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战历史一定要学会在航母上战斗机降落航母陆基飞机吗

美无人机首次成功降落航母
原标题:美无人机首次成功降落航母
7月10日,X-47B无人机成功降落在航空母舰上 新华/法新
(1 /1张)
美国的战略重心重新偏向太平洋地区,战机的航程对海军而言越来越重要,无人机可以从远距离发起行动。继在航母上成功弹射起飞后,美国X-47B型无人驾驶飞机7月10日下午在航母上首次降落成功。这是美国海军首次实现无人机在航母上降落。这是否会助力美国迈入“航母新时代”?是否会颠覆未来海空作战模式?无人机成功完成“刀尖舞蹈”10日下午,一架X-47B型无人机从马里兰州海军基地起飞,成功降落在“乔治?布什”号航母上。这架无人机配有着陆尾钩,它用尾钩钩住航母甲板上的拦阻索,完成了着舰动作。根据海军发表的声明,这是美军无尾翼自动无人机首次在现代航空母舰上完成着舰动作。两个月前,X-47B无人机成功完成了首次航母起飞测试。外界认为,这意味着美国海军已经掌握了无人机在航空母舰上的起降技术。不再需要飞行员,无人机能够独自完成在航母上起降的“刀尖上的舞蹈”。美国海军部长雷?马伯斯登上航母观看了降落的全过程。他说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降落。通过在航母上开发并融入无人机技术,航母未来将继续保持其在海军中的地位。海军方面认为,这次成功降落将对海军今后利用无人机技术的能力产生影响。美航母将步入“无人机”时代近年来,美国海军一直在努力研究如何用作战无人机系统取代航空母舰上的有人驾驶战斗机。X-47B的起降成功,使得海军向这一目标迈进了一步。在X-47B无人机进行起飞测试时,海军官员就曾透露,实战型无人机有可能在2020年前进驻航母。专业人士认为,无人机可以增加航母的打击距离,让美军航母远离海岸,降低被导弹攻击的风险。美国智库兰德公司空军项目研究员阿尔基尔说,美国的战略重心重新偏向太平洋地区,战机的航程对海军而言越来越重要,无人机可以从远距离发起行动。以往,美军需要海外租用军事基地供飞机起降。只有得到东道主国家的默许和支持,才能获得后勤支援和避免国际纠纷。随着美国在海外的军事据点不断减少,美国航母搭载的战机变得越来越重要。这意味着美军今后可在全世界部署无人机,无需其他国家同意提供陆上基地。X-47B会成为 “杀人机器”吗?X-47B无人机是美国海军“无人空战系统”项目的产物,由美国的军工业巨头诺思罗普?格鲁曼公司开发。它拥有“飞翼”式隐形气动外形,从侧面看很像一个飞碟。它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可由电脑控制,利用全球定位系统自动飞行,必要时才需人员介入操控。除了能执行不间断的空中侦察任务外,它还能携带精确制导武器对敌发动袭击。这使得一些人担心,X-47B会变成 “杀人机器”。不过,公开的报道表明,X-47B暂时不会用于作战任务。美国军方主要是利用其试飞来收集数据、考察性能,以用于今后开发航母舰载无人机。它虽然有两个武器舱,但除了装载用以保持平衡的压舱物和收集飞行数据的传感设备外,什么也没放过。美国海军方面表示,目前共有两架X-47B,在完成航母飞行试验后,它们很可能会送到博物馆。美国《大众科学》网站认为,X-47B使得美国海军拥有了一个融多项复杂技术为一体的全新平台,他们可以利用这些技术打造一些能够真正改变游戏规则的武器。例如,有可能开发出像X-47B一样具备隐形性能、有效航程超过美国海军现役的F/A-18“超级大黄蜂”战斗机,可以用作重要的战略制衡武器。本组文/本报记者 刘一分析美国为何大力开发无人机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樊吉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无人机可以扩大作战范围、减少人员伤亡,因此美军在两次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军事行动中广泛使用无人机。而美国推行的“海空一体战”的军事战略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无人机的研发和应用。美国军事专家认为,无人驾驶车辆、潜艇和飞机是下一代军用技术,代表未来战争,可减少人类伤亡,而且可能更加有效。美国海军希望用作战无人机系统取代航空母舰上的有人驾驶战斗机,因为作战无人机航程更远,而且不存在牺牲飞行员的风险。例如,美国的航空母舰对目标实施轰炸机攻击前,距离目标需要在800公里以内,而X-47B作战无人机系统航程可以达到2500公里。2010年,美国《四年防务评估》中首次提出“海空一体战”概念,核心是用航母战斗群、战略轰炸机、太空情报监视系统、航空情报监视系统以及情报处理和指挥中枢形成“海空一体战”网络,加快空、海军装备的提升和推动高精尖军事科技产品的研制。美国国防部长曾表示,五角大楼要对新一代载人和无人远程轰炸机的研制进行调研。据媒体报道,美国目前在全球分布有至少50个无人机基地。军方预计,在短期内,空军里的无人机驾驶员数量将会超过实际驾驶飞机的驾驶员数量。在今后10年,美国将用大约370亿美元进一步研发中远程无人机。美国对无人机的研发和应用的重视,并不意味会降低人的重要性。樊吉社说,再智能的系统也需要人的操作。例如X-47B型无人机虽然是根据电脑指令、航母上的传感器和航母工作人员的指令进行自行起飞和着降,但最终控制其方向和任务的仍是操作人员。据媒体报道,美国2013财年计划培养共678名无人机飞行员和辅助人员,大约是2009财年人数的5倍,增速超过了战斗机飞行员。X-47B无人机 数据翼展:约19米长度: 约10米最大飞行高度: >12192米速度: 高亚音速最大飞行距离: >3889千米最大飞行时间: >6小时重量:约6350公斤起飞重量: 约19958千克武器载荷: 约2041千克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独家独到独立
