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续聘五险中间断了怎么办后来想评级怎么办

复旦书记:教师聘用考核须把好政治关师德关
  人民网北京2月9日电 (赵英梓)今日,党委书记朱之文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为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朱之文表示建好教师队伍是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关键。
  朱之文认为,抓好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队伍建设,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加强教育引导,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复旦大学党委提出树立五个方面的导向—坚定政治方向、牢记国家使命、强化社会责任、坚持育人为本、树立优良学风。同时,要从管理入手,从源头抓起,在教师聘用、考核、晋升等环节,要把好政治关,师德关。
(人民网-教育频道)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腾讯教育官方微信
扫描左侧二维码或添加qq_edu
总有一种力量推动教育前行
校园好时光
扫描左侧二维码添加“小园同学”
交朋友长知识收礼物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国女性更年期的年龄范围是?
课程提供:
恭喜您,答对了!看一下您是不是和老师们的思路一样
每位回答正确的答题者,都将进入本期抽奖池。每期抽取1名幸运答题者,奖励10Q币。
上期答题获奖者:QQ
很遗憾,答案错误。赶快看看正确答案和思路是怎么样的吧
每位回答正确的答题者,都将进入本期抽奖池。每期抽取1名幸运答题者,奖励10Q币。
上期答题获奖者:QQ
答对啦,看看老师的思路吧!
有问有答&&热门推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前不久,省教育厅微信为各位亲推送了《今年起全面实行中小学教师职称新制度》的信息。大家反响热烈,对这一大好政策纷纷点赞。也有好多亲向我们询问具体的操作办法、评审办法和专业技术资格条件,小编为大家密切关注了相关动态,现在,为大家送上最新消息。
  日前,省人社厅发布了《关于印发江西省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办法的通知》、《关于做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人员过渡工作的通知》等,就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系列条件、适用范围,如何评聘操作等问题进行了解答。
  现有教师怎么过渡?
  凡在普通中小学、职业中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基础教育教学研究机构、电化装备教育机构和其他教育机构中具有教师职称(职务)的在编在职教师,均应按新设置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系列,进行过渡,统一办理过渡手续。
  对应关系
  原中学高级教师和小学特高级教师对应高级教师;原中学一级教师和小学高级教师对应一级教师;原中学二级教师和小学一级教师对应二级教师;原中学三级教师和小学二级、三级教师对应三级教师。
  对于已经取得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但未聘任到相应岗位的人员,按照上述对应关系保留相应专业技术资格。
  学校统一组织办理
  学校统一收集过渡人员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事业单位岗位聘用人员备案表等相关材料,并填写《江西省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人员过渡登记表》和《江西省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过渡人员一览表》,按人事管理权限报教育行政部门(主管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审核备案。《江西省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人员过渡登记表》需经本人核对签字,存入教师个人档案。
  社会力量举办的中小学校可参照执行。
  新评聘流程怎么走?
  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应在学校有岗位空缺的前提下进行。学校制订竞聘工作方案,竞聘方案经学校全体职工大会或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实施。
  评聘工作按照个人申报、考核推荐、专家评审、学校聘用的基本程序进行。
  个人申报
  学校按照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公布拟聘岗位数额及竞聘条件,竞聘条件不低于江西省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中小学教师对照竞聘条件,按照规定程序向聘用学校提出申报。
  考核推荐
  学校组建推荐委员会,通过多种方式,对参加竞聘教师的师德、能力、业绩、贡献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提出推荐意见,确保考核结果客观公正。学校根据推荐委员会的推荐意见,集体研究确定推荐人选。
  专家评审
  评委会按层级分别由省、市、县(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组建,由同行专家组成。评委会按照评价标准和办法,对学校推荐人选进行专业技术水平评价,确定拟聘教师人选。评审结果经公示后,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确认。
  学校聘用
  学校根据人社部门审核确认结果,按照事业单位聘用制度的有关要求,将通过评审的教师聘用到相应岗位。
  根据国家统一部署,结合我省实际,省人社厅、省教育厅研究制定了我省实施意见及《关于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人员过渡的通知》、《江西省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办法》、《江西省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三个配套文件,将用两年的时间推进。
  今年完成人员过渡和首次评审,明年实现常态化评审,新制度完全入轨。社会力量举办的中小学校可参照执行。
  新制定的《江西省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在职称评审时重点向特别优秀教师、一线教师、农村教师适当倾斜。
4点重要变化
  1、统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体系
  2、制定执行新的职称评价标准
  3、改革和创新评价和监督机制
  4、实现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衔接
  具体如下:
  改革一
  统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体系
