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 唯物辩证法认为假象是很多东西都是假的么

隔壁有感,我国真的都是无神论吗?我怎么觉得信佛教的人特别多,全国各种知名寺庙香火鼎盛,还是我身边即世界了?坐标沿海二线城市
―― 晋江文学城网友交流区
主题:隔壁有感,我国真的都是无神论吗?我怎么觉得信佛教的人特别多,全国各种知名寺庙香火鼎盛,还是我身边即世界了?坐标沿海二线城市[332]
我也不知为何就无神论了
明明信佛的人挺多的
№1&☆☆☆= =于 18:57:04留言☆☆☆ 
广西,说真的,我身边没见几个信的,而且我家这边没有庙什么的家里上香什么的也是节日祭拜先祖,不拜神
№2&☆☆☆= =于 18:58:08留言☆☆☆ 
我们这边相亲要先问宗教信仰的
№3&☆☆☆= =于 18:58:51留言☆☆☆ 
不信啊,但不妨碍我会去拜神,当做传统活动来着
№4&☆☆☆= =于 18:59:02留言☆☆☆ 
坐标弗兰,南岳庙的香火旺的可怕
№5&☆☆☆= =于 18:59:48留言☆☆☆ 
我们这边相亲要先问宗教信仰的
№3 ☆☆☆= =于 18:58:51留言☆☆☆ 
+1,我表姐相了一个家里信基督的,我们一大家子亲戚都信佛教,表姐她妈就不同意了,说信仰不同麻烦很多的
№6&☆☆☆= =于 19:00:06留言☆☆☆ 
广西,说真的,我身边没见几个信的,而且我家这边没有庙什么的家里上香什么的也是节日祭拜先祖,不拜神
№2 ☆☆☆= =于 18:58:08留言☆☆☆ 
哦,对了,大学在南宁,我认识的同学没有人信仰什么宗教
№7&☆☆☆= =于 19:00:14留言☆☆☆ 
信佛的人确实多
№8&☆☆☆= =于 19:00:22留言☆☆☆ 
也不知道算信不信,看到寺庙会进去拜拜,平时不去,清明之类的会点香念经,算传统活动吧
№9&☆☆☆= =于 19:00:36留言☆☆☆ 
如果什么都不信
那去算命问吉凶的人是在干啥??
№10&☆☆☆= =于 19:00:43留言☆☆☆ 
我自己就特别信。
№11&☆☆☆= =于 19:01:08留言☆☆☆ 
拜佛不等于信佛教
拜佛是封建迷信,信佛教是需要念经做功课修行的的
№12&☆☆☆= =于 19:01:27留言☆☆☆ 
№13&☆☆☆= =于 19:01:32留言☆☆☆ 
上香这种我觉得不算信仰吧……倒更像传统
№14&☆☆☆= =于 19:01:36留言☆☆☆ 
GD三线城市,我这边很多大型的商铺,都有摆财神像供奉,小铺子就不要太多了,马路边的店铺,在门口基本都有点香。有些家庭门口也有点香,家里摆个供点香的也不少。
№15&☆☆☆= =于 19:01:44留言☆☆☆ 
不信啊,但不妨碍我会去拜神,当做传统活动来着
№4 ☆☆☆= =于 18:59:02留言☆☆☆ 
会去拜就跟信也没差了吧,拜的时候总不会光拜吧,还是会求点什么,比如事事如意健健康康这种话,不信就不会求了
№16&☆☆☆= =于 19:01:45留言☆☆☆ 
拜一拜又不会死。我无神论,不妨碍我拜一拜
№17&☆☆☆= =于 19:01:57留言☆☆☆ 
就平常不信,但出事时什么都信但当然没什么卵用就是。
№18&☆☆☆= =于 19:01:59留言☆☆☆ 
算命算宗教信仰吗?还有去找神婆灌魂叫魂这些呢?
№19&☆☆☆= =于 19:02:12留言☆☆☆ 
不信,也不会拜。
№20&☆☆☆= =于 19:02:45留言☆☆☆ 
我国多神论,谁都拜
№21&☆☆☆= =于 19:02:52留言☆☆☆ 
№15 ☆☆☆= =于 19:01:44留言☆☆☆ 
补充一点,我感觉不像传统的念佛拜佛,就好比是日常活动之一,没有特别深刻的信仰,但会习惯做这件事的感觉。
№22&☆☆☆= =于 19:02:59留言☆☆☆ 
我们这边也是的,我表嫂结婚之后,我姨妈才知道她家信基督教,后悔地不行不行的,幸亏我表嫂不信
也不知道是为什么,我们这边的人都觉得信基督教的有点儿不正常,佛教倒没这顾虑
№23&☆☆☆= =于 19:03:00留言☆☆☆ 
中部地区,从小到大身边没几个信的。工作后遇到一个虔诚的佛教徒还挺稀奇的。会去拜佛,但都是出于游玩的目的顺便拜拜的。
№24&☆☆☆= =于 19:03:16留言☆☆☆ 
并不信,但是会凑热闹好玩去拜一拜,微博还转锦鲤呢难不成真的人人信吗
№25&☆☆☆= =于 19:03:17留言☆☆☆ 
如果可以,其实佛道基督他们都信啊,拜遍满天神佛又不吃亏。
这叫什么宗教信仰。
№26&☆☆☆= =于 19:03:18留言☆☆☆ 
拜佛不等于信佛教
拜佛是封建迷信,信佛教是需要念经做功课修行的的
№12 ☆☆☆= =于 19:01:27留言☆☆☆ 
我觉得既然拜佛就不能说自己完全不信,拜的时候会想要佛祖保佑自己,既然不信拜个啥
№27&☆☆☆= =于 19:03:23留言☆☆☆ 
光拜佛就算信了?我觉得至少要吃素加每天念经才能算信佛,否则宗教的门槛也太低了。
№28&☆☆☆= =于 19:03:49留言☆☆☆ 
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喜欢去庙里,感觉很好。
№29&☆☆☆= =于 19:04:03留言☆☆☆ 
所谓拜神,就是看到庙就拜,佛教道教都分不清,你跟我说这是信神?
№30&☆☆☆= =于 19:04:08留言☆☆☆ 
到外地玩,如果方便会去当地年代久的庙观逛逛,有的庙观会送细香,没有就自己买一束
№31&☆☆☆= =于 19:04:12留言☆☆☆ 
中国人大多数就是实用主义者,拜什么信什么都是听说什么灵,到一座山上听说这里菩萨灵,就拜一下,甚至听说这棵树摸一摸对财运灵验,那只乌龟喂点吃的对姻缘灵验,也会去做的,这叫哪门子的宗教信仰,要是告诉你绝对不灵,就算观音菩萨都不会拜的,这种叫作信佛教?真正的佛教徒才是要哭
№32&☆☆☆= =于 19:04:19留言☆☆☆ 
拜佛不等于信佛教
拜佛是封建迷信,信佛教是需要念经做功课修行的的
№12 ☆☆☆= =于 19:01:27留言☆☆☆ 
那拜佛是封建迷信就等如无神论了吗?
№33&☆☆☆= =于 19:04:21留言☆☆☆ 
迷信多,但不是信仰,中国自古就是多神论的国家,玉帝如来互相串门子的
№34&☆☆☆= =于 19:04:33留言☆☆☆ 
见面必拜而已,ZQSG信的少的要死。
而且我国是泛神论最多啊,无神论第二。泛神论比无神论还要招一神教恨呢。
№35&☆☆☆= =于 19:04:40留言☆☆☆ 
一个劲否认只是传统活动的也挺好笑的……
你不信有个“佛”或者“神”存在,拜啥,求啥?
№36&☆☆☆= =于 19:04:51留言☆☆☆ 
路过就会拜一拜,祝我出ssr_(:з)∠)_高考前也去拜了
№37&☆☆☆= =于 19:05:33留言☆☆☆ (咱不能放弃)
第三方登录:索达吉仁波切:现在有很多假修行人,口口声声说是佛学院的
查看: 2641|
摘要: 大家一定要注意,现在有很多假修行人,口口声声说是佛学院的。也许他们是来过,但我们学院就像拉萨大昭寺一样,每天都有几百个人上来下去,来过佛学院的人不一定就是货真价实。如同清华北大,虽然学校很了不起,但里 ...
