知道有没有这个村子呢??如果有,请各位告知,我一定要回去看看, 看看家族发祥之地. 我有问我老爹,为什么要从四川出来呢? 我老爹说他也不清楚,说大概是逃难来的,我就觉得很奇怪,历史上逃 避战乱大都是去南方,为什么我祖先要从&天府之国&来到北方?况且 明初北方好象还有战乱不是? 我老爹还说,别的村子的人说我们村子的人走路老是背着手走,村子里的老人说是以前押解来的时候的习惯,我想难道我先祖是明初强制移民来的?明初强制移民到山东的大都是从山西来的,难道四川也有么? 有高手可以解答告知的么?? 不胜感激!!!今洪洞县城是1954年4月9日由政务院批准将原洪洞、赵城两县合并后形成的。当时曾按惯例取两县名字首字,命名为洪赵县,但到1958年又改为洪洞县,这样改的目的可能是考虑到洪洞县大槐树移民历史在中国北方群众中的广泛影响和亿万移民后裔对故土的情感,所以才特意保留了“洪洞”这一历史文化品牌。   原洪洞县在西周初称“杨”字,因古代杨人生息于此而得名。西周金文的“杨”字形如人举着武器向太阳舞蹈的样子,专家由此推测,古杨人是一个崇祀太阳神的部族。西周初,封周文王庶子伯侨于此,为杨侯(另有周宣王之子尚父封杨之说)。据史家考证,古杨人于西周从这里向南方迁徙,辗转至今湖北房县杨子山附近,建杨子国,南齐因在此置杨子县。后又东迁至江苏一带,留下扬州、扬子江等有关地名。在长江下游又与越人杂居,形成了春秋时期的扬越,战国时,扬越人的活动已达岭南,广州市神化传说有五位仙人持谷穗骑五羊创建五羊城的故事,这实际上就是扬越人开发广州的历史反映。如此来说,早在三千年前洪洞县境已经开始移民了,而且比明初移民的范围更远更广。再说伯侨为杨侯,子孙世袭达四五百年,晋献公时将杨侯国灭掉,后封晋悼公之弟于杨,号曰杨干。晋平公时,杨又成为叔向的采邑,叔向子羊舌石以邑为氏,改姓杨氏。汉代学者扬雄在自叙家世时说:“叔向食采杨氏,生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说明洪洞还是杨姓的发祥地,且古代杨、扬二字通用,杨、扬两姓同出一祖。春秋末,晋国私家势力逐渐壮大,并不断对羊舌、祁等旧贵族发起进攻。前514年,新兴势力灭羊舌氏,将其采邑分为杨氏、平阳、铜三县,以僚安为杨氏县大夫。这是洪洞县境内最早的置县。西汉在此置杨县,县址在今洪洞县东古村(一说在东南范村)。   东魏时出于战争需要,在杨县北25里建屯兵城堡“洪洞戌”,也称“洪洞镇”,洪洞之名从此出现。古籍中对此地名也有记载,如姚最《序行记》:“周建德五年,从行讨齐师,次洪洞,百雉相临,四周重复,控据要险,城主张元静率其所部,肉袒军门请降。”再如《北史》:“周主至晋州,宇文宪自雀鼠攻拔洪洞。”这些史料中的“洪洞”皆指军事要塞洪洞镇,其位置在今洪洞县上纪略一带。   隋义宁元年(617年),李渊起兵太原,南下霍邑,在经过杨县时,因恶其县名与隋帝姓氏同为“杨”,遂改杨县为洪洞县,乃以古戌洪洞为名。   说到洪洞的含义,地方志记载是,因城南有上古传说中的仙人洪崖所居住的“洪崖古洞”而得名,这种解释显然过于牵强。记得郝树侯先生谈到过他的见解,他认为:“洪是大水,洞是疾流,因为这个地方靠近汾河,形容它波涛澎湃。”对此,很多人表示赞同。在古籍中“洪洞”又作“鸿洞”,原意确是形容大水,如《淮南子.原道》:“(水)靡滥振荡,与天地鸿洞。”有时也形容大风,如汉代王子渊《洞箫赋》:“风鸿洞而不绝”。我认为东魏在此设军镇,建洪洞戌,还应该有以洪波之势显扬军威的意味。   洪洞县北为原赵城县,“赵城”的来历也颇为悠久。西周时,周穆王有一位得力的驾车手,叫造父,相传周穆王西巡,由造父驾良马八匹直趋昆仑,见到西王母后听说徐偃王谋反,又与周穆王日驰千里,东归击徐,大破叛军,造父以此军功受封赵城。“赵”的本意是超速疾行,“赵城”这个地名就是以造父日驰千里平徐偃王的功绩而命名的,和很多古封国名一样,如“晋”是为显扬唐叔虞善射;“周”是以后稷善稼穑;“楚”是纪念先祖起于山林,都是为纪念先辈功业或反映其文化特征而产生的地名。造父的后裔便以赵为氏,尊赵城为其发祥地。   原赵城县境从汉至隋历属彘县、永安县、霍邑县,隋义宁元年(617年),始分出赵城县,直到1954年与洪洞县合并。   洪洞县西临霍岳,东带汾水,以得山川劲气,民性刚毅,风土质朴而闻名于世,故谓“洪洞”嘉名非此地不可当也。
薛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八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二。 & 寻根溯源&薛姓来源有三:1、出自黄帝的任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通志.氏族略》等所载,黄帝之子禺阳封于任,其十二世孙奚仲为夏车正,禹封其于薛国(今山东薛城),后世子孙以国为氏。2、出自妫姓。据《吴录》所载,战国时孟尝君封于薛,秦灭六国而失其祀,子孙遂为薛姓。3、他姓或他族改姓而来。A、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的复姓叱干氏改单姓薛;B、出自周文王的姬姓冯氏之后裔。唐时有薛怀义,本姓冯;C、据《通志.氏族略》所载,辽西有薛姓;D、今满、蒙、土家、朝鲜族有此姓。 & 得姓始祖&奚仲。薛姓出自黄帝的任姓,黄帝共有二十五子,分别得十二个姓,其中有一子名禺阳,因被封在任(今山东济宁市)而得任姓。任姓传到十二世孙奚仲,奚仲在夏禹时任车正,为车的创造者,居住在薛,称为薛侯。其后人祖已的七世孙曰成,举国迁于挚,改号为挚国。商末时,周伯季历娶挚国女大任为妻,生子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到武王克商,复封为薛侯。春秋时,齐桓公称霸诸侯,惟有薛侯不从,被黜为伯爵。春秋后期,薛公子登在楚国做官,薛人迁往下邳(今江苏邳州),楚怀王赐沛地为其食邑。薛国历夏、商、周三代,凡六十四世,战国时亡国,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薛姓。他们尊奚仲为薛姓的得姓始祖。 & 繁衍播迁&前文已述,薛姓发祥于今山东薛城,后又迁江苏邳州。有资料表明,战国时薛姓已播迁于湖北、湖南、江苏、河南、河北省境内,如薛公子登的曾孙薛倪曾为楚令尹,薛倪之孙薛鉴,为刘邦献策灭黥布,薛鉴五世孙薛广德为汉御史大夫,广德之孙薛愿,因仕宦淮阳太守而落籍当地。薛愿嫡孙薛汉之八世孙薛兰为曹操所杀,其子薛永从刘备入蜀,为蜀郡太守并落籍当地,永之子薛齐在蜀亡后降魏,拜光禄大夫,迁家于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世号“蜀薛”。薛齐为河东郡的开基始祖。薛齐的长房长孙恢号“北祖”,长房次孙雕号“南祖”,长房三孙兴号“西祖”。三国时,吴国竹邑人薛综的三个儿子(莹、孙、兼)皆为太子太傅,谓之吴国三傅,魏国薛夏为天水人,说明已有薛姓徙居今甘肃。晋永嘉之乱,河东人薛推随中原士族南渡,数传至薛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徙居福建晋安,是为入闽薛姓始祖。唐初,河南固始人薛使,随其岳父陈政率军入闽,从此定居漳州,数传至薛一平,为漳浦东山开基祖。北宋初年,歙县薛彦博迁居宜章南关(今湖南宜章县),是为湘、粤薛姓始祖。其六世孙薛前儒在元时移居广东乐昌九峰,是为乐昌九峰薛姓世祖。明初,薛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河南、陕西、山东、北京等地。明清两代,薛姓渡海到台湾者,闽籍较众。此后,有的又远播海外。如今,薛姓已广布全国,其分布以江苏、山西、陕西、河北、福建等省为多,这几个地区的薛姓占到全国汉族薛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 郡望堂号&薛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1、河东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2、新蔡郡,治所在今河南新蔡;3、沛郡,治所在今安徽濉溪县西北;4、高平郡,晋时治所在昌邑(今山东巨野南),南朝宋移治高平(今山东微山县西北),北齐移治任城(今山东济宁市)。& 堂号:“忠谏”、“崇礼”、“慎德”、“三凤”、“河东”、“新蔡”、“沛国”、“高平”等。 & 宗族特征&1、薛姓的故事广为流传,使薛姓在老百姓心中成为一个妇孺皆知的姓氏。诸如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乃至薛家媳妇樊梨花移山倒海的神通等等。2、薛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如辽宁锦县薛姓一支字行为:“继致顺积美,大中其允从。”又如河南新蔡牛湾薛姓的辈份序列为:“孝灵兆庆,守善光宗,恩培世荫,一道统风。”& 名人精粹&薛举: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人,隋大业三年(公元六一七年)曾与其子仁果举兵,自称西秦霸王,据陇西之地,率众三十万,不久称帝,迁都天水。后其子继位,兵败降唐。薛道衡:河东汾阴人,隋代著名诗人,累官至司隶大夫。其诗词藻华艳,边塞诗较为雄健。明人辑有《薛司隶集》。薛稷:蒲州汾阴人,唐朝大臣、书画家。曾官至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善画人物、鸟兽,画鹤尤为生动,时称一绝,他的书法与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并称“唐初四大家”。薛大鼎:汾阴人,唐代良吏,曾担任沧州刺史,开通无棣渠直达大海,被誉为铛脚刺史。永徽中升任行荆大都督长史。薛涛: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女诗人,父早亡,沦为歌妓。善歌舞、工诗词,曾创制深红小笺写诗,人称薛涛笺。明人辑有《薛涛诗》。薛仁贵: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朝名将,骁勇善战,善于骑射,他东征“白衣驰敌阵”,大败高丽;西征“三箭定江山”,镇住突厥。对巩固唐王朝的边疆有很大贡献。薛居正: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宋朝史学家,官至兵部侍郎,撰修《旧五代史》毕,晋平章事。著有《文惠集》。薛绍彭:长安人,宋代书法家,工行草书,笔致精润遒丽,颇得晋唐人法度。与米芾齐名,世称“米薛”。薛王宣:山西河津人,明代著名学者、理学家,官拜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入阁参豫机要。著有《读书录》、《从政名言》、《薛文清集》等。薛雪:江苏苏州人,清代医学家,其医术与同郡叶天士齐名,曾选辑《内经》原文,成《医经原旨》,又传他曾著《湿热篇》。薛允升:陕西西安人,清时官至山西按察使、刑部尚书等职,著有《读例存疑》、《唐明律合编》。薛福成:江苏无锡人,清外交家、改良主义者,曾作《筹洋刍议》,主张维新变法。历任浙江宁绍台道、湖南按察使、驻英、法、比、意四国公使。称赞西方君主立宪,主张发展中国工商业,著有《庸&全集十种》。
