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罪犯跑到美国犯了法跑到外国就没事了吗

【烧脑】国人在国外持枪犯国内法不?_刑事法律圈_传送门
【烧脑】国人在国外持枪犯国内法不?
刑事法律圈
最近涉枪的话题比较热,比如下面这个:
“据中国新闻网引述美国《侨报》报道,最近,一个中国留学生登上了美国各大新闻的头条,他就是密歇根州立大学留学生小张(化名)。当地时间12月6日凌晨时分,他在挑灯夜战苦读时,三名歹徒携枪闯入他家抢劫,小张立刻拿起枪反击,当场击毙一个歹徒,另外两个人闻风逃窜。”小张将整个过程发到网上,引来华人社区的一片赞叹。据小张说,他从小喜欢枪,来到美国后买了一大堆枪,感恩节前还买了一把中国产的Hawk 981霰弹枪,也就是国内押钞员使用的97式霰弹枪。--摘自腾讯新闻。图为小张的HAWK霰弹枪那么问题来了,作为中国公民的小张,虽然系在外国持枪,但是否也违反了中国法律呢?回国后是否会受到中国法律的追究呢?类似的问题其实知乎上面也有朋友在问,比如这个:在知乎上面,围观群众的回答也很朴实:就是说从最朴素的理解“中国的法律管不到国外的事”。但问题真有这么简单?常识告诉我们,对中国法律的理解越谨慎越好,特别是涉枪问题,前不久摆射气球摊的天津大妈不是刚以非法持有枪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吗?首先我们来看看《刑法》是怎么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规定的最高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该条文就是刑法中的“属人管辖原则”,简单的说就是:中国公民在国外触犯中国刑法的,也要适用中国法律,只是最高刑在三年以下的可以不予追究而已。所以说,在国外犯中国法,照样办你。再来看看《刑法》对非法持有枪支罪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二十八条:“违反枪支管理规定,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看到这里是不是感觉不妙,难道真的在国外玩枪也不行吗?不急,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刑法》第一百二十八条规定中,对非法持有枪支等罪的前提条件是“违反枪支管理规定”,那么什么是“枪支管理规定”呢?当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2015年修正),根据该法第三条:国家严格管制枪支。禁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违反法律规定持有、制造(包括变造、装配)、买卖、运输、出租、出借枪支。第四十一条:违反本法规定,非法持有、私藏枪支的,非法运输、携带枪支入境、出境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什么???那不还是不行吗???还是要追究刑事责任啊!好吧,揭晓答案: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枪支管理,适用本法。就是说只有在境内非法持有枪支的才属于“违反枪支管理规定”。中国公民在国外持有枪支是否违法,中国法律并没有规定,而基本的法律原则是,私权利“法无规定不禁止”,所以结论就是:“只要你不把枪支带回国内,中国的法律还真管不了你”。
关 于 我 们 刑事法律圈/ID:zhxsbhw 超三百万人阅读过的文章“开门,我是警察,这时他做了22件事”首发公众号,值得你关注!搜索“zhihaolvshi”微信号,加好友,与【刑事法律圈】创办人 张智勇交流、互动、咨询、投稿。推荐阅读:1、2、34、52016最值得关注的公众号↓↓↓等待您的品鉴↓↓↓刑事法律圈ID:zhxsbhw▲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三百万阅读量并被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全文宣读的文章“开门,我是警察,22条”首发公众号【刑事法律圈】值得你关注。每天为你推送刑事实务原创干货。
觉得不错,分享给更多人看到
刑事法律圈 微信二维码
分享这篇文章
1月5日 0:43
刑事法律圈 最新头条文章
刑事法律圈 热门头条文章外国人在中国犯罪后诉讼程序--《法学杂志》1989年03期
外国人在中国犯罪后诉讼程序
【摘要】:正 随着对外交往的日益扩大,采华的外国人逐年增多,他们当中绝大部分人是遵守我国法律的,但也有极少数外国人来到中国后触犯了中国刑法。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除了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问题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外,对其他在中国境内犯罪的外国人一律按照我国刑法处理。但由于当前的法律对外国人在我国犯罪后的诉讼程序规定得不够明确,刑事立法与司法解释之间也有不协调之处,因此在司法实践中遇到了一些问题。
【关键词】:
【正文快照】:
随着对外交往的日益扩大,来华的外国人逐年增多,他们当中绝大部分人是遵守我国法律的,但也有极少数外国人来到中国后触犯了中国刑法。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除了有外交特权和裕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问题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外,对其他在中国境内犯罪的外国人一律按照我国刑法处理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玉江;;[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刘振昌;张庆国;;[J];法学杂志;1989年03期
张曼莉;[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喻贵英;;[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程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6期
梁玫;[J];思想政治课教学;1989年02期
,苏惠渔;[J];法学;1982年08期
肖介清;[J];法学评论;1993年02期
;[J];正气;1997年03期
邓万飞;[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199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伟明;;[A];加入WTO与新时期政法工作前瞻——加入世贸组织与维护社会稳定法律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周静;;[A];“严打”政策法律问题研究[C];2002年
陈孝平;;[A];首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0年
王洪兴;;[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2辑)[C];2009年
樊凤林;;[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一辑)[C];2001年
