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生产要素分配会不会导致两极分化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按生产要素分配?
什么是按生产要素分配?
10-02-23 &
按生产要素分配(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Factors of Production)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各种根据各自在中所作贡献大小来参与,获得相应的。按生产要素分配并不必然导致两极分化,这主要取决于制的性质和国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按生产要素分配与两极分化--《西安政治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按生产要素分配与两极分化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其结果是在居民收入普遍提高的同时,个人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为了防止走向两极分化,国家在制定政策时,要注意反对两种倾向:一是把收入差距拉大与两极分化相等同,以牺牲效率为代价,重新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去;另一种倾向是对收入差距的拉大熟视无睹,甚至忘记了共同富裕的目标,结果走入两极分化的死胡同。国家应从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等方面入手,逐步理顺分配关系,建立高效公平的分配机制
【作者单位】:
【关键词】:
【正文快照】: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居民的收入水平在普遍提高的同时,出现了差距持续拉大的趋势。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后,这个差距会不会进一步扩大?会不会导致两极分化?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一、市场经济要求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传统观念认为,按劳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蔡其明;[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杨子江;;[J];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左金隆;[D];郑州大学;2002年
阙锋;[D];中南大学;2005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克,刘云珍;[J];财经问题研究;1998年12期
洪银兴;[J];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01期
张作云;[J];当代经济研究;1999年08期
杨明洪;[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0年04期
卢嘉瑞;[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黄萍,张存刚;[J];经济评论;2002年01期
张志武;[J];经济问题;1999年03期
冯春安;[J];经济学动态;2001年11期
史正富;[J];经济研究;2002年02期
陆立军;[J];经济研究;2002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冯铎;[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1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崔栋;[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厉旭光;[D];厦门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朱悦如;;[J];企业经济;1981年Z1期
王瑞璞;;[J];前线;1984年10期
谢其助;;[J];经济问题探索;1987年01期
代昌柏;晓黛;;[J];财经理论与实践;1988年06期
戴园晨;;[J];前线;1993年02期
戴炳源;[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叶春松;[J];鄂州大学学报;1996年04期
李宝怀,崔东宏;[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黄显芬;[J];惠州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张振海,肖爱林;[J];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史楠;;[A];"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5年
樊翠鲜;;[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英语专辑)[C];2006年
邸同莲;;[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金杏;[N];中国物资报;2000年
本报驻联合国记者
何洪泽;[N];人民日报;2000年
陈继茹;[N];人民政协报;2000年
何清涟;[N];中国社会报;2000年
朱胜龙;[N];新闻出版报;2000年
郭洪;[N];中国经营报;2000年
俞肖云;[N];中国信息报;2000年
张志雄;[N];中华读书报;2000年
朱胜龙;[N];北京日报;2001年
陈晶晶;[N];重庆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祝洪娇;[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邓遂;[D];福州大学;2003年
李丽丽;[D];吉林大学;2004年
郭景润;[D];武汉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按生产要素分配导致的客观结果是A.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拉大B.社会成员收入差距缩小C.按劳分配主体地位降低D.极端两极分化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成绩波动大?难提高?听顶级名师视频辅导,
& 题目详情
按生产要素分配导致的客观结果是A.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拉大B.社会成员收入差距缩小C.按劳分配主体地位降低D.极端两极分化
A按生产要素分配,其好处就在于能充分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通话时体现了国家重视知识、重视人才,使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同时也体现出效率优先的原则。这样使人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当然这部分人就有可能先富起来。与此同时,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既没钱,也没力,他们的收入相对就会少些,这样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就会拉大。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学年安徽省高三10月月考政治试卷(解析版)
题型:单选题
下表是合肥市某居民2012年收入一览表
工资、薪 金收入
房屋、土地 等其他收入
&比例(%)
注: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该图表明①财产性收入已成为该居民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②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我国的主要分配方式③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④投资方式的多样化,导致居民收入来源的多样化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学年辽宁省丹东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卷(解析版)
题型:单选题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国家,收入差距扩大是一个普遍经济现象,如果不能很好地加以控制,就会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从初次分配的角度看,导致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有①我国尚未形成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的机制②个人收入分配中劳动报酬水平低、增长慢③税收结构不合理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④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A.②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
科目:高中政治
按生产要素分配导致的客观结果是(& )&&&&&&&&&& &&&&
&&& A.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拉大&&& B.社会成员收入差距缩小 &&& C.按劳分配主体地位降低&&& D.极端两极分化
科目:高中政治
下图是某市居民2008年收入一览表:
工资薪金收入
房屋、土地等其他收入
比例(%)
注: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 图表表明&&&&&&&&&&&&&&&&&&&&&&&&&&&&&&&&&&&&&&&&&&&&&&&&&&&&& &
&&& ①财产性收入已成为居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 ②投资方式的多样化,导致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
&&& ③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我国的主要分配方式
&&& ④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同步发展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当前位置:
>>>辨题:允许和鼓励劳动、管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必然..
