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做薪酬福利专员任职能力专员的?能联系一下咨询一下这个工作吗?想了解一下这个工作。谢谢大家

&p&这个问题提的很好,尤其是在4月底这样的时间点,很多考研的同学陆陆续续开始复习了,但是又没有进入状态,对考研还是有很多的不安和忐忑。我认真回答一下这个问题,算是“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勇士、使他不惮于前驱”吧。&/p&&p&先放结论,&b&跟高考比起来,考研真的像吃饺子一样简单。&/b&&/p&&p&&b&一、高考和考研难度对比&/b&&/p&&p&1、同一个大学的相同专业,考研的录取线要远低于高考的录取线。&/p&&p&2017年,复旦大学金融硕士的复试线是403分,这应该是所有学校和专业里复试线最高的,代表了最高档次的考研难度。考研总分500,高考总分750,考研中的403分大致就相当于高考中的605分,而复旦金融的高考录取线至少670+了;假如是江西省的考生,2016年高考考了605分,想报金融专业…大概可以选的学校是…东北财经大学。感受到差距了嘛。&/p&&p&这种类比确实是很粗糙,不同考试难易度不一样,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bcbc64eeeef549e85d2eca53e3403b86& data-hash=&bcbc64eeeef549e85d2eca53e3403b86& data-hovercard=&p$b$bcbc64eeeef549e85d2eca53e3403b86&&@小黄doge&/a&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1b1e5af31fcaadf1e9b2be& data-hash=&1b1e5af31fcaadf1e9b2be& data-hovercard=&p$b$1b1e5af31fcaadf1e9b2be&&@Drakie&/a& 评论也提到这一点。粗暴的认为考研403和高考605分难度大致相同,很不严谨。考研403分难度,到底是相当于高考的605,615,625;甚至595、585,并不是特别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有一个参考点,至少,我们能大概确定一个同等难度的分数区间。高考分数如果远远超出这个区间,应该也可以认为难度要大得多。以我自己的例子来说,考研392,按比例算,对应于高考的588分,而我高考真实成绩是575。单个样本没有说服力,但至少也说明,以这种定量分析作为定性分析的基础是可以站得住脚的。&/p&&p&有同学说,考研最高分是420,高考最高分是720的话,就可以按照这个比例换算。高考720+的那些同学,如果拿出高考复习那种劲,考研考个460+我觉得都不觉得稀奇。&/p&&p&2、竞争群体不同&/p&&p&高考考的最好的那一波,基本上都是出国、工作,再不济也是保研。985学校考研的比例是比较低的,清北复交这种学校选择考研的同学更是少,要读研也可以很轻松的拿到保研机会。都是考复旦金融,考研时的对手要比高考时的好对付得多。&/p&&p&3、高考取得高分的难度要远大于考研。&/p&&p&考研和高考的考试科目中,数学应该都是最难的,而且满分正好也都是150分。以数学取得高分的难度为参照物,来对比高考和考研取得高分的难度,应该有一定的合理性。考研的数学是什么难度呢?我第一年考研时,打着酱油复习了一下,最后考了104分。第二年9月份开始复习,恶补了一个半月数学,二战数学145。3个小时的考试时间,大概2个小时做完了,认真检查了一个小时。扣掉的5分,也是大题的步骤不规范,并没有出现某个题不会做的情况。&/p&&p&而高考数学…我说句实话,以我的智商,再复读三年我也不可能考到145以上。&/p&&p&对高考还有印象的同学,应该都知道。选择题的最后两题、填空题的最后一题、数学的最后一道大题以及倒数第二道大题的第二问…这些题目基本就是给考清北复交的同学准备的。高中数学老师也经常苦口婆心的教育我们:要战略性放弃。而考研数学的题目,基本上每一道题都可以在数学全书中找到对应的例题。只要认真刷过数学全书,有认真看过张宇、李永乐、王式安这些名师的课程,就会发现这些题目真的不难。&/p&&p&所以说,高考要拿高分,那纯粹就是拼智商。考研要拿高分,那是可以勤能补拙的。&/p&&p&&b&二、考研的特殊性&/b&&/p&&p&那为什么很多考研的同学依然屡战屡败,谈起考研充满不安?和高考相比,考研确实是有其特殊性。&/p&&p&1、正如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4eabb12fae2aa5ef761a763d895b1e9f& data-hash=&4eabb12fae2aa5ef761a763d895b1e9f& data-hovercard=&p$b$4eabb12fae2aa5ef761a763d895b1e9f&&@WANG&/a& 所说,高考是团队作战,考研是一个人的战斗。&/p&&p&高中有老师管,再怎么懒,早自习也不敢迟到、晚自习不敢缺课;身边的同学也都在奋斗,再怎么辛苦,看一下大家都在埋头刷题,咬咬牙也就坚持下去了。而考研完全靠自己约束自己,对个人的毅力有很高的要求。早上睡个懒觉,晚上回去玩两局游戏、复习的时候刷一下朋友圈、周末逛个街、NBA季后赛舍不得落下、心情不好放两天假…毅力不强的同学,往往会找各种理由放松一下。不知不觉中,复习进度就落下了。到9月份、10月份开始紧张,可惜为时已晚。毅力绝对是考研最大的敌人,考研难也就难在这,能够管好自己,坚持下去,考研其实并不难。&/p&&p&2、信息不对称&/p&&p&高考只需要跟着老师走,认真听课,认真刷题,不太需要考虑复习方法之类的问题。报志愿也是考完之后才需要操心的事情。而考研,首先要确定目标院校和专业,需要收集大量的信息和数据才能做出选择,这些信息收集起来也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跨专业、跨校考研的同学,信息不对称的影响更是明显;其次,考研复习需要自己制定复习计划和安排时间。考研经验贴五花八门、辅导资料良莠不齐,没有经验的同学很容易走偏。比如说,考研英语的复习,我看到很多同学拼了命的刷张剑阅读150篇就心疼(张剑真题很好哈,不要误伤);政治也有同学不背肖秀荣四套卷;高等数学张宇讲的最好、线代李永乐讲的最透彻,这些并不是每一个考生都能了解到的信息。&/p&&p&公共课还稍微好点,跟着精华经验贴的方法复习,不至于走的太偏。信息不对称对专业课的复习才真的是影响巨大。以我所了解的金融硕士为例,由于专业课是各校独立命题,每个学校试卷不一样,考同一学校的同一专业的人数少则数十人,多的也不过两三千。人数太少,市场太小,辅导机构就不可能像公共课一样,投入足够的资源来开设辅导班。专业课辅导资料极度缺乏,没有像数学全书、肖四这种权威的辅导资料,大家复习专业课就很没有头绪,不知道怎么复习。像中大金融硕士,不指定参考书目、没有考试大纲、网上也很难找到有价值的经验贴。复习方法、考察重点只能靠自己摸索,特别容易走偏。尤其是跨专业考研的同学,复习专业课那真的是一部血泪史。我从机械跨考金融,第一年就是因为专业课复习没找到好的方法,最后遗憾败北。讽刺的是,我最后专业课考的很好,但是因为专业课复习走了太多弯路、浪费很多时间,公共课反而考的很糟糕。&/p&&p&3、考研是先报志愿再考试,且只能报一个学校。&/p&&p&高考即使发挥的不好,只要高于二本线,总有对应的大学可以读。而考研就是一锤子买卖,分数再高,没达到目标院校的分数线就玩完,考复旦金融的同学402分也只能饮恨而归。调剂也一般很难找到理想的学校。考研残酷也就残酷在这。&/p&&br&&p&但是,考研的这些难并不是试卷题目难,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努力解决的。&/p&&p&首先,毅力的问题,知乎就有很多关于自我管理的精彩答案…&/p&&p&&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何长时间高效学习? - 知乎&/a&&/p&&p&&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在备战考研的过程中你是如何保持精力充沛的? - 知乎&/a&&/p&&p&认真看一下这些问题的高票答案,有心的同学,绝对可以收获很多;&/p&&p&其次,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多看精华经验贴,多和380+的学长、学姐交流,尤其是多和目标院校、目标专业的师兄师姐交流。交流的多了,信息自然可以掌握的比较充分;&/p&&p&&b&三、以中大金融硕士为例&/b&&/p&&p&关于复试线:&/p&&p&2015年前,中大金融的复试线还是330,进复试应该是件比较简单的事情。后面竞争比较激烈,2017年岭院和国金都是360的复试线,管院380。首先,考研考这个分数的难度肯定要比高考考上中大金融简单得多;其次,不了解中大金融硕士的同学,会觉得从的复试线一下提高到360,甚至380,会觉得考中大金融的难度大幅提高了。其实不然,因为2015年之前,中大的专业课很难,年专业课的平均分都很低,比如2015年我们班考上的19个同学的专业课平均分在95以下,最高分只有105分;而2017年,专业课最高分有129的,录取的同学中专业课平均分也在115以上。也就是说,2017年考中大金融硕士的同学,专业课普遍能比2015年高大概20分。在公共课难度差异不大的情况下,2017年的360分的复试线和2015年的330的复试线,真实难度其实并没有很大。&/p&&p&关于本科学校:&/p&&p&我是管院的金融硕士的同学,我们班有19个同学是考研考过来的。我大概统计了一下19个同学的本科学校。其中,4个是985的、6个211、剩下10个都是双非院校的。我最好的朋友本科是中南林业大学的,很多人可能都没听说过这个学校,但她是以第6名的好成绩被录取的。一半多的学生并不是所谓的211、985考过来的,这至少可以说明,非名校的考生考中大金融并不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所以,很多本科学校不太好的同学在向我咨询的时候,特别担心,总觉得自己肯定考不上、总害怕自己复试会被歧视。希望看到这个帖子的同学可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b&考研难不是难在试卷题目,而是难在要自己约束自己。考研更多是考毅力而非智力。能管好自己、咬牙坚持下去的人,会有喜极而泣的那一天的。&/b&&/p&
这个问题提的很好,尤其是在4月底这样的时间点,很多考研的同学陆陆续续开始复习了,但是又没有进入状态,对考研还是有很多的不安和忐忑。我认真回答一下这个问题,算是“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勇士、使他不惮于前驱”吧。先放结论,跟高考比起来,考研…
&p&谢邀&/p&&p&学校选择的问题,@卖瓜瓜的小男孩
