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将本论梵语论名对照汉语中的梵语,为什么叫做《入菩萨行论》

《入菩萨行论》讲记(三)
我的图书馆
《入菩萨行论》讲记(三)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我们昨天讲了讲法的方式和闻法的方式,今天继续讲讲法和闻法应该具备的几个窍诀。
  以前印度的世亲论师讲过五条决定。这五条决定分别是:一、必要;二、略说;三、解义;四、连贯;五、辩论。
  第一,必要,无论是讲法的人,还是闻法的人,首先要知道所讲解或所听闻的经典或论典的必要。比如我们现在讲解或听闻《入行论》,其必要是发菩提心。我们要进入大乘妙道,最终要获得无上菩提的果位,首先就要发菩提心,然后是行菩萨道,修六度万行,最后证悟无上菩提——成就佛果。
  第二,略说,即先进行大概的简述。比如说《入行论》一共有十品,其内容也是为了“菩提心妙宝,未生者当生,已生勿退失,辗转益增长。”这是我们天天读诵的。第一品讲发菩提心的利益,第二品讲忏悔罪业,第三品讲受持菩提心,这三品就是为了“未生者当生”,没有生起菩提心的令生起菩提心。第四品讲不放逸,第五品讲正知正见,第六品讲安忍,这三品是为了“已生勿退失”,相续中已经产生了菩提心,但这也是很容易退转的,这三品是为了令生起的菩提心不退转。第七品讲精进,第八品讲静虑(禅定),第九品讲智慧品,第十品讲回向品,这四品是讲“辗转益增长”,为了已经具有的菩提心能够增长,甚至圆满。整部《入行论》就是为了未生的菩提心能够生起,已经生起的不退失,还能增长。
  第三,解义,就是对各品里的字字句句都要仔仔细细地解释,仔仔细细地了解。
  第四,连贯,就是从第一品到第十品,每一品前前后后之间的连贯。
  第五,辩论,就是对其中不明白或有疑惑的地方,通过辩论能够了知,最后对内容、意义生起真正的定解。
  世亲论师所讲的这些都是讲法、闻法的窍诀。世亲论师是印度的一位大德,以前在印度,大德们就是以这些窍诀传讲佛法,听闻佛法的。我们现在闻法、修法都缺少窍诀,这些窍诀是很重要的。若是有窍诀,一点都不难;若是没有窍诀,非常难。
  藏地的大德们讲法、闻法时也有窍诀。讲解或听闻经典或论典时,藏地的大德们用的是以下三个纲要。
  第一,概括性地了解。比如我们现在讲解、听闻《入行论》,首先要概括性地进行了解。就如前面介绍的各品的作用、基本的意义,这就是概括性地了解。如同猛虎跳涧,一跃而过,以此比喻这个窍诀。
  第二,仔仔细细地去讲解或理解。每个字、每一句、每一段、每一品都仔仔细细地讲解或理解。如乌龟爬行,一丝不苟,用此比喻来说明这个窍诀。
  第三,归纳中心。讲解或听闻结束,做以归纳、总结,这也是一种窍诀。这个窍诀如雪山狮子,威伏群兽,喻指非常肯定,生起定解了。
  我们讲法或闻法时,若是有这些窍诀,再去思维观修,就都不难了。现在,很多人听的时候很明白,打开书看的时候很明白,但过后要思维或观想的时候就很困难了,基本上是脑子空白,什么也不会观,不会修,这就是缺少窍诀。无论是世亲论师讲的这些窍诀,还是雪域藏地的大德们讲的这些窍诀,都是我们应该明白,应该依此去讲解、听闻、修持的。
  不能缺少窍诀。为什么说“成就要靠历代祖师们,要靠上师善知识”?若是没有历代祖师的加持,没有上师善知识的窍诀,很难真正地领会,很难真正地证得。现在,社会上有很多自学的人,自己去研究,自己去修持,这都徒劳无益的。你再研究,也不可能明白真正的佛法;你再精进地修持,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成就。所以,佛在经中讲:“若是要成就,要解脱,要成佛,就要靠上师善知识。”如果你依止上师善知识了,但是没有得到他的窍诀,没有采用这些窍诀,也不会有多大意义。依止上师善知识以后,要学习他的意行,就是通过他的窍诀,最后领悟、成就。
  这是讲法者和闻法者都应该具备的窍诀,大家要好好地去学修这些。接下来我们讲论文。
  完整无缺、正确无误开明大乘道的这部《入菩萨行论》分二:一、论名;二、论义。
  甲一(论名)分二:一、真实论名;二、译礼。
  乙一、真实论名。
  梵语:菩提萨埵渣呀阿巴达绕。
  译成藏文就是:向且森华修巴拉旧巴。“菩提萨埵”是“向且深华”,“渣呀”是“修巴”,“阿巴达绕”是“旧巴”。
  译成汉语就是:趋入净觉勇识之行为。“向且”是“净觉”的意思,“森华”是“勇识”的意思, “旧巴”是“趋入”的意思,“修巴”是“行为”的意思。“向且森华”,也是菩萨的意思,所以全句也可以翻译为“入菩萨行”。
