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开国十位大将大将同时拥有两个老婆

你的位置: &&&&&&&
唯一同时拥有两个老婆的开国少将
“怎不出嫁呢?当地老人说:童养媳就是媳妇,进了谁家门,就成谁家鬼,不能再嫁!年轻人则说: 老风俗,早该破啦!
2004年清明节,开国将军易耀彩长子易海江从青岛回老家为父修坟,发现父亲的坟旁添了一座新坟,村里人对他说:“这是你张妈的坟。要修一起修,否则不让动土!”
“我爸14岁参军,哪来的张妈呀?”
范景阳在电话里对儿子说:“的确有个张妈,乡亲们的话是对的,张妈的坟要和你奶奶、爸爸的坟一块修,不得怠慢!代我谢谢乡亲们。详细情况,以后告诉你。”
这是历史留下的动人故事。
易耀彩是独子。为了保其平安,在他11岁那年,父母按当地风俗为他招了个9岁的童养媳,名叫张凤娥。1930年,因父母为国捐躯,反动当局要“斩草除根”,迫使年仅14岁的易耀彩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
离别家乡之后,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历了五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全过程。他的职务则由普通士兵沿着排长、干事、连指导员、科长、营长、团长逐级提升。当他担任晋察冀军区第五军分区参谋长时,他25岁,看上了范景阳,经组织批准,正式成婚。
他们的婚事,虽然披上了某种程度的“分配”色彩,但在其后的漫长岁月里恩爱有加,成了战争年代“先结婚后恋爱”的“典型人物”。
家里有个童养媳的事,景阳是在解放战争中得知的。谈起那段往事,范景阳对笔者说:
“那一天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1949年上半年,我和二姐范景明在六十三军军部从事医务工作,进军至陕西省三原县,当地一位老伯得了重病,我们姐妹俩免费给看好了。老伯一家非常感动,特地用红纸写了帖子,上面写着:请两位范同志来我家吃饭。老伯怕扯上
群众纪律 ,特地把请帖送到军部,请军首长批准赴宴。
“军政委王宗槐见那帖子上的字写得歪歪扭扭的,他稍做手脚,就变成请两位饭桶子到我家吃饭 ,闹得大家哈哈大笑。
“我和二姐赴宴回来,副军长易耀彩把我叫到一边,说:刚开了紧急会议,又要打大仗了,军部后方机关暂时原地不动。我们要一直往西打,万一回不来,等到全国解放了,你一定要去江西老家给妈坟上添把土,顺便看看张凤娥,她是9岁进门的童养媳,打听一下,嫁哪了?她若有困难,要尽量帮助解决。拜托了。
“我连忙说,胡说什么呀,你一定会凯旋而归!等到全国解放了,我跟你一块回去!
“兰州、宁夏解放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易耀彩调任海军基地司令员。1953年,组织上决定调他去苏联海军学院学习。借此机会,他带着我回江西老家祭祀老母,这才得知,35岁的张凤娥还没有嫁人。
“怎不出嫁呢?当地老人说:童养媳就是媳妇,进了谁家门,就成谁家鬼,不能再嫁!年轻人则说: 老风俗,早该破啦!
“凤娥什么也不说,默默地为我们冲茶烧饭,还带我们去看望母亲坟。我和易耀彩都觉得对不住她,劝她出嫁,她回答说:再说吧!
“凤娥的日子过得很苦,衣着破旧,粮食奇缺,常饿肚子。这时,部队实行的是供给制,多大的官也没有钱,因此,我们无力帮她解决实际困难。为什么没享受烈属待遇呢?我和易耀彩去县政府反映情况。民政局的同志说,她不是烈士之女,不能领烈属证。按照规定,烈士证应该发给你们。
“易耀彩说:发给凤娥吧!不管怎么说,她9岁进了易家门,大屠杀时,她为易家担惊受怕。安葬老母时,她披麻戴孝。在她心中已是易家人了,就算是养女吧!
