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了解泰国神话电视剧的神话宗教吗

《圣经》故事进语文教材引争议:神话还是宗教
来源:观察者网
原标题:《圣经》故事进语文教材引争议:神话还是宗教?关键是角度
  教科书虽然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但承担了向下一代传授最基本知识的使命。所以,一有风吹草动,“教材那些事儿”总能成为争论的焦点。
  近日,语文出版社出版的最新语文教材,被媒体报道说“替换了南京大屠杀”的文章,虽然事后很快证明有误解,但还是遭“嘘”声一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由于与现代和谐社会导向不符,被换为《智取生辰纲》,招来不少不解;另有舆论指责人教社的相关教材崇洋媚外,也曾掀起轩然大波。人们会从一篇文章的增删,解读出很多信号,得出“去传统化”或“过于西化”等截然不同的结论。
  这不,在社交媒体,又有网友因为教材内容的问题吵了起来。
  《圣经》内容被定为神话故事列入教材引发质疑
  今天(31日)上午,网友@平民王小石 微博抗议,北京语文课改教材第13册把《上帝创造宇宙》这篇基督教圣经内容被定为神话故事列入教材。已涉嫌违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八条规定;“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
圣经故事进语文教材引争议
  他还引述中国政协委员何新的话批评:“文科教材的编订是不能放开的。一个国家,文科教材应该只有一个蓝本。这不仅是国家统一的象征,而且也体现着教育的崇高与庄严。同时,文科教材关乎人的灵魂的净化,意识的萌发,思想的启迪,智慧的开蒙,人格的铸造。从深层次看,文科教材的编订关乎着政治,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因此, 他呼吁教育部停止放开文科教材编订权政策,国家各省市文科教材应收归人民教育出版社统一规范编写,同时加强对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监督、管理。
  截至观察者网发稿,这条微博已经获得近两千的转发和六百多条评论。
  @平民王小石 的这一号召得到了不少人的响应,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官微@思想火炬 也站出来,(圣经写入语文教材)不仅与全面依法治国背道而驰,更深层次凸显出教育部把全国统一语文教材改革为放开文科教材编订权是危害国家文化统一的彻底错误政策。
  科幻作家@宝树 转发评论称,的确不妥,有人问为何选盘古开天地可以,上帝创造世界就不行,我认为作为教材应尽量选择今天已经没有宗教意义(但仍有文化意义)的神话故事,其实还有很多,如希腊,北欧,印度神话&&
  @ 圣欧亭 :教材编写已严重失控、失察,编者们貌似不言意识形态,实际上却是在让非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乘虚而入,我们还能装聋作哑吗?莫非这是在等着:”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路上看到家:下次是不是伊斯兰的主编就要把古兰经的内容放进去? 神话是神话,宗教是宗教好么?从小就给小孩子们宗教洗脑?杀人诛心啊,这种事不能就这么过了啊。
  @洞头郑武:我们一心在谴责日本修改教科书,应正视历史,以正确的历史观教育年轻一代&&哪知背后有人偷偷把我们自己孩子的教科书给修改了!有种说不出来的痛!我们的基础教育文化领域,关系到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等因素,若失去主导或被渗透,其影响严重程度不可而估&&
  “神话”还是“宗教”?关键是角度
  长期以来,中小学语文课标有神话、传说这一类,其中,中国的传统神话传说如“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哪吒闹海”、“嫦娥奔月”等等,曾滋养着一代代人的成长。如今,一些外国神话故事引进了中国的语文教材,从包容多元文化的角度来说,被社会大众所理解。
  观察者网发现,《圣经》故事写入教材也并非新鲜事儿,《北京语文课改教材第13册》(七年级上半学期使用)出版时间也是十年前。
  或许是感受到了这份疑虑,官方也立即出面解释。据北京青年报消息,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相关工作人员今天中午回应称,语文课标中有神话、传说这一类,其中中国的传统神话传说纳入过女娲造人、盘古开天地等内容,而在此这次的课改教材中选择加入一些西方的神话故事,于是就将《圣经》中的《创世纪》部分篇幅纳入了课本中,本意是希望学生可以从神话角度开阔一下视野,了解一些西方名著中的神话故事。
  根据《旧约?创世纪》记载,上帝耶和华照自己的形像造了人类的祖先男人亚当,再用亚当的一个肋骨创造了女人夏娃,并安置第一对男女住在伊甸园中。
  对此,不少网友表示支持,语文教育在初级阶段应是美学教育的最好启蒙,大家不应该过分解读和担忧。
  @看我纯真而正直的双眼:我学了三年宗教了,也没见被侵蚀。评论里有些人是被害妄想太严重了吧?
  @猴哔哔猴:好像大家小时候都不看格林安徒生一样。语文教育在初级阶段应该是美学教育的最好启蒙,有神论的世界不会影响祖国统一,编造堵枪眼炸碉堡的那一类味同嚼蜡的辣鸡才会毁掉孩子一生的品味。
  下面的说法代表了不少网友的观点:
  中国作为一个世俗化的国家,在公立教材中以介绍神话的方式引入一些宗教经文并无不妥。采取中西方创世神话对比的方式,也凸显了世俗化教育在多种宗教中不偏不倚的态度,对教科书使用圣经文本和对比引述的方式并无不妥。
  然而,具体选取哪些内容确是值得些商榷,不应仅仅提及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创世神话。此外,还有很多今天宗教意义弱化的神话故事,如希腊、北欧、印度神话&&同样也都可以呈现在中小学生读者面前。
  古希腊罗马神话中写到:“从前,宇宙浑沌,随着宇宙的沧桑巨变,天地有灵。”印第安神话中写到:“很久以前,大地荆棘丛生漆黑一片。没有光明,昼夜不分。至高无上至灵的天父从最初的混乱中现身”。古巴比伦神话中描述到:“创世之前,只有一眼望不到边的冰冷海洋。”古埃及神话则认为最初世界只有水,水中诞生出太阳神――拉。在玛雅、日本、朝鲜等民族的创世神话中,几乎没有对宇宙初始状态的描绘,创世者横空出世&&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教材?
  语文教材的修订,可能是少有的能够引发全民热议的教育话题。在很多人看来,语文教材编选修订,不单纯是专业或学术问题,还带有文化传承、思想熏陶和审美教育等功能。由此,出版方和编选者也面临的选什么样的内容?教材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统一?等重要问题。
  在其他国家,经典和名篇也并不是选取语文教材的唯一标准。美国人将流行文学引入语文教材,法国人引进电影,日本则贴近现实生活而这里,并不存在孰是孰非的判断。
  美国中学实行宽松的选课制,语文课也更像是“阅读分享课”。虽然美国大学入学对写作要求非常高,但很多中学都不设有专门的写作课程,而是通过阅读各种体例的作品、写书评等锻炼出来。至于语文课上读什么书,也由任课教师自己来开书单,无论教育部还是学校,都不会印发统一教材。
  一个班的学生同时读一本作品、并且进度也相当,是美国人熟悉的“读书会”式语文教育。但美国一些学区却大胆地引进了“工作坊”式的语文课,这意味着学生自己选择想读的书,并跟同学们分享。曾主张学生只该读“精华读物”英文文学教授Mark Bauerlein就表示,学生读《哈利?波特》还是狄更斯都无所谓,关键是在信息时代保持阅读的习惯。
美国一中学“工作坊”式的语文教学
  法国一直很注重培养年轻一代对法语的热爱,活跃的法国语文课让小学生们着迷。与美国类似,法国中学的文学课程没有统一的国家教材,学校根据教育部定立的大纲自主选择课本。受多年的精英主义教育观念影响,法国的语文教育曾长期被等同于文学教育,16至20世纪的经典纯文学作品,尤其是法国和法语区的经典小说、诗歌和戏剧,都是法国中学教师热衷选择的教材。从巴尔扎克到雨果、从拉封丹到拉伯雷,几乎每一个法国文学分支都可能涉猎,文科的学生还要完整阅读如兰佩杜萨的《豹》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朱丽叶》等译作。
  为了应对中学生越来越不愿意上文学课的现象,法国教育部把电影引入文学课程,将学生感兴趣的性、浪漫和反叛精神引入日常课堂。法国教育部官员认为,他们选择的电影能帮助正经历青春期的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在已公布的200部经典电影中,中学生将能在老师陪同下观看法国电影《轻蔑》(Le Mépris)中的男女主角“调情”,以及《赤胆威龙》(Rio Bravo)的枪战,并以自己的角度进行解读。除了经典法国文学作品,法国学生还须阅读萨特和加缪等看上去对中学生而言过于艰深的哲学作品。2010年,法国中学会考作文,要求考生解释霍布斯《利维坦》(英国政治哲学巨著)和托马斯?阿奎那(中世纪意大利神学家、哲学家)的《神学大全》节录。
  日本语文书的内容涉及内容极其广泛,如尊重生命、环保、维护人权、保持社会福利、热爱家乡、安全和防灾等,都非常贴近生活。日本国语教材选文的来源也很宽泛,不光有文学家的经典名著,还有行业精英的大手笔或“心灵鸡汤”。比如有的教材选了国宝级名医日野原重明的随笔《想要对你说》,有的选了绘本作家木村裕一的《乘风飞翔》。日本的语文教材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语言和写作的能力。