  “向且”是净觉的意思。《智网经》中云:“远离染污名为净,增长智慧名为觉。”这里的“染污”指罪障——烦恼障、所知障、业障、习气障。“增长智慧”,指增长无我的智慧,也可以说增长空性的智慧。
  “萨埵”翻译为藏语是“森华”,翻译为汉语就是“勇识”,即菩萨有勇敢的意识。他们对诸法的实相空性没有畏惧,所以是勇识。他们要利益、度化无边众生,没有畏惧,这是勇识,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此外还有“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他们具有勇敢的意识,所以是勇识。
  “渣呀”藏语是“修巴”,翻译过来是“行为”的意思。“阿巴达绕”藏语是“旧巴”,翻译为趋入。趋入他们的行为。他们的行为就是菩萨的学处,比如说六度万行等。“入”有两种含义,一个是广大入,一个是甚深入。“广大入”是广博的闻思教理,“甚深入”是深入地修持六度万行。
  “菩提萨埵”翻译成藏语就是“向且深华”,也是菩萨的意思。“渣呀”是“修巴”——这个行为,“阿巴达绕”是趋入,也就是入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入菩萨行”,也可以叫《入菩萨行论》。
  取名的方式有很多种,在《解深密经》里讲了四种取名的方式:以地名而取名、以人名而取名、以比喻而取名、以意义而取名。第一,以地名而取名。比如《楞伽经》,当时佛讲这个经文的时候是在楞伽山讲的,于是就以这个地方取名;第二,以人名而取名。比如《文殊请问经》、《弥勒菩萨请问经》等,当时他们祈请佛讲这些经,于是以请法者的名字而取名;第三,以比喻而取名。比如《金刚经》,是以比喻取名;第四,以意义而取名。比如我们现在讲的《入菩萨行论》,里面主要讲菩萨的学处,这是以意义而取名。取名的方式还有很多种,这里讲了四种。
  取名的意义。取这样的名称以后,尤其以意义而取名,若是利根者,一看这个名称,就能了知这部经典或论典的所有内容;若是中根者,一看这个名称也能大致明白其内容;若是钝根者,今天要去书架或书库找这部论典,如果没有名称很难找到,有名称就很容易能找到。取名也有很多意义,所以寂天菩萨在造《入行论》的时候,首先取了这样一个名字。
  乙二、译礼。
  敬礼一切佛菩萨!
  《入菩萨行论》原文里没有这句,这是本论翻译成藏文时,由译师们加的敬语。藏地有旧译和新译,罗钦仁钦桑波之前翻译的属于旧译,罗钦仁钦桑波之后翻译的属于新译。译师们为了能顺利地完成这样一个伟大的翻译任务,也是为了谴除翻译过程中的违缘,自己先做了这样的礼拜。
  “敬礼一切佛菩萨”:此处没有敬礼文殊菩萨,也没有敬礼上师,为什么要敬礼一切佛菩萨呢?当时藏王赤热巴巾有个规定,属于律藏的翻译,无论是经典,还是论典,都要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因为这里所讲的因果及一些细微的因果,除了佛之外,谁都无法能够了知、阐述,所以要顶礼释迦牟尼佛。属于经藏的都要顶礼佛菩萨,因为经藏的内容都是佛菩萨以问答的方式宣讲、抉择的,所以要顶礼佛菩萨。属于论藏的都要顶礼文殊菩萨,因为论藏里主要讲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以文殊菩萨的智慧才能真正的明白,才能真正地了知,所以要顶礼文殊菩萨。
  这样规定有什么意义呢?译师们为了能顺利地完成这样一个伟大的翻译任务,也是为了谴除翻译过程中的违缘。此外,后学者一看译礼句,很容易就能明白、判断这部经或论,是属于经藏、论藏,还是属于律藏。比如当看到“敬礼一切佛菩萨”,一下子就可以明白或了知本论是属于经藏的,里面都是佛菩萨以问答的方式宣讲或抉择的。而且,我们很容易一下子就能了知、明白宣讲的情景,也有这样的意义。比如《文殊请问经》,《弥勒菩萨请问经》,其中是以文殊菩萨或弥勒菩萨和佛以问答的方式宣讲的,即文殊菩萨或弥勒菩萨请问佛陀,然后佛陀回答,以这种方式宣讲的。所以,我们很容易一下子就能了知这样的情景。
  甲二(论义)分三:一、入造论之理;二、所入之自性;三、圆满结尾。
  乙一(入造论之理)分二:一、真实宣说;二、讲述宣说之必要关联。
  丙一(真实宣说)分三:一、礼赞句;二、立誓句;三、示现谦虚。
  丁一、礼赞句
  善逝法身佛子伴,及诸应敬我悉礼。
  善逝是佛宝,法身是法宝,佛子是僧宝。意指顶礼佛法僧三宝。