用户名&&密码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04/26 09:49
04/23 08:47
04/23 08:57
04/23 09:14
04/23 09:22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当前位置: &
美无人机首在航母上降落 被指拉大和中国技术差距
07:21:14 & & &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精彩高清图推荐:&那些年我们见过,美国航母上的匆匆过客
那些年我们见过,美国航母上的匆匆过客
日09时03分来源:
作者:潘文林
本文原载雷曼军事网()
美国现役航空母舰上的舰载机大家都比较熟悉:F/A-18“大黄蜂”以及F/A-18E/F“超级大黄蜂”、“鹰眼”、“海鹰”……但在美国海军的航母发展史上,也有不少装备时间不长,甚至只是偶尔一次上舰的“匆匆过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海军数十年来在航母技术、作战理念方面的探索与努力。
来自“香格里拉”的B-25轰炸机
日,在遭受珍珠港的奇耻大辱之后,美国决定在最短时间内寻求报复。当时有人提议,可以利用从航空母舰上起飞陆基轰炸机,对日本进行空袭。
陆地起飞训练的统计数据显示,只要风力合适,B-25B是可以从150米左右的跑道上起飞的。日,经过技术人员和试飞员的努力,有两架B-25成功从“大黄蜂”号航母上飞了起来,从技术上证明了该计划的可行性。
在队员们紧张训练的同时,工程人员也绞尽脑汁设法减轻飞机的重量。由于编队将进行低空飞行,所以不会有来自下面的战斗机威胁,因此而取消了机腹炮塔,这个举措减少了大约272千克的重量。为了增加航程,工程人员不仅增大了油箱容量,还在机舱和炸弹舱内增加了一些内部油箱。此外,还在飞机上放置了10个5加仑容积的油桶,起飞后加入主油箱。这样改装之后的B-25B将载有1141加仑燃料。为了防止当时处于高度机密状态的“诺顿”轰炸准具落入日本人手里,所有B-25B上的该装置都被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简单的低空瞄准装置。每架飞机携带4枚227千克炸弹,其中1枚燃烧弹、3枚高爆炸弹。为迷惑敌机,还在尾部增加了两根涂黑的木棍,其外形酷似12.7毫米机枪枪管。改装后的飞机起飞重量为14074千克。
▲日,16架B-25B及机组人员登上
航空母舰,第二天上午便从加利福尼亚的旧金山出发
担任此次任务的CV-8“大黄蜂”号航空母舰系“约克城”级航母三号舰。日,16架B-25B及机组人员登上航空母舰,第二天上午便从加利福尼亚的旧金山出发。担任护航与支援的舰队包括CV-6“企业”号航空母舰、3艘重型巡洋舰、1艘轻型巡洋舰、8艘驱逐舰,以及两艘补给舰。
  ▲B-25中型轰炸机从“大黄蜂”号上起飞
美军原打算在4月19日下午让轰炸机升空,但是,当他们达到距日本1300千米的海域时,就被日本的一艘巡逻船发现了。特混舰队不能继续前进,起飞时间也不能再延误了,否则整个行动计划有失败的危险。杜立特和陪同接应的威廉·哈尔西海军中将商量之后,决定提前起飞。全部B-25及其机组人员以最快的速度做好一切准备。4月18日8时15分,杜立特第一个起飞。由于技术娴熟,他的飞机升空时还留下30米飞行甲板没有用上,他的成功对大家无疑是极大的鼓励。到9时21分,其余15架飞机也全部起飞。升空后的B-25陆续飞往日本,航程初期采取2到4架为一组,之后各自散开,贴近海面低空飞行以躲避日军雷达。6小时后,16架B-25于东京时间正午时分陆续飞抵日本上空,轰炸了东京、横滨、名古屋、神户等地的军事和工业目标。虽然一部分B-25遇上了防空炮火以及日机的追击拦截,却没有任何B-25被击落。完成任务后,大部分飞机在中国大陆迫降,只有一架飞到苏联,在机场降落。
此次执行任务的B-25每架搭载弹药还不足1吨,空袭东京只是一项象征性的任务。但是,此次轰炸的规模尽管不大,却是美国第一次将炸弹投放到日本国土上。
喷气式战斗机上舰先锋——P-80“流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英国和德国均开始将喷气式战斗机投入实战,但当时的航母却没有一架喷气式战斗机可以使用。英国皇家海军率先打破这一局面。日,一架“吸血鬼”式喷气式战斗机在英国皇家海军“海洋”号轻型航空母舰上顺利完成了降落。为促使舰载飞机早日跨入喷气时代,美国海军在半年之后,美国海军陆战队在10个月之后,也进行了类似的飞行试验。
美国海军陆战队作为一个独立军种,其作战装备自成体系。不过,由于没有航空母舰,其担负战场遮断、近距离支援等任务的作战飞机,例如F4U“海盗”、A-4“天鹰”、F/A-18“大黄蜂”以及EA-6B“徘徊者”等均部署在海军的航空母舰上。1946年秋季,海军陆战队的马里奥·卡尔少校驾驶一架改装过的P-80A“流星”战斗机,在“富兰克林·罗斯福”号航空母舰上创造了历史,成为第一位驾驶喷气式飞机降落在航母上的陆战队军官。
