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孔子最有名的弟子失望的弟子是谁

孔子名下诸多弟子谁堪称最优秀?
我的图书馆
孔子名下诸多弟子谁堪称最优秀?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士七十二人,可谓人才济济。在孔子的眼中有不少他欣赏的弟子,他的这些弟子,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特长和性格,但有十位弟子,孔子尤为推崇。他们分别是谁?他们又有着怎样的独特个性和人生呢?&
&&&&在孔子的弟子当中,恐怕我们最熟的只有两位:子路与颜回,但还有其它八位同样也是孔子眼中的佼佼者。我会分别用一句诗对十大弟子进行逐一概括,并对他们进行描述和评价,就先说子路吧!&
&&&&仲由(字子路)——武功高强显忠烈,舍身取义志伉直。子路也许是十大弟子当中唯一会武功的人,不论是在从师孔子前还是从师中,子路就非常好勇争胜,但不欺幼弱,《集解》中说子路:“冠以雄鸡,佩以暇豚。二物皆勇,子路好勇,故冠之。”(意思是戴雄鸡形的帽子,佩野猪形的饰物。雄鸡野猪皆好斗,古时以冠带像其形,表示好勇),他始终不像一个儒雅学子,倒像一个侠士,孔子说他未“入室”,由于武功高强,从师孔子后,他成了孔子的贴身保镖,忠心耿耿,从此无人敢欺慢孔子。孔子说:“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子路不仅性格独特,而且还有着政治方面的杰出才能,做过季氏宰,任过卫国蒲邑的大夫,直到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但就是做孔悝的邑宰时,为了忠于主人、恪守职责,最终舍身取义:孔俚的母亲伯姬与其它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子,胁迫孔俚杀卫出公(即姬辄,为春秋诸侯国卫国君主之一),卫出公闻讯而逃之夭夭。子路在外面听到消息后,立即进城去见蒯聩,可是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目毗似裂,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毅然系好缨帽,就这样从容就义了。说完会武功的子路,接下来说文采翩翩的卜商。&
&&&&卜商(字子夏)——命理始祖桃李遍,辈晚才高传佳作。卜商是最早提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观点的始祖,这句话对中国人的命理观影响几千年,这并不是子夏在提倡一种宿命论,而是教导人们:要看得开生和死,生和死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必经之路,要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生死;富有、地位在某一程度上是由上天决定的(比如出身的家庭有富有、贫穷、皇室、平民之分),但是当一个人哪怕是处于贫穷和艰难之中,也要奋发向上,努力拼搏。子夏的子弟非常之多,曾在西河(今安阳一带)传道授业,当时的魏文侯经常去请教他,比较出名的弟子有李悝、吴起和商鞅。在孔子从卫返鲁(公元前484年)之后,子夏才拜孔子为师,在孔门诸弟子中,他的行辈要较颜渊、仲由、端木赐等晚,而他的传世著作却最多,《论语》主要是他与仲弓合撰之作,《毛诗》也是传自他,《诗序》为他所作,《仪礼·丧服篇》也是传自于他,《易传》之中的一卷,他也有参与撰写,这足意说明他在孔子诸多弟子中地位是多么的重要!说完卜商,我们再说一位挺会做生意的子弟端木赐。
