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经济体制要搞好哪四个相互联系的重要环节

第六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 第六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教学目的:
帮助学生认识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选择的历史过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性质和内容。了解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新概括,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含义及其主体地位,坚持主体地位的重要意义。搞清楚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如何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搞清这些问题,有助于深刻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理论,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教学重点: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教学难点: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2、“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课时安排:6
具体内容: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涉及这样几个重要问题:怎样评价计划经济体制,为什么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要经历十多年的过程,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我国最初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并且曾经认为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和优越性,现在则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里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现在我国学术界相当普遍的把计划经济贬得一无是处,这也是一种片面性。计划经济是苏联第一个实行的,当时实行这种体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苏联的工业产量迅速跃居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因此计划经济被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特别是三十年代资本主义发生大危机时,全世界只有苏联一枝独秀。也正因为这样,战后几乎所有新独立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加以效法。我国开始进行工业化建设时自然会选择这种体制,并且当时也确实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156个重大项目的建设为后来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但它又具有局限性,现在看来只有在经济结构简单、科技水平不高、社会利益关系相对单纯的情况下,集中统一的计划体制才能够比较顺利地运行和发挥作用。当经济进一步发展后,建设规模的扩大,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它的弊端就逐步显现出来,从而提出了改革的必要。上世纪50年代以后,几乎所有的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都在探索怎样进行改革的问题。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我国对适合要求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5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没有停止过,其核心是寻求解决正确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改革开放后,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但直到上世纪90年代,党才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式确定为我们改革的目标。在此以前,党的公开文件中没有使用过市场经济这个概念。十二大以来相继使用的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这些不同的提法,反映了我们对计划与市场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有一个发展过程。而这个过程一方面表明我们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必要性的认识不断在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对市场经济能不能和怎样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一直在探索之中。
邓小平南方谈话后,1992年6月9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概念的时候,对改革的目标怎样确定的问题提出了三种提法供大家研究。一是建立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二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三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他指出,上述这几种提法,究竟哪一种更切合我国的经济实际,更易于为大多数同志所接受,更有利于促进我们经济建设的发展,还可以继续研究,眼下不必忙于做出定论。同时他还指出,不管十四大报告中最后确定哪一种提法,都需要阐明我国社会主义的新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之后,1992年6月12日,邓小平在同江泽民的谈话中赞成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提法,还说,在党校的讲话可以先发内部文件,反映好的话,就可以讲。后来,党的十四大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式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需要经历这样长的时间才能形成,为什么邓小平在南方谈话后,十四大以前江泽民还要提出几种不同提法进行比较研究,邓小平还提出要看大家的反映如何,来决定是否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概念来表达改革的目标。这除了因为考虑到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的传统观念深入人心,为全世界各派经济学普遍接受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国内外都有一些人竭力利用关于市场经济的传统观念,把我国市场取向的改革歪曲为走向资本主义,并且力图把我国的改革引向这个方向。因此,在没有科学地解决为什么市场经济同社会制度属性无关,没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范畴做出科学的界定并取得共识以前,为了不致因为陷于空泛的争论而影响市场取向改革的推进,在公开的文件中长期只是使用“市场调节”,而没有使用市场经济这个提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教材没有突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框架方面的内容,即没有围绕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宏观调控、分配制度、社会保障等方面展开,而是着重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框架属于市场经济一般性的问题,它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化,而且有些方面如所有制结构、分配关系、社会保障等后面还要具体分析。
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主要是搞清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又有它自身的特性。现在许多文章谈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常常只是强调它的共性而忽视它的特性,甚至有人认为社会主市场经济就是市场经济,没有什么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分。党的文件给市场经济戴上一顶“社会主义”的“帽子”,没有什么实质内容,无非是官样文章。因此他们很少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称,而只讲市场经济的改革,或者简化为“市场化改革”。这不符合中央的精神。
党的十四大在确定改革的目标模式时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所谓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就是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它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市场经济,是理论上的创新,实践上的创举。这种结合最主要的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同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相结合,一是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在历史上,市场经济都是同私有制经济联系在一起的。过去讲商品经济的产生有两个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一是私有制。而私有制的市场经济必然导致两极分化,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那些不承认市场经济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分的论调,根本原因是不承认市场经济可以和公有制相容。所以都强调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并且认为只有私有制才能真正实现产权清晰。但如果我们改革的目标就是这种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不仅和我们改革的性质相悖,而且也谈不到什么理论创新和史无前例的创举。应当说到现在为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是初步证明是可以成功的,但还没有被实践所充分证明。充分证明的标志应当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能够依靠自身的力量在市场经济中明显地发挥主导作用,全体人民充分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这里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不是笼统的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进程中一个特定的阶段,有它特殊的历史背景。至于将来社会主义发展得比较成熟,成为够格的社会主义后是否还适用,可以留待将来去研究。