统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体系
  具体内容
  改革原中学和小学教师相互独立的职称(职务)制度体系。原中学教师职务系列与小学教师职务系列统一并入新设置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系列。教师职务分为初级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
  改革二
制定执行新的职称评价标准
  具体内容
  充分考虑教书育人工作的专业性、实践性、长期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注重师德素养,注重教育教学工作业绩,注重教育教学方法, 注重教育教学一线实践经历,切实改变过分强调论文、学历的倾向,引导教师立德树人,爱岗敬业,积极进取,不断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根据国家制定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评价的基本标准条件,结合我省教育发展情况,按照各类中小学校的特点和教育教学实际,统筹兼顾其它系列评价标准, 重点向特别优秀教师、一线教师、农村教师适当倾斜,研究制定江西省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
  改革三
改革和创新评价和监督机制
  具体内容
  形成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扩大评委会组成人员的范围,注重遴选高水平的教育教学专家和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
  改革和创新评价办法。继续探索社会和业内认可的实现 形式,采取说课讲课、面试答辩、专家评议等多种评价方式,对中小学教师的业绩、能力进行有效评价,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公正,增强评审的公信力。
  健全完善评聘监督机制。要全面推行评聘公示制度,实行“六公开”,即:向教师公开岗位数额、评价基本标准条件、评聘程序、参评人员业绩、评聘结果、监督电话。要主动接受社会各方面和广大教师的监督作用,保障广大教师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保障评聘工作的客观公正、规范透明。
  改革四
实现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衔接
  具体内容
  全面实行中小学教师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 发挥学校在用人上的主体作用,实现中小学教师职务聘任和岗位聘任的统一。要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加强聘后管理,严格执行聘用合同,在岗位聘用中实现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中小学教师岗位出现空缺,教师可以跨校评聘。公办中小学教师的聘用和待遇,按照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管理和规范。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要在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内有空岗的情况下进行, 不再进行岗位结构比例之外、与岗位聘用相脱离的资格评审。中小学教师竞聘高一职称等级的岗位 ,由学校在岗位结构比例控制范围内推荐符合条件的教师参加评审,并按照有关规定将通过职称评审的教师聘用到相应的教师岗位,及时兑现受聘教师的工资待遇。
  对改革前已经取得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但未被聘用到相应岗位的人员, 已经取得的资格依然有效,择优聘用到相应岗位时应给予适当倾斜,不需再经过评委会评审
  中小学教师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以及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各等级的结构比例,按照《关于调整江西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设置结构比例及最高等级控制标准的通知》(赣人社发〔2012〕92号)规定执行。 其中,正高级教师数量暂按国家下达的指标数控制。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评论部评论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美国独立教育顾问协会认证顾问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清华非升即走政策引争议 学生请愿留未续聘老师|高校教师|人事制度_新浪新闻
&&&&&&正文
清华非升即走政策引争议 学生请愿留未续聘老师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实习生 施文荻 景嘉伊 本报记者 高四维
  时值7月,清华大学新一批教师续任/解聘工作已经完成。校方大概没有预料到,方艳华老师的转岗和闫浩老师的离开引发学生热议。
  “非升即走”政策是否需要调整、教师评价体系中学生的发言权有多大,成为公众讨论的热点。
  50余封学生请愿书反对解聘老师
  据清华大学学生刊物《清新时报》报道,4月初,清华大学外文系讲师方艳华在外文系通过述职答辩,但因为之前签订合同中规定“就职9年未评职称的老师必须离职”,因此,从2004年起任讲师的方艳华如今已到了“非升即走”的最后期限。
  1993年,以清华北大为首的国内高校开始酝酿人事制度改革,试图为高校引入一种流动、开放且具有活力的竞争与淘汰机制。1994年,清华出台规定,讲师、副教授在规定时间内学术成果不足以提高职称,应自行走人,即“非升即走”,后来调整为非升即转,对那些走不了的人进行分流,为此专门成立人才流动中心。
  日,刘求生将清华大学告上法庭。此前,2003年,刘求生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师任教6年,2003年,清华不再与他续约。
  刘求生自称是“清华人事改革赶走的第一位副教授”,但并不是清华惟一不续聘的教师。年聘用合同没有续聘(含未满合同)的教师占签聘人数的10.8%。
  这次,清华大学人事处最终未同意方艳华的续聘申请,并于4月20日左右在校务会上下达不再续聘的决定。
  这一消息被外文系2011届毕业班学生庞博偶然获知,随后她发起了一项请愿活动。
  “我在毕业生的小班群里讲了这件事,问大家能不能自愿地写一些东西反应方老师的真实面貌。我们班很多同学发了邮件。后来方老师教过的其他学生很多都想办法联系到我,发来请愿书,写得很朴素真挚。”
  庞博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讲述发起请愿活动的初衷。她现在在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担任院长英文助理,“现在我们班很多人都从事教育工作,方老师这门课很深地影响了我们对学生的教学。”
  五天里,帮助方艳华请愿留任的毕业生来信有50多封。其中,2011届毕业生王蕾的《请求清华留任方艳华老师》一文在人人网广泛流传。目前,这篇文章已有4200余次浏览量,约200次的转发及评论。
  在请愿信中,王蕾感慨,“寄望于学校政策制定者能体察民情,考虑学生的感受;毕竟,评价一个老师时,最有发言权的难道不是她的学生吗?”
