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国际商事仲裁程序我国近几年所面临的地缘格局以及各种地缘格局对我国有什么影响?

& 七、中国地缘政治新格局及其应对(一)
七、中国地缘政治新格局及其应对(一)
  今天中国的地缘政治面临一个全新的格局。很多年来,中国早已经从一个资源自力更生的国家转变成为一个高度依赖外部资源的国家。同时,随着中国内部的崛起,中国开始实行&走出去&的战略。这表明,海洋战略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中国地缘政治的新因素和新核心。中国传统地缘政治以陆地为核心,主要表现为防卫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和很多周边国家解决了陆地主权纠纷问题。当然,很多问题仍然存在着,例如和印度的陆地边界纠纷还没有解决,朝鲜问题仍然存在,新疆和西藏等边界地区还会出现新的挑战。但是,和海洋地缘政治比较,陆地地缘政治相对比较稳固。从最近南海、东海等问题来看,中国海洋地缘政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作者在这里主要围绕着海洋地缘政治来谈些自己的看法,主要是讨论中国面临的挑战及其可能的应对方法。理解挑战形成的过程有助于理解我们可能的应对战略。
  我想从最近的南海问题和中美关系为起点来讨论。
  1. 南海问题与中国海洋地缘政治面临的挑战
  南海问题是个历史问题,最近凸显出来,主要是因为美国。美国去年宣布要重回亚洲。今年7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越南宣布美国对南海问题的关切,提出南海问题和美国国家利益的相关性。紧接着,在冷战期间互为敌人的越南和美国也似乎在一夜之间成为了准盟友,美国航母访问越南,尽管没有明说,但显然是针对中国的。这是继奥巴马政府宣布要&重回亚洲&之后最引人注目的具体举动了。早些时候,美国也有诸多外交和经济方面的举动,但并没有引出人们多大的关注。因为航母这个举动涉及到军事安全问题,才真正触动了人们的神经。中国各方面表现出高度的关切,并不令人惊讶。
  对中国来说,南海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一些人说南海是中国的国家利益,或者更进一步地讲,是核心国家利益,因为其涉及到中国的主权问题。但实际上,南海不仅仅是主权的问题,更是中国的生命线。一旦失去南海,中国的海洋地缘优势可能不再存在,会不可避免地要成为一个内陆国家。为什么可以这么说?
  中国的东边已经有牢固的美、日、韩同盟。这个联盟以美国为统领,且已经高度制度化。日本民主党上台执政后,当时的首相鸠山曾试图追求和美国较为平等的关系,不过以失败告终。鸠山政权的失败说明了任何一个日本政府很难改变这个制度现状。而&天安号&事件之后,美、日、韩联盟有强化的趋向。这个联盟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其一,中国很难通过东边成为海洋国家。其二,日、韩等国可以利用联盟来增进本身的利益从而损害中国的利益。例如日本可以在东海问题上增加其谈判能力。日本决定把钓鱼岛等具有争议性的水域进行&国有化&就是试图利用目前联盟有利于日本这样一个局面。最近钓鱼岛事件发生之后,日本和美国的关系也表明日本在这方面的意图。其三,联盟也可以对中国构成直接的安全威胁。美国在小布什政府期间已经完成了亚洲&小北约&的布置,通过战略调整大大提升了对其界定的&敌国&的打击和摧毁能力。
  在中国的西南面有印度洋。顾名思义,印度洋是印度必争的势力范围。中国和印度洋没有直接的通道,现在试图通过缅甸来打通这个海洋通道。这就说明,中国几乎也没有希望通过印度洋成为海洋国家。因为这里存在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其一,中国和缅甸的关系。缅甸作为一个主权国家也在理性地寻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游走在中国、印度,甚至美国之间。其二,印度和中国的关系。印度也是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并且充满着民族主义情绪。其国内强硬派一直视中国为竞争对手和潜在&敌人&。印度不会容许中国把印度洋成为海洋国家的通道。其三,印、美关系。一旦美国视中国为对手,那么印度很容易倒向美国。美国和印度近年来的关系有了实质性的进展,而且多边军事合作和协调也已经开始,例如美国、日本和印度的军事合作。
  因此,对中国来说,成为海洋国家的唯一希望在于南海。这就是为什么说南海是未来中国的生命线。现在美国人谈南海航道的安全与稳定的问题,好像话语权在美国这一边。实际上,这应当是中国的话语权。这个话语权是中国有关方面的不作为才拱手让渡给美国的。无论是作为一个出口导向型经济体还是作为一个高度依赖资源进口的大国,南海航道的安全决定了中国的经济是否能够正常运作的问题。邓小平当年在南海问题上提出&搁置(主权)争议、共同开发&是为了给国内的经济建设提供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而在今天的国际环境里,这个提法又有了新的甚至是更为重要的含义。很显然,对经济体系运作的威胁可以直接威胁到每一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具有深刻的社会和政治含义。