王蕴哲;;[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屈耀伦;;[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孙春雨;;[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二卷)[C];2007年
刘宪权;;[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刘鹏;;[A];首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黄薇;[N];中国文物报;2005年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
刘仁文;[N];法制日报;2009年
韩晓玲 通讯员
张全友;[N];湖北日报;2011年
黄惠芳;[N];江苏经济报;2011年
国家法官学院教授
周道鸾;[N];人民法院报;2011年
崔洁 肖水金
正义网见习记者
马雷;[N];检察日报;2010年
李宇先;[N];人民法院报;2004年
石英 赵冬燕;[N];光明日报;2006年
王志鹏;[N];济宁日报;2006年
曹坚;[N];上海金融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开诚;[D];武汉大学;2004年
张永红;[D];北京大学;2003年
李成;[D];武汉大学;2006年
陈雷;[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路军;[D];吉林大学;2006年
杜澎;[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王军明;[D];吉林大学;2009年
王光明;[D];吉林大学;2009年
何承斌;[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由明言;[D];吉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敏;[D];吉林大学;2013年
陈莹;[D];郑州大学;2011年
杜晓鹏;[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杜跃鑫;[D];河南大学;2011年
刘晓波;[D];山东大学;2012年
王宏玉;[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李芬;[D];湘潭大学;2011年
谭劲松;[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许明;[D];郑州大学;2003年
黄欣;[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三非老外之鉴:恶行不分国籍————————▲593《深度中国》中国新闻周刊2012
我的图书馆
三非老外之鉴:恶行不分国籍————————▲593《深度中国》中国新闻周刊2012
最近,北京警方首次公开对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的“三非”外国人进行为期百天的集中清查,构成犯罪的外国人还将被追究刑事责任。在中国的外国人成为了舆论焦点,“老外”的形象也变得时好时坏。“惹事儿”的老外不少,比如:英籍男子涉嫌猥亵中国女孩,俄籍男子在动车上翘脚骂人;而“够意思”的老外也不少,如:美国小伙与乞丐婆婆分享薯条,巴西小伙子木泽见义勇为。
  在人们眼里,如果外国人做了好事,那么就是“国际友人”,而一旦这些外国人的行为触犯法律或触动国人神经时,则立即会引发网络舆论一边倒的声讨。
  随着国家开放性与包容力的增强,大量的外国人涌入是一个必然,也是一种趋势。合法来华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同时在中国有违法非法行为的外国人也明显增多。到了21世纪,这种违法犯罪的势头是逐年增加的趋势。
  现今,在如何对待“有污点的外国人”的问题上,人们心态和想法还是非常不成熟的。导致往往会走向两个极端:要么是给予“超国民待遇”,过于宽容;要么是怀着狭隘的民族自尊心,恨不能将这些犯事的外国人一棒打死。
  中国人的民族神经既不能迟钝,却也无需过度敏感,动辄把不同国籍人间的一般冲突上升为“民族矛盾”,则是犯了“民族株连症”。对于大多数的非当事人来说,将普通个案配上“外籍”、“辱华”标签,自己躺下来坐等中枪,则是彻头彻尾的受辱妄想症。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居住在中国境内的外籍人员(不包括港澳台)达593832人。数量庞大的外籍人员难免会与中国人发生冲突,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与中国人之间的冲突并无二致,而与外国人产生的纠纷也无须到上纲上线的地步。
  当然,在华外国人中也有不少道德楷模,国人中也难免有道德败坏之徒,但谁都不能超越法律、享受特权。在依法惩处违法外国人的同时,也应力避民族主义乃至民粹主义情绪,谨防过度放大外国人的身份标签。对外国人过于逢迎或过于敌视,都不是理性的大国国民心态。
“老外”的公众形象时好时坏。做好事时是“国际友人”,行为不雅或触犯法律时,则立即引发网络舆论一边倒的“民族仇恨”…其实,这些态度的变化从建国以来国人眼中的老外形象演变就可见一斑... [
&&& ,中国人眼中的“老外”一直在变,未曾停止。
  究其根本,与其说是中国人眼中的“老外”形象在变,倒不如说是中国人的“世界观”在悄悄发生着变化--中国人看世界的眼光变得越来越开放自信,越来越务实。
  而这一切,与1978那场吹开中国改革开放大门的春风紧密相关。
  中国:
  关键词:朋友、敌人、帝国主义、国际主义
  (一)社会主义VS资本主义
  建国初期,世界处于冷战两极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人的“世界观”逐渐形成了一个简而易行的标准--资本主义阵营的一方,都是坏的,是我们的敌人,而社会主义阵营国家都是我们的朋友。
  而这种看法的形成是意识形态服务于国家战略需要的结果。
  早在建国之前,中国共产党就已经基本确立了“一边倒”和“另起炉灶”的外交路线,全面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暂不考虑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建交。但在建国后,一些人仍然对冷战形势缺乏清晰的认识。
  1950朝鲜战争爆发之前,当时影响力巨大的《学习》杂志刊文指出:“在一些大城市里,有一些人仍然有崇美情绪,对美国还抱有幻想。提起美国的侵略行为不像提起日本那样怒火中烧。”在这种背景下,决策者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一场宣传教育活动,于是,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的仇恨,弥漫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当时流行的一首儿歌便是:“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吃人,专吃杜鲁门”。
(二)社会主义内部的“争斗”
  在整个世界被划分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同时,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也出现了分野。
  赫鲁晓夫上台后的苏联,被中国批为“修正主义”,中苏关系的裂痕公开化,在60年代达到顶峰,在当时的民间记忆里,反苏修是主旋律,远远超过反美帝的力度。
(三)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
