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和工作的时候店长面试技巧都说试用期是两个月的,现在做了一个多月向他辞

《我們歡迎這樣的畢業生》
& 就业第一课:我欢迎这样的毕业生
作者:宋三弦&& 出版:重庆出版社
昂首见天不是路
说什么“拒绝招收应届毕业大学生……”多是气话,却也是事出有因.其实,像我们公司,对应届毕业生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抱着欢迎态度的.
我们珠宝行业相对比较特殊,专业性太强.以前的珠宝鉴定、加工、买卖等等商业行为全部由国家计划调控,这两年国家的黄金政策放开了,从事黄金珠宝买卖的公司越来越多.各公司的业务骨干都是公司最珍贵的资源,轻易不会让同行给挖走,熟手的流动性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讲要低得多.而每家公司的人才缺口都非常大,缺人手只好自己招来培养,不接收应届毕业生又去哪儿找人呢?
所以每年的双选会我们都会去.这帮刚毕业的小孩子初接触的时候看起来都不错,可就在我们满心欢喜地把人要过来后,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就闹些稀奇古怪的事儿,有时让人防不胜防,经常搞得人哭笑不得,也不免让人寒心……
MBA在第四天撑不住了
我们公司共有生产、销售、黄金交易等3大块的业务,其中珠宝首饰的批发零售是公司的主要经济支柱,由营销部经理全权负责.此外,这个职位还得负责公司的整体包装宣传及文化建设等等.
这么说吧,这个岗位在我们公司的级别跟副总相去不远,业务很重要,相应的要求也比较高.公司从成立到现在,在这个职务上:第一任是公司的现任总经理,我是第二任,第三任是何经理.
何经理人很能干也很有主见,一直向往到海外发展.去年我们制定年度招聘计划时,何经理说自己的移民手续已经办妥,准备年底之前离开.这样我们在招聘计划中预留了一个营销部经理的缺,准备物色合适的新人选.
依照公司的惯例,凡是管理岗位的员工都尽量从现有的雇员里择优选拔.可是当时的营销部里没有合适的人选,中层管理人员里也没人忙得过来兼任.跟猎头公司联系后又发现挖别人公司的人才代价太高.眼看何经理申请的离职时间就快要到了,新任营销部经理人选还没有个眉目.后来我们几个商量决定:干脆招一个有潜力的毕业生来培养,让何经理再坚持坚持,晚一阵再走,顺便带一带新手.
招聘启事发出去后很快就收回了很多简历——本专业的、非本专业的,刚毕业的、有经验的——各种类型的人都有.各方面综合比较起来看,一个刚毕业的MBA条件最好,我就给他去了电话,让他过来面试.出于尊重与重视,我们老总与董事长还亲自参加了对他的考评.
这个男孩当时只有24岁,是本科毕业以后直接考上MBA的,从成绩上看得出是块读书的料.他给我们看了他在学校里做的一些案例,包括他的实习报告与实习单位的评价——理论方面真是没得挑.人也挺帅、个子高高的,无论是仪表言谈还是举止进退,看得出是个很有教养的小孩.
我们两个头儿都很喜欢他,认为小伙子挺不错的,值得花时间和精力加以培养.此时,他对我们介绍的公司各方面情况也比较满意,合乎他的发展预想.大家谈得很投机,也很愉快.于是商议好:给他3个月试用期,试用期期间的工资水平比照公司一级管理人员的标准;试用期期满后如果正式聘用,年薪不低于他的预期.
第二天,他办好入职手续后来到我的办公室,我事前已经联系好了营业店长,于是请他去店里,说店长会告诉他具体的工作安排.结果,也就半个多小时吧,就见他拎着制服袋,气冲冲地跑回来了.他问我店长是不是搞错了,怎么会让他做保安?他觉得公司这种规定很过分,一再强调他学的是经济管理,希望能够学以致用.我仔细打量一下他,看看他气急败坏的样子——倒是一点没觉得意外,因为像他这样跑回来的不是头一个,差不多九成以上刚进公司的毕业生都会做出类似的举动.
我劝他先别着急,耐心地跟他讲:公司的制度规定就是这样的,所有的员工都必须下一线先锻炼,管理干部也不例外.因为这样可以用最快的速度熟悉公司的各项工作流程和公司整个的经营氛围.这是对一个做企业管理的人必不可少的功课.尤其是像他这样一直在校园里读书,社会工作经验缺乏,一上手做管理多半是纸上谈兵.每个企业有每个企业具体情况,纯粹套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是不现实的.先熟悉环境,再慢慢磨合才是正当之道.做基层工作也没有什么可耻的.我本人也做过营业员,还在厂里做过抛光的工人.只是因为店里的营业员全是女性,单设一个男营业员有些不方便,所以才特意安排他做保安.
我告诉他,没有一个公司会傻到用部门经理的薪资请保安,这只是见习期的一个部分,他所做的也肯定不仅仅是保安的工作职责.做保安工作只是提供他一个窗口,他必须在做保安的这一个月里完全熟悉了解营业厅的所有工作环节;第二个月再去厂里做学徒,第三个月则是去交易所打杂,最后完成一份行业调研分析报告与一份公司下季度营销计划.这些就是他试用期的工作,看似简单无趣,真正做到位却也不易.要是不认真做事,3个月混混也就过去了,凭他的才学,编一份冠冕堂皇说得有章有句的报告和计划也不是难事.但是见习不是糊弄,公司提供3个月时间不压具体任务,关键就是让他用心、用眼观察.做公司毕竟不是书面文章天马行空,必须有实际运作.见习期对于他是正式上岗工作的预备期,把这些都做好了才有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营销部经理.
听了我的话,他默想了好一阵子,最后表示想通了,愿意回店里开始上班.我也长舒一口气,人才难得,年轻人一时想不开也是正常的.
本来以为这事就过去了,可没想到店长一连几天回公司来交账时都跟我抱怨,说我给她塞了个大麻烦.店长说这个男孩子上班时躲躲闪闪的——也不知道在干什么,对于工作时间表安排和人员分工安排也有很多牢骚,不停地跟店长和几个营业员抬杠,指手画脚,总说别人的做法怎么怎么不对头——几个营业员对他也一肚子意见.
学习成绩优秀的大学生初涉职场往往都是这样,仗着自己才高八斗,心里头存着一个朦胧的、似是而非的理想模式,看什么都不合意,看什么都不顺眼.这是个适应的过程,得有人给他点拨点拨.要懂得尊重人,提意见要掌握合理的方式和合适的度.听到这些反映,我也不能无动于衷.我本想等到周末借部门述职的机会找他仔细谈谈,没想到他先来找我了——劈头盖脸地说要辞职——当时他前后才来工作了4天,连一周都没有到.
我问他为什么才这么几天就变卦——干不下去了?他说自己是名校毕业的MBA,又是本地人,平常在家这边是很有声望的.邻里乡亲都理所当然地想着他会有大出息,光宗耀祖.这会儿做的却是保安,见谁也解释不清——谁见得状元抬轿子?他跟家里人说的是自己当上了经理,从没说过做什么见习保安.现在在营业厅工作,容易撞见家人或朋友,真那样的话面子上太下不来;所以每次看到有熟人路过他都尽量躲着藏着,不想让别人认出他.
他这样每天上班跟做贼差不多,每天提心吊胆的,心里光想着这些,眼里也看不见别的.原本是要他借机熟悉熟悉公司状况——随着心情变坏——改成专给公司挑刺,哪儿哪儿都是毛病.其他同事因此给他摔冷脸子,不再主动搭理他.尽管他瞧不上她们,却也因此觉得环境太“恶劣”,工作更无趣.他还说不适应保安倒班的工作制度,觉得太累了,吃不消.他说他身心俱乏,撑不住了.
这回我没能劝动他,说什么他也听不进去.我过去和老总说明了情况.老总说那就算了吧.做销售的这点承受力都没有,怎么能当大任呢?4天时间,他能够从中得到什么?我们能够从中证明什么?一目了然.尽管觉得惋惜,也只能这样了.
临别的时候,我还是祝他好运.他是如释重负、步履轻快.我不知道他的去向——我觉得许多人还是只有经历不断的挫折才能真正成熟起来.
无心插柳柳自留意
当时我们同期还试用了另一个男生,就是我们现在的于经理.小于也是应届毕业生,在一所普通院校学矿物勘测的,家在外地,经济条件不是很好.无论从外形、学习成绩还是社会背景来看条件都不如那个MBA.
当初招他进来本是打算作为一级市场管理员来培养的,试用期工资比较低,基本上只够一个人的生活费.小于为了节约,干脆吃住都在店里面,连夜勤一起值了.每天晚上值班的时候就和老保安一起闲聊天,在东拉西扯中逐渐对公司的历史、人员状况、市场等等有了全面的印象.
再后来派他去厂部锻炼,他仍然留心身边每一个细节和每一次机会.3个月下来,他把公司上上下下各种情况摸了个透.他为人随和,人缘好,大家都愿意给他提供帮助、支持.在此后的工作中他表现得异常出色,很快就提成了区域经理,上个月又被提升为营销部经理.连试用期算在内,他来我们公司的时间还不到两年.如果所有的应届毕业生都跟我们于经理一样,那企业肯定是抢都来不及,哪里会不乐意招收呢?
其实那个被我们放弃的MBA人还是很不错的,也很有潜力,我们本来很看好他,否则我当时也不会那么详细地将公司的人事安排目的解释给他听.通常我们是让员工自己在工作中去思考发现,自己寻找上升的空间——这也是考察人的能力的一种手段.
公司把刚招进来的新人下放到一线部门去锻炼,一方面是为了让他们熟悉业务,一方面也是要他们熟悉与适应公司的工作模式、文化氛围等等.这是为公司和员工个人的长远发展安排的,就像现在的公务员在升职前都要下乡一样,回来后你的层次和看问题的角度肯定就不同了.了解了公司的销售业绩、市场行情及员工个性,做人事管理做市场策划才会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而且经过这段时间的磨练,公司能更清楚地了解你的才华与潜能方向,这对公司和你个人今后的发展都很有好处.
不过,那些刚毕业的学生不一定会这么想.虽然他们嘴上说知道进入任何一家公司都要从低做起,这是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得来的理论性姿态;但真叫他做的时候情绪上就未必能接受得了.尤其是学历比较高、毕业院校比较好的学生,你让他去做营业员、做技工,他觉得丢脸,是委屈了他,就算勉强答应了也难以经受住最后的考验.既白白浪费自己的精力,又浪费了公司的时间和财力.这样的人多了,自然让企业一谈到招收应届毕业生就头疼.
其实,真能想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并坚持下来的毕业生,在后面往往都能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其结果不言而喻:公司和个人皆大欢喜.如果当时那个MBA能正确看待这种短期的下放锻炼,能放低自己的姿态去学习适应,回来后相信发展空间会非常大.真是很可惜,有时候人太在意一时的得失往往会失去很多更重要的东西.前一阵报道的北大毕业生卖猪肉的事不是给炒得很热吗?为什么媒体来炒?就是因为这是个名校毕业生.很多人会认为太丢面子,但是他能够把学到的经济理论用在自己卖肉的过程中,现在不是也做成企业了吗?