  王蕾说,毕业生都叫方艳华“小方姐姐”,“通过英文写作课,我们学习全新的视角观察这个世界,拷问那些不经审视的观点,重塑自己的价值观。小方老师的课让我第一次感受到:大学果然不一样!这是一个思想自由碰撞、激发火花的地方。”
  这篇请愿信下留言的上过该课的同学都认同王蕾的观点。一名学生留言说,“一个老师在教学上投入的精力越多,自然会在学术科研上投入的精力变少。也许很多老师能够在学术上有很大成就,为已经光鲜的清华再添一笔,但是,对学生来说,我们更渴望的是像方老师一样的老师,带领我们走入真正的英语写作。学校的“非升即走”政策能否将学生的意愿考虑进去呢?”
  不只是方艳华,中国青年报记者获悉,外文系另一位老师同样在此次续聘中转岗为职员。
  这次不再续聘的,还有清华大学最受欢迎的微积分助教闫浩。从清华大学周培源应用数学研究中心博士毕业后,闫浩在该校航天航空学院流体力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
  闫浩的微积分习题课在清华赫赫有名,他被学生称为“清华第一助教”,航天航空学院还曾特批他主讲过一门线性代数课程。
  在6月举行的清华大学数学系领导小组会议上,因为没有科研成果,闫浩未获得聘任。学校有意安排闫浩转任职员,闫浩拒绝了。“不能上课而留在清华,是很痛苦的一件事”,“不让我教课,是对我能力的最大浪费。”闫浩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
  这件事同样在清华校内和人人网上引发了讨论,闫浩还因此和另一位数学系老师进行了辩论。许多学生为他“打抱不平”。
  学生小胡为此写了一篇日志――《突然想为闫浩写一篇日志》:“清华学术大牛越来越多,教书教得好的老师却感觉是越来越少,很多老师忙发论文,忙拉课题,忙培养研究生,真正能在培养本科生上花这么多时间而且又如此优秀的老师,很少很少了。”
  “非升即走”的争议
  被学生诟病的人事考核并不是清华的特例,“非升即走”的制度在各大高校均已施行。从规则来看,聘任合同中有明确规定,方艳华等老师的遭遇属于正常的人事变动。
  这类包括“分级流动”和“末位淘汰”的人事制度已在欧美高校通行半个世纪以上,旨在鼓励竞争、促进流动,保证最优秀的师资力量。
  清华自1993年起便有此构想,1999年制度成熟。清华规定,在为期3年的合同期内,初级职务最多两个聘期,中级职务最多3个聘期,如不能向上一级晋升则不予续聘。副教授以上经过一定期限后可长期聘任。
  中国青年报记者查询到,南开大学规定,除特殊老专家学者外,九成员工实行聘任制。首聘期为两年,考核合格可续聘4年,6年期满且历年考核合格可考虑续签长期合同,未能晋升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不能签长期合同。
  浙江大学在引进人才时也规定,“如果博士一个聘期期满仍晋升不了副教授,不再续聘。”
  2003年,北京大学人事制度大幅改革后,同样实行聘任制,“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工作两年之后、具有硕士学位的讲师工作5年之后,有两次申请晋升副教授的机会;新聘副教授工作5年之后,有两次申请晋升教授的机会。如果第一次申请不成功,第二次申请须在相隔一年之后;如果第二次申请也不成功,属于固定聘期者,一年后不再续聘原岗位。”
  北京大学前党委书记在描述这次改革时曾表示,“北大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北大每个终身教授都是一流学者。”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赞成“非升即走”的制度。他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表示,“从大的方面看,这是治庸的方法,不养庸人,优化教师队伍。”
  原中南大学副校长陈启元则认为,这一制度“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让人在压力下成长,没有压力人没法成长。弊端是,如果处理得不好,可能会在年轻教师里形成功利主义的倾向,追求某一项指标。但这是可以处理好的。”
  制度背后,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高校的职称评定标准。方艳华和闫浩即是因为科研成果不够,未达到升任标准。据中国青年报记者在中国知网上的查询结果,近5年来,方艳华和闫浩均未有论文发表。
