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共产主义社会会是那个空想家想出来的,按照它的定义,哪个世纪会实现?或者永无实现?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大学考试复习资料)-海文库
全站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其它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大学考试复习资料)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
一. 名词解释1.共产主义者同盟: 由正义者同盟改组,于1847年6月在伦敦成立,即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性质是第一个国际性的无产阶级政党。意义,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的建党工作取得了胜利,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2.民粹派:“民粹主义者”按俄文原意是“人民主义者”,当时所谓人们,一般是指农民。民粹主义产生于俄国19世纪60―70年代,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代表人物:赫尔岑和车尔尼雪夫斯基。主要组织:“土地与自由党”,1879年发生分裂,分成“民意党”和“土地平分社”。主要观点:⑴.否认资本主义在俄国发展的必要性;⑵.否认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⑶.认为历史是“英雄”创造的;⑷.他们在政治上主张个人恐怖政策。两面性:客观内容上的进步性和革命性,反对沙皇反封建;理论是空想的反动的。3.经济派: 鼓吹进行单纯经济斗争,否认工人阶级进行政治斗争的必要性,是伯恩斯坦主义在俄国的变种,库斯柯娃、马丁诺夫公开交出机会主义纲领性文件《信条》。代表人物:库斯柯娃,普罗柯波维奇,克里切夫斯基,马尔丁诺。基本错误:崇拜工人运动的自发性。基本观点:⑴.工人阶级只应进行经济斗争,工人运动的座右铭是为改善经济状况而斗争,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出路就是帮助无产阶级进行经济斗争;⑵.反对无产阶级进行夺取政权的政治斗争;⑶.否认马克思主义对工人运动的指导作用,反对向工人运动灌输社会主义思想,认为工人运动本身就能产生社会主义思想;⑷.否认应当建立独立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否认党的领导作用。4.怎么办:1902年3月,列宁的《怎么办?》一书出版,为布尔什维克奠定了思想基础,完成了从思想上粉碎经济主义。内容:⑴.揭露了所谓“反教条主义”和“批判自由”的实质,阐明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⑵.批评了“经济派”的自发论,论述了革命理论对于工人运动和党的建设的重大意义。⑶.批判了“经济派”鼓吹只进行单纯经济斗争的改良主义观点,阐明了政治斗争对无产阶级解放的决定作用。⑷.批判了“经济派”反对建立革命家组织的谬论,阐明了建立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大意义。5.苏维埃:是会议或者代表会议,苏联的政治制度,原是1905年10月全俄总政治罢工中创造的群众性组织,很快成了领导罢工和准备武装起义的机关,成为一种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立的革命政权组织形式,十月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革命胜利后召开的第二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宣布一切政权归苏维埃,从此被确定为政治制度,先后载入,年宪法。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6.普列汉诺夫:俄国和国际工人运动活动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日生于唐波夫省小地主之家,日卒于芬兰。代表作:《社会主义和政治斗争》(1883年),《我们的意见分歧》(1885年),《论一元史观的发展》(1895年),《唯物主义史论丛》(1886年)。7.威廉?魏特林: 生于1808年,去世于1871年,德国早期工人运动家,德国社会主义史上著名的空想共产主义者。代表作:《人类的现状和未来》(1838,又名《现实的人类和理想的人类》);《和谐与自由的保证》(1842,瑞士),把平均共产主义理论推向顶峰,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指出剥削的根源是私有制,主张共有共享,平均共产主义社会。1843年5月,《一个贫苦罪人的福音》。8.布列斯特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其同盟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签订的和约。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由于原来俄国属于协约国一方而与同盟国处于交战状态,为了退出战争,苏俄在提出的和平建议被协约国拒绝后,便与同盟国的德国进行和平谈判。日,谈判开始,德国提出了把波兰、 1立陶宛、爱沙尼亚的局部和拉脱维亚、白俄罗斯的全部割让给德国并赔偿30亿卢布的苛刻条件,这引起了布尔什维克党内严重的分歧。列宁主张接受德国的条件,签订和约,为新生政权取得喘息机会;布哈林为代表的“左派共产主义者”反对签订和约,主张对帝国主义宣战;托洛茨基则主张停战,但不与德国签约。日,布列斯特合约正式签订。按照和约,苏俄割让上百万平方公里领土,赔偿60亿马克。但苏俄成功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了喘息的时间。德国战败后,于11月11日同协约国签订了停战协定,苏俄政府立即于11月12日宣布废除此条约,使得该条约的内容实际上成为了一纸空文。一般认为,这是苏俄以空间换时间的成功外交。它充分地利用了国际间的矛盾,是新生的苏俄有了巩固政权时间,为此后维护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由于此一外交策略的成功,列宁的个人声望也达到了顶峰。(此合约是一不平等条约,是为了革命的胜利赢得时间而签订的。,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签订了为期28天的停战协定。,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签订正式和约《布列斯特和约》。苏维埃政权在外交上采取了革命妥协,列宁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活的和平发展时期。,威廉二世执政的德国向协约国投降,苏联宣布废除该和约。)9.劳动解放社: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统治时期(年),沙皇政府的反动政策和恐怖行为变本加厉。革命工粹派逐渐蜕化为改良主义民粹派,但是,俄国的工人运动还在向前发展。有些人努力探求新的理论来指导运动,其中最杰出的是普列汉诺夫,他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并在总结工人运动经验的基础上,于日在日内瓦建立劳动解放社。这是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组织。10.拉萨尔:生于1825年,去世于1864年,1848年加入革命民主派组织,被选为联合会主席,对德国工人运动的发展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他最大的功绩就是把工人运动从经济斗争引向了政治斗争的轨道,他劝说工人脱离资产阶级的进步党而建立自己的工人组织。对此,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曾给以肯定的评价。但是,拉萨尔他从来没有接受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代表作:《工人纲领》、《给莱比锡全德工人代表大会的中央委员会的公开答复》11.工联主义:是19世纪中叶英国工人联合会的改良主义路线和政策的总称。主要观点:为谋取部分工人的眼前利益,忘记推翻资本主义的根本大计,以阶级调和代替阶级斗争,以和平改良代替无产阶级革命,以民族利己主义代替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工联主义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在工人运动中的反映。主要争论:一是关于工人运动问题,实质上是工人运动的道路问题;二是关于如何对待爱尔兰民族解放运动的问题;三是关于选举权的问题。12.巴枯宁主义:是19世纪60年代产生在意大利、瑞士、西班牙等国的一个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流派,其创始人就是阴谋家巴枯宁。主要观点:从废除继承权开始(起点),依靠少数人盲目暴动(社会清算),一举废除国家(反对任何权威和集中),建立个人绝对自由、各阶级平等的无政府状态的社会(集产制为基础)。13.真正的社会主义:“真正的社会主义”:“真正的社会主义”是19世纪40年代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反动流派。代表人物:海尔曼?克利盖(德)恩格斯在与格律恩的辩论中,给“共产主义者”下的定义:1、维护同资产者利益相反的无产者的利益;2、用消灭私有制而代之以财产公有的手段来实现这一点;3、.除进行暴力的民主革命以外,不承认有实现这些目的的其他手段
二. 简答论述1.列宁提出的一国胜利论的依据是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首先,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一国胜利学说的直接依据;其次,无产阶级和贫困农民联盟的思想是一国胜利学说的理论基础;内容:⑴.无产阶级可以首先在一国或几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⑵.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可以依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建成社会主义经济;⑶.革命胜利的无产阶级,不仅要在本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而且要努力把一国胜利论扩展为世界革命的胜利。2.1852年马克思在给魏德迈的信中提到的自己的新贡献有哪些?⑴.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⑵.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⑶.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产阶级社会的过渡。3.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⑴.无产阶级掌握革命武装是胜利地进行革命和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首要条件;⑵.无产阶级必须以公社式的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取代被打碎的旧的国家机器;⑶.无产阶级必须与城乡劳动者,尤其是与农民结成联盟,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⑷.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和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是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4.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指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⑵.对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阶级特点作了科学分析,深刻地论证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是埋葬资本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⑶.总结了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为无产阶级指出了革命道路;⑷.指出无产阶级在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之后,必须建立自己的统治,即无产阶级专政,作为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重要条件;⑸.论述了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政策,强调共产主义政党领导是革命胜利的保证;⑹.《宣言》的最后口号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5.19世纪三大空想家的贡献和局限性。贡献:第一,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尖锐地揭露和批判,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宝贵材料;第二,他们在对未来社会的描绘中,提出了一些天才的预见,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思想材料; 局限性:第一,不了解资本主义社会客观发展的规律和本质;第二,不懂得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途径;第三,不了解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和伟大力量。6.《四月提纲》的主要内容。又名《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⑴.根据二月革命后的特点,论证了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度的必然性;⑵.