我们老总当年也是赤手空拳打天下——入这行是从在香港一家珠宝公司当清洁工开始的,后来一手一脚打拼出这家公司.那时候,她身为一个女人拎着三四十公斤的货满世界跑是常有的事.我在了解了公司和我们老总的故事之后真的很佩服.工作嘛,无非就是希望能干得开心,有成就感和足够的发展空间,收益良好.可以说,这几点我们公司是做得相当不错的,所以公司老员工存留的才那么多——好公司就是有这样的凝聚力.
进入职场关键就是头一道槛比较难过.这就像爬山一样,看到面前是一堵没有路的山崖,有人会问,怎么办?路在哪里?而有的人不会问这种问题,因为在他眼里脚下就是路,他只管爬就是;爬上去了,就会发现再没有东西挡着,天地非常广阔.只是我们生活中能爬到山顶的人并不多,大多数人一辈子面前都是一堵没有路的山崖.这些东西应届毕业生往往要花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慢慢懂得.
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多数人心态都太浮躁了,锐气有时是勇往直前的利刃,有时只不过是毛刺,很需要细细打磨的.从这种程度上来说,大学生只是半成品,是人才坯子,大致也有个模样了,但还是需要社会、需要在实际工作中逐渐成型.
工作好坏也不是说在一个公司干的时间长长久与否.有人干了4天就走了,有人则有可能在公司干一辈子,我们公司还有一个“终身员工”的故事.我们公司从成立至今,谁也没有想过会设立出这么一个岗位来——这可不是一个荣誉——产生“终身员工”完全是出于无奈,无论于她还是于公司都谈不上心甘情愿,两情相悦更是谈不上.
相信自己做的比获奖作品还要好
小周是个蛮漂亮的小姑娘.她来面试的时候,我们网络部和交易部的好多男孩子都找借口跑到我办公室来看热闹.后来我们老总也过来瞅了瞅,以为我这边有什么集会.眼见是这么个情况,老总还跟我开玩笑说:要是我不录取她,估计那帮男孩子能活劈了我.后来网络部的陈经理问我怎么录用了个这么惹眼的姑娘时,我跟他说:他手下那帮男孩子我惹不起,考虑了半天,还是觉得命比工作更重要.这件事到现在都是我们公司一个比较经典的笑话.
这些都是笑谈.小周是学设计的,来我们公司应聘时也是刚从学校毕业.她带来了很多学生时期获得的奖项与个人作品,看起来的确有些绘画设计方面的才华.
她从小家庭环境就不错,一路走得都很顺.大概因为人聪明又漂亮,是被所有人宠着长大的,比较娇气,换句话讲也就是不怎么会为人处世.本来第一次的面试后没有把她列为考虑对象,可后来再把所有应征者的作品拿来比较,觉得她在设计方面流露出的才华与潜力要高过其他人很多.仔细想想,毕竟人无完人,一般那些搞艺术的好像个个都有些怪毛病.还是主要考虑她的设计能力好些,其他方面可以让她在工作中慢慢学习,所以我还是留下了她.
小周应聘的职位是公司网络部的美工设计.当时我们公司有3个部门需要这种设计方面的人才.除了网络部,还有营销部和工厂的产品部.从小周的作品来看,我们觉得请她去做珠宝首饰的设计比做普通的平面设计发展空间更大:一方面因为她漂亮、会打扮,在设计日常配搭的首饰时能够比较准确地理解消费者的心态;另一方面她的作品虽然比较有灵气,却是典型的艺术性强过商业性,去做网站美工与市场宣传方面的设计都不太适合,可设计参加比赛的首饰估计比较容易出彩.所以我有心想让她去厂部工作.
只是依她的情况去厂里做设计,有很长一段时间钱拿得会比她的同学少,怕她会不愿意.因为产品设计和普通的平面设计不同,必须得跟产品所需的工艺结合起来.你设计的东西再美,做不出来也不行.她要真做这行得先拿一段时间来学习加工工艺方面的东西,这段时间我不可能开设计师的工资给她的.当然,要是她肯认真学,以后的薪酬肯定会让她满意.
我把公司对她工作岗位的考虑和相关的待遇都告诉了她,让她自己也琢磨琢磨,看愿意走哪条路.这个小姑娘回家跟父母商量了后,同意往珠宝首饰设计方面发展.于是我把她带到了厂里,请我们的总工艺师陈师傅亲自带她,先按照生产流程跟着各班组的师傅们学习实际操作,了解每个环节的工艺要求与技术.
这小姑娘大概是第一次接触加工行业的实际操作,看到那些小锤子小夹子觉得挺好玩,答应得可爽快了.别说她,我当年第一次进厂里看到这种情形的时候也挺兴奋的,小姑娘嘛,玩心肯定很重.你想啊,那么多五颜六色的石头让你放在手里随便摆弄,想做成什么样子就做成什么样子,多有意思啊.尤其是自己第一次做出一件成品的时候,特别有成就感.
打从那天开始,小周就正式在厂里上班了.她差不多需要在生产车间的每一个班组做一个月左右的技工,然后才能去产品部画图.她去每一个组实践,出现的情况都差不多.头两天因为组长分配给她的活很少,主要是让她看别人的操作,她还算干得挺认真,每天交上来的东西也都还做得不错.
可干到第三天她开始出情况,开始不耐烦了.据组长们的反馈,她每天能认认真真干活的时间不会超过两个小时,其他时间就马马虎虎地边玩边做,交上来的东西明显粗糙了很多.原计划让她待一个月的地方她最多待到一个多星期就闹着要换班组.
陈师傅说她,她说该学到的她都学到了,反正她是做设计又不是做工人,做的东西粗糙一点也没有关系,只要知道怎么做就行了;再多说她两句,她就使小性子了.不过据陈师傅说,这个姑娘的确很聪明,每一个生产环节她看两次就能记住该怎么操作,说出来的一点都不会错,只是操作上还不熟练——这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搞定的事.陈师傅有时候都觉得不太好说她什么,也只好由着她去了.
不到两个月,小周就来找我,说她已经掌握了所有的工艺技术,希望能够开始做产品设计.
这让我有些意外,因为据我的了解,别说熟练操作,就是要完全了解所有的这些工艺流程至少得花半年以上的时间.就说小周是个很聪明的姑娘,一个多月就能掌握似乎也是过于夸张了.可看她自信满满的样子,我觉得完全否定她也不合适.
和陈师傅商量后决定让她先在零售店里跟着门市的维修师傅学学首饰维修,以便能更深入地了解各种首饰的结构与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同时也可以尝试着为选购裸石的顾客现场设计式样,看看自己设计的东西的市场反应.
本来这样的安排已经是很特殊的照顾了,没想到小周非常不满意;她不愿意去门市学维修,而是希望能直接进入产品部开始做产品设计.因为她觉得她又不是要往技术工人方面发展,通过这一个多月的学习她已经了解了产品的制作流程,现在已有很多好的设计构思想要实际做出来.而且她还想参加当年的一个国际性的大溪地黑珍珠首饰设计大赛,她看了前几年的获奖作品,认为自己完全有能力做,相信自己还能做得比那些获奖作品更好.
一般来说,公司是鼓励我们的设计师参加这类比赛的,一般只要他们的预算在公司的财力范围以内我们都支持.这几年国际国内的各项大赛基本上也有我们的设计师参加,都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
按道理讲,对于设计师主动申请参加比赛,我们应该高兴并且支持.只是对于小周参赛,我们觉得现在就给她这样的机会有些冒险:因为要参加这种比赛的首饰设计师不只是画张图就完了,所有的首饰都得自己动手做;如果设计师画图让工人们去制作,效果肯定不会很好,毕竟自己才最了解自己的作品.而且这次又不是纯金饰的设计比赛,做砸了还能熔了重新来,最糟的情况也就是公司多损失一些熔化提纯过程中的损耗.小周的动手操作能力还有限,万一要是失手,弄坏些珍珠钻石,这损失可就大了.我们几个细细商量之后还是劝她放弃当年的比赛,希望她先从门市上的现场设计做起.
小周当时非常不乐意地答应去门市.结果一个星期以后又来找我,拿给我看她的设计图.那是一组以大溪地彩色珍珠与铂金为主要材质,辅以白钻与翡翠的套件.
说实话,这姑娘真是有天赋的,这套首饰设计得相当漂亮!我把她的设计图拿给老总看,我们老总也一下就被吸引住了,觉得要是拿去参加比赛说不定真有希望获大奖.我们请会计做出经费预算,价格还算比较合适.
老总就答应了她,给了她充裕的时间让她按照自己的设计去完成这套首饰,去参加当年的比赛——条件是得让陈师傅跟她一起制作,遇到问题要她多请教.
“终身员工”是这样炼成的
小周得到这个机会后非常开心,领到了所需的各种材料后开始进行参赛首饰的创作.刚开始那段时间她的确很用功,每天都窝在她的工具台上干活,有时候还主动加班.
我几次去厂里都看到她火急火燎地在那儿忙碌着,只是没看到陈师傅的影子.我以为是我刚好错过了,倒没在意.直到有一次陈师傅来公司办事的时候,我问起小周制作首饰的情况,陈师傅竟然说他没有跟小周在一起制作,言语中明显隐忍着怒火,追问他又什么都不肯说.我觉得这事有些古怪,赶紧把与小周工作台相邻的两个工人找来询问,才知道是小周把人给得罪了.
原来从开始制作到现在,小周从来就没主动去请教过陈师傅,也不怎么跟周围的同事说话,就一个人在那里闷头闷脑地做.陈师傅来察看她的制作情况,把她制作过程中存在的操作问题指出来,她也一副爱听不听的样子;无论跟她说什么,她都是说“知道了,知道了”,完了嘴里还嘀嘀咕咕地不高兴.
有一天陈师傅下来看,发现她首饰的一个部位的设计有问题,看着是好看、美观,却根本做不出来,没有操作的可行性,就好心跟她提醒了一句,让她改改自己的设计,换种方式.小周没吭声.陈师傅刚一转身她就发牢骚,说什么陈师傅不过是个工头而已,懂什么叫艺术啊.还有些其他乱七八糟的话,刚好陈师傅回来拿东西给听见了,当时脸就绿了——人家老师傅有涵养,当时没有跟她一般见识,但从此以后就再也不来看管她的工作情况了.
我听到这些,当时也有点窝火——这小姑娘真是不知道天高地厚,我们公司里硕士博士多了,哪一个敢这么跟陈师傅说话?连我们老总对陈师傅都礼让三分,非常尊重.她有什么资格对陈师傅无礼?
你别看陈师傅只是个工人出身,连初中毕业证都没有,人家可是业内一等一的人才!刚来公司的时候,陈师傅在门市做首饰镶嵌维修,各种珠宝玉石、黄金铂金,他过一眼就能报出类型、成色、重量,适合做什么,用什么方法做比较好,和仪器分析出来的数据误差极其细微.问题再大的返修首饰到他那儿三两下就弄好了.如果实在无法复原的,他还能当场根据物料的特性重新设计出适合顾客的样式.给他换了四个门市店,到哪儿,哪儿的营业额见涨.后来我们公司做大了,成立了工厂,就把他请到了厂里担任我们的总工艺师.别人拿那么高的薪酬,靠的可是几十年的经验和手艺.一个刚出学校的小姑娘居然敢这么说他,也真狂得可以了!
我当天下午就去了厂里,准备找小周好好谈谈,结果刚好看见她闯祸.
