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基寺拉姆 如何供养养全省1/3 的“最弱势群体”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论文)新中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的变迁
下载积分:3000
内容提示:(论文)新中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的变迁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7|
上传日期: 14:30:49|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30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论文)新中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的变迁
官方公共微信中国弱势群体的特征--《China Population Today》2009年01期
中国弱势群体的特征
【摘要】:正中国弱势群体在整体上具有以下5个重要特征:(1)主体是社会性弱势群体,这主要是由于社会原因导致其陷于弱势地位的。(2)现有弱势群体中的很多人是在原体制下做出贡献的人。特别是一些早年退休者和国有集体企业的失
【关键词】:
【分类号】:C924.2【正文快照】:
中国弱势群体在整体上具有以下5个重要特征:(1)主体是社会性弱势群体,这主要是由于社会原因导致其陷于弱势地位的。(2)现有弱势群体中的很多人是在原体制下做出贡献的人。特别是一些早年退休者和国有集体企业的失业、下岗职工。(3)弱势群体是在社会分化加剧的情况下出现的,多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付学先;;[J];知识经济;2010年10期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士元,刘丽;[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李慧敏;;[J];法制与社会;2009年27期
刘腊梅;;[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9年07期
王冰;;[J];理论导刊;2009年09期
王蕾;梁知博;;[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李进方;;[J];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06期
王秀珍;;[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影;[D];河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莉;;[J];南方论刊;2006年01期
汤继伦;芦刚;;[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王胜;;[J];潍坊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余光英;吴光炳;;[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6期
谢向阳;;[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李永杰;;[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周秀华;;[J];铜陵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朱战威;余庆琪;;[J];湘潮(下半月)(理论);2007年12期
王化;柴佳;;[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岳燕锦;;[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孔祥利;贾涛;;[A];《资本论》与贫困问题研究——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马红;刘岩;霍斌;;[A];全国门急诊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任刚军;;[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苏庆原;;[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李宁;龚世俊;;[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马金艳;;[A];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第一届教学设计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杨晓玲;;[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魏继华;;[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王珺;;[A];全国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防治工作经验交流暨《朋友》项目十周年庆典与贝利—马丁奖颁奖大会文集[C];2008年
王苗;;[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顾荣;[N];西安日报;2009年
麦正伟 张明海;[N];西藏日报;2010年
通讯员 敖晓妮;[N];巴彦淖尔日报(汉);2010年
王立新(作者单位:淮北相王府宾馆);[N];安徽经济报;2002年
张尚海;[N];安徽日报;2004年
裴闯;[N];科技日报;2003年
秀 舟;[N];人民法院报;2003年
王研;[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朱四倍;[N];大庆日报;2008年
窦娜;[N];周口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新军;[D];安徽大学;2012年
董经政;[D];吉林大学;2011年
翟波;[D];吉林大学;2006年
张雨明;[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邹海贵;[D];中南大学;2010年
蔡勤禹;[D];南京大学;2001年
潘洪阳;[D];吉林大学;2008年
李延平;[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刘锦城;[D];吉林大学;2009年
王文祥;[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叶林;[D];延边大学;2004年
冯焱;[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孟凡平;[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谢敬;[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汪拥政;[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章燕;[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路俊卫;[D];武汉大学;2005年
徐永健;[D];吉林大学;2005年
李金旺;[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王俊;[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江西省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实施现状分析.pdf 39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250 &&
江西省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实施现状分析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Page1------------------------------目录目录第1章绪论.................................................................................................................11.1研究背景.........................................................................................................11.2研究意义.........................................................................................................11.2.1理论意义...............................................................................................11.2.2现实意义...............................................................................................21.3国内外文献综述.............................................................................................21.3.1国外研究综述.......................................................................................21.3.2国内研究综述.......................................................................................51.3.3研究述评...............................................................................................61.4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方法.....................................................................71.4.1研究内容...............................................................................................71.4.2研究思路...............................................................................................71.4.3研究方法...............................................................................................71.4.4创新之处...............................................................................................7第2章基本理论和概念.............................................................................................92.1基本理论.........................................................................................................92.1.1公共管理政府职能理论.......................................................................92.1.2活动理论...............................................................................................92.1.3公平理论.................................................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高晓松为音乐行业喊冤:它是中国最穷、最弱势群体
  中国宁波网  
关注百姓 关爱生活  中国宁波网新闻热线:<font color=#ff0707
  &自习室女生&周子琰
  编辑:当前位置: >>
毕业论文之《解决弱势群体社会保障》(1)
解决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二零壹陆年 三 月 八日目录 一、弱势群体的基本构成与形成原因?????????????4 (一)弱势群体的基本构成?????????????????4 (二)城镇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4 二、弱势群体存在的普遍现象????????????????6 (一)地域因素????????????????????