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六大依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并从三个方面深化了认识,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国家引导、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第二,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第三,公有制经济和非公制经济不是对立的,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必须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一条基本原则。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全体劳动者或者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形式。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产生和发展,正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并为社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邓小平指出:“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了两条,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正是由它的性质和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只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性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不是简单地从数量和比重上衡量,而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质”的优势上,即体现在产业属性、技术构成、科技含量、规模经济、资本的增殖能力和市场的竞争力等方面。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当然,公有制为主体,是就全国来说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国有经济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控制国民经济和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的稀缺资源的能力。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关键在于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即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坚持贯彻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有所为,就是国有经济要控制少数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在国防和具有自然垄断性的基础行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公益性行业要占支配地位,在重要竞争性领域,国有经济可以控股,也可以参股,通过少量国有资本控制和影响更多的社会资本。有所不为,是指国有资产要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逐步退出,让更多的社会投资主体进入,依靠多种经济成分解决现阶段面临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
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集体经济是指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行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合作经济组织。它一方面同占主导地位的国有经济相联系,按社会主义原则进行经营管理,另一方面在集体经济组织范围内实现了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直接结合,不存在剥削关系,劳动者建立了平等互助合作关系。集体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一种重要形式,与全民所有制一起构成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就要努力寻找和大胆利用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公有制经济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如独资企业、合作或合伙企业、股份公司、公有公营、公有民营、租赁或承包经营等。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基本组织形式,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股份制企业的性质,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中,由国家和集体控股,不仅可以有效控制股份制企业的经营方向,而且扩大了公有制经济的支配范围。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状况、不同行业劳动方式的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和社会经济众多方面的发展需要所决定的。实践证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支持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二是有利于增加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是有利于社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四是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五是促进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提高中国国民经济整体水平和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主要有:(1)个体经济。它是指在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从事个体劳动和个体经营的小私有制经济。个体经济一般以手工劳动为主,经营方式灵活,适应性强,方便群众,有利于剩余劳动力的安排。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体经济受到公有制经济的影响和制约,从属于公有制经济。(2)私营经济。它是指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利润为生产经营目的的私有制经济。目前我国的私营经济是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它受国家的监督、管理和公有制经济的制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3)外资经济。它是指中国大陆以外的港澳台地区和外国投资人根据我国涉外经济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在我国大陆开办的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中外合作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分。我国在继续坚持积极合理利用外资的工作方针指导下,将着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更好地把引进外资与提升国内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结合起来,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中西部地区,限制高消耗、高污染项目。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和不断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从根本上说是由现阶段的社会生产方式和所有制结构决定的。正如马克思指出的:“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根据实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指明了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原则和方向。第一,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第二,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第三,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这是我们党在分配理论和实际操作原则上的又一新进展。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中,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由我国现阶段的经济性质和条件决定的。首先,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了我国分配制度中必须以社会主义性质的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客观反映和体现。这两个“主体”地位是一致的,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内容。其次,按劳分配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和经济结构决定的。我国现阶段还不能创造极丰富的社会财富,决定了只能实行按劳分配;还存在多种所有制形式,决定了不能实行惟一的按劳分配方式,只有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再次,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是公有制经济中坚持按劳分配为主的直接原因。由此才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按劳分配为主具体体现在:第一,在整个社会收入分配中按劳分配是主体,起主导作用。第二,在公有制经济中,职工按劳分配,是基本的分配方式。虽然按其他生产要素分配也是必要的,但按劳分配是主要方面。第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以按劳分配收入为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将因具体公有制经济组织形式不同存在很大差别。在城镇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分配是借助于工资制度实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已成为独立的分配主体,职工个人的收入不仅取决于个人的技能和提供的劳动量,而且取决于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在农村集体经济中,农户的收入主要来源于自身的劳动收益,还包括农户对土地投资带来的收益等。同时,农户的收益和国家在“三农”问题上的政策和改革措施紧密相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虽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但它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分配方式,体现了分配关系的社会主义性质,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重要组织部分。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方式除按劳分配居主体外,还存在其他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1)按资分配,即投入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厂房建筑、土地等非劳动要素获得的收益。其主要形式有利润、利息、股息红利、租金等。(2)按经营权分配,指在多种经营方式中享有经营权的人获得风险和机会等报酬。(3)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指采取雇工经营的非公有制企业,劳动者的货币工资实质上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的并存,具有客观必然性。首先,多种所有制形式决定多种分配方式。马克思曾经指出:“分配关系不过表示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有什么样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就有与其相适应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制的经济结构,从根本上决定了多种个人收入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结构。其次,多样经营方式也是多种分配方式发展的原因。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传统的公有制模式和单一的经营方式被多种公有制形式和多样化的经营方式所代替。经营方式的多样化虽不会改变公有制的性质,但是改变了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必然会产生多种分配方式。再次,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其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既要求体现一般劳动的价值,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求体现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等复杂劳动的价值,以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和管理工作者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活力,还要体现包括土地、资本、知识产权等的价值,以集中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经济建设。
三、两种分配方式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没有关系
