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将历史和当时的经济形势分析会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的

黄河晋陕沿岸历史城市人居环境营造研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黄河晋陕沿岸历史城市人居环境营造研究 姓名:王树声 申请学位级别:博士 专业:建筑历史与理论 指导教师:刘临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论文黄河晋陕沿岸历史城市人居环境营造研究专 业:建筑历史与理论博士生:王树声指导教师:刘临安教授摘要本论文从人居环境科学和新史学方法的理论出发,以黄河在山西省和陕西省沿岸的 11个历史城市为研究对象,旨在探寻原真的中国古代城市人居环境的含义,并在此基础 上认真研究古代城市的城市设计方法和支撑系统;与此同时,通过对历史城市发展、变 迁的历史研究,总结历史城市形态演进、变迁的规律,从而为本地区历史城市的保护与发展提出建议。论文在对黄河晋陕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特点研究的基础上,理清黄河晋陕沿 岸历史城市发展的脉络,分析城市产生的影响因素及其形态演进规律。通过实地调研和 对历史文献的考证,对历史城市功能结构概括为“治、祀、市、居、教、通、防、储、 旌”等九大功能,并以定量化的方法,研究了中国古代城市的土地平衡表,在此基础上 对历史城市人居环境的深层含义和城市性质有了新的认识,提出了“人格空间”、“礼格 空间”、“神格空间”三位一体的城市结构和“文荫武备”的人居环境营造思想。从“文 荫思想”出发,对古代的城市设计进行了重点研究,提出了城市设计物质空间层面的“自 然、轴线、骨架、标志、群域、边界、基底、景致”等八个要素,城市设计精神层面的 “天人合一、典章制度、宗教理想、地方传统”等四个因素和城市设计意境层面的“道、 舞、空白”等三个元素。从“武备思想”出发,对历史城市的防御、道路、给水、排水 和防洪进行了研究。论文还对黄河晋陕沿岸历史城市的遗存状态、演进方式及演进规律 进行分类研究,提出适宜各典型类型历史城市的保护和发展模式,并对区域的整体发展 提出构想。 本论文通过研究,主要在古代城市功能结构、土地利用结构定量化研究、历史城市 人居环境含义、古代城市设计方法、城市支撑网络、古代城市演进规律及其保护发展规 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创新成果,为中国古代人居环境建设史、人居环境建设理论、东 方城市设计方法等前沿课题的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在有些方面填补了研究的空白,具 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论文还对历史文献、历史图典、测绘成果等方面进行了 较系统地整理与总结,为本课题以及相关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 关键词:黄河;山西;陕西;沿岸;历史城市;人居环境;营造;城市设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论文StudyonHuman Settlements Construction of the Historic Citiesin Shanxi and Shaanxi along the Yellow RiverSpecialty:Architectural History and TheoryName:WangShushengInstrctor:Liulin’anABSTRACTBasedonthehuman settlements andscienceand newhistorical science,the thesis studiesonthe 1 1 historic cities of ShanxiShannxi along the Yellow River for the purpose of f'mdingthe original real meaning of th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of Chinese ancientcarefully studies thecities,andthenurbandesign method of ancient cities and their supporting system.In themeantimethroughthe thesis summarizes the law of evolution study upon thehistoricand changes ―of historic eity form changestohistoricalcities’developmentandmakesuggestions ofhow to develop On the basis of studyonandprotect the region.the characteristics ofthe natural and humane environments,thisthesis tidies up the thread of thought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ic cities of ShanxiShannxi along the YellowandtheRiver and analyzesfactors affecting the emergence of citiesandlaw of city form evolution.Through field studyandtextual research into thehistoricaldocuments the thesis generalizes the functions of historic city as the nine functions of “administration,heaven worship,trade,residence,education,roads,defense,stock,praise”,andsummarizes the land proportion of the various functions of ancient city by means ofrationalism,andresidentialstructurefurthermore reachesanew level ofunderstanding ofthe deep meaning oftheenvironmentof the historic city and itsnature,and thenproposes theurban trinityresidentialof‘‘human space”.‘'ceremony space’’and“divinityspace’’and theenvironment buildingthoughtof‘‘civil blessonand militarydefense”.Starting form thethoughttheof“civil bless”,the thesis puts emphasisthe study on the ancient urbandesign,presentseightelements of“nature,axis,framework,mark,region,edge,bottom,landscape’’in thematerial layer of urbandesign,the fourelements of“the unity of spirit and marl,decreesandtheregulations,religious order,local traditions’’in the spiritual layer of three elements of“tao,curve,nil”in the artistic layer ofurban design andurban design.Starting from‘'thethought ofmilitary defense”,the thesis studiesonthe defense,roads,water supply,drainage易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论文and flood control ofthe ancient cities.The thesis also studies respectively evolutional pattemonthe existentstate,andevolutional law of the historic cities of Shanxi and Shannxi along theYellow River,proposes various preservation typesand development modessuitable to the manyofancientcities and presents the overall regional development conception.onThrough research.this也esis brings forth new ideasthe functionalstructureofancientcities,the rationalism in thelandusescale,the meaning of historic city residentialenvironment,the design method of ancient citylaw ofdesign andits supporting net,the evolution lawsancienttocitiesandtheir preservationand developmentandSOon,adds newsubstancetheforward tasks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cient human settlementsconstruction,the thought ofhuman settlements construction and thecries,gives some initial study to somedesignmethod oforientalareas,and therefore has important academic and and summarizes theapractical values.Besides,this thesis systematically sorts outhistoricaldocuments,historical chartsrelatedand mappingachievements,laysfoundation for this taskandtasks,and therefore has importanthistorical value.Key words:the Yellow River,Shanxi,Shannxi,along the bank,historic settlementscity,humanconstruction,urbandesign 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我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遂静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本人或其健人在其它单位已申请学位或为其它用途使用过的成果。与我一同工作的同 志对本研究所做的所有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致谢。 申请豢位论文与资料若有不实之处,本人承担一切糯关责任。论文作糍名:寥绷楫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踞啉墨。