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上以人为本 哲学英语怎么说上怎么说

论“以人为本”
论“以人为本”
一、从哲学上说就是要以人为本位
在我们这个广袤的宇宙中,现在还无法确实地知道有类人的或超过人类智力的生物的存在,而在地球上,我们倒是确实地知道,只有人类能够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他不但能够认知客观世界、客观事物,而且能够把人自身作为对象物来认识,能对人类自身进行反思,能够向人自身问一声“人是什么?”“是什么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人怎样才能求得解放和幸福?”而且一直不懈地在寻求着答案。人对自己的反思从古希腊哲学就开始了,至今仍然兴盛不衰,仍在争论不休。“以人为本”至少在今天给了我们较现实、较能为多数人接受的答案,就是在世界万千事物中,人是最为珍贵的,“人”不仅是手段,而且是目的,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当“以人为本”,将人放在本位。
人之所以能够为“本”,首先,人类能够把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当作是属人的,这个世界是属于人类的。
其次,人类认为这个世界不但是属人的,而且是能够被人类改造和利用的,人类有这样神奇的力量可以变物为宝。
再次,人类改造任何事物都不是无意识、无目的的,而都是有目的地为了满足人类的某种需要。
第四,人类的需要永远是无止境的,人类智能的发展和进步也是无止境的,所以人类改造世界的原动力是永恒的,是永无止境的,是永不枯竭的。以人为本,我们将获得无穷无尽的力量。
“以人为本”这一短短四个字的短语,却有两个概念是要弄清楚的,一谓“人”,二谓“本”。“人”和“本”在这一短语中到底是什么含义?有人说“人”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二是指“人民”,而且认为只有从肯定第一层含义进而深入到肯定第二层含义才算准确地理解了“人”。把“人”和“人民”两个概念加在一起,混同起来,是不符合形式逻辑的起码要求的。形式逻辑认定“人”和“人民”是两个各有不同内涵与外延的概念,是不能混同或互相随意代替的,也不存在“人民”是“人”的第二层含义的关系。至于“本”的含义,有人望文生义一口气说出了根本、基础、主宰、主体、主导、本原、本质、本位等十种、八种,人们从这种眼花缭乱的列举中没有看到论者是如何着力论证“以人为本”中“本”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倒是看到了作者从中扯出了世界的本原是“人本”还是“物本”的世界观之争。其实,党中央所制定的科学发展观中提出“以人为本”并不是要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早已解决了的世界本原问题,那么,“以人为本”中的“本”到底是什么含义?这个“本”用在这里,最根本之点是同“人”是劳动的主体、生产的主体、社会实践的主体、历史活动的主体相联系的,是指“人”居于本位的地位。在劳动中、生产中、历史活动和社会实践中,“物”诚然非常重要,马克思称“物”是生产劳动中与“人”一起构成了两者不可缺一的要素,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所要获取的物质生活资料,是人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对象,所以物质文明建设是人类文明的基础性建设,可见其十分重要。但是,“物”无论怎样重要,它同“人”相比却永远是客体,而“人”除了是客体,还是主体;“物”同“人”相比永远是没有自我意识、没有能动性的;“物”永远不可能产生要以它为本的自觉的目的性价值追求,而只有“人”才能有生产劳动是为了生产满足自身需要产品的自觉意识,只有“人”才能有“这个世界是属于人的”自我意识,所以,只有“人”才能产生“以人为本”的自觉的目的性价值追求。
以人为本,人作为主体,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时候,无论是改造自然,还是改造社会,都会出现一个“异化”问题。有人对“异化”这个概念深恶痛绝,声言要埋葬“异化”概念,要为“异化”概念举行葬礼。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我们不但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几十次、上百次地使用过这个概念,不能埋葬它;还因为马克思对“异化”这个概念从哲学上作过界说,因而也不能埋葬它。马克思说:“资本家对工人的统治,就是物对人的统治,死劳动对活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因为变成统治工人的手段(但只是作为资本本身统治的手段)的商品,实际上只是生产过程的结果,是生产过程的产物。这是物质生产中,现实社会生活过程(因为它就是生产过程)中与意识形态领域内表现于宗教中的那种关系完全同样的关系,即把主体颠倒为客体以及反过来的情形……这种对立的形式是必须经过的,正像人起初必须以宗教的形式把自己的精神力量作为一种独立的力量来与自己相对立完全一样,这是人本身的劳动的异化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中文第1版,第48~49页。类似的论述还可参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即《资本论》第1卷,第88~89、626
~627、681等页。着重点为引者所加。)有人可能会说这是马克思早期的、不成熟时期的著作,不足为凭。其实,这是马克思写于1863年7月的一篇文章,题为《第六章。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曾收入1863年9月出版的《资本论》第1卷,是公认的成熟时期的著作。退一万步说,即使马、恩一次也没有用过这个概念,马克思也未对之作过哲学定义,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即人们创造出一种客体,这种客体不但不为人服务,反而反过来危害人、制约人,成为主宰人的一种力量,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把主体颠倒为客体以及反过来的情形”。这种情形简直是司空见惯、经常可以见到的,例如:
人创立了宗教,塑造了上帝、泥菩萨,它没有生命,没有任何力气,没有任何作为,但是人们却对之顶礼膜拜,虔诚得很,这就是人的精神生活领域的一种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阶级创造了无数物质财富,但这些财富在资本家的手中却成了奴役工人阶级的一种物质力量。这就是马、恩无数次讲过的“劳动异化”。
人们努力地开采矿山,盖钢铁厂、水泥厂、化工厂、肥料厂、纺织厂、造纸厂……但不注意环境保护,未注意防治污染,结果土地、河流、空气被污染了,给人造成了危害,这也是一种异化。
人类开发了原子核裂变、聚变技术,它本来可以为人类带来能源,但人们却用之造出了原子弹、氢弹,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科学技术领域的一种异化。恩格斯曾经告诫过人们,滥伐森林,人类可能会遭到自然界的惩罚;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彼埃尔&居里、维纳等人,也曾告诫过人们,自然科学的最新发展有其两面性,是把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可能会带来危害。他们所讲的也是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异化现象,提醒人类要注意防止这类异化现象的发生。
