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适应和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态

全面提升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能力
第04版:理论与实践
 社长:夏泽民 总编辑:屈胜文  国内统一刊号 CN61-0058 邮发代号 51-10
理论与实践
全面提升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能力
&&当前,西安经济发展正处于追赶超越阶段,与此同时,部分领导干部主观上认识不到位,工作上不努力不作为不担当,精神不在状态,直接影响了西安经济向好发展。由此,进一步从严转变作风,全面提升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能力,以作风建设新常态适应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当务之急。&&——勤学善思,提升工作能力。新常态伴生新机遇新挑战新问题。适应和引领新常态需要新思维、新理念、新手段、新布局,这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知识层次、工作能力、作风素养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研究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学习新政策,思考新办法,树立法治理念、服务意识、提高科学决策水平,不断提升能力素质。&&——真抓实干,狠抓工作落实。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做好各项工作的关键最终都在于落实,各级领导干部要扑下身子抓落实,全面提升工作执行力。古人云,在其位,谋其政。作为新时期领导干部,要顺应和引领新常态,勤作为、敢作为,要带头深入企业、项目、乡镇、农村等基层一线化解难题,推动工作,促进发展,做出实绩,尤其要着力推进各项重点工作、重大项目如期按时落地生根,做好后续跟踪服务,营造经济社会发展良好环境,提振投资信心。&&——改进作风,践行“三严三实”。作风建设也是生产力,新常态需要更严更实的新作风。当前,西安正处在追赶超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外部宏观经济环境不利因素增多,竞争日趋激烈,要实现西安经济发展预期目标,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从严从实改进作风,严守“三严三实”各项要求,在日常工作生活之中常抓不懈形成习惯,切实提升服务效能,切实巩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坚决纠正对照查摆出的具体问题,形成密切党群干群关系长效机制,对党忠诚,对民尽责,表里如一。&&——奋发有为,牢记使命担当。敢于担当是习近平同志所提的新时期好干部标准之一,也是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各级领导干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担当者,尤其要以庸碌无为为耻,以积极作为为荣,始终以谋事创业服务地方发展为己任,忠诚履职、主动作为。一方面要坚决杜绝“为了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的消极思想,坚决消除推诿扯皮,不敢负责的消极行为,不回避矛盾,不躲闪问题,彻底纠正工作中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另一方面要正确行使手中权力,时刻保持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在实际工作中勇于探索、积极创新。&&——清正廉洁,严守从政底线。清正廉洁,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也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从政底线,更是从严转变作风、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基本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到清正廉洁,就要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为政之德,敬畏党纪国法。新常态下,领导干部面临的发展任务繁重,需要破解的矛盾难题纠纷更加复杂,工作压力增大、面临挑战增多,对违反原则、把权力当私有财产,用手中的权力做交易、逾越廉洁底线的行为应该严肃查处。知之深切,方能行之自觉。只有严格执纪检查,加大纪律审查力度,才能不断强化干部守纪律、讲规矩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使党员领导干部真正从思想上行为上自觉恪守用权底线,严守纪律红线,坚守道德准则,做到清正廉洁。&&——奖优罚劣,严格干部管理。从严转变作风,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根本在人,关键在提振精神。奖优罚劣,是行之古今中外的有效激励手段,提振广大党员干部的精气神,需要严明奖惩制度,科学规范干部管理。首先,要在治庸治懒上下功夫,整纲肃纪,对无为不为懒为的太平官严格问责;其次,要探索开展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作风状况测评,改进考核指标,强化考核激励;第三,落实从严管理,完善并执行干部“能上能下”制度,坚决纠正干部管理中的“宽软”现象。&&(作者系西安报业传媒集团特聘专家、市委党校党史党建部副主任)
| 业务联系 QQ:
版权所有 西安新闻网 2008  合作伙伴:
Copyright (C) , All Rights Reserved
陕新网审字[号 陕ICP备号如何认识和适应经济新常态
中国商报社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如何认识和适应经济新常态
核心提示:
根据国家统计局1月20日公布的数据,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6364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4%。这一增速符合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增速换挡的客观规律,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保持平稳运行。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淘汰退出一些过剩的产业,打造一些新的产业,比如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图片:CNSPHOTO提供) &&&&&&&&&&&&&&&&&&&&&&&&&&&&&&&&&&&&&&&&&&&&&&&&&&&&&&&&&&&&&&&&&&&&&&&&&&&&&&
