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用来节水灌溉技术的工程都有哪些比如坎儿井

节水灌溉(术语) - 搜狗百科
声明:搜狗百科免费提供信息查询和信息编辑,坚决打击恶意篡改、冒充官方收费代编等违规行为。
以最低限度的用水量获得最大的产量或收益,也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灌溉水量的农作物产量和产值的灌溉措施。据《中国节水灌溉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数据显示,目前,全世界的总耕地面积仅为15亿公顷,有灌排设施的耕地面积仅占27%,却生产出全世界55%的粮食,预计今后新增的粮食产量中80%至90%将来自有灌排设施的耕地。
Water saving irrigation
以最低用水量获得最大收益
节约水资源
据预测,到2050年,世界总人口将由目前的70亿人增加到90亿人,人类对粮食的需求将在当前的水平上再增长70%至100%。世界日益紧缺,而人类对粮食的需求也不断上升,淡水资源已经成为农业发展和世界粮食供应的安全威胁。要破解耕地面积有限、淡水资源紧缺和世界粮食需求上涨之间的难题,发展节水灌溉成为关键。节水灌溉是以最低限度的用水量获得最大的产量或收益,也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灌溉水量的农作物产量和产值的灌溉措施。当前世界各国节水灌溉的主要措施包括、低压管灌、喷灌、微灌等。实行节水灌溉工程后,可以减少灌溉过程中劳动力配置,滴灌通过局部湿润灌溉,田间土壤疏松,通透气性良好,易溶性肥料、、等可随水滴入,可减少中耕、施肥、喷药、锄草等的作业次数和劳动力投入,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通过节水灌溉,农作物得到及时的灌溉,提高了,能有效促进粮食增产增收,这也是节水灌溉工程的主要效益。此外,节水灌溉还能实现节水、节地、节电、等效益。目前,欧美等农业发达国家在节水灌溉方面已经取得重大进展,节水灌溉的普及程度较高。在发达国家,、微灌技术、渠道防渗工程技术、管道输水灌溉技术等节水灌溉技术已经较为成熟,其中喷灌、滴灌又是最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欧美发达国家60%-80%的灌溉面积采用喷灌、滴灌的灌溉方法,率约为70%以上。据《中国节水灌溉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数据显示,目前,全世界的总耕地面积仅为15亿公顷,有灌排设施的耕地面积仅占27%,却生产出全世界55%的粮食,预计今后新增的粮食产量中80%至90%将来自有灌排设施的耕地。
  water-saving irrigation  以最低限度的用水量获得最大的产量或收益,也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灌溉水量的农作物产量和产值的灌溉措施。主要措施有:渠道防渗、低压管灌、喷灌、微灌和灌溉管理制度。  归纳起来,目前在我国推广应用的节水灌溉型式主要有以下11类。  1.渠道防渗 渠道输水是目前我国农田灌溉的主要输水方式。传统的土渠输水渠系水一般为0.4—0.5,差的仅0.3左右,也就是说,大部分水都渗漏和蒸发损失掉了。是农田灌溉用水损失的主要方面。采用渠道防渗技术后,一般可使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0.85,比原来的土渠提高50%—70%。渠道防渗还具有输水快、有利于农业生产抢季节、节省土地等优点,是当前我国节水灌溉的主要措施之一。  根据所使用的材料,渠道防渗可分为:①三合土护面防渗;②砌石(卵石、块石、片石)防渗;③混凝土防渗;④防渗(内衬薄膜后再用土料、混凝土或石料护面)等。  2.管道输水 管道输水是利用管道将水直接送到田间灌溉,以减少水在明渠输送过程中的渗漏和蒸发损失。发达国家的灌溉输水已大量采用管道。目前我国北方井灌区的管道输水推广应用也较快。常用的管材有混凝土管、塑料硬(软)管及金属管等。管道输水与渠道输水相比,具有输水迅速、节水、省地、增产等优点,其效益为:水的利用系数可提高到0.95;节电20%—30%;省地2%—3%;增产幅度10%。目前,如采用低压道输水,不计水源工程建设投资(以下同),亩投资为100元—150元。  在有条件的地方应结合实际积极发展管道输水。但是,管道输水仅仅减少了输水过程中的水量损失,而要真正做到高效用水,还应配套喷、滴灌等田间节水措施。