为了实现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列宁提出了一系列政治、经济要求;在政治方面提出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苏维埃共和国作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形式;在经济方面提出土地国有化,银行国有化,由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社会产品的生产和分配;⑶.列宁制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策略方针;这个策略方针就是革命和平发展,提出这个策略方针的原因是:首先,在二月革命武装起义的基础上,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人民手中掌握了政权;其次,在二月革命后,群众争得了一些民主权利。7.《哥达纲领批判》的主要内容。原名“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马克思写于1875年。⑴.批判了拉萨尔的改良主义观点,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⑵.批判了拉萨尔在民族问题上的错误观点及狭隘的民族观,阐明了工农联盟的思想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 ⑶.批判了拉萨尔主义“自由国家”观,发展了无产阶级专政学说;⑷.批判了拉萨尔主义“公平分配”、“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的谬论,阐明了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第一次论述了共产主义社会两个发展阶段的原理。8.社会主义是怎样由空想发展到科学的。⑴.唯物史观的发现,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第一块理论基石。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唯物史观认为,在阶级社会社会的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实现社会变革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⑵.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从而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第二块理论基石。剩余价值学说揭穿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指明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剩余价值学说指明了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伟大的历史使命;3剩余价值学说为无产阶级寻找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提供了理论指导。总之,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运动的特殊规律。这两大发现,使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本质,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以及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9.伯恩斯坦主义的主要内容。第一,在哲学方面,他提出“回到康德去”的口号,一康德的唯心主义代替唯物论;第二,在政治经济学方面,他用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来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攻击马克思关于价值、剩余价值和经济危机的学说,污蔑剩余价值论是“基于假象的公式,”。并对垄断资本主义进行美化,把它粉饰成永远“适合”社会发展的制度,否认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第三,在科学社会主义方面,他用阶级调和论代替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攻击暴力革命,说是“笨拙”的“无谓牺牲”。伯恩斯坦完全背叛了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放弃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共产主义,提出了一个臭名昭著的公式:“最终目的算不了什么,运动就是一切。”10.马克思是如何总结1848年欧洲革命经验的。主要思想: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关于工农联盟的思想、关于不断革命的思想、关于民族独立运动的理论和策略。失败原因:⑴.客观: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状况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⑵.主观:巴黎无产阶级没有一个真正的革命政党来领导,缺乏一条正确的革命路线;⑶.孤立无援,特别是没有得到农民的支持。意义:⑴.具有鲜明无产阶级性质;⑵.揭穿了标榜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虚伪本质,证明资产阶级国家不过是残酷镇压无产阶级的工具;⑶.起义教育了无产阶级,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认识到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理论和策略的危害。11.试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经济条件:马克思主义的创立首先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政治条件: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也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思想条件:这里指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或思想前提或思想材料。12.蒲鲁东主义的主要观点。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在50、60年代在法国工人运动中具有很大影响,他是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潮和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典型代表。⑴.宣扬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和英雄史观;⑵.顽固地维护小私有制,竭力主张建立以个人所有为基础的“互助制”社会;⑶.宣扬改良主义,鼓吹建立“人民银行”是实现“互助制”社会的根本途径;⑷.鼓吹阶级调和,反对无产阶级进行阶级斗争、政治斗争和暴力革命;⑸.反对任何国家和政府,鼓吹无政府主义。13.第二国际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的基本特点。⑴.在组织形式上不强调集中统一,而是松散的联合,是各国社会主义政党和团体在尊重独立自主原则上的一种组织形式。既没有建立集中统一领导的常设机构,也没有发表类似《成立宣言》、《共同纲领》那样的纲领性文件; ⑵.在活动方式上,充分尊重各国党的独立性;⑶.基本制度:每隔几年召开一次国际性代表大会,讨论国际工人运动共同关心的重大原则和策略问题。代表大会的协议对各国党只有道义上的号召力,而没有组织上的强制性。14.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如何解释它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⑴.新经济政策是从改变农村的粮食政策入手,实行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⑵.新经济政策允许商品经济和一定范围的私人贸易,在工农业之间通过商品贸易途径,把社会主义工业和小农经济联系起来。⑶.新经济政策还允许私人开设小型工业企业和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恢复商品货币关系,开放市场。意义: ⑴.全部意义在于通过市场商业的作用,把社会主义工业经济和农民经济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建立牢固 4的工农联盟;⑵.新经济政策反映了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符合人民的利益,得到了绝大多数党员、工农群众拥护和支持;⑶.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俄国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⑷.新经济政策不仅是俄国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政策,而且为一切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后如何建立社会主义以提供了正确的途径。15.巴枯宁主义的主要观点。是19世纪60年代产生在意大利、瑞士、西班牙等国的一个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流派,其创始人就是阴谋家巴枯宁。主要观点:⑴.宣扬个人绝对自由,鼓吹“各阶级的平等”;(自由观)⑵.反对一切国家,否认任何权威(国家观);⑶.反对进行任何政治运动,主张依靠流氓无产阶级的盲目暴动来达到废除国家的目的(途经道路);
⑷.巴枯宁主张在他理想的无政府社会里实行“集产制”(经济社会);⑸.鼓吹以“废除继承权”为社会革命的起点(革命起点)。用一句话来说:从废除继承权开始(起点),依靠少数人盲目暴动(社会清算),一举废除国家(反对任何权威和集中),建立个人绝对自由、各阶级平等的无政府状态的社会(集产制为基础)。16.什么是战时共产主义。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具有必然性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国家在极端困难和极端危险的战争环境中被迫采取的一种特殊政策,除了对敌斗争的特殊需要外,还与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存在的“直接过渡” 到社会主义的思想有关,也就是说,当时认为可以不经过旧经济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准备时期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主要内容:⑴.对大工业实行国有化后,对中小企业也全部收归国有;⑵.实行粮食贸易垄断制,禁止私人粮食贸易,规定余粮收集制,收集农民全部剩余粮食来供给军队和工人;⑶.实行遍及一切阶级的义务劳动制,也就是说,工农业的生产和产品的分配全部纳入了国家轨道。 意义:当时苏维埃政府面临的关键问题是争取战争的胜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国民经济首先为革命战争服务,保证了前线粮食和武器、弹药、服装的供应,保证了后方城市居民的最低要求,因而保证了国内战争的最后胜利,从这个历史作用来讲,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一种功劳。局限性:但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也有它的局限性,在粮食问题上,农民的余粮全部上缴国家不利于工农联盟。1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前提是什么?㈠自然科学前提(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1.施来登于1838年和施旺于1839年提出的细胞学。2.迈耳和焦耳于1842年发现的能量守恒转化定律。3.达尔文于1844年提出的物种可变思想,后发展为著名的生物进化论㈡社会科学前提(三大思想来源):德国古典哲学: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期的德国资产阶级哲学。主要指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期的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⑴亚当?斯密,政治经济学创始人,代表作《国富论》主要观点:劳动创造价值⑵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完成者,《政治经济学及赋税研究》主要观点:劳动时间决定劳动价值量。空想社会主义:第一时期:16―17世纪的资本原始积累和家族手工业时期。特点:以文学描绘的形式阐述社会理想的“乌托邦”阶段。代表人物:a.托马斯?莫尔(英国):《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岛的既有利又有趣的金书》简称《乌托邦》
b.托马斯?闽采儿(德国)秘密组织,投身工农革命c.托马斯?康帕内拉(意大利)《太阳城》5第二时期:18世纪的手工工场时期特点:用法律条文的形式和把理想社会法律化、制度化。代表人物:a.摩莱里:《自然法典》b.加布里埃尔?博诺?马布利《论法制或法律的原则》《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c.弗朗斯瓦?诺埃勒?巴贝夫:积极投身下层的革命斗争第三时期:19世纪初产业革命初期特点:机器大工业基础上的更高更完备的理论形态代表人物:a.圣西门:《一个日内瓦居民给当代人的信》、《论实业制度》《人类科学概论》、《实业家问答》《新基督教》b.傅立叶:《新世界》c.欧文:《致拉那克郡的报告》、《新社会观》、《论工业制度的影响》三大空想家的主要贡献: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宝贵的材料。他们在对未来社会的描绘中,提出了一些天才的预见,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思想材料 三大空想家的主要缺陷:不了解资本主义社会客观发展的规律和本质不懂得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途径不了解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和伟大力量18.试述布尔什维克主义是怎样形成的?