郝姓的起源是出自商末的地名。& 传说远古时代的太昊,相传即伏羲氏(又传说他是古代东夷族的首领)。太昊的佐臣郝骨氏,辅助太昊治理部落。到了商朝末期,郝骨氏的裔孙期,被商帝乙封在太原郝乡。于是期的后代就以封地名为氏,就是郝氏。& 此即《新唐书.宰相世系》所记载:“郝氏出自郝省(骨)氏,太昊之佐也。商帝乙之世,裔孙期封于太原之郝乡,因以为氏。”& 除此之外,郝姓中还有一些少数民族血统。据《姓氏考略》记载“乌桓有郝氏,又唐时土蛮有郝、杨、刘三姓。望出太原、京兆”。乌桓也作乌丸,古族名,东胡族的一支,秦末东胡遭匈奴击破后,部分迁乌桓山,因以为名。乌桓族以游牧射猎为生,汉武帝以后归附汉,活动在我国北方。乌桓族中就有一些以郝为姓的人。唐代南方蛮族中也有以郝、刘、杨为姓氏的。可见,除了商朝末期以地名为姓氏的郝氏外,古代北方及西南的少数民族中也有郝姓。& 历史上郝姓的著名人物有不少,秦有上卿郝晏,相传是期的后裔,其孙郝援,任太原守。西汉有以廉洁闻名的郝子廉;郝贤,以上谷(今河北怀来县)太守从大将军击匈奴,封众利侯;郝党,封亭乡侯。东汉有郝孟真,善方术,曹操使其领诸方士。三国魏有杂号将军郝昭。西晋有匈奴人民起义领袖郝散,曾进攻上党(今山西襄垣东),诛杀官吏。隋末有农民起义首领郝孝德,于大业九年(613年)聚众数万人起义,曾攻打章丘,又活动于黄河以北,后归瓦岗军,封平原公。唐代有高宗朝宰相郝处俊。宋代有画家郝澄,还有画家郝士安、郝锐。金国有郝守宁;金末有山东红袄军首领郝定。元代有泽州、陵川(今属山西)人郝经,他家贫好学,甚受元世祖忽必烈信任,任名臣,中统元年(126o年)曾以翰林诗读学士使宋。他的文采不俗,治学务求实用,著作有《续后汉书》、《太极演》、《通鉴书法》等。明末有学者郝锦、农民起义军将领郝摇旗。清代有著名经学家、训诂学家郝懿行,他长于名物训诂考据学,撰有《尔雅义流》、《竹书纪年校正》等书。& 现在,&郝姓在以人口数量多少为序的中国百家姓氏中排名第71位。& 郝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一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 & 寻根溯源&郝姓来源有三:1、出自子姓。据《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所载,殷商王帝乙在位时,将其子子期封于太原郝乡(今山西省太原市),其后子孙便以地为氏。2、出自郝骨氏。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相传炎帝神农氏有称郝骨氏,为太昊(伏羲氏)的辅佐,后简郝骨氏为郝姓。3、出自他族改姓。如上党、卢水、汾州郝姓出自匈奴;辽西郝姓出自东汉时乌恒人;唐时南蛮有郝姓;西夏人中有郝姓;元时都噜别族为郝姓;今土家、满、蒙、回、锡伯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帝乙。相传契为商的始祖,帝喾(高辛氏)之子。契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商族后来不断壮大,至契的十四世孙汤时,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殷商的第二十七代君王为帝乙,他将儿子子期封于太原郝乡。公元前十一世纪,商朝被周所灭,按当时的固有习惯,子期的后裔便以居地为氏,称郝姓。他们尊帝乙为郝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始于商末太原郝乡的郝姓,传了一千多年,仍是以今山西太原一带为其繁衍中心。秦汉之际,郝姓人已逐渐向山西其他地方以及陕西、河南、河北等附近境内繁衍播迁。晋末,由于官职调迁,郝姓有一支自太原徙居润州丹扬(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小丹阳),传七世有郝回,在南朝梁任江夏太守,又自丹阳徙至安陆(今属湖北)。两晋南北朝时,虽社会动荡,但居山西之郝姓由于山西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受波及不大,但河北之郝姓有避战乱而迁山东者,河南之郝姓有迁安徽者。隋唐之际,社会安定,郝姓在陕西京兆一带繁衍壮大,并形成郝姓历史上的第二大郡望——京兆郡。并有郝姓徙湖北、四川者。北宋灭亡后,郝姓有南迁江南者,而世居汾州(今山西汾阳)的著名画家郝章为避战乱,兵火后迁居阆州(今四川阆中)并落籍当地。唐宋以前,郝姓主要还是以中原地区为其繁衍的中心地带,至于郝姓南迁,较他姓要晚,规模也要小的多。唐宋之际,南方的一些地方才出现了较多的郝姓人家。元末时,灾疫不断,农民起义军四起,后互相攻伐,导致中原、华东、华中人口锐减,明初洪武年间,郝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河北、北京、山东、天津等地。明清之际,郝姓在南方各地的分布渐广,湖南、福建等省都有载入史册的郝姓人物;同时在东北的辽宁等省也有了郝姓的聚居点。清代时,世居山西北部的郝姓跟随走西口的风潮,有迁内蒙、甘肃者;而居于福建的郝姓则有渡海赴台,进而入南洋新加坡等地者。但是,此期郝姓仍是以北方为其分布繁衍的中心。如今,郝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为多,这三省的郝姓约占全国汉族郝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九。&
郡望堂号&郝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的郡望有:1、太原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 &堂号:“太原”、“丰文”、“晒书”等。& 宗族特征&1、郝姓多文人雅士,仕宦者亦多文官。2、郝姓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其源于北,而盛于北,作为一个得姓三千余年的姓氏,历经如此长时间的风风雨雨,仍立足北方,诚为罕见。& 堂号含意隽永,意味深长。如晒书堂出自郝隆晒腹的典故,寓意学问精深,满腹经伦。字行辈份排列有序。据民国残本《郝氏家谱》,河北藁城郝姓一支字行派语为:“从文鸣连,正玉思清。”& 名人精粹&郝子廉:太原(今属山西)人,性廉洁,一介不取于人。尝过姊饭,留十五钱默置席下去。每行饮水,常投一钱于井中。郝昭:三国时魏国太原人,为杂号将军。镇守河西四十余年,军民畏服。诸葛亮围困陈仓,昭与之对峙二十余日,亮不克而退,昭因此被赐为爵列侯。他反对厚葬,提倡薄葬,并身体力行。郝夫人:晋代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汝南内史王湛之妻。王湛兄嫂钟夫人,出身名门,郝氏不因低贱而低三下四,钟氏也不因富贵而盛气凌人,时人称:“钟夫人之礼,郝夫人之法。”郝孝德:平原(今属山东)人,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曾聚众数万起义,加速了隋王朝的灭亡。郝处俊:安陆(今属湖北)人,唐贞观进士,累迁吏部侍郎。为人正直,品行端正,凡他规定的民俗,都很符合道理和实情。郝澄:句容(今属江苏)人,宋代画家,他所作道释、人马,笔墨清劲而善于设色。郝质:介休(今属山西)人,北宋将领。少年从军,挽强第一。以防御西夏、平贝州贼乱有功,累迁六宅使。其治军严谨,犯者不贷,而犒赏优厚,平时自奉俭约,尤笃于信义。郝章:汾州(今山西汾阳)人,宋代画家,长于人马,与路皋橐驼、张远山水并称河东三绝。郝士安:太原榆次人,宋代画家,张远弟子,事其师甚敬。郝惠: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宋代画家,善山水人物,为燕文费之师。郝经:顺天(今北京)人,先世泽州陵川(今属山西)人,元代名臣、学者、书画家。累赠昭文馆大学士、司徒、冀国公。其字画天资高古,取众人之长为己有,故其笔画俊逸,遒劲,无倾侧妖媚之态,为当世之名笔。著有《太极演》、《原古录》、《通鉴书法》、《玉衡贞观》、《陵川集》等。郝定:兖州泗水(今属山东)人,金末山东红袄军首领。曾建立政权,国号汉,年号顺天。郝摇旗:郝姓第一猛将,原名永忠,因初在军中为大旗手,故名。初事闯王,闯王牺牲后,与李锦等联合抗清,曾取得全州大捷,后被俘杀。郝懿行:栖霞(今属山东)人,清代户部主事、学者。长于名物、训诂、考据,于《尔雅》用力最久。一生著述颇丰,作有《郑氏礼记笺》、《尔雅义疏》、《竹书纪年校正》、《春秋说略》、《山海经笺疏》、《晋宋书故》、《荀子补注》等。
任(Ren)姓源出:& 1、出自姬姓,为黄帝少子禹阳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左传正义》所载,任氏是5000年前黄帝赐封的12个基本姓氏之一,是一个十分古老而又具有光荣传统的姓氏。据《姓纂》的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十二人以德为姓,一为任氏,六代至奚仲,封薛,魏有任座,秦有任鄙。”那位任姓的始祖,据考证是黄帝少子禹(禺)阳被封在任国,其后裔以国为氏。周朝时的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等10个姓氏,都是任姓后裔的封国,最初就是由任姓分支出来的。又据《左传》上有一句话说:“不敢与诸任齿”,其中所谓的“诸任”,指的就是这10个姓氏,可见得当时这10个姓氏与任姓的密切关系。& 2、出自远古妊姓衍传,与女性妊娠有关,可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产生的古姓之一。人之所以得生,在于母亲妊娠,因生得姓。从母从女,为妊姓,后传为任姓。据《康熙字典》指出:“太任,文王之母”;又据《汉书》的《班婕妤传》上,也有赞美太任之辞说:“美皇英之女虞兮,荣任姒之母周。”这位周文王的母亲太任之为上古任氏之女,显而易见。& 3、出自风姓,为太昊氏之后,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任,为风姓之国,实太昊氏之后,故都任城(在今山东省济宁一带),太昊就是上古的伏羲氏。任国在战国时灭亡,其后代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任氏。& 4、出自其他改姓而来。如元代王倍子之宣,为避难改姓任,其后代亦称任姓。& 5、据《魏书》所载,巴&(即板木盾族)夷帅有任姓。& 6、另外古代少数民族如西夏、明代哈尼族有任姓。& 7、&今瑶、回、满、蒙、土家、羌、水等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任不齐。春秋时期楚国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被唐朝皇帝追封为任城伯,宋朝天子加封为当阳侯。相传黄帝有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苟、僖、姞、儇、依。其中被赐以任姓者,其后裔就以任为姓。然而,也许是由于这个姓氏的历史实在太久远了,所以历来对于任姓的姓源,也有好几种不同的考证。譬如,《唐书宰相世系表》上说:“黄帝少子禹阳,受封于任,以国为氏”;《通志氏族略》则说:“任,为风姓之国,实太昊之后,今济州任城即其地”。任姓的所出,真是众说纷纭。因任姓起源甚早,且均属传说,莫衷一是的情形,实际上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为源自黄帝,一为源自更古远的伏羲氏。那么,究竟哪一种说法才是正确的呢?关于这个问题,在《辞海》所提供的答案是这样的:“任姓之任,与任国之任,子孙皆以任为氏。”以上关于任姓姓源的考据,全部都是正确的。也就是说,数千年来的任姓,有黄帝的后裔,也有伏羲的后裔,他们有的是因被赐姓而得姓,有的是以国为氏。归根究底,所获的结论是:“任姓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古姓。”