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服役年限的UCP还在服役吗

拿比较能打的军区说吧。装备水准以步兵装甲车和坦克型号为基准。&br&北京军区:&br&XXXX第38集团军&br&——XX机步112师(装备很好,重装)&br&——XX机步113师(装备很差,但正在转中型轮式)&br&——XX装甲6师(装备一般)&br&——X炮兵6旅&br&——X防空旅&br&——X特战旅&br&——X陆航8旅&br&XXXX第27集团军&br&——X机步188旅(装备很差)&br&——X机步235旅(装备不错)&br&——X摩步80旅(装备很差)&br&——X摩步82旅(装备很差)&br&——X装甲7旅(装备不错)&br&——X炮兵16(?)旅&br&——X防空旅(不明)&br&XXXX第65集团军&br&——X机步193旅(装备很好)&br&——X机步195旅(装备很差)&br&——X摩步70旅(装备很差)&br&——X摩步196旅(装备不错)&br&——X装甲1旅(装备很差)&br&——X炮兵14旅&br&——X防空旅&br&独立单位和预备役单位均不计。&br&========================&br&机动单位总计2个机步师,4个机步旅,4个摩步旅,1个装甲师,2个装甲旅。支援单位包括3个炮兵旅,3个防空旅,1个陆航旅和1个特战旅。&br&坦克依13年状况和标准编制表,总计1165辆。其中99式279辆,96式175辆,88式279辆,其余是432辆59。&br&步战车数量应该不超过400,大部分机步单位搭乘装甲运输车,这是解放军短板。&br&直升机一个陆航旅大约70架,其中武装直升机大概24架。不用说了这也是短板,随便拎出个欧洲小国的陆航力量就比这个强。&br&考虑一半的部队都属于“装备很差”的状况,再考虑到解放军的营、师编制明显小,以上部队大概相当于3-4个北约师。&br&另说一句,如今北京军区的兵力(比较坦克、步战车、装甲车、火炮等主要技术兵器)小于冷战后期苏军驻外集群的一个由4个师构成的诸兵种合成集团军,而当时的北约战斗计划要求1-2个北约师就能在防御中抵挡一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的进攻!况且解放军的装备更新状况远不如苏军驻外集群。所以这里是给解放军放了水。&br&========================&br&我们以宽待己也得以宽待人,常备军能达到3个北约师标准的国家包括(以下尽可能按顺序,不确定准确):&br&1、美国,这个不用说&br&2、印度&br&&img src=&/7ee9ccf0b4b20bda0974b_b.png& data-rawwidth=&3476& data-rawheight=&100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476& data-original=&/7ee9ccf0b4b20bda0974b_r.png&&&br&3、俄国(毕竟把全国兵力都加上了……)&br&&img src=&/83aa73b205b6d9fb4fc796_b.png& data-rawwidth=&8504& data-rawheight=&13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504& data-original=&/83aa73b205b6d9fb4fc796_r.png&&2012年前的状况,无算空降兵&br&4、朝鲜(好吧架不住人多啊……)&br&5、韩国&br&6、巴基斯坦&br&7、伊朗&br&8、希腊&br&9、土耳其&br&11、埃及&br&12、法国&br&&img src=&/a7face714b004c0552de4eb_b.png& data-rawwidth=&3258& data-rawheight=&173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258& data-original=&/a7face714b004c0552de4eb_r.png&&13、波兰&img src=&/6a78b170fcfb8aecb267c2de_b.png& data-rawwidth=&3739& data-rawheight=&19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739& data-original=&/6a78b170fcfb8aecb267c2de_r.png&&&br&14、意大利&br&&img src=&/bb33fbbf3ebf_b.png& data-rawwidth=&3108& data-rawheight=&207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108& data-original=&/bb33fbbf3ebf_r.png&&&br&15、德国(这个要打问号了)&br&&img src=&/47af7ad8e5df22e77155ee9_b.png& data-rawwidth=&2511& data-rawheight=&133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511& data-original=&/47af7ad8e5df22e77155ee9_r.png&&16、罗马尼亚(问号)&img src=&/4fdfe279b2f3ba8c52d55fac_b.png& data-rawwidth=&3262& data-rawheight=&159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262& data-original=&/4fdfe279b2f3ba8c52d55fac_r.png&&&br&&br&17、某岛国不是军队的玩意儿&br&&img src=&/9abd321bafbf9_b.png& data-rawwidth=&7400& data-rawheight=&166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400& data-original=&/9abd321bafbf9_r.png&&以下没准还有,待补充,欢迎指出&br&我比较拿不准的是英国和哈萨克斯坦,暂时就算比不过吧。&br&剩下还有好多国家本身有希望跟北京军区比比,然而他们要么常备军不够数(西班牙、哈萨克斯坦),要么过度轻装化(英国、加拿大),要么实力很存疑(阿富汗、越南),要么是已经证明是废物(沙特),这些就算被干掉了。&br&总结起来,单靠北京军区大概能干掉世界前20以外的军队。当然了,北京军区在中国也只有一个。毕竟解放军全军的59比率是48%左右,而北京军区仅为37%。且北京军区集中了几个最擅长大规模战争的集团军比如38。&br&=======================&br&话说回来,比常备军也不是那么公平,因为现在的国际环境(尤其是西欧)是非常和平的,各国都已经把军队裁减到了所需要的最低状况,谁跟你玩军备竞赛啊!&br&真要认真玩起来的话,我们不妨拿这个欧洲国家当例子。所有的欧洲国家(包括那几个欧陆强国)在冷战结束后都经历了基本相同的状况。如果真爆发战争,这些国家恢复到冷战水平至少是在实践上不困难的。&br&这支军队现在是这样的:&br&&img src=&/f0b381b48f5dcdcadcbf049_b.png& data-rawwidth=&1143& data-rawheight=&111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43& data-original=&/f0b381b48f5dcdcadcbf049_r.png&&而在25年前,它能在48小时内派出国外支援盟军作战的部队是这样的……&br&&img src=&/d1e092a1bf49f4abf775f_b.png& data-rawwidth=&6400& data-rawheight=&13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0& data-original=&/d1e092a1bf49f4abf775f_r.png&&(第5步兵师可能需要稍微长一点的时间动员,不过不会超过1星期)&br&=========所有战斗序列表来自维基百科=========
拿比较能打的军区说吧。装备水准以步兵装甲车和坦克型号为基准。 北京军区: XXXX第38集团军 ——XX机步112师(装备很好,重装) ——XX机步113师(装备很差,但正在转中型轮式) ——XX装甲6师(装备一般) ——X炮兵6旅 ——X防空旅 ——X特战旅 ——X陆…
以下以1980年为标准讨论,此后组建的会加*。&br&苏军在波兰的驻军被称为北方部队集群(СГВ)&br&指挥部在波兰莱格尼察,坐标【51 11 47N, 16 09 05E】&br&虽然是个方面军级指挥部,但根据波兰和苏联的双边协议,苏联在波兰的驻军不得超过66000人,所以北方部队集群下辖的作战师只有两个:&br&1、第20坦克师(红旗第20“兹韦尼哥罗德”坦克师),驻地斯维托斯兹沃,坐标【51 28 14N, 15 23 43E】&br&——第8近卫坦克团&br&——第76近卫坦克团&br&——第155坦克团&br&——第255近卫摩步团&br&——第1052近卫炮兵团&br&——第459防空火箭团&br&——第595独立火箭营&br&——第96独立侦察营&br&——第206独立近卫工程兵-工兵营&br&——第710独立近卫通信营&br&——独立防化营&br&——第70独立器材维护和回收营&br&——第219独立医疗营&br&——第1082独立器材供给营&br&2、第90近卫坦克师(两次红旗第90近卫“维捷布斯克-诺夫哥罗德”坦克师),驻地博尔内-苏利诺沃,坐标【53 35 09N, 16 32 16E】&br&——第6近卫坦克团&br&——第80坦克团&br&——第215近卫坦克团&br&——第252近卫摩步团&br&——第193近卫炮兵团&br&——第1082防空火箭团&br&——第669独立火箭营&br&——第126独立侦察营&br&——第101独立近卫工程兵-工兵营&br&——第54独立近卫通信营&br&——独立防化营&br&——第71独立器材维护和回收营&br&——第97独立医疗营&br&——第1083独立器材供给营&br&日,该师和驻德部队集群第20近卫诸兵种合成集团军编成下的第6近卫摩托化步兵师(荣获列宁勋章和苏沃洛夫勋章的红旗第6近卫“利沃夫”摩托化步兵师)互换番号,变成了第6近卫摩托化步兵师②,近坦6团和近坦215团分别改为近摩16团和近摩82团,另增编独立坦克营和独立反坦克炮兵营各一个。驻地坐标不变。