  “善逝”是佛的别号。为什么称为“善逝”呢?“逝”是过去之意,即从此岸过到彼岸,也就是远离六道轮回,获得究竟涅槃的意思。善逝有三种意义:端严而逝、不退而逝、无余而逝。端严而逝,主要是指断除了烦恼;不退而逝,佛断除烦恼时不是扬汤止沸,而是抽薪止沸,从根上断除。烦恼的根是我执,佛断除了我执,这是从根上断,是不退转的。比如声闻有预流、一来、不来这些果位,他们也断烦恼,但不是从根上断,所以还要在六道中轮回。佛则是从根上断除了这些烦恼、障碍,所以叫不退而逝。无余而逝,就是没有一切障碍,没有烦恼障和所知障。“善”有这三种含义,端严、不退、无余。善逝也就是佛宝,佛有法身佛、色身佛。
  “法身”,这是法宝,有教法和证法。
  “佛子”,这是僧宝。佛有三子:身子、语子、意子,这里的“佛子”指的是意子,就是菩萨。佛的身子,比如说释迦牟尼佛的身子是罗睺罗尊者。佛的语子指这些声闻、缘觉,因为他们通过佛的教言去修持,最后获得了声闻和缘觉的果位。佛的意子指的是菩萨。为什么菩萨称为佛的意子呢?第一,菩萨能继承佛的事业;第二,菩萨才能真正了知佛的密意。
  一地以上的菩萨,才是真正的僧宝。小乘里讲,四位比丘以上的僧团才可以称为僧宝;但是大乘佛法里讲,一地以上的菩萨都可以称为僧宝,无论是在家或出家,无论是个人或团体,都一样。
  “伴”是所有、一切的意思,指所有的佛法僧,有这样的意义。
  “及诸应敬我悉礼”:顶礼所有佛法僧三宝,以及其他应该顶礼、恭敬的声闻、缘觉、阿阇黎、上师,我都恭敬顶礼。
  为什么要做这样的顶礼?第一,一位智者做任何事情,尤其是做造论这样一件伟大事情的时候,首先会做顶礼。他人据此也可以衡量、了知他是一位智者,也能学修他所造的论典。我们做任何事情,首先应该顶礼、膜拜佛菩萨或自己的上师,这样自己也趋入这样一个智者的行列中,这是一个智者所做的行为,自己也可以跟这些智者学、跟善知识学。第二,能获得加持。你顶礼佛法僧三宝,顶礼上师,能获得加持;获得加持了,就能顺利的完成这件事情,具有这样的意义。我们做任何事情时,首先做顶礼,就能够获得加持,加持不可思议,一切都能如愿以偿,一切都能圆满。
  著者首先进行顶礼,得到加持了,接着就要开始造论著书了,这样就能遣除一切违缘,也能圆满地完成这个事业。后学者、其他众生,也能通过这样的行为,衡量判断他是位智者,是位具德的善知识,也能学修他所造的论典。
  丁二、立誓句
  今当依教略宣说,趋入佛子律仪法。
  作者寂天菩萨造论的时候,首先立下了誓言。为什么要立下誓言?因为一位智者不会轻易立下誓言;一旦立下了誓言,纵遇命难也不会失去誓言。因此他造论的时候首先立下誓言,这样一定能完成这样的事业。为此而立下誓言。
  “今当依教略宣说”:他不是以自己的分别念来宣说、撰写的,而是依靠佛的教言进行宣说。
  “趋入佛子律仪法”:他宣说的是趋入佛子律仪的方法。我们要趋入菩萨的律仪,“菩萨的律仪”指菩萨的戒律,比如说三种戒律:断恶行戒、行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也许有人会问:若是依佛的教言进行宣讲,既然佛已经讲过了,你再讲又有什么意义呢?这是有意义的。令经典或论典中杂乱无章的这些内容井井有条,使不清楚的内容在这里解释得一清二楚,将佛经里很多非常零散的窍诀汇聚一处,所以再次宣讲佛所宣说的内容,这也是很有意义的。
  丁三、示现谦虚
  此论未宣昔所无,诗韵吾亦不善巧,
  是故未敢言利他,为修自心撰此论。
  一个具有功德的人,他会很谦虚。寂天菩萨造论的时候也是很谦虚的。
  “此论未宣昔所无”:这部论典没有宣说之前从未讲过的内容。论典的内容、含义,都是以前宣说过的,这是意义上的谦虚。
  “诗韵吾亦不善巧”:尽管意义上没有什么新的,但若是词句、语言上有一些特点,这也是可以的。但是寂天菩萨说自己不善巧诗韵,不精通这些,所以也没有美妙动听的文字、语言。这是文字上的谦虚。
  “是故未敢言利他”:不敢说有利他心,不敢说为了利益他人而写这部论典。
  “为修自心撰此论”:既然你没有讲新的内容,文字上也没有什么特别,那么为什么还要写这部论典?主要是为了自己的修行,为了修自己的心而写。
  这是示现他的谦虚。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就是要降伏傲慢心。为我们这些后学者说明一个真理,即不能有傲慢心,任何时候都应该懂得谦虚,任何时候都应该看自己的不足,把自己放在最低处。
  循此修习善法故,吾信亦得暂增长,
  善缘等我诸学人,若得见此容获益。
  “循此修习善法故,吾信亦得暂增长”: 我撰写了这部论典,并且按照这些内容修习善法,因为这个缘故,我的信心得到了暂时的增长,信心和智慧越来越增上。
  “善缘等我诸学人,若得见此容获益”:“善缘”指的是根基。根基和我等同的这些修学人,若得见这部论典、学习这部论典,也许就能获得利益。因为我是按照这个内容修习,而使信心和智慧增长了,以此衡量,世上肯定有很多和我一样根基、意乐的有缘众生,若是这些人能看这部论典,能学这部论典的话,也许能获得利益,也能增长信心,也能增长智慧。
