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煤油厂劳动模范小故事的故事

请在后台设置-模版-一般简单模版中修改页头
知青 刻骨铭心的经历
RGOOGLE全球搜索
浏览器不支持嵌入式框架,或被配置为不显示嵌入式框架。
- 知青 刻骨铭心的经历
知青 刻骨铭心的经历&
文学  加入时间: 8:22:03  
  点击:351
胡光明& 文学班
&&& 1968年12月的一天,我们正在看露天电影,大喇叭里传来毛主席的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毛主席的这段指示掀起了知青上山下乡的狂潮。当时文化大革命的校园已经停课两年多了,我们初68届的学生还有点少不更事,任凭“革命无罪,造反有理”席卷全国。随着上山下乡大潮的推进,我们被身不由己地卷了进去。
&&& 当时父亲因历史问题被关进“牛棚”,家里没有一样像样的家具。大姐大专毕业带走一个大箱子,二姐中专毕业带走一个小箱子,哥哥比我高一届,早我两个月下乡,带走一个装杂物的包装箱,轮到我什么也没有了,我对妈妈说:“把盛米的木盒给我吧。”就这样用纸糊了糊,装了几件打补丁的衣裳,随着下乡大潮涌入农村。
&&& 我们插队的地方是陕西渭北的黄土高原,那里纵横交错,到处都是沟沟壑壑,一上一下就是十多里路,交通非常不方便。我们坐在解放牌大卡车上,颠簸了七个多小时,才到达村庄。村里敲锣打鼓的欢迎我们,为我们准备了大锅菜和白面馒头,这在当时来说已经很奢侈了,每人还吃到几片肉。第二天队长亲自带人来教我们怎样点火烧饭,怎样杆面条,怎样蒸馒头。第三天我们就开始自己烧饭。我们小队共分去十一个学生,五男六女,十六七岁的我们在家基本上没做过什么家务,初到这陌生地方真不知所措,烧饭时点不着煤火,风箱拉的磕磕绊绊,下面条不知生熟,蒸馒头发不起面,天哪,看似简单的事到我们手里显得这么笨拙,好在黄土高原的老乡非常淳朴,热情,善良,经常有大嫂大婶主动来手把手的教我们,慢慢的我们适应了这里的生活。
&&& 最发愁的是这里严重缺水,水井很深,少说也有三十几米深,绞一桶水需三个人才能完成。一个人在井边拽绳子,两个人摇碗口粗的辘轳把。如果到了夏天,这样 费力绞上来的只是半桶 黄泥汤。当地老百姓流传有一句话,“宁送人一个馍,不敬人一碗水。”因此我们用水十分节约,除了吃喝用井水,洗衣洗脚都去下雨天储蓄的一潭池水 ,又绿又臭,里边尽是小虫子,那可是全村人洗衣喂牲口的水池。如果遇上下雨,我们就把锅碗瓢盆接到屋檐下,就听到叮叮咚咚的奏起了交响乐声,我们特别享受这美妙的乐曲,因为我们最起码可以两天不用绞水了。
&&& 最难熬的是晚上,没有电灯,只有煤油灯,我们经常轮流讲故事,以此来打发时间,更要命的是炕上小动物――臭虫和跳蚤,每当我们要入睡了,这些吸血鬼就蠢蠢欲动,咬的我们遍体鳞伤。
&&& 当时农民全是靠天吃饭,一望无际的田野打不了多少粮食,风调雨顺时每亩地打个二百多斤麦子就算大丰收了。我们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昏昏沉沉睡到天刚蒙蒙亮,上工的钟声就响了,起床后先到大槐树下向毛主席早请示,祝毛主席他老人家万寿无疆,然后队长派活。冬天农闲时,我们每天早晨要到土原上去给牲畜取土垫圈,还要为农忙时储备垫圈的土。十一个人拉一辆很原始的铁轱辘牛车。一个壮劳力驾辕,其余人在两边用绳子拉,人像牲畜一样要拉三车土才能下工吃早饭。饲养室的牲畜个个骨瘦如柴,看它们瘦骨嶙峋的身架,我才明白为什么人要代替牲畜拉车,因为只能将它们使在关键之处,一旦把它们累倒了,我们就更惨了。
