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半岛上的朝鲜科举制度度是什么时候结束的

纪念定都六百年 韩国首尔再现“科举考试”
澎湃新闻徐明徽
[摘要]科举考试对改变以血统论尊卑的社会风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成为支撑朝鲜王朝500年的根基。“以儒学为核心的科举制度,对儒学在朝鲜的传播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儒学思想不仅在文人学者中备受推崇,并且逐渐普及到民间,儒家的伦理观念和道德规范渗透到朝鲜社会的各方面。”近日,为纪念首尔定都600周年,“科举考试”再现韩国首尔。朝鲜时代的“科举考试”再现韩国首尔朝鲜时代的“科举考试”再现韩国首尔,近日数百名穿戴韩服或儒生长袍的“学子”在首尔庆熙宫前作诗答题。据首尔官方网站介绍,朝鲜时代科举制度再现活动是首尔定都600周年纪念活动之一。朝鲜时代科举制度曾于1894年甲午更张时被废除,韩国从1994年开始再现这种传统的科举考试,今年迎来了第21次纪念活动。对这项活动有兴趣的韩国民众可以在录名所登记后入场。考生就绪后,“国王”出行,等“国王”入座宝座,文武百官和考生向“国王”行四拜礼,行使君臣之礼。试官出示试题,考生进行科举考试(作诗)。在交卷后“国王”将给科举合格者赐予合格证:红牌,并有御赐花的仪式。最后一环节是,科举合格者头戴御赐花,拜访大分官、前辈及亲戚的庆祝活动。这一活动在朝鲜时期的宫阙——庆熙宫举办。庆熙宫是朝鲜开国太祖李成桂居住过的地方,也被称为新门大阙或西阙。除了文科考试,首尔政府还设置了武科体验场,让大众体验射箭、剑术等选拔武官的武科活动。宣布考题几乎照搬了中国的科举制度首尔方面表示,科举考试对改变以血统论尊卑的社会风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成为支撑朝鲜王朝500年的根基。 朝鲜时代科举考试是通过一定的考试来聘用官吏的制度,有三年一回的定期考试和有需求时随时举办的不定期考试两种。 定期考试的文科最终合格者人数为33名(甲科3名、乙科7名、丙科23名),通过放榜礼给合格者颁发合格证书——红牌。朝鲜历史上的科举是中国域外实行最长、最完备的科举制度,在朝鲜备受重视,历史上曾有“我国公道,惟在科举”,“门塞而公道开,浮华斥而真儒出”之说。科举制度自公元七世纪中期传入彼时的新罗王朝,公元958年确立到1894年废除,延续了九百年,几乎完全照搬了中国的科举制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那么,中国的科举制度是怎么样的呢?中国科举制度最早源于中国隋代。隋朝统一后,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 )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意为可以进授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隋灭亡后,唐朝承袭了隋朝传下的人才选拔制度,并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为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科的科目有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道举科等五十多种,可谓包罗万象。其中,明经科考试内容为《论语》、《孝经》、《礼记》、《左传》、《周易》、《尚书》、《公羊传》等9部儒家经书,考试方式是帖经(填空)与墨义(考经文字句);进士科偏重诗赋、策问,试者不仅需要文学才能,还需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漕运等各方面作答,难度极大;明法科以律令为主,为国家选取司法人才;明字科考文字理论及书法;明算科则考数学,内容极广,包括《算经十书》等。而明法、明算、明字、道举等科,不为人重视,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明经、进士科的择取率极低,唐朝孟郊考中后,欣喜若狂作《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遍长安花”。进士殿试第一名就是状元,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新科进士前往杏园宴会,被称为“探花宴”。宴会后同到西安慈恩寺的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白居易27岁一举中第后就曾在雁塔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公元702年,武则天执政时期开武举,由兵部主考,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经州县考试基地后,送往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等,及第高中者可被授以官职。在不断借鉴中国科举的同时,朝鲜也根据自身需要逐步完善科举制度。