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建造航空母舰 战列舰战列舰

中有没有哪国造的 
战列舰上装载战机但是火炮还保留的???
1.二战中的战列舰上很多都搭载水上飞机,为战列舰主炮提供炮兵校正,并担负侦察作用。
如:大和级有6架浮筒式水上飞机,舰内机库在后主炮前的上甲板、中甲板的中部位置。其前半部有个梯形的区域,在此区域两侧可放置零式战斗机、水上观察机各3架。槽两侧设有与上甲板同高的舷台,舷台上有舰载机的发射装置。此外,舰尾还有起倒式起重吊放装置等。
日本的伊势级也曾被改为所谓的相关信息战舰。这两艘建于1915年的老东西,1943年9月被改装成航空战舰。拆除了中后部的四座炮塔,铺装航空甲板,搭载22架水上飞机。做了类似改装的还有最上号重巡洋舰,因在中途岛战役受重创入坞修理,顺便改造为航空巡洋舰。“最上”号在本土修理了大半年,并拆除了后部炮塔改装成航空巡洋舰,搭载11架水上侦察机。
2.二战早期的一些航空母舰还保留了火炮,有些装备的还很多。这是战列舰时代留下的思想。但后来证明航空母舰不能进行有效的炮战,1942年以后,航空母舰基本就只装备高射炮了。
最典型的是“列克星顿”号。它有8英寸炮8座,40mm高射炮...
1.二战中的战列舰上很多都搭载水上飞机,为战列舰主炮提供炮兵校正,并担负侦察作用。
如:大和级有6架浮筒式水上飞机,舰内机库在后主炮前的上甲板、中甲板的中部位置。其前半部有个梯形的区域,在此区域两侧可放置零式战斗机、水上观察机各3架。槽两侧设有与上甲板同高的舷台,舷台上有舰载机的发射装置。此外,舰尾还有起倒式起重吊放装置等。
日本的伊势级也曾被改为所谓的相关信息战舰。这两艘建于1915年的老东西,1943年9月被改装成航空战舰。拆除了中后部的四座炮塔,铺装航空甲板,搭载22架水上飞机。做了类似改装的还有最上号重巡洋舰,因在中途岛战役受重创入坞修理,顺便改造为航空巡洋舰。“最上”号在本土修理了大半年,并拆除了后部炮塔改装成航空巡洋舰,搭载11架水上侦察机。
2.二战早期的一些航空母舰还保留了火炮,有些装备的还很多。这是战列舰时代留下的思想。但后来证明航空母舰不能进行有效的炮战,1942年以后,航空母舰基本就只装备高射炮了。
最典型的是“列克星顿”号。它有8英寸炮8座,40mm高射炮36座,1.1英寸高射炮20座,20mm高射炮最多52座,火力和重巡洋舰相当。同时它还有80--90架飞机。
其他答案(共7个回答)
战列舰.22架飞机分别为11架水上侦察机和11架"瑞云"水上侦察/俯冲轰炸机,组成634航空队."瑞云"11型(E116A1)水上侦察/俯冲轰炸机可搭载1枚250千克炸弹和2枚60千克炸弹,是当时世界上一流的万能水上飞机.
下图是"日向"号航空战列舰
二战时期后期日军将伊势、日向两艘战列舰的两座后主炮塔拆除,改造为飞行甲板,保留八门356mm主炮,称之为航空战列舰。“伊势”号的改装工事在吴港工厂于1942年12月到次年9月为止,“日向”号的工事在佐世保工厂于1943年5月到11月为止实施,所有的物资流用了决定下马的大和四号舰原定使用的部分,整个工事进展还算顺利,但是改装完毕以后计划搭载的彗星生产没有能来得及跟上,因此只能暂时使用新型瑞云式水上轰炸机(E16A)。但是实际的情况却更为糟糕,连瑞云的开发研究也搁浅。虽然在44年5月1日,这两姐妹被编为由原来担任过“日向”号舰长的松田千秋少将任司令官的第四航空战队,但是没有飞机的母舰结果没有赶上日本海军期待以久的大决战:阿号作战。这次大决战的结果以“马里亚纳火鸡大捕杀”而在战史上留了名,日本海军的航空力量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即使是祈愿日军武运的Z字旗也随着新型航空母舰“大凤”号一同葬身海底。对于伊势姐妹来说,战役的结果使它们得到舰载机的希望变得更加渺茫。经过努力,在日总算是勉强拼凑了彗星和瑞云合计35架,在岩国基地编成了634航空队准备作为第四航空战队的舰载机。但是就是这些飞机,也在被日本人宣称为大胜利的台湾航空战和菲律宾战场上消耗殆尽!所以这两艘战舰也就没有什么舰载战机了。不过二战时期大型舰只基本都有几架侦察机。
各国在计划中没有建造出来的战列舰,最神秘的是纳粹德国的"Z计划"----"兴登堡"级战列舰--与纳粹海军复兴息息相关:
纳粹德国的"兴登堡"级战列舰...
论最大 那么当然是日本的大和级战列舰了 500MM的主炮9门 满载排水量70000吨
论战功 那么就是美国的衣阿华级战列舰了 密苏里号也是衣阿华级中的一艘~
这个问题我以前回答过,转一下吧.
这都是《华盛顿海军条约》闹的。
1.根据当时英国人和法国人(黎塞留级)的统计,海战中80%的有效炮击都是由前主炮...