再说权力的异化,在剥削阶级社会中,这种异化是司空见惯的。但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这种异化也未绝迹。按照马、恩创立的社会主义学说,社会主义社会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人民是主人,官员是公仆,但是某些以权谋私的腐败分子,贪污盗窃人民的财产,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这种现象我们见得还少吗?这也是权力的异化,人民的权力变成了少数人危害人民的一种力量。
某些人对于讲社会主义社会中仍会存在某些异化现象,就神经紧张,以为这是有人在攻击社会主义制度。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也是没有坚持唯物辩证法。想当年,毛泽东曾经批评斯大林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并说在我们的社会里已经没有任何矛盾的想法“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天真的想法”。(《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4页。)毛泽东认定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正是为了正视矛盾、区分不同性质的矛盾、正确处理矛盾,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向前发展。现在我们承认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异化现象,也正是为了正视它、认识它、预防它和克服它,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对这种客观存在的异化现象采取不承认主义,甚至深恶痛绝地要埋葬“异化”概念,要为“异化”概念举行什么葬礼,这不是共产党人所应采取的诚实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从经济上说就是我们的一切生产
要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目的
三、从政治上说就是要以人民为主人
“人”与“人民”是两个内涵和外延不同的概念,不能在它们之间画等号,但是,我们可以从政治学上将“以人为本”诠释为“以人民为本”,因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民”是“人”的一种基本的、主要的群体存在形态,所以,从政治上说,“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放在本位,让人民成为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真正的主人。人民当家作主,官员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我国的宪法、我们共产党的党章都是这样明确规定了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那么少数人,当官后,思想意识就起了变化,发生了主仆的颠倒,认为自己就是主人,而人民反而成了他的工具,干出了许多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的丑行,从人民的公仆演变成了人民的主子,干出了令人深恶痛绝的危害人民的罪行。这就是政治权力的一种异化。对于这种异化,我们认识得越早越好,认识得越深刻、越彻底越好,再也不能讳疾忌医,再把权力异化问题不当一回事,听之任之。我们对之认识得越早、越深刻、越彻底,我们就可以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努力形成、制定防止这种异化的机制和制度,要使公仆真正是人民所选择的,要让公仆随时随地都处于主人的严格监督之下,遇有不称职的、腐败变质的,人民随时有办法弹劾他、罢免他。
少数公仆异化成为主子,常常是在“我是代表人民的”借口下实现的。不错,人民公仆理应代表人民,为人民干好事、干实事。但是,你是否真正地代表了人民,不是以你自己的宣言为标准的,而是以你的实践及其结果: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为标准。
党的十六大第一次郑重地提出了要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的要求。我认为这一要求的提出再一次证明我们的党与时俱进、进一步成熟了,是抓住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关键问题。
在政治文明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要注意解决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问题,也就是在改革中要协调好人与人的利益关系,要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要注意普遍受益和共同富裕问题,防止扩大地区、贫富差距,防止出现两极分化;要协调好群体间的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防止出现新的社会对抗,等等。
四、从伦理道德上说就是要把人
当做人来对待
一个人从他出生的那天起,就享有普遍的人权。这已成为当今人类文明社会被公认的一个原则,我国已先后加入二十一个国际人权公约并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就是证明。当然,人权、人的自由、人的尊严的实现,并不是无条件、无限制、任意的,它必须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必须是循序渐进的,必须受到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的约束。一个党员、干部如果违反了党纪政纪必然会受到纪律处分;每个公民都应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如果违法犯罪还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一个社会要想获得和谐、稳定、健康的发展,就必须大力弘扬“以人为本”。无论是一个社会组织、团体,还是政党、政府和所有掌有权力者,都要把人当作人来对待;也无论是人与人之间,以至每个人对自身,都应把人当作人来对待。我们现在不是很强调要加强道德建设嘛,我认为抓道德建设首先必须抓这一根本点。可以设想一下我们这个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主义国家,如果:
人与人之间时时都是剑拔弩张、互相残杀;
人与人之间总是尔虞我诈、争权夺利;
人与人之间都不珍惜生命,草菅人命。
一个人如果不尊重别人的权利、自由、尊严,那他也就必然会失去自身的权利、自由和尊严;
一个人如果总是缺乏人性,对人毫无爱心,那他也不会得到别人的爱;
设想一下这样一些情景,我们这个社会还能和谐与稳定吗?还能发展与前进吗?