上一篇: 下一篇: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的关系(下)&试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的关系
[考试时限]:60分钟
[分数]:81分
1、马克思主义现在已经过时了。
2、政治是利益的权威性分配,政治的选择,实质上就是某种利益选择和利益斗争。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中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到建设的转变,思想观念和理论也要发生相应的转变。
6、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实现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就在于以科学的哲学、经济学理论为基础。
7、科学社会主义是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而言的、关于社会主义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理论模型与实践模式。
8、科学社会主义是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结晶。
9、“主义”带有浓厚的利益内涵,代表着一定的利益、价值。
10、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11、十七大大会上,第一次初步回答了中国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12、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必须将其建立在现实基础上。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
14、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都是实践的。
15、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毫无关系。
17、三大空想家不具有任何特点。
18、社会历史的发展,既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又是一个社会的实践过程。
19、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区别在于,科学社会主义是应然的。
20、新中国的建立,是世界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实践进程中的大事件。
21、形而上学强调普遍联系。
22、匈牙利现在也是社会主义国家。
23、“主义”是构建和变革社会的主张体系。
24、科学社会主义是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而言的、关于社会主义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理论模型与实践模式。
25、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社会学。
26、《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恩格斯的著作。
27、空想社会主义又称太阳城社会主义。
28、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
29、空想社会主义终结于19世纪。
30、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英国宪章运动。
31、以个人为本位或以资为本的主义是( )。
32、下述有关社会主义的选项说法错误的是( )。
&以社会为本位
&以社会价值为价值
&以个人为本位
&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
33、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以后,工人运动发生
“东西方历史分野”,经历了“()次历史性飞跃”。
34、中国近代的革命是()革命,它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产生而产生,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相联系。
&新民主主义
&旧民主主义
&资本主义革命
35、下述选项中不属于世界社会主义的主要派别的有( )。
&科学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
&民族社会主义
&原始社会主义
36、下列选项中,不能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的改革创新有( )。
&反对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
&强调理性主义
&历史地认识苏联模式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提倡( )。
38、科学社会主义的最终理想是( )。
&实现共产主义
&经济快速发展
&文化大繁荣
3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的关系,可以概括为( )。
40、社会主义一词由( )传入中国。
41、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是因为创立了( )。
&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理论
&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
&劳动价值论和唯物史观
&剩余价值学说和无产阶级革命论
42、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 )。
&党的领导问题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问题
&国家政权问题
&武装斗争问题
43、( )在英国,第一次发生了全国性的经济危机。
44、下述选项中,不属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是( )。
45、科学社会主义这一概念是在( )提出的。
46、《共产党宣言》中批判的反动社会主义,不包括( )。
&封建社会主义
&中产阶级社会主义
&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
&“真正的”社会主义
4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包括( )。
&邓小平理论
&毛泽东思想
&科学发展观
48、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所以称其为“科学”是因为( )。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揭示了剩余价值规律
&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
49、把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的第一人是( )。
50、下述不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对象的是( )。
&资本主义的规律
&封建主义的规律
&社会主义的规律
&共产主义的规律
51、社会主义的第一次飞跃是指( )。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毛泽东思想
&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
&邓小平理论
52、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的是( )。
53、社会主义实现由空想到科学发展的标志是( )。
&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空想社会主义的破灭
&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54、社会主义各个阶段的划分最终应以( )。
&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
&生产关系为标准
&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程度为标准
&以阶级斗争为标准
55、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 )。
&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
&资本家之间的矛盾
&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
&工人间的矛盾
56、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千年思想家”的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57、在( )大会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
58、“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句话是( )重要理论。
59、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共产党的出现
&十月革命的胜利
&剩余价值的发现
60、( )的墓志铭上刻着“谢利叶支配和谐,引力与天意相适应。”
61、下述选项中,属于中国共产党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特点的有( )。
&限定中国范围不涉及国际范围
&强调指导意义而非世界意义
&用语比较严谨
&说法实事求是
62、20世纪70、8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了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因此,产生了新的社会思潮——新古典自由主义,代表人物:()。
63、世界社会主义面临的难题包括( )。
&发达国家社会主义的实现问题
&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
&共产主义的实现问题
&世界公平问题
6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完全正确的选择的理由有( )。
&符合理论逻辑
&符合政治要求
&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规律
&符合中华民族和人民的利益
65、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包括( )。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66、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包括( )。
67、社会主义发展本身具有( )的特性。
68、三大发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立提供了基础,三大发现是指( )。
&中国四大发明
&生物进化论
&能量守恒定律
69、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是需要一定社会条件的,它( )。
&在社会集体中实现
&以社会物质文明的全面发展为支撑
&以社会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为支撑
&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
70、当代中国的社会思潮包括( )。