如如2笏本人完全了解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 论文豹全郝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复制手段嫌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论文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论文储虢寥捌搿锄签名:注:请将此页附在论文首页e日期:2DG_∈;,眺2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论文第一章绪论1.1课题的提出“抢救东方城市设计的杰作是一项迫不及待的工作。亚洲经济正在起飞之中,如中 国的城市化已从起始阶段进入加速阶段,拥有大量外资投入的mega-structure侵入许多 历史文化名城,它们给城市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对它们的抢救保护已迫在眉睫,特 别是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在原址未彻底变化之前,尚可辨认。然而即使如此,对于原有 城市设计艺术的研究,从资料收集到具体工作,已需要~定的时间。特此呼吁j”01从吴 良镛先生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中国传统城市设计方法的研究是当前学科研究 的前沿,也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城市营造传统,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祖先建设了无数 辉煌的城市杰作,成为世界东方城市的典型代表。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代的城市空间渐 渐适应不了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和新的城市功能的要求。于是,大量的古代遗存下来的 城市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甚至是毁灭。同时,近代以来,从东、西方文化碰撞的现象中 看,东方文化一直处于劣势地位,再加上,1949年以后社会思潮发生的变化,导致了我 们在对待民族文化的态度上,“批判”、“怀疑”乃至“否定”的观念一直占有主流位置。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民族复兴己成为这个时代中国人的 共同意愿。人们开始重新认识、解读、研究民族文化,中华文化的价值逐渐被人们重视 起来。这种现象反映在各个专业领域。建筑领域当然不例外,广大专家、学者试图通过 对民族建筑的研究,以期有助于民族的现代建筑的创作;历史建筑、历史文化名城、名 镇、名村的保护受到空前的重视。但长期以来,人们在民族建筑遗产研究与保护的过程 中,出现了对建筑研究的多,对城市研究的少:重视历史名城的保护,忽视了对优秀城 市设计方法的发扬的现象。对此,吴良镛先生指出:“我们提倡乡土建筑的现代化,不 仅要从建筑中寻找(对此已经有不少人做过很大的努力,并在继续努力之中),而且还 要在城市、村镇、民居群等优秀的城市设计中寻找,相形之下,这方面显得远远不够。…… 寻找失去的东方城市美学,不仅在于对一些历史名城的维护,更重要的是发扬东方城市 的蕴藏。东西文化的交融,不仅有先进的西方文化的东渐(当然包括西方城市设计的艺 术),还包括将东方固有的蕴藏加以发掘,加以研究,刮垢磨光,进行新的创造。因此, 乡土建筑现代化的内容是广阔的,不只是从建筑中发挥,创造新的符号等等,还要从区 域文化视野,着眼于地方的城市设计与场地规划,发扬光大。”… 在中国,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也就有着丰富的建筑与城市 传统。吴良镛先生指出,中国传统城市与建筑内容丰富,自成一格,其中城市建设与建 筑的地区性是一条十分重要的规律,我们必须加以重视。0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论文 在刘临安教授主持的“陕西历史文化名城‘非冲突化模式’研究”课题的调研过程 中,发现在黄河晋陕沿岸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缓慢,城市化水平较低,沿岸历史城市保 存较为丰富,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韩城、陕西省历史文化名城佳县和府谷、历史名城河 曲、保德,著名的历史城市遗存还有潼关、蒲州、朝邑、荣河、吴堡等。它们较多的保 存了历史的原真性,对于研究历史城市的城市设计具有较好的条件。同时,黄河是中华 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沿岸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孕育了灿烂的黄河文化,成为 中华多元文化的文化轴心。黄河晋陕沿岸的历史城市正是这种文化环境与特定的自然环 境交织的产物,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地位。近几年来,随着黄河两岸生态环境的变 迁,区域社会文化的演进,沿岸城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有的历史城市已经废弃,另辟 新城;有的历史城市环境容量饱和,城市发展空间不足;有的历史城市衰落凋零,沦为 村镇;有的历史城市保护完好,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有的历史城市仅存断壁残垣,成 为供人凭吊的遗址。同时,随着沿岸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速度加快,历史城市正 面临严重破坏的危险。 基于“东方城市设计”这一学术前沿的吸引,对黄河晋陕沿岸历史城市的价值的认 知及其面临的危机,本人投身历史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研究,希望能够为中国传统城市 人居环境建设思想的研究尽绵薄之力。1.2本课题研究的意义(1)对历史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可为当代城市建设提供历史的经验。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其城市文化源远流长。在特殊的自然、文化、社会制度等历 史条件性,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人居环境理念,体现了东方特有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从今天遗存的历史城市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所营造的城市所蕴藏的深厚的东方文化传 统。这些都十分值得我们今天的城市建设借鉴和学习。事物的发展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 础上前进的。城市的发展也是同样的道理,脱离了原有的文化传统的发展是不符合城市 发展规律的。吴良镛先生在《关于中国古建筑理论研究》一文中指出:“建筑师有多种 任务,可以说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创造出具有良好的空间组织形式和完美的艺术形象的人 居环境。优秀的建筑物和它构成的艺术环境,拥有长远的甚至是永恒的感染力,无疑这 是一种别具一格的艺术创造,在这种创造中,传统建筑文化显然具有重要的地位。”“1 吴先生接着指出,在中国某些建筑师中还存在忽视中国传统的三个障碍。这尽管是反映 在建筑领域,其实,城市研究也是如此。由于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是我们直接移植西方 的,对此并没有进行的深入的“民族化”,再加上对中国城市传统经验的忽视,导致我 们今天的城市建设缺少了祖先遗留与我们的“东方智慧”。吴先生说,改革开放以来, 极大地提高了对西方建筑文化的理解,但食而不化,相应地对传统的学习也有所消弱。 这就导致我们缺乏对中国传统城市“卓越的艺术成就”的了解。 对历史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经验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古代人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论文 居环境的理念和智慧,帮助我们反思当今的城市建设,极大地促进城市人居环境的和谐 发展。黄河晋陕沿岸历史城市的建设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对于这些城市历史的研究将会对它们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历史经验和理论支持。(2)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的居住环境建设理念,是构建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重要理论来源。每个国家和民族都在适应自己所在的自然环境的同时,建造了各自的人居环境。蕴 含了人们处理自然系统、社会系统、人类系统、建筑系统、支持网络五大系统的关系的 智慧,这些经验是现代人居环境建设的宝贵财富,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中国是一 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家,“神州大地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衍生栖息的地方, 五千多年来,尽管自然灾害、战乱频频,但仍经过世代经营,我们的祖先建设了无数的 城市、村镇和建筑,也留下了中国非凡的环境理念。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1吴良镛先生从区域观念规划发展、土地利用、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园林与 风景区的经营、崇尚节俭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等六个方面对中国古代人居环境建设的 经验予以了总结。林文棋在其博士论文《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途径》的第一章, 对中国古代人居环境的探索从六个方面进行了总结。指出古代人居环境建设将山林、草 灌、农垦地、城邑、低地、水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规划实践;在土地的利用及粮食 的生产上,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古代人居环境建设中,对城市聚落的建设,多遵从资 源承载有限的观点;在聚居的形态上,从城中由内向外遵循一定的环形规则,形成纵横 交错的道路体系;在聚落选址上,遵循趋利避害的原则;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不仅表现在 城市位置的选择上,而且表现在城市的形态、道路走向等方面。这些理论相对中国的丰 富的人居环境实践和思想来讲,还是远远不够的。中国传统人居环境的多样性,要求我 们必须结合某一地区来研究,以地区人居环境的多样性研究,扩大研究基础,丰富人居 环境理论宝库,进而抽象发展为系统的中国传统人居环境理论,促进现代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完善。(3)以人居环境的理念来研究城市与建筑的有机联系,使城市与建筑史的研究进 入了全新的境界。 