  在“不在吃饭就在思考”的德国,对语言学习的重视度往往高于数学。20世纪90年代,德国曾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改革,目的是为了让教育“更适应社会发展”。在包括语文在内的科目,教材选取还专门加入了更多展现社会“阴暗面”(如种族歧视、违法犯法)的内容,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释社会现象。
  除了文学还涉及大量的政治、地理、历史、生活常识、心理、人文等方面的内容,德国学生不是为了语言而学语言,而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别人交流思想,把语言作为生活中的工具,通过语言学习来认识世界和自我。
  过去很长时间,中国高度重视教育的政治职能,课程设置统一,教材统一,完全是由国家来承担相关工作,随着教育观念与教育治理观念的改变,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行,学校课程改革已经推行多年,教材的出版发行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家变成多家,甚至几十上百家,给了学校与学生更多的选择权。
  随之而来的,是教材也变得五花八门,“过于西化”的担心之外,我们自己有些教材的泥沙俱下,质量不高,令人担忧。正如一位读者留言所说,对外来文化应该怀有一颗包容之心,但同时更重要的事是发扬和传承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很多国学经典被人误解,甚至被媒体歪曲来搏眼球,诸子都要哭了。
  (文/观察者网 张红日)
(责任编辑:刘盛钱 UN649)
&&&&&&</div
中国人哪来这么多钱?[]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微信:doyo_game
泰国神话逃脱游戏《恐怖之家》将推出VR版本
  充满着泰国神话和宗教元素的逃脱游戏《恐怖之家》,将推出虚拟现实版本,并登陆Oculus Rift平台。
  宿醉之后,玩家发现自己身在一幢被锁紧的废弃房屋里面。玩家必须经过多方探索和解决难题之后才能找到出路。但是在这过程中,一直会有鬼魂跟着他们身后,并威胁屋内的人,如果这些人不及时逃脱,鬼魂就会杀死他们。
  开发商承诺,这将是一款风格和内容都很独特的泰式恐怖游戏,其中的场景是根据真实世界建造的。
  《恐怖之家》将不仅仅推出虚拟现实版本,还将发布普通版本。该作预计今年夏天正式发售。
/article/254239
阅读本文后,您的心情是:(选择后可查看结果)
今日关注游戏1.东方:灵山大佛
江苏的灵山大佛,释迦牟尼立像,青铜材料,通高88米,重700吨,公元1997年建成。灵山大佛坐落于无锡马山秦履峰南侧的小灵山地区,大佛所在位置系唐玄奘命名的小灵山,故名灵山大佛。灵山大佛通高88米,佛体79米,莲花瓣9米。大佛慈颜微笑,广视众生,右手“施无畏印”代表除却痛苦,左手“与愿印”代表给予快乐,均为祝福之相。&
2.南方:天坛大佛
香港的天坛大佛,释迦牟尼座像,锡青铜材料,通高26.4米,重220吨,公元1993年建成。天坛大佛座落在香港大屿山海拔520米的昂平,是香港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是全球最大的青铜座佛。佛像坐在268级的石阶上,端坐的佛像庄严肃穆,无论远观近看,都予人宁静祥和的感觉。美国权威地理旅游杂志《国家地理旅行者》极力推荐天坛大佛这项名胜。&
3.西方:乐山大佛&
四川的乐山大佛,弥勒佛座像,石料,通高71米,公元803年建成。位于峨眉山东31公里的乐山市,依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凿造而成,又名凌云大佛,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历时90年大佛终告完成。佛像高71米,佛头长14.7米,头宽10米,肩宽24米,耳长7米,耳内可并立二人,脚背宽8.5米,可坐百余人,素有“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之称。
4.北方:云岗大佛&
山西的云冈大佛,释迦牟尼座像,石料,高达17米,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的云冈石窟,是第五窟三世佛的中央坐像,也是云冈石窟中最大的佛像。佛像形态端庄,是中原文化传统的表现手法;但其脸部形象:额宽、鼻高、眼大而唇薄,却具有外域佛教文化的某些特征。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465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历时约30年才基本完成这一浩大的艺术工程。整个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53个,大小造像51000多个。
5.中原:龙门大佛
洛阳龙门大佛,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城南13公里处的龙门石窟,卢舍那佛,石料,属世界文化遗产。龙门全山造像11万余尊,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即龙门大佛,位于龙门西山南部山腰奉先寺,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作于唐高宗咸亨四年,即公元672年,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处。梵语“卢舍那佛”即光明普照、光辉普遍之意,是源自古代日神崇拜的太阳神信仰而来。
6.烟台南山大佛&&
烟台南山大佛,释迦牟尼座像,锡青铜材料,位于山东省烟台市龙口市南山旅游区,2004年4月建成。高38.66米,重380吨,由232件佛体、108块莲花瓣、302个发髻、共642块锡青铜铸件组合而成,堪称目前世界第一铜铸大坐佛。南山大佛融古今中外佛像铸造艺术的精华,使古老的青铜铸造艺术和现代科技成果于一体,展现了佛教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
7.海南观音&
海南三亚南海海上观音像,钢筋混凝土材料,高达108米,比美国的自由女神像还要高15米。日举行开光大典。像体为正观音的一体化三尊造型,宝相庄严,脚踏108瓣莲花宝座,宝座下为金刚台,金刚台内是面积达15000平方米的圆通宝殿。南海观音像通过高科技手法,组合运用声、光、电技术,进行大型灯光夜景演示,充分展示了“佛光普照”的效果。
8.太原蒙山大佛&
太原蒙山大佛,释迦牟尼座像,石料,位于山西太原晋源区金胜乡寺底村西北,是我国最早的露天摩崖石刻大佛,比已炸毁的西方公认的“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扬大佛高10米,比中外驰名的四川乐山大佛早162年。北齐天保二年(公元551年),高洋帝将东魏大庄严寺扩建为开化寺,开凿了高达200尺的摩崖大佛,称为西山大佛。太原蒙山大佛作为山西乃至世界佛教建筑、雕刻史上的一大奇迹,已引起国内外有关学界的关注。
9.河南鲁山大佛&
河南鲁山大佛,卢舍那佛立像,青铜材料,通高168米,相当于50层楼高,重6400吨,公元2005年建成。&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上汤赵村佛泉寺内,总高168米(大佛身高108米,莲花宝座高20米,金刚座高25米,须弥座高15米),是全世界最大的佛像,称为“佛山金佛”。其造型庄严飘逸、气势独特,真乃“当惊世界殊”。造型完整、有明确的说法手印的铜铸“佛山金佛”应运而生,成为新的中方佛。
10.峨眉山四面十方普贤金像&&
四川峨眉山金顶的四面十方普贤金像,是世界上最高的金佛,也是第一个十方普贤的艺术造型。金佛系铜铸镏金工艺佛像造像。金佛通高48米,代表的是阿弥陀佛的48个愿望。“十方”,一是意喻普贤的十大行愿,二是象征佛教中的十个方位。如果说公元980年安坐于万年寺高7.85米的普贤铜像作为峨眉山千年的镇山之宝,为这座佛教名山增辉千年的话,那么,高达48米的十方普贤金像,更是登峰造极之作。2005年底竣工,日举行开光仪式。
11.九华山地藏菩萨大铜像&&
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露天大铜像,位于安徽池州市九华山下柯村景区,为比丘立相,右手执锡杖,左手托摩尼宝珠,仪态安详,妙相庄严。铜像气势恢弘,高达99米,与九华山99座山峰、金地藏享年99岁的寓意相一致。铜像采用铸造方式,选用仿金铜,日开工,到2009年3月铜像主体结构完工,日开光。
12.雪窦山露天弥勒大佛&
浙江奉化溪口雪窦山露天弥勒大佛,2008年建成,是典型的中国化弥勒佛像。佛像具有比丘相、罗汉身、菩萨意、布袋形、佛之像。大佛用500多吨锡青铜铸造,佛像身高33米,表示弥勒身居33层天;莲花座高9米,另加基座14.74米,共56.74米。佛像集壮观、神圣、雄伟、高大于一身,为天下铜铸座像之最。奉化是佛教界普遍认同的弥勒化身--布袋和尚的家乡,留有许多布袋弥勒的文化遗迹。
13.连云港伊山大佛
连云港伊山大佛,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伊山镇。
罗汉又称阿罗汉,断一切烦恼,受人天供养的圣者。能断除一切烦恼,达到涅槃境界,不再受生死轮回之苦,修行圆满又具有引导众生向善解脱的德行,堪受人天供养的圣者。
十八罗汉是佛教中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是由十六罗汉加二尊者而来。他们都是历史人物,有名有姓身世各异。十六罗汉主要流行于唐代,至唐末,开始出现十八罗汉,到宋代时,即为十八罗汉了。他们都是佛的弟子,是接受了佛的嘱托,永不涅槃而住于世间,随缘度化众生。
由于经典中最初确实记载为十六罗汉,那么如何演变为十八罗汉呢?