&社会民主主义
71、马克思一生有两个重大发现,这两大发现分别是:( )。
&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现代资本主义运动规律
&工人运动的合理形式
72、《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分为( )几部分。
73、从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历程来看,理论支撑包括( )。
74、三大空想家是指( )。
75、当代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社会主义派别包括( )。
&科学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
&民族社会主义
&生态社会主义
76、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流行于当代中国的社会思潮包括( )。
&社会民主主义
77、空想社会主义经历的很多阶段,其中包括( )。
&文字描绘阶段
&直接社会主义理论阶段
&空想社会主义顶峰阶段
&实践社会主义的阶段
78、三大空想家的历史贡献包括( )。
&批判资本主义
&启发工人觉悟
&设计理想社会
&以上说法都正确
79、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方法包括( )。
80、科学社会主义经历了几次历史性的飞跃,具体包括( )。
&从传统社会主义向现代社会主义发展
&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从理论到现实和实践
&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体制的改革
徐友渔:中国三十年各派社会思潮
——日在三味书屋的演讲&
&&&&徐友渔: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非常高兴再次来到“三味书屋”跟大家探讨一些中国当前的社会问题。我在各种场合,包括许多大学、国家图书馆都做过讲座,但这里给我的印象最深,很亲切就像回家一样。&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中国三十年的各派社会思潮”。2006年曾被大家叫做“中国的改革反思年”,从2006年以来,大家都在从各个方面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进行着反思。而现在刚过了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纪念日,我们也确实需要从各个方面对30年的改革开放进行总结,这意义是很重大的。总结中国的改革历程,可以从历史的层面、经济的层面、教育的层面,或者是公民社会形成的层面等等进行总结。我今天是想从思想文化层面来做一些总结。但是我觉得从思想文化层面来做总结,并不是把思想与工业、农业、经济、医疗作为并列的一个门类来做的。因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急剧的变化过程,或者更准确的说是经历了一个急剧转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中国的社会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随着人们利益的分化,思想也产生了分化。代表不同的思想利益、,反映不同社会问题的东西就非常之多,非常之丰富。总结30年来的思想变化时,大家可能是把它作为总结改革开放的一个门类,但我并不这么看,我觉得思想变化处在更高的层面上,整个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各种利益,都会反映到思想上来。我是从这种角度进行思想总结的。&
首先我想解释一下什么叫“社会思想”,其实长期以来中国并没有一种叫做“社会思想”的东西,中国唯一的思想就是毛泽东思想,因为长期以来经过官方宣传机构认可了的、批准了的才是思想。但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及思想文化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觉得中国一些有公共关怀的、有独立自主精神的公共知识分子,开始独立地观察中国社会,并对中国社会问题做出独立的判断。因此现在可以大言不惭地说,中国的知识分子也有了自己的思想,当然这种思想可能不像毛泽东思想那样崇高和伟大,但毕竟是自己的思想。它的影响力不会很大,因为它不会见诸于主流媒体,但是我觉得它的优点在于真实性很强,主流媒体不讨论、要回避的问题,它都在讨论。&
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邓小平在南方巡视以后,强力推动了第二次改革。在邓小平南巡之前,改革有停滞的趋向,要不要改革开放?又引起了很多的争论,这种争论从来都是左派挑起的,他们总要质疑中国的改革到底是姓社还是姓资,所以他们在90年代初的时候就提出“要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不要资本主义的改革开放”。这种争论不休的情况,实际上使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受到了极大的干扰。邓小平后来干脆就来一句“不争论”。这句“不争论”我觉得从客观效果上是非常好的,我也是非常拥护的。因为在中国总有这种惯例,一旦争论起来,凡是先进的、进步的东西,总是争不过保守和守旧的东西。所以一句“不争论”就让改革开放可以排除干扰继续进行。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看,中国的改革开放,虽然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引起了非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贪污腐败、社会不公正,以及涉及医疗、教育、食品安全、社会保障等各方面。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到底应该怎么解决?随着中国社会转型越来越复杂,不论知识分子还是一般人的看法都与以前不一样了,有了各种各样的看法。在这种情况下分歧是不可避免的,争论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邓小平非常英明、非常有用的“不争论”,实际上是管住了党内的意识形态争论。虽然党内那些左的人还不断地写“万言书”,不断地企图扭转改革开放的大方向,但总的来说邓小平的“不争论”管住了党的意识形态争论,而把那种对改革开放的合法性进行根本性挑战的力量强压下去了。这是一方面,而且这也是我非常支持的一方面。&
另外一方面是,社会上有那么多的问题。人们不可能没有自己的看法,不可能没有分歧、没有争论。人们实际上也对这些问题进行争论,只不过这些争论没有出现在最主要、最显赫的媒体上,其实我们日常的报刊、杂志也充满了这种争论,这些我称之为中国的社会思想。而且由于中国改革开放具有深刻性和全面性,这种思想也非常丰富。中国社会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什么地方?应该怎么来解决这些问题?实际上在这二三十年以来,对这些问题的不同看法,已经形成了不同的观点,甚至不同的派别。我今天想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些思想派别。&
这些社会思想,80年代已经有了相当的成熟并自成体系,它们从不同的立场、观点出发,提出不同的争论,这些不同的看法和争论,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我们每天也都在感受中国社会的各种问题,这些形成了理论、形成了体系、形成了流派的思想,它们是怎么看待中国社会的问题的呢?它们的看法与我们的感受之间,有多少差距或多少契合点?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我今天就跟大家讲这些,当然为讲的更系统一点,我想还是从这30年社会思想的变迁,从最开始到现在,我来做一个比较全面的总结。我把这30年社会思想的流派、分歧、争论,分为五个方面的问题。&
改革开放初期:奠定改革开放的共识&
很多人包括在座的一些朋友,都不是非常了解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的思想状况。我自己从80年代开始就参与当时社会上的思想文化活动,也属于其中某一个思想派别的一员。我自己当时就有很多观察,客观地说,除了我自己的专业,研究西方哲学以外,我也把当代中国的社会思想当作自己的专业,也积累了很多材料,写了不少文章。所以我想与大家分享。&
现在好像人们很容易忽视的一点就是,改革开放实际上有个前提,也就是必须有一个思想解放运动,没有思想解放运动,中国只能按照以前毛泽东晚期的那种左的错误路线走下去。所以必须有个思想解放运动,这是中国搞改革开放的前提,而思想解放运动有个客观的社会背景,就是中国社会刚刚从文化大革命的灾难中解放出来。当初文革结束,把“四人帮”抓起来以后,整个中国弥漫着一种普天同庆的气氛。无论是官方还是老百姓,大家都相信官方的一个说法:打到“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我们就获得了第二次解放。那时候人们天天念叨的就是这句话,总以为中国从此就会走向一个美妙的时代,而文化大革命那种无法无天、法治遭到践踏、经济濒临破产的状况应该是一去不复返了。&
说到许多人“文革”时期遭受的苦难,我想把它形容成一场噩梦或一场浩劫是毫不为过的。大家常举的例子就是刘少奇,他作为国家主席都被迫害致死,那么中国还有什么法治可讲?但最典型的例子是张志新,她是辽宁省委宣传部的一个干事,只因为她不同意打倒刘少奇,不认为刘少奇是叛徒,就被判处死刑,而且她的死是非常悲惨的。当初在辽宁省执政的是毛泽东的侄儿毛远新,就是他要求判处张志新死刑的。张志新是一个十分忠诚的共产党员,为了避免发生她在刑场上喊出“共产党万岁”的尴尬情况,在行刑前,她的喉管就已经被割断了,就不让她在临死之前喊出口号。“四人帮”垮台以后,《人民日报》有一篇文章叫《谁之罪》,就问的是这个问题,它最后就说是“四人帮”的罪,但未见得是“四人帮”亲自杀掉张志新的。那么这个事件,就要一直追问到整个大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制度上来。&
当粉碎“四人帮”、我们获得所谓的第二次思想解放的时候,人们欢欣鼓舞,都觉得中国的未来将无限美妙,但事实上情况完全不是这样。我自己的感受是,“四人帮”垮了以后,什么都没有变,渴望的很多东西都没有出现,因为当时整个社会思想文化跟以前基本上是一样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当时说“四人帮”的罪行是什么呢?说“四人帮”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分子。因为根据毛主席的文化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理论,根据毛泽东特别提倡的阶级斗争理论,中国最大的危险、最凶恶的敌人是资产阶级。既然“四人帮”是大坏蛋,那么它就一定是资产阶级。所以,当初批判“四人帮”的同时也在批判邓小平,批判邓小平的“右倾翻案风”,批判邓小平跟批判“四人帮”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是同时进行的。批判刘少奇时说的是因为他要复辟资本主义,批判林彪时也说的是因为他要复辟资本主义,批判邓小平也是这个理由,结果到了批判“四人帮”时理由还是他们要复辟资本主义。虽然我们把“四人帮”宣判为是我们的敌人,而他们作为敌人的属性仍然是资产阶级,他们犯的最大的罪过就是搞了资本主义。所以按照这条路走下去的话,中国仍然要沿着反资本主义的道路走下去。这样的话我们结束“文化大革命”有什么意义呢?把“四人帮”抓起来有什么意义呢?中国所谓的第二次思想解放和往前走又是怎么回事呢?所以在我们改革开放的初期和起点上,这场思想解放运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四人帮是什么问题,文化大革命是什么问题,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是什么问题?在这方面有个人我特别佩服,但宣传的太少,他就是当年的元帅,后来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叶剑英。他是第一个在党的工作会议上站出来说:“还把‘四人帮’说成是资产阶级是不够的”他明确说:“四人帮是封建法西斯分子。”我觉得这个词特别准。像刚才讲的迫害刘少奇、张志新致死的那种悲惨的案件,如果说是封建法西斯我就觉得特别准确。所以叶剑英在党的工作会议上提出:思想解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注意克服封建主义的思想残余。叶剑英在他的讲话里还说:列宁说过,我们不仅要宣传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想,而且要宣传民主主义思想。因为民主主义跟封建法西斯思想,跟“文化大革命”中的全面专政那一套东西完全是针锋相对的,中国现在应该提倡的是民主主义,而不是打倒、反对资本主义。他说我们不但要宣传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而且要宣传民主主义思想,我们要破除封建主义所造成的迷信,从进步中把我们的思想解放出来。所以思想解放不是把我们从资产阶级思想里解放出来,中国还远远没有达到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在那时对中国来说还是个很遥远的东西。&