我找到她的时候,她正在给耳环镶珍珠——看起来好像进行得不顺利,她一脑门都是汗.我看看设计图,发现她正在处理的就是当初陈师傅给她圈出来说是有毛病的地方.那时她没有听陈师傅的话修改她的设计图,结果现在,果然在镶嵌的时候出问题了.
我正准备提醒她让她别蛮干,还没来得及开口——这小姑娘一用力,不但把手里正在镶的一颗黑珍珠敲碎了,还把工具台上的另外一颗也挂花了,两颗一起报废.
小周当时有点发愣,我也吓了一跳.这两颗珠子可好几万块钱呢,这么一下就坏了,真是可惜!我问小周为什么不按照陈师傅的意见修改自己的设计?不然何至于造成现在的结果?她没说什么,只是默默地把桌上剩下的原材料收拾起来,装进了工料袋.我让她去找陈师傅,看看要怎么修改才合适.毕竟都已经做了这么多了,现在放弃也比较可惜.她点点头,拿着东西走了.
我本以为有这么个教训她该学乖了,该虚心地去找陈师傅好好商量.谁知我在巡查完工厂后来到陈师傅的办公室,并没有看见小周.陈师傅也说一直没看见她来过.给她打电话,手机是关着的;问了很多工人,都说不知道她在哪里.当时大家都有些着急,怕她出事.最后还是问到厂里的司机,才知道她坐着公司的交通车回家了.
第二天,我再次来到厂里.这次是在厂长办公室见到了她.小周坐在沙发上哭,会计部的主管李姐在一旁拿个计算器在算账,刘厂长坐在办公桌后面抽烟,一脸苦瓜相.见我去了,忙跟我说:“谢小姐,你来得正好.小周出了这事,我没办法裁决.还是请您把她带回公司,让上面的来解决吧.”我一听这话,有点愣.按说如果就那两颗珠子和提前回家了这两件事,也不至于让刘厂长这种态度吧?小周肯定又做错什么了!
我详细询问了李姐,才知道原委:小周昨天赌气,想凭自己的能力来解决,于是不顾公司的规定,悄悄把所有的材料带回了家.结果熬了一夜没解决问题不说,今早来上班时还在公交车上把东西给丢了.估计是迷迷糊糊的时候让小偷划了包,所有的东西都被偷走了,其中也包括她带回家的那个工料包.李姐粗估下来,里面的东西大约要值四五十万呢!
小周这个祸真是闯大了!难怪她一直在哭.连我都觉得背上有点凉.按照我们厂里的规定,所有的物品是不允许带出车间的.当时是我忽略了这点,只提醒了让她去找陈师傅,却忘记了叫她把东西放下.而车间主管和门卫以为是我让小周拿出去的,也就没拦住她.如果当时有一个人拦下她,就不会发生这种事情.说起来,我也该负一定的责任.不仅我,厂长、车间主管等等一干人怕都难脱关系,也难怪平时一贯笑脸迎人的刘厂长今天一脸苦瓜相.
我把小周带回了公司,让她在我办公室里等待总经理的处理.当我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我们总经理的时候,她也觉得这事不好处理,说她自己也有责任:当初让小周参赛的决定下得太草率,只看到了她的才气而忽略了其他的因素.如今这损失已经造成了,肯定要让小周赔偿.可是数额这么大,小周短期内肯定是赔不出来的.要是打官司强行要求赔偿,我们老总又觉得没必要.这怎么办呢?
我和老总商量了两天也没商量出个妥善的办法,于是在周末的部门经理例会上又把这事提出来请大家一起商量.随后还是会计部李姐提出了个法子:给小周签长期合同,每个月从她薪酬里扣一定的数额来偿还这笔债务.如果她自己有能力提前还清就更好,如果不能就一直扣,扣到偿还完本金为止,利息就算了.当时还有人提出了其他的办法,不过大家讨论半天,还是李姐说的比较切实可行.跟小周说后,她也认同公司的这种处理方式,最后就这么定下来了.
经过会计部的核算,要是按照小周目前的薪酬来扣,得扣到她下一辈子才能把钱都还清.如果她肯努力工作,让自己的薪酬涨上去,或许能够在有生之年还完.知道这件事后,跟小周一起进公司的小姑娘们都替她感到可惜.当时有个同事为了缓和一下气氛,开了句玩笑,说小周也算因祸得福,成了“终身员工”,一辈子都不用担心下岗的问题.只要公司不垮,肯定不敢开了她.结果这个公司的“终身员工”就这么出来了.
好在小周还算是个有志气的姑娘,经过这次打击后成熟了很多.她在后来的工作中表现非常好,整个人变得踏实细致了,在好几次大型的国际比赛中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现在已经是我们的主力设计师,在业界的口碑挺不错的.照她现在的状况看,估计还不一定会做我们的“终身员工”呢.其实她要是刚进来的时候就能这么踏踏实实的,什么事情不要太自以为是,也不会闯这么大的祸.不过能汲取教训,知错能改也算不错了.
像小周这样的状况很多企业都遇到过.那些刚招进来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没受过什么磨练,也没见过什么世面,常会倚仗着自己的一纸文凭冒出些莫名其妙的优越感,瞧不起周围的人,一点没有团队精神.其实不管你是什么名牌学校毕业的也好,硕士博士也好,一点工作经验都没有,学历再高也是纸上谈兵的东西.把学到的理论放到工作实践中能不能有用,能不能为企业带来效益都还是个未知数呢,真不知道他们的优越感是打哪儿冒出来的?
其实,自我感觉太良好了在工作中没什么好处.你有没有能力、能做什么不是自己说了算,都是工作实践中检验出来的.真要是人才,小学没毕业也能成大事;否则,就是个博士、博士后,也一样没有他的社会经济价值.更何况一个人再聪明再能干也有限,很多工作都不是你一个人能完成的,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做到最好.你要搞不清楚自己的定位,老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肯定会闯祸的.
采访后记: 
象牙塔下走出来的优等生,迫切需要事业的成功和社会的肯定,于是往往到了新的工作单位就想有所建树,希望能尽快得到赏识和赞扬.然而,职场的制胜之宝是各个方面的协调和磨合,操之过急,只能“拼得开花、不得结果”,继而产生“怀才不遇”的“小人物”感伤,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
人际交往能力是一个健康人的基本能力之一,交往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甚至有必要出现“俗气”,比如闲聊、比如聚餐.其实,能够“雅俗共赏”,是我们能力和健康度的体现,假如我们发现自己有所欠缺,那么不必抱怨世俗,最好的做法是自我学习和改善.利用“互爱效应”来帮助自己更快地进入同事圈,要知道感情是互动的,只要真心付出你的爱,你就会逐渐拥有坚固的“群众基础”.
学历高、有天赋当然是值得自豪的.但如果只是片面地看到自己的这些优点,萌生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并将这种肤浅的优越感带到工作中去,则会极大地妨碍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可叹的是,现今的应届毕业生们往往会犯这种自恃才高的错误.其实,社会是一个比校园远为广阔的天地,作为应届毕业生要学习的东西还多着呢?如果我们在从学校踏入社会的那一刻就能谦虚些、平和些,做什么事都多想想别人,是否毕业生们的就业问题便能够好解决一些?
满翅乱羽的飞翔鸟
我本人文化程度不高,只读到高中就出来创业了.工作的时候经常感到知识不够用,必须向其他人请教才行.从这一点说,与其说我对大学生比较敬重,倒不如是我对知识的敬重.近年来招人的时候也都会考虑到学历问题,多招一些大学生.
现在我们公司大学生的比例已经占到员工总数的25%,在同等企业中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数字.这些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种类也是非常多的,从服装设计到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会、人力资源等等各个专业的人都有.
不过在我刚刚创立公司的时候,是一个大学生都没有的,能有高中毕业生就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那时候大学生可是个宝贝啊,他们一般在大城市就能找到工作,在我们这里不是什么国家级大型企业还真不好意思招呼他们呢.
当然这些年就不是这种情况了,现在大学生哪儿都是,想招人还是没问题的.我们公司前几年业务扩展了不少,因此新设了许多重要的岗位,想要引进一批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几位部门主管还因此专门跑了各地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当时在招聘人才方面,他们是比较青睐应届毕业生的,认为年轻人热情、好学、可塑性强、干劲足,能给企业带来新的活力,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凭什么我掏钱挨骂
当时是1995年,我们公司那年就招了8位应届大学毕业生,其中有4人学的是学服装设计的,2人是企业管理,还有2人是化工类专业.当时,我真的是很器重他们,给他们的待遇也相当不错:工资开到3000元——那个时候的3000元估计要比现在的3000元顶用多了吧?还有住房单间、三险一险不少.给这些待遇就是不想让他们觉得到我这儿来觉得委屈,我没有亏待他们.
可是,没想到只过了一个月,就把他们中的两位给辞退了.这两个学生学历是高,简历上记载他们的在校学习成绩也确实好,但他们进公司干的第一件事就让我大跌眼镜.
当时有个任务是让他们发几份国外传真,因为可能要与对方通话,要用上这两个大学生的外语.他们踌躇满志地走到了传真机旁边,也没先问问前台秘书怎么操作,就开始摆弄.摆弄了一会儿后,估计是没辙了,才冲着前台秘书招招手:“嗨,你过来看一下,传真发不出去了,怎么回事呢?”
前台秘书走了过去一看——好嘛,传真机壳被打开了,里面有个零件叫他们给掰断了.不明白怎么不虚心请教别人呢?我听秘书汇报了这件事后,心里有点恼火;我不是心疼传真机,这不是耽误我事儿吗?
想想这属于年轻人的莽撞,总以为没有自己不会摆弄的,我就没有深究这件事.传真机修好后,我就让前台秘书去教他们发,反复教了他们好几遍.可眼见他们还是很不当回事,一边唠叨“就这么简单呀”,一边东张西望,漫不经心的.我在旁边看得很不舒服:什么事都是从小做到大的,再简单的事你要是不学就是不会啊!
与这两个大学生相比,我们现在的办公室主任助理文化程度不高,可他现在的组织能力、人际协调能力、敬业精神在公司里是数得上的.他们俩倒好,刚进公司的第一天就在背后嘲笑这位助理普通话说不利索,认为他是大老粗,是裁缝出身,没学过管理还管人,说这不是什么现代企业制度的表现.除此之外,他们还爱攀比、爱发牢骚,经常用公司的电话给以前的同学打长途.
一天晚上下班后,我请了几个台湾来的客商吃饭.饭后我忽然想起当天买的几本书落在公司办公桌上,于是便回公司取书.远远地看见公司的灯还亮着,心想都晚上10点了,怎么还有人加班呢?打开门一看,好嘛,两个大学生一人抱着一部电话正在高谈阔论呢,他们看见了我,笑着点点头算是打了招呼,又继续和电话那头聊了起来.
我此前也听一些公司里的老员工跟我抱怨过,说这两个孩子经常在上班时间打私人电话,至于电话内容他们自己也并不掩饰,主要都是“在哪儿工作,一个月拿多少钱”这样的话题.此类电话是他们每天的必修课.在公司食堂吃饭的时候他们会逢人就说这儿有多么多么不好,他们的同学工作环境和待遇有多么多么好,一副怀才不遇的样子.有一个老师傅很气愤地跟我说:“曹总,我们聘的哪是职员,分明是祖宗!”
