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里怎么找不到妙舍海涛法师视频讲座大全的开示讲座了?哪里可以找到?

妙莲老和尚视频讲座在线观看 - 佛弟子& & & & & & & & & & & && ·妙莲老和尚视频妙莲老和尚简介妙莲老和尚()出生于安徽巢县,宿具善根,器宇非凡。9岁即童真入道,20岁时受具足戒于南京宝华山,而后参学于苏州灵岩山寺,以净宗为归。1981年至台定居后,在善信的护持下,于1984年购得埔里寺址,创建台湾灵岩山寺,被誉为灵岩慈航之掌舵者,接引众生离苦得乐的大导师。老和尚虔修般舟三昧10次,每次90昼夜中不坐、不卧、不睡、日中一食,誓证念佛三昧。出类拔萃之难行苦行,倍受信众赞仰,感众信弟子依止修行。老和尚于日在台湾南投灵岩山寺圆寂。  妙莲老和尚视频下载 推荐视频更新时间:推荐视频更新时间:推荐视频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 && ·妙莲老和尚文章() &&&&&&&&&&&&&&&&&&&&&&&&&&&&&&&&&&&&&&&&&&&&&&&&&&&&&&&&&& ·法师讲座导航 &&
&& 分享到:&其他法师视频讲座在线观看 - 佛弟子& & & & & & & & & & & && ·其他法师视频 其他法师文章 推荐视频 推荐视频 推荐视频推荐视频 推荐视频 推荐视频推荐视频 推荐视频 推荐视频推荐视频 推荐视频
连载中 连载中
连载中 连载中
& && ·法师讲座导航 &&
&& 分享到:&慧净上人、净宗法师、智随法师开示讲座mp3文件下载地址
净宗法师开示:
印光大师精要法语mp3.rar
第十八愿浅释mp3.rar
阿弥陀经大意mp3.rar
净土宗传承mp3.rar
正杂二行的启示MP3.rar
善导大师简介MP3.rar
弥陀救度众生mp3.rar
仙桃弥陀寺念佛开示mp3.rar
阿弥陀经浅释mp3.rar
中山谢恩宴开示mp3.rar
广州净土宗宗旨开示(净宗法师).mp3(本讲座无视频资料)
佛心寺专修念佛法会开示mp3.rar(本讲座无视频资料)
善导大师思想mp3(1-10).rar
善导大师思想mp3(11-26).rar
善导大师思想(27-43)mp3.rar
法然上人念佛安心法语mp3.rar
慧净上人开示
纯粹的净土法门mp3.rar
《观经》下品下生之含&mp3.rar
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mp3.rar
广州净土宗宗旨开示(慧净上人).mp3(本讲座无视频资料)
智随法师开示
判教史略要MP3.rar(本讲座无视频资料)
佛说无量寿经读诵mp3.rar
净宗法师慧净上人讲法及问答电子书.rar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妙舍法师:懂因果佛法给你不惧一切的力量--学佛网
&妙舍法师:懂因果佛法给你不惧一切的力量
发布:欢喜&[ &]&& 日期: 16:20:00&&
  文:妙舍法师  漕溪一滴润我心  六祖悲智耀古今  千古绝唱音犹在  法筵传灯灯无尽  因果,又叫业因果报。因,就是原因,也叫因缘。果即结果,又叫果报。业指一切身口意活动。因果报应就是身口意三业的造作必定招致相应后果的规律。它是佛法的基础,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则,是遍及一切的真理,是宇宙人生森罗万象、璀璨多姿的奥z,是每一个生到这个世间来的人都应该学习和掌握的。因为虽然避苦趋乐是众生的本能,但如何才能离苦得乐却不是众生生而知之的。下面,末学从体、相、用三个方面来谈谈对因果的认识。  首先,一切现象界都是因果的相,我们无时不刻不生活在因果中。  2008年末学参与了汶川大地震的救灾,采访了一位抗震英雄。地震发生的时候,他随着慌乱的人群向山上跑。这时,他突然看见边有一支山羊正在拼命挣脱拴住它的绳子。他于心不忍,顺手为山羊解开绳子。谁知得到自由的山羊不逃生,反而咬住他的裤腿,拼命往相反的方向拉。他立刻就明白山羊的意思,大声呼叫让乡亲们赶紧回头往后跑。不一会,听到身后轰然巨响,大山坍塌,掩埋了刚刚他们跑过的地方。  好险!一念慈悲,他救了山羊,山羊马上救了他。然后他马上又救了一个镇的人,他们马上拥戴他,选他做了县长。这是末学见过的最快的现世因果连锁报应。  大地震发生的时间是农历四月初八,凡是佛教徒都知道这是什么日子。很多人质问:“佛不是大慈大悲吗?为什么会在这一天发生这样的灾难?如果说是因果报应,死了那么多人,难道他们都是坏人吗?为什么连婴儿也不放过呢?他们究竟造了什么业?!”  古今中外,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不想离苦得乐。但自从我们到这个世界上,就不得不感受生老病死、爱恨别离等各式各样的痛苦,即便有暂时的欢乐,也不过如露珠闪电、梦幻泡影般转瞬即逝,了不可得。我们为什么会遭遇到这一切?我们将何去何从?生死之间悲欢离x的命运是谁在主宰?我们生命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因为愚痴无明,对于痛苦灾难,我们只能被动挨打。我们受伤了,却不知道伤害我们的到底是什么?大到国家,小到个人、家庭和团队,我们都在不停地逃避我们认为是痛苦的东西,追求我们认为快乐的东西。我们想在人生的游戏中取胜,却对游戏的规则一无所知。  面对一双双迷惑的眼睛和一颗颗痛苦的心灵,末学经常给他们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2500多年前的古印度,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乔萨罗国的琉P王因为被释迦族侮辱,发誓要消灭整个释迦族。佛陀劝阻了三次,还是没能成功。当琉P王的军队攻进迦毗罗卫国的时候,佛陀的弟子中被称为神通第一的目连尊者祈求佛陀前去相救。但佛陀说这是释迦族的因果,暂时很难改变。目连尊者便发慈悲心,用神通将500个释迦族人装入自己的钵里,并举到天上。然而,当屠城结束,尊者把钵拿下来看时,这些入早已化为血水,无一幸免。  尊者于是请佛开示其中的原由。原来,在很久以前,迦毗罗卫国附近有一个村庄,村内有一个湖泊,湖里有很多鱼类。有一天,湖内的鱼被村民全部捕捞起来,连最后一条大鱼也没有幸免。全村中除了一个小孩以外,全都饱餐了鱼肉。而这个小孩虽没吃鱼肉,但是当他看到大鱼在地上痛苦挣扎的时候,用竹竿敲了大鱼的头三下。因果不虚,那个时候的大鱼转生为现在的琉P王,军队就是那些被吃掉的小鱼,当年的村民就是如今的释迦族人。而那个没有吃鱼的小孩,就是后来的释迦牟尼佛。但是因为打了鱼头三下,在这场屠杀中,释迦牟尼佛也示现了三天头痛的因果业报。  很多人听了这个故事后,都没有再怨天尤人、悲愤不平了。为什么?他们懂得了因果。真理自然有征服人心的力量。佛教为什么几千年立于不败之地?因为佛法是宇宙人生的究竟真理。那么佛教的因果观与外道有什么区别呢?  佛教建立了业的正因果观,破斥了外道的断见和常见,以及错乱因果的邪因果观。上面这个强大的例证至少说明了因果的几个特质:  第一、因果不虚,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楞严经》说:“假令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没有村民对鱼的一网打尽,就没有琉P王对释迦族的赶尽杀绝。  第二、因果通三世,不是人死如灯灭。《观无量寿佛经》里说到上品中生的条件“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什么叫深信因果呢?一般凡赶嘈拧吧朴猩票ǎ裼卸癖ā苯行乓蚬步邢质酪蚬R怨嵬ㄈ赖牡览砜吹毕碌目嗬止蠹巧钚乓蚬K健坝笆酪颍裆苷呤;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第三、因果是公平、公正的,因果面前人人平等,即使佛陀本人也不例外。因果是法界中唯一无法贿赂的法官。  第四、如是因如是果,因果不会错乱,其精密程度超过最先进的计算机。共业里面有别业,众人造恶时你能够独善其身,众人受苦报时你就能幸免于难。  第五、因果自负,命运是自编自演的悲喜剧,&它不是天或神赐予的。  第六、神通不敌业力,藏在钵里的500人自动化成了血水。就连目连尊者本身,也是示现被外道打死来证入涅磐而随顺因果的,因果才是最大的神通。 
声明:本站为在公安机关登记备案的互动式网站,文章、图片和视频均为网友上传,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
&&&&&&&&&&&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全部:&&&&&&
点击查看本站五明频道类似内容:
(公众号:佛教为主)
(净土法门法语公众号)
(无量光公众号:素食等)
(学佛网个人微信号)
(微信打赏我们)
(无量光慈善公众号)喜马拉雅大成就者的故事
我的图书馆
喜马拉雅大成就者的故事
喜马拉雅大成就者的故事
简介和前言
第一篇 有一种水能涤荡你的烦恼    从最清净法界中等流而出    溪水中,有一种解脱的味道    慈悲与智见汇成一条大河    深山中激昂奔腾的巨流第二篇 圣教传到藏地的日子    翻越喜马拉雅    再次将佛法传入藏区    大手印教授的由来    宝贵的摩尼明珠第三篇 遍敷雪域的甘露    噶举派的圣哲与疯子    从藏宝袋中滚落出的珍宝    采九寺的僧人秋吉林巴    生死无惧第四篇 无名而伟大的成就者们    内在生命的旅程
内容简介  书中收集了百余则像文殊师利友、毗卢遮那、吉祥师子、无垢友等古印度大成就者、莲花生大师及其明妃益西措嘉、玛尔巴、米拉日巴、历代噶玛巴、竹巴昆烈、噶当格西班等古代西藏圣哲,以及更近代的大成就者蒋扬钦哲、巴楚仁波切、吉美林巴、秋吉林巴、蒋贡康楚等人的奇异的故事,深为人们喜爱。这些无以伦比的修行者的行宜事迹,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栩栩如生的可遵循的榜样。