大家一定要注意,现在有很多假修行人,口口声声说是院的。也许他们是来过,但我们学院就像拉萨一样,每天都有几百个人上来下去,来过佛学院的人不一定就是货真价实。如同清华北大,虽然很了不起,但里面出来的也有贪官,最后被判死刑,不可能全部是精英。同样,有些人即使在学院呆过,也不一定是十全十美。所以你们一定要观察了解,不了解就去盲目依止,后来又四处诽谤,有些人不愿意诽谤,还执持不悟地一直跟着,真的非常可怜!
要知道,得到人身、遇到非常难得,那些骗子人格很不好,不要说、修行人,连当一般的工人也没有资格。但他们摇身一变,就成了了不起的“大德”,在他们的相续中,自己都没有佛法的境界,能给别人传授,让别人获得利益吗?
当然,这些人跟我没有任何过节,我今天讲这一番话,发心纯粹是怕你们上当,害怕你们的财产全部用完了,信心全部用完了,最后信心也没有,财产也没有,甚至家人也不理你了,那个时候只有流下眼泪了,这样没有必要。
作为大乘徒,利益众生的欢喜心哪怕生起一刹那,价值也是非常昂贵,不一定天天追求外在的事物。你们佛法时,一定要懂得取舍,先好好地观察,然后再去依止。那天有个人跟我说:“我现在来不及了!你说他是真的还是假的,快给我说啊!马上要了,我来不及观察啊!”以前法-王如意宝也常说,就像饿狗遇到一大块肥肉一样,来不及等马上要吞下去。
依止上师是终生大事,不能随随便便去依止一个人,不然到时候对双方都不利。你们在依止善时,一定要观察,《如意宝藏论》中有两品专门讲依止善知识和舍弃恶友,讲得非常殊胜,应该要学这些道理。没有学的话,很多人的行为听了以后,感到非常可怜:这些人怎么这么笨啊,听说不是大学本科的吗,为什么会这样?什么本科啊,连——不说了,不说了,嗡班匝儿萨埵吽……佛学的知识体系是怎么样的?佛学有哪些现代意义? 方兴未艾的意思_方兴未艾的意思_其他-读文学
佛学的知识体系是怎么样的?佛学有哪些现代意义? 方兴未艾的意思_方兴未艾的意思
专题分类:>>
方兴未艾的意思佛学的知识体系是怎么样的?佛学有哪些现代意义?昨天看一个视频,星云大师对话马英九,谈出世入世。马说,佛学教诲的是普世价值,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价值主张。身边有很多信佛的人,也有极度不感冒的。有谁能说说佛学的知识体系,以及佛学的现代意义?下面就看看www.niubb.net小编为您搜集整理的参考答案吧。网友波旬对方兴未艾的意思佛学的知识体系是怎么样的?佛学有哪些现代意义?给出的答复:感谢邀请:)邀请我的同学是不畏因果,还是不昧因果呢……想听魔佛波旬说佛法……为了赞赏你的冷幽默,那就赌上波旬之名无法无天一回吧……先说佛学的现代意义。佛学(说成佛法更佳,佛法的外延远远大于哲学)与各种哲学、宗教、艺术相同,对于个人的现代意义无非三层:1.使身体健康;2.使心理平衡;3.使精神升华。 对于社会的现代意义无非两重:1.更美好的众生;2.更美好的世界。 相关资料俯拾即是,不再赘述。重点说佛法的知识体系。佛法超越宗教但源于原始佛教,波旬就将佛法知识体系就从教主、教理、教徒三方面展开,以“方便五乘佛法”及“三法印与一切相印”为中心,无法无天一回:解说过程众罪皆忏悔,诸福尽随喜。
一、教主:本师释迦摩尼佛三身:法身、报身、化身。 八相示现:降兜率、脱胎、出生、出家、降魔、成道、转法轮、入涅磐。 十大弟子:第一为摩诃迦叶,苦行第一;第二阿难陀,多闻第一;第三舍利弗,智慧第一;第四是须菩提,解空第一;第五是富楼那,说法第一;第六是大目犍连,神通第一;第七是摩诃迦旃延,论义第一;第八是阿那律,天眼第一;第九是优婆离,持戒第一;第十位是罗睺罗,密行第一。 中国佛教十宗:三论宗、唯识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大乘);俱舍宗、成实宗(小乘)。 佛教四种变体:作为佛法的原始佛教、作为宗教的佛教、作为哲学的佛学、邪教。二、教理综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内容:宇宙万物如何生灭;生命如何变现,如何转轮;众生苦恼的来源及如何摆脱困难;众生如何通过修习正法离苦得乐;诸佛菩萨如何于五浊恶世之中普度众生。 总纲:戒定慧。戒即戒律,定即禅定,慧即智慧;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 常见术语缘起: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业:即因果,一切意志的动作反应或结果。分顺现在受业,顺次受业,顺后受业(同理,果分为现果、来果、后果)。缘:因是事物的本源,缘是助力,果报是后来的结果。心法依四缘生起:亲因缘、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色法依二缘生起:亲因缘、增上缘。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觉也。三障:烦恼障、业障、报障。三慧:闻慧、思慧、修慧。四生:胎、卵、湿、化。三藏十二部:三藏:经、律、论;十二部:长行重颂并授记,孤起无问而自说,因缘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五盖:贪盖、嗔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法盖。六相: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六难:遇佛世难、闻正法难、生善心难、生中国难、得人身难、具诸根难。六道轮回: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婆娑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十法界:佛陀、菩萨、声闻、缘觉+六道。 方便五乘佛法佛法经典,上契如来之理,下契众生之理;众生根性,深浅不同,故分五乘佛法方便一切众生:对钝根中之钝根者说人乘;对对钝利根者说天乘,对小乘根性者说声闻乘,对中乘根性者说缘觉乘,对大乘根性者说菩萨乘。五乘其实一佛乘也;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都可成佛,奈何众生根性不同,不得已一分为五因人而异,愿解如来真实意:人乘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 天乘十善业身三善业戒:不杀生而慈心于仁、不偷盗而义利节用、不淫邪而贞良守礼。口四善业戒:不妄语而诚实无欺、不两舌而无争是非、不恶口而出言慈和、不绮语而言说有礼。意三善业戒:不悭贪而慈心施舍、不嗔恚而慈忍积福、不痴愚而多闻增智。八关斋戒五戒+不涂脂抹粉、香水、花环、华服、观看歌舞伎乐+不睡卧高大床褥+不非时食戒。 声闻乘果位初果须陀洹预流,而过斯陀含一来,三果阿那含不还,四果阿罗汉无生。六根本烦恼五利使=五钝使+不正见五钝使:贪嗔痴慢疑,即贪爱五欲、嗔恚无忍、痴愚无明、傲慢高举、狐疑猜忌。不正见(五利使):身、边、邪、见取、戒禁取见。身见:执取五蕴根身;边见,执取常断二见;邪见,谤无因果,坏诸佛事;见取见,坚持己见,非果计果;戒禁取见,执持不正见,非因计因。四圣谛苦谛(迷的果,苦果)集谛(迷的因,苦因)灭谛(悟的果,乐果)道谛(悟的因,乐因)三转十二法轮初转 示相:此是苦/集/灭/道,逼迫/招感/可证/可修性次转 劝修:此是苦/集/灭/道,汝应知/应断/应证/应修三转 作证:此是苦/集/灭/道,我已知/已断/已证/已修四德涅磐常、乐、我、净五住烦恼三界见迷、欲界思惑、色界思惑、无色界思惑、无名惑三十七菩提分法四念处(重修智慧):身念处观身不净(缘身执净),受念处观身是苦(缘受执乐),心念处观心无常(缘心即常),法念处观法无我(缘法执我)。四正勤(重修精进):已生恶令断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四神足(重修禅定):欲神足(希慕欲乐)、勤神足(精进无间)、心神足(一心正念)、观神足(心不驰散)。五根(慧根生圣道,能生善法):信根(于诸法谛理,信忍乐欲)、进根(信诸善法理,倍策精进)、念根(追念正道,不忘正法)、定根(摄心正道,相应不散)、慧根(以观照慧,抉择分明,思维正理)。五力(慧力入圣道,能灭恶法):信力(信根增上,能破疑障)、进力(能破懈怠)、念力(能破昏忘)、定力(能破散乱)、慧力(能破愚昧)。