据经典载,有十六位佛的弟子受了佛的付嘱,不入涅槃。公元二世纪时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庆友尊者作的《法住记》中,更记载了十六阿罗汉的名字和他们所住的地区。这部书由玄奘法师译出之后,十六罗汉便普遍受到我国佛教徒的尊敬。到五代时,绘图雕刻日益普遍起来,后来画家画成了十八罗汉,推测画家原意可能是把《法住记》的作者庆友尊者和译者玄奘大师也画在一起。所以成为十八罗汉。
另有考证认为,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和章嘉呼图克图活佛认为:十八罗汉的最后两位应该是降龙罗汉(迦叶尊者)和伏虎罗汉(弥勒尊者),由于是钦定,从此十八罗汉便被规定了下来。
现今在我国多地寺庙道场中,多为十八罗汉,最后两位即是降龙罗汉与伏虎罗汉。
十八罗汉具体名称如下:
“坐鹿罗汉”、“喜庆罗汉”、“举钵罗汉”、“托塔罗汉”、“静坐罗汉”、“过江罗汉”、“骑象罗汉”、“笑狮罗汉”、“开心罗汉”、“探手罗汉”、“沉思罗汉”、“挖耳罗汉”、“布袋罗汉”、“芭蕉罗汉”、“长眉罗汉”、“看门罗汉”、“降龙罗汉”、“伏虎罗汉”。
以下分别介绍十八罗汉:
宾度罗跋罗堕阁尊者——坐鹿罗汉
端坐神鹿、若有所思,泰然自若。高雅平易。
这位罗汉本来是优陀延王的大臣,权倾一国,但他忽然发心去做和尚。优陀延王亲自请他回转做官,他怕国王啰唆,遂遁入深山修行。
有一日,皇宫前出现的一名骑鹿和尚,御林军认得是跋罗堕阁,连忙向优陀延王报告。国王出来接他入宫,说国家仍然虚位以待,问他是否回来做官。他说回来是想引导国王出家,他用种种比喻,说明各种欲念之可厌,结果国王就让位太子,随他出家了。
迦诺迦代蹉尊者——欢喜罗汉
妖魔除尽、玉宇澄清、扬手欢庆、心花怒放。
欢喜罗汉是著名的论师。论师即善于谈论佛学的演说家及雄辩家。有人问他甚么叫做喜,他解释说:由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而感到快乐之喜。又有人问他:“何谓之高庆?”他说:“不由耳眼口鼻手所感觉的快乐,就是高庆。例如诚心向佛,心觉佛在,即感快乐。”他在演说及辩论时,常带笑容,又因论喜庆而名闻遐迩,故名喜庆罗汉,或欢喜罗汉。
诺迦跋哩陀尊者——举钵罗汉
原是一位化缘和尚。他化缘的方法与众不同,是高举铁钵向人乞食,成道后,世人称其为“举钵罗汉”。是一位慈悲平等托钵化缘的行者。藉托钵福利世人,予众生种植福德,并为他们讲说佛法,以身教、言教度化众生。
苏频陀尊者——托塔罗汉
七层宝塔、佛法通灵,威而不怒、道行超群
塔,是取梵文“塔婆”一词的第一音而成的中国字。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前,中国是没有塔,故特造“塔”字,佛教中的塔,是载佛骨的东西。由于塔是载佛骨的器具,于是塔也成为佛的象征。托塔罗汉不是托塔天王,托塔天王是菩萨,菩萨和罗汉有分别:菩萨是“大乘”修成的果,而罗汉则是“小乘”修成的果。这罗汉名苏频陀,是佛祖释迦牟尼所收的最后的一位弟子。他修到五神通,又修得非非想及非想定。苏频陀是佛祖最后一名弟子,他为了纪念佛陀,特地把塔随身携带,作为佛祖常在之意。
诺距罗尊者——静坐罗汉
清净修心、神态自若安详瑞庆、进彼极乐。
这位罗汉是一位大力罗汉,原为一位战士,力大无比,后来出家为和尚,修成正果。他的师父教他静坐修行,放弃从前当战士时那种打打杀杀的观念,故他在静坐时仍现出大力士的体格。
跋陀罗尊者——过江罗汉
身负经卷、东渡传经跋山涉水、普渡众生
跋陀罗三字,意译是贤,但这位罗汉取名跋陀罗,是另有原因。原来印度有一种稀有的树木,名叫跋陀罗。他的母亲怀孕临盆,是在跋陀罗树下产下他的,因此就为他取名跋陀罗,并将他送去寺门出家。相传东印度群岛的佛教,最初是由钹陀罗传去的。他由印度乘船到东印度群岛中的爪哇岛去传播佛法,因此称之为过江罗汉
迦理迦尊者——骑象罗汉
骑象轩昂、颂经朗朗。心怀众生、目及四方
象的梵文名迦理,迦理迦即骑象人之意。象是佛法的象征,比喻象的威力大,能耐劳又能致远。迦理迦本是一位驯象师,出家修行而证果,故名骑象罗汉。
伐阇罗弗多罗——笑狮罗汉
是佛教十八罗汉的第八位。他与自眷属一千一百阿罗汉,多分住于钵剌拏洲。六种阿罗汉之五为堪达法阿罗汉,又作可进相阿罗汉,指能迅速精进,而达于不动法者。
他身体魁梧健壮,仪容庄严凛然。据说,由于他往生从不杀生,广绩善缘,故此一生无病无痛,而且有五种不死的福力。故又称他为“金刚子”,深受人们的赞美,尊敬。
虽然他有如此神通,但勤修如故,常常静坐终日,端然不动。而且能言善辩,博学强记,通晓经书,能畅说妙法;&但他难得说法,往往终日不语。他的师兄弟阿难诧异地问他:“尊者,你为何不开一次方便之门,畅说妙法呢?”尊者答到:“话说多了,不一定受人欢迎;尽管你句句值千金,却往往会令人反感。我在寂静中可得法乐,希望大家也能如此。”尊者经常将小狮子带在身边,所以世人称他为“笑狮罗汉”。
戍博迦尊者——开心罗汉
开心见佛、各显神通。相互比莫、佛力无穷
戍博迦尊者,盛言即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七一六年)来长安的善无畏尊者;他是中天竺国王之太子,国王立他为储君,他的弟弟因而作乱,他立即对弟弟说:“你来做皇帝,我去出家。”他的弟弟不信,他说:“我的心中只有佛,你不信,看看吧!”于是他打开衣服,弟弟看见他的心中果然有一佛,因此才相信他,不再作乱。
半托迦尊者——探手罗汉
安悠自在、呵欠伸腰,神志灵通、自得其乐
半托迦尊者相传是药叉神半遮罗之子。据《可哩底母经》说:古印度王舍城内一山边有药叉神,名叫婆多,北方犍陀多罗国又有一药叉神名叫半遮罗,婆多与半遮罗的妻子同时怀孕,於是指腹为婚。婆多生女,半遮罗生子,半遮罗生子就是半托迦出家修成正果,也渡婆多的女儿成道。
他被称为探手罗汉,因他打坐时常用半迦坐法,此法是将一腿架於另一腿上,即单盘膝法,打坐完毕即将双手举起,长呼一口气。
罗怙罗尊者——沉思罗汉
佛祖十大弟子之一。沉思罗汉那尊塑像俗称沉思罗汉,他的特征面相丰腴、蚕眉弯曲、秀目圆睁、敦厚凝重的风姿之中带有逸秀潇洒的气韵。
这位罗汉是在月食之时出世,故取名罗怙罗多。
沉思罗汉沉思瞑想,在沉思中悟通一切趋凡脱俗。在沉思中能知人所不知,在行功时能行人所不能行。&他的沉思,就是获取智慧与行动。
那迦犀那尊者——挖耳罗汉
闲逸自得、怡神通窍,横生妙趣、意味盎然。
那迦译作中文名龙,犀那译为军,那迦犀那即龙的军队的意思,比喻法力强大,有如龙的军队。这位罗汉住在半度坡山上。他也是一位论师,因论《耳根》而耳闻名。所谓耳根,是由於醒觉而生认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六种根源之一。
所谓六根清净,耳根清净是其中之一。佛教中除不听各种淫邪声音之外,更不可听别人的秘密。因他论耳根最到家,故取挖耳之形,以示耳根清净。
因揭陀尊者——布袋罗汉
无量寿佛、乾坤宝袋,欢喜如意、其乐陶陶
因揭陀相传是一位捉蛇人,他捉蛇是为了方便行人免被蛇咬。他捉蛇后拔去其毒牙而放生于深山,因发善心而修成正果。他的布袋原是载蛇的袋。相传他在中国显灵。于公元九0七年五代梁朝时他在奉化出现,负一袋抄化。后来在贞明三年(公元九一七年)在岳林寺磐石上说佛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说完他便失踪了。
伐那婆斯尊者——芭蕉罗汉
悠闲隐逸、傲视太虚。仙风道骨、超脱凡尘
伐那婆期梵文为雨的意思。相传他出生时,雨下得正大,後图中的芭蕉树正被大雨打得沙沙作响,他的父亲因此为他取名为雨。他出家后修成罗汉果,又相传他喜在芭蕉下修行,故名芭蕉罗汉。
阿氏多尊者——长眉罗汉
长眉罗汉慈祥老者、得道高僧通察大千,心领神会。
阿氏多是梵文无比端正的音译。这位罗汉的特征,是生下来就有两条长长的白眉毛。原来他前世也是一位和尚,因为修行到老,眉毛都脱落了,脱剃两条长眉毛,仍然修不成正果,死後再转世为人。他出世後,有人对他的父亲说道:“佛祖释迦牟尼也有两条长眉,你的儿子有长眉,是佛相。”因此他的父亲就送他入寺门出家,终於修成罗汉果。
注茶半托迦尊者——看门罗汉
看门罗汉威武标杆、警觉凝视、禅杖在握、勇炽邪魔。
注茶半托迦尊者,是佛祖释迦牟尼亲信弟子之一,他到各地去化缘,常常用拳头叫屋内的人出来布施。有一次因人家的房子腐朽,他不慎把它打烂,结果要道歉认错。后来他回去问佛祖,佛祖说:“我赐给你一根锡杖,你以后去化缘,不用打门,用这锡杖在人家门上摇动,有缘的人,自会开门,如不开门,就是没缘的人,改到别家去好了!”原来这锡杖上有几个环,摇动时发出“锡锡”的声音。人家听到这声音,果然开门布舍。
迦叶尊者——降龙罗汉
十八罗汉的第十七位,即是“迦叶尊者”,他是在清朝由乾隆皇帝钦定的。据《法住记》说,前边十六位罗汉是佛陀的十六位大弟子,佛命他们常驻人间普渡众生。
另一说法是第十七位罗汉是《法住记》的作者“庆友尊者”。
传说当年龙王用洪水淹那竭国,将佛经藏于龙宫。后来降龙尊者降服了龙王取回佛经,立了大功,故称他为“降龙尊者”。
相传降龙罗汉也在我国化现降生,最著名的就是我国宋代的济公和尚。济公和尚是否确为降龙罗汉所化现,已无从可考,但是济公确有其人。
在中国佛教领域,最高佛道的释迦牟尼佛(如来佛祖)座下处十八罗汉。而伏虎罗汉是十八罗汉中的第十八位,即是“弥勒尊者”,他是在清朝由乾隆皇帝钦定的。另一说法是第十八位罗汉是“四大声闻”中的“君屠钵叹”。
传说伏虎尊者所住的寺庙外,经常有猛虎因肚子饿长哮,伏虎尊者把自己的饭食分给这只老虎,时间一长了猛虎就被他降服了,常和他一起玩耍,故又称他为“伏虎罗汉”。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古老的宗教,相传在公元前五至六世界(藏传佛教的记载中更早)便已产生。佛教以无常和缘起思想反对婆罗门的梵天创世说,以众生平等思想反对婆罗门的种姓制度,以“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为基本教理,主张依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以断除烦恼成就佛果为最终目的。&  佛教在印度流传发展了数百年后,逐渐走向亚洲其它国家。一般将传于今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和中国傣族地区的巴利语经典系,称南传佛教(属小乘);流传于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和汉语经典系通称北传佛教(属大乘)。印度本土佛教在公元九世纪时渐趋衰微,十三世纪初归于消灭,十九世纪后始渐复兴。而藏传佛教的特殊价值在于它涵盖了佛教各乘---小乘、显教大乘、密教大乘的完整修法,它以印度佛教研究的高峰为起点,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已达到更高深精细的程度。&  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佛教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从某种程度上,它改变了我们这个世界的面貌,同时,也使它自身不断发展和完善。&  现在,佛教正在走向西方世界,为更多的人接受和了解,这说明它有适应社会人心的一面,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必然需要。你可以信仰,你也可以不信,但都应该宽容和理解,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共同创造一个和谐安宁美好的社会&  佛教四谛&&&&&  1、苦谛--人生如同苦海泛舟&  佛教认为人的一生是由各种苦恼贯穿的,共有八苦:&  (1)生苦:胎儿出生,皮肉细嫩,在接触和适应外界的过程中,充满痛苦。&  (2)老苦:人到老年,发白脱落,牙齿老化,嚼食困难,耳聋背驼,行走艰难,倍感痛苦。&  (3)病苦:人要患各种疾病,造成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  (4)死苦:人将临死,对死亡充满恐惧,弥恋现世的生活,感到痛苦。&  (5)怨憎会苦:与自己所讨厌的人不得已而相会、结合。对自己憎恶的环境想脱离而又脱离不了。不想遇到的事偏偏又遇到,令人苦恼不堪。&  (6)爱别离苦:与自己相爱的人别离,与自己所喜欢的人或环境分开也是痛苦的。&  (7)求不得苦:自己想做的事做不成,自己想追求的事或人得不到,精神上感到痛苦。&  (8)五盛荫苦:人生就是苦,人生是诸苦的集合体。&  2、集谛--苦从何来&  人生苦有种种,其原因何在,集谛作此回答,根本原因在于人生所具有的情欲,由于人的欲望,产生各种行为,由此带来一连串苦恼。&  3、灭谛--放弃贪欲,断绝苦恼&  灭谛告诉人们一定要灭除情欲,无所追求,无所欲望,便可脱离痛苦获得精神上的解脱,达到涅磐的境界。&  4、道谛--正确驾驭人生之舟,脱离苦海,到达幸福的彼岸&  已知人生是苦,已知苦之原因,已定灭苦之心,那么如何灭苦?&  道谛作了回答,“道”含有方法和途径两种含义,具体分为八正道:&  (1)正见--对四谛正确理解&  (2)正思维--对四谛深入的思考&  (3)正语--生活中,使用正确而美好的语言&  (4)正业--规范自己的行为&  (5)正命--生活中做到清心寡欲,正确看待生命的意义&  (6)正念--对四谛正确的忆念&  (7)正定--依四谛之理,正确修持禅定&  (8)正精神--集中精力,正确不断的修持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以得道成仙为最终旨归,无论外丹术还是内丹术都只为了修道成仙。只有长生久视、成仙成真,才能标志着得道。道教因其追求长生不死的神仙思想而区别于世界上的其他宗教,故又被称为神仙道教。