  作者简介  最胜子,法名双杠町曲嘉,自惭为伟大上师阿德仁波切(仲确活佛)最不争气的弟子,上师传承故事的热烈爱好者,修行中的具缚凡夫。
  另一种安宁(代前言)
  生活在今天的人往往有两方面互相矛盾的心态。一方面,我们享用着科学和技术带来的便利:全自动洗衣机和最新研制出的高效洗衣粉让每天都能穿上气味清新的干净衣物成为现实,如果你不愿自己动手的话,只要打个电话,洗衣公司年轻漂亮的家务小姐就会面带微笑,口称“谢谢”地从你手中把要洗的衣物取走;交通越来越快捷和舒适,过去要在马背上颠簸几个月的旅行,今天只要在飞机宽大柔软的座椅里睡上一会儿就能完成;通过电子邮件和网络电话只花上很少一点钱就可以与大洋彼岸的亲友交谈;利用卫星电视还能实时观看心爱球队的比赛实况;在证券市场中可以随意地充当全球最大几家公司的股东……我们总是寄希望科技的下一次进步能够满足我们下一个愿望。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开始抱怨和担忧全球化进程中产生的副作用:水源和食物被化肥和农药的污染;暴力犯罪率在1950年以后的50年里几乎上升了8~10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急剧下降;汽车使得城市的空气质量一天不如一天;甚至连银行存款因网络黑客的侵犯不翼而飞的事件也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讨论的话题……。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科技征服自然的进程有没有终点?人类亲手缔造出来的现代文明是不是真的会让几千年的传统从此退出历史舞台?面对这些问题,发展主义者们“Yes”的回答声越来越连他们自己都信不过了。  在中国,一般的传统主义者们把希望寄托于儒家文明的重光和社会美德的重建。似乎伦理纲常那一套真的“能振衰补敝,改变历史时代而使其安和康乐”。(南怀瑾,《论语别裁·前言》。)  在西方,也有不少人认为,“社会的大分裂”有待于一种“大重建”,而“大重建”的源动力则应是清教徒自律精神的再现。  我们不能否认孔子、耶稣、朱熹和加尔文的智慧,儒学与耶教的价值,但是同时我们也不应忘记中国与欧洲的现代文明正是其传统社会绵延数千年后不得不变革的产物这一事实。  以儒家文明为例,其所标榜就是“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的精神,要使本来平等的每个人分出个等级来,“尊尊”、“畏大人”,要“节民心”,使社会“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这虽然能让社会安定团结,但早在制礼之初,《礼记·表记》中就已有了“周人……其民之蔽,利而巧,文而不惭,贼而蔽”的说法,与孔子同时的老子更直截地提出了“大道废礼义兴”的名言。  那么,有没有另一条道路,另一种传统,另一种安宁存在呢?有没有一种不是以压抑人性为代价,也不是以刺激人欲为导引,而是把实践、开发生命中本有的喜悦宝藏作为达到生命内在安宁的途径,既不导致贪婪、轻躁、虚荣,也不产生迷妄、嗔恼、虚伪,而是具有轻安、温柔、和易的效能的传统呢?  有的。近些年来,世界上最大的一片高原——中国西南地区,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注意。在卢沽湖畔,摩梭族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地保持着自己的民族传统;在中甸、丽江,“香格里拉”已成为人们谈得最多的话语;在凉山州,彝族的毕摩们带领着村民们以一种外人不好理解的态度生活着……。而这片高原上最主要的居住群体——数以百万计的藏民们,则不仅身体力行着“另一种传统”,享受着“另一种安宁”,而且,他们还用其优美的口头文学方式,让这“另一种安宁”、“另一种传统”,能够透过脍炙人口的新老故事而传播到四方,传播到将来。在这些故事中,藏民独特的生活态度得以最完整和原汁原味的保存。让我们先来看看格西班的故事:  格西班是西藏著名的大修行人。在西藏,许多修行人都依靠施主的供养而生活,格西班的供养人以喜好清洁而著称。一天清晨,格西班听说他的供养人下午要来看望他,花费了大半个早上把佛堂打扫得一尘不染,清洁极了。然而,就在他刚刚迈着满意的步伐走出佛堂的第二瞬间,他习惯性地护念起自己的起心动念,并且当即就发现在清扫佛堂时自己原来并不纯是为了供奉至尊佛陀而是混杂有希冀施主心生欢喜并多施供养的贪欲。“我怎么会作出这样可笑的发心?”格西班轻轻地嘲笑着自己,从地上抓起一把细土,随手就向供台撒去。  这个被誉为“全西藏最殊胜的供养是格西班的一把土”的故事,至今仍能让我们从中看出阴性喜乐文明与阳性戒律文明的重大区别。更重要的是,在西藏,直到今天,还在不停地产生出新的好故事。而且,伴随着藏族精神导师们走出高原与外界接触的增多,这些故事也变得越来越富有现代性了。下面是笔者的一位朋友口述的亲身经历:  1996年的一天,我和来自青海的扎西活佛在北京相遇。  扎西活佛是噶举派著名的大成就者。在此之前,很长一段时  间,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有些古老而刻板的规矩是  否必须要坚持。  令我想像不到的是,第一次见到扎西活佛时,他竟然熟练  地驾驶着一辆保时捷跑车,并向我招手让我上车。我按捺住  好奇和惊讶钻进车子,半天说不出话来。经过第一个路口时,  正逢红灯。扎西活佛把车停下,用手一指交通警察,然后用流  利的汉语说:“警察也许并不比我们聪明,但我们还是要听他  的指挥,这是因为他代表了一种‘道’。”正在此时,一辆鸣着  急诊笛的救护车不顾红灯飞驶而过。“但有的时候也可以不  管那么多,如果有必要的话。”扎西活佛笑着补充。  一瞬间,许多在我心中缠绕已久的结绊陡然解开。  毫无疑问,这些故事是古老而常新的藏族社会带给全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它们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今天能接触到它们的幸运者,让人们从中得到许多不同寻常的启发与欢乐。我们想和更多的人分享这一切,就着手收集、整理出了这本故事集。
  摩诃力  2004年9月
第一篇 有一种水能涤荡你的烦恼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佛法,都来自古代的印度,来自释迦牟尼佛陀。由于他的伟大功德,佛法这种涤荡烦恼的甘霖,从最清净的法界中等流到了人间,在他的教化之下,佛法首先在印度的大地上昌盛流行,在那里,人们最先认识到了解脱、慈悲、智慧、神通、业力……
从最清净法界中等流而出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佛法都来自古代的印度,来自释迦牟尼佛陀。
  超越诸毒   佛陀坚决反对把神通看作生命中的头等大事。但在能利益众生的时候,他也从不吝于施展神通。而且,佛陀还每每透过施展神通而让见闻者得到比神通本身宝贵得多的利益,种下解脱轮回之因。   释尊的名望与日俱增,引起了一位名叫千伯的外道教师的妒忌。因为他从前的许多学生和弟子都改道而投于佛教的门下。他妒忌得发狂,决定要报仇。  千伯有位学生叫帕贝,帕贝的妻子已经成为佛陀乔达摩的虔诚信徒,而帕贝好像也岌岌可危地快改信佛教了。帕贝的妻子想邀请佛陀和他的出家弟子们到家里接受供养,千伯拼命反对,但这位心地清净的妇女坚持一定要这么做。  狡诈的千伯无可奈何,就对帕贝的妻子说,“如果你一意孤行要做这傻事,帕贝就遂你的愿好了。”可是私下里,他却对帕贝说:  “如果这位新的老师,释迦牟尼佛,真的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具备遍知、智慧和慈悲的伟大力量,他就应该能够预知任何可能发生的不幸;如果他名不副实,那么你的妻子盲目地跟随众人接受新的教义不就是一件傻事吗?这样吧,在你家刚跨过门槛的地上挖一个大坑,里面填满烧红的木炭,上面用薄木板盖好。如果佛陀真的全知全能,他自然就不会跨过门槛来,但是如果这位新上师只是个冒牌货,他就会踩在假地板上,跌入火坑被烧死。你看怎么样?”  更狠毒的是,那卑鄙的千伯还交代帕贝在供养的食物中下毒。万一佛陀能侥幸走进屋子,过了第一关,那么第二关,就不见得有那么好的运气了。如果佛陀真是全知全能,他就会谢绝享用下了毒的食物,并且让他的弟子们也不吃。  愚蠢的帕贝很高兴。他什么也不懂,只觉得方案很周详。这也难怪,他又怎么会懂得这些教派之间的是非,更不可能去怀疑自己老师的人格。  他们的密谋被帕贝的妻子偷听到了,她吓得说不出话来。虽然她对佛陀的全知全能大有信心,但万一佛陀的弟子或比丘,修行不够深厚,看不出这个阴谋,不也会成为这卑鄙毒计的牺牲品吗?帕贝的妻子现在才看清了千伯的狡诈,她极力规劝她的丈夫。  虽然她竭力劝说,但是身为一个女人,在那个时代、那个地方,她的意见是微不足道的。她的丈夫一点也听不进去,还把她锁进一间储藏室以免妨碍计划的进行。帕贝的妻子只好虔诚地祈祷不要出事。  在供养的前一天,帕贝挖好了陷阱,并送贴子邀请佛陀和他的出家弟子们前来接受午餐供养。千伯住到帕贝家的一个房间里,好在幕后观看。  佛陀接受了邀请,当然,他预知一切将会发生的事情。佛陀对所有的弟子们吩咐:  “我们都去帕贝家接受午供,但是记住,所有人都要跟在我身后走,绝不可以在我跨过门槛之前进入屋内。”  然后,他们就全体出发了。  当他们来到帕贝家时,笑容温和的佛陀径直走入,帕贝和千伯的眼睛死死地盯着那块木板。可是他们却看到——当佛陀赤裸的双足踏上木板的时候,连同周围宽阔的整片地板都奇迹般地化作一个美丽的湖泊,湖里盛开着纯净的莲花。天鹅、飞鸟和鸭子在水间嬉戏,佛陀每走一步,一朵光辉的白莲花立刻从他脚下升起。  目睹这奇妙的景象,全部在场的人都惊呆了,特别是惊惶失色的帕贝。当佛陀仁慈地对他微笑时,他只是手足无措地站在那儿。这位主人第一次了解到自己的愚蠢,他只好老老实实说出了千伯整个的卑鄙计谋。  佛陀耐心听完帕贝伤心的忏悔后说:  证悟的人无分别,  何来利益与伤害?  证悟者超越三毒的剧火——贪、嗔、痴,  凡火何能伤?  愚昧可怜的帕贝现在终于完全相信了,佛陀确实悲智圆满并且全知全能,而不像许多流浪的圣士和瑜伽士那样只懂一点神通。他坦承食物也下了毒,请求当场另煮新食来供养佛陀和僧众。但佛陀又以偈颂告诉他不必另换:  证悟者得自在,超越善与恶,  故无利益与伤害;  证悟者已能转化三毒有害的影响力,  贪、嗔和痴,  凡毒与我何所伤?  僧众们坐下来接受供养时,毒食都变成了甘露。  此时此刻,还有一位目瞪口呆并且羞愧难当的人,那就是躲在屋后的千伯。他从后门惊惶失措地逃走了,从此那片地区的人再也没有看到他。  帕贝把他的妻子从储藏室里放了出来,她虔诚的信心被证明了。真理获胜,邪恶降服,不信者改信。后来,帕贝和他的邻人们都成为佛陀忠实的追随者。