七菩提分(从迷入悟,由未觉而成觉):择法菩提分(以智慧择法之真伪),精进菩提分(以勇猛心力行正法),喜菩提分(心得善法而生欢喜),轻安菩提分(出去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安),念菩提分(明记定慧,使其均等),定菩提分(心唯一境,而不散乱),行舍菩提分(舍诸谬妄,更行进益)。八正道:正见(见四谛理,争取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走向正道);正思维(思四谛理,断灭恶欲,生起正欲);正语(常慑口善业戒,言语真诚善良);正业(常慑身善业戒,努力做自己正当的职业);正命(以正业维持生命,不做不道德的职业玷污生命);正精进(心念专,不间断向善的方向努力);正念(忆念正道,精进正业,不使思想行为有错误);正定(身心清净,入无漏定)。 缘觉乘五蕴色:即物质,变碍为义,是地水火风所造;受:领纳为义,包括苦、乐、舍三受;想:取像构想为义,于善恶憎爱等境界,取种种相,作种种想。行:意念中迁流不息,起诸造作为义,即由行动做善恶业。识:了别为义,由心识料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十二因缘过去二支因(即“集谛”):无明(过去烦恼的总称);行(依过去无名烦恼,发动身口意三业,做善、恶或不善不恶的事)。现在五支果:识(入胎之心识,由过去感业动力,使阿赖耶识受果报,遇缘脱胎,完成现在之生命体);名色(未具六根的初成胎相);六入(胎中名色渐次增大,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亦渐次具足;人生的胚胎时期);触(出胎后与外境接触,生起感觉,对境界认识之开始);受(对外境接触的感受:苦、乐、舍)。现在三支因:爱(以染著贪爱为义,由受而来,对于所受之境宾士追求);取(以执着为义,对所爱之境界执着追求);有(现有业力存在的意义)将来二支果(“苦谛”):生(未来受生);老死(未来老死、生老病死、忧愁苦恼)。其中,无名、爱、取为“惑”;行、有为“业”;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为“苦”。 菩萨乘六度法门布施,度悭贪:财施、法施、无畏施。持戒,度毁犯:律仪戒、慑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忍辱,度嗔恚:生忍、法忍、无生法忍。精进,度懈怠:断精进、修精进、求化精进。禅定,度散乱:身定、口定、意定。般若,度愚痴:生空智,法空智,一切智智。六度是圆满福慧双修,布施、忍辱、持戒修福;禅定、般若修慧;精进策励六度。三轮体空能施者,所受者,及其所施之物,谓之“三轮”;行施后,此三轮相,不存于心。四无量心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四摄法布施摄;爱语摄(慰喻语、庆悦语、胜益语);利行摄;同事摄。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缘苦谛;烦恼无尽誓愿断,缘集谛;法门无量誓愿学,缘道谛;佛道无上誓愿成,缘灭谛。三法印及一切相印三法印(小乘)1、诸行无常:世间一切有为法,皆是生、住、异、灭四相,演变相续,故是无常,不得常住。2、诸法无我:人身四大本空,五蕴非有;佛法缘聚则合,缘离则散。(三解脱门:空解脱、无愿解脱、无相解脱)3、涅磐寂静:广义大乘涅磐(无余依涅磐),德无不圆,障无不寂,圆满寂静;狭义二乘涅磐(有余依涅磐),以圣智之抉择而断灭烦恼业生:灭尽离妙,灭一切烦恼,尽生死之业,离三界诸苦,妙应真常。 一切相印(大乘一切相印,诸法缘起性空)1、诸法毕竟空:色法毕竟空:有为法乃因缘所生,唯有假相幻用,空无自性;心法毕竟空,无为法是智观假说名义。2、五法三自性:五法即名(言说所依之名字)、相(心所取境界之分齐)、分别(处在被了知地位的是名相,能了知的心识即分别)、正智(正意味明确正当恰到好处,智意为清净智慧)、真如(清净正确了解知之所知);三自性即依他起自性(生无自性,依众缘起,依诸识现;即名、相、分别),遍计所得执性(相无自性,内执实我相,外执实物相),圆成实性(胜义无自性,正智、真如)。3、八识无二我:八识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意识为妙观察智,末那识为平等性智,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断惑证真法我见我空(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人我见法空(五蕴、十二处=六根+六尘、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了悟诸法实相即是无相。4、法界无障碍:事法界,诸法各由诸因种,分界不同;理法界,十法界唯一真如法界。法界即真如,法界是诸法总相,法界是诸法各别种因。 三法印与一切相印的异同(窥一斑而知全豹,可见大乘与小乘异同)小乘说诸行无常;大乘于万法为不常之外,认它是不曾断灭。小乘说诸法无我;大乘于真谛说无我之外,还于俗谛说化他。小乘唯以我空而说涅磐寂静,大乘以我法二空说涅磐无住。三、教徒比丘、比丘尼(出家受具足戒男女);式叉摩那(学法女);沙弥、沙弥尼(出家未受具足戒男女);优波塞、优婆夷(在家居士男女) 人天乘佛教徒恋世,缺乏崇高理想;声闻缘觉乘佛教徒出世,只求个人解脱;菩萨乘佛教徒入世而不恋世,出世而不独善,舍己为群,利度众生,发扬佛陀的救世精神。 六和敬(教团生活准则):身心同住、语和无争、意和同悦、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见和同解。 四恩:父母恩、国家恩、众生恩、佛恩。 学佛的目的与任务:转迷成悟,离苦得乐,普渡众生。佛法的知识体系大体说完。一些细节未完全展开,可自行百度;宗派不同异议难免,也欢迎讨论:)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网友杨镝对方兴未艾的意思佛学的知识体系是怎么样的?佛学有哪些现代意义?给出的答复:最近在看圣严法师的《佛学三书》,其中《佛教入门》中对佛学的知识体系做了简单介绍,我觉得非常清晰,都是捡主要的说,很适合初学者看。我把这一部分整理了一下,做了个导图,跟大家分享一下,如有不当之处,还望师兄们指点。网友Happy悦宁对方兴未艾的意思佛学的知识体系是怎么样的?佛学有哪些现代意义?给出的答复:關於學佛 09:46:58世尊的教示,其目的並非為宇宙人生,提供一種系統性的解說,而是欲使聞者得以擺脫本能驅力以及成見的束縛,臻於心靈完全自由自在的境況。所以世尊的教法,都是由認知的本身切入的,藉由深思熟慮以及實踐力行,方得以契入。這種「深思熟慮」,不單只是日常口語中思考的意思,而是以幾年、幾十年的時間,就極微小的問題開始,反覆盤索,層層深入展開,以致於認知本身的解構。這種「實踐力行」,並非單純的服膺教條,展開對於本能的徹底逆反,而是對於本能驅力的反覆導引及檢視。那麼,契入佛法後到底能獲得什麼呢?Just be a Happy guy!observer