  前文他并没有说没有利他心,而是说“不敢说是为了利他而造”,这是作者示现的谦虚。但是他按照这个内容去学修,而令信心和智慧增长了,以此判断、衡量的话,也许有些人也能得到利益,若是能按照这个内容去学修,就能增长信心,增长智慧。
  能增长信心就能增长智慧,因为信心是成就的根本,有信心就有成就。有信心就能增长智慧,昨天也给大家讲了,修行、成就是靠信心的,有信心才可以转识成智,才可以成为智慧;若没有信心,那都是知识,不是智慧。所以,信心增长了,智慧也就增长了。智慧增长了,烦恼自然就无影无踪了,这些习气也自然就能断除、消失,自然就成就了。所以,修行的成就是靠智慧的。
  我们现在学的这些经典、论典,主要是要生起智慧,增长智慧,这是很重要的。若是没有信心,这些也许都会成为知识。即使你能讲很多道理,但都是知识,不是智慧,所以解决不了问题,解决不了烦恼,解决不了痛苦,也许你内心的烦恼更多了,痛苦更大了。所以,增长智慧是很重要的,靠智慧才能解脱,才能断烦恼。
  我们为什么会在六道中轮回呢?因为有业力的牵引。若是有业力的牵引,就要在六道中轮回。业力是怎么产生的?主要是烦恼。有烦恼就会造业,没有烦恼就不会造业,没有业就没有轮回。烦恼是根,因此修行就要断烦恼。断烦恼是要靠智慧的,其他都不是断烦恼的方法,断烦恼唯一的方法是智慧,具有智慧很重要。
  什么叫智慧?智慧只有两种,一个是无我的智慧,一个是空性的智慧。证悟无我是智慧,证悟空性是智慧,除此之外没有智慧。以无我的智慧,可以断烦恼;以空性的智慧,可以断习气。烦恼障主要障碍解脱,所知障、习气障主要障碍成佛。因此要断这两种障碍,断了烦恼,我们就可以解脱了,断掉所知障和习气障,我们就可以成佛了。
  若是我们想解脱、想成佛,想断烦恼,想断习气,就要证悟无我,就要证悟空性,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我们通过观察量去观察,也可以证悟无我,也可以证悟空性,但这个是相似的,不是真实的。相续中要生起真实的证悟无我和空性的智慧的话,还是要通过修行。要消业、积福,还要有上师或者善知识的窍诀,最后才能够真正证悟无我,证悟空性。
  现在我们修加行就是为了证得这些智慧。出离心、菩提心都是基础,然后要消业,要积福。修金刚萨垛除障法是为了消业,修曼茶罗是为了积福,修上师瑜伽是为了获得上师的加持或窍诀。
  四外加行是为了生起出离心,四外加行修好了,才能生起真正的出离心。然后有皈依、发心,这主要是为了发菩提心。出离心、菩提心是消业积福,获得窍诀的基础。如果没有出离心的基础,没有菩提心的摄持,你消业积福不会有什么效果。
  比如,在座的各位天天修除障法,天天念《地藏经》,业障没有消掉啊!即使你金刚萨垛除障法修得再多,《地藏经》念得再多,也不会有什么效果,因为没有出离心的基础,没有菩提心的摄持啊!心态不清净,心态不智慧啊!心不清净,不是觉悟,那就难了。修除障法消业之所以达不到效果,就是这个原因。所以修加行是很重要的,修四外加行是很重要的。
  积福也是如此。无论是供曼茶罗,还是做七支供,进行顶礼、供养等,这些都是积福的方法,应该能积累善根,积累福德,但是却没有明显的效果,没有达到目的,这也是因为没有出离心的基础,没有菩提心的摄持。有出离心了,心地才开始稍微清净;有菩提心了,心态才是智慧,才是觉悟。在这样的情况下,才可以积累善根,积累福德,才能资粮圆满,之前很难啊!
  修上师瑜伽也是如此。大家天天修上师瑜伽,每时每刻都想获得窍诀,但若是没有生起出离心,没有发出菩提心,很难和上师相应,很难获得窍诀啊。以前我们讲上师瑜伽的时候也讲过,什么叫上师瑜伽?怎样才能和上师相应?和上师相应,就是和法界相应;和法界相应,就是回归自性的意思。这才是上师相应的意思,不是这个人和那个人融为一体,而是自性与自性要融为一体。其实本来就是一体的,因为万法一性,一个自性。我们修上师瑜伽,为什么得不到任何窍诀?也是因为没有生起出离心,没有生起菩提心。
  大家若是真心想解脱、成就的话,修加行很重要啊!百日共修很重要啊!尽管看似天天在闻思、修行,但是都丢三落四的,都不太重视,认为“能听就听,不能听就不听;能上座就上座,不能上座就不上座。这样的话,说明”还是没有明白这个重要性!所以,大家好好地学修这些加行。百日共修很重要,很重要!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入菩萨行论思考题答案(第6-10课)
34、作者写立誓句的原因是什么?
答:为了造论不出任何违缘,善始善终、圆满结束,令自己中间不会退转。
35、作者在颂词中用“依教略宣说”,对我们有何启发?