  没有芥菜子交给佛陀  生与死,是凡夫世间的头等大事。但在佛教看来却非如此。圣者们常说:“纵使生生世世享用丰盛远超天人,并无丝毫快乐能生我心中;唯有自离轮回并使他人离轮回,方是我所唯一乐欲为!”  在耶稣基督500年前的佛陀时代,有个伤心欲绝的母亲要求谒见佛陀本人。她的幼婴刚刚夭折,孩子的尸体托在手上。母亲嚎啕痛哭,所有慈悲的比丘都为她祈祷。  慈悲的佛陀出来看她,以平静微笑的双眼凝视婴儿的尸体。佛陀难以言表的亲切与温和立刻感染了她。  妇人哭着对佛陀说:“至尊,我的儿子死了,您能让他复活回到我身边吗?他是我们全家的希望,我们等了许多年才生了他,现在他却被突然的不治之病夺走。您无所不知,超越生死,请您展开法力让他睁开眼睛复活吧!这么快就从我身边夺走孩子,太不公平,我们知道您神通广大,求求您救救他吧!”她衰伤地恳求佛陀。  佛陀并未立刻答复,他轻轻地触摸幼儿冰冷的眉毛,然后说:“善女人,到城里去,向每一户从没有亲人死亡的家庭讨一粒芥菜子,当你收集好这些芥菜子时,带来见我,我或许有些办法。”  妇人太高兴了,她向佛陀顶礼并恭敬地吻佛的双脚。佛陀把手放在她头上作为加持。然后妇人急急忙忙抱着孩子的尸体离开了,赶着挨家挨户去找没有死过亲人的家庭讨芥菜子。可是整整一天过去了,根本找不到哪一家没有死过亲人。人们听说了她的悲惨遭遇以后,都十分同情她,愿意给她芥菜子,可是她坚持一定要符合佛陀所说的条件。  到了黄昏她累得支撑不住了,还是没有找到一粒合乎条件的芥菜子,但是在她烦忧的心里逐渐了解到一件事。  “这不是所有众生必经之路吗?”她自忖:“所有的家庭都经历过悲痛,不只是我一个。所有的人有生也必有死,这是生命的基本事实。原来佛陀是用这种方法来教我真理!”她顿时明白过来,于是对着佛陀住处的方向恭敬地顶礼。  日暮之时,那死去的婴孩仍在怀中,她回到了佛陀暂时的住所。虽然妇人一粒芥菜子也没得到,但她并非空手而回。她的内心已经了悟,就像那熊熊燃烧的火炬一样光明。  她一步一拜地走向佛陀,把死去的儿子放在佛陀面前,说:“慈悲的正觉者,我现在知道人死不能复生。您要我去向那些从来没有亲人死过的家庭讨芥菜子,而这样的家庭我一户也找不到。现在我明白了,真理之光已唤醒我了。请将这个可怜的小孩火化,并请为他祈祷吧,您给了我和生命一样伟大的礼物,我相信您的祈祷一定能让这个小生命投生到更好的地方,最后得到解脱与开悟。”  全知全能的佛陀微笑着应允了。
  反求诸己  相同的语句由不同的人讲出来,其效果也会不同。伟大的导师们往往拥有一种“具身威德”,佛陀无疑是这些导师中极重要的一位——如果不是最重要的一位的话。  有一天,佛陀在乌鲁瑞拉附近浓密的森林里禅坐。忽然有一群愤怒而焦急的村民闯到他面前,问他有没有看到一个女人从这儿逃走。  周围的人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原来,他们中有一个有钱的单身青年,前一天晚上,他宠爱的妓女发现了他藏在床下的钱,偷偷地拿着跑了,于是他的邻居和朋友全部出动帮他追捕,恰巧在这儿遇到了佛陀。炎热的森林里到处是瘴疠和猛兽,折腾了一夜,大家都已经疲惫不堪。  佛陀没有立刻回答他们的询问。等大家都安静下来以后,缓缓地开口说道:  “与其在危险的丛林里毫无希望地寻找金钱和一个女人,何不好好寻觅你们真实的自我?”  佛陀焕发出宁静、安详的容光震撼了疲惫的人们,他们忘记了原先追小偷的事,认真地思考佛陀的话。  后来,这些村民都成为佛陀的追随者。那个单身的青年出了家,并且证得了果位。
  松紧要合宜  既不住于左,  亦不住于右,  这就是中道。  一段木棍想要顺河而下,  它应该如何是好呢?  印度僧人苏诺那努力地学习禅坐,非常精进。可是日复一日,却似乎毫无进步。  苏诺那总觉得自己还不够放松、不够专注,可是他越是想着要放松就越是放松不了;越是努力要控制散乱的念头,念头就越多。他的精神很苦恼,觉得在修行的道路上受到了挫折。  于是他就去请教佛陀这个问题。  佛陀没有直接回答,他亲切地询问:“你还记得你年轻没出家前是怎么调西他弦(西他是一种印度乐器,类似吉他)的吗?什么时候的音乐最美妙?是弦紧绷呢,或是弦松驰的时候?”佛陀确实是一位伟大的导师,他非常清楚每个弟子的过往,苏诺那以前的确是个乐匠。  “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尊贵的佛,中道与平衡永远是最理想的。”苏诺那说。  佛陀点点头,微笑着说:  “修禅定也是如此,年青的比丘。同样的,你必须调整你心的松和紧,慢慢地找出最适合你的情况。不要过分担心进步的问题,持之以恒是成功的秘诀。练习,练习,还是练习!”  关于禅定的修行,西藏施身法祖师玛姬拉准唱道:  只要安住于自然状态中,  为何尝试在空中打结呢?  先松松地上紧,  再松松地放宽,  不执守于一切。  当它走时,就让它走。  宽坦安住在你当下之中。
  高贵广大的心量最重要  从前因痴愚,常遭人斥詈;师兄撵我走,令我回家去。  我即被遥弃,走向寺门口;因恋我佛教,实不愿离去。  佛陀及时来,以手抚我头;领我回寺中,殷勤牵我手。  佛陀施慈悲,赐我布一方;教我因布洁,习禅修观想。  我遵佛之教,于法用情深;为求罗汉果,登时入禅定。  ——周利槃陀伽  扫地大师周利槃陀伽生于舍卫国一个婆罗门家庭。他的反应非常迟钝,连他父亲都无法教会他世袭的婆罗门宗教习俗。最流行的印度教圣典《吠陀经》,槃陀伽既不会读也不会写,甚至连一行都记不得。  槃陀伽的哥哥却很聪明并且博学有礼,得到所有婆罗门教徒的喜爱。当他们的老父死后,兄弟二人遇到一些佛陀的弟子,不久,哥哥就出家为比丘,槃陀伽则被认为太笨不适于出家,只好独自龌龊地住在附近。  有一天,槃陀伽的哥哥鼓励他去求阿难(佛陀的侍者)让他出家。槃陀伽说:“像我这么低能的人,不敢奢望能成为殊胜的佛陀僧人啊!我甚至连最简单的偈颂也记不住,每个人都知道我太笨了。”  哥哥很同情地鼓励说:“弟弟,在佛陀慈悲为怀的教义下,社会地位和学习能力并不重要,高贵广大的心量才是最重要的!你一样也可以入门修道的,你自己去找佛陀吧!”  于是槃陀伽很恭敬地来到佛陀及其弟子阿难面前,请求成为佛陀的弟子。全知的佛陀洞悉槃陀伽谦卑和纯净的心,就在给孤独园,要阿难尊者为槃陀伽剃度出家。  阿难教了槃陀伽这么一个偈颂:  诸恶莫做,使自己免予邪恶的思想,  众善奉行,莫执自我,  正念、正知、正命,  则能免于伤害、烦恼,  这就是诸佛教示。  3个月后,可怜的槃陀伽仍然记不得这么一个短短的偈子,而所有其他的新出家众早就把整章经典背熟了,就连当地的牧羊人也都熟知好几个这样简单的偈颂。  槃陀伽灰心丧气地去见阿难尊者,恳请能给他其他的教法及指示。但是试了几次之后,阿难发现自己还是没法教会他,只好对他说:“如果一个人无法学习并记忆任何事物,出家的目的是什么呢?”  尊者摇摇头,祝福他之后,就让他走了。槃陀伽觉得很伤心,独自一人坐在给孤独园外,一直坐到隔天,佛陀发现了他。  慈悲的佛陀直觉地了解所有发生的事情。槃陀伽禀告佛说:“世尊,我不是一个真正的修行者,也不是一个好比丘,这究竟错在哪里?我是有什么恶业吧?”  佛陀告诉他:“因为你上一世是一个过度骄傲的婆罗门学者。他无情地诋毁其他学者的教义,只为了谋求自己的利益,并假称拥有神通。所以这一世你要受缺乏智慧的痛苦。”  槃陀伽点点头说:“是啊,打我从小时,老师们都骂我蠢笨,像我这样笨的人要怎样才能摆脱这种痛苦呢?”  佛陀以偈颂回答他:  宁为智者所轻,也不受幼童之赞,  自知己为幼童者,宁为智者;  自夸聪明者,实是幼稚笨者。  佛陀决定要亲自教他。他想了想,就要槃陀伽通过勤快地打扫寺院、帮其他比丘擦拭鞋子来清除业障,同时要边扫边念诵和思考两句话:“拂尘”、“扫垢”。  “槃陀伽,你能扫寺院和擦鞋子吗?”佛陀问他。  槃陀伽回答:“世尊,我可以学习扫地和擦拭,但我实在记不得那两句法语。”  佛陀要他跟着自己复诵那简单的两句:“拂尘”、“扫垢”,一遍又一遍地一起背诵。槃陀伽总算铭记在心了,于是佛陀为他祝福后离开了。  可是当槃陀伽开始扫寺院时,他发现自己又不知道刚才佛陀亲自教他的那两句简单的话了,幸而阿难尊者还在庭院,槃陀伽就烦请尊者在他勤劳工作时,能提醒他应该要念诵的句子。在阿难的帮助下,最后,他终亐记熟了这简单的偈子,而且能—边扫地一边思维了。  扫地的时候是没有问题了,可是槃陀伽发现在擦鞋子的时候,他把刚才能背过的话又忘掉了。耐心的阿难再度教导他。槃陀伽看来的的确确是所有佛教僧人里最迟钝的一个了。  慈悲的佛陀以他神奇的力量加持,使寺院和比丘们鞋上的灰尘无穷无尽,好让槃陀伽不停地忙。用这个方法,睿智的佛陀增长了槃陀伽的修行。只要还有事做,槃陀伽就会不断地将佛陀的教诲记在心上。到后来“拂尘”、“扫垢”竟变成了他的真言。普通人嘲笑这个愚蠢的家伙,却也不得不感叹他的信心与勤勉。不过有智慧的人认为他是一个真正的比丘,虽然有先天上的不是,却仍然在认真地清除业障、寻求开悟。  槃陀伽很认真地工作,按照佛陀的交待,恭敬虔诚地扫地擦鞋。而且,他将佛陀教给他的几个字背熟以后,仿佛压抑不住地开始更深一步大探究它的意义。寺院的灰尘无穷无尽,他的觉观却在心灵深处绽放。  “佛陀说的‘尘’、‘垢’的意思是指外在的尘垢呢,还是内在的尘垢?”他沉思,“什么是外在的尘垢?什么是内在的染污?我的业障在那儿?”以这种方法,这位最愚笨的扫庙僧不知不觉地在他日常杂务中进行禅修。  有一天,槃陀伽静静地在扫庙的同时自我观照,他似乎依稀感觉到,佛陀所开示的一个偈颂很自然地在宁静的内心中升起。实际上那些句子佛陀何时说过,他根本就不可能记得,更别说要背熟它:  尘是执着,而非泥尘,智者弃之;  垢是嗔恨,而非泥垢,智者弃之;  尘垢是无明,此外无他;  智者清除此污垢与障碍,  即得解脱。  因为这瞬间浮现的偈颂,槃陀伽顿悟到,执着、嗔和痴这三毒是轮回的根本!他打破了自我的幻象和一切迷惑的根本。在场的人们惊讶地看到,愚笨的槃陀伽放声呼叫:“看见了,我清楚地看见了!敬礼世尊!”他终于透视幻象而证得开悟。  精进禅修许多年后,槃陀伽成为十六罗汉之一,广为弘扬佛陀的教法。每个人都很惊异,僧人中最笨的比丘竟能达到如此崇高的心灵成就。一次,槃陀伽阿罗汉教导12个心存疑惑的比丘尼和一大群数不清的在家人,其中12000人当场证得了不同层次的开悟。  又有一次,佛陀接受一位医生供养午餐。除了扫地僧槃陀伽外,全部的比丘都被邀请了。但佛陀却不肯进食,而是在他身旁摆了一个座位。直到这位没受过教育的阿罗汉槃陀伽被请来,坐到那个位子上以后,佛陀才开始吃饭。  佛陀亲口说,在他众多弟子巾,最擅于转化他人心念的,就是善良的阿罗汉槃陀伽——扫地大师。时至今天,据说那些无法记忆和了解佛陀教法的人,只要是全心全意地向槃陀伽祈请,都能开展他们的心智能力。槃陀伽印证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对于内心的开发,真诚的心灵修持远比智能知识更为重要。
  比丘的金象  比丘是佛教的僧侣。迦叶佛是释迦牟尼佛之前的一尊佛。摩竭陀是北印度的一个王国,在贝那拉斯的东边,佛陀在菩提迦耶的菩提树下证悟后,常常在此处活动。  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有个俊美的男婴出生在摩竭陀国一个富有家庭,男孩被取名为果帕拉。在他出生的时候,一头金色的大象出现在这户人家的大储藏室内。   一位占卜师观察星象,告诉孩子的双亲说,这男孩前途伟大,金象代表果帕拉以后将大富大贵。大家听了都欢喜欲狂。  男孩和他的宠象一起长大,难分难舍,不论果帕拉走到哪里,金象都跟着他,并留下小堆小堆的金粪与金尿,令大家十分惊讶。许多人都想知道那些亮晶晶的排泄物是不是真正的黄金,但是大部分好奇的人都知道得太少,因此谁也没有肯定。许多年就这么过去了。  男孩和金象的事情最后传到王子阿阇世耳中。他垂涎那头象的财富,决计不惜一切代价要得到那头金象。  阿阇世继位为王以后,他命令果帕拉将那头神奇的象献给他作礼物,他颁布一道皇室法令:“所有珍贵的财物,例如金象,都隶属皇室拥有,不该被老百姓误当宠物。”  年轻的果帕拉着急地问父亲:“别人怎能从我这儿夺走金象呢?我们同时出生,像双胞胎一样,情同手足。”  他父亲从容地回答:“国王嫉妒又自大,他会不顾一切地去夺取他想要的东西。我们带着金象去见他吧,或许正义会得以伸张。”  果帕拉将信将疑,和他父亲骑着金象去了皇宫。当他们被阿阇世王接见时,父子齐声说:“国王啊!愿您快乐、健康又智慧。”贪婪的国王很隆重地款待他们,然后令他们退去,要他们为了国家和全体人民的利益把金象留在正宫。  父亲牵着男孩的手,恭敬地向国王道别。果帕拉失望地转头看他父亲,父亲却平静地拉着他大步离去。  他们回到家的时候,却发现金象正好好地在庭院里等着他们,果帕拉欢喜地哭了。  父亲告诉他:“儿子,昨晚我做了个梦,梦见国王第一次骑上金象时,它被国王的重量压进地下去了,然后它就出现在我们的庭院。因为有这个预兆,所以我们今天见国王时,我一点也不担心。现在,正义的力量和神奇的象又回到我们身旁了,让我们为正义和美德而快乐吧!”   果帕拉虽然很高兴,但是看到连一国之君都要窃取臣民的财富,他对世俗生活感到彻底失望。后来,年轻人在获得他父母的同意和祝福后,骑着金象到祗树给孤独园,请求从佛出家。   遍知的佛陀不需要果帕拉开口,已经知道了一切。当男孩很恭敬地走近时,佛陀对他坚决地说:“善来比丘,已得清净!”   佛陀的话就是用来剃度比丘的。一说完,年轻的果帕拉立刻现身成一位如法的年轻比丘,顶着光头,身着黄色僧袍,好像他从来就是一位比丘。他美丽、油亮、乌黑的长发不见了,那身平常百姓的衣服也无处可寻,一个乞食的钵出现在他互握的手中。  在那瞬间,他的心灵寂静,有完美的专注力。于是迦诺迦伐蹉比丘诞生了。  当年轻的比丘缓慢、明觉地走入森林,去做每口黄昏的禅修时,金象就在那儿等着他。他们仍然形影不离。  迦诺迦伐蹉最后悟到:所有世间追求的空幻、不满足本质以及所有财富与经验都是过眼云烟。他已从执着的最后点滴——他最宠爱的金象中解脱了。然而,金象执着于他,不肯离去。  经过更深的禅定,年轻的比丘终于现观究竟真理,证得阿罗汉果。大众开始追随他并欢喜听他温和地开示。  有一天.一些商人听说了那头金象和它的神奇粪尿。不论阿罗汉和他神奇的象走到那里,他们就跟到哪里,制造混乱。这些事件很快引起了佛陀的注意。  佛陀唤来迦诺迦伐蹉,对他说:“金象的粪便酷似虚假的金块,引起了世俗争吵的错乱情绪,并造成了大骚动,已经侵犯到僧伽平静业林的和谐气氛了。因此,虽然你并无过错,但金象必须离开。”  迦诺迦伐蹉禀告佛陀说,他自己好几次试图离开这个世间最后的牵连,但那头忠心的宠象还是不肯离去。迦诺迦伐蹉说:“我替它难过,长久以来它对我这么忠心,我如何能狠心舍弃我可怜的兄弟呢?”  佛陀回答:“众生平等有如兄弟,年轻的比丘,众生都平等地想得到解脱,不要流于偏爱。”  正觉者又告诉弟子:“你的金象是你的善果。这善业源于你几世前慷慨地供养了一座白象雕塑,那是迦叶佛为造福众生从无色界投入母胎时所骑的象。现在你可以对它说以下的话:‘我不冉需要你了,好朋友。由于证得解脱,我已经实现了生命的意义。现在,你也必须得到解脱。’对它说三次,用你的祝福和诚挚送它上路吧!这样它也能获得解脱。没有什么比帮助我们所喜爱的人从无明和执着中解脱出来更好的了。”佛陀如此说道。  仁慈的迦诺迦伐蹉向他挚爱的朋友说了慈悲的佛陀告诉他的话。金象立刻在他眼前消失了,投生到天界,最后也得到了解脱。  迦诺迦伐蹉最后成为有名的十六大阿罗汉之一,在美丽的克什米尔一带广传佛法。
溪水中,有一种解脱的味道  2500年前,在释迦牟尼的教化之下,佛法在印度的大地上流传开来,是那里的人们最先明晓并体验着真正的无拘无束、真正的解脱……
  编篮师   佛教中的比丘通常终生持出家戒。放弃比丘的生涯,常常会发生问题,虽然在不同的佛教传统里对于戒律或誓言的解释有别。  阿弥陀佛是无量光佛,住于西方佛土,称作“德瓦千”或极乐世界。虔信者认为往生于此净土是一件既殊胜而又可以为许多人成就的事,  在佛涅槃后几百年的古印度,有一位诚实优秀的比丘,他在森林里搭了一个小屋。每天他都要去森林旁的一个小村子里化缘。村中有个女孩子为他俊秀的外表、正直的举止和那内心深处散发出来的宁静所吸引,不知不觉地爱上了这位比丘。  慢慢地,这位比丘知道了这件事情,他当然婉转地拒绝女孩的接近。可是随着时光飞逝,情况并没有改变,女孩的热情与日俱增,已到了不能自己的地步。渴望已久的东西,她越是得不到就越想得到。她的朋友、亲戚或是村里的长辈们都劝她,这位比丘和他的同修们也同情地开导她,可是全都没用,她的单恋情结不但一点儿也不化减,反而变得极度强烈。  这可怜的女孩子已经变得失魂落魄,她不时地啼哭,还想要自杀轻生。她的双亲绝望了,只好硬着头皮来向比丘提亲。  谦逊的比丘十分为难,他为了坚持苦修当然不想结婚,可是扔下女孩一走了之,一点不顾别人的不幸,自己也办不到。经过认真地思考,为了实践福利众生的菩萨誓愿,这位正直的比丘还是同意了正式的提亲。  婚礼很快地准备并举行。“如果一件事是值得做的,那就应该尽力做好。”那位比丘心想。于是他成了一个很好的丈夫,在各方面都很体贴,而他的妻子也深爱着他。这对夫妻以祖传的编篮技艺为生,他们的小孩后来也跟着一起工作。每当编篮子的时候,这位还俗的比丘双唇一直在不停地颤动,似乎还在默诵祷文,只有这一点还能让人看出他原来是个虔诚的比丘。  他的诚实正直很快就使小生意变得很兴隆。当地人们普遍认为还俗比丘手编的篮子是吉祥的,如果买一些回去,幸运和兴盛就会降临在他们身上。  几十年就这样过去了,这个家庭兴旺了,这个村子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上也都更加繁荣。这位正直的编篮师,背早驼了,但人们还经常请他提出忠告或给予祝福。他的孩子继承他的风范,子传孙、孙传子,代代无已。  后来这对恩爱的老夫妻相继去到另一个世界,他们各自奇妙地投生到西方极乐净土的莲花苞中,阿弥陀佛授记他们终将开悟成佛。阿弥陀佛告诉他们:“编篮大师,由于你的无我,放弃了自己原来选择的寺院生活来救一条性命,真正成就了出离、利益众生和崇高的精神意义,因此大大减短了你到达涅槃彼岸的路程。和你的业力相关的人们也都一同受益。”
  牛的业  相信业力的存在与轮回的真实性有利于去除烦恼和增加欢乐。  因为这是真实的……  很久以前,在克什米尔住着一位名叫米惹西的僧人,是个严守佛教戒律的典范。经过长时间的禅定,他具足神通。他的许多弟子曾看见他们的上师能在空中飞行,知道他能看透他们的心念。这位上师知道过去,并能正确无误地预知未来。  这位伟大的比丘是位素食者,而且固守佛制,过午不食。有一天,他在房外架起一口大锅,点着了火,打算染一染他赭色的旧僧袍。恰好当时有一群怒气冲冲的人正在寻找一头刚丢的小牛。他们找到这儿来,打开锅一看,发现里面全是染色的碎片和血一样颜色的水。于是他们大叫说米惹西偷牛来煮着吃了,米惹西也没申辩,听任他们把他捉走了。  这群人把米惹西带到邻近的村子,在他们的首领那儿私下进行了审判,并且草草地判决将沉默的老比丘用铁链锁起来扔进牢里。奇怪的是,老比丘没有为自己的冤枉辩解,也不乞求获得释放。他的弟子求他开口说明真相,但米惹西就是一言不发。  几天后,那只遗失的小牛被村民找到了,他们知道冤枉了老比丘,请求他们的首领释放他。但十分倒霉,那首领因为有其他重要的事情分心,这案子被耽搁了好几个月,米惹西就一直被关了下去。  最后,老比丘的几个重要弟子实在忍不住了,亲自去求见国王。国王听了他们的叙述非常诧异,一位尊贵的上师,被冤枉关在污秽的洞穴里6个月,这真是少见!他害怕这严重的冤狱会造下莫大的恶业,相关的人会得到报应。因此,国王下令,立刻释放老比丘并且请他前来,以求弥补。  最后庄严的老比丘来到了国王面前,国王请求他宽恕,并谦恭地问老比丘:  “因我的疏忽而对您造成这么可怕的错误,我该怎么补救?我一定会处罚那些造成冤狱的人!”  米惹西回答说:“尊贵的国王,请不要处罚任何人,这是我的报应,我很乐意承受。如果一个人以前没有种下恶因现在是不可能受苦果的。”  国王很奇怪地问:“为什么?尊者,您曾经种下过恶因?”  米惹西解释说:“是的。在几世前,我曾做过一次小偷,从村民那儿偷了一头小牛。后来被追赶得急了,就把小牛扔在一位正在森林里禅坐的阿罗汉附近,结果使那位证悟的比丘被村民冤枉,锁在洞里关了六天。”  米惹西垂着眼继续说:“尊贵公正的国王,因为那桩恶业,我好几世堕在恶道里受煎熬。现在,我的恶业终于完全偿还,罪业也已经清净,因此,对于您和您的臣民,我只有感激和尊敬。”  说完后,他低首致礼,然后静静地回到森林里,继续他安详的禅修。
