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为什么感恩,心定和尚忏悔文之心难以生起

•次年一月 一~二十日
二零零六年一月一日
知一切如幻,而于幻中安住,方为心空。明一切因缘,知不可逆转,仍苦口婆心,不生疲厌,即为菩萨。
身体不适觉稍好转,但疲劳。
有心红尘相,无心寂灭相,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下大雪了,山、树银妆素裹,美极了!听说是人工降雪。
心神长久散乱的人,一定会被心灵沉静的人所吸引。圣人的宁静来自于对此世界的万事万物所执持的观点和态度,他们从红尘的虚幻中清楚地认清了它,而且选择了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和态度,安然处之。而一位圆证了空性之理的佛,他具有的智慧是出世界的,他认识到了、看到了我们所不能领悟的真理,他更清楚地了悟了三界的实相,那种从空性流露的魅力是超越人性的,是超越想象的,它能长存于三界,历几千年而不衰。
我认为,每一位渴望真、善、美的人都会被此魅力摄服。如果我们从一位拥有深沉宁静的人间圣人身上找到了心灵的慰籍和归宿,那么一位具有超越人道智慧的人,他所具有的恒久魅力,所辐射出的光芒是需要我们仰视的、臣服的、祈祷的。我们甚至无法认出这种诱惑、这种光芒来自何处。它对于我们是如此的熟悉,而又遥不可及,我们深深地礼拜祈祷这种寂静,这种超越任何光芒的空性之光。我们希望被此光明摄受,永永远远的不再迷失。
小乘、大乘,乘是指慈悲和智慧。小乘人发心小,故果位上的慈悲和智慧小,故称小乘。而慈悲和智慧二者皆出自空性,空性愈圆满,慈悲和智慧愈圆满。小乘只知人空,不知法空,故空性的证悟也不圆满。如一只井底之蛙与一只高高翱翔于天空的大鹏,他们都见到了天空。但他们对天空的认识和领悟却有着天壤之别。
说到智慧,世俗之人会想到世界或出世界的学问,但并非如此,此智慧来自空性,是宇宙的真理,它像天地一样广阔,此智慧具足后,具有天地孕育万物的功德。此还是一个不恰当的比喻,空性的智慧出生万物,又使万物具有空性的同一性。故此空性的智慧里同时具有同体大慈大悲与无边无际的功德,它包括宇宙众生的一切功德。
心空绝不多辩解,悟道何必盼人知?!度生随缘了宿愿,是非口舌不相干。缘尽潇洒回家去,游戏娑婆观自在。
今天早上看净土五经会通,关于带业往生一文,与文殊讨论。文殊说:&带业往生是可以,但需仰仗佛力&。但能有几人仗到佛力。除非在活着念佛时即能净土现前或有种种感应,或有大成就的师父相助,否则怎可以在临终时轻易就能借到佛力。众生垢重,与佛相隔重重障碍。看一位净土行人平时念佛的样子就能知道他临终能否往生。
众生微薄的智慧,从贪、嗔、痴、慢、疑中想仗到佛力,永远不可能。如不能至诚忏悔,一心念佛,决不能轻易往生。况末法大成就者很少,如无缘又是念佛人能轻易遇到的。
此忽想两位朋友念佛,一位用金刚持诵专一念佛,几乎入三摩地,此时即可净土现前。另一位一心不乱念佛,声声相续,忽见在顶、两肩、两手中开了莲花。还有自己念佛,进念佛三昧,观阿弥陀佛入心轮,自己变成弥陀,以上三种感应均是可以往生的征兆,都是真正的念佛法门。还有五逆重罪之人,临终时对此世界忽然看空,无任何留恋,此时忽生起对弥陀的极大信心,而且因对此世界无所牵挂,善恶不再分别,心若止水,尤其是他此时丝毫不疑佛所说,用超乎寻常的止观力来念佛,十念即可灭恒沙重罪,得到弥陀慈悲接引。但无此大心大力同时对净土具大信心之人犯重罪是不可能往生的。只能遭因果报应,堕入地狱而已。故修净土法门,念佛最主要的是要一心不乱,净念相续。因此需要很大的止观力量,否则很难在临终做到。
一月十一日
我们其实并不爱佛菩萨,我们只是希求他或她为我们做更多的事,祈祷他能给我们更多的关照和加持。我们认为他们都是慈悲的,似乎他们爱众生是他们应有的品质,一切都是应该做的。我们如真的爱佛菩萨,我们就会很真诚的供养,如供养父母一般,我们会真心的祈祷与礼拜,在求加持的时候,内心充满对佛菩萨无尽的爱意与仰慕,而不应有一丝的怀疑与敷衍,这样做供养和礼拜才能得感应。
一月十二日
一定要痛下决心,多改自己的习气和毛病,心才能圆满,功德也才能圆满。
自己虽把成佛普度众生当作修证的目标在追求,但在修证的路上,有苦有甜,自己的每一点成就都来自于诸佛菩萨、师父们的加持,如没有师父,自己还不知要迷到何时。当每一位众生对自己的师父表示恭敬时,自己应满心欢喜地感恩,感恩众生能通过自己懂得佛恩。决不能心中有一丝自己也有付出的想法。如无师父,根本没有自己的今天。
下午,忽然对自己过去的行为、念头生起痛切的忏悔之心,而且差点流出泪来。这是以前从未有的觉受,以前自己也认为自己有习气、毛病,也想改,但对人对境习气还在,也忏悔,但只像对别人表决心似的,没有从内心如此深切的痛悔过。而且每一点滴的错误都历历在目。
随着自己的痛悔与对师父的感恩油然而生。如无师父,自己会是一个愚昧无知的人。由此忽而生起无尽的悲心,想众生无有我这样的福缘,不能像我一样得到明师教化,我要把师父给予我的全部传授给众生。前几天本来想编一本教材,给周围的朋友们讲讲,但后来想到众生的习气太重,光这些理论能有什么用,还是自己先证得再去教授他们,写东西还不如自己用来打坐好。但现在忽然而来的悲心和愿力,使自己感到全身充满了无穷的力量,只感觉到自己的孩子正在火坑里,马上就会被烧死,而自己却只顾自己的成就。自己一定先想一切办法先救出孩子,管它理论也好,修证也好,只要自己能有的力量就要全部使出来。打坐放在晚上也行,自己少睡点觉就可以了。想到这,马上着手开始写教材。