目前尚无力配套喷、的地方,对管道布设及管材承压能力等应考虑今后发展喷、滴灌的要求,以避免造成浪费。  3.喷灌 喷灌是利用管道将有压水送到灌溉地段,并通过喷头分散成细小水滴,均匀地喷洒到田间,对作物进行灌溉。它作为一种先进的机械化、半机械化灌水方式,在很多发达国家已广泛采用。  喷灌的主要优点如下:(1)节水效果显著,水的利用率可达80%。一般情况下,喷灌与地面灌溉相比,1m3水可以当2m3水用。(2)作物增产幅度大,一般可达20%—40%。其原因是取消了农渠、毛渠、田间灌水沟及畦埂,增加了15%—20%的播种面积;灌水均匀,土壤不板结,有利于抢季节、保全苗;改善了田间和农业生态环境。(3)大大减少了田间渠系建设及管理维护和平整土地等的工作量。(4)减少了农民用于灌水的费用和投劳,增加了农民收入。 (5)有利于加快实现、产业化、现代化。(6)避免由于过量灌溉造成的土壤次生盐碱化。常用的喷灌有管道式、平移式、中心支轴式、卷盘式和轻小型机组式。  移动管道式咳灌通常将输水干管固定埋设在地下,田间支管和喷头可拆装搬移、周转使用,因而降低了投资。北京市全县酗万亩粮田均采用这种灌溉形式。1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移动式管道喷灌除了具有一般喷灌省水、增产、省工、减轻农民负担和有利于农业机械化、产业化、现代化等优点以外,还具有设备简单、操作简便、投资低、对田块大小和形状适应性强、一户或联户均可使用等优点,是目前较适合我国国情、可以大力推广的一种微型喷灌形式,可适用于、蔬菜等,亩投资为200元一250元。  固定管道式喷灌是将管道、喷头安装在田间固定不动, 其灌溉效率高,管理简便,适用于蔬菜、果树以及经济作物灌溉。但是投资较高(亩投资一般在1000元左右),不利于机械化耕作。  中心支轴式与平移式大型, 只能在预定范围内行走,行走区域内不能有高大障碍物,土地要求较平整。其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高,适用于大型农场或规模经营程度较高的农田。使用国产设备,每亩投资为300元-400元。  卷盘式喷灌机, 靠管内动水压力驱动行走作业, 与中心支轴式及平移式的大型喷灌机相比,具有机动灵活、适应大小田块、亩设备投资低等优点。 目前进口设备每亩投资为;50元左右, 设备国产化后可进一步降低投资, 这是一种适合我国国情、有发展前景的喷灌形式, 可适用于大田作物、蔬菜等。卷盘式喷灌机有喷枪式和析架式两种, 后者具有雾化好、耗能低的优点。轻小型机组式喷灌,可以手抬或装在手推车或拖拉机上,具有机动灵活、适应性强、价格较低等优点,通常用于较小地块的抗旱喷灌。每亩投资为100元-200元。  4.微喷 微喷是新发展起来的一种微型喷灌形式。这是利用塑料管道输水,通过微喷头喷洒进行局部灌溉的。它比一般喷灌更省水,可增产30%以上, 能改善田间小气候,可结合施用化肥,提高肥效。国产设备亩投资一般在500元-800元。主要应用于果树、经济作物、花卉、草坪、等灌溉。  5.滴灌 滴灌是利用塑料管道将水通过直径约10mm毛管上的孔口或滴头送到作物根部进行局部灌溉。它是目前干旱缺水地区最有效的一种节水灌溉方式,其水的利用率可达95%。滴灌较喷灌具有更高的节水增产效果,同时可以结合施肥,提高肥效一倍以上。可适用于果树、蔬菜、经济作物以及温室大棚灌溉,在干旱缺水的地方也可用于大田作物灌溉。其不足之处是滴头易结垢和堵塞,因此应对水源进行严格的过滤处理。目前,国产设备已基本过关,有条件的地区应积极发展滴灌。  接管道的固定程度, 滴灌可分固定式、半固定式和移动式三种类型。固定式滴灌,其各级管道和滴头的位置在灌溉季节是固定的。其优点是操作简便、省工、省时, 灌水效果好。国产设备亩投资约为700元(果树)-1400元()。半固定式滴灌, 其干、支管固定, 毛管由人工移动。亩投资为500元-700元。移动式滴灌,其干、支、毛管均由人工移动,设备简单,较半固定式滴灌节省投资,但用工较多。亩投资为2m元一500元。  结合我国劳动力多、资金缺乏的具体情况而研究开发的半固定式、移动式,大大降低了工程造价,为滴灌在大田作物和经济推广应用创造了条件。  水窖滴灌, 是通过雨水集流或引用其它到水窖(或其它微型蓄水工程)内, 再配上滴灌以解决干旱缺水地区的农田灌溉问题。它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家家户户都能采用的特点。对于旱贫困山区实现每人有半亩到一亩旱涝保收农田,解决温饱问题和发展有重要作用,应在干旱和缺水山区大力推广。  地下滴灌,是把埋入地下作物根系活动层内,灌溉水通过微孔渗入土壤供作物吸收。