改编后编制为:&br&——第16近卫摩步团&br&——第82近卫摩步团&br&——第252近卫摩步团&br&——第80坦克团&br&——第193近卫炮兵团&br&——第1082防空火箭团&br&——第90独立坦克营&br&——第465独立反坦克炮兵营&br&——第669独立火箭营&br&——第126独立侦察营&br&——第101独立近卫工程兵-工兵营&br&——第54独立近卫通信营&br&——独立防化营&br&——第71独立器材维护和回收营&br&——第97独立医疗营&br&——第1083独立器材供给营&br&&br&除此之外,还有一系列北方集群直属部队:&br&3、第114近卫火箭旅,驻地博尔内-苏利诺沃,坐标【53 25 49N, 16 34 51E】&br&装备9K72(北约:SS-1b/c“飞毛腿”B)近程弹道导弹&br&4、第140防空火箭旅,驻地切边,坐标【51 23 11N, 15 36 13E】&br&装备“圆圈”(北约:SA-4“小偷”)野战地空导弹&br&5、第55独立直升机团,日从利沃夫州布罗迪调入波兰布热格,坐标【50 50 13N, 17 24 48E】&br&6、第5舟桥团,驻地为Wedrzyn(不知道怎么翻译),坐标【52 26 43N, 15 10 46E】&br&*7、第65独立空降强击营-第83独立空降强击旅,驻比亚沃加德,坐标【54 00 48N, 16 00 14E】&br&1985年11月组建为第65独立空降强击营&br&1986年5月-11月间扩编为第83独立空降强击旅&br&&br&苏军在波兰驻扎的空军力量为第4航空集团军(1980年8月更改番号为最高统帅部预备战役用途第4航空集团军),集团军指挥部也在波兰莱格尼察,坐标【51 12 29N, 16 08 09E】&br&当时该集团军的主要兵力包括:&br&1、第19独立通信和自动化控制团,驻地莱格尼察,和集团军指挥部在一起&br&&br&2、第245混成航空中队,驻地莱格尼察,坐标【51 11 00N, 16 10 44E】,装备米-4直升机&br&&br&3、第164独立近卫侦察机团,驻地布热格,坐标【50 50 13N, 17 24 54E】,装备雅克-28PP&br&&br&4、第688独立直升机运输团,驻地莱格尼察,坐标【51 11 08N, 16 10 46E】,装备米-8和米-6直升机&br&&br&5、第149歼击轰炸机师,师部位于什普罗塔瓦,坐标【51 33 38N, 15 35 23E】,下辖3个团:&br&——第3歼击轰炸机团,驻地克日若瓦,坐标【51 18 34N, 15 43 39E】,装备米格-27&br&——第18歼击轰炸机团,驻地什普罗塔瓦,坐标【51 33 38N, 15 35 23E】,装备苏-17,日起改称第89歼击轰炸机团&br&——第42近卫歼击轰炸机团,驻地扎甘,坐标【51 37 36N, 15 24 23E】,装备米格-21&br&&b&这个师在战时会大规模承担针对西欧的核打击任务(甚至可能是单程的),为此苏军在波兰境内储存了大量(可能上千件)战术核武器。(遭受了同样命运的还有匈牙利)&/b&&br&该师1982年7月改称第149轰炸机师,三个团同步改称轰炸机团,换装苏-24和苏-24M。&br&&br&6、第239歼击机师,师部位于克卢策沃(Kluczewo),坐标【53 16 54N, 14 57 58E】,下辖3个团:&br&——第159近卫歼击机团,驻地克卢策沃,坐标【53 16 54N, 14 57 58E】,装备米格-21&br&——第582歼击机团,驻地霍伊纳,坐标【52 56 29N, 14 25 20E】,装备米格-21&br&——第871歼击机团,驻地科沃布热格,坐标【54 11 59N, 15 41 05E】,装备米格-23&br&&br&7、第151独立侦察机中队,驻地布热格,坐标【50 50 13N, 17 24 54E】,装备米格-21R和雅克-28PP;1984年8月改称第151独立电子战航空团。&br&&br&1982年集团军编入第132轰炸机师,但是该师驻地在苏联加里宁格勒州,所以不计入讨论范围内。&br&(完)
以下以1980年为标准讨论,此后组建的会加*。 苏军在波兰的驻军被称为北方部队集群(СГВ) 指挥部在波兰莱格尼察,坐标【51 11 47N, 16 09 05E】 虽然是个方面军级指挥部,但根据波兰和苏联的双边协议,苏联在波兰的驻军不得超过66000人,所以北方部队集…
那是因为你只看到了现在,没看到过去。&br&你觉得10年前全军机械化就该完成了,那我们不妨倒退看一下十年前以及稍稍更早的解放军究竟是什么状况。&br&&br&&b&参照——2017年,现在&/b&&br&全军共有1个装甲师,17个装甲旅,8个机步师,11个摩步师,25个机步旅,23个摩步旅。&br&&br&&b&10年前——2007年&/b&&br&全军有9个装甲师,9个装甲旅,8个机步师,18个摩步师,4个机步旅,23个摩步旅。&br&你看这机械化率是多少?&br&&br&&b&15年前——2002年&/b&&br&全军共有9个装甲师,12个装甲旅,5个机步师,约26个摩步师,1个机步旅(58),约十个摩步旅。&br&你看这机械化率是多少?&br&&br&&b&20年前——1997年&/b&&br&全军共有9个坦克师,15个坦克旅,3个机步师,33个摩步师,27个步兵师(&b&未完全实现摩托化&/b&),3个摩步旅。全军坦克和装甲步兵仍存在缺编。&br&你看这机械化率是多少?&br&&br&——20年时间,从半摩托化到基本实现机械化,算不错啦。
那是因为你只看到了现在,没看到过去。 你觉得10年前全军机械化就该完成了,那我们不妨倒退看一下十年前以及稍稍更早的解放军究竟是什么状况。 参照——2017年,现在 全军共有1个装甲师,17个装甲旅,8个机步师,11个摩步师,25个机步旅,23个摩步旅。 10年…
旧文一篇,草稿在CD,全文原发于北朝和龙空,刊于《军事评论》&br&&br&从徒步步兵进攻闲谈步兵战术&br&&br&徒步&a href=&///?target=http%3A///safecheck/index%3Furl%3DrN3wPs8te/pL4AOY0zAwhz3wi8AXlR5gsMEbyYdIw60LIbkeqzb3nB19KwlOyvpxt6XyibVFgk4fbLMgytUg5Z4Q4OO30Ri8SAtVjSx1NjJY8K44RtEayGwr95SjfCL%2BEL3VMrMCbKEYzpuORC5YwQYsiu1WddmMitPzlZUjeaU/RNZk0rhzqVPSyOAgib7OMDxm7iZ2BjQ%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步兵&i class=&icon-external&&&/i&&/a&战术是一切步兵战术的基础,任何一个国家初级指挥人员的必修课。战术的基本问题是兵力、火力和机动,围绕这三个基本问题并结合具体情况就是步兵战术基本内容。随着自动武器和管退&a href=&///?target=http%3A///safecheck/index%3Furl%3DrN3wPs8te/pL4AOY0zAwhz3wi8AXlR5gsMEbyYdIw63x31TH5z2kPbUJuMO%2BGmphImOuUl9obIdesUqvhcRz%2BhXSuwz9b96EragWmZ1jer1XQuxoOXhQsUcyHzEJDzubo9x5n9xdSNuybr5O4Ox3u7dZOeG%2BwGgcKzgfQZEDUAo5o0kgxbd0NpzZ9NKl6m9cdj2oeHoEzTI%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速射炮&i class=&icon-external&&&/i&&/a&的装备,自&a href=&///?target=http%3A///safecheck/index%3Furl%3DrN3wPs8te/pL4AOY0zAwhz3wi8AXlR5gsMEbyYdIw62qi1oPP2rspaY8Y5kMAsyKZKf6B3IAwyG3pfKJtUWCTh9ssyDK1SDlnhDg47fRGLxIC1WNLHU2MljwrjhG0RrIbCv3lKN8Iv4QvdUyswJsoRjOm45ELljBBiyK7VZ12YyK0/OVlSN5pT9E1mTSuHOpU9LI4CCJvs4wPGbuJnYGNA%3D%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日俄战争&i class=&icon-external&&&/i&&/a&起到一次大战各国步兵战术都进入了集群式散兵战术时代。徒步步兵战术在此也进入了其巅峰状态;而后由于机械化装备的大量装备,徒步步兵战术又构成了乘车步兵战术的基础。本文即围绕徒步步兵分队(营及营以下)战术展开。本文中所述步兵单位,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我国军队。&br&&br&&br&&a href=&///?target=http%3A///safecheck/index%3Furl%3DrN3wPs8te/pL4AOY0zAwhz3wi8AXlR5gsMEbyYdIw60LIbkeqzb3nB19KwlOyvpxt6XyibVFgk4fbLMgytUg5Z4Q4OO30Ri8SAtVjSx1NjJY8K44RtEayGwr95SjfCL%2BEL3VMrMCbKEYzpuORC5YwQYsiu1WddmMitPzlZUjeaU/RNZk0rhzqVPSyOAgib7OMDxm7iZ2BjQ%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步兵&i class=&icon-external&&&/i&&/a&分队进攻战术概说:&br&20世纪随着机枪和迫击炮的装备,&a href=&///?target=http%3A///safecheck/index%3Furl%3DrN3wPs8te/pL4AOY0zAwhz3wi8AXlR5gsMEbyYdIw60LIbkeqzb3nB19KwlOyvpxt6XyibVFgk4fbLMgytUg5Z4Q4OO30Ri8SAtVjSx1NjJY8K44RtEayGwr95SjfCL%2BEL3VMrMCbKEYzpuORC5YwQYsiu1WddmMitPzlZUjeaU/RNZk0rhzqVPSyOAgib7OMDxm7iZ2BjQ%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步兵&i class=&icon-external&&&/i&&/a&分队的火力密度大大提高了;而步兵防御阵地也逐渐演变到有较强稳定性的线式防御阵地,&a href=&///?target=http%3A///safecheck/index%3Furl%3DrN3wPs8te/pL4AOY0zAwhz3wi8AXlR5gsMEbyYdIw61DQq83UgVuTY%2BCPVYKokout6XyibVFgk4fbLMgytUg5Z4Q4OO30Ri8SAtVjSx1NjJY8K44RtEayGwr95SjfCL%2BEL3VMrMCbKEYzpuORC5YwQYsiu1WddmMitPzlZUjeaU/RNZk0rhzqVPSyOAgib7OMDxm7iZ2BjQ%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野战&i class=&icon-external&&&/i&&/a&阵地广泛采用土木工事。此时步兵要想突破敌方防御阵地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战术问题展开:强大的火力是进攻的先决条件;在步机枪火力威胁下,步兵必须以散开战斗队形实施冲击;只有将火力、兵力、机动结合起来突破才有希望,各兵种间协同作战成了战术的重要内容;为减少火力杀伤增加战斗突然性,必须隐蔽接敌;采取侧翼攻击、迂回等手段比正面攻击更为有利。以下将以步兵连进攻战术和作业流程为例说明。&br&&br&从&a href=&///?target=http%3A///safecheck/index%3Furl%3DrN3wPs8te/pL4AOY0zAwhz3wi8AXlR5gsMEbyYdIw62piSJVtejRto270V7yVMatImOuUl9obIdesUqvhcRz%2BhXSuwz9b96EragWmZ1jer1XQuxoOXhQsUcyHzEJDzubo9x5n9xdSNuybr5O4Ox3u7dZOeG%2BwGgcKzgfQZEDUAo5o0kgxbd0NpzZ9NKl6m9cdj2oeHoEzTI%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散兵线&i class=&icon-external&&&/i&&/a&到集群散兵战术:&br&火器时代的&a href=&///?target=http%3A///safecheck/index%3Furl%3DrN3wPs8te/pL4AOY0zAwhz3wi8AXlR5gsMEbyYdIw60LIbkeqzb3nB19KwlOyvpxt6XyibVFgk4fbLMgytUg5Z4Q4OO30Ri8SAtVjSx1NjJY8K44RtEayGwr95SjfCL%2BEL3VMrMCbKEYzpuORC5YwQYsiu1WddmMitPzlZUjeaU/RNZk0rhzqVPSyOAgib7OMDxm7iZ2BjQ%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步兵&i class=&icon-external&&&/i&&/a&战术也是随着火器占兵器数量的提升和火器性能提高,继承冷兵器时代步兵战术发展而来的。