&&& 干农活对于我们这些城里的孩子来说,既陌生又新鲜。记得有一次,队长让我去牵一头驴来磨饲料,让我一个女孩去牵驴?我有点紧张。我学着农民的样子牵着驴,嘴里喊着口令,谁知这头毛驴一点不听我的话,虽然我牵着缰绳,可是却被它牵着满场跑,要不是饲养员跑来帮我解了围,我还不知会被它拖到哪里去。我终于把驴牵到石磨旁,可是拉磨的那套家什怎么也给驴挂不好,我拿着那套家什琢磨半天,眼看都半晌了,大冬天急的汗都要出来了,好不容易才套好开始拉磨,一直到下午才磨完。我把毛驴解下来一看,傻眼了,因为我把那套家什没套合适,结果驴肩膀被磨掉一大块皮,看着磨破的伤口,我觉得挺对不起它的。当我牵着它在回饲养室的路上,遇见一头拉车的毛驴,它突然挣脱缰绳,跑到那头驴前哇哇大叫,好像在向同类述说它的不幸和对我的不满,我心里难过极了。任凭它发泄完才带它离开。
&&& 收麦子的时候是最紧张最累的,当地农民都是蹲着割麦,这样割下的麦茬短,可以给牲畜多留点干饲料。我们两条腿被蹲成罗圈腿,站都站不起来了,眼巴巴地望着割不到头的麦田,急的真想大哭。没办法,只好任凭满脑袋晒得流油,硬着头皮往前割。老乡看我们累成这样,很不忍心,不时的有人返回来帮我们割。我从心里感激这些淳朴善良的老乡。
&&& 我第一次给豌豆除草,还闹了笑话。豌豆地里套种着菜籽,苗还很小,零零散散的,我不认识菜籽苗,视力也不好,就把菜籽苗和草一起锄掉了。老乡告诉我,这是菜籽苗不能锄,我感到有些羞愧,不由地想起《朝阳沟》里的银环,我和她一样草苗不分,真有点丢人。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拾棉花,收玉米,收谷子,收红薯,还有柿子等等。忙的不可开交,虽然付出许多辛劳,但也尝到了丰收带来的喜悦。
&&& 一年下来,我们学会了各种农活,也渐渐成长起来。劳动不仅锻炼了我的体能,也锻炼了我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尝到了农民生活的艰辛,懂得了付出与收获的关系,知道粮食来之不易。
&&& 1969年,毛主席发出“三线建设要抓紧”的号召,我们那里从西安修一条铁路到韩城,听说这是一条备战铁路,过黄河后与山西的候马连接,可达北京。当地农民都被派工。我们从大沟壑里开采青石,然后每人用一条麻袋垫在背上,再用绳子套着石头背在背上,把石头背到沟上后过称,根据重量计工分。那时一个全劳力挣八分工,合人民币一毛钱,我们只能算大半个劳力挣六分工,每天合人民币七分五厘钱。
&&& 我当时体重只有九十斤,每趟要背六七十斤甚至背过八十多斤重的石头,沿着之字形的小路一步一步艰难地挪着步子,上上下下要背三四趟,汗水顺着发丝流到发梢,一路上没有人说话,只听到人们沉重的喘息声。那情景让我想到《收租院》的农民雕塑。队上有一个四十多岁的大叔,有一天我看到他背着很大一块石头脸色发青,从此后再也没有见到他,他走了。石方任务完成后我们又开始把背上来的石头用锤子砸成小石块,那时没有手套,天天把手震得发麻,手上磨出血泡和老茧,同样是要过称完成每天都任务。最后再用板车拖到四公里外的路基上。这段 艰苦的经历让我终身难忘,以至于后来一看到铁路上的基石就会触景伤情。中国的老百姓太落后太苦了。