回答的比较详细。建议也很中肯,对金融硕士来说,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最好选择北上广深的学校,这样实习机会和就业机会要多很多。学校选择的问题,我就不再赘述了。&/p&&p&我本身是中山大学金融硕士的研究生,目前也在做中大金融硕士的考研辅导。我主要详细说一下备考中大金融硕士的经验。&/p&&p&------------------分割线------------&/p&&p&&b&中山大学金融硕士攻略,关于中山大学金融硕士,这里有你想知道的一切…&/b&&/p&&p&&i&这是第一篇帖子,在暑假阶段,我应该还会详细总结一下强化阶段的复习方法;在报考前我会根据我掌握的信息详细分析三个学院的具体情况,出一份报考指南,方便大家选择;在11月左右我会详细总结17年以来的重点金融时事;复试前我会详细总结复试的注意事项以及复试经验,线下会组织模拟面试,帮助大家更好的适应面试。当然,前提是你得关注我…&/i&&/p&&p&&i&作者:大东&/i&&/p&&p&这篇帖子主要从金融硕士和学硕的区别、中大三个学院金融硕士的优缺点、历年报录情况的详细分析、中大金融硕士的就业情况、专业课的复习经验和专业课辅导班等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中大金融硕士的情况。希望对考研的同学有些帮助。&/p&&p&ps:有些表格复制复制不过来,就截图贴过来的。排版看起来也不是很好。大家也可以去百度云盘直接下载这篇攻略贴的word版。百度网盘链接:&a href=&///?target=http%3A///s/1qYwdxYc&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s/1qYwdxY&/span&&span class=&invisible&&c&/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密码:85hu&/p&&br&&p&&b&目录&/b&&/p&&p&1、金融专硕和学硕的区别 &/p&&p&2、中大金融硕士简介 (三个学院之间的优劣对比)&/p&&p&3、历年报录情况分析 &/p&&p&4、中大金融硕士就业情况 &/p&&p&5、专业课复习经验 &/p&&p&6、关于辅导班 &/p&&br&&p&&b&1、金融专硕和学硕的区别&/b&&/p&&p&我们说的金融硕士或者431金融学综合都是指专业型硕士(以下简称专硕),和专硕对应的是学术型硕士(以下简称学硕)。专硕和学硕在培养方式、培养目标等各方面都有非常大的区别。这种区别,会相当程度上影响到毕业之后的就业,所以在选择目标院校、考虑是否要考金融硕士之前,必须要明白他们之间的不同。&/p&&p&一般来说,学硕更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最终的目的其实是把学生培养成一名合格的研究者和学者;而专硕则更注重实践,专硕设立之初就是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中专业型人才的缺乏。说的通俗点,学硕是为学术塑造人才,专硕是为企业培养人才。因为不同的标的,专硕和学硕的培养方式相差非常大。我就以金融硕士为例,学硕首先是三年制,并且,三年的研究生期间要学非常多的理论课程,这也可以为后续的研究打好坚实的基础。而专硕只有两年,专业必修课很少,而且老师要求简单,因为专硕培养的是企业即用型人才,不需要太多的理论知识。另外一个很大的区别是,专硕会留出很多时间来给同学实习。这7门课,大部分都会在第一个学期学完。第二学期必修课只有2门,选修课都放在周末。这样同学就很方便去实习。而学硕在课程设置上就没有这种考虑。最后,专硕的学费更贵,每年3.5万,奖学金也相对更少。学硕学费很便宜,奖学金也足以覆盖需要的学费。但专硕可以早一年毕业,更早开始职业生涯,提早一年赚钱,在经济上来算,专硕其实并没有多花钱。&/p&&p&明白这种不同,我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规划进行合理的选择。如果有志于走学术的道路,希望成为一名金融学的学者,那毫无疑问要选择学硕,之后读博深造。而如果考研的目的,只是单纯的希望能找一份更好的工作,那专硕无疑是更好的选择。当然,不得不说,很多学硕的同学,后面也和专硕的同学一样走入了职场,真正读博深造走学术路线的并不是特别多。放弃学术之路的学硕和专硕的同学相比,无疑是吃亏的,研究生期间多学的那些理论知识,在工作中很少能发挥作用;而专硕往往积累了更多的实习经验,找工作的优势更大一些,而且更早一年进入职场,多一年的资历也是巨大的优势。&/p&&p&另外,还有一点。在我考研的时候,网上流传一直说法,即学硕的含金量更高,专硕在就业会受到歧视。搞得我当年纠结了好久才决定考专硕。这种说法纯粹是无稽之谈了,希望大家不要被这种谣言影响。而且,研究过相关政策的同学会发现,专硕才是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主流发展方向,毕竟社会不需要这么多的理论研究人才。 &/p&&p&当然,中大的金融学硕只招硕博连读,而且只接受保研的同学;要考只能考金融专硕。详细说这个,也是希望大家可以多了解一些,更笃定自己的选择。&/p&&p&简单的总结一下:&/p&&img src=&/v2-acdc9c38936ebc40e8b0d508cf20878b_b.png& data-rawwidth=&547& data-rawheight=&2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7& data-original=&/v2-acdc9c38936ebc40e8b0d508cf20878b_r.png&&&br&&p&2、中大金融硕士简介&/p&&p&中大总共有三个学院设置了金融硕士的专业,岭南学院,管理学院和国际金融学院。岭院是从2011年开始招收金融硕士,管院从2013年开始,国际金融学院则是今年刚刚开始招。&/p&&p&大家可能不知道,在2010年之前,金融硕士是所有高校联考的。2011年取消联考,各校开始自主命题、自主招生。大家在网上搜到的金融硕士考纲以及参考书目之类的信息,都是金融联考时候的,各校开始独立命题之后,这些信息早就没有参考价值了。中大金融硕士学校从来没有公布考纲、参考书目。这也是大家复习专业课很难找到方向的原因之一,专业课的复习第五小节细讲,这里暂时不展开。&/p&&p&三个学院分开招生,但是各学院的专业课初试试卷是完全一样的。复试则是各学院分别进行,各自按自己的标准择优录取。下面从地理位置、知名度、师资力量、教学安排、学费和奖学金、就业资源等方面介绍一下三个学院之间的优、劣势。&/p&&p&&b&2.1位置&/b&&/p&&p&岭院和管院的金融硕士都在南校区上课,国际金融学院在珠海校区上课。中大有四个校区,南校区也是老校区,就在珠江边上,整个校园古色古香的非常优美,经常有很多人来旅游和拍婚纱照;东校区是新校区,在大学城那边,附件有七八个大学,所以很热闹。但是新校区都是千篇一律,建筑物没什么特点,都是整齐划一的盒子,缺少点韵味;北校区主要是医学院的同学,我没去过就不说了;珠海校区在珠海,学校在海边,风景应该还是很美的。岭院和管院都在广州读研,实习起来很方便;珠海校区其他都好,唯独实习起来特别不方便,珠海没有券商和基金,金融环境几乎可以忽略;来广州或深圳实习又特别麻烦。而实习对于金融专业来说又特别重要,在找工作中甚至比证书还重要。所以,珠海校区最大的不足是地理位置不方便实习。(这也是中大和厦大学校差不多,但我都建议向我咨询的人考中大的原因)&/p&&p&&b&2.2 知名度方面&/b&&/p&&p&三个学院中,岭院最负盛名,经济学和金融学实力很强。管院的优势则在MBA,管院的MBA在国内是非常有影响力的,傲气一点的说,除了略逊清华经管和北大光华,不虚任何其他学校。国际金融学院相对来说名气比较小。&/p&&p&&b&2.3师资力量方面&/b&&/p&&p&岭院最强、管院次之、国金相对差一些。大家如果仔细查找过信息的话,应该会发现。岭院的金融硕士是有划分方向的,包括证券投资分析、公司金融、风险管理、金融工程、量化投资策略五个方向,虽然最后也是一起上课、统一培养,跟选什么方向没啥关系。但这样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岭院的金融在师资力量以及研究的宽度和深度上的优势;管院的金融则主要偏向公司金融和计量,经济和金融的师资力量和岭院还是有些差距。但对专硕而言,师资力量其实不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毕竟不是搞学术研究。&/p&&p&&b&2.4教学安排方面&/b&&/p&&p&科目上大同小异,岭院多一门微观经济学的专业必修课;但是时间安排上,岭院和管院差别很大。管院大多数课程都安排在第一个学期上,第二学期只有两门必修课,而且是安排在同一天;选修课则放在周末。这样同学在第二个学期就非常方便去实习。而岭院的课程分布的很均匀,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的课差不多一样多;而且,课程也很分散,周一到周五都有一两节课。这种课程安排,同学们实习起来是很不方便的。前面也提到了,实习对于金融专业的重要性,所以课程设置更方便实习是管院很大的一个优势。&/p&&p&&b&2.5学费和奖学金&/b&&/p&&p&岭院和管院都是3.5万。专硕的奖学金是非常少的,岭院和管院的奖学金基本上差不多。第一年,金融硕士有2个是一等奖学金,每年2万,有7个左右是二等奖学金,每年1万5;其他都是三等奖学金每年6000.而且,第一年一等二等奖学金都是保研的同学,考研的同学只有拿6000的份。第二年则根据期末成绩排名来定,一等、二等奖学金名额跟第一年差不多,不挂科的话,保底有三等奖学金。国际金融学院的学费和奖学金信息暂时未找到。&/p&&p&&b&2.6就业资源&/b&&/p&&p&岭院的企业资源会更好一些,学院在学生就业方面提供的帮助也多一些,会有些面向自己学院的专场招聘会。国金主要是在珠海,地理位置不好,就业机会可能会少一些。就业方面的情况,后面另起一节细说,这里不详细展开。&/p&&p&&b&2.7小结&/b&&/p&&p&岭院和管院的知名度和企业认可度旗鼓相当,岭院优势是有面向学院内部招聘会、金融专业师资力量更好;管院优势是课程安排灵活,更方便同学实习。岭院的优势中,师资力量对专硕没什么用,学院内部的招聘会也并不排斥其他学院的同学,优势没有很大的实际价值;管院的主要优势在于课程安排更合理,很方便同学实习,而实习对于金融专业而言又特别重要,这个优势更具实际价值。而国金各方面都稍差一点,尤其是在珠海校区,地理位置劣势太大,实习和找工作不方便。因此,假如各院录取线一样、暂时忽略各院考研难度不同的因素,以就业为导向的话,我个人会更倾向于先选管院、其次岭院,国金最后。&/p&&p&总结一下,三个学院的相对优势如下:&/p&&img src=&/v2-a47ee0d0fff9_b.png& data-rawwidth=&572& data-rawheight=&34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2& data-original=&/v2-a47ee0d0fff9_r.png&&&br&&p&&b&3、历年报录情况分析&/b&&/p&&p&