我对那时候的情况比较了解,因为我当时在北京念研究生,我的导师也参加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工作,还有我们所长邢贲思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辩论中也是冲锋陷阵的,所以当时党内整个情况我也是比较清楚的。除了叶剑英有这种思想以外,还有很多在文革里受过极大冲击的领导人都有深刻的反思,比如文化大革命前的统战部部长李维汉,他也感到这是最大的问题,而且他对这个问题认识得非常深刻。李维汉先找胡耀邦进言,胡耀邦说这件事可能要邓小平才能拿主意,然后他就去跟邓小平促膝谈心,非常诚恳地谈了几个小时。他诚恳地对邓小平说:“我们中国共产党这么多年走了这么多弯路,犯了这么多错误,造成这么大的危害,其思想根源是封建的东西,是法西斯的东西,是跟专制联系在一起的东西,而不是资产阶级的思想,所以我们思想战线反对的应该不是资产阶级,而是封建法西斯的残余。”邓小平非常同意这个说法,最后形成党的决议和共识。&
但是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历程曲曲折折,而改革之初的这个共识未见得就始终贯彻了30年,尤其是现在。其实在30年的前期、中期,甚至后期经常出现的主旋律仍然是反对资产阶级。所以我觉得特别有必要把改革开放之初的时候,全党全国形成的共识重新提出来,这样我们才能看清楚这30年走过的曲折道路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还想要说的一点就是在中国,实际上极左的思想,封建专制的思想,甚至法西斯的残余思想力量是相当大的。我刚才介绍的改革之初的共识,我敢肯定地说,在这30年里完全没有得到始终贯彻,甚至在很多时候主旋律还是反其道而行之的。&
80年代:五大“派别”,百家争鸣&
现在中国思想界、文化界一提到80年代都是用一种无限缅怀的口气来说的。当时的思想文化形势,可称为“文化热”,那时候文化确实特别热。现在读书界在回忆的时候都知道这个情况,那时候好像全民都在看书,刚入校的大学生要排一整夜队到新华书店去买各种各样的经典文学作品。这样说可能是夸张了一点,但当时的思想文化界还真有一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味道。或许这也是人们的一个心理作用吧,因为人们总是喜欢把以前的东西加以美化和缅怀。但是不论怎么说,80年代在思想文化上确实有其美好的一面。&
80年代期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思想文化的独立探索和发展,而且这种探索和发展在社会形式上有保障。比如当初最大的思想文化活动是怎样进行的呢?它不是以社科院、清华大学或者北京大学为单位,而是完全打破了这种界限,由一群非官方的、意气相投、思想认识一样的一批人结成团体进行的。他们对中国的现代化形成了共识,然后结成了一个团体,用俗话来说就是形成了一个思想文化山头。这群人又跟出版社形成民间的合作关系。因为出版社没有那么多深刻的看法,也没有那么大的学问,而当时一个人要想出本书或发表文章也非常难,那么两者正好结成联盟。所以80年代文化界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这些文化学术团体跟出版社结盟,所谓的策划选题、编辑校对以至出版都是由这些民间文化学术团体自发地代替出版社做了。当时众多影响非常大的学术、文化、思想团体做事情都有自己特色,他们从各自的角度出发,都在为中国未来的现代化规划蓝图。这在当时中国还没形成民间社会的时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一般海内外的研究者在回顾80年代文化热的时候,把这些团体分成三个很大的学术文化思想山头,但我自己认为三个是不够的,我认为有五个。我觉得,他们每一派的研究都不只是一些学理上的问题,而是紧扣中国现代化的实际问题,并且给中国现代化提供了思想基础。&
第一个派别是以北京大学著名教授汤一介先生为首的一批人,他们建立了中国文化书院。他们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很重要的,中国要走向现代化,传统文化应该能起到很大的正面作用,所以应该恢复和弘扬传统文化。而自从1949年以来,传统文化长期受到压制与摧残,传统文化被当作封建主义的糟粕而加以排斥。这批人的思想非常丰富,比如里边有李泽厚,有庞朴,最具有刺激性思想的是杜维明。杜维明当时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他认为中国不应该像西方,像英美那样搞现代化,因为美国英国是有自己的传统文化的,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样不但不会反对现代化,甚至会给现代化提供一些特别独特和特别好的东西。他最强有力的论据就是当初的亚洲四小龙、四小虎,这些国家和地区搞的就不是西方的那种现代化。比如当时日本被认为马上就要取代英国美国成为最了不起和最有前途的国家,而日本的公司文化、制度与美国的就不一样,日本企业是家族制,这种思想就是从中国的儒家文化来的。他总的意思就是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但不妨碍现代化,而且我们如果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来为我们的现代化提供一些精神和思想的支援的话,我们的现代化就会比已有的现代化好很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已经证明了这点,我们当然更应该这么做,因为中国是儒家文化的主体。所以,第一派我把它叫做中国文化书院派,它是以弘扬与复兴国学为己任的。&
第二派别是以王元化为首的围绕《新启蒙》杂志的一批思想家,这其间还有当时的《人民日报》的副总编王若水。有一个人没有加入这个团体,但我觉得他应该包含在这个派别里面,他就是周扬。他们思路是这样的,他们觉得不管怎么说,中国毕竟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占主流的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文化大革命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如何解释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与精髓?这个极大地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前途与命运,甚至是决定性的。比如文革就把马克思主义解释成是无产阶级专政,解释成是阶级斗争,毛泽东就要求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毛泽东曾说过,搞社会主义革命不知道阶级敌人在哪儿,就在共产党内找。当时虽然我还只是一个学生,但仍觉得荒诞的不得了,但中国的实践确实就是这样。在中国有一个大的背景与前提:那就是孙悟空是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的,这如来佛的手掌心就是马克思主义。他们认为中国遭到浩劫,经历了一场噩梦,就因为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理解成阶级斗争和专政的学说,而他们觉得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学说,是充满人性和人道主义的学说。他们也找了很多根据,比如《共产党宣言》里就说到:什么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一个自由人的公社。共产主义是这样的制度,在其中个人的自由是实现人性自由充分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所以他们认为中国的灾难是因为几十年以来用一种极左的阶级斗争和专政来理解和解释马克思主义,如果我们如实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解和解释为提倡人性和人道主义的思想,那中国的前途就很美妙了。&
第三个派别是以《走向未来丛书》编委会为主的这一些人。这些人又有另外的特点。现在大家应该能看得出来,就像我刚才介绍的,每派都是志同道合的人结合在一起,他们与别派、别专业不一样,第一派是搞国学的人,比方汤一介、庞朴、杜维明,他们都是研究传统文化的一流的专家。第二批人是中国最优秀的、独立进行思考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坚信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是他们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是人性化的、人道的马克思主义。第三批人是中国科学院的一批研究者,以金观涛、刘青峰为首。当初组建的时候其实包遵信起的作用更大一些。这批人经常接触世界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他们最深刻的感觉就是中国在自力更生的口号下闭关锁国了三十年,导致中国对外界一无所知。中国的落后首先就表现在与世界上最新的科学技术发展大大脱节与落后,因此中国要搞现代化首先要吸取世界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而且因为他们研究的是思想文化这个层面,并不是说他们要引进一些具体的专利、技术。实际上当时在全球科学技术急速发展的背后,已经出现了一个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了。科学的世界观与科学的方法论有一整套新东西,这套东西是建立在上个世纪科学发展的最新潮流之上的。所以他们认为:应该用这套东西来解释历史,解释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而不要用以前那些陈词滥调,那些老教条来解释。他们想给中国提供的是一个基于最新自然科学成果之上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他们所做的事情对年轻人影响很大。当时他们与四川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的《走向未来丛书》,每一本都很薄,但内容十分丰富。在中国经历了几十年闭关锁国,人们对外面的世界了解很少的情况下,那代年轻人基本都是靠这套丛书接触到新知识的,比如中国人那时候才第一次知道发展并不是无限与无止境的。这套丛书中有一本书是《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研究报告》,里面就谈到了发展的危害,谈发展引起的能源和资源危机问题。还有一本书是谈人口问题的,这些人类面临的最新问题,当时中国是一无所知的,都是通过他们的介绍,人们才了解到的。&