需要特别说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种分配方式都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没有关系。所以提出这个问题,因为社会上存在一种观点,认为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提出意味着劳动价值论已经过时,甚至认为应当用生产要素价值论来取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讲的是价值的源泉,什么因素创造价值。马克思周密详细的论证了为什么只有活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劳动以外的因素只是条件而不是源泉。当然,在马克思的时代,当时侧重于体力劳动,但他也强调了科学的意义,今天脑力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提高,但还是讲的活劳动,而不是物化劳动。用生产要素价值论来取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观点的错误在于,混淆了价值的创造和价值的分配。分配方式不涉及价值是由什么创造的,它所涉及的只是由劳动创造出来的价值怎样进行分配。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不是因为它参与了价值的创造,而是因为它既被垄断地占有又是财富生产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不可能无偿地提供社会使用。它同劳动价值论之间不存在任何逻辑关系,因此既不能因为肯定劳动价值论而否定按生产要素分配,也不能因为肯定按生产要素分配而否定劳动价值论。
四、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一)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1、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一是为什么提出必须允许“先富”,先富的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大政策。因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教材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概括:按劳分配造成的差距,不同所有制造成的差距,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造成的差距,以及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造成的差距。后三个方面不仅是产生收入差距的经济条件,而且必然在一定时期内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这些造成社会成员收入和富裕程度产生和扩大差距的因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会长期存在着,这就决定了共同富裕的目标只能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
二是允许“先富”的正确含义。必须和只能是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现在社会上流行一种“仇富”的说法,其实,所谓“仇富”背后的真实含义是广大群众反对非法致富、为富不仁。
三是提出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共同富裕。允许“先富”的目的,是逐步创造条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因此有两个大局的思想。
2、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一是邓小平在提出这个大政策的同时,就不断强调要防止产生两极分化,直到晚年还在关注这个问题。他认为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他反复强调,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的东西。这应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区别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是分配理论和政策的与时俱进。从兼顾效率和公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再到注重社会公平和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这些提法的变动,反映了分配理论在解决分配和收入差距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应当将收入差距保持在合法和适度的范围。所谓合法,就是来自诚实劳动和守法经营而产生的收入差距;所谓适度,就是使收入差距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不使因收入差距扩大而形成的社会矛盾发展到尖锐对立的地步。
(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障机制。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重要环节,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不断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应坚持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和注重社会公平的原则,以及社会保障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范围,增加社会保障内容,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第四节 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新型工业化是相对于传统工业化而言的;“新”的内涵;必须走这条道路的原因以及怎样走这条道路。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战略思想的继承的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措施,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国农村的发展展现了美好蓝图,开辟了广阔道路。
三、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提出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背景;创新型国家的含义;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和任务。
四、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不同历史时期处理这个问题的方针;当前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和统筹区域发展的重要方针。
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这是根据我国国情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作出的正确选择;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含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方针;以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
六、积极扩大就业
我国面临着城乡双重压力,总量与结构互相困扰,新生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互相交织的严峻形势。扩大就业问题的重要性和艰巨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高等院校教育必须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以适应未来就业的形势和要求。经济体制改革|谜语:支持改革,人人有责(打一经济词语)
您的当前位置:
经济体制改革|谜语:支持改革,人人有责(打一经济词语)
NO.1 谜语:支持改革,人人有责(打一经济词语) 谜面支持改革,人人有责 谜语类型打一经济词语 谜底债权 NO.2 经济体制改革要点安排意见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届中全会、省委届次全会和市委届次全体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动&四个发展&为主要路径,按照全市&xx&规划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紧扣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相关改革,力争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为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围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对保障科学发展有重要作用的体制机制建设,推进体制创新。 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各领域社会管理体制,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坚持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协调推进经济、社会、民生等各领域的改革,充分发挥各方面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使各项改革有机衔接、协调配套。 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度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 二、改革的主要任务 (一)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在不断加快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减政放权,合理界定理顺部门职责和事权关系,解决各级政府部门在行政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增强基层活力,提高行政效能,建立权责明确、管理规范、调控有序、运行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拓宽民主政治建设渠道,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提高政府决策的透明度和科学性,建立健全政府机关行政权力公开运行机制。健全政府重大事项决策听证制度,研究出台政府常务会议市民旁听制度、现场直播制度和听证会现场直播制度,稳步推动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不断推进政务公开。继续削减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和规范审批程序,规范审批行为,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强化执行和执法监管职责,增强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和社会综合治理的能力。(市政府办公厅、市发改委、市政府法制办、市编办、市监察局牵头) (二)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落实好全省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结合市的实际,制定出台《市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及《市迁入户口管理实施细则》,引导人口合理有序流动,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户籍制度,从而进一步促进本市失地农民和外来人口向城市(镇)和非农产业转移,解决好农民工就业、居住、就医及子女上学等问题,不断加快我市城镇化建设进程,推动我市城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市公安局牵头) (三)深化农村改革 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积极推广&村社合作模式&等行之有效的做法,积极推进土地流转,进一步健全流转市场,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上发展各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扩大粮油高产创建实现规模,优化种植结构,大力发展油料、蔬菜、马铃薯、蚕豆等优势产业,加快优质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认真做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前期工作,切实落实草原承包到户工作,确保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改革顺利实施。抓好扶贫开发工作,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支持作用,加强市、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机制;建立&国家投入、省级下达、市级配套、县级整合&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完善农业项 目监督管理机制,考核奖励机制,确立市扶贫主导产业体系,落实市本级财政扶贫项目产业基地配套资金,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扶持资金;设立市本级财政扶贫开发绩效奖励性项目资金;健全完善扶贫培训机制,努力开创&大扶贫&新格局。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加强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农贸市场、连锁超市等检测机构检测监管。大力发展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强化以设施装备为基础的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各区、县政府、市国土资源局、市农牧和扶贫开发局牵头)。