&&&&端木赐(字子贡)——取才有道聚千金,外交风去展雄才。子贡在孔子的弟子当中最有钱,算是一位富豪,他很会做生意,在当时儒学可是提倡重文轻商,认为经商不是正道,可是子贡偏偏不吃这一套,文要摆弄,商也要经营,一个典型的现实主义者,《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当中的记载充分可以说明他是一个经商高手:“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资……家累千金”(“废举”指贱买贵卖,“转货”是指货物种类更新快,意思就是:子贡依据市场行情的不断变化,从贱买贵卖中获利润,从有成了一个有钱人),除此之外,他还被鲁、卫等国聘为相辅,可谓是文、商、政三结合的第一人。子贡还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家,经常穿梭各国,出色地完成了各种政治使命,比如为了达到“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的目的,他游离齐、吴、越、晋四国之间,不断发挥自己的外交才能,嫁祸水于他人,使得四国君主对他的利弊分析深信不疑,并纷纷采纳他的主张和见意。(《史记·仲尼弟子传列》记载:“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孔子不但有做生意的弟子,还有会打仗的弟子冉求。
&&&&冉求(字子有)——率军御侵传捷报,知错能改子可教。率领过军队,打过仗的孔子弟子也许只有子有,这显示了他的胆识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并能一战而捷,反映了他潜质的军事才能。子有青年时期做过季氏的家臣,公元前487年齐国军队来入侵,他率领军队进行抵抗,并亲首冲到最前线,奋勇杀敌,大大激发了士兵的气势,再加上他在出战前就想好的“以步兵执长矛”的作战方式,并采取突然袭击的战术,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此时他还念念不忘他的老师,于是趁如此大好机时说服季孙肥(即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达14年之久的孔子。子有帮助季氏推行了田赋改革,为季氏聚敛很多的财富,却受到孔子非常严厉的批评:“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季氏比周公的嫡裔鲁国还富有,而冉求却为他征更多税,孔子于是向弟子们说:冉求不是我的学生,你们击鼓声讨他的罪状,也不过分),子有听到孔子如此的批评自己,感到十分的愧疚,于是恍然大悟,干脆辞职不干了,而后随孔子周游诸国。在孔子的十大优秀弟子当中就占有三人出自“冉”氏,世称“一门三贤”,冉雍、冉耕就是其中的另外两位,接下来就说冉雍。
&&&冉雍(字仲弓)——王室之后德化民,惊世之作毁于秦。仲弓是周文王的后代,然后传到他这代的时候却末落了,家里比较贫穷,以放牛为业,人称“犁牛氏”,这点有些类似刘备,都是王室之后,一个以放牛为生,一个以编草席为生,只是一个成了“贤才”,一个成了“皇帝”。仲弓曾做过季氏私邑的长官,他主张“以德化民”,但是在季氏之处“仕三月,是待以礼貌,而谏不能尽行,言不能尽听,遂辞去……”。看来他的以民为本、以德化民的为政之道,很难得到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仲弓开始反思自己的思想和品德,觉得还需要改正和提高,辞官之后,他师从孔子,开始了自己学习修行之路。孔子对他有“雍也可使南面”(在古代以南为尊为长为贵,意思是:仲弓可以从政做大官治理国家)之美誉,后世也有人将他与孔子相提并论,荀子就这样认为,在他的《儒效》中就说:“通则一天下,……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子弓是也。”(仲尼指孔子,子弓就是指仲弓)。惟一让我们觉得遗憾的是:后人不能看到他的个人著作,只有通过片断的历史记载去侧面了解他,因为他独立完成的著作《敬简集》,不幸毁于秦始皇的“焚书”之中。接下来说冉耕
&&&&冉耕(字伯牛)——坦直端正树威望,英年早逝扼腕惜。伯牛为人端正正派,率直、坦诚,非常善于待人接物,在孔子的弟子当中于德性称著,有很高的威望,可是史书对其介绍很少,再加上他英年早逝,他的很多才能没有得到展示和发挥,实在是令人惋惜,我们能找到关于对他的才能和品德进行正式描述的只有《史记》最具有说服力,里面记载说:“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孔子能亲口肯定伯牛的品德,并与颜回并列,看来他在品德行为方面有着相当高的造诣,孔子对其是何等的器重。伯牛,曾为中都宰,可是不久却得了不治之症,孔子亲自前去探望,紧紧握着冉子的手,望天长叹,悲痛异常(孔子哀叹伯牛之死:“亡之,命矣夫!”)。除了伯牛称著于德行之外,还有一位叫闵损的同样于德行称著。