第四个派别是“文化中国与世界”,我当时就属于这个文化山头。这派人是北京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习当代西方哲学的刚毕业的一批研究生。我们这派认识到,前面这三大派别的思想体系并没有覆盖当代人类、当代世界的思想文化的所有版图,在他们之外还有很多非常非常重要的思想,那就是20世纪有极其丰富、极其深刻的人文主义的思潮,中国与这种思想是完全绝缘的。所以这一派思想与前面三派都不一样。我们首先介绍的有萨特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存在主义提供了另外一种人生观与世界观,这是当时的中国所不知道的。我们又介绍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也介绍维特根斯坦,也介绍英美的语言哲学。我们要告诉中国人,实际上从20世纪初,整个西方语言学的研究方向已经发生了根本转变,如果不知道这种语言转向的话,对整个西方就没有把握。所以这个文化山头也是非常重要的,它的特点就是介绍当代,也就是20世纪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潮。&
最后一派一般人都没有把它当成一回事,没有多做研究,但我个人特别重视它。这个派别以邓小平的大公子邓朴方为领导,他们出了一套丛书,叫《二十世纪文库》。他们专心致志地介绍当代国际上的社会科学。我刚才已经介绍了我所在的这个文化山头,介绍的是什么存在主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主义,伽达默尔,按照中国的分法,这些已经是属于社会科学了,为什么又出来一个社会科学呢?严格说来中国的分法是很粗糙的,如果你在西方的大学里,你就知道,前者叫做人文科学,英文是humanitas,后者叫做社会科学,英文是SocialScience。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东西。社会科学是与社会实际密切结合在一起的,而人文科学不是。社会科学与经验科学是有关系的,它像自然科学一样研究的是一个对象化的东西,而研究解释学充其量是以人或者人的精神为对象的。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实际上是处理外部世界的。所以第五个文化山头,也就是《二十世纪文库》研究的主题就是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这些东西。其中的活跃份子,有现在非常著名的邓正来,李盛平这些人。在90年代以后在80年代,我把它排在第五位的社会科学是越来越重要,因为中国出了那么多的社会问题,靠弗洛伊德,靠马克思主义是不是人道主义这些争论来解决这些问题是不够的。所以在90年代以后中国的显学应该是经济学和法学,而这些属于社会科学。&
这些就是我对80年代中国社会思想的介绍。如果总结一下的话,可以看出80年代思想的特点是,它研究的是大问题,整个80年代的文化热,实际上是大谈主义的时代。比如那时候就争论马克思主义到底是阶级斗争学说还是人道主义思想,还谈弗洛伊德,存在主义,当然存在主义也是与人结合的非常紧密的思想,那时候很少谈问题。“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时候,李大钊与胡适就有问题与主义的争论。胡适这一派是自由派,他们觉得中国应该研究问题,觉得李大钊这些人老是谈主义,但主义解决不了中国的问题;而李大钊就批评胡适,说中国最苦难深重的大问题没解决,你去研究这些小问题,就像晏阳初或者是梁漱溟在农村办一个小学什么的,是根本不行的,首先中国社会要有根本的改造。所以,那时就有问题与主义的争论,我就觉得后来中国思想界又走上这条路是非常有意思的。80年代可以说是一个主义的时代,大家争论的问题都是主义,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人道主义到底成不成立?中国所有的左派都在围攻这个,说人道主义一定就是资产阶级的东西,另一边一定要说人道主义是好的,因为它是属于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到了90年代谈主义的人就很少了,因为主义解决不了吃饭问题,一个农民工谈主义是不成的,一个下岗工人谈主义也不行。所以那阵就只谈问题了。&
我现在总结一下,80年代是一个谈主义的年代,但是那时候谈主义我觉得是非常自然和正确的。因为当时中国刚从文化大革命的浩劫里走出来,有很多基本的大是大非的问题没有解答,人到底成不成其为人?人有没有个人天生的自然的权利?这些问题确实是终极关怀与个人安身立命的大问题,确实都是一些主义问题。人能不能为自己?那时候就讨论的很多。所以在80年代谈主义我觉得是一个非常自然的现象。&
关于90年代出现的社会和思想转型&
基本上以1989年发生的政治风波为分界线,之后中国的整个发展状况,社会状况,以及反映社会状况的思想文化都发生了完全的改变,所以90年代中国人考虑问题与做事情的方式与80年代完全不一样了,而且这种社会转型和思想转型一直延续到现在。&
首先一个转型是,80年代发生了那场震惊中外的事件以后,中国的改革面临着到底还要不要改革的非常现实的危机与危险。那个事件之后出现的问题就是,在政治上是反和平演变,在文化上是反全盘西化。当时在党内,在高层,在社会中,80年代本来已被压制下去的反对改革开放的所有的思想、所有的社会力量一下子就都活跃起来,好像觉得经过这场政治风波证明他们是对的,中国搞的现代化改革开放是错的。所以他们就要问了,改革开放是姓“社”还是姓“资”?搞改革开放是不是又搞资本主义复辟?而且说以前的很多东西是不能否定的,也想来一次拨乱反正。所以向前走还是向后退?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急迫的问题。实际上,当时的很多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已经开始走“回头路”了,这是非常明显的。全世界对中国的改革开放的前途都感到非常担忧,像我们这些知识分子也非常担忧,因为整个改革开放的进程不仅停滞了,而且明显的是在往回走,往回走的势头还非常强,那时我们每天就是学习反和平演变。&
但突然之间,让中国人和全世界都意料不到的是,邓小平突然搞了一个南巡,让全世界都非常震惊。他在南方就说改革开放好,这就把反对改革开放,把改革开放回头走的路给强行扼止住了。当时我对此体会很深,因为之前,我们都是整天忧心忡忡的,每天都是在学什么反和平演变,学得脑袋疼,一下子整个事情就变了,而且改革开放的势头比原先还要猛得多,这是很多人都没有料到的。而且邓小平当时就说:“谁不搞改革开放谁下台”,已经把话说到这地步了,那种严厉性没有政治经验的人可能很难体会。而这话是针对哪个级别的人说的?大家可以想象。当时杨尚昆的弟弟杨白冰是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秘书长,他也配合邓小平把话说明了,说中国解放军要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大家可以想象当时的政治形势紧张到了什么程度。&
邓小平南巡之后,改革开放就以一种不可逆转的势头往前发展,但是问题又出来了,那就是80年代改革开放所有的理想光辉都没有了,天生所具有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正面性全部都没有了,因为改革开放造成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尤其明显的是贫富悬殊,有人大发不义之财,社会不公正的问题马上就出现了。所以我们要分析这种不可逆转的改革潮流是怎么形成的?当然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从2006年以来,大家也都在谈这件事,我自己也有我独特的解释,我认为80年代的改革,从胡耀邦、赵紫阳一直到知识分子,他们基本是怀着理想主义的想法,就是为中国好,为民族好,为老百姓好,但是那些守旧的人,他们有他们自己的惯性逻辑,他们觉得改革开放就是资本主义,他们习惯于搞他们的马克思主义,坚持党的领导这一套。所以这一种思想上的斗争是很严重的,而当时的形势是中国的最高领导人,从邓小平一直到胡耀邦到老百姓都是希望改革,真正对改革形成阻力的是中间的一些干部,他们觉得改革会触动他们的利益,而且他们习惯的道路、习惯的政策、习惯的行事方式都会发生改变,他们认为变动会给他们造成威胁与损害。所以当时事情非常明显,最高与最低的人都是拥护改革开放的,但是中间这些掌权的干部,现在称为公务员的人不喜欢改革,但是后来之所以改革会变成一个不可逆转的滚滚洪流,是因为邓小平南巡以后启动的改革终于使这一部分对改革持怀疑、观望甚至是抵制态度的人发现他们以前对改革的理解是个错误,正在进行的改革的根本方针是要放权让利,而中国的改革不像俄罗斯搞的休克疗法,中国的改革从高度集中的指令性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会是一个漫长的阶段,这个阶段实际上实行的是双轨制。双轨制给掌握权力的人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使他们手中的权力能与金钱进行兑换。而这个转轨过程不是在一夜之间完成的,这个过程一直到现在还远远没有结束,这使权力与金钱之间的互动关系特别复杂,而且对中间掌握权力的人非常有利。那些掌权的人终于发现,他们处于“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位置。所以我觉得90年代重新启动的改革开放,之所以会一下子变成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是因为利益驱动。说的不好听点,人性都是有恶的一面,利益的驱动一定会比理想主义的驱动力要大得多。所以80年代的改革会有那么多反复,有那么多斗争,而90年代的改革开放形成不可逆转的洪流,就因为曾经反对、观望和怀疑改革开放的人成了改革开放的既得利益集团。然而90年代改革开放固然是不可阻挡了,但由于这轮改革开放的根本驱动力是利益,所以改革开放的道义力量,道德上的光环全部没有了,民意的合法基础也受到了极大的危害,它的民意基础全部丧失了。&
在80年代支持改革开放的知识阶层的看法是一致的,都是支持改革开放,他们的对立面就是保守派。那时候最有意思的说法是,要问一个高级干部或者一个知识分子,首先问的是他是改革派还是保守派?大家都知道于光远是改革派,邓力群是保守派,大家都这么看的。到了90年代再问谁是改革派,谁是保守派就没有一点意义了,也许有一个天天高举改革旗号、天天高喊改革开放的人,其实他就是特殊利益集团的代言人,他所呼吁出台的政策都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所以90年代与80年代相比,那种根本性的社会思想立场的区分,改革派还是保守派这个区分,实际上是没有意义了。同时80年代争论的最大的问题即要不要改革开放,在90年代也没有意义了。因为要改革开放的人可能是为全民族谋利益的人,也可能是为特殊利益集团谋利益的人。所以90年代有意义的问题是从要不要改革已经明确变成了要什么样的改革,它的实质意思就是说改革的代价是由全民公平分摊,还是由一部分弱势群体来分摊?&
这种变化在文化上反映在那些方面?首先由于社会不公正,贫富悬殊这些问题非常严重,由于贪污腐败的治理也不是非常有成效,所以90年代与80年代相比社会问题成堆,而思想文化要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起作用,需要的知识是法学的知识,经济学的知识,社会学的知识,这就是前面说的第五个山头研究的内容。所以把90年代跟80年代做一个对比的话,就是问题取代了主义,社会科学取代了人文科学,关于制度安排的问题取代了人的终极关怀的问题。这个转向是非常明显的,我身临其中就是这么经历过来的。如果要做一个对比的话,最好的对比是这样,如果说80年代我们要找一个象征性的人,他应该是李泽厚。那时李泽厚非常自豪地说,80年代的大学生没有一个不是受他的影响成长的,当然这么说是夸张了一点,但我觉得这个说法基本上是对的。80年代文化热里面最重要的就是美学热,几乎每个大学生都是美学家,或者说是美学爱好者,大学生对宗白华的《美学散步》和李泽厚的《美的历程》《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简直是津津乐道。因为大家关心的都是一些比较形而上的,比较虚无缥缈的东西,都是审美情趣,怎么做人,终极关怀这些东西。90年代思想界的代表人物我觉得有两个人,一个是何清涟,一个是孙立平。何清涟写的书是《现代化的陷阱》,跟她比较接近的是秦晖,他们以90年代揭露中国社会不公正,揭露国有资产在重组中间发生的大量流失这一类问题著称的。孙立平是专门研究中国社会阶层分化与中国社会的阶层冲突的,他有两本有代表性的书,一本叫做《当代中国社会分层》。自从1949年以来,我们的社会一直被描写成高度公正、平等的社会,但是90年代中国已经有了社会分层,有社会不同的利益,不同的矛盾,甚至有社会阶层的冲突,而且这种分层已经严重恶化。孙立平的另外一本书是《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里面说中国社会已经从一个以前表面上的和谐大家庭断裂成不同的社会阶层,人们处在不同的经济与社会地位上,他们的感受与诉求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把李泽厚与孙立平、何清琏的思想对比一下,就可以看到90年代与80年代的思想是完全不一样的。&