人居环境科学是在道萨迪亚斯(D.S.Doxiadis)人类聚居学的基础上提出的。人类 聚居学的思想和理论创立于20世纪50年代。但人类聚居的想法,可以追溯N20世纪30年 代。“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系统地研究了古代希腊的城市,从而对古希腊城市中宜 人的生活环境有了深入的了解,同时更清楚地感觉到现代城市中人们生活质量正在日益 恶化。其实,他想通过自己所从事的建筑学的工作,去改善人类的生活环境。”01人类 聚居学从它的产生就与历史研究紧密联系在一起。人居环境学作为人类聚居学在中国的发展,自然具有历史学的属性。以人居环境科学的思想研究城市、建筑的历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史、建筑史。 它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将整个环境的要素紧密地同“人”这个核心联系起来,探讨人的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论文 生存和发展。以人居环境科学思想研究城市与建筑,不仅能看到建筑和城市,还能看到 “人”,看到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同时,由于人居环境科学的系统性,使得 历史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也具有一种系统的方法,将不同的聚落之间、同一聚落不同要 素之间都能有机的联系起来,用系统的观念去审视它们与人类的关系。这样,我们得出 的结论就是全面的、真实的。例如,过去对城市历史的研究,从不同的学科(诸如政治 学、军事学、文化学、社会学、建筑学等等)的观点,对城市都有着不同的认识和解读, 研究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但从人居环境科学的思想出发,以人为核心,在人 与环境的关系上,使得古人与今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于是,更能真实地、整体地反映出 历史城市的本来面目与本质,也自然地会产生对城市新的认识。 (4)以流域为单位研究历史城市的人居环境,充分尊重人类与环境的依赖关系,符合学科发展的方向的要求。2004年12月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的“建筑、环境与土木工程学科发展战 略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著名专家、学者对未来建筑、环境与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 进行研讨。建筑学科的专家、学者提出对城市发展史的研究是未来学科发展的方向之一。 吴庆洲教授在《建筑史学近20年的发展及今后展望》中对未来建筑史学发展趋势提出5 点内容,第二项内容就是“城市史研究应有更多发展”,并指出“加强城市史学的研究, 总结中国古代城市选址、规划、建设、管理的历史经验,上升为理论,以供我们创造具 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现代都市借鉴”。”1赵万民教授在《我国流域聚落与城镇化发展研究》 中提出“以流域为单位,从城市规划、建筑学的专业角度,对区域整体的城镇形态和城 镇空间进行研究,也反映了我国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的新进展”。还提出了流域人居 环境建设研究的五方面内容:流域人居环境建设历史,流域综合发展对策研究,流域城 镇化与城镇体系建构研究,流域城镇空间形态发展与调控研究。其中,“流域人居环境 建设史”专题就是把握研究对象的过去一现在一未来的环环相扣之序列关系,理清流域 人居环境建设的地域性特征,总结并归纳传统聚居建设的有益经验,以帮助保护和弘扬 聚居历史文化遗产。。1黄河晋陕沿岸历史城市人居环境研究就是以流域为单位而进行的,正符合本学科前沿发展的方向。(5)对于历史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 历史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是从人居环境的角度,总体认识和把握历史城市的原有 的含义与价值。这对于认知历史城市文化遗产价值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有着直接的意义。 传统的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基于城市或建筑自身的价值,例如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 价值和艺术价值等。事实上,历史城市的所有价值都是基于人居环境的价值而存在的。 这些历史要素,是人们适应自然、适应社会、适应文化的产物,脱离了它所依托的人居 环境,它的价值就会逊色,甚至会消失。 从人居环境的视角对历史城市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认识,必然有助于这些城市文化 遗产的保护。黄河晋陕沿岸的历史城市具有丰富的文化遗存,对这些城市遗存要从人居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论文 环境科学的角度去认识它们的价值,才可能更为准确和科学。1.3研究对象的界定对研究范围的界定主要是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的界定。从空间上看,研究对象集 中在陕西、山西两省黄河沿岸的历史城市,有河曲、保德、府谷、佳县、吴堡、韩城、 河津、荣河、朝邑、蒲州、潼关等11座城市以及碛口、芝川两镇。从时间上来看,主要 集中于研究对象在1949年以前相对稳定的发展状态。从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 (D.S.Doxiadis)在《人类聚居学》中,把城市分为两类,即静态城市和动态城市。“由 于数百年中,生产力水平的低下,经济发展非常缓慢,城市的发展也非常缓慢,其人口 规模和用地规模变化都很小。因此,对城市内部的居民来说,城市几乎是静止的,不发 展的。静态城市是一个相对概念,很难作出确切的定义。一般以城市的发展速度快慢来 判断。一般来说,18世纪工业革命以前的城市都属于静态城市”。“工业革命以后,由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向城市集聚。同时,现代技术和现 代化交通的发展为城市的扩展提供了可能,这样,原来城市中的静态平衡被打破了,城 市迅速突破了以前的边界,向乡村扩展。尤其是本世纪以来,城市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 度增长。这样,第四维因素一一时间因素的重要性就超过了其它三维因素,越来越多的 静态城市参与了剧烈的动态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类聚居便进入了一个新的时 期一一动态发展时期”。【9】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城市在1949年以前的状态,属 于道萨迪亚斯(D.S.Doxiadis)提出的静态城市范畴;但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黄 河晋陕段沿岸城进入了动态城市或混合型城市范畴,本论文也将涉及到历史城市的动态 发展问题。1.4与本课题同类的国内外研究的动态多年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层面、不同的方法等对古代城市进行了 深入研究,成果丰富。中国历史城市以及相关课题的研究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从中国古代城市空间角度研究的成果有同济大学董鉴泓先生主编的《中国城市建设史》 (1989)、清华大学吴良镛先生撰写的英文版《中国古代城市史纲》(AAncinet Chinese City BriefHistory ofPlanning,1986);从城市规划体系与制度角度研究的有贺业钜/先生主编的《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论丛》以及在这两本书基础 上深化而成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1996),杨宽先生主编《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 (1993);从城市营造工程角度研究的有吴庆洲先生的《中国古代城市防洪研究》(1996)、 张驭寰先生的《中国城池史》(2003);从城市文化角度有汪德华先生的《中国山水文化 与城市规划》(2002);从城市艺术美学角度有汤道烈先生主编的《中国建筑艺术全集一 古代城镇卷》(2003);从社会经济角度研究的有何一民先生的《中国城市史纲》(1994)、 宁越敏先生的《中国城市发展史》(1994);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有马正林先生的《中国古 代城市历史地理》(1999);从考古角度研究的有徐萍芳先生的《中国古代城市考古与古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论文 史研究》(1997)。除了这些总体研究的以外,还有专项研究。建筑学领域主要表现在对 不同文化区域的历史城市研究,研究的角度和方法也不尽相同,这些成果有从人居环境 角度赵万民先生的《三峡工程与人居环境建设》(1999)、从空间形态角度有段进先生的 《太湖流域城镇空间解析》(2002)、从文化生态角度有毛刚先生的《生态视野一西南高 海拔山区聚落与建筑》(2003)。在建筑学领域之外的其它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也十分丰 富:张国硕先生的《夏商时代都城制度研究》(2001)、周长山先生的《汉代城市研究》 (2001)、刘凤兰先生的《明清城市文化研究》、美国学者旌坚雅主编的《中华帝国晚期 的城市》(2000)、史念海先生的《中国古都和文化》(1998)、日本学者原广司的《世界 聚落的教示100》(2003)以及日本学者藤井明的《聚落探访》(2003)等等研究成果。 除了这些学术成果之外,对于与本论文研究的对象“黄河沿岸晋陕段历史城市”相 关的研究还有史念海先生主编的《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2001)、《黄河文化丛书》(共 九卷,2001)、《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2002)等,这些对论文的研究具有重要 价值。1.5本课题研究的基础理论1.5.1人居环境科学思想 人居环境科学是吴良镛先生在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D.S.Doxiadis)的人类聚居学 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社会实际和多年来的理论思考与建设实践而创建的“一门以人类 聚居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 个整体,而不像城市规划学、地理学、社会学那样,只涉及人类聚居的某一部分或某个 侧面。学科的目的是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更好的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1)人居环境学科的提出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一书开篇所指出的:“18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 推进,世界城市化发展逐步加快,同时城市问题也日益加剧。