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民族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潮在日本政坛盛行

论20世纪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说明:2013年11月20日,《二十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的历史演进》课程论文,指导老师申晓云)
论20世纪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摘&&要】本文以近年来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进一步发展为切口,回归历史,解析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发端,追寻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历史演进。再此基础上,总结概括了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主要特征,并结合“国粹派”、“东方文化派”、新儒家、本位文化运动等流派分期的不同主张和立场加以佐证。最后,客观评析当今走俏的“新国学”为代表的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理论发展中的弊端与20世纪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意义和贡献。
【关键词】文化保守主义&&国粹派&&本位文化&&道德本体论
2004年,蒋庆因儿童读经之争邀请陈明、盛洪、康晓光等大陆新儒家代表会在贵州开办讲座。另有许嘉璐、季羡林、杨振宁、任继愈、王蒙等70&余位文化名人签署并发表《甲申文化宣言》,然后是陈明主编的保守主义期刊《原道》召开十周年纪念会议。因此,2004年甚至被冠上“文化保守主义年”的名号,成为当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发展的标志之一。
如今,国学、读经、祭孔等等词语再次回归到人们的生活中,成为街头巷尾的热议话题,由此不难看出,当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已经生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并产生广泛的影响。文化保守主义,不应该被仅仅认为是一种法人与上世纪的文化思潮,它的影响已经波及到政治方向、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刻地改变着当代中国思想界的格局,可以不夸张地说是当前最重要的社会思潮之一。纵观其兴起于发展的脉络,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绝不仅仅是一种风行一时的“文化热”,它的兴起之迅、势头之猛,不能不令人深思。
一、文化保守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关于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起源,研究者多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其发端期。而中国文化研究所的何晓明先生认为,这种说法忽略了19世纪中叶就已经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碰撞,以及在其后的半个世纪中在思想领域激起的巨大波斓,,同时还抹杀了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家和“洋务运动”的实践者们在文化保守主义发生史上的先驱地位。事实上,在19世纪60年代,冯桂芬的“&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就已经为文化保守主义定下了基调。到了90年代,张之洞的“&洋务”实绩及其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发挥与坚守,可以看做是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一次努力结合。正如何晓明先生所言,“20世纪的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源有所自,&流有所变,既是旧时代的承续,更是新世纪的创制。”
进入20世纪后,西方资本主义开始进行海外殖民扩张,经济上的工业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的变化带来了政治上的新殖民主义。与以往赤裸裸的文化征服和文化灭绝式的殖民不同,一场潜移默化、无孔不入的文化输出开始上演。通过大众媒介广泛传播西方文化,借科学产品和工业技术之力吸引殖民地目光。在异质文化的激烈冲突和交融之时,文化保守主义便孕育其中。而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浪潮的冲击时作出的回应。
&&&&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屈辱的《辛丑条约》揭开了20世纪中国历史苦涩的篇章。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倾轧,至此取得了完全的控制地位。文化保守主义收到了强烈的外部刺激。20世纪初,典型的文化保守主义代表是章太炎、邓实、黄节、刘师培等“国粹派”。“国粹派”的锋芒直指所谓“欧化主义”,其目的是“用国粹激动种姓,增进爱国热场”。“国粹派”凸显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意,但讲法却一点也不守旧迂腐。当时,章太炎“以新理言旧学”的做法为很多人所称颂。他讲的新理主要是现代西方学说中的社会学、进化论等思想。他们在“古学复兴”的旗帜下,推进中西文化的融合和沟通。