这一小节,从招生人数、报录比、复试线、录取情况等方面详细分析一下中大金融硕士历年的报录情况。&/p&&img src=&/v2-ffd14bf3f71a55d77cd78_b.png& data-rawwidth=&659& data-rawheight=&34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9& data-original=&/v2-ffd14bf3f71a55d77cd78_r.png&&&p&注:岭院是从2011年开始招金融硕士,因为两年数据太相隔太久,没太大参考价值就没有列出来。&/p&&p&&b&3.1复试线&/b&&/p&&p&岭院从年都是330,从2015年开始到2017都是360;管院前三年也是330,2016年涨到360,2017涨到380。学金融都知道,股价存在低估的情况,中大金融硕士在年这几年是属于严重低估的,复试线与中大金融的认可度完全不匹配。像武大、厦大、南开这类中大同档次的学校,甚至西财、中央财经之类的弱于中大的财经类院校,这段时间内的复试线基本在360以上,要比中大高得多。所以,现在中大的复试线并没有虚高,而只是回归到了真实水平。我认为,前几年复试线之所以低,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大并不是一个传统的金融名校,在金融专业排行榜中,中大的名次并不是很靠前;而大家在报考时,往往会根据百度的专业排行榜来选择学校。再加上,中大招生规模一直很少、专业课灵活、学校也缺乏足够的宣传,导致前几年的复试线很低。后面,在学生中的知名度慢慢起来了,复试线才逐渐起来。&/p&&p&看复试线走势应该可以发现,连在珠海校区、第一年招生的国金复试线都到360了,中大的金融硕士以后复试线应该是不太可能低于360的。这是我的第一个判断。&/p&&p&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分数的绝对数值”很容易误导人。比如,虽然2017年岭院复试线360,管院复试线380,但这个分数存在一定的水分。因为公共课每年的难度相差不大,绝对分数具有可比性,但专业课的难度则有很大不同。2015年中大专业课可以说是史上最难的,根据我和部分同班同学专业课的成绩,2015年管院考上的同学中,专业课平均分大概不到95分,最高分只有105分,岭院应该也差不多。2016虽然专业课很简单,但数学难了一个档次,两者大致抵消,所以2015年和2016年相比分数含金量是大致相当的;2017年岭院专业课平均分是108,最高是129;管院平均分是111,最高分是128;也就是说2015年专业课比2017年难了将近20分。如果考虑专业课的难度差异,对复试线进行修正的话,岭院的真实复试线应该是360/360/340,管院的真实复试线应该是330/360/360.国金17年的真实复试线为340。所以,最近3年真实的考研难度并没有明显提高,这是我的第二个判断(当然,和15年之前比难度还是大多了)。&/p&&p&&b&3.2计划招生人数和实际招生人数&/b&&/p&&p&这两个数据非常重要。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历年的实际招生人数都比计划招生人数要多(管院13年是特殊情况,下面在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在于,每年都会有少数保研的同学因为出国或者拿到更好学校的offer而放弃保研,多出来的名额就会让给考研。所以,每年复试前的复试会议中,都会公布招生人数的变动情况。一般来说,岭院和管院实际的招生人数都会比计划招生人数多5个左右。当然,这种经验没有普适性,17年就是最大的意外。大家都知道2017年岭院的复试线是360,但管院却是380,我前面也说过,这两个学院就读价值相当,合理的复试线应该相同。17年管院高20分的主因就是计划招生人数和实际招生人数的不同导致的。岭院17年计划招生4人,管院计划招生14人;大家在报考时都不敢报岭院了,管院的报考人数增加导致竞争白热化推高分数。更重要的是,岭院实际录取人数为12人,远多于计划的4人,又进一步拉低了岭院的复试线;而管院的实际录取人数还是14人,与计划数相同。最终导致管院复试线比岭院高20分。但17年两个学院的实际招生人数情况比较特殊,这种极端情况不太可能在18年重现。只要不出现这种极端情况,两个学院的复试线就不可能出现大的偏差;再加上今年管院380分数的影响,报考管院的同学必然会相对减少、岭院会相对增加。所以,我个人预测,18年岭院和管院的复试线会大致相同,或者会至少偏离程度不会像17年这么大。这是我的第三个判断。&/p&&p&但是,比较遗憾的是,学院在报考前只会公布计划招生人数,考生很难预判实际招生人数是否会比计划人数要多。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说考研也要拼运气、拼人品。想要合理预测不同学院最终的实际招生人数是否会比计划招生人数多,则要密切跟踪保研的情况,因为只有保研的同学弃保,招生人数才有上调的空间。但保研的信息确实很难获取,连学院也只能在所有同学给出明确答复后,才能明确的知道最终是否有多余的名额让给考研的学生。考生去关注这些消息不太现实,我尽力而为,如果获取一些消息的话,会在报考前跟大家分享,所以…可以密切关注东哥后续的帖子。&/p&&p&&b&3.3报考人数和报录比&/b&&/p&&p&这两个数据主要反映竞争的激烈程度。中大公布的报考人数中,包括了保研同学的报考人数,而保研同学的报考人数无法查得,因此无法精确的计算出考研的报考人数。和15届、16届保研的同学交流得知,保研的报考人数大致为保研录取人数的两倍。因此考研人数我是按照 报考总人数-保研录取人数*2 粗略计算得到的,这个数据不精确,只能当个参考。按报录比来看,岭院和管院的竞争是越来越激烈,岭院16报录比5.4%,大致是20个人中有1个考上。管院8.2%,大致是12个人中有1个能考上。当然,大家也别被这个比例吓到,5.4%、8.2%并不是你考上的概率,因为可能考上的只有那些认真复习、努力坚持下去的考生,而考研的漫长复习中,中途放弃或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实在太多了。能坚持下去、按照自己计划有序的复习,就足以比下去相当一部分同学了。&/p&&p&&b&3.4进入复试比和录取复试比&/b&&/p&&p&这两个比例用来反映复试的竞争程度。进入复试比=进入复试的人数/计划招生人数。中大金融硕士的招生简章里是按复试比例1:2的比例进行复试。也就计划招生10人,则会有20人进入复试。而这个比例实际上会更高,一般在2.3左右。也就是说,计划招10人,可能会有25人进入复试。不了解的同学可能会被这个比例吓到,因为淘汰比例大自己排名又靠后,以为没机会而没有认真准备复试,甚至直接放弃复试。其实真正反映复试竞争情况的是录取复试比,录取复试比=实际录取人数/进入复试人数,这个比值一般都大于0.5,也就是说复试人数至少可以录取一半的同学。岭院15年,23人参加复试,录取了13人,录取复试比高达80%,主要原因是18人中有11人被调剂到国际商务专业。&/p&&p&管院13年计划招生24人,进入复试18人,录取18人,主要是因为第一年招生,知名度还没有在学生中打开,报考的人少,达到复试线的人数比计划招生人数还少,最后复试都没刷人。14-16年这个比例一直是0.7,即复试淘汰30%,这个淘汰比例其实是比较低的,也说明管院的保研同学中弃保的比较多些,每年多出六七个名额给考研的同学,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复试的竞争压力。17年是特例,我之前也说过,这种情况18年不太可能持续,18年管院的录取复试比有望重新回到0.7。国金第一年招生,和管院2013年的情况类似,进入复试人数比计划招生人数还少了3个,最终录取27个是因为录取了3名调剂的同学。参考管院13/14年的数据,国金18年不太可能继续出现进入复试人数比计划招生人数还少的情况,我预计录取复试比也会降到0.7左右的水平。&/p&&p&&b&3.5小结&/b&&/p&&p&第一,中大的金融硕士以后复试线应该是不太可能低于360;&/p&&p&第二,考虑中大专业课每年难度不一样的话,中大金融硕士的真实考研难度并没有增加;17年考上岭院的难度是要小于15年的;17年考上管院的难度也没有比16年大;&/p&&p&第三,17年岭院的计划招生人数为4人,录取人数为12人;管院17年录取人数和计划招生人数一样。这种情况比较特殊,18年不太可能持续。所以,18年岭院和管院的复试线会大致相同,或者会至少偏离程度不会像17年这么大。&/p&&p&第四,招生简章中的1:2的复试比,并不是说要淘汰一半的复试同学,因为实际招生人数可能上升,录取复试比一般会高于0.5。管院18年录取复试比有望回到0.7,国金18年复试同学全部录取的情况也不太可能持续,岭院18年的录取复试比估计还是0.6左右。&/p&&br&&p&&b&4、中大金融硕士就业情况&/b&&/p&&p&本来想详细写一下中大金融硕士的就业情况,但是考虑到这篇帖子的篇幅以及很长了,加上班长也还没统计班上的就业情况,所以现在就补详细展开了,以后再详细说一下。&/p&&p&可以明确告知大家的是,中山大学在珠三角地区认可度很高,深圳又是新兴的金融中心,广州的金融环境虽然差点,但除了北上深,比其他城市也还是要好很多。总之就是,广深有足够的机会,中大金融在这边也有足够高的认可度。金融又处于所有行业食物链的顶端,工资应该还是比较可观的。大致有四分之一的同学税前年薪可以达到20w,差一些的也有15w、12w;这还只是第一年的待遇,积累工作经验和人脉后,发展好的,年薪百万确实不是难事。像2015年华泰证券某部门发年终奖就发了100多个月;有同学运气好,入职第一年就赶上项目落地,奖金50万+。可以说,金融行业是一个可以实现神话的行业。希望大家加油,因为只有考上名校了,你才可能去实现这个神话。&/p&&br&&p&&b&5、专业课复习经验&/b&&/p&&p&一篇文字贴很难系统的把专业课的复习讲透。这篇帖子中,主要梳理一下基础阶段的复习思路和重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强化阶段以及冲刺阶段的复习,后续再更新。&/p&&p&&b&5.1教材的选择&/b&&/p&&p&中大并没有指定参考书目,我当时也是根据学长和学姐的经验,选定参考书。现在结合我自己的经验,推荐一下参考书和辅导资料。金融硕士涉及到的科目主要包括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公司理财和投资学。货币银行学用的比较多的是复旦大学胡庆康老师出版的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我用的是第三版,大家还没买书的话,可以跟我买相同的版本,方便后续的交流;国际金融用中山大学陈平老师出版的国际金融;很多之前的学长、学姐推荐过复旦大学姜波克老师的国金金融,这本书我也看过,大家可以参考着看,但国金主要的参考书请用陈平版的,这本书跟契合中大的命题风格。陈平的国金有两个版本,大家参照下图购买。米什金的货币金融学也是大家重点推荐的书目,这本书其实涵盖了货币银行学和国金金融学的知识,我也看过这本书,但我个人不是很喜欢外国教材的措辞和逻辑,所以也没有重点看。当然,这边书很经典,大家也可以参考着看。大家如果更喜欢外国教材的风格,就以米什金的货币金融学为主要教材,同时结合胡庆康的货银和陈平的国金;如果更喜欢国内教材的措辞和结构,就以胡庆康的货银和陈平的国金为主要教材,米什金的书作为补充;公司理财用罗斯版的,这本书算是公司金融的圣经了,几乎是所有学校的教材。我用的是原书第九版,注意,这本书还有个精要版,记得不用买精要版的。投资学用博迪的第九版。公司理财和投资学应该不会买错,我就补贴图片了。&/p&&p&如果是跨考的同学,金融完全没有基础,感觉看书很吃力的话。可以买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宏观)打下基础,这本书看懂了,学习货银和国金会轻松很多。本科是金融的就可以不用买了。