00:52:41師兄若得便,不妨先依序讀下這幾本有趣的小書,雖不包大悟,但都免費。^_^ 先有一些基礎知識,再來討論比較好。 這是南傳法師寫的入門書 《佛陀的启示》 罗侯罗?化普乐法师 /news/news_more.asp?lm=&lm2=813&open=_blank&tj=0&hot=0這是漢傳禪師寫的入門書 《佛教入门》 圣严法师 佛教入门《正信的佛教》 圣严法师 正信的佛教 - 圣严法师《学佛群疑》 圣严法师 学佛群疑 - 圣严法师這是藏傳瑜珈士寫的入門書 《正见:佛陀的证悟》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http://www.niubb.netgroup/topic//試想一個開心的人對於現代社會有哪些意義呢?和平?環保?健康?教育?公平?無一不可吧?网友蒙面大侠对方兴未艾的意思佛学的知识体系是怎么样的?佛学有哪些现代意义?给出的答复:顶礼上师尊!*****这个问题其实很好,但有些概念需要认真区别。佛学不等于佛教。佛学是在科学的框架下对佛教进行审视,是祛魅的。而佛教则是附魅的。比如波旬的回答,显然属于佛教知识体系,因为其中很多内容属于信仰或者worship ,佛学不会对其进行考察。此云壤之别,极其重要!讲到佛学的知识体系,必然讨论佛学的五大学术传统,即印度学,巴利语系,汉学,藏学,中亚敦煌学。这五大传统之巨,绝非本人三言两语可以勾勒。在此仅挂一漏万。印度学传统更倾向于和西方的形而上学传统对接,在语言学等领域颇有地位。上个世纪的西方哲学语言学转向,直接影响了这个传统,使之为西方后现代主义提供了全新视角。巴利语传统,汉学传统在东亚,南亚都很有地位。藏学研究在北美方兴未艾。中亚敦煌学研究的中心散布欧美,佛学几乎是这个学科的轴心。这里就不展开了,推荐一本书。《欧美佛教学术史》李四龙,北京大学出版社。如果按照西方学术界的基本观念来审视,知识和现代这两种东西,都是需要重新思考的。首先是佛学的知识。基于宗教立场不同,会生产出不同的知识。祛魅科学的,会生产允许证伪的知识。附魅崇拜的,会生产禁止否定的知识。比如某些对佛法、佛教及佛经的高度总结,在这在大乘里叫做“判教”,几乎每个宗派的大师都会做这个工作,以至于近代稍微涉猎一些佛书,也开始做知识总结了。这样就繁殖出大量的二手或者三手知识,甚至是远离经典或者佛陀教言的伪知识。这些知识都基于宏观抽象,远离实证,假借宗教权威性(比如讲解的人就是大和尚)又缺乏实修实证的知识,往往会成为修行者的障碍。又如某些大和尚写的鸡汤,语录,这些都不属于佛学。如果马英九先生真的说,佛学教诲的是普世价值,那应该也没有错,科学精神确实是普世价值。但一定要注意:佛法是远离价值判断的。价值进入哲学视野是近代的事,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教义,哲学是关于价值观的学科,一下子就把意义强迫到了价值判断上。当我们用价值判断来评估意义的时候,就不可避免的进入功利主义或者实用主义的视角。我想题主应该不是询问佛学(科学)的意义吧。那佛陀的教诲又有什么现代意义呢?这其实是非常好的问题。因为欧美晚近佛学研究的主流方向之一,就是从佛教里寻找资源,解决现代性危机。广义上说,“现代性危机”又叫“西方文明危机”。因为西方现代性正是对西方古典的反叛,至少包括了卢梭、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一次批判浪潮,以及尼采和海德格尔等的另一次浪潮。伴随者“神义论”的破产,上帝不再成为意义的唯一来源。人类走上历史舞台的核心。但科技的高速发展,人被异化为科技改造的对象,又消解了人类或者人类中心主义。福柯说,人死了。西方文明危机爆发于“两希文明”(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遭遇科技后的直接溃败,其解释力已经不足以满足西方自我审视的需求,这个时候,佛教作为他者的意义就越发凸显了。对于东方来说,佛教有何现代意义?佛陀的教言是超越时空的,慈悲仍然是这个时代最宝贵的价值准则之一。知识不是解脱道,佛法需要实修!网友刘俊对方兴未艾的意思佛学的知识体系是怎么样的?佛学有哪些现代意义?给出的答复:佛教的根本有两点:第一,揭示万事万物的真实本来面貌,至于真实面貌是不是大家喜欢的,它不管。第二,佛教包含一个宗旨:让一切能感受到痛苦者,脱离痛苦,包括暂时的脱离与彻底的脱离。巧合的是,第一点和第二点居然最后发现是一致的,也就是说达到其中任何一点,另外一点也达到了……基于这两点,我想,它谈不上什么普世价值。因为在佛教里面,没有什么价值可言。什么有价值??没有什么有价值。如果展开了说,就一堆问题了,佛教的那些是可信还是不可信?如此等等,这些世俗的争论,其实没有什么意思……因为佛教发现世界的本原规律,非人们的常规思维可以理解。原因很简单。科学技术和常规思维都是建立在逻辑学的基础上的,不管你学过没有学过逻辑学,你不自觉的就会遵守这个逻辑学。违背逻辑学的东西,通常而言,都不对。但佛教的这个规律,却是比逻辑学更基础的东西,它能推导出逻辑学,但还能推导出其他内容,有的是违背逻辑学的。但它偏偏还就是正确的。例如,A比B大,B 比C大,那么A比C大,这在常规思维和逻辑学中是严格成立的。但在佛学中,却无法有如此的定理,你可以说A比B大,也可以说B比C大,但基于这两个事实,你不可以直接得出A比C大——如果你要得出这个结论,你就是承认了逻辑。那么如果抛开“逻辑”这个既定假设呢?因此佛教除了这种常规思维的智慧之外,而有自己独特的东西,就是所谓空性。而所谓空性,并非指“空无”一类的概念,其实空性就是指超越逻辑之意,或者说超越二元对立之意——逻辑实际上是建立在二元对立的基础上的。简而言之,一个高僧,证悟了空性的高僧,他当然不傻,当然知道A&B,B&C那么A&C的道理,但与此同时,他还知道如何超越这个,如何让这个规律失效。有一个例子:米拉日巴(藏传佛教噶举派的祖师,一千多年前的人物),与弟子在散步,突然下起冰雹来,路边有一个牛角,于是他走进了牛角里面,然后在里面对弟子喊“弟子,快进来吧,如果你证悟了空性的智慧,里面还很宽敞呢!”牛角并没有变大,米拉日巴也没有变小,但他就是在牛角里面。他实现了这一点,超越了常规的逻辑。他当然知道弟子比牛角大,所以无法在牛角里面的这种通俗的逻辑道理——但他超越了它。事实上,在量子力学里面,基本上可以说有一点点这样的倾向。例如薛定谔猫:一只猫,要么是死了,那么就是没有死。但薛定谔猫,他既不是在死的状态,也不是在非死的状态——这其实就是不遵守逻辑的一个例子。也算是不遵守二元对立的例子。网友蒙面大侠对方兴未艾的意思佛学的知识体系是怎么样的?佛学有哪些现代意义?给出的答复:建议阅读宗萨钦哲仁波切的《佛教的见地与修道》/subject/1812011/网友Rainier对方兴未艾的意思佛学的知识体系是怎么样的?佛学有哪些现代意义?给出的答复:不打算贴一些佛学的相关名相,三法印、四圣谛、十二因缘、业力因果、三科、六大、三十七道品等等这些内容随便找本佛学概论或者佛学辞典都能查到,但是通过这种方式来了解佛学,不易理解,且比较枯燥,也不够系统。对于佛教和佛法,我花时间整理了一篇通俗现代的阐述,目的是以容易理解的方式使大家对佛教和佛法有一个相对系统和宏观地了解和认识,希望该回答的内容能对题主有所帮助:佛教到底是什么? - Rainier 的回答网友杨磊对方兴未艾的意思佛学的知识体系是怎么样的?佛学有哪些现代意义?给出的答复:只是浅谈佛教知识体系,无关乎宗教。所谓三藏十二部,曹溪一句亡,仁者见仁,各有我见。公元前6世纪中叶,印度人悉达多·乔达摩创立佛教,并在印度本土传教40余年;在其生年,佛教学说尚未整理成文;死后,其弟子始以集体记诵、讨论的方式汇集整理他的言论,形成了第一批佛经。按经、律、论分为三藏。据载,释迦牟尼去世的当年,五百弟子集会,在大迦叶主持下,共同审定佛祖的说教。优婆夷分八十次诵出律藏《八十诵律》,阿难诵出经藏《阿含经》,形成了最初的佛经。阿含,梵文音译,意译为法归,又译为无比法、教传。寓有佛法之最上者或传之教说的意思。《阿含经》记载了佛祖释迦牟尼传教活动和宗教学说,比较真实地反应了早期佛教的内容,故又有'根本佛教'之称。《般若经》,大乘佛教思想的基础经典。公元1世纪以后,大乘佛教在印度兴起,大乘佛教的著名经典《般若经》、《华严经》、《法华经》等先后问世。稍后,大乘论师龙树、提婆、无著、世亲等人又撰写了大乘思想的大批著作,从而形成了大乘三藏典籍。《般若经》所要阐述的理论,概括地说就是“诸法性空”。诸法,即一切主客观事物和一切对这些事物的认识;性空,即'一切诸法性皆空',谓万事万物从本质上说都是不真实的、虚假的。如同《般若经》所讲是“如幻如化如梦”的,在认识上市“不可得”的、“无所住”的假象。《般若经》把人们对现象世界的正常认识称为俗谛,即世俗的真理,认为这是”颠倒“的,是”凡夫愚人“的认识。而人们又执著这种认识,从而产生种种贪欲,使人流转生死,不得解脱。而只有具有”般若“这种智慧的佛、菩萨才能彻悟”诸法性空“的真理,这就是”真谛“。菩萨就是用”般若“这种智慧引导众生,从执著的迷妄认识中,领悟'诸法性空'的道理,摆脱生死苦恼,获得解脱。在佛教修行方面,《般若经》提出了”菩萨乘“思想。菩萨,梵文音译,意思是”觉有情“,指修持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求无上菩提(般若智慧)、利益众生、成就佛果的修行者。菩萨乘以广度一切众生为目的,即引导众生,通过六度修行,体悟”诸法性空“的道理,成就佛那样的觉悟9佛果)。《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高度概括大乘般若思想的佛经。经文的首段,即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概述全经总纲。