但在习惯上,人们把历史上第一个任氏大名人任不齐作为其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任姓尽管得姓很早,但在发展中由于一直深埋不显,所以其早期历史一直很难让人知其详。上述各支任姓中,影响最大者是出自黄帝之后的一支。据某些任姓家谱记载,黄帝之子禺阳在得姓以后,六传至奚仲,再封于薛(今山东省滕县南)。春秋战国时,魏国有任座,秦国有任鄙,他们都是禺阳的后代,楚国有任不齐。可见在先秦时期,任姓已播迁于今湖北、山西、陕西等境。同时,还可以判定任姓早期是以山东为其繁衍中心的,故任姓有以“乐安”为其堂号,其后遂成为当地一大郡望。另据《史记.南越列传》所载,南海尉任嚣曾矫诏使赵佗立国,这说明秦代已有任姓徙广东。至汉时,任姓已散居于我国北方的山东、山西、河南、陕西一带,南方则居四川、江苏、广东等地。可见,任姓在汉之前即已南迁。汉时有世居沛地(今江苏省徐州)之任敖,其后有子孙迁陕西渭南。魏晋南北朝之际,军阀混战,夷族入侵,中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任姓族人为避战乱,开始大举南迁至今江苏、安徽、浙江、湖北等地。并有任姓人迁入福建。唐时,社会稳定,政治清明,使留居河南、山东的任姓又兴旺起来。南宋末期赵姓末代皇帝四处逃亡,元蒙古骑兵南下,使任姓逃难于我国南方各地。元末明初,旱涝蝗疫施虐,农民起义军四起,造成中原、江南人口锐减,任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别迁于山东、河南、河北、江苏、陕西等地。大约自清代开始,闽、粤任姓有徙居海外者,如新加坡现有任姓华人,并建立有宗亲组织。如今,任姓已广布全国各地,尤以河南、山东多此姓,两省任姓约占全国任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任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九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的百分之零点三七。&
郡望堂号& 1、郡望& 乐安郡:汉为千乘郡。东汉时治所在临济(今山东省高青县高苑镇西北),三国时移治高苑(今山东博兴西南)。南朝宋始置乐安郡,隋置棣州,唐改乐安郡,故址在今山东省惠民县南七十里,下辖广饶、惠民、高青等县。& 东安县: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吴、越、楚。公元前333年,楚以此为春申君之封邑,始建菰城县,南浔辖域隶属菰城县。秦灭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会稽郡,下设乌程、由拳等县,今区境属乌程县。西晋太康三年(282年),分乌程县东乡置东迁县,县治在今旧馆。南朝宋元徽四年,东迁县改为东安县(治所在今浙江富春县),次年仍复名为东迁县。隋开皇九年东迁县并入乌程县。宋太平兴国7年,分乌程县东南15乡置归安县。民国元年(1912年),乌程、归安合并为吴兴县,今南浔辖域隶属吴兴县。& 2、堂号& 水薤堂:东汉时候任棠有奇节,不肯做官,隐居教授。太守廖参去访问他,他一句话不说,只拔了一颗薤,端了一杯清水放在桌上,自己抱着小孙子坐在门下。太守明白了他的意思:“一杯水是要我太守为官必须一清如水;拔一颗大薤世告诉我要为人民办好事,必须把财大势大的土豪拔除;抱着幼孙当户,是要我留心照抚孤儿。”& 此外,任姓的主要堂号还有:“玉知堂”、“叙伦堂”、“吏部堂”、“乐安堂”等。& 宗族特征& 1、任姓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古姓。任姓来源虽众,但数千年来中国的任姓,其来源主要可归纳为两种。一为源自黄帝。具体可直接追溯到黄帝的少子禹阳,跟《元和姓纂》的说法唯一不同的地方,是“以国为氏”与“黄帝赐姓”但究其实质,都是黄帝的亲骨肉。二为源自更古远的伏羲氏,虽血缘不同,却说明任姓由来已久。& 2、任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如1929年任守正修《任氏族谱》,江苏如皋任姓一支字行为:“允远士大中,万正吉顺太”。
花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百五十七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二。& 寻根溯源&花姓来源有四:1、出自姬姓。据《通志.氏族略》、《中国姓氏起源》所载,周文王之后有何姓,后何姓分出花姓。2、出自华姓。据《姓氏考略》、《百家姓.注》所载,古无花字,通作华,后专用花为花草之花,故华姓亦有改为花姓者。3、出自范姓。据《姓氏考略》所载,金代范用吉改姓花。4、出自他族。金时女真人孛术鲁氏汉姓为花;清满洲八旗姓博都哩氏后改为花姓;蒙古族伯颜氏汉姓为花;今满、蒙、锡伯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花姓的起源,典籍记载不详,传说较多。源自何氏的应为周文王之后,尊周文王为其始祖;源出华氏的应为宋微子之后,尊宋微子为其始祖。据段玉裁《说文解字.华注》所载,花字起于北朝,此前并无花字,除《述异记》载有南北朝时有女英雄花木兰外,正史上发现最早的花姓名人是在唐朝,可见花姓的起源在唐代之前,但其得姓的具体时间、始祖等,历来的姓氏书都语焉不详。& 繁衍播迁&花姓源起不详,花姓于正史出现是在唐代,除骁通过人,曾讨平四川段子璋谋反,而大诗人杜甫所赞美的上元年间的名将敬定外,尚有《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载的仓部员外郎花季陆。据《姓氏考略》所载,花姓望出东平,望即郡望或地望,意即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说明花姓之发祥也应在今山东东平县,换言之,后世各地的花姓人家,很可能都是从该地繁衍出去的。唐末五代时期,北方动荡,民不聊生,北方民众南迁甚众,花姓亦概莫能外,他们播迁于四川、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地。宋元之际,花姓除遍及北方大部分省份外,在江南之地的分布已日趋扩大,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均有花姓入居。明初,山西花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江苏等地。此后花姓逐渐播及广西、云南、贵州以及北方之辽宁,并有沿海之花姓入迁台湾。清康乾年间以后,山东等地之花姓伴随闯关东的风潮入迁东北三省及内蒙之东北区。清嘉庆年间以后,繁衍于贵州贵阳的花姓甲第连翩,荣登龙虎榜,极大的壮大了西南花姓的声望。&如今,花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辽宁等省多此姓,其一省之花姓约占全国汉族花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九。& 郡望堂号&花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的郡望主要有:东平郡——汉东平国地。治所在无盐(故城在今山东东平东)。晋移治须昌(故城在今山东东平西北)。南朝宋置郡,辖境相当今山东济宁、汶上、东平等县地。& 堂号:“东平”、“紫云”、“珠树”等。& 宗族特征&1、花姓既源起繁杂,又语焉不详,时至今日,依旧如此。2、花姓产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北朝始有花字,可见花姓始产生不会太早。3、花姓在宋人编著之《百家姓》中位列第五十五位,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宋时花姓已为华夏之著姓之一。4、花姓名人多骁勇之将,是故后世一些传奇演义中多杜撰花姓将领,除女将花木兰外,还有《水浒传》中的小李广花荣,以及一些戏曲作品中的花姓悍将。& 名人精粹&花惊定:一作敬定,唐代将领。骁勇过人,肃宗上元初段子璋反于蜀,时崔光运为成都尹,惊定为牙将,讨平之。既诛子璋,惊定将士大掠东蜀,肃宗罢光远职。花云:凤阳府怀远(今属安徽)人,明初将领。貌伟而黑,骁勇绝伦。从朱元璋于临濠,将兵略地,屡建奇功,累擢行枢密院判,守太平。陈友谅来攻,城陷被执,不屈死。吴元年追封东丘郡侯。花茂:庐州巢县(今属安徽)人,明初将领。从朱元璋定江左,灭陈友谅,平山西、陕西,积功授武昌卫副千户。征西蜀,进神策卫指挥佥事,调广州左卫,累进至都指挥使。花英:花茂子,明代将领。果毅有父风,以军功为广东都指挥使,有声永乐中。花纶: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明洪武十八年进士,中第三甲五名。花润生:福建邵武人,明代官吏。永乐二年进士,中第二甲九十一名,任古田知县,有政声,擢提学佥事。工诗文,有《介轩集》。花上苑:四川南充人,明崇祯四年进士,中第三甲七十五名。花尚:镶蓝旗人,清康熙十二年进士,中第三甲八十一名。花连布:满洲镶黄旗人,清代将领。充健锐营前锋,历官火器营鸟枪护军参领、武昌守营参将、贵州安笼镇总兵。乾隆六十年,从福康安镇压苗民军,升贵州提督。次年,以深入穷追,中石坠涧死。花沙纳:蒙古正黄旗人,清代大臣。道光十二年进士,中第二甲十二名。历编修、工部、户部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咸丰间历署都统、理藩院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奏请停捐纳举人、生员成议,酌行钞法。官至吏部尚书。花杰:贵州贵筑(今贵阳)人,清嘉庆四年进士,中第二甲三十五名。花铭:贵州贵筑人,清光绪十六年进士,中第三甲一百四十二名。
畅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百一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三。 & 寻根溯源&:&畅姓出自姜姓。据《风俗通义》、《陈留风俗传》所载,畅姓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齐国,为公族之后。& 得姓始祖&:&吕望。即姜尚,字子牙,初隐于渭滨,周文王猎于渭水遇之,与语大悦,说:“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太公望,俗称姜太公。在辅佐文王、武王灭商伐纣的过程中,吕望发挥的作用主要是:一、制定恭顺事殷,麻痹商纣的策略;二、采取争取与国,翦除商朝羽翼的步骤;三、鼓舞士气,严明纪律;四、牧野之战,亲自受命突击。辅佐武王完成灭商大业后,吕望被列为首封,封于齐,定都营丘(今山东淄博东),成为齐之始祖。齐有征讨五侯九伯之特权,地位在各封国之上。春秋时,齐之公族一支为别他族,改称畅姓,并尊吕望为其始祖。& 繁衍播迁&:&畅姓发源于春秋时的齐国,历桑海桑田,世事变迁,渐在洛水之北的河南郡和河北、山东、河南间地的魏郡形成大的聚落,其人丁兴旺,枝繁叶茂。两晋南北朝时,中原板荡,狼烟四起,畅姓同其他中原士族一样,有避乱进入今安徽、江苏、浙江等南方省份者。隋唐两代,畅姓河南郡望仍存,而魏郡的治所临漳由于几度焚于战火,畅姓不得已徙奔四方,一支迁入表里山河的山西,在晋南的河东郡落籍,中唐时期以一首与王之涣同名的诗《登鹳雀楼》享誉诗坛的畅当便是河东郡人,该诗与王诗俱为情景交融的好诗,诗曰:“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南宋偏安江南后,加之宋末蒙古铁骑践踏江南,畅姓人不堪战火之苦,或谋生,或逃难,或仕宦渐散居于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四川等省。