主要是船型的问题,排水型船因为阻力的原因一般都只有这个速度了。
海军多数情况下只挂自己的军旗和海军旗;全世界都是这个规矩.军旗挂在主桅上,海军旗挂在舰尾.各国的海军旗可以和国旗式样相同, 如美国,也可不同;多数是在国旗图案的...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基本内容/航空战列舰
航空战列舰是战列舰与航空母舰的结合,大多是前方舰体是战列舰而后方有阔大的飞行甲板去停泊直升机或水上飞机。虽然在20-30年代有一些国家提出过蓝图,各国历史上没有规划建造过航空战列舰,只有伊势级两艘航空战列舰改造完工,而日本帝国海军的官方纪录中它们是战列舰。在太平洋战争末期,日本联合舰队的序列之下加入了两艘独特的战舰,它们有着日本战列舰所特有的塔式桅楼,装备着8门巨炮,而同时却在艉部铺着平坦的飞行甲板。这两舰便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航空战列舰∶“伊势”和“日向”号。伊势号航空战列舰“伊势”和“日向”号原来是作为日本最早的国产超无畏战列舰扶桑级的第三、第四号舰而计划建造的。“扶桑”是古来对日本的美称,以此来冠其名,可见日本军方对它们报以何等的期待,然而,当时日本的造船工业以及设计能力虽然已经日趋成熟,但若要设计生产世界最高水准的超无畏舰还显得不足,该舰被要求装备当时世界最强的双联14英寸主炮六座,排水量也达到了29300吨。这种不顾实际的“造舰大跃进”也无情地遭到了事实的严厉惩罚。当扶桑级的二号舰“山城”摆上船台没有过多久,日本技师们就发现了“扶桑”号存在有重大的缺陷。所有的问题可以说都是由硬塞在舰体中央的第三、第四两座炮塔所惹出来的,首先是夹在这两座炮塔中的烟囱给射击指挥会带来麻烦,分别配置的弹药库的搭载量会有限制,射击产生的气浪会给上层建筑带来破坏,更麻烦的是,由于主机舱中间又插入了炮塔,这样不光限制了轮机舱的空间,使大型锅炉难以搭载,还要迫使其主防护带延伸,加重了防护的负担。这样,设计人员必须在速度和防护上作出抉择,结果,这艘日本所寄予厚望,耗费了巨资,倾注了全部技术力量的超无畏战列舰航速只能勉强达到23节,最大装甲也只得被施以12英寸,不管在机动性还是防护性方面都不能满足要求。结果,不单是“扶桑”号,连船台上因工期已经展开而来不及加以多少修正的二号舰“山城”也一样,尚未完成便被贴上了“次品战列舰”的标签!由于“扶桑”号的问题,以及日德兰海战对以后军舰设计所带来的影响,再加上日本的海军预算迟迟跟不上,难产的“伊势”和“日向”号总算是得到了若干改良的机会,然而,由于预算方面的制约,还是不可能从根本上重新设计来根治缺陷,只好作为改扶桑级而打了几个补丁而已。日向号航空战列舰主炮“伊势”和“日向”也不例外地通过形形色色小改装、大改装,逐渐改变自己的面貌,塔楼也越来越粗壮。尤其是年,两舰所进行的一次以更换主机为中心的改造工事,其排水量猛增到了36000吨,新安装的80000马力汽轮机使这些腿脚不利索的巨舰们也达到了25.3节的航速。当然为了使航速提高,光改良主机是不够的,这两舰的舰艉被延长了8米,显得几分苗条了的体形更利于航速的提高,同时被延长的部分也被安装了一部弹射机,用于3架水上侦察机的运用。原来问题严重的部分副炮也被拆除,留下的也进行了提高仰角的改装。除此以外,还全面提高了原来单薄的防空火力。这两艘军舰就在这个状态下步入了太平洋战争的战场。中途岛海战的结果对于以后日本海军战略所产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日本海军当局彻底调整了造舰计划。为了弥补航空母舰的不足,他们除了新建以外,还想方设法从现有的各类舰艇寻求其改造成航空母舰的可能性,连一直被当作舰队决战的主力∶战列舰也包括在内。由于正好“日向”号五号炮塔受损,讨论的结果,伊势级便被作为改装为航空母舰的首要候补。但是,如果将其彻底改为一艘长210米,宽34米,载机54架的正规航空母舰,工期少说也要一年半!而且,改造工程复杂,在战时本身船坞就为修修补补忙得不亦乐乎的情况下,一年半时间是难以接受的。最后得出的解决方案就是将其改装为半骡子半马的“航空战列舰”。就这样,当时瑟斯顿爵士的梦想就在这阴差阳错下化为了现实。“伊势”和“日向”两舰自从诞生以来,便一直不断地被进行着改装,然而这次改装却是一次“突变”,这两舰摇身一变,成了一种奇特的“四不象”!原来也许将会默默无闻的“问题战列舰”也在世界造舰史上留下了一丝异彩。根据牧野茂技术大佐和福井静夫技术少佐合编的《海军造船技术概要第五分册》所记载的,作为航空战列舰,飞行甲板和机库的设置成了这次改建的重点。为了保留其作为战列舰的机能,至少需要6门主炮,因此最初计划保留其1-3号炮塔,但是以后在设计过程中发现,即使保留3号炮塔,其空间也不会有什么使用价值,相反还会给设计工作带来麻烦。因此,最后决定仅仅拆除最后两座炮塔而设置飞行甲板。起飞用弹射器设置于后部桅楼前部的两舷,其上部与飞行甲板同高。由于这要比一般军舰的弹射器高出许多,因此4号炮塔如果要进行低仰角射击将会受到限制,炮战时,必须将弹射器转向斜后方。飞行甲板长70米,前部宽29米,后部宽13米,甲板上设有移动飞机用的3条轨道和12个转向盘,为了不至于影响甲板上的作业和交通,所有轨道和转向盘保持与甲板同高。舰载机计划使用高速远航程的十三式舰上轰炸机,也就是彗星式俯冲轰炸机,为了适应本舰的搭载以及能运用于弹射器,专门将原型的起落架作了改进,定型为彗星22型(D4Y1改)。而实际采用过的是改装金星62型(1560hp)空冷引擎的慧星33型(D4Y3)。当然一旦起飞,飞机不可能在伊势这样窄小的甲板上降落,只得利用其他航空母舰或者陆上基地。平时在弹射机上有两架飞机待命,飞行甲板上再通过系留装置停驻11架飞机,这13架全部起飞以后,再从机库里用搬运车将飞机运到升降机提上甲板,被提上甲板的飞机首先被送到艉部,再由后方的转向盘运到两舷的轨道,通过中央轨道的飞机可以通过前部的转向盘移动到Y字型的分歧轨道,最后分运到两舷的弹射器。