(另有仅从”观自在“三字展开论述的相关讨论,可资参阅。 )《妙法莲华经》,天台宗创宗依据的经典。对中国思想文化传统影响非常深刻的学说——佛性学说(即众生成佛的内在原因、依据和途径),其所凭借的佛教经典颇多,最重要的便是《法华经》。《妙法莲华经》有如此影响,是因为经中所宣扬的大乘佛教的理论体系适应了佛教发展的需要,所使用流畅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故事,吸引了众多信徒。她通过许多生动的比喻,阐述了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按照其理论,小乘只是佛祖释迦牟尼为教化”钝根众生“而”曲垂方便“的权宜之说,而他的学说的真谛和真正目的是教化众生具有佛的”智见“,从而达到成佛的目的。所谓”开权显实“、”会三归一“,为了阐述这一思想,《法华经》运用了一些十分生动的比喻,如"三车喻"、”化成喻“、”穷子喻“等。《法华经》提出”诸法实相“的概念。"诸法"即千差万别的客观事物,'实相'是独立存在的事物的本性,即反映事物本质的不可改变的本体,也就是佛教所讲的真如、佛性。《法华经》历代注释极多,主要者有南朝梁释法云《法华义记》、隋释智顗《法华玄义》、唐窥基《法华玄赞》等,值得注意的是冯达庵《法华特论》,以密宗角度来研究《法华经》。 《华严经》,大乘华严宗教义的理论源泉。《华严经》所描述的”十方成佛“思想,是对佛教意义的发展。小乘佛教只承认在现世有释迦牟尼一个佛,在释迦牟尼生前曾有过六佛,而未来是弥勒佛,不能同时 有两个佛。而《华严经》则指出有无量无边的佛同时分布于十方万千世界。这是对小乘佛教的一个很大突破。同时,《法华经》还提出种种成佛的十法阶次。还提出”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十二有支,依于一心“的思想,世界上的一切现象,包括人本身的一切,都不过是人的主观意识,即心分别和变现的结果。《净土三经》,指导持名念佛而转生净土的经典。《法华玄义》 ,天台宗的理论基础之一。《法华文句》,天台宗的讲疏。《摩诃止观》,天台宗三谛圆融说的推演之作。天台宗这一思想体系主张”止观“并重,也就是禅定与研习佛教义理同时进行,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实际上是将南北朝时南方重义学、北方重禅定结合在一起,以适应新时期大一统形势的需要。网友蒙面大侠对方兴未艾的意思佛学的知识体系是怎么样的?佛学有哪些现代意义?给出的答复:佛教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因为其中包含了哲学、天文、地理、科学等丰富的学科知识。不仅如此,佛教也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此处要介绍的,就是佛教三观当中的世界观。世界观首先是一个知识,然后更重要的,是怎么样能够将这些知识变成一种方式方法,并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一方面调整自己的心态,同时还要利益更多的人、更多的生命,给更多的人带来幸福、健康、愉快。本来,这也是佛教的目的与宗旨。有些学佛或学其他宗教的人,总喜欢神神叨叨,讲神通、讲境界,这并不是佛教的初衷。佛教虽不排斥神通,但也不追求神通。佛教最倡导的,是怎么样培养爱心,怎么样增长智慧,怎么样学会奉献等等。如今的每个人,尤其是很多企业家的压力都相当大。很多物质不能解决的精神层面的问题,现在已经越来越明显,越来越突出。经济发达以后,很多有钱人却发现,金钱并不是自己原来所想象的那样万能。过去以为,有钱一定会很幸福,但实际上金钱不但不能给我们带来幸福,反而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预测说:在不久的将来,抑郁症将会是全球公众健康最大的问题。仅仅2006年,美国在抗抑郁剂上的年花费估计约达七百六十亿美元。但这种药的疗效却不太理想。因为吃了这种药物以后,会强制性地终止人的一些比较敏感的思维。长期服用这种抗抑郁症的药,就会干扰情绪的活力。怎么办?心病还需心药治。精神上的病,用精神去治疗是最恰当的。在如今的商业社会当中,吸收佛教文化里面的一些方法和答案,来解决现实生活当中的一些具体问题,缓和我们内心当中的压力和烦恼,就显得势在必行了。当然,如果我们一直都徘徊在佛教门外,以旁观者的姿态去分析、判断佛教,效果不会太好。我们需要进到佛教门内去看一看,近距离甚至是零距离地去接触佛教,相信我们一定能找得到满意的答案。下面,我将用最简短的文字,对佛教做一个大致的介绍,同时为大家介绍一些消除压力的禅修方法。一、佛教简述(一)三转法轮释迦牟尼佛在一生当中,转过三次法轮。第一次转法轮,开始于释迦牟尼佛成佛后不久,其内容比较基础,通俗易懂,大部分是讲怎么样做人,劝人断恶行善等小乘佛法,相当于我们的小学课程。之后,释迦牟尼佛又在印度的灵鹫山上转了第二次法轮。其重点,就是般若。般若是印度梵文音译,也叫般若波罗蜜多,翻译为中文,叫做智慧度。“度”也即从此岸到达彼岸。每一个众生都有智慧,但因为没有接受过深层次的训练,所以我们的智慧还不够深广。智慧度,就是训练、培养我们的智慧,使其达到至高无上的巅峰——成佛。以门外汉的眼光来看,这个过程显得比较神秘,有一些宗教色彩,但真正深入其中,就知道这种心灵训练是非常实实在在的过程。大家比较熟悉的《心经》、《金刚经》以及禅宗所讲的很多内容,都属于第二转法轮。第二转法轮的内容,相当于我们的中学课程。第三转法轮所诠释的,是大乘佛教的一些博大精神和光明如来藏,属于比较高级的课程。之后,释迦牟尼佛在即将示现圆寂的时候,又传了密法。显宗第三转法轮的主要内容和密法,相当于我们的大学课程。佛圆寂之后,由他培养出来的弟子们,又根据他们的理解与修证,去解说释迦牟尼佛所宣说的佛经内容。其中释迦牟尼佛自己口传的佛法,叫经典;佛陀弟子解释的部分,叫论典。汉文版的《大藏经》里面,就收集了经论两部分内容。经典和论典的数量,都非常庞大。藏传佛教的许多寺院和高等佛学院将五种论典作为必修课,并称之为五部大论。(二)五部大论五部大论,也即五种不同的论典,其中每一种论典,都是一个体系。第一种论典,叫做戒律。大多是讲佛教徒与出家人的行为规范或戒律。第二种论典,叫做阿毗达摩。阿毗达摩是梵文音译,主要宣讲宇宙间各种天体的诞生、毁灭以及生灭之间的变化,微观世界的状况,人体的结构,还有心灵分类、善恶因果、生命轮回、修行与解脱的本质和分类等等。在心灵的分类部分,佛教把人类的心灵,剖析得非常细致入微。包括人的情绪分类,毁灭性的情绪有多少,良好的情绪有多少,各种情绪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分别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生或消失,如何控制等等。其中也包括了小乘与大乘佛教的禅修内容。第三种论典,叫做中观。也即不极端的、中间的观点。中间是空性,极端是有和无、常见和断见等等。这是大乘佛教最核心的论典之一。第四种论典,叫做因明。这是比较接近于西方逻辑学的一个非常出色的超级辩证法。它的辩证、推理方法,与西方哲学里的大前提、小前提等等比较相似,但因明所涉及的内涵,却牵涉到方方面面。这是一个非常严密的逻辑,喜欢学逻辑的人应该去读一下因明。因,就是原因、理由。因明就是通过层层理由,来推导出结论。在藏传佛教的很多寺庙里,就能看到很多僧人在辩论。辩论的内容,就是用这种思维方式来建立观点。第五种论典,叫做《现观庄严论》。它的主要内容,是讲大乘佛法的修行。什么叫做修行呢?虽然很多人的文化水平很高,但其所谓的文化水平,全都是知识。这些知识能不能融入到生活当中,就是一个问题了。比如说,即使一个人懂得很多伦理道德的理论,能将《论语》、《弟子规》等传统经典倒背如流,但怎样去把这些知识落实到现实生活当中,就需要一种训练。这套论典当中,就把整个大乘佛法的训练过程讲得非常清楚。下面将对五部大论中的《大乘阿毗达摩》所讲的世界观,以及大乘中观的一些观点,做一些简单介绍。二、唯物、唯心、唯幻虽然西方哲学,可分为唯心和唯物两种不同的派别,但佛教既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尽管佛教里面有很多唯物和唯心的成份。西方哲学的唯心主义当中,也有一些比较好的逻辑:譬如罗素的《现象与实在》里面的某些观点,以及英国经验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贝克莱的有些论点等等。