即使在激烈的阶级斗争中,在你死我活的拼杀中,我们还提倡和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战场上的敌人,只要他放下了武器,不再为敌,我们就要把他当作人来对待,尊重他的人格与人权。这不是策略上的权宜之计,而是共产党人的一条根本的政治原则,因为共产党人是以不但要解放自己而且要解放全人类为宗旨、为最终目的的,这是实行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今天,我们正在建设社会主义,为将来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把弘扬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作为根本任务,实在是一个重大课题。
马、恩曾经强调地讲过,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人的彻底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时候。我们今天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时候,特别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它的深刻的、深远的含义就在于此。正如胡锦涛总书记
2003年7月1日的讲话中所说:“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作为执政党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以兴国为己任、以富民为目标,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经过长时期的努力,不断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向党的最终目标前进。”
(作于2003年10月,2004年4月修改)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对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哲学思考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对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哲学思考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中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哲学思考-政治其它论文-论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中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哲学思考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思想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和牢固树立的理念。从对基层单位思想的调研情况来看,当前部分基层干部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还存在一些认识和实践上的偏差,例如,有的单位过度强调集体利益而忽略个体诉求,有的过分注重理论灌输而忽视了实践转化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分析其原因,与开展教育的认识不到位、方法不科学、统筹不适度、安排不合理有很大关系,有必要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进行研究和探讨。
  1.坚持“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营造和谐关系
  唯物论认为,主体与客体之间是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主体是能动的改造者,对客体施加积极主动的影响,使客体的认知发生变化;同时,客体以自身的属性制约着主体的活动范围、方式、性质,从而反作用于主体。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贯彻“以人为本”的要求,必须正确处理主客体的关系,在营造两者间和谐关系上下工夫。一是要端正主体。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主体改造客体、客体影响主体的过程,这个过程持续发生着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教育组织者既是具有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主体,又是受群众认识水平、兴趣爱好制约的客体;群众既是接受教育的主体,又是制约教育组织者实施的客体。他们具有双重身份,扮演双面角色,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体,教育过程中只有两者共同发挥作用,才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二是要体现平等关系。当前,随着群众民主意识的增强,追求平等的愿望日趋强烈,也促使群众的主体地位得到提高。要调动群众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就要在教育中遵循民主平等原则,做到尊重群众、理解群众、关心群众、爱护群众和相信群众,变单向的“权威式”“命令式”“硬灌式”为双向的“研究式”“启发式”“讨论式”交流,在互动中启发他们参与的自觉性、主动性。三是要明确主导地位。主导并不是对群众主体地位的否定,而是对教育者主导地位的认同,教育者作为教育活动中把握方向、确立标准、组织实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如果放弃主导地位,一切按群众意愿开展教育,则既不利于给群众灌输正确的思想,也不利于群众自身人格的完善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强化“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就应当理性认清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力求给群众灌输正确的思想,促进其成才成长。
  2.坚持“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科学设置内容
  个性是共性的基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教育内容只有善于从个性之中发现共性,透过偶然预见必然,把握共性兼顾个性,充分考虑群众的认知水平、个体需求、接受能力和个性差异,才能使教育效果最大化。一是发挥共性指导作用,搞好结合灵活实施。“以人为本”中的“人”指的是全体人,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强教育实效,就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共性特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法规制度,借鉴运用成熟的经验做法。二是着眼群众成才需要,促进自身价值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群众至上、服务群众的理念,就要充分考虑群众的成长成才需要,将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既努力创造条件满足群众成长成才要求,又多方创造条件引导他们全面发展.