《青年杂志》的问世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文化保守主义恰恰就站在新文化运动激进态度的对立面。这一时期,以杜亚泉、章士钊、梁启超、梁漱溟等“东方文化学派”为代表。对于中外文化的关系,古今文化的取舍等问题,“东方文化学派”的学人们做出过详细的解析。杜亚泉提出,“只有采世界文明之所同,而去其一二端之所独,复以吾国性之所独,融合乎世界之所同”,方能使中华民族在竞争中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中西文化要肯定其差异但也不能简单的认为西方文化全部比中国传统文化科学进步。在新文化运动“反对旧文化,提倡新文化”的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呼声中,章士钊强调其变革只能是一种“&新旧杂揉”的渐进过程,“新者早无形孕育于旧者之中,而决非无因突出于旧者之外”,传统文化“有宜于古时者,有宜于今时者,吾人固不可以其曾宜于古时,因执成见,亦断其宜于今时;亦不可以其不宜于今时,&遂并其所含宜于古、今时之通性而亦抛之”。
与“东方文化派”一样,对激进的新文化运动持反对态度的,还有“学衡派”。《学衡》杂志创刊于1992年1月。主事者吴宓等人明确表示“所欲审究者,新文化运动所主张之道理是否正确,所输人之材料是否精美”。可见,学衡派宗旨显然是为了与新文化运动相抗衡。《学衡》创刊号卷首的插图并列孔子与苏格拉底像,其意义如吴宓所言:“今欲造成中国之新文明,自当兼取中西文明之精华而熔铸之贯通之。吾国古今学术道德文艺典章,皆当研究之保存之昌明之,发挥而光大之。而西洋古今之学术德教文艺典章,亦当研究之吸取之译述之,了解而受用之。”&与章太炎所论无二。《学衡》杂志汇集了柳治微、汤用彤、王国维、陈寅格、蒙文通、刘盼遂、刘永济等一批学界名流。他们的思想倾向无疑如陈寅格所言,&还是当年张之洞的“&中体西用”一路,&只不过旗号变作了“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虽说“东方文化派”和“学衡派”是现代新儒家的前驱,但新儒家无疑拥有更精致的学理建构和更系统的文化保守主义理论自觉。典型代表人物是梁启超的弟子张君劢。在20世纪20—40年代,列阵于新儒家营盘的主要有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马一浮、贺麟等人。贺麟1941发表的《儒家思想的新开展》一文,简明地揭示出新儒家文化保守主义的终极价值和生命机枢。他说“儒家思想,就其为中国过去的传统思想而言,乃是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以来,最古最旧的思想;就其在现代及今后的新发展而言,就其在变迁中、发展中、改造中以适应新的精神需要与文化环境的有机体而言,也可以说是最新的新思想。在儒家思想的新开展里,我们可以得到现代与古代的交融,最新与最旧的统一。”
30年代还有一批文化人,他们不属于新儒家,但在思想倾向方面有明显的文化保守主义特征。1935年1月,王新命、何炳松、黄文山、陶希圣、萨孟武等十位教授发表《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一文,基于对“在文化的领域中,我们看不见现在的中国”的担忧,提出了“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的命题。其主要含义是针对当时颇具声势的“西化”论调,&指出我们应该“不守旧,不盲从,根据中国本位,采取批评态度,应用科学方法来检讨过去,把握现在”,创造中国文化光明的未来。对此,学界称为三十年代的“本位文化运动”。
&&&&80年代以后,在饱经战争与混乱之后的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在浩浩荡荡的思想解放运动中,政治民主、学术自由的风气渐开,反思一百年来、乃至整个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迁的成败得失,成为文化领域的首要任务。重新评价“五四”&以来思想文化领域内保守主义、激进主义和自由主义三大系统的关系,迅速成为多方关注的学术热点。文化保守主义重新获得认可和肯定,在某种程度上,是出于对长期占据强势地位的激进主义思潮的反思。由此,传统文化的研究形成热潮,著名学者李泽厚等人更是提出了重振“国学”的口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特征分析
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是民族政治危机和文化危机的直接产物,因此民族立场和忧患意识成为其先天性的品格。张之洞等人穷尽毕生精力“激发忠爱,讲求富强”,即使对行将就木的专制王朝怀抱着顽愚的忠心,但仍有一腔亟盼国富民强的赤诚。“国粹派”诞生于民国初建之时,国势衰微之局面没有好转,列强在华势力却有增无减。民族主义情绪成为“国粹派”的精神支柱。正如章太炎一再强调“用国粹激动种姓,增进爱国的热场”。在此指导下,文化保守主义的学术研究多是与民俗学、语言学密不可分的,而“国粹派”也在这样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如,坚决反对用“万国新语”取代汉语的主张,提出汉字书写由繁至简、推行注音符号等。新儒家勃兴的时代格局与前者稍有不同,中华民族面对的外患不是西方欧美,而是长期被中国认作区区门生的东方小国日本。这对民族文化的自尊造成了极大的打击。抗战时期,新儒家寄居西南在物质条件窘迫的情况下仍然笔耕不辍,旨在弘扬民族精神,重整民族雄风。而本位文化运动更是直接地要求“我们中国人以中国为本位”。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民族立场和忧患意识在此可见一斑。