他们认为:存在就是感知,除了人的感知以外,没有一个物质的世界。这些观点,与佛教唯识宗的见解比较相似。但贝克莱最后却面临着一个学说的矛盾,他在回答唯物主义者的诘难时,只好把问题都牵强地寄托给上帝,这就是别人无法接受的结论了。汉传佛教比较重视唯识宗。当年唐玄奘到印度求学的时候,虽然他求学的大多数时间,是在当时印度最顶级的佛教大学——那烂陀寺度过的。那烂陀寺也开设了唯识、中观甚至密法的课程。但因为他依止的师父,是一个唯识宗的高僧。所以他学的比较多的理论,是唯识宗。回国以后,他着力弘扬的法门,也多半是唯识。虽然佛教唯识宗的某些观点,与唯心主义比较相似,但不等于说佛教就是唯心主义。如果必须要给佛教起一个类似的名字,我想,比较适合的应该是“唯幻论”。三、如何理解唯幻首先,佛教认为,我们的现实生活,可以分为两种层次:世俗谛与胜义谛。两种层次的后面,都缀有一个“谛”字,以表示真实。什么样是真实呢?比如说,梦中的所有现象,对醒者来说都是虚假的,但对正在做梦的人来说,却是非常真实的,与白天现实生活的感受完全一样。同样,有修行的人和没有修行的人看这个世界,层次也不一样。但在各自的时空当中,却都是真实的。佛陀说过:对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来说,现实生活都是真实的。所以,在普通人的境界中,就只能做该做的,而不能做不该做的,诸如偷盗、欺骗、妄语、杀生等等。但这个所谓的真实,只是相对的真理,而不是绝对的真理。举一个例子,如果拿一个鹅卵石放在桌子上,然后用我们的肉眼专注地去看,就只能看到一个一动不动的静止之物。从肉眼的角度来说,水是动的,云是动的,建筑物和鹅卵石是静止不动的。但以显微镜来看,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为何会有矛盾的结论呢?因为肉眼与显微镜所观察的层次不一样。显微镜比肉眼更先进,能观察得更清晰,所以最终的结果,应该以显微镜的结论为准。但在现实生活当中,却可以承认肉眼所见的相对静止。这两个相对真实的结论,就叫做胜义谛和世俗谛。我们不要过度地相信自己的感官,感官是有漏洞的。眼睛只能看到这个世界最表面的层次——可见光,这只是光谱中的极少部分;耳朵只能听到最普通的声音,频率更高或更低的声波,我们都没有办法辨析……所以我们不能认为自己感知到的是绝对真理。但是,显微镜所发现的布朗运动等现象永远是绝对的真理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智慧背后有更高深的智慧,仪器背后有更先进、更灵敏的仪器。当量子力学出来以后,过去的很多经典物理学知识已经行不通了。世间的一切知识,都是相对的正确,而不是绝对的真理。很多人读过《般若心经》,或许还会背。《般若心经》告诉我们说:眼、耳、鼻、舌、身都不存在。虽然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来讲,有眼睛、耳朵等等,所有的正常人都不会否定这个结论,但佛教最后得到的结论是:我们看到的所有东西都是幻象,只是我们目前感觉不到而已。就宏观世界而言,地球始终在以每秒钟29.79公里的速度高速运行,但我们从出生到死亡为止,却一点感觉都没有。而微观世界,佛经在两千多年前所讲的与现代科学的新发现完全一致——所有的物质都是在瞬间生灭。任何新的东西在诞生后,立即就会毁灭。为什么我们看不见生灭的过程呢?因为它的速度快得让我们感觉不到。但我想,学哲学的人应该比较容易接受运动和生灭这两个概念。佛经的用词是“生灭”,而物理学说的是“运动”,哪个用词更确切呢?个人认为,佛教的生灭更为确切和接近。从物理学的立场看电子的运动,往往会误认为:假如一粒电子从东边出发,然后到南、西、北,最后回到东边的终点,始终是一个不变的电子,所以称之为“运动”。但其实,若从佛教的角度看电子的运动,我们会发现:在看似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一周的过程中,第一度位置上的电子,实际上已经在第一度的地方毁灭了。在第二度一直到第三百六十度的每一个位置,都是无数个新诞生又立刻毁灭的、不同的电子所组成的一个圆圈的假象。同样,我们看见的这个世界,实际上也只有在当下所见的这个一秒钟的万分之一,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可以存在。之前的世界,已经消失无存;未来的世界,还没有诞生。可我们却认为:世界是连续存在、恒常不变的。这都是缺乏智慧的结论。其实,现代科技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方便的比喻:过去的老式电影胶片,实际上是由一帧一帧的反转片组成的,其中第一帧图像与第二帧图像,完全没有关联,但因为播放的速度比较快(每秒钟二十四帧),所以我们的肉眼无法分辨其间的差别。我们会以为,画面上一个人走路和说话的动作,完全是连贯一体的,绝对想不到这些连续的画面,是由很多没有关联的胶片组成的。因为我们的眼睛没有察看细微物质的能力,所以产生了连贯的幻觉。我想,无论是科学家,还是哲学家,都能够非常容易地了解上述逻辑。所以佛教认为,一切有为法,也即有生灭、有因缘的东西,皆如幻、如梦、如泡、如影,都不真实,都是幻觉。但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说,我们要生存,要过正常的生活,就需要这些幻觉。如果打破了这些幻觉,就没有生存的基础,我们所有的理念,都会分崩离析、彻底瓦解。怎么证明这个世界是幻觉呢?一百年以前,我们的前辈纯粹是用逻辑去推理、判断,并得出结论的。现在,我们在逻辑推理的同时,也可以利用高科技的方法,以便更清楚地证明,唯幻论的结论是颠扑不破的,任何物质最后都可以分解到空。或许有人会问:物质的个体只会越分越多,怎么最后会变空呢?我们知道,在哲学和数学中,有无限大和无限小的概念。但所谓的无限小,应该是一个存在着很大漏洞的错误观念,因为世上并没有无限小的东西。比如说,一分钟,我们可以分为六十个一秒钟;一秒钟,又可以再分为一百个更小的单位,然后一直这样无边无际地分下去,最后的结果,叫做无限小。但实际上,如果一秒钟可以无穷无尽地分下去,永远都分不完,则时间将永远停留在这一秒钟上面,再也不会过去。然而,众所周知,在客观世界中,一秒钟的时间,却是有限的。这二者显然有了矛盾。再比如说,如果一个分子或一个电子永远都分不完,则一栋房子的重量和体积,会与一粒米的重量和体积毫无分别,因为它们都一样无穷无尽。但现实生活已经告诉我们,一粒米之所以重量很轻、体积很小,那是因为它的结构当中的分子、原子没有那么多。反之,一栋楼的体积之所以那么大,重量那么重,也是因为它的结构当中有很多的分子或原子。为什么会产生矛盾呢?因为我们的主观意识与客观存在的事物之间已经脱节了。也就是说,尽管在我们的概念中,一秒钟可以分成一万个单位,也可以分成一亿个单位等等,但这些都只是幻觉而已。就像高速旋转的电风扇,我们看不到它一个个的叶片,而只能看到一个圆形的整体。或一个玻璃杯,我们也看不到它是由很多电子、原子组成的,每个原子核周围又有很多的电子在围绕它转动等等一样。我们的眼睛能力太有限,根本无法看清事物的真相,而只能看到一些错误的幻觉。四、如何将唯幻论融入生活(一)身处红尘,不堕红尘这些理论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什么关系?如何将这些理论运用到生活当中呢? 第一,虽然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世界是虚幻的。但从我们的眼、耳、鼻、舌、身等感官的角度来说,这都是真实无比的世界。因为这种相对的真实,所以我们要对社会、对家庭、对公司里的员工负责。要去发展事业、养家糊口,这是我们的义务。同时,那些不该做的事情,譬如杀人、偷盗、欺骗等等,也要严加杜绝。绝不能因为这些都是假的,就是非不明、好坏不分。佛陀告诉我们,在世俗谛的层面上,要遵守世间法则,要懂得善恶,要取舍因果。第二,既然知道现实的一切都是幻象,我们都在做梦。只是平时晚上做的梦持续的时间比较短,而现实生活的这场轮回之梦延续的时间比较长而已。当我们走到生命的尽头,再来回顾自己一生的所有经历,就会发现,今生今世的一切际遇,都与昨天晚上的梦一样虚幻不实。所以,我们不要过度地执著金钱、感情等一切我们认为可以执著的东西。当然,普通在家人并不需要强迫自己禁欲。