  尽管今天的南海局势并不像一些人所说的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程度,但如果不能直面现实,未来局势必然恶化。如何应付挑战?这就首先要提问:今天这个局势是怎么来的?只有理解了怎么来的,才能找到如何控制和解决问题的理性方法。很显然,今天的局势并不是突然从天上掉下来的,是以往历史的结果。实际上,对长期观察南海局势的人来说,出现今天的局势毫不意外,而是在理性预期之中的。
  谁都明白南海问题的历史复杂性。现在各国都在寻找有利于自身的历史根据,但客观地说,要从历史根据来解决问题可能是一项不可能的使命。南海问题的主要特点是其只能控制和管理,而不能解决。正因为如此,当年邓小平才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现实主义设想。在这个设想指导下,中国在南海问题上和其他相关国家在双边层面作了很大的努力,但成效不大。相关国家似乎并没有很大的动力或者动机和中国搞合作。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有关方面忘记了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关国家没有动力和动机?原因似乎也很明显,中国对这些国家还没有足够的影响力,或者说,这些国家认为没有必要把这个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其实,较之中国,有关国家可以说是小国。小国家就其本能来说最担心的就是单独面对一个大国,不管这个大国有多么的善意。因此,这些国家转向了多边主义。对它们来说,需要多边来制约中国的行为。这就是很多年来,这些小国家一直想努力把南海问题放置于东盟多边构架内的原因。这次,在美国的支持下,这些国家终于如愿以偿了。尽管中国并没有考虑接受这方面的多边主义,但仔细分析起来,这样做也符合中国的利益。尽管多边并不见得能够解决问题,但多边对所有相关国家都是一个制约。或者说,如果多边对中国有约束,那么对其他相关国家也有约束。东盟其他和中国没有这方面纠纷的国家当然希望中国和相关国家能够通过双边关系来求得问题的解决,但在双边解决不了的情况下,多边关系就是成为维持和平局面的有效机制。中国并不想把这个问题多边化,认为多边化反而会使得问题复杂化。尽管中国的顾虑并非没有道理,但问题在于双边关系长期没有进展。
  除了多边化,有关国家也在努力使得南海问题&国际化&,一些国家(越南和马来西亚)已经把有争议的区域提交给国际法庭,希望通过国际组织的介入来求得问题的解决。中国当然也不希望走这条路。
  在双边解决不了,而中国又不接受&多边&和&国际化&的情况下,怎么办?这就发展到目前的&大国政治化&,即美国的介入。一旦&大国政治化&出现,就给南海局势注入了无穷的变量。无论是双边关系、多边关系还是国际化,如果能够解决问题,东南亚国家都是可以接受的。尽管并不是所有东盟国家都和中国有着南海方面的纠纷,越南、马来西亚等都是东盟成员国,东盟其他国家有道义和责任来关心。但&大国政治化&则不然。很多东南亚国家和中美两国都有很深厚的关系,中美和平共处是这些国家的最大利益,但一旦中美两国发生冲突,一些国家就会面临靠向哪一边的问题,正如在冷战时期所发生的那样。就是说,在南海问题上,&大国政治化&并不是东南亚国家的最大利益。
  对美国奥巴马政府表示的&重回亚洲&,东南亚国家是欢迎的。这不仅因为美国本来在本区域有很大的影响,而且本区域的地缘政治稳定需要美国力量的存在。对很多东南亚国家来说,美国是一个经过了&考验&的大国。尽管中国在崛起,但中国还远远没有满足人们心目中的大国定义和形象。无论从大国的责任还是大国的能力,中国还需要经过很多努力和考验。
  不过,美国&重返东南亚&并不表明南海问题的&大国政治化&。越南等国要求美国介入南海问题并不是新鲜事。早在很多年之前,他们就开始努力游说美国了,只是美国没有下决心罢了。那么,为什么现在美国决定加入了呢?这是中美两国近年来互动的产物。&南海之争&仅仅只是中美关系的一个缩影。在其他很多方面的双边关系,都存在着类似情形的互动。
  可以说,中国海洋地缘政治的核心是如何处理中美关系。美国卷入南海事务,中国当然很生气。但是应当理解的是,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情绪没有任何附加值,只有理性才能追求国家利益,把国家利益最大化。不管人们是否喜欢或者接受,中国在东南亚面临严酷的现实,对此,中国不能有任何幻想,理性是唯一的选择。不管与南海相关的国家如何行为,如果没有美国明确站在哪一边,问题不会超出控制的范围。现在既然美国要卷入,如何处理中美关系仍然是管理和控制南海问题的关键。很显然,中国需要突破双边甚至多边主义,而需要在整个国际权力局面中来处理问题。这里,中国的国际责任是关键。大国责任这篇文章做好了,中美关系就会稳固,越来越多国家就会接受中国,南海问题也就自然不会浮上台面。