??7 (二)文化因素??????????????????????7 (三)发展因素??????????????????????8 (四)生理因素??????????????????????8 三、保障弱势群体基本生活的任务??????????????9 (一)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9 (二) 保障大多数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 彻底解决 “看病难、 看病贵” 问题?????????????????????????? 10 (三) 保障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利??????????????10 四、 解决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的政策措施??????????12 (一) 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推进农村 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12 (二)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13 (三)解决失地农民和进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推进城乡社会保障 统筹发展???????????????????????? 13 (四)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国家对社 会保障事业的投入。 ????????????????????14 参考文献????????????????????????16摘要:本文主要讲述了弱势群体的基本构成与形成,从地域因素、文 化因素、发展因素、生理因素等方面分析了我国目前针对弱势群体需 要解决的几个问题。这几个问题分别是:弱势群体的温饱问题;农村 居民的医疗问题;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并针对我国解决弱势群 体社会保障问题的政策措施提出了建议。 解决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是体现了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宗旨; 这也会为我国经济的腾飞保驾护航; 也只有解决了弱势群体的社会保 障问题,我国才能真正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关键词:弱势群体,社会保障,保障制度一、弱势群体的基本构成与形成原因 什么是弱势群体?根据我们所学知识而知这个词来源自现代社 会学理论,原本是指在社会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 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的社会群体。(一)弱势群体的基本构成本研究认为, 在目前这个阶段我们国家社会的弱势群体主要包括 了以下六部分的人群:第一部分就是下岗职工或很难再就业的人群。 这部分人群以女性以及年纪偏大的人群居多,因为性别、年龄、知识 水平以及工作能力等原因导致再就业的能力降低, 从而造成经济生活 方面水平很低,收入来源不稳定,所以这类人群被我们成为“弱势群 体” ;第二部分是“体制外”的人,所谓“体制外”的人是指那些未 曾在国有企业或集体单位工作过的自由职业者。这一类人群也算是 “弱势群体” ;第三部分是残疾人、孤寡老人和缺乏有效照顾的儿童; 第四部分是进城务工的农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农民工。他们享受不 到城市劳动者的同等待遇,劳动权益也得不到有效保障;第五部分是 较早退休的“体制内”人员,这部分人因退休时收入较低,并且目前 城市的最低生活保障覆盖不到他们; 又由于原单位破产或经济不景气 导致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标准较低,当遇到重大疾病时无钱医治; 第六部分是农村的贫困人员,特别是偏远地区的贫困农民,这是我国 所占比重较大的最弱势群体。(二)社会保障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均 GDP【1】增长了 300%,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总体来讲是比较低的, 所以地区发展并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2】的特征仍然比较明显, 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员的收入非常低甚至是并没有收入, 缺乏基本 的生活保障。据统计,截至 2004 年,我国有 2610 万农村人口年人均 收入不足 668 元,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以下,还有 4977 万农村人口年 人均收入不足 924 元,属于相对贫困,而且,以上绝对贫困线和相对 贫困线标准明显偏低。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加快,我国每年还要出 现数百万的失地农民,目前失地农民的总量已经达到 4000 万―5000 万人。由于很多失地农民缺乏必要的非农业谋生技能,并且失地农民 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而且征地补偿中存在一些不公正现象,这使他 们的生产生活也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以来的国有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至今已 向社会释放出下岗职工约 3000 万人。目前,包括困难下岗失业人员 等在内的城市低保对象约 2200 万人。此外,1 亿多进城农民工的基 本权利维护和社会保障问题也迫切需要寻求解决之道。 农民医疗救助 机制不够健全,农民因病致贫的现象依然严重。目前对农民的医疗救 助机制主要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3】 。这一制度虽然实施了几年,也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制度本身与农民之间缺乏良性互动,筹资、管 理和监督成本偏高,人均缴费水平过低,病种限制过死,报销费用手 续繁琐,报销费用限额过低,致使农民参加的积极性受挫;即使参加 了,大病大灾也没有保障。 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4】建设缓慢,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不 容乐观。农民在年老、疾病、灾害及丧失劳动能力等情况下,应该从 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而国家仍沿用传统的社会困难救济模式, 仅仅对农村中的五保户和因灾因病造成的困难户, 实行定期和不定期 的临时救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生活困难,但由于补助 面不宽,补助金额有限,对特别困难的农村家庭只是杯水车薪。尤其 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城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进城农民因灾因 病治病的救助制度还是一片空白。一旦出了事,有家不能回,即使回 去也很难生活。 司法救助基金【5】建设步伐迟缓,受害人的经济补偿难以落实。 