佛教认为,正常的感情如果没有给自己带来负面影响,就不是罪过,但感情也像做梦一样只是一种幻觉,所以也不要过度地投入,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否则,它就会给我们带来痛苦。很多在家人在感情不顺的时候,会感到很痛苦,其原因,就是因为太执著了。佛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要不堕两边,也即不要走极端。既不用对这个世界非常反感、厌恶、悲观,也不要把人生理想化,要走中道。金钱和感情本身,都既不是善,也不是恶,让其成为善或恶的因素,在于我们的意识。如果能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金钱、感情等等,我们的生活就会多一份幸福。要启动幸福、正面的生活,取决于自己的训练。就像体育运动员要想在比赛中出成绩、拿冠军,必须加强平时的训练。病人要想治好病,也必须按照医生的药方服药一样。若能依照佛陀的教诲去训练,就能在发展自己的事业,成为商界成功人士的同时,也能做一个非常幸福、非常自由、非常潇洒、没有烦恼的人。不会因为太执著而不开心,也不会因为压力太大而想不开。佛教,尤其是禅宗,经常会用“放下”这两个字来表达这种境界。我们一定要弄清楚,放下不等于放弃。放下自己的事业,并不是放弃自己的事业;放下金钱,也不是放弃金钱。放弃,是一种逃避。而放下,却是另一种面对的方法。未雨绸缪,才能有备无患。本来世界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美丽,人生存在着很多坎坷。如果对客观世界和人生的期望值过高,没有危机意识和思想准备,就只能唐突地去面对死亡、生病、破产或名声受到损害等各种突变。那时候,我们一定会难以承受。或许一个并不算太大的痛苦,也会让我们自我毁灭。越战期间,有一位美国海军上将詹姆斯 ?史达克岱尔曾当过战俘。他的心得是:“乐观者最早死。”他说:在一大帮被俘虏的人当中,最先死去的,是那些盲目地抱着乐观态度的人。他们总是会说:“圣诞节的时候,我们会获得自由!”然而圣诞节过去了,他们并没有获得自由;然后他们又会说:“复活节的时候,我们肯定会获得自由了。”然而,复活节又过去了,他们还是没有获得自由;接着他们又会说:“感恩节的时候,我们就会获得自由了。”然而感恩节又过去了,他们仍然没有获得自由。由于期望值过高,而现实又很残酷,所以最后会心碎而亡。其实,在任何领域都是这样。没有必要太悲观,也没有必要太乐观,应该保持中庸、随缘的心态,并了知世事的无常与如梦如幻。如果能以正常、坚强的心态去面对人生,就能永远站在金钱的上面,而不会被金钱压得喘不过气来。有钱的时候开心,没有钱的时候也一样自在。这,就是佛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摘自《慧灯之光》九
佛教哲学的现代意义网友小七对方兴未艾的意思佛学的知识体系是怎么样的?佛学有哪些现代意义?给出的答复:一切体系都是为了自圆其说,包括佛学体系。那么佛学自圆了一个什么体系呢?就是认为:众生是绝对平等、无别的。一切有利于这个论点的说法,都被佛学慢慢的吸收、容纳,进而变成越来越严谨的体系。------但是最本质的核心点,只有三个:---------1)【轮回】的必要性。问:为什么我们如此痛苦。佛:因为众生皆苦。问:我们不怕苦,怕的是部分人不苦。佛:那是人家千世万劫修来的,你千世万劫中,未修善法哦。(轮回使得本来无公平可谈的生命现象,有了公平的前提。)------2)【阿赖耶】的必要性。(有轮回,就必须有记录轮回的账本,账本就是“阿赖耶识”。)问:可是我也不记得前世干过什么呀?同样,我的下辈子也不会记住我干的事情呀?这不是糊涂账吗?我隔壁可爱的宝宝,三岁就被人踹死了,小宝有什么错?佛:不知不是无有,早逝不是福薄。问:你倒是给我一个惊喜!佛:惊喜就是,千世万劫的善恶之行,都被我记在小本本上了,你级别太低,没资格看到。比如短命的小宝,就是得了果位的菩萨哦。只需人间行,不留人间情哦。(“隔世报应”的说法,完美解释了众生不公平的现象。)-------3)【修行】的必要性。问:小宝是菩萨啊,真棒!那我也想看看账本,也想成菩萨。佛:修。问:修?佛:修才能跳出轮回哦!问:怎么修啊?佛:不爱!问:不爱不快乐!佛:快乐太快,极乐不败。.......(最后,佛主给出了根本的脱离之法,就是修行)------------其实,只要抓住这三个核心,就抓住了佛学体系的大方向。提炼一下,就是:1)有轮回;2)轮回有规则:3)规则可打破。打破规则,是佛学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涅槃成佛了。其他无数的教义法门,都是对这三个核心点的补充与说明。可见,佛学就是使人相信宇宙是平衡平等的。于是人就可以不争不怒不悲不喜。这其实胜过一切心理咨询。另外,在平等的基础上,佛学又主张“行善”。这个“善”字,是佛对人的唯一行为要求。同时也防止了不明佛法的人,对佛法产生误解。(有善为前提,偏也偏不到哪里)---可见,现代意义有两点:1)给予有缘人,一个不可思量的心路历程。2)告诉普通人,行善就可以了,付出总是好的,会有回报的。网友蒙面大侠对方兴未艾的意思佛学的知识体系是怎么样的?佛学有哪些现代意义?给出的答复:佛学的体系是:本体论,现象上的因果理论,实践上的方法论。意义是:抜苦予乐,离苦得乐。网友王富贵对方兴未艾的意思佛学的知识体系是怎么样的?佛学有哪些现代意义?给出的答复:简单地说,佛陀倡导四个见地(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佛陀的思想,归根结底是为解构快乐的道理。人们形形色色的生活方式终究是为了或小或大的美其名曰梦想,理想,幻想的各色欲望,当这些梦想、理想、幻想实现的时候,你便感到了快乐,当梦想破碎,预期落空,你便感到悲伤,沮丧,愤怒,恐惧等消极情绪。小的梦想实现了,又会有更大的抱负,一个欲望满足了,另一个欲望又在滋生着。佛陀试图用上述的四见地让人明白,减少消极情绪的根本方法就是减少欲望,如果没有期待,那就没有失望,如果不留恋生,必然无惧死。“四法印”便是试图论证,世间万物,生命也好,财富也好,地位也好,是如同海边飞沙一般,不定、无常,甚至经风就散的,这是既定的,无可避免(诸行无常);一切情绪,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归根结底都是由无明(不懂事物的虚幻本质)造成的,它们是苦恼的根源(诸漏皆苦);你所见所感,皆为幻觉,甚至于你自身的存在也是只是幻梦一场(诸法无我);当你透彻的理解了这些,当你不执着于无常,不为情绪所苦,不在执着于自我(我执),便能获得超脱后的平静(涅槃寂静)。网友武欣对方兴未艾的意思佛学的知识体系是怎么样的?佛学有哪些现代意义?给出的答复:作为宗教的属性佛学的知识体系当然也是认识论、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宗教的对象象和哲学的对象是基本一致的,只是工具不同。哲学适用的是所谓科学理论,宗教适用的是宗教理论工具。佛学是一种宗教理论工具,佛学的知识体系就是这些工具的总成。认识论:其他的知识体系,外部世界进行分割界定的方式是使用的外部事务性质的特征的属性归类法。,唯有佛学是由里面到外从认识事务的形态上做类分。也就是"色受想行识"。这种认识论是佛学独有的,也是佛学理论的基础。由此佛学上没有主观和客观的概念,而是在极度主观和极度客观的维度上进行了上述五个概念的划分。并由此解决了科学和其他宗教所不及的问题。世界观:无知与无偿。世界是变动的、变动的规律本身也是变动的,因此世界是本质是无偿。由此,对世界最准确的认识是无知。无知为正见,成见即偏见,偏见即邪。意为,所知道的都是过去的,当下的是不知的(因为无常),若有知(成见)即是不准确的(偏见),使用偏见会带来恶果,所以它是恶的因缘。价值观:智慧与快乐。。。。。人生观:渡往彼岸。。。。网友庄周无己对方兴未艾的意思佛学的知识体系是怎么样的?佛学有哪些现代意义?给出的答复:先从佛教认识论量理学开始,进而中观、唯识。网友冯庆对方兴未艾的意思佛学的知识体系是怎么样的?佛学有哪些现代意义?给出的答复:本来是@Fanlee 问一下,我提交的项目怎么一直是未处理状态,要如何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但看见这个问题,忽然很有诉说欲望佛教的知识体系,前面的各位都给出很详细的解说,我就不再重复了,只说说自己的一点体会,我没有皈依,不是居士,也没系统的学习过佛法,所以可能有点片面、偏激和错误,希望不要扔砖头。