  ▲“富兰克林·罗斯福”号上的P-80
由于喷气式战斗机的起降速度大于以活塞发动机为动力装置的老式舰载机,因而需要较长的跑道或飞行甲板。比如美国海军的XFD-1喷气式舰载机首次从航母上起飞时的滑跑距离长达140米。选择“富兰克林·罗斯福”号进行喷气式战斗机试飞,不仅是因为该舰的飞行甲板较长,取得成功的把握较大,也表明美国海军决心将喷气式飞机配置在最新型的航空母舰上。该航母于日,搭载P-80A驶向了大海。当天,马里奥·卡尔做了4次甲板滑行起飞和若干次阻拦着舰。在11月11日,他在“富兰克林·罗斯福”号上又驾机起降多次,包括弹射起飞。
  ▲P-80从“富兰克林·罗斯福”号上起飞
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随后购买了50架单座P-80(海军编号为TO-1,后改称TV-1)和698架双座改型机(最初称为TO-2/TV-2,后改称T-33B),分别用作陆基的战斗机和教练机。不过,在P-80基础上衍生的军用飞机与美国海军的缘份还没有结束。尽管P-80无缘在航母上服役,但洛克希德公司与美国海军的渊源才刚刚开始。P-80“流星”战斗机在1948年以后改称F-80,是美国空军装备的第一种喷气式战斗机。该机最大速度达810千米/小时。P-80系列飞机不仅是从基准型战斗机衍生出一系列飞机的典范,也成为洛克希德公司舰载飞机的滥觞。该公司后来还研发了S-3“北欧海盗”、F-35B/C“闪电”Ⅱ等舰载机。
前往极地探险的R4D运输机
“埃塞克斯”级是二战期间美国投入数量最多的一型大型舰队航母,也是美国海军所建造的最有效、最成功的航空母舰。日,该级最后一艘“菲律宾海”号在诺福克海军基地将6架R4D-5L运输机吊装到该舰的飞行甲板上,准备执行一项特殊任务。
R4D双发运输机是著名的C-47运输机的海军型,C-47的前身则是著名的DC-3客机。二战期间,DC-3/C-47是美国军用运输机的主力,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将军曾经说过,对盟军最有贡献的四种装备,当数C-47、火箭筒、吉普车和原子弹。苏联、日本等国引进了DC-3的生产技术,我们熟知的二分钱纸币上面的那架飞机即苏联“山寨”的C-47——里-2运输机。许多换装涡桨发动机后的DC-3/C-47飞机至今仍在飞行当中,是寿命最长的运输机。
  ▲美国陆军航空队装备的C-47A运输机
当时,这6架R4D-5L将为查理德·E·伯德海军少将领导的“跳高行动”,即美国海军即将进行的南极探险提供探测和后勤服务。此前南极的探险者只能获得很少的空中支持。除了这6架R4D外,参与“跳高行动”的还有几架多用途飞机,以及6架PBM“水手”水上飞机组成的庞大机队。当“菲律宾海”号还在诺福克时,两架参加探险的OY-1联络飞机已经降落到母舰上。
日,“菲律宾海”号航母从诺福克启程前往南极洲罗斯海。在途中,OY-1被装箱以便转移到另一艘舰艇上,直接运送到南极冰原。同时,R4D的起落架被装上雪橇,机轮在雪橇下面只能伸出76.2毫米。如果机轮露出太多的话,当飞机在雪地上降落时会有倾覆的可能。反过来,这也增加了从航母上起飞的危险系数。由于飞行甲板较窄,R4D的翼尖有可能碰上航母的岛式上层建筑,因此“菲律宾海”号的飞行甲板只有一半,也就是大约有122米可供R4D起飞使用。R4D通常需要760米的跑道才能起飞,为了帮助飞机升空,航母将以30节的速度逆风行驶,而且每架飞机都被装上4个外形很像灭火器的火箭助推器。
  ▲由于飞行甲板较窄,R4D的翼尖有
可能碰上航母的岛式上层建筑
火箭助飞(JATO)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比较常见的飞机起飞方式。由于发动机推力(拉力)不够,就需要在机身外部额外安装数台、数十台小型的火箭助推器,待飞机升空后将其抛掉。B-47、伊尔-28轰炸机,F-84、苏-7、米格-21战斗机,C-130运输机等均使用过这种起飞方式。二战期间的安装飞机弹射器的武装商船(CAM),就是在滑轨上通过使用助推火箭,将“飓风”、“管鼻鹱”等飞机弹射升空的——这估计是最早使用火箭助推器的舰载飞机。
  ▲一架R4D运输机在火箭助推器的帮助
下,正在从“菲律宾海”号航母上起飞
“菲律宾海”号在1月的第三周到达预定海域,但是恶劣的天气将起飞日期一直延误到1月29日。终于,好天气降临到航母所在海域和向南1480千米之外的、被称为“小美国”的基地。29日傍晚——在南极的夏季还是日光充足——率先起飞的两架飞机已经准备就绪。如果一切顺利,其他飞机将在次日早晨依次起飞。晚上10时14分,驾驶第一架R4D飞机的威廉·M·豪克斯准备就绪(副驾驶是伯德少将),在两台“双胡蜂”活塞发动机和4个火箭助推器的共同作用下,飞机在甲板上只滑行了73米便飞上了天空。17分钟后第2架R4D起飞。次日凌晨,2架飞机均安全降落在“小美国”基地。随后,另外4架R4D顺利起飞并且降落在白雪皑皑的冰面上。在“小美国”,R4D飞机的机轮被撤掉,全部装上雪橇。在“跳高行动”和后来的南极探险中这些飞机为美国探险者展现了空前的探险、航空摄影和补给能力。
美国直到现在还将大中型运输机用于基地探险或科学考察,其中带有滑橇的LC-130、C-130BL、C-130H等运输机最为常见。
来自第三帝国的V-2弹道导弹
近些年,印度海军为了获取核打击能力,在其6艘“苏坎亚”级护卫舰上搭载“大地”弹道导弹的舰载型“弓箭”系统。实际上,在水面舰艇上发射弹道导弹并非印度人所独创,美国海军早已在“中途岛”号航空母舰上试射过V-2弹道导弹。
