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音乐的民族性作品中哪些体裁体现了民族性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openresty/1.9.7.4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openresty/1.9.7.4当前位置:>>>>
浅谈肖邦音乐创作中的民族性
论文核心提示:
在肖邦短暂的一生中,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崇高的艺术风格、激情澎湃的个性以及诗意的语汇,其体现得更为明显、更引人注目、更扣人心弦的还有那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民族解放精神。肖邦的音乐作品,无论从其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和斯拉夫民族、波兰人民息息相关。其独特的音乐语言与风格,得益于波兰的民间音乐。这种由民间音乐带来的影响不仅突出地表现在他的玛祖卡舞曲、波兰舞曲中,在其它许多大型的作品中也同样存在,这些特点充分体现了肖邦音乐创作中的民族性。
  【关键词】肖邦;音乐创作;热情;民族性
一、引言   肖邦无疑是世界音乐史上最有个性的作曲家之一,由于他卓而不群的音乐语言和独特的,被世人誉为“钢琴诗人”。在他一生中所创作的大量音乐作品里,无不饱含着被民族音乐浸润的光彩和流露着他对祖国、民族命运的大爱之情。肖邦是第一位在波兰的民族音乐中不仅倾听音乐本身,而且倾听祖国人民心声的作曲家。李斯特曾经这样谈论肖邦:“他的整个的面貌使人想起一朵牵牛花,在非常纤细的花茎上摇颤着带有奇异色彩的花朵,这花朵里是用这样馥郁和柔软的织物做成的,所以只要用手稍微一触就会毁坏它。”从这段描写中,从这幅脆弱、敏感的肖像中,又怎能让人看出肖邦是一位热情的战士和热爱自己的被奴役的祖国的爱国者呢?然而,“肖邦风格”很鲜明的玛祖卡舞曲以及充满了他的艺术才华的波罗乃兹、叙事曲、练习曲等这些音乐作品都能清楚和真实地说明问题。   二、肖邦音乐创作中的民族性   接下来笔者试以玛祖卡、波罗乃兹、叙事曲、练习曲等这几种作品的体裁来浅谈肖邦音乐创作中的民族性。   1、玛祖卡   肖邦的许多作品都是用波兰的两种舞蹈形式:玛祖卡舞和波罗乃兹舞的节奏写成的。以玛祖卡舞为例,玛祖卡舞是肖邦在青少年时在身边经常可以看到的,是波兰村庄的农民们在朝气蓬勃的音乐声中暂忘他们生活中的艰辛时所跳的一种舞蹈。玛祖卡舞曲的特点是:三拍子,欢乐热情,有强烈的重音,节奏通常是强烈而又多样化。其强烈的重音富于变化,可以放在小节中的任何一拍,比较常见的是重音放在第二拍。在肖邦的“玛祖卡”里,可以找到不少和玛祖卡舞非常接近的舞曲节奏。在一些玛祖卡中,肖邦还利用调式结构来表现它与波兰民间艺术的联系。例如《升C小调玛祖卡舞曲》(op.41-no.1)的基本主题是用弗里季亚小调写的。   肖邦在许多玛祖卡舞曲中非常自由地发展民间舞曲的特点,创作出许多内容各不相同的作品来。在他所创作的五十多首玛祖卡舞曲中,既有表现悲伤和神秘感的,又有表现生活的欢乐等种种感情的,可以将它们分为三类:   第一类:常使用波兰民间乐器的音响效果,例如小提琴与风琴。这些玛祖卡舞曲充满了朴实淳厚的欢乐,使听众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乡村生活的图画。《C大调玛祖卡舞曲》(op.24-no.2)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肖邦在另一首《C大调玛祖卡舞曲》(op.56-no.2)内,更加鲜明地描绘出了民间生活的情景。头四小节引子模仿出了风笛的声响,贯穿在整个第一部分里的是风笛的持续低音,加上清晰的舞曲节奏,形成了一幅生动的民间娱乐的图画。   第二类:与舞蹈音乐的特点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有些玛祖卡舞曲似乎将听众引领到了一个豪华的舞会中,似“顿脚”一样的强烈重音,大跳进的旋律,描绘出了相继起舞的人们的夸张的舞蹈动作。