答:启发后学者造任何一部论典,或讲经说法,以及著书辩论,千万不能离开佛陀的教义,必须要依据佛经论典,否则,仅凭自己的想象胡言乱语造成文字,实际上对众生的利益不大。
36、既然《入菩萨行论》的内容在经论中已有,那我们直接学习经论就行了,寂天菩萨造论是否多此一举?为什么?
答:并非多此一举。因为佛经的内容非常广泛,即使很多人想学大乘法义,但也不知道如何下手,若一一去翻阅《大藏经》,恐怕也有很大的困难。因为《大藏经》的内容特别多,我们末法时代众生的寿命有限,思想纷繁复杂,琐事此起彼伏,智慧也非常不够,在这种情况下,想通达佛陀的大乘教义是极为困难的。
另外,佛经一般是根据请法者当时的提问,佛陀随即回答,内容没有一定的次第,而这部《入菩萨行论》却摄集了所有大乘经论的精华教义,并将经论中杂乱无章的内容理顺成井井有条,零散的内容汇于一处,次第性地编排了修学内容,如果学习本论并深入研究,大乘佛法的教义就能完全通达。因此,寂天菩萨造论并非多此一举。
37、大乘佛子有哪三种学处?每一学处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答:摄持善法戒、禁止恶行戒、饶益有情戒。
摄持善法戒,侧重于身口意三门如何转为功德、善法;禁止恶行戒,侧重于身口意三门不造恶业;饶益有情戒,侧重于如何真正利益众生。这三者虽然反体不同,但实际上是一个本体。
38、寂天菩萨说:“这部论的内容经论中已有,我的诗韵也不善巧,所以造论的动机不敢说利他。”他是真的无利他心,还是另有密意?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另有密意。寂天菩萨说自己诗韵不善巧和无有利他心,这是谦虚的说法。他的密意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让我们后学者了知,真正的佛法不一定需要华丽的词句来修饰,关键是要有利益众生的教言在里面。
另一方面是让后学者懂得谦虚,摧毁自相续的傲慢,因为傲慢是修学佛法的最大障碍,有了它,就见不到别人的功德和自己的过失,对自己会有满足感,从而失去了增上学问和修行功德的机会。
所以,寂天菩萨虽然在智慧、修行境界等方面非常了不起,但仍在众生面前示现谦虚,正如贡塘丹毕准美尊者在《水木格言》中所说:“具诸功德智者,无有慢心调柔,负有累累硕果,妙树垂头而住。无有功德之人,趾高气扬傲慢,无有果实之树,直立乃为规律。”
39、什么是修行?怎样将修行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答:布顿大师说:“在印度梵语中,串习和修行是一个意思,所谓的修行,就是把闻思的道理一直在心相续中串习。”比如说心中经常串习“我要利益众生”、“一切众生皆当过我的父母,别人怎么害我,都要修安忍”,这种接连不断的心态就是修行,印度的法友论师也说:“我们的相续跟佛法不断相应、不断串习,才叫做修行。”
不管在哪个场合,都可以修行。即便是平时坐车,也可以用耳机听上师的课,表面上你在来来往往的人流中,实际上也是一种修行。相反,如果你的心没有专注,纵然天天在山洞里闭关,但内心一直胡思乱想,这也不是修行。
40、为什么说过于傲慢和过于谦虚都是修道的障碍?
答:请自己发挥。
41、请写出本论的必要等四法。
答:1)所说内容:菩萨的所有学处;
2)必要:依靠学习本论,通达菩萨的所有学处;
3)关联:若要通达这部论典,必须依靠本论的文字、内容,还有自己的串习和闻思,这些相互之间都是有关联的;
4)必要之必要(最究竟的目的):通过学习《入菩萨行论》,完全通达其中密意,最终获得大乘的胜果。
42、名词解释:
2)增上生:轮回中人天善趣的安乐。
:解脱轮回的声缘、菩萨、佛陀的果位。
43、为什么说暇满人身是菩提心的殊胜所依?
答:虽然有些经典中说,除人以外的其他众生也能获得菩提心,但最圆满的就是人身。哪怕善趣中最好的天身,由于散乱心非常强,也不能成为别解脱戒的所依,无法真正行持善法。
这种暇满的士夫具有成办增上生与决定胜的能力,依靠人身,可以播下超胜如意宝的菩提心种子,超越生死轮回的苦海。
44、请写出八种无暇,为什么称这些地方是无暇?请分别说明理由。
答:八种无暇之处,包括非人中的四种、人中的四种。非人的四种:1)地狱:恒时有寒热的痛苦,根本没有修行的空闲;2)饿鬼:整天有饥渴的痛苦,不可能有修行的机会;3)旁生:有愚痴和被役使的痛苦,也没有修行的机会;4)长寿天:在四禅广果天的附近,转生于此的天人,很多大劫中一直处于禅定,没有任何意念,故也不会有机会修法。
人中的四种:1)边地:转生到偏僻的地方,佛法一点都不兴盛,在那里人们把佛教当作神学,甚至有些地方连三宝的名号也听不到;还有些人,虽然生于佛法兴盛的中土,但由于家庭的关系,对佛教一无所知,这些人都没有修法的机会;2)佛不出世:虽然没有转生到偏僻的地方,但佛没有出世,就像暗劫一样,也没有修法的机会;3)持邪见者:即使转生到佛出世的地方,但相续中生起了邪见,对佛教的所作所为不相信,这样也没有机会修法;4)喑哑:虽然没有生起邪见,但自己特别愚痴,怎么听经闻法也没有思维能力,这种人也没有机会修法。
45、五种自圆满是指哪些?倘若一个不具足,会对修行有什么影响?