  和陆地地缘政治不同,和美国关系处理好了,中国的海洋地缘政治环境就会稳定。那么,如何处理中美关系呢?应该认识到,多年来,主导中美关系变化的一直是美国,中国总是处于被动,只能作出&救火式&的反应。中国需要形成一个处理对美关系以及国际关系的宏观战略,而宏观战略的形成要求对中美关系的本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中国如果不能从国际权力大格局中来认识中美关系的本质,而仅仅从中美双边关系来理解,就会不得要领。
正在读取...
连载精彩推荐
《人力资源管理互联网思维》
合作联系:蒋伟
赞助商广告
-- 合作媒体 --中亚地缘政治格局的现状及对我国的影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中亚地缘政治格局的现状及对我国的影响
【摘要】:冷战结束以来,中亚地区在国际政治格局中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成为各种政治力量相互竞争的重要地区之一。"9.11"事件后,美国借反恐之机,大举进军中亚,从而使中亚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文章通过回顾中亚地缘格局变迁的特点,从地缘经济、安全、政治的角度阐述了目前中亚地区对于中国的战略意义,分析了中国在中亚地区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及其可能采取的应对措施。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D731【正文快照】:
地缘政治学形成于19世纪末,是国际政治学一个重要的分支。它是从空间或地理环境的角度研究国际关系的一门学科,是西方国家制定国家政治、军事战略和对外政策的一种理论依据。在地缘政治学说中,最有名的一个说法就是英国战略学家麦金德著名的三段论。麦金德认为,在世界各大洲中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正泉,徐之明;[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邓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陈静;;[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王爱桂;[J];常熟高专学报;2000年05期
黄忠东;[J];常熟高专学报;2002年01期
李旭东;[J];东北亚论坛;2000年02期
刘雪莲;[J];东北亚论坛;2002年01期
赵淑芳;[J];东北亚论坛;2004年04期
李旭东;[J];东疆学刊;2000年02期
姜龙范;庞彦;;[J];东疆学刊;2006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忻华;[D];复旦大学;2007年
孙相东;[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王庆利;[D];清华大学;2004年
李兵;[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崔守军;[D];外交学院;2006年
江涛;[D];外交学院;2006年
王猛;[D];西北大学;2006年
徐长春;[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杨子辉;[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BOUNOUA NADJAT(娜佳);[D];外交学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靳凯;[D];西北大学;2005年
李旭东;[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韩灵;[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张义明;[D];河南大学;2004年
廖成梅;[D];新疆大学;2004年
蔡力敏;[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冯艳玲;[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高伟;[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张德民;[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许晓丽;[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常玢;[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03期