  两个邪灵   佛教非常明确地指出能力与智慧是两回事,并认为只有能力而无智慧可能会招致严重的恶果。一些药叉邪灵就是如此。基于如是见解,佛教反对邪灵崇拜。   佛陀涅槃后几百年,在摩竭陀地方住着两个邪恶的婆罗门教徒,一个叫帕那,一个叫那瓦。这两个人吃肉嗜血,以宰杀动物取乐,他们还拦截过往的旅人,抢劫房舍,令当地人恐慌不已。后来他们终于被阿加塔沙楚国王的警卫抓到,扔进了牢里。  虽然身陷囹圄,但帕那和那瓦仍然不思悔改。他们利用这几年搜刮来的不义之财,匿名安排去供养阿加塔沙楚国内尊贵的僧人和阿罗汉们,希望借此积聚福德和好运。他们假惺惺地请求僧人为他们做祈请文:“由于这虔诚的供养,愿慷慨的匿名施主所有的愿望都能圆满实现。”  同时,他们自己也偷偷祈祷:“借着这些供养,以及神圣僧伽们强有力的祈请,愿我们能投生为药叉(邪灵),在未来的摩竭陀国内抢劫报复。”  和一般的祈请文没什么两样,这些邪恶的祈请文最后实现了。这两个误入歧途的匪徒很快地在—场瘟疫中死在牢里。他们随着恶毒的愿力,转生为摩竭陀的药叉。他们在夜色的掩护下四处作恶,残害生灵,还到处散布恐怖的瘟疫,大片大片的人和牲畜莫名其妙地死去,全国都弥漫在绝望之中。  —位睿智的老占星家发现了瘟疫的缘由。他邀请佛教的第三代祖师——证悟的商那和修尊者到舍卫城来、阿罗汉能用精神的方法来降服药叉,根除祸患。  商那和修阿罗汉很快就到了。他乘两个药叉出去的时候,预先藏进他们占据的山洞。当药叉们从乡下抢劫归来,走到洞口时,突然感觉到圆满阿罗汉藏在里面。于是他们大为震怒,施展魔法,用神力轰击洞穴,巨石随着冲天的轰鸣纷纷坠落。药叉们希望这些大石头能把阿罗汉砸死,可是商那和修阿罗汉安然无恙地端坐着。巨大的石头落到他头上时,神奇地偏离了方向,掉在他四周的地方,排列围绕成一个小石圈。  药叉这样狂怒着,连续发威三次,清净的阿罗汉三次都不为所动,很舒适地坐在原地。  一计不成,又施一计。恶魔们从附近树林搜集来木柴,堆在洞口点燃,想烧死商那和修阿罗汉。正在他们得意的时候,忽然看到火焰从洞口升起,弥漫到天空,转而向他们直扑过来。他们掉头就要逃跑,而火舌已经追上他们,把他们团团围住。阿罗汉出现在火焰的上方,两个恶鬼走投无路,吓得趴在地上求饶忏悔,一五一十地交代自己干过的坏事。  在他们忏悔的同时,周围的火焰逐渐熄灭,商那和修阿罗汉为他们开示崇高的佛法。面对新的上师,他们内心顿时充满悔悟、信心和虔诚,发誓要放弃一切恶行,遵从佛陀的教法。这两个药叉终于清净了他们的恶业,长养善行,转生到了好的地方。
  一位比丘的梦  处昼多缘境,良宵记念通,遂令于睡内,重忆本时容。  ——义净大师  借助梦来觉醒众生,是佛教中十分重要而又常用的方法……  伐阇罗弗多罗是北印度居桑比国优大叶国王和瓦佳德依王后的儿子,年轻时就表现得不依恋世俗事物。后来他有幸遇见了尊贵的阿罗汉迦旃延,更加坚定了放弃世俗生活的决心,于是王子在父母同意下皈依了阿罗汉。阿罗汉教导王子,为他剃度出家,然后他们就离开了居桑比国,因为俗话说:“远离家园便成就了一半佛法。”  一个晴朗的早晨,这位出家的年轻王子照例去化缘,无意中,他走进了一个小国国王普拉昌达正宫的庭院。几位妃子被这个年轻比丘俊秀的外貌和正直高贵的教养所吸引,邀请他坐到她们中间,并用王室礼节来款待他。在妃子们的赞许下,伐阇罗弗多罗自负地大谈起大慈悲佛陀成就心智圆满宁静的故事。  国王听到了这件事,也赶到庭院的大石拱门下来观看。可是伐阇罗弗多罗讲得很精彩,以至于没有一位妃子注意到国王已经驾临。国王非常嫉妒和愤怒。他对身旁的亲信老臣说:“看,妃子们对我是这样不专,现在连一个黄袍光头的小和尚都能取代我在她们心目中的位置。”  “出家人身旁围坐着妇女实在太不清净了!”老臣们一面应和着,一面命令卫兵,“国王有令,把那个和尚捆起来,打他20鞭。”  命令马上被执行了。被痛打一顿并逐出宫殿后,年轻的伐阇罗弗多罗气愤难耐,他决定要回国继承王位,招募一个强大的居桑比兵团回来消灭普拉昌达国王。  他回到迦旃延阿罗汉那里,诉说了早上的不幸遭遇。他情绪十分激动,马上就要把出家誓言和黄色僧袍退还给上师。迦旃延劝他说:  “佛陀尊者不是一再地说过‘欢乐和痛苦、失去和获得、幸福和受苦、名望和羞辱都要平等接受,不要执着也不要厌恶……这便是远离虚幻之道’这样一句话吗?对那些冒犯自己的人应该忍辱及宽恕,不要放弃神圣的誓言去寻求报仇。”  但是热血沸腾的年轻人一点也听不进去,坚持要放弃崇尚和平与慈悲的誓愿,一心想要报仇。迦旃延见劝阻不动,便心生一计,说:  “那么好吧,你要去就去吧,不过天色已晚,穿越森林的路途非常危险,最好先过一夜,明天你带着我的祝福再启程回家怎么样?”  伐阇罗弗多罗答应了,这个鼻青脸肿的男孩很快裹着血迹斑斑的黄色袍子睡着了。这时,慈悲的老阿罗汉开始运用心智力量传送一个具有启发性的梦给他。伐阇罗弗多罗开始做梦,他首先看到自己回到家园,在父亲逝世后继位为国王。他招募军队,出发袭击普拉昌达国,顺利地将其王宫夷为灰烬,他终于完成了报复。  然而胜利的喜悦并没有持续多久。敌军的主力很快卷土重来,伐阇罗弗多罗的军队在恐慌中被击溃,他自己也被俘虏。他在大庭广众之下被鞭打,接着被带到皇宫城垣上的一座黑色高台上等着被砍头。  正当刽子手拿着一把巨大的两刃刀走向他跪着的断头台时,伐阇罗弗多罗突然看见迦旃延阿罗汉正在下面谦虚地化缘。他害怕极了,用尽全力大喊:“上师啊!请救救我!我错了,饶我一命吧!”  伐阇罗弗多罗被吓醒过来了。他一下子坐起来,看见上师在昏暗的卧室中,正站在自己面前。迦旃延抚摸着男孩的头,安慰他说:“不要害怕,孩子,这不过是一场梦罢了,你平安无事,就在我身旁。”  伐阇罗弗多罗开始明白了:他将要付诸实现的计划,同样也是如梦幻般的不真实。现在愤怒和报复的念头不再来染污他的心地。他心中充满了感激,向慈悲的上师迦旃延顶礼膜拜。多亏上师解救,使他辛免于一场灾祸。  迦旃延教诲伐阇罗弗多罗,万事的本质都是不真实而且短暂的。伐阇罗弗多罗后来得到证悟,广为弘扬佛陀教法,成为十六阿罗汉之一。时至今日,据说当一个人被复仇或竞争的念头折磨,缺乏一位精神导师来给他渴求宽恕的清凉之水时,他都应该向伐阇罗弗多罗阿罗汉祈请。
  优婆毱多尊者与邪魔交会  优婆毱多是佛陀传承里的第四位祖师(祖师即精神领袖及传承持有者),他是一位虔诚敬信印度教的香料商人的儿子。优婆毱多因为除去了“魔罗”而获得大众的欢呼。“魔罗”是邪恶的化身,释尊本人于菩提树下证悟时即曾降服恶魔。  优婆毱多被佛教的第三代祖师商那和修压服而改信。当时两人正从河的对岸要渡到彼岸去,两人就在恒河的中央辩论起来。优婆毱多在辩论之后剃度出家。连续一周的努力禅修后,他证得了阿罗汉的果位,也就是成为一位圣贤。他成为北印度摩突罗国的最佳教师,泰极玛哈即建立于此。  有一次,优婆毱多在摩突罗地区为一大群老百姓做开示法会,邪恶的魔王波旬来捣乱。他对所有民众撒米咀咒,许多人惊慌地匆忙离去,有些人则跑来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总之,法会的秩序乱成了一团糟。  第二天,魔王很神秘地在城市里发放衣衫,许多人离开了法会去抢衣服。第三、第四、第五天,金、银和七宝石相继如雨而下,人们疯狂地在城里抢拾,最后几乎没人留下来听优婆毱多说法了。  到了祖师开示的第六天,魔王带着妻子及女儿们,装扮成天神歌舞者的华丽模样,组成一支3 6人的优美乐团,唱着美妙的曲子在城里的大街小巷游行。除了少数几个年纪比较大的和尚外,参加法会的人都跑光了。  优婆毱多阿罗汉终于决定亲自进城去看个究竟。他看到受迷惑的群众们为恶魔的幻象吸引,全都被眼前的欢乐冲昏了头。  优婆毱多假装去赞美这支美妙的乐团,他靠近魔王的队伍,为他们戴上花环。刹那间,恶魔和他的随从立刻变成了老弱的乞丐,穿着恶臭的破衣,脖子上挂着癞皮狗的尸体。人们十分诧异,但腐败的恶臭使他们都厌恶地转身散去,不再观看。魔王费尽心力做法,还是没法回到刚才的样子,他彻底地沮丧了。  优婆毱多祖师这时上前招呼邪恶的魔王说:“恐怖的黑暗化身啊,你为什么要欺骗我的信徒,不让他们好好听我说法?你希望他们都变得像你一样吗?”  被征服的魔王十分后悔,匍匐在有力的佛教上师面前乞求饶恕,希望上师能帮助他和家人从束缚中解脱,并引导他们走向正道获得自由。  仁慈的老优婆毱多慈悲地微笑着,同意帮助他们解脱。但有一个条件,就是他们必须答应永不再伤害佛陀的信徒,包括那些现在还没有,但未来能有幸修习佛法的人。魔王和家人郑重地发誓护持,要是做不到就不得好死。  于是魔王和他的随从立刻又恢复成原来华丽的形象。一看到自己已经恢复过来,魔王就开始怒气冲冲地埋怨说:“当年,慈悲的佛陀在菩提树下禅坐。我使尽所有魔力来攻击他,然而他却毫不受扰。今天,我们仅是跟你开个小玩笑,你就这么残酷地束缚了我们,你算是什么佛教徒呢?!”  看到魔王的怒气难以平息,优婆毱多机智地回答说:“我只见过佛陀的法身(无形的绝对本质),没有像你一样幸运,能亲睹佛陀的肉身。要是你能用奇异的超能力化成佛陀的肉身给我看看,我就会加持你和你的随从并解脱你们,使你们免于像枯叶般一再受地狱中恶业寒风的吹袭。  魔王相信了,立刻化现成释迦牟尼佛的形象,虹光灿烂。优婆毱多阿罗汉虔诚地顶礼三次,同时马上吟诵了三句皈依文:“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优婆毱多阿罗汉对绝对的真理正道这样庄重和尊敬,以至于魔王竟无法维持他的幻化形象,同时也失去了他的幻化能力。他一下子失去知觉。然后就消失了,他的随从也都一起消失。  摩突罗地区所有的人都对优婆毱多感到敬畏。那一夜,当优婆毱多开示至高佛法时,由于不久前的内在经验,他浑身光芒四射。成千上万的人们都体悟到究竟真理的实在本质,并且从轮回的束缚中解脱。优婆毱多巧妙地利用魔王见到佛陀形象的方式来平服他,邪恶的魔王再也无法阻碍佛教徒走向自由和全知的无误正道。