“仙”在中国古代神话和宗教中认为是靠修炼得道而长生不死的人,或是能达到至高神界的人物。《说文》:“仙,人在山上貌,从人山。”《释名。释长幼》中有:“老而不死曰仙。仙,遷也,遷入山林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
《说文》解释“僊”时又说:“僊,长生僊去,从人僊。”僊,本意用作动词,表示“轻舞飞升”之意。如《诗经;宾之初道》中有:“屡舞僊僊”。“仙”字,早期都写作“僊”。神仙的概念,最早追溯到《山海经》、《列仙传》等中的神话故事。
道家道教经典中也有对于神仙的描述。例如,《庄子》书中有很多关于神人、至人、真人、圣人的描述。《齐物论》说:“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大宗师》:“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后来道教的有关仙的思想可以说最早是继承于这些观念。例如,葛洪说:“列仙主人,盈乎竹素矣。”(《论仙》),“若谓世无仙人乎,然前哲所记,近将千人,皆有姓字及有施为本末,非虚言也。”(《对俗》)
“成仙”的追求自古有之,只不过道教将神仙之说理论化、宗教化并且实践化了。悬置道教“得道成仙”之现实是否可行不论,事实上道教的神仙观念和“得道成仙”的追求蕴含着丰富的生命美学的意蕴。这种美学意蕴体现在“逍遥”二字之上。体现在道得仙成的精神境界之逍遥、生死观念上的逍遥、追求成仙路径之逍遥。如此“逍遥”的美学意蕴对于现代社会中,异化、物化的个人来说,无疑具有着纯净心灵的作用。
一、得道:精神之逍遥
中国人的国民性格中,有对自由自在境界追求的“逸”、“游”的性格。在飘逸、游弋、逃逸、出游的同时,也具有着寻找精神家园的“归”、“返”的性格。
道家道教所提倡的“道”正满足了人们“出离”与“回归”二争力的融合。老子所述的“无形大象”之道,“先天地生”而孕育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具有着“弱”、“柔”、“虚”、“静”、“冲”、“朴”等特点。道“惟恍惟惚”,无法用逻辑语言来形容,故在老庄那里“运用了大量的形而上下混然不分的‘大象’来投射出、引发出至道的意境。像‘冲’、‘虚’、‘谷’、‘水’、‘婴孩’、‘风’、‘山木’、‘解牛之刃’等等。”而一旦把握了道、体道之后,便可以逍遥而无待。“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
而“道”不是一个高高悬起的神秘之物,道可以体现在任何人、事、物之中。“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汝唯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庄子;知北游》)
正因为“道”是周遍咸的,所以体道的“逍遥”不是厌世的或者是形而上的。也没有人能够在实在的意义上离世独立。如此体道的精神样态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睨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天下》人生的境域,无论悲苦喜乐,就是道的境域。没有什么形而上的终极,世间就是终极。如此之体道是真正意义上的逍遥。
这种周遍咸的道的观念进一步发展,成为了道教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观念。例如,葛洪说:“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胸腹之位,犹宫室也。四肢之列,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故知治身,则能治国。”(《抱朴子内篇;对俗》再如,杜光庭曾说:“老君垂教,以清静为用,无为为宗,清静则国泰身安,无为则道成人化。”
二、成仙:生死观念之逍遥
道教重视“生”,重“人”,重“肉体”。如:《太平经》说:“天地之性,万二千物,人命最重。”《无上秘要》卷五说:“天地万物,人为最贵也”、“夫人是有生最灵者也。”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说:“夫禀气含灵,唯人为贵。”葛洪的《抱朴子内篇》说:“有生最灵,莫过乎人。”道教注重对人体生命的保养、“保精爱气啬神”。《太平经》说:“人有一身,与精神常合并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即吉,去则凶。无精神则死,有精神则生。常合即为一,可以长存也。常患精神离散,不聚于身中,反令使随人念而游行也。故圣人教其守一,言当守一身也。念而不休,精神自来,莫不相应,百病自除,此即长生久视之符也。”(《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一九上)追求肉体不死、羽化升仙,表现出道教企图达到对于生命的自主自控,即身成仙的逍遥自在。
一方面,道教非常重视肉体;另一方面,道教亦表现出在境界上对生死问题超越的“逍遥”。一般观点认为道教和道家的生死观是矛盾的。例如认为葛洪重肉体长生,而庄子就是对死置之度外。其实,葛洪是从修仙的迫切实践角度来谈生死、成仙。他怕人们不重视“生”,错过了即身成仙的机会,人唯一能够把握的就是生命。葛洪说:“天之大德曰生。生者,好物也。是以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乎长生之方也。”(《抱朴子;勤求》)而庄子讲的是一种“亦可……亦可……”的境界。拥有一种“无待”、“无累”的境界,便亦可接受生,亦可接受死。“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庄子;大宗师》)“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庄子;齐物论》)在对待形神问题上,陶弘景也有“亦离亦合”的观点。陶弘景说:“凡质象所结,不过形神。形神合时,则是人是物;形神若离,则是灵是鬼。其非离非合,佛法所摄;亦离亦合,仙道所依。”简单地说,生死观的思维方式是“非……非……”的双遣方式,从缘起入手,让人体悟“空”,从而破我执、法执。道教的生死观讲究形神亦离亦合,亦可离亦可合。思维方式是“亦可……亦可……”、“方……方……”。讲究一种对肉体生命的自控自主,讲究修炼之方法,同时又对肉体生命并不执着,对得道成仙、长生不死的目标不存在“机心”,天然自然,随遇而安,逍遥自在。
其实,在道教修炼成仙的过程中,如果存在着对“生”执着的“机心”,就会存在着羁绊和束缚。“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庄子;天地》)当“生”成为一种束缚心灵的追求目标,人就“有累”、“有待”,心灵的世界就会背遮蔽。“富贵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庚桑楚》)这样就达不到体道的逍遥自在,就一定不会“得道成仙”。只有超越时空、超越生死、物我两忘的“撄宁”之逍遥境界,才能成就最终的“得道成仙”。
三、以何得道成仙:方法之逍遥
道教是一个非常重实践的宗教。要达到“得道成仙”,有许多的方法,如符箓、咒语、服食、房中、存神等等。然而只有到达方法上的超越与逍遥,从依技成仙转化为依艺成仙,才能真正得道成仙。
实践证明,存有机心的外丹服食等技术方法,不能解决得道成仙的问题。故道教非常重视内丹术,强调性命双修,重视内在精神涵养与外在炼形体和服食的结合。
在精神内养的方法上,《庄子》重视心斋、坐忘。“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人间世》)“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大宗师》)。
道教修炼中也重视这种“忘”、“斋”、“化”的内在精神涵养方式,如谭峭说:“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是以古圣人穷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虚实相通,是谓大同。”(《化书》)
“技”,只是纯粹的方法;忘掉“技”之后的“艺”,是融合了“道”的出神入化的“逍遥”。在《庄子;达生》中讲的“削木为鐻”的巧匠梓庆的故事,《庄子;田子方》中宋元君将画图的故事,以及《庄子;养神主》中著名的庖丁解牛的故事,讲的都是在如此心斋、坐忘、体道工夫之下,使得无论是雕刻、绘画甚或是解牛,都成为鬼斧神工的“艺”而非仅仅是“技”。“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庄子;大宗师》)
道教“得道成仙”正是在此多重“逍遥”的美学意蕴下,才真正具有了“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气魄。
&住持:寺庙里掌舵的,主管弘扬佛法
简单说,住持就是一个寺院的领袖,是寺院的最高负责人。但凡是寺庙,就有一个住持。住持负责寺内的有关“弘法”的事务,例如上法堂讲演经法、早晚课诵、告香……做各种诵经、巡视、整肃违犯清规的僧人等等这样的日常事务。开山建寺,寺院的第一代住持,被称为“开山大师”。
&&&&住持这两个字,最早并不是一种名词称谓,而是一个动词,《圆觉经》中就有:“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意思就是,一切佛都安住在光明庄严的境界里,有住持佛法的意思。
&&&&佛教传入中国后采取的是师徒之间传授佛法,没有住持一说,但后来到了唐代,禅宗兴盛,门徒众多,于是住持就成为一种职位和称呼,指“代佛传法、续佛慧命”的人,所以,住持的事务性工作,主要还是侧重于代佛传法,除了装造佛像、修整经典、修造僧坊,其他时间都用来传法。&&&&
&住持是怎么选出来的?参照《汉传佛教寺院住持任职办法》,要按期推选或礼请住持,十方选贤,提拔、重用爱国守法的僧人。虽然住持不由宗教局直接任命,但人选必须得到宗教局同意。
而在日本佛教界,则称住持为住职。
方丈:当住持成为公认的精神领袖
那方丈,到底是指什么样的人?如何才能成为方丈?