答:五种自圆满:转生人中、生在佛法殊胜的中土、诸根具足、对佛法有信心、业际无颠倒。
1)如果未能转生人中,则修法的机会没有,世间上的动物哪怕再高级、再聪明,让它念一句观音心咒,也是念不来的;2)若未转生到佛教兴盛的中土,就连佛教最基本的取舍也不可能了知,又怎么谈得上修行呢?3)若诸根不具足,则没有方法听闻佛法,看不到电视屏幕和法本上的文字等;4)假如业际颠倒,造了五无间罪,死后马上堕入无间地狱,不可能有解脱的机会。或者以前是修行人,后来生邪见还俗了,不好好学佛,那也与解脱无缘;5)若对佛法无有信心,则品尝不到其中的妙味,无法趋入解脱。
46、五种他圆满包括哪些?为什么决定是五种,四种或六种可以吗?请说出理由。
答:五种他圆满:佛陀出世、佛已说法、佛法住世、自入圣教、师已摄受。
不可以。1)佛陀出世:佛陀没有出世的话,众生虽然来到世间,也没办法了知佛法的道理;2)佛已说法:佛出世了还不行,如果没有讲法,众生也得不到真实的受益;3)佛法住世:如果佛法的住世期已过,比如释迦牟尼佛五千年的教期湮没,或者根本不存在善知识讲经说法的现象,那么尽管佛陀曾经说过法,对众生也没有利益;4)自入圣教:虽然佛已出世并宣说佛法,佛法的住世期也没有过,但自己没有进入佛门的话,纵然佛法广大如大海,也是品尝不到一滴;5)师已摄受(也有种说法是具足施主等顺缘):入了佛门之后,一定要有善知识的悲愍摄受,否则就没有办法进行取舍。因此,这五条涵盖了应具足的一切外在条件,增一不必,缺一不可。
47、从因、比喻、数目三个角度,请分别说明暇满人身十分难得。
答:因方面:人身依靠清净戒律而获得,尤其是暇满人身,必须以前世的清净戒律为因,布施、持戒、忍辱等六波罗蜜多为缘,再加上往昔所发的殊胜善愿,具足这些因缘才能获得。
比喻方面:盲龟值木轭、昙花难以现世、撒豌豆于墙壁偶尔会停留、沉香木气味的比喻。
数目方面:恶趣众生多如晚上的星星,善趣众生少如白天的星星;恶趣众生多如大地土,善趣众生少如爪上尘。
48、有人想:“经中虽说人身难得,但这只是一种说法吧。现在世界上的人这么多,怎么会是难得呢?”这种想法正确吗?请以理分析,并说说你对人身难得的认识。
答:不正确。如果拿人的总数与恶趣众生的总数比较,就可知道人的比例实在太少,而在这些人当中,愚痴的人或普通人占了绝大多数,真正修行的人少之又少。试看,一个城市中若有100万人,里面有多少人皈依佛教?如果有100人皈依佛教,真正要了脱生死、发菩提心、发出离心的修行人又有多少?从这个角度来看,具足八种闲暇、十种圆满的人身相当不易。
49、“后世怎得此圆满”,是以什么根据说后世得不到今生这样的圆满人身?通达此理后,我们应怎样对待现在的人身?
答:《中观四百论》中说:“由于诸人类,多持不善品,以是诸异生,多堕于恶趣。”因为大多数人习惯了造恶业,造恶业以后,唯有堕入三恶趣受苦,而得不到今生这样的圆满人身。纵然因善业所感,获得了善趣中最好的天身,由于散乱心非常强,也不能成为别解脱戒的所依,无法真正行持善法。
通达此理后,我们应当珍惜此人身,修善断恶,依靠它来度过生死苦海。
50、《宝箧经》中讲了哪四种是我们应产生信心的对境?
答:佛陀、菩萨、佛菩萨的行为、菩提果。
51、解释颂词:“具备闲暇圆满之双翼,亦具现见善恶功过目,然被贪图名利网所擒,岂非已入罪业之笼中?”
答:如果我们具足了暇满人身的双翅,拥有了照见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双目,但一味地贪著于名声、地位、财物,那就会困在罪业的牢笼当中,无法解脱。
52、请结合比喻说明菩提心所依之心的难得性。
答:譬如在乌云密布的漆黑夜晚,偶尔依靠闪电的外缘一瞬间能使色法昭彰显著,现得极为明显。同样,借助佛陀的威德力,有时候也能使由罪业所感处在痛苦黑暗中的所有世人偶尔萌生行善修福的智慧,而这种心态不会屡屡持久不断地生起,因而我们一定要努力生起、增上奉行善法的心念。
53、为什么说人身的价值已经远远胜过了如意宝?