明初,山西畅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北京、陕西、河北、河南等地。明清两代,畅姓繁衍之主流依旧在北方,后伴随走西口,闯关东等各种自然移民运动,畅姓渐分布于西北、东北、华南各地。& 如今,畅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山西、河南多此姓。 & 郡望堂号&:畅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①河南郡,汉改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故城在今河南洛阳东北),辖境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黄河以北原阳等地;②魏郡,汉代置郡,治所在邺县(故城在今河北临漳西南),辖境相当今河北武安以南、涉县以东,山东冠县以西,河南滑县以北地区。& 堂号:“河南”、“舒乐”等。& 宗族特征&:&①畅姓史传名人不多,但多出类拔萃者。②畅姓始祖吕望深谙文韬武略,为劝文王不贸然攻商,曾以一段非常精彩的语言来劝说他:“鸷鸟将击,卑身翕翼;猛兽将搏,俯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录此与畅姓子孙共勉。& 名人精粹&:&畅曾:西汉人,传撰有《水德经》。畅惠明:南朝齐学者,撰《论语义》十卷。畅璀:河东(今山西夏县)人,唐代大臣。乡举进士。玄宗天宝末,安禄山奏为河北海运判官,历三迁而任大理评事。曾被郭子仪辟为从事,肃宗时拜谏议大夫。代宗广德二年,为散骑常侍、河中尹兼御史大夫。永泰元年,与裴冕等待制集贤院。官终户部尚书。其廓落有口才,好谈王霸之略。畅当:畅璀子,唐代诗人。擢进士第,德宗贞元初为太常博士。昭德皇后卒,当议太子服期,请循魏晋制,太子遂以卒哭除服,心丧三年。官终果州刺史。工诗,有诗集。畅悦:河东人,唐代官吏。德宗贞元初为尚书左丞。三年,出拜湖南观察使。四年,自太子左庶子,拜桂管观察使。卒于镇。畅&:唐代画家,善画山水,似李思训。其子畅明瑾亦工画,成就超过父亲。畅大隐:洛阳人,宋代学者。曾事程颐。《程氏遗书》二十五卷,即其所记。畅师文:南阳(今属河南)人,字纯甫,号泊然,元代官吏。许衡弟子。与姚燧、高凝相友善。世祖时陈时政十六策,丞相安童奇其才,辟为右三部令史。累拜监察御史,纠劾不避权贵。历官皆有惠政,以翰林学士卒,谥文肃。有《农桑辑要》。畅讷:南阳人,元代学者。有诗名,曾校注《地理指掌图》,仕为汴幕官。畅宣:明代官吏。官泰安知县,有循声,以母忧去。民颂于副使,以闻,仁宗命服阕还任。宣德元年,服阕,吏部以请,宣帝命依先帝命还任。畅亨:山西河津人,字文通,明代官吏。成化十四年进士及第,中第三甲二十五名。由长垣知县擢御史,巡抚浙江。岁饥,奏罢上供绫纱等物。弘治元年,又请罢温、处银课,欲置镇守中官张庆伏法。为庆所构,谪泾阳知县。畅华:陕西陇西(今属甘肃)人,字子实,明代官吏。正德十二年进士,中第三甲一百六十七名。初授无锡知县,历官刑部广东司主事。后于福建司员外郎,决狱多所平反。嘉靖九年,升山西按察司佥事,分巡河东道,弭盗安民。在职三年,以年近六十,乞休去。畅悦:河南孟津人,清顺治三年进士及第,中第三甲九十五名。畅泰兆:河南新乡人,清康熙十八年进士及第,中第三甲七十八名。畅云松:山西祁县人,清康熙二十四年进士及第,中第三甲三十九名。畅于熊:河南新乡人,清雍正二年进士及第,中第三甲二百一十二名。畅曾羽:山西河津人,清雍正八年进士及第,中第三甲一百五十二名
曲(Qū)& 曲姓出自姬姓,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晋国。晋穆侯林生封他的少子成师于曲沃(今天山西省境内),其后世子孙就以封地名作为了姓氏,后来又改复姓“曲沃”& 为单姓“曲”。曲环是唐朝的司空,曾经做过晋昌郡王。曲端是宋朝的宣州观察使,好读书,善作文章,长于兵略。曲廉,明朝县官,治理水患,政绩优良。& 曲迎林&黑龙江佳木斯郊区教师& 一、姓氏源流& 曲(Qū)姓源流纯正,源出有二:& 1、出自姬姓,以地名为氏。据《风俗通义》所载,上古周朝时期,周武王将第三个儿子封在晋地,这位王子叫叔虞。叔虞的第八代孙子即春秋晋国的晋穆侯,晋穆侯又封其少子成师于曲沃那人地方(在今山西省闻喜县东北)的首领,成师的支孙就以封地名作为了姓氏,为曲沃氏。后来又改为单姓曲,遂有曲氏,世代相传。& 2、源于夏王桀的大臣曲逆,他的子孙中也形成一支曲姓。& 得姓始祖:曲沃桓叔。成师,西周末东周初时晋国人,周武王第三子叔虞之九世孙,穆侯林之子,文侯仇之弟。仇子昭侯时,封其叔于曲沃,是为曲沃桓叔。曲沃之地大于晋之国都,再加上桓叔德行高尚,颇得曲沃国民拥戴。后晋臣潘父弑昭侯,而迎立桓叔,由于晋之臣民同仇敌忾,桓叔败回曲沃,于数年后(公元前732年)郁郁而终。其子曲沃庄伯亦曾兴兵攻晋,但不得结果。传至其孙曲沃武公姬时,族强势大,民心多附,他连杀三君(哀侯、小子侯、侯缗),尽并晋地,而代晋为诸侯,史称晋武公。武公代晋后,仍都原晋之国都一翼(今山西省翼城),而留居曲沃之宗族,后以地为氏,称曲姓,并尊曲沃桓叔为得姓始祖。&?SOj+~&)A0& 可以可以论坛&--&可以可以论坛,真的可以&Eq3EAa& 二、迁徙分布& 曲姓发源于今山西曲沃一带,在得姓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基本繁衍生息于此。战国时,三国分晋,曲姓有因仕宦关系或其他原因进入今河北、河南之地者,而繁衍于祖居地之曲姓则由于种种原因或北徙今山西临汾一带,或南迁至今山西、河南间地的陕县一带,进而进入陕西。秦时,有御史名曲宫,便是曲沃桓叔之裔孙。两汉之际,曲姓除在今陕西临汾、河南陕县一带繁衍迅速以外,还有一支北迁雁门郡,并在该地逐渐形成大的聚落。魏晋南北朝时期,曲姓在今陕西临汾、河南陕县一带族大势众,人口兴旺、昌盛,为曲姓平阳郡望、雁门郡望、陕郡郡望。隋唐两代,曲姓上述郡望仍在,尤以陕州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人曲环为其杰出代表。其客居陇右(今青海东郡)子孙有落籍此地者。唐末,曲承裕由于仕宦的原因进入安南,子孙留居当地。两宋时,特别是赵宋王朝偏安江东后,曲姓徙入南方者渐渐多起来。明初,山西曲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陕西、甘肃、河北、山东、北京等地。此后至清中叶,曲姓逐渐散居于内蒙、湖北、广西、广东、云南等广大省份。清康熙年间以后,山东、河北等地的曲姓因为谋生的原因进入东北三省,子孙遂留居当地。解放后,伴随开发北大荒、军垦、农垦之运动,有更多的曲姓落籍东北。曲姓基本上以山西曲沃为中心繁衍播迁,明朝以前,主要聚居于山西境内和山西与河南交界处,明朝初年的移民运动才使曲姓先民向中国北方各省扩散。元末农民大起义后建立起来的明王朝,面临的是这样一种状况:一方面农民军给蒙、汉贵族、地主阶级以沉重地打击,蒙古统治集团被推翻,许多汉族地主被杀,由于封建统治者在镇压农民起义中的大肆屠杀,元朝统治集团的内部厮杀以及盘踞在地方上的军阀混战,使得社会经济残破,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山东、河南地区长期受到元朝军阀的摧残,以至道路榛塞,人烟断绝,多为无人之处。朱元璋建立的新王朝,如不设法改变这一状况,显然是不能持久的。所以,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安定社会、组织生产的措施。其中屯田是很重要的措施。屯田计有军屯、民屯、商屯三种形式,以军屯规模最大,组织也最完备。而“移民就宽乡”,实行民屯也是重要措施之一,与当时北方其他省份相比,山西一带既无兵燹之苦,也无灾荒之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人口数量高达400多万,比当时河北、河南两省的人口之和还要多,所以成为人口输出的主要基地。据青岛地区周围、特别是崂山一带村庄的家谱记载。大多数村庄家谱均记载,其祖先自云南迁移而来,其中曲姓村庄亦有同样记载,如沙子口街道南姜村曲氏族谱,开篇即记有:“据传,先祖于明朝永乐年间自云南大槐树里头迁移而来……”虽是据传,但再结合周围其他村庄及有关史料记载,应该说,南姜曲姓为明朝移民,这一点基本符合史实。但有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就是大多数家谱都记载,其先祖来自云南而不是山西。对这个问题,早在文革前《光明日报》就曾发表过一篇题为《要问祖先何处人,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文章,引证了大量的权威性资料,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如今,曲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辽宁、黑龙江等省份多此姓,二省之曲姓约占全国汉族曲姓的百分之五十五。曲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六十四位的姓氏,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六。& 三、历史名人& 曲&环:唐代安邑人,官至司空,封晋昌郡王。善兵法,善骑射。天宝年间(742-756年)授果毅别将。安禄山反,守邓州,平河北,败吐蕃,威名大震。后任陈许节度使,宽赋税,简条教,不三年乃五谷丰登。=Nqwu.e~b& 曲&端:北宋人,文韬武略集于一身,惩罚了贪官污吏、奸诈小人,老百姓心里高兴,安居乐业。官宣州观察使,好读书,善作文章,长于兵略。后来被奸臣陷害,死在大牢里,人们都感到万分痛惜。HrubZ& 曲&廉:明朝县官,治理水患,奖励耕种,政绩优良&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平阳郡:三国魏置,治所在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 雁门郡:战国赵置,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 陕&郡:治所陕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西)。h(?.g& 晋昌郡:晋分敦煌郡置晋昌郡,治所在今安西东南。辖今安西、玉门市一带。其地在隋时均属敦煌郡,唐又析出为瓜州晋昌郡。& 安康郡:即金州,古地名,西魏始置。隋改为西城郡,宋曰金州安康郡,治所西城(即今陕西省安康县)。& 2、堂号(缺)& 【曲姓宗祠通用联& 〖曲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金城望族;& 泉郡名宗。& ——佚名撰曲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曲见为金城豪族。下北典指北齐酒泉人曲珍,善骑射,封安康郡王。& 安康世泽;& 陕郡家声。& ——佚名撰曲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曲姓的郡望。(见上题头《四、郡望堂号.1、郡望》介绍)& 〖曲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工书娴将略& 宽赋养民生。& ——佚名撰曲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镇戎人曲端,字正甫,工书而能文,娴熟兵略。官泾原路将,对外抵御西夏军,对内安定地方,以至路不拾遗。后历官宣州观察使、渭州知州。下联典指唐代安邑人曲环,喜读兵法,善于骑射。天宝年间任果毅别将,安禄山叛乱时,他参与讨伐史朝义,平定河北,又大破吐蕃兵,威名大震,封晋昌郡王。后任陈许节度使,宽赋敛,减苛政,不到三年而使境内五谷丰登。& 〖曲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工书文而娴将略;& 宽赋敛以养民生。& ——佚名撰曲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曲端事典。下联典指唐.曲环事典。