V-2是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研制的秘密武器,是世界上第一种弹道导弹,对其他国家发展弹道导弹影响较大。V-2的出现拉开了新式作战的序幕。二战后,同盟国共试射了82枚战败国交出的V-2导弹。其中,英国3枚,苏联11枚,美国68枚。
  ▲在“中途岛”号的飞行甲板上运输、转移V-2弹道
导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尽管此时它还没有加注液体燃料,
但体积明显要比同时代的舰载机大上一号
1946年起,美国海军开始用V-2导弹进行科学试验。1947年9月,“中途岛”号航母在诺福克装载了两枚没有弹头的V-2导弹、一枚训练导弹。降落在航母上的飞机带来了美国和德国的火箭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将在舰上观摩试射,在这些人当中就有V-2导弹之父——冯·布劳恩。
9月6日,“中途岛”号航母执行了在其甲板之上试射V-2弹道导弹的“桑迪行动”。当时,这枚长达14米、重14吨的导弹发射升空后,立刻开始向右舷倾斜,以相对海平面45°的角度升空,并飞越舰岛。但没到5秒钟,控制翼将导弹的飞行姿态恢复垂直,发射成功。这是历史上唯一一次在移动平台上发射V-2导弹。
  ▲一枚V-2从“中途岛”号上发射升空
尽管美国海军研究过将V-2导弹改进后作为舰载武器的可能性,但美国海军最终还是将注意力放在了巡航导弹上。“桑迪行动”的报告指出,一艘“中途岛”级大型航母可以运输和发射80枚巡航导弹,一艘护航航母估计约16枚。有人建议完成未建完的“肯塔基”号战列舰(“衣阿华”级)和“夏威夷”号大型巡洋舰(“阿拉斯加”级)来携带弹道导弹,但这些建议很快被搁置,两艘未完成的战舰最终被报废。
P2V-3C“海王星”大型海上巡逻机
在二战刚结束的头几年里,美国海军在挖掘航空母舰作战能力方面最为显著的努力,就是为获得核打击能力所付出的实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的核打击能力非常有限,能够投送原子弹的飞行平台仅有屈指可数的几架B-29战略轰炸机。日,在原陆军航空队基础上,成立了美国空军。成立伊始,美国空军追求对核打击任务和能力的绝对控制。美国海军也想利用航空母舰的机动性和灵活性争得一席之地。为了获得远程核打击能力,美国海军立即展开了新型舰载飞机的设计。
美国海军航空局在1946年6月,向北美飞机公司订制了一批采用两台R-2800活塞发动机外加一台J33涡喷发动机的轰炸机。这种被命名为AJ-1“野人”的核轰炸机,于日首飞,专门装备于“中途岛”级航母以及将来更大的航母。但是,“野人”直到1949年秋天才能交付,而海军在发展基于航母的核打击能力方面不愿坐失时机。苦于这些新设计的飞机不可能马上投入使用,美国海军不得不启用其当时所拥有的、唯一能够携带4536千克重原子弹的P2V陆基大型海上巡逻机充当核轰炸机使用。
P2V/P-2是洛克希德公司为美国海军研发的一款大型陆基海上巡逻机。作为美国海军在二战之后研发的第一种陆基海上巡逻机,“海王星”的技战术性能较之二战期间研发的巡逻机有很大提高,拥有较大的航程与载弹量,且导航能力出众。
既然B-25B和R4D分别可以在较小些的“大黄蜂”及“菲律宾海”号航空母舰上起飞,那么,P2V是否可在更大些的“中途岛”级航空母舰上起飞?为了验证这一想法,美国海军遂在陆上机场对“海王星”进行了大量的测试。在马里兰州帕图科森特河海军飞行试验中心进行了数十次的起飞练习之后,P2V开始上舰试飞。日,“珊瑚海”号大型航母停靠到诺福克军港,接收两架P2V-2飞机。
  ▲一架P2V从“珊瑚海”号上起飞瞬间
航母上的水手们看惯了翼展只有“海王星”一半的轰炸机,看到这两架飞机感觉就像是巨大的史前怪物。当天夜间,“珊瑚海”号驶入大西洋,同时机械师对飞机进行维护并补充了燃料。第二天早晨7时16分,“珊瑚海”号在弗吉尼亚近海以28节的速度逆风行驶,风速为4节。戴维斯海军中校把第一架“海王星”的油门一推到底,飞机向前行驶,8个火箭助推器开始点火。在浓密的尾烟中,P2V-2很快升入空中。数分钟过后,约翰·P·惠特里中校驾驶第2架“海王星”同样飞入空中。
美国海军很快将航母上的试飞发展成拥有实际作战能力的计划。作为临时的重型轰炸机,海军定购了12架舰载的、可以携带核武器的“海王星”,编号为P2V-3C。这些飞机配备了适用于高温、高原条件下的活塞发动机以及容量为4400加仑(16654升)的油箱,这个容量几乎是标准P2V-3的两倍。为了减轻结构重量并保证能够安装相应的火控雷达及天线罩,机身背部和前端的炮塔都被去掉,只保留了尾部的双管20毫米机炮用于防御。AN/APA-5轰炸瞄准系统被改装成用于高空轰炸的AN/APS-31。宽大的机腹弹舱适于携带一颗“小男孩”或后来的MKⅧ原子弹。
截至1949年1月,所有12架经过特殊设计的P2V-3C“海王星”都已交付给日成立的VC-5中队。从陆上基地进行了大量的起飞练习之后,日,该中队的3架“海王星”被吊装到“珊瑚海”号上。3天后,在弗吉尼亚海角外的近海,“海王星”在火箭助推器的帮助下起飞升空。VC-5中队队长约翰·T·海沃德上校驾驶总重为33611千克、携带一枚4536千克重的原子弹模型的第一架飞机。其余“海王星”分别重29483千克和24948千克。第二架和第三架P2V-3C飞到了附近机场,而海沃德上校的“海王星”飞越了北美大陆,将模型弹投放到西海岸,然后又飞越美国上空,降落在帕图科森特河航空站。该飞机连续飞行了约23个小时、7241千米。