&&&&闵损(字子骞)——老成持重孝为先,淡泊名利拒费宰。子骞年幼不幸丧母,不断受继母虐待,生活过得很清苦,成人之后,父亲又病故,可是守丧三年未满,国家战事不断,被应征从军。艰苦的生活和复杂丰富的社会经历,使他深深感到世事艰辛难料,慢慢养成了寡言少语、老成持重的性格,平常,他话语不多,然而只要讲话就说得很中肯受用,孔子说他:“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论语·先进》)。子骞比较完整地接受了孔子教育,由于独特的生活经历,使他在实践孔子思想学说的基础之上,而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例如他非常奉行孝敬,刘向《说苑》中曾记载:继母给其亲生儿子絮丝棉,而给子骞絮芦花,冻得拉车时常掉绊绳,父亲不了解真情,便常鞭打他,后来父亲知道真相,要赶走继母,子骞却连忙替继母求情,劝父亲道:“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他的孝行感动了父母,受到了父母、乡邻的称赞。子骞是孔子弟子当中第一个主张不做官而淡泊名利的人,他主张修身养性,不刻意追求物质享受和欲望,有一次季氏派人来请他做“费宰”,被他谢绝了(《雍也》有记载)。他是真正做到期淡泊名利的人,诸葛亮也追求“淡泊名利”,可是最终还是做了蜀国宰相,倾权朝中。但也有一位孔子学生主张孝道有度,不可过枉,他就是宰予。
&&&&宰予(字子我)——才思敏捷善言辩,敢于儒学提异议。子我能言善辩,才思敏捷,随孔子周游列国,游历期间常受孔子派遣,出使于齐国、楚国,用他的“花言巧语”游说各国的君主,试图帮孔子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政冶抱负,子我非常尊敬孔子,也非常赞同孔子的绝大多数主张和观点,但是一遇到认为不对的或不妥的地方,他会毫不犹豫地提出异议。他认为“三年之丧”的制度完全是不可取的、不合理的,他说:“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意思是:三年之丧的制度,已经实行了很久的时间,君子如果三年不遵守礼仪,礼仪就会败坏,如果三年不行乐,快乐也会消失的),由此可以看出,子我非常的富有人性,看待事物结合实际而不追求形式,可是孔子却批评他“予之下不仁也”(见《论语·阳货》)。但是后来,孔子觉得对宰予有失公平,反思自己“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并且从子我之处改变了自己过去的很多不足。说完了孔子的八大优秀弟子,现在再说一位物殊的人物,他就是言偃。
&&&&言偃(子游)——礼乐教民独一帜,继承儒学传南方。为什么说子游是非常特殊的人物呢,那是因为在孔子七十二贤弟子当中,他是惟一的南方人,孔子的绝大多数学生都来自山东和北方,南方弟子极其的稀有,都说“物以稀为贵”,古代的交通和信息极为不便,南方的学子要到山东求学孔门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子游身为南方人,就显得非常的有意义,这对孔子的学说在南方传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子游十分擅长文学,担任过鲁国武城宰,并用礼乐教育民众,城内到处有欢歌乐曲之声,他的做法得到了孔子的称赞,我们可以想象,城里欢歌笑语、乐曲舞蹈是多么的一种美好景象,如果子游的礼乐育民的思想得到发杨光大的话,我想今天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定会事半功倍。孔子曾这样说子游:“吾门有偃,吾道其南。”(我有了子游,我的儒学在南方传播无忧矣!),子游果然没有让孔子失望,后来言偃来到东海之滨开设学馆,不但教授弟子们学文习字,更是以儒学的礼仪教人育才,在子游的倡导和努力下,海隅处处可闻礼乐之声!下面我们就用子游式的礼乐之声欢迎第十位贤才学子出场,他就是颜回。