洪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七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六。& ▲寻根溯源& 洪姓来源有六:& 1、出自共工。据《元和姓纂》及《尚书》等所载,共工之后本姓共,后因避仇改洪姓。& 2、共国之后所改。据《通志?氏族略》所载,西周有共国(故城在今河南辉县),子孙以国为氏,后加水成洪。& 3、据《路史》所载,相传帝鸿(即轩辕氏)之后有洪姓。& 4、周时扬侯国,因建都洪洞,又称洪洞国,子孙以国为氏。& 5、避讳而改。据《百家姓考略》所载,豫章宏姓、常州弘姓为避唐明皇讳而改洪姓;据《姓源韵谱》所载,五代刘弘昌、刘弘果为避宋太祖之父讳而改洪姓。& 6、出自他族改姓。清满洲八旗姓爱新觉罗氏、洪佳氏、宏义氏等后全部或部分改姓洪;裕固族克孜勒氏,汉姓为洪;清高丽人姓,凡四派,出南大门、得州、易州、开城府等地;今满、朝鲜、蒙古、壮、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共工。上古炎帝的后裔,黄帝时任水官。史书云:“共工,人面,蛇身,朱发。”是把共工神化的一种描绘。其活动中心应在黄河中游,近伊、洛流域。据古史记载,他曾与颛顼争为帝,怒而撞不周之山,使支持天的柱子被撞断,地的四角也裂开,所有这些神话般的描绘都是在说明炎黄两系争权斗争的激烈。为了怀念这位先人,遂有共姓。后因避仇,又因共工有水德,成洪姓,尊共工为洪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上古时期的共工,于四千二百年前被虞舜流放到幽州。洪姓形成后,直至汉代,主要是在其发祥地今河北、河南、辽宁一带发展繁衍。据《元和姓纂》所载,三国东吴庐江(今属安徽)太守洪矩是宣城人,唐代有“清河丞洪孝昌,代居舒州(今安徽舒城),状称矩后……”。由此可见,三国时期洪姓已有徙居安徽者。唐高宗总章年间,河南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随从陈氏父子戍闽的中原将士两次共约七千人、六十四姓,其中有洪姓落籍福建,这当是洪姓最早入闽者。唐玄宗时,豫章宏姓为避讳改姓洪,加之唐末世居徽州婺源(今属安徽)黄荆墩的洪姓为避战乱行徙于饶州乐平(今属江西)之东,凡七百余家,世代读书耕桑,逐渐昌盛为洪姓豫章郡望。《姓氏考略》说洪姓“望出敦煌、豫章、宣城”。望即郡望或地望,指魏晋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家族。这说明唐代及其以前,洪姓不仅称盛于安徽、江西,而且甘肃还有一支比较兴旺。常州洪姓由洪察而改,子子舆,孙经纶皆显贵于当朝,并沿袭洪姓未改。隋唐以后,洪姓称盛于皖赣一带。北宋初,江西乐平的一支洪姓入迁福建宁化,后又派分出两支,一迁广东海阳汤田,旋迁嘉应州;一迁丰顺布心,再迁梅县石坑玉坪(奉洪贵生为开派祖)。明初,山西洪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陕西、湖北、江苏等地。清代,南方各省含台湾、北方各省含甘肃、新疆皆有洪姓人居住。如今,洪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江苏、浙江等省为多,上述两省之洪姓约占全国汉族洪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六。& ▲郡望堂号&洪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1、宣城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2、豫章郡,治所在南昌(今江西省会);3、敦煌郡,治所在敦煌(今属甘肃)。& ▲堂号:“义居”、“招隐”、“平山”、“敦煌”等。& ▲宗族特征& 1、洪姓源起庞杂,虽源起脉落清晰,但时至今日已混沌难辨,成为中华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2、先秦至五代十国的漫长历史时期,见诸于史册之洪姓人物寥寥无几,纵有亦知名度不高。从宋代开始,入载史册之洪姓名人日盛,既有外交家、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学者,又有农民起义军领袖等等,可谓人才济济。& ▲名人精粹& 洪子舆:江苏常州人,唐代大臣。睿宗时官至侍御史。洪皓: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宋代大臣、词人。政和进士。曾以礼部尚书之职出使金国,被扣十五年才被放回,有宋之苏武之美誉。后因与秦桧不合,被贬。他学识渊博,著有《帝王通要》、《松漠纪闻》、《鄱阳集》、《鄱阳词》。洪适:南宋大臣、词人,洪皓长子。绍兴年间举博学鸿词科,历官至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后乞休归居,以著述吟咏自娱,其词境清逸,风度潇洒。有《盘州集》、《盘州乐章》。洪迈:南宋大臣、史学家。洪适三弟。亦举博学鸿词科,累迁中书舍人兼侍读、直学士院、翰林学士、龙图阁学士、端明殿学士。有《野处类藁》、《容斋随笔》、《夷坚志》等。二哥洪遵乃钱币学家,有《泉志》。洪炎:南昌人,黄庭坚外甥,南宋诗人。进士出身,累官至秘书少监。诗属江西派,有《西渡集》。洪咨夔:字舜俞,号平斋。临安於潜(今浙江临安西)人,南宋大臣、词人。嘉定进士,历任刑部尚书,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后加端明殿学士。词学苏、辛,以淡雅见长。有《平斋词》、《平斋文集》、《春秋说》。洪升:字日方思,号稗畦。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朝剧作家、诗人。杂剧代表作为《长生殿》,现存还有《四婵娟》。另有诗集《稗畦集》、《稗畦续集》、《啸月楼集》。洪亮吉:阳湖(今江苏常州)人,清朝史学家、经学家、文学家。乾隆进士,任翰林院编修、贵州学政。一生著述颇丰,尤精于史学与地理沿革。有《春秋左传训诂》、《补三国晋书地理志》、《洪北江全集》等。洪秀全:广东花县人,太平天国运动领袖。一八五一年一月十一日在金田率众起义,建号太平天国,称天王。两年后定都南京,改称天京。杨韦内讧、石达开出走,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后在中外势力镇压下失败,一八六四年六月病死于孤城天京。洪仁王干:洪秀全族弟。太平天国后期重要领导人之一。一八五八年辗转到天京后,被封为干王,总理朝政。他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并写出《资政新篇》,主张向西方学习。天京沦陷后,辅佐幼主,以图恢复。后被俘于江西石城,不屈被杀。洪钧:江苏吴县人,清末外交官。同治年间中状元,历任提督江西学政、翰林院侍读学士等职。后出使俄、德、荷、奥诸国,官至兵部左侍郎。著有《元史译文证补》。著名交际花赛金花即为其妾。洪学智:安徽金寨人,中共高级将领。有勇有谋,抗美援朝时任志愿军副总司令,一九五五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上将军衔。
兰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三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七。 & 寻根溯源&兰姓来源有三:1、出自姬姓,乃周文王之后。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郑国穆公名兰,支庶以王父名为氏。2、春秋时,楚有大夫食采于兰(故城在今山东枣庄东五十里),其后以邑为氏。3、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而来。据《后汉书》所载,三国时,南匈奴贵族四大姓(即呼延、须卜(卜)、乔、兰)中有兰姓;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代北鲜卑乌落兰氏,在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改单姓兰;元代蒙古族姓喀喇氏,祖名阿尔斯兰,子孙遂以兰为姓;裕固族兰恰克氏,汉姓为兰;今彝、土家、满、回、壮、俄罗斯、瑶、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姬兰。即郑穆公。公元前八零六年,周宣王把同父异母少弟姬友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东),称郑桓公,为西周最后分封的一个诸侯国。下传至公元前六二七年,郑穆公即位。传说穆公之母生穆公时,梦见天使手执一株兰草,异常恭敬的赠予她,其时幽香扑鼻,醒来似乎余味无穷,不久产下一子,遂将其子取名为兰。姬兰在位二十二年,死后谥号为穆,史称郑穆公。其支庶有的以王父之名为氏,称兰姓。他们尊姬兰为其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郑穆公时,郑国已迁都于新郑(今属河南)。公元前三七五年郑为韩所灭。兰姓子孙纷纷外迁,大多西迁陈(都城今河南淮阳)、宋(都城在今河南商丘)间地。此后至秦汉,兰姓基本上在中原一带繁衍发展。两汉时,见诸史册之兰姓仅有武陵太守兰广和兰夫人,且只有只言片语,让人难知其详。魏晋南北朝时,先秦有将军兰殊,南朝有兰子云,中昌魏(今河北大名)人兰钦、兰夏礼父子。可见此际已有兰姓因仕宦之故徙居江南。唐有涪州(今重庆市涪陵区)人兰冲虚。所有这些史实证明,今重庆、江苏等南方亦有了兰姓人活动的身影。兰姓郡望(郡望是指魏晋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有中山、东莞、汝南,这说明在唐代及其以前兰姓曾长期称盛于今河北定州,山东莒县、河南平舆一带。宋元之际,兰姓因仕宦,躲避兵火、瘟灾等原因始大举播迁江南各地,广泛分布于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等地。元末,山西因处于表里山河的特殊地理位置。对当时中原、江东一带饱受战火的老百姓而言,简直就是人间天堂,世外桃源,故山西兰姓繁衍得较为兴盛。明初,山西兰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安徽、浙江、河南、湖北等地。明末张献忠屠川,使川地百姓人口锐减。清初,伴随湖广填四川的运动,两湖之兰姓入迁四川。明、清两代,始有沿海之兰姓飘洋过海,或迁居台湾,或迁居东南亚各地。