成为方丈,除了有足够的资历和修为之外,一般情况下方丈必须是上规模的寺庙群才能有。第一,寺院要有三个大殿,寺众要在五百人以上。小规模的丛林寺众至少也要有三百人,多则二千乃至一万。并且方丈可以兼任多个寺庙,而住持则不能。一般来说,方丈必须由所在省的宗教管理部门和佛教协会任命才能生效。
所以,不论是从德行上,还是从认证的工序上,甚至是山头够不够大这些方面,方丈和住持还是有一些差别的,下次看到关于方丈的新闻,就别再问方丈和住持有啥区别了。见到僧人就管他叫“和尚”?这可不太专业
等等,壹读君再补充两句……
&“和尚”、“长老”这些称谓,和住持、方丈有什么关系?
在汉传佛教的寺院里,不是每个男性出家人都有资格被称为“和尚”,只有修为高深、德高望重的,比如住持、方丈,才被称为“和尚”。
和尚,是从梵文而来,原义是“师”。本是一个尊称,能为人师者才能称“和尚”,但后来,人们叫着叫着便把和尚作为对一般出家男众的专用称呼了。
正常情形,在家人称出家人应为“师傅”,除非你尊之为父,可称他为“师父”。
&“长老”这一称呼我们也会经常用错,曾做过住持、方丈的老和尚,在退休后人们敬称他为“长老”。只要还在住持、方丈的任内都不能称为长老。大丛林里为让历届退休的方丈和尚得安养,会安排小沙弥照顾他们,设有“长老寮”。
&所以,再别学着《西游记》里那样管唐僧叫长老了。
一、从船货崇拜看荒诞可笑的信仰
在至道学宫之前的文章《中国人的宗教和崇拜》中说过,宗教一词,宗指的是尊宗庙,教指的是崇圣人教化。所以说,宗教是中国文化所独有的现象。其他民族,大多数连自己的生物学祖宗是谁都不知道,不可能有宗庙。
其他民族的人,还喜欢把一些装神弄鬼的二流子,称之为圣人,这显然不符合中国文化中里圣人的标准。中国文化中的圣人,指的是通于天伦,极于人伦,达于权变的有道之人。只有这样的人,才可以称之为圣人,才可以为百姓立教化。可见,除了中国人之外的其他民族,他们都是无宗无教的流浪汉文明,遇到什么信什么,就如同无根的浮萍。
所以,这里再次为宗教一词正名,它不是指夷狄们满嘴跑火车的怪力乱神蒙惑愚蠢的那套巫妖组织,而是指中国人的祖先和圣人们留给子孙后代的一系列文典与教化。
后来,随着蛮夷文化的入侵和文化捆绑策略,导致宗教一词,成了他们怪力乱神那套巫妖组织的专用词,也导致中国人种的智识阶层,看到宗教这个词就联想到愚昧,于是开始对这个词进行污名化。
这就是蛮夷文化入侵的文化捆绑、文化污染策略的可怕之处,他们把自己的那套垃圾和中国文化中的很多核心语汇相捆绑,先占有再污染,让中国人要么跟从他们的那套低级歪曲的解释被带坑里去,要么就觉得文化污染的太严重,充满嫌恶的误解并抛弃自己祖先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和宗教一词一样惨遭毒手的词,还有上帝,还有神。本文在后面会详细论述。
中国文化的根基,就在于敬天法祖而设宗庙,与圣人以道立教以正百姓。而其他民族则不然,他们文化的出发点,几乎全是迷信。
有了迷信之后,进而就产生了信仰。因为无道,所以他们认为世界由某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所操纵,这种观念就是迷信。对这种神秘力量的崇拜和淫祀,进一步就形成了信仰。迷信是心智不全的产物,信仰则是这种心智不全精神症候的进一步加深。
下面以船货崇拜现象,来说明下这种迷信和信仰的荒诞与可笑本质。
船货(Cargo Cults,直译为船货邪教)是在许多太平洋群岛的原始部落中,多次独立演化出来的“宗教”和“神话”。虽然每一个岛所信奉的教义不同,但是具有很高的同质性。
许多太平洋岛屿,在16与19世纪两波殖民运动都没有被染指,上面所居住的土著一直过着亘古不变的原始生活。直到太平洋战争开打,他们才被席卷进了现代文明。
盟军开始大规模登陆这些具有重要战略位置的小岛,并且建立基地,愿意跟盟军接触的土著,就让他们搬搬东西,干干体力活。不愿意给盟军效劳的,基本上就像对待野生动物一样,用铁丝网围起机场跑道,别让他们跑进来捣乱就行了。
在后来所拍摄的纪录片里,一名老土著特别叙述了不同国家的人对他们的待遇:
&英国人跟法国人,根本不把你当人看。他们叫你做什么,你只能照做,不能回嘴,连正眼看他们都不行。但是美国人比他们稍微好一点,他们会记得我们的名字,给我们零食和香芋,还教我们唱歌&。&
&更让我印象深刻的,竟然有美国人跟我们一样是黑皮肤。这让我们相信,我们有一天也能变得跟他们一样。&
就在钢铁巨舰、雷霆怪鸟、数不尽的人海、货物,让这些土著们目眩神迷的时候,突然的,战争结束了。盟军如旋风般降临,又如旋风般离去,什么都没有留下,一句话也没有解释。留下的,只有土著们无限的困惑。
1970年代,当人类学家再次踏上这些被遗忘的小岛的时候,他们看到了下面这样的景象。
人类学家一问之下,才知道当年的土著们,心里到底在想什么——
土著们发现,这些白人,既不种田,也不打猎。有些人成天坐在房子里翻搅著白色薄片(书);有些人拿著木棍(步枪)排成整齐的队伍,毫无目的的兜圈子;有些人头上戴著可笑的装饰,盯著一个盒子,聚精会神的摇头晃脑,像是中邪了一样。土著们根本想像不到,比这些更没意义的事情了。
但是,却不断有巨大的船,载着美味的食物、精巧的衣服、还有各种想都想不到的新奇玩意,他们统称为“货物”的东西,来供养这些白人。这到底怎么一回事?这些白人的行为背后有什么意义?
在无数不同的岛屿上,不同部落的老家长、贤者、巫师们,都得到了同样的结论:这些白人正在进行“宗教”仪式,这些看似无意义的行为,都是召唤“船货之神”的仪式。只要我们跟他们做同样的事情,船货之神也会降临,将货物赐给我们。
於是,土著们削尖了竹子,排着纵队,踢著正步,在旷野上行军。他们用草跟木片扎成了飞机,在地上清出一条平整的跑道,晚上还在两边插上火把来引导飞机降落。
他们头戴用椰子壳做成的“耳机”,摇头晃脑的试图接收船货之神的神谕。他们用竹子搭起了“哨所”,坐在里头的家伙聚精会神的盯着一叠叶子,一张张的翻着。
当然了,船货之神并没有降临。许多年后,即使当这些小岛也都已经接触了文明,船货崇拜信仰依然没有消失。
人类学家问土著:都过了这么久,船货之神也没有降临,你们为什么还愿意坚信不移的等下去呢?
当地的土著人说:如果你们白人能够等耶稣基督两千年,那我们也能等得跟你们一样久。
船货崇拜的故事讲完了。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人都会忍不住想笑,这也太荒诞可笑了吧。但是仔细一想,则会发现,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巫妖组织,都是和船货崇拜一样的心智构型。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无不如此。再仔细一想,天哪,原来绝大多数的人类竟然都如此的愚蠢。想到这里,可能很多人都笑不出来了。
二、心智健全的标准
在刚才的船货崇拜故事里,我们为什么会觉得好笑呢,因为在我们看来,他们在迷信荒诞不经的超自然力量,这种荒唐的行为根本没有意义,也更不可能对现实世界产生影响力,改变他们的现实生活。
如果当地的土著人,知道这世界上有一种著名的不要脸诡辩术叫做汉传佛教的话,他们会这样反驳说:你没有实修实证过,你怎么知道船货之神不存在?我们崇拜船货之神,是因为我们每天翻树叶子,拿着削尖的竹子踢正步,头戴椰子壳做的耳机这样的“修行”实践中证出来的。你没“实修”过,没资格讨论我们的信仰。
土著们还可以更直接了当的进行反杀:你们文明人崇拜星座,难道不比我们崇拜船货之神更愚蠢吗?你们深信不疑的死后世界里的天堂和地狱又有谁见过呢?你们把天空里云朵的形状,都牵强附会成“神迹”,难道不是比我们的船货崇拜信仰更愚蠢吗?迷信救世主,最后的审判日,涅槃解脱,业力轮回,因果报应,哪一条不比我们的货船崇拜行为更愚蠢?