&&&&颜回(字子渊)——大智若愚成一家,呕心沥血理《易经》。自汉代以后,子渊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他吸取了孔子儒学之精髓,并创立“颜氏之儒”;《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也不改其乐”(有一口饭吃,一点水喝,就算是在烂屋小巷子里生活,子渊依旧自得其乐),这说明子渊是一个不注重权利和名誉之人,他追求的是一种平淡、朴真的生活,他又是一个天生的乐观主义者,可就是这样的一个智者,起初被同学说成是“愚者”。这是由于子渊的天性忠厚和内向掩盖了他的聪颖明思,就是孔子一时也难以判定他智慧达到了那个层次,经过不断的深入观察,孔子才明确说子渊并不愚,《论语·为政》里说:“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其实子渊天资极聪慧,就连能言善辩、口才一流的子贡也坦诚地说不敢与颜回相比,这并不是出自谦虚,而是发自内心,《论语·公冶长》记载:“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女通汝)。更难能可贵的是子渊整理了易经,他随孔子周游列国之后,重新回到了鲁国,开始他的讲学之路,同进他也帮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颜回在整理时,不局限于一般的刻写和编简,而是致力于重复考证及校对,与不同古籍互作参证、对比,弃伪保真。在整理《易》过程中,子渊呕心沥血,以致过于劳累而死,孔子十分的悲痛,在子渊对《易》作修整的基础上,孔子不辞辛劳亲自再整理,于是我们今天才能看到完整的《易经》(孔子读到《易经》时,赞其是“神书”,所以他对《易经》是情有独钟),子渊为《易经》的整理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最后引用《论语·先进》当中的话对孔子眼中的十大最优秀的弟子进行总结:“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馆藏&23709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的这篇博文被推荐到此博主被推荐的博文:
让孔子最失望的弟子是谁?
&&&&&&&&&&&&&&&&&&&&&
让孔子最失望的弟子是谁?&&&&&&&&
&&&&&&&&&&&&&&&&&&&&&&&&&&&&&&&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私学的开创者。他一生诲人无数,其中博学多才者就有七十二人。但是,就在这七十二人当中,曾经有一个人,十分的不被孔子看好,甚至多次惹来孔老夫子的指责和破口大骂。这个人是谁呢,一向注重礼节的孔老夫子又为何对他破口大骂呢?
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也称宰我。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宰予小孔子二十九岁。曾经跟从孔子周游列国,期间又多次受孔子派遣,出使到齐国和楚国。
看到上面这段人物介绍,大家心中或许会有这样一个疑问:你说的那个惹孔夫子生气的主人公,大概就是他吧?
没错,就是他!
&&宰予之所以能够入选“孔门七十二贤”和“孔门十哲”这些精英阶层,是有他的原因的。宰予不同于一般的学生,他思想活跃,好学深思,尤其以能言善辩(利口辩辞)而著称。而且,他敢于质疑孔老夫子的言论,是孔门弟子中除子路之外,又一个敢于从正面对孔子学说提出异议的人。除此之外,他还善于提问,给孔夫子出难题。&
然而,他第一次惹孔老师生气就是因为他的“利口辩辞”。
早在孔子出生之前,整个大周朝都在流行着一种礼节——那就是父母死后,子女都要为之守孝三年,也就是所谓的“三年之丧”。
但是在当时那种礼坏乐崩的时代大背景下,很多人对此都提出了质疑。大家质疑的并不是这个孝应不应该守,而是守孝之外众多的繁文缛节:比如,三年之内不准外出,不准吃好的穿好的,不准弹奏奏音乐,听音乐也不行,见了外人不准行礼;不准······如有违犯,便是不孝!
& 孔子是谁啊,那可是倾其一生维护“周礼”的人啊!所以,孔子从内心深处对这些提出质疑的人感到厌恶。父母生养我们是那么的不容易,我们为他们受着点拘束又有何妨,况且这些礼节对自身又没有什么伤害。父母离我们远去,你们有心情享受生活么、好意思享受生活么?