按照《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在完成三县四个试点乡镇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的基础上,积极稳妥、扎实有序的推进全市剩余集体林地面积70%的林改工作任务,完善林改工作机制,严格规范操作程序。积极探索林改配套政策,确保林改工作的质量。(各县政府、市林业局牵头) (四)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坚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加快对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转变发展方式,通过调整优化国有企业布局和资源配置,培育市场主体,促进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公用事业和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中,发展壮大国有企业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建立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年内以整合资源为手段,以重大项目为载体,培育新的市场主体。对分布在文化、体育、园林、旅游等产业的其他具备经营条件的国有资产进行整合重组,进行集中经营管理,促进相关行业的渗透并产生经济循环效应;以政府实施的重大城市建设项目为载体,将项目的投融资、建设、管理、运营有机统一,发挥项目效益,拓展经营领域。优化资源配置,支持企业做大做强。调整优化从事城市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以及优势企业通过明确功能定位、配置有效资源、加大政策支持、建立和强化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内部管控制度、理顺与政府有关部门关系等措施,扶持其做大做强。同时,按照《公司法》和有关规定,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加强企业内部的科学管理与决策,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符合我市实际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市经委、市国资委牵头)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一步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创业创新,市场开拓、结构调整等相关配套政策,进一步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做好服务,积极创造宽松环境,促使非公有制经济在扩大规模、做大总量上取得新突破。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城镇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市经委、市工商局牵头) (五)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进一步完善财政体系建设。继续深化部门预算编制,合理安排预算支出,建立健全政府预算体系;完善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扩大区县公务卡改革试点范围,推进市级公务卡应用范围;加强政府采购管理,建立市级政府采购专家库,扩大政府采购的范围和规模,增强采购工作阳光透明;加强支出管理,落实支出管理责任,加快支出进度,加强预算执行的动态监控,提高预算执行的均衡性和执行率,努力压缩结转;支持建立政府雇员制度。进一步加强非税收入征缴管理,探索建立重点财政支出绩效评估工作,全面落实资源税收入分享改革。(市财政局牵头) 做好车船税法实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密切关注房产税改革试点,认真执行个人所得税提高减除费用标准,统一内外资企业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政策。完善税收优惠管理办法,落实新一轮西部发开发、支持和促进就业等税收政策,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后劲。(市地税局牵头) (六)深入推进投融资、价格体制改革 规范推 行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备案制的实施。健全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决策机制,加大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管力度,认真落实市级政府投资建设重大项目公示试行办法。积极采取特许经营、租赁、信托、上市及bt、bot等多元化融资方式,创新投融资渠道,转变政府信用投融资模式,加大市场化融资力度,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牵头) 继续深入推进价格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政府《关于稳定物价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精神,密切关注市场变化,积极采取稳定市场物价的具体措施,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快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农副产品直销体系建设。加强商品价格监测、分析、维护市场价格秩序,保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疏导不合理的价格矛盾,根据我市的价格形势,适时审定调整寄宿制高中学生公寓收费、殡葬火化收费标准等公用、公益性价格;审定经济适用房价格、住宅小区物业及停车场等收费标准;把握时机和力度,承接和疏导国家资源性产品价格的调整工作。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清理、整顿、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为全市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继续加大价格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切实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市发改委、商务局牵头) (七)加快推进社会事业领域改革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卫生事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全面提升新农合保障能力,巩固和完善全市新农合制度建设,继续扩大新农合保障面和受益面,新农合参合率巩固在95%以上。认真落实基本药物制度政策,有效推进全市公立基层医疗机构实行药品零差率,探索并建立弥补基层医疗机构综合补偿机制。加快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强化质量考核,提高服务能力,规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抓好优化医疗卫生资源规划布局调整,修订完善《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夯实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落实城市医院与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长效机制,完善考评制度。深化公立医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起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自主灵活的新型分配制度。继续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市卫生局牵头) 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和劳动就业服务体系。继续落实完善社会保障各项政策,重点落实好省上制定出台的解决未参保人员参加养老保险办法。做好新年度居民医保参保缴费和新农保试点工作,处理好各种矛盾,确保养老金等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支付。加强多险种、多部门联动扩面工作,加强对私营企业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的参保督促力度,敦促各类人员应保尽保。贯彻落实《工伤保险条例》,切实保障工伤职工的权益。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积极引导和督促民营企业、小企业和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进一步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巩固和推动劳动合同的质量和规范化。积极推进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加强劳动仲裁队伍建设。继续推进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险金制度的完善和实施,在建筑领域施行用工实名制度,出台防范拖欠农民民工资管理办法,探索建立劳动密集型用人单位工资保证金制度,全面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 继续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制度改革。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促进经济发展与就业的良性互动,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充分利用&人事人才网&信息平台,整合人才信息资源,建立人才资源信息共享机制,构建人才资源信息库体系,通过人才网不断扩大就业门路,逐步建立以人 才市场为中枢的人才培养、人才推介和人才使用&三位一体&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机制。加快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整合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做好乡镇、社区(村)工作人员配合工作,推进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建设,不断提高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 全力推进教育改革,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让学生学有所教。合理布局调整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分布实施布局调整中的高中建设项目,加强薄弱高中学校改造力度,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完善多元化办学体制;逐步搭建国际化办学平台,形成具有我市办学特色、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规模适度、协调发展的普通高中教育新格局。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以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为抓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继续完善中考及招生制度改革,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综合素质评价与学业考试相结合的高中招生制度。推进教育质量提升改革,积极探索建立教育质量标准体系,评价体系、监控体系和保障体系,促使我市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加快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市教育局牵头) 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积极稳妥的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覆盖全市城乡的、体现公益性、基础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使其切实发挥作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整合文化资源,延伸文化产业链条,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创新各行业融合发展方式,组建市多元文化产业公司,构建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绿色餐饮、乡村民俗、文化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文化产业体系。加快整合市本级文化广播电视优质可经营性资产,实现媒体资源共享。