到了月底,电话清单打出来一看,办公室的电话费涨了快一倍,好几个外地长途都是超过3个小时的!我把他们两个叫到经理室询问、想借这个机会加以告诫.他们满不在乎地说:有急事的时候打了公司几个电话,也不至于这样吧.言下之意是在讽刺我小气了.我被他们气得够呛,再想想听到的那些“劣行”,得,算是我小气,浅池子养不下您这两位蛟龙.我多给了他们一个月工资后立马请他们走人.思来想去也还不只是电话费的事,就他们那个吊儿郎当、不屑一顾的态度很让我气恼:该干的活做不了,拿公司的电话骂公司、丑化公司形象忙得却是那么起劲!我又不是欠他们的!
其实我也知道招应届大学生既有利也有弊,而且我当时是有心理准备的——要给他们犯错误的机会,给他们张扬个性的空间.我也做好了用至少一年的时间把一个应届生培养成企业人才,用至少3年的时间把他们培养成骨干.我也并没有急功近利,想要他们一下子就什么都懂,什么都做好.大学刚刚毕业没有实践能力,这很正常,毕竟没有进入社会接受锻炼嘛,而且经验也是可以慢慢积累的.
可他们呢?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却着实让人心凉啊,让你不想辞退他都不行.其实这些也只是工作中的小节,但是如果这些事情都处理不好,我们怎么相信他们能干出什么大事来呢?
像这样的大学生我怎么敢用呢?倒不是说他们人有多坏,就是觉得还是没有很好地转变社会角色,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甚至还把学校里散漫和无组织无纪律的习气带到了工作上.这一点我是最看不顺眼的.
从内心讲,我是比较认可大学毕业生的,毕竟要读到这么高的学历,都是忍受过十年寒窗的.他们具有很强的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刻苦求学的精神,他们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这些都是很值得肯定的.不过我想:他们很可能把这些优势都留在中学阶段了,上了大学后他们就自我松懈了.
找不到配得上他的同事
不到一个月先走了两个,两年后剩下的6个人也都走光了.我记得6个人中有一个姓武的.之所以能记住,是因为他有点特别.
小武是学化工类专业的,考虑到销售部门缺人,就把他安排到销售部去了.平心而论,小武是一个能力颇强、各方面素质都很优秀的学生,这学生的个人形象很不错,一看就是一个利利索索的小伙子.他在校时是班上党支部的书记,专业课几乎是门门优秀,动手能力也很不错,公司交给他办的事都能办得八九不离十.其实,只要是当老板的,都会喜欢这样的员工:把事情交待下去,下面的人能顺顺当当地办成,不就行了吗?
没想到,不到半年他就说要辞职了.我听到这个消息后很吃惊,找人一问,才知道,小武辞职的原因是“做得不开心”!听了这个消息后,我很紧张,难道我们公司的工作环境就是那么压抑吗?
我自认为是一个为人还算谦和的人,我从来不会当面指责某个员工,更不会责骂下属.凡是公司员工在工作上出了事,我都会找到当事人,将问题摊开说,一起解决.只要双方能本着诚信公平的理念,还有什么事解决不了呢?我明白,这是构造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对于这些东西,我看过大企业老板如杰克·韦尔奇的自传,他的很多管理理念我都很佩服,并且也努力在公司管理实践上加以学习,想构造属于自己公司的企业文化.想不到我所做的一切还会让人觉得压抑!
我有些不解,私下里问过几个和小武共事的员工,无论是新来的还是老员工,对小武都有这么一个一致的看法:这个年轻人太狂,做事太独!众口一词,我想也不会离真相太离谱吧!
这就要说到团队意识了,这在一个企业或者任何一个单位真是重要了.作为企业的一分子,你可以有个性,你可以出类拔萃,但一个人不可能完成所有环节的工作,你仍需要各环节的配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进入职业社会安身立命,则需要给自己补课,懂得“真相”与“理想”之间的差异,学会包容自己不认同的生活方式,学习用理性的头脑认真工作.
不要把自己孤立起来,学会利用资源,事半功倍,工作又有什么难做的呢?有许多职场新人就是个人的性格原因才造成种种失败的.小武家庭情况比较优越,自己也经常被周围的人称赞聪明、有出息;所以一直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养成了现在骄傲、自负的脾气.骄傲的本性使得小武在平时摆出了与众不同的姿态,看不惯别人的工作方式,总是想帮助别人改正;但是到了实际说出话来的时候,又变成了教训他们.
也许有人会说:我的知识可以为你的企业创造更高的效益,我为什么不能傲气?没错,有很多应届生的确很有才华,确实有些想法很独到.可是要知道你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公司没有人能和你搞好关系,那又有谁会配合你完成你想完成的事情?你认为你自己可以把所有职能工作一肩挑?谁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可是偏偏就是有很多像小武这样的应届生会犯这样的毛病!在一个集体里团队的力量才是最强大的.再说了,能人不止你一个,老板不可能为了留住你一个人才而把其他所有人换掉;倒是会把你换掉,再找个有同样才能却又懂得人际关系的人,这样成本不是更低?
所以说应届大学生在就业之初应该对职场的方方面面考虑周全.因为毕竟进入了社会,开始独立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这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考虑好这些,你将很容易地知道什么是必须做的,什么是应该避免的,什么是应该克服的.你就要远离一些影响你胜出的小事.如果你过于注意周围的小事,你就会看到有的人对你好,有的人对你不好,有的人在议论你等等.如果你将精力集中在这样一些琐碎的小事上,你就会忘记真正重要的事情,从而影响你的进步.
小武因为个性太强,跟周围的同事无法相处.工作中总是出现一些大大小小的摩擦,用他的话说就是工作环境压抑,所以做不下去了,要换工作.我找他谈了数次,他依然解不开这个疙瘩.既然他已经下定决心,我当然也只好尊重他的意见.
据说他找到别的工作之后,依旧不断跳槽,两年当中又跳了四五次槽.由于跳槽过于频繁,“跳”出了严重的心理疾病,最后没有办法,只好送到医院进行治疗了.其实这也好理解,因为老是想跳槽,所以平时工作不踏实;同事们当然也不认可他,于是常常和同事发生争执.慢慢地,他越来越不自信,而且经常失眠、做噩梦,记忆力也开始下降,最后不得不去医院了.
年轻人对工作渴求完美,很容易对身边的人和事产生不满情绪,动辄就想通过改变环境来解决内心的焦虑,很容易出现早期焦虑症.然而他们很可能越换工作越沮丧,因为十全十美的职业并不存在.所以说年轻人刚开始工作上不能太求“冒尖”了,还得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慢慢积累“资本”、打牢根基,厚积而薄发.这样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难道民营企业就该捡剩骨头吃
对这些大学生来说,起初他们刚从学校毕业出来,对社会虽不能说是一无所知,但总的来说认识是很模糊的,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的设计也不明确.等有了一两年的经验,刚刚在工作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有些承当,这时候他们又开始琢磨着要跳槽了.这也是民营企业最头疼的——我们花了大力气培养了他们,他们掌握了行内的资源与技术后却轻轻松松地跳走了.这对我们公司无论是在人事上还是在整体利益上都是很大的损失.
小张是这批学生中我最舍不得放走的一个.不过,“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虽然当时我们公司处在关键的转折期和上升期,经济效益很好,对人才有一定的吸引力,但还是无法与“国”字号的企业相提并论啊!小张辞职后去的是某国家级银行总行.
说起小张,可算得上是一个出色的人才,没的挑.他是我们公司的人事主管张经理特地到北京某名牌高校招聘的.论起来,他与张经理还是亲戚,否则我们也不可能千里迢迢地去北京招人.换句话说,不是因为这层关系的话他也不会离开北京到我们公司来了.张经理事先就跟我说了他们之间的关系,起初我还是有点犹豫.后来想啊,我们这些民营企业的管理层中,多半是沾亲带故的,用自己人总觉得踏实、放心.如果真的不错,不仅能给企业带来效益,而且还能给足张经理面子.这个张经理这几年可是为公司做了不少的贡献,也算得上是一起创业的哥们儿了.
我决定给他一次机会,小张的面试是我亲自主持的.
面试的结果令我相当满意.这个小伙子不仅外表高大俊朗、气质不俗,而且确实也有一肚子的学问,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更是有很多自己独到的想法和见解.在他的简历中,罗列了一大串的荣誉,包括什么校三好学生、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等,还代表学校参加过在法国举行的一个企业年会,应该算是相当优秀的了.尤其让我满意的是,在他的言谈举止中,带着江浙人对经商的天生敏锐性和洞察力.
和他比起来,其他来面试的人就差很多了,要么是结结巴巴连话都说不清楚,要么面试迟到,要么丢三落四——有个人走的时候随身带来的包都忘了拿.因此我当场就录用了小张并且决定把他作为重点对象来培养.
起初,为了锻炼他在实际管理方面的能力,也为了让他能够更深切地体会服装制造业,我先让他担任一个服装生产车间的主任助理.之前我特地嘱咐他要好好向主任和老师傅们请教、学习,虽不求能够掌握服装制作手艺,但要做到对整套工艺流程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
经过半年的基层锻炼,他不仅达到了我的要求,还能够在车间主任不在的时候,熟练地主持车间的生产.车间主任、老师傅和普通员工对他的评价都是非常好的,觉得他既勤奋好学又谦虚,没什么架子,到哪儿都和大伙儿打成一片.后来,我先后把他调到了财务部、人事部、设计部和销售部——让他接触公司的各个部门,其间都是担任助理的职务.这在公司创建以来的历史中是没有的.
调他到财务部任助理的时候,我还让他去考注册会计师.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者,财务、会计的知识和技能是必备的,拥有这种财务杠杆性的技能才能更好地控制成本,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这也是我这么多年来办企业重要的经验总结.凭借小张扎实的学习功底和知识基础,他在两年内就考过了所有的科目.而这中间的所有费用都是公司给报销的.
一切都按部就班地进行着,我也暗自喜上眉梢.可正当我想要让小张出任销售部经理,用他的才华和能力为公司真正效力的时候,他却向我提交了辞职信.小张很清楚这两年来我对他的特别关照和培养,所以对我很感激,也不隐瞒是准备到北京的一个国家级银行总行工作.他说自己之所以能够找到这个满意和体面的工作,是与这两年公司对他的培养分不开的.
确实,通过两年的实际工作和锻炼,小张已经成功地从一个优秀的学生转变成优秀的经理人了.他还说自己与公司签的是三年的合同.现在是他违约了,他愿意支付违约金.我很器重他,这两年来一直是把他作为一个自己的学生和朋友来看待的.尽管不是很情愿,我还是很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辞职,他有更好的发展前景我也不好耽误他,出于一种特别的心情也并没有向他索要违约金.
现在小张还与我保持着联系;已经过去将近10年了,他也从一个普通银行职员升到了经理级别,也算是事业有成了.我始终在想,要是他还能留在我的公司,现在肯定成为我的左膀右臂了,说不定我的公司现在的规模还要大得多.