那么到了90年代,我刚才谈的那五大学术文化山头的情况又是怎么样呢?当然89年那场巨大的社会风波已经把这些文人学者的山头在同一瞬间就给摧毁了。但是这种种思潮它们的命运是怎么样呢?我来一个一个分析。&
首先看中国文化书院,他们研究的国学后来得到了很大发展。我觉得89之后的形势对于国学的发展客观上起了非常好的作用。为什么呢?因为反和平演变在思想上就是反全盘西化,整个思想学术界除了传统文化以外,别的的东西都给摧毁得一干二净了。当时认为西学就是配合和平演变的,谈西学肯定不行,但整个文化也不可能完全是真空,89之后由于政治力量彻底批判和平演变和全盘西化,于是使得国学在90年代得到了一个意外的发展机会。&
关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解和解释问题。在80年代,改革开放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争论得很厉害,马克思主义到底是人道主义的思想还是阶级斗争也在争论。90年代这种争论实际上就完全停了,因为邓小平说了:不争论。这个说法实际上并没有完全实现,因为上万言书的人特别多。其实那些残渣余孽我觉得力量挺大的,但总的来说让邓小平压住了。这种情况直到什么时候结束呢?直到07年谢涛先生提倡民主社会主义以后,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正统?马克思主义到底是科学社会主义这套东西呢?还是谢涛先生的更加人性化的、某种程度上比中国的传统更多的承认民主自由的东西?到底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东西?这也在争论。虽然我非常欣赏谢涛先生的立场和道德勇气,但是到底该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我觉得确实在学术上可以争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与精髓是专政理论跟阶级斗争学说呢?还是提倡民主自由?我觉得这个问题确实是可以争论的。&
而科学世界观这方面,“走向未来”这个山头我觉得也非常之萎缩,因为他们这派的头目也流落到海外去了。当时这派人出了一个电视系列片叫《河殇》,因此在政治上被批评得很厉害。因为当时《河殇》在中国的影响非常之大,后来赵紫阳把它送给李光耀,因而又带上了一些政治色彩。他们这派是搞自然科学的,本来问题应该不是那么大,但是由于他们的代表人物搞了《河殇》,赵紫阳拿去送给李光耀,这就跟政治牵扯在一起了,所以这一派也给打得完全没有了。另外他们提倡科学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他们构造的东西是宏大的叙事,他们希望给中国人提供一些用当代最新的科学成果和方法论指导下形成的对历史的解释。所以,他们最有影响的东西就是世界观和历史观,而从80年代到90年代,社会思想发生了转变,大家由于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对于宏大叙事不感兴趣了。我不知道大家有没体会,现在年轻人,你跟他谈那些大的东西他是非常没有兴趣的,而第三个山头,也就是谈科学世界观的这些人,他们宏大叙事的特点非常明显,所以我觉得这一派后来的影响就非常小。&
第四个山头,也就是我所在的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潮,我觉得受批判全盘西化的影响,这派在90年代之后也不怎么样,也是比较萧条。但这一块由于离政治比较远,现在说说反正也行,跟90年代不太一样。&
最要提到的就是第五派,社会科学思潮,我觉得这一派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因为中国社会问题成堆,问题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需要专业知识来解决,所以,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是当今非常吃香的显学。&
90年代:社会文化思想呈现三大特征&
与80年代相比,我觉得90年代的第一个特征就是后现代主义一度代替了对现代化的追求,它成了中国思想文化界最喧嚣一时、最时髦的主流。后现代主义传到中国来应该是1986年,当时西方有个马克思主义的后现代主义者叫弗里德里克·詹姆逊,他在北京大学做了一次讲演。但是他那次讲演基本没有影响,因为80年代整个中国的气氛是我们要走向现代化,我们要建设现代化,我们对现代性是肯定的;80年代还有一个特点是,我们要继承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传统,我们应该提倡的是科学、民主、理性、启蒙。所以86年他到中国宣传的那一套跟当时的气氛不一致,所以没造成什么影响。90年代情况相反,因为89年以后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思想文化上,都对80年代有一个彻底的否定。所以90年代最流行的思潮就是后现代主义。当时北京有三个“后主”,北京大学的“张后主”张颐武,现在北京电视台,特别活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的“陈后主”陈晓明;北京师范大学的“王后主”王一川,他们两人都是中文系的教授。后现代思潮对现代性的趋向基本持批评的态度,它的整个价值取向和思想文化取向都有非常大的变化,对现代性的东西都认为是应该受到批判的。后现代思潮当时影响非常大,我到各地去开会时就发现大家都在谈后现代,好像谁不懂后现代,谁就连说话的权力都没有。一批评什么都用后现代的词句,比如说我念一篇小说,他说这是解构一个文本;你讲大道理,他说那是宏大叙事。当初我可能是中国第一个出来反对这种后现代思潮的,因为我觉得中国对现代性的追求是没有过失的,而现代性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民主、科学、自由、理性、启蒙,但后现代连这些都要进行消解,它最后还要对意义进行消解,这种意义包括我们伦理学上的生活的意义的追求,包括语言的意义。他们就跟你胡搅蛮缠,因为他觉得你说话是按照固有的意义在说,他把你的意义消解了之后,再附加上一个非常不一样的意义,我觉得这样连话都说不清楚了,所以我当初就提出来,后现代主义针对的是西方社会过分发达的理性,科学讲究的太多了,遵守规则的东西太多了,所以要把这些东西打破。但我觉得中国现在最缺乏规则,我们还处在要建立规则而没有规则的时候,现在中国消解意义怎么可能呢?我当时的最有力的论据是,当西方最有名的后现代主义大师知道他们的著作被翻译到中国而且被很多人信奉的时候,他们表现出来的忧虑,比表现出来的喜悦要多的多,因为他们有社会责任感。比如《走向后现代》一书的编者佛克马在该书中文版序言中写道:“后现代文学是不能模仿的,它属于特殊的、复杂的传统,西方文化主流的奢侈生活条件是后现代想象的实验基础,它对于还在追求温饱的地区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我觉得他写得特别好,我觉得在中国推行后现代思潮,就相当于西北特别落后的边疆地区的一个农民,吃饭都吃不饱,有一天他跑到北京、上海,看到那些白领都在减肥,谁不减肥谁就跟不上潮流,然后他回到家乡去对周围的人说你们现在要减肥,你们现在是营养过剩。我觉得这个比喻特别能说明问题。幸好这个思潮现在并不是特别流行。所以,90年代社会文化思想的最大转变就是提倡后现代而反对现代化。&
90年代社会思潮的第二个特征,是激进主义的思潮受到了极大的批评,最重要的批评者是80年代思想文化界最著名的领袖人物李泽厚和刘再复。刘再复89之后流亡海外了,现在又可以在国内发表东西了,最近他又写了几本书,也写得很好。80年代的时候他是社科院文学所的所长,影响也很大。他们写了一本书叫做《告别革命》,一般地中国的传统思想认为,革命的激进的东西是好的,保守的东西是坏的。在中国长期的传统里面,谁坏就说谁是保守份子,有些人曾经很好,后来变坏了就说他曾经是激进的革命的,后来变成一个保守份子。我们的教科书,我们的宣传主张的都是激进的东西。后来有人反思,认为从思想文化层面上分析的话,中国的事坏就坏在革命思想太多。他们认为,本来中国可以走一条很缓慢的道路,很多历史学家跟一些人回顾中国的道路的时候,觉得中国最好的道路是君主立宪,如果当初光绪皇帝实现了君主立宪那是最理想的,那样社会就不会有动乱,一步一步一点一点地建设积累,这样我们的法治发展了,经济也搞好了。康有为、梁启超这些人不过瘾,实行急速的变法,激化了跟慈禧太后等保守派的矛盾,结果搞不下去了。后来康、梁这些思想又被说成保守的,孙中山的革命一下就走的非常之远,再后来对孙中山这套又不满意了,于是又有了共产革命。所以他们认为人类的历史经验证明了,像英国的光荣革命这种保存旧体制,在原有体制思想文化内部一点一点生长新东西是最好的,而我们传统长期的教育就是彻底打碎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完全的新世界。他们觉得这种思潮,这种革命的传统思想跟激进的思潮实际上是不对的,所以中国要做很深刻的反思。我不属于这个思潮的人,而李泽厚、王元化当时就在进行反思,他们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都是持反对态度,他们觉得中国现在的改革开放还不是李鸿章那套吗?无非是引进外资、兴办实业这些东西,但在这中间我们浪费了多少时间啊?中间折腾我们的东西全是激进的东西,这些东西以后全部不要。这种思潮我觉得是80年代到90年代非常重要的第二个思潮。&
90年代第三个特征是人文精神的大讨论,这也是很重要的事情。人文精神大讨论的来龙去脉很多人没搞清楚,它实际上是从1994年开始的,89之后中国整个思想文化、文学艺术是一片萧条,后来邓小平南巡以后,大家逐渐可以说一点话了,各种学术会议开始恢复了,这些文化人也开始进行交流了,大家感到最大的问题就是整个文学艺术的萧条。上海的知识界对时局是比较敏感的,他们跟《读书》杂志合作搞了一次人文精神大讨论,一共出了大概有六期,这种讨论一直到最近还在进行着。当初上海的学者一开始提出的问题是,他们觉得现在中国的人文精神没有了,文学艺术没什么值得一谈的东西。他们就问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当时认为是中国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政治运动不断,政治上的压制以及对知识分子歧视、奴化教育使得人的精神萎缩了,知识分子根本就不能说话,一出作品就受到批判。所以他们最开始谈到中国人文精神萎缩的原因时,认为是文化大革命中跟文化大革命前的政治运动的摧残对知识分子造成的心灵创伤。他们说,人都不是一个扬眉吐气、顶天立地的人,又怎么可能写出好的歌颂人的作品呢?但后来的说法又给人另外一种印象,后来又说中国人文精神之所以会失落,中国的文学艺术之所以会凋敝,是因为邓小平南巡以后市场经济发展带来了拜金主义,低俗的大众文化出现了,人文精神的失落是因为金钱压倒了艺术,所以马上开始声讨拜金主义。当时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有一整套现成的非常深刻的理论分析市场经济跟资本主义制度下大众文化跟低俗文化是怎么泛滥的,那种高雅的艺术和文化是如何没落的?所以中国讨论人文精神时,就把这些思想拿过来,但王蒙先生首先出来说:你们说中国因为搞了市场经济的改革开放政策,所以人文精神没有了,金钱压倒了思想艺术,这话的言下之意,就是我们曾经有过一个非常好的人文精神,请问是哪一个时代?是57年反右的时候,还是文化大革命全面专政的时候?你们的意思是不是中国的人文精神,曾经有过一个如日中天的时代,这才会形成一个失落?在这个问题上,我是完全站在王蒙这一边的。后来,两边的争论就变成市场经济对中国的文学艺术到底是起了摧残作用还是别的什么作用,其实这个问题从卢梭时代以来就一直是一个经常争论的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也是一个非常深刻和重要的问题。&
关于所谓的自由主义与新左派之争&
我觉得他们之间的争论应该是中国这30年间最重要的争论之一。&