这种弹射器每隔30秒就能射出一架飞机。为了将飞机运上军舰,在左舷后部设置了一台4吨起重机。机库长40米,前部宽20米,后部宽11米,高6米。为了使机库工程简易化,机库侧壁不施装甲而使用普通造船钢板,采用全焊接来建成。机库内设有轨道,前部两舷可以各容纳飞机4架,后部的中央再1架,共计可以容纳9架飞机。作为防火对策,库内采用了和航空母舰相同的泡沫和二氧化碳灭火装置,所有的通风管被集中于一处,被导向两舷排放,管道被设计成即使在机库内中弹,气化的燃料也不至于流向机库下部的生活区、发电区等其他部门而造成损害蔓延的结构。管道的排放部设有阀门,必要时可以关闭。同时,还吸取了中途岛的教训,规定不得在库内为舰载机装载炸弹和加油,燃料和弹药必须在甲板进行补给。航空武器库设在原来的五号主炮塔用的弹药库,一般搭载全机3次出击所必要的500公斤普通炸弹44个,250公斤普通炸弹22个等武装,这些武器通过扬弹筒穿过机库运到飞行甲板,扬弹筒使用高张力钢,具有一定的防火防弹片功效。这个扬弹筒还通到航空武器库以下的25毫米机关炮弹库、弹射器用火药库等,兼用于这些物品的搬运。原来六号主炮塔用的弹药库被改为航空燃料库,可以装载供全机三次出击所必要的轻油76吨,容量是111立方米。油库的周围设有防御用的夹层,还拥有燃料补给的泵室和管制室。由于空间有限,本舰无法使用一般航空母舰采用的电动升降机,而只能使用比较小型的水压升降机,升降机长12.1米,前部宽12.1米,后部宽6.6米,呈倒凸字型,在机库里搭载上飞机运到甲板仅需要20秒钟。除了航空设备,这次改装的又一个目标是防空火力的增强。改装时首先拆除了所有的副炮,并将127毫米高射炮倍增至8座16门,在原来的后部副炮弹药库的位置上设置高炮弹药库及其扬弹筒,以前的副炮指挥所也被改为高炮指挥所。25毫米双联机炮也被改为新型的同口径三联炮,而且数量也猛增至19座57门,原来的前、中部副炮弹药库以及5号主炮弹药库的一部分被用来作为25毫米机炮的炮弹库。原来的5、6号主炮塔开口部,被复盖上了150毫米以及25毫米的两重防护钢板,副炮的炮廓装甲板被撤去,换之以18毫米的钢板。其他主要改装点是,以水泥强化了操舵室的防御,并新设了位于后部中甲板,配置有柴油机驱动的油压泵和人力油压泵的预备舵机室,以及位于原来五号炮塔位置后部操舵室。还利用原定装备在大和级四号舰的150000千卡涡轮冷却机一台,作为后部居住区的冷气供应。在上一次大改装时,由于增加了填满水密钢管防鱼雷隔舱而吃水变深,为了让干舷部的装甲带浮出更多,当时采用了减少燃油的方法。由于减少了两座炮塔,这个问题也相对缓和。为了增加燃料以及调整吃水,在原来第五、第六号炮塔弹药库下面增加了新的燃料舱,使其航程延长至9449海里(16节航速下)。在机库前部包括后桅楼底层,安装了机械室通风筒、居住舱、飞行科和整备科的仓库,最后在主桅楼顶端,正式装备了战列舰最初的对空警戒雷达。“伊势”号的改装工事在吴港工厂于1942年12月到次年9月为止,“日向”号的工事在佐世保工厂于1943年5月到11月为止实施,所有的物资流用了决定下马的大和四号舰原定使用的部分,整个工事进展还算顺利,但是改装完毕以后计划搭载的彗星生产没有能来得及跟上,因此只能暂时使用新型瑞云式水上轰炸机(E16A)。但是实际的情况却更为糟糕,连瑞云的开发研究也搁浅。虽然在44年5月1日,这两姐妹被编为由原来担任过“日向”号舰长的松田千秋少将任司令官的第四航空战队,但是没有飞机的母舰结果没有赶上日本海军期待以久的大决战:阿号作战。这次大决战的结果以“马里亚纳火鸡大捕杀”而在战史上留了名,日本海军的航空力量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即使是祈愿日军武运的Z字旗也随着新型航空母舰“大凤”号一同葬身海底。对于伊势姐妹来说,战役的结果使它们得到舰载机的希望变得更加渺茫。经过努力,在日总算是勉强拼凑了彗星和瑞云合计35架,在岩国基地编成了634航空队准备作为第四航空战队的舰载机。但是就是这些飞机,也在被日本人宣称为大胜利的台湾航空战和菲律宾战场上消耗殆尽!即使不缺乏飞机,试航中还是发现了不少的问题。一般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时候,军舰将会以30节左右的速度顶风疾驶,然而,这两姐妹作为航空战列舰,多少还有着几分战列舰的容貌,前有巍峨的桅楼和巨大的炮塔,平时看起来威风凛凛,但是一旦要起飞飞机,这些都会成为挡风的累赘。更何况烟囱的排烟会挡住视线,如果主炮发射,结果更是灾难性的,隆隆的巨声会带来剧烈的震颤,伴之以浓烈的炮烟和强劲的气浪,不用说会影响起飞,即使对于停放的飞机以及各种航空设备都会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更严重的问题是,由于飞机不能在伊势级窄小的甲板上降落,虽然可以使用水上飞机,用起重机回收,虽然可以降落于其他航空母舰或机场,但是使用效能显然会大大地降低,活动行动上的限制也会大大地增加。同样的,即便是作为战列舰,其炮火的运用还是要受到各种限制,据有关资料统计,改装以后的炮战能力,下降到了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左右。而且后部的机库没有装甲,虽然有一定的防御对策,但是根本不堪重炮炮弹的打击。可见,不管是作为战列舰还是航空母舰,都发挥不出令人满意的性能。其建造宛如想同时追逐两只兔子,到头来连一只也不能抓获。这样的军舰,终于开赴了它们最初的战场。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3次
参与编辑人数:3位
最近更新时间: 00:25:29
认领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下列建造完工没有建造完成的战列舰中,究竟谁具备最强大的战斗力呢?