小张虽然往“高处”走了,每逢过节回家,总会来拜访我.我们在一起吃饭闲聊的时候,他总能给我许多有益的建议.比如说好几年来公司一直没有再招用应届毕业生,就是他提的建议起的作用.他以自己当年的心态为例,说当时之所以回江阴到我的公司来工作,实际上就有点像现在公务员下乡锻炼的心态.他感觉自己在实践方面还是有很大缺陷和不足,需要在企业中锻炼获得实际的工作经验和技能,以便将来能找到更好的工作.他说本来觉得这种想法很正常的,只是因为我对他太好了,才使他在内心产生了愧疚感.
他认为像我们公司这种中型规模的民营企业,不是不能留住高学历的人才,而是很难留住应届毕业生.因为,应届毕业生刚刚走出校门,心比天高,第一个工作无非就是一个踏板、“中转站”,是获得实际的工作经验以求获得谋求更好职位的资本.应届毕业生对社会认识和对自我的认识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因此,人们现在普遍认为一个大学毕业生肯定会找一份以上的工作,而第一份工作往往不是他们正确的选择,也不会是最后的归宿.
小张跳槽一事,我本身也许还是有些责任,也许我有些地方做的还不够.我不敢自比于古人如曹操、刘备那样“礼贤下士”,但是我求才若渴的心情以及我能给他们的待遇,说到哪儿也不算是屈人的.
话说回来,我总不至于招一个人进来就让他当公司的二把手或者给他股份什么的吧,毕竟我是在办企业不是在搞“大锅饭”.小张这事儿,从公司角度考虑,这样不利于公司的发展;从我个人角度考虑,也严重刺激了我的自尊心——难道民营企业永远就要跟在那些所谓大型国有企业或者什么几百强后面捡剩下的骨头吃?好的留不住,不好的我也不会要!综合种种考虑,在这之后我决定:不招应届大学毕业生!
别人放假了他加班只为补过
出于经济利益第一的考虑,我现在一直坚持只招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最近几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成了一个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减轻社会的负担,市政府对我们这样的市重点民营企业在用人方面提了一些要求,希望我们能够招一些应届的大学毕业生,为社会做点贡献.
所以,2003年我又试着招了4个应届大学毕业生.当然,这次在招聘过程中是相当谨慎的:不仅要看应聘者是否有才华和能力,还要重点考察他的忠诚度——再优秀的人如果留不住我们也是不要的,同时我们在违约金方面也加大了力度.
新设立没多久的宣传部门招了一个男孩,姓沈.宣传部门为什么想要招人呢?主要是考虑到要进一步建设我们公司的企业文化,也是为了更好地宣传我们企业的形象.
你也知道,我们是从私营企业起家的,起初只知道生产服装,质量好、价格低就能有市场;现在不行了,要讲究品牌,所以我们想制定一整套完整的品牌实施战略.招聘一些有专业知识、有新观念的人才进入我们公司,也是我们实施品牌战略的一部分.
我们公司想招个新闻专业的毕业生来,主要是想让他编我们公司的企业内刊,同时联络一些报刊电视媒体进行公司的形象宣传报道.本来宣传部是有人专门负责这项事情的,但是考虑到她年纪稍大,观念也有些陈旧,身体又不是太好,所以想找一个思想比较活跃的年轻人来做这件事情.
小沈能够被招进来也算是百里挑一的了.我们公司近几年效益不错,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所以报名的人相当多,当时就接到了200多份简历.我们从中挑选了20多份进行面试.这20人差不多都是重点大学毕业的,不是学中文的,就是学新闻的,还有就是和服装相关专业的学生,竞争也算是比较激烈了.
我们当时安排了好几轮面试.第一轮是进行职业能力测试,根据我们的需要,主要是测一下应聘者在宣传策划方面的能力.小沈在这方面表现不错,谈起业务来头头是道.他顺利地通过了第一轮的面试,进入了第二轮的测试.第二轮我们安排的是心理倾向测试,主要是想测试一下应聘者是否具备适合在我们这个行业工作的心理素质以及是否具有较高的忠诚度和诚信度.小沈一路过关斩将,最后脱颖而出.
这里有一点应该检讨的是,小沈在面试时的表现有一点小小的瑕疵——他来面试竟然没把自己的学生证和身份证件带来,说是自己忘了.当时主考官还有我这个当老板的都没有太在意,没想到这是小沈后来犯错误的伏笔.
小沈很顺利地进入到3个月试用期,当时我们给他安排了单独一个办公室,主要是想考察一下他的主动性.因为办公室是独立的,不太好与其他人沟通,所以没过多久他就提出要换办公室.由这个细节看出他主动性还是不错的,非常清楚自己需要更多地与人沟通,并没有因为自己是新来的就羞羞答答地不好意思提出要求,思维和职业技巧还是不错的.
换到新办公室之后,我们宣传部的主任对小沈的表现是相当满意的.我们公司每天8点上班,他提前一个小时就到公司了,打水、扫地、擦桌子,里里外外都整理干净;看一看资料,考虑一下当天的业务,这样主任布置新任务的时候他都能够提出一些建议,并且以很快的速度完成任务.此外,他对计算机也挺熟,平时办公室遇到机器故障什么的他基本上都能解决,这样就不用再找信息部的人,可以省不少事.小沈平时对于手头的事情都能够认认真真处理,而且经常帮助同事;人缘也还不错,但没事的时候也不和其他人瞎聊天浪费时间.
我们当时交给他的任务也是相当简单,主要就是办好我们那份创刊才半年多的企业报.对一个科班出身的新闻专业的毕业生来说,这项工作实在是小菜一碟.我们的报纸一共就4个版:两个版是新闻,另两个版是企业文化生活和副刊.每个版面大概也就4000多字,每个月出两期,所以工作量并不是很大.
另外,小沈也不必常出去采访什么的,我们在各个部门和下面的分公司都有专门负责写稿和供稿的助理.小沈的工作实际上就是把各种稿件汇总,然后进行选择,之后进行改写、编辑等等,大体也就是这些工作,因此小沈还是胜任有余的.小沈原来在学校有办学生刊物的经验,并且在正规的报社也实习过,所以做起新闻业务来还是相当不错的,确实很有专业水准.
但是小沈有个让人不痛快的毛病,就是做事太粗心,有时候丢三落四的,今天忘了带钥匙,明天忘了带饭卡的.开始大家只是拿他这个毛病开玩笑,觉得好玩,但次数多了大家就慢慢不能忍受了.小沈自己对此是很不以为然的,认为这些只是生活上的小事情而已,无所谓,并不影响大局,自己只要能很好地完成岗位职责就行了.
我们也就是抽空提提醒,也没想太多.直到后来有一次,小毛病给了小沈一个大大的教训,终于也让他知道“小节决定成败”的道理了.当时是要在十一假期之前出一期报纸,因为放假之前就要让报纸提前出来,所以时间相当紧张.4个版面的几十篇稿子都已经交到了小沈手头.他的任务就是一篇一篇地审稿,一篇一篇地改稿,改完之后就是编辑版面,之后再送到印刷厂去付印.结果那天他下班的时候,工作还没有做完,于是他就想把稿子带回家改,第二天再带过来.没想到路上竟然把稿子全给弄丢了.
原来那天他为了节省时间,就到肯德基去吃快餐.顺手就把放着稿子的包放在了桌子上,只顾埋头吃饭;等他吃完之后抬头的时候,带来的包已不知去向了,旁边用餐的人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后来报警了,但也没能把包找回来.没有一点线索,警察也没辙.其实换个有点社会经验的人,都知道像这些公务用的东西怎么能随身携带呢?就算是随身携带也得一刻不离身啊!尤其在公共场合更是要打醒十二分精神提防小偷.
稿子丢了,报纸不能不出.最后没有办法,只能让底下的助理们重新提供稿件,找不到原稿的只能重新选稿.结果,国庆节期间大家都放假了,小沈还在那里加班.加班完成了任务也只算是补过,也没给同事留下好印象.
这件事情对小沈的打击确实是很大的.
我想这毛病与现在大学教育是分不开的.大学生在校园里多半自由散漫而且缺乏组织纪律性,晚上不睡早上不起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生活一点规律都没有.学校还只注重学生的理论学习,缺乏必要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素质.长年的理论化教育和课本灌输,使得学生们在头脑中只注重大而泛的所谓宏观,却不注意生活中细枝末节.一心想做大事,却忽视了任何大事的完成都是建立在每一个小事的基础之上的.要补上人生这一课,看来只能经过社会的历练了.我们公司从某种意义上讲,还是一个“实践培训基地”.
关于这件事情,我对小沈提出了极其严厉地批评.当时小沈态度也十分诚恳,一个劲儿地跟我说以后一定注意,保证不再犯类似的错误.当然这次的事情也并没有严重到要把他辞退的地步,毕竟年轻人犯点错误是难免的,能够知错就改就还是好同志.我主要是怕他以后再这样会给公司带来更大的损失.令我欣慰的是之后小沈的表现也确实不错,比以前好多了.
小沈的事又给了我一点教训:要把工作做好,专业的知识和业务能力固然很重要,但是与工作看起来不太相关的“小节”,也会成为决定工作能否顺利完成的重要因素.有时候一点点的不小心也会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这以后再招人,我得注意这方面也得加以考察.
善做人者善做事
应届大学毕业生也有不错的,关键就是对自己的认知有区别,能够正确对待自己和工作的关系.去年下半年的时候,本地一所高校的几个营销专业毕业生来我们公司实习.实习结束时,我们把一个叫王辉的同学留在了公司.为什么独独把他留下来呢?其实就是这个小伙子几个特别的细节之处打动了销售部经理的心.
正式实习的那一天,部门主管向同学们介绍了一下部门的成员和分工.其中老陈是公司的资深业务员,年龄偏大.其他同学都跟着员工喊他“老陈”,而小王一直尊称他为“陈老师”.不像其他同学那样仅仅以完成手头的工作就几个人聚一起在那儿闲聊,小王还自己主动找事做,哪儿需要帮忙他就去哪儿:帮着秘书整理文件,跟着同事跑银行和商检去交单,即使在大热天乘公共汽车去也毫无怨言.他说:“我多跑一个地方,哪怕只是一个简单的交接单过程,也是让我熟悉这个工作环节的机会.有些是不懂,可以问,可以看,可以学.”显然小王并不把任何工作看简单,而是珍惜每一次学习提高的机会.这和很多年轻人的浮而不实比起来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亮点了.
有好几次,老陈接国际长途的时候,小王就默默地坐在一边“旁听”,细心地揣摩他如何同外商交谈并且做笔记.有时则悄悄地给老陈递一支笔、一张纸,或帮忙记录一些数据.后来甚至遇到老陈不太清楚的数据小王马上能提醒他.这些细小之处,给老陈带来了工作上的便利,也表现出小王对前辈的尊重,属于他实习的重要成果.所有这些,大家都是看在眼里的,都对小王产生了好感.小王刚一毕业,部门主管就委托公司人事部为他办好了手续,从而使他顺利地完成了实习——毕业——求职的“三级跳”.
这就是细节的魅力.有人说过,现在的竞争就是细节的竞争.细节影响品质,细节显示差异,细节决定成败.在这个讲求精细化的时代,细节往往能突出你内在的素质.