  提多迦终止了无谓的牺牲  出于某种考虑,印度教徒有时会将佛教视为印度教的一支,并将释迦牟尼视为印度教大神的化身。佛教徒们并不认可这种看法。其理由之一,即是佛陀在其僧团及教化,将种姓制度、牲畜牺牲等在印度教中不可动摇的内容改革一空。   阿罗汉是一种证量很高的贤士,他们已净除了所有的染污,以及所有累积的业力。所以,阿罗汉将不再堕入再生轮回的苦海之中。阿罗汉的解脱状态可以这样描述:“已经打破了如蛋壳般的无明,充满了祥和与平等,对伟大与渺小一视同仁,无欲,激情尽灭,清明常住,思想已调伏,心灵宁静而愉悦,犹如夏日艳阳下的檀香树林荫,超越了生与死,黄金与驴粪对他而言价值相当,永不再掉入世俗束缚的陷阱。”  即使在现今,印度许多宗教教系里,以动物作牺牲品来供养神,仍是相当普遍的。白色母牛,有时称作“婆罗门公牛”,从吠陀时代起,就被印度人视为神圣。《吠陀经》是人类所知最古老的宗教记载之书,它是由古印度吠陀先知们,传下来的,比现存的所有宗教典藉都要来得早。  曾经有个有钱有势的婆罗门名叫阿达帕,他每天都要宰一千头羊来祭祀。在某个特别的节日,他说,神授意他要宰一万头白牛来祭神。  正在他准备祭品时,第五代佛教祖师提多迦阿罗汉仿佛为神力所召唤,突然出现在祭坛前。无论婆罗门祭师如何努力,祭祀的火都点不着,牛群到处乱跑,根本宰不了,甚至连他们唱诵《三吠陀经》的声音都听不见了。  一个聪明的婆罗门看出这一切都是因为提多迦法力的阻止,于是他和同伴们开始向阿罗汉投掷石块,想赶他走。但所有的石头都化成鲜花在阿罗汉四周缓缓落下。  这些婆罗门原本并不愚昧,他们看到这些以后,开始对年长的提多迦生出信心。  提多迦对他们说:“喔!残酷的宗教信徒们!你们为什么要做如此罪恶的祭祀呢?你们想要得到什么?做慈悲的奉献和其他的善行不是更好吗?生肉和鲜血的奉献如何能取悦慈悲的天神呢?这就好比有爱心的父母,谁喜欢收到自己小孩的血肉为供品?”  他接着说:“在你们婆罗门教的信仰中,不是将牛视为天神一般吗?你们怎么能屠杀自己尊敬和信仰的对象!以前,你们的祖先声称吃牛的肉甚至碰触牛都是不净的,可是你们却用这不净的献祭来供奉你们的天神,这不就是罪恶和侮辱吗?你们这么做,只会伤害和贬低自己和其他的人。如果你们希望能够增长心智,那么,放弃这些邪恶无理的行为吧!”  这些婆罗门非常羞愧。阿达帕放弃了宰杀动物作祭品的念头,他带着其他婆罗門开始研究慈悲佛陀的和平理念,后来他们做了提多迦阿罗汉的学生及信徒。整个地区的人们都以行善为乐,并尊敬一切有情之物。
  长老偈圣者、妇人和鱼  在公元前5世纪,有一位证悟的僧侣,年高德劭,名字叫做迦旃延(或译作卡提阿亚那)。他是阿罗汉,是全然的解脱者,脱离了生死轮回的苦海。在佛陀的弟子中,他以未卜先知的神通力著名,但他很少显现神通,只有在对教学有帮助的时候他才展现预知力。  迦旃延可以用他的神通能力,做出所有他想要和需要的东西。然而,就像释尊本人一样,他选择走入僧人的行列,每日去化缘。  有一天,迦旃延尊者在化缘乞食的时候,看到一位妇女坐在家门前,膝上抱着一个幼儿,脚边有一条吠叫的狗在转来转去。妇女正吃着一条鱼,顺手就把鱼骨头丢给狗吃。这只狗还是缠着不走,于是妇人就踢了它一脚。仁慈的老阿罗汉目睹这一幕,突然放声大笑,然后唱诵起来,唱诵的内容让这个妇女大吃一惊:  吞食着父亲的肉,  脚踢自己的母亲;  啃着父亲的骨头,  却将仇人抱在怀中喂养,  多么惊人的闹剧啊!  轮回的神奇幻象是何等的奇观!  这位具足神通的比丘清楚地看到,妇人手中的婴儿是她不久前死去的仇人转世,嘴里咬着的鱼是她往生父亲的投生,狗则是她刚刚过世,还常想念女儿的母亲来投胎……不自觉地,她吃着自己父亲的肉,将他的骨头丢给自己转生为狗形的母亲,还踢她,同时满心欢喜地抱着以前的仇人在怀中喂奶。  圣明的老阿罗汉表示:“不可思议的轮回就像水车般无休止地运转,一次又一次地装满水桶,不停地倒空,又再装满。”有谁知道我们桌上的肉是杀了谁得来的?自己啃着的又是谁的骨头?
  中道尊者建立克什米尔  阿难是佛陀数十年的忠诚同伴。他在佛陀圆寂后证得阿罗汉果(解脱自在之贤士)。  在印度,当一个国王或是一位受拥戴的领导者改变他的宗教信仰时,他下面所有的追随者也会跟着他一起改变,剪去自己的头发,在传统上象征着弃绝现世生活,进入佛门。  直到今天,藏红花在东方仍是大家想寻觅的最珍贵香料。克什米尔(又作迦湿弥罗,位于印度北边藏印交界处)的藏红花被认为是最上品。  龙(半人半兽似蛇之生物,潜藏于水中)是佛陀秘密将智慧经典托付的保藏者,此智慧经典即大家所知之《般若波罗蜜多经》。此经典的保存,使后代众生获得了利益。经过数世纪之久,龙树菩萨才将这部智慧经典发掘出来,公诸于我们这个荆棘丛生的世界。   佛陀有两个著名的助手:阿难和迦叶。阿难是佛陀的堂弟,迦叶是佛陀的法嗣。佛陀之后,迦叶先一步入灭,于是阿难顺理成章地成为佛教新的祖师。   —日,阿难乘筏横渡恒河,在河中央遇见一位外道的大预言者,他的头发长长地飞舞着,一看就知道精神修持已经很成熟了,他后面跟随着500个结着发辫的弟子。   那位大预言者见到阿难庄严神圣的威仪非常敬慕,又很钦佩他的议论,便请求阿难为他剃度出家。阿难立刻在河中央变出一座岛来,把这些人接上岛来,然后用神奇的动作,一下子剃掉了预言者和他弟子们所有的长发,并教导这群人遵守佛教的戒律。这个预言者本来修持就很深,经过点化立刻成为一位完全解脱的阿罗汉,被称为中道尊者。   这位中道尊者业行圆满,可以不受生死轮回的束缚,他请求能比敬爱的传戒师阿难尊者先入寂静涅槃,这样可以不用悲伤地目睹他的恩师无可避免地入灭。  不过这时阿难尊者想起了佛陀所说的一句预言。他记得释迦牟尼佛曾亲自告诉他,将来有位叫“中道”的阿罗汉会经过一条大河,在那里从生死的波涛中解脱出来,然后将佛法传播到山脉连绵、人烟稀少的克什米尔地区。因此,阿难尊者转过头对中道尊者说:  “你不能就那样进入寂静圆寂,你必须要完成佛陀的预言。”  中道阿罗汉同意完成他的使命。不久,阿难尊者就证得了究竟开悟,示现出许多神奇的征兆和迹象,愉悦地进入了寂静涅槃。  20年后,中道尊者打算实践预言。他抵达偏远的克什米尔,双脚结跏趺坐,座位神奇地覆盖住了9条河谷。  这9条河都注入同一个湖泊,长久以来,这里都是为佛陀保护智慧经典的龙族生活的地方。他们被新来的客人激怒了,制造出爆炸般的闪电、惊人的大雷雨和大地震去袭击尊者。然而,由于他专注禅定的力量,连身上的黄色棉袍都丝毫无损。龙族向尊者投射的巨矛、大石头和树干都散落成缤纷芳香的花雨。  “你为什么来到我们的部落?”龙族看到攻击没有奏效,歪扭着他们蛇样的肢体质问尊者。  “为了完成开悟者乔达摩佛陀的预言。”中道回答。  然后他要求龙族和当地的土地神献出他们的土地,供养佛陀的弟子们,开且将《般若波罗蜜多经》交出来给他保管,以利益众生。“我们会做这美丽河谷的好仆人,”阿罗汉保证说,“我们珍惜所有的生命如同我们自己一样。”  龙王说道:“既然是佛陀的预言,我们会献出你座位所覆盖之下的土地。至于《般若波罗蜜多经》,现在还没有到它们示现的时机。你放心,我们一样也是遵从佛陀的嘱咐。不过,你有多少弟子?”  中道回答:“有500位阿罗汉跟着我。”  龙王回答:“好!果然和预言一模一样,少一个我们都不会答应给你的。”  中道阿罗汉很高兴,佛陀的预言实现了。为了让自己在当地能得到支持,佛法能普传整个地区,他命令一位巫术师建造一座幻城叫“斯利尼噶”,他加持着这座城令它永不消失。  在这期间,许多人来到克什米尔追随这位智慧而慈悲的中道尊者。尊者从冈达玛拉山移植来藏红花,借着祈祷和祝福的力量,他使这珍贵的香料能在该地旺盛地生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从此,快乐的喜马拉雅山克什米尔部落建立了,当地穿着红花颜色袍子的佛教僧人—直都很多。
  吉祥的香供  供养食物或其他用品给证悟者以及他了悟的追随者,都被认为是很大的荣耀,而且是累积善业及好运的极佳方法。毗婆尸佛是远古时代的一位证悟者。在此贤劫,将有千佛出世。历史上的释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弥勒佛是第五尊佛——是我们现在等待着他出世的佛。  因揭陀阿罗汉,或称为证悟的长者,是十六罗汉之一,在公元前486年释迦牟尼佛入涅槃之后,仍继续保存及阐扬佛陀的法教。  几劫以前,有一个名叫纽美的有钱施主表示要供养毗婆尸佛三个月,随后不久,当地的国王也提出了同样的供养。  毗婆尸佛感谢国王的心意,但他告诉国王:“谢谢您的好意,不过我的饮食纽美已经提供了,您可以去供养其他尊贵的人。”  国王十分恼怒,对大臣们说,自己是国王,可连供养一位开悟者都做不到。有个奸诈的大臣想出了一个计谋。  “国王,”大臣说:“您只要在全国禁止买卖柴火,那纽美家就没法升火煮食,也就没法供养了。而我们这里的柴火成堆,供养佛再加上他的弟子,几个月都不成问题。”  昏庸的国王十分高兴,就按照他说的去做了。但是,过了几天,王宫里突然闻到了从外面飘来的强烈香味。国王急忙派人去打听,原来不屈不挠的纽美竟买来了成把成把的香投入炉中来煮食供斋,因此把全城都薰香了。同时纽美因为用了最香的饮食来供养开悟者积聚了大量功德,他每天都发愿:“证悟的佛啊!我今日有幸供养您,愿我明天也能献身佛法,圆满所有众生的一切愿望。”  由于全国老百姓的反对和纽美坚强的决心,骄傲的国王屈服了,下令取消了禁令。于是纽美顺利地完成了心愿,供养毗婆尸佛三个月的饮食。  由于这场功德,纽美居士转世为阿罗汉因揭陀尊者,即薰香大师。他总是手持一个燃着香的香炉,不论是准,看到香烟、摸到香炉、闻到香味或仅仅是听到有关这薰香的传闻都能感受到自律的德馨,获得加持,远离疾病,毫不费力地登上解脱束缚的正道。