人们在积极寻求对策不断 探索的过程中,在不同学科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了一些近现代的城市规划理论。 其中,建筑学、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等为基础的有关理论发展最快,就其学术本身 来说,它们都言之有理,持之有故,然而,实际效果证明,仍存在着一定的专业局限性, 难以全然适应发展需要,切实地解决问题”。运用整体的观念和方法进行学术研究是学科发展的要求。 (2)人居环境的定义吴良镛先生指出:“人居环境,顾名思义,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 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 造自然的主要场所。”同时,分析了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五个最基本的前提:“人居环境 的核心是人,人居环境研究以满足‘人类居住’需要为目的;大自然是人居环境的基础,6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论文 人的生产生活以及具体的人居环境建设活动都离不开更为广阔的自然背景;人居环境是 人类与自然之间发生联系和作用的中介,人居环境建设本身就是人与自然相联系和作用 的一种形式,理性的人居环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或如古语所云‘天人合一’;人 居环境建设内容复杂。人在人居环境中结成社会,进行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努力创造 宜人的居住地(建筑),并进一步形成更大规模、更为复杂的支持网络;人创造人居环 境,人居环境又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3)人居环境的构成道萨迪亚斯(D.S.Doxiadis)在论及人类聚居时指出人类聚居由两部分组成:一是 单个的人以及由人所组成的社会;二是容器,即自然的或人工的元素所组成的有形聚落 及其周围环境。从中可以看出,人类聚居环境由内容(人及社会)和容器(有形的聚落 及周围环境)两部分组成。道氏把它们继续分为五种元素,即所谓的人类聚居的五种基本要素:①自然:指整体自然环境,是聚居产生并发挥其功能的基础; ②人类:指作为个体的聚居者: ③社会:指人类相互交往的体系; ④建筑:指为人类及其功能和活动提供庇护的所有构筑物; ⑤支撑网络:指所有人工或自然的联系系统,其服务于聚落并将聚落连为整体,如 道路、供水和排水系统、发电和输电设施、通讯设备、以及经济、法律、教育和行政体系等。道萨斯亚斯(D.S.Doxiadis)指出:“物质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便形成了人类聚居, 这是人类聚居学的全部内容。”吴良镛先生借鉴道萨迪亚斯(D.S.Doxiadis)“人类聚居 学”,用系统的观念,将人居环境从内容上划分为五大系统。 ①自然系统:指气候、水、土地、植物、动物、地理、地形、环境分析、资源土地 利用等。整体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是聚居产生并发挥其功能的基础,人类安身立命之所;②人类系统:主要指作为个体的聚居者,侧重于对物质的需求与个人生理、心理、行为等有关的机制及原理、理论的分析:⑨社会系统:指公共管理和法律、社会关系、人口趋势、文化特征、社会分化、经济发展、健康和福利等;④居住系统:指住宅、社区设施、城市中心等,人类系统、社会系统等需要利用的 居住物质环境及艺术特征;⑤支撑系统:指人类住区的基础设施,包括公共服务设施系统――自来水、能源和 污水处理;交通系统――公路、航空和铁路;以及通信系统、计算机信息系统和物质环境规划等。 在五大系统中,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是两个基本系统,居住系统与支撑系统则是人7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论文工创造与建设的结果。吴良镛先生还特别指出:“根据人类聚居的类型和规模,将其划 分为不同的层次,这对澄清人居环境的概念以形成统一认识,对开展人居环境的研究是 十分有利和必要的。为简便起见,我们在借鉴道氏理论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存在的实际 问题和人居环境研究的实际情况,初步将人居环境科学范围简化为全球、区域、城市、 社区(村镇)、建筑等五大层次。同样值得指出的是,这五大层次的划分在很大程度上 也是为了研究的方便,在进行具体研究时,则可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变动。”“” (4)人居环境科学的观念与方法 道萨迪亚斯(D.S.Doxiadis)提出了人类聚居学的研究方法,就是经验实证和抽象 推理相结合。人们历来都是凭经验对聚落进行分析研究和建设的,总是根据现有聚落中 的经验和教训来推测未来,因此,经验实证的方法是人类聚居的基本研究方法。但经验 实证的方法有一个重大缺陷,即当人类聚居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或者发生了较大 的变化时,如果人们仍然按照经验方法来处理,就会出现失误或偏差。所以,聚居学研究还必须采用抽象的理论思维。道萨迪亚斯(D.S.Doxiadis)提出了一个完整系统的研究方法应进行的步骤:①根据经验研究人类聚居;②用经验实证的方法进行人类聚居与 其它事物的比较研究;③抽象理论研究以得出理论假设;④把理论假设进行实际验证; ⑤反馈并进行理论修正;1.5.2新史学方法历史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必然涉及历史学的问题。对于历史的研究,最为根本的观 点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我们研究城市历史、建筑历史坚持的最重要 的史观。但历史研究的方法和思想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研究目的、研究任务,就 会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如果这些方法在指导史学研究时取得了进展,就会影响史学的发 展。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历史学研究出现的新动向就说明了这一点。这个动向就是“新 史学”。朱孝远先生所著的《史学的意蕴》一书中对“新史学”的特征、研究方法等予 以介绍。这对于黄河晋陕沿岸历史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是有积极意义的。 新史学与传统史学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历史是什么”和“历史学是什么”这两个 基本概念上。传统史学认为历史研究重点在于“搞清政治事件、政治法律制度的背景和 后果”,研究时,“主要对文字记载的材料进行归纳整理,着重叙述重要历史事件,再现 过去的社会生活,并根据现代的知识进行解释,以便使过去的事件更加清楚。”新史学 在回答历史是什么时,“有更加广泛的理解,认为历史就是以往人类的全部活动。历史 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心理、人的情感方面的关系。历史研究不能只研究政治 事件和上层文化,还应研究在特定时期普通人所想的和所做的。”在回答历史学是什么 时,两者的差异更大。“传统史学主要是一种记叙与归纳性的描述史学,而新史学则是 一种分析性史学。”在新史学看来,历史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回答问题,而不是描述问题。 历史研究“应有理论思维和方法验证,具体说来,应有理论指导,分析模式,研究设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论文 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实验过程和假设、证实和证伪,以及定性定量分析。”[121 新史学与传统史学在运用史料上也有差别。传统史学往往占有史料优势,但新史学 认为,单纯用零碎材料拼凑而成的事实并不足以提供历史的真实,历史学家不应把全部 精力放在现有的史料上,而应放在正确的历史形象上,即如何塑造正确的历史整体图像。 新史学还认为,应把历史学家从单线平面的拼凑中解放出来,以一种多学科共同研究的立体历史学来代替。新史学方法的启示就是要在传统史学注重史料的基础上,拓宽史料来源,以新的技 术、方法获取新的材料,对历史的整体性和真实性予以塑造。通过对历史的整体塑造和 研究,揭示其发展的规律和有价值的信息,更有效的发挥历史学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从 这一点上来看,这正是中国古代史学的特点。中国历代对历史的研究最为重要的目的就 是作用于当世。正如司马光在完成《资治通鉴》后提出写史的目的就是“鉴前世之兴衰, 考当今之得失。”从根本上讲,历史研究还是要为今天的发展提供历史的经验。1.6研究的结构框架、研究方法及所期望作出的有价值的工作本论文主体结构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在对黄河晋陕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特点研究的基础上,理清 黄河晋陕沿岸历史城市发展的脉络,分析城市产生的影响因素及其形态演进规律。这一 部分是论文研究的基础。 第二部分主要是对黄河晋陕沿岸典型历史城市人居环境物质空间建设进行研究,包 括城市性质、历史城市人居环境特征、城市设计、支撑网络等四部分内容。通过对历史 城市功能结构及其规模的研究,明确历史城市的性质,从而,进一步探讨历史城市人居 环境的含义及其深层结构。在历史城市人居环境思想的指导下,重点对历史城市的城市 设计方法和支撑网络进行研究。这一部分是论文研究的核心内容。 第三部分主要是在历史研究的基础上,对黄河陕西、山西两省沿岸的历史城市的遗 存状态、演进方式及演进规律进行分类研究,总结出经验与教训。从而,提出对几类典 型类型历史城市的适宜保护和发展模式,同时,对区域的整体发展提出构想。这一部分 也是论文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结论部分是对以上两部分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总结,提出研究地区历史城市人居 环境营建理论。(见图1.1) 在研究方法上,由于论文研究涉及时间、空间的跨度较大,所以,对历史文献资料 的收集、现存历史城市建筑的测绘、人员走访都是研究的基础。通过对收集到的资料的 选择、分析和提炼,并与历史城市实地踏勘相互印证、渗透,以达成研究结论。 本文期望出做有价值与创新的工作有: (1)各类相关资料的系统整理与研究黄河晋陕沿岸历史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研究作为 地域城市人居环境史的研究的组成部分,力求作到全面系统地发掘、整理、呈现与总结9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论文 历史文献、历史图典、测绘成果以及各类相关规划与设计文件。这是本文研究的前提和 基础,也为今后他人的研究奠定基础。匝 蜒 蜒 球 靶 献 奄 议 囊一 一匝(2)历史城市的性质与传统人居环境的含义通过对黄河晋陕沿岸典型历史城市 功能结构及其规模的定量化研究,明确历史城市的性质,在此基础上研究历史城市人居 环境的含义及其深层结构。这是研究历史城市人居环境的突破口,是打开传统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研究的钥匙。