自己写到此的意思是说,深切的忏悔,才能生起真正的慈悲,只有真正的慈悲生起,才可能发出无私的大愿,而且可以马上付之于行动。而且在此一刻,自己的一切全都会置之度外。
一月十四日
修证中欲望越来越少,饮食、穿衣、睡眠和对此世界的期望降的越来越低。此时,若慈悲心不够坚固,有时有有时无,有时强有时弱,有时觉众生需救拔,有时又觉众生可怜都是自找苦吃,不懂感恩,你救度他,他也不知这是为他好,只知金钱、名利重要,一触动实际利益便会嗔怒大发。每当此时,慈悲心就会大打折扣,不想再说什么,再做什么。尤其是例假前,心会忽然变成死灰,常会忽然生起厌离此世界、寂灭为乐的小乘心态。自己又反复说,不能辜负师恩、佛恩、父母恩,众生不懂报恩,自己也不懂吗?但心里却是凉凉的。
一月十六日
三界呈现在众生面前的苦、集、灭、道、无常等均是众生病眼看到的幻花,众生病好了,无处不是自然呈现常、乐、我、净。
这几天,常会闭眼看到整个关房都是琉璃状,空气、物品都成琉璃。两耳朵持咒时,会嘶嘶吹出气来。出气时,耳朵清凉,非常舒服,如耳未有嘶嘶的出气声,则会里面发热,好像暖气道被堵,很难受。颈部、喉部、口腔、耳、大脑里时时有光闪耀。有时像几条闪电划过脑际,大部分时候是像琉璃一样的明光,不亮,但很精明。有光时,大脑、口腔、鼻内、颈部的一切都会很清楚地悠忽显现出来,像暗夜里一道闪电下的一切房屋、街道等忽然显现在眼前一样。
一月十八日
下午,忽然想到很多人的感情问题,而且竟想到曾看过的一些外国言情小说里的故事,忽然心里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伤感与绝望感。便在定中问一位师父。
问:&&&怎么想到感情问题时还会如此灰暗绝望?&
答:&&&你现在的压抑与烦闷并非来自感情,而是觉生命无意义,对生命的失望而产生的灰暗才是你心里不快的根源。其实,只要不去希望自己成为什么,只要平淡地生活,平淡地接纳自己所面临的每一种状况,自己的每一种状态,生命便具有积极的美的意义。&
我说:&如果自己已是一株小草,就像小草一样生活。我能明白这种心态,但有时做不到,尤其是身体有病苦时,医院里的病人,或生命中遇到种种不幸打击的人更难
做到这种平静的接纳。&
师父说:&如果每个人学会在生命中慢慢培养这种轻松、宁静的接纳一切的心态,并不是达不到,只是不去培养而已。对你而言更容易吧。&
我说:&谢谢师父。我心态已经变好了。&
自己曾有许多次与师父们在生活中的聊天,师父们总是很快就让自己的心态趋于平和与宁静,而且常会对自己的许多习性看得更透彻。
修证佛法与世界做任何事一样,要随时调整好心态,以中为度。我常在修证佛法中,忽然心如死灰,而且马上闭上眼,那时谁也不要对我提佛法、谈佛法,我连听都不想听。虽说这种情况常会发生在气脉转化中或身体不适时,但究其根源,还是自己对佛法渴求的心太过了,而且有所求的心还是很强,不能把修行也看成是梦中事,心有所挂,情有所动而造成的。
如果能放开对感情、感受的执着,就能解脱受阴。
一月二十日
一、愿我早日成正等正觉。我若成佛,愿每一位被痛苦、烦恼、困境缠缚的众生,想到我的名字,就能感受到无穷的温暖与力量,并能战胜一切烦恼、困苦、魔力,从绝境中走出来。
二、我若成佛,愿每一位想从佛法中得究竟解脱的众生,听到我的名字,即能得正信、正思维,即能心光乍现,明心见性。
三、我若成佛,愿每一位为感情而痛苦的女人,只要看到娑婆世界与我相关的任何书、像、物品、眷属等等,都能顿时从内心得到无边无际的宁静与宽容。
四、我若成佛,愿娑婆世界每一位至诚做善事、发善心的人,不管他根基如何,我都能出现在他的定中、梦中、他偶然的沉静中,用各种善巧方便亲自教授他,指引他成佛之路。
五、我若成佛,愿每一位修持正法的众生,持诵我的名号,即可转身边逆缘为善缘,法喜充满,在道业成就的路上,助缘不断。  第一编
净宗缘起  一、教起所因  无尽大悲,宣演净土  尔时世尊(1),诸根(2)悦豫,姿色清净,光颜巍巍。尊者阿难,承佛圣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3),长跪合掌,而白佛言:今日世尊,诸根悦豫,姿色清净,光颜巍巍,如明镜净,影畅表里。威容显耀,超绝无量,未曾瞻睹殊妙如今。唯然大圣,我心念言:今日世尊住奇特之法(4),今日世雄(5)住诸佛所住,今日世眼(6)住导师之行,今日世英(7)住最胜之道,今日天尊(8)行如来之德。去来现在,佛佛相念,得无今佛念诸佛耶?何故威神光光乃尔?于是世尊告阿难曰:云何阿难,诸天教汝来问佛耶?自以慧见问威颜乎?阿难白佛:无有诸天来教我者,自以所见问斯义耳。佛言:善哉阿难,所问甚快!发深智慧,真妙辩才,愍念众生,问斯慧义。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9),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无量亿劫,难值难见,犹灵瑞华(10),时时乃出。今所问者,多所饶益,开化一切诸天人民。《佛说无量寿经》  【注释】  (1)世尊:佛的十种尊号之一。佛陀具备万德,为世人所钦仰,故号世尊。(2)诸根:指眼耳鼻舌身五根。(3)偏袒右肩:披著袈裟时袒露右肩,覆盖左肩,便于服劳,听令使役。表示尊重的礼法。(4)奇特法:佛所得法,超世绝伦。(5)世雄:佛于世间最为勇猛。(6)世眼:能开启世人的慧眼,令见正道。(7)世英:佛于世间最为英胜。