“就这样,张凤娥享受了烈属待遇,领得了棉被、大衣,还有少量的粮食。张凤娥自然感激万分。
“打从老家回来,我和易耀彩就把张凤娥的事放在心上。1955年,我军实行军衔制,易耀彩少将军衔、我大尉军衔,薪金不菲,就给张凤娥邮寄了第一笔钱。文化大革命中,张春桥发表文章:批判资产阶级法权。易耀彩担心了:以后要打消等级制度,废除货币,仍像1955年以前那样,过供给制生活。要是那样,张凤娥就更苦了,趁现在有钱,多寄点去吧!他跟我商量后,寄去了1000元,在当时是个惊人的数字。林彪倒台后,易耀彩知道要隔离审查了,又给寄去了1000元。1981年,我结束“监管”后,得知张凤娥病了,没跟易耀彩通气,就给寄去了500元。1989年,易耀彩落实了政策,他带着我去广州疗养,顺便回家乡看看。这时,张凤娥71岁,仍然没有嫁人。面对这样的现实,我和易耀彩心里都不好受。
“时至今日,人们该如何看待张凤娥的一生?责怪易耀彩喜新厌旧?不公平,因为童养媳仅是那个时代的特殊现象,法律不承认,早就废除了。难道是我鸠占雀巢?冤枉。正如前文所说,我们的婚姻是经过批准的,合法的,也是堂堂正正的。责怪张凤娥?更不应该。她按照自己的道德规范行事,终生不易,这才出现了令人难以理解的张凤娥现象。
“1990年底,易耀彩落叶归根,我带着部分子女回到江西老家,72岁的张凤娥对我们待如上宾,临别,我力所能及地给她留下了许多好处。
“1998年,张凤娥死了,享年80岁。村上人将她埋在易耀彩的坟旁,以此作为这位痴心守望者的最终归属。因为大儿子海燕没有跟我一块回江西老家为父治丧,他对张妈的故事一无所知。这才产生了为父修坟中的疑问。仔细琢磨张凤娥的一生,我觉得,村上人这样处理,代表了老区人民的一种情感,应该说,合情合理,无可厚非。”
听了张凤娥的故事,笔者为之惊讶,很想把她写进书里,又怕触犯了“隐私”,范景阳为我打消了顾虑,她说:“谈不上隐私。既然我对你说了,就是让你写的。不写张妈,似乎是种欠缺。至于人们如何看待我和易耀彩,不管那么多啦,让历史告诉未来吧!”
打印复制链接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24小时点击排行
全站点击排行
你可能还喜欢张云逸 同时拥有两个老婆的大将
  张云逸(年),原名运镒,又名胜之,汉族,海南文昌人。我国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日出生于海南岛文昌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08年考入广州陆军,次年加入同盟会,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经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百色起义、反围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历任红7军军长、中央军委副参谋长、军区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毛泽东称其“老成持重,威望颇高”。
&& 张云逸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杰出军事家。1892年生,广东文昌(今属海南省)人。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了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护国战争和北伐战争。192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12月,参与领导百色起义,任中国工农红军第7军军长,参与创建右江苏区。1931年3月率部进入湘赣苏区。同年冬后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参谋长兼作战局局长、粤赣军区司令员、红军总司令部和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副参谋长兼作战部部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6年12月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后受中共中央派遣,往来于广州、香港、南京、武汉、福州、桂林等地,在国民党上层军政人员中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工作。
&&&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参与领导新四军的组建、整编等工作。1938年春任新四军参谋长兼第3支队司令员,指挥了清水潭、马家园等战斗。11月率两个连到江北无为地区,发展抗日武装力量,组建江北游击纵队,后率部东进,开辟皖东抗日根据地。1939年5月参与组建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任指挥和中共前委书记。指挥第4、第5支队和江北游击纵队在淮河以南、津浦路两侧积极打击日伪军。1940年1月任中共中央中原局委员。与书记刘少奇等指挥第4、第5支队主力先后取得大桥、半塔集反顽作战和夏季反“扫荡”的胜利,巩固和发展了淮南抗日根据地。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副军长兼第2师师长,抗日军政大学第8分校校长。