  朝鲜战争的结局大大增强了国人的自信,它证明中国军队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一支强国军队抗衡。
  与此同时,1950年代末国内经济政策左转,“赶英超美”目标的提出,更加鼓舞了这种自信,当时,美国政坛发生的排共运动、黑人民权问题、工人运动、美元危机等等,使得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经济危机四伏、社会堕落糜烂的美国迟早会走向衰落。
  乐观的情绪体现在了当时的文艺作品中。1958年,伊拉克发生政变,反西方的领导人上台,英美出兵干涉,为此,中国戏剧家协会特地编排了一场戏剧在天安门广场演出:一阵锣鼓过后,一只老虎跳出,张牙舞爪,做饿虎扑食状,这时宣传员即时出现并高声喊道,同志们,别看它耍威风,其实是纸糊的、面捏的,外强中干,英雄的人民不会怕他,人人吐一口唾沫,就可以淹死他。从那时起,“纸老虎”就成了美国的代名词。
  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社会上一片乐观情绪,但中共的一些领导还是十分谨慎的,邓小平在1957年就写文章指出:要学习世界上一切先进的经验,世界各国,包括美国在内,有先进的东西我们也要学。
 (四)胸怀天下的“国际主义”
  建国后30年,中国人“世界观”区别于其它时代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国际主义”。表现为流行于当时的口号,如“中国是世界革命的中心”、“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人民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的国人真诚地相信,中国的道路能拯救这些人民。
  细心的人会发现,在这30年的时间里,人们的口号或文章里极少出现“民族利益”这样的词语,而“民族利益”恰恰是今天的人们谈论国际问题的出发点。
  其实这并不奇怪,马列主义的一个核心思想即工人无祖国,各国无产阶级利益完全一致而没有利害冲突,因此,讨论“民族主义”是不合适的,当年南斯拉夫被共产党情报局开除,其罪状就是奉行“民族主义”,刘少奇在1948年还专门就此写文章,论证民族主义是反动的。应该说,“国际主义”是60年来中国人看待世界的一个特殊角度,它是阶级斗争思想的产物,也随着中共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为中心”而结束。
  关键词:外交、多元、坚定、未来
  (一)务实外交,重新审视世界
  文革使中国的经济经历了一场巨大的灾难,以至于邓小平不得不发出了“中国不发展,就会被开除球籍”的感慨。
  发轫于1978年末的改革开放,促使中国“联美制苏”的外交战略进一步明朗,次年,中美正式建交,中国开始崇尚实用主义的外交政策,在决策者看来,要改革,就必须与西方国家改善关系,尤其是美国,邓小平甚至说:“访问美国一定要自己去,去了美国我哪里也不去了。”
  在这种背景下,以往对美的极左宣传明显减少,在官方的鼓励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亲自踏上美国的土地,发达的科技、高度现代化的农业、繁荣的商业、良好的硬件设施,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冯亦代在《漫步纽约》里写道:“我心里感到隐痛,我们在文明的路上,走得太慢太慢了,别人已经步入后工业社会,我们还在历史留给我们的阴影中踱着方步。”这种觉醒和反思成为推动改革的巨大动力。
(二)经济腾飞,观点渐趋多元
  90年代中国经济腾飞,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越来越大,国力越来越强盛,中国人对国家的自豪感与日俱增。
  但“银河号”、“南联盟使馆被炸”、“中美撞机”等一系列事件激起了一些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屈辱意识。另一方面,加入WTO使得中国与西方联系更加紧密,贸易纠纷等各种摩擦增多,这激起了很多中国人的经济民族主义,他们认为当前的贸易体系是西方强国对中国的变相侵略。这种民族主义思潮在民间拥有着巨大的影响力。90年代《中国可以说不》的热销,说明一些极端民族主义思想的市场也不小。
  在民族主义思潮崛起的同时,民间对西方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比如,马立诚在《对日新思维》一文中认为:要把日本恢复正常国家军事状态的军事诉求,同重新恢复军国主义发展道路区别对待。中国人不应该拘泥于日本道歉的形式,既然已经道歉了,就应该一切向前看。而于歌的《美国的本质》一书则试图告诉人们,美国是一个外表世俗,但骨子里宗教意识很强的国家;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推行民主政治”并非只是一个幌子,它的很多外交政策都是非功利性的,这是由美国宗教、历史等诸多原因决定,外交不仅仅只是单纯的利益博弈。
(三)大国崛起,步伐从容坚定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从中国人到全世界,无不认为只是一个正在强势崛起的大国向世界展示自己全方位实力的舞台。
  中国也确实做到了这点,从绚丽夺目的开幕式表演,到令人匪夷所思的场馆建筑,无不令世人惊讶。“北京欢迎你”的口号,也充分展示了中国人开放热情的东道主心态。在奥运会的很多场合,我们都不难看到中国观众和外国观众友好的互动。
(四)道阻且长,未来不可小视
  2008年,在奥运前后发生了一些插曲,这些插曲从另外的一个角度说明,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愿望虽然坚定,但步伐却并不轻松。
  比如,三四月间,国人对国外媒体的“歪曲报道”展开了一轮声势浩大的口诛笔伐。因为火炬在法国传递出现的混乱,全国各地数个城市不下万人参加“抵制家乐福”。大多数国人对类似的事件是既困惑又愤怒:中国人无非是要向世界表达自己的热情好客、对国家强大的自豪感,为什么老外就这么不领情呢?
  ,63年上下求索的漫漫征途中,中国已经逐渐成长为经济大国,美国经济学家甚至提出了G2的概念,足以佐证中国的重要地位。
  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开放以及获取信息渠道的更加便捷,中国人看世界的角度、观点也正呈多元化的趋势,与建国初期不可同日而语。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一个逐渐强大起来的中国和“老外”的互动中,仍然还有一个艰难的调适过程。(实习生 李思佳 整理)
城市街头,随处可见到外国友人的身影。无论是走红的“薯条哥”还是性侵女子的英籍男子,“洋人”在中国,他们的好与坏,都被我们完整地记录了下来。下面就为大家盘点看看:他们在中国做了什么?... [
 城市街头,随处可见到外国友人的身影。无论是最近迅速走红微博的南京爱心"薯条哥"还是北京街头性侵女子被打的英籍男子,"洋人"在中国,他们的好与坏,都被我们完整地记录了下来。下面就为大家盘点看看:他们在中国做了什么?&
红色爱心篇:
  1.南京"薯条哥"与乞丐分享食物走红网络
  近日一名留学生"薯条哥"与乞丐分享食物的微博引起了网友的关注。
  日,南京广州路一家麦当劳门口,一南京大学美国留学生Jason因与一位乞讨的老人分享薯条,替老人倒水,两人席地而座,开心吃喝之事在微博上引起轰动。一时间微博上众多网友纷纷围观:
  "他的确做的对,也有爱心,我在想,如果换作是个中国人,可能反响不会这么强烈。。。"
  "在这个缺爱的国度,自有外来人弥补。"
  "感动到了我。外国人都可以这么善良的给乞讨的老奶奶薯条吃,那我们究竟做了什么?"
  "說他有企圖的人,我想問,他根本不知道這樣會出名,他能有什麽企圖?"