答:如意宝只能解决今生的衣食受用,此外无法饶益自己的生生世世,而获得这样的暇满人身,暂时可以成办善趣的人天安乐(增上生),究竟能获得声闻、缘觉阿罗汉,或佛和菩萨的果位(决定胜)。故从价值的角度来讲,人身确实胜过了一切如意宝。
54、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我们凡夫众生造善业的力量极其微弱,而罪业的力量难以抵挡?对此,你有什么亲身感受?
答:从所依身的暇满与所依心的善念之难得来看,凡夫众生造善业的因缘聚合起来非常困难,相反,一切不善业的因缘聚合起来却非常容易,致使罪恶的力量格外强大、势不可挡,难以想象,而且接连不断产生。
凡夫人在行持善法的过程中,时间很短,力量也很薄弱,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违缘,比如说听课的时候打瞌睡、起分别妄念,身体不好、心情不好,家里的人阻挠,一些烦恼现前等等,在听一堂课这么短的时间内,也会出现许许多多违缘来中断你的善行。与此同时,罪恶的力量非常强大,凡夫人造恶业时,怎么样混时间都无所谓,听一些乱七八糟的流行歌曲,时间一下子就过了;在一些没有意义的无稽之谈上,花多少个小时都不觉得累;到舞厅里通宵达旦;到茶馆等散乱的场合中打麻将、赌博,做各种各样的非法事;看电视、看电影,上网看一些不如法的内容……,对此永远是乐此不疲。
55、一旦生起了菩提心,为什么就不会转到恶趣中?请以教证、理证分别说明。
答:教证:《华严经》中说:有了明灯,千年的黑暗会在一刹那间被全部驱除;有了龙王顶上的如意宝,所有的违缘、障碍、危害能被遣荡无余。同样,一个人相续中如果有了菩提心,就像明灯和如意宝一样,能将堕入恶趣的一切罪障彻底断除。
理证:无始以来,我们正是依靠自私自利的心,为了自己或亲朋好友才造下了各种罪业,如果远离了对我与我所的贪执,则不会造作恶业,当然不会转生于恶趣。另外,依靠菩提心的力量,往昔身口意所造的一切罪业会逐渐消失,大的罪业能压伏,小的罪业能根除,将趋入恶趣的业全部断尽,所以,相续中有了菩提心的人是根本不会堕入恶趣的。
56、请结合《华严经》的比喻,说明相续中只要有了菩提心,弥天大罪也会被遣除。
答:犹如老鼠看到了猫的眼睛,就会特别害怕,所以猫眼能震慑降伏一切老鼠,令它们无法堪忍,立即逃窜或动弹不得。同理,无上菩提心一旦出现,我们相续中的贪嗔痴等烦恼、阿赖耶识上的种种恶业,马上就可以遣除无余,如同老鼠在猫眼前不敢停留片刻一样,在菩提心的面前,所有的罪业根本不会存留。
57、“无量众生依于此(指菩提心),顺利能获最胜乐(指佛果)。”这恐怕与现实不符吧,因为发了菩提心的人要为众生付出一切,修行过程中还有很多难忍的苦行,这能说明顺利吗?对此你是怎么认为的?说说你的看法。
答:有了菩提心,获得佛果会非常迅速、顺利,不需要绕很多弯路,不用像外道那样经历各种无意义的苦行。而且,有了菩提心的摄持,不管是积累资粮还是清净业障都非常快速,即使将头目手足布施给众生,由于菩萨的利他心特别强,已经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也像割把草一样没有任何痛苦的感受,反而内心快乐无与伦比。
58、佛陀于多劫中思维观察,发现什么法才是对众生最有利的?为什么?
答:菩提心对众生最有利。因为依靠这一菩提心,无量众生能轻而易举获得无上菩提的果位,或者殊胜安乐。
59、为什么三士道都需要菩提心?若是这样的话,小乘阿罗汉岂不是变成大乘菩萨了吗?请阐明你的理由。
答:小士修法唯求离苦生善趣,修行人相续中只要一度生起菩提心,即能灭多劫罪障,圆满广大福德,刹那解脱恶趣痛苦,因此,修小士道亦宜发菩提心。中士道的基础是小士道,小士道既应发菩提心,中士道岂能舍亦?(若欲详知此理,阅能海上师所讲的《菩提道次第论科颂讲记》。)所谓大士道,是指大乘种性的菩萨为了利益众生、遣除他们相续中的一切痛苦而希求佛果,这本来就是菩提心的体性。因此,三士道都需要菩提心。
小乘阿罗汉需要菩提心,是从不能舍弃的角度而言的,并不是从必须具足的角度来讲的,故不会变成大乘菩萨。
60、为什么将生死轮回比喻成监狱?
答:监狱里的犯人只有一个小小的空间可容自己活动,此外根本没有任何自由。同样,轮回也相当于是个监狱,上去最多只能到有顶,下去就是无间地狱,好像蜜蜂被关在瓶子里一样,根本不能超越这个范围。
61、发了菩提心以后,名字已经转变,可以称为菩萨,那一个人既是凡夫又是菩萨,这是否矛盾?请说出你的理由。
答:不矛盾。因为所谓的“凡夫”,是指我们相续中具足了业和烦恼,而所谓的“菩萨”,是指已经具足利他的心和行为,故二者并不相违。
62、“倘若生起菩提心,即刻得名诸佛子”,此处的菩提心指胜义菩提心,还是世俗菩提心?为什么?