直接领导第2师同敌伪顽的军事进攻、政治破坏、经济封锁进行斗争,同时注重加强根据地建设。1943年11月陈毅代军长赴延安后,他主持新四军军事工作。根据中共中央指示,1944年7月部署第4师主力西进,基本上收复了豫皖苏边区根据地。同年冬部署第1师一部渡江南下,开辟苏浙皖边敌后新区。接着又指挥新四军各师开展对日大反攻作战,歼灭大量日伪军,收复大片失地,为创建和巩固华中抗日根据地,为新四军的全面建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 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新四军第一副军长兼山东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华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山东军区司令员、华东军政大学校长、中共华东后方工作委员会书记等职。为华东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共广西省委书记、广西省人民政府主席、广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日病逝于北京。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十位大将中,张云逸是极具传奇色彩的一个:年龄最大(授衔时已63岁),比毛泽东还大一岁多;工资级别最高,是惟一拿着元帅级别工资的大将;资历最长,参加过同盟会,1926年加入共产党时已是国民革命军的少将参谋长。更让人称道的是,张云逸不仅有着辉煌的革命经历,而且他的婚姻和情感生活也极具传奇色彩。
&二女共夫――张云逸同时拥有两位贤惠的妻子
17岁时,张云逸在广东陆军小学堂里秘密加入革命组织同盟会,成为最年轻的同盟会会员。1914年毕业后被派到部队任连长。不久,他结了婚,妻子王氏是一位十分厚道贤淑的同乡。
结婚后,一边是张云逸戎马倥偬,家里难得着边;另一边却是妻子王氏常常忐忑不安,成亲好几年了,她只生养了一个女儿叫张琼,却等不到一个儿子光顾他们的家庭,没有儿子成了妻子的一块心病。旧社会的妇女讲究三从四德,海南岛的妇女尤其为甚,她们认为不能生儿子续香火是最大的不孝和缺憾。因此,王氏自作主张决定给丈夫纳妾。
人生旅途上常常出现许多机缘。有一次,王氏带着女儿到理发店剪发时,认识了一位叫韩碧的小同乡。她一打听,原来韩碧出生于海南文昌县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自幼随父母沿街乞讨,尝尽人间疾苦。几年后,父母先后病逝,她便跟着一位远亲离开故土,到广州闯荡。先是在一家工厂当童工,由于不习惯囚笼似的工厂生活,加上听不懂也不会说广东话,苦恼之下,便开始学习理发。她凭着心灵手巧,很快就掌握了一手漂亮的理发技术。于是,她离开工厂到理发店打工去了。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你来我往之后,她们觉得很有缘,彼此怎么看着怎么都觉得顺眼,常常无话不谈。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彼此间更加了解了。终于有一天,张云逸的妻子向韩碧倾诉了自己的那块心病,并非常诚恳地要她嫁给张云逸“做小”。
韩碧听到这突如其来的请求,十分惊讶和恐慌,她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当时她没有给王氏明确答复。韩碧一直过着飘零动荡的生活,她何尝不希望自己有一个安定的港湾呢?那几天,韩碧一直处在矛盾之中。
过了一段时间,王氏又来到理发店找韩碧。她把韩碧拉到一边悄悄问道:“我上次提的那个事,你考虑得怎么样了?”
“阿姐,我知道你对我好。可这个事,是个大事情,大哥他,他知道吗?”
“他还不知道。”
“不知道?!”韩碧大吃一惊。
“我替他做主了,他不会反对的。”王氏笑着拉她坐下,“你又年轻又漂亮,人又这么好,娶过来为他生儿子,他还能不同意呀?我想问的是你,你到底同不同意嘛?”
“那不行,万一大哥不同意,那不是给你们
内容编辑:红潮小编
??????????
红潮网-中国军事历史故事()版权所有&闽ICP备号 站长QQ:
红潮网声明:本站文章未署名部分来自合作平台福宁客的博客,部份由网友搜集转载自报刊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地址:中国.福建 邮编:355100&& 技术支持:无忧互联&同时拥有两位贤惠妻子的开国上将
导读:在十位开国大将中,张云逸是极具传奇色彩的一个:年龄最大(授衔时已63岁),比毛泽东还大一岁多;工资级别最高,是惟一拿着元帅级别工资的大将;资历最长,参加过同盟会,血战过黄花岗,1926年加入共产党时已是国民革命军的少将参谋长。他历经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百色起义、反围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历任红7军军长、中央军委副参谋长、粤赣军区司令员、新四军副军长、华东军区副司令员、广西省委书记兼广西省人民政府主席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毛泽东称其“老成持重,威望颇高”;陈毅赞之“有大海容人之量,高