  原来这个外国人中文名字叫陆杰森,出生于1989年,毕业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去年9月来到南大参加"中文领航项目"。陆杰森觉得,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和怜恤,这是人们能互相扶持着共同生存于世上的原因。
<font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2312; FONT-SIZE: 20px" color="#.江苏首次表彰见义勇为外国人
  日中午,常熟辛庄镇一名两岁男童溺水后,西班牙"驴友"Pep携手中国小伙唐善露采用心肺复苏急救等措施将男孩从死神手中夺回。
  苏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领导赴常熟对两位好人颁发特别奖。两人分别被授予"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称号,并得到了2000元的奖励。Pep成为苏州首位获得见义勇为表彰的外国人。
  消息一上网就引起广泛关注,Pep及时科学的施救行为令网友们大为称赞。
  Pep告诉记者,他今年43岁,因为平时经常接触户外运动,对急救很熟悉。考虑到孩子年纪太小,肋骨承受能力脆弱,他施救时用力非常小心谨慎。起初孩子没有任何反应,Pep很紧张,也有些沮丧,但是没有放弃,一直坚持到孩子苏醒。
  被问及救人后的感慨,Pep表示虽然这是他第一次救人,但在他看来只是做了该做的事,就像每天说"hello"、"goodbye"一样平常。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应该对他人给予帮助,人人助人,也就不再需要额外的表彰和奖励。他一再强调,是团队的合作让孩子活了过来,并不单凭他一人之力。
<font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2312; FONT-SIZE: 20px" color="#.东莞老外反扒遭殴,获颁见义勇为奖
  日,巴西男子Mozen在东莞阻止小偷行窃时遭殴打,数十人围观,2名城管队员目睹殴打过程未阻止,Mozen获颁见义勇为奖及两万元奖金。
  6日,东莞警方通报称,2名队员无权管治安案件,其表现并无过多不当,该案被定性为抢劫行为。目前,2名嫌犯已落网,另有1人在逃。
  原来4日7时30分许,东莞市东城区商业圈人来车往,朱小姐拿着手提包横穿马路,一名行为鬼祟的男子混入人群尾随其后,男子的两名同伙也潜伏在路边。Mozen这时也正过马路。突然,他发现前方朱小姐身后正有小偷行窃。因为两手都拿着东西,于是他用手中的雨伞打了小偷两下。小偷一见行迹败露,恼羞成怒,转过身来扑向Mozen,Mozen随即"勾"小偷了一拳。
  此时,潜伏在路边的两名扒手"同伙"冲进人群中,向Mozen追打而来。Mozen跑到了马路对面的商场内,这时,其中一名歹徒抡起一根铁棒向他砸来,Mozen本能地捡起商场内的一块木板阻挡,但是铁棒还是击中了他的额头,血流不止。
  Mozen被歹徒追打的过程只有短短几分钟。目睹打斗场面的朱小姐还以为是打群架,但周围的人告诉她:"你的包包差一点就被小偷偷了,是那个老外救了你"。朱小姐这才恍然大悟。
黑色阴暗篇:
  1.北京交响乐团"老外"大提琴手列车骂女乘客
  日晚9点18分,实名认证为"京水方舟媒介经理"的微博用户"洋sir切克闹",上传了一段4分多钟,名为《老外在中国用中国话骂中国人》的视频,称此事发生在14日晚沈阳开往北京的D8次列车上。
  "你有毛病!""你傻X!""你瞎叫唤个XX!"视频中,这一连串熟练的"京骂"竟然从一位看上去温文尔雅的金发外籍男士嘴里冒了出来。而事情的起因竟是,这名外籍男士在动车上把脚跷在了前座乘客的头上,被指责后不仅不道歉,反而恶语相向。
  不久,就有北京爱好古典音乐的网友认出,此人是北京交响乐团的首席大提琴奥列克维捷尔尼科夫。
  人民音乐出版社的编辑孙栋也在微博上贴出了北京交响乐团官网上奥列克的个人介绍链接,称"就是这个人!"
  而后,记者从北京交响乐团获悉,这名外籍男士就是是该乐团首席大提琴手奥列克维捷尔尼科夫。
  目前,此人已被北京交响乐团除名。
<font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2312; FONT-SIZE: 20px" color="#.英籍男子北京街头性侵女子
  日晚11点左右,一名英国籍男子在宣武门地铁站附近,当街对一名女子实施性侵害。多名路人上前制止并将其打倒在地。
  事发经过的视频被施救者传到网上,引起极大关注,网友纷纷指责外国男子的不轨行为。
  上传视频的网友"阿健美丽作坊"对此描述称,事发地为宣武门地铁口往南100米,崇光百货对面,时间为8日晚23点20分左右。他自称"大哥",说当时正要关门打烊,突然店里一小弟慌慌张张跑来告诉他有人喊救命,他立刻赶到现场。
  据他介绍,当时有很多人围观,但都不愿上前。他和另外一人将光头男子双手反背,想等警察来处理,但光头男子挣开,随后双方发生肢体冲突。
  另外,他还介绍说:"虽然天色很黑,但是那个女孩绝望的眼神我记得特别清楚。她喊救命,那个老外摁住她不让挣扎,后来她已经快麻木了,不动了。"
  北京警方通报称,该英国籍男子持旅游签证,他因酒后在公共场所猥亵女子,已被拘留审查。(实习生 李思佳 整理)
自从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人民便结束了被三座大山压迫的苦日子,但时至今日,网络间关于老外有超国民待遇的说法一直不断。其具体表象和根源又是什么呢?... [
  自从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人民便结束了被三座大山压迫的苦日子,但时至今日,网络间关于老外有超国民待遇的说法一直不断。其具体表象和根源又是什么呢?
  超国民待遇说法并非空穴来风
  网友间关于超国民待遇的讨论并不是空穴来风,相关报道也屡见不鲜。下面是几条新闻片段:
  【新疆军区动用直升机拯救日本游客】2004年6月底,63岁的日本游客三田于恭子女士到西藏旅游,到达阿里后,因食道大出血,生命垂危。当地医院进行紧急抢救,但由于医疗条件有限,三田于恭子女士病情不断出现反复。旅游团向有关方面发出了求救信息。
  7月1日,新疆军区某陆航团接到救援命令,特级飞行员陈殿起机组受命紧急起飞。因天气急剧恶化,直升机7月2日迫降于喀喇昆仑腹地的三十里营房。7月5日,机组趁天气好转果断起飞,直达狮泉河。7月6日,机组克服气候多变等困难,连续飞行6个多小时,于当天傍晚将三田于恭子女士送至喀什市。
  【火车为帮日籍乘客赶飞机临时停靠1分钟】为了帮助7名日本乘客赶上飞机,2008年,8月22日,大连客运段火车为帮助日籍乘客赶飞机,临时在靠近机场的车站停1分钟。最终赶上飞机的日籍乘客事后专门用汉语写来表扬信,并称"列车临时为我们停车1分钟,这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做不到的……"
  新闻一经报道,立刻引起网友的极大争议,逾万网友就此事件发表了看法。网友们对火车是否应该停车、是否会在紧急情况下为中国乘客停车提出质疑。其中,接近九成网友认为,火车不会为中国乘客临时停车。
  虽然有网友认为,造成日籍旅客不能准时到达大连是由列车晚点造成的,铁路部门应该负有责任。但有网友反驳称,火车飞机汽车等交通工具都有误点的时候,旅客自身应该考量,并认为这并不属于紧急情况。另有网友提出,铁路部门也应为全车乘客多停留1分钟的损失负责。
  【日本环球旅行者在武汉失窃自行车被追回】日晚11时,经武昌警方侦查,日本来汉游客河源启一郎自行车被盗案告破。被盗自行车已被警方追回,并连夜发还给河源启一郎。
  2月17日晚,武昌公安分局东亭派出所接到日本来汉旅游的河源启一郎报警,称其自视频:日本骑行者在武汉遭窃自行车被追回来源:湖北经视行车停放在沙湖附近街边被盗。东亭派出所询问、调查后,根据案情予以立案,并连夜组织开展侦查工作。昨晚11时在武昌南湖某居民区将被盗自行车追回并连夜发还河源启一郎。
  准备骑自行车环游世界的日本小伙河源启一郎,在汉丢失自行车后引起市民广泛关注,有的帮他寻找,有的表示要赠送他一辆新的自行车。昨日,河源启一郎对本报记者说,他非常感谢武汉人的关心,通过这件事和在武汉的十几天,他感受到武汉人的热情。
  如上,类似新闻或多或少的传达给人们"国人怎么没有这样待遇的情感",有网友评论抱怨如此做法难道是要表现"中华民族热情好客是传统美德"吗?