说到细节,我还想到一个故事,就是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的故事.其实当初从心理素质、业务水平、经验乃至军衔来讲的话,加加林未必是最出色、最有资格的,因为当时可能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20多名候选人都是苏联空军最出色的飞行员.为什么最终加加林能从众多的宇航员中脱颖而出呢?除了他自己的努力之外还因为他很注意跟驾驶太空飞船完全不相关的“小节”.当时是在确定人选前的一个星期,航天飞船的主设计师带领大家去进入飞船实地考察的时候,只有加加林一个人脱下鞋子只穿袜子进入座舱.就是这样一个既不表现宇航员心理素质也不体现业务水平的举动,一下子赢得了总设计师的好感,所以后来最后决定谁上太空的时候,设计师自然给加加林投票了——加加林也就此成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名太空英雄.
一谈起工作和事业,很多大学生就免不了有浮躁的情绪,常常抱怨自己的“文韬武略”无从施展,抱怨没有善于识才的伯乐.其实论智慧和勤奋许多人也都具备,但往往最缺的是做细节的精神,缺乏做事的严谨性.做事不贪大,做人要计小,才能“积小胜成大胜”.许多事不都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的吗?像我们公司核心的业务是做服装,服装就是一针一线地缝制出来的,出现了一点点针脚方面的问题顾客都是能翻查到的.服装的品位就是体现在细节之中.就拿高级服装和普通服装来说吧,其实这两者在材料上的区别并不是最大的,最大差别就在于对细节的处理,一个袖口一个领线就体现了你的产品档次.
因此我们公司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时候,一再强调细节的重要性.我也希望进入公司的每一个员工都能做到注重细节.管理企业也最忌讳大而化之,精于细微才能真正提高管理水平.这些东西也许在大学书本上根本学不到.
用美国人的话来说现在已经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像我们公司这种本身员工文化程度较低的企业要寻求进一步的发展,就很需要引进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这也是跟上时代的潮流和步伐啊!
就我自己而言,作为管理者,我的日常工作虽然很繁忙,在工作之余还坚持看书,平时有空的时候,我还会去听听一些管理学的专场讲座,受益匪浅,常常会有茅塞顿开的感觉.前面提到过我这个公司目前大学毕业生的比例已经占到了员工总数的25%,这在技术含量较低的服装行业已是一个不错的比例了,同等企业一般也就能达到我们的一半.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公司才能在近几年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不断壮大.事实也证明了现代化企业竞争的就是人才,我们寻求高学历人才的战略是没错的.
按照现在的社会学历结构衡量的话,我是个标准的大老粗了.我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印象完全是我的经验所得,虽说没有达到系统和理论化的高度,但自认为对当代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是有所启迪的.
简单地说,就是现在的大学毕业生作为各大中专院校即各条“人才生产流水线”上走下来的“初级产品”,有相当部分是不适应社会所需.现在是市场经济,你不适合社会需要就得不到社会的认可,这是很正常的事.
对于我们这样的民营企业来说,目前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看法我想还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表现好素质高的学生,出于种种因素,要留住他们很难,那可能意味着我们需要付出极不成比例的代价;表现不好的,员工的频繁流动又会给公司带来额外的不必要损失.
经历了这些人员流动后,我再三权衡利益得失,决定还是尽量不要聘大学应届毕业生.除非他的个人素质确实出色,更重要的是他应该表现出对这一职业的热爱,我们才能考虑为他制定一个长期培养方案,作为公司的储备人才,以实现公司的未来战略目标.
我是个商人,作为商人的第一要义就是追逐利润,就是赚钱,看重的是自己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有了招应届毕业生的不愉快经历,现在我在人力资源的建设和人才的使用方面,就更倾向于招聘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而不想招应届大学毕业生——至少要有一年工作经验.有了哪怕一年工作经验的学生,跟那些才出校门的学生就很不一样了.
现在的大学生人才市场,明显是一个供大于求的状态,在这种市场条件下我们可以很轻松地招到有多年熟练工作经验的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这些人一到公司马上就能上手工作,很多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成为公司的业务骨干.即便以后他们跳槽了,对公司来说也不会有太大的损失,因为他们没有花费公司任何的培训和培养成本.对我们公司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既经济又有效的人才招聘方案,这也是我们公司以后招人的原则.
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与老同学聚会时谈的最多的莫过于对工作单位的抱怨,说什么现有的工作如何不适合自己.这主要是因为从熟悉的学校环境到陌生的工作环境需要一定的“适应期”.
用人单位也逐步以既定的员工标准来要求新人,对于新人来说自然压力不小.不过不能只看到负面的东西.试想是谁让刚毕业的大学生实现了工作经验“零的突破”?其实就是让他抱怨不停的第一家录用单位.因此广大学生对第一个接纳自己的单位应该心存感激.作为应届毕业生,要得到企业的认可,想要在社会上立足,首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把自己定位于社会的普通一员,把能够踏踏实实地为企业服务、能够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放在首位.相应地自己也能够从中得到宝贵的实践经验.做人和做事有时是同一的,做事的态度就是做人的态度.
对于一些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在招聘应届大学生时也要考虑一些具体问题:合理确定每年准备招收应届毕业生的比例;明确招聘目的是为建立企业人才梯队还是为企业战略转型等进行准备;大学生进入企业后要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有针对性的培训,增强他们对企业的凝聚力和忠诚度;要给新人成长的时间和机会,把对人才的培养作为企业的投资来看待.
企业和个人相互间有个考察、适应和协调的过程,分合聚散本是正常的取舍.重要的是双方都不要走冤枉路,以一种相互体谅的心态达成认知的统一,也许是上上之选.
让玩得起的企业先去磨炼他们吧
郭先生,某房产置换公司总经理,主营业务有小型商品房开发、二手房交易等等,现有员工30多人.能采访到郭总实在是一种巧合.那天周末受朋友之邀到某茶楼喝茶,刚进电梯就听他正和旁边的一位讲:“不管怎样,我是不会再用刚毕业的大学生了!”
眼见采访对象不期而遇,这么好的机会我自然是不能放过.郭总爽快地答应了我的采访请求,说自己正窝了一肚子火,正要找人说说呢……
我这人对文凭学历这套东西没有迷信,但也没有成见,用人基本是看他的工作能力和学习能力,说白了就是看你对公司能有什么贡献,能给我赚多少钱.所以招聘时我们的上限一般也定得比较低,来的人什么样的都会有.比较而言,大学生来应聘的人数最多,但实际招到的要比中专、高中生少.因为大学生们都想找好工作,他们的想法和企业的实际情况脱离得太远了.企业运作是有成本的,同样的事情,我请中专生、高中生几百块钱就能干了,为什么我要花几千块钱请大学生来做?所以抱着学历高就要待遇高这种想法的人我们自然不愿请.不过说不愿请吧,还是有人硬给你塞进来.
他在办公室里成了孤家寡人一个
我有一个多年的老朋友,一般难得托我什么事.去年他突然热心了一把,一定要给我介绍个大学生来.说是孩子的父母跟他关系很好.孩子也挺聪明的,当年是以全省第15名的成绩考进了本地的一所名牌大学.去年这孩子毕业了,本来想进一个大型电脑公司的,只是应聘人数太多,竞争太激烈,结果没有被招进去.所以托他介绍到我这里,看能不能给个机会培养一下子.
一来,是老朋友介绍的,实在抹不开面子;二来,我想既然老朋友口口声声说是个好学生,人的素质也该差不到哪里去,也就同意试试看.
第二天,那孩子来报到了.挺高的个头,人看着也挺精神的,名叫晓东.问了一下他的基本情况,他说的跟朋友介绍的差不多,也就是当年高分考上名牌大学什么的.我问他在大学里有没有打过工.他说家里父母让他以学习为主,钱给得很充裕,不需要他去打工——看起来这是个有些娇生惯养的主.
我问完了他的情况,让他谈谈自己对新工作有些什么想法.他扫了一眼我的办公室和外面的员工办公室,问我:“郭总,你这里就这么点大啊?不是说贵公司是业内很有名的公司吗?”口气明显带着些顾虑和不满.
听到这话我有些不舒服,不过考虑到毕竟大多数大学生都有这样的虚荣心,也还是耐心地跟他解释说:这里是总部,只有老总、财务、行政和大宗房产等部门人员,其他人遍布在全市十几个门市里呢.只要他肯认真干,摸清这行里的门道,再加上肯动脑筋,将来是很有发展前途的.
听了这话,晓东大概是有些明白了.于是我让他到人事部小姚那里报到.这是我们公司的制度,所有人员的调配和任免都由人事部来宣布,包括我直接决定的人事方案也要到他们那里过一遍.
不一会儿,晓东就风风火火地跑过来找我,连门都没敲就冲了进来,气哼哼地问:“郭总,为什么人事部让我做行政,工资只有1200!不是说工资有3000多吗?”
他这么没礼貌,我很有些不高兴.但考虑到老朋友的面子,他也还是第一天来,我又跟他解释半天:“别看我们是中小型公司,但是分配机制比大公司灵活得多.只要你勤奋努力,收入不会比那些大公司差.像我们现在的一线业务人员拿几千块钱的工资是常事,做得好一个月上万的也不少嘛.只不过一线业务员采用的是基本工资加提成的计酬方式.他们的基本工资是很少的,一个月只有500元底薪;其他的都是靠提成奖金,工作业绩越好提成越高,拿的肯定就多些.员工拿的多,说明他卖的也多,帮公司赚的也多啊.这不是皆大欢喜吗?你刚来,又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直接让你做一线,搞不好一个客户都拉不到,每个月只能领到基本工资,到时候你岂不是会意见更大?完全是替你考虑,人事部才会安排你从行政做起.一来,行政的工作可以帮助你尽快熟悉各方面的情况;二来,工作相对轻松、稳定,基本工资也比较高.如果你自己能力强,在熟悉行业情况后,再去做业务也是可以的嘛!考虑到你的情况特殊一点,工资标准已经定得很高了.一般的行政人员工资只有800到1000元,也没有见谁来向我反映说定得不合理.”
听到我这样说,他想了半天,才勉勉强强回人事部去办理员工登记.其实,他不知道,我安排他做行政还有层意思,就是想把他留在我身边工作,这样能够直接看到他真实的表现——谁知这孩子的表现跟朋友当初说的相差得实在太远.
行政一般负责比较琐碎的事务,要求人员能熟练运用办公软件,同时能够在各部门之间起到协调作用.按道理讲,这些要求对于一个本科毕业生来说应该不成问题.这晓东说是计算机很好,还应聘过IT行业,可让他制作一个简单一点的规范表格都说不会,更别提编辑文件了.让他做点事情是能推就推,能躲就躲,整天一有空就打游戏——这方面倒还是个高手.
这还不算,最可气的是他根本瞧不起别的同事,也不跟别人交流,自以为是,别人跟他打招呼他也爱理不理的,要么说起话来就特扎人.那天中午休息时间,大家一起聊天,同事白小姐嚷嚷着要减肥.大家通常的礼貌是说:“你又不胖.”晓东却上下打量了她一通,道:“对啊,你太胖了,有几斤啊?”白小姐霎时满脸通红,狠狠白了他一眼:“关你什么事啦!”办公室有一辆车,供大家出外办事时用.当然是否载你,要看司机高兴——司机都有点臭脾气,得捧着.晓东哪里懂这些,上班没几天,就吩咐:“下午我要出去一趟,我要用车.”完全用对“下人”的口气下命令.还用问吗?车当然是没有空的.渐渐地他在办公室里成了孤家寡人一个,谁都不想理他.他倒也不在乎,反正可以打游戏消磨时间.他就没想想,一个行政人员,所有同事都不买你的账了你还怎么开展工作?