这次飞行表明总重约33600千克的飞机可以从“中途岛”级航母上起飞,向远在3540千米之外的目标投掷核弹,完成任务后可在陆地机场着陆,或在舰艇旁水上迫降。尽管如此,美国海军离拥有实用的基于航母的核打击能力仍然很远。
1949年3月至6月间,“海王星”又从“中途岛”级航母上进行了20次起飞。日,海军在大西洋海岸向若干名陆军、空军和国防部的高级官员进行了一场海军力量的展示。当国防部长路易斯·约翰逊、空军部长斯图尔特·W·萨明顿、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奥马尔·N·布雷德利将军、出版商威廉·伦道夫·赫斯特爬进停在“中途岛”号甲板上的一架P2V-3C时,演练达到了高潮。海沃德上校坐到机长的位置上,国防部长约翰逊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其他人员也都在飞机上坐好。虽然“海王星”的翼尖距离“中途岛”号的岛式上层建筑仅有几英尺的距离,但飞行员还是将他们高贵的乘客们送回到了华盛顿。
  ▲翼展接近“中途岛”级飞行甲板
总宽的P2V-3起飞场面,真是惊心动魄
“海王星”从“中途岛”号上进行的更有意义的一次飞行是在日。当该舰在西大西洋行驶时,艾施华斯中校驾机起飞,先飞到巴拿马运河区,然后向北到得克萨斯州的科珀斯克里斯蒂,最后降落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圣迭戈。这次飞行,在仅26个小时之内便跨越了7852千米,创造了模拟航母攻击的新纪录。美国海军于日—9日进行了一次更长的飞行。一架P2V-3C在托马斯·鲁宾逊机组的驾驶下,从佛罗里达州近海的“富兰克林·罗斯福”号上起飞,先到达巴拿马然后继续飞到旧金山,在26小时内共飞行了8142千米。
所有3艘“中途岛”级航母的飞行甲板都被加固用来运行满载的“海王星”,其弹药舱也被改装用于存放和组装核武器。“珊瑚海”号是第一艘被改装成可以使用核武器的航母,这项工作在1950年3月完成。然后该航母来到附近的诺福克海军基地,并搭载一架P2V-3C。日—21日的晚上,在“珊瑚海”号上组装了一颗没有安装某些关键组件的MKⅧ枪式(铀)原子弹。该弹随后被装载到“海王星”上。早晨7时30分,在罗伯特·C·斯塔奇中校的驾驶下,第一架带有核武器的飞机,终于从航空母舰上腾空而起。
P2V可以从航母上起飞,但不能在航母上着舰。为了解决P2V的着舰问题,洛克希德公司和海沃德分别进行了机场拦阻试验。海沃德在帕图森河海军航空站完成了128次短场着陆,并在“富兰克林·罗斯福”号航母上完成了低空通场和接舰复飞,但没有实际进行拦阻着舰。海沃德建议到舰艇上进行拦阻降落,“这是很可行的……而且我毫不犹豫地告诉谢尔曼上将和拉福特上将,他们想让我进行多少次舰上降落都可以”。但是在航母上降落没有被批准,这个建议很快被AJ-1“野人”的出现淹没了。
  ▲P2V从“富兰克林·罗斯福”号航母上起飞
航母上的“天狮星”
1945年,美国军队在法国森林中缴获了纳粹德国的V-1巡航导弹后,立即将其运回美国进行试验。当时,美国陆军和海军的最大兴趣是将这种世界上第一种巡航导弹用于轰击日本境内的纵深目标。按照美国的生产能力,可以在1945年中后期使这种巡航导弹的月产量达到3000枚。当美军的试验还在进行时,日本已经投降,所有新生产的V-1导弹都没有派上用场。尽管美国版本的V-1导弹没有赶上世界大战,但美国军方经过多次试验,决定把V-1导弹作为战后第一种巡航导弹“潜鸟”的原型弹而继续发展。美国之所以一开始就非常重视舰载巡航导弹,是因为当时导弹370千米的射程不能满足从美国本土打到潜在敌国领土的要求,因此必须部署在海军舰艇上面或海外基地。因海外基地地理局限性,潜艇和水面舰艇就成了最佳发射平台。
  ▲飞行甲板上的SSM-N-8“天狮星”
最初,响应美国海军巡航导弹计划的设计方案可谓千奇百怪,甚至出现了使用活塞螺旋桨发动机的情况,但只有SSM-N-2“海神”和SSM-N-8“天狮星”两种型号入选。经过在航空母舰和其他舰艇上的多次发射试验后,凌·特姆科·沃特(LTV)公司研制的“天狮星”Ⅰ型巡航导弹胜出并定型投产。
  ▲“普林斯顿”号航母在进行“天狮星”Ⅰ型巡航导弹发射试验
在美国海军准备研制巡航导弹之前,沃特公司通过为海军研制F6U舰载战斗机积累了喷气式飞机的设计经验。因此,该公司将“天狮星”导弹设计成现代喷气式无人驾驶飞机的模样。导弹采用弹头进气、后掠式中单翼、单垂尾的气动布局,翼展6.4米,长10米,安装一台J33涡喷发动机,飞行速度0.9马赫,射程925千米,能够携带常规弹头或MkⅦ型核弹头。由于该弹采用涡喷发动机,性能远比采用脉冲喷气发动机的V-1稳定可靠。
这种导弹可由发射舰、其他舰艇或飞机来引导,以攻击移动目标,并能够避免被敌人的防空力量发现。美国海军最初打算在水面舰艇和潜艇上都装备这种巡航导弹,但考虑到除航空母舰战斗群外的水面舰艇难以进入敌对国家外海800千米范围。因此,决定在10艘“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部分巡洋舰、驱逐舰和两艘潜艇上装备该型巡航导弹。“天狮星”Ⅰ型巡航导弹在航空母舰上的发射方式包括零长发射和弹射两种。零长发射是防空导弹、反舰导弹等战术导弹常见的一种发射方式。在倾斜的发射装置上,导弹借助助推火箭升空,待导弹升空后,助推火箭即被抛掉。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零长发射也是某些战斗机的应急起飞方式。“天狮星”Ⅰ导弹在潜艇、巡洋舰、航空母舰等舰艇上采用这种发射方式。弹射起飞是将放置在起飞车上的“天狮星”Ⅰ型导弹,通过航母上的蒸汽弹射器将其送入空中的起飞方式。