早期前装火绳&a href=&///?target=http%3A///safecheck/index%3Furl%3DrN3wPs8te/pL4AOY0zAwhz3wi8AXlR5gsMEbyYdIw62nXV3%2BXxc7%2Bx7fKgx4MIvyImOuUl9obIdesUqvhcRz%2BhXSuwz9b96EragWmZ1jer1XQuxoOXhQsUcyHzEJDzubo9x5n9xdSNuybr5O4Ox3u7dZOeG%2BwGgcKzgfQZEDUAo5o0kgxbd0NpzZ9NKl6m9cdj2oeHoEzTI%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滑膛枪&i class=&icon-external&&&/i&&/a&时代,由于枪支发射速度慢、精度差,步兵战术依然延续了冷兵器时代的方阵战术。之后的燧发滑膛枪由于步枪射速的提高,步兵战斗队形演逐渐变成横队“三段交替发射”式;从&a href=&///?target=http%3A///safecheck/index%3Furl%3DrN3wPs8te/pL4AOY0zAwhz3wi8AXlR5gsMEbyYdIw60/5yFi6dhCBGnB8DsWS6VM8fVKGXKBPHgiY65SX2hsh16xSq%2BFxHP6FdK7DP1v3oStqBaZnWN6vVdC7Gg5eFCxRzIfMQkPO5uj3Hmf3F1I27Juvk7g7He7t1k54b7AaBwrOB9BkQNQCjmjSSDFt3Q2nNn00qXqb1x2Pah4egTNMg%3D%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拿破仑战争&i class=&icon-external&&&/i&&/a&到&a href=&///?target=http%3A///safecheck/index%3Furl%3DrN3wPs8te/pL4AOY0zAwhz3wi8AXlR5gsMEbyYdIw63aXvRQjP3y%2BP3nI5uFMUBCkl6wLV/9TCJkp/oHcgDDIbel8om1RYJOH2yzIMrVIOWeEODjt9EYvEgLVY0sdTYyWPCuOEbRGshsK/eUo3wi/hC91TKzAmyhGM6bjkQuWMEGLIrtVnXZjIrT85WVI3mlP0TWZNK4c6lT0sjgIIm%2BzjA8Zu4mdgY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克里米亚战争&i class=&icon-external&&&/i&&/a&时期,为了方便突破还广泛的采用了纵队队形,同时为了发挥&a href=&///?target=http%3A///safecheck/index%3Furl%3DrN3wPs8te/pL4AOY0zAwhz3wi8AXlR5gsMEbyYdIw609GnVlkDKpfCFPA0OuNhMdt6XyibVFgk4fbLMgytUg5Z4Q4OO30Ri8SAtVjSx1NjJY8K44RtEayGwr95SjfCL%2BEL3VMrMCbKEYzpuORC5YwQYsiu1WddmMitPzlZUjeaU/RNZk0rhzqVPSyOAgib7OMDxm7iZ2BjQ%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刺刀&i class=&icon-external&&&/i&&/a&的作用在敌前采用密集队形刺刀冲锋击垮敌作战队形的例子也非常常见。随着速射武器和&a href=&///?target=http%3A///safecheck/index%3Furl%3DrN3wPs8te/pL4AOY0zAwhz3wi8AXlR5gsMEbyYdIw61DQq83UgVuTY%2BCPVYKokout6XyibVFgk4fbLMgytUg5Z4Q4OO30Ri8SAtVjSx1NjJY8K44RtEayGwr95SjfCL%2BEL3VMrMCbKEYzpuORC5YwQYsiu1WddmMitPzlZUjeaU/RNZk0rhzqVPSyOAgib7OMDxm7iZ2BjQ%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野战&i class=&icon-external&&&/i&&/a&炮装备数量的进一步提高,&a href=&///?target=http%3A///safecheck/index%3Furl%3DrN3wPs8te/pL4AOY0zAwhz3wi8AXlR5gsMEbyYdIw63PoOdxlwUjQFnvFudZ7JMoIditHJZ0wI5kp/oHcgDDIbel8om1RYJOH2yzIMrVIOWeEODjt9EYvEgLVY0sdTYyWPCuOEbRGshsK/eUo3wi/hC91TKzAmyhGM6bjkQuWMEGLIrtVnXZjIrT85WVI3mlP0TWZNK4c6lT0sjgIIm%2BzjA8Zu4mdgY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美国南北战争&i class=&icon-external&&&/i&&/a&时期已经开始广泛运用散兵战术,防御也开始注重构筑野战工事。&a href=&///?target=http%3A///safecheck/index%3Furl%3DrN3wPs8te/pL4AOY0zAwhz3wi8AXlR5gsMEbyYdIw62qi1oPP2rspaY8Y5kMAsyKZKf6B3IAwyG3pfKJtUWCTh9ssyDK1SDlnhDg47fRGLxIC1WNLHU2MljwrjhG0RrIbCv3lKN8Iv4QvdUyswJsoRjOm45ELljBBiyK7VZ12YyK0/OVlSN5pT9E1mTSuHOpU9LI4CCJvs4wPGbuJnYGNA%3D%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日俄战争&i class=&icon-external&&&/i&&/a&的实例则证明了再机枪、&a href=&///?target=http%3A///safecheck/index%3Furl%3DrN3wPs8te/pL4AOY0zAwhz3wi8AXlR5gsMEbyYdIw63x31TH5z2kPbUJuMO%2BGmphImOuUl9obIdesUqvhcRz%2BhXSuwz9b96EragWmZ1jer1XQuxoOXhQsUcyHzEJDzubo9x5n9xdSNuybr5O4Ox3u7dZOeG%2BwGgcKzgfQZEDUAo5o0kgxbd0NpzZ9NKl6m9cdj2oeHoEzTI%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速射炮&i class=&icon-external&&&/i&&/a&和防御工事面前步兵进行密集队形集群冲锋无异于自杀。&br&&a href=&///?target=http%3A///safecheck/index%3Furl%3DrN3wPs8te/pL4AOY0zAwhz3wi8AXlR5gsMEbyYdIw61DQq83UgVuTY%2BCPVYKokout6XyibVFgk4fbLMgytUg5Z4Q4OO30Ri8SAtVjSx1NjJY8K44RtEayGwr95SjfCL%2BEL3VMrMCbKEYzpuORC5YwQYsiu1WddmMitPzlZUjeaU/RNZk0rhzqVPSyOAgib7OMDxm7iZ2BjQ%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野战&i class=&icon-external&&&/i&&/a&工事、机枪、&a href=&///?target=http%3A///safecheck/index%3Furl%3DrN3wPs8te/pL4AOY0zAwhz3wi8AXlR5gsMEbyYdIw63x31TH5z2kPbUJuMO%2BGmphImOuUl9obIdesUqvhcRz%2BhXSuwz9b96EragWmZ1jer1XQuxoOXhQsUcyHzEJDzubo9x5n9xdSNuybr5O4Ox3u7dZOeG%2BwGgcKzgfQZEDUAo5o0kgxbd0NpzZ9NKl6m9cdj2oeHoEzTI%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速射炮&i class=&icon-external&&&/i&&/a&大大的改变了战场的格局和&a href=&///?target=http%3A///safecheck/index%3Furl%3DrN3wPs8te/pL4AOY0zAwhz3wi8AXlR5gsMEbyYdIw60LIbkeqzb3nB19KwlOyvpxt6XyibVFgk4fbLMgytUg5Z4Q4OO30Ri8SAtVjSx1NjJY8K44RtEayGwr95SjfCL%2BEL3VMrMCbKEYzpuORC5YwQYsiu1WddmMitPzlZUjeaU/RNZk0rhzqVPSyOAgib7OMDxm7iZ2BjQ%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步兵&i class=&icon-external&&&/i&&/a&战术;到一战初期,各国防御战术已经普遍由单一防御基点形成防止迂回、渗透的线性野战工事阵地。地雷、铁丝网等工程障碍也开始广泛得到运用,更加登峰造极的是一战中防御阵地已经从单线式进化到多道堑壕、障碍物组成防御地带,甚至是数到防御地带。&br&到一战时,各&a href=&///?target=http%3A///safecheck/index%3Furl%3DrN3wPs8te/pL4AOY0zAwhz3wi8AXlR5gsMEbyYdIw62wMSQVcE4M9wc1RwQfdyUICZL1N0HH0Na3pfKJtUWCTh9ssyDK1SDlnhDg47fRGLxIC1WNLHU2MljwrjhG0RrIbCv3lKN8Iv4QvdUyswJsoRjOm45ELljBBiyK7VZ12YyK0/OVlSN5pT9E1mTSuHOpU9LI4CCJvs4wPGbuJnYGNA%3D%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资本主义&i class=&icon-external&&&/i&&/a&列强的&a href=&///?target=http%3A///safecheck/index%3Furl%3DrN3wPs8te/pL4AOY0zAwhz3wi8AXlR5gsMEbyYdIw60LIbkeqzb3nB19KwlOyvpxt6XyibVFgk4fbLMgytUg5Z4Q4OO30Ri8SAtVjSx1NjJY8K44RtEayGwr95SjfCL%2BEL3VMrMCbKEYzpuORC5YwQYsiu1WddmMitPzlZUjeaU/RNZk0rhzqVPSyOAgib7OMDxm7iZ2BjQ%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步兵&i class=&icon-external&&&/i&&/a&进攻队形已经普遍过渡到多道疏开的&a href=&///?target=http%3A///safecheck/index%3Furl%3DrN3wPs8te/pL4AOY0zAwhz3wi8AXlR5gsMEbyYdIw62piSJVtejRto270V7yVMatImOuUl9obIdesUqvhcRz%2BhXSuwz9b96EragWmZ1jer1XQuxoOXhQsUcyHzEJDzubo9x5n9xdSNuybr5O4Ox3u7dZOeG%2BwGgcKzgfQZEDUAo5o0kgxbd0NpzZ9NKl6m9cdj2oeHoEzTI%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散兵线&i class=&icon-external&&&/i&&/a&。散兵线通常以连为单位,班排成一字队形,单兵间隔2~3m。