  阿育王的儿子开了慧眼  在佛陀涅槃后200年,阿育王统一并管理印度。他筑路、凿井,建医院、养老院,同时他也建佛教寺庙、刻石碑、建宝塔,许多建筑现在还保存着。原本是一名战士的他,在看到一位佛教僧侣走在满布尘灰的路上,身上散发出内在祥和的光芒时,转心向佛陀非暴力之途。蒂夏惹喀萨是阿育王最后一任王后。  阿育王自从皈依佛教以后,经常要去菩提迦耶拜谒那株菩提树。蒂夏惹喀萨王后很不高兴,她不明白为什么她至爱的丈夫必须不停地去朝拜一棵树。阿育王对佛陀的教法比对她要着迷得多,她因此十分生气。  她开始记录国王在菩提迦耶的寺庙停留的时间,以及他陪在她身边时间的多少。当然,结果是显然的。最后怒不可遏的王后让侍卫们摧毁了那棵神圣的树。但是,那棵树却很神奇地又复活了。  蒂夏惹喀萨无法满足自己的欲望,她竟爱上了古那拉王子。要知道,古那拉是她的继子,也是阿育王的继承人。当王子拒绝她时,这残忍的王后就用阿育王的印玺假造圣旨,把他的双眼挖掉了。在他的双眼被挖出的那一瞬间,古那拉王子想起了一位阿罗汉传给他无常、无我的开示。  “有一天,当你渴望的时候,你将会记起我所教你的这些,”这位年长的圣人预言,“你的损失将给你带来收获。”   现在预言成真,古那拉因此顿悟,见到了诸事物的本来自性。不久之后,一位具天眼通的阿罗汉揭露了王后的欺瞒行为,她得到了惩罚。古那拉王子的儿子最后继承了王位。   古那拉本人,这位从前的王子,退隐到了印度东北的森林去禅修,在那儿他成为一位解脱自在的贤士。他无我地修持宽恕与慈悲,坚持清净自己的一切过错和罪业。后来,他甚至祝福和感谢那邪恶的王后。她虽夺去他的双眼和王位,但却加速了他的开悟。   由于不可思议的宽恕的力量,古那拉的视力随着他罪业的清净而恢复了,他后来成为无数人的教师。
 慈悲与智见汇成一条大河  圣者们的故事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真正的慈悲并非仅是情绪反应,而是建立在智见基础上的坚定承诺。这样一来,我们自身的平静和内在的力量将会自然而然地增强。
  赤裸的度母  月称是比哈尔那烂陀大学的僧侣,是最主要阐扬龙树中道哲学的人。月官是一位在家的大师,他主张弥勒菩萨传承下的唯识见解。公元7世纪时月称与月官曾经辩论有7年之久。  以度母化现的女神有21种外相,圣救度母出现在这个故事里。度母的文字意义是“星辰”。  在读过月称精采酣畅的著作后,月官把他自己的作品掷入一口井内。突然度母本尊以清晰的影像出现,告诉他说:“虔诚的贤者,你的著作和月称的相比,学术的自负更少一些。虽然在文学风格上略差些,却有更多的悲心。因此,你的作品对未来的众生将更有益。”   事实也如此。那烂陀世代的学生都声称,喝了那口井的水会增长智慧。   有一天,一个乞妇在那烂陀向月称大师乞讨,因为她女儿没有嫁妆。月称一无所有,他将这乞丐带到居士月官大师住处。但是这位居士班智达所有的东西也只是《般若波罗蜜多经》和他身上的衣服。   月官深深怜悯这妇人的困境。他流着泪对挂在墙上珠宝严饰的度母像祈请,求他慷慨相助。   神奇的度母立刻化现了。她将自己的丝绸衣服和珍贵珠宝全给了月官,让他转交给那个惊呆了的乞妇,当做她女儿的嫁妆。   结果,那幅度母像变成了没有衣服和珠宝的形相。随之她被尊称为赤裸度母,施舍之神。  度母能很快地感应众生的恳求,因此深受尊敬。月官说:“圣救度母对所有没有私心的祈请都会马上应现,其他的祈请则可能要等久一些。”
  转世的争议  在佛陀时代约千年之后,有位伟大的大乘哲学家兼认识论专家,名叫月官,和一位同时期无与伦比的哲学家月称,借由教学、撰述与辩论,在家居士月官和出家比丘月称,他们两人一起使“中道”的教义发扬光大。  月官的前世是一位受过教育的印度人,他受到了大慈悲者观世音菩萨的眷顾加持,升起了无我的大悲与无缘的大慈。  从前有位博学的班智达,他后来转世为月官。有一次,他和一个不信佛教的学者在王宫里辩论,最后班智达获胜了。但是失败的对手并不服气,他认为班智达之所以能在这场辩论中获胜,完全只是因为辩论的技巧出色而已。  “仅是赢了一场辩论,又如何能彻底证明佛教观点的优越呢?那只能证明你是个优秀的辩论师罢了。”对手抗议地说。  他接着又说,他看不到有确切的证据能支持转世的教理,因此对整个业力、因果的教义很怀疑。“如果没有前生的证据,我们如何能相信有来生?”他说,“如果能证明转世确实存在,我和我所有的学生都会改辙而追随佛陀的。”  慈悲的佛教班智达想了片刻,然后平静地说:“我将死掉,然后转世,以此来证明轮回是可能的。请国王来做证吧!这样你就可以得到你要的证据了。”  他的对手非常惊讶,这位佛教上师对自己坚定信仰的无我奉献令他非常感动。他默默地同意了这个提议,因为并不相信这个佛教徒真的敢用死亡来证明一个辩论的结果。  佛教大师要求国王和他的老师们,将他的尸体保存在密闭的铜棺内。之后,这位班智达在他自己的前额上用丹砂做了记号,在口中含了一颗珍珠,躺下来准备死亡。瞬间,他就辞世了。  由于这位大师完全了知生死的幻象,他马上如愿转世为当地一位班智达的儿子。幼童出生时有许多吉祥的征兆,其中包括:婴孩的眉间有朱红的记号,而且口中含有珍珠。  这个消息马上传到了正在等待结果的王宫中。于是国王传唤了那位不信教的学者和其他证人,命令将密封的铜棺在他们面前打开,奇迹清晰地展现在大家面前:珍珠已从圆寂的班智达口中消失,丹砂的记号也不见了。毫无疑问,这一切都在幼童那里重新现世。  对手被深深地折服了,带领他的弟子皈依了佛法。他经常对他的弟子说起那位佛教班智达如何舍弃自己的生命,使他人都能找到正道的故事。  转世的幼童长大后,就是有名的月官大师。后来他和龙树菩萨的法嗣月称在那烂陀进行了整整7年的公开辩论,并且以此闻名全印度。这场辩论最后不分胜负,他们彼此大笑:原来月官每夜都亲受他的本尊观音菩萨的加持,才能回答月称机智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而他的对手月称也一样从他自己的本尊文殊菩萨那里得到加持和回答问题的智慧。
  龙树菩萨的女神  不朽的哲学家、作家和贤士——龙树菩萨,生于拿撒勒,现在一些西方人认为他出于耶稣家族。他发展和弘扬了中道哲学思想,称为“中观”,这是空性至高至善的法教。  龙树菩萨神秘地取回了智慧经典《般若波罗蜜多经》,他是从久远以前佛陀亲自放到海底的半神半兽的龙那里取得的。透过超人的心灵能力和炼丹术,龙树菩萨维持着北印度  那烂陀佛学院五百名佛教班智达的生活。譬如,曾经有一次龙树大师画了一只牛的图像,后来这只牛奇迹般的能够生产牛奶,供应了整个寺院的需求。  龙树菩萨曾经降服了女神嫦蒂卡,女神为了报恩,表示愿意送他到天宫去享福,但圣明的龙树菩萨通过中道已经完全了悟空性的深义,得到了圆满证悟,不需要幻象来娱乐自己。他不为所动地对女神说:  “如果你一定要报答我,那我只有一个请求,就是请你永远保护那烂陀的僧人们。我在文殊菩萨庙堂的石头高墙上,钉了一把巨大的木剑。只要木剑不化成灰,你就要一直服务下去。”  嫦蒂卡女神答应了,她乔扮成贵妇人,住在那烂陀的西院,照吩咐服务了那烂陀寺12年,使整个寺院繁荣无比。后来有一位不清净的仆役僧向这位动人的贵妇求爱,嫦蒂卡没有答应。她虽然还是个人形,却早就享有天神的妙乐,不受瞬间的声色欢娱影响。  可是那个僧人仍然不死心,纠缠不休地用猥亵的暗示来追求她,嫦蒂卡索性答复他:“当文殊菩萨庙堂墙上那把大木剑化为灰烬时,我们就可以结合。”  这愚味的僧人为了得到嫦蒂卡,竟偷来贮藏室的芥子油,设法放火烧了那把木剑。当那象征钉住嫦蒂卡的木剑被烧成灰烬时,她当然一下子就跑掉了,连同她给僧众们带来的食物也一起消失了。僧人们把大火和这次奇怪的丢失联系到了一起,于是便罚这个倒霉的仆役僧从此每天去乞讨食物来供养大家。只有龙树菩萨清楚地知道所发生的事情,他把矿物揉成细小的甘露丸,在他和他的追随者们净化断食和转化仪式时食用。  由于精通精神炼丹术的秘方,证悟的上师龙树和麦修撒拉(圣经上传说享年969岁)活得一样久。他在有关认识论的辩论中处于不败位置,直到现在,还有中观派的传承大师在教诲世人。
  两位圣者辩论  在印度及西藏,逻辑思维与辩论常被当作澄清心绪与锻炼精神思维的工具。依惯例,只要对方提出了更高明的哲学理论及更清晰的论点,辩论落败的一方会转化自己的观点朝向辩论胜利者的一方。龙树的中道思想称作“中观”,就是佛教哲学派系里出类拔萃的一支。  今天在西藏佛教的寺庙与大学里,“辩经”仍一直是培养格西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  提婆是一位伟大的佛学班智达和因明学者,他是旷世无比的证悟圣哲龙树的大弟子。当时,马鸣是同样有名的印度教大师和辩论家。  有一次,马鸣向龙树挑战辩论,龙树派提婆代表他出战。  为了帮提婆准备,龙树亲自做他的陪练,提出印度教的观点来进攻,而提婆则为佛教的见解辩护。老师对印度教有神论的哲学非常精通,以至于有时候他的弟子在训练的时候怀疑他的老师实际上是个印度教徒!  辩论的日子到了,提婆也准备好了,他已经掌握双方的论点,龙树派他前去接受挑战。  辩论前,依印度教的风俗,马鸣在恒河利用日修的沐浴仪式来清净他的罪。这时提婆走下河岸,把一个装满粪尿的金壶给马鸣看,然后开始很恭敬地刷洗壶的外表。  那位印度教班智达不知道他就是提婆,惊讶地问:“壶里装满秽物,光是洗涤壶的表面有什么用呢?”  提婆回答:“先生,你的罪是在你心内,你在这条河里清洗身体又如何能清净你的罪障呢?”  面对一针见血的进攻,马鸣哑口无言。这时提婆已经消失在河岸无数的寺庙楼房中。  不久,马鸣正祭祀着他往生的父母,神秘的格西提婆又出现了,他搜集来一大把干草,并煞有介事地用水来浇,仿佛等待着某些事情发生。  马鸣好奇极了,忍不住问道:“你在做什么?”提婆说道:“在帕哇达山上有棵枯萎了的树,我正在浇水让它能活过来。”  马鸣嗤之以鼻地说笑道:“你明明是在这儿浇水,却硬说是在浇那山上的枯树,真是个江湖骗子!”  提婆安静地回答:“同样道理,你的祖先过世很久了,早已投生他方,你现在祭祀他们有什么用?”  马鸣开始怀疑这个人的真正身分,很快他知道自己已经遇见辩论的对手——有名的提婆。一场大规模的辩论在王室的赞助下正悄悄准备着。不久以后,正式的辩论在国王和官员们面前隆重举行。  空前的辩论持续了一连数周,经过多次反复的交锋问难,国王和他的贤者们宣布佛教徒提婆胜利。马鸣知道传统上败者必须要改信对方的宗教,在宣布完结果的一刹那,他飞上了天空,企图逃之夭夭。  提婆紧追着他飞了上去,以超自然的精神力量把他抓回地上,关在一间放满佛教经论的庙里。  起初马鸣顽固地坚持不投降。几个月后,因为没事可做,马鸣开始随手翻看佛教书籍。谁知他很快就被佛教深邃的教义折服,加之上次辩论中提婆极具逻辑美感的议论是那样打动人,他终于深信佛教是到达圆满最理想的道路。于是他就被释放了。  马鸣后来成为博学证悟的佛教大师,是印度最好的佛教诗人。他受启示而写的长诗《敬师五十颂》,是他现存最有名的作品。