土著们还可以把他们的打击升级:你们文明人,居然相信你们的神可以用两条鱼一块面包喂饱5000人;你们文明人,居然相信一个抱着炸弹轰一下炸死自己马上天堂里就有72个处女等着自己。你们文明人,居然相信印度要饭大王鸡鸡可以长在肚子里,而且相信他舌头一伸出来就能盖住整张脸,脚底板长满了蕾丝花纹,手指缝脚趾缝里面全是蹼,而且还认为祭祀这位印度要饭大王可以发财致富。……
土著人对“文明”人的心理伤害指数还可以再一步升级。他们可以质问文明人的淫祀行为对生活的现实影响力。
你们“文明”人,认为对妖酋和偶像的淫祀,可以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吉利,如果有人把痔疮当偶像,认为每天舔一口别人的痔疮能带来吉利。以数学来看,拜神和舔痔疮是等效的嘛。毕竟无论你拜神和舔痔疮之后,你未来生活中吉凶概率都是各占一半。如果你们认为走运的那一半事件,是因为拜了神才有的好结果,那么也可以认为是舔了痔疮才导致的好结果。不过就是骗子在贪天之功罢了。
如果土著们这样反杀,文明社会的披着皇帝的新衣的,那些光鲜的迷信者们又该如何反杀土著们的辩驳呢?恐怕是没有办法了。因为所有的迷信,都是同一种心智构型:相信不可信的东西。
当一件事到了以信还是不信来考验人们的时候,它已经和智商没有关系了。天上挂着一轮太阳,这需要人在信和不信之间做出抉择吗?当然不需要,因为太阳的存在,不管你信不信,它都存在。但是船货之神,“文明”社会中的各种崇拜之神,它们都是信则有,不信则无。
用一种迷信,去击倒另一种迷信,在逻辑上就不可能,因为所有迷信者说的都是私人语言。这里的私人语言,也被不要脸的人称之为自修自证,它还有一种说法叫做满嘴跑火车。既然都是是私人语言,就不可能用一种私人语言去判定另一种私人语言是不是合法。
说到这里,我们差不多可以给心智健全和心智不健全下个定义了:相信不可信的东西,为心智不健全;不相信不可信的东西,为心智健全。
为什么那么多的人,会相信不可信的东西呢?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误解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神,什么才是真正的万物造化力量,什么才是真正推动与支配宇宙的力量。如果他们理解不了这种真正的力量,他们就会把任何事物附会成具有超自然力量,这就导致了巫妖崇拜,相信不可信的东西。
三、“有神论”和“无神论”之辨
在中国文化中认为天地含精,精有阴阳,阴阳相搏而生神,神主造化,化生万物。神指的是天地造化之良能。神不是指一种人格化的东西,也不是一种拟物化的东西,它不是人,不是动物,不是植物,不是石头,它只是一种天地造化万物的机能和推动力量。
而其他民族的文化则认为,支配世界造化的机能和力量,是某种拟人拟物化的东西,各种张牙舞爪法力无边的超自然力量,都被这些民族给发明了出来。这些他们所谓的“神”,对应的中国文化中的词,不是神,而是妖。把这些妖强行翻译成中国汉字中的神的人,应该拖出来鞭尸。因为这种强翻,造成了严重的文化污染。
被文化污染后,许多人就把蛮夷文化中的妖,理解成了中国文化中的神。而一旦不认同这些妖,那么中国文化就成了“无神论”文化。一个名字叫做神州的大地居然被自己的子孙当成了无神论文明。
实际上,现在的“有神论”和“无神论”之辨,跟中国文化中所说的神并无关系。准确的说,应该是有妖论和无妖论之辨。打个比方说,中国文化是人,所以她既不是长尾巴的猿猴,也不是不长尾巴的猿猴,中国文化是通达万物之奥的高级文明。
有道,方能有圣,有圣,方能有教化,有教化,方有百姓之安乐甘美,人人皆通神灵,方可称之为神州。所以《道德经》有云:神得一而灵。所以《黄帝内经》要讲“灵枢”。
再看其他民族的文化,他们是无道而崇巫,装神弄鬼而后有妖酋,有妖酋,行奉妖事鬼之腥膻夷俗,蒙惑无知陋民,于是就有无数以迷信为崇拜的妖奴。所谓先知,皆为妖酋;所谓信徒,皆为妖奴。
为什么各大妖州的人,妖酋们除了率领妖奴们无病呻吟的哀嚎着拯救啊,解脱啊这种可怕的事呢。因为只有病人才需要拯救,只有痛不欲生的人才需要急着要解脱。他们为什么有病,为什么痛不欲生呢?因为他们不通神灵。所以他们配不上安乐甘美的生活,痛苦就成了他们生活中永恒的主旋律。
这些巫妖文化传播到中国之后,开始以巫杂道对中国文化进行文化捆绑和文化污染,把他们那套笑死人的东西,都说成是道。比如佛教刚传入中国时,就口称是道,被汉人嘲笑为胡说八道。胡人说的“八正道”,胡说八道这个成语,就是专为佛教发明的。夷狄之巫妖异端,显然是不可以称之为道的。
在蛮夷文化的大举入侵下,在他们的文化捆绑和文化污染策略下,中国现在有很多人,大脑已经被污染成了下水道。在这些数典忘祖的下水道看来,所有的东西都是道,所有的文化都是平等的,所有的妖酋都必须得敬畏,做妖奴是件光荣的事。他们的屁股永远坐在各大妖州那边,而对于关于神州的一切,他们则贬斥为封建糟粕。
如果妖州那边对神州进行文化入侵,指挥文化皇协军们说,中国人没有信仰真可怕,中国人没有信仰就没有道德,中国人不信神,最后总结一句,丑陋的中国人。这些下水道们,就会起哄叫好,然后痛斥国人为什么不反思。
一旦神州对各大妖州进行文化反侵略的抵抗,这些下水道则马上摆出来一副文化相对主义者的嘴脸来,任何妖酋都必须得敬畏,任何文化都是平等的,你怎么可以贬低其他文化来抬高自己的文化呢。而一旦妖州对神州进行攻击,他们马上又是一副神灵活现的嘴脸,中国人你们为什么还不反思。
说好的文化平等,其实就是下水道们的双重标准。妖州攻击神州,下水道们拍手叫好,敦促中国人好好反思。神州反击妖州,下水道们破口大骂,指责中国人居然敢不敬畏妖奴文化。
四、唯物论和唯心论之辨
经过上面的论述,从文化区块上划分,我们可以把整个地球的版图,分为神州和妖州两部分。神州就是指中国,妖州就是指外国。生活在神州大地上的人是神族,是龙族。生活在妖州土地上的人,则都是妖奴。
在各大妖州的妖奴文化中,他们认为世界是妖酋所创造,为此,他们都有一套套的创世论神话。这便是有妖论思想。随着近代西方思想的演化,很多人开始质疑各种妖酋创始论。他们认为不存在一个法力无边的妖酋来创造世界,于是他们就提出了无妖论思想。这些思想被某些没文化缺心眼的中国人,强行翻译成了“有神论”和“无神论”。
如果按照有妖论的世界观,那么妖酋创造一切,认为某种人格化的超自然力量在推动着万物演化,而这些妖酋和他们的造物准则,则恰恰是人的发明。是人创造了妖酋,妖酋又创造了世界。如果把中间的妖酋这个中介层假设拿掉,那么就赤裸裸的相当于,是人的心灵活动创造了世界。这就是唯心论。
而在无妖论者看来,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这些张牙舞爪法力无边的妖酋。宇宙万物都只是自行演化,而人只是自然演化的一部分,那么显然是先有了世界,然后才有了人,有了人才有了人的心灵活动,最后因为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无知和恐惧,处于理解世界的必要性,才根据自身的心灵活动,发明出来了妖酋。这是唯物论的世界观。
唯心论和唯物论之辨,实质上是有妖论和无妖论之辨的延续。但是摆在唯物论者面前的问题是,持唯心论的有妖论者质问说,如果宇宙万物都只是客观物质的演化所推动,那么背后是什么推动着这一切呢?这个问题,马克思回答不了,牛顿爱因斯坦也回答不了。以至于牛顿同学,又噗通一声跳进了有妖论的粪坑里。
而在中国文化中,这根本不是一个问题。中国的圣人们认为,是道生无,无生有,有生万物。如果要对这个演化过程进行具体化的描述,可以参见下面这段《列子&天瑞》中的文字。
“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埒,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穷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
可见,在中国文化中,关于宇宙万物的演化系统,是不需要引入一个妖酋作为变量的。中国文化认为,有和无可以互相转化,可以互生。物,根本不是客观存在者,它可以变成无。无也不是真空,它是一切万物的萌发之源。那无和有是怎么来的呢,他们都来自于道。道是什么呢?道不可描述,不可说,因为它无名无状无物无像,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一切都始于道,归于道,循环往复,永恒不息。
从上面的论述可知,唯物论,唯心论,都是错误的。因为唯心论解决不了孙子发明爷爷的悖论,唯物论也解释不了有从何来,他们理解不了无生有。现在,妖奴们喜欢牵强附会,把各种科学成果,都说成是和有妖论思想要符应。最著名的就是那个段子,说科学家们在爬山,爬到山顶上,发现山顶上坐着一头脑袋锃明发亮的屎壳郎,屎壳郎说,我等待你们多时了。
还有一个段子说,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妖学。其实这些妖奴根本不懂什么是科学。科学只是现代数学的产物,现代数学是易经思维向西方传播的产物。只是,格物致知的科学家们,他们只是到娴熟的运用十进制和二进制,却根本不懂得十进制和二进制背后所蕴藏的深刻的易经思想。他们既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
准确的说,科学的尽头是数学,数学的尽头是像学,像学的尽头是易学。
基于格物致知的科学,他们的自下而上所拟合出来的解释模型和原理体系,适用范围只能是物。它们只能研究有,不能研究无。所以,量子力学让人难以理解,是因为格物的工具,尺度上比格物的对象还要大,那么就无法再格物致知了。
这时候,印度妖奴学,也就是量子佛学之流,这种下三滥东西,就出来凑热闹了,说量子力学刚好印证了缘起性空。吧啦吧啦的神灵活现。其实现代数学和现代科学,之所以走到了瓶颈阶段无法再突破,就是被印度文化给坑坏了,被印度的“空”,带到了下水道里。
空的概念,起源于婆罗门教三界中的空界之说,而不是佛教的小妖奴们津津乐道的认为是起源于大乘佛教。佛教其实只是婆罗门教的九牛一毛,而且继承的还都是婆罗门教的糟粕和垃圾。
所谓的佛教那点鸡零狗碎的东西,不过就是毗湿奴的只言片语,看过毗湿奴第八个化身大黑天的言论,再看毗湿奴第九个化身释迦牟尼的言论,就会发现老释的学说只是对大黑天学说的拙劣模仿。当然了,中国的要饭团伙,会竭尽所能的不让小妖奴们发现,他们的学问都是从婆罗门教那里偷来的零碎渣子。
这个空,在印度文化中,对应的是空界。在数学上,就对应零的概念,在物理学上,对应的就是真空的概念。很多人擂破脑袋瓜子都想成佛,其实生活中每天都要用到的“0”,知道0的意思吗?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成佛了。
数学上的0,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它是自然数的一个坟墓。印度文化中的空的概念,在现实中也根本不存在,它是万物的一个理想的完美的永恒的坟墓。物理学的真空,在现实中,当然也不存在。
那成佛到底是啥意思嘞,成佛就是钻进一座完美的老坟里做一个永世不生的鬼。有的人被光头们奉承说自己的父母是佛,还乐的屁颠屁颠的,岂不知这是世界上最歹毒的诅咒。
道生一,一生二,二为阴阳,阴阳两精相搏而生神,神得一而灵为冲气,阴阳以神相合,天地精神演化万物。这就是二进制的本质。天地大数,阳数到九变化到头,然后复归于一。这是十进制的根源和本质。西方近代数学和信息科学,如果没有十进制和二进制,是不可想象的。靠罗马数那种糟粕,一万年也搞不出来现代数学,没有现代数学,也就不可能出现现代科学。所以说,易经才是现代科学之母。