&&& 1970年“农业学大寨”的号角吹遍全国,我们公社和防虏寨公社要建一个团结水库,每个村队都要派工,我和部分老乡一起被派去修水库。工地上热火朝天,彩旗招展,大喇叭里不时传来革命歌曲和八个样板戏,还有鼓舞人心的口号声。“农业学大寨”是一面旗帜,鼓舞着人们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与大自然斗。我们每八个人抬一个大石夯,喊着号子拎起来砸下去,把地基夯实。两个公社各成立一支铁姑娘队,互相打擂台挖土方。那时没有机械,全靠洋镐,铁锹,板车等工具。凭着朴素的感情和满腔热情,推着板车跑的飞快,玩命的干。后来我又被调去打炮眼,抡着八磅锤,打得钢钎都翻卷了,每天要换好几根钢钎。实在累了就同大家一起以唱歌来提精神。那时年轻,总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还觉得自己就像一个铁姑娘,有点自豪。在工地上,最大好处就是能吃饱肚子,而且不用自己烧饭。每顿发一个大杠子馍,(就是长形的馒头)我饭量小,吃半个就够了。有一次一个老乡告诉我,队上的同学没饭吃了,我的眼泪唰地流下来,她们就像我的姊妹,我怎能忍心让她们饿肚子。我赶紧把平时省下的馍票换成馍馍,请老乡帮我带给她们。后来听同学说,那天她们正愁没饭吃,饥肠辘辘时忽然收到老乡带来的馒头,欣喜万分。我帮她们度过了一时的困境。
&&& 由于我个性踏实,很能吃苦,又不多言,老乡对我评价很好。两次推选我当公社的劳动模范,还当上公社和县里的优秀知青。70年9月第一次招工,我们大队共五十名学生中推举我去参加招工,结果被后门顶掉了。知青办主任对我说,下次一定让我先走。我也没多想,听天由命吧。我的一个同学叫陈亚芳,是我的发小,她家境挺可怜的,母亲带着四个弟妹也被下放到农村,大弟弟得了骨癌去世了。妈妈拉扯着其余三个孩子在乡下,日子过得很艰难。我找到知青办主任,向他讲了这个情况,我说:“如果下次来招工,让她先走吧,哪怕我走不了也要让她先走。”后来,陕西第二合成制药厂来招工,她被顺利录取。送她走的时候,心里很惆怅,一是好友要走了,二是不知自己的未来在哪里。我哭了,但我没后悔。
&&& 1971年9月,西安铁路局韩城水泥厂来招工,终于结束了我的下乡生涯,成为一名铁路工人。
&&& 这段经历在我一生中刻骨铭心。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让我们失去了少年的美好时光,失去了在学校读书的机会,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也让社会倒退了很多年。虽然我们经历了很多,但也从中得到许多历练。我们在暴风雨中成长起来,学会了吃苦耐劳,勤俭节约,懂得了同情,善良和感恩,还有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改革开放后,我们这些知青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为我国的科学发展和建设作出巨大贡献。有一首歌唱得好:“我们这一辈,上山练过腿,下乡练过背,学会了忍耐,理解了后悔,熬尽了辛苦,交足了学费,真正尝到了做人的滋味,人生无悔!”
&&& 央视热播《知青》,再次勾起我对上山下乡经历的回忆,有了想记录下这段经历的冲动。我们这代人,经历了清贫的童年,经历了文革初期“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的动荡,经历了文革中期政治上的“白色恐怖”,又经历了上山下乡,直到走进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们的晚辈也许还不太理解我们,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有同感。一个国家需要政治稳定,社会环境和谐,腾飞和科学的飞速发展,但愿我们的国家少一些坎坷的磨难,让万家灯火永远闪耀平安!