在十位开国大将中,张云逸是极具传奇色彩的一个:年龄最大(授衔时已63岁),比毛泽东还大一岁多;工资级别最高,是惟一拿着元帅级别工资的大将;资历最长,参加过同盟会,血战过黄花岗,1926年加入共产党时已是国民革命军的少将参谋长。他历经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百色起义、反围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历任红7军军长、中央军委副参谋长、粤赣军区司令员、新四军副军长、华东军区副司令员、广西省委书记兼广西省人民政府主席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毛泽东称其“老成持重,威望颇高”;陈毅赞之“有大海容人之量,高山仰止之德”。张云逸不仅有着辉煌的革命经历,而且他的婚姻和情感生活也极具传奇色彩——同时拥有两位贤惠的妻子。17岁时,张云逸在广东陆军小学堂里秘密加入革命组织同盟会,成为最年轻的同盟会会员。1914年毕业后被派到部队任连长。不久,他结了婚,妻子王碧珍是一位十分厚道贤淑的同乡。结婚两年后,王碧珍生下女儿张琼。千百年来,海南的传统女子,都把生儿子作为婚姻中的大事,善良贤淑的王碧珍也不例外,一个心结久久缠绕,因为婚后十多年盼不来一个男孩,而且因病不能再生育,王碧珍对张家愧意日浓。1923年,王碧珍自作主张地为张云逸娶了一位新夫人——韩碧。而这一切,张云逸全然不知。韩碧心灵手巧,有一手漂亮的理发技术,她比张云逸小12岁,文昌昌洒镇昌述村人。韩碧父母双亡,家道中落,无奈之下到广州去学理发。机缘巧合,一次,王碧珍带着琼儿(张琼)去理发店剪发,正巧认识了小同乡韩碧,有感于在陌生遥远地方的相识,姊妹情在心中滋长。韩碧嫁入张家,张云逸一直不知,这时期他长期在外征战。终有一日,张云逸因患风湿性关节炎腿脚不灵便,返穗看病。他一进家门,便见一陌生年轻女子在家里做饭。王碧珍向张云逸说明原委。事情如此荒唐,张云逸听后大怒,张云逸从未怪过王碧珍生了女儿,也知碧珍是贤惠善良的妻子,责怪她不应瞒着自己,便自作主张把韩姓女子娶进家中,将生米煮成熟饭。看到扑簌簌落泪的两个女人,想到如将韩碧送走,这个已“履行了结婚手续”的女子,终生再难出嫁,张云逸感到无奈。张云逸养病期间韩碧精心照料,送饭送菜,嘘寒问暖,两人接触多了,韩碧对稳重深沉、讲情重义的“大哥哥”心生仰慕。张云逸看到她聪明勤快,二人渐生情愫,日子如流,爱情生根。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次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张云逸英勇善战,被任命为第四军二十五师少将参谋长。1926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八一南昌起义后,张云逸听从党的安排留在了第四军,移师返回广州,这时他又与韩碧有了短暂的团聚。1928年韩碧为张云逸添一子,取名远志(后改名远之)。不久张云逸奉共产党中央指示,去广西搞兵运和组织起义。此后八年,张云逸竟再未能与妻儿见面。8年的时间里,韩碧每天早出晚归,加班加点地在广州西濠口理发店打工。王碧珍任劳任怨操持着家务和照看远志。张远之后来回忆,“那时候阿娘(王碧珍)照顾我的时间要比母亲多得多,对我比对亲生的姐姐(张琼)更格外的好。”张云逸是重情之人,解放后将王碧珍之墓(王碧珍1937年死于战火,葬于清远)由清远县迁至广州银河公墓,墓碑刻写着:“先室王碧珍之墓,张云逸同子远之、女秀琼立”。1937年上半年,时任红一方面军副总参谋长的张云逸奉党中央之命,到香港开展华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工作。在党组织和亲友的多方帮助下,1937年年底,张云逸找到韩碧母子,把他们接到香港地下党的机关,掩护革命活动。1937年12月,张云逸离开香港到武汉,筹建新四军军部。1938年,张云逸任新四军参谋长,经常在前线作战。1939年7月,韩碧带着远之和一批参加抗日的青年,在新四军军部军需处处长叶辅平带领下,从香港出发,经越南、广西、湖南、江西、安徽,千里迢迢地于9月到达泾县新四军军部,但此时,张云逸已在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无缘见面。1940年3月,韩碧母子随新四军第三支队政治部副主任曾昭明等干部战士25人,由皖南渡长江北上,行至安徽无为县刘家渡时,被国民党武装部队扣押。消息传来,张云逸立即发电强烈要求国民政府下令释放妻儿及被扣押官兵,但国民党方面不予理睬。这时,在重庆的周恩来出面,向蒋介石等反复申明大义,尽快释放新四军官兵家属以利抗战。直到1940年9月,国民党才释放了被扣押7个月之久的韩碧和12岁的远之,其余二十几位新四军干部战士全部罹难。韩碧母子从血泊中走了出来,他们辗转来到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千山暮雪,万里层云,父亲相见,热泪盈眶。1944年,韩碧生下了女儿远明。不幸的是,小远明在1岁半时突发急病死在母亲的怀里。韩碧的精神崩溃了。战争逃难、亲人离散、关押坐牢、战友牺牲、亲生骨肉的夭折……韩碧无法承受这样沉重的打击,她的精神失常了。1946年,病情才有所好转,但到了解放初期她更年期时,病情复发。十年后,韩碧的病情好转。1956年,韩碧又重新穿起军装参加工作,后来一直担任张云逸的生活秘书。1974年11月,传奇大将张云逸走完了戎马生涯的征程,20年后韩碧离世。
猜你感兴趣
热门评论3楼2楼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开国大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