西方人对二进制和十进制的原理一窍不通,但是他们居然用的有模有样,建立起来了一座现代数学的大厦,在现代数学上,又建立起来了现代科学。这也算是近代文明史的一大景观,被西方人歪打正着了。
中国某些致力于文化污染的下水道们认为,道生无,佛生空,无就是空,所以佛就是道。这种文盲所犯的错误,相当于他们认为1=0。中国文化中,没有0的概念,中国文化认为万物一体,始于一,终于一,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印度文化认为,宇宙就是个漏斗,万法万缘都趋于死灭,最后都得进老坟,就是归于0。中国文化是永恒的生的运动,印度文化是永恒的死的运动。可见凡是佛道相杂者,必是既不懂中国文化,也不懂印度文化的下水道文盲。至于主张三教合一的国学,那简直是下水道里的极品。
五、生与死的前前后后
在各大妖州的文化中,他们喜欢杜撰出来各种生前世界和死后世界。并以此为基础对妖奴们进行精神控制。听话的死后上天堂,不听话的死后下地狱。可笑的是,这种关于死后世界的描述,却都是从来没死过的活人写出来的。
一个没死过的人,是如何观察描述并记述下来死后世界的场景的呢?按照妖酋们的说法,这免不了又是自修自证的了。实际上,精神病院里面的每一个精神病人他们也都自修自证出来了一个超现实世界。所谓自修自证出来一个死后世界,不过就是精神病人的癔症罢了。
其实生前世界,死后世界,一点都不神秘。下面举例来说明下。
对于一个年轻人小李来说,他现在还没有结婚,还没有生育孩子。而对于他尚未出生的孩子小小李来说,他现在所经历的一切现实世界,就是他的孩子的生前世界。
等孩子出生后,长大成人,小李慢慢衰老变成老李,然后老李去世。老李去世后,小小李的生活还在继续,而小小李所经历的一切现实生活,对于已经去世的老李而言,就成了老李的死后世界。
这里面需要引入某个妖酋做为变量吗?显然不需要。不仅不需要引入妖酋,也更不需要引入天堂和地狱各种场景。因为在小李,老李,小小李的一生中,他们都生过,也都会死去,而在他们生与死的前前后后,谁也没见过法力无边的妖酋,也没见过天堂和地狱。
在中国这块神州大地上,对生与死的看法,和这些妖州人们,完全不同。中国人认为,人和自然万物,只是委顺天地造化而成形罢了。人死了,他的精神却不会死,小李得天地之精神而化成人,小李死后,他的肉体转化为其他物质继续进入再循环,但是它身上所载具的天地精神并未死亡,小李和他的夫人,两人两精相搏,而生神,于是小小李便得神而生。
在中国文化中,真正的死亡,并不是指他肉体上的消亡,而是指没有后代。一个人只要精神不死,香火不断,他就会永生。
六、神族的苏醒
站在神州文化的视角上看妖州人们,会觉得他们是可怜的。妖奴们的一生,自绝天地,不通神灵,虚借妖酋,蹉跎一生。他们总觉得生活中存在着无尽的罪恶痛苦,恐惧和惩罚,他们的一生,也从来无法体会什么是自然逍遥安乐甘美的生活,一辈子都要坐在他们的妖酋所恩赐的精神轮椅上。
随着妖州文化,对神州文化的入侵和污染,在文化皇协军和文化下水道势力的推波助澜之下,神州无数人们,被诱拐蒙惑为妖奴。神州文化的到了生死存亡之时。
妖奴文化,改头换面,把各种愚蠢的思想,都包装成了时尚与潮流文化,渗透进了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几乎无孔不入。心智不全,从未像今天这样会成为大众文化的政治正确和时尚标准。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活在现在的社会,反倒会感到举步维艰。
但是从长远来看,神族的苏醒,神族的反击,神族的胜利,是一定会到来的。
妖奴们攻击神族人们,不外乎是说,你们神州人,连妖酋都没有,连妖酋都不信,连精神轮椅都没有,脖子上也不挂狗链子,所以你们神州人们没有信仰最可怜了。
这一幕,不禁让人联想起来了动物园大暴动的场景。动物们起义,打死了动物管理员,冲上人类居住区,逢人就说,你们人类真可怜,真丑陋,你们不长毛不长尾巴,头上也不长角,脖子里也不栓链子,你们人类真坏。
很多神族人,被攻击的久了,心理压力扛不住,或者是为了赶时髦,就加入了动物阵营,给自己装上了尾巴,脖子里也带上了链子,自锯双腿,一屁股坐在精神轮椅上,一辈子再也站不起来。然后和动物们一起指责其他的神族人连尾巴都不长,真丑陋。你们中国人没有信仰,真可怜,说的好像它自己是外宾一样。
但是神州人的种族本能的苏醒,文化本能的苏醒,已经势不可挡。只要足够多的强健的奔跑的人苏醒过来,那么那些做轮椅的精神残疾人,心智不全的妖奴们,根本没有什么未来,他们不堪一击。
在过去的几百年里,尤其是过去的几十年里,几乎从未体会过,妖奴们对于神州文化的尊重和礼遇,他们所带给我们的,除了屈辱还是屈辱。所谓全世界各民族平等,各种文化和谐相处,这是一种低能儿的妄想。不同的文明之间的冲突,是一种永远不可规避的自然现象。
下水道们鼓吹包容,却又苛责神州文化,说白了,他们只是以包容之名,来行皇协军之实,他们要帮助自己的妖酋主子在文化上镇压这种苏醒和反抗。他们喜欢看中国人帮着外国人贬低自己的文化,而一旦看到中国人驳斥外国文化的侵略,则如丧考妣。看见外国人欺负中国人就满心欢喜,看见中国人反抗就愤怒得原地爆炸,抗战中的皇协军都没见过这样的。
这种苏醒,一方面要有意识的回避妖奴们的精神攻击和文化污染,另一方面则是要有意识的拒绝愚昧,走向心智健全之路。我们神州人,在如此恶劣污浊的文化环境中,应该依循什么而生活呢?又如何才能躲开妖奴们挖的粪坑,走向文化苏醒和心智健全之路呢?
我们要走的路就是:以道为宗,以天地为依,以圣人为师。
中国人从来没有过什么“信仰”危机,因为所谓的信仰,不过就是心智不全的妖奴才需要坐的精神轮椅。生在神州,身为中国人,我们有道,头顶有天,脚下有地,有伟大的祖先和智慧的圣人,我们都是心智健全的通神灵的人,我们每一个人都比妖奴们所信仰的妖酋更伟大,所以我们怎么可能崇拜比自己还低级的东西呢。
妖奴文化讲的是巫妖之术,行的是信仰之事;妖奴信仰妖酋,是低级文明的特征。而神州的高级文明,讲的则是道德仁义礼,行的是宗道本德法天则地。他们的文明和我们的文明存在着代差,这个代差之大,就是巫与道之别,妖与神之别。
妖奴们指责中国人没有“信仰”,如同猴子指责人类不长尾巴,残疾人指责健康人不坐轮椅,所谓的信仰,就是这种猴子尾巴和残疾人轮椅。许多中国人听闻马上会辩解说,我们敬天法祖,仁义礼智信也是信仰。这样反驳就中了他们的圈套,无异于把敬天法祖仁义礼智信都用妖奴文化的标准污染了一遍,把高级文化拉进了低级文化的粪坑里,还要在这粪坑里摔上一跤。
而应该这样反驳:我们有道德仁义礼,你们蛮夷有吗,你们这些下水道文化皇协军有吗,没有道德仁义礼,那不就是禽兽不如嘛。哇,原来你们都是禽兽啊,请问你是从哪个动物园跑出来的。
神州大地所遇到的文化侵略,文化捆绑和文化污染,形势已经严峻到了五千年未有之艰险的地步。而炒作中国人的信仰危机,进而蒙惑中国人崇拜胡鬼戎神,则是这种文化侵略的惯用手段。
最后,让我们对那些居心叵测充满恶意的,指责中国人没有信仰的妖奴们再说一句:只有心智不全的人才需要信仰。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中写道:
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就是说,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但是,人不是抽象的蛰居干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point d’honneur],它的狂热,它的道德约束,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根据。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要求抛弃关于人民处境的幻觉,就是要求抛弃那需要幻觉的处境。因此,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苦难尘世——宗教是它的神圣光环——的批判的胚芽。
这种批判撕碎锁链上那些虚构的花朵,不是要人依旧戴上没有幻想没有慰藉的锁链,而是要人扔掉它,采摘新鲜的花朵。对宗教的批判使人不抱幻想,使人能够作为不抱幻想而具有理智的人来思考,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使他能够围绕着自身和自己现实的太阳转动。宗教只是虚幻的太阳,当人没有围绕自身转动的时候,它总是围绕着人转动。
因此,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
●众所周知,当代世界上以恐怖主义为极端表现的一些族际和国际冲突,或多或少、或隐或显、或直接或间接地同各种宗教之间的分歧或冲突有关。与此同时,为减少分歧冲突、消除悲剧根源而进行的宗教之间的对话,却是举步维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对话缺少深层的哲学基础。换言之,许许多多的宗教人士和宗教学者并未致力于思考和发掘各大宗教之间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的相通之处,从而发现对话的深层基础。本文是在哲学基本问题之一即世界观方面思考和发掘这种相通之处的初步努力。
世界各大宗教在世界观上的相通
1、作为过程的世界
世界是一个过程,这不但是具有科学世界观的现代人的认识,也是各大古代文明及各大传统宗教的共同认识。世界之所以是过程,在于它的空间特性同它的时间特性是不可分割的。这一点在现代物理学中已经得到了清晰的说明,而其在古代文明和传统宗教中也曾得到了直觉性的认识和各种不同的表达。
中文的“世界”一词来自佛教。“世”指迁流,“界”指方位,前者有过去、现在、未来,后者有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所以佛教所说的世界是一个时空结合的概念,这与中国古代文化及宗教中所说的宇宙含义完全一致。“宇宙”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等同于我们在此所说的“世界”,而其古代字义正是“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这也是一个兼有时空意义的概念。提出这个概念的《淮南子》,所表达的主要是道家思想,而这又是从战国时代《尸子》的下述思想而来的:“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日宙”。不过后一句话的词序被改变之后,动态或过程的意义更突出了而已,同时,这又符合于庄子“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乎本剽者,宙也”(《庄子&庚桑楚》)一语的精神,因为这个“长”字就表示事物发展的过程。另外,墨家(它在诸子百家中是极富宗教性的一家)也提出了空间不能脱离时间的思想:“宇或徙,说在长宇久。”说明事物在空间或地域上的延伸是伴随着在时间上的延续的。被韩愈在论儒家道统之时与荀子并列的汉代大儒扬雄,在解释宇宙时除了把空间时间并举之外,甚至把时间与开天辟地联系起来:“阖天谓之宇,辟宇谓之宙。”“阖”意味着有限,所以此说似有一点现代宇宙学的“有限无边模型”(注:爱因斯坦为解决宇宙空间的三维欧氏几何无限性和牛顿理论在宇宙范围上的适用性二者的矛盾,在1917年根据广义相对论提出了名为“静态有限无边模型”的宇宙模型。)的影子;“辟”意味着开创,因此这位大儒的说法相当接近于基督教大神学家奥古斯丁关于时间从“创世”开始的论述。奥古斯丁认为谈论创世以前的时间毫无意义,这种观点在现代物理学中得到了印证。正如当代著名物理学家、《时间简史》的作者霍金所说:“相对论把时间与空间结合在一起,而且告知我们两者都能被宇宙中的物质和能量所卷曲或畸变。我们对时间性质的认识就从与宇宙无关改变成由宇宙赋予形态。这样,在某一点以前时间根本没有意义就变成可以理解的了。”