(3)传统人居环境思想下的城市设计方法在传统人居环境理念的指导下,对历lo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论文 史城市人居环境的物质空间建设进行研究。总结历史城市城市设计方法,并对历史城市 的支撑系统进行研究。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4)流域人居环境的发展规律总结黄河晋陕沿岸城市形成、发展、兴盛、变迁、 衰落、复兴过程中城市形态的演进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探索特殊自然环境下人居环境建 设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5)典型历史城市保护与发展模式研究总结区域近代以来历史城市发展特征和 区内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典型历史城市的保护与发展模式构想;1.7论文研究中涉及到的几个基本概念晋陕:即山西、陕西两省的简称。从流域的角度看,本文的研究对象均在一个整体 的环境中。但黄河作为山西、陕西两省的分界线,使得研究对象处在不同的行政区域。 为了增强研究对象的整体性,简明扼要地突出研究对象的具体区段,本文将山西、陕西 两省合称。两省合称一般有三种称谓,一为“秦晋”;二为“山陕”;二为“晋陕”。“秦 晋”具有历史性和文化性的特点,但容易引起歧义,理解成为战国时期的秦晋或秦代到 晋代(公元前221年~公元420年);“山陕”多用在明清时期各地会馆的称谓上,多称 为“山陕会馆”或“山陕甘会馆”;“晋陕”具有地理性,例如多数著作、论文等研究成 果中均用黄河晋陕峡谷的称谓。综合考虑,本论文采用“晋陕”一词,说明研究对象的具体区位。黄河沿岸:由于黄河两岸地形复杂,两岸的城市与黄河的关系也多种多样。有的县 在黄河沿岸,但其县城并不直接受黄河影响,例如合阳、临县、芮城等。黄河沿岸指城 市黄河边上,靠近黄河,城市的选址、建设或景观受黄河的直接影响,城市与黄河有视 线上的连贯性,黄河已成为城市建设不可缺少或不可忽视的要素。 历史城市:指历史上曾作为某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或军事中心,曾在这一地 区的历史进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而且具有一定实物遗存,能基本反映出原有城市的格 局或与历史图文资料能相互印证,可较完整反映历史信息的城市或城镇。本论文涉及潼 关、朝邑、蒲州、荣河、河滓、韩城、吴堡、佳县、保德、府谷、河曲等11座历史城 市。此外,陕西的芝川、山西的碛口两座古镇,尽管没有作为县城或府城,但在这一地 区历史上影响较大,而且,碛口格局完整、风貌尤存;芝川城尽管被黄河洪水摧毁,但 其格局可辨,历史文献资料较为丰富。研究过程中也涉及到这两座城镇。 人居环境建设:人居环境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涉及到自然、人、社会、建筑、支 撑网络等多个系统。对于人居环境的研究可以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内容就会有所 侧重。本文从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的视角来研究,重点研究人居环境的物质空间,也就是 人居环境的建设。当然,人居环境不只是建设问题,但建设问题最为关键,因为一切关 于人居环境的研究最终要落实到物质空间的建设上,靠物质空间来实现。当然,对人居 环境建设的研究不简单的是对物质空间的研究,必然涉及到文化、哲学等层面的问题。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论文注释:[1]吴良镛.建筑?城市?人居环境.河北教育出版社.石家庄,2003.446[2]吴良镛.建筑?城市?人居环境.河北教育出版社,石家庄,2003 446.[3]吴良镛.建筑?城市?人居环境.河北教育出版社.石家庄.2003.71 [4]吴良镛.关于中国古建筑理论研究.建筑学报.№.4.1999.15 [5]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1.26 [6]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内容提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1 [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编.建筑、环境与土木工程学科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北 京.2004.13 [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编,建筑、环境与土木工程学科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北京,2004.87?[9]、[IO]、[11]吴良镛著.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1 [12]朱孝远著.史学的意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200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论文第二章2.1黄河概况区域环境与城镇形态的演进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 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 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辞源》解释“黄河”为:“我国第二大河。古称‘河’。后 世以河水多泥沙而色黄,故称黄河。源出青海。黄河中下游为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源 地。”黄河大约形成于距今15万年以前。中国科学院任美锷院士在《黄河》一书中论 述了黄河的形成:黄河原来是独立的三大水系,即形成于距今170万年以前的青海高原 古黄河、形成于1.3亿年以前的河套古黄河和形成于距今1500万年前的晋陕峡谷古黄 河。最初,河套盆地和晋陕峡谷古黄河均流入三门湖,为内陆水系,距今15万年左右, 三门湖被切穿,古黄河开始流入海洋。历史上的“三门湖”范围包括汾渭下游平原及三 门峡地区,距今2000万~110万年前是一个巨大的湖泊。到距今15万年共和运动,青 海高原的黄河上源水系也与河套盆地水系相沟通,成为一条统一的大河,奔流入海。 黄河,因水黄而得名。据考证,西汉以前的文献并无黄河之称,“黄河”均以“河” 称。《史记?河渠书》:“(夏书)日:禹抑洪水十三年,过家不入。……。故道河自积石历龙门,南到华阴,东下砥柱,及盂津、雒、衲,至于大邳。”“1《汉书?沟洫志》记载:“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仍把黄河称为“河 水”。黄河称为“河”或“大河”一直延续到唐代。“黄河并不是一出世就叫黄河,在公 元900年(唐朝)以前,人们一般把这条母亲河叫做‘大河’,表示它是华北的最大河流。’’‘”黄河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包括内流区4.2万平方公里)。 黄河与其它江河不同,黄河流域上中游地区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97%。[31黄河流域地 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东西方向高差悬殊,呈阶梯状逐级降低,在地形上形成三级阶 梯。三级阶梯分属三个大地质构造单元。“按地学界的意见,以此构造单元边界为界可 将黄河分为上、中、下三段。”【4J 自青藏高原至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为上游,干流河道长3472krn,流域面积42.8 万km2,汇入支流有30条。这里是黄河水量的主要源区。黄河上游又可分为河源区与上 游区两部分。“古代文献中曾说,黄河源出新疆的罗布泊,在地下伏行千里,到青海西 部星宿海又出露,成为黄河的上源,这种说法当然不符合科学规律,因为罗布泊海拔不 到1000m,而星宿海则海拔约4500m,而且两者间还有许多高峻的大山。”15J黄河源头 实际上有两条,一条为约古宗列曲(曲即河),新中国成立后,经黄河水利委员会考察 勘测,确定黄河发源于雅拉达泽山,约古宗列曲是黄河的正源,据此,黄河的长度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论文 5464km:另一条为卡日曲,1978年青海省人民政府的黄河河源考察组,认定卡日曲为 黄河正源,卡日曲比约古宗列曲长25krn。实际上,卡日曲的支流拉浪情曲比卡日曲更 长18km。如按长度确定黄河正源,黄河正源应为拉浪情曲,黄河的正确长度应为 5507km,比原来长度要长43km。。但目前仍通用5464km。 河口镇至河南省郑州桃花峪为黄河中游,嘲干流河道长1206m,流域面积34.4万km2,汇入支流有30条。中游主要处于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是黄河洪水和泥沙的主要来源区。河口镇至龙门(或称禹门口)区间是黄河干流上最长的一段连续峡谷,地理学上称“晋陕峡谷”,峡谷长702km,落差654m,两岸主要为陡崖,陡崖高出河面一般在100m以上。这一段流域面积13.2万kmz,径流仅73亿m3,但输沙量达8.5 亿t,占全河总输沙量的53%,是黄河的主要泥沙来源区。【7】峡谷有著名的壶口瀑布, 河槽宽仅30~50m,枯水水面落差约18m。龙门至潼关(俗称小北干流),河道展宽, 长约130km,河道宽浅散乱,冲淤变化剧烈,内有汾、渭两大支流汇入,这些支流均源 于黄土高原,含沙量很高,到三门峡,河水含沙浓度平均达36.9 kg/m3,比中游入口河 口镇约高8倍,年输沙量达16亿t。黄河泥沙大约90%来自中游的黄土高原。潼关至小 浪底区间,长240km,是黄河最后一段峡谷。小浪底以下河谷渐宽,是黄河由山区进入平原的过渡河段。桃花峪以下为黄河下游,干流河道长786km,流域面积2.2万km2,汇入较大支流有 3条。河床高出背河地面4~6m,比两岸平原高出更多,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 从桃花峪到入海口,除南岸东平湖至济南区间为低山丘陵外,其余全靠河堤挡水,历史 上,堤防决口频繁,目前依然威胁严重,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黄河虽然是一种亘古的自然存在,但百万年来,在黄河流域孕育了一个民族,铸就 了一种文化。当黄河刚刚由内陆封闭的湖盆开始沟通连贯为一条大河的时候,人类的祖 先几乎同时告别攀援和爬行,开始直立行走。西侯度人、蓝田人、丁村人、大荔人、河 套人、山顶洞人、仰韶人开始在这一地区的生活,一步步进入了文明社会。黄帝、尧帝、 舜帝、禹帝在黄河流域开启了华夏文明的曙光。历史记载“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 安邑”,即在今天的山西省临汾、永济蒲州、夏县禹王。此后的夏、商、周、秦、汉、 隋、唐、宋,或在河南,或在陕西,都处于黄河流域。中华民族的孔孟儒学、老庄道学、 禅宗佛学等哲学思想都孕育在黄河之畔。这些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轴心和基础。季羡林 先生认为,中华文化是多元产生的,但黄河文化是轴心,是基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 文学既然是多元产生的,那么有没有一个轴心或一个基础呢?我认为是有的。这个轴心 或基础不能不说是黄河文化。”峭】季羡林先生指出,在中国尽管有长江与黄河相对。但从 文化上来讲,长江只能起补充陪衬的作用,中国人心目中的圣水仍然是黄河。