逐步推动市属两个表演团体与文化中介机构、剧院等联合,组建新的演出公司,面向市内外观众,开拓演出市场,加强演出单位与传媒业、旅游业和大型企业的联合,增强演艺业的活力和发展后劲,推动文化产业向纵深发展。(市文广局牵头)NO.3 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简介,经济体制改革-解释经济体制改革Reform of the Economic System 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这一客观规律的要求,对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国民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进行的改革。经济体制_经济体制改革 -简单介绍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集中表现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些环节和方面又都集中在经济体制上,因此,我们改革经济体制,就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种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为了大大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当前中国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打破传统的以中央集权为特征的僵化的、严重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充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先进各国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经营管理制度与方法的、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大力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达到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富裕幸福的目的。()邓小平同志坚持发展是硬道理,采取了鼓励闯、放手干,先做游戏,后定规则的策略,经济建设取得了绝对想不到的效果。但从总体上讲,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自下而上的改革。经济作为社会物质基础部分,改革可以从基层开始,局部的变动是可控的,在1个渐进的过程中是不足以影响全局的。但政治体制是属于上层建筑的东西,触一发而动全身,它的改革不能简单的套用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模式。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必须牢牢的把握改革的方向,主要应该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在具体实施之前,共产党作为1个执政党,必须有1个总体的设想和方案,通过法律的形式把主要内容和基本程序固定下来。做到先定规矩,再整体有序推进。因此,邓小平说中国的改革是自下而上的改革是指经济体制改革而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自下而上经济体制改革1个很好的例子。经济体制_经济体制改革 -解释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的调整和改造。在中国,大规模的经济体制改革起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其基本目标是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所有制方面,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推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在分配方面,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在农村,进1步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在城市,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国有企业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在宏观调控方面,对计划、财政、税收、金融、物价、劳动和社会保障等体制进行系列配套改革。同时实行对外开放等等。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经济体制_经济体制改革 -性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一九八四年十月二十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种改革,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进行,只应该促进而绝不能损害社会的安定、生产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改善和国家财力的增强。”经济体制_经济体制改革 -实施原因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经过了几年的酝酿才实践。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决定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同时就着重指出,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农村改革取得巨大成就,它的成功经验,农村发展对城市的要求,为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 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这几年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也已进行了许多试验和探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和重要经验,使经济生活中出现了多年未有的活跃局面。但是改革是初步的,进1步改革是城市经济进1步发展的内在要求。城市是中国经济、政治、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现代工业和工人集中的地方,起着主导作用。只有坚决、系统的进行改革,繁荣经济,才能适应新形式,使社会主义现代化更快、更好的发展。目前,全世界都面临着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我们只有有效的改革经济体制,吸收新科技成就,推动科技进步,创造新的生产力,才能适应世界的挑战,更好的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任。经济体制_经济体制改革 -目标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长高尚全1.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涵义及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1)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2)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实现优胜劣汰;(3)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2.掌握计划和市场2种经济调节手段及其有机结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和计划都是资源配置的调节手段,两者能够而且必须相互结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计划则主要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1个重要手段。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并不排斥计划的调节作用。3.熟悉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及其选择确定方式社会资源配置有2种方式: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与此相适应,经济体制也有2种基本体制: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4.掌握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目标和基本框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由5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重要环节构建而成)①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1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②建立和培育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③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④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⑤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经济体制_经济体制改革 -重要环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认真抓好4个互相联系的重要环节:(1)转换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增强它们的活力,促使企业在经济利益的推动下自发地实现资源配置。(2)加快市场的培育。没有市场就没有市场经济。(3)深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分配是经济利益实现的制度。没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就没有市场。(4)混合经济中政府主要是调节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而不是经济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在中国转变政府职能的根本途径是政企分开。经济体制_经济体制改革 -9个重点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一)关于农村改革。(1)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继续扩大。目前,安徽、河南等九个省份在全省(区、市)开展试点,其他二十二个省份选择二十个市(地)、38九个县(市)扩大试点范围。国有农场税费改革政策全面落实,减轻大湖区农民负担综合改革工作正在推进。(2)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准入试点取得积极成效,重要农畜产品政策性保险开始试点。(二)关于国有经济改革和非公经济发展。(1)国有企业改革进1步深化。2007年,国资委完成了14家中央企业参与的8次重组,中央企业户数减至151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从2008年开始试行。(2)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体制环境进1步改善。与《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相配套的政策文件,绝大部分已经出台。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继续推进。(三)关于财税金融体制改革。(1)财政体制改革进1步深化。全国二十三个省份进行了“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二十八个省份正在逐步推开“乡财县管”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分批将预算外管理的收费基金及其他非税收入纳入财政预算管理。(2)税收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新的《企业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已于日起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扩大到中部地区二十六个老工业基地城市的8大行业。出口退税、车船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资源税制度继续完善。(3)金融调控体系进1步健全。报价制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于2007年初推出。 5月21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3‰扩大至5‰。中国投资公司成立,探索和拓展国家外汇储备管理使用的渠道和方式。(四)关于市场体系建设。(1)资本市场制度建设取得进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取得成效。随着建设银行、中国神华、中国石油等海外上市企业在境内上市,大盘蓝筹股在股市中的比重明显上升。继续吸引高成长性中小企业上市,创业板市场建设的总体方案已获国务院批准。公司债市场建设取得突破,启动了上市公司公司债券发行试点。