&/p&&img src=&/v2-9ee794a6d590de1525afb248a3843eb7_b.png& data-rawwidth=&192& data-rawheight=&25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92&&&br&&p&5.2辅导资料&/p&&p&专业课的辅导资料确实很匮乏,我用的比较多的是圣才的一套资料。这套资料有三本:复习指南、习题精编和各校真题集。这套资料也是10年之前金融联考时候的参考资料,按照金融联考时候的考纲编写的,虽然不是很有针对性,但作为基础阶段的参考资料还是很不错的。淘宝搜金融学431,可以找到购买链接。大家参考下图购买,别买错了。除了我上文提到的参考书和资料,其他的专业课资料大家暂时先别买,尤其是淘宝里一些所谓的内部资料、课件之类的,大家更是别浪费钱,没有参考价值。实在想买其他资料的话,可以发链接给我看下,我帮大家甄别。&/p&&img src=&/v2-f050e29fedce_b.png& data-rawwidth=&171& data-rawheight=&22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71&&&br&&img src=&/v2-edb26be6f1117_b.png& data-rawwidth=&159& data-rawheight=&22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59&&&br&&img src=&/v2-41b19adaca21b4a7ec57c_b.png& data-rawwidth=&170& data-rawheight=&22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70&&&br&&p&&b&5.3基础阶段复习&/b&&/p&&p&基础阶段的复习,大家可以把难点暂时放到一边。胡庆康的货银第三章 第五节 金融资产组合,第六章 金融抑制、深化和创新跳过不用看,只看剩下的章节。陈平国金主要看第一章、第二章、第四章、第八章,其他章节暂时跳过。公司理财第九版主要看前17章;投资学基础阶段不用看,我后续再安排复习方法。&/p&&p&提到的章节每看完一章后,则把“金融学综合习题精编”的相应章节的习题做一下,选择题很简单,大家应该都能搞定;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可以参考书本进行回答,现在不要求闭卷回答问题,看书总结后抄写一遍加深印象即可;论述题跳过不做;计算题简单的可以做,难的先放在一边。基础阶段的专业课复习只做这两件事,第一,看我上文提到的章节,第二,按上文提到的方法做习题精编中的题目。基础阶段复习,大家如果能做好这两点的话,强化阶段在跟着我复习,专业课绝对可以考好。专业课基础阶段的复习,务必在6月份之前完成,6月份大家要准备期末考试,复习时间可能比较少。6月份可以暂时不复习新内容,但也不能一个月完全不看书,最起码每天抽一点时间巩固一下前面复习的内容。&/p&&p&&b&5.4时间安排&/b&&/p&&p&基础阶段,每天的复习时间最好保证到8个小时以上,其中专业课4个小时、数学3个小时(或者平均分配),英语1个小时。复习的过程中,大三的同学可能还要上课。我当时考研的时候,也有8门课要上,但我一般都是翘课复习,如果不能翘课的,基本上也不会听,就在下面看自己的书。作业之类的,我也都是抄同学的,就没自己做过。决定考研的同学就别在意本科成绩了,考前突击一下能过就行。有时候老师管的严,没办法复习的话,就认真听课,减轻期末考试时候的复习压力。如果周一到周五的复习时间没法保证,那周末和节假日就要尽可能的保证复习时间,睡8个小时,吃喝拉撒2个小时,每天保证14个小时的复习,弥补周一到周五时间的不足。朋友圈、新浪微博、游戏、电影,在这个时候就应该放到一边了,本身时间就紧,在这些地方浪费时间的话,就太不明智了。总之,就是创造一切条件保证复习时间。&/p&&p&跨专业考研、完全没有金融学基础的同学,可以先花半个月的时间认真看高鸿业的宏观经济学,打好基础。之后,再按上文的方法开始基础阶段复习。如果是二战的同学,时间足够多,经过一年的复习,基础应该也比较好。我建议暑假之前就不用复习专业课了,所有时间用来复习数学和英语。二战的同学也请放心,时间绝对够。&/p&&p&&b&5.5一点鸡汤&/b&&/p&&p&边上课边复习确实比较累,需要大家有比较强的毅力和抗干扰能力。但既然是为了梦想就必须要拿出魄力,名校金融怎么可能随随便便考上。金融是所有专业里面录取分数最高、最难考的,名校金融尤其残酷。我们再抱怨考研难,但和高考比起来,考研实在算不了什么。我如果胆子大一点,当时报的是复旦而不是中大,我现在应该是在上海而不是广州了。如果高考要考复旦金融,再复读三年我也不可能考上,这纯粹是智商问题,而不是努力和态度的问题。考研难并非题目难、知识点难,而是考研完全靠自己管自己,不像高考有老师管、父母管。这也是为什么大家说,考研拼的不是智商,而是拼毅力、时间管理能力和努力的程度。&/p&&p&&b&6、关于辅导班&/b&&/p&&p&
之前也提到,中大的金融硕士是没有指定参考书目和考试大纲的,大家网上可以找到的也是2010年之前的金融联考大纲,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而中大的专业课一直是比较灵活的。年应该是比较难的,尤其是15年,管院考上的19个同学,专业课平均分大概只有95左右。16/17年虽说简单,但也是跟15年比,和其他学校横向比较的话,还是算比较难的。17年进入复试的同学专业课平均分才110左右,和其他很多学校比这个平均分是很低的。尤其是跨考的同学,如果没有金融基础的话,复习起来会很痛苦。相当多的题目在教材中是找不到答案和对应的例题的,需要自己进行总结。这也是我想搞一个专业课辅导班的原因,一方面大家复习起来更有效率,可以用更少的时间考到更高的分数;另一方面,我也可以赚点生活费。你如果有认真看这篇帖子的话,应该会发现,我对中大金融硕士是有比较深入的研究的。&/p&&p&&b&6.1专业课和公共课辅导班的不同&/b&&/p&&p&公共课市场大,各个机构都有很优秀的老师开班授课,也有辅导名师出版非常好的辅导资料。客观上来说,数学是要比专业课更难的,但是因为数学有考纲,有数学全书、高数十八讲之类的优秀的辅导资料,有张宇、李永乐、王式安等优秀的辅导老师,大家肯花时间认真做题,跟着老师学,一般是可以考的比较好的。而金融硕士各校自主命题后,每个学校的试题风格、考察侧重点都有很大差别,每个学校的金融硕士只有几百个考生,规模太小,机构不可能为了这么小的市场投入太多资源,因此专业课没有名师辅导、没有好的辅导资料,加上专业课没有考纲,中大又不指定参考书,试题中也经常出现主流教材里没有涉及到的知识点,所以,虽然专业课绝对难度上没有数学大,但复习难度是要比数学大很多的。大家很难把握到重点知识,不知道哪些需要重点看,哪些需要自己找资料总结,哪些可以跳过不管,囫囵吞枣的复习并不是一定考不好,但绝对会走太多太多的弯路。专业课浪费太多时间,又势必会影响到公共课的进度。现在是四月份了,已经开始复习的同学,应该可以感受到这种焦虑。而在一个好的辅导老师的辅导下,复习的效率会更高,重点知识的把握会更精准和深入,这也是我可以给大家提供的价值。&/p&&p&&b&6.2现有专业课辅导班存在的问题&/b&&/p&&p&现在各个机构开设的专业课辅导班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新东方式的(我考研的时候有,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就是请一个老师讲课,课程面向所有金融硕士的考生。这种辅导班除了可以学到一些基础知识,再也没有任何价值。不同学校试题、考察重点完全不同,一起上课完全没有针对性。另一种是,机构请目标学校,比如中大的研究生讲课,一般是1对1辅导。这种辅导班更有针对性,但是有下面几个问题。&/p&&p&首先,上课方式一般是远程辅导,比如通过QQ视频、微信视频上课,清晰度比较差;其次,机构的费用很高,基本上是按照300元/课时收费;更大的问题是,考上研的同学往往要备考CPA、CFA等证书,或者去实习积累实习经验,9月份开学后又要开始上课。专业课辅导又是一个特别费时费力的事情,大家不太愿意为了几千块钱去浪费这么多时间,机构很难招到愿意辅导的学生。也是因为很难招到老师,机构在找老师的时候,其实只有一个条件,就是考上中山大学的研究生。但客观来讲,考上的同学中,有的是高分录取、对专业课掌握的比较扎实;有的是压线飘过,专业课刚刚及格。所以,机构的这种辅导班,很难保证找到好的老师,你碰到什么样的老师纯粹靠运气。运气好找到一个还不错的老师,在同时准备考证、实习、上课的情况下,他也很难投入足够的精力来备课。我没有在忽悠大家,具备理性分析问题能力的同学,应该可以知道这些问题确实很难避免。&/p&&p&研一的时候,班上有六七个同学在辅导专业课,除了我之外,其他同学基本只是较详细的讲解了一下课本。我至少还讲解了一下历年真题、总结了几十个计算题详细讲解、总结了10来个论述题专题。我不是个很自大的人,客观的说,我在辅导上要比其他同学投入的精力要多得多,讲解的要全面、细致得多。可即便如此,我也因为第一个学期要备考CPA和上课,备课时间并不充分,辅导的并不是很好。&/p&&p&&b&6.3我的优势&/b&&/p&&p&辅导班的授课形式我还需要调研,费用肯定也远低于辅导机构。授课质量方面,我现在有将近三个月的时间备课,而且,我是把这个辅导当作一个小创业,以后还会继续,为了更好的口碑我也会尽我的全力讲好每一堂课;我是从电子科大的机械跨考到中大金融、总分392分专业第三名(最高395)、专业课100分全班第二高(2015年专业课很难,最高分105,平均分95以下)、2014年专业课117的高分…这些,至少可以说明我有还不错的能力来辅导。忽略掉这些冷冰冰的指标,这篇万字贴也应该是大家看过的最详细、最细致、最干货的帖子吧?&/p&&p&如果你需要专业课辅导,那么我应该是个很好的选择。期待和大家的进一步交流。有需要的请私信。&/p&
谢邀学校选择的问题,@卖瓜瓜的小男孩 回答的比较详细。建议也很中肯,对金融硕士来说,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最好选择北上广深的学校,这样实习机会和就业机会要多很多。学校选择的问题,我就不再赘述了。我本身是中山大学金融硕士的研究生,目前也在做中大金…