有的地方在塑料管上隔一定距离钻一个小孔,埋入地下植物根部附近进行灌溉,群众俗称“渗灌”。  地下滴灌具有蒸发损失少、省水、省电、省肥、省工和增产效益显著等优点,果树、棉花、粮食作物等均可采用。其缺点是,当管道间距较大时灌水不够均匀,在土壤渗透性很大或地面坡度较陡的地方不宜使用。亩投资为400元-1000元。其效益为:节水50%-60%;省电40%-50%;增产30%左右。  6.膜上灌、膜下灌 用田间的垄沟底部,引入的灌溉水从地膜上面流过,并通过膜上小孔渗入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中进行灌溉,这种方法称作膜上灌,在新疆等地已大面积推广。采用膜上灌,深层渗漏和蒸发损失少,节水显著,在地膜栽培的基础上不需再增加材料费用,并能起到对土壤增温和保墒作用。在干旱地区可将滴灌管放在膜下,或利用毛管通过膜上小孔进行灌溉,这称作膜下灌。这种灌溉方式既具有滴灌的优点,又具有地膜覆盖的优点,节水增产效果更好。  7.控制灌溉 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对水分的不同需求进行“薄、浅、湿、晒”的控制灌溉,既,又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改变了以往水稻大水漫灌、串灌的旧习惯。它不需增加工程投资,只要按照节水灌水即可。“薄、浅、湿、晒”(薄水插秧、浅水育秧、分蘖前期湿润、分蘖后期晒田)、“旱育稀植”(旱育旱栽,稀植,适当补水)等技术均属这一范畴,近年已在广西、吉林等10多个省、自治区大面积推广。一般每亩可节水100m3,增产稻谷25kg,效益显著。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已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应在水稻区大力推广。  江苏、上海、浙江等经济条件好的地区采用铺设暗管系统进行控制灌溉和田间排水,有利于节水、节肥和作物生长,为实现高产、高效、优质农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8.坐水种 在一些水源短缺的地方,春播时常因春旱出不了苗或出苗不齐。为保全苗,采用机械或畜力用水箱、拉水,在播种时进行点灌,以解春旱,俗称“坐水种”。这种方法投资少、简单易行,是有效的节水增产方式。播种时每亩用水量仅5m?-10m?,丰水年可增产10%-15%,干旱年可增产60%-70%。坐水种目前在黑龙江、吉林等地广为采用,凡条件适合的地方应积极推广。  9.平整土地、改造沟畦 通过平整土地,改进灌水沟畦规格(如大畦改小畦, 长沟改短沟)等综合措施,使灌水均匀,以达到节水的目的。  10.与节水管理 根据作物需水要求,适时适量地灌水,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对和灌区输配水系统的水情进行监测、数据采集和计算机处理,可以科学有效地控制含量,进行合理调度,做到计划用水、优化配水,以达到既节水又增产的目的。同时,要重视和加强节水管理,改变目前农业用水水价过低、不利于节水的状况,实行按成本收费、超计划用水加价等政策。要建立健全节水管理组织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完善节水管理规章制度。  11.农业节水措施 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要十分重视农业节水措施的推广。这可采用水稻旱育稀植、抛秧、地膜覆盖、、深耕松土、中耕除草、镇压、耙耪、增施有机肥等措施,以提高土壤对天然降水的蓄集能力和保墒能力。施用化学保水制剂,引进和优选抗旱品种和调整作物种植结构等,也是行之有效的节水措施,在于旱缺水地区应大力推广普及。  节水灌溉应用的领域: 温室,,大棚,绿化,园林,废水再利用等等  作物和绿地植被从以及成长的全过程都需要水参与光合作用。但植株消耗的水分99%以上是用于叶面蒸腾和株间,以调节作物体温、改善小气候和向植物体内输送养分。没有适量的水分供应,作物的生长发育就会受到抑制和损害。持续缺水,作物就会干旱致死。   为了改变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主动影响和控制作物生长,灌溉技术出现并逐步得到了发展。灌溉是利用人工设施,将符合质量标准的水,输送到农田、绿地等处,补充土壤水分,以改善植物的生长发育条件。中国是世界上发展农田灌溉最早的国家之一。