在佛教方面,所谓“成、住、坏、空”之说,典型地表明世界亦即变迁过程。其所谓“劫外”之说,又表明有超经验者(凡经验者尽在劫中)可以免于“成、住、坏、空”之循环过程,这可以说正相应于基督教之所谓“永恒者”即超时间者。但总体而言,世界是一个过程,这一点在此二教则是共同的。另外,现代物理学用相当精密准确的模型表达的时空相对性观点,在佛教中也曾得到过某种“天才猜测”式的表述。如法藏就曾有言:“百千大劫,由本一念方成大劫。俱相成立,俱无体性。由一念无体,即通大劫;大劫无体,即该一念。”万物都在一刻不停的生灭变化之中,即使是最短的“刹那”,也有所谓三际:“念念生灭。刹那之间分为三际,谓过去现在未来;总有三三之位,以立九世……虽则九世,各各有隔,可由成立,融通无碍,同为一念。”这当然也是符合佛教“世界”概念的基本含义的。
中国古代用来表示现代汉语“世界”之意的另一词汇是“天地”。明儒王夫之的这段话典型地表明儒家关于世界是一种过程的观点:“天地之所以行四时生百物亘古今而不息者,皆此动之一而相续不舍。”这实际上是自《易经》以来儒家宇宙观的一个重要方面。王夫之又说:“宇宙者,积而成乎久大者也。二气絪緼,知能不舍,故成乎久大。”“天地”也好,“宇宙”也好,都是连续不断(“相续不舍”、“知能不舍”)的运动发展过程(“行”、“生”、“亘”、“动”、“积”、“成”),世界之“久大”,乃在于此。(注:另一位明代大儒方以智在提出时空统一的杰出观点时,也加进了运动过程的观念:“管子曰岫合,谓宙合宇也。灼然宙轮于宇,则字中有宙,宙中有宇。春夏秋冬之旋轮,即列于五方之旁。”
在印度教中,世界亦被视为一个过程。前面提到的佛教中“劫”的概念,就来源于古代印度教(婆罗门教),只不过换用了不同的说法,把印度教的“四时”(圆满时、三分时、二分时、争斗时)改说为“四劫”(成、住、坏、空)而已。事实上,印度教信奉的“三相神”之属性,非常独特地表明了它的“世界过程”观念一一梵天代表宇宙之创造,毗湿奴代表宇宙之护持,湿婆代表宇宙之毁灭,而这三大神是相互关联的。换言之,宇宙或世界总是处于创造、护持和毁灭的过程之中。但是,在印度教的语言中,“毁灭”并不意味着一切终结,因为“毁灭”同时意味着“再生”(注:因此,印度教又以表示生殖能力的男性生殖器(林伽)作为湿婆大神的象征。),湿婆大神的职能除了毁灭之外,还有创造,而且他还是与宇宙合一的。这更加鲜明地表示,印度教所说的宇宙,本身就是一个生灭不息的过程。
在西方语言,例如在英语中,在表示这里所谓“世界”的意思的词汇中,world有“生命过程(course of life)”的意义,universe有“存在着的一切(all that is)”和“事物总体系(whole system of things)”的意义。(注:均见Chambers Twentieth Century Dictionary.在古英语中,表示世界的weorold,原意为“人生”;在拉丁语中,表示宇宙的universus,则是由“单一”和“转变”二词组成的。至于cosmos,则释为world或universe,不过更强调其有序性或系统性而已。)“生命过程”固是过程,事物之“存在”也是一种过程;每一事物本身就是一种过程,由其组成的体系当然更是过程。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主张,世界有一个开端,也有一个终结,这是一种十分明确的过程观点。在其间,世界经历了一个败坏过程(注:“世界在上帝面前败坏”(《创世记》)。),也就是神学上所说的“堕落”或疏离或异化,于是也就需要一个救赎过程,于是而有所谓“救恩史”或圣史。通过这个过程,上帝达到了创造世界的目的,而他所要造的“新天新地”,实际上也似乎开启了一个新的过程,正如《诗篇》所说:“天地都要如外衣渐渐旧了,你要将天地如里衣更换,天地就都改变了。”当然,我们在注意到这种天地更新的观念与印度教甚至与道家的某些观念(注:印度教的观念见上面一段。至于道家的类似观念,最典型的表达是老子的这句话:“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的类似之处时,也必须指出它并不主张循环论。但是,它有两个基本点是同东方宗教并行不悖的:第一,它主张世界是一个过程;第二,这个过程的开端和归趋,都是世界本源本身。(注:紧接上一条注所引的那句话,老子又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至于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在这一点上就更与基督教一致了,因为它们比起儒、道、佛和印度教来,在世界起源的表述上更类似于基督教,而且对世界过程所指向的未来,就犹太人盼望的弥赛亚而言,其终极的保证乃是雅维,就穆斯林希求的天园而言,其终极的保证乃是安拉。换言之,从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观点看来,世界也是一个从头至尾由神意所控制的过程。
2、运动与有机的世界
我们所谓“运动”,是指宇宙的所有组成部分都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而所谓“有机”,是指这些运动变化不是杂乱无章和互不关联的,而是遵循一定的规律或法则,并且是普遍地相互关联的。这个基本观点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中,在不同的宗教或哲学体系中,完全可能用不同的概念术语来表达(例如在中国传统中可能用“动”、“静”或“常”、“变”等概念来表达),但是肯定都得到了表达。换言之,世界各大宗教的哲学一方面都承认或都注意到了世界各个组成部分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另一方面又都承认或都注意到了所有变易之中或之后的“秩序”、“恒定”、“不变”、“规律”、“法则”、“因果性”、“相关性”甚至“目的性”,就是说,看得见的“运动性”乃是以看不见的“有机性”为基础的。因为,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虽然各不相同,但总的走向或大的趋势是在实现自身的本质,或为更高的本质实现作准备,而事物总体系(即世界)的各种本质是有系统有秩序的,是由世界本源也即是宗教信仰的对象所安排或决定的。
我们可以说,从各宗教自身的庞杂理论来看,以“运动性”和“有机性”及其本末关系作为它们在这方面的观点,其实只是最低限度的表达。因为本文旨在说明各宗教共同的论点,所以不得不只作出最低限度的表达。尽管笔者希望将来有人去寻找各种宗教在这类问题上的“最大公约数”甚至“最小公倍数”,但是,在可能遭到各教中持排他论观点的人士反对的目前阶段,只能以确认某些并非最大的“公约数”为满足。
就中国传统语言来说,我们所说的“运动性”一词常用“变”字来表达。因为正如方立天先生所说,“变”有更、改、易、动、化、权(通权达变)等意思,指变易、变化。“变”与“动”常常指物体在空间中的迁移,但是这两个字在广义上均可指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和社会方面的运动变化,“变”与“动”的意义也是相互包含的。至于我们所说的“有机性”一词,则近乎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常”这一概念。因为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又正如方立天先生所释,“常”这一概念具有恒久、常则、常住、不变等义,而常则意味着“变化的有条理、不紊乱的不易法则(规律)。现象间有不变的关系,就是变中不变之义。‘常’因有常住的意义,而和‘静’即静止相通”。从表面上看,变与常或动与静是对立的或不相容的,但是,如果把常和静理解为变和动的规律性和关系性,那么二者具有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就不难理解了。不过,由于“常”和“静”在字面上容易被误解为绝对的不变和静止,所以我们改用强调现象普遍联系的“有机”一词来描述。
就儒家而言,奉《易》为“群经之首”本身就已表明,儒家和儒教不但承认、而且极其重视世间万物的变易或运动。汉代以后正统儒家对“易”字的解释可归结为三义:一曰“简易”,指天地自然的法则本来简朴而平易;二曰“变易”,指万事万物永远遵循一定的法则而运动变化;三曰“不易”,指现象虽变化不已,其本却不易不变。这三义中,只有一义表示变化运动,这说明儒家和儒教又都注意到,万事万物纷纭万象之间具有深刻的内在有机联系。例如,《易&系辞传》中的这一段话,就显示出这种兼顾两面的观点:“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日月的往来、寒暑的变化、往者来者的流迁,当然是不息的运动变化,但是所有这些现象一则相互依存,二则合于规律,三则共生结果,这清楚地表明它们具有相互联系。从运动变化与有机联系的观点来看,以下既强调变易又强调寂静的两种说法就可以联系起来而得到理解了:“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这种思想在历代儒家中多有发挥,如荀子所谓“天行有常”的“行”,就表示自然界总在变化运动,而“常”则表示这种变化运动是有常则、有规律的。他的下面这段话也发挥了与上述《易经》同样的观点:“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在汉儒中,扬雄较重视“变”,但他把发展变化的过程全部归结为九个阶段,一方面过于简单化,另一方面也说明他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董仲舒较重视“常”,但当他说“天之道有序而时,有度而节,变而有常”和“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之时,他一方面没有绝对否定“变”,另一方面还暗示了道不变的原因乃在天不变,换言之,天若变则道亦变。这个结论在董仲舒那里是符合逻辑的,因为董仲舒用语中的“天”,是指作为世界本源的、有意志的人格化上帝。在宋儒中,周子十分鲜明地区分了世间万物之“动静”与世界本源之“动静”:“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物则不通,神妙万物。”朱子更加详尽地阐述了“气有动静”的根源在于“理”或“太极”的观点:“动静阴阳皆只是形而下者,然动亦太极之动,静亦太极之静,但动静非太极耳。”形而下的“阴阳”二气(由之形成世间万物)之所以有动有静,是因为本身无所谓动静的“太极”(世界本源)包含着动静之理(注:“太极自是涵动静之理”,“理有动静,故气有动静”(注:在基督教背景下,上帝被一些人说成静止不动(如传统所谓“不动的推动者”),被另一些人说成处于运动变化中(如过程神学所言)。其实,言其不动,乃因其动非现象界或事物之动,言其不静,其静之意义亦非现象界或事物之静,因为其乃现象界或一切事物动静之终极因。在此意义上,上帝与动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泰国神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