(8)天尊:天有五种:世天(世间人王)、生天(四王天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净天(须陀洹至辟支佛)、义天(诸菩萨)、第一义天(佛如来)。佛于如是五天中最为尊上,故称天尊。(9)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10)灵瑞华:又称优昙跋罗华,为隐华植物。此树开华则有特别之瑞应,故称灵瑞华。诸经论中又常以此华比喻佛出世之难得。  【译文】  那时,释迦世尊的眼耳鼻舌身诸根,洋溢着欢愉悦乐,姿态色貌清和净洁,容颜尊胜,光明明耀盛大。尊者阿难,承蒙释迦如来威神加被,即从座位起立,整理袈裟,偏袒右肩,长跪合掌,向佛禀白:“今日世尊,色身诸根欢愉悦乐,姿态色貌清和净洁,容颜光明盛大尊胜,如同清净的明镜,光莹内外,威德容貌明耀盛大。妙德超胜,无以伦比,不可限量。我从侍奉佛以来,从未瞻睹世尊这样殊胜妙绝的颜容光色。大圣!我内心所念是这样的:今日世尊住于超世绝伦的奇特法,今日世雄住于诸佛所住的涅槃常果,今日世英住于开导教化众生的妙行,今日天尊游入如来不思议度生功德。过去、未来、现在佛佛互相系念,想必今日世尊系念诸佛,否则何以现出如此殊妙的威神光明呢?”于是,释迦本师告诉阿难说:“阿难!是有诸天教导你来启问佛呢,还是你自己以智慧咨问佛何以现此殊胜奇妙的威神光颜?”阿难禀白:“没有诸天来教我,是我自己由所见的瑞相来向世尊恭问其中的道理。”佛说:“好啊,阿难!你的咨问非常合时称机,显发诸佛深邃的智慧,具有真切微妙的辩才,悲愍忆念苦难的众生,启问这样的慧义。诸佛如来以无有穷尽的大悲,矜怜哀念三界众生,所以出兴于世间,光扬阐发如来的教法,想要拯救拔济一切众生,以离生死苦、得涅槃乐的真实大利惠施给他们。如来出世,无量亿劫,难得遇上,难得见闻,犹如灵瑞华,动经久远,偶尔开放。你今日的启问,具有很多的利益,足以开导教化一切诸天人民。”  【按】净土法门,初始乃由释迦本师以悲愿加持,发光现瑞,以阿难尊者为启请者而沛然兴起,本质上亦属无问自说。吾人得闻念佛往生之法,首先得感恩释尊以及阿难尊者。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1)、见浊(2)、烦恼浊(3)、众生浊(4)、命浊(5)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6),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佛说阿弥陀经》  【注释】  (1)劫浊:谓时节之浊乱。人寿二万岁时,即入劫浊。在减劫中,饥馑、疾病、刀兵等劫生起,衣食等资具衰损,是为劫浊。(2)见浊:末世众生执著于诸恶见而浊乱世间。主要为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等。(3)烦恼浊:谓贪、瞋、痴、慢、疑五种根本烦恼,能生其余枝末烦恼,惑乱众生之心。(4)众生浊:由烦恼导致色心并皆陋劣,名众生浊。(5)命浊:因心果报并皆陋劣,寿命短促,是名命浊。(6)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略称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意译无上正等正觉。乃佛陀所觉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  【译文】  舍利弗!如我现在这样,称扬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的利益,六方诸佛也称扬赞叹我不可思议的功德,而这样说:释迦牟尼佛能够成就极为困难甚为稀有的佛事,能在娑婆世界五浊秽恶的世间,即浊法聚会的劫浊、邪见炽盛的见浊、烦惑增盛的烦恼浊、身心粗鄙的众生浊、寿命短促的命浊中,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并为诸众生宣说这一切众生难以信受的法门。舍利弗!应当知道我在这五浊恶世,行持这样的两大难事,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为一切世间的众生宣说这信愿持名往生净土的难信之法,实在是一桩很难很难的事情。
  韦提希求生净土  时韦提希,被幽闭已,愁忧憔悴,遥向耆阇崛山(1),为佛作礼,而作是言:如来世尊,在昔之时,恒遣阿难来慰问我。我今愁忧,世尊威重,无由得见,愿遣目连、尊者阿难与我相见。作是语已,悲泣雨泪,遥向佛礼。未举头顷,尔时世尊在耆阇崛山,知韦提希心之所念,即敕大目犍连,及以阿难,从空而来。佛从耆阇崛山没,于王宫出。时韦提希,礼已举头,见世尊释迦牟尼佛,身紫金色,坐百宝莲华,目连侍左,阿难侍右。释梵护世诸天,在虚空中,普雨天华,持用供养。时韦提希,见佛世尊,自绝璎珞,举身投地,号泣向佛。白言: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恶子?世尊复有何等因缘,与提婆达多(2)共为眷属?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3)浊恶世也。此浊恶处,地狱、饿鬼、畜生盈满,多不善聚。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今向世尊,五体投地(4),求哀忏悔(5)。