近年来造成影响特别恶劣的刑事案件民事赔偿几乎为零:杀死 17 名 少年的黄勇智能木马杀人案、流窜杀死 67 人的杨新海杀人案、6 名 佳木斯儿童惨遭杀戮的宫润伯变态杀人案、死 12 人伤 5 人的个体屠 宰户石悦军杀人案等等【6】 ,尽管法院判决被告人对受害者给予经济 赔偿,但是这些大案的凶犯几乎都没有可供赔偿的财产,尤其是刑事 案件没有判决之前,受伤害人员的医疗救治、康复或丧葬费用完全靠 自己解决,有的因为不能筹到足够的费用,导致错失了救治的良机, 或是筹到费用,法院判决后罪犯没有足够的赔偿,而债台高筑,穷困 潦倒,给被害人造成双重伤害。二、弱势群体的形成原因长期以来,我国有一种传统的看法,认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存在总 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联系在一起的, 弱势群体是一定社会制度的必然 产物。事实证明,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诚然,社会弱势群体的出现和存在,与社会制度有一定的关系。 例如,我国曾经有过苦难深重的过去,新中国诞生以来,特别是改革 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这个拥有 12 亿多人口的大国, 基本摆脱了普遍贫穷的状态,社会弱势群体在人口数量上大大减少。 但是,时至今日,我国仍存在人口上亿的社会弱势群体,这个事实的 存在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事实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 还是资本主义国家, 都普遍存在着以生态脆弱地区人口和灾民为主体 的自然性社会弱势群体,存在着以老年人、残疾人和处境困难儿童等 为主体的生理性社会弱势群体。我国现阶段社会弱势群体的存在,与 下列非社会制度因素直接相关。(一)地域因素。地理区位不利,自然条件差,是大多数边远地区、山区和民族地区存在贫困群体的共同原因。这些地区远离中心 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带,通信、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在获得信 息、资金、技术、人才等经济发展要素方面受到限制;这些地区(大 部分是西部地区)农业资源贫瘠,自然环境较为恶劣,农业生产效率 低下,贫困人口为了生存往往不得不对自然界进行无节制的索取,导 致生态环境破坏和农业资源状况恶化,陷入难以自拔的恶性循环之 中。(二)文化因素。从深层次上说,农村贫困群体存在的原因还在于文化上的贫困。文化贫困主要表现在教育和科学技术水平低下, 思想观念陈旧落后。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不是占有自然 资源多少的差距,而主要是人才资源的差距,是教育和科技水平的差 距。一句话,是由于文化贫困造成的差距。文化贫困的存在具有相对 的稳定性,它对日益进步的社会经济产生抑制作用,并通过在弱势群 体的下一代中的普及而得到延续。在我国城镇人口中的弱势群体,也 同样存在这个问题。(三)发展因素。我国的城市与农村之间、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之间,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很大差距,不可能站在同一起跑 线上。因此,在城市和发达地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经济秩序中,广大 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不得不处于一种被支配的从属地位, 与城市和发 达地区之间形成一种不平等的贸易条件。这种状况导致农村、贫困地 区与城市、发达地区之间在农产品与工业品、初级产品与加工产品之 间价格上形成一种“剪刀差” 【7】 ,造成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经济 利益的非正常流失。这是农村弱势群体形成的一个无法否定的原因。(四)生理因素。迄今为止,由生理原因形成特定的社会弱势群体,是任何社会制度都无法避免的现象。这一弱势群体由残疾人、 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和处境困难的儿童三个具体社会群体形 成。我国现在残疾人 6000 多万,虽然政府十分重视扶残助残工作, 但由于认识、体制等方面的原因,目前他们大都仍处于社会生活的底 层。我国城市老年人,特别是处于最低收入水平的特困老年人,已成 为一个新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物质生活、医疗保健水平严重偏低,处 于比较艰难拮据的低层次生活状态。农村老年人比城市老年人更多, 其生活状况同样不容乐观, 特别是由于医疗卫生条件差而造成的缺医 少药状况,比城市特困老年人面临的情况更严峻。另据有关统计,我 国尚有 400 多万失学儿童和 15 万流浪儿童,他们的生活状况亦令人 担忧。 另外,还有人口为数不少的社会弱势群体,是我国社会转型 时期的伴生物。三、保障弱势群体基本生活的任务还很重近年来,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 的,以“三条保障线” (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市居 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为主要内容的城 镇社会保障体系,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面不断扩大, “两个确保” 【8】得到进一步巩固,城市低保实现了应保尽保。农村社会保障事 业也取得了较大进展,救灾救济制度日益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力 度进一步加大,一些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 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正在全国积极推进。据卫 生部统计,截至 2004 年底,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 333 个县(市)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 实际参加新型农村合作 医疗的农民为 8040 万人,共筹集合作医疗资金 32.83 亿元,5200 多 万农民得到合作医疗报销补偿。 【9】 但是, 在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方面, 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首先是缺乏对贫困农民家庭的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救助办法,传 统的定期定量救济工作力度有限, 很多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没有 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营养状况堪忧。那么我们就看一下如何解决一下 问题:(一)如何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1、有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有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脱 贫致富和积极性,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就会产生巨大力量。 