但令孔子他老人家没有想到的是,别人说说也就算了。可不久后,宰予却为此事而专门“请教”了一下自己。
宰予认为:“三年之丧”所包含的繁文缛节早已过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大潮了。再说了,三年得时间那么长,一个人成天宅在家不能工作和外出(最早的宅男宅女),那简直就是浪费时间与生命;见人不行礼,一些重要的礼节必然渐渐就被淡忘了;三年之内不准吃好的,如果三年之内有好友来访,我若杀只鸡来招待他,那么吃饭的时候,朋友一个人吃,而我们全家人都只有看着的份。
因此,宰予最后对孔子表达了一下自己的想法:可改为“一年之丧”,其中的繁文缛节,也大可不要,只要能够表达出自己的孝意即可。
&&其实,宰予的想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毕竟意思到了即可,没有必要墨守成规。但是,让宰予没想到的是,自己的话刚刚出口,就被孔子反问到:“如果你的父母死后不满三年,你便喝酒吃肉穿锦衣,你能心安吗?”
宰予的回答差点儿让孔子给气晕过去——只见宰予竟然坦荡地回答,表示自己非常的心安啊。
孔子当时给气的啊,耳朵都红了。
只见他扭头大声连说了三个好,既然你小子觉得心安理得,那你小子就去做好了!同时大声说道,只要是君子,在这三年之内,都不吃好的、穿好的,不听乐曲!”
宰予见老师真生气了,就主动退了出去。
此时,孔子的怒气依旧未消,他摇头叹气地表达了自己对宰予的失望——“这个宰予啊,真是太没有人情味了,太不仁了!”
大家知道,孔夫子可是一辈子都在倡导一个“仁”字。他现在给宰予一个“不仁”结论,也就是表示了对宰予的极度失望。
&&后来有一天(很有可能是夏天),宰予中午吃完午饭有点犯困,就回宿舍小睡了一会儿。但就是这一小会儿,给孔夫子当场逮了个正着。
孔子见状,扭头就走,一边走还一边骂出来那句流传千古的‘绝骂’。骂宰予是腐烂的木头,永远都不可能雕刻成精美的器物,是用粪土垒砌的墙面不堪涂抹(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在孔子看来,对于宰予这个弟子,责备已经没有什么用了。以至于后来宰予在问他有关三皇五帝道德的问题时,他竟然用藐视的语气和眼神告诉宰予,这不是他配问的问题么。
至于此时,孔子对宰予已经彻底失去了信心,对其已经不抱有任何的期望了!
&&其实,作为年轻人,宰予的想法是很符合潮流的,可以说是‘与时俱进’的。但他偏偏拜了终生都在致力于恢复‘周礼’的孔夫子为师,两人对于一些问题的想法与看法必然会发生矛盾,这一矛盾有时会超越出了狭义的‘代沟’,上升到了意识——即保守与革新。但归根结底,宰予毕竟是孔子的弟子,其主流思想还是在遵循着儒家思想。
&(谢谢新浪网编辑老师把此文推荐到新浪网首页)
我的更多文章:
( 20:45:19)( 19:11:13)( 21:05:11)( 12:43:58)( 20:48:19)( 18:54:15)( 11:59:14)( 18:24:31)( 20:16:02)( 19:46:16)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让孔子最失望的弟子是谁?
&&&&&&&&&&&&&&&&&&&&&&&&&&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私学的开创者,一生诲人无数,其中贤人七十二。但是,就在这七十二人当中,曾经有一个人,十分的不被孔子看好,甚至多次惹来孔老夫子的破口大骂。这个人是谁呢,一向注重礼节的孔老夫子又为何对他破口大骂呢?
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也称宰我。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宰予小孔子二十九岁。曾经跟从孔子周游列国,期间又多次受孔子派遣,出使到齐国和楚国。
看到上面这段人物介绍,大家心中或许会有这样一个疑问:你说的那个惹孔夫子生气的主人公就是他吧?
没错,就是他!