答:指世俗菩提心。因为在《华严经》中用金刚宝来比喻菩提心,金刚宝虽然可以被毁坏,但毁后能立即可以恢复,世俗菩提心也有如是性质。如果此菩提心是指登地菩萨才有的胜义菩提心,那是不能毁坏的,用金刚宝比喻很不恰当。
63、论中说:“我们不清净的身体,如果有了菩提心,就会变得跟佛身一样。”若是这样,初发心的人为什么没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请以理说明。
答:论中的观点主要侧重于菩提心的功德,是说如果相续中产生了菩提心,从因的方面就具足了佛身的相好庄严。但由于凡夫人并未断尽二障之故,所以从异熟果的方面而言,现在不可能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然由于菩提心的摄持,我们不清净的身变得像佛身一样有价值,堪为人天供养处,并能在很快的时间内圆满佛果,具足种种相好庄严。
64、为什么有了菩提心的摄持,我们平时积累的念佛、放生等善根就永不会穷尽?请结合比喻说明。
答:世间上的随福德分善根、小乘的随解脱分善根就像芭蕉树一样,生完一次果后就会枯干,没有再生果的机会,但大乘菩提心的善根就像天界或劫初时的如意树一样,果实会一直不断地产生,用之不尽,且越享用越增长。无论积累何种善根,若以菩提心来摄持,所行持的善法均成为菩提之因,如一滴水融入大海,大海未干之前,此水滴也不会干涸,所以这个善根直至成佛之前都是不会耗尽的。
65、作为一名佛教徒,你对佛教的慈悲观有什么样的认识?谈谈自己的感想。
答:请自己发挥。
66、名词解释:
1)菩提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缘众生的悲心,也就是希望众生远离痛苦;二是缘佛果的智慧,只是让他们获得暂时的快乐,拥有财富、寿命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发愿使他们远离三界轮回的一切痛苦,最终获得圆满如来正等觉的果位。
2)世俗菩提心:寻求无上菩提的发心,它是凡夫相续中可以生起的相似菩提心,可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3)胜义菩提心:证悟自心远离戏论的法界义,也就是指无分别智慧,这在登入圣地菩萨的相续中才有。
4)劫末火:按照《俱舍论》中的观点,器世界有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在最后毁灭的时候,会出现一种劫末火,热度相当于七个太阳加在一起,刹那间能将一禅天以下全部摧毁无余。
5)定业:异熟果报确定无疑要感受的业。
6)不定业:由于力量微弱而不一定感受异熟果报的业。
67、我们在修持禅定时,会经历哪五个阶段?请以比喻具体解释。
答:第一阶段是如“峭壁落水”之动摇觉受,心犹如从峭壁飞泻而下的瀑布,
第二阶段是如“山谷流水”之获得觉受。山谷里的水声势浩大、湍急奔腾,但跟峭壁落水相比,流速有明显的缓慢。到了这个阶段,心已能基本上安住下来,但时间不会很长。
第三阶段是如“平原江河”之修行觉受。江河缓慢流动,从远处看好像没有动摇,只有到了岸边,才会发现它仍不舍奔流。同样,此时的心已经比较稳固,但若详细观察,还是有细小的分别念不断闪出。
第四阶段是如“大海离波”之稳固觉受。从远处看大海,似乎风平浪静,没有什么波涛,与平原江河比起来更为平静,此时细微之分别念亦日渐消失,自己将心专注于任一所缘境时皆能安住很长时间,纷扰外缘也难以撼动其安住之心。
第五阶段是如“山王稳固般”之究竟觉受。须弥山王始终不为狂风所动,同样,此时将心专注于任何一处,皆能自然融入此法,无需任何勤作,自然明然安住于此法中,任何分别念都无法动摇。
68、“菩提心能根除一切罪”与经中讲“定业不可转”难道不矛盾吗?请以教证、理证分析。
答:不矛盾。所谓的“定业不能改”,是指如果没有好好地忏悔,在没有对治的情况下,定业确实不能改,一旦遇到了对治,定业也是可以改变的。
印度的《入菩萨行论大疏》
中说:“一刹那间生起菩提心的功德无量无边,即使你的罪业再大,一旦有了菩提心,就像一点盐融入大海一样,盐味马上就会被大海隐没,同样,自己以前所造的杀生偷盗等罪业,依靠菩提心不可思议的力量,全部能被摧毁无余。”
69、发菩提心与建寺院、开法会、救济灾民比起来,哪个利益更大?为什么?
答:发菩提心的利益更大。因为发菩提心的对境是三界六道的一切有情,时间是轮回未空之际对众生作饶益,以悲心与智慧无有疲厌地救度一切众生出离轮回痛苦,暂时给予他们身心的安乐,究竟赐予佛果。而建寺院、开法会、救济灾民,若无菩提心的摄持,只是一些表面的形象,所救济的也只是少数众生,时间最多是一生一世,给予众生的只是暂时的利益,因此二者相比起来,菩提心的利益远远胜过前者。
70、《华严经》中是怎样赞叹菩提心的?请简单举例说明。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入菩萨行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