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另一特点在于反对“科学万能”的科学主义,强调把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20世纪20年代,在“科学与人生”的论战中,张君劢竭尽全力地论证人生观的问题“决非科学所能为力,惟赖诸人类自身而已”。唐君毅曾十分精辟地总结出源远流长的儒家人文精神,是“指对于人性、人伦、人道、人格、人之文化及其历史之存在与价值,愿意全幅加以肯定尊重,不有意加以忽略,更决不加以抹煞曲解,以免人同于人以外,人以下之自然物等的思想”。这也是文化保守主义不同于顽固守旧势力的一个重要区别,他们从来不反对科学,相反地,他们极力主张引进西方科技,来弥补中国文化的缺陷。反对科学主义的另一证据是,科学与玄学之争,这为文化保守主义提供了绝好的舞台。文化保守主义学人认为,现代化以精良的科技装备了欧洲人,同时也剥夺了他们的道德观,其结果是他们几乎成功地毁灭了自己。因此,儒家文化所高扬的人文主义价值,在这种情况下,真是急切所需的。
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最引以为自豪的是中国文化无与伦比的道德学说体系与道德实践体系。道德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创立了道德的基本形态,并为全民族共同遵守的伦常名教体系。从冯桂芬开始,“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是“体用派”坚守的阵地。章太炎认为,“国粹”的核心部分就是统一的、完善的道德观念。新儒家的道德本体思想,与“体用派”和“国粹派”相比,明显有所开拓。带有封建特点的道德条例受到了批判,本体论意义上的中国文化道德价值却被推上神坛。在钱穆的定位中,中华民族是一个在历史中背负着普遍道德价值的民族,并且这个民族是有能力落实这些价值而从中获取生生不息的活力。梁漱溟在东西对比中指出,西方人的自私经常是被外力所抑制,而中国人的人生则受到内力的支配。这里的外力指神意、武力、法律等,而内力则指的是道德义务、礼仪和习俗等。所以,文化保守主义盖棺定论地坚持西方式的政治社会模式并不适用于中国。到现代新儒家时期,众学人对道德的期望用对了一层,他们希望以道德来填平政治与文化之间的离陷。牟宗三曾批判康德既肯定自由意志,又肯定上帝的存在,是自相矛盾的。牟宗三认为儒家的本心、仁体、性体学说比康德之论更高明圆满。至此,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道德本体论划伤了精致的句号。
三、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意义与当代反思
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产生是存在必然性的。在民族危亡、内忧外患之时,知识分子竭心尽力去思考中西异质文化的冲突,并各抒己见作出迥异的回应。文化保守主义,又作文化守成主义,其本义在不浪漫,不激进,但同时也绝不墨守成规。文化保守主义者是要固守传统,但是他们理解的传统,本身就是变化中的事物。何晓明先生认为,这一点正是保守主义与守旧主义的根本区别所在。
从总体上看,当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积极意义是比较丰富的。首先,她在动荡年代中增进了中国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坚持“以我为主”地吸收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外来文化。中国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这是中华民族之魂魄所在,如果在面对现代化是将其全盘否定,一味地反对传统,认为一切西方的都是优于东方的,只会亦步亦趋的模仿他人,那么别人的东西终究变不成自己的东西,最终反而落了个“邯郸学步,失其故步”的尴尬境地。
其次,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立足于文化的民族性,在中国文化的研究、解读方面颇有建树。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批判和继承中国文化优良传统的社会文化氛围。以现代西方文化的标准来论衡中国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厚此薄彼,从而把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的民族特质一律看作是文化的弊病,难免有偏颇之处。
再者,近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理论努力,可以看做是对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争议的解答。当代文化建设所关注的问题不再是“非西方文化如何彻底照搬西方文化”,而是“如何集中多民族文化的智慧以解决地球村所面临的共同困境”。如此一来,文化保守主义,与破有余而立不足的西化派相比,明显存在着“立”的优势。正因如此中国文化现代重建的整个历史任务更有可能又文化保守主义来肩负和完成。
不得不承认的是,中国文化保守主义作为一个上世纪兴起的思想流派很难说已经真正的成熟。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对待西方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时的偏狭的文化心态清晰可见。以当代学人蒋庆为例,他在一定意义上设定了“中西殊绝”的基本立场,而力图回归到中国文化传统遭遇西方现代文化以前来探讨中国文化的发展走势问题。这样的文化心态虽然对中国文化民族精神之主体性的认肯堪称比前辈文化保守主义者更为坚卓,但同时也更为偏狭。此外,对于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理论建构本身,尚需进一步加强。如何形成有系统、有深度的,足以与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西化派鼎足而立的文化保守主义理论体系,依旧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何晓明,《20世纪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论》,《河北学刊》,2005年5月,第25卷,第3期,第5页。
