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规范2015修订年立法法的修订是学者推动的结果吗

发布会议信息
查看我的会议信息
&&&&&&“立法法修订与立法新思维”全国性学术研讨会综述
“立法法修订与立法新思维”全国性学术研讨会综述
  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修改《立法法》的决定。3月20至21日,上海政法学院立法与法治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立法与法治战略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立法法修订与立法新思维”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在上海政法学院召开。本次研讨会围绕“立法法修订”、“立法新思维”两大板块,展开了热烈的研讨和交流互动。现将会议情况及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立法法》修改的价值及意义
  与会专家学者普遍认为,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3月15日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对原来的《立法法》做了较多的修改,适应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不断深化的要求,较好地回应了人民群众对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的新期盼,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时代意义。
  《立法法》的修改确立了更加合理完备的立法体制。这是此次《立法法》修改的重点所在。本着“党的领导、人大主导、代表主体、协商民主、公众参与”的若干关键要素,《立法法》的修改在制度层面保证立法主导权归于人大。《立法法》的修改确立了民主科学规范的立法程序。
  《立法法》的修改确立了富有时代特征的立法理念。一是法治的理念;二是科学的理念;三是民主的理念。
  《立法法》修改中首先体现了本土思维。本土思维的本质是中国的法治是以实际的中国发展道路为依托的法治,不是某种法治的亦步亦趋和摹写翻版。其次是权利思维。《立法法》对公民、公众立法参与权利的地位、途径和实现机制予以更加充分的保障和规定。
  与会专家学者还指出,立法是国家的重要政治活动,《立法法》是关于国家立法制度的重要法律。修订后的《立法法》,对于完善立法体制机制,促进立法质量提高,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和长远意义。
  《立法法》修订成绩与不足并存
  上海政法学院副校长关保英教授认为,《立法法》修改取得了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从应然角度看,《立法法》在以下方面还有欠缺。一是立法的定义不够明确,使人容易产生对行政机关的立法是不是立法的疑问。二是法律体系的结构不够明确,每个层次的立法应当规范什么,界限划分还不够明确。三是没有明确是否存在行政立法这一概念。目前国务院出台的立法在总量上远超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出台的立法。不少行政法规的处罚力度比法律还要严厉,对公民权利的影响很大,需要加以控制。四是行政规范性文件数量惊人,对公民的影响很直接,但失之约束。现在规范性文件的发布主体很广泛,又不能被起诉,也不能进行立法监督。总之,目前的《立法法》,相较四中全会对立法的要求,还有距离。
  华东师范大学立法与法治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陈俊教授就《立法法》修改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和建议:
  一是建议每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都要有所为,重要的国家立法要由全国人大通过。今后像《立法法》这样重要的国家立法,应由全国人大来通过。这样做,有助于充分体现民意和更好防范各类主体的“权力任性”现象。
  二是这次《立法法》修改从法言法语的角度看,立法的技术性规范性还有待提高。
  三是本次《立法法》修改体现了税收法定,但突破固有利益格局还需付诸努力。
  四是此次《立法法》修改提出了人大主导立法原则,但其落实仍是一个利益博弈和兼顾各环节的过程。
  五是这次《立法法》修改增加规定了暂时调整或者停止适用现行法律部分规定的内容。
  六是本次《立法法》修改增加规定对报送备案的规范性文件进行主动审查,但仍有不足。
  上海政法学院国际交流处处长王蔚教授认为,修改后的《立法法》比原来的《立法法》有不少进步,可喜可贺,但是也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新《立法法》如何贯彻落实是一个问题。二是如何保持国家法制统一问题。《立法法》修订后扩大了地方立法权,设区的市拥有了立法权。在这种情况下地方立法既要照顾本地利益,又要符合国家整体利益,如何保持协调性,防止“一放就乱”,就要有立法新思维。三是参与立法的各级人大代表的资质存在问题。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所邓少岭研究员认为,立法要认真对待“有限理性”。