唯愿佛日,教我观于清净业处。《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注释】  (1)耆阇崛山:意译作灵鹫山,位于中印度摩羯陀国首都王舍城之东北侧,为著名的佛陀说法之地。(2)提婆达多:意译天热。为佛世时犯五逆罪,破坏僧团,与佛陀敌对之恶比丘。为世尊叔父斛饭王之子,阿难之兄弟。(3)阎浮提:阎浮,树之名;提,洲之意。乃盛产阎浮树之国土。此洲为须弥山四大洲之南洲,又称南赡部洲。(4)五体投地:佛教礼法之一,为所有礼法中之最殷重者。所谓五体,指两手、两膝、头顶。凡礼敬三宝时,必须五体投地,藉此以折服憍慢而表达虔诚。(5)忏悔:忏为梵语忏摩(ksama)之略译,即请求他人忍罪。悔为追悔、悔过之义,即追悔过去之罪。而于佛菩萨、师长、大众面前告白悔过,以期达到罪灭的目的。  【译文】  这时,韦提希夫人被幽禁闭锁在深宫里,心里忧愁,脸色憔悴。她遥向耆阇崛山,对佛行礼,这样说道:“如来世尊!过去您常常派遣阿难来安慰问候我。我现在十分忧愁,如来威德太大,我无缘见到,但望您能派遣目连和阿难两位尊者来与我相见。”说完这些话,韦提希悲伤得泪流不止,又遥向佛行礼。还没有抬头,这个时候,世尊在耆阇崛山,就知道了韦提希心中所想,当即令大目犍连与阿难,从虚空飞往王宫。世尊也从耆阇崛山隐没,在王宫出现。这时韦提希礼拜完毕,还没有抬起头的时候,就看见世尊释迦牟尼佛,身体紫磨金色,坐在百宝莲华之上。大目犍连尊者侍奉在左,阿难尊者侍奉在右。帝释、梵天、护世诸天在虚空中遍撒天华,用来供养世尊。这时韦提希见到释迦世尊,悲伤得扯断璎珞,扑倒在地,对佛号哭,然后说道:“世尊!我过去世有什么罪孽,致使今生生下这样凶恶的逆子?世尊又是因为什么因缘,而与提婆达多成为亲眷?希望世尊为我广说没有忧愁烦恼的净土,我愿求往生,不再贪恋这个充满五浊十恶的阎浮提。这个浊恶的世界,充满了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多是不善聚集。希望我未来听不到恶声,见不到恶人。我现在向世尊五体投地,祈求哀愍,忏悔罪愆。恳请智慧如日的佛陀,教我安心注想清净刹土。”  【按】国太夫人韦提希,平日养尊处优,突然遭遇到儿子阿阇世的恶逆,深感人世剧苦,顿生厌离之心,恳求往生净土,足证苦难即为良师。阿阇世王子的宫廷政变亦是成就其母亲往生极乐的逆增上缘。
  念佛人不可思议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今当为汝演说西方安乐世界,今现有佛,号阿弥陀。若有四众能正受持彼佛名号,以此功德,临欲终时,阿弥陀佛即与大众往此人所,令其得见。见已,寻生庆悦,倍增功德。以是因缘,所生之处,永离胞胎秽欲之形,纯处鲜妙宝莲华中,自然化生,具大神通,光明赫奕。尔时十方恒沙诸佛,皆共赞彼安乐世界所有佛法不可思议,神通现化种种方便不可思议,若能有信如是之事,当知是人不可思议,所得业报亦不可思议。《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  【译文】  这时,释迦世尊告诉诸比丘:现今应当为你们演说西方安乐世界,今现在有佛,号阿弥陀。如果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弟子能正信受持阿弥陀佛名号,以此念佛功德,临欲命终时,阿弥陀佛即与菩萨圣众到此念佛人住所,令其得见。此念佛人看见阿弥陀佛及圣众后,旋即生起庆慰愉悦心。由是倍倍增上功德。以这样的念佛因缘,神识所生之处,永远离开胞胎污秽淫欲的形体,纯然处在鲜白微妙珍宝合成的莲华中,自然化生,具大神通,光明朗耀盛大。这时,十方刹土恒河沙诸佛,全都一起赞叹西方安乐世界所有佛法不可思议,神通妙应变化,种种善巧方便不可思议,如果能有深信这样事的人,应当知道这种人不可思议,由信愿持名,所得往生彼土圆成佛果的业报也不可思议。  【按】净土事理因果,举体不可思议,闻信不疑者,也属不可思议。念佛法门难信,端在于斯。所以我们当在不可思议本位,信解净土法门。  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佛说阿弥陀经》  【译文】  为什么此经叫做《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呢?舍利弗!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听闻这部经,信受执持,以及听闻到诸佛名号,这些善男子、善女人,皆为十方一切诸佛保护怜念,都能不退转于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舍利弗!你们都应当信受我的法语及十方诸佛所说的征信诚言。