由此看来, 黄河不只是一条普通的自然河流,更是一条文化的、精神的、社会的心态的、情感的河流,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2黄河晋陕段的自然与文化环境特点黄河晋陕段处于黄土高原东部南北一线,自然环境分为晋陕峡谷和龙门一潼关小北干流两部分。晋陕峡谷从北往南把黄土高原东部劈成两半。从喇嘛庙至楼子营间河段最窄,河床 宽仅为lOOm,河谷深切300~500m左右,使多数河段两岸形成悬崖峭壁。峡谷南半部吴 堡至壶口段为深切曲流峡谷,河路弯曲,河床纵比降大,平均比降3.8%,河床发育有 漫滩和河心滩,阶地发育在凸岸,凹岸由于黄河的强烈侧蚀,多为悬崖峭壁的陡岸。壶 口至龙门段为深切顺直峡谷,谷坡上残留有多级侵蚀阶地,河床纵比降约为5.4%。 在黄河未贯通前,河套盆地和汾渭盆地都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内陆盆地,晋陕峡谷内 现在的黄河河道过去曾是分别流入河套盆地和汾渭盆地的两条小水系,以喇嘛庙至河曲 一带为分水岭,北侧水系往北流入河套湖盆,南侧水系注入汾渭湖盆。随着鄂尔多斯高 原的逐渐隆升,分水岭两侧的水系加大深切和溯源侵蚀的力度,最后切穿喇嘛庙至楼子 营一带的古分水岭,形成万家寨峡谷,并使河套湖盆和汾渭湖盆连在了一起,将河套湖 盆的湖水往南外泄。 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龙门到潼关的干流河段,是相对黄河大北干流而言的。因其长度、 特性有别于黄河的晋陕峡谷河道(大北干流),而称之为小北干流。其东岸为山西省的 运城市,从北至南依次为河津、万荣、临猗、永济、芮城五县市;其西岸为陕西省渭南 市,从北至南依次为韩城、合阳、大荔、潼关四县市。沿岸的历史城市有韩城、河津、 荣河、朝邑、蒲州、潼关。黄河d'HL干流是由湖盆演变而形成的河道。黄河出龙门,河 道突然变宽,流速减缓,至潼关,因秦岭阻隔而东折。黄河小北干流起(龙门口)止(潼 关)高差52米,河道比降为万分之三点九。在龙门以北的河流束缚于两岸的山崖之中, 河宽只有0.15公里。出龙门,河道骤宽。万荣汾河口附近,黄河河面宽14.5公里。河 谷更宽,临猗吴王渡的河谷宽达20公里。小北干流泥沙淤积十分惊人,“有资料显示, 自东汉元和二年(公元85年)以来的1917年间,全段河道平均淤厚38.5米,其中上段 (禹门口至庙前)、中段(庙前至夹马口)、下段(夹马口至风陵渡)三段沉积物平均厚 度分别为35.2米、35.8米和44.5米。从淤积的过程来看,唐宋以前轻微、元明以后剧 烈。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以前,年平均淤积厚度为0.007米;万历9年(公元 1581年)至新中国成立的368年间,年平均淤积厚度0.055米;1950~1959年,年平均 淤积厚度为O.088米。1960年以后,在本河段区间共设测淤断面28个,截至2000年, 实测泥沙淤积约40吨,平均年淤积o.61亿立方米,河床每年平均增高O.1米。”19l 黄河晋陕区段沿岸文化积淀深厚,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在中国,人文地理学 者对中国的人文区划并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定论。有一种“两区三级”区划,还有一种 为“三区两级”区划。“两区三级区划”把中国分为“东部农业文化区”和“西部游牧 文化区”。东部农业文化区又分为“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亚区”和“西南少数民族农业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论文a.“三区两级”人文区域划分 A:西部区【Aa:内蒙古区Ab:新疆区Ac:甘青宁区Ad:西藏区】 B:北部区[Sa:东北区(辽宁、吉林、黑龙江) Bb:华北沿海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 Bc:晋、豫、陕区1 c:南方区『ca:江浙区(江苏、浙江、上海) Cb:皖、鄂、湘、赣区) Co:华南区(台湾、福建、广东、广西) Cd:西南区(四川、云南、贵州)1b.“两区三级”人文区域划分 A:东部农业文化区[Aa: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亚区(Aal:关东文化副区Aa2:燕赵文化副区 Aa3:黄土高原文化副区Aa4:中原文化副区ha5:齐鲁文化副区 Aa6:淮河流域文化副区Aa7:巴蜀文化副区Aa8:荆湘文化副区 Aa9:鄙阳文化副区Aal0:吴越文化副区Aal I:岭南文化副区 Aal2:台湾海峡两岸文化副区)Ab:西南少数民族农业文化亚区1 B:西部游牧文化区『Ba:蒙新草原.沙漠游牧文化亚区(Bal:内蒙古文化副区Ba2:北疆文化副区 Ba3:南疆文化副区)Bb:青藏高原游牧文化亚区1图2.1中国人文区划图化亚区”,其中“中国传统农业文化区”又分为12个文化副区。西部游牧文化区分为“蒙新草原一沙漠游牧文化亚区”和“青藏高原游牧文化亚区”,其中“蒙新草原一沙漠游6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论文 牧文化亚区”又分为三个文化副区。“三区两级区划”把全国分为西部区、北方区、南 方区三个基本区和11个亚区。(见图2.1) 从这两个区划理论还清楚地看出,黄河沿岸的文化区域呈现“串珠式”特点,黄河 均从每一个文化副区或文化亚区中心穿越,黄河两岸的文化呈现出共同性的特征,黄河 晋陕地区也表现出这一特征。“两区三级”区划中把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划 分在一起,称为“东部农业文化区”的“黄土高原文化副区”;在“三区两级区划”中 把陕西、山西、河南划分为一起,称为“晋豫陕亚区”。这两种划分中,无论何种划分, 山西、陕西两省均在同一文化区。这就说明,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来看,晋、陕文化有 着十分密切联系。 黄河晋陕地区的文化环境这一种山西、陕西文化相互影响和交织而形成的文化。山 西、陕西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发源地,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这一区域横跨两个文化区 域,即中原文化区域和游牧文化区域。黄河晋陕段的南部,即龙门以南,呈现中原文化 的特点。龙门以北,即陕北和晋西北地区,作为中原文化和游牧文化区域的过渡地带, 表现出两种文化冲突、交融的特点。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以及后来的尧、舜、禹三帝都以这一地区为华夏族的政治文化中心。山西的南部和陕西的中部,长期处于黄河流域中原文化的中心地带, 对周边的地区有一种文化的辐射力、吸引力和凝聚力。从周开始,历秦、汉、隋、唐等, 关中一直是全国的中心,甚至是世界的中心。传说黄帝斩蚩尤于解(运城盐池),舜帝 建都于蒲坂(蒲州古城),大禹凿龙门,导河入海。河东临近关中,作为屏藩京畿的要 地,与关中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均紧密相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秦以漕 船运粮至晋都,以解民饥。从雍(陕西风翔)出发顺渭河,至潼关逆河北上,东折逆汾河至绛(山西翼城),史称“泛舟之役”。汉代汉武帝乘船至汾阴祭祀后土,此后的黄河航运还延续了近1800余年。航运的发展,在黄河两岸形成了不少城市,蒲州还占据区 位优势,发展成为大都会。 由于中原文化的影响,以及生产方式的特点,强悍的北方的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多 次“光顾”中原地区。因此,黄河晋陕段的北部成为汉民族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边防前哨,凭借长城和黄河两大人工与自然屏障,修筑了相当数量的城、镇、堡等军事据点,成为陕北、晋西北地区的一大景观。张岂之先生在《陕北文化》一书的序言中指出:“据 史学家们的研究,陕北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秦汉时,北魏时,隋唐时, 宋、辽、金、元、明、清时期,陕北地区是边陲重地,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 献。……,1990年夏我用一个月的时间在陕北考察文物,到各地看了人文地貌、文化文 物,深感这里的文化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比如在榆林所见,给人的实感是:这里在历 史上是多民族聚居的边防重地,文物古迹反映出的文化现象多与历代边防战争和北方要 塞相关。”ll 0J这种现象在晋北、晋西北同样存在。 从总体上看,晋陕黄河两岸具有共同的自然环境背景,黄土高原与黄河这两大自然17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论文 条件为两岸城市的产生、发展和变迁提供了共同的基础。黄河尽管作为陕西、山西两省 的分界线,但自古以来,两岸居民的交流十分频繁,文化东西相通,具有共同的社会文 化背景。两岸城市建设面对共同自然的、社会的、文化的基础。2_3城市历史发展简论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华夏文明。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也 最早在黄河流域产生。沿黄河人类聚居的产生、城的出现、城市的布局以及类型特征总 是与黄河在中国古代的作用和地位分不开的。每当黄河的作用得以加强,黄河城市的地 位就会突出,城市的建设、发展就越快。城市的发展与黄河紧密相连。古代黄河比较明显的功能利弊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作为重要水源,用于饮水灌溉,以利民生;二是凭借自然天险,作为军事防线,保证都城安全;三是黄河水运,便于舟楫,以通交流;四 是黄河以及黄土高原的自然侵蚀对人居环境的威胁。这些功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发挥的 作用是不一样的,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军事形势、政治中心、民族关系等有着直接的 关系。于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黄河城市的发展上呈现出不同的特征。2-3.1早期人类聚居点及城的出现水是生命之大源。至于远古时代的居民,水源对他们更为重要。他们聚居地距离水 源都较近,便于取水,“水边还是狩猎的有利场所之一,趁动物来饮水之时,可以比较 容易地获取猎物;也能够从水中捕获鱼类。尤其是采集业、原始的农业日益成为主要的 谋生方式时,近水地带的优势就更为显著:淤积地区土地肥沃,便于灌溉,可以获取更 好的收成。因此,原始人群遵循一条重要原则一一择水而居。”“”这分布特点是原始社 会人类遗址的分布特点。 距今300万年至2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是人类的童年时代。旧石器早期,西 侯度人、匿河人等率先在关中西部和晋西南的黄河沿岸地区发展起来。“这是迄今为止 所发现的这一地区最为古老的原始文化”。西侯度位于山西省芮城县黄河左侧高出河面 约170米的古老阶地上,黄河在这里拐了一个大湾,从其西侧和南侧流过。1960年,考 古工作者在这里的早更新世时期的地层里,发现了几块经过人工打击的石块和一些鹿 角,其中一件鹿角不仅用火烧过,还带有被砍削的痕迹,经过古地磁检测,证实西侯度 文化距今已有180万年。1957年11月,在三门峡水库建设过程中,中国科学院古脊椎 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山西南部黄河沿岸的匿河村发现了匿河遗址和独头遗址。匿河遗 址位于芮城县匿河村一带黄河水流方向的左岸,匿河遗址的文化遗物以时期为代表同时 还发现了披毛犀、马、野猪等多种哺乳动物化石。