1952年1月,美国海军在“普林斯顿”号航母上进行了一次“天狮星”Ⅰ型巡航导弹的发射试验。CV-37“普林斯顿”号航空母舰系“埃塞克斯”级航母的19号舰,是“埃塞克斯”级的加长型(或称“提康德罗加”级)。1959年,“普林斯顿”号再重编为两栖攻击舰,舷号改为LPH-5,专门搭载美国海军陆战队的直升机。“普林斯顿”号在退役前夕参与了“阿波罗”计划,并回收了“阿波罗”10号登月舱。
  ▲“汉考克”号航母发射“天狮星”导弹
20世纪50年代,有5艘经过改造的“埃塞克斯”级航母装备了“天狮星”Ⅰ型巡航导弹,它们是“汉考克”号、“莱克星敦”号、“伦道夫”号、“香格里拉”号和“提康德罗加”号。此外,较大型的“富兰克林·罗斯福”号、“福莱斯特”号“萨拉托加”号,以及“突击者”号航母也装备了这种导弹。
不久,美国航母开始逐渐停止使用“天狮星”Ⅰ巡航导弹,但其潜射型直到1965年才停止使用。尽管美国海军后来研制了射程更远、速度更快的“天狮星”Ⅱ型巡航导弹,但由于技战术性能更好的“北极星”潜射弹道导弹及其发射平台“乔治·华盛顿”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于1959年底服役,“天狮星”巡航导弹便走向末途。
在所有美国航母上的匆匆过客当中,“天狮星”Ⅰ型是唯一在美国航空母舰上正式服役的巡航导弹,但在航空母舰百年发展史中,其在航母上的时间依然不长。尽管“天狮星”最终没有长期列装航空母舰,但并未影响日后巡航导弹列装水面舰艇及潜艇。以后,美国海军也没有让航空母舰搭载巡航导弹,而是将舰载飞机作为航母唯一的武器投送平台。
间谍气球和探空火箭
1958年夏,美国空军开始发射被称为WS-461L“大熔炉”的侦察气球。其中一部分气球是借助当时最新发现的由西向东的环流飞向苏联的。这股快速移动的环流高度很大,气球被发现的机会变得很小,被识别和击落的可能性也几乎为零。
携带照相机的气球从位于白令海的“卡萨布兰卡”级护航航母“温丹湾”号上起飞。从7月2—14日期间,在航母上的空军分遣队在水兵的帮助下,共发射了9只气球,其中一个由于故障在起飞后不久就坠落海中。之后,“温丹湾”号航母又发射了几个气球并返回港口。这9只携带摄像机的气球是美国最后发射的此类间谍飞行物,之后被U-2侦察机所取代。
  ▲“福吉谷”号航母释放探空气球
航空母舰除释放侦察气球进行间谍活动外,还被用来投放用于科学研究的气球。日,在“天钩”行动中,隶属于“埃塞克斯”级的CV-45“福吉谷”号航母,就在其甲板上释放了3只28.3万立方米的探空气球,依赖携带的专用设备,用于在29~36千米的高空测量宇宙射线的辐射情况。
1964年10月,“博格”级护航航母“克罗坦”号改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试验舰。该舰是在美国海军军事海运局(MATS)的支持下由平民船员驾驶,由NASA用作高层大气探测火箭的远洋发射平台。该航母进行了大范围的改装,在飞行甲板上安装了一系列的天线和火箭发射装置,在飞行甲板和机库内可以停放各种遥感探测和控制车辆。
  ▲改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
试验舰的“克罗坦”号护航航母
日-4月22日期间,在沿南美西海岸航行的“克罗坦”号航母上共发射了77枚“耐基·凯俊”、“耐基·阿帕奇”和小型“阿卡斯”气象探测火箭。试验目的是判定上层大气电离层在太阳黑子最少时的状态,特别是所谓的赤道电射流。
  ▲“克罗坦”号航母夜间发射探测火箭
在1964年之前,来往于美国航母与后方基地的舰载运输机(COD)还是安装两台活塞发动机的C-1“贸易者”。该机由S-2反潜机发展而来,不仅速度慢,航程与载重量也不大。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美国海军及海军陆战队突发奇想,准备在航空母舰上验证装备空军不久的四发的C-130“大力神”中型运输机上舰的可行性。
与现役的舰载机相比,C-130运输机可称得上是庞然大物,为了保证该机能够在航空母舰上起降,美国海军专门抽调了当时最大的航空母舰“福莱斯特”号。它的飞行甲板的长度和宽度允许翼展较大的C-130安全起降。如果换做其他航母,则不可能保证C-130能够安全起降。
  ▲在“福莱斯特”号航母上试飞的KC-130F
1963年秋天,一架海军陆战队的KC-130F在“福莱斯特”号航母上进行了一系列的航母评估飞行。10月30日,“大力神”共进行了44次低空通场,最后进行了16次接舰复飞。飞行测试之后一星期,由詹姆斯弗拉特利上尉驾驶的KC-130F在“福莱斯特”号航母上进行了3次接舰复飞和4次完整的起飞和着舰。当时飞机的最大起飞重量为41761千克,没有使用阻拦装置。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弗拉特利上尉在KC-130F即将降落时让螺旋桨反向旋转,飞机在甲板上仅仅滑行了101米便停了下来。11月21-22日,在“福莱斯特”号航母上进行了最后阶段的测试,KC-130F进行了7次接舰复飞和17次完整的起飞和着舰。在这些测试中,飞机的最大重量达到了54470千克。此次试飞,使C-130成为在航空母舰上起降过的最大、最重的飞机。