公元964年,高丽王朝光宗主持殿试对策,比北宋实施殿试制度还早9年。而为防止及第进士作官后拘于公务,荒废学业,公元995年高丽王朝规定,凡50岁以下的进士,每月需写诗三篇,赋一篇。京官由翰林院出题,外官可自行拟题,年末随上计吏交翰林院。这种制度为中国所无。朝鲜王朝时期,还允许在职官员参加科考,以获取一项升迁资格,也为中国科举制度所无。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正在答题考生写下汉诗科举制在朝鲜的确立过程七世纪中期,唐王朝帮助朝鲜当时的新罗王朝解决了朝鲜半岛三国并立的局面,统一三国。新罗王朝开始与中国唐王朝增进思想文化交流,科举制在朝鲜萌芽。新罗在唐朝科举制度影响下,设“读书三品科”,将教育与科举结合。读书三品科规定:“读《左传》,若《礼记》,若《文选》,而能通其义,兼明《论语》、《孝经》者为上。读《曲礼》、《论语》、《孝经》者为中。读《曲礼》、《孝经》者为下,若博通《五经》、《三史》、诸子百家书者,超擢用之”。依“读书三品科”选拔仕用官吏,从而打破了血统制任用官吏的传统。不过此时“读书三品科”在新罗王朝仍然遭到贵族阶层的强力抵抗。科举制在朝鲜正式确立是在公元958年高丽王朝第四代王光宗时期,此时正值中国五代十国时期。《高丽史》记载:“三国以前,未有科举之法,首建学校,而科举取士未遑焉。光宗用双冀言,以科举选士,自此文风始兴。大抵其法,颇用唐制”。高丽光宗为巩固中央政权,采用了当时五代后周出使高丽的官员双冀的建议,开始正式推行科举制。高丽时代初期借鉴唐朝科举制度,文科有进士科、明经科和杂科,与唐王朝一样,进士科、明经科是最为重要的科举考试,进士科重视经义与策论,明经科的考试内容主要是《尚书》、《周易》、《春秋》、《礼记》等。杂科则包括医、卜、律、书、算等。武科考试则出现在朝鲜王朝,在骑射等武试内容后,进入复试的考生还要考四书五经等内容。高丽时代中后期开始全面借鉴宋制。宋代科举基本沿袭唐制,但在考试内容上作了较大改革,由于墨义、贴经弊病较大,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高丽王朝的进士科考试内容也多变化,但趋势统一是重视经义和策论。朝鲜王朝时期,进士科与明经科已不再分开举行,统称文科,统一考试,考试内容仍以中国经学、诗词歌赋、实务策为主。朝鲜的科举制度除考试形式、考试内容基本仿照唐宋外,防止徇私舞弊等措施也仿照了宋代的糊名和誉录制度。宋代开始,科举开始采用糊名和誉录,为防止徇私舞弊。“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考官无法看到考生姓名。然而糊名之后,还是可以辨认出字迹笔画。“誉录”则是将考生的试卷重新抄录一遍,这样考官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明王朝建立后,科举制度发展进入稳固阶段,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每三年一次;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举行;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朝鲜科举考试也是每三年举行一次,分为初试、复试和殿试。朝鲜王朝时期的科举考试只要不是贱籍贯,没有其他不得应试事由者,均可参加科举。科举制度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文官政治的建立。韩国学者李成茂在《高丽朝鲜两朝的科举制度》中写道:“随着官僚制度的发展,在仕宦途中渐渐形成了一道阻止常人晋升的坚固长城,而科举则是助人突破这道长城升至高位的促进剂”。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余蔚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以儒学为核心的科举制度,对儒学在朝鲜的传播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儒学思想不仅在文人学者中备受推崇,并且逐渐普及到民间,儒家的伦理观念和道德规范渗透到朝鲜社会的各方面。”朝鲜末期,由于官场腐败,科举制度已徒具形式,舞弊贿赂之风盛行。1894年,日本部队进入朝鲜,强迫朝鲜王朝接受日本提出的改革方案,即著名的“甲午更张”,改革方案中包括废除科举制度。自此,影响朝鲜900多年的科举制度消亡。(本文部分观点参考杨昭全所著的《韩国文化史》)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每日微信 | 如果爱打牌的胡适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度痴迷打牌你信么?不信就一起围观胡适的“朋友圈”吧。
←扫我订阅腾讯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让你的生活更充实
[责任编辑:gregli]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朝鲜半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