多个连、营级单位还能组成多道散兵线,散兵线横队之后往往还有成纵队连、排,一待有合适机会,即行冲锋,突破敌军线性防御。二战时苏军的散兵最多可达16到,第一道到最后一道散兵线纵深可达800~900m。&br&从以上对于火器时代&a href=&///?target=http%3A///safecheck/index%3Furl%3DrN3wPs8te/pL4AOY0zAwhz3wi8AXlR5gsMEbyYdIw60LIbkeqzb3nB19KwlOyvpxt6XyibVFgk4fbLMgytUg5Z4Q4OO30Ri8SAtVjSx1NjJY8K44RtEayGwr95SjfCL%2BEL3VMrMCbKEYzpuORC5YwQYsiu1WddmMitPzlZUjeaU/RNZk0rhzqVPSyOAgib7OMDxm7iZ2BjQ%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步兵&i class=&icon-external&&&/i&&/a&战术的简要回顾可知,结合步兵战术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随着火力密度的日益提高,徒步步兵战斗队形势必日益分散,而步兵的机动速度必须提高减少被敌火力杀伤的机会。前面所说&a href=&///?target=http%3A///safecheck/index%3Furl%3DrN3wPs8te/pL4AOY0zAwhz3wi8AXlR5gsMEbyYdIw62piSJVtejRto270V7yVMatImOuUl9obIdesUqvhcRz%2BhXSuwz9b96EragWmZ1jer1XQuxoOXhQsUcyHzEJDzubo9x5n9xdSNuybr5O4Ox3u7dZOeG%2BwGgcKzgfQZEDUAo5o0kgxbd0NpzZ9NKl6m9cdj2oeHoEzTI%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散兵线&i class=&icon-external&&&/i&&/a&战术优点在于能最大限度的避免正面火力(尤其是正面射击的敌炮火)的杀伤,缺点在于横队行进速度慢,反应速度慢,调整队形麻烦。而且随着工事构筑和阵地布置方法的进步,堑壕体系从直线形快速进化到“凹”字、V字型,侧射、倒打火力对散兵线战斗队形构成重大挑战。一战中列强机枪装备数量极具攀升,各陆军强国还装备了能伴随小分队执行火力支援的轻机枪,&a href=&///?target=http%3A///safecheck/index%3Furl%3DrN3wPs8te/pL4AOY0zAwhz3wi8AXlR5gsMEbyYdIw62sGOgWQoWxP5JllhGGPIAhImOuUl9obIdesUqvhcRz%2BhXSuwz9b96EragWmZ1jer1XQuxoOXhQsUcyHzEJDzubo9x5n9xdSNuybr5O4Ox3u7dZOeG%2BwGgcKzgfQZEDUAo5o0kgxbd0NpzZ9NKl6m9cdj2oeHoEzTI%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冲锋枪&i class=&icon-external&&&/i&&/a&战术也随着德军的突击群和渗透战术粉墨登场。散兵线战术在二战中运用频率开始降低,小集群散兵战术开始在各国得到广泛运用。&br&&br&冲击出发集结地域的选择:&br&步兵冲击前,首先要运动至出发阵地或者隐蔽集结地域;通常是距敌前沿5000米外下车展开成徒步行军队形(有汽车可供搭乘时),汽车就地隐蔽,开设营基本指挥所,隐蔽近敌到500-1000米左右时开设营前沿指挥所,同时展开营支援火力,步兵展开为进攻队形;进入到敌前沿200-400米左右时,展开冲击。我们所了解的五公里武装越野,200米冲刺什么的也就是根据以上这些战术条例所制定的训练科目。&br&出发阵地位置很重要,要保证敌不易发现,发现也不易被敌步兵火力所压制、拦阻。分队在集结地域发起冲击后,立即由密集队形变为疏开战斗队形。徒步步兵冲击出发阵地考虑敌步兵火力、己方士兵体力、地形等因素要控制200~300m,最好不要超过400m。事实上,实战中出发线有可能是敌方前沿后的区域,所以需要前沿其他分队进行掩护。在徐进弹幕和烟雾等手段的掩护下,突击分队会快速通过火线,进入出发线。在以跃进队形通过火线进入出发线后,会按照任务进行编组,并且开始将伴随火力配置到事先计划的位置,准备掩护分队发起冲击。通常冲击时至少会展开前卫和分队主力,并且建立弹药堆积点、前进指挥部和伤员临时收容所,师团级炮兵前观人员和航空兵引导员进驻,通信和电子对抗分队协调员也会随着战况的变化进入前进指挥部。&br&&br&我军和世界上大部分军队将徒步步兵冲击发起距离定在400m甚至200m,其主要考虑因素有两个。其一是利用地形、己方压制火力等等因素是冲击得以在敌密集火力杀伤区边缘开始。一般认为各种武器最有效使用距离,冲锋枪是100m以内,使用全威力弹药的步枪是400m以内,使用中间威力枪弹和小口径弹药的自动步枪在300m以内,机枪发扬压制火力最好控制在600m以内。在冲击时机枪是进攻方火力压制的重点对象,一旦开火极易被进攻方的迫击炮、重机枪等压制,不能在最大射程上随意开火。在使用中间威力枪弹的自动枪械没有大规模装备前,除了机枪,分队一下最主要的自动火器是冲锋枪,而冲锋枪有效使用距离通常在100~150m以内。所以进攻方考虑将冲击发起距离定在200~400m之间,主要是考虑规避敌方密集火力杀伤区。同时也要考虑到己方大口径压制火炮的危险距离,54式122mm榴弹炮危险距离为200m,演习中步兵与弹着点之间距离最多可以缩小到100m。122mm榴弹炮则与之类同,弹着点与步兵距离应该控制在不小于100m。当步兵冲击至敌防御阵地一定距离时,压制火炮必须停止射击或者火力延伸,否则难免误伤。&br&影响冲击发起距离的另一个因素是体力。十几二十几斤的装备背在身上,加上敌火力威胁,士兵的体力消耗是非常大的。《世界军事》杂志07年做了一个有趣的试验,在北理工组织军训中体能较好的大一新生在橡胶跑道上面全副武装,发起200m冲击。就这个距离,最短的人跑了59s,最长的跑了超过80s;200m下来因力竭跑倒下的都有。这还是学校操场跑道啊,您到崎岖的野地和敌火威胁下试试?所以冲击距离越长,所消耗的时间不是线性增加的,而是以近似几何级数的形式增长。冲击耗时越长暴露在敌火下时间也就越长,这个危害不用笔者多说了吧。只有缩短冲击时间,尽量减少炮兵转移火力后敌人的反应时间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小伤亡。&br&可见,冲击发起距离过短有可能被己方支援火力误伤并被迫在敌步兵武器密集火力杀伤区内展开战斗队形,过远则体力消耗过大,难以完成既定任务。&br&&br&火力支援:&br&要突破敌阵地,单靠步兵自己是远远不够的。&br&防御阵地前通常有大量应用障碍物,雷场、铁丝网等等。这些都是以阻止进攻方冲击或者迟滞其冲击速度为目的的。保持冲击的高速,势必先清除这些障碍。此外,冲击受阻时,步兵连也会呼叫炮兵进行应招火力支援消灭敌残存火力点和打击反冲击之敌。&br&以步兵营进攻为例。身管炮兵一般先压制敌防御纵深内的炮兵阵地,压制敌炮兵,然后打击防御支撑点,物资集散地;第一线散兵开始冲击时以徐进弹幕射击,用火力割断敌方的预备队,阻敌反冲击;待第二线纵列进入纵深后打击敌方的交通要道,阻敌反扑,并压制敌“复活”的炮兵火力,同时给穿插部队提供即时火力支援;第三线进入纵深展开后,主要就是集中火力轰击敌防御支撑点,提供火力准备(营进攻中梯队配置见后文)。&br&一个典型遂行预有准备阵地防御的步兵连,其正面宽度800~1000m,纵深600~800m。根据《苏军演习资料汇编 》对这样一个连防御阵地,苏军80年代初的火力计划中通常是一个18门制“冰雹”火箭炮营齐射一次(720发,弹丸总重14.5吨),破坏其障碍物,并去除其隐蔽。这样一次齐射,除破坏障碍物外可消灭30~35%敌掩体,由此也可以看出火箭炮这种兵器其弹药消耗量是非常大的(这个绝不是优点)。而后由1~2个122mm榴弹炮连和营属120迫击炮连实施效力射,火力急袭5分钟;争取在火力准备阶段将敌实例削弱50%以上。于此同时将由工兵使用导爆索爆破开路,诱爆雷场或摧毁轨条祡、反坦克三角桩。步兵发起冲击后,应招火力支援主要由营属120mm迫击炮承担。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苏军此时已经完成了机械化,对于残存火力点、野战工事之类的目标通常直接由坦克、BMP或者BTR解决。苏军认为,占领敌阵地时应招火力支援主要是用来打击敌反冲击之敌的,主要方式是拦阻射击;一个8门制120mm迫击炮连火力拦阻正面为400m~500m,8门制122榴弹炮连火力拦阻正面400~500m游动拦阻正面可达800m。这个拦阻正面宽度,对付连级分队的反冲击是足够的,炮兵拦阻通常可消灭20~25%的反冲击之敌,并能有效破坏其战斗队形。苏军这种战法,也是典型的近代化军队炮兵进行火力预备和应招火力支援的方法,各国陆军其实都大同小异。解放军在学习和直接面对苏军军事压力的年代,这种方法既是学习典范也是防范的对象,这点也算是黑色幽默吧。&br&写到这里也许有人要问,这种“暴力”的方法是基于自身强大火力基础上的,如果没有这么强大的火力该怎么办?我军字解放战争以来,主要解决方法除了集中有限的炮兵之外就是爆破了。由工兵或者在步兵连中编组专门的爆破组来实施破坏障碍物作业。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很明显的,首先是爆破、破障组本身没有多少防护能力,破障过程中又是敌火重点攻击对象;其次是徒步步兵编组成的爆破、破障组携带不了多少器材,这又导致破障速度慢。随着人民解放军自身火力的进步,进攻作战中也越来越依靠炮兵。抗美援朝战争后期的金城战役,志愿军炮兵火力密度已经接近苏军二战中后期的火力密度了,徐进弹幕也开始得到广泛使用。此后我军典型步兵分队冲击,都是由徐进弹幕掩护,步兵距弹着点200m左右跟进。某些战技术过硬、作风好的部队,甚至在演习中做到跟随在徐进弹幕之后100m左右。&br&关于航空兵支援,营连一级的进攻战斗,如果不是事先计划,呼叫航空火力支援是很麻烦的。这种跨兵种甚至跨军种的火力支援,营连一级指挥层次多关系复杂,而且也缺少专业的定位和引导人员。另外航空火力支援的特点也决定了大部分时间航空兵来的没有炮兵支援快。此外,从实际考虑,进攻中有哪些目标、敌人是炮兵不能解决非要召唤航空兵的呢?如果营连一级真的需要多次召唤航空兵又是遇到了多么大困难呢?所以即使强大如美军遂行召唤航空兵支援也是不易的、效果不佳,阿富汗战场就曾经美军分队因定位不清,召唤多达4架A10去清除1门迫击炮的荒唐事。&br&&br&配属火器射界调整与步兵连冲击队形:&br&进入冲击出发阵地后,配属给步兵连的重机枪、无后坐力炮首先要选择发射阵地;连长、排长要根据敌阵地布置和进攻路线给重机枪和无后坐力炮划定射界;机枪班班长领受任务之后之后指挥机枪班构筑发射点、射击、装定超越射击标尺,射击的修正由弹着点观测员向班长反馈;每挺重机枪应构筑2~3个发射点。冲击发起后,由班长控制射击并随时检查重机枪有无超出射界射击,防止机枪火力穿越本连队冲击队形。无后坐力炮使用与重机枪基本相同,但是要注意无后坐力炮直射距离比重机枪小,弹道也更为弯曲,布置射击阵地时要予以注意。&br&步兵连进攻,不是一线排开;全连冲击队形是个梯形,短底边向敌,重机枪和无后坐力炮要布置在长底边的两侧;重机枪射击不是直挺挺的扫过去的,而是以全连斜边为限制射界,以一定角度侧射;也就是说整个冲击过程中,理论上不会有重机枪发射的子弹从步兵连的冲击队形中穿过;如果发生射界被己方队形所阻,则采用采用超越射击法,保证重机枪子弹在越过己方步兵时弹道高在2.5m以上,要指出的是超越射击精度不佳压制尚可要精确射击就很麻烦了。论坛上面很多朋友问机枪掩护射击时为什么不会集中前面的自己人,这个就是答案。&br&&br&再详细谈谈步兵连的冲击队形。&br&一次大战之后,战场上的火力密度越来越大;因而小集群散兵战术运用越来越多。所谓小集群是指步兵不在以连排为单位展开狭长的散兵线,而是以班排为单位,形成小的作战集群;若干班排集群组成连级集群,在这个连级集群中,各个班排集群使用突击、迂回战术向敌发起冲击。&br&还是步兵连冲击为例。从抗战和解放战争一直到建国之后的军事斗争中敌军的火力也是不断增强的,伴随着火力的增强和应用障碍物的使用,防御方兵力配置越来越稀疏。