&输入您的搜索字词提交搜索表单
上一条:下一条:没有相关信息
请在后台设置-模版-一般简单模版中修改页尾【劳动者的故事】苏刚刚:做锐意进取实干家 - 网易内蒙古
十天内免登录
【劳动者的故事】苏刚刚:做锐意进取实干家
来源:北方新报原标题:苏刚刚:做锐意进取实干家80后现在已然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这点在1984年出生的苏刚刚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苏刚刚2009年大专毕业后,就进入伊泰集团煤制油公司工作,当时他是一名普通的维修电工。可是几年时间,他就开始在众多的工人中崭露头角:2013年,准格尔旗电工比武大赛第一名,伊泰集团电工比武大赛第二名;2014年先后两次获评集团和公司的先进工作者;同年又被授予鄂尔多斯市劳动模范;今年被集团公司授予实习生培训工作“优秀师傅”称号。
“求真务实,做一个锐意进取的实干家”,是苏刚刚对自己的要求和目标。单位评价他“思想先进、热情饱满、技术过硬、作风严谨”。而苏刚刚则认为,作为一名青年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仅有吃苦精神和十足的干劲儿还远远不够,还要具备干好工作的过硬本领。2014年年初,该公司气化、净化装置区内需要插接134台24V行灯防爆插接(内置变压器),为进塔入罐检修作业提供安全照明。按照施工现场供电安全规范,在金属容器和管道内使用的行灯电压不得超过12V。但是,该区域行灯变压器不符合安全标准,存在着安全隐患。苏刚刚通过不断计算和分析,最终把134台24V行灯变压器全部改装为12V,解决了进塔罐检修作业的安全照明保障,为公司节省各项费用累计达113.9万元。在维修设备过程中,苏刚刚利用自己学到的电子技术专长,修复了许多被认为报废的断路器、照明开关、PMAC800电机综合保护装置等。在节能降耗方面,由于化工厂系统电压一直偏高,厂区节能灯烧坏比较严重,导致节能灯更换频繁,为了增加节能灯的使用寿命,减少节能灯的更换频率,苏刚刚想到了用稳定照明电压来延长节能灯的使用寿命。他在照明回路中加装了一套时控器,不仅稳定了电压,还减少了电能损耗,仅此一项,每年就为公司节约照明开支数万元。(记者
责任编辑:tangjie0707
相关新闻阅读
48小时评论排行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select name="site" class="left"&
&option value="网易" selected="selected"&新闻&/option&
&option value=""&网页&/option&劳动最美丽:全国劳模故事
简体 繁体中铝网站群
企业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劳动最美丽:全国劳模故事
罗丽萍:永不停歇的脚步
见习记者& 耿荣柱&&&&&&& 通讯员&& 杨文娟4月28日清晨,33度的北京城迎来了久违的一场春雨,清爽怡人。罗丽萍怀着庄严肃穆而忐忑的心情,走在被雨洗礼过的通向人民大会堂的石板路上,走进了2015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的礼堂……就在几天前,罗丽萍还在公司复产现场与云铜锌业浸出分厂的骨干们一起对过滤调浆系统设备进行试运行。载誉而归的罗丽萍在谈到自己最大的收获时说道:“我所在团队的氛围,真的让我很感动,无论是周围的同事还是各个工区的职工,他们对我的工作都非常支持配合,还有我的历任领导,从陈国木、张利平、到现在的周中华,都对我的工作给予了莫大的支持、信任和鼓励。”歇会吧,劳模日12时,在云铜锌业微信党建群里,浸出分厂安全员游斌上传了一张关于罗丽萍的照片,并写道“歇会吧,劳模”。让群中所有看过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纷纷竖起大拇指点赞。照片中所呈现的画面是罗丽萍斜靠在办公室一角的沙发上,疲倦地静静睡去,一旁放着刚吃过几口的盒饭,脚边的安全帽此时也十分体谅似的悄悄地一动不动。在不知情的人看来,这是一张极其平常而又十分普通的照片,因为此刻正是大家饭后午休的时间。“对她所负责的工作非常放心,反而担心她的身体”。浸出分厂厂长周中华的一番话,道出了事情的原委:“今年浸出分厂检修工作外委35项,内部37项,内容多,时间紧,从前期的准备工作到现在紧张忙碌的检修,罗丽萍已经一个多月没有休息,让她休息也不肯”。周中华调任浸出分厂还不到三个月,但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同为女强人的她心中对罗丽萍颇有些惺惺相惜之感。检修工作千头万绪,任务重,即使在吃饭和午休的时间,也常常有情况发生。因为罗丽萍工作的电话老响,午睡基本不可能保证正常休息。那天,罗丽萍实在是太疲倦了,连续的工作让周中华对她的身体也颇为担心。