在整个试飞过程中,美国海军与海军陆战队充分利用涡桨飞机起降性能好的优势,借助C-130出色的增升装置,仅仅依靠四台涡桨发动机,而没有使用火箭助推器,就顺利完成了试飞任务。尽管KC-130F在航母上的试飞取得了喜人成就,但在一艘大型航母上进行这样的操作并不实际。首先,弗拉特利上尉是海军顶尖飞行员之一。其次,飞行是在白天海面相对平静的条件下进行的。第三,着舰后的飞机占据了大面积的甲板空间,如果出现了机械故障不能起飞,那一处甲板空间就得一直被占据,直到修复或者将其转移到其他船舰上。另外,尽管该机是上单翼飞机,但主轮距过小,不利于在航母上安全降落。
  ▲KC-130起飞瞬间
在KC-130F上舰试飞一年后,格鲁门公司在E-2预警机基础上研制的C-2原型机在日首飞,首批生产型飞机于年交付。从此,C-2成为美国海军标准的COD飞机。在水面舰船上操作C-130的话题在年美国海军发展海事准备舰概念时又一次被提起。但是仍被认为不切实际。
极富冒险精神的美国海军没有让C-130上舰,对我国应有借鉴意义。航母使用机体庞大的飞机将减少舰载机搭载数量,使航空巡逻区域减少、巡逻机密度下降,容易形成战斗力的空缺。舰载预警机、反潜机的最大要求是尽可能小,如果说运-7充当舰载飞机,就相当于让ATR42/72、F.27/福克50改装的中型海上巡逻机上舰。这样,是不适合在舰上操作的。
  ▲这架上舰的KC-130F并没有安装尾钩
U-2高空侦察机由洛克希德公司研制,是在冷战时期非常活跃的一型远程高空侦察机。日,一架美国U-2侦察机在苏联境内被击落,飞行员佛朗西斯·加里·鲍尔斯中尉被俘。从此,U-2成为了臭名昭著的间谍飞机的代名词,各国避之唯恐不及。美国要想劝说外国政府提供基地、甚至过境飞行就变得更为困难,让U-2飞机上舰的计划得到重视。
1963年8月,美国海军“小鹰”号航母载着一架未改装的、隶属于美国海军研究局的U-2C离开圣迭戈的北岛海军航空站。
需要说明的是,U-2展弦比特别大的机翼利于在航母上起降;而自行车式起落架却不利于在航母上降落。迄今为止,在舰载飞机当中,只有“海鹞”及“鹞”垂直短距起降系列飞机采用自行车式起落架。
试飞前,U-2C被拉到“小鹰”号航母的斜角甲板上,以确定对其起飞降落来说是否有足够的空间。由于U-2具有滑翔机一般的升力特性,以致当30节的风扫过甲板时,地勤人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没让飞机被吹走。得益于J57涡喷发动机强大的动力和强劲的甲板风,经验丰富的试飞员鲍勃·舒马赫只用了航母可用甲板长度的三分之一就升空了。此次试飞,舒马赫共进行了三次低空通场,速度在75~78节之间,以探索飞机的低空操纵性。在第三次通场中,飞机还轻轻地接触了一下甲板。之后,约翰逊及其臭鼬工程队的工程师立即动手对U-2进行必要的改装。改装后的飞机被赋予U-2G的编号。约翰逊在两个机身起落架之间为其加装了拦阻钩,这个位置靠近发动机舱隔框和机翼连接点。相应地,U-2尾部得到了加强,主机体向后延长了三个纵梁,以适应飞机着舰时强大的冲击载荷。为了上舰,U-2付出的代价是结构重量多出157千克。
  ▲正在着舰的U-2G
与起飞相比,U-2在航母甲板上的降落要难得多。在“小鹰”号航母上的通场试飞表明,如果U-2想精确地降落在甲板阻拦索附近,就必须克服巨大的机翼变形。为此,凯利·约翰逊在伯班克的低速风洞试验了各种方案,以减少机翼的变形和着陆速度。最后,他为机翼安装了扰流板,并要求飞行员将襟翼的偏转角度,从30°增加到45°。
1964年2月,U-2G在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的陆上航母着陆训练场进行试飞。鲍勃·舒马赫先后遭遇了机体振动、失速、水平尾翼摆动等情况。当臭鼬工程队解决这些为题后,爱德华兹空军基地G支队的飞行员开始在着舰指挥官(LSO)约翰·哈勃的帮助下进行陆上着舰训练。2月29日,舒马赫驾机从爱德华兹空军基地飞往位于圣迭戈的“突击者”号航母。当他驾机临近飞行甲板时,着舰区出现湍流,不得不进行调整。当他第4次进行通场飞行并将拦阻钩放下试图着舰时,相同的情况又出现了。由于着舰速度太快,并且位置有点高,使得U-2G主起落架猛烈撞击甲板,然后又高高地弹了起来。这时,飞机上的拦阻钩钩住了第三根阻拦索,前起落架因而又一次重重地落到甲板上。这次降落使U-2G飞机的部分结构遭到破坏。经过简单维修后,舒马赫于次日驾机离开“突击者”号航母飞往伯班克进行进一步维护。臭鼬工程队进一步加强了U-2G起落架的结构强度,并对机身予以加固。
  ▲准备起飞的U-2R
该机正在接受起飞前的各项检查,翼下辅助起落架(红色弯曲物)和翼尖下垂的滑橇清晰可见。担负救援与摄像工作的“海妖”直升机已经升空待命。
当损坏的U-2G重新修复后,大多数参与该计划的中情局飞行员在1964年3月获得了在航母上起降的资格。就在U-2G刚刚具备舰上起降能力时,中央情报局就迫不及待地要将其投入到战略侦察当中去。不过这个侦察目标并非苏联,而是法国在法属波利尼西亚穆鲁罗瓦环礁的核试验场。特别事物办公室副主任吉姆·坎宁安为此制定了一个代号“鱼鹰”的空中侦察计划。由于这个在太平洋中部新建设的核试验场距离任何陆上机场都有数千千米,因此,此次侦察是展示舰载型U-2G技战术优势的绝好机会。
坎宁安的这个计划得到了美国情报委员会的批准。为执行此次任务,“福莱斯特”级“突击者”号航母需要航行4800多千米,直抵太平洋深处的任务区。当所有事情都安排妥当后,U-2G飞机的全套后勤装备和维护人员登上了位于圣迭戈的“突击者”号航母。该航母及其护航舰只慢慢收起锚链,向太平洋深处驶去。日,当航母距离目标区约1400千米时,U-2G以最大的航程任务载荷起飞,它的侦察行动覆盖了太平洋1600千米的海区和岛礁。飞机成功返回后,中情局认为需要进行进一步的侦察,于是又制定了第二个计划。5月22日,U-2G再次从“突击队”号航母上起飞。U-2拍摄的照片显示,法国将在一年内全面生产核武器。