1.苏联的"苏联"级战列舰
2.德国"兴登堡"级战列舰(H42,H44)
3.日本"大和"级战列舰
4.英国"狮"级战列舰
此外我还想知道,是否有个英国战列舰建造计划叫"耳他"计划
当然是H44了 近10W的排水量 巨舰中的巨舰
另外美国计划建造的蒙大拿也不弱 武藏号一炮没打就被沉了还拿出来说.
马耳他计划是英国计划建造的超级航母.
其他答案(共2个回答)
母舰,四号舰(111号舰)在1940年11月动工,于1942年3月停工。
大和级战列舰舰体长宽比为6.76:1,为主炮射击提供了稳定的平台并尽可能缩短了重装甲覆盖的...
当然是大和了
大和级战列舰是日本设计建造的的战列舰,历史上该级舰艇计划建造四艘,建成了两艘。
1934年日本以太平洋彼岸的美国为假想敌制定了新的国防方针。1936年日本退出伦敦海军限制军备的谈判,日本海军明确提出在西太平洋海上截击假想敌美国海军舰艇编队的战略。日本海军在主力舰的数量方面无法同美国海军抗衡,决心以单舰的威力来抵消对方在数量上的优势。新型战列舰的设计任务开始于1934年。1937年日本海军制定了"03舰艇补充计划",确定建造2艘大和级战列舰:大和号与武藏号。一号舰“大和”号日开工,二号舰“武藏”号日开工。在建造过程中日本采取了极为严格的保密措施,使得各国海军很长时间里无法掌握到大和级战列舰的正确情报。另外,根据"04舰艇补充计划"开工的该级三号舰“信浓”号于1942年在建造中改建为相关信息母舰,四号舰(111号舰)在1940年11月动工,于1942年3月停工。
大和级战列舰舰体长宽比为6.76:1,为主炮射击提供了稳定的平台并尽可能缩短了重装甲覆盖的面积;舰艏上部明显前倾并大幅度外张,其前甲板内侧的细腰部呈内凹的曲线状,其形态与美海军的依阿华级战列舰相似。采用球鼻艏配合船体良好的线形设计,使舰体的减阻性能十分优良,以15万匹马力的主机功率使航速超过27节;设计独特的操舵机构使其庞大的船体回旋性能并不显得笨重。舰艉露天甲板之下有容纳舰载飞机的机库与舰载小艇的舷侧隧道状艇库。大和级的舰桥为日本特色的塔式舰桥,高达45米。舰桥之后是单烟囱,容纳通向各锅炉的烟道,烟囱尽量向后倾斜远离舰桥,以避免排烟影响舰桥工作。大和级战列舰以其装备的9门460毫米口径巨型主炮闻名于世,是当时口径最大的战列舰主炮,炮身重165吨,主炮炮弹重1460千克,三联装主炮炮塔的旋回部分重约2700吨,相当于当时大型驱逐舰的排水量。在舰桥之前的前甲板呈背负式布置两座主炮塔,舰体后部布置一座主炮塔。4座三联装155毫米口径副炮是最上级重巡洋舰改装时拆卸下来的。防御能力薄弱的副炮塔与主炮塔相邻,弹药库距离过近,一旦中弹损害容易波及主炮弹药库,为此后来还专门强化了防护措施。大和级重视防护,是当时防御装甲最厚重的战列舰,按照设计要求,舰体防御装甲能承受自身460毫米口径火炮在2万-3万米距离上的打击;两层水平装甲厚度合计超过25厘米,能承受800公斤航空炸弹的攻击;在甲板的烟囱开口处使用38厘米厚的蜂巢状装甲;水下防护能力按照能够承受400公斤TNT爆炸当量的标准设计,其要害部位的装甲防护可谓是面面俱到。大和级战列舰是名副其实的是历史上最大的,主炮威力最强、装甲最厚重的战列舰,号称世界第一战列舰。
日“大和”号竣工并被编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1942年2月接替长门号战列舰作为日本联合舰队旗舰,1942年6月参加了中途岛海战。日“武藏”号竣工。大和级战列舰虽然威力巨大但生不逢时,恰逢战列舰的主力舰地位开始被航空母舰所取代的时代,并且日本海军将其当作最后决战的王牌未经许可联合舰队不得轻易动用而很少出战。1944年6月马里亚纳海战中,“大和”与“武藏”编入机动部队掩护航空母舰,但是面对美国海空军的优势无所作为。1944年10月莱特湾海战中,“武藏”号在菲律宾锡布延海域遭到美军飞机攻击,被19枚鱼雷和17枚炸弹击中后沉没,“大和”号被多枚炸弹击中受伤。日“大和”号作为第二舰队旗舰开赴冲绳岛海区,企图对登陆盟军进行自杀性特攻,途中在日本九州岛鹿儿岛西南海域遭到美军航空母舰舰载机群集中攻击,被10枚鱼雷以及24枚炸弹命中,倾覆过程中发生爆炸沉没。
“大和”号战列舰 
日本海军超级大型战列舰。同型舰为“武藏”号。
1937年11月在吴港造船厂动工建造,日服役。曾担任日本联合舰...