&p&一种能力的提升,有两种成功率最大的路径。&/p&&p&&b&一曰「马太效应」,&/b&&/p&&p&&b&二曰「久病成医」。&/b&&/p&&p&倘若你踏上了这两条路,却又进入了需要克服巨大阻力才能达到目标的境地,那么体现出来就是“对自己特别狠”的表象。&b&而遇到这种状态,最后崩溃的往往是阻力本身,而不是你。&/b&&/p&&br&&p&&b&「马太效应」可以有多可怕?&/b&&/p&&p&看看那些从小优秀到大的人就知道了。&/p&&p&你可以回忆一下你最最擅长的一样东西是怎么来的。&/p&&p&比如在我中学的时候,我最能拿来吹的,是我能快速而又一字不漏地背下整张元素周期表。&/p&&p&一开始的时候,我只是恰好在暑假提前拿到了下学期的化学课本,恰巧看到了书本后面的元素周期表,然后又恰巧地百度到了背诵前二十位的口诀,然后又恰巧没事干试了一下,然后背下来了前二十位。&/p&&p&从此,我拿到化学课本,就会忍不住把自己背下的范围扩展几位。&/p&&p&从20位到25位不难吧?从25位到29位不难吧?从60位到64位不难吧?从110位到114位不难吧?&/p&&p&每背一次,就马上有一次满足感,背完全部114位,就又有一次更高的满足感。&b&114位毫无规律的怪字,你怕不怕?&/b&&/p&&p&&b&然而不好意思,我就是把它背了下来。&/b&&/p&&img src=&/v2-559bc60e0d4eb335a6a294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1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v2-559bc60e0d4eb335a6a294_r.jpg&&&br&&p&然后我每一次想到这就开心,开心完就忍不住把它再背一遍,背完之后又是一阵自我陶醉。&/p&&p&于是我越背越快,今天能背完整张表,明天就开始挑战30秒背完,后天就演变到了背完表正好跑完200米,大后天就变成100米。我体育中考的时候,就是脑内一边背元素周期表一边冲刺,来带快我身体的节奏的。&/p&&p&直到现在五六年过去,我仍然可以14秒内把这114个元素过一遍。&b&而这一切,仅仅是初三前的暑假,觉得背几个怪字能装逼的自我陶醉而已。&/b&&/p&&br&&p&可能很多人有这样的体验:你可能是小时候某个科目遇到了特别好的老师,或者偶尔完成了一次特别精心的作业,或者这科的某次测验突然拿了个第一,或者课上用别人想不到的方法做出了一道难题。&/p&&p&总之在短时间内,这个科目忽然成了你的骄傲。你想到这一科就开心,你做着这一科的作业就开心地意识到自己是这一科的学霸,&b&然后这个最初的自豪,就成为燎原的星火,一发不可收拾。&/b&&/p&&br&&p&&b&你系里那个编程技术甩你十条街的geek,可能是始于六年级时写下第一句hello world的快感,&/b& &b&始于任意设定贪吃蛇规则的自豪。&/b&&/p&&p&&b&你隔壁班那个痴迷数学得奖无数的天才,可能是始于八岁时想出难题妙解时父母的夸奖,始于做完第一本奥数题集带来的的成就感。&/b&&/p&&p&&b&你同桌那个笔下生花量产范文的小作家,可能是始于一篇突发灵感而写就的佳作,始于写出优美句子时喷薄而出的陶醉。&/b&&/p&&br&&p&这些最初的星火,或是出于天赋,或是出于运气,或是出于父母老师的引导——而由于这种初期轻微的优势,你的兴趣慢慢地扩大,快速地扩大。&/p&&p&终于,蝴蝶的翅膀制造出了飓风,四散的裂变中子燃遍了整块装药,指数爆发的力量横扫了你所有的懒惰和困难,这种早期优势的扩大,就制造出了人们惊叹的「天才」。&/p&&p&而这时神挡杀神的你,忽然碰上了更艰巨的目标,找到了更刺激的挑战,遇到了更困难的条件,于是你不得不废寝忘食,抛弃社交和恋爱,去投入那昏天黑地的苦战。于是就有了一个个「对自己狠」的人。&/p&&br&&p&&b&————————————————————————&/b&&/p&&p&&b&「久病成医」可以有多可怕?&/b& &/p&&p&&b&我最崇拜的辩手中,有一位就是这么来的。&/b&&/p&&p&&b&他叫林正疆。&/b&&/p&&img src=&/v2-4f2ab047d5128266eeac6d965f256b9d_b.jpg& data-rawwidth=&244& data-rawheight=&2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44&&&p&他高中时参加辩论社的原因是,想治好自己的口吃,所以参加的辩论,想锻炼自己。&/p&&p&然后他从高中辩到了大学,辩到了国际大专辩论赛,至今几十年过后,他成了华语辩坛最顶尖的几位宗师之一。听他的辩风,铿锵有力,正气凛然。没有人能看得出来,他竟然是一个口吃过的人。&/p&&p&还有一个人和他特别像,是古希腊的雄辩家德摩斯梯尼。&/p&&img src=&/v2-5f215cc6b185e39c7eedbc_b.jpg& data-rawwidth=&431& data-rawheight=&7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1& data-original=&/v2-5f215cc6b185e39c7eedbc_r.jpg&&&p&同样是天生口吃,于是他训练的时候,含着石子在海边讲话,一边登山一边吟诗,把自己关在家里练习演说,练了五十年,最后成了演说家。&/p&&p&我知道有人会说,这些故事都老掉牙啦,无非就是成功学的励志鸡汤而已。你想要说的,无非就是要坚持要努力要奋斗嘛。&/p&&br&&p&错了。我要说的不是这个。&/p&&p&一般这种励志故事的模式总是这样的:一个人一开始特别废材,然后他又特别痛心于自己的废材,所以他化悲痛为动力,发奋图强,最后成为一代宗师。&/p&&p&所谓头悬梁锥刺股,所谓退婚流废材流,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都是这种模式。&/p&&br&&p&很多人把这些故事用来给那些生活中一样废材的人一点安慰:你看,废材是可以成功的,正因为他废材才成功,废材才好咧。&/p&&p&但是,这些故事真正的底层逻辑是:&b&如果你发自内心地头疼一件事够久,你就会对这件事渐渐地一发不可收拾,然后成功。&/b&&/p&&br&&br&&p&&b&这就叫「久病成医」。&/b&&/p&&p&你天天头疼一件事情,你在任何时候都会把这件事视为正事,给它更高的优先级。
&/p&&p&你发自内心地头疼怎样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你就会忍不住一天到晚踱来踱去地模拟演说,稍微有一点想法就忍不住琢磨怎样更有表现力地将其表达出来;&/p&&p&你发自内心地头疼怎样写好一篇文章,你就会忍不住地把几个字眼推敲半小时,一句话尝试十八种表述;&/p&&p&你发自内心地头疼怎样学习更有效率,你就会忍不住在任何学习的时候停下来反思,你会极度敏感地对每一个学习中的现象尝试给出解释。&/p&&br&&p&于是,你遍历了几百类表达的逻辑模式,积累了几千次推敲文字的经验,留意了上万个生活现象中有意思的瞬间。&/p&&p&&b&最害怕自己表达不清的人,最后反而成了表达得最清晰的人;最头疼自己文笔拙劣的人,最后反而成了文笔最好的人;最担心自己不懂某样事物的人,最后反而成了最懂某样事物的人。&/b&&/p&&br&&p&我绝对不敢说我在这些领域特别厉害,但这三个头疼,我一直都有。这其实是一种痛并快乐着的感觉。&/p&&p&我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表述不清被人误会,于是我成了校辩论队的四辩;我最羞耻的事情就是文章无思想无逻辑,于是我在知乎上拿了十余万赞;我最渴望的事情就是搞明白学习的原理,于是这十几万赞都是这个话题来的。&/p&&br&&p&但很多人不知道,我有时会和人一起散步的时候会忽然忍不住模拟一个意思的表述,在别人看来就是个口中念念有词的神经病;&/p&&p&我曾经为了写一篇知乎回答,废寝忘食了45天300多个小时,写不出来的时候恨不得砸了电脑;&/p&&p&我曾经为了研究学习方法,废掉了高二整整一年,然后才发觉空想是一条死路。直到现在,我仍然忍不住会做调查和总结,反思学习中的诸多现象。&/p&&br&&br&&p&是的,这些动机可能一开始很功利,我头疼表述一开始是希望自己能够出口成章,让妹子崇拜我;我头疼写文章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文笔和思想,让妹子崇拜我;我研究学习是为了变成学霸,让妹子崇拜我。&/p&&p&然而最后真的有妹子看到我的文章欣赏我,听到我的谈吐喜欢我,对我每一篇写下自己思考的知乎回答点赞,最后和妹子在了一起之后,我却发现,这种“忍不住”,是停不下来的。&/p&&p&就像金蝉脱壳一样。&/p&&p&即使真正最初的动机连自己都忘了,仅仅保留下这个“忍不住”,就足够了。多少人科研的动力,是出于对当前问题可望不可即的不甘心;多少人跑步的爱好,一开始又是源于对自己肥胖的极度自卑。&/p&&p&而这时神挡杀神的你,又碰上了更艰巨的目标,找到了更刺激的挑战,遇到了更困难的条件,于是你不得不废寝忘食,抛弃社交和恋爱,去投入那昏天黑地的苦战。于是就有了一个个「对自己狠」的人。&/p&&p&——————————————————&/p&&p&&b&这两条路的本质,在于能够产生一种「良性循环」。&/b&&/p&&p&&b&因为某种强烈的动机,或是因为强烈的成就感,或是因为强烈的渴望,持续地作用在一件事上面,你就会“忍不住”做它。&/b&&/p&&p&&b&然后你会发现,你的位置,早已不知比那些辛辛苦苦走走停停的普通人,领先了多少。&/b&&/p&&br&&p&&b&当然,领先导致马太效应,落后导致久病成医,并不是一个必然的事情。星星之火也可能熄灭在湿草里,裂变反应也可能因为达不到临界体积而无法进行。&/b&&/p&&p&&b&这种反应,你所骄傲/头疼的事情越是那些可以随时随地投入时间,越是容易彻底地投入,能发生的概率就越大。比如思考辩论就比学英语好进入,因为前者更容易随时进入。&/b&&/p&&p&&b&本身越是懒惰的人,这种反应的门槛就越高,越是勤奋的人,门槛就越低。比如我就是一个比较懒的人,所以我喜欢的那三样东西,都是能随时随地思考,而且思考的时候还能充分接触问题的。&/b&&/p&&p&&b&我同样也头疼过英语,骄傲过数学物理,但这种反应,由于自己太懒,门槛过高,于是这种反应没有发生。所以一直特别佩服那些爱好数学英语的人——他们的勤奋也是能够让反应进行下去的重要原因。&/b&&/p&&br&&p&(本文为&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排名前1%的高中生是靠天赋还是靠努力? -edmond的回答&/a&的衍生回答第二篇,具体介绍了文中诸多习惯中的另一个)&/p&&br&&p&=================================&/p&&p&&b&最后声明:我并不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以上内容也仅仅来源于一个普通学生对日常生活现象的观察和反思,抛砖引玉,只作一个参考。&/b&&/p&&p&&b&如果想学到专业知识,可以阅读相关的书籍或关注相关专业人士。如有不当之处,也还请专业人士指出,诚惶诚恐,不胜感激。&/b&&/p&
一种能力的提升,有两种成功率最大的路径。一曰「马太效应」,二曰「久病成医」。倘若你踏上了这两条路,却又进入了需要克服巨大阻力才能达到目标的境地,那么体现出来就是“对自己特别狠”的表象。而遇到这种状态,最后崩溃的往往是阻力本身,而不是你。 …