秦汉之前对农田灌溉称为“浸”,到汉代有称“溉”或“灌”的,西汉时“灌浸”和“溉灌”、“灌溉”并用。唐以后习惯用“灌溉”一词,并沿用至今。   就农作物的不同生长阶段而言,灌溉主要有播种前灌水、催苗灌水、生长期灌水及冬季灌水等种类。就发展到现阶段的灌溉方式而言,主要又分为地面灌溉、浇灌、科学灌溉等。   地面灌溉是最传统的灌溉方式,包括沟灌和畦灌等。这种方式灌水不均匀,大,容易表层土壤的,形成板层,影响土壤中好气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华维认为,这种方式是浇地而不是浇作物。但由于设施简单,不需要能源,目前仍然被广泛采用。  浇灌一般是用皮管或浇水,是我国目前园林养护、蔬菜苗木种植等领域使用最多的灌溉方式。相对漫灌而言比较容易控制,但仍然具有费水、费人工、低效率等缺点。  科学灌溉是包括华维公司在内的专业灌溉企业一直着力推广的灌溉方式,包括滴灌、微喷、渗灌、喷灌等现代化的灌溉方式。需要根据相应植物的需水特性、生育阶段、气候、土壤条件等做合理设计,制定相应的灌溉制度,适时、适量,合理灌溉。  该类方式可以做到局部精确灌溉,除了用于补充土壤水分满足植物生长需要外,还可将肥料、农药溶解在水中,结合注肥泵等现代化的施肥装置进行施肥打药作业。还可避免,对已经出现盐碱化的土壤,可利用灌溉冲洗土壤中的可溶盐分,以改良土壤。此外科学灌溉方式还可起到预防果树蔬菜霜冻和预防危害,以及防止土壤风蚀等作用。  科学灌溉可有效保持土壤中水、肥、气、热等各相的良好状态,具有省水、省工、节能、节肥、增产增收等诸多优点,正逐步被大家认可和使用,但由于资金和认识上的欠缺,还有很多工作需要业内同行努力去做。   近代以来,随着人口数量急剧增加、经济日益发达,突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同样反应到了世界范围的灌溉事业上。此外,还存在着进一步降低建设和运行成本,提高灌溉效益,防止灌溉、沼泽化等问题。在我国山东寿光就出现了土壤严重盐碱化额问题。  另一方面,目前很多节水灌溉项目存在只管建不管用的严重问题,许多国家已把灌溉发展的重点从开发新灌区向改建旧灌区和加强灌溉管理等方面转移。  在吸取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基础上,灌溉技术将向着节水节能、优化调度、现代化的管理与监测预报等方向发展。在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西北、华北和东北部分地区,推行节水灌溉,建立节水型农业,已成为当务之急。在华东、华南等区域日益兴旺的、园艺及园林建设中,同样需要发展科学灌溉方式。12.方式&?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科学灌溉是包括华维公司在内的专业灌溉企业一直着力推广的灌溉方式,包括滴灌、微喷、渗灌、喷灌等现代化的灌溉方式。需要根据相应植物的需水特性、生育阶段、气候、土壤条件等做合理设计,制定相应的灌溉制度,适时、适量,合理灌溉。  该类方式可以做到局部精确灌溉,除了用于补充土壤水分满足植物生长需要外,还可将肥料、农药溶解在水中,结合注肥泵等现代化的施肥装置进行施肥打药作业。还可避免土壤盐碱化,对已经出现盐碱化的土壤,可利用灌溉冲洗土壤中的可溶盐分,以改良土壤。此外科学灌溉方式还可起到预防果树蔬菜霜冻和预防干热风危害,以及防止土壤风蚀等作用。13.优点  科学灌溉可有效保持土壤中水、肥、气、热等各相的良好状态,具有省水、省工、节能、节肥、增产增收等诸多优点,正逐步被大家认可和使用,但由于资金和认识上的欠缺,还有很多工作需要业内同行努力去做。  近代以来,随着人口数量急剧增加、经济日益发达,突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同样反应到了世界范围的灌溉事业上。此外,还存在着进一步降低建设和运行成本,提高灌溉效益,防止灌溉土地盐碱化、沼泽化等问题。在我国蔬菜之乡山东寿光就出现了土壤严重盐碱化额问题。  另一方面,目前很多节水灌溉项目存在只管建不管用的严重问题,许多国家已把灌溉发展的重点从开发新灌区向改建旧灌区和加强灌溉管理等方面转移。  在吸取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基础上,灌溉技术将向着节水节能、优化调度、现代化的管理与监测预报等方向发展。在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西北、华北和东北部分地区,推行节水灌溉,建立节水型农业,已成为当务之急。