自由主义与新左派的争论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中后期,争论的背景是90年代上半期,邓小平南巡以后,市场经济得到了急速的发展,改革开放也从倍受争论变成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但问题马上就出现了,这些问题大概可以概括为两条。第一条就是腐败问题越来越严重,第二条就是社会不公,贫富悬殊越来越严重。这些我觉得是基本事实,没有任何人能否定。那么争论最厉害的是什么呢?是产生贪污腐败、社会不公,贫富悬殊的原因。问题大家都看到了,但产生问题的根源在哪?两派有不同的争论。所以我觉得自由主义跟新左派的争论之所以重要首先就在这一点。新左派认为问题根源出在中国搞了市场经济,因此他们批判的矛头指向市场经济。而另一派的回答则不是,他们觉得中国历来就存在着这个问题:那就是权力高度垄断和不受监督、不受制衡。实际上,中国的市场经济体系是非常不成熟、不规范的市场经济,几乎每一个方面都是受到权力的干扰与控制,正是由于权力在市场经济中间所起的超强作用,才产生了大量的腐败和社会不公等问题。所以两派最针锋相对的首先就在这个问题上,一派说出现这些问题应该由市场经济负责,所以他们大量地批评市场经济,大量地说市场经济不好的一方面;而另外一派说是市场经济受到了扭曲,需要的是一个规范的市场经济,中国还应该深化改革,而且更重要的是应该有法制,中国光有市场经济绝对是不行的,一定要用法律、法制来规范市场经济,这样中国腐败问题、社会不公等问题才可以解决。这是一方面的争论。&
第二方面的争论发生在90年代中后期,那时候中国还没加入WTO,争论的是中国对全球化的浪潮到底应该怎么看?对全球化是持正面的评价、欢迎的态度、积极参与的态度呢,还是持批评和拒斥的态度?具体来说就是中国应不应该加入WTO。新左派有个最明确的回答说:全球化浪潮会给中国带来灾害,如果中国迎接全球化?就会把自己变成西方发达国家的殖民地。其中有个说最明显的,是一个叫陈燕谷的,他的文章发表在《读书》杂志上,他也是我们社科院文学所的。他把中国这样的第三世界国家通过加入WTO组织,通过国际合作方式来走现代化道路明确称之为自杀式的道路。他说,为什么西方愿意输出技术,愿意跟第三世界进行合作?因为他们工业是高度发达,但他们继续在本国发展经济已经不可能了,因为会造成污染;实际上资本的出口,就是环境污染的出口,在这种情况下引进外资、发展经济实际上是一种自杀性发展。所以他提出的方案是先革命后发展。他说:现在明摆着世界呈现的是不平等的经济与贸易体制,世界经贸规则是西方发达工业国家制订的,他们掌握了主导权,掌握了霸权。中国参加这个不公平的体系,就是把污染引进中国来,这岂不是一种自杀性的发展?&
而自由派认为:不论你喜欢不喜欢,不论它有多少弊病,全球化都是个不可抗拒的潮流,你想卷入也罢,不想卷入也罢,最终都会被卷进去。这样的话,与其被动地不情愿地进去,用抗拒的姿态进去,那还不如以积极的态度进去,因为只有参与进去以后你才能去改造这个制度。实际上WTO的规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虽然它的经济合作体制是西方建立的,但经过乌拉圭回合、东京回合的谈判,在这框架之内发展中国家也还是有争取自己权益的余地的。最明显的事例是,当代最成功的发展中国家都是在参与了WTO之后发展起来的。我也参加了这次争论,我觉得中国最痛苦的教训就是文化大革命,文革时就讲要有个世界革命,所以我对“先革命后发展”这种说法非常反感,这种要先把不平等的制度打碎,并建立一个合理的制度之后,再参加进去,再去发展中国经济,我觉得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这种争论最根本的问题是对中国的社会性质,对中国的国情判断的争论。新左派的判断是中国社会已经是市场经济社会,已经是资本主义社会,因此中国的社会问题就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问题,要对这些问题进行诊断,必须把它放到全球资本主义的框架内来诊断。这话的意思是什么呢?意思就是中国的问题跟美国的问题是一样的,都是资本主义的问题。而自由主义这一派坚决不同意这种观点,他们认为中国的问题有中国自己的特殊性,特别是中国的问题主要还是权力的垄断和权力不受制约引起的,也就说中国的问题还是斯大林主义残余的问题。所以两派诊断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按照新左派第一个说法,中国贪污腐败泛滥的主要原因和主要出现的问题就是国际贸易与跨国资本。我相信跨国资本肯定也有问题,但我认为中国贪污腐败主要不是由别人引起的,新左派说法我觉得实际上是转移矛头。我从来没看到哪一个经济腐败案件的背后没有权力在起支配作用。在这个问题上我引证一句说的最好的话,前湖南省纪委书记2007年在《南方周末》发表过一篇非常长的文章,他是中国高级官员里,而且处在这种敏感部门里唯一敢出来说真话的人。他讲了自己很辛酸的经历,他说自己搞了十多年反腐败工作,实际上很多时候是失败的,得出的经验教训是自己实际上是在跟旧体制作斗争,所以中国反腐败的出路应该是建立一个规范的市场化的经济。我觉得最了解实际情况的人说的话,远比一些读书人在那里瞎争论的分量要重的多。我的判断是跟这个人相同的,而且我自己比较自信,我的判断没有错。&
还有争论就是涉及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和80年代的文化热,争论的两派分歧也非常大。新左派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和80年代的“文化热”表明了,中国所谓新派的新文化运动,知识分子在心灵上已被殖民化了。新左派和后现代主义者他们在这方面认识是一致的,他们都认为陈独秀、李大钊高举的德先生、赛先生的旗帜,倡导民主、自由、人权理性启蒙这些都是资产阶级话语。而中国的鲁迅、李大钊、胡适这些人,实际上是不自觉地对西方的话语自甘屈服、顶礼膜拜,他们只是把西方的话语横向移植到中国来,而且这种思潮一直延续到80年代。新左派觉得我们到现在还要提倡这些思想,实际上是证明了中国知识分子心灵早已被殖民化或者半殖民化了,中国社会不应该用这些价值观,这些思想实践是不应该继承的,我们应该明确认识,这是资产阶级的话语霸权的表现;而自由主义这一派则明确肯定“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目标没有达到。在这点上他们认同李泽厚的观点,认为“五四”高举科学民主的大旗,在中国搞启蒙运动,要提倡理性和科学民主,但中国很不幸,内外交困太多,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那李泽厚有个著名的观点叫做“救亡压倒启蒙”,他说我们正在思想上搞启蒙运动的时候,正在把以前那套“三从四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封建礼教变成对科学民主自由的追求时候,正要对中国人进行启蒙、改变国民性的时候,却陷入了战争,而战争一来,思想就变成一个军队、一个政党、一个领袖这套东西了,要聚集国家的力量,那些科学民主自由就要靠边了,因为在民族存亡之际,必须要有另外一种更有效率的方法。此后民族存亡局势和越来越激烈的现实斗争,截断了启蒙的进程,使得“五四”思想启蒙运动半途而废,所以中国的启蒙事业是个未完成的事业,现在提倡科学民主理性仍然是有必要的,而且只有实现了这些价值,中国的现代化才能够完成。而另一派就认为这是西方的话语霸权,你们这些人就是被殖民化了。所以有一个新左派写文章明确提出,鲁迅、李大钊、胡适他们的心灵和思想已经殖民化或半殖民化了,批判他们没有自己的东西,他们就是屈从在西方的话语霸权之下。&
还有一个很激烈的争论是如何看待毛泽东晚年的左倾错误。自由主义认为提倡阶级斗争、专政理论这些极左东西给中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比方大跃进、人民公社导致的大饥荒饿死三千多万人。文化大革命使法治荡然无存,使中国一亿多人被牵连到冤假错案里去,从国家主席到普通老百姓被迫害致死的不计其数。这些左的思想给中国造成了极大的灾害。所以,他们主张否定这些东西,批判这些东西,而且他们认为现在批判得还远远不够。&
而新左派则认为毛泽东的很多实践虽然失败了,但是他的理想是美好的,在他的思想中包含了非常多的合理因素。所以他们认为对方轻率地抛弃了宝贵的社会主义遗产,他们觉得现在应该是恢复这些遗产价值的时候了。这里面最重要的代表是崔之元,他发表这种言论的时候是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当教师,现在是清华大学的教授。他提的最多的是现在改革开放搞的那么好,那就是毛泽东时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奠定的基础,没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根本不可能搞这么好。这其实也是中国老左派的一个理论。他们甚至有个观点说:宣传各种改革开放的成就是别有用心的,因为说当前改革开放好,实际上是说的是以前共产党的领导不好。在他们心目中共产党领导就是毛泽东左的那套。1996年崔之元在香港《明报月刊》发表一篇文章题目就是《要认真吸取文化大革命的合理因素》,说毛主席教导我们:文化大革命七八年要再来一次。在我们这些人心中这句话是非常令人心惊胆战的东西,文化大革命真要七八年再来一次,按照毛泽东当年那个说法,无产阶级又要抡起铁扫帚,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就是说要把大学中学的校长教师全给抓起来批斗。所以“文化革命七八年再来一次”这句话对中国知识分子具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性,提到这句话就使他们想起那时候个人所受到的凌辱和摧残。但对新左派来说,他们认为毛泽东是要实现一个人类前所未有的理想,这个理想虽然失败了,但其中还应该是有合理因素的,所以“文化革命七八年再来一次”应该在中国形成一个制度。当今两派思想的差别就有这么大。&
大家从我介绍中可以看出来,中国社会有很多问题,尤其是贫富悬殊和社会不公正的问题,这两派的观察和他们的判断以及他们开出的药方是尖锐对立的。这个问题我觉得是十分重要,不但在国内重要,在海外也非常重要。我记得1999年,2001年,我在牛津大学的时候,那里开了两个国际学术会议,讨论的题目都是自由主义跟新左派之争。&
我补充讲一点,为什么这次争论叫做自由主义跟新左派之争呢?至少新左派这方面不愿意承认这点,他们说:你给我们贴了标签,扣了帽子。我觉得严格来说,简单化和标签化确实是有问题的,因为自由主义跟新左派这类的词都是从西方来的,但在西方不同的国家,它们的涵义是不一样的,比如在美国提到自由主义跟在欧洲提到自由主义概念是完全不一样的,引来到中国后,可能概念又会发生变化。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说,当我们谈这些问题的时候,谨慎小心是必要的。如果有些问题与此无关,我最提倡的就是就事论事,不要给别人贴标签,说你是自由派或自由化分子,或者你是新左派,你就是跟左的东西一样的。如果有这些联想,就会非常糟糕的。但是我个人认为前面所提到的说法大致上是能够成立的。因为首先一点,新左派和自由派用来观察、判断中国问题的依据都是来自西方,他们的理论资源和思想资源都是这样的。比如看新左派的文章,他们引证的东西都是萨伊德,乔姆斯基,多斯桑托斯,还有福兰克这些人,就是说他们所有的理论都是引证西方当代新左派;而自由主义同样也是这样,比如自由主义提倡规范的市场经济,就要讲亚当·斯密。亚当.斯密写过《国富论》主张用看不见的手来调节经济;现在觉得光提市场经济不对,亚当·斯密也写过一本《道德情操论》,提出要用法治的道德的观点来规范市场经济。自由派也引证孟德斯鸠,因为孟德斯鸠最讲究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分离。也引证洛克的东西,觉得个人权利和个人财产是必须受到保护的。所以两派的分野很明显。新左派的文章也发表在西方的杂志上,英国有个杂志名字就叫做《新左派评论》,像王辉很多的谈话与文章都发表在这本杂志上。所以这种联系与分野,从思想渊源上看是很清楚的,从基本立场上看也很清楚,比如自由派就主张市场经济是中国经济建设现代化的一个出路,主张权力的制约与分离;而新左派主要偏重谈市场经济的弊病和不好的方面,他们在谈到中国问题的时候更强调的是国家干预而不是用看不见的手来调节。我认为新左派跟自由主义的分野是成立的,但我们随时要记住标签化与简单化是有问题的。关于标签的问题我觉得至今还在争论,很多人说自由主义跟新左派是幻想出来的,是为了把对方说成是什么而贴的标签。我不这么认为,而且我觉得从理论上来看,只要中国社会弊病存在,就会有争论。&
中国现在的贪污腐败和社会不公到底是什么问题引起的?要克服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走?我们究竟是完善市场经济,还是批判市场经济?现在自由主义跟新左派已经争论了十多年了,我觉得未来他们还会继续争论下去,因为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些问题。&
关于传统文化与民族主义&
90年代后半期开始的自由主义跟新左派的争论是中国思想界最主要的问题,但从最近的事态来看,有关传统文化与民族主义出现了一些新的争论,这是个更重要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同社会 共产主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