以步兵连依托野战工事遂行预有准备防御为例,50年代的美蒋军步兵连防御正面为700~800m纵深400~500m,步兵排防御正面400~500m纵深200~250m,一般一线展开2个排,1个排在后作为反冲击预备队并扼守连二线防御阵地。美蒋军步兵连遂行防御作战时,还会额外获得一定数量的大口径机枪和1个82mm迫击炮排的配属加强。针对防御之敌的兵力配置,我军步兵连冲击时通常采用的梯形队形,其队形特点如下:步兵连冲击队形突破敌防御对象为敌步兵排。步兵连冲击队形分为两线,一线展开展开3~4个班横队(即俗称“一”字队形),宽度为200m左右。二线展开4~5个班,部分步兵班采用纵队队形以利突破;二线班排中,通常有2个班到1个排由连长直接掌握,一旦一线取得进展或发现敌正面有隙可乘时则集中兵力突破一点。步兵营下属主攻连的配属加强火力为4~6挺重机枪,82迫击炮3~6门,无后坐力炮3~6门。&br&在10人制步兵班构成的小集群中,通常分为三组,两个三人步兵组担任突击任务,班用机枪射手/副射手、火箭筒射手/副射手四人组成火力支援组。需要说明的是“一”字队形并不像字面上那样是一条严格的直线,个战斗员之间也需保持一定前后距离(通常为6~7m,确保一颗手榴弹或者60mm迫击炮弹不杀伤2人),只是班横队的约定俗成的俗称而已。在班横队中三个小组依照敌威胁方向和上级(通常是排长)按一定顺序布置;火力组通常在距敌较远的一侧,而且由于火箭筒的后喷焰,火箭筒射击位置要稍微靠后。冲击过程中,单兵要注意把握射击时机,由于冲击过程中奔跑时人体不稳定,停下射击又会拖累速度。单兵训练科目中之所以把跑步靶设置在100m,就是出于这个考虑。接近到距敌50m左右时,步枪手开始向敌堑壕、掩体投掷手榴弹,班用机枪占领发射阵地,开火压制敌残存火力,掩护步兵占领一线堑壕。连属60迫击炮则应在大于50m的距离上占领发射阵地,这个主要是考虑到迫击炮最小射程的限制,迫击炮的作用是消灭掩蔽物后敌人。&br&占领敌堑壕之后,步兵连再行收拢、整队,继续向下一道防御地带发起冲击。如遇敌反冲击,则就地利用敌堑壕并召唤支援火力打击反冲击之敌。&br&以上原则只是概则,实战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灵活调整。比如火箭筒,教范上面建议稍微靠后布置,实战中从对印自卫还击战到对越自卫还击战,对付敌暗堡等都是经常使用火箭筒和无后坐力炮前出歼敌。&br&总之,步兵连在冲击中讲究的就是一个快字;在敌没有反应之前、反应之后没有完成准备之前突破敌防御。这种特点也是徒步步兵装备、编制特点所决定。重装备少、徒步步兵携行能力又有限,很多依赖装备、火力、补充的战法是无法使用;如果是采用硬碰硬一力降十会的方法,只能徒增伤亡和影响战斗目的达成。这种战术特点,就决定对基层指挥员素质要求特别高。连队指挥员不仅要有优秀的单兵素质,还要有过硬的随机应变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些要求,仅靠四年的军校学习是无法做到的,这一点中外都是一致的。&br&&br&预备队、营战斗队形与配属加强火力:&br&我军和苏军的进攻战斗中步兵连通常是不留预备队的。原因很简单,步兵连自身的力量实在有限,留预备队则用于进攻的力量更少。步兵营进攻,按前面讲的“断面”来说,不是同时投入三个步兵连的,而是分梯队前进,营属火器大部甚至全部加强给主攻连。如当面之敌不强,主攻连突破把握比较大的时候。主攻连为一梯队,二线一个连成纵队队形,一旦主攻连撕裂敌防御则二线连直接突破;第三线一个步兵连也成纵队队形,进入敌纵深后展开用于孤立、包围敌纵深内防御支撑点。如当面之敌防御顽强,主攻连突入之后陷入胶着,主攻连身后两个连则立即加强到两翼迫敌后退或寻机迂回。如果主攻连伤亡、消耗较大,已难以完成所赋予的任务时,则抽调一个连将其替换下来。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在敌火之下万万不要停下来;上述的战术强调的就是一个快字,通过快节奏打乱敌部署;一旦停下来敌人获得喘息之机并作出调整对结果部队那就是自杀了。&br&先说一下解放军八十年代中期,搭乘汽车的步兵营编制。3个步兵连编制略去不谈。机枪连是90人,12.7mm高射机枪6,7.62mm重机枪6(这个数据存疑,有说67-2机枪只有4挺的)。炮连180人,82mm无后座力炮9,100mm迫击炮6。一营合计694人,车辆39。从这里可以看出营能加强给主攻连的火器数量和提供的火力是有限的。12.7mm威力大、射程远,缺点是重量大、弹药携行不便、转移阵地速度相对较慢。因此高机一般是作为步兵连进攻队形两翼提供火力支援,在800~1000m距离上消灭敌暴露人员、压制简易土木火力点。82mm无后座力炮直射距离比40火大,但后喷焰超过20m、发射时会吹起大量尘土,容易暴露而且武器和弹药的重量也是很大的。所以82无作用与高机类似又有区别,处于连进攻队形之后,消灭400~600m距离土木发射点;射击时临时占领阵地,发射数发即行快速转移;同时应注意不宜过于前出防止被敌火力压制。一待占领阵地,82无还是步兵营最重要的反装甲火力,对抗击敌反冲击也是很有意义的。67-2通用机枪,主要是在重机枪状态(三角架)下使用的,使用方法是伴随步兵冲击,压制600m距离上暴露人员与火力点。营属100mm迫击炮连,在火力准备阶段和抗击敌反冲击时期作用与前文所述苏军120mm迫击炮作用相似。要指出的是100mm迫击炮威力叫120mm为小,射击构筑较坚固的火力点其效果不理想。&br&通常加强给主攻连火器为高机、重机枪各3~4挺,82无一个排。余下火器通常加强给二线连。&br&&br&穿插与迂回:&br&首先要做下名词辨析,穿插、迂回、渗透。迂回通常是主要以较大兵力并担负相当的战役任务;在敌人有暴露的翼侧或较大的间隙时实施,也可在突破敌人防御后实施。穿插战术是利用敌人部署的间隙或薄弱部位插入其纵深或后方的战斗行动,穿插的目的是分割、包围敌人以达到各个歼灭的目的,实际上是一种前进纵深有目标的渗透和迂回机动。穿插与迂回相比,插入纵深更大,有明确的目的。而渗透是,特指小分队利用间隙插入,渗透并无非常明确的目标,一般以袭扰为主。所以通常在营连一级的作战地域中,所谓穿插迂回,严格的讲是迂回。&br&穿插主要分直接穿插、递进穿插和多路穿插几种模式。直接穿插一般是小规模战术分队,主要是连或者加强连级别的分队,对敌前沿后方数公里的要点奔袭的战法。通常分队仅展开尖兵,主力以机动队形、最快速度奔袭目的地,一般会绕过不必要攻占的抵抗枢纽,直奔目的地。对于战役的影响是,可能是占领几个侧翼的次要目标,但却对未来的战役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当进攻方兵力兵器优势较大,并拥有较强战场机动能力时,可以通过侧翼的某几个要点的得失,迅速转换进攻轴线,以点带面,达成突破。直接突破需要战役指挥部切实掌握敌情,尤其是敌侧翼兵力部署之变化,并切实以强大之火力压制敌可能对穿插分队造成影响的地域或要点。必要时,加强连级别的穿插分队可以获得师以上身管火炮的全般直接支援。递进穿插是指我方指挥部在并不能完全明了敌后局面的情况下,对距离较近的要点先期奔袭占领后,积极对敌展开广泛侦查后,再奔袭下一个目标。但这种战法需要穿插分队指挥官拥有极强的主动性和大局观,并切实保障通信。&br&穿插和迂回并不是很新颖的战术,更不是那一家所特有的。解放军穿插和迂回的特色是在火线下利用地形多路穿插,尤其是军、师正面展开多股分队明确目标后递进穿插。这样的战术对软件和硬件都有相当的要求。从软件上讲,对分队基层指挥员素质、步兵分队的战技术、整个部队的组织性纪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要求很高。从硬件上讲,步兵分队必须有一定火力密度和火力支援手段,否则即使完成了步兵分队敌后渗透也会陷入攻不克守不坚的境地。解放军之所以形成如此特色,主要是因为在历次战争中我军指战员在综合素质上占优,而火力、兵力则相对处于劣势。在火线下利用地形穿插这一战术则是扬长避短之选,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一战术的局限性也逐渐表现出来。&br&抗美援朝战争中,朝鲜半岛正面狭窄,随着双方投入兵力的越来越大,交战正面兵力、火力密度也越来越大。美军及其仆从军摩托化程度高,在公路上进行摩托化机动,速度快、节省体力。而且美军没有内战中国民党军败则互不相救的恶习,美军指挥较为灵活也善于在失败中寻找经验和教训。从第三次战役开始美军对志愿军战术日渐熟悉,开始推广“磁性战术”。夜间利用摩托化优势交替后撤并用强大的远程火力杀伤追击中的志愿军;白天则修筑野战工事据守,利用志愿军攻坚能力弱和没有空中掩护的弱点稳固战线。志愿军苦于后勤薄弱,徒步步兵部队携行能力又差(团以下仅能携带少量82、60迫、火箭筒,火力薄弱),攻势只能维持7~8天的“礼拜攻势”,迂回穿插的战术作用被削弱了。这就是典型的装备限制了战术的运用和发展。此后由于政治运动和国际形势的干扰,我军徒步步兵和驮马化长期存在,面对北方全面机械化、重装化的苏军,颓势愈发明显。&br&&br&简述抗击步兵分队进攻:&br&前面讲到的都是步兵分队如何进攻,营以下分队战术如何。从以上简述中我们可以归纳出步兵分队进攻战术的几个要点:&br&1.火力支援与步炮协同;&br&2.步兵连进攻队形的保持和转换;&br&3.如何缩短冲击距离和提高冲击速度。&br&徒步步兵分队携行能力有限,本身不可能用于过重的装备,自身火力有限。面对自动火器大量装备的敌人,队形混乱、冲击速度低其危害是不言而喻的。防御方要挫败步兵分队的冲击,主要也是围绕着这三个要点来展开的。其中使用最早、最广泛的方法就是布设应用障碍、设置警戒阵地、加大防御纵深在战术地幅内布置布置多道阵地。&br&警戒阵地的大规模使用始于一战;目的是很明确,就是给警戒阵地一定的火力,限制进攻方查明己方火力、阵地配置;迫使敌军提前展开战斗队形、查明敌军企图,给守方一定是时间组织兵力和兵器的运动。同时由于前出的警戒阵地存在,攻方势必延长冲击距离,所以警戒阵地可谓一举两得。要指出一点,警戒阵地布置方式不是一定的,警戒阵地上的人员、装备也不是可以随随便便牺牲的。警戒阵地不宜离主阵地太远,太远不利于主阵地支援其作战,也不宜太近,太近则效果不理想。以二战苏军为例,步兵连警戒阵地通常为进驻一个班,加强轻机枪1~2挺,据主阵地150~200m;警戒阵地和主阵地之间要修筑低姿前进用交通壕,方便警戒阵地人员回撤。此外警戒阵地要注意隐蔽,警戒阵地的过早暴露也会导致其失效。以美军为例,60年代美军东欧对苏作战,推荐营警戒阵地推荐使用不连续双人掩体或3人掩体(需要覆土),这样隐蔽工作量比大段的战壕少且容易隐蔽,APC则在掩体后200~300码利用树丛构筑掩体以大口径机枪支援警戒阵地比随时撤出人员(当然这个危险性是相当大的,实际是人员先后撤一定距离防止敌下车步兵火箭筒杀伤装甲输送车,同时应施放烟幕弹掩护)。&br&应用障碍物的布置,目的是为了迟滞攻方进攻速度,反坦克障碍物还能阻止坦克装甲车辆逼近,此外地雷等爆炸物还能起到警戒作用。障碍物的主要形式有铁丝网、防坦克三角桩、防坦克壕沟、地雷场、改造地形等。障碍物的布设必须和阵地火力密接结合起来,如障碍物本身得不到火力掩护,攻方的工兵、爆破队会轻易完成破障。苏军50年代条令和教范中规定的步兵连预有准备阵地防御为例。步兵连警戒阵地前100~200m之间敌军可能开进路线上应布设两列地雷构成的地雷场,两列之间间隔5~10 m,每列中地雷之间间隔3~6m。雷场之前50m作用布设铁丝网,限制敌步兵活动;此外应当布设防坦克三角桩限制坦克活动,如有必要还应改造地形削出1m以上垂直墙。每个地雷场和障碍物群,应有1挺班用机枪掩护,防敌破障。&br&加大阵地纵深,在连以下通常是一线仅仅展开2个排,一个排在后构筑阵地并作为预备队。在阵地内还要广泛布置侧射和倒打火力点,并各种火器构筑备用发射点和发射阵地。第一道堑壕在敌火力预备时只留少量观察员,敌炮火延伸后再呼叫防炮掩体中的主力占领阵地。团和团以上进行防御,应构筑多道阵地。利用多道阵地逐渐衰弱敌人的进攻。&br&这些战术手段的应用不仅更进一步的加大步兵分队达成进攻目的的难度,而且使步兵分队的作战样式产生变化。&br&抗美援朝战争初期,我军步兵遂行防御还是依照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将阵地布置在便于观察和发扬火力的正斜面。这样方便了自己观察和发扬火力,也方便了敌人侦查我阵地配置和发扬火力。