独头遗址位于永济市独头村的咸水沟, 距匾河遗址3公里,其在地质时代上属于更新世中期的早期,距今150万年到10万年 前。1972年,在陕西韩城龙门禹门口的西龙门山腰发现了“禹门洞穴遗址”,距今约5 ―8万年。洞穴东临黄河,高出地面约30米。其地层属陶纪石灰岩,洞中堆积可分为三 层,中层为夹石灰岩崩塌块的黄土装粉砂层,出土有小砾石凸镜体、兽骨化石和人工打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论文 制的石核、石片共1202件。韩城禹门洞遗址,是解放以来,在黄河中游首次发现的一 处滨河最近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21在黄河沿岸的吴堡、保德、河曲也都发现了 旧石器中、晚期的文化遗址。 进入新时期时代,黄河流域文化进一步发展,范围进一步扩大,在晋陕沿岸的潼关、 永济、芮城、韩城、合阳、吴堡、佳县、府谷、河曲等地均发现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的遗址。主要分布在人类创造了新的文化。例如永济的石庄遗址、新昌遗址、蔡坡遗址, 潼关的张家湾遗址、南寨村遗址等。 2.3.2夏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镇) 这一时期,黄河晋陕沿岸的城市主要集中领们以南地区,这里由于原始文化起源较 早,并成为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城市聚居作为文化交汇、繁荣、集合之所,在 黄河晋陕段出现也较早。夏、商、周三代都城都处于这一地区或邻近地区。作为尧舜定 都之地的古河东也是夏的都城所在地,史书称“禹都安邑”,故址在今山西省夏县禹王 乡。夏商周三代之后,出现了分裂割据的局面,这就是春秋战国时代。这个时期,由于 战争频繁,黄河的军事防御功能显著。龙门以南的晋陕沿岸又成为秦国和东方各国冲突的主要地区之一。“秦和东方各国的冲突主要发生在三个地区:1为洛水下游的黄河两岸;一为函谷关以东;一为武关内外。”“”为了抵御秦国的入侵,魏国还修筑了长城, 南起今天华阴的华山,经今天的大荔县城,北到北到韩城以南的古夏阳渡口。这就是古 代著名的魏长城。 战国时期,黄河沿岸的城市有蒲坂(后来的蒲州城)、大荔王城(临晋城)、汾阴城、 皮氏城、少梁城。秦国为了进攻韩、赵、魏诸国,在黄河蒲津处修筑了蒲滓桥。《春秋 后传》:“秦昭王二十年(公元前287年)始作浮桥于河。”此后,于公元前257年,再 造浮桥。《史记?正义》:“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初作河桥,在同州东渡河, 即蒲津桥也。”自此以后,蒲津桥不断重修,成为黄河沿岸重要的一个历史现象。2.3.3秦汉至隋唐时期的城市秦汉至隋唐时期是黄河晋陕段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这一历史时期,先后有秦、 西汉、王莽、隋和唐等统一政权在关中定都。关中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对晋陕沿黄河城市布局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黄河的防御功能增强,这些沿黄河城市的布局都关系到都城的安危,于是以关中长安为中心的拱卫格局形成。秦汉王朝的强敌是北方的匈奴。“自商、周以来,匈奴即称雄于北陲,只是名称有 所改变,以前记载中的鬼方、昆夷、大戎等都是匈奴的异名,战国时期,才普遍称为匈 奴,也有称为胡的”。“”战国后期,“秦与匈奴的边界较长时期维持在朝那(今宁夏固原 县东南)、肤旆一线。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向匈奴发起进攻,这条边界向北移到黄河 北岸。但由于秦的迅速崩溃,匈奴又向南进发,边界推至朝那、肤旋一带。这一边界一 直延续到西汉中叶,汉武帝重新把边界扩至阴山山脉。“。秦汉时期的敌人主要是北方匈19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论文 奴,战争争夺主要是黄河以西的南北方向,于是在关中北部边塞修筑长城和关隘、整修 道路、设置城市。 在对抗匈奴的过程中,晋陕黄河两岸并没有战争,两岸没有增设城市。到西汉武帝 元鼎四年(公元前179年)在汾阴雕置汾阴庙。“于是,天子遂东,始立后土祠汾阴雕 上,如宽舒等议”。“63汉武帝时期,武帝多次亲自祭祀后土,对汾阴城进行了建设。此 时,汾阴城已不只是一座防御性城堡,更重要的成为一座专门接待帝王祭祀的城市,“成 为支应封建王朝统治者及其随从的千乘万骑顶礼膜拜时停顿的处所”。“”唐代李峤在《汾 阴行》中写到:“昔日西京全盛时,汾阴后土亲祭祀。斋宫宿寝设储供,撞钟鸣鼓树羽 旗。”西汉时期,对国家的威胁还是来自北方的匈奴,黄河沿岸的城市集中分布在河套 地区的黄河与长城沿线。晋陕黄河沿的城市还是集中在龙门以南地区。 东汉时期,黄河晋陕沿岸仍然分布的是蒲坂、合阳、汾阴、夏阳、皮氏。东汉末年, 在黄河、渭河与洛和交汇处修筑潼关。《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建安十六年,马超 等屯潼关”。史念海先生注解“此为潼关见于记载之始”。“”“潼关在东汉以前还没设关城,到东汉时,曹操为预防关西兵乱,才于建成安元年(公元196年)始设潼关,并同时废弃函谷关。”【19】从中可知,潼关的设置是与都城在洛阳有关,是为了保护洛阳, 进而控制关中。曹操为控制潼关以西地区,与马超进行了潼关之战,进攻潼关时却迂回 绕道蒲滓关。潼关与蒲津关处在长安、洛阳两都之间,作为黄河沿岸的两大关城在战略 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水经?河水注》:“河水自潼关东北流,水侧有长坂,谓之黄 巷坂。坂旁绝涧,涉此坂以升潼关。”可见潼关古城此时并不在今天潼关老城的位置, 而在今潼关老城东南的原上。 三国之后,经过西晋的短暂统一,进入了东晋十六国的分裂割据时期。在这一时期 中,“到南北朝后期,东魏和西魏以及后来北齐和北周的争夺都十分激烈。在黄河流域 形成了东西对峙的局面。”。”黄河晋陕沿岸战事较为频繁。主要集中在蒲坂周围。北魏 建雍州城于古蒲坂城北二里,后易名泰州,北周改为蒲州。西魏大统九年(公元534年) 花费巨资修筑了蒲州城。“为将蒲州城作为‘关中之巨防’,以通过‘河东保障关陕’, 抵御北方外敌入侵,便耗费了巨资大力修筑蒲州古城,城墙已全部用厚砖砌垒,城郭周 长达九里三之多。这个时候的蒲州城,已有相当规模。城内的砖石建筑,木架结构,建 筑装饰,设计以及布局方面,都较前有了明显进步。也说明了旋工技术较前有了较大的 发展。整个蒲州城,己出现了异常雄伟壮丽。”。“隋唐两代都在长安建都,以长安为中 心的防御形势得到加强。隋唐时主要还是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隋代仅37年,但隋初 在北边修筑了长城,在朔方以东险要地方修建了几十座城池。隋代时,黄河晋陕沿岸原 有的夏阳、合阳废弃,新筑韩城、朝邑、定胡等城市。 唐代中期三受降城的修筑,控制了黄河和阴山山脉,加强了防御作用。从此,游牧 民族不能过山放牧,北方战争也少了许多。于是,隋唐时期,晋陕段黄河沿岸并没有新 设城市,但也十分重视设关置守。“凡关二十有六,而为上中下之差。京城四面有驿道20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论文 者为上关。上关六,京兆府蓝田关、华州潼关、同州蒲津关、岐州散关、陇州大震关、 原州陇山关。”””另外,中关为“余关有驿道及四面关无驿道者”,中关十三处;“他皆 为下关”,下关七处。在这二十六处关中,蒲津关、潼关、龙门关三座上关在黄河沿岸, 作为军事防御的需要,各关都进行了新的建设。东汉潼关城本在原上,到唐朝建立73 年之后,即武则天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潼关古城向北迁移。“这是由于黄河不断下 切,水势跟着下落,原麓河畔可以行人,东西大路也就随着逐渐由原上移下。潼关城的 建置本是为了控制这条大路。大路既然改变,潼关城还设在原上就没什么意义了。”。” 蒲津关隔河即为蒲州城,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隋文帝谓河东守季布日:“河东,吾 骨肱郡”。唐大历中,朝廷曾商议过将蒲州城(河中府城)立为中都。当时宰相元载, 多次上建中都议。中都议中讲道:“河中之地,左右王都,黄河北来,太华南依,纵水陆之形胜,壮关河之气色。川2”建立中都的作用,元载论到:“建中都,将欲固长安非欲外之也;将欲安成周非欲拾之也;将欲制蛮夷非欲惧之也;将欲定天下非欲弱之也。” 蒲州在唐时,正处于兴盛时期。开元八年(公元720年),蒲州与陕、郑、汴、绛、怀 并称六大雄城。开元九年(公元721年)改蒲州为河中府,同年修筑蒲津桥。开元十二 年(公元724年),全国州府定近畿之州为四辅,升蒲州为上辅。同年,对蒲津桥进行 了大规模的改建。张说在《蒲津桥赞》一文中作了记录:“冶铁伐竹,取坚易脆,…… 百工献艺,赋晋国之一鼓,法周官之六齐,……是炼是烹,亦错亦锻,结而为连锁,熔 而为伏牛。偶立于两岸,襟束于中惮。”瞄1这样,以中惮城为中心,东西两座浮桥把蒲 州、朝邑两座城市联系在一起。由于与都城的关系,蒲州成为这一地区的中心城市。 秦汉至隋唐时期,从区域大的环境来说,全国统一朝代的都城都在晋陕黄河两岸, 或长安,或洛阳。既是在分裂割据时期,长安、洛阳也是独立政权的所在地。当国家面 临的威胁来自北方时,战争冲突往往是南北方向展开的,北边的长城沿线成为防御的重 点。但当战争冲突为东西方向时,晋陕黄河的战略地位就上升。黄河晋陕沿岸的城市防 守成功与否,总是与这个政权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所以,秦汉至隋唐的历代政权对于黄 河晋陕沿岸的城市都十分关注。这些城市控制通往都城的重要通道,它们围绕都城布局, 与都城形一个大的聚落空间。2.3.4宋金元时期的城市从北宋开始,全国政治中心均在晋陕黄河以东建立。北宋都开封,南宋居杭州。元 都北京。明初都南京,后迁北京。这一历史时期尽管晋陕黄河不像汉唐时代邻近都城, 但由于这个时代特殊的政治、军事形势,使得晋陕黄河的地位得NT)Jn强。最为突出的 是宋代。这一时期,是黄河晋陕沿岸新建城市最快、数量最多的时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论文 北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进攻中原,是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又一次的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碰撞。北方西夏 和契丹成为北宋的大敌。西夏位居贺兰山下,从西北方面进攻开封:契丹起于横水(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上 源,后居燕京,拥有河北平原北部及雁门关以北各地。因此,河东、河北 就成为北宋必守的战略要地。北宋为了巩固都城开封的防务,把河东看作北方的屏障,太原城的战略位置尤为 重要。从《宋史?夏国传(上、下)》可知道,西夏进攻北宋的主要方向有 六个:一是由灵州经萧关道南行,进 攻镇戎军(宁夏固原)和渭州(甘肃 平凉);二是由灵州东南循马莲河河 谷南行,进攻环州和庆阳府(甘肃环 县和庆阳);三是由宥州(内蒙古伊 克召盟乌审旗西南)南行;四是由夏卅I南行;五是由夏州顺无定河而下,图2.2北宋形势及黄河城市图进攻绥州、米脂和清涧;六是由夏州 东行,进攻麟州。这六路中,一、二 路主要是进攻甘肃:三、四路主要是 进攻关中;五、六路主要是进攻太原。 针对西夏的进攻路线,北宋的采用三面防守的战略:麟延路居中,环庆路与河东路分护左右。晋陕黄河对于河 东防线有着重要意义。河东路有三条防线,即前方的麟、府两州,中间的 黄河天险,其次为黄河与太原之间的诸州城。(见图2.2)为了增强黄河两 岸的统一防守,麟、府两州在宋代隶属河东路,这样的划分战略上有着明图2.3宋金形势及黄河城市图显的优势。为了控制窟野河,修筑了葭芦寨(今佳县城)。葭芦寨位于葭芦川入黄河处。 葭芦川虽不如无定河和窟野河的地位险要,但仍可以行军进兵。