所谓在新兴里歼灭的美军第7师31团全部即北极熊团被全歼早被确认是误判了。
当时是由在长津湖地区位置还相对比较集中的第31团第3营、第31团第2营(缺E连,...
战列舰也称主力舰、战斗舰,是一种装备强大火炮武器及装甲防护最强的大型水面战斗舰只。战列舰历史悠久、作战威力强大,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初,一直是海上舰艇编队的核心...
当然是H44了 近10W的排水量 巨舰中的巨舰
另外美国计划建造的蒙大拿也不弱 武藏号一炮没打就被沉了还拿出来说.
马耳他计划是英国计划建造的超级航母....
1.基洛夫级 ----头脑发热的畸形产物,所谓的强大进攻靠直升机中继制导,而防守又没有抗饱和攻击能力。貌似强大,其实脆弱
2.提康德罗加 ---装备宙斯盾...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美国在二战中曾经想建造的蒙大拿级大型战列舰
我的图书馆
美国在二战中曾经想建造的蒙大拿级大型战列舰
美国在二战中曾经想建造蒙大拿级战列舰于年完成初步设计。蒙大拿级战列舰原本是美国海军为对抗日本的大和级而建造,预定排水量达到70000吨,装备406mm50倍口径主炮三连装4座(前2后2配置),406mm50倍口径主炮是美国海军为了对抗日本大和级460mm45倍口径主炮所设计的,拥有39公里的射程(而大和的460mm倍口径45主炮射程41公里),在缩小射程的差距下,蒙大拿级可以以较为坚固的舰身及较快的发射速度取得炮战的优势,加上沿用新型的雷达火控系统,蒙大拿级有击败大和级的本钱。然而超大的设计却带来了致命的缺陷,那就是他巨大的舰身对巴拿马运河来说,实在是太宽了,这使得蒙大拿级要从大西洋转移到太平洋或从太平洋转移到大西洋,必须绕南美的合恩角,这样太浪费时间了。加上海战的主力已变成了航空母舰,美军需要建造更多的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为了节省资源和人力,因此蒙大拿级的建造在1943年画上了句号,全部停止建造。 由于美国有用州名命名战列舰的习惯,但蒙大拿州市唯一一个没有用同名战列舰的州。(南达科他级的“蒙大拿”也没有建造成功。) 设计人员最初希望将蒙大拿级的标准排水量限制在45000吨。但是,美国海军决定不再限制排水量,对于舰体宽度不得超过33米的限制(为了通过“巴拿马”运河)也被取消。到1940年夏,美国海军决定建造五艘蒙大拿级战列舰,实际上直到1941年3月才最终确定了技术性能。此时,蒙大拿级已经被设计成标准排水量60500吨,满载排水量70500吨,舰长281.9米的超级巨舰。大和级的设计标准排水量为62315吨,满载排水量为68200吨,舰长263米。蒙大拿级如果建成将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战列舰。 蒙大拿级的设计重点是强大的火力。出于射速、火力密度、后勤等方面的考虑,该舰采用四座50倍口径406毫米三联装炮塔。很多读者会有这样的疑问:大和级装有460毫米主炮,蒙大拿级的火力处于劣势。实际上并非如此,由于美国的火炮制造技术比较先进,虽然蒙大拿级主炮口径比大和级小了2英寸(约51毫米),但是两者的穿甲威力差距并不大。美国406毫米主炮穿甲弹重1225千克,可在27432米距离上击穿381毫米厚的垂直钢装甲,在18288米时穿甲威力为521米。但是蒙大拿级在火力密集上占有优势——每分钟主炮发射穿甲弹重量约达29.4吨,而大和级仅为19.71吨。况且“蒙大拿”有四座主炮塔,而大和级只有三座,在射击的灵活性上蒙大拿级也占上风。 蒙大拿级的副炮采用新研制的54倍口径127毫米双联装高平两用舰炮。该炮的炮弹重量、初速、射程、射高双依阿华级的38倍口径127毫米双联装炮都大提高。但是由于蒙大拿级建造工作终止,这种双联装舰炮也停止研制,改为研制54倍口径127毫米单装舰炮,并于1945年秋开始装备三艘中途岛航空母舰。 蒙大拿级的防护能力也是美国历史上最强的。此前的南达科他级和依阿华级能够抵御45倍口径406毫米主炮发射的重量为1.016吨的穿甲弹。因而舷侧装甲带在水浅处的厚度为409毫米,比依阿华级厚100毫米,倾斜角为19°。水线下的舷侧装甲带厚度为上端183毫米,下端25毫米。在水平防御方面,该级舰的第一甲板和第二甲板装甲厚度大幅增加,使甲板总厚度达到263毫米,而大和级仅为200毫米。为了进一步提高动力舱室的防护性,蒙大拿级的八座锅炉与涡轮机都采用了独立的隔壁舱室,抗浸水能力大幅提高。同时,为了减轻动力装置的重量,蒙大拿级的主机功率为172000马力,比依阿华减少了40000马力,航速也降为28节。但是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蒙大拿级的建造计划于1943年被美国海军放弃。 总的看来,美国凭借其强大的工业能力,在战列舰建造竞赛中抢得了上风。在二战中,美国共有三级战列舰(北卡罗莱纳级、南达科他级和依阿华级)总计10艘建成服役。同期的英国海军只建成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五艘(“前卫”号战舰于1946年服役),日本则只建成大和级战列舰两艘,该级第三艘“信浓”号被改建这航空母舰,第四艘编号为“111”号未能建成。从整体上看,美国末代战列舰的研制采用了“小步快跑”式的渐进发展的模式。