辨题:允许和鼓励劳动、管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必然会带来贫富差距,导致两极分化。
题型:填空题难度:偏易来源:不详
(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并且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2)允许和鼓励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能激励人们更有效地使用生产要素,激发生产要素拥有者的积极性,从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客观上也造成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异,出现贫富差距。(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坚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坚持在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中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一方面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先富起来,另一方面国家通过税收等各种政策对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进行调节,从而有效地防止两极分化。(4)因而材料中的观点是不全面的。本题考查对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辩证分析。一方面,既要看到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客观上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确会带来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因此要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促进公平。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辨题:允许和鼓励劳动、管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必然..”主要考查你对&&分配制度,分配原则&&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分配制度分配原则
财产性收入的含义:
财产性收入,指通过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与社会生产好生活活动产生的收入。即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和不动产(如房屋、车辆、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准确把握我国收入分配中的几个问题:
&(1)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
①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整体水平低、多层次又不平衡,决定了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要实行按劳分配,而其他所有制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的存在,又决定了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 ②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在实行按劳分配的同时,要兼顾投资者、经营者、劳动者各方面的利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按劳分配和按劳动力要素分配的关系: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存在为前提。而按劳动力要素分配,在资本主义社会就普遍实行,它存在于我国的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中,意味着劳动者只是受雇于企业主,他们只能作为劳动要素的提供者参与生产和分配。两种收入所体现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不同,因此区分二者首先要看是哪一类经济形式再作判断。
&(3)对比区分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①合法的劳动收入: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按劳动力要素分配取得的收入。②合法的非劳动收入:按土地要素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按技术要素分配、按管理要素分配、按信息要素分配取得的收入。&按劳分配:
(1)按劳分配的性质: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内容与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原因: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②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4)意义:①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结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是分配制度上的伟大变革。
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
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要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2)按生产要素分配: ①含义: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②具体形式: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a、按劳动要素分配:指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收入。 b、按资本要素分配:包括私营企业主生产经营取得的税后利润,债权人取得的利息收入,股息分红,债券,股票交易收入等。 c、按技术要素分配:科技工作者提供新技术取得的收入包括技术入股和技术转让。 d、按管理要素分配:企业的管理人才凭借其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而参与分配的形式。
(3)原因: 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②健全生产要素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论依据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依据的基本理论是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消费品的分配方式。图示:
如何完善分配制度,实现公平分配:
1、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的制度保证。 2、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合理比重,保证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合理比重,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协调投资与消费的关系。 3、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为此要加强宏观调控,通过财政税收调节和整顿收入分配。(低、中、高、合法、非法)4、要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5、个性问题:行业收入差距——加快垄断性行业改革,缩小行业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协调互动发展机制,缩小城乡差距区域收入差距——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形成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缩小区域差距 效率与公平的含义:
效率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公平的含义较宽泛,涉及经济、政治、法律等各个领域。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收入分配的公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维护公平有助于协调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有助于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正确理解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二者也存在矛盾,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两个不同的方面。(2)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社会公平:
(1)公平含义:公平含义较宽泛,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等各个领域。合理的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意义: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3)实现的途径(实现社会公平的举措):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 ②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这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当前,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为此,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级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效率的含义: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效率是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
(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收入分配中,效率与公平是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 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②公平和效率也存在矛盾性,两者强调不同的方面。
(3)如何处理二者关系: 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②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收入分配公平不等于坚持平均主义:
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平均主义是指在收入分配上搞“平均”“吃大锅饭”,实际上严重挫伤了劳动者劳动的积极性,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且平均主义不问劳动和付出的多少,一味强调报酬的均等,这实际上背离了公平原则。
“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时富裕”:
“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也不是“同步富裕”“同等程度富裕”。想让所有的人同时同等程度富裕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否则只能导致“共同贫穷”。
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的原因:
&(1)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本目标的体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这要求我们维护和实现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 (2)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公平的实现有利于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3)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才能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更具有生机与活力。 (4)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缩小社会收入差距,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从而拉动经济发展。
实现收入公平的措施:
(1)制度保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重要举措: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3)根本措施:生产决定分配,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分配制度,因而从根本上要大力发展经济,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增加人们的收入。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4)其他: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①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②发挥财政和税收的调节作用,促进社会公平。 ③实现社会公平,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例如为了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制定惠农政策,增加农民收入。&
发现相似题
与“辨题:允许和鼓励劳动、管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必然..”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4347722734327913220891199370238611A.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拉大
B.社会成员收入差距缩小
.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降低
D.两极分化
简要分析一下
选 A 因为:
按生产要素分配,其好处就在于能充分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通话时体现了国家重视知识、重视人才,使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同时也体现出效率优先的原则。这样使人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当然这部分人就有可能先富起来。
与此同时,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既没钱,也没力,他们的收入相对就会少些,这样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就会拉大。
但不会造成两极分化,因为我国在个人消费品分配中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按生产要素体现的是“效率优先”,同时,国家还兼顾到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在收入的二次分配时“兼顾公平”,因而,不会出现两极分化。
补充一下:按劳分配仅限于公有制经济;
按生产要素分配限于非公有制经济
所以,按生产要素分配,不会影响到“按劳分配”,故不选C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按照资本、土地、劳动等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贡献进行分配。它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有效利用资源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途...
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指社会根据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比例和贡献对投入主体进行的报酬返还
一、奖金分配中应体现的原则
1、多劳多得,按劳分配的原则
奖金分配旨在激励职工工作积极性,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最大限度发挥人、财、物的作用。因此奖金分...
甚至财富的代际转移而造成的收入分配差距的,由垄断、特权和腐败而造成的收入分配差距才是中国目前巨大的收入分配差距以及这种差距持续扩大的最重要的
是的,是这样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两极分化严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