企业债券核准程序进1步简化,市场约束机制不断强化。(2)土地市场在规范中发展。有关部门发布了《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规定》,进1步完善了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制度。土地督察制度全面落实。(3)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快建设。自2001年以来,累计有十三个省份出台了以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户口性质划分、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措施。(五)关于促进节能减排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1)完善有关法律政策。新修订的《节约能源法》颁布,将于日开始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电价形成机制继续完善。(2)促进节能减排的统计体系、监测体系、考核体系和目标责任制全面建立。(六)关于教育体制改革。(1)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惠及1.5亿学生。一些城市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2)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等资助政策体系进1步建立健全。对教育部直属6所师范大学新招收的师范生实行了免费教育。(七)关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1)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继续完善,十一个省份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取得新的成效。(2)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推开,全国基本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覆盖全国农村。(4)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8八个城市开始试点。(八)关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1)企业收入分配制度继续完善。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逐步健全,绝大多数中心城市发布了工资指导价位。(2)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已基本到位,规范津贴补贴工作同时进行。(九)关于综合配套改革试点。(1)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深圳经济特区积极稳妥地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上海浦东新区在创新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转变经济运行方式、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天津滨海新区在金融体制、涉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新经验;深圳经济特区在健全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保障和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新成绩。(2)重庆市、成都市、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启动。经济体制_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明确4大指向深化改革,是中央的部署和全社会的期待。作为全面贯彻落实18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今年要围绕推动经济转型深化改革,围绕不断改善民生深化改革,围绕促进社会公正深化改革,围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化改革。关键词一:转型居民用气、用水、用热将逐步实行阶梯价格要抓住当前物价水平总体稳定的有利时机,积极稳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对居民生活用电、用气、用水、用热,要区分基本和非基本需求,逐步建立兼顾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和资源要素节约利用的阶梯价格制度。为减少价格改革对居民生活的影响要逐步建立阶梯价格制度,使基本生活需求价格保持相对稳定,非基本生活需求价格更多反映市场供求。如何围绕推动经济转型深化改革?要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为核心,加快推进财税、金融、价格、科技等改革,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提供体制保障。关键词二:民生就合理提高劳动报酬、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出台意见围绕不断改善民生深化改革,今年将持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重点是落实国务院已出台的《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并就合理提高劳动报酬、加强国有企业收入分配调控、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等重点问题,制定出台具体的配套意见。要围绕老百姓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在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社会事业、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城乡统筹发展等领域,加快改革,织就覆盖全民的保障基本民生“安全网”,补上短板,兜住底线。今年国家将整合城乡基本医保管理职能,整体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做好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方案制定工作;以食品药品安全标准体系、监测体系、生产流通全过程可追溯体系、市场准入制度、召回制度、诚信体系等为重点,建立覆盖各环节、最严格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关键词三:公正推动民间资本进入金融、能源、铁路、电信等领域今年将重点推动民间资本切实有效进入金融、能源、铁路、电信等领域,在公平市场准入、扩大开放范围、深化配套改革、加强监督管理等各环节下功夫。同时要结合铁路政企分开,率先将支线铁路、城际铁路、资源开发性铁路所有权、经营权向社会资本开放。围绕促进社会公正深化改革。会议强调,要针对起点不公平的问题,深化减贫、教育、就业、创业、社保等方面的改革,在扩大横向流动的同时,增强纵向流动性,切实促进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要抓紧清理有碍公平竞争的政策法规,切实解决地方保护主义问题,为各类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和制度环境,最大程度激发企业投资创业的积极性。关键词四:活力以投资项目审批等为突破口,抓紧清理、取消和下放审批事项当前中国经济仍然面临下行压力,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政策刺激只能解燃眉之急,深化改革激发活力是长远之策。对于条件成熟,市场、企业和地方已经准备好的事项,要坚决放开,不要犹豫,不能拖延;对于一些需要放,但市场、企业和地方尚需一段准备时间的事项,要积极创造条件,时机一旦成熟坚决放开;对于一些难度较大、但从长远看需要放开的事项,可考虑先行开展试点,然后再全面取消或下放。在取消和下放审批事项的同时,要做到权力和责任同步下放、调控和监管同步强化。对继续保留的审批事项,要进1步简化手续、优化程序,把审批变成便捷高效的服务。经济体制_经济体制改革 -参考资料[1] 高中历史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NO.4 经济体制改革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课标要求: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 内容,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 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大政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方针: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全会明确指出: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 术的现代化,要求大幅度的提高生产力,同时要 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 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法、活动 方式和思想方法。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伟大实践 经济体制改革1、含义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 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 的一系列环节(内容),解放和发展生产 力(目的)。 改革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 发展 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社 2.必要性 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3.实施A.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阅读下面材料,想一想: 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为什么选在农村呢?材料一 邓小平说过:“我们的改革和开放是从经济方面开始的, 首先又是从农村开始的。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因为农村人口 占我国人口的80%,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 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材料二 改革开放前,农村条件差,生活苦,“交通靠毛驴和行 走,运输靠小车和背篓,通讯靠喇叭和人吼,治安靠柴门和家 狗”,“早晚天天喝菜粥,中午白薯窝窝头,一天三顿难见油” 。 当时,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也受到影响,农村社员出工是:“一遍 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四遍哨子才慢慢跟后逛”, 而且“出工一条龙,干活一窝蜂;评分到半夜,吵架闹轰轰”。农业生产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的经济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首先,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因为中国当 时有80%的人口在农村中国稳定与否首先要看农 村是否稳定; 其次,在农村改革不会引起太大的动荡和风险, 而城市则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现代化大生产,所担 风险较大; 再次,在党中央确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前,有 些地方的农民已经自发行动起来(安徽、四川), 实行包干到户,成为改革的先声,中央就是在综合 他们的成功做法基础上并加以肯定和推广的。A.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第一步: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安徽发生百年不遇的旱灾,省委做出了 “借地种麦”的决定。在此项政策的鼓励下,安徽凤 阳小岗生产队的村干部和十几户农民在1978年12月的 一个夜晚,按手印立下大包干秘密协议,把生产队土 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一年后,这里的粮食获得空前大丰收。这个自农 业合作化以来从未向国家交过一斤公粮的小岗村,第 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并归还了历年所欠的贷款。丰收的小岗生产队农民凤阳农民打花鼓庆丰收1982年《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第一次明确肯定了 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理论上确立了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对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予以充分肯定,强调必须长期坚持 下去并逐步加以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户经营, 自负盈亏是以公有制的基础,农民主要在生产和分配上 享有自主权,是农村经营管理方式的变革。土地 公有保证国家的, 留足集体的, 剩下都是自 己的1978年-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情况 示意图00