2、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和的增强,可以更多地增加扶 贫投入,帮助贫困地区开发建设。 3、全社会扶贫济困的热情越来越高,作用越来越大,为扶贫攻 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4、经过十几年的扶贫开发,贫困地区的社人和经济条件已经有 所改善,有了一定的自我发展能力。 5、各地在实践中创造,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探索出了一些行 之有效的路子。 夺取扶贫攻坚的胜利, 关健在决心, 在工作, 在落实, 只要我们下定决心,充分利用条件,全力以赴,艰苦努力,在本世纪 末实现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战略目标是完全可能的。(二)保障大多数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彻底解决“看病难、看 病贵”问题1、推行医疗保障制度。新医改方案提出,到 2011 年基本医疗保 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即 3 年内使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 和新农合的参保率都提高到 90%以上。政府财政将对居民和农民分别 在城镇医保和新农合参保上给予补贴。8500 亿元的主要投向之一就 是医疗保障。 2、均衡医疗资源。新医改方案将重点支持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 能力建设,包括新建乡镇卫生院、增加对县医院的投入、改善农村公 共卫生服务机构等,在一定程度上设法解决农村公立卫生室村医的待 遇问题,加强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能力建设 ,对中医院、传染病 院、 精神病院、 妇幼保健院和儿童医院等在政府投入政策上予以倾斜。 3、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新医改方案规定,从 2009 年 开始,逐步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增加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提高经费标准。针对我国居民的流动性不断加强,在全国建立格式、 内容相对统一的信息化居民健康档案,将能够确保居民的健康信息跟 人流动,在异地工作居住时,依然能够享受到由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 卫生服务。 4、保证公立医院公益性。目前普遍的状况是,由于财政补偿不到 位,医生只能靠多开药、多检查来创收。 据悉,新医改方案将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 未来 3 年,将选择若 干城市试点,按照区域规划合理确定公立医院数量 ,对保留下来的公 立医院进行成本核算,取消药品加成,并通过政府合理补偿,增设药事 服务费并将该费用纳入医保等途径,保障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但并不 拖亏运行,同时,在基本医疗保险逐步覆盖城乡居民的基础上,确保普 通群众有病时求诊公立医院,能看得上病,看得起病。 为了确保公立医 院的公益性,卫生部还决定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建设标准和规模 ,严格 控制特需医疗服务比例。 5、防止药价虚高。新医改方案规定,由中央政府确定基本药品名 录,基本药品定点生产、直接配送、统一定价,并提高报销比例。基本 药物将全部纳入医保药品报销目录。 而且,卫生部规定,医疗机构必须 优先选择使用基本药物。据悉,新医改方案还将通过“医药分离”降 低药价,将医疗服务收费和药品价格的定价机制同步改革(三)保障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利目前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利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且难以纳入城镇 社会保险体系。 要做到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国家应根据新形势、 新情况逐步构建完善的劳动法律体系,使《劳动法》和《公民权益保 护法》真正成为保护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所有劳动者权益的基本法,并 切实加以贯彻落实。 进一步放宽和取消对进城农民和农民进城的歧视性、 限制性政策 法规。加快改革现行户籍制度,更好构建新型城乡体制。发动全社会 的力量,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人大、司法、劳动保障、工会 等组织,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民工维权服务法律救助机构,使农民工 在招工、晋级、升职、提薪等方面做到与本地居民一视同仁。特别是 在工资标准、工资发放、进厂押金、工伤赔偿等方面,要对农民工实 行严格保护。对那些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行为,应坚决予以查处。四、解决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的政策措施对弱势群体的支持,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责任,随着我国经济实力 和国家财力的逐步增强, 要把解决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放在经济 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一)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 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1、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 度建设已经实施两年,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运行和管理中 也存在较大问题。主要表现在制度本身与农民之间缺乏良性互动,筹 资、管理和监督成本偏高,人均 30 元的筹资水平过低。 下一步, 应注意增加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和运行的 参与,加强民主管理和社会监督,切实体现其“合作”特色,在此基 础上鼓励农民适当提高缴费水平。此外,应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二者进行整合,以简化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设计, 降低制度运行成本,提高制度运行效率,具体可考虑将农村合作医疗 补助资金和农村医疗救助补助资金合并为农民医疗保障补助资金, 与 农民个人缴费一起建立农民医疗保障基金,统一管理和使用。 2、进一步做好对贫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党的十六届三 中全会提出,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低 保工作的开展有利于保障贫困农民(包括贫困老年人)的基本生活, 减轻农村养老工作面临的压力。