杨恕;[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年03期
侯松岭,迟殿堂;[J];当代亚太;2003年04期
王传剑;[J];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02期
丁志刚;[J];东欧中亚研究;2001年03期
赵会荣;[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4年06期
杨中强;[J];国际贸易问题;2001年10期
高志刚;[J];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07期
邢玉春;[J];国际问题研究;2002年02期
何秉松,廖斌;[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耀;;[J];俄罗斯研究;2006年03期
崔亚平;孔彩云;;[J];党政干部学刊;2009年08期
季志业;[J];国际资料信息;1995年11期
高永久,徐亚清;[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徐晓天;[J];国际资料信息;2003年02期
俞邃;[J];瞭望;2005年42期
傅菊辉;刘安平;;[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许涛;;[J];世界知识;2008年06期
秦放鸣;孙庆刚;;[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徐淡;;[J];现代国际关系;1993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多文志;;[A];2004年度全国世界民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张屹峰;潘光;;[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王天军;刘全福;;[A];第22届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体育产业与体育用品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胡振华;;[A];第二次回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吴宏伟;;[A];2004年度全国世界民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高子华;;[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四辑)[C];1992年
李伟民;;[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C];2002年
高念甫;;[A];当代中国与它的外部世界——第一届当代中国史国际高级论坛论文集[C];2004年
李淑云;;[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年度][C];2008年
倪建平;;[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陈杰军;[N];伊犁日报(汉);2005年
闫文陆;[N];中国特产报;2007年
王剑;[N];中国贸易报;2007年
胡佳恒 实习记者
左维;[N];财经时报;2007年
尹树广;[N];人民日报;2002年
杨文浩;[N];吐鲁番报(汉);2008年
周峰;[N];财经时报;2006年
王泓;[N];中国民航报;2007年
吴琼;[N];广东建设报;2007年
;[N];中国民族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汪金国;[D];兰州大学;2003年
张新花;[D];新疆大学;2009年
于海波;[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崔颖;[D];暨南大学;2006年
常玢;[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张树昌;[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何欣;[D];新疆大学;2007年
李学勤;[D];新疆大学;2008年
吴婷;[D];新疆大学;2008年
徐浩淼;[D];新疆大学;2006年
尹玉刚;[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田疆涛;[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6年
张亚晨;[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麦买提·乌斯曼;[D];新疆大学;2007年