  寂天的开示  寂天生于1200年以前的北印度,他是梵文古籍《入菩萨行论》或曰《从事菩萨道》的作者,该书阐释了菩提道的生活方式。  寂天是一位王子,当他还是个小男孩的时候,度母女神曾在梦中警告他,关于世俗生活与存在之苦。就在寂天要登基成为国王之前夕,智慧本尊文殊师利到来,再度告他以现世之苦。寂天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他的王位,到森林里去练习瑜伽与禅修,他成为那烂陀佛学院的一个僧侣。  寂天在那烂陀佛学院的时候,喜欢把自己关在屋内,不与他人来往,一天还要吃五顿饭。他的师兄弟给他取了个绰号叫“布速库”,意思是“一个只会吃、睡、拉、撒的家伙”。没有人知道他是有证量的。  久而久之,就有许多僧人觉得佛学院养了这么个大米袋实在是很不光彩,于是想把他赶出去。他们想出一个借口来,说是每一个比丘都必须当着所有人的面背诵一部完整的经论才算合格。大家觉得寂天整天无所事事,肯定什么都没学到,到时候背不出来出了洋相,就会自觉惭愧而主动离开这儿。  听到这个消息,寂天最初是反对的;但大家非常坚持,他只好同意——不过他提出了一个条件:在他背诵的时候,一定要为他准备一张高大的法座。僧众们都惊诧于他的胆量,觉得那样他的洋相只会出得更大,不管怎么样,大家暗暗发笑,还是为他准备了法座。  在大家兴冲冲来看好戏的那一天,寂天出场了。他迈着狮子般的健步登上大法座,脸上流露出王者的自信。他俯首问比丘们,是想听一部以前学过的经论呢,还是想听一部大家还都没听过的经典。不怀好意的比丘不知道寂天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不过他们想,这没听过的经典估计是他胡编乱造的吧。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要听后者。  寂天点点头,开始祈请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诸佛和菩萨。然后他即兴唱起一篇优美的偈颂来作为开篇。随着他行云流水般的讲说,一部流传千古的伟大作品——《入菩萨行论》诞生了。  当寂天念到第九品有关超凡的智慧与空性时,他从法座中升起,消失于虚空中。比丘们又惊讶又陶醉,早已鸦雀无声,他们只听到空中传来宏亮的声音,宣念着最后一品。  在座的每一个人现在才知道,一位证悟的上师曾在他们中生活过。然而,他现在已经离开寺院,无处可寻了。  原先想赶走寂天的人达到目的了,不过他们现在只有后悔。他们小心地进入寂天平时总是紧闭的寮房,发现还有两本杰出的著作,寂天把它们留在了门楣上的小架子里。  尊贵的寂天至今仍被誉为印度佛教最伟大的证悟作者之一。时至今日,他的长篇梵文古典名著《入菩萨行论》依然广为流传。
  一只鸽子与豆子度母  世亲是公元4世纪佛教哲学唯识学派的大师。无著是该学派无以伦比的祖师——他直接由弥勒佛处得到古籍。他们俩先后于那烂陀大学任方丈。  有一天,世亲坐在油盆中念诵《般若波罗密多经》,有一只在梁上做窝的鸽子好像在专注地听讲,很自然地表示尊敬,并低头致意——虽然它并不了解世亲所念的语言。不久之后,小鸟死了。  死去的鸽子转生人道,变成一个商人的儿子,取名叫安慧。这个婴儿刚出生就问他父母说:“孟加拉国的佛教大师世亲在哪儿?我必须再和他相见。”  他的双亲大吃一惊:他们的婴儿安慧怎么会开口讲话呢?他又是怎么知道一位叫世亲的大师的?他父母于是四处询问。几年以后,他们找到了世亲本人,就将那个7岁大的男孩供养给大师,做他的侍从及弟子。  安慧和大师有宿缘,是个十分有天分的学生。他聪颖机智又很谦虚,很得上师的喜爱。有一天,男孩分到一把豆子,他在供奉救度母的庙里开始吃起来。  这个虔敬的年轻学生突然想到:“我也必须供养尊贵的度母一些豆子,否则,我在这儿吃太不礼貌了。”但是当他把一些豆子放在度母圣像面前时,不论他怎么放,豆子都不断地滚到大佛像后面的地上。  男孩自忖:“如果度母不接受这些豆子当供养,那么我就更不应该吃。”所以他就不停地把豆子放到度母像面前。但是不论安慧如何努力祈祷,每次豆子还是滚到佛像后面灰尘满布的黑暗里去了,在那儿能听到老鼠争抢的叫声。  最后这位沮丧的新学生手中完全空了,所有的豆子都没了。在坛城后面阴暗的地板上掀起一小阵骚动。  到底是一个小男孩,他哭了起来,豆子没了,供养也没了,这对他来说太过分了!  就在那时,仁慈的枯主圣救度母本尊以她最尊贵的形象出现在他向前。“不要哭泣,孩子,”她说,“你将得到我永远的加持。”  他的智慧立刻变得如世亲一样广大。在这次亲见本尊之后,大家都明显地发觉这个男孩不再是初学者了。他长大以后,有很多著述,在论述世亲的唯识“阿毗达磨”诸论方面用力尤多。  那尊度母圣像后来被誉为“玛沙度母”,就是豆子度母的意思。
  陈那的山洞  陈那是世亲著名的弟子之一,被称为因明之父,又被称为大象大师,以象征他伟大的高度智慧。  陈那对全部佛教经藏三藏非常精通,然后又从龙猛方丈那儿接受了《发现自我的特别教法》。他很勤勉地修习这个教法,于内在、外在到处找寻那难以捉摸的“我”。最后,象师陈那洞彻了无实质的独立自我,得到了解脱。  很多年以后,陈那对文字规则的辩论感到厌倦了。他认为自己对因明学已经较有研究,于是退隐到布达色拉山浓密森林的一个山洞里,在那里开始禅修。几年后,这位隐士开始撰写一部论著,他总结了自己漫长生涯中担任教师、辩论师时所阐释的精要微妙的论点,加上近期他自己内在的了悟,写成一部《集量论》。  他以粉墨在石板上著书,放在洞外。当他完成第一偈颂时,大地震动,雷鸣和闪电自天而降,这位班智达知道这是非常吉祥的征兆,于是虔诚地向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诸佛致谢,然后就外出化缘去了。  这时,有一位具神通的外道先知名叫昆利斯那瑞西,他推测出这一次电闪雷鸣和地震的来源,感到十分嫉妒,因为他许多年来也在请求诸神给他降临这样的吉兆,但是从来没有成功过。  他偷偷地找到了陈那的山洞,擦掉石板上的偈颂,然后消失于树林中。当那位佛教大师回来时,看到石板一片空白,他很奇怪,不知自己外出时发生了什么事。  第二天,陈那再度将他审思周详的第一首偈颂写好,但是当他化缘归来,同样的事又发生了。第三天,还是这样。第四天,他在石板上写着:“不论你是谁,这上面所写的并非玩笑,而是有崇高意义与重要性的作品。如果你不接受佛陀的教法,就来和我辩论吧!输的一方必须服从对方并改变信仰。”那夜他回来时,发现博学的瑞西坐在他的山洞里。陈那在辩论中轻松地击败了瑞西。可是昆利斯那瑞西违背了约定,不但没有皈依,还从口中喷出猛烈的火焰,烧掉了陈那所有的东西,包括他身上的袍子,然后逃走了。  陈那非常气馁,他对继续从事普度大众的工作感到绝望。  “绝大部分的人似乎对解脱毫无兴趣。”他悲叹着,把一块破裂的石板抛向空中,然后很快地告诉自己,当它掉回到地上时,就放弃普度众生的菩萨誓愿,只寻求个人的解脱算了。  可是那块石板却一直没有掉下来。陈那很惊讶地抬头向上望,他看见文殊师利菩萨浮现在半空中,手里拿着那块石板,智慧本尊和守护神站在他身旁。  “不要沮丧绝望,”文殊菩萨说,“你的著作不是那些不信佛的人所能了解的,我将鼓励他们,并保护你直到成佛。这一部你即将完成的《集量论》将照亮未来众生的路,我火红的智慧之剑会引导你的手。”  陈那受到了深深的鼓舞。当他终于完成他那部鸿篇巨著时,众神为他撒下天花,树木朝着他弯曲致敬,甚至野兽也恭敬地顶礼。在文殊菩萨的嘱咐之下,当地的国王与大臣都来向他致敬。  但是陈那不接受任何供养或仆役,他仍然维持着出世的生活方式。他的论著传遍印度,后来他又到克什米尔传法去了。
深山中激昂奔腾的巨流  印度的大师们是严守秘密的,神咒是从不泄露的,也不说出所修本尊的名号。在那个时候,决窍藏的传承,十分隐密……
  执着束缚了我们  公元10世纪,印度佛教大师那洛巴是比哈尔邦那烂陀大学博学的方丈。在金刚瑜伽女点醒他:他的文采知识胜过他对佛法精神的了解之后,他不再被知识分子生活的愉悦所迷惑,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崇高的地位和寺院的生活。取而代之的,他找到了往昔愿力所成就出的上师——帝洛巴,一位住在孟加拉的自在成就者(瑜伽行者)。  帝洛巴在以鞋子掴那洛巴的面颊之前,曾给那洛巴12项艰难的考验,在那一掴之下,那洛巴证悟了大手印——那是内具的绝对实相。那洛巴后来成为译师玛尔巴的上师,而玛尔巴又是米拉日巴的上师。  帝洛巴住在一条河边,靠吃糠米及捕鱼为生。那洛巴第一次遇到他是在河岸边,那是一个早晨,帝洛巴披戴着破烂的棉布衣,眼睛充满血丝。  那洛巴顶礼后,绕行于自在的疯狂瑜伽士身旁,并恭敬地向他求法。  “你在寻求什么,那洛巴?”帝洛巴问他。  “我在找寻开悟的自在。”那洛巴回答。  “你希望解脱什么,那洛巴?”疯狂瑜伽士又问。  “尊主啊!我希望从各事各物中解脱。”弟子回答说。  “不是外来的东西束缚纠缠你,那洛巴!”帝洛巴断言,“是寻找解脱的执着束缚了你,只要放弃执着,当下就自在了!”  听到这些简单的话,那洛巴顿悟了。  之后,帝洛巴唱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喜马拉雅讲座王珮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