根据国家统计局1月20日公布的数据,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6364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4%。这一增速符合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增速换挡的客观规律,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保持平稳运行。
事实说明,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经济进入新常态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九个方面,对经济新常态的特征进行了深刻阐述。
刘元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经济的旧常态就是我们经常谈到的高速度,背后又有两个&高&来支撑,一个是高投资,另外一个是高出口,这两个高引发出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所以加起来构成了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六高&特点,形成了旧常态。
现在&六高模式&的旧常态难以持续下去了。一是增长的基础出现了变化,特别是高出口,逐步受到全球经济动荡的约束;二是高投资的基础出现了变化,我们经常讲的人口红利、高储蓄这些基础,发生了一些中长期的变化。我们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储蓄率不再持续上扬,2008年以来储蓄率有所减弱了。更重要的是,传统增长所依赖的基础出现了一些问题。所谓的新常态,就是由传统的增长模式转向一种可持续的增长模式,这种转变的过程,很重要的是速度要变化,结构要变化,政策基础要变化,增长的动力机制和来源也要发生变化。
龙永图(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我很赞成刘院长讲的,我们要积极地看待这个新常态。
新常态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增长速度放缓了。过去30多年来比较习惯的两位数增长,现在逐步习惯放慢,也就是7%或8%这样的增长速度,所以给人的感觉就是增长速度放缓了。我觉得还是要增强信心,要有战略思维,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新常态。
第二个特点就是经济转型也加快了。很多人问什么叫转型,现在把它当成筐,什么都往里装,我们认为主要是从追求经济增长的数量转变到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其中很重要的表现就是经济增长以后老百姓得到实惠,民生得到改善,社会更加公平。
第三个特点就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我们在淘汰退出一些过剩的产业,打造一些新的产业,比如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还有就是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和升级。
与其他国家新常态有区别
与欧美等国家相比,我们的新常态显然是不太一样的,一个是从谷底上来,一个是从巅峰下来,虽然都叫新常态,但含义是不一样的。
刘元春:对美国来讲,新常态主要是指金融危机后的治理和调整,他的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就是去杠杆,通过大量的资产收购,大量的货币发行,使经济回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复苏状态。应当说美国的新常态相对比较短暂,从2014年3月开始,美国的很多金融指标和经济参数,包括房地产参数,已经回到了危机前的水平。按照美联储的想法,它的非常规政策可能会在今年中期结束。
但是相对来说我们还有更重要的一些变化,就是我们的基础参数发生了变化,适龄劳动人口总量开始回落,适龄结婚人口总量从去年开始也出现回落,人口红利发生了一些变化。改革开放30多年所构建的改革红利逐步减少,我们正寻找第二轮的改革红利。第二个是基础参数出现了一些变异,导致增长轨迹和方式做出调整。第三个是制度基础,要从改革开放构建的初级市场经济,向一个更高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转变。这三种因素叠加构成了中国新常态的基础。
龙永图:其实与欧美等国家相比,我们的新常态显然是不太一样的,因为美国讲的新常态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以后,经济跌到了谷底,然后回到比较增长的态势,是这样一个恢复。而我们从高峰的增长速度,回到一个中等的讲求质量的可持续的发展。所以一个是从谷底上来,一个是从巅峰下来,虽然都叫新常态,但含义是不一样的。
理性解读消费与投资
投资和消费之间实际上并不矛盾,中国现阶段是离不开投资的,关键是谁投资,效益怎么样,如果有大量民间投资,那么我们发展的基础就很稳固了。
刘元春:从短期来看,一个社会如果投资过多、消费过低,就会导致结构性问题,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如果从中长期来看,我们一般认为消费不构成增长的核心,如果消费构成了增长的核心,那么我们拼命消费就行了,实际上从中期的角度来讲,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它的核心依然不在消费,而是在创新,依然在于国民素质的提高,以及我们整体资本形成的质量的提升,这是它的核心。
第二个要看到什么?就是投资和消费之间实际上是不矛盾的,而是其背后的一个因素是有问题的,就是我们的收入分配结构、国民储蓄结构存在问题,老百姓缺乏消费的基础和制度。所以,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关系要进行调整,要构建一个常态化的、可持续的劳资关系。这是改革的一个重点。
龙永图:一谈经济增长和方式转变,投资似乎变成了一个坏事,其实在我们这个发展中国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还是要发挥投资这辆马车的作用。投资并不一定是坏事,关键是要有效。