  佛陀之悬记  佛言:我哀愍汝等诸天人民,甚于父母念子。今我于此世作佛,降化五恶(1),消除五痛(2),绝灭五烧(3),以善攻恶,拔生死之苦,令获五德,升无为之安。吾去世后,经道渐灭,人民谄伪,复为众恶,五烧五痛,还如前法。久后转剧,不可悉说,我但为汝略言之耳。《佛说无量寿经》  【注释】  (1)(2)(3)五恶五痛五烧:五恶指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造五恶者,于现世之中,王法治其罪,身遭厄难,称为五痛。其于未来世三途受报,称为五烧。  【译文】  佛说:“我哀怜悲愍你们诸天人民,超过世间父母怜念他的儿子。现今我在此世界作佛,折服杀盗淫妄酒五恶,消除现世遭受五痛的华报,绝灭未来遭受畜生、饿鬼、地狱五烧的苦报。以善业祛除恶业,拔除轮转生死的苦楚,令众生获得五种德性(仁慈、守义、洁净、诚实、智慧)。我涅槃后,经书道法渐次灭尽,人民失去佛法的教化,竞相谄媚虚伪,故态复萌,又造作各种恶业,招致五烧五痛的剧苦,还与佛未出世前的状况一样。如此烧痛苦状,久后日益剧烈,其中种种苦相,难以用言语完全表达,我只是为你们略说罢了。”  【按】世尊悬记,触目惊心。环顾历史与现实,信夫真实不虚。吾等净业行人当生大厌离心,信愿持名,往生安养,才是一了百当之智举。
  念佛法门,嘱累弥勒  阿逸多(1)!如是等类大威德者,能生广大佛法异门。由于此法不听闻故,有一亿菩萨,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逸多!佛出世难;离八难(2)身,亦为难得。诸佛如来无上之法,十力(3)无畏(4)无碍无著甚深之法,及诸波罗蜜(5)等菩萨之法,能说法人,亦难开示。阿逸多!善说法人,非易可遇,坚固深信,时亦难遭,是故我今如理宣说。汝等修习,应如教住。汝阿逸多,我以此法门及诸佛法,嘱累于汝。汝当修行,无令灭没。如是广大微妙法门,一切诸佛之所称赞,勿违佛教而弃舍之。当令汝等获不善利,沦没长夜,备众危苦。是故我今为大嘱累,当令是法久住不灭。应勤修行,随顺我教。《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  【注释】  (1)阿逸多:意译无能胜或无三毒,即弥勒菩萨。(2)八难:指不得遇佛,不闻正法的八种障难:1)在地狱难。2)在饿鬼难。3)在畜生难。4)在长寿天难。即色界第四禅中之无想天。5)在边地之郁单越难。即北俱卢洲,贪著享乐而不受教化。6)聋盲瘖哑难。7)世智辩聪难。8)生在佛前佛后难。(3)十力:指如来具足的十种力:1)知是处非处智力。2)业异熟智力。3)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4)知诸根胜劣智力。5)知种种解智力。6)种种界智力。7)知一切至处道智力。8)知宿命无漏智力。9)知天眼无碍智力。10)知永断习气智力。(4)无畏:又称四无畏。佛的四无畏即:诸法现等觉无畏、一切漏尽无畏、障法不虚决定授记无畏、为证一切具足出道如性无畏。(5)波罗蜜:意译为到彼岸,即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脱之彼岸。  【译文】  阿逸多!像这样一类具有大威德的菩萨,能够开显净宗以外种种法门,由于没有听闻念佛往生净土的妙法,有一亿菩萨退转无上正等正觉。阿逸多!佛出兴于世难;众生离八种障难身,也是难得。诸佛如来无上之法,十种力用、四无所畏,自在无碍无著甚深之法,及无量波罗蜜等菩萨自利利他之法,善能讲经说法之人,对上述佛菩萨的深妙之法,也难开示。阿逸多!善于宣说净土法门的人,不容易遇到;对念佛法门生起坚固深切的信心,这类时机也难遇到。所以我现在称性契理宣说念佛法门,你们信受修习,应当如佛的教敕而安住。阿逸多!我把这个净土法门以及其余佛法,殷勤嘱咐给你,你应当如教修行,不可令此法门灭没。像这样广大微妙的念佛法门,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称赞的,你们不可违逆佛的教敕而抛弃了它。否则,你们将不能获得出离生死的好处,业力所牵,沉沦埋没在无明长夜之中,备受众多的危险困苦。所以我现今为你们作殷重的大嘱累,你应当传承弘扬念佛法门,令此法久住世间,永不消失。你应当精勤修行,随顺我的教诲。  【按】世尊将念佛法门殷重嘱累弥勒菩萨,证知弥勒下生成佛时,龙华三会必将宣说。贤劫千佛,亦复如是。佛佛相继,同一悲心,欲令度尽一切众生。一言三复,老婆心切,吾人当随顺佛教。
  为法忘躯,尊重听闻  阿逸多!是故告汝及天人世间阿修罗等,今此法门,付嘱于汝。应当爱乐修习,乃至经一昼夜,受持读诵,生希望心。于大众中,为他开示。当令书写,执持经卷。于此经中,生导师想。阿逸多!是故菩萨摩诃萨,欲令无量诸众生等,速疾安住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及欲见彼广大庄严摄受殊胜佛刹圆满功德者,应当起精进力听此法门。假使经过大千世界(1)满中猛火,为求法故,不生退屈谄伪之心。读诵受持书写经卷,乃至于须臾(2)顷为他开示,劝令听闻,不生忧恼。设入大火,不应疑悔。何以故?彼无量亿诸菩萨等,皆悉求此微妙法门,尊重听闻,不生违背。是故汝等应求此法。《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  【注释】  (1)大千世界:以四大洲及日月诸天为一小世界,合一千小世界为中千世界,合一千中千世界为大千世界。小千、中千、大千并提,即称三千大千世界。(2)须臾:表短时间。《俱舍论》载:须臾表一昼夜的三十分之一,相当于四十八分钟。  【译文】  阿逸多!所以告诉你及一切天人世间阿修罗等,现在这个念佛法门,付嘱给你。你们应当经常爱乐修习念佛法门,乃至于一昼夜,受持读诵此经,生愿往生心。在大众中,为他演说开示。应当教令众生书写、执持经卷。对此微妙经卷,生导师想。阿逸多!所以菩萨摩诃萨,想要让无量诸众生等迅速安住不退转于无上正等正觉,及想要亲见西方净土广大庄严景象与摄受众生殊胜圆满功德者,应当生起大精进力听闻念佛法门。假使三千大千世界充满炽猛的烈火,为了求此念佛法门,也将为法忘躯地穿过,不生退避屈服、谄媚虚伪之心。至心读诵、受持、书写这部无上经卷,乃至于短时间为其他众生开示、劝令其听闻,由闻信念佛法门故,不再生起忧愁悲恼。假设入大火中,也不应怀疑后悔。为什么呢?彼无量亿诸菩萨等,全都寻求这个甚深微妙的念佛法门,尊重听闻此法,随顺佛语,不生违背。所以你们应当寻求这个念佛法门。  【按】大千世界满中大火,亦要穿过听闻念佛法门,足见净土法门利益众生弘深。有智慧者,轻身似尘,获此妙法,顿超生死。吾人幸闻此法,应生大庆幸心,将此《无量寿经》,作出离生死险道的大导师。