花高价买了一大堆废品
那天,人事部主管小姚看他闲得实在不像话,就给他指派了一个简单任务——找家印刷厂印制500本房产登记表格;还特别对他做了一些交代,让他先想想工作流程,理清楚后先要向主管汇报,等批准了再去做.谁知道过后小姚在人事部办公室左等右等,就是没看见他人影.小姚实在有些不放心,就去看看,结果晓东已经不见了.一位回来汇报工作的分部员工说是看见个小伙子急冲冲地出去了,估计是他.小姚奇怪了,他连表格范本都没有,怎么就出去了呢?赶紧给他打电话,发现他已关机——我们公司是要求员工24小时待机的,还要求随身携带备用电池,总不会所有的电池都用光了吧?到下午,晓东电话来了——是打给我的——说他把事情办完了,人有点不舒服,要回家休息.我当时在外面谈事情,自然不知道小姚的安排,也不太清楚怎么回事,就批准了他.
结果,第二天早上他没来上班,小姚打电话去他家也找不到人.下午我们刚上班,就看见屋里堆着一大堆纸包.一问值班的,说是印制的表格,是晓东中午搬上来的;搬完后就走了,留都留不住.我和小姚都挺奇怪,打开一看,小姚吓得大叫一声:“这哪里是我们需要的房产登记表格嘛!”
小姚把事情经过一说,我真是气炸了!哪有问都不问清楚就自作主张去印刷的?花了钱,给我买了一堆昂贵的废纸回来不说,还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他以为公司订立制度是为好看的啊?我亲自给他打电话,竟然还是关机!
更可气的是,第三天早上晓东得意扬扬地来了,好像很有功劳似的,把一大堆发票和打的票拿到财务室报销.我问他为什么不遵守公司作息时间,迟到早退?他说印刷品很沉,搬得辛苦,累得要命,还闪到了腰,怕是伤得太厉害,就先回家去了.说完望着我,好像我还得夸他两句,不然他就心里不平衡.你说说看,印好的印刷品哪里用得着自己去搬,人家都是印好后送上门,再由行政办公室负责人验货签收的.
等财务室拿账单来给我签字时,我又是大吃一惊:以前这种表格的印刷费用一直都是在1.5元左右一本,总款也就是750块钱;而他倒好,同样的东西居然出价2.5元一本,多花了几百块的印刷费不说,还得加上他打的的费用.问他找的什么印刷厂,他说走市中心逛街的时候看到过,脑子里有印象.听说公司要印刷,就打的直奔那儿去了.
可是这种事哪需要这么麻烦?我想就是随便找个中专生做这种事也不会差到这份上吧?就算他是新来的,一些事情不太懂,那也该先问问清楚是印哪张表格,以前是怎么印的,一般需要多少钱;再拿行政部专门收集的印刷厂资料翻看一下,多打几个电话比比价,然后再把表格拿给价格最低的那家;等他们先印出样稿,确认了他们的印刷质量以后再大批量印刷,最后由印刷厂把成品送上门来;全部验收无误后再去财务室结算.全部办完也只需要经办人问问同事再打几个电话就可以做好了.他却偏要自作聪明地事必躬亲,选了家不知底细、贵得要死的印刷厂不说,还打的去打的回,比他们部门经理都神气!印刷成本比平时高出60%;最离谱的是,印的居然还是错误的稿子,等于是让公司花一个大价格买了一堆废品!就这他居然还好意思向我邀功?
平静下来后,我又想:事情已经办砸了,钱也花了,还能怎么办?人无完人,毕竟他只是个20出头的小孩子,初出茅庐,难免会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对企业来讲,既然要用人自然也要承担用人的风险,就当花钱买教训吧.看在朋友介绍的面子上,就当是给他个学习机会吧!我把他的款子报销了,包括那些打的费用.然后给他指出了在这件事情上犯的种种错误,希望他能就此有所醒悟,加以改正;还给他指出要放下大学生的架子,多跟同事们沟通.
骂客户是猪脑子
本来发生这件事情以后,我以为他应该会好好反省一下,吸取教训.改掉他那些个坏毛病.那样的话,我也就既往不咎.谁知道事情过后,他不但照旧我行我素,还增添了新花样——以前只是上班打游戏,还没敢旷工;现在是动不动就找借口溜走,不是事假就是病假,今天吊盐水明天出水痘,花样百出,三天两头看不到人.
他还把犯错的理由归到别人身上,觉得上回那事是小姚故意整他,不给他交代清楚,让他丢脸.我让他跟同事沟通,他倒好,到各部门去诉苦,碰到一个人就给人家讲小姚坏话.小姚气度大,没跟他怎么计较.可让我有些恼火,我非常不喜欢不能承担自己责任的年轻人.按理说,我是完全有理由辞退他的;但我那个朋友一再替他说好话,还说现在刚毕业的年轻人找个好工作实在很不容易,让我看在他面子上再给这孩子一个锻炼机会.碍于面子,我心肠实在硬不起来,只好又答应让他继续留在公司.
但是已经不能让晓东再待在行政部了.对他犯的错误惩罚过轻已经让有些员工议论了,加上到处散播小话挑拨离间,影响员工士气.最主要的是晓东办事不细致,做事从不为公司利益着想,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这样的行政人员非但起不了桥梁作用,还能把公司搞垮了.把他调离是必需的.可是,把他放在哪里才是合适呢?财务?绝对不行!大宗部?那里全是百万千万的大交易,更不可能让他去那里.后来我想,毕竟是男孩子,大概喜欢在外面跑,不太愿意在办公室里坐着,或许一线的工作更适合他的个性呢?
我们公司的一线部门也就是分布在市内的各个房地产中介门市,从事的是二手房的置换、买入卖出的中介服务活动.这些门市不仅是公司业务的基础,也是公司第一时间了解各种房地产信息和宣传公司形象的重要渠道.那里的岗位也是不容闪失的.把这个孩子放到那里去合适吗?思来想去依然觉得不踏实.突然给我想到一个人,他就是公司门市的业务主管刘锐——我的左膀右臂.
提起刘锐的从业经历真是连我都自愧不如,已经有10多年的从业经历,市区里的大街小巷没有他不知道的,任何一栋房子经过他评估,那价格也就八九不离十了.说起来他可算是这行业里的专家了,连别的中介公司在摸不准行情时都要打电话向他请教.
小刘今年刚28岁,还很年轻,可下面的那些小孩都尊敬的叫他刘哥.他不仅业务很精通,而且为人很大气,从不保留什么个人经验——只要那帮小孩肯学,他是很愿意培养他们的——小刘培养出来的人在别处做活也是骨干,担任经理、主任什么的不在少数.表面上他的职务只是业务主管,其实他也是公司的重要股东;在一线当主管是他自己的意思,因为他喜欢一线跟人打交道的工作.当然有他那样的人在一线把关,我们自然也放心多了.
想到刘锐,我才算给晓东找到个比较合适的位置.如果他能在小刘的带领下学到一些宝贵的经验,成为业务能手让自己能够有所发挥,我也算不负朋友所托.而且有小刘把关,我相信也不会出太离谱的事情.
我把晓东叫来,跟他谈了调动部门的事情.可能是他以前听我介绍一线情况时说待遇比较好,印象深刻,所以比较向往吧;听说新调动还挺高兴.我就是担心他高兴太早对事情盲目乐观,只想到每个月能拿到很高的薪水,没考虑要挣到这笔钱是要付出相应的劳动代价的.所以我一再跟他强调要做好只拿底薪的心理准备,要多跟老员工学习,观察他们是怎样工作的;还有就是公司的早训课程很重要,千万不能迟到.他答应得好好的,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我那番苦口婆心的话他根本就没听进去.
就在他去到一线工作了两个多星期,小刘就来总经理室找我.我有点意外,因为那个时间通常门市上是很忙的,小刘不该在那个时间点出现在我面前.我预感到可能发生了些不好的事情,赶紧让小刘坐下说.小刘有些调侃地说:“郭总,您派给我的果然是高才生,才刚到,地皮还没踩热乎呢,就给惹出这么多事情来.谁说的话他都听不进去,我是管不了他,让您失望了.”
我清楚小刘的为人,一般难得他说出这么泄气的话;这晓东究竟又做了什么出格的事了?就那么一刹那,我甚至有些紧张了,赶紧追问小刘到底是怎么回事.
小刘说:“还是您自己看看吧.”他递给我一个员工意见簿.我打开一看,嗬!还真热闹:有记录他早训课迟到的,有说他上班时间吃东西,还有不按规定接待客户,跟别的同事争抢客户……看我直皱眉,小刘说他那里还有“罪证”,掏出几封投诉信来.我随手打开一封看,只见整张纸上写着“我要投诉某某公司蓄意欺诈,以骗取成交手续费!”几个愤怒的大字,让我有些措手不及.小刘详详细细地给我解释了事情的经过.
原来,那孩子上早训课学税率计算时不认真,马马虎虎的.问到他时,他讲这种小计算实在是小菜一碟.小刘也觉得,对一个大学生来讲这种计算的确不是很难,就放心让他去接待客户.哪里知道他就是把这一碟小菜给计算错了,跟客户把房产过户的税率折算少了几千块,让客户对某处营业房动了心.可那是位很精明的客户,并没有当场下定金,认为税金不可能那么少.他找人重新计算后发现差异很大,认为是我们公司故意欺诈,想骗他掏钱定了房后再报实际的税金,让他没有办法后悔.
客户一怒之下找上门来要投诉,部门组长得知后一个劲跟客户道歉,说明只是计算失误,请客户一定谅解等等.眼看小刘把客户就要安抚好了,晓东却在一边嘟嘟囔囔地嘴里不干净,骂客户是猪脑子.虽然声音很小还是被客户听到了,惹得人家大怒,差点在办公室里就动起手来.客户火冒三丈,声称要去有关部门控告我们,让媒体曝光等等.幸亏小刘经验丰富,连哄带劝才把这件事给压下来,倒贴几千块钱帮客户买下那个营业房并办理了过户,才算勉强解决了问题.
虽然免除了客户到管理机关或媒体投诉损害公司声誉的威胁,但小刘在劝慰客户时免不了说了晓东几句不是,晓东为这还就跟他较上劲了.小刘苦笑着说:“只要是我主持的早训他都故意迟到,背地里说我只有初中文化,是个很俗气的人,怎么配给他上课?还给我编排了一堆莫名其妙的罪名,搞得三天两头有同事来打听.”
60岁的大爷被他晾在街上
看到投诉时间是在一周以前,我很奇怪,问他:“发生这样的事情你为什么不马上汇报呢?”
小刘说:“对不起,郭总.我知道这件事我应该立即向您汇报的,但是我知道他在总部时已经犯过错误,如果我汇报的话你肯定会开除他的.况且既然您把他交给我培养,我对这件事也是负有一定责任的.我看他还年轻,难免气盛了点;我就替他赔了那笔钱,希望他在以后能够吸取教训有所改变.可是我现在发现我做了个错误的决定……”
我早料到了,小刘从不为一件已经解决的事来跟我叫苦,肯定是后来晓东还有更出格的事,让小刘没法再替他做主了.据小刘讲,从那以后晓东就一直跟小刘记仇,该他接待客户时也不主动,故意对客户视而不见.他以为不接待客户是跟小刘过不去,小刘会生气.其实,他大错特错了:客户是公司的衣食父母,一次不接待就错过了一次成交拿奖金的机会,他自己也不落好的.