  一是制定法需要软法、活法作为补充。判例、习惯、社会章程等虽不是制定法,但接地气,立法需要吸收软法和活法的因素。吸取机关工作规范中有价值的东西,上升为地方立法的内容。二是要规范地方立法权限。《立法法》修订赋予更多地方以立法权,是一种进步,但同时也要明确地方立法权边界。三是加强立法监督,要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因为老百姓更容易发现立法中的矛盾和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立法与法治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任海涛认为,要重视探讨与立法有关的几个主体:一是监督主体。现在我们没有专门的监督主体,人大及其常委会自己监督自己的立法,在逻辑上有点说不过去。二是立法主体。现在各级人大代表的资格存在问题,导致立法者不一定懂法。三是立法的评价主体。应建立专门评价机制,监督立法的质量和效果,形成制度化的审查评价机制。四是专业主体。应发挥立法专业领域专家、学者的作用,建立第三方立法主体,这样有利于打破部门利益或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
  我国的立法体制机制的现状与改进方向
  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王保民教授认为,从社会治理的角度看,我国的立法质量确实需要提高。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立法体制机制在向好的方面转变。但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在科学立法方面,我国的人大代表不是专职代表,这影响到人大主导立法。现实生活中,部门立法占据主导,人大在立法中没有主导权。要强化人大在立法中的组织协调等功能。二是在民主立法方面,要求立法有反馈,说明立法收集和采纳了哪些意见。这是立法回应性的要求。三是在立法公开方面,以前公开是例外,以后公开应成为常规。特别是,立法公开的对象应是利益相关主体,要关注各种利益诉求,因为立法问题是利益表达的问题,《立法法》修正案的效果值得期待,还有提升空间。四是目前立法中行政主导问题的解决。人大主导立法的前提是人大有无能力主导立法。特别是,行政法规、规章和司法解释的越权立法能否得到控制,还涉及怎样才能避免通过立法减损公民利益及增加公民负担。五是如何立足国情并符合世界主流。
  上海市人大立法研究所负责人郑辉处长结合自己长期在上海地方人大参与立法实践和研究工作的经历,就准确把握和学习《立法法修正案》谈了自己的观点。
  他认为,本次《立法法》的修改,是在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完成的。要深刻认识这次修法的时代背景。为此,在准确解读时,建议把握以下三个原则:一、修法工作重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系统总结立法法施行以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实践经验。二、修法工作旨在突出重点,围绕提高立法质量这个核心,在认真总结和提炼固化上做文章,着力点体现在立法体制和机制及程序的完善上。三、修法工作采取积极稳妥、分步推进的策略,是部分修改而非全面修改,认识不统一的暂不入法,留待实践探索。基于以上分析,这次修改可能不是理想的结局,但一定是尊重现实考量的务实选择。
  《立法法》修改与立法新思维的有机结合
  上海政法学院立法与法治研究所所长胡戎恩教授认为,立法要伴随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发展,朝着良法的目标不断迈进。为此,一是要在立法理念上实现转型,要有新思维。即从人治型立法转变为法治型立法,这是立法新思维的要旨。二是约束授权立法。当前的一个利好是,授权立法五年内需清理,要有所为。三是《立法法》修订扩大了地方立法权主体,短期内地方立法会有一些乱象,但这是中央和地方立法权限重新划分的新起点,以后还要进一步明确界定彼此的立法权。四是地方立法面临诸多挑战,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利如何通过立法得到保障,对于边疆地区稳定繁荣具有根本意义。五是立法体制的改革,这涉及到选举法等法律的修改,即人大代表应当对选民、选区负责,人大代表在工作中包括立法工作中不尽责的话怎么办,应有说法。
  安徽财经大学法学院黄信瑜教授认为人大主导立法的愿景在短期内难以实现。因为,当前大多数的立法草案是由政府部门送至人大审议通过的,这种局面不容易改变。立法权下放地方是好事,但要正视存在的问题。以前,地方通过红头文件来管理,赋予设区的市立法权,可以使地方规范性文件回归到法治轨道进行约束,这是件好事情,但是赋予设区的市立法权后,情况不容乐观。
  上海政法学院肖卫兵副教授从信息公开的角度提出,新《立法法》通过后,首先,立法公开要有四公开,即公开什么、向谁公开、公开渠道、公开时间。目前,立法中的公开只是单向的主动公开,建议扩大公众的查阅范围。其次,需要明确人大在立法审议阶段,哪些应该开门立法,哪些立法适宜关门讨论。再次,公开的时间应保证,提前一个月向公众征求意见。
相关会议评述
[ 21:59:50]
[ 13:24:25]