而美军的火力密度是内战中国民党军美械师不能比的,强大的火力给我军造成巨大的伤亡。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50军修理山防御战。此后,我军将防御阵地设置在反斜面,在山脊棱线上布置警戒阵地和观察所。反斜面阵地妨碍了敌军侦查且能有效的利用棱线上的观察所召唤炮兵火力打击进攻的联合国军,为了使炮兵火力能有效威胁反斜面志愿军阵地和削弱志愿军炮兵威胁,美军将棱线作为重点争夺目标。棱线上的观察所和警戒阵地由于地处山脊,易暴露易受火力杀伤,很难保证完全不失守。于是志愿军又在反斜面表面阵地的基础上构筑坑道工事,防空防炮。必要时放弃表面阵地,利用夜间或不良天候进行反击夺回表面阵地。争夺棱线、坑道作战、夜间反击就成了志愿军在形成稳定的防御阵地后主要的作战形式,这其中最典型的战例就是志愿军15军和12军31师1952年10月进行的上甘岭战役。这种以争夺棱线上警戒阵地和观察所为主要特征的山地阵地攻防战役,到80年代我军两山轮战中发展到极致。中越双方都出于作战和政治两方面的考虑以争夺国境线上骑线点为主要小规模作战形式。我军这种山地阵地攻防作战的特征和50年代苏军山地攻防作战有着鲜明区别,苏军是以山峰、丘陵等构筑环形防御支撑点,多个支撑点构成防御地带,支撑点和支撑点直接以障碍物和火力予以封闭。可见,火力的强弱会直接导致防御形式的不同。&br&&br&徒步步兵战术的发展:&br&以上写了这么多,读者肯定会问:这些徒步步兵战术基本都是三四十年前的事情了,在军队广泛机械化、火力杀伤力极具增强的今天这种几百米内的东西还有实际意义没有?&br&前文其实已经叙述过了,徒步步兵战术是一切步兵战术的基础,是步兵战术中最基本的部分。前文已经分析徒步步兵进攻战术中的要点和抗击徒步步兵进攻的主要手段。面对这些防御手段,加之徒步步兵自身无法克服的携行能力差、火力弱和机动性局限性,传统的徒步步兵进攻战术要想达到战术目的是越来越困难了。除了在山地、高原、特种条件下,传统的徒步步兵进攻战术适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小。&br&针对徒步步兵固有的弱点,各国普遍通过提高步兵火力、提高步兵的摩托化/机械化程度、加强合成化程度和强调合同作战来予以克服。&br&在步兵轻武器方面,苏军和我军从全威力步枪弹旋转后拉枪击非自动步枪过渡到中间威力枪弹半自动/自动步枪,继而发展小口径步枪弹,使得步枪和班用机枪重量持续下降、携弹量上升,显著增强单兵火力。尤其是我军,在步兵班混装SKS和AK47,把精度较差的AK47当做传统的冲锋枪使用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提出了“步冲合一”的思路。继而又吸取了苏联轻武器枪族化的思路,从63式自动步枪一直发展到95枪族。在重机枪和大口径机枪方面,重机枪从67开始向通用机枪发展(虽然一直强调以重机枪状态为主),到88式5.8mm机枪已经开始下放到班排;大口径机枪则逐步弱化对空射击要求,全力减重,下放到营。65年编制长江以南步兵团只要9挺12.7mm高射机枪,步兵营只要重机枪12挺,没有高射机枪。85年编制,步兵营机枪连已经用大口径机枪替换下一半的67-2重机枪。步兵营炮连的无后坐力炮也从65年编制的52式57mm炮变成75式82mm无后坐力炮,数量也有6门增加到9门。&br&此外随着汽车产量的增加,我军也一改驮马化时代步兵团团以下不编汽车(不计团部指挥用车)的编制,开始在步兵团编入汽车连。步兵开始由单一的徒步行军改变为以摩托化行军为主,同时大量汽车的编入也是使得步兵可惜携带更多更重的武器和弹药。需要指出的是,80年代我军的摩托化机械化水平依然不高,步兵连虽然编入汽车班,但汽车班平时统一由团负责管理和训练,战时才下放到步兵营连。这也是各国军队在摩托化程度不高时的一致做法,美军在40年代营以下也不编汽车(载重车辆,0.25/0.5吨级的吉普车应归入乘用车,不计入),进入战场后每师配属6个汽车连,这样才能做到全师摩托化行军。&br&针对步兵连在冲击阶段速度相对较慢和步坦协同的需要,我军在80年代又开始大量装备63式装甲输送车。装甲输送车的机动性足以满足跟随坦克作战,但其装甲防护差,火力不足(只有12.7mm机枪),没有反装甲火力,跟随坦克一起冲击时显得勉为其难,步兵伴随坦克冲击还是要以下车作战为主。针对这一缺点,我军的86式步兵战车也在92年之后批量生产,并在而后几年开始大批量列装92轮式步兵战车。搭乘装甲输送车和步兵战车的装甲步兵,其战术也是以徒步步兵战术为基础的,装甲步兵的接敌、展开、冲击,其过程与徒步步兵都一样,只是装甲步兵是乘车作这些运动,普通步兵是徒步。并且装甲步兵还有步战车/装甲输送车作为移动支援火力和支撑点。
旧文一篇,草稿在CD,全文原发于北朝和龙空,刊于《军事评论》 从徒步步兵进攻闲谈步兵战术 徒步战术是一切步兵战术的基础,任何一个国家初级指挥人员的必修课。战术的基本问题是兵力、火力和机动,围绕这三个基本问题并结合具体情况就是步兵战术基本内…
&p&谢邀!&/p&&br&&p&有一种东西看起来很不起眼,但是其作用之大不亚于任何的武器装备。它就是绑腿!&img src=&/v2-585f3fc4b61b78a2511adab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v2-585f3fc4b61b78a2511adab_r.jpg&&&/p&&br&&p&绑腿的作用:&/p&&p&1、打了绑腿后开始有不习惯的腿肚子胀,几天后感到很舒服,特别是在登山时感到小腿不酸累,有防止血脉下积而引起的涨疼;&/p&2、山地行军,防止山虫随时顺着裤管爬进去咬吸,且有效防止树枝刺扎与牵挂;&br&3、如果负伤骨折三角巾急救包不管用时解下绑腿布起到固定骨头的作用;&br&4、在遇到山岩陡坡需要攀爬降落时将几根绑腿布连接绞成绳索作牵引用;&br&5、如果有战士负伤无担架后送时,砍两长两短的树枝将几副绑腿布制作成简易担架;&br&6、有幸抓到对方的倒霉蛋将绑腿捆个结结实实,保管他解脱不了;&br&7、有遇到需要捆扎的东西那绑腿布是有效的替代。&br&&br&&p&别看这个绑腿,对我军革命胜利曾起过巨大的作用。&/p&&p&在第一次国内战争事情,红军战士每天必做的两件事情,就是一打草鞋(当时条件艰苦,只有布鞋,损耗大,只能用草鞋替代),二就是打绑腿。&/p&&br&&img src=&/v2-e61d509efeaa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40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v2-e61d509efeaa_r.jpg&&&br&&p&无论是红军打游击战还是长征,红军将士们往往在山地每天要走很长的时间,绑腿除了防止血液停留在脚步造成腿部酸痛以外,还有避免爬山时候被树木牵扯住腿部的作用,有效保护了士兵的腿部和军裤,也有效减少了士兵跌倒的几率,如果在陡山上跌倒,那后果......。所以,对于战士们超过正常人的行走承受极限和行路安全,绑腿绝对是个不能缺少的宝贝。所以,红军士兵一般都带着两三双草鞋和两副绑腿,连总司令朱德自己也打着绑腿。&/p&&img src=&/v2-3a0b68ae29df03d60b8bbea85e04ac55_b.jpg& data-rawwidth=&340& data-rawheight=&46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40&&&br&&p&这一传统也就一直传了下去,以后八路军和解放军战士也一直用绑腿。&/p&&p&&b&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绑腿对于我们军队采取游击战术起了重要的贡献。&/b&&img src=&/v2-a2b7e999f87876ebd6c823c5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0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p&&img src=&/v2-c0dfcbd1c7cee9c3eab46f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55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v2-c0dfcbd1c7cee9c3eab46f_r.jpg&&当时我军医疗条件很差,医疗设备、药物极其匮乏,绑腿 在没有足够绷带的情况下,对战士来说就是相当重要的了。粟裕将军在其回忆录写过,在一次战斗时中弹了,手臂动脉血立即喷了出来,警卫员立即扯下绑腿将其动脉伤处,才避免流血过多而死。&br&&br&战场上伤员需要送到后方去,当没有担架时候,战士们就会解下绑腿,利用两长两短的木棍或树枝做成一个简易担架输送伤员。&br&&br&所以,绑腿对于我军将士来说绝对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法宝。&br&&br&当然国军也是有绑腿的。就拿装备最好的中国驻印军来说,士兵装备布帽,钢盔各一顶,英式和美式军服两套,羊毛衫一件,绵内衣裤两套,袜子两副,胶鞋皮鞋各一双,还有毛毯、雨衣、水壶、手电、毛巾、饭盒之类全套英美军装备。可是。中国士兵们必须要有绑腿。&img src=&/v2-cca0dfafd0a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50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v2-cca0dfafd0a_r.jpg&&&p&在缅甸丛林山地作战中,面对原始密林、崎岖山地、深谷、激流、无数峭壁,从裤腿爬进去的热带蚊虫,驻印军战士都认为绑腿和枪还一样重要。&/p&&br&&p&既然绑腿如此重要,所以无论哪个国家士兵绑腿都是必需品。&/p&&img src=&/v2-212629bcf_b.jpg& data-rawwidth=&558& data-rawheight=&2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8& data-original=&/v2-212629bcf_r.jpg&&&br&&p&只是东西方士兵打绑腿的方式有相区别。西方士兵绑腿多达到小腿中下部,离膝盖还有一段距离,而中日士兵基本都打到膝盖附近。&/p&&br&&p&一般老兵都有一套绑腿的绝活,打出的绑腿不能太紧,导致小腿血液不流畅。当然也能太松,这样容易掉落,也不能起到保护小腿的作用。打绑腿形式也各有不同。一般主要是这样绑法。&/p&&img src=&/v2-bd8bdda47_b.jpg& data-rawwidth=&260& data-rawheight=&7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0&&&br&&p&那么绑腿这样看起来简单,但是却很有实效作用的发明来至于哪里呢?可是关于绑腿的相关史料寥寥无几。&/p&&p&我找到的有文字外国记载的就是关于法国的拿破仑。&/p&&p&拿破仑对绑腿很看重,曾经说:绑腿可以防止泥土和小石头进到我们“爱国”的法国裁缝制作的那些劣质鞋子里面,又可以减轻士兵双腿的酸痛,是非常必要的装备。&/p&&p&一个军官向拿破仑报告:我们新招募的19岁以下的新兵对绑腿不屑一顾,他们觉得打上绑腿很愚蠢。他们开始只是把绑腿放到背包里面,后来就找机会把他们丢弃了,背包里面空出来的位置改装食品和战利品。不过,丢弃绑腿并不是我军的特例。奥地利军队也报告缺少了5万双绑腿。&br&&/p&&br&&p&法国士兵的绑腿一般都是灰色的和黑色的,只有在阅兵仪式上或者法国近卫军才打白色的绑腿。&/p&&img src=&/v2-d54d279fabd7b8e7e108a0_b.jpg& data-rawwidth=&346& data-rawheight=&5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46&&&br&&p&因为拿破仑,一般都认为绑腿来至于西方。&/p&&br&&p&但是我们来看古罗马的士兵,无论从绘画雕塑和文字上,都没有打绑腿的记载。