如今,兰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湖南、福建、江西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兰姓约占全国汉族兰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七。& 郡望堂号&兰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1、中山郡,汉代时所置,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州);2、汝南郡,汉代时所置,治所在平舆(今河南平舆北);3、东莞郡,汉为城阳郡,晋改称东莞,治所在莒(今山东莒县),后又改为东安。& 堂号:“中山”、“平水”、“东莞”等。 & 宗族特征&1、兰姓是典型的南方姓氏,其源于北,而盛大于南。2、兰姓来源庞杂,但无论出自何支,均为中华姓氏大家庭中一员。3、当代不少地方,习惯上把兰姓与蓝姓混为一谈,即把兰字作为蓝字的简化字使用。事实上,古兰姓与蓝姓在历史上完全是两个姓氏,蓝姓出自嬴姓,另有自己的血统源流。& 名人精粹&兰殊:十六国时前秦人。原为苻洛手下将领。在苻洛举兵攻打苻坚时,兵败被俘,苻坚将其赦免,并任命为将军。兰钦:字休明,中昌魏人,南朝梁将领。初授东宫直阁,后因屡立战功升任衡州刺史。在任期间有惠政,甚得民心。后进号平南将军,封曲江县公。任广州刺史时,被前刺史于食中下药毒死,年仅四十二岁。兰夏礼:兰钦子,南朝梁将领。侯景之乱时,叛军至历阳,其率部长途奔袭景军,战败而死。兰冲虚:涪州(今重庆涪陵)人,唐代道士。居静思观修道,据传于中宗神龙元年得道仙去。兰宗周:唐代地理学家,著有《水气略》。兰以权:字世衡,湖广襄阳(今属湖北)人,明初官吏。洪武初以才学选授中书省照磨。后受太祖朱元璋之命前往广西左、右江地区,安抚少数族民,因功升为礼部员外郎,累官至应天府尹。其博学能诗,为人端谨。兰国征:陕西中部人,明代官吏。以明经官乾州训导,后升榆林卫教授。洁身自好,不受生徒馈赠。乐于助人,曾于岁饥时把自己俸米分给诸生之贫者。兰茂:字廷秀,号止庵、和光道人。云南嵩阳人,明代学者、医药学家。博览群书,通晓经史百家,精于医药。曾以方略帮助兵部尚书王骥攻麓川。后淡于仕途,居住民间著书。有《韵略易通》、《滇南本草》、《兰隐君集》、《医门摩要》等。其中《滇南本草》为现存较早,且较完备之地方本草。兰玉:直隶赵州(今河北赵县)人,明成化八年进士及第,中第三甲四十三名。兰第锡:字庞章,山西吉州(今吉县)人,清代官吏、水利家。乾隆十五年举人,官凤台(今山西晋城市)教谕,累擢河东河道总督,后调任江南河道总督,加兵部侍郎。任内一直致力于防洪治水,曾于河南、江苏等地抢修黄河护堤。嘉庆元年(一七九六年)负责堵塞江苏丰县曲家庄六堡黄河决口,昼夜守候工地。其治水勤奋妥贴,为官清廉,后因积劳成疾,卒于任上。兰芝堂:一作兰之堂。四川郫县人,清乾隆十七年进士及第,中第三甲一百四十九名。兰庭辉:福建上杭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指挥员。生于一九一三年,死于一九八三年。一九六一年被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衔。兰敏:天津人。早年参加革命。解放后,曾任山西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后调任内蒙古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兰培珍:山西原平人,少儿教育的积极实践者。一九六零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1、王姓 王氏为姓,意指“王家之后”或“帝王之裔”。按姓氏人口统计,王姓居第1位,全省总数为2927402人。起源于山西太原的王氏,系周灵王太子姬晋之后裔。《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曰:“周灵王太子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宗敬死后,即葬于晋阳城北,墓地称“司徒冢”。其后太原王氏后裔,徙居各地,人才辈出,又形成许多支源于太原之王氏衍派。 &宗敬之裔孙王翦,自幼喜爱兵战之事,成年后为秦国将军。他作战勇敢,攻无不克,威震四海。秦统一六国过程中,征燕国,平楚地,下百越,战功十分显赫。秦始皇论功行赏时.王翦与大将蒙恬共执牛耳。王姓与蒙姓同居天下之先。王翦之子王贲亦为秦国将军,曾败楚军,平魏地,征辽东,屡立战功。王贲子王离,字子明。秦二世夺大将蒙恬兵权,任用王离为大将军。钜鹿之战,王离败于项羽而亡。王离有二子,长曰王元,次曰王威。王元为避乱,徙居山东琅琊,是为琅琊王氏之祖。王元四世孙王吉,为东汉时谏议大夫,开创了琅琊王氏显贵的先河。王威仍居晋阳,西汉时任扬州刺史。其后子孙散居各地。至九世孙王霸,又重返故里,定居太原。王霸生于东汉,屡聘不任,隐居读书。王霸有二子,长曰殷,东汉时中山太守,食邑祁县,其后裔称祁县王氏;次曰咸,随父居晋阳,其后裔称晋阳王氏。后来,祁县王氏和晋阳王氏,人才辈出,成为三国两晋南北朝以致隋唐时期影响巨大的名门望族。 &琅琊王氏传至王导,举族南渡,相东晋元帝于金陵,是为“王氏金陵祖”。王导历事元帝、明帝、成帝三朝。自是王氏一姓,盛于江左,世称望族.与谢安一门,号为“乌衣巷世家。” 太原王氏后裔王祜,北宋时大名莘县人,字景叔。据《宋史.王旦传》载,景叔曾在庭院中亲自种植三株槐树,并预言“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后来他的次子王旦果然当了宰相,其孙王素又做了来宋仁宗时的工部尚书.曾孙王巩文彩出众,与苏轼友善,苏轼为之作“三槐堂铭”,从此三槐堂扬名天下,成为其子孙后代通用的堂名。 &开闽王氏是东南沿海及海外侨胞中很有影响的一个王氏家族,闽粤港台以及泰国、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王氏家族,很多自认他们是开闽王氏的后裔,都尊奉王审知为他们之始祖。其实,王审知就是太原王氏王翦的后代。《十国春秋.闽国.忠懿王庙碑》载:“审之、字详乡,姓王氏,本琅琊人。秦将翦三十四代孙。高祖晔,唐贞元中为光州定城宰,有善政以及民,因迁家于是郡。遂为固始人矣。”唐末战乱,王审知跟随其兄王潮率军入闽,王潮死后,王审知袭职。由于王审知在开发和治理福建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尊为“开闽王氏之祖”。后来,其子建号称帝,建立闽国,王审知被追认为昭武孝皇帝,庙号太祖.宋太祖赵匡胤得天下后,因敬仰王审知的德政,御笔亲题“八闽人祖”四字庙额。从此,闽人对王审知更加推崇。民间崇拜王审知的建筑,所在多有,视之如神。由福建徙居港台以及东 南亚各地的王氏后裔,都尊奉周灵王太子姬晋,为他们开宗立姓之始祖,王审知为开闽王氏之祖。 &王姓出于姬姓者,除周灵王太子晋之外,还有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裔和周考王之弟揭的后裔。此外,还有出自殷王子比干之后裔的子姓之王氏以及出自帝舜之后的妫姓之王氏。这些都不是起源于太原的王姓。 2、张姓 山西省按姓氏人口统计,张姓位居第2位,总人数为2818765人。关于张姓起源,流行较广的是始祖挥公说。唐代林宝撰《无和姓纂》云:“黄帝第五子少 昊青阳生辉,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因姓张氏。”宋代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云:“张氏出自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欧阳修是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谱牒学家。他和苏洵创立的编写族谱的体例,被尊为“欧苏体例”。广为后世修谱所效法。挥公为张氏开宗立姓之始祖说,自宋代起伴随私修族谱的兴起和盛行,广泛流传开来。根据考古资料,最早的石箭镞是在山西朔州峙峪遗址中发现的,约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晚期。黄帝时代已普遍出现了石箭镞,因此,挥在总结劳动人民实践经验基础上发明弓矢,是符合历史实际的,挥为张氏开宗立姓之始祖也是可信的。
&挥公的封地在何处?很多张氏族谱和方志都记载在太原府太原县尹城里。明嘉靖年间张宪、张阳辉主修的《张氏统宗世谱.本原纪》载:“尹城派,始祖挥公,受封之国在山西太原府属之地.挥生昧,为玄冥师。昧生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帝用嘉之,封诸汾川,掌水旱厉疫之职,即山川之神也。世飨其祀,今太原县有庙存焉。”清乾隆《清河张氏宗谱.古今世表图》载:“挥、封国尹城,在山西太原府。”清嘉庆《张氏合修家谱.宗庙》载。“始赐姓张挥公,庙在山西太原府太原县尹城里。”清光绪《清河张氏宗谱.张氏古今通派分迁地舆图考》载:“山西通派,尹城派,始祖挥公受封之国,昧公居之,在今太原府太原县”。光绪《旌阳张氏通修宗谱.本源宗支》载:“尹城派始祖挥公,所居之地在山西太原府太原县,有庙存焉.”明万历《太原府志》卷八载:“台骀泽,一名晋泽,太原县南十里。晋水下流,汇而为泽……其傍有昌宁公庙,即台骀神也。”清道光《太原县志》卷三载;“汾水川祠即台骀神庙,在晋泽南王郭村。节度卢钧改今名。晋封昌宁公,宋封灵感元应公,赐额曰宣济庙,有掌禹锡所撰碑记。”经实地考察,今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确有台骀庙即张氏之祖庙存在。因此,张氏始祖挥公受封于太原尹城里,这是明清两代许多主持修谱者和纂修方志者一致的看法。 &张氏起源于太原府太原县尹城里,其后迁往全国各地。《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就列举了许多太原张氏之衍派。诸如:“韪,晋散骑常侍,随元帝南迁,寓居江左”,是为江左张氏之始迁祖;韪的“六世孙隆,太常卿,复还河东,后徙洛阳”,是为洛阳张氏之始迁祖;“始兴张氏也出自晋司空华之后,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是为曲江张氏之始迁祖;“清河东武城张氏,本出汉留侯良裔孙司徒歆。歆弟协,字季期,卫尉,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内徙清河”,是为清河张氏之始迁祖,等等。正因为史籍中有很多源于太原张氏始迁祖的记载,所以明嘉靖时张宪、张阳辉主修《张氏统宗世谱》时,记载了直接和间接源于太原的衍派达118派之多。清光绪年间张廷辉等编修《清河张氏宗谱》时,记载源于太原迁往全国各地的衍派,竟达231派,较明嘉靖时增加了将近一倍。 &当然,全国的张氏并非都起源于太原,但太原是张氏影响巨大而深远的起源地,则是毫无疑问的。 & 3、赵姓 按姓氏人口统计,全省赵姓居第5位,总人数为1077586人。赵姓起源于山西赵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云:“赵氏出自嬴姓,颛顼裔孙伯益,帝舜赐以嬴姓。十三世孙造父,周穆王封于赵城,因以为氏。”周代的赵城,东汉为永安县地,隋为霍邑县地,故址在今洪洞县赵城镇一带。由于造父受封于赵城而得赵姓,下传六世至奄父,名公仲,为周宣王近御,因助‘“宣王中兴”有功,赵姓初兴。周宣王三十九年(公元前789年),宣王下令伐姜戎,奄父认为条件不成熟,劝阻宣王出兵,宣王不听。