 专家:外国人确实存在"超国民待遇"
  在日央视白岩松主持的《新闻周刊》节目中,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涉外警务系教授向党在接受访问时认为,现阶段公安机关处理涉外案件,确实存在着一些不会管、不愿意管、不敢管,我们讲的"三不管"的现象,因为本身他们对一些国际法掌握不够,外语的沟通能力、询问能力也不强,客观因素阻碍他们,一提涉外案件,一提外国人违法犯罪,有一种畏难的心理。
  再被问及是什么给了奥列格维德尼科夫如此无礼的勇气?到底是个人人品问题,还是以往的某些经历让他感受到了特权等问题时,向党解释说:"我们确实前一段在法律制度上、管理手段上对外国人给了一些所谓的超国民待遇,在某些方面,特别是经济方面,比照中国公民,给了一些更加优惠的条件,这样无形当中,在客观上也培育了外国人一种优越感。"
 老外超国民待遇"虚像"根在立法滞后
  针对老外在华有超国民待遇的说法,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和静钧在最近的一篇评论中提到:外国人超国民待遇"虚像"的形成,从根源上看,源于针对外国人的移民法及针对外国人案件的程序法等方面立法的滞后。他在文中点出,我国至今没有一部针对外籍人士的《移民法》,也没有一个专门针对外籍人士管理的移民局,这在全球范围来看,都是很少见的。作为"移民法"的,只是一部20多年前颁布的《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其《实施细则》除了对"不准入境"中一项作了点修改之外,1986年至今几乎原封不动。造成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20多年前定的处罚标准,今天变成"过轻",20年前预见的移民问题,20多年后已经出现质和量的根本性变化,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现实。另一方面,外国人出入境管理办法,并没有体现移民法中的"互惠与对等"原则,使实施细则无法就哪些国家的国民享有免签待遇等内容作出具体名单,也无法就外国对我国民出入境时施加苛刻条件做出"对等处理"的反应,导致国民普遍感受不到移民法的有力保护。
  正是由于相关法律的滞后和不健全,导致了外国人在表象上看是具有"超国民待遇"的根源,和静钧在文末表示,某些法律条款的制定当初是考虑到当时中国司法体系尚不完善,出于谨慎对待之本意才做如此规定,在目前我国司法体系已经实践数十年的今天,依然保持二十多年前的推定,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这位首席大提琴师的低素质是否来源于周边环境影响,需要进一步论证,但他脱口而出的“京骂”,或多或少有着周边环境的影响。而当我们在指责这位首席大提琴师不文明时,也别忘了反思如何让自己更文明。... [
&&&&一段名为《老外在中国用中国话骂中国人》的视频在网上流传。视频讲的是5月14日晚沈阳开往北京的D8次列车上,一名外籍男士赤脚跷在前面一个女士座位上,被指出后不仅不道歉,反而出口“京骂”。有网友指出,此人是北京交响乐团的大提琴首席奥列克·维捷尔尼科夫(5月17日《重庆晨报》)。
  身为一名大提琴演奏家,这位外国人的素质真地不怎么样。而前几天,一张美国男子陆杰森在南京街头陪行乞老人吃薯条的照片在网络上引起热议。在陆杰森之外,还有不少高素质的“老外”让人眼前一亮。比如5月15日,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见义勇为基金会联合向一个救助溺水男童的“老外”,颁发了见义勇为奖。
  有骂人的“老外”,也有救人的“老外”,真实的世界就是这样。我们不必因为救人而神化“老外”,在道德上妄自菲薄;也不必因为骂人而丑化“老外”,一棍子打死。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做好自己的事,在道德上不给“老外”留下借口。
  有声音认为,这位首席大提琴师一口“京骂”,与周边环境有很大关系。那么他的低素质到底是“先天”的,还是“后天”到中国后又受到周围人影响而形成的,这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考证。但我们知道,在道德上确实存在“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就是环境的影响。这也是人们所议论的一些跨国企业在其国内遵纪守法,可来到中国后却沾上了行贿、偷税的毛病,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既说明这些跨国企业表里不如一,也说明我们在环境建设上确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整体道德与个体道德是一种相互影响关系;一方面,整体道德是由个体道德形成的,有什么样的个体道德就有什么样的整体道德;另一方面,整体道德又对个体道德的形成起着引导、带动作用。一幢房子,一扇窗户玻璃打破了,不加以重视,就会有越来越多的窗户被打破,这就是道德上的“破窗效应”。这位首席大提琴师的低素质是否来源于周边环境影响,需要进一步论证,但他脱口而出的“京骂”,或多或少有着周边环境的影响。
  营造一个良好的整体道德环境就是我们应该为之努力的。而当我们在指责这位首席大提琴师不文明时,也别忘了反思如何让自己更文明。(江苏乔杉媒体人)
对于大多数的非当事人来说,“犯我泱泱大国”、“骑到中国人头上来了”,将普通个案配上“外籍”“辱华”标签,自己躺下来坐等中枪,则是彻头彻尾的受辱妄想症。从国家层面到民间社会,心灵脆弱的民族情绪一爆发就忘了回到事件本身,就事论事,就理论理。... [
&&&&&& 动车上双脚放到前排座椅挨着女乘客的头,对方不满后出口京骂反称对方为“傻X”,类似的行为的确违反社会公德,任谁都会生气。这种行为,若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民工,或者是一般的中国人所为,当事人争吵一番也就罢了,但放到俄罗斯籍、北京交响乐团大提琴首席奥列格·维捷尔尼科夫身上,网友就炸开了锅了。联系此前英籍男子北京街头猥亵中国女子、菲律宾人就黄岩岛不断挑事以及刚刚发生的朝鲜人劫持中国渔船,种种新闻让不少人感慨内外受气,外国人都骑到中国人头上来了。
  然而尽管俄罗斯籍、大提琴手等背景因素增加了新闻本身的话题性和关注度,该男子的行为本身虽有错却并不因为这些背景因素的存在而加剧其严重性。言行不检点就是公德和个人素质问题,是否是外国人,是否是艺术家都与事件本身的性质没有太大关系。