1978年 1980年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1997年 1998年A.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第一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日,中共中央、国务 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 济的十项政策》,指导农村改革 迈出以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 调整产业结构为主要内容的第二 步。 第二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产业结构变化:由单一向多部门发展水产养殖调整推动 劳动者积极性生产力畜牧养殖生产关系乡镇企业促使传统农业逐步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3.实施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材料一 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 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 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 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 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 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都要听北京的。 材料二 上海柴油机厂柴油机车间曲拐小组原来加工半成 品质量差,曲拐废品率达5%,当年头4个月报废损失折3.8 万元,可供小组人员发一年半工资;而在进行内部整顿推 行全面质量管理后,废品率逐月下降,加上产量提高,同 样4个月至少挣回了3.8万元,企业却无权给职工发一分钱 奖励。职工抱怨:“浪费可以,节约无奖。”内容阶段 项目 改革前 中心环节: 所有制 有制经济 改革措施增强企业活力 单一的公 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第一阶段 政策性调 整阶段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管理体制 高度集中 管理体制 分配制度 平均主义 第二阶段 制度创新 阶段政企分开,简政放权, 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 多种分配方式 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 式的现代企业制度终极 目标 产权制度 国有制作用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有利于国民 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冲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形成创造条件《财富》世界500强排行中国部分企业4.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 (1)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提出目标 成部分,主要包括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等形式。 (2)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目标 2002年底,全国注册登记的私营企业为242.53万 户,资本金 24 756.22亿元;个体工商户 2 850.53万 (3)1993 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宪法保证 户,资本金3 782.35万亿元。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 经济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为三分之一以 (4)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 上,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占到15%左右,就业人 (5)21世纪初(目前)--95%以上的商品资源 实现市 员比重达18.7%。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于繁荣城 场配置,四通八达、服务周到、种类齐全的社会 乡经济、扩大就业门路、方便人民生活,发挥了不可 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缺少的重要作用。有人说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就 变成资本主义了,你认为呢?中国是资 本主义国 家了!不,我们还 是社会主义 国家。中国搞市场经济不会改姓主要体现在: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基本标志 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坚持国家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实行有力的宏 观调控,而不是完全放任的市场机制,是 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课堂小结计划经济转折市场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决策 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体制NO.5 经济体制:经济体制-具体内容,经济体制-体制改革经济体制(Economicsystem)指在一定区域内(通常为一个国家)制定并执行经济决策的各种机制的总和。通常是一国国民经济的管理制度及运行方式。是一定经济制度下国家组织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具体形式或者说就是一个国家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社会的经济关系,即参与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单位、各个个人的地位和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就是通过这样的体系表现出来。经济体制除了指整个国民经济的管理体制外,还包括各行各业如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等等各自的管理体制,此外各个不同企业的企业管理体制也属于经济体制的范围。经济体制_经济体制 -具体内容功能表现确定经济行为主体的权利范围,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起协调作用。·确定经济主体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对经济当事人不符合社会整体效率的行为发挥约束作用。·确定利益分享规则,对经济主体行为发挥激励功能。·确定信息交流结构,对经济运行发挥信息功能评价标准经济体制优劣的评价标准,应当是资源是否得到了合理配置和利用,满足。构成要素经济体制作为系统化的制度安排,总是由各种具体的经济制度按照一定的联系方式而构成有机的整体。我们把经济体制理解为资源占有方式与资源配置方式的有机组合,任何经济体制都由3类制度构成:资源占有制度安排这里包括所有制、利益关系和动力机制三组制度。资源配置的制度安排资源配置的出发点也是所有制或产权制度。经济运行的支持系统主要是两方面:一是信息系统;二是监督一协调系统。如果没有这2类系统,经济运行过程必然发生紊乱,或摩擦,从而阻碍甚至窒息经济体制的活力。经济体制的构成要素有3个层次:核心要素,是所有制或产权制度;支配要素,包括决策结构和利益结构;运行要素,包括组织结构、动力结构、信息结构和协调(监督)结构。划分类型按资源占有方式或按照所有制形式划分经济体制这是通常采用的方式,这种方式也往往用于区分社会基本制度或经济制度,如马克思把西欧社会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以所有制方式为基本准则的。按所有制划分经济体制往往与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即“所有制十运行机制十意识形态=某种主义的经济制度”。熊彼特把经济体制分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3类。哈姆把经济体制分为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和自由社会主义3类。按资源配置方式分类·瑞典的艾登姆等也按照资源集中配置还是分散配置,把经济分成3类:1.完全集中的模式——CC模式2.完全分散的体制模式——CD模式3.中间模式·埃冈·纽伯格等人认为,经济体制包括决策结构、信息结构和动力结构三方面,并以决策作为主要标准,把经济体制分成以下几类:传统体制、分散市场、集中市场、计划市场、分散计划、集中计划几类。经济体制书籍·1985年,亚诺什·科尔奈在中国参加“宏观经济管理国际研讨会”时,提出了按行政协调与市场协调2种方式划分经济体制的主张。按资源占有方式与资源配置方式的组合分类经济体制是资源占有方式与资源配置方式的组合,资源占有方式可抽象为公有制与私有制2种,资源配置方式可抽象为计划配置与市场配置2种,这样,就可把经济体制划分为4大类:·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私有制计划经济体制·公有制市场经济体制·私有制市场经济体制这4类体制可以基本反映现实体制模式。但私有制计划经济体制在现实中没有相应的体制实例。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国家在引人计划机制中并未放弃市场机制,因而这类体制可称之为私有制为主导的计划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制度经济体制书籍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集体所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经济可以体现共同致富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要支持、鼓励和帮助城乡多种形式集体经济的发展。这对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意义重大。经济体制书籍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1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也适用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城乡大量出现的多种多样的股份合作制经济,是改革中的新事物,要支持和引导,不断总结经验,使之逐步完善。提倡和鼓励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发挥主导作用。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绝大多数国有大型企业改制为多元股东的公司。改善国有企业股本结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增强企业活力。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探索现代企业制度下职工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继续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将是创造就业机会的最大来源。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将是各级政府的1个较为长期和艰巨的任务。在过去几年里,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就业人数持续减少,而正是非公有制经济每年创造了数百万的就业机会,不但吸收了新增的就业人员,也吸收了从国有企业分流出来的人员。以后,非公有制经济仍将会是创造就业机会的最大来源。非公有制经济将会是越来越重要的税源。尽管国有经济目前在整体上仍然是政府最大的税收来源,但非公有制经济直接和间接创造的税收将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特别是在增量上会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非公经济将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直接参与者和积极推动者。我们尽管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在这个过程中,非公有制经济将是平等竞争、厉行法治等基本规则的直接参与者和积极推动者。经济体制_经济体制 -体制改革改革内容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中国政府一直推行计划经济体制,工厂按照国家计划生产产品,农村按照国家计划种植农作物,商业部门按照国家计划进货和销售,所有的品种、数量和价格都由计划部门统一制定。这种体制使中国经济能够有计划有目标地稳定发展,但也严重地束缚了其本身的活力和发展的速度。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在农村展开,1984年扩展到城市。