在华东、华南等区域日益兴旺的现代设施农业、园艺及园林建设中,同样需要发展科学灌溉方式。以最低限度的用水量获得最大的产量或收益,也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灌溉水量的农作物产量和产值的灌溉措施。主要措施有:渠道防渗、低压管灌、喷灌、微灌和灌溉管理制度。 12.发展节水灌溉的意义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与环境三大问题,水资源是各种资源中不可替代的一种重要资源。水资源与环境密切相关,也与人口间接有关,因此水已成为举世瞩目的重要问题之一。  地球表面约有70%以上为水所覆盖,其余约占地球表面30%的陆地也有水的存在。地球总水量为138.6×108亿m3,其中淡水储量为3.5×108亿m3,占总储量的2.53%。由于开 发困难或技术经济的限制,到目前为止,海水、深层地下水、冰雪固态淡水等还很少被直接利用。比较容易开发利用的、与人类生活最为密切的湖泊、河流和浅层地下淡水资源 ,只占淡水总储量的0.34%,为104.6×104亿m3,不到全球水总储量的万分之一。通常所说的水资源主要指这部分可供使用的、逐年可以恢复更新的淡水资源。可见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并不丰富。全球各种水体储量见表1。
二、我国水资源概况(基本情况: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总量大,人均、亩均不足)
  1、来水 降水6.2亿立方米,河川径流2.7亿立方米,地下水0.83立方米,重复计算0.73立方米 , 可通过更新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亿立方米 ,排名六,人均(1997人口计算 ) 2220立方米2030年人口16亿 ,人均1760立方米 ,排名109位。  2、需水量(工业,农业)低方案 农业用水量2030年【亿立方米(粮食产量7000亿千克,7亿亩灌溉面积) 】或城镇生活用水2800亿立方米 ,合计7800亿立方米。   3、可供水量 亿立方米,枯水年缺水800亿立方米,考虑450亿立方米,缺350亿立方米。  4、节水灌溉潜力:水利用系数(0.46)提高10%~20%,节水400~800亿立方米。  5、水资源分区 基本情况:时空分配不均,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就北方而言 ,年际间丰枯变化较大,年内70% 降雨集中在7、8、9三个月;与土地分布不匹配 ,黑河—60%的人口占有40%的土地 。土地13.4% ,耕地39%,人口占35%,GDP32%,水资源7.7%。基本情况是工程设施有限,老化失修,管理不善,供水能力不足。  (1) 多水区:年降水量大于 1600mm 的地区。大致分布在我国东部沿海、云南的西部、西藏的东南部、台湾的中一带。  (2) 湿润区:年降水量在 800mm ~ 1600mm 之间的地区。大致包括了秦岭、淮河以南,长江中、下游,云、贵、川和广西自治区一带。  (3) 半湿润区:年降水量在 400mm ~ 800mm 之间的地区。包括黄、淮海平原地区,陕西、山西和我国东北的大部,四川西部、西藏的东部地区。   (4) 半:年降水量在 200mm ~ 400mm 之间的地区。包括我国东北的西部地区,内蒙、宁夏、甘肃和新疆的西北部地区。         (5) 干旱区:年降水量在 200mm 以下的地区 。包括内蒙、宁夏、甘肃的沙漠,青海的柴达木盆地,新疆的、等地区。我国各地区水土资源分布情况图表地    区河川径流耕地总量(亿立方米)占全国比(%)占全国比(%)北方东北地区黄淮海流域内蒙高原及西北内陆,合计,537,366,26,64,417,218,639,95,463,9南方东南沿海云贵,青藏高原合计,1842,6427,720,135,082,822,08,25,936,1 全国总计26380.00100100多年平均降水量图及中国降雨径流分区图点击看大图 点击看大图
省级行政区降水量比较 水资源一级区降水量比较 点击看大图