&img src=&/v2-89c2ed0cc4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8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v2-89c2ed0cc4_r.jpg&&&br&&/p&&p&中世纪的欧洲的骑士和士兵也没有绑腿:&/p&&img src=&/v2-c11dbe17cae4a_b.jpg& data-rawwidth=&702& data-rawheight=&9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2& data-original=&/v2-c11dbe17cae4a_r.jpg&&&br&&p&&b&原来绑腿发明起源地是中国。&/b&&/p&&br&&p&最早的记载就是&b&邪幅&/b&。&/p&&br&&p&《诗·小雅·采菽》:“赤芾在股,邪幅在下。”意思就是采大豆的人,大腿上有红色护膝,小腿上有着绑腿。&/p&&p&毛 传(解释诗经的著作):“诸侯赤芾邪幅。幅,逼也。所以自逼束也。” &/p&&p&郑玄 笺:“邪幅,如今行縢也,逼束其胫,自足至膝,故曰在下。”&/p&&p&《左传·桓公二年》“带裳幅舃” &/p&&p&唐 孔颖达 疏:“邪缠束之,故名邪幅。”&/p&&br&&p&对于我国古代先民来说,主要靠步行。因为道路崎岖,走路时间长,或劳动也要长期站立,一般一天下来,由于血液下积到腿部,双腿就会酸痛不已,直接影响第二天的行走。发现如果在腿部绑上布条,可以有效减轻腿部的酸痛,利于长距离的步行,所以劳动人民就知道用绑腿保护自己,缓解疲乏。至今我国南方一些少数民族还有打绑腿的风俗习惯。&/p&&img src=&/v2-bf65e94379c38cff3c4c253c7f7372db_b.jpg& data-rawwidth=&552& data-rawheight=&3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2& data-original=&/v2-bf65e94379c38cff3c4c253c7f7372db_r.jpg&&&br&至于古代军队上是如何应用绑腿记载,我从上大学学历史开始,直到现在已经快三十年,翻阅的历史史料也算不少了,但无论东西方都没有相关的记载和研究。只是近年我在研究衣服的历史中,才发现线索。&br&&br&现将自己看法说出来:既然民间有这样的传统,所以在军队应用则是理所应当的。我们再来看看兵马俑。其中的佣兵腿部是不同的,将军俑是穿裤子的。而骑俑是穿又大又肥的靴子。而一般兵俑腿部却是很细,显然是有绑腿的。&br&&img src=&/v2-50e2babfb77b3_b.jpg& data-rawwidth=&542& data-rawheight=&34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2& data-original=&/v2-50e2babfb77b3_r.jpg&&&br&以后,各朝士兵也多有绑腿。&img src=&/v2-f4bbdf81ba0764ddc0ee02aab9b48b64_b.jpg& data-rawwidth=&204& data-rawheight=&29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04&&&br&&br&绑腿又是怎么传到西方的呢?&br&在我们与游牧民族的斗争中,少数民族也应学会的打绑腿。反正有据可查的就是蒙古人是打绑腿的。显然也是蒙古人把绑腿传到了欧洲。&br&&img src=&/v2-ef3b3564e97fbf_b.jpg& data-rawwidth=&274& data-rawheight=&32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74&&&br&至于匈奴和突厥是否打绑腿,然后传到了西方,我现在还没有发现依据,如果对此有匈奴和突厥研究的网友希望能一起交流。&br&再者从时间线上推断,欧洲中世纪的也是不流行绑腿的,打绑腿的时间显然也是蒙古征服欧洲以后,欧洲最早崛起的西班牙,西班牙士兵最先使用火枪和绑腿。&br&&img src=&/v2-ceca67babbcc1_b.jpg& data-rawwidth=&314& data-rawheight=&4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14&&&br&然后从西班牙开始传遍了欧洲。当然因受各种历史相关资料限制,这种推断也许有偏颇,也望研究相关历史的爱好者能够指正,一起商讨。&br&&br&&br&最后讲讲绑腿的消亡。到了朝鲜战争,燃烧弹开始使用,一旦衣服着火就应该马上脱掉,所以绑腿这时候反而成了巨大累赘,我们的士兵也不再用。&br&随着世界军事装备的发展,新的步兵装备已经可以起到绑腿的效果。而且机械化已经基本取代了传统的行军,运兵方式也由双腿让给了车轮、履带、螺旋桨,绑腿也退出历史舞台。因为战争形态的改变,绑腿只能成为博物馆的文物了。&br&------------------------------------------------------&br&有些知友对我的观点怀疑,可以参考,我下面的文章。&br&东西方鞋文化发展历史 - 朗博的文章
&a href=&/p/& class=&internal&&&span class=&invisible&&https://&/span&&span class=&visible&&/p/24&/span&&span class=&invisible&&497278&/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
谢邀! 有一种东西看起来很不起眼,但是其作用之大不亚于任何的武器装备。它就是绑腿! 绑腿的作用:1、打了绑腿后开始有不习惯的腿肚子胀,几天后感到很舒服,特别是在登山时感到小腿不酸累,有防止血脉下积而引起的涨疼;2、山地行军,防止山虫随时顺着裤…
&b&皇军是高级黑!黄皇蝗大家随意!&/b&&br&&b&&br&&br&&br&&br&关于这个问题 以前和人讨论过多次&/b&&br&&b&写一些东西 搬运一些以前在论坛上和别人讨论的结果 因为问题过于关公战秦琼,所以我主要以罗列事实和分析历史为主 给知乎诸神作为参考
长 不知道什么时候写完 挖坑 慎点&/b&&br&&b&先说说装备&/b&&br&
=====================================================
&br&&b& 当时金老胖向共党要了三个朝鲜族师 大体装备情况如下&/b&&br&
第164师入朝前,师长王效明、政委宋景华调出,由李德山师长兼政委。该师编制有师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卫生部、师直属警卫营、山饱营、教导队、宣传队;下辖叁个团,每团辖叁个营,每营辖四个连(内一个机炮连);团直属警卫连、侦(察)通(信)工(兵)连,迫击炮连、步兵炮连、战防炮连。全师入朝时实有人员10821名,装备有长枪5279支、短枪588支、轻机枪320挺、重机枪104挺、冲锋枪206支、战防枪入支、自动步枪一支、讯号枪N支、枪榴弹简32个、掷弹筒67个、六O炮87门、火箭饱二门、迫击饱26门、战防炮12门、步兵炮一门、平射炮一门、机关炮2门、刺刀3456把、军马734匹。&br&  第166师入朝前,师长刘子仪调出,由方虎山任师长兼政委。该师编制与第一.师相同.全师入朝时实有人员为10320名,装备有长枪6044支、短枪722支、轻机枪281挺、重机枪9l挺、冲锋枪878支、卡宾枪2支、讯号枪13支、枪榴弹简69个、掷弹简31个、六O饱91门、边击炮33门、战防炮10门、山饱3门、刺刀1833把、军马945匹。&br&&b&
可以看作是解放军里装备比较好的部队的缩影 一般认为装备甚至不如日军的特设师团 当然决定朝鲜现在态势的五次战役就是这种装备落后的解放军,或者说志愿军打出来的&/b&&br&=====================================================&br&&b&
到了金城战役的时候 换装部分苏械的杂械师已经有了相当强悍的实力了 因为和问题无关 简单列一下
重机枪:110挺,每师55苏7.62口径43挺国7.92口径67挺&br&轻机枪:609挺,每师304.5挺 苏7.62口径187挺 国7.92口径422挺&br&步枪:5436支,每师2718支 苏7.62口径4872支 国7.92口径564支&br&冲锋枪:7.62口径:4364支,每师2182支&br&60迫:166门,每师83门&br&82迫:104门,每师52门&br&90火箭筒115支,每师57.5支&br&57毫米无后座力炮:56门,每师28&br&75毫米无后座力炮:24门,每师12&br&85毫米战车炮:10辆/门,每师5&br&身管压制火炮92门 每师46门 41式山炮10 94式山炮12 90式野炮5 83野炮11 苏76.2毫米野炮38&br&美105野炮5
日105野炮11&br&
这个时候自动武器和身管火炮足以压制大部分皇军师团了&br& ============================================================
需要明确的是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时,皇军共有17个师团,被称为常设师团,也叫常备师团,是皇军常备军。此时的皇军的师团不分甲乙, 被分为:挽马制师团和与驮马制师团。挽马制和与驮马制 是以作战的区域能力不同来划分的,挽马制是指的原野作战型,驮马制是指的山地作战型。&br&&br&&b&
在抗战爆发时,日军有十七个常设师团是日军的常备军,番号依次为近卫、一至二十(内欠十三、十五、十七、十八师团)。&/b&&br&&b&
4联队制常设师团编制表: &/b&&br&师团司令部: &br&第1~4步兵联队: &br&每联队3个步兵大队 &br&挽马联队每大队4个步兵中队 1个 机关枪中队(8挺3年式/92重机枪 ) 1个大队炮小队(2门92步兵炮) &br&驮马联队每大队4个步兵中队 1个机关枪 中队(8挺3年式/92重机枪) 1个大队炮小队(2门11年式曲射 步兵炮) &br&每联队直辖: 挽马联队 1个联队炮中队(41式75山炮4门) 1个 速射炮中队(94式37速射炮4门) &br&驮马联队 1个 步兵炮中队(11年式平射步兵炮4门) 无 速射炮中队 &br&野炮兵联队(挽马师团):4个大队 改38式75野炮36门 91式105野炮12门.(近卫 第2~5 第20师团除外,这几个师团只有3个大队 36门改38式野炮) &br&山炮兵联队(驮马师团):3个大队 41式/94式75山炮36门 &br&骑兵联队:3个骑兵中队 1个 机关枪中队 1个 速射炮小队(94式37速射炮2门) &br&搜索联队:2个轻装甲车中队(共94式轻装甲车10辆) 2个步兵中队(乘卡车) &br&工兵联队:3个工兵中队 &br&辎重兵联队:2个辎重兵大队 &br&其他辅助部队 &br&驮马制师团编制为 28500人; &br&挽马制师团总人数为 25000人。&br&&br&&b&此外还有以下一些独立的特种兵部队&/b&——骑兵旅团(辖二个骑兵联队与一个骑炮兵联队、一个装甲车队)、坦克联队、独立工兵联队、独立野炮联队(三十六门 120mm榴弹炮与十二门75mm野炮)、独立野战重炮兵联队(二十四门 150mm重榴弹炮)、野战重炮兵联队(十六门 100mm加农炮)、独立重炮兵大队(八门 150mm加农炮)、迫击炮大队(中型迫击炮三十六门)、独立山炮兵联队、电讯联队、铁道联队等等&br&&br&随着战役的进行皇军进行了多次编制调整,实施了三单位制师团与独立混成旅团两种编制。三单位制师团的编制为师下辖一个步兵团,步兵团下辖三个步兵联队,联队下辖三个步兵大队与一个步兵炮中队(四门步兵炮)、步兵大队无大队炮小队,炮兵联队为二十四门山炮或野炮,骑兵联队改为搜索联队,其它如辎重、工兵等后勤部队也大为减少,编制人数为 12800人。独立混成旅团辖五个步兵大队与一个炮兵队、通讯队、工兵队、辎重队等,总人数约5000人。步兵大队辖三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四挺重机枪)、炮兵队辖一个山炮中队与二个野炮中队。