&p&掐指一算,我工作也有8个年头了,看到这道题,不禁想起了这些年的往事和自己的改变。&/p&&p&年纪大的人爱说教,我还年轻,所以,只是分享。&/p&&p&1,&/p&&p&我家境并不算好,但爸妈从小就疼爱,从不让我干活,想吃什么想玩什么,也都一一满足。而他们唯一的期望,就是我的学业,与大部分中国父母一样。&/p&&p&也许是天生有些小聪明,我还算争气,从小到大成绩一直很好,但其实,我除了学习,其他的各方面都是空白。这一点,在刚工作的那段时间,给了我很大的打击。&/p&&p&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次,是公司有一个新的项目,上司想让我去负责。&/p&&p&这是个很难得的机会,用同事的话说,为了得到这个项目,他愿意被睡。这没什么,关键是上司是男的,而他,也是男的。&/p&&p&由此可见,这项目是有多诱人了。&/p&&p&但由于这是我完全没接触过的东西,所以心里不禁发怵,犹豫了半天,最终推脱掉了。&/p&&p&上司对我非常失望,然后这个项目就交给了其他的同事。&/p&&p&其实那个同事也对这个项目一无所知,但他边学边做,不停的请教别人,找人帮忙,后来这项目就真被他做成了,他的能力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之后不断被重用,眼瞅着就是迎娶白富美,走上人间巅峰的节奏。&/p&&p&后来有一次吃饭,上司语重心长的跟我说:&/p&&p&“你想什么事都准备妥当了再去做,哪有这种好事,你还以为你在学校啊,准备一个学期再来考试,门都没有。&/p&&p&谁是一开始就什么都会的,都是边做边学的,根本就没有时间给你准备,机会是不等人的。你不懂可以去问别人,你可以找人帮你,你看那谁不就到处找人帮忙吗,你闷在那里纠结是不行的。”&/p&&p&原文记不太清楚了,意思大致如此。这番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甚至可以说是颠覆性的。&/p&&p&在这之后,我开始尝试着去硬着头皮接下一些自己不太熟的业务,边学边做,不懂的,就找人请教。&/p&&p&虽然一开始做的并不好,甚至有些项目还搞砸了,但这过程中,我的能力得到了肉眼看得见的提升,各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成长。&/p&&p&&b&这就是我的第一个思维转变:&br&&br&永远不要等着准备好了再去做,机会是不等人的,边学边做才是最快的成长方法。&/b&&/p&&p&&br&&/p&&p&2,&/p&&p&在我工作第二个年头的时候,我开始对未来感到迷茫。&/p&&p&其实据我所知,大多数人在工作一两年的时候,都会开始迷茫。&/p&&p&我是一个很容易多想的人,只要一有时间,就在那里思考。我甚至觉得,中国未来在世界的哲学地位,妥了,因为有我。&/p&&p&从上句话你也许能感觉得出来,没错,我走火入魔了。&/p&&p&那是一个雾霾很重的上午,挤在地铁里胸口发堵,结果还是迟到了,为了赶时间,路上摔了一跤,到了公司还给小头头批了两句,还真他妈的天时地利人不和了。&/p&&p&借着一股子未冷的血气,不待明月,也等不及明天,一咬牙就递交了辞呈,然后闲赋在家,整天打座冥想,害老妈以为我入了邪教。&/p&&p&杨绛有一句话很有名,她说你的问题就是书读太少却想的太多。&/p&&p&这也是我的问题。&/p&&p&我读书确实不多,学生时期天天研究学业,没什么时间读课外书。另外,我阅历也不多,年龄也不够,但又非常迷茫,所以只能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一直在那里想啊想啊想。&/p&&p&想来想去,想不出去。&/p&&p&就好像一只井底的青蛙,一直在思考外面的世界一样。&/p&&p&坏处是很多的。&/p&&p&第一,非常耽误时间,加剧了我的拖延症。&/p&&p&第二,非常消耗精力,坐办公室一天,什么活没干,但到家就累瘫了。&/p&&p&第三,由于知识太少,见识太少,想的东西完全没有质量,没产出任何有用的东西来。&/p&&p&但我意识到这个问题,已经是四年之后了。&/p&&p&以前我以为只要在那想,就能想清楚。后来随着阅历增多,年龄渐长,慢慢的就发现,很多以前想不明白的,其实不需要想,你看见了,就懂了。&/p&&p&现在,我已经很少去想那些没什么意义的东西了。确定好自己的目标,然后多做事,多看书。想不明白的,就不再去想,就算想,也不要停下来想,要边做边想,边读边想,这样才是高质量的思考。&/p&&p&&b&这就是我的第二个思维转变:&br&&br&你的问题就在于读书太少而想的太多,永远不要在无意义的思考上耗费太多时间,多读书,多行动,只有在知识和阅历增长之后,你的思考才会更有价值。&/b&&/p&&p&&br&&/p&&p&3,&/p&&p&有一段时间,我很不平衡。&/p&&p&我的工作很辛苦,难度也高,但赚的钱却不如一些没我辛苦的同学。&/p&&p&有一天,我家里电线坏了,就打电话找来维修师傅。那次坏的很严重,电线抽不出来,要重新打洞铺线才行,反正两个维修师傅忙活了很久,最后加上新的电线之类的材料钱,以及两个人忙活了半天的工钱,也才一共200。&/p&&p&他们比我更辛苦,而且也并不是完全没有技术含量,但赚的钱却比我少太多。&/p&&p&这时我忽然想明白,你赚钱的多少,与你的劳动强度,技能水平,有关系,但都不大。&/p&&p&关键在于你的不可替代性,以及你所在的平台,你的行业。&/p&&p&我有年薪百万的投行朋友,也有年薪40~50万的程序员朋友,也有年薪10万的传统行业朋友,他们都是高材生,精英,也都非常努力,但收入却天差地别。&/p&&p&这就是行业的区别!&/p&&p&选对行业非常重要。当然,工作的意义并非收入一个衡量维度,但收入始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维度,而且在一个新兴的,有朝气的,精英聚集的行业,从哪方面来说,都会是更好的选择。&/p&&p&另外,提升自己的不可替代性也非常重要。&/p&&p&如果你的工作分分钟可以被一个实习生替代,那老板为什么要给你那么高的薪水?&/p&&p&只有你变得不可替代了,你的议价能力才能提高。&/p&&p&不可替代性其实包括很多,一种是你业务水平的提升,一种是你是复合型人才,另外一种是积累人脉。&/p&&p&提高业务水平很容易理解,就是不断提升你的专业水准。&/p&&p&而复合型,则指的是,能够将两种或多种不同的技能进行融合,从而产生新的技能。&/p&&p&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你拥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同时又对电影非常有研究,那你就可以去写影评,在知乎、豆瓣、微信公众号发表,很容易就成为所谓大V。&/p&&p&具体如何组合,哪些可以组合,大家可以结合自己的优势去思考,总之,不同技能的融合,可以让你变得独特,且不可替代。&/p&&p&另外,人脉也是一种稀缺资源。&/p&&p&比如,你与某个人认识,但并不算多深厚的交情,但要谈合作的话,和他完全不熟的人相比,还是有着很大区别的,他更愿意相信你,且可能会给更优惠的条件。&/p&&p&很多时候,我们身处在一个行业内,会觉得很多东西都是理所当然的,并不是那么宝贵。但要知道,行业外的人,想要找到合适的人办事,经常是求告无门的。&/p&&p&当你在一个行业足够久了,你的行业人脉将变得不可替代。尤其是一些管理岗位,大部分的工作都需要协作,需要你去调动资源,而只有掌握了人脉的人,才能做成这种事,这不是一个实习生可以替代的了的。&/p&&p&这里,我的建议是,三种都需要兼顾,不能只闷头发展一种。不要有太大的短板,否则在未来,你很容易因市场或政策的改动而变得被动。&/p&&p&&b&这就是我的第三个思维转变:&br&&br&你的赚钱能力与你的专业水平及劳动强度关系不大,更重要的是你所在的行业、平台和你的不可替代性。想要在职场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想要赚更多的钱,只有去提高自己的不可替代性,这也是应对未来市场、政策变数的唯一方法。&/b&&/p&&p&&br&&/p&&p&***&/p&&p&开了个公众号,有关职场和成长的文章会首发在公号里,欢迎关注。&/p&&p&给懒一点的朋友设一个传送门,我的第二个回答:&/p&&p&&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哪些道理是你踏入社会才明白的? - 血公子的回答 - 知乎&/a&&/p&&p&&br&&/p&&p&&br&&/p&&p&&a href=&///?target=http%3A///r/HUQRCTLE4G_frXZq9xEP&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r/HUQRCTL&/span&&span class=&invisible&&E4G_frXZq9xEP&/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二维码自动识别)&/p&
掐指一算,我工作也有8个年头了,看到这道题,不禁想起了这些年的往事和自己的改变。年纪大的人爱说教,我还年轻,所以,只是分享。1,我家境并不算好,但爸妈从小就疼爱,从不让我干活,想吃什么想玩什么,也都一一满足。而他们唯一的期望,就是我的学业,…
以下是更新内容:&br&&br&&p&首先这个问题的前提「道理我都懂」就是值得怀疑的。意识到自己不懂,也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稀有的能力。&/p&&br&&p&在「理解型」的任务上,学生们表现出高估自己的现象——学生们常常以为自己理解了他们阅读的内容,但是在提取具体的信息的时候却往往低于预期(Chi,2000)。一项对阅读理解的研究表明,学生如果在阅读理解的元认知方面有更好的表现,即他们对自己理解多少把握得越准确,他们在测试中就越能获得更高的分数(相关度为+0.43)(Maki & Berry,1994)。&br&&/p&&br&&p&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有这种现象——在试卷成绩出来之前感觉自己都对,但是出来之后发现自己有那么多错误——那么你也许需要在元认知方面加强训练,许多时候,那些能力不足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哪里有不足。&br&&/p&&br&&br&&p&为什么我们往往会高估自己的理解力呢?从逻辑上来说,要想明白自己不懂,需要很多条件:&/p&&br&&p&首先,你要有「更新原有认知」的动机。注意,这里是「原有」,许多人都有更新他们「未知」的冲动,但是在「已阅读过的信息」、「已学习过的技能」上,许多人是不愿意去看第二遍、去改进的。这种动机上的不足,继而会养成习惯性厌倦——一看到看过的东西就烦、就跳过。越是没有「更新原有认知」习惯的人,当然也越会觉得自己的初始理解准确性比较高,因为他们根本不可能有看到更好的认知方式的可能性。&br&&/p&&br&&p&其次,你得明白「更」正确的理解方式是怎样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经历一个「认知的上升期」,即发现自己原来的认知是存在改进的地方的——许多人有动机,但是发现不了自己认知上的盲点,因为他们的信息太窄、批判能力不够。&/p&&br&&p&除了动机、认知习惯和能力外,要想明白自己不懂,你还要学会去「评估自己的认知」,这才是最根本的东西。可以说,前面的这些元素都是「元认知」不足的副产物而已。&/p&&br&&p&元认知是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认知, 元认知的实质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当我们评价自己的认知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具备了初始的能力,因为许多人在很多情境下并不会意识到要去评估自己的认识本身。但是要具备充分的「元认知」的习惯,需要我们经常性地反思自己的思维、即时监控自己的思维。&/p&&br&&br&&p&以下是一个案例,可以加深我们对这个「元认知」的认识。&br&&/p&&br&&p&著名的「刻意练习」理论强调在「学习区」进行学习,而不是在心理的「恐慌区」和「休闲区」,即采用合适的难度来控制焦虑感来达到更好的学习状态。但是这种学习方法更根本的地方在哪?它要求学习者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有更好的知觉,而这才是关键所在、本源所在——你需要注意到自己的情绪变化,评估情绪的层级,对情绪有更好的调节能力。