点击看大图三、中国节水灌溉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点击查看详细资料)         滴灌        喷灌      微灌      低压管道灌溉 四、节约用水公益宣传图片(点击查看大图)         节约用水公益宣传图片欣赏(点击看大图)五、推行节约用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为下列几个方面:(一)可以减少当前和未来的用水量,维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二)节约当前的运行和维护费用,减少水厂的建设数量,或降低水厂建设的投资;(三)减少的建设数量或延缓污水处理构筑物的扩建,使现有系统可以接纳更多用户的污水,从而减少受纳水体的污染,节约建设资金和运行费用;(四)增强对干旱的预防能力,短期节水措施可以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而长期节水则因大大降低了水资源的消耗量而能够提高正常时期的干旱防备能力;(五)具有明显的环境效益,除了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等方面的效益外,还有美化环境、维护河流生态平衡等方面的效益。六 灌溉发展史            春秋时期:,楚相修的;连接淮水和长江流域的运河;   战国时期:和都江堰;   秦朝:沟通湘水和漓水;   :农田水利的地区特色明显,以营建灌溉渠为主,著名的工程如六辅渠、白渠、等;江淮、江汉之间以修建天然陂池为主;西北修筑;和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黄河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隋唐时期:隋朝的大运河;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的水利超过六朝的总和;   北宋时期:推行农田水利法,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   元朝:开凿了会通河和将几大水系贯通起来。 认识:中国历代王朝都重视水利工程建设,这与水利在古代经济中的地位是分不开的,因为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是农业,农业受自然因素影响极大,在生产力不发达,人们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同时,兴修水利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可以扩大到交通运输和商业的发展,因此,修筑水利工程,是古代中国国家管理经济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内容和职能的体现。   近代水利灌溉发展:水利建设可以分为工程型水利、资源型水利和环境型水利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都江堰               三峡                             1 工程型水利 全国已兴建大、中、小型水库85120座,总库容5183亿m3 ,大型水库420座( 3843亿m3) 加固并兴建堤防27万多km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8.25亿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5亿亩累计解决2.25亿多人、1.47亿多头牲畜的饮水困难 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9万km2全国水电总装机容量7679万KW,其中水利系统电力装机达3424万KW,335多个县依靠中小初步实现了农村电气化。  2 资源型水利 长期以来在水利发展的过程中,过于强调人的、强调人定胜天,却忽略水资源的自身规律;过于注重水危害,而忽略了社会对这种危害的过于注重依靠工程来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却忽略了水资源本身所要求的保持水土、防治污染、节约用水、、科学用水的研究开发,割裂了水资源的开发与治理、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以至出现了一边开发水资源,一边又破坏、恶化水资源的不协调局面 、干旱缺水、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水资源的配置、节约、保护等问题,也成为水利人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传统的治水思想和方法,已不适应当前形势下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利的发展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治”上,而应该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结合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资源水利”的概念,便随之产生 。   