佛教从理论体系上可分为两大系统,即有宗、空宗。空、有一直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歧。那什么是空?什么是有?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空有是指因果的主体是否存在?佛教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可现实世界中却经常是修路架桥无人埋,杀人放火金腰带,这就和因果说发生了矛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分出了空有两大派。有宗这样解释这个问题:不是不报而是时候未到,今生未报,后世后报,也就是说作为因果的两端都是要永恒的存续的,为了理论上的解释,有宗的唯识宗发展出:第七识末那识、第八识阿赖耶识等概念。而空宗则更激进,一开始直接否定了因果,直接修心,解释说为了功德而行善,则没有任何作用,只有为行善而行善才会有功德,这才是般若(大)波罗密多(智慧)。但这样太过激进,和佛教的原始概念分歧太大。估计传教也有问题,因为人都是利益驱动的,投入就需要有回报。为此超级大牛人龙树菩萨给出了新的解释(中观派):诸法皆空,因果不空。认为所有的事物都是没有一成不变的实体或自性(无自性),一切都是因缘而生,缘消而灭。上面的解释看起来还是有点玄,用面向对象来解释一下(因为我本质就是一个程序员,虚拟机就是我观察世界的缩影):有宗的模型大概和软件中对象池的概念有点像,每次轮回就如同对象被激活,而消亡则又回到对象池中,每次激活可能都会赋予不同的皮囊(对象属性),但对象的实例号也就是第七感末那(种子)是不变的,这就是因果的承载体,并且将历世因果记录在第八识阿赖耶识(藏)中,八识有点想那个对象池,将根据对象的因果情况,来选择激活的时机。但实际开发中,没有见过那个对象池有这样的功能。而空宗的模型大体是这个样子的:在内存中每一个对象都是因为其它对象的调用(缘),才被实例化出来的,而对象实例是不会永存的,调用结束了,就会被回收。下一次在被调用,又是一个新的实例,并不保存上次实例的属性值。在这里否定了池的概念,而是每次都是从类里面重新new一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可以理解为对象就是类,类就是对象。类是清净的,无垢无染,对象的任何行为都不会改变类,即每个人的根本都是美好的,只是被因果污染了,被赋予了不同的属性。只要通过修行排除干净,就会还原干净,而成佛。这就是我对佛教的一点体会,如果错了,也别怪我。佛教的现在意义这个题目太大了,只能说一点模模糊糊的感觉:人本身就是动物的一个子类,天生脑子里就有丛林法则,一块肉你吃了,我就没有了,必须不断的竞争才能生存下去。而佛教则让我们褪去自己的皮毛,众生平等,是否也可以理解为大家互助互利。化竞争为共赢,大家别忙着尔虞我诈,而是一起把蛋糕做大,都能吃饱,而且一直能吃饱。这也就是马英九说的普世吧。另外佛教主张无常,没有什么是恒定的,也就是说我们奋斗,就会改变命运,而不是消极接受命运的安排。ps:我的项目还请看看网友项羽对方兴未艾的意思佛学的知识体系是怎么样的?佛学有哪些现代意义?给出的答复:借用佛祖传出来的原汁原味的佛法——《杂阿含经》来说明佛教修行的目的——“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受后有”。因为佛祖涅磐后,他的学术思想的继承者是上座部佛教,上座部从来不认为佛祖是什么神功异能的大法师,而是智慧深湛,品质纯正的人,传出了让人解脱的学问。后来佛教经历了几次大的分裂,已经面目全非了。例如分裂出的大众部、大乘佛教、密宗等等,把佛祖的学问篡改得不像样。例如,上座部认为大众部和大乘佛教神话佛祖,将他说成无所不能、佛法无边的怪物,是不能容忍的,所以十分痛恨大乘佛教。佛祖当年出家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老病死苦,但印度向来盛行轮回思想。轮回这种思想是印度的特产,其他文明没有这种思想。例如世界上的许多大宗教,都把这种说法视为异端,严厉禁止。佛祖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所以他就以这种思想为出发点,去探讨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他通过禅定认为:一切无常。所以,要想不死,只有来世不生。关于如何灭掉来世,他就从十二因缘入手,于是得出了他的修行目标———“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受后有”。这样的学问,是以轮回思想为基础来立论的。网友蒙面大侠对方兴未艾的意思佛学的知识体系是怎么样的?佛学有哪些现代意义?给出的答复:知识体系:1 成佛初为大菩萨说华严经,这个我不懂,大约是种种不思议超出世人耳目的境界,以及种种世出世间法以菩提心故皆是成佛资粮。2 为看中离苦了生死的人说小乘,这个我不懂,大约是种种心行禅修法门,不离于念处,入定后心力强大观察细微,观察世有漏皆苦当离,人无我了分段生死当证。外种种法生灭,内十二法流转皆是因缘故,无实。3 二转法车仑为有智慧者说般若,这个我不懂,大约是一切法皆空。有说体性,性是空性,相是空相,不离法外有空,不于空外有法。有说修证,有说证果,有说理趣。通俗的可以参考
小品般若经及现观庄严论对读, 心经内义与究竟义。4 二转多说体性,三转瑜伽行多说修证。 如解深密经说,二转了义却还有可以再说的,三转以三自性说诸法相以三无自性超越之,以及种种次第修证,是真了义,是真无争。5 与文殊师利,无论小乘大乘前中后期,说第一义。6 说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以一切众生皆如来种故,又名如来藏。这个我不懂,但佛所证悟的,离于生灭断常,譬喻说如海水一味。海水广阔无所不包,一味无不相同,所以一切众生不离佛所证悟的,如豆种生豆,无种不生,皆有成佛的基础故说皆如来种,有如来藏。佛所证悟的,离于生灭断常,非原无后有,故所得不得,所证无证。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来法身与众生之如来藏不是不同的,若不同,则不能成佛 。然也不是相同,否则已经成佛。楞伽经比喻金与金器,非同非不同。圆觉经说金矿本有金,却需要淘矿冶炼才成真金,一旦成真金不再与淤泥杂乱。比喻本有如来藏,修行离诸障碍发挥自身光明觉性,成佛后本质并没有变,但与众生却也是不同了,而且不复堕落。 譬如销金矿。金非销故有。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一成真金体。不复重为矿。另外法华经指出唯有成佛一条路,其他成就都是化城。7 密教。这个我不懂,但道理与之前的显教相同,修行上更酷吧。8 禅宗,这个我不懂,道理上参考文殊第一义和如来藏体系,修行上深心广大直来直往。当代意义:没有当代意义。学佛的意义是永恒的,亘古不变的,与时代无关。以上内容,半夜醒来,爪机手打。都是个人体会,如有错漏,务必指出,我好修改。我没有堆用过多的佛学名词,思路上也大致按照佛说法的顺序来,但有的名词还是必要的,1 方便做关键词搜索, 2 我认为要学佛之人,这些多少要了解,不知道的可以查佛学词典,不要百度知道。网友li li对方兴未艾的意思佛学的知识体系是怎么样的?佛学有哪些现代意义?给出的答复:天地不仁,以万物为臭狗。人必定无法胜天,人必定约束于自然规律。正因如此,有些人(就是佛徒啦)就想出一些让自己接受现状,融于环境的IDEA,就是佛教的奥义了。这很好啊,如果你是个不懂佛教的人,你就当是现代流行的成功学,在久远古代时空的同质投影好了。网友老汉憨憨对方兴未艾的意思佛学的知识体系是怎么样的?佛学有哪些现代意义?给出的答复:知识分子就是知识分子 既相信眼见为实 又不去做实证佛学体系可以从百度百科求~网友匿名用户对方兴未艾的意思佛学的知识体系是怎么样的?佛学有哪些现代意义?给出的答复:建議閱讀 凈空法師 的《認識佛教》,真正是一本利益終生的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盖亚假说认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