这两种部队都是主要做为守备用途的,同时具有小规模的野战能力。 到了武汉战役结束之后、由于战场的扩大与战争消耗,日军越来越多将三单位制师团与独立混成旅团投入了第一线。&br&&br&因此、日军进行了编制上的调整,将三单位制师团的后勤部队予以补充,使总人数达到了1人。独立混成旅团的步兵大队改为辖四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总人数达人。该编制仅限于一线部队,守备部队仍为原编制。另外又开始将四单位制师团改为三单位制。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军又编组了两旅团制师团。师团下辖两个步兵旅团,旅团辖四个步兵大队、步兵大队辖四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八挺重机枪)。师团无炮兵、仅直辖工兵队、辎重队与通讯队,总人数为11980人。&br&&b&结论:我们设定建国初期没有参加抗美援朝的解放军 装备普遍落后于39-42年的绝大多数日军&/b&&br&=====================================================================&br&&b&下面根据sc的一些老帖子谈一谈步兵战术&/b&&br&&br&&p&&b&抗战前期的日军,可以说战术思想是非常落后的&/b&。其战术的核心,可以看作是法军一战的提倡全面进攻思想的步兵广泛机动战术 核心是&br&&/p&&p&加强主攻地域的火力。通过有效的火力破坏敌人的防御和士气,大量杀伤敌人步兵在火力掩护下发动集团冲锋,快速突破敌人防线,进而动摇敌人整体防御。 敌人防线被突破后,产生动摇,溃退,骑兵等快速兵团实施追击。&/p&&br&&p&这种战术思想最大的缺点是忽视合围,把战役的胜利寄希望于中央突破.没有参加过一战西欧绞肉机的皇军不了解现代化陆军的纵深防御,他们只是根据自己在日俄战争的经验,认为在有效火力面前,任何防御都是可以突破的,敌人会因为防线突破而动摇和溃退。 &/p&&br&&p& 皇军一战只学习了一些战术手段,如徐进弹墓,步兵迂回攻击,集群散兵等。但他们不了解现代法的防御,浅纵深的突破更本不能动摇战线,相反,突击部队有很大的危险,同时,这种战术也不能有效歼灭敌人.皇军对后来主流的大纵深合围战术没有认识。&/p&&br&&p&很可惜,他们的对手是同样落后的国军,所以在淞沪等战场上,皇军起到了效果,面对皇军优势火力和步兵突击,缺乏防御和火力压制的国军步兵战线很容易被突破,大量士兵被火力杀伤。而且,一点突破后,缺乏训练的国军很容易混乱而遭击溃。但是,即使面对溃散的国军部队,皇军打出的也是击溃战而不是类似基辅的大型合围敌人机动军团的战役&/p&&br&&p&可以说这种战术缺陷是很大的。南京会战 国军75万人全军崩溃 甚至闹出了在南京88师的溃兵为了逃命击败了36师的督战队,但更多是由于混乱造成的,而不是皇军的战术行动(根据重光葵的回忆录 本身淞沪就是海军独走造成的结果),皇军只专注攻入南京,而不是合围那一带的机动兵力 &/p&&br&&p&而当国军能不被火力和突破动摇,皇军就毫无办法。如台儿庄一度突破国军防御,但正面的孙连仲,庞炳勋部都没有溃退,仍然坚守,而突破后,无法发展胜利,陷入胶着,让李长官可以有时间调集部队,威胁侧翼。&/p&&br&&p&这样的战例是很多的,如武汉会战,国军死伤达40w 但是国军并没有成建制被歼灭,利用地形节节抗击,皇军不断重复着突破,在面对防御,在突破的一战时消耗战,冒进的106师团遭侧翼合围,伤亡巨大。39年之后,有时国军甚至可以从容的撤退,从新布置防御,甚至可以利用皇军的脱节尽行反击,如随枣会战,皇军开始一直顺利突破防线,然至到临界点,国军总体仍未动摇,不断调来的预备队投入反击,最终以消耗战收场。 &/p&&br&&p&总结这一段,可以说皇军的战术是完全失败的,皇军的战略旨在速决,必须通过大会战,最大程度的歼灭国军。 国军初期集结部队和皇军展开大规模会战,然没有抓住机会彻底歼灭国军的机动兵力,可以说如果这个阶段的皇军在淮海或者辽沈战场与解放军决战 那么很有可能重现国军的结局&/p&&br&&p&&b&41下半年~42年的南太平洋攻势&/b&&/p&&p&造成了日军战术的变化的原因被认为有这些 &/p&&p&1 中国战场的表现,让日军认识到传统的步兵突破战术是不能快速,大规模的歼灭敌军的,甚至有时连击溃都很难,很容易变成拉锯式的消耗战。而且,即使日军有合围的想法,兵力配备,构成,战役指挥都没能达到.&/p&&p&2 张鼓峰之战和诺门罕之战,苏军快速集群的大纵深突破很快动摇了日军的防御,日军在这种战术面前伤亡很大,尤其是侧后被突破,部队面临合围危险时,很容易混乱,士气下降&br&&/p&&p&3 日本驻德武官之一,小林政夫(这一点存疑 不能认为标准参考资料)曾发回国一篇关于德军在波兰和法国战斗的报告,全文90%以上强调德国陆军对比日军缺乏士气,但小,畏缩不前和对日本陆军的吹捧。但有一段 &b&“相比德国懦弱的步兵部队,德国的战车部队不愧为可以和皇军并提的精锐,他们敢于在没有特种联队(指炮兵等支援部队)支援的情况下,主动出击。他们面对敌人顽抗毫不畏惧,敢于深入死战,波兰和法国的败降
,除自身无我皇军死战不退的勇气之外,战车队深入对他们侧后的威胁下也是他们丧失勇气的因素之一。”&/b&&br&&/p&&br&&p&可以认为以寺内寿一,山下奉文等人为代表的陆军将领已经开始从中国战场的教训,考虑在未来的战斗中用合围等手段,更快,更有效的歼灭敌人&/p&&p&要想快速的合围对手,必须要有快速的机动兵团,能够迅猛的突击纵深.,攻击的目标不能只着眼于大城市,更多的在于攻占对敌重要却难以守备交通枢纽,集结点,补给站等要害,迫使敌混乱,无法构筑防御.,海空军必须协同,配合.&/p&&p&这些可以认为具有东线战场大纵深快速梯次攻击战术的影子了&/p&&p&41~42年的太平洋战争,是皇军这种战术唯一的一次体现。其中主要分为菲律宾,马来亚和缅甸战役。&/p&&br&&p&首先 对装备和编制进行升级&/p&&p&“为了使登陆作战和热带地区作战得以顺利进行.对这些投入南方作战的地面部队匆忙进行了编制和装备的改进。其主要内容是,从马匹编制改编为汽车和自行车的混合编制。”&/p&&p&“将准备在泰国南部登陆向新加坡突进的第5师团,以及准备在仁牙因湾登陆向马尼拉进攻的第48师团等部队,改编为包括部分自行车在内的完全自动化部队,从而显著地增强了部队的机动性。”&/p&&p&训练也作出了变动&/p&&br&&p&开战之前,皇军在马来亚方向就集结坦克超过200辆(一说213辆),并集中组成快速兵团.做好了大纵深作战的准备.&br&&/p&&br&&p&实际来讲,菲律宾方面乏善可称,麦克阿瑟盲目的把主力部署在滩头,且把没有战斗力的菲律宾军放在前面.日军从南北方向登陆,滩头部队瞬间被击溃,皇军一度对美军形成合围之势,只要皇军迅猛攻击,麦克阿瑟可能就回不了澳大利亚了.但本间雅晴缺乏果断大胆向美军纵深攻击的决心,同时也没有利用协同( 皇军绝对的空军优势竟然没有用来迟滞美军) ,面对温赖特的阻击犹豫不决,并且只盯着马尼拉.超过8w美菲军队撤出了包围圈,退回巴丹半岛的筑垒地域,并一直防御到耗尽物资。要知道美军撤退仓促混乱,麦克阿瑟和菲律宾政府有冲突,造成大量物资损失,且美国放弃援助菲律宾。不然,要攻破巴丹,皇军不知还有付出多大代价&/p&&br&&p&马来亚之战以及后来的缅甸之战是皇军二战最具代表性的陆战,也是其最大发挥其大纵深攻击的战役,皇军在获取制空,制海权后,通过海军不断的佯动,达成突然登陆的目的,也干扰了英军的判断。而山下奉文考虑强调以海上机动力量辅助,快速兵团突击,再突击,以迅猛的速度破坏英军构筑防线的企图(电钻战术)。而皇军不负众望,55天前进了700Km,曼谷的近卫师团更是5天前进1100Km,&/p&&p&8日上岸,快速部队(第5师团),击溃了印度第3军一部,旋即快速突击,把溃兵甩在了后面,11日抵达日得拉防线,然后立刻开始攻击.有9个步兵营利用预设防线的抵抗也只有两天即告粉碎.然后皇军就没有再给过马来北部英军利用预设阵地的机会. 在空军的协同下,皇军轻松占领槟榔屿,东路18师团也于19日占领了瓜拉吉来机场,至此,马来北部的敌重要军事基地已完全被摧毁。溃败的印度第3军已在身后.英军企图破坏道路,节节抵抗的企图破产.&/p&&br&&p&23日,印度11师利用预设阵地在霹雳河抗击第5师团,皇军用海上机动至敌背后,迫使他撤退.然后渡河,在斯林追上了他,并在此战中,首次出现大规模机械化作战.,此役,印度12师全部被歼. 12日攻破吉隆坡,和东路18师团会师,马来北部印度第3军和马来联邦军等部全部被合围.&/p&&br&&p&在禁卫师团则利用海上机动迂回至敌后,23日澳大利亚第8师已陷入合围,开始动摇主力不得不突围撤退. 士牟拉附近的澳,印联军被合围歼灭. 至此,马来战役宣告结束,皇军的快速机动中,印度第三军及独立45旅,澳大利亚第8师一部,马来联邦独立团英国53旅一部被歼灭.损失超过6w,新加坡已无悬念&/p&&p&综合这一段,日军战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借用一些非常有代表性的评论
“&b&日军多次采用了迂回、包围和果断突入敌后的战术,其战斗行动较之过去机动灵活。&/b&” 甚至出现斯林战役这样的诸兵种协同,合围战术,可见,日军的改革还是有效果的.&/p&&br&&br&&b&下面是米国人对于皇军步兵战术的一些评价&/b&&br&来源: &br&Handbook on Japanese military forces, U.S. War Department, Greenhill Books, London, Presidio Press, California, 1991&br&第七章:日本陆军战术&br&此书是美国陆军部1944年出版的&陆军部技术手册TM-E 30-480&的新版,仅增加了新的前言和跋.&br&&br&日军非常强调进攻精神,出敌不意和行动迅速。主官和参谋事先精心策划,以保证他们能随时知晓战况。&b&他们的战术条令基于这样一条准则:一个运用力量与决心来实施的简单计划&/b&&b&,只要保证行动迅速,就会打乱敌人的部署,成功就有保证。&/b&他们从最高到最低单位的战斗命令都有这样的口号:“敌人一定会被彻底粉碎。”出敌不意是常用的手段,进攻常用采取包围方式。他们的战术中也包括慎密的侦查,并且非常强调 渗透战术。日军通常会使用外军认为不足的兵力发动进攻,&b&这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战斗力更强大。这种想法来自于日本人的民族心理,爱国意识和历史上的军事胜利,但这些就不是此研究的内容了。对于日本军官来说,面子和严厉精神是最重要的,所以他们偏好纸面上的豪言壮语。在劣势装备的对手面前,他们表现得十分英勇。&/b&不过,在一流装备的对手面前,他们可能会更谨慎些。 与6年前线作战经验不符的是,&b&日军总是违背某些基本的战术和技术条令。这种倾向主要是由于他们对对手的判断能力和军事效率的错误轻视。他们是否真的从这些战斗中吸取了多少经验,还有待证明 &/b&&br&&br&第一部分 基本战术条令 第一节 纲要 此部分关于日本陆军基本战术条令的描述是从日军的演习,图上推演,对俄国与中国的实战以及他们的作战手册的观察中总结出来的。这些战术条令已经过多年的教习研究,应该不会有巨大改动。这里描述的是那些日军认为适合于开阔地形作战(例如华北)的战术原则。他们有足够的机会来实践这些战术,并观察外军的战术。通过对他们战术教学的研究,值得一提的是,日军能够非常快的模仿甚至改进对手的战术。 &b&战斗技巧,或称为对战术原则的应用,是随情况变化的,则取决于指挥官们的具体想象和发挥。&/b&&br&&p&=======================================================&/p&&p&&b&谈解放军/志愿军的步兵战术的话 知乎帖子太多 简单讲一下共军的军事思想&/b&&/p&&br&&br&抛开人民战争的正义性和军队组织度的巨大优越性仅仅谈军事行为的话 一脉相承的人民军队,从工农革命军一直到人民志愿军,我认为最大的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361潜艇还在服役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