  世尊冥加,令选安养  尔时世尊放眉间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无量世界。还住佛顶,化为金台,如须弥山(1)。十方诸佛净妙国土,皆于中现。或有国土,七宝(2)合成;复有国土,纯是莲华;复有国土,如自在天(3)宫;复有国土,如玻璃镜。十方国土,皆于中现。有如是等无量诸佛国土,严显可观,令韦提希见。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注释】  (1)须弥山:意译作妙高山,耸立于一小世界之中央,周围有八山、八海围绕,而形成一世界(须弥世间)。山形腰细上阔。(2)七宝:金、银、琉璃、水晶、珊瑚、玛瑙、砗磲。(3)大自在天:音译作摩醯首罗,此天原为婆罗门教之主神湿婆。  【译文】  这时,释迦世尊放眉间光,其光明呈紫磨金色,遍照十方无量世界。以光明照摄他方刹土,周匝遍照摄归还住于佛的头顶。化作金色的光台,形如腰细上阔的须弥山,十方所有诸佛清净微妙的刹土,都在光台中显现。有的国土,七种珍宝整合成就;又有国土,纯粹是洁净的莲华;又有国土,如自在天的宫殿;又有国土,如同明净晶莹的玻璃。十方国土,全都在金台中了了分明,有这样无量诸佛刹土,庄严焕丽,佛神力加持,令韦提希见到。这时韦提希夫人禀白世尊说:“世尊!这些佛土,虽然清净,都有光明,但我现今愿意往生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唯愿世尊教我观察彼国庄严,契入正定正受的方法。”  【按】韦提希夫人发言致请,即是广开净土之门。释迦本师善巧方便,先将他方佛国一一显现于韦提希夫人眼前,任其自选。同时世尊神力加被,密遣韦提希夫人别选西方极乐世界作为栖神之所,用作现在未来众生之究竟指归。
  劝父王行念佛三昧  佛告父王:诸佛出世,有三种益:一者口说十二部经(1),法施利益,能除众生无明暗障,开智慧眼,生诸佛前,早得无上菩提。二者诸佛如来有身相光明,无量妙好。若有众生称念观察,若总相,若别相,无问佛身现在过去,皆能除灭众生四重(2)五逆(3),永背三途。随意所乐,常生净土,乃至成佛。三者劝令父王行念佛三昧(4)。父王白佛:佛地果德,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何因不遣弟子行之?佛告父王:诸佛果德,有无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脱,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劝父王行念佛三昧。《观佛三昧经》  【注释】  (1)十二部经:乃佛陀所说法,依其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十二种类。即:1)契经。2)重颂。3)记莂。4)讽颂。5)自说。6)因缘。7)譬喻。8)本事。9)本生。10)方广。11)希法。12)论议。(2)四重:指比丘应远离的四种根本重罪,即大淫戒、大盗戒、大杀戒、大妄语戒。(3)五逆:又作五逆罪。指罪大恶极,极逆于理者,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4)念佛三昧:即观念佛德或称念佛名的三昧。  【译文】  佛告诉父王(净饭王):“诸佛出兴于世间,对众生有三种利益:一者口说十二部经,作法施利益,能除遣众生无明烦恼业障,开智慧眼,生到诸佛净刹,迅速成就无上菩提。二者诸佛如来有身相光明,无量妙好。若有众生称念观察佛身,若总相(观佛身全体),若别相(观佛身局部),无论所观的佛身是现在佛还是过去佛,由此观佛的功德,都能除灭众生四重五逆的重罪,永远背离畜生、饿鬼、地狱的三途苦报,随意所乐,常生净土,乃至成就佛果。三者劝令父王修行念佛三昧。”父王禀白佛说:“佛地果德,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为何不遣令弟子修行?”佛告诉父王:“诸佛果德,有无量无边甚深微妙的境界,其间神通妙用,解脱自在,不是凡夫所能行持的境界,所以劝父王修行念佛三昧。”
  闻行法华经,往生安养刹  若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中,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不复为贪欲所恼,亦复不为瞋恚愚痴所恼,亦复不为憍慢嫉妒诸垢所恼,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妙法莲华经》  【译文】  如果释迦如来灭度后,后五百岁中,若有女人,听闻这部经典(《妙法莲华经》),如说修行,在此娑婆世界命终,就能往生阿弥陀佛安乐世界,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在莲华中的宝座之上。不再为贪欲所逼恼,也不再为瞋恚愚痴所逼恼,也不再为憍慢、嫉妒等垢病所逼恼,获得菩萨种种神通无上法忍。