依阿华级战列舰是其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由于蒙大拿级建造计划终止,依阿华级才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强的战列舰。  &各舰概况&BB-67 蒙 大 拿& 号 设计于日,日取消&BB-68 俄 亥 俄& 号 设计于日,日取消&BB-69 缅  因&& 号 设计于日,日取消&BB-70 新罕布什尔号 设计于日,日取消&BB-71 路易斯安纳号 设计于日,日取消      蒙大拿级战列舰性能数据:  舰长:282米  舰宽:37米  吃水:12米  最大排水量:73500吨  满载排水量:70965吨  设计排水量:60500吨  功率:四轴172,000 马力  速度:巡航15节,全速28节  续航力:15000海里/15节  载油:7500吨  锅炉:8个巴布科克及威尔科克斯锅炉  电压:565PSI  装甲:(暂缺)  主炮:4座三联装406毫米火炮(二前二后)  副炮:10座双联装5英寸火炮(五左五右)  高射炮:10座四联装40毫米速射炮,56门20毫米速射炮  舰员数量:标准115名军官,2240名舰员;旗舰时189名军官,2789名舰员
作者:刘扬
自20世纪30年代初叶起,已经跻身于世界海军强国之列的日本帝国开始在太平洋地区向美、英挑战。1934年1月,日本修改帝国国防方针时,正式把美国列为假想敌。1936年6月再一次修改国防方针时,明确提出对美截击战略。日本帝国海军为确保在西太平洋地区对美作战的战略是,开战初期即须消灭美远东海上主力,摧毁或者夺取美海军赖以活动的基地,进而歼灭由美本土前来增援的舰队。为此,日海军选择小笠原群岛以西海域作为预定海上决战战场,并组建以战列舰为核心的海上打击力量,在海上截击美国舰艇编队,在此作战指导思想下,日海军认为,无法在战舰的数量方面,同美海军抗衡,因而企图以单艘战列舰的威力优势来抵消美海军在数量上的优越地位。与此同时日本与英美等国在伦敦海军会议上限制海军军备的谈判正在逐渐趋向破裂。1936年,日本拒绝在新的伦敦海军条约上签字。1937年确定建造3艘大和级战列舰,这就是“大和”号和“武藏”号,中途岛海战后,日本决定将正在建造的第三艘大和级战列舰“信浓”号改建为航空母舰。  设计方案  日本是一个工业基础相对薄弱,资源匮乏的国家,日本在战舰数量上根本不可能与工业基础雄厚,资源丰富的美国竞争。日本海军预计,美国海军建造的战列舰舰艇宽度由于巴拿马运河的限制,将搭载406毫米(16英寸)口径舰炮。按照其明治时代以来“数量不足,质量弥补”的方针,日本海军开始准备建造搭载460毫米口径主炮的超级战列舰。日本早在1916年就试制过460毫米口径舰炮,1920年又制造过480毫米口径火炮,具有一定的经验。  1934年10月,日本海军军令部对海军舰政本部正式下达了新式战列舰的设计任务,要求新舰装备460毫米口径主炮8门以上,155毫米口径副炮12门(四座三联装),或者200毫米副炮8门(四座双联装),最高航速30节以上,舰体防御装甲能够承受自身主炮在米距离上的打击。由舰政本部第四部福田启二大佐负责整体设计,由平贺让造船中将负责技术指导,从日至日,先后提出23个设计方案(A-140—A-140F5)。最初的A-140方案,新战列舰正常排水量69,500吨,长294米,主机输出功率20万轴马力,最高航速31节,续航力8,000海里/18节,3座3联装9门460毫米主炮和英国的纳尔逊级战列舰布局一样,集中配置在前甲板。最终,日本海军决定采用了两座三联装主炮塔配置在前甲板,1座三联装主炮塔配置在后甲板的设计。被认为是最佳的战列舰主炮配置方式。  在新舰的各种设计方案中,动力装置都计划要使用蒸汽轮机和柴油机并用的混合动力。由于日本海军安装了柴油机的大鲸号潜艇母舰故障率较高,最后放弃了这一计划,在最终的A-140F5方案中只采用蒸汽轮机。  建造经过  日本海军在1937年制定了军备补充计划(即03计划),正式决定建造2艘A-140F5号方案舰(当时称为1号舰和2号舰)。日,1号舰开始在吴海军工厂动工建造。  日本造船水平自明治维新以来不断提高,到了昭和时代,日本已经成为世界造船大国之一,但是日本岛国资源贫乏,科技实力与英美仍存在相当的差距,而且还处在战争条件下(日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日本仍然不惜代价建造空前强大的战列舰。日本耗费巨资为其造船工业增添大量新式设备,从德国购进了15000吨水压机(一说16000吨)以及3台70吨酸性平炉(据资料,这些设备一共花了1000万美元),从而能够制造出包括650毫米厚装甲钢板(为大和主炮炮塔使用)在内的大型锻造件。并且特意将吴海军工厂的船坞加深了1米。  在制造主炮时,日本遇到的一个重大难题便是如何保证高膛压条件下主炮炮身能具备足够的强度。1920年试制的480毫米舰炮便是由于强度不足而在试射中报废,460毫米舰炮在减装药的情况下勉强通过试射。吴海军工厂舰炮部采用了新的火炮自紧技术。通过内压增强炮身的强度。用这样的方法制造出来的炮身在试射中取得了成功,其身管寿命达200-250发。  1号舰1939年5月-10月,锅炉安装完毕,9月-11月,主机安装完毕。日,1号舰被命名为“大和”,这个名字来自古代日本畿内五国的大和国,也是日本人对自身民族的称呼。日大和号下水。