  动车工作人员的不当处理也加剧了当事人和网友的激愤。面对外籍男子的不当言行,先是列车女车长劝中国女士“打人就不对了”,接着又是乘警劝道“脚跷高点就高点吧,因为人家是搞艺术的……拉倒吧,人家是艺术家”。联系起此前中国警察积极协助外籍人士寻单车等等一系列“外国人的事无小事”新闻,以及平日生活中常见的“崇洋媚外”生活体验,民众顿时觉得受尽外国人的委屈,自然气不打一处来。
  虽说生气情有可原,但上纲上线则完全没必要。“美国小伙与乞丐同吃饭”被热炒就是个反向的例子,只是普通平常的个人行为,却被媒体和网民贴上诸多标签无限拔高,“中国人就是冷漠,外国人就是热心肠”的论调显然有失偏颇。同样在这次新闻事件里,“老外素质还不如中国人”、“外国人都欺负到中国人头上来了”的声音,也只是宣泄民族情绪而非就事论事。昨天下午,奥列格也已公开向该女士和公众致歉。
  与“老外动车翘脚骂人”相关的微博已超过30万条,舆论一边倒,而且很多人将怒火转向他的供职单位北京交响乐团,要求严肃处理。奥列格的行为所引起的社会反响的确恶劣,网友无论是谴责,呼吁严肃处理,还是自发抵制其演出,都有无可置疑的正当性。虽说因其言行而质疑其音乐素养和水平不足以在北京交响乐团工作更像是气话,但无论是考虑社会影响还是就雇员行为不当本身,北京交响乐团都可以考虑做出相应的处置。
  尽管如此,北京交响乐团的处置办法网友却干涉不了。“不把那玩意开除出团你们就没有存在必要了”、“不开除就是帮着老外欺负中国人”多多少少有些道德绑架的意味,不同单位有各自的规章和管理制度,最后处理结果为何只能看他们自身对事态的权衡。正如当年愤怒的青年们抵制家乐福,你可以不买他们的东西,可以去门口拉横幅抗议,但你不能堵住他们的大门或者砸烂他们的东西。
  “中国是礼仪之邦,洋垃圾滚出去”、“开除不够还应该驱逐出境”,除了一般意义上的谴责,还有很多网友要求将老外驱除出境。但该外国人的不当言行,最多也只是社会公德问题,并非法律问题,对其驱逐出境并不合法。驱逐出境在刑法意义上是指强迫犯罪的外国人离开中国境的刑罚方法。对于犯罪的外国人,可以独立适用或者附加适用驱逐出境。行政法上,《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也有关于驱逐出境的相关规定,但前提是外国人非法入境、出境、非法居留。
  因此,无论从刑法角度看还是行政法角度看,该男子的行为都不构成驱逐出境的必要条件。外国人正常在华居住与工作是基本的权利,并不能以道义的力量剥夺。一味宣泄情绪,用道德和情感力量代替理性和法治,不免有些当年“义和团”的影子。
  就在前不久,新加坡刚刚发生了一起中国富豪闯红灯撞死人的恶性事件,有媒体报道新加坡部分民众排外情绪被点燃,网上充斥了“将中国人赶出新加坡”的言论。此时的中国网民显现得十分理性,呼吁新加坡人应该理性看待,不要将个别华人的行为标签化,少数个别案例并不具有普遍意义。有网友就称“因为一个人过失而憎恨一国的人,看来新加坡人的素质也不怎样啊”!
  恶性事件往往只是排外情绪的导火索,背后是深层的社会和经济因素。中国人在世界各地常常很难融入当地社会,一方面是国际形象常因种种原因被诟病,另一方面也和海外中国人挤占当地社会和经济资源有关,此外中国游客举止不良也是世界闻名,这些都多多少少促成了排华情绪。相比较而言,不分国籍对“遭外国人羞辱”高度敏感,动辄称“外国人不把我泱泱大国放在眼里”,显然更多的是民族自卑感在作祟。试想依此心理,当时韩国留学生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校园枪杀33人,在韩国有驻军的美国人民们是否得高喊“大韩民国要逆天”?
  猥亵妇女案在中国时有发生,见义勇为者也不在少数,但前些日子北京的猥亵妇女案仅仅因为当事男子为英籍就出现了质变。“猥亵妇女”变成了“老外到中国地盘欺负中国女人”,“见义勇为”变成了“民族英雄打出中国人的威风”,简单的案件却被赋予了“抵抗外侮”的特殊意义。但假如将情感因素置于一边,这只是绝大多数刑事犯罪案件中一个普通的刑事个案,外国因素并未在其中产生任何影响,也不构成任何犯罪事实。猥亵甚至强奸妇女的行为固然丑恶和低劣,但并非因为加害人是外国人才构成犯罪,也不能因为加害人是外国人而加重其罪。正如许多外国友人在华做好事一般,美德并不因国籍而彰显,恶性也不因国籍而加重。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居住在中国境内的外籍人员(不包括港澳台)达593832人,这还不包括那些短期来华和非法滞留的。数量庞大的外籍人员在中国难免会与中国人发生冲突,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与中国人之间的冲突并无二致。中国人猥亵妇女案、列车上产生纠纷都没有特殊到需要上纲上线的地步,中国人的民族神经既不能迟钝,却也无需过度敏感,动辄把不同国籍人间的一般冲突上升为“民族矛盾”,关乎“中国人尊严”,其实是犯了“民族株连症”。
  对于大多数的非当事人来说,“犯我泱泱大国”、“骑到中国人头上来了”,将普通个案配上“外籍”“辱华”标签,自己躺下来坐等中枪,则是彻头彻尾的受辱妄想症。从国家层面到民间社会,可能当事的外国人都没有想那么多,就莫名其妙地背上了“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的黑锅,心灵脆弱的民族情绪一爆发,紧接着就是抵制,就是抗议,就是驱逐,却忘了褪去民族情绪回到事件本身,就事论事,就理论理。简单的事实往往被复杂化,哪怕我们本来并不理亏,最后也背上了骂名。。(短人)
动辄把不同国籍人间的一般冲突上升为“民族矛盾”,关乎“中国人尊严”,背后其实是一种民族自卑感,是心灵的脆弱,信仰的丧失,是一种一窝蜂的文化。如果是国民不加思考的一窝蜂,舆论的一窝蜂,恐怕关系不仅是一个产业的枯荣,而是一个社会的兴衰,一个民族的进退,一个国家的存亡。... [
 动辄把不同国籍人间的一般冲突上升为“民族矛盾”,关乎“中国人尊严”,背后其实是一种民族自卑感,是心灵的脆弱,信仰的丧失,是一种一窝蜂的文化。如果是国民不加思考的一窝蜂,舆论的一窝蜂,恐怕关系不仅是一个产业的枯荣,而是一个社会的兴衰,一个民族的进退,一个国家的存亡。
  动车上双脚放到前排座椅挨着女乘客的头,对方不满后出口京骂反称对方为“傻X”,也许这事放在中国,放在两个中国人身上,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可是一涉及到外国人,事儿就大了。