各地可积极探索对特困户救助、农村 “五保”供养、口粮救济等制度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农村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 2610 万绝对贫困人口脱贫。(二)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养老保险作为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 的,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产物,从本质上是与小农经济和农村社 会不相容的。 目前在我国大规模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还不具备经济 实力。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农村养老保障仍应以家庭为主, 同社区保障、国家救济、计划生育奖励扶助等制度相结合,对生活确 有困难的,可通过建立农村低保制度解决。(三)解决失地农民和进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推进城乡社会 保障统筹发展。1、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既要针对其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 宜,因人而异,也要立足于现有的城镇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框架。 对有劳动能力的失地农民,首先应着眼于促进其就业。在实现就 业的基础上, 以企业职工或灵活就业人员的身份参加城镇社会保险来 解决其养老、医疗等方面的保障问题,符合条件的还可按有关规定享 受城市医疗救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 2、对无劳动能力的失地农民,若领取土地补偿费后生活仍有困 难的,在城市规划区以内的,可优先考虑将其转为城镇户口,并按规 定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城市医疗救助制度。 未转为城市 户口的, 符合条件的可按当地有关规定享受农村特困户救助和农村医 疗救助,还可在自愿的基础上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以探索在整合养老保障、失业保障和最低生 活保障等功能的基础上为失地农民建立基本生活保障, 通过失地农民 个人缴费、 集体扶持和政府适当补助的方式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 障基金,在农民失地后逐月向其发放基本生活费,保障其基本生活。 3、对农民工,首先应保障他们获得相当于自己劳动价值的工资 收入,并保证及时足额到位;其次应该尽快将尽可能多的农民工纳入 城镇工伤保险, 解决他们在工作中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时的医 疗救治和经济补偿问题。(四)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国家 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解决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必要的财力支持是关键。从国际 经验看,社会保障支出在很多国家是财政支出的最主要部分。近年来 我国财力已经有了明显增强, 进一步增加社会保障支出规模和比重是 有可能的。近年来我国财力已经有了明显增强, 进一步增加社会保障支出规模 和比重是有可能的。那么我坚信解决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势必可以维系社会稳定和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注释: 【1】GDP 即英文 gross domestic product 的缩写,也就是国内生产 总值。通常对 GDP 的定义为: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 ,一个 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市场价 值的总值。 【2】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大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 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 我国城乡二 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 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 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 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 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 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 式筹集资金。 【4】记者从召开的全国城乡特殊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工作经验交流会 上了解到,明政部提出,今年底,全国 90%的省份,70%的县将初步 建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基本框架。摘自人民日报新闻网。 【5】最高人民法院有关负责人表示,司法救助基金是指在执行案件 中因被执行人确无或暂时确无履行法定义务能力而向无经济来源、 生 活又极度困难的且需要进行救助的申请执行人(自然人)发放的救急 资助专用基金。 【6】中国法律站点--法治快讯于
发表。 【7】 “剪刀差”是指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 品价格低于价值所出现的差额。 【8】“两个确保”是指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 放,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 【9】人民网-《人民论坛》于
发表。【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2] [3] 上海市财政科学研究所 翟心声 弱势群体形成的社会经济背景分析 张敏杰:中国弱势群体研究[M].长春出版社,2003.[4] 王丽英、刘后平:我国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探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3(8). [5] [6] 陈建华:社会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探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3). 董小平, 曹兰锁, 樊建兵. 社会救助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对策研究[J].2008,(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供养菩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