  3.坚持“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创新方式方法
  形式与内容是对立的,又是相互统一的,只有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使两者相得益彰,“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落实到位。一是靠形式保障落实。靠形式保障落实就是要重视发挥机制的保障作用,要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一个群体,对这样一个群体的思想行为施加影响,必须建立有效的教育机制,使教育进入组织管理和组织生活,从而发挥刚性的力量去约束它、影响它,使其接受思想的洗礼。例如,可通过建立健全学习教育制度,定期组织体会交流、述职述学,靠制度机制强化教育的效果,确保教育的长效。二是靠形式深化内容。好的内容要靠形式去表达、去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以人为本,就要广泛群众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运用具有时代气息的信息、资源和媒体设备,使教育内容寓于丰富多彩的形式之中,常搞常新。三是靠内容支撑形式。形式固然重要,但形式是由内容决定,为内容服务的,因此,“以人为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应着力使内容科学化、有效化。当前开展教育的手段虽然多了.途径更加广泛了,但是有的却脱离了群众的思想实际,言之无物,思想性降低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必须坚决纠正“多媒体设备用了、设备有了,教育实效就有了”的错误认识,更不能把形式花哨当成“以人为本”。应把充实教育内容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环节,认真做好备课准备,抓好授课各个环节内容的落实,在讲出精辟见解、写出精彩内容上下工夫,力争做到融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用真、善、美陶冶群众情操。
  4.坚持“内因”与“外因”的辩证统一,内外形成合力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内因与外因必须共同发挥作用。一是要深挖潜力,启发自我教育。“以人为本”是把人看作既是全面发展的人、又是自我实现的人。促进自我实现,必须把作用于群众身上由教育目的造成的外部压力转化为群众的内在动力,将群众的求知热情激发出来,这样才能触及群众的心理层面。只有把理论的重要性及其科学内涵讲清弄明,才能增强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二是要善借外力,搞好熏陶。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要重视搞好单位建设,利用标语、橱窗、板报等创设主题鲜明的政治,充分发挥环境的熏陶作用,形成“处处是课堂”的氛围,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三是积极赞赏,重视情感激励。积极的赞赏是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的有效途径,是主客体间沟通磨合的润滑剂,也是主客体间有效互动的粘贴剂。要通过肯定群众的优点和成绩,使群众得到充分的尊重和理解,从而将内因和外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避免或减少抵触和对抗情绪,把教育中焕发出来的热情转化为认真履行职责的强大动力。
  5.坚持“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纠正认识偏差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以人为本,实现教育人、引导人的目的,就必须认清质变与量变的关系。一是防止以数量论质量。当前教育内容安排多、满现象比较突出,除专题性、指令性教育外,遇到国内外大事、大项工作、上级文电、单位发生问题等都要搞教育,让教育成为基层的一项主要工作,甚至有时单位检查时,把翻教案、看记录、查作业当落实,把人数、天数、篇数、次数当效益,这就造成了把密度当深度、把数量当质量。二是防止以时间论成效。要把科学统筹时间作为开展教育的重要环节,应广泛开展现象集中摆、问题大家谈活动,让更多的时间用于交流互动,通过交流互动析事明理。要纠正动辄用两三个小时的时间实施“满堂灌”的做法。要纠正那种认为只要处处设讲台、时时搞教育、事事作教材就能收到成效的想法,尤其是对跨度时间较长的大型主题教育,更要科学安排教育时间,使教育既不因时间长而乏味,也不因密度大而厌倦。三是防止以过程论效果。要坚决纠正“思想教育搞了,领导督促了,就是抓落实”的错误认识,坚持向终端问效,向群众问效,应从群众的思想认识、精神状态的转变方面来对教育实效进行客观评价。要坚决纠正“虎头蛇尾”,防止开始时大张旗鼓,强势推进,越往后越松,最终悄然无声的做法。坚持把搞好分析、检查、评价贯穿到教育活动的始终,把每个时间节点、每个环节工作抓紧做实,切实将整个过程连贯起来,效果体现出来。
相关文章列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以人为本用英语怎么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