从性质上讲主要是区别于以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是以水利工程数量为主体,资源型水利则是在依托水利工程数量的同时,要依托资源的优势,重视资源的优化配置重视工程的数量,更重视工程的质量重视工程建设,更重视工程的管理;重视工程措施,更重视非工程措施,建立以为基础的节约型的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和措施优化组合的防洪减灾体系过去防洪、灌溉和供水量的增长,主要靠传统措施,即水利工程数量的增加来解决,而未来的防洪、灌溉和用水量的增长,已不可能全靠兴修工程来解决,而依靠科技创新将成为战略的重点,要走效益型、科技型、优化型、发展的模式,这是世界上发展的趋势,也是中国走出困惑的根本途径。  3 环境型水利 一类是以封育保护和植树种草为主要手段的植被建设另一类是以农田水利和坡沟工程为主要手段的工程建设两者的密切结合构成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如水土保持和    南水北调工程:   东线工程 :东线工程从江苏省扬州附近的长江北岸,在原有引水量的基础上,增加年均引水量约150亿,其中过黄河的水量约90亿m3。利用和扩建及与其平行的部分河道,送水到天津,另建分于线到 东线工程除可解决江苏和山东两省的缺水外,还可解决河北省东部深层地下水超采和导致以及天津市缺水等问题其有利条件是:直接从长江引水,水源比较丰富可靠;可利用大运河和、等现成的河道和调蓄湖泊,投资较低,并可分期分段实施,比较灵活 其难点是:沿线水质易受污染;需要电力提水,总扬程约65m,经常运行费用较高             中线工程 :中线工程由加高后的汉江引水,多年平均的可能引水量估计约130亿m3/年,中过黄河水量约70亿一75亿m3/年。建设专用的输水渠道,沿西侧送水到北京。 中线工程除可解决河南省中东部的缺水问题外,还可解决河北省中部经济最发达地区和北京市的缺水问题。 其有利条件是:目前水质较好;绝大部分自流引水,如不计建设成本和发电损失,运行费用较低。难点从汉江的丹江口水库引水,水源相对有限,如遇连续枯水年难以满足要求; 现在规划的线路缺少调蓄湖库,运行困难 黄河以北的线路经过太行山麓的区和地震高发区,安全风险很大 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需移民25万人,总干渠基建投资也较高,需要一次建成才能发挥效益,考虑到配套建设的种种问题,总上来水和需水匹配的不干渠达到设计效益需要相当时间,加稳定性,如以贷款建设,将发生运营困难                  :西线工程从长江于流通天河及支流雅袭江、调水进入黄河上游,补充黄河水源,估计可能的调水量为100亿一150亿 m3/年 由于前期工作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尚难作出全面评价,但一般估计,实施难度将大于中线和东线“大西线”工程 “大西线”工程有各种方案,都是由、澜沧江、怒江、金沙江、雅袭江、大渡河等河流调水进入黄河上游 经研究后认为,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大西线”设想的一些工程没有现实的 就我国未来16亿人口的发展形势看,也没有大开荒、大移民以致兴建“西线”的现实必要性
参考资料:
词条标签:
合作编辑者:
搜狗百科词条内容由用户共同创建和维护,不代表搜狗百科立场。如果您需要医学、法律、投资理财等专业领域的建议,我们强烈建议您独自对内容的可信性进行评估,并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点击编辑词条,进入编辑页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效节水灌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