由于期望更多进行从航母上起飞的侦察活动,项目指挥部认为需要有4架U-2G。1964年中期,当另外两架飞机从美国空军转过来时,这些飞机也接受了起落架、机体结构加强以及增加拦阻钩等改进。此外,还从美国空军转来4名新飞行员。而当新飞行员由美海军负责用T-2飞机进行培训时,G支队的飞行员则使用U-2G在北部基地进行模拟着舰训练。那里建有一个模拟甲板系统(绰号“镜子甲板”),能够模拟“小鹰”号和“突击者”号航母的甲板设施和设备。
在一次代号为“蓝鸥Ⅱ”的行动中,G支队飞行员再次获得在航母上起飞执行任务的机会。1967年2月,执行这次任务的“小鹰”级“星座”号航母离开圣迭戈。这个任务原计划是飞越战火日益临近的中东,侦察以色列和阿拉伯部队的部署情况。由于部署的是具备航母起降能力的U-2G,因此指挥部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如果有必要,飞机可以从位于地中海的“萨拉托加”号航母上起飞或者降落。后因事态发展,U-2遗憾地错过了这次机会。
  ▲U-2R在“美国”号航母上降落
-23日,两架较大和较重的U-2R飞机在弗吉尼亚海岸边的“美国”号航母上进行了飞行试验。在试飞期间,该机配备有拦阻钩。除了正常的在翼下安置辅助起落架外,在翼尖下垂的端板下面,还安装有滑橇。前空军战斗机飞行员、洛克希德公司高级试飞员比尔·帕克经过简单的训练后,在“美国”号航母上进行了飞行试验。
从1963年8月实施“鲸鱼的传说”计划开始,在此后的10年间,共有超过17名的飞行员驾驶U-2飞机在航空母舰上起降,但其中只有一次真正的侦察行为成为现实。
XC-142A四发倾转机翼飞机
美国海军除了在航空母舰上试验性地进行了四发飞机KC-130F的起降外,还进行了另外两种四发飞机在航母上的起降试验,其中之一便是XC-142A四发倾转机翼研究机。顾名思义,就可以知道该机是一种短距起降(V/STOL)飞机。在这之前,美国及其他一些航空工业发达国家一直在探索研究这种飞机。而美国海军第一次接触,并在航空母舰上操作的第一种短距起降飞机,即是XC-142A战术运输机。1966年5月,一架XC-142A在“本宁顿”号(CV-20)航母上进行了50次起降,44次为短距离着陆,6次为垂直起降。该机比美国海军陆战队的AV-8A“鹞”式足足早了5年在水面舰艇上飞行。除了“本宁顿”号,XC-142A也曾经从两栖战舰上起飞。
  ▲降落后的XC-142A,空中悬停者
为担负救援任务的“海王”直升机
XC-142A是凌·特姆科·沃特公司接受NASA委托研制的一种四发运输机,总共制造了5架。这种飞机最引人注目的本领就是它能通过改变机翼的安装角而垂直起降。在XC-142A出现之前,该公司研发的F-8舰载战斗机的机翼安装角即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调节。XC-142A为双座、四发、单垂尾、上单翼的气动布局,机身截面呈矩形,全机长17.71米,翼展达20.6米的上单翼安装在机身上面。由于在翼下吊装4台涡桨发动机,显得机翼较短。尾翼为十字形结构,在机身尾锥靠上处有一水平安置的尾桨。为了扩大主轮距,在机身两侧各有一个主起落架整流罩。主起落架支柱较长,直接和机身两侧相连。和现在的V-22“鱼鹰”倾转旋翼飞机不同的是,XC-142A是通过偏转机翼的安装角度带动发动机随之运动,而“鱼鹰”则是机翼不动,而发动机可以从水平状态一直过渡到垂直状态。XC-142A具有能旋转至与水平成100°角的倾转机翼,这样就能进行垂直飞行。XC-142A空重10270千克,在STOL状态的最大起飞重量为20227千克,有效载重为3336千克。XC-142A的速度范围为最小56千米/小时,最大644千米/小时。根据设计目标,定型后C-142的航程为4827千米,作战半径为756千米,能运载32战斗人员或3631千克的货物。
  ▲在舰尾处准备着舰的XC-142A
为了降低飞行速度,机翼安装角、襟翼和全动式水平尾翼皆有变化
XC-142A曾经做过多次成功的验证飞行,有些还是针对民用项目进行的。但是由于设计过于复杂,加之存在前述一些缺陷,未能得到美国联邦航空局(FAA)的适航认证。在一次低速飞行中,尾桨传动轴损坏,导致伤亡事故,该机未能进一步研制下去。
QSRA低噪音短程研究机
自从航空母舰诞生以来,在其上面服役的飞机、直升机多为双方或单发飞行器。在其上面起降过的四发飞机,除了前文介绍过的KC-130F和XC-142之外,还有一架就是低噪音短距起降研究机(QSRA)。
QSRA上所用的主要技术是动力升力技术。NASA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研究动力升力技术。试验中,QSRA表现出了远好于普通运输机的低速和起落性能。到1981年底试飞结束,累计试验500小时。苏联曾尝试以安-72为基础改装舰载预警机,安-72也采用了类似QSRA飞机的动力升力技术。
  ▲QSRA在“小鹰”号航母上进行飞行测试
日,QSRA在圣迭戈海岸附近的“小鹰”号航母上进行了飞行测试。由一名海军飞行员及两名NASA飞行员组成的特别试飞小组,驾驶飞机进行了37次接舰复飞和16次完整的起飞和着舰。在着舰过程中,没有采用拦阻钩,起飞过程中也没有采用蒸汽弹射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战地2航母空战地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