[ 19:12:15]
[ 19:42:29]
[ 22:17:40]
[ 22:14:26]
[ 21:29:14]
[ 22:17:43]
[ 21:55:02]
[ 21:37:17]
[ 17:29:11]
[ 19:45:45]
[ 21:55:02]
[ 22:47:20]
[ 19:57:04]
[ 18:32:59]
[ 19:47:10]
[ 09:55:00]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召开“立法法修订”座谈会- Micro Reading
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召开“立法法修订”座谈会
&&来源:&&作者:汪俞佳
[提要]&&由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办的“立法法修订”座谈会3日在京召开。会上,部分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委员、特邀专家学者就立法法修正案草案展开热烈讨论。
   本报讯(记者汪俞佳)由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办的“立法法修订”座谈会3日在京召开。
  立法法是我国一部关于立法制度的重要法律,自2000年颁布施行以来,为健全国家立法制度,规范立法活动,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保障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立法工作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对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也提出了新要求。
  会上,部分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委员、特邀专家学者就立法法修正案草案展开热烈讨论。与会人员表示,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都对完善法律体系、提高立法质量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广大人民群众对通过法治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解决发展中实际问题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在这一背景下对立法法进行修改是十分必要的。与会人员在肯定立法法修正案草案的同时,建议进一步发挥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完善立法体制,合理配置立法资源,明确划分各层级立法权限;进一步完善立法程序、规范立法活动,综合运用立改废释多种方式,加强重点领域立法;进一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发挥人民政协在立法协商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法律监督,不断提高立法质量,把公平、公正、公开原则贯穿于立法全过程,立良善之法,立管用之法。与会人员还就草案中有关条款提出许多具体的修改意见。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刘家强出席会议。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驻会副主任顾伯平主持会议。
  (来源:人民政协报)
编辑:小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新闻热搜榜来源:360新闻《立法法》修订将如何影响你的生活?
下午3时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开幕会
全国人大新闻发布会
全国人大开幕会 政府工作报告
10时财政部/16时农业部答记者问
10时商务部/15:30环保部答记者问
10时外交部记者会/15时人大工作报告
11时工商总局答记者问
10时人社部/16:30安监总局记者会
10:45科技部答记者问
9时“两高”报告
15时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闭幕
9时人大代表小组会议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今日关注_新华网_传播中国 报道世界
有好处时争抢,没有好处时互相推诿,立法成为政府部门占有权力资源的方式和分配利益的过程。“部门利益法制化”是近年来立法中突出问题。
立法法修正案草案将“税收”的专属立法权单列,并规定“税种的开征、停征和税收征收管理的基本制度”只能制定法律,即“税收法定”。
有权,容易任性。这是无数历史印证的常识。而要让权力不任性、遵道而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为根本遵循。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大会发言人傅莹表示:“《立法法》修改格外重要,不能减损公民权利,也不能随意增加公民的义务。”