&/p&&br&&p&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有着更好的了解,再加上这些额外的理论,使这些针对自己的监控数据变得有意义,他就能更好地调节自己的行为。&/p&&br&&br&&p&以下是一些问题,可以帮助你评估自己的「元认知」能力,如果你认为自己已经充分地理解了这篇答案,但是下面的许多回答你都答不上来,那么也许你的元认知还不是特别好(具体情况可能还会更差一点,因为在我已经提示了考验元认知的前提下,大多数同学会略微低估自己的原有认识):&/p&&br&&p&1、这个答案论证的观点和我们从小到大说的「满桶水不响,半桶水响叮当」有相似和重合之处,我相信几乎所有的中国小孩小时候都被教育过「虚心才能学得更好 」,但是为什么最终你没有把这些话奉行到最后呢?这个答案和传统的教导,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p&&br&&p&2、什么是元认知?你能举个动用元认知的例子说明你对元认知的理解吗?&/p&&br&&p&3、我们为什么会高估自己的认识能力呢?&/p&&br&&br&——————原有内容分割线(其实原来的也不错)&br&&br&我的结论是:尽管你看了那么多教你提高执行力的书籍,但是仍然无法做到,那是&b&因为你的大脑还没有准备好。&/b&&br&&br&&br&&b&—————&br&&/b&&br&道理明白的那一瞬间,感觉自己发现了新大陆,感觉自己以往都白活了,但&b&「明白」这件事充其量不过是一种短时记忆&/b&——就像电脑里不断使用的内存,数据不断地在里面被运行和擦除——&b&短时记忆需要变为长时记忆才能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实质性的改变&/b&。&br&&br&具体到生物学:短时记忆只会在突触功能上发生改变,即「突触联系的强化或弱化」,它也许持续几个小时就结束了;而&b&长时记忆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大脑结构性的改变,即大脑产生了新的蛋白质和突触,会产生「解剖层面的改变」。&/b&&br&&br&&img src=&/f42bd818cb18c780ec2a5fe314b9d994_b.png& data-rawwidth=&1688& data-rawheight=&131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88& data-original=&/f42bd818cb18c780ec2a5fe314b9d994_r.png&&&br&上述图片中,左边的短时记忆并没有惊动到细胞核,一旦神经递质消耗完毕所有一切将回归原位;而长时记忆的构建需要细胞核的参与,产生新的物质来提供&b&新的突触的生长&/b&,从而在结构上根本保证我们能够对某些行为的执行作出快速反应。&br&&br&&b&心理学家渐渐在某些方面达成共识:心理过程实际上是生物学问题。&/b&&br&&br&&b&&u&你的行为是大脑无数神经元的综合计算的结果,你在某方面上的神经突触越多,你作出这种行为的倾向权值就越高。&/u&&/b&&b&&u&执行力只有内化成更加优秀的大脑结构才能给与我们实质上的保证,任何短暂的道理的明白都不足以替代长时记忆产生的这一过程。&/u&&/b&&br&&br&企图用几分钟的道理明白来使你达到质的改变是不现实的,整个过程必须要有是实实在在的生理基础。所以,我绝不相信有什么能让你马上发生质变的理论,包括「意志力」这本书,还有许许多多类似的我认为相当精妙的理论,都不能给予你任何太多实质性的改变。&br&&br&为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若干个小结论:&br&&br&&b&道理的深刻理解是有必要的。强烈的情绪能够产生足够多的物质对抗某种抑制长时记忆产生的蛋白,从而突破阈值使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b&。换而言之,你对一个执行力理论的感悟越深,你对某件你做成的事情越感到骄傲,你得到的执行力方面的突触就越多。具体到生物学,科学家们发现,在突触中,如果一次性过量的cMAP涌入,就会激活长时记忆中的突触的新生,换而言之,我们可以不需要重复的刺激,而是一次较为强烈的刺激也能激发长时记忆。&br&&br&&b&重复对于长时记忆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b&。重复,仍然是形成长时记忆的最普适的方法——为了突破长时记忆的阈限,反复练习必不可少。不要惊讶于时间给你带来的生理上的改变,哪怕是一个基本的动作,如早起、叠被子,都在你的身心上刻下长时的痕迹。前些天我拜访了一位在部队待过两年的同学,他能每天不论室友多吵、寝室灯有多亮,一到11点准时睡觉,所有一切必须井然有序,和另外三个室友蓬乱的桌面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给我的震撼很大,因为我此前从来没有这样鲜活地感受到:一个人,竟然能如此严格规律地行事。&br&&br&(值得注意的是,重复也许会引领我们走向更稳固的美好,也会导致更加难以改变的困境,换句话说,&b&重复,决不能以一种毫无反馈和改进的方式进行。&/b&一开始的错误很可能会一直困扰着你,同样是重复,有人变成了「路径依赖」,有人变成了「习得性无助」,让人不禁感叹命运的累加效应。)&br&&br&另外,&b&20岁也许是一个重要的节点,是控制力发育的关键时期&/b&。我们大脑的前额叶控制着我们的许多执行力方面的能力,而这方面的大脑成熟一般比较晚,一些研究发现,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在自我控制方面存在缺陷是由于前额叶的发育还没有完全成熟。大脑的发育一般有黄金期,错过了这些时期想要弥补就比较困难。如果我们能在这个时期有意地训练自己的执行力,即增强大脑在这方面的突触数量,将使我们收益一生。&br&&br&——————&br&&br&道理无法改变执行力弱这一事实,还因为有关执行的知识更多的是一种&b&「内隐记忆」&/b&的方式存在,这从根本上切断了从「道理」的理解来增强执行力的可能性。&br&&br&为什么执行力的培养无法被间接学习替代?因为我们的行为是由&b&“双重态度系统”&/b&决定的,不仅包括受意识控制的态度,还包括&b&无意识的计算&/b&(Wilson,2000)。无意识的神经结构与重复行为密切相关,并且累不开时间的累积。&br&&br&内隐记忆将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无意识加工”,而无意识加工只会显示我们应该做什么却从不告诉我们为什么,并且&b&我们的意识很难控制无意识的计算过程&/b&。“在意识的底下是我们无法觉知的计算,它时不时把结果显示在屏幕上,却从没有过程。”&b&内隐记忆区别于外显记忆,无法被意识提取,但是它却一直以一种「无法用意识控制却又十分完善的方式知道我们的行为」。&/b&如果你不相信无意识的力量,想想你无法戒掉的一些瘾,你也许就不会这么快地下结论了。&br&&br&&br&&b&因此,执行力必须像一种「动作记忆」那样成为我们的本能&/b&。&br&&br&我们可以分析一下李笑来在《把时间当做朋友》描写自己的一段经历感受:&br&&blockquote&「期间也有不愿意去的时候,但是我知道那只不过是我的大脑的想法,而不应该是我的想法——只要意识到这个,就不存在什么挣扎,直接从家里出发,往健身房去就是了」。&/blockquote&&br&但是虽然我也知道这个道理,为什么我还是做不到?&b&实际的执行感受和「知道这个方法」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b&我的感受是,尽管我明白我应该这么做,但是出于某种不知名的力量,把我拉向了某种选择——你虽然知道你的大脑往往倾向于做一些让自己舒服的事情,但你就是左右不了你的行为,这一跃才是最为艰难的。&br&&br&&b&因为我的大脑缺乏某种我不知道的记忆,而这种记忆对于执行来说至关重要。&/b&这也是为什么「成功的经历」对于执行力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不仅仅在于信心层面,而在于深层次的大脑的结构——每一次的成功都在完善和固化你的大脑神经网络结构,你会更加地熟悉这种执行下去的彻底的感觉。&br&&br&为什么许多人都通晓执行力的精髓,而你听了他们的话,却仍然止步不前呢?&b&正是因为执行力是一种内隐的记忆,它综合了许多当事人自己的经历,并产生了与之对应的大脑结构改变,使相应的回路越来越通畅。&/b&&br&&br&刘未鹏在他的《暗时间》里讲到,许多时候我们只需要熟悉这种「硬着头皮」做事的感觉,令他感到意外的事,执行力就是如此之简单的事情。但是为什么你仍然做不到呢?&b&因为这种感觉,它并不是你的,你的头脑中并没有与之对应的生物结构,它就像一颗基因优秀的种子,还没有在你的头脑中生根发芽,又哪来的改变呢?&/b&&b&道理也许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但相应的成长还需要后续的浇灌和时间。&/b&&br&&br&在意识如何影响无意识层面,人们还所知甚少,人们也不是很清楚“自我暗示”和“自我应验”是如何影响无意识的加工的,&b&似乎信仰具有某种超越意识的作用&/b&。我们看到,天才的最终形式无一例外都是“信仰”,无论是宗教的还是价值观的,信仰具有比一般道理更持久的动力。&br&&br&总的来说,内隐记忆和你「知道这个道理」非常不一样,内隐记忆的积累依赖于大量的实践带来的大脑结构的变化。所以我对执行力方面的「间接学习」报以怀疑——人不可能单纯通过书面的道理而带来任何实质上的执行力改变,就像你不可能通过别人的成功而让自己变得自信,&b&执行力必须是你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记忆。&/b&&br&&br&———————&br&&br&最后,要说这篇文章能给你什么直接的改变:&b&它只是让你对自己保有更多的耐心和谨慎&/b&,当你急不可耐地想要有执行力的提升,却一次次地被挫败笼罩时,它会告诉你:&br&&br&&b&多给你的大脑点时间,它在努力地改变着呢,执行力需要的只是一点一滴的任何形式的成功而已。&/b&&br&&br&————&br&&br&后记:&br&&br&这个问题自打我开始回答知乎问题的时候就开始关注,但是我一直迟迟没有动笔,因为我觉得它太顽固、太抽象、方法论太多。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地扩充方法,不断地寻找,用自己最坦诚的方式去实验(那意味着:当我失败时,我必须接受这种失败,接受那个意志力薄弱的自己)。&br&&br&我也许不是那些能够用实际的成就来当做资本来回答你们的答案的那种人,但真正做到的人,却不一定能知道他们为什么能做到。我擅长的,只是把一些基本的事实呈现给大家,因为我明白,&b&人生的绝大多数决策都是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作出的,我相信每一个基本但充满了解读可能性的事实给人带来的巨大作用。&/b&&br&&br&&br&—————&br&&br&注:图片来自于《追寻记忆的痕迹》P184,一本很好的关于记忆的科普书籍,该作者在2000年因研究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的机制而获得诺贝尔奖,强烈推荐。