何丹;[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杨红梅;[D];新疆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中国地缘格局的理想图式汇总.ppt 29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35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1980中国地缘格局的理想图式钓鱼岛和黄岩岛分布示意图钓鱼岛黄岩岛对我国来说,2012年是一个非常闹心的一年。在我国周边,中菲南海黄岩岛、中日东海钓鱼岛之争,引人瞩目。对此,人文地理学的切入点是什么?地缘格局。这才是岛屿纷争背后更为本质的问题。2011美国日本中国印度1980年以来世界各国GDP总量变化(千亿美元)年份中国0.070.48日本0.390.39印度0.070.12中、印、日占美经济总量比较1、现有地缘格局研究理论【英】马汉:陆权论【美】麦金汉/斯皮克曼:海权论目前地缘格局的分析有三个代表性的理论:陆权论、海权论和空权论。都是不同时期居全球首位帝国主义国家为谋求全球霸权而提出的理论。如果并不想争夺全球霸权,而仅仅谋划自身合理地缘利益,目前还没有合适的理论分析工具。2、地缘格局理想图式的推导如何推导?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需要一定的生存空间,以保证辖区人口能够生存和发展。生存空间(半径)可大可小。生存半径生存空间:定义及其作用特点国土:对任何一个国家而言,国土面积是一个必要的条件,没有足够的幅员就没有足够的资源和战略纵深。 人口:人口就是生产力,虽不是越多越好,但没有足够数量是肯定不行的。 文化:文化是祖先们智慧的结晶,文化让我们凝聚在一起、可以保持我们发展的一贯性和连续性,让我们知道我们在做什么和该怎么做。西汉时西域三十六国(东疆部分)国家空间张力:不同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随着生存空间范围的拓展,就会与其他国家发生关系。经济区位角度地缘空间格局理想图式(Ⅰ):盆地型地缘格局简单模式的推导ABC政治地缘角度中心地学说四川盆地: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盆地模式 大雪山盆地模式的特点是非常安全,缺陷是对外交流不便。于是,可以想见的另一种模式是流域模式,以此来兼顾对内安全与对外交流问题。地缘空间格局理想图式(Ⅱ):流域型盆地模式流域模式地缘空间格局的盆地型或流域型模式,事实上可以用更为一般意义上的模式予以表达,这就是核心边缘结构模式。地缘空间格局理想图式(Ⅲ):核心边缘结构通用模式对大国而言,两圈层的地缘格局还远远不够,本人认为,最为理想的应该是四个圈层:核心区:水土条件优越、国家经济的主要支撑区。边缘区:水土条件虽然相对不足,但却是国家的战略屏障。缓冲区:与另外大国的战略缓冲地带。利益区:虽然与所在国家相距遥远,但与所在国家有密切利益关联的地区。地缘空间格局理想图式(Ⅳ)核心区边缘区缓冲区利益区地缘格局模式的进一步推导:地缘空间格局理想图式(Ⅴ)地缘空间格局理想图式(Ⅵ)同样按照上述推论,最为理想的四圈层地缘格局应该是兼顾安全性与开放性,是安全性与开放性两者的高度统一。海上第一屏障海上第二屏障第一岛链第二岛链利益区缓冲区边缘区核心区安全性开放性安全性+海上第n屏障岸线陆域水域海岸线【陆地有背靠,海上有屏障】3、中国地缘格局理想图式的确定地缘四圈层结构在中国的空间表达?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銍,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诸侯。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五圈层结构《尚书?禹贡》 中国核心区与边缘区的划分三圈层结构(中土、九州、八寅)《淮南子?地形训》九州:东南神州曰农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并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东北薄州曰隐土,正东阳州曰申土。八寅:东北方曰大泽,曰无通;东方曰大渚,曰少海;东南方曰具区,曰元泽;南方曰大梦,曰浩泽;西南方曰渚资,曰丹泽;西方曰九区,曰泉泽;西北方曰大夏,曰海泽;北方曰大冥,曰寒泽。 现代地理学视角:中国核心区与边缘区大致以400毫米线和长城线为界。核心区(5+2板块):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沿海丘陵、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和东北平原。边缘区(3大板块):蒙古高原、西域盆地和青藏高原。 