  目前,国内多数高校的教师岗位主要分为三类:教学科研岗位教师、专任教学岗位教师和专任科研岗位教师。但在教师聘任上,每类岗位的考核标准并无明显差异。以北京大学为例,该校教师职务聘任条件显示,不论是理工学科或者人文社科类,申请副教授职称者均必须作为主要作者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至少6篇学术论文。
  对于庞博这些为老师请愿的学生来说,“这样的聘用制度,是不是真正地在选用一些好的老师”是他们所关心的大事。“我们想为学弟学妹留下一个好老师。现在的制度会不会有一些出入在里面?我们能不能去解决一些问题?”庞博说。
  考核教师,看科研能力还是教学水平
  以科研而非教学为衡量标准,是此次争论的核心问题。
  庞博认为,“现在教师的评定可能没有办法真实地反映出老师教学的好坏,她课业上的成果可能可以通过几篇论文来反映,但是真正教学上她影响了多少学生,从本质上改变了多少学生对写作的看法,从长远上让学生受益了,这些是很难反应的。”
  另一位闫浩的学生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作为一个传道授业的人,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学生用你教会的学习方法再去学习其他知识,这才是老师的本职工作。”
  王蕾也认为教学能力非常重要,“像方艳华老师这样已经在清华园内勤勤恳恳教书育人多年的人,才是学校最珍贵的财富,应当悉心爱护。职称固然是评价一个老师的标准之一,但未必能全面衡量他的贡献。”
  在水木论坛上,有网友表示,“其实最初应该定好,教学和科研所占的比重。像这种在一线教学的优秀老师,其实对于学生来说是好事。”“职称评定的标准、导向是有问题;教学、科研还是应该有所区分;一些专业的学术论文,甚至包括大部分纵向课题,究竟有多大价值?过分强调这些所谓的科研成果,而忽视教学效果,是否有违‘教师’这个职业的核心价值――这是政策制定者应该考虑的问题。”
  一名态度中立的同学评价闫浩去留时说到,“不仅是清华,世界上大部分研究型大学在招收faculty(教员)的时候都以学术水平作为主要依据,教学水平也是考虑因素之一,但优先级比较低。”
  这一表态与目前国内高校的教学与科研环境相吻合,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对科研能力的要求高于对教学水平的要求已是常态。科学网上不时便有教授展开关于科研与教学的讨论,有的老师甚至将“科研&教学”比作大学里的不等式。
  “这几年科研逐步成为大学更核心的部分,很多教授把精力用在科研上,实际上就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而且越是‘985’、‘211’高校越严重。老师要开展课题研究,但课题研究是要为人才培养服务的,而不是现在这样脱节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
  在吴江看来,科研应该是为教学服务的,但做科研不能丢了教学。“目前我国存在的情况是,科研活动和培养人才经常是脱节的,有多少科研成果是为了教学?学生有多少是享受老师科研成果的?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熊丙奇认为,目前的考核和管理主要是行政治校导致,对教师的考核是行政指标,管理上没有以学生为本、教育为本。对于“非升即走”制度,他指出,“我们现在对新进教授、老教授都是一模一样的考核。我们可以在某个阶段实行非升即走,但一旦经过了考核,就必须实行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国内有的学校在尝试,但做的不多。”
  在对教师的考核上,吴江建议,“考核的关键是考核两者之间的融合度。如果他的教学跟他的科研活动,跟他发表的论文没有关系,这种教学再好也不能认可。反过来他的科研和他的教学业务不相关,那么你发表再好的论文,也不是好老师。”
(原标题:清华解聘教师引争议)
(编辑:SN010)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积金中间断了一个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