  难行道与易行道  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1)者。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龙树:《十住毗婆沙论》  【撰者】  龙树菩萨:出生于公元二三世纪顷,为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创始人。造论甚多,有“千部论主”之美称。在我国被推尊为八宗共祖。其《十住毗婆沙论》是约《华严经·十地品》经文之大意所作的诠释。  【注释】  (1)阿惟越致:又作不退转。即由所证得之菩萨地及所悟之法,不再退堕恶趣及二乘地(声闻、缘觉之伍),必至能成佛之位。  【译文】  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路,有难行道有易行道。陆路步行则艰苦,水路乘船则快乐。菩萨道也是这样。或有法门勤行精进,时间久远才能获得阿惟越致;或有法门以信心为方便,容易修行并迅速达到阿惟越致。倘若有想速至不退转地者,应当以恭敬心执持称念阿弥陀佛名号。
  溺水之人,急须偏救  然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善导:《观经四贴疏》  【撰者】  善导大师(613-681):净宗二祖。著述有五部九卷,乃中国净宗教理集大成者。世传为阿弥陀佛化身。  【译文】  然而诸佛如来对一切苦难者施以大悲的救度,佛心偏急哀愍护念常沉没在生死苦海之中的众生,所以劝勉他们归投西方净土。这也如同溺水之人,急切地需要救助,以免其灭顶之灾;而站在岸堤的人,何须救济呢?
  释尊见此行此说此  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设非本师来入恶世,示得菩提,以大智大悲,见此、行此、说此,众生何由禀此也哉!蕅益:《阿弥陀经要解》  【撰者】  蕅益大师():讳智旭,号西有,净宗九祖。宗说俱通,归心净土。临终跏趺而坐,面西念佛,举手而逝。一生著述宏富,其《弥陀要解》,印祖赞誉:“为自佛说此经第一注解,妙极确极,纵令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出其上矣。”  【译文】  所以一声阿弥陀佛名号,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娑婆秽土五浊恶世当中,现量亲证的无上正等菩提妙法。现在释尊以无尽大悲,将此果地妙觉,和盘托出,毫无保留地授与我等浊恶凡夫。此念佛一法,乃是三世诸佛所行的境界,只有佛与佛方能究竟洞彻,不是九法界众生靠自力所能信奉理解的。……如果不是释尊本师来入娑婆世界浊恶世间,示现证得菩提,以一切种智、同体悲心,见证净土殊胜奇妙,修行念佛一法,并慈悲宣说这个念佛法门,那么我等众生怎么能听闻禀受它呢?  【按】蕅祖这段注释上段经文的法语,直诠净宗所因之奥旨。释尊于五浊恶世示现八相成道,乃是修持念佛一法、圆成佛道、现量亲证净土法门之原始要终,并以同体大慈悲心称性宣说念佛法门,饶益无量有情的。这一诠释可谓惊心动魄,吾人不可草草读过。
  恒河水养育了这个出家人  那美味的肉汤  混合了人、鱼、狗等等的尸体  特别添加了人粪,马尿,洗脚水作为调料  他曾经在在这里沐浴  也曾经在这里饮水。
  ..回复 举报 作者:大鱼小鱼又一条 时间: 19:03:03 .  恒河水养育了这个出家人  那美味的肉汤  混合了人、鱼、狗等等的尸体  特别添加了人粪,马尿,洗脚水作为调料  他曾经在在这里沐浴  也曾经在这里饮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南无阿弥陀佛
  禅定是修行的枢纽,戒律是修行的方便
  什么是佛教?慈悲为本,方便为门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过失不在外面全在自己,只有自己反省,自己改过就能解决问题。
  学佛是智慧,佛学是知识。
  宗教第一个教你信神,佛法第一个教你信自己
  成功不难,守成为难  如何守住,只要你不退初心,你永远不会失败。
  众生皆我弥陀愿力所持  阿弥陀佛慈悲愿力,遍周法界,普接众生,作大摄受,不令漏失。阿弥陀佛阴入界(1)身,遍同法界,普示众生,令彼了悟,不令退转。是故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皆我弥陀愿力所持。犹彼慈母,爱惜婴儿,怀抱乳哺,不令失念。父母爱儿,但止一世,报尽则休;佛念众生,世世不舍。以是义故,能于我佛大愿之中,一称其名,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信有旨矣。妙叶:《念佛直指》  【撰者】  妙叶:明代高僧,精研天台教,专修念佛三昧,著述《念佛直指》,弘扬净土功著。  【注释】  (1)阴入界:又作蕴处界,即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略称。