这时,安全员游斌想了一个办法,在吃饭前找借口说想看看罗丽萍的手机,趁机将她的手机调为静音状态。这才有了照片上的一幕。赴京归来,罗丽萍来不及片刻喜悦,就又匆匆地埋头投入到工作中。她说,虽然复产工作已经结束,但是现场还有几个零星的检修任务要做,新的项目也还在等着。“她不怕吃苦”工作之余,罗丽萍喜欢去打打羽毛球,享受着纵横羽毛球场的感觉,高高跃起、大力扣杀……球场上有股不服输劲头的她,面对工作中的“疑难杂症”也从不妥协,哪怕是从未接触过的新问题、新领域,她都敢于尝试,应对挑战。“只要安排给罗丽萍的活,无论有多少,无论需要的时间有多长,她都是急生产所需,很少谈问题和困难,而是竭尽全力想办法解决。”领导和同事都不约而同地说道。浸出分厂为了优化工艺控制,引进了3台进口的在线PH测量计。由于从未接触过这种新设备,大家都不太愿意啃这块“硬骨头”,设备引进之后很快就成了摆设。看到这,罗丽萍那股不服输的劲头上来了,面对满是英文的操作说明书,她抱着英汉词典逐字逐句翻译,连熬几个通宵,逐步掌握了仪表操作方法。采访时,罗丽萍说:“我学的是电气工程,对于仪表专业可谓一片空白,那时只能靠这个笨办法,一点点摸索、调试,整整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这期间,丈夫给了我极大的帮助,毕竟我从毕业后就没怎么接触英文,儿子也十分体谅我,他们就是我一如既往坚持下来的动力。”在谈到那段不辞辛苦的岁月时罗丽萍动情地说道。运营转型刚刚推进时,许多人还处在观望和犹豫之中,罗丽萍就主动请缨,承担分厂运营转型具体工作,对相关资料主动自学,设计出了分厂第一张标准作业卡。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她所指导的3个云铜集团PMO项目,仅因实现弱酸浸出渣渣率下降、锌粉单耗下降、铟渣含铟品位提高,全年就为公司创效达1100余万元。“是单位给了我平台”“只要分厂需要,一定当仁不让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为生产工区提供优质的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持。”罗丽萍说。净化工序的给料一直是“老大难”问题。该工序主要通过添加锌粉除去杂质,振动给料不仅没法控制计量,而且因为锌粉流动性不好,常常断料。罗丽萍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没有计量装置,不能控制锌粉用量,工人劳动强度大,还造成分厂成本浪费和影响工艺稳定,这怎么能行?”多日来她一直在琢磨如何改造,在咨询了省冶金工校的老教授确定可行性后,对反应槽锌粉加料装置等进行改造,改用小流量定量给料机替代原有的设备。罗丽萍介绍:“当时这个设备厂家也是第一次生产,没有在大生产使用的经历,问题很多。设备的改进反馈基本都是我们在生产中不断发现,建议厂家改进的,现在我们已先后引进了7台”。2008年,守在现场的罗丽萍发现,镉工区压团机启用时,原本自动化的设备,却需要至少两个职工手动操作。这个自动化的设备从2002年引进之后,一直手动工作,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罗丽萍,以她敏感的专业素养认为该设备的控制系统程序肯定存在问题。为了不耽误生产,在现有资料有限而厂家又不能到现场处理的情况下,罗丽萍的劲又上来了,她在仅能找到的一些资料下,一点点对照操作。在车间穿着厚重的工作服犹如在“桑拿房”,做记录、分析,对着实际电路自己绘制原理图,通过多次检查控制步骤,修改问题程序,直到重新制作了现场控制箱,更换了全部外部控制元件,才使压团机自动控制系统重新启动。那个时候湿滑的地面常常要人在工作时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多少次在忘我的工作时,罗丽萍险些摔倒。直到现在,许多职工说起这事,都会充满感激,他们说罗工给我们改了之后,工作真的方便了很多。罗丽萍说这次赴京领奖印象最深的还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一句话“荣誉是继续前进的动力”,她说她要把这种精神传递出去。对于荣誉,她说:“是中铝公司、云铜集团、云铜锌业给了我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是分厂的领导同事们对我的支持和鼓励促使我不断向前,我热爱这个集体和家园。” 【】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信息范文分类: | 发布时间:
| 文章标签:
本月最热门范文文章
【范文分享】酒香也怕巷子深
本栏目其它相关范文模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劳动模范小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