刘元春:投资并不是高与低的问题,而是谁来投资、投什么的问题。比如印度就表示要向中国学习投资,特别是基础建设和基础教育的投资。我们经常发现社会舆论像钟摆一样,我们好像要抛弃其他新兴国家想向我们学习的东西。对此我们要反思,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外一个极端。
龙永图:中国现阶段是离不开投资的,关键是谁投资,效益怎么样,如果有大量民间投资,老百姓把自己的钱投资到文化产业中,投资到健康产业、医疗事业、教育事业中,那么我们发展的基础就很稳固了。
苏培科(财经评论员):要让老百姓去消费必须要解决几个问题。
首先,他要有钱去消费。我们需要解决的就是收入分配的问题,与政府和企业相比,个人储蓄的增长速度是在减缓的,在这种状况下,就要进行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让老百姓口袋里有钱去消费。
第二就是敢于消费。如果通过财政的投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包括医疗、养老在内的一系列问题,那么老百姓肯定是敢于消费的。
刘元春:再说说经济增速和就业的关系。在新常态下需要关注几个典型事实,一是GDP增幅回落,但是没有出现明显的通缩。二是GDP增速虽然回落,但是没有出现大面积的失业,反而出现了民工荒、招工难现象,工资收入也是持续增长。为什么有这种变化?其背后的潜台词就是中国的GDP每增长1%,其带动的就业量就发生了变化,也可以说是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
龙永图:为什么经济增长速度回落了,但是就业反而提升了?因为服务业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同样一个单位的GDP,服务业所产生的就业岗位比制造业和房地产等产业多了30%,我们这两年GDP增速虽然放缓了,但是就业率反而提升了,每年创造一千多万就业岗位的任务一直超额完成,这点非常重要。
政府如何作为
从某种意义上讲,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措施,就是消化一些过去存在和积累的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一个新的起点开始,健康并可持续地发展。
刘元春:我们强调区间调控有几点考虑,第一个考虑就是要使民众的收入水平在不断改进的过程中来进行发展和改革,这就需要保持一定的速度。第二个,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保持1300万左右这样一个就业水平,按照我们的测算,GDP增速应当在7.5%左右,实际上7.1%的增速就可以保证新增就业在1000万。
龙永图:如果服务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将来有一天即使是7%的增长率,甚至6.5%的增长率就可以创造1000万到1300万的就业岗位。
朱煦(媒体观察员):对于中国来讲,新常态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也是新的挑战。这就涉及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也就是在政府的定位上,究竟是主导定位,还是服务定位?在手段上是积极砸钱,还是谨慎出手?在目标上是政绩驱动还是其他?
刘元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政府通过简政放权等一系列措施,给市场扩展空间,让市场有创新的空间、自我配置资源的空间,这是经济改革或者说经济治理现代化的一个最核心的工程。这个工程完成后,新的经济增长的基础就会构建起来。
现在特别强调要转变政府的职能,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职能的转变最后并不会导致政府完全退出市场。如果政府权力使用得当,同时又完全是在法律框架内行使的,是在监督的阳光下进行的,我觉得这对整个经济发展是件好事。我们认为改革的目标,用三句话可以概括,第一个是公平统一的大市场;第二个是法治有为的强中央,而不是简单地讲我们把市场做大,把政府搞小,不是这个逻辑;第三个是低度广泛的大福利。这三个是我们中长期的目标,他们是相互统一的。
龙永图:现在要消化过去高速发展所带来的一些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措施,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消化一些过去存在和积累的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一个新的起点开始,健康可持续地发展,所以在看到成就的同时,解决存在的问题,这样中国经济才能保持新的增长常态,这是非常关键的。
刘元春:系统性改革从什么地方着手?现在顶层设计已基本完成,而且已经开始破题,就是我们关注的反腐,通过反腐打破传统的利益结构,来形成改革的活力和改革的共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当然,目前全面改革的目标是要构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核心就是法治,这是我讲的第一个切入点。第二个很重要的切入点就是国有体系的调整,下一步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调整,也会出现。另外,还有经济领域其他的几个重点,比如金融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
企业的增长机遇
在新常态下,企业有很多机会。以消费为主的服务业的增长将非常快,创新依然是企业的核心,服务和创新之间的支点就是生产型服务业,这是我们未来很重要的增长基础。
刘元春:企业的机会是非常多的。看清未来发展的趋势、结构调整的趋势,以及新增长动力构建的基础,就会发现:第一,以消费为主题的服务业增长非常快,实际上除2009年以外,其他年份基本上持续2%的增长速度,价格一直上扬,而且服务业的上市公司业绩还是不错的。第二,中国未来增长,创新依然是核心。国家建立了很多产业基金,进行了很多税收和各方面的扶持,我们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专利申请国。第三,服务和创新之间的支点就是生产型服务业,这是我们未来很重要的增长基础。所以大家会看到,阿里巴巴是一种或者几种创新的表现,我们未来会寻找下一个、下下一个类似于阿里巴巴的企业。如果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在中国遍地开花,我想我们国家第二轮的黄金增长期就指日可待了。
龙永图:企业有很多机会,比如老百姓越来越重视质量的问题,食品、空气、生活、吃喝拉撒睡所有的质量,追求更高的标准,这给企业带来了很多的机会。特别是中国的传统制造业面临大的升级,传统制造业大升级的一个核心问题要解决什么?就是服务业,从上游一直到下游,围绕着制造业可以发展很多高端的生产型服务业,一方面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创造了很多新的就业形态;另一方面使得我们赖以生存的传统制造业得以提升。另外,老百姓的需求越来越多,文化消费、健康消费、教育消费也越来越多,在中国经济转型当中,这些新的领域会给企业带来很多发展机会。 &