如此的玛祖卡舞曲充满了兴奋的情绪,欢乐的气氛。例如《B大调玛祖卡舞曲》(op.17-no.1)。这些玛祖卡舞曲既保持了民族风俗性的特点,又形象生动地加以钢琴音乐上的改进。它们是多种多样的,揭示了人们内心世界的深刻变化。   第三类:不少玛祖卡舞曲又是一首美妙的抒情音诗,其中地舞曲节奏既充满了火热的激情又带着些许亲切的温存。它们是肖邦作品中最能表现作者个人音乐风格的作品。肖邦在一生的最后几年里创作出了几首杰出的抒情性的玛祖卡舞曲,较著名的是《a小调玛祖卡舞曲》(op.67-no.4)。其中的对比性比其他的玛祖卡舞曲更少,但听众并不会感到枯燥,因为肖邦所写的旋律实在是太优美动人了。而另一首《f小调玛祖卡舞曲》是作品第68号之4,肖邦的创作生涯也是以此结束的。这首舞曲所表达的基本上是一幅孤苦的画面,伴随着丰富的半音,犹如在诉说着哀怨,悲哀深沉,好像是由这位即将在异国他乡逝去的伟大波兰艺术家的最后一次回忆中,传出的遥远的,被他深爱着的祖国的歌调。   2、波罗乃兹   波罗乃兹,也被称作波兰舞曲,是16世纪盛行于波兰宫廷的一种舞蹈形式,多为三拍子,具有庄重、华丽的特点。后流入民间,成为波兰民间舞蹈形式的一种。在肖邦的笔下,波兰舞曲已经不只是一种钢琴作品的创作形式,而是一个刚与阴、英雄气概与浪漫抒情、民族史诗与辉煌技巧的完美结合体。与他的玛祖卡舞曲一样,肖邦的波兰舞曲同样象征着波兰民族的伟大精神。这些作品或抒情含蓄,或气势磅礴,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与思念;另一方面,也萦绕着作者对多灾多难的祖国的痛苦与惆怅。   《升c小调波兰舞曲》(op.26-no.1)创作于年,是一首优美纯净的曲子,在热情的快板后,那长长的一段柔板,仿佛是一首美妙的二重唱,朴实而感人。“女高音”的甜美、就像是潺潺的流水;而“男低音”的和蔼,又像是一阵清风,如歌的倾诉就像一首安详的夜曲,带着在外游子的想念,飘回到日夜想念的家乡,飘回到亲人的身边。那种对祖国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荡漾在思乡的波澜中。   《降e小调波兰舞曲》(op.26-no.2)却全然没有了这种和谐与优美,这首常被称为“西伯利亚”或“革命”的曲子,以它充满神秘的乐调,使人联想起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波兰囚犯。旋律一开始便在低音区出现,展现出阴森的画面,令人感受到一种昏暗的气氛。几小节后,一个充满激情与张力的主题,就像是一股热流,从黑暗的笼罩中迸发出来,象征着革命者必胜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其间清晰的波兰舞曲的节奏,更像是一股倔强的力量,代表着不屈服的波兰民族精神。   《A大调波兰舞曲》(op.40-no.1)是肖邦这一体裁的作品中较为著名的一首。由于其内容是在描写17世纪索比爱斯基率领的波兰军队的英雄气势,因此后人也把它称作“军队”。果断有力的音符,辉煌的主题,雄壮的气势,都充分表现出了作者对自己深爱着的祖国的自豪感。肖邦在面对当时破碎的波兰国土和苦难的人民,虽没有办法去改变它,却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音乐为祖国波兰创造出了一支威武之师,给了波兰人民莫大的精神鼓励。   1840年,肖邦写下了悲壮的《c小调波兰舞曲》(op.40-no.2),再次寄托了对身处苦难中的祖国的哀痛之情。它忧郁、沉重,仿佛是在描述着波兰的危难,弥漫在音乐中的痛苦与哀伤挥之不去。我们无法体会肖邦在创作这首曲子时的复杂心情,但却可以想象出流亡他乡的波兰人在听到这首曲子时,掩面而泣的悲痛场面。
[本论文关键字]: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openresty/1.9.7.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肖邦音乐的民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