宋朝为了提防西夏乘虚2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论文 直入,在葭芦寨的黄河东岸修筑了克胡寨(今名克虎寨)。史念海先生指出:“宋朝在这 里不仅设防守,还打算西夏进攻麟州时,由此北上,截断其后路。这样,葭芦寨的修筑 就更重要的意义。”“1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因沈括之请,重筑葭芦寨,并向西沿 途筑造,直至米脂寨。淳化四年(公元年)在府州城对岸设置定羌军,后改保德军(即 今保德县城)。 金与南宋对峙时代,黄河晋陕沿岸地区均属于金的版图,沿岸的蒲州、河津郡发生 了很大的变化(见图2.3)。金哀宗正大八年(公元1231年)农历九月,位居河东的蒙 古军队攻打金河中府,威逼蒲州城。金命草火讹可、板子讹可将兵二万守城。但因兵力 不足以守次大城,乃截其半为周长八里余的内城守之。至阴历12月,城被攻破,蒲州 城被元军所占。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宣慰使赛因赤答忽怀远,与守城宣慰同知 范国英,因蒲州城垣残破,乃调集人员重修。此次修筑的蒲州城即后世蒲州城的雏形。 元代元至正十四年主簿邢天杰修荣河城,周九里八步,池深一丈五尺,东、南、北三门。 元代,由于汾水的侵袭,于皇庆初年,迁建河津城。《古今图书集成》载“旧城在金县 城东南,圮于汾水,元皇庆初,监县哈利哈孙毅筑今地。”2.3.5明清时期的城市明代初年全国范围都进行了大规模的筑城运动,黄河晋陕沿岸历史城市也同样是一 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从清代出版的《古今图书集成》记载来看,在明代,黄河晋陕沿岸 的城市几乎都进行了扩建或重建,基本确定了城市的规制,延续至清代。沿河的潼关、 蒲州等城市空前繁荣。明洪武四年,重筑蒲州城,用砖包堞,“城高三丈八尺,堞高七 尺,门四,各建楼一座;角楼四座,敌台七座,土库五座,窝铺五十七座:四门外各建 月城,=jLI'1月城二重;西临黄河,东、南、北三面池深一丈五尺,阔十丈;环六里四十 五步。嘉靖三十四年,地震倾圮,巡道赵祖元、制周边像重建……”明代河中府《蒲 州府志》:“河中古为大藩重镇,其城郭素号壮峻而守固。唐宋之盛,不得见矣。即明中 世,州萃而居者,巷陌常满,既多仁宦,甲宅连云,楼台崖巍,高楼睥睨。南廓以处, 别野幽营,高墙深池,一带霞映,关城所聚,货别队分,百贾骈臻。河东诸郡,此为其 最。”””《古今图书集成》中对潼关古城记载到:“始建未详,明洪武五年千户刘通修筑 旧城,九年马增修城陴,依山势曲折,周一是一里七十二步,高一丈八尺,濠池深一丈 五尺,门六……”。1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潼关城开始向南、西方向大规模扩建。 这就把麒麟山、凤凰山、象山、印台山、笔架山笼纳于城中。洪武年间,葭州城也发生 了变化。洪武初年,千户王纲改筑在宋康定年间所筑的葭芦砦,建成了“周二里一百二 十步,高三丈,池深一丈”。”1正德十五年府谷知县张汝涉拓展旧城,达到“周五里八 分,高二丈五尺,因河为池。”口01潼关城的基本形制就是在明代定型的。保德、佳县均 是宋代所建,有堡寨演进而成,但在明代均有大的发展,定性成熟。保德城系由宋淳化 年间的林涛寨发展而成的,在宋代尽管有所拓展,但并没有完善。明代永乐十一年州同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论文 尹堆志重修,宣德八年知州任泰重修,这是保德城的基本形制稳定下来。史载:“周围 七里二百五十步,高一丈八尺,南大北小,形如葫芦,西、南各-I'1,东北、西北各一 角门,各建楼于其上,窝铺六十四座。”。”明景泰二年,朝邑知县申润在黄河左岸营建 朝邑城,后于成化三年、嘉靖二十一年重修,形制固定下来。“周四里,高一丈五尺, 池深一丈。”同年,韩城知县金文筑韩城四门月城。明代,也是荣河和河津二城修葺十 分频繁的时期。由于黄河的侵袭,黄沙逼城,也多次修筑。“明景泰初知县于缙重修, 成化间知县马懋复修,正德二年,河水至城下,圮西北隅,知县宋纬筑补,”021后于嘉 靖二十七年、万历七年崇祯十二年等分别修筑。河津城元代迁建以后,在明代于景泰元 年、天顺三年、正德六年、嘉靖二十四年和三十四年、隆庆初年和四年、崇祯三年分别修城。进入清代以来,基本都在原有城市基础上发展,城市逐步完善、发展和繁荣。在毕 沅绘制的《关中胜迹图志》一书中,绘制了陕西黄河图。详细绘制了陕西黄河沿岸的城市和寨堡,并以写意的手法描绘出每座城市与黄河、山塬,甚至和标志建筑的关系。图从黄河入 陕的城头村开始,第一座城市是 府谷,其下依次是葭州、吴堡、 韩城、朝邑和潼关。其中,将府 古城与黄河、水哉寺、悬空洞的 关系描绘的十分清楚;葭州城、潼关城与山川的关系描绘的栩栩如生;将韩城与龙门、太史公祠、芝川城、纠纠寨塔关系,朝邑城与麟经阁、文昌阁的关系一一标 清。(见图2.4)《山西通志》也有一幅山西黄河图,标明了黄河沿 岸城市与黄河的关系。在清康熙 年间,还绘制了一幅黄河图,其中就有从龙门到潼关区段的城市 与风景建筑。包括龙门、韩城、 河津、朝邑、荣河、蒲州、潼关。图2.5清‘康熙黄河图整个图真反映了这些城市的形态与格局,城市与黄河的关系等。(见图2.5)2.4城市的形成原因分类与选址纵观黄河晋陕沿岸城市的产生、发展过程,其历史背景,形成的历史阶段和功能都 臣『2‘筇嚣酬B简圃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论文 不尽相同。而且城市一旦产生,就会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不会改变城市的位置。在此 期间,有可能城市的功能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变化,有可能城市原本的选址会制约城市 的发展。但本章所讨论的城市的选址是指城市在最初形成时的选址动因。这个动因直接 促进了城市的形成、发展,决定了城市空间的布局和功能。自然环境是城市形成、存在 的基础,任何城市都离不开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但不同的功能类型的城市对自然的因借 态度是完全不同的。例如,由于航运而兴起的城市就会处于近水之处,便于舟楫;由于 军事防御而设置的城市,就会处于山水形胜与交通要塞之地等等。当然,任何城市的形 成,其作用力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但多元之中必有最主要的、直接的作用力。 从黄河晋陕沿岸城市形成的方式来看,总体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就是基于原始聚 落发展而形成的城市,这一类城市往往历史悠久,集中在黄河龙门以南地区;第二类就 是产生时间较晚,主要在宋代以后,由军事堡寨发展而成的,主要集中在黄河龙门以上: 第三类主要是基于黄河的水运功能,在黄河的主要渡口逐步发展成为商品集散地。(1)由原始聚落逐步发展成的城市聚落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发祥地。尤其是晋陕龙门以南的关中、河东地区,早在 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是原始人类聚居的集中地区。 “大量的厉史文献记载和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都充分说明,河东地区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文明起源的中心,矗妤五千年古老的中华文明的‘直根’即在这里”【33】“以彩陶为特征的中原地区的仰韵文化与以黑陶 为特征的黄河下游地区的龙山文化,‘在豫西、关中和晋南地区混合在一起,’混合以后的 文化,彼此吸收了优点,更加发扬光大起来,得到迅速发展,’在此基础上,又‘吸收了 其它地区的有地方性的文化’。而‘使我国各地区具有地方性的文化,第一次得到统一的影响’,为华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初步的基础”。【34】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发达的原始文化,使得伟大的华夏文明从这里起源。从尧帝到夏禹,三代中原地区部落联盟的首领都以晋 南为其统治中心,故孔颖达日“尧治平阳,舜治蒲坂,禹治安邑,三都相去各二百余里, 俱在冀州,统天下四方”。【35J华夏先民最早在这里进入农业社会,传说中的后稷教民稼 穑的地方就在这里。著名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西侯度遗址、匿河文化遗址就在蒲州 地区。传说舜曾建都在蒲坂,就是今天的蒲州一带。这说明,蒲州早在原始社会就成为 河东一带的中心聚落,接着发展成为城市。当然,后来的蒲州城经过几次建设,面目早 已非当年蒲坂,但从城市中的舜庙、北门城楼的舜帝楼等依然可以看出当年文化对城市 的影响。此外,韩城、河津、朝邑等城的形成,均受到原始聚落的影响。 像蒲州这一类城市在最初形成时,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自然环境。原始先民要定居下 来就要有水源和田地这两类最为基本的条件。与许多原始居落的选址一样,蒲州地区滨 临黄河,解决了水源问题,而且周边地区均为良田,适宜原始先民的生产、生活;韩城 虽不在黄河之滨,但在湄水河两岸均是良田;朝邑最早在原上,并不在黄河之滨,主要 是黄河水逼近西原,为避水患而择高地。由此看出,由原始聚落发展而成的城市所在环 境具三个显著特点:一是离黄河距离近,便于饮水和灌溉;二是周围有良田耕作,便于25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论文 农业生产;三是有高地,可作为避河水侵袭。 (2)由军事堡寨、关隘发展而成的城市聚落 龙门以北为晋陕峡谷地区,由于自然环境不利于农业的生产,在晋陕峡谷黄河两岸, 由原始聚落发展而成的城市几乎没有。另外由于地理区位的原因,这一地区一直处于游 牧区与农耕区的交汇处。据《佳县县志》记载,佳县在秦汉时期是一片辽阔的草原和茂 密的森林。史念海先生在《黄土高原历史地理》中指出:直到春秋时期,这里还是白翟 部落之地。受游牧文化的影响,并没有向农耕地区的城市聚落稳定延续。 作为农牧文化的交汇之处,一旦农牧民族之间发生冲突,这一地区就成为战争的前 沿。汉民族为了抵御游牧民族的入侵,黄河天险成为防守的凭靠,控制黄河具有战略意 义。由于晋陕峡谷两岸山势险要,为了控制黄河,两岸重要的通道往往成为双方争夺的 焦点。于是,在这些交通要塞建寨、构堡、修关、筑城以抗拒敌人就是十分必要和自然 的。寨、堡、关、城就成为些地区城市最早的雏形。这些城市经过历代的苦心经营,逐 步发展成完备的城市。从保存至今的城市来看,大多形成于汉、唐、宋、金、明时期。 潼关就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建安时改山路于河滨。当路设关,始有潼关。潼关以 水得名。《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潼浪汹汹,故取潼关 关名,又称冲关。这里南有秦 岭屏障,北有黄河天堑,东有 年头原踞高临下,中有禁沟、 原望沟等横断东西的天然防线,势成“关门扼九卅I,飞鸟 不能逾”。汉潼关城在今城北村 南。(见图2.6)到隋大业七年 (公元611年),移关城于南北连城间的坑兽槛谷,即禁沟口。 唐朝天授二年(公元691年), 又迁隋潼关城于黄、渭河南岸。 宋熙宁元年十年(公元1068年 月1077年),遣侍御史陈洎扩 建。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图2.6潼关古城演进图千户刘通筑城,明洪武九年增修,“依山势而曲折”筑城墙,后称明城。清朝增修扩建, 北l晦黄河,南跨凤凰、麒麟二山,东断东西大路临黄河南延上麒麟山;西断东西大道靠 河南沿上象山。潼关城的不断变迁的根本原因是黄河的不断变化。黄河下切,水位下降, 就会在原有就城与黄河之间形成间隙,为了阻止敌人利用间隙乘虚而入,关城逐渐靠近 黄河就是非常自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7年上半年经济形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