&&宰予能够进入“孔门七十二贤”和“孔门十哲”这些精英阶层,是有他的道理的。宰予不同于一般的学生,他思想活跃,好学深思,尤以“利口辩辞”而著称。他敢于质疑孔老夫子的言论,并且还善于提问,是孔门弟子中除子路之外,又一个敢于从正面对孔子学说提出异议的人。
&&&&&&&&&&
&&&&&&&&&&&&&&&&&&&&&&&
(宰予古画像)
他第一次惹孔子生气就是因为他的“利口辩辞”。
早在孔子出生之前,整个大周朝都在流行一种礼节——那就是父母死后,子女都要为之守孝三年,也就是“三年之丧”。
但在当时礼坏乐崩的时代大背景下,很多人对此都提出质疑。质疑的并不是守孝本身,而是守孝之外的繁文缛节——三年之内,不准吃好的,不准穿好的,不准听、奏音乐,见了外人不准行礼;不准······如有违犯,那便是不孝!
孔子是谁啊,那可是为了维护“周礼”,倾其一生的人啊!所以,孔子从内心深处对这些人感到厌恶。
但令孔子他老人家没有想到的是,别人说说也就算了,可不久后,宰予就专门为此事“请教”了一下自己。
宰予认为:“三年之丧”所包含的繁文缛节早已过时,跟不上时代的大潮。再说了,三年那么长时间,一个人成天在家窝着不能工作、游玩(最早的宅男宅女),那简直就是浪费时间与生命;见人不行礼,重要的礼节必然渐渐都淡忘了;三年不听、奏音乐,三年之后也就不会弹琴奏乐了;三年之内不准吃好的,如果两年之后好友来访,我杀只鸡来招待他,那么吃饭的时候,我们全家人都只有看的份······
因此,宰予最后给孔子表达了一下自己的想法:可改为“一年之丧”,其中的繁文缛节也大可不要,只要能够表达出自己的孝意即可。
&&没想到宰予的这句话刚出口,就被孔子反问到:“如果你的父母死后不满三年,你便吃那米饭、穿绸衣,你能心安吗?”
令孔子惊讶的是,宰予竟坦然地回答道:“当然心安啊!”
孔子当时那个气啊,脸都红了。
扭头大声说道:“好!好!你既然觉得心安,那你就去做好了!只要是君子,在这三年之内,都不吃好的穿好的,不听乐曲!”
宰予见老师动真格的了,就主动退了出去了出去。
孔子摇头叹道:“这个宰予啊,真是太不仁了!”
大家知道,孔夫子可是一辈子都在倡导一个“仁”,他现在给宰予一个“不仁”结论,也就是对宰予表示失望了。
&&后来又有一天,宰予中午吃完午饭有点犯困,就回宿舍小睡了一会。但就是这一小会,给孔夫子当场逮了个正着。
孔子见状,扭头就走,一边走还一边骂出来那句流传千古的‘绝骂’:“腐烂的木头,永远都不可能雕刻成精美的器物,用粪土垒砌的墙面不堪涂抹(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已经没有什么用了!以至于后来宰予在问他有关三皇五帝道德问题时,夫子竟藐视地说:“这也是你配问的问题么?”
至于此时,孔子对宰予彻底失去了信心,对其已经不抱有任何的期望了!
&&其实,作为年轻人,宰予的想法是很符合潮流的,可以说是‘与时俱进’的。但他偏偏拜了终生都在致力于恢复‘周礼’的孔夫子为师,两人对于一些问题的想法与看法必然会发生矛盾,这一矛盾有时会超越出了狭义的‘代沟’,上升到了意识——即保守与维新。
但归根结底,宰予毕竟是孔子的弟子,其主流思想还是在遵循着儒家思想。
&(谢谢新浪网编辑老师把此文推荐到新浪网首页)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孔子眼中最优秀的十大弟子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孔子眼中最优秀的十大弟子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孔子最杰出的弟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