(稿件提供:贵州卫视《论道》节目,播出时间:每周一晚22:10) > 发展新闻 > 
解读:如何实现两个“中高” 适应引领新常态
  |  来源:   |  作者: 辛闻  |  责任编辑: 王虔
关键词: 中高 新常态 公报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于10月29日发布。十八届五中全会为“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指明方向、勾画蓝图,万众瞩目。公报强调,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提到了两个“中高”,一个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还有一个是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在“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还是直面新常态,增速换挡期的一些问题也会集中体现,要实现这两个“中高”,适应、引领新常态,给出了怎样的路线图?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中国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做客中国网《中国访谈》,对此作出解读。
赵锡军认为,两个“中高”是针对我们目前所面临的新常态的经济和可能会面临的挑战,当然也是由现在战略机遇期的好处和基础,再加上翻两番的目标确定下来的,主要还是在经济产业两个方面考虑。
从经济的角度来考虑,如果说按照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一是人均GDP翻两番,总规模翻两番,按照这个来测算,意味着从2016年到2020年每年平均增长6.7%左右。这个目标比原来我们说的10%、9%以上的高速发展的目标要低,但是比很多国家,比全球平均水平2-3%还是要高很多。所以,我们定位叫作“中高”发展速度。这是我们的定位。
从产业的层面来讲,我们是制造业大国,但不能说我们是制造业的强国。原因是我们现在的制造业还是在整个制造业产业链条中的低端、初级、劳动密集型、对环境还有影响的这么一个制造业。将来我们要发展的目标,在未来5年要把这个低端的状态慢慢地在产业链上转型,在产业链上向中高端发展,进行调整升级。这种升级意味着现有的一些落后的产能就要淘汰掉。这倒是好做的,只要考虑到就业、财政收入这些东西。关键是向中高端发展,怎样才能做到这一步,有可能就要进行各方面的改革、创新,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向中高端发展,这个是我们未来要做的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当然,产业的中高端不仅仅是制造业本身,另外还有很多别的方面的东西。比如我们的结构,要从现有的以投资拉动转向更多从服务和消费这块来发展。产业领域里怎样发展好的,为中高端的产业提供好的服务,为消费领域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和制度的安排等等,这些恐怕也是在向中高端发展过程中,在未来5年中我们要做的工作。
杨团认为,这部分是在创新发展理念下特别提到的,真的要达到这两个“中高”的话,原来提过“互联网+”,这次提出的“互联网+行动计划”,很明确的是要落实这些行动目标,一定要有好的行动计划,要去实现分享经济。这部分的行动计划在文件里也谈到了。比如在科技方面怎样做一些重大的科技项目,组织一大批国家实验室。比如在工业方面,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实现“工业强基”工程,这些都属于行动计划,在科技方面的,在工业方面的,也提到了要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一套市场环境、产权制度、融投资体制、人才引进、分配制度等等,这就属于制度和政策的层面,也要适应“两个中高”的推动。后面讲到政府要做简政放权,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等等。这套东西,讲得相当清晰和完善,目标清楚,大的重要的措施也是非常清晰的。这些都是本着一个创新为主导的方向来推进的。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新华报业网-新华日报
   11:35:53
         分享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会议强调:认识新常态 适应新常态 引领新常态
  十二月九日至十一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发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观念上要适应,认识上要到位,方法上要对路,工作上要得力
  -要加快推进改革开放。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过深水区,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毫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咬定青山不放松,把我们自己的事办好
  -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观念、体制、方式方法也要与时俱进。要加强党领导经济工作制度化建设,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法治化水平,增强党领导经济工作专业化能力,强化舆论引导工作
  新华社北京12月11日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9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
编辑:王高峰
  相关阅读:
新华报业网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国新网许可证: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主办热门帖子优美文章新发布的帖子本站作品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CopyRight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新常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