  虽然类似行为的确违反社会公德,任谁都会生气。虽然不符合大提琴首席奥列格.维捷尔尼科夫的职业身份,有违高雅艺术的概念,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当前,与“老外动车翘脚骂人”相关的微博已超过30万条,舆论一边倒,而且很多人将怒火转向他的供职单位北京交响乐团,要求严肃处理。
  虽然奥列格已经道歉,但网友们仍不依不饶。甚至出现“不把那玩意开除出团你们就没有存在必要了”、“不开除就是帮着老外欺负中国人”、“骑到中国人头上来了”、“外籍”“辱华”等声音,把一件纠纷上升到了民族气节,国家荣誉的层面就有点小题大做了。
  言行不检点是公德和个人素质问题,与当事人国籍,职业,没有太大的关系。美德不会因国籍而彰显,丑恶也不该因国籍而加重。网友没必要把“美国小伙与乞丐同吃饭”捧上天,也没有必要把老外动车翘脚骂人和外籍男北京猥亵妇女投下十八层地狱。
  中国人的民族神经既不能迟钝,却也无需过度敏感,动辄把不同国籍人间的一般冲突上升为“民族矛盾”,关乎“中国人尊严”,背后其实是一种民族自卑感,是心灵的脆弱,信仰的丧失,是一种一窝蜂的文化。
  现在“一窝蜂”太多,就像荒原上遍地的野牛或海里密密匝匝的鱼。假如人不会思考,不会反思,老是像大闸蟹那样一串一串的,被媒体制造的“流行之手”拎来拎去,人云亦云,喧哗过后,你会发现,你是一个大棋盘上的棋,不知道被人利用,不知道为何被利用。
  这种“一窝蜂”的现象也体现在饮食上,曾几何时,大街小巷男女老幼的排队买掉渣饼,如今早已不见了踪影。从枣糕到鸭脖子,从炸糕到卤煮火烧,从奶油麻花到紫薯饼,从绿豆糕到羊蝎子,背后都是一窝蜂地遍地开花,最后结果都是令人震惊的一窝蜂的关门倒闭,产业链的断裂,经营的不可持续。
  这种“一窝蜂”的现象绝不仅仅局限在饮食上,也体现在文化产业上,一部《杜拉拉升职记》火爆书市后,估计一两个月内会有无数跟职场相关的小说书籍充斥市场,直到你一看到“职场小说”四字就想吐为止。
  服装鞋帽上亦是如此,当原装正版的Crocs懒汉鞋一进中国市场,顿时满大街的脚上都是Crocs,其中一半以上是外型和质材相似的冒牌Crocs。
  电视上一部谍战剧火了,台台都播谍战片,各种年纪和长相的公安战士,以及潜伏的各路英雄纷纷出场。一部“XX传”火了,弹钢琴一样地揿动摇控器频道键时,红顶官员、这妃那嫔相继上台,甚至被冠以“前传”“后传”来沾光儿。
  当然,服装鞋帽、饮食、电视剧一窝蜂的背后是商人的利益,顶多是令竞争异常激烈,经营模式紊乱,市场的沦陷,然而,如果是国民不加思考的一窝蜂,舆论的一窝蜂,恐怕关系不仅是一个产业的枯荣,而是一个社会的兴衰,一个民族的进退,一个国家的存亡。  (牛珺珺撰稿)
对待社会上的每一个个体,都应不论国籍、肤色、民族,公平地用法律和道德的标准去衡量。看看拉大提琴“搞艺术”的老外都能“飙京骂”,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再把老外当外人?... [
 近来,关于外国人和“疑似外国人”的新闻报道着实不少,首先是一名英籍男子当街猥亵妇女,在他被拘留之后,又爆出俄国人在火车上用京骂骂人,以及疑似韩籍男子在肯德基打人的事件。
  据最新消息,所谓的“疑似韩国人”其实是吉林人,至于在火车上把脚跷上椅背还大飙京骂的俄国人,在谴责其行为的同时,也有网友提出这样的问题:是谁教会了外国人京骂?
  有的老外闯祸,也有的老外表现得像是“洋雷锋”。例如本月初,东莞一女子被小偷偷包,一位巴西籍男子出手阻止。在那件事情里,令人汗颜的是当小偷殴打见义勇为的老外时,一些中国人却在围观。
  显然,一样米养百样人,老外和中国人一样,有守法的也有越界的,有文明的也有不文明的,有热心的也有冷漠的。在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世界越来越像一个“地球村”的今天,崇洋媚外和盲目排外早该被丢进历史的垃圾堆。对待社会上的每一个个体,都应不论国籍、肤色、民族,公平地用法律和道德的标准去衡量。
  法律的标准自不必说,在道德方面,虽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能会在一些理念和风俗习惯上有所差异,但是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当中,还有很多最基本的价值观是统一的。比如说要礼貌地对待他人,尽量不给别人带来不便,比如说人多的时候要排队,比如说即便性开放也要双方自愿,而且不能在公共场合有不雅的举动。这些统一的价值观,让不同国籍和种族的人在一起和睦相处成为可能。每一个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的人,都应该遵守这些最基本的价值观。一旦有人违反了社会公德,不论他是谁,都应该受到谴责。
  据报道,如今一年进出中国的外国人达五六千万人次,其中每天在北京的外国人就将近20万。在这样的情况下,“平常心”是最重要的,对待街头巷尾的老外,别再把他们当“外人”,而是应该像对待自己的同胞、街坊那样,该怎样就怎样。
  不仅仅是老百姓,管理者同样应该如此。在改革开放初期,普通人见到金发碧眼的洋人会多看几眼,管理者也会给他们一些特殊照顾,但这样的做法已经“out”了。一方面,清理“三非”外国人符合国际通行做法,应该成为一项日常工作。另一方面,相关部门也该清理一下给老外“超国民待遇”的落伍观念。比如说,不论丢自行车的失主是哪儿的人,警方都该尽力查找。再比如说,当列车晚点的时候,不论耽搁的是谁的行程,铁路部门都应该有一个统一的补救措施,而不能仅仅为日本游客“临时停车”。
  谈到清理“三非”外国人的时候,《北京日报》说,应当承认,直到今天,中国社会中有相当多的人依然对外国人不自觉地另眼相看,不假思索奉若贵宾。正是这种心理,助长了部分外国人的骄横、傲慢、不检点,给那些作奸犯科者特别是洋骗子们留下了空间。
  的确,看看拉大提琴“搞艺术”的老外都能“飙京骂”,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再把老外当外人?(庞岚)
当一件新闻事件发生时,聚焦点若是片面地放在当事人是外国人上,很容易忽略掉最重要的部分,那就是法律与正义。只有正确面对国情,并且调节个人心态,才能取掉放大镜,用正常的双眼看老外,用客观的视角处理所谓“中外”问题。... [
近日,“两名男子在肯德基殴打女子”的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引发网友热议。被打女子曾称两名打人男子疑似韩国人。成都警方对此表示,根据现在掌握的证据。尚无法证实打人者的身份,敦促打人者立即主动到公安机关说明情况,配合调查。(5月18日人民网)