从长时段的演化过程看: 中国地缘格局的演化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大阶段:从核心区的形成角度看:大秦帝国在我国地缘格局演化过程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独立发展期:人类起源至新石器时代(约7万年前至公元前2070年)。核心形成期:夏至秦。边缘融合期:秦至辛亥革命。艰难复兴期:辛亥革命以后。 岛链变绞链:绞杀中国?〇型包围圈:困死中国?如何理解第一岛链与第二岛链?但如果换一种角度思考,两层岛链,难道不是上苍赋予中国的天然海上屏障吗?当中国没有实力时,岛链就成绞链。当今中国已基本具备冲出第一岛链的实力。太平洋足够大,未来中美海上边界应该在第二岛链上。钓鱼岛是中国的。琉球群岛不是中国的,但也不应该是日本的。法理依据就是作为奠定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开罗宣言》和《波斯坦公告》。琉球群岛《汉和防务评论》主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郑永年专栏
  世界正进入地缘政治大变动时代,所带来的危机超乎人们的预期甚至想象。全球圣战主义的崛起、中东区域秩序的解体、欧洲难民危机、法国右派力量(国民阵线)和美国特朗普主义的兴起、朝鲜半岛核危机、新兴经济体的巨大不确定性、金融震荡、大国争端等等变化,都是地缘政治危机的表象。
  从地缘政治的视角来说,中国最直接挑战就是亚洲地缘政治的变迁。这变迁尽管有诸多要素,但更和中国自身的崛起有关。历史地看,一个大国的崛起不可避免地要引发地缘政治的变革。因为当一个国家崛起了,就会形成以这个国家为中心的新的地缘政治影响范围或者新秩序,其形成必然导致原来地缘政治格局秩序的强烈反弹。
  尽管中国崛起所产生的影响力是全球性的,但中国地缘政治最直接的影响,主要是对周边国家及其和周边国家相关的其它国家,尤其是大国。这些国家对中国的反应表现在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作为国家个体的单边反应,第二个层面是这些国家对中国崛起的多边集体反应。在第一个层面,包括美国、日本和东南亚各国;在第二个层面,则包括美日联盟、美国和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关系、日本和东南亚之间的关系。类似的情况也有可能随着中国的继续崛起,向其它地区扩展,例如印度。这两个层面既互相关联,也可以相对区分开来。如果把两个层面混为一谈,很难看到问题的本质,更难找到应付问题的有效方法。
  国际关系首先是双边关系。对中国而言,首要的是中美关系。全世界的目光都盯着中美关系,因为这对关系是当今国际关系的两根主柱,任何一根主柱垮了,天下就会大乱。两国如果合作,什么事情都好办;但如果发生冲突,整个世界都要遭殃。就双边关系而言,中美关系并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两国并没有直接的地缘政治冲突,因为两国处于太平洋的两岸,如习近平所言,具有足够的空间来容纳两个大国;而且中国努力建设&新型大国关系&。避免大国冲突即&修昔底德陷阱&是习近平所担忧的两个&陷阱&之一(另一个是&中等收入陷阱&)。这种避免冲突的意识很重要,它引领着中国对美政策大方向。中美已经发展出了高度互相依赖的关系。前些年一些美国学者称中美经贸关系为&中美国&。近年来,两国的政治关系不如人们的预期,但经贸关系上的&中美国&并没有多大的变化。
战略上担心中国崛起
  影响中国地缘政治的第二对双边关系是中日关系。这里最重要的是日本再一次向大国地位冲刺。日本是亚洲第一个成功现代化的国家,曾经是亚洲的最强国。但崛起之后发动亚洲战争,为亚洲各国带来灾难。今天的日本从很多方面来说其大国地位已经过去,包括国内的变化例如老龄化和经济萎缩,和国际因素如美国的制约和中国的崛起。日本已经是一个中等国家。不过,日本今天企图通过国家正常化来再次成为大国。作为主权国家,成为大国的企图可以理解,不能让日本邻国接受的是其错误方法,即通过为其战争历史辩护和合理化。日本的行为经常激发邻国的民族主义,尤其是中国和韩国,而邻国的民族主义的高涨,又促使日本对邻国尤其是中国的恐惧。
  东南亚各国今天都和中国发展出越来越紧密的经贸关系。这是地缘经济使然。中国的崛起是开放式的,有效地促进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发展。不过,就双边的战略关系来说,东南亚国家分为两个群体,一类是包括菲律宾、越南等和中国有主权纠纷的国家,另一类是那些和中国不存在主权纠纷的国家。随着中国的崛起,前一类国家感觉到时间不在他们这一边,因此要在领海领土问题上有所作为。尽管中国早在邓小平时代提出&搁置主权争议,共同开发&,但这些国家并不理会,而是对南中国海进行单边开发,这就导致了中国的反弹。再者,东盟(亚细安)作为一个整体,在战略上也担心中国崛起。东盟相信,如果东盟本身或者其它区域外大国不能平衡中国的崛起,中国迟早要成为主导本区域的国家。