结果战于千亩(今山西介休南),王师大败,宣王圣驾亦被打翻,在千钧一发之际,奄父之子叔带护驾突围。宣王为感谢叔带的救命之恩,任其为执政。从此,赵氏家族日益兴盛。宣王死后,周幽王继位,朝纲大坏,叔带被逼逃往晋国。晋文侯慕其才,任用叔带为国卿,叔带遂在晋国发展势力。叔带五世孙赵夙,事晋献公。献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赵夙受命率晋军伐霍、魏、耿三国,因军功献公赐赵夙耿地(故址在今山西河津县南)。赵夙之孙赵衰,字子余,随重耳出亡十九年,终于将重耳扶上王位宝座,是为晋文公。晋文公赐赵衰原伯地(故址在今山西沁水县西北),封为原大夫,任国政.赵衰谢世前两年,赵衰子赵盾已接任国政,为“晋正卿”。从此,赵盾独揽朝政达十余年之久,其时赵姓已成为一个人口众多,势力显赫的大族。 &秦灭赵以后,赵姓分为天水和涿郡两大支。秦任用赵衰后裔赵公辅主西戎,号曰赵王,世居陇西天水西县。赵公辅十二世孙赵融,字长,后汉历官右扶风、大鸿胪。赵融七世孙赵瑶,为后魏河北太守。赵瑶五世孙赵仁本,为唐高宗时宰相,赵氏成为天水望族。徙居涿郡之赵姓,至西汉时赵广汉任京兆尹,京兆大治,政绩卓越,进爵为关内侯,赵姓成为琢郡望族。赵广汉孙赵贡,亦为汉朝京兆尹,位同宰相。其后晋时有一代名士赵至,隋代有赵世模和赵元淑父子。世模随隋文帝建国,战死疆场,其子元淑袭承父官,授骠骑将军,后因功进位柱国。赵元淑之裔孙赵弘殷,即宋太祖赵匡胤之父。公元960年,陈桥驿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涿郡赵姓成为天下之第一显姓。北宋灭亡后,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邱南)称帝,建立南宋。不久又迁都临安(今浙江杭州)。随着赵宋政治重心的南移,赵姓族人亦随之大举南迁。 4、杨姓 按姓氏人口统计,杨姓居全省第6位,总数为942784人。杨,西周时姬姓侯国,其地在山西洪洞县东南范村一带。春秋初被晋国兼并,子孙便以原国名为氏,是为杨姓。 有些史籍和杨氏族谱是以伯侨为始祖记载杨氏世系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晋武公子伯侨生文,文生突,羊舌大夫也。又云晋之公族食邑于羊舌,凡三县:一曰铜鞮,二曰杨氏,三曰平阳。突生职,职五子:赤、肸、鲋、虎、季夙。赤字伯华,为铜鞮大夫,生子容。肸字叔向,亦曰叔誉。鲋字叔鱼。虎字叔罴,号‘羊舌四族’。叔向,晋太傅,食采杨氏,其地平阳杨氏县是也。”杨伯侨,又名文实,晋武公之子,献公之弟。周襄王念其先人功勋,仍封伯侨于杨,为杨侯,承继乃祖爵位,谥贤敬。伯侨长子名文,又名逊,袭侯爵。文生子名突,官拜羊舌大夫,食邑于羊舌,故又称羊舌突,辖铜鞮、杨氏、平阳三邑。晋悼公时,叔向以知识渊博,被任命为太子彪之傅,太子彪即位,是为晋平公,叔向以上大夫为太傅。此后,一直活跃在晋国政坛及各诸侯国之间,是春秋时期颇有见识并受到尊敬的政治家,叔向子名伯石,字食我,号曰杨石,任晋国上卿,因得罪晋贵族而遭迫害,子孙隐居华山仙谷避难,后居华阴。 汉代设弘农郡,华阴隶属弘农。东汉时,杨震一家,“四世太尉,德业相继”,成为弘农望族。杨震裔孙杨骏、杨珧、杨济兄弟三人,辅佐西晋开国君主武帝司马炎,共掌军国大权,势倾天下,时人有“西晋三杨”之称。其后,杨震长子杨牧裔孙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完成统一大业,杨氏家族的权势和声望,达于鼎盛时期。 &据《新唐书》记载,有唐一代,杨伯侨之后裔任宰相者十一人,其间,既有开国兴旺之喜,亦有亡国衰败之忧;既有名臣贤相之誉,又有专权误国之毁。特别是唐玄宗时期,杨家对朝政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五代十国时期,吴国开创者杨行密角逐江淮,有力地推动了扬氏家族的南迁。在宋代满门忠烈的杨家将,又为杨氏家族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5、郭姓& 按姓氏人口统计,郭姓居全省第7位,总数为901023人。郭姓出自姬姓。周武王封文王弟虢叔于西虢,封虢仲于东虢。平王东迁,夺虢叔之地予郑武公。楚庄王不满,率军代周,责平王灭虢。平王遂将虢叔裔孙序,封于阳曲(今太原市阳曲县),号曰郭公。“虢”谓之“郭”,声之转也.是为郭姓。 &虢叔所封之西虢,东迁后分为两部分,徙居下阳(今属山西平陆县)者,因滨河之北,称为北虢,系宗庙社稷之所在;徙居上阳(今属河南陕县)者,称为南虢。公元前&658年夏,晋献公假道子虞(虞,国名,故址在平陆县北,今称古城),以伐虢,克下阳,北虢亡。公元前655年,晋献公又假道虞国,克上阳,南虢亡。回师途中又灭虞,虞国亡。晋献公迁虢国和虞国之民于瓜衍(今汾阳孝义间),虢人聚居地,称曰虢城;虞人聚居地,称曰虞城。此即今汾阳县虢城与虞城之由来。《太平寰宇记》载:“虞、虢二城,相传晋灭虞、虢,迁其民于此,筑城以居之。”如果说阳曲是郭姓得姓之地的话,那么虢城(今属汾阳)则是虢人聚居之地。阳曲和虢城的郭氏都是虢叔之后裔,今汾阳虢城乃是郭氏的主根所在,说郭氏起源于汾阳是有充分根据的。 东汉末,大司农郭全,即世居阳曲之郭序的后裔。唐高宗时宰相郭待举,即郭全之后裔。唐睿宗时宰相郭元振,即东汉时郭泰之后裔。郭泰,字林宗,世居介休。师事成皋屈伯彦,博通典籍,太学生首领,与李膺友善,名震京师。后归乡里,屡拒征召,深得人们敬仰。党锢之祸起,闭门讲学,弟子数千。后周游各地,扬名天下。死后,四方之士,皆来会葬。书法家蔡邕执笔书《郭有道碑》,流传至今,现存太原傅山碑林。明代罗伦撰《郭氏族谱序》云:“郭得姓自周虢叔。林宗振汉,郭子仪鸣唐,太原、汾阳著望天下,上下数千年由二人而郭氏大焉”。这里,将虢叔是为郭氏开宗立姓始祖,将太原和汾阳是为郭氏扬名天下的两大郡望,这是符合历史实际的。&&郭子仪,华州郑(今陕西华县)人,其先盖出周之虢叔,后转徙于华山之下。历事玄宗、肃宗、代宗、德宗,为肃、代、德三朝军相,一身而系天下安危达二十余年。他驰骋疆场,武功卓著,是平息“安史之乱”的大将,是“再造唐室”的勋臣。由干他功高盖世,深受皇族青睐。其子孙多与皇室联姻,有的被召为驸马,有的当了贵妃,有的成了皇太后。郭姓与皇室由患难的君臣,发展为割不断的联姻,直至唐亡。五代十国时期,郭氏后裔大批南迁,福建、台湾、广东、香港的郭姓,多为郭子仪的后代。今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缅甸等国的郭姓,很多都是郭子仪的后裔。 6、韩姓 &按姓氏人口统计,韩姓位居全省第12位,总数为351949人。起源于山西的韩姓,或以邑为姓或以国为姓,均出自姬姓,系唐叔虞之后裔。叔虞是周成王之弟,晋国的开国君主。初封于唐,固称唐叔虞。唐叔虞下传八世,就是晋穆侯。晋穆侯的幼子名成师,是晋昭侯的叔父,被晋昭侯封于曲沃,号桓叔,故称“曲沃桓叔成师”。成师之子名万,在晋国做官,食邑于韩(据江永《春秋地理考实》称,在今山西河津与万荣之间),称为韩武子。韩武子的曾孙韩厥,以封邑为氏,是为韩姓。战国初,韩厥的七世孙韩虔,与赵氏、魏氏“三分晋室”,建立韩国,为战国七雄之一。历经八代,至韩襄王时,于公元前230年被秦所灭,宗室子孙复以国为氏,亦为韩姓。秦灭韩,“尽入其地为颖川郡”,并以韩之旧都阳翟(河南禹县)为治所,颖川便成为韩氏生息蕃衍中心,成为韩氏郡望之首。秦汉时期,韩氏已播迁于今江苏、浙江、四川、山东、河北、甘肃等地。唐末,河南固始韩氏,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落籍福建。清康熙年间,徙居台湾及东南亚各国。 韩姓名人辈出,史不绝书。战国末期有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韩非,出身韩国贵族,他吸收道、儒、墨各家的思想,有选择地接受前期法家的思想,集法家学说之大成,著有《韩非子》。西汉初有诸侯王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善于将兵,自称“多多益善”,在楚、汉战争中,战绩卓著。隋朝有大将韩擒虎,河南东垣(今河南新安东)人,有胆略,屡有战功,进位上柱国。唐代,韩氏任宰相者4人:韩瑗相唐高宗,韩休相唐玄宗,韩滉相唐德宗,韩弘相唐宪宗。其中,韩滉又是书画家。唐代还有画家韩干,文学家、哲学家韩愈。韩愈历任监察御史、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阻唐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义公,世称韩文公。他反对藩镇割据,尊儒排佛,与柳宗元共同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诗力求新奇,以文入诗,对宋诗影颇大。北宋有大臣韩琦,仁宗朝任右司谏时,曾一次奏罢宰相、参政4人,后历任陕西安抚使、枢密副使、枢密使、宰相,经英宗至神宗,执政三朝,封魏国公。南宋有名将韩世忠。元末有农民起义首领韩山童,曾被奉为明王,被捕牺牲后,其子韩林儿逃至武安(今属河北),1355年被拥立为小明王,国号宋,年号龙风,历时5年。清代有曲艺东城调子弟书作家韩小窗。近现代有化学家韩组康,是中国极谱学的先导者,其研究成果,有许多填补了中国仪器分析方面的空白;还有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解放军副总参谋长韩先楚。海外韩姓华人有美国内政部助理部长韩锦嫦等。 &宋庆龄委员长的先辈原本姓韩,是她父亲宋耀如改姓韩为姓宋的。就血缘亲情而言,朱耀如家族,当属韩氏系统。宋庆龄祖籍海南省文昌县昌洒镇古路园村。她祖父弟兄俩。祖父叫韩鸿翼,叔祖父叫韩鹏翼。韩鹏翼娶宋氏为妻。韩鸿翼有二子:长子名叫韩政准,次子名叫韩教准。教准,即宋庆龄之父。教准于1861年出生在古路园老屋。因家境贫寒,教准十四岁时,就和其兄政准去印度尼西亚的亲属家当学徒。后来,韩鸿翼夫妇就将次子教准送给婶母宋氏的弟弟收养。婶母宋氏的弟弟当时在美国的波士顿开了一家丝茶店,教准从此便到了美国的宋家,并随其改姓为宋。姓名由原来的韩教准改为宋嘉树,又名宋耀如。后回上海定居。宋庆龄于1893年出生于上海,并在上海读书。 7、贾姓 &按姓氏人口统计,贾姓位居全省第15位,总数为318163人。贾姓起源于山西临汾县贾乡一带,周康王封唐叔虞少子公明于贾地,为贾伯,建贾国。后被晋国所灭,公明子孙被遣散各地。公明后裔遂以原国号为姓,是为贾姓。此即源于姬姓之贾姓。后来,晋公族狐偃之子射姑,又食邑于贾。射姑,字季他,亦号贾季。其子孙亦以贾为姓。此即源于狐偃之贾姓。源于姬姓之贾和源于孤之贾,均起源于临汾县贾乡一带。 &两汉时,贾姓是个人才辈出的名门大姓。贾谊,洛阳人,时称贾生,是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通诗书,善文章,被荐于文帝,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屡次上疏,奏请改正朔,易服色,定官名,兴礼乐,令列侯就国。为大臣排挤,贬为长沙太傅,后为梁怀王太傅。他是与司马相如并称的文章家。他的《过秦论》、《陈政事疏》、《治安策》等都是不朽的名著。后人把社会秩序安宁称作“治安”即由他的《治安策》而来。贾姓的“治安堂”名,亦由此而来。其子贾璠,为尚书中兵郎。其孙贾嘉,为宜春太守,好学,世其家。东汉贾逵,扶风平陵(陕西 咸阳西北)人,即贾谊之九世孙。他精通五经、《左传》曾在北宫和南宫讲学。历任卫士令、左中郎将、侍中。著有经传义诂及诗、颂、书等,后世称为通儒。唐德宗时宰相贾耽,亦为贾谊之后裔。 & 8、郝姓 按姓氏人口统计,郝姓位居全省第16位,总数为308295人。郝姓源于太原郝乡(今太原南城郝庄)。商朝帝乙之世,封子期于太原郝乡,因以为氏,是为郝姓。 