  对于这起纠纷,多数人的第一关注点不是在打人的原因,却是在打人者是不是韩国人上。从正常逻辑来看,这样的思维好像颠倒了顺序。可是,这正是现今流行的一个视角:在面对外国人参与进来的事件,不管好坏,总是用放大镜来研究。若是好事,主流声音集体高歌老外素质高,质疑国人修养不够。反之若是坏事,轻则叫嚷着把犯事老外赶出中国,重则呼吁抵制那老外的国家。
  最近的新闻中,例如“西班牙驴友pep助人为乐,被当地政府颁发特别奖”、“俄罗斯籍男子列车辱骂中国女乘客”“外国人猥亵中国女孩”等报道,其共同的关注点,当然是在外国人在中国的种种表现。可是先且不论国籍及其好坏,这些新闻是时常在国内发生的。国内每天都有着助人为乐的事情发生,当然也会有各种不良事件上演。当一件新闻事件发生时,聚焦点若是片面地放在当事人是外国人上,这样很容易忽略掉最重要的部分,那就是法律与正义。因为,事情的对错不是取决于当事人的身份,而是在于是否遵守了法律、维持了正义。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外国人入境人数一直呈较快速度增长。到2011年就有已2711万外国人入境。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在中国,外国人不再是新鲜而未知的了。但是,如今凡是有外国人的新闻事件,总是受到加倍重视,并且将个人和整个国家联系在一起,忘记了个人并不能为整个国家代言。这些都是因为,爱国主义与自卑感的夹杂并存,是如今存在于多数人心中的一种复杂情感。
  在我国,爱国主义最容易出现的地方,就是面对中外问题时,爱国主义总是如潮水一样一股脑袭来,让人失去了判断力。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却把爱国主义抛在了脑后。爱国主义不是大道理,是应该融入生活,体现在小事上的。每个人做到自己最好,先修身再齐家乃至治国,这就是对爱国最好的体现。爱国并不需要建立在贬低他国的基础上,若是从他国中个人的错误中找到爱国主义的爆发点,这样的爱国主义不要也罢。同样道理,当自卑感凸显在老外在中国做了好事以后,各种关于“国人素质低、外国人素质高”等一概而论的言论,也令人感到汗颜。
  只有正确面对国情,并且调节个人心态。我们才能取掉放大镜,用正常的双眼看老外,用客观的视角处理所谓“中外”问题。作者:张颖颖
反思对外国人态度是一个小小的切口,更值得我们努力的其实是,如何改变社会管理模式、国家对待国民的方式,来让本国国民在自己的国家获得一种平静、安然的生活状态,以及一种自信、舒展的生活心态。... [
& 自昨日起,北京市将开展专项行动,集中清理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工作的“三非”外国人,并对构成犯罪的外国人追究刑责。
  据北京警方介绍,北京每日实有外国人已近20万人,居住地遍布全市所有行政区县。与激增的外国人数量相应的是复杂的人员结构,这使得“三非”问题日益突出,适度、合理地清查、整治确有必要。
  北京的“三非”问题只是一个缩影。中国的快速成长,国家开放性与包容力的增强,大量的外国人涌入是一个必然,也是一种趋势。北京的问题,相信同样存在于开放与发展程度较高的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即使是对其他更多城市来说,更多的外国人到来也不再是绝对新鲜的话题。它意味着,“三非”问题可能在不同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正视“三非”,清理“三非”,是把这类问题纳入到正常的法律规范之下,类似的正常化处理方式也理应为其他地区采纳。
  近现代以来,中国人对于外国人的态度有着微妙的变化。从好奇、围观,恐惧、排斥,甚至一度以贴敌我标签的方式分而处之,其中不无特定历史和时代背景因素。时至今日,面对外国人,不论是民间还是官方,一种似有刻意的好感与善待总是挥之不去。称境内外国人作“友人”、表现出格外的热情自不待言,更有甚者以认识和结交“外国友人”为傲,仅仅因为一张洋面孔,似乎就能受到特别的优待。大部分官方机构也保有类似的态度,或许初衷不同于普通人,但格外友善,乃至超国民的友善并不少见。某种程度上,一种不倾向于认定外国人“有问题”的心理导向,在处理“三非”行动的姗姗来迟上实有隐现。
  对外国人的非正常化态度,还可以延伸至中国人在国外的态度上。公众场合的喧哗、夸张的举止,以及近年来“扫店、扫街式”的购买力“展示”,引来了不少负面评价。两种态度看似千差万别,张扬地岔向两个极端,却都不能跳脱出国人自己不够自信、自在的心理原因。
  从国家层面说,一个国家如何对待本国国民决定着如何对待外国人;从国民层面说,国民对待外国人的心态,最终来源于国民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己。
  走在国外街头,迎面而来的陌生人的善意微笑,你不会认为那是一种习得的、“专属”给外国人的友好,因为陌生人间的相互微笑示意是人与人之间、常态化的友好表达。而走在国内街头,陌生人之间的互不关心、漠然是一种常态,于是,对外国人的友好反而显得突兀,或者至少是反常的。“态度差”背后,是不经意地、融入到行为模式里的待人有别。
  对大多数国人而言,平视他人好像已经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自觉地高看外国人是一种表现,见到上级、长官条件反射式地微笑何尝不是另一种表现?因此,处在不同社会位置的人,常常处于时而仰视、时而俯视的状态,并伴随着相应的情绪、态度的变化。人与人本该有的真诚、自信、情感流露被不由自主的“计算”应对所取代,也更不必谈从情绪、态度上推己及人而来的谨守公共礼仪了。亦可见,在国内“失去”自信优待外国人,与在国外“找回”自信大力“血拼”是如此一致。
  从这个层面来看,反思对外国人态度是一个小小的切口,更值得我们努力的其实是,如何改变社会管理模式、国家对待国民的方式,来让本国国民在自己的国家获得一种平静、安然的生活状态,以及一种自信、舒展的生活心态。(付小为)
外国人也是人,一样良莠不齐,一样会出现犯罪和不文明现象。所以,应该淡化“老外”标签,让道德归于道德,法律归于法律,更加理性地看待在中国的外国人。
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外国女孩犯错惩罚方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