  面对中国的崛起怎么办?美国所担忧的是其霸权地位,即恐惧于中国对美国霸权地位的挑战,因此要千方百计地来遏制中国的挑战。在这个意义上,美国和日本、东南亚各国的关系,对中国的地缘政治秩序构成了很大的挑战。美国所使用的方法很是老套,即传统的联盟方法,包括美日同盟,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联盟等。美国所谓的&重返亚洲&的实际表现,主要是强化和东亚一些国家的联盟关系。在经济上,美国也想作为,主要是通过TPP对中国施加压力。不过,经济上美国对中国的约束力已经不再那么有效了,因为中国本身也已经具有足够的能力来反制。
  对日本来说,日美同盟具有不同于美国的议程。在浅层次来说,日本是要借助所谓的&中国威胁&来强化日美同盟,再用这个同盟来对付中国;从深层次来说,日本是要发展出自己的独立势力范围,营造自己的联盟来冲刺其在亚洲的大国地位。因此在南中国海问题,表面上日本是为了配合美国,但日本是有自己的地缘政治企图。
  东南亚一些国家在和美国、日本结成同盟或者准同盟的过程中,也是各打算盘。经济上东南亚国家很难独立于中国。对多数东南亚国家来说,中国的经济崛起也是它们本身发展的机会。所有东南亚国家和中国的经贸关系一直在深化和强化。不过,在战略问题上,多数东南亚国家对美国和西方具有深厚的&认同政治&。殖民地历史、冷战时期的对立、中国崛起过程中不能把握同东盟小国的关系等等,都是东南亚诸国高度&西方认同&的根源。
  所有这些单边的和多边的形势综合起来,今天似乎已经造成了亚洲一些国家正在联合起来对付中国崛起的局面。
  这也是中国国内很多人所认知的中国地缘政治局面。对这个局面,很少有人会说是积极正面的;相反,很多人担心和忧虑中国会被围堵,其崛起进程会被中断。作为崛起中的大国,中国当然对此会有反应。从中国迄今为止的反应来看,中国至少有如下几种选择。
中国的战略选择
  第一,再次努力改善和邻居的关系,使得自己和亚洲其他国家更加整合。无论在东海还是南中国海问题上,中国都没有主动挑起事端,都是反应性的。中国这些年的反应尽管很难被其邻居所接受,但毕竟掌握了主动权。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可以&进两步,退一步&,以大局为重,稳定局势。中国一方面不会投降,不会为外在的压力所屈服,但另一方面则可以努力把双边和多边的关系,从战略向经贸倾斜,并且通过各种经济项目真正使得亚洲邻居受惠。中国也可以在战略上持开放态度,随时和周边国家进行政治和外交谈判,回到&搁置主权争议、共同开发&的道路。在这样一种情景中,中国会继续让东盟扮演领导角色。
  第二,中国倾向于和亚洲的一些国家强化关系,而和另一些国家僵持下去。中国可以接受一个整合的、对中国友好的亚洲,但不太可能接受一个联合的、围堵中国的亚洲。鉴于中国强大的经济能力和日益崛起的战略能力,即使中国没有能力改变所有亚洲国家(尤其是那些和中国具有主权纠纷并且与中国对峙的国家)的态度,中国却有能力选择和哪些国家好友,和哪些国家不友好。即使中国继续坚持&不结盟&的政策,还是可以强化和一些国家的经贸和战略等方面的关系,形成中国所说的伙伴关系。这种选择对亚洲尤其是东盟不利,因为这样做有可能造成亚洲的分裂。
  第三,中国可以实行&向西看&的政策,借此减轻来自东部美日同盟、美国和东南亚一些国家联盟的战略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说,中国已经开始尝试这种战略。&一带一路&中的&一带&显然具有这方面的考量。近年来,中国针对非洲和欧洲的外交政策力度在加大。如果中国继续在东南亚地区的外交努力受阻,这一趋势会变得更加不可避免。这一选择尽管对中国成为海洋大国不利,但毕竟可以缓解战略压力,避免和美日同盟的正面冲突。不过,这一选择对东南亚国家更不利,因为东南亚地区很有可能成为一个侧重于战略和军事竞争的区域,而不是以经贸为主体的区域。
  第四,中国可以选择营造另一类&新型大国关系&,即和俄罗斯、印度等国的关系。迄今为止,中国的&新型大国关系&是针对美国。但如果这对关系没有办法建成,而中国又不想和美国公开冲突,中国也可以选择通过和俄罗斯等大国发展关系来平衡美国。俄罗斯尽管国力不如从前,但就地缘政治来说,是一个永远不能被忽视的力量。俄罗斯也在寻找其地缘政治影响力,重建其地缘政治秩序。这里,俄罗斯和印度、俄罗斯和越南等国之间的关系对中国至为重要。如果俄罗斯和印度、越南等国发展出具有实质性的关系,就会创造一个非常复杂的利益网络链条,避免一个意在针对中国的美国印度联盟或者美国越南联盟。而像印度这样的文明大国,实际上也有这种需求。印度很难完全靠向美国,而是要在诸大国之间搞平衡,通过平衡来拓展其国际影响力。
  面对急剧变化的地缘政治形势,中国有诸多战略选择。中国的选择极其重要,基本上决定了亚洲未来的地缘政治局面,甚至是战争与和平。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所所长 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
&&站长推荐
&&期刊推荐
&&原创来稿文章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邮件地址:
写信给编辑
您的邮件地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试述国际商事仲裁程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