近些年来,人大代表、律师、学者和社会组织多次对一些行政法规提出违宪违法审查建议。根据现行立法法,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和常委会工作机构承担法规备案审查职责,但长期以来这项工作“只做不说”。
记者采访多位法学专家都介绍,“红头文件”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用语,只是一个民间叫习惯了的“象形俗称”、含混概念。所以立法法里没有“红头文件”一词。专家介绍,“红头文件”既不是法规,也不是规章,只是政府部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
3月8日下午,立法法修正案草案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多位代表委员、专家学者表示,希望“收费法定”能够写进立法法中,通过法律管管“乱收费”,给费的“收”和“支”好好定个规矩。
【责任编辑】杨婷《立法法》首修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 潇湘晨报网
&>&&>&& 正文
  全国两会议程正酣,《立法法》修订亦迎来三审之时。3月8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听取了《立法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去年8月和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两次审议《立法法》修正案草案,修改条款占1/3。本次人代会,将对草案进行三审。众所周知,《立法法》作为一部规范所有法律行为的法,又被称为&管法的法&,其修订意义重大。而就在3月8日下午,张德江委员长所作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中,同样指出:2015年将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将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出发,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科学确定立法项目。
  于众声喧哗的两会舆论场中,《立法法》三审迅速地成为了那个备受瞩目的议题,其来有自。这不仅缘于《立法法》是&立法之源&,更缘于它是一部终将深刻影响到普通人生活的法律。如何保证你的钱不轻易地被征税&掏走&?如何让你买车不再轻易地受限?又或者,怎样让你所在城市的城管、环境保护都将有&法&可依?它们都离不开一部科学完备的《立法法》。当《立法法》完善落地之后,作为公民,你既可以在立法机关说出自己的意见,你对政府文件不满提出审查还将得到反馈。凡此种种,在三审之前,事实上早被舆论所反复说道。
  很少被舆论所重点提及的,其实是《立法法》修订所对应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按照学者的点评,《立法法》是带着&历史的使命&而面世。2000年,中国立法进程虽然已经覆盖到社会的大多数领域,但立法活动并不规范,社会法律体系同样难称完善,一部《立法法》的诞生正与此互为呼应。十五年一瞬间,应该说《立法法》当初的使命已基本兑现,而当下它不得不直面的,已是现实立法中的走偏或空白。让需法之领域皆有立法,让公权规范,让侵犯私权不再那么容易,它们才是《立法法》不得不求索的深层次命题。
  由此再来回看,看迄今为止的《立法法》一审二审,以及其中所呈现出的诸多修订亮点&&譬如税收法定原则,譬如地方规章将被规范,再譬如多个设区市将有望新增立法权。它们莫不展示出约束公权与地方立法权的价值取向,但倘若条分缕析,其中又都有着继续厘清的空间。要求规范地方的立法与规章,那么此前相对不合法的系列地方规章,又将如何被处理?简单的一废了之,显然不是最好的处置路径。对于&较大的市&进行立法扩权,又如何保证地方人大能够务实履责,使立法不成为地方政府另类意志的另一种表达?要做的依旧很多。
  简单些地来叙述,作为全国人大,要打造一部可操作与走得更远的《立法法》,以一审二审中呈现出来的内容做观照,需要补全的修法举动至少还应有以下两处。一处是,细化修订条款,不至于留下相对模糊的空间,如此才能真正明晰中央与地方立法权限。尤其是所谓的&税收法定&原则,绝不能留下立法&尾巴&,征税权的回收,本就应是一步到位。另一处是,要尽快出台实质性的&违宪(法)审查&机制,即便地方政府试图继续任性立法,或是强悍侵犯私权,其行为亦能得以实质性的纠偏。如此,《立法法》的修法意图方能得以整体呈现。
  《立法法》因何而变?施行15年之后被修订,占到1/3比重的变动内容,《立法法》的首次大修,无需过多渲染,已窥见其可能的现实张力。《立法法》为谁而修订?身为一部位阶仅次于宪法的法律,在完善顶层设计的重要意义外,其修订指向的仍然是政府、社会与公民间的良性关系。让立法科学民主、政府行为规范有序、让普通公民不至于轻易遭遇权利受损,《立法法》的首修,仍旧是为了深层次的司法改造而出发。衷心希望各位代表不负民之重托,衷心期待一部崭新的《立法法》而出现。这不是等待戈多,这是不能错失的责任与过程。
  潇湘晨报评论员 王聃
关键字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修订的立法法规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