建造中的大和为了保密,造船厂执行着严谨的机密管制,在能俯视造船厂的地方都加上围板。  下水后的大和舰开始舾装工程,到1941年7月,该舰主炮已经安装完毕。从10月16日起,大和舰开始试航,10月22日,在宿毛湾以153,553轴马力的动力输出达到了27.46节的航行速度,试航获得成功。11月1日,大和舰首任舰长高柳仪八海军大佐到任。12月7日,大和舰进行了首次主炮射击(主炮开火的声音连海边城市里的居民都听到了)。同时,日本联合舰队派出以6艘航空母舰为核心的舰队向美国夏威夷进发,在12月8日凌晨(当地时间为12月7日),这6艘航空母舰上起飞的舰载机突袭了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基地珍珠港。这一行动在宣告太平洋战争爆发,在这一天,大和舰结束了试航。日,大和舰正式竣工,入吴镇守府船籍,并被编入日本联合舰队。  大和舰的舰型  为了尽可能的缩短装甲带并为主炮射击提供一个比较稳定的平台,排水量近73,000吨的大和舰舰体长宽比设计成6.76:1,为了凭借15万轴马力(只相当于当时一艘日本重巡洋舰的最大输出马力)的动力获得27节的航速,日本海军舰政本部从1935年开始,经过长期水池试验,前后提出40多个不同的船模,从中最终确定了舰型。  大和号舰艏水线以上部分明显向外前倾,舰艏前端成半圆形,其两舷大幅度外张,借以减少舰艏上浪。舰艏水线以下部分采用球鼻艏,其位置在水线下约3米处,和尖削型舰艏相比,这种新构型可以减少8%的兴波阻力,同时节省了30吨左右的排水量。在球鼻艏内装有零式水下听音器,可以探测敌方潜艇的活动。这种舰艏和美国依阿华级战列舰舰艏很相似,但大和的球鼻艏向前突出成一个球形,而“依阿华”的则与水线以下舰艏保持平齐,两相比较之下,大和舰的球鼻艏外观更接近于现代,而效能更明显。  大和舰舰艏内侧的细腰部却呈内凹的弧形,其减阻性能更为优良。这种外形和“依阿华”级同样非常相似,但“依阿华”级舰艏的内侧曲线延伸到舰体中部以后就变得平直了,而大和舰的内侧曲线则呈弧线一直延伸到了舰艉,实际效能也更为优越。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差异,原因是“依阿华”级受到巴拿马运河33米宽度的限制。  大和舰舰艉水线以上高6.4米,与舯部舷水线以上高8.6米相比,其舰艉低陷。由这个地方可以通往大和舰的舰载机机库,舰载机在吊装之前就暂时停放在这里。舰内机库在后主炮之后的上甲板、中甲板的中部位置。可放置零式战斗机、水上观察机各3架。槽两侧设有与上甲板同高的舷台,舷台上有舰载机的发射装置。此外,舰尾还有起倒式起重吊放装置等。另外在舰艉两舷侧还有安放舰载小艇的隧道状艇库。  在大和舰的舰艉处安装有前后配置的半平衡舵,其主舵面积为46平方米,副舵面积为16.5平方米,两舵之间距离15米,副舵对主舵起辅助作用。一般来说,两舵并列的平衡舵,一旦被鱼雷命中,容易同时损坏。大和舰的舵效非常明显,其战术回旋直径仅为640米(航速26节状态),而这一优势对在战列舰炮战中占领有利阵位有着很大的作用。  大和舰的舰桥高45米(从龙骨处算起),从远处看去宛如一座高塔,在其顶部装有主炮观测所(内置98式方位盘)和15米大型测距仪,向下依次为防空指挥所,昼战舰桥,作战室,舰长休息室,罗经舰桥(夜战舰桥),第二海图室,司令塔。在舰桥内部装有直通式电梯。从外形来看,大和舰舰桥侧面积310平方米,正面面积却只有159平方米,仅相当于侧面积的一半,其迎风阻力比较小。  “大和”号采用单烟囱,各锅炉的烟道均曲折向后,与烟囱的某一部分相接。烟囱也尽量向后倾斜,以避免排烟影响舰桥工作。为保证舰体烟囱开口部的安全,在开口部装设一种蜂窝状板,厚380毫米,上面有直径180毫米的许多小孔。有孔面积是无孔面积的55%,另外在烟囱前面的倾斜部及侧面装有50毫米厚的防护甲板。这样,烟囱的安全性大大提高了。  “大和”号烟囱之后是后舰桥,是预备战斗指挥所。火炮实施前后分火射击时,它也起后指挥所的作用。  主、副炮与高射炮  “大和”号以其巨型主炮闻名于世。3联装主炮三座,两座三联装炮塔配置在前甲板,一座三联装炮塔配置在后甲板。当时日海军对主炮口径保密,称为九四式身长45倍口径的400毫米炮,实际是460毫米。主炮炮塔的旋回部的重量约2700吨,相当于日海军秋月级驱逐舰的排水量。炮塔防护盾的装甲很厚:前面650毫米,侧面250毫米,顶部270毫米,底座两侧560毫米。炮塔后部装有长15米的测距仪,炮塔两侧前面及顶部前面均装有潜望镜式瞄准镜。炮塔的俯仰角是+45度,-5度,火炮装填炮弹时,固定在+3度,俯仰速度每秒8度,炮塔旋回一周3分钟。发射速度1.8发/每分;最大射程42000米,需飞行90秒。炮弹基数每门炮100发,每发炮弹装药量330公斤。扬弹速度每发6秒,装弹机械化。3座主炮样式相同,都是由吴市海军工厂的舰炮部负责研制的。9门主炮若指向一舷射击,其后座力达8000吨。发射时冲击波也很强,为此日舰船设计部门煞费苦心。  副炮有3联装155毫米炮4座,分别设在上层结构的前后及舰的两舷。这些副炮是从最上级重巡洋舰改装时拆卸下来的主炮。此外,还装有127毫米高炮以及25毫米机关炮。  “大和”号作战经历  日,“大和”号接替“长门”号战列舰成为日本联合舰队旗舰。日本海军对它的期望值很大,将其当作最后决战的王牌未经许可联合舰队不得轻易动用。然而,太平洋战争期间在美航空母舰特混舰队的打击下,“大和”号几乎无所作为。虽然威力强大但却生不逢时。  