子期裔孙郝宴,秦上卿。郝宴孙郝瑗,太原守。郝瑗生燮,汉匈奴中郎将。郝变裔孙于晋末因官徙润州丹杨(今江苏镇江)。七世孙郝回,自丹杨徙安陆(湖北安陆县北)裔孙郝处俊,安陆人,贞观进士,迁吏部侍郎,佐李绩征高丽有功,入拜东台侍郎。唐高宗上元初,迁中书令,兼太子宾客,检校兵部尚书。时高宗多疾,欲逊位武后,处俊谏止,为武后忌恨。高宗开耀元年(681年)卒。处俊自秉政,在帝前议论谆谆,必传经义,凡所规献,得大臣体,武后虽忌之,以其操履无玷,不能害。与舅许圉师同里,俱宦达;乡人田氏、彭氏以高资显。故江淮为语曰:“贵如郝、许,富如田、彭”。其孙象贤,垂拱中,为太子通事舍人。因武后忌恨处俊,故因事诛杀之。 郝经,字伯常,陵川(今山西陵川)人。元世祖即位前召他询问经国安民之道,他条陈数十事,世祖大悦。即位后,任其为翰林侍读学士。曾充国使使南宋,被留不屈,居十六年归。留宋期间,著述甚多,其文丰蔚豪宕。故其族人以“丰文”为堂名,此即郝姓“丰文堂”之由来。 9、阎姓 按姓氏人口统计,阎姓位居全省第17位,总数为307781人。阎姓起源有三:周武王封太伯曾孙弈于阎乡,因以为氏;又昭王少子生而手文曰“阎”,康王封于阎城,因以为氏;又唐叔虞之后,晋成公子懿,食采于阎邑,因以为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了懿之后裔世系。此即起源于晋之阎姓。懿之裔孙阎满,后魏诸曹大夫,自马邑徙居河南。阎满之孙阎善,仕后魏龙骧将军,云中镇守,因居云州盛乐(忻州市定襄)阎善裔孙阎毗,隋将作少监。阎毗长子阎立德,唐太宗时的工部尚书,次子立行为少府监,三子立本,为唐高宗时宰相。阎毗及其子立德、立本,以擅长工程建筑、工艺、绘画而著称于隋唐时期。阎立本有“右相驰誉丹青”之称,政治性题材的历史画和肖像画最为著称。他所画的《太宗像》、《秦府十八学士》、《凌烟阁功臣图》、〈外晒国〉等称誉当时。为纪念阎立本这位著名画家,阎氏族人遂以“丹青”为堂名,此即阎氏丹青堂之由来。 此外,在人口总数在10万以上30万以下的36个姓氏中,起源于山西的姓氏还有4个。 10、侯姓 按姓氏人口统计,侯姓位居全省第27位,总人数为225647人。侯姓是一个古老而多源的姓氏。起源于山西的侯姓,是春秋时晋哀侯的后代。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一举消灭晋公室,晋哀侯及其弟湣侯先后被杀,其子孙逃往他国,以祖上受封爵位为氏,是为侯姓,此即起源于山西侯姓。
侯氏虽源出多支,但早期主要是在今河南、山东省境内发展繁衍,如春秋战国时郑国有大夫侯宣多、侯羽,鲁国有侯叔夏、侯犯,齐国有侯朝,魏国有侯嬴。秦、汉之际,中原一带战争频仍,侯氏部分人外迁至今河北、甘肃的一些地方,如西汉侯芭为巨鹿(今河北平乡县西南)人,东汉侯瑾为敦煌(今属甘肃)人。汉末,侯宣多的后裔徙上谷(郡治今河北怀来东南),裔孙侯恕为北地郡(治今宁夏吴忠县西南)太守,在北地三水(今宁夏同心县东)安家。侯恕4世孙侯植,随北魏孝武帝西迁,被赐姓侯伏氏,又赐姓贺吐(吐一作屯)氏,其后复旧,仕北周,任骠骑大将军,封肥城节公。西晋至南北朝时期,侯氏有迁至今贵州、四川、广东、内蒙、辽宁等省者,如西晋侯馥为牂柯(今贵州凯里县西北)人,南朝梁侯弘远为西充(今属四川)人,南朝陈侯安都为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南朝梁景为内蒙人,北魏侯深为尖山(在今辽宁省境)人。唐代的《元和姓纂》 列上谷、丹徒、三水、绛郡(治今山西新绛)、河南(今河南洛阳)为侯氏郡望。侯氏还分布于今陕西、福建的一些地方。宋、明时期,今湖南、湖北、江苏、江西、浙江、广西、北京、上海等省市均有侯氏的聚居点。从清初开始,福建、广东侯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此后,有的人又移居海外。 侯姓人物在二十四史中单独立传者57人。战国时魏国人侯嬴,70岁时任大梁(今河南开封)夷门的守门小吏,后被信陵君(魏公子无忌)迎为上客,曾献计信陵君,设法窃得兵符,胜秦救赵,为时人推重。西汉高帝时有酷吏侯封。东汉初有河南密县人侯霸,熟知旧制,官至大司徒,封关内侯。唐初有大将侯君集,幽州三水(今陕西旬邑)人,太宗时曾任宰相。唐代还有闽县(今福建福州)人侯固,文宗太和中登第,官至鄜坊灵武节度使同平章事。明代有宦官、航海家侯显,当时名望仅次于郑和;还有兵部侍郎侯恂,其子侯方域,明末与方以智等称“四公子”,后入清,能诗文,有才名。清代有女文学家侯芝等。 11、董姓 按姓氏人口统计,董姓位居全省第30位,总数为205038人。起源于山西的董氏,出自姬姓,以官为氏。据《姓氏急就篇注》及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春秋时,周朝大夫辛有的两个儿子到晋国,与籍氏一起主管晋之典籍,因其职责是“董督晋史”,所以也称为董氏。这一时期晋国的都城在绛(今山西翼城东南),故此支董氏出自今山西翼城。 辛有的后裔,世袭晋国太史之职,至春秋时,有史官董狐。晋灵公十四年(公元前607年),晋卿赵盾因避灵公杀害而出走,未出境,其族人赵穿杀灵公。董狐认为责在赵盾,因此在史策上写道:“赵盾弑其君。”由于他不畏权贵,秉笔直书,旧时被誉为“良史”。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董狐的裔孙董翳,秦末被项羽封为翟王,都高奴(在今陕西延安市城东延河东岸),子孙遂居陇西(郡治在今甘肃临洮)。西汉时的董仲舒为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其曾孙自广川徙陇西,裔孙徙河东(郡治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又据《古今姓氏书辨证》载,西汉武帝时功臣有董金吾,原为匈奴人;东汉公孙述时,牂柯(治所在今贵州黄平县西北)大姓有董氏。此外,董姓在汉代还分布于今山东定陶、高青,广东广州,四川资阳、德阳,浙江余姚,湖北襄阳、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阳、开封、杞县、信阳、灵宝等地。至隋唐时期,除上述地区外,今安徽、湖 南、江苏、江西等省的一些地方,也都有董姓的居住地。唐代的《元和姓纂》列董氏郡望有四:陇西、弘农(今河南灵宝)、河东、范阳(今河北琢县)。此外还有济阴(今山东曹县)。唐末。固始(今底河南)董氏又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明代以前,董氏已遍布江南各省。从清康熙年间开始、董氏有族人陆续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徙居南洋群岛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董氏名人,更不绝书。春秋时,有晋国史官董狐。西汉有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东汉有太师董卓(陇西临洮&今甘肃岷县&人)。还有屯田都尉董玘(陈留&今河南开封县东南&人),为著名女诗人蔡文姬后夫。还有雅性高洁、累辟不仕的董正(番禺&今广州&人);由宛令升蜀郡太守的董昌(余姚&今浙江余姚&人);时称通儒的董钧(今四川资中北人)等。三国时曹魏有大司农董遇(弘农&今河南灵宝南&入),善治《老子》《春秋左氏传》;蜀汉有尚书令董厥(义阳&今河南桐柏县&人),诸葛亮称其为“良士’,北魏有出使西域的使者董琬,他于公元&437年被派出使西域,曾远至大宛诸国,并同附近16国建立友好关系。他归国后曾对当时西域的地理和交通提出一个详细的报告(见于《北史.西域列传》)。隋代有杰出的画家董伯仁(汝南&今属河南&人),曾官至光禄大夫及殿中将军等;有以功进位上开府、拜柱国、爵郡公的董纯(成纪&岭甘肃秦安&人)。唐代有宰相、琴家董庭兰(陇西&今属甘肃&人),因善弹《胡茄》而名于时。五代南唐有杰出画家董源(钟陵&岭江西进贤西北&人),善画秋风远景,为五代北宋间南方山水画的主要流派。北宋有著名画家董羽(今江苏常州人),善画鱼龙海水,时有“笔法神化,精工第一”之称。金代有诸宫作家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为其名作。元代有董俊(藁城&今河北藁城&人),金末归蒙古,随世祖征伐,率匡国军,任左副元帅。
他的子辈、孙辈在当朝中任要职有7人之多,是当时声势显赫的家族,明代有著名的书画家董其昌(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他的字、画以及书画鉴赏,在明末清初名声极大。曾官至南京礼部尚书。清代有文学家董说(浙江绍兴人)、画家董洵(今浙江绍兴人);著名画家董邦达(浙江富阳人),人称清代画中十哲之一。现代有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之一、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之一董必武(黄安&糊北红安&人),等。 &12、程姓 按姓氏人口统计,程姓位居全省第37位,总数为172558人。起源于山西的程氏,出自荀姓。周公分封诸侯时,文王的第10子(又说第17子)受封于郇(今山西临猗),史称郇伯、郇侯。公元前677年,曲沃武公,兴兵灭郇。子孙后代以国为氏,是为郇姓。后来去掉邑旁、上加草头,改为“荀”姓。又晋国公族隰叔受封于荀邑,以邑为氏,亦为荀姓。晋国荀氏的支子(非正妻所生)食邑于程邑(山西新绛东北),其后裔以邑为氏,是为程姓。这支起源于山西的程姓,后来成为程氏家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秋时期,程氏主要是在今山西、河南、陕西境内发展繁衍的。如晋景公时有著名义士程婴,当大夫屠岸贾杀赵氏满门时,他设法营救赵朔的遗腹子赵武。春秋末晋国还有“博学善持论”的学者程本。战国时居住在关东(潼关以东地区,主要是今河南境)的程氏,秦始皇时被迁至蜀郡临邛(今四川邛崃)。秦朝设置的乌程县(今浙江吴兴),相传因居住有善酿美酒的乌巾、程林两家而得名,说明江浙一带在秦代已有程氏居民。汉代,程氏又有播迁于今江西、河北、山东、安徽等省者。三国时有程秉,为南顿(今河南项城)人,避乱至交州(今广东广州),当为程氏入粤之始。两晋至南北朝时期,程氏又有徙于今甘肃、内蒙古、宁夏者,但主要是向江南发展,至唐、宋时期,江南的大多数省份均有程姓居民。据程氏族谱记载,福建程氏先世为河南开封府祥符县太宁坊人,元末,程文智因官入闽,为福建清州知事,其弟文惠分居漳浦,封迪功郎,二人定居于福建,成为开闽始祖。明世宗时,程文惠的裔孙程渠爵,携两个儿子惟山、惟海,自漳源徙居诏安后门山,成为诏安程氏始祖。从清康熙末年开始,闽粤程氏开始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播迁至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 &秦代有文字学家程邈,下杜(今陕西西安市)人,搜集、整理民间书写体文字,对书写不便的大篆加以增减,去其繁复.另创新体,名为隶书。西汉初,又有一位叫程郑的人,为蜀郡临邛人,大工商主,他鼓铸铁器,卖与西南少数民族,以此致富。西汉景帝、武帝时,有名将程不识,所部营阵严整,匈奴贵族不敢贸然进攻,其威名与“飞将军”李广相同。三国时吴有江夏太守、荡寇将军程普,右北平土垠(今河北丰润东)人,曾助孙策经营江南,又与周瑜大破曹操于赤壁。唐代有济州东阿(今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史女真人的祖先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