1992年,经过十几年改革开放的尝试,中国政府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改革方向。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衔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为城乡居民提供同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1997年,中国政府进1步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使经济体制改革迈出更大步伐。现在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显着增强,宏观调控体系日趋完善;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和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按预定计划,到2010年,中国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成果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摆脱了贫困和落后,充满活力,正阔步走向繁荣富强。世界的发展日新月异,推动中国进步的改革开放也不曾停息。截止2008年,中国进1步解放思想,更加重视从制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加重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体制改革协同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国企、市场、财税、金融改革进1步深化改革开放30年图片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深入推进。国有独资企业建立和完善董事会试点继续深化,实现了决策层和执行层的初步分开。中国就电信行业重组作出部署,竞争性市场格局进1步形成。国务院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调整至149家。中小企业经营困难问题正在逐步缓解。月份,全国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实现产值6.58万亿元,实现利润6258亿元,同比增长30.8%。中小企业较为集中的纺织行业销售额增长17.4%,利润增长8.4%。尽管同期中国有6.7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亏损,但同时又新增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1.98万户。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尤其是出口的高速增长,带动了中小企业快速发展。但由于中国一些中小企业的产品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缺乏自有品牌,市场竞争力较弱。近期又受美国等主要经济体增速放缓和进口要求减弱、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一些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和出口出现了困难。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大背景和中国中小企业自身特点来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上述现象是正常的。目前,众多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已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金融国家有关部门已出台并正在研究拟订相应的财政、货币等政策措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比如,国家调升了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央行最近增加了对中小企业信贷额度。东部沿海省份也在采取有力措施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稳步提高。有关部门发布《银行间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管理办法》,创新企业直接融资产品。全面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业务。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积极推进。有关部门进1步推动境内金融机构赴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黄金市场对外开放迈出实质性步伐。企业债、公司债发行规模扩大,债券管理体制、市场化发行机制和发债主体自我约束机制不断完善。 继推出能繁母猪险后,政策性农业保险在浙江、湖北等地大面积推开,范围不断扩大。通过规范发展土地市场,完善经营性土地出让制度,落实工业用地招标拍卖出让制度,国有土地招拍挂出让比例明显提高。山西、内蒙古等八个省份开展了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试点;山东、贵州等八个省份开展了建立矿山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试点。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专项转移支付项目清理整合力度加大。省以下财政体制不断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在近70个中央预算单位推行公务卡管理制度。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全面实施,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实现统一。金融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四家改制改革后管理水平、盈利能力和经营绩效得到提升。农业银行改革基础性工作继续推进。国家开发银行商业化改革取得突破,近期将挂牌成立股份公司。以培育Shibor(报价制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为核心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继续稳步推进。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进1步发挥,半年来,人民币汇率继续双向浮动、有贬有升。境内外汇流动性监测体系进1步完善。民生领域的改革取得新成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2008年上半年全国又有十八个地区执行了新的最低工资标准。全国共有十六个省份发布了工资指导线,引导企业通过集体协商合理确定职工工资。目前多数省份已基本解决工资历史拖欠问题,各地加快完善企业工资支付监控和欠薪报告制度、工资保证金制度以及劳动保障守法诚信制度。教育体制进1步健全。从2008年春季学期开始,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都享受了免杂费和免费教科书政策。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以公办学校为主接收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学的格局基本形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方案已上报国务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6月底,3一个省份全部实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复盖,提前实现了今年全复盖的目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继续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方面,今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工作顺利完成;扩大做实个人账户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天津等六个省份做实个人账户比例提高到4%;省级统筹工作加快推进,目前已有十八个省份实现省级统筹;在五个省份进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方面,国家继续推动东部地区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工作,扩大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试点,全国出台地方生育保险规定的省市达到二十八个。城镇职工社会保障复盖面继续扩大。农民工参加基本医疗、工伤保险人数分别为3574万人、4539万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积极推进。有关部门继续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多渠道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国家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工作。2008年3月国务院下发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意见,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等省份启动试点工作;北京等二十一个省份开始推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农村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农村体制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党中央、国务院对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出重大部署,明确了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目前,已有十九个省份出台了关于推进改革的文件,已完成承包的林地8.78亿亩,占集体林地的34.5%。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的试点积极推进。国务院对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作出安排,要求通过改革,使海南农垦的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海南省华侨农场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全省五个华侨农场全部实现了属地管理,华侨农场办社会职能已全部分离,归难侨危房改造工作全面启动,华侨农场归难侨社保问题解决方案出台,澄迈大丰镇(由华侨农场改制设立)正式挂牌成立。行政管理体制和综合配套改革稳步推进国务院启动新一轮机构改革。新一轮改革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重点是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加强能源、环境管理机构,整合工业和信息化、交通运输、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调整为二十七个。各部门按照改革要求,进1步理顺职能。党中央、国务院研究通过了《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行政管理体制《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自5月1日正式实施,对保障经济社会主体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经济社会活动和群众生活的服务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各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亮点纷呈。云南省从3月1日起,正式实行行政问责制和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等四项制度,进1步强化行政责任,规范执政行为和公务员职业操守,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湖南省颁布了全国首部行政程序规定――《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对职权法定、职能管辖、创新行政管理手段和方式作出明确要求。上海浦东新区试点开展3年来,已在行政管理体制、涉外经济体制、金融体制、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改革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务院批准了《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滨海新区的金融、土地、涉外经济体制等改革逐步展开。深圳市在社会体制、涉外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试,创造了特区的新优势。武汉城市圈的改革方案已经报送国务院。重庆市、成都市和长株潭城市群正在抓紧完善改革方案。
与该文相关的文章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温馨提示:如果您对51阅读吧有任何建议,请通过网站联系邮箱向我们反馈,感谢各位的建议与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