1942年6月,“大和”号作为联合舰队旗舰参加了中途岛海战出师受挫,四艘航空母舰全军覆没,而“大和”号则在三百海里以外无所事事。8月17日,“大和”号再次出港,这次的任务是支援对所罗门群岛方面作战。但该舰到达特鲁克群岛后,只是呆在港里很少出战。日,“大和”号的姊妹舰“武藏”接替“大和”号成为新的联合舰队旗舰。5月8日,“大和”号离开了特鲁克回到吴港入坞修理了3个月,又于8月23日回到特鲁克。其后一些日子里,该舰被指派去向一些岛屿上的日军运送物资和补充兵员。  日,“大和”号在特鲁克附近遭到美国潜艇的鱼雷攻击,战舰右舷第165号肋骨(第3号主炮塔附近)被一发鱼雷命中,进水约3000吨。受损后的“大和”号加速撤离了这一海域。日,“大和”号再次回到吴港入坞修理,出于防雷的考虑,在其舷侧水线以下的防水区域内增设了一层呈45度倾角,厚6毫米的钢板。同时进行改装提高防空能力,战列舰舷侧的2座155毫米炮塔被拆除,加装6座127毫米双联装高炮,25毫米高炮数则增至98门。同时舰上还装上了警戒雷达。日,“大和”号的修理及改装工程结束。  1944年6月,“大和”号参加了马里亚纳海战。联合舰队把拥有“大和”号、“武藏”号战列舰的第二舰队编入第1机动舰队,为航空母舰提供掩护,在这场航空母舰大战中,第1机动舰队损失惨重。“大和”号第一次用主炮向来袭的美国飞机发射3式对空炮弹。  日包括大和,武藏等5艘战列舰,12艘巡洋舰,14艘驱逐舰的第二舰队参加莱特湾海战。10月24日,进入莱特岛东北的锡布延海遭到美国海军第3舰队航母舰载机的猛烈空袭。在战斗中,“大和”号的姊妹舰“武藏”号被击沉。“大和”号仅在前甲板被美机投中一颗炸弹。10月25日晨,在萨沃岛附近,第二舰队发现美舰。“大和”号的460毫米主炮在32000米距离上对美舰开火。烟幕和雨幕、空袭以及美国驱逐舰的攻击行动干扰了“大和”号的射击。中午时分,开始回撤。日,“大和”号返回日本本土吴港。  日,美军开始实施岛登陆战。日本企图出动包括“大和”号在内的水面舰艇舰队支援日军的作战。4月5日,军令部正式下达了命令“大和”号自杀性出击作战的“天一号作战”命令,日,以“大和”号为旗舰的第2舰队10艘军舰(还有1艘巡洋舰及8艘驱逐舰)在伊藤整一海军中将的指挥下,从濑户内海西部的德山锚地起航。  4月7日凌晨,美国潜艇在九州岛西南海面发现了这支舰队。12时31分,美国海军发出的第一个攻击波,美国飞机集中攻击“大和”号左舷,有4枚炸弹落到了“大和”号第3号主炮塔附近,其中2枚225公斤炸弹穿透了后部主甲板爆炸,将战舰后部的155毫米副炮和预备射击指挥所炸毁。12时43时,大和舰左舷前部被1发鱼雷命中,“大和”号航速降职22节。13时35分,美军第二攻击波飞机到达。13时37分,“大和”号舰体左舷中部被3条鱼雷命中(分别命中143、124、131号肋骨),使其舰体左倾达7-8度。几乎与此同时,由于美机投下的一枚450公斤重的航空炸弹炸毁了“大和”号排水阀门,使该舰无法进行排水作业,舰长下令向右舷舱室对称注水以恢复舰体平衡,航速降至18节。13时44分,左舷中部又被2条鱼雷命中,使左倾增加到15-16度,这使该舰的大口径高炮无法使用。14时01分,美机3颗航空炸弹击中左舷中部。14时07分,一条鱼雷还击中右舷150号船肋。14时12分,大和舰左舷中部和后部又被2条鱼雷命中,舰体倾斜达16-18度。由于右舷注排水区已经注满水,只能继续往机械室、休息室和锅炉舱里注水。14时15分,大和舰左舷再中1雷,航速渐渐减至7节。舰长被迫发出了弃舰令。14时23分,大和舰突然发生主炮弹药库大爆炸,葬身海底,全舰2498名官兵(连同司令部人员共有2767人)中仅有269人获救(另有7名司令部人员获救),其沉没地点在日本九州岛南西,德之岛西北,东经128度04分,北纬30度43分。  历代舰长:  宫里秀德(大佐):日~  高柳仪八(大佐):日~  松田千秋(大佐):日~  大野竹二(大佐):日~  森下信卫(大佐):日~  有贺幸作(大佐):日~日  “大和”号性能数据:(1945年状态)  舰体尺寸:舰长263m(水线长256m),舰宽38.9m,吃水10.4m  排水量:标准排水量64000吨,满载排水量72810吨;  动力系统:  12台锅炉,4台蒸汽轮机,4轴,  主机输出功率150000马力(倒车45000马力)  航速:27节,  储油量6400吨,续航力7200海里/16节;  武备:  9门460mm/45倍口径主炮,3联装3座(炮弹基数100发/门,穿甲弹弹重1460kg,装药330kg,初速780m/s,发射药360kg)  6门155mm炮,3联装2座(改装中拆除了两座)  24门127mm炮,双联装12座(改装中增加了6座)  156门25mm炮,3联装45座、单装21座,4挺13.2mm机枪,双联装2座;  舰载机6架;  装甲:(装甲总重22895吨)  主装甲带,中甲板以下410mm(硬化层135mm),外倾角20°;  甲板,上甲板35~55mm,中甲板200mm;  炮塔,前650mm,侧面250mm,顶270mm,炮座560mm,底250mm;  弹药舱壁,顶270mm,底50~80mm,倾角25°;  机舱、锅炉舱,顶200mm,到舰底75~90mm,倾角14°。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航空战列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