通称为三科,为诸法分类的名目。  【译文】  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普遍周满法界,普遍接引众生,作大摄受,不令漏失任何一个众生。阿弥陀佛的身相,普遍等同法界,普遍示现在众生心目中,令众生了悟佛的愿心,不令众生中悔退转。所以十方世界一切众生,都是我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所摄持。犹如慈母,爱惜婴儿,怀抱乳哺,不令婴儿失却正念。父母钟爱儿女,只能止于一世,业报命终就停止了;阿弥陀佛怜念众生,生生世世不相舍离。因为这个道理,众生能在我佛的大愿之中,一称弥陀名号,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确实深有奥旨。
  十大因缘兴起净土法门  先明总者:谓如来唯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则一代时教,总其大意,唯欲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今此经者,直指众生以念佛心入佛知见故。  别则专就此经,复有十义:一大悲悯念末法,为作津梁故;二特于无量法门,出胜方便故;三激扬生死凡夫,令起欣厌故;四化导二乘执空,不修净土故;五勉进初心菩萨,亲近如来故;六尽摄利钝诸根,悉皆度脱故;七护持多障行人,不遭堕落故;八的指即有念心,得入无念故;九巧示因于往生,实悟无生故;十复明径路修行,径中之径故。莲池:《弥陀疏钞》  【撰者】  莲池(公元):讳袾宏,杭州仁和人。中年出家,参禅有悟。后专修净土,广弘念佛法门,预知时至,安详往生。有《弥陀疏钞》、《竹窗随笔》等,流通于世,被推尊为净宗八祖。  【译文】  首先应当明了佛法因缘兴起的总义,谓诸佛如来只为一大事因缘而示现于世间,那么释迦本师的一代时教,总括其大意,唯是希望众生全都能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现在这部《佛说阿弥陀经》,就是直指众生以念佛心入佛知见故。  兴起因缘的别义,则专门就此《佛说阿弥陀经》而言,又有十层深义:一者释尊以同体大悲心,悯怜末法众生,以此念佛法门作为救度的桥梁故;二者释尊特别在无量法门当中,拈选这个殊胜方便法门故;三者释尊广说西方净土依正庄严,激扬策励生死凡夫生起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之心故;四者能善巧化导执著偏空的声闻、缘觉二乘行人,令其念佛求生净土故;五者勉励劝进初发心菩萨,亲近阿弥陀如来故;六者以一法门广摄利根、钝根众生,都能获得度脱故;七者以弥陀本愿力,慈护摄持具有众多烦恼罪障的凡夫众生,不再因恶业堕落三恶道故;八者信愿持名,即凡夫生灭心,得入无念实相故;九者善巧开示因于往生事相,真实悟入无生理体故;十者反复阐明此念佛往生净土法门,乃成佛之中的捷径,而持名念佛往生,又是捷径中的捷径故。
  三重大悲愍念末法众生  大悲悯念末法为作津梁者:佛成道时,已当浊世;况今末法,正入斗争,转展陵夷。后之又后,皆赖此经神力,救拔余生。岂非至极悲心,预垂济度?略而计之,大悲有三:一者佛在世时,怜此五浊,说难信法,是为第一重大悲悯念众生;二者佛灭度后,福慧日浅,罪障益深,故说此经,咸令未来虽不见佛,佛灭法存,但有信者,速超生死,是为第二重大悲悯念众生;三者如大本言,佛灭久远,当来之世,经道灭尽,独留此经住世度生,最后方灭,则知滔天之际,尚作慈航,大夜方沉,犹称法炬,是为第三重大悲悯念众生也。莲池:《弥陀疏钞》  【译文】  所谓释迦本师以大悲心悯念末法众生,以一句弥陀名号作桥梁,使众生度过生死苦海,是说:释尊在人寿百岁时,出兴世间,示现成道,此时已久经浊世(人寿二万岁时,即入劫浊),更何况值此末法,正入斗诤坚固时期,佛法日渐衰落,每况愈下。未来的时日(乃至人寿十岁的刀兵劫时),全都仰赖这部《阿弥陀经》的神力,救济jienan幸存的生命,这岂不是世尊以至极悲心,预先宣示济度的方法?概略言之,大悲愍念众生有三重涵义:一者佛在世时,悯念五浊恶世的众生,宣说一切世间极难信的净土法门,这是第一重大悲悯念众生;二者佛灭度后,众生的福德智慧日趋浅薄,罪障日渐深重,所以世尊宣说这部《阿弥陀经》,令未来所有的众生,虽然没有遇到佛世,见到世尊,但佛灭度了,其教法仍存在于世,只要有信受念佛法门者,便可迅速超越生死,这是第二重大悲悯念众生;三者如《无量寿经》所说:“佛灭度后久远的时代,未来的世间,佛的经卷道法全都灭尽,那时,佛以神力加持,唯独留下这部《阿弥陀经》(与《无量寿经》属同部经,一为小本,一为大本),住在世间广度众生,直到法灭后一百年才灭没。”就知道生死苦海恶浪滔天之际,净土法门尚能作为济运苦难众生的慈航,众生性天昏迷于无明大夜之时,六字洪名还足以称为法炬,这是第三重大悲悯念众生。  【按】莲祖阐述的三重大悲悯念众生之文,深契佛心。吾辈净业行人应知佛恩,报佛恩,随顺佛语,念佛求生西方,庶几报答佛恩于万一。
  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南无阿弥陀佛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感恩的心手语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