小刘看不过去,好心提醒他,说如果没有业绩他可能只能拿基本工资,他才好像醒悟了.这下子又激动过头,跟同事抢起客户来.结果不仅惹得同事们对他不满,还又惹出一桩投诉,说着小刘递给我一封客户的投诉信.
原来,有一位客户跟我们一位姓温的业务员联系好了要去西门看一套房子,成交的意向性很大.客户按约来的时候,碰巧小温上洗手间,事前小温特别交代那天值班的晓东帮忙接待一下.结果他起了不良心思,对客户说其实约见他的人是自己,那会儿只是让女孩帮他打的电话;晓东让客户跟他去看房子.那客户是个60岁的老年人,搞不太懂怎么回事,又没看见和他通电话的那个女孩,将信将疑地跟他去了.
等小温完事出来的时候,发现晓东不见了,大门敞开着,门市里一个人都没有,而且电脑、客户资料等等都没上锁.小温没办法,只好留下来替晓东值班——明知道自己联系的客户被撬了也不敢离开.而晓东呢?根本不熟悉西门周边的状况,也从没有去看过那所房子——我们公司规定带客户看房必须要自己事先去过.晓东拿着钥匙和一个大概地址到处去找自然很难找到.要是这时候他能打个电话回公司问问,或者老实告诉客户他找不到争取客户的原谅,这事也就过去了.小温就算生气,也会从公司利益角度出发,帮他先解决客户的问题.可是谁成想他竟然骗客户说去打电话,然后就丢下客户不管不顾,自己先走了,害得那位60岁的大爷在街角等他两个多小时.投诉信一来,小温抱委屈,信上面投诉的名字是她的,万一传开了,以后工作还怎么做?晓东却像没事人一样,一声道歉悔过也没有,照样玩他的游戏.
看完这封信,听小刘说的这些,我是真的火了:想想从白手起家一直做到现在,公司像爱惜自己的羽毛一样爱惜自己的声誉和信用,哪里经得住这样的折腾?还没见过这么没职业道德的人!虽然是他个人所犯的错误,可是人家传出去只会讲是某某公司这样折腾客户.这样的口碑传出去,谁还敢到公司来买房呢?所以,即使是亲生儿子要是这样瞎胡闹,我也不能再留他.这次我是铁了心让他走人了.
“帮助”公司建立解聘制度
我朋友上次就说过,再出什么事情就不再帮他.现在他这样的表现,我朋友自然是不好再说什么.他虽不是生意人,也知道对公司来讲有些原则性问题是不可侵犯的;他还不断跟我道歉,说不知道给我介绍了这么样的一个人,下次再也不多管闲事了.
我原本想既然我已下决心让他离开,就什么事都解决了,哪知道还得有一番波折.在他的折腾“帮助”下,我们人事部又增添了一个新的制度,是关于解聘的.
以前我们解聘人都是按照规矩提前告诉他们,好让他们有时间再去找份工作.当时想的是既然人家不适合在你这里做,没准去别的地方还挺适合,毕竟大家都挺不容易的.所以这次对待晓东我也是按照老规矩跟他谈,说:“公司目前架构上有调整,需要精简人员,你如果有好工作就自己找吧.我这里呢可以多留你一个月的时间给你找工作.”
结果呢?他不是抓紧利用这段时间找工作,却在办公室里往外到处打电话给他的同学朋友,“控诉”我们公司如何坏,说什么公司欺负他、不用他会后悔之类的话.发展到后来就到处骂娘,在公司见到一个同事就损其他同事,说别人整他、害他、排挤他.他还把公司的信息故意透露给外人,甚至是对手公司的员工!你想想:我们这行就是靠信息来吃饭的,他这样做不是等于要断了公司的活路吗?
更过分的是,他还打电话给他手中掌握的客户,告诉客户我公司有多少利润是从他们那里赚来的;最后临走还弄破办公室椅子,破坏电脑里的资料.真是害惨了公司!本来公司这么些年一直发展得很好,被他这一折腾,不仅打击了员工积极性,还流失了好些客户.事后我们还要四处解释,给人赔礼道歉,前后给公司造成的损失实在是难以计算.我一时的心软换来这样的结果,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诉啊!
经过这场教训以后,现在我是怕了这种不负责任的人,也知道硬起心肠来按原则办事了.招人必须严格按照公司的制度执行;我只会给他有限的考察期,实在过不了关的、不行的,会议上一宣布,立即清理办公桌,立即给钱.我情愿让财务处多给他结算一个月工资,立即清点东西,马上走人.就算要打电话骚扰客户也不给你打免费电话的机会,要打你自己花钱外面打去.说来也奇怪,这项制度执行以后再有解聘人的时候,上述一切乱糟糟的事情再也没有发生过.
受了这次打击,我对刚毕业的大学生就有了相当不好的看法,以后就不要应届毕业大学生了.你问为什么?因为他们敬业素质很差,完全没有工作状态,根本还不如现在的很多中专生、大专生.我认为,恰恰是此前大学生找工作太容易了,有莫名其妙的优越感,目中无人,以为自己是天之骄子,所有人都应该围着他转.而中专生们觉得工作来之不易,会尽心尽力地干;而且很虚心,接受别人的教导,也能够不断地学习.
因为妈妈舍不得她就一直待在家里
要说,坚决不要大学毕业生,没有一点抵抗力还真不容易做到.刚说的是我朋友介绍,这次比上次更难办.我这个公司在业内小有名气,实际上也就那么回事.哪一步走得不到位了,说完就得完.亲戚朋友看着我表面挺红火,想法往我这里安插人.我不想搞什么“举贤不避亲”,那样太麻烦.你把他们分成三六九等挑着用,他们能善罢甘休吗?一起都要,他们不适合,我也用不上,钱给少了还得招闲话.所以我是一碗水端平,概不接纳.长痛不如短痛,一刀切,要知道请佛容易送佛难.否则这会儿做人难,拖着拖着就难做人了.小婕是我一位长辈的女儿,今年就要大学毕业了.眼看着今年应届生就业有点见难,因此长辈找到我,希望我帮小婕安排一下.
他说:“我女儿学的是企业管理,学习成绩还不错,希望能够从事本专业工作,你看能不能让她进你们公司?”我知道他是爱女心切,可他也不打听打听:有哪个公司肯让刚刚大学毕业的小丫头担任管理职位的呢?
这个长辈以前对我挺照顾的,想想有些不忍心,琢磨能不能让她在基层做点工作?就问她实习期间做过什么,好有个参照.我那位长辈说小婕根本没有实习过,说是嫌实习太辛苦了.第一天去上班,那个单位让她下车间见习后写篇稿子介绍一下生产情况.车间灰尘和噪音都比较大,她硬着头皮在职工休息室窝了大半天,看那些工人灰头灰脸的躲都来不及,更别提采访了.回办公室后,她照着上学写作文的思路编了一篇类似“热火朝天工人干劲高”的稿子,单位领导看了没通过,让她第二天去现场再体会体会,重写一篇.晚上回来她就哭了.她妈妈舍不得女儿受“委屈”,就再没让她去,后来她就一直待在家里.
我一听这话,刚才那一转念消失得无影无踪,看来是少练.她大概是按照电视剧里常有的白领生活设想自己以后的工作:衣着光鲜地谈情说爱.我这个公司到底不是搞生产的,污染啥的没有.可她那种娇气难道叫人供着她?哭鼻子躺妈妈怀里能过一辈子?要我白白承担她的工资我也不是付不起;但是公司有这样一个闲人,其他员工会怎么想,他们工作还会有什么动力?
我还是鼓足勇气硬着心肠委婉地对长辈表示办不到.后来想了想又说:“这样吧,我有个朋友在一家人才中介公司做测评师,我后天要到他那里去办事,正好可以把小婕带去接受职业能力测评,委托他们公司向客户推荐.”长辈口气有些不满和遗憾,但也没再说什么,表示同意了.我请他转告小婕打电话和我约好时间,带上简历一同前往.
两天都没有等到小婕的电话跟我约时间,我只好一个人先去办完公事,顺便拜托那位测评师朋友帮忙.朋友跟我是铁哥们,也很热心,答应一定尽力.临走他给了我联系办法,嘱我转告小婕来做测评之前最好先电话联系,怕临时有别的事占住了时间顾不上.
我打电话给长辈,是小婕接的电话;我正准备和她说事,只听见她喊说了句“爸爸,你的电话”,就把电话递开了.我跟她爸爸说自己已经去过那家人才中介公司了,问为什么小婕这两天没和我联系.那边电话停了片刻,大概是捂住电话询问小婕吧,然后说她准备后天去,前两天没空.我心说没空也应该早点告诉我呀,忍住气把我那位朋友的联系办法告诉了长辈,请他关照小婕务必事先联系好、按照约定时间前往.
过了两天,我以为小婕已经去过了,没想到又接到长辈的电话,说小婕还没有去.“小婕让我拜托你,能不能帮她打电话约好时间啊?小婕说跟那人不熟,怕说错话.”最后我的耐心开始崩溃了,只能说:“对不起,回头再说吧.我要开会去了,先这样吧!”后来我还是帮小婕打电话和我那朋友约好了,也不知道她后来按时去了没有,结果怎么样.
此后这位长辈没再给我电话,也许他有些恨我不肯帮忙,也许他也看出自己女儿有什么问题.我觉得自己是逃过一劫,我不可能供一个菩萨,什么事依顺着她,代替她去做,更不可能让公司供着她.也许我有些冷酷,但我的精力真有些疲惫了,从摆脱晓东以来一直如此.对于小婕,我还记得她小时候的样子,那时她只是孩子,对大人天真地依赖.这次间接的交流,我觉得她的陌生不只是多长时间没见面的那种,而是固有一种亲切感觉的稀释;面目全非,完全等同一个陌生人,混同于百万个跟我无是无非的大学生的群体洪流中了.
现在只要有人提到大学生,我就想起晓东和小婕他们俩,我这头就个儿大.
当然,我承认,一两个大学生出问题并不能代表所有的人都有问题,但是对中小企业来讲,用人的决策对错关系着企业的生死存亡,遭遇过一次已经足够,自然不敢再冒险用企业宝贵的时间来跟这些人玩游戏.即便将来企业会招聘一些大学生做事,也一定要加上一条:有若干年工作经验才行.还是让玩得起的企业先去磨炼他们吧,我们只要能给公司带来收益的人.
郭总说自觉得这段用人经历当真如噩梦一般.虽然他说“以后再也不用应届毕业生”有些偏激,却是将心比心可以想通的.
在人们眼中,大学生是一个群体,人们对他们的评价容易由一个具体事例泛化到一个全体的概念.“晓东不可用”导致“应届毕业大学生不可用”,这本是个不等式,却因为心灵上的阴影加重了一块最重的砝码.毁掉一个形象很容易,再建一个形象得付出数十倍的努力恐怕也难以挽回.用人单位有了顾虑,“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危及到晓东尚在校园里的师弟师妹们,这个代价太大了.
人们评价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往往都认为他们是温室里的花朵,虽然已经毕业,走向社会,但在心理上却极不成熟.从校园里出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超市店长面试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