以下是更新内容: 首先这个问题的前提「道理我都懂」就是值得怀疑的。意识到自己不懂,也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稀有的能力。 在「理解型」的任务上,学生们表现出高估自己的现象——学生们常常以为自己理解了他们阅读的内容,但是在提取具体的信息的时候却…
&p&开篇明意,我觉得聪明人与普通人的思维方式区别在于:&/p&&p&普通人对事务的观察往往停留在局部碎片化的环节上,对环节与环节之间的关系相当模糊,因而对事务整体的观察相当模糊和片面。&/p&&p&普通的思维方式极端仰仗经验的作用,受限于逻辑和抽象思维能力的限制,不能够从经验中提取总结出一般性的原理,因而容易陷入经验主义的桎梏之中,缺乏普遍的指导意义,只能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适用,带有很强的局限性。&/p&&p&&b&而聪明人懂得利用系统工程的思维方式,把他所观察接触的事务分析拆解成一个个小的环节,研究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以及所有环节对整体的影响;然后利用他对环节的研究,达到自己的设想的目的。&/b&&/p&&p&系统工程的思维方式养成需要长期的训练,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而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来源于大量的理论学习;同时,系统工程的思维方式也同样需要经验,需要长期的阅历和实践积累。但是凭借着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作用,拥有系统工程思维方式的人往往能够跳出经验的桎梏,从经验中总结出一般性的原理和原则,让普遍性的原理原则与具体情境化的经验相结合,真正做到举一反三,一通百通。&/p&&p&通俗地说,如果把所有的事务都比喻成一台精密的机器,那么这台机器都是由很多复杂精密的齿轮和元器件组成的,齿轮与齿轮之间,是相互带动影响的,那一个齿轮转动会带动另外一个齿轮,会对整个机器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哪一个齿轮、元器件是至关重要的,哪一些是无足轻重的,哪一个元器件的损坏会导致整个机器的崩溃,应该如何修理。聪明的人凭借学习、实践、抽象思考、总结都能够了解到,而普通人往往不能。&/p&&p&把事务看成是一个由若干环节组成的系统,通过抽象思维把它拆分开来,这是系统思维的第一步;系统工程思维的第二步,是研究这些环节的组成,了解这些环节的作用,分清楚各个环节的轻重主次,掌握环节与环节之间的关系;系统工程的第三步,是如何对这些环节施加影响,从而使得环节的运转朝着自己希望的目标发展。&/p&&p&系统工程思维的三个步,在具体的思考中都需要理论与经验的支撑,理论功底越扎实,实践经验越丰富,你得出的结论也就越准确,你能够划分以及了解的环节就越多,环节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就越深入。&/p&&p&举一个运用系统工程的实例吧:&/p&&blockquote&“宋朝真宗年间,皇宫失火,大片宫殿变成一片废墟。真宗皇帝令曾经做过宰相的丁谓负责建造新皇宫。丁谓到现场一察看,发觉有三大问题最难办。一是建房用土量大。若到郊外取土,路途太远。二是运输难。大批建筑材料,从外地只能由水路运到汴水。若再运到皇宫建筑工地,只能靠车马了。三是大片废墟垃圾,要运到远处倒掉。这样不知要花费多少人力、物力和时间。”&/blockquote&&br&&p&重建皇宫就是一个典型的系统工程,负责重建工作的丁谓很快把重建工作分拆为了若干的组成环节,一是材料(土),二材料的运输;三是垃圾处理。&/p&&p&如果按照正常的思维方式,应该是先处理垃圾,再取材,最后运输重建。这是最普遍也是经验的做法。三个环节是彼此相扣有主次先后之分的。但是在上述三个环节之外,丁谓又加入了一个成本的环节。也就是说,如果按照正常的思维方式,进行垃圾处理、取材和运输,成本开销太大,并不经济。&/p&&p&因而,丁谓开动脑筋了,能不能妥善地处理好上述三个环节之间的矛盾,既经济又环保呢?&/p&&p&材料、运输和垃圾处理这三个环节之间的关系一定是有先后和主次的么?它们之间的顺序是必然的么?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同时处理好上述三者之间的关系,又达到经济环保的目的?&/p&&p&”丁谓再三思量,最后终于想出了一举三得的办法。他先让人从施工现场到汴水之间挖几条大深沟,挖出来的土堆在两旁,作烧砖瓦用。这样解决了用土的问题。接着,他把汴水引入沟中,使它成为运输的河流。等到工程结束,它将水排掉,把所有垃圾倒在沟内,重新填为平地,又成了良田。“&/p&&p&如果用语言来描述丁谓的思维方式可能是这样的:第一步,把工程拆分为若干环节,其中取材、运输、垃圾三者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冲突,是系统中最为关键的环节 —— 基于成本考量对惯常思维的否定,原有的方案不足以达到自己预想的目的
—— 建立在三者基本关系和矛盾的认识之上,基于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引入新的手段方法(挖沟,引水,填坑),弥合三者之间的矛盾。&/p&&p&实际上,丁谓重新解构了三者之间的关系,不仅是系统工程思维方式的应用,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应用。&/p&&p&第二个例子,平时经常会有学妹咨询我有关情绪调整的问题。实际上,运用系统工程的思想,情绪调整的问题不单单涉及情绪,而且包括了更多的环节构成。情绪本身只是这个环节的组成部分之一。&/p&&p&譬如有的焦虑往往来源于拖延症,人的行动具有惯性,一旦拖延,人就更加倾向于拖延和懒惰,但是采取行动,人就更倾向于行动。在这里,情绪调整的问题本身又与行动这个环节联系起来了。&/p&&p&譬如有的人很容易受外在环境的影响,受到他人的语言的干扰,对他人平常的几句话辗转反侧,这又涉及到了思维方式的问题。&/p&&p&所以,情绪调整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由 ”思维—情绪—行为”环节组成的系统,你必须首先运用系统工程的思维方式把情绪调整拆分为三个大的环节,通过长期的实践观察,积累经验,考察思维——情绪——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然后,遇到相关的情绪难题时,试着从另外两个方面去入手解决,把这个链条打造成良性的。&/p&&p&积极的思维方式能够带来良好的情绪,晴好的情绪又能带来主动的行动,主动的行动又往往能够给人带来成就感和喜悦的心情,从而更加坚定和促进你积极的思维方式。这就是一个对三者之间关系的基本认知和了解。&/p&&p&第三个例子,是考研和做读书笔记。&/p&&p&考研,应用系统工程的思维首先应当是分解,分解为哪几项呢:自身的能力水平、专业基础、备考情况、自身的兴趣、准备时间、报考学校的录取人数、报录比、往年招收的人数、学校的出题风格、真题题型、学校所处的地域、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职业规划、情感状况等等。&/p&&p&当然这个环节还可以无限细分下去,不同的人对于上述环节的关注和侧重点可能都有不同,但其中自身的能力水平、备考情况、出题风格、真题题型等等,是不是具有普遍重要意义的?是你报考一所学校时任何人都应该事先了解清楚掌握好的?&/p&&p&如果我自身能力不是很强,专业基础又不是特别扎实的话,我是不是应该尽量避免那些竞争激烈的名校?如果我的父母希望我留在本地,出于维系恋情的考虑,我是不是应该留在本地的学校?如果未来的职业规划是往沿海方向靠拢,那么你报考的学校是不是应该尽量接近沿海一些?&/p&&p&通过对上述环节的分析,结合自身状况,你就能够得出适合自己的最优的选择。&/p&&p&读书,读书笔记也是一样的。&/p&&p&每本书都有自己的目录,可以分为编、章、节。每编、每章、每节都有自己的命题和主旨,有想要讲述和达到的意思。一段话有它的中心句,主旨句,有它的阐述句、例子解释、补充。利用系统工程的思想,你首先应当把一本书、一段话拆分为若干个组成的环节,然后从这些环节中寻找重点和关键,重点、关键掌握好,熟读精读,然后再去看其他的补充内容,把握一段话、一本书的精髓。&/p&&p&有的同学反映自己读一本书很快就忘记了。&/p&&p&实际上记忆本身是不是也可以利用系统工程的思维方式进行分解?&/p&&p&比如你看一段话,一本书,如果只是粗浅地浏览过,当然很快就会忘记了。但是如果你把它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是不是映像就会深刻一点,这其中,你还可以进行发散,联系你学习过的相关理论,类似理论,具体实例,生活经历,尝试着用你看到的这句话解释分析你遇到的难题。这样你还会轻易遗忘么?&/p&&p&因而,记忆同样可以通过系统工程的思维方式划分为“ 复述—联系专业理论—联系其他理论—联系具体实例—联系亲身经历—解释与应用”这样一个由若干的环节组成的整体。&/p&&p&最后,提几点培养系统工程思维方式的小建议吧:&/p&&p&第一,当然还是多看书、多学习、多实践。多积累知识和经验,尤其应该看一些理论性、专业型较强的书籍,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p&&p&第二,在看书、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分拆环节与研究环节、利用环节的能力。看书的时候多揣摩作者对环节的划分,学习优秀的拆分与组合的方法,看看他的逻辑和结论是否站得住脚;在生活实践中多对经验进行提炼、抽象总结。最好养成自己写作的好习惯,因为写作本身就是对理论的复述与转化,也是对生活经验最好的梳理。&/p&&p&第三,不要怕懒,坚持思考,持之以恒的训练。思维的训练没有速成的方法,需要日积月累,熟能生巧。&/p&
开篇明意,我觉得聪明人与普通人的思维方式区别在于:普通人对事务的观察往往停留在局部碎片化的环节上,对环节与环节之间的关系相当模糊,因而对事务整体的观察相当模糊和片面。普通的思维方式极端仰仗经验的作用,受限于逻辑和抽象思维能力的限制,不能够…
&p&一篇刚发的专栏文章,刚好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希望大家对大家有帮助。&/p&&br&&p&&b&提升自我认知的最有效方法[Steve说生活06期]&/b&&/p&&p&自我认知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模糊的概念,因为人很复杂,也时刻在变化。我尽我所能谈一些和自我认知相关的问题,并在最后和大家分享一个非常好的自我提升的方法。不过不论用什么方式提升自我认知,都没法速成,也需要很多投入。我将会介绍的方法可能会成为你人生中一项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薪酬专员述职报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