2.傅乐诗,《近代中国思想人物论》,台湾时报出版公司,1980年。
3.李世涛,《知识分子立场——激进与保守之间的动荡》,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
4.章太炎,《章太炎政论选集》,中华书局,1977年。
5.郑世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6.贺麟,《文化与人生》,商务印书馆,1988年。
7.徐复观,《中国人文精神之阐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
8.刘述先,《儒家思想与现代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
9.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
10.何晓明,《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述论》,《近代史研究》,1996年5月,第42页。
11.章太炎,《国学讲习会序》,《民报》,第7号。
12.牟宗三,《从儒家的当前使命说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当代新儒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第178页。
13.李翔海,《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意义与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第30&页。
14.杨俊峰,《当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析评》,《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6月,第9卷,第2期,第45页。
15.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9期。
16.蒋庆,《政治儒学》,三联出版社,2003年,第102页。
17.郑大华,《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历史考察》,《求索》,2005年,第1期,第172页。
18.李军,《中国现代保守主义思潮的复杂性》,《管子学刊》,2007年,第2期,第66页。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论战后日本新保守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影响--《山东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论战后日本新保守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影响
【摘要】:
二战结束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在“和平主义”思潮影响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制定了以放弃战争、不承认国家交战权和不保持军队为主旨的“和平宪法”。然而日本的民主改革并不彻底,“保守”与“革新”势力之间的对立从未消失过,随着日本长期稳定的“保守政权”,即“五五年体制”形成,“和平主义”思潮最终被各种“保守主义”思潮所取代,日本政治日渐保守化。日本鹰派保守主义者中曾根康弘上台执政后,提出了著名的进行“战后政治总决算”的新保守主义的政治主张,提出了“政治大国”的政治目标,赋予日本保守主义新内涵,自此日本新保守主义思潮开始占领日本的政坛。冷战结束以后,伴随着“五五年体制”的崩溃,新保守主义思潮开始在日本政坛占据主流,摆脱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的阴影、修改日本的和平宪法、否认过去侵略亚洲的历史和东京审判的结果、删除《联合国宪章》中的战败国条款以及要求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等,成为日本新保守主义谋求实现“普通国家”的一系列政治活动。
然而在新保守主义的影响之下,战后至今日本对过去的侵略罪行仍缺乏正确的认识,长期奉行错误的历史观,有多位首相曾参拜过“靖国神社”。进入21世纪以来,以小泉为首的日本官员又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并多次制造“历史教科书”事件,否认日本侵略史、美化日本侵略史。
虽然通过种种迹象,我们不能判定日本一定会走向极端保守化、军国主义一定会复活,但是作为曾经饱受日本疯狂侵略和蹂躏之苦的国家之一的中国,对日本新保守主义发展走向不能不给于高度的关注。本文将从战后日本保守主义谈起,以不同时期日本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为背景,对日本新保守主义的产生发展过程、趋势以及影响进行了较详尽的论述,最后在结论中为我国和日本的政治经济关系走向提出自己的一点建议。
第一章,导论主要说明了本文的选题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特点,以及本文的基本框架。
第二章,阐述了日本新保守主义的基本理论。从保守主义、日本新保守主义和日本新国家主义这三个基本理论着手,揭示日本新保守主义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战后日本新保守主义的历史发展阶段及特点。本部分对新保守主义产生前的“和平主义”下的保守主义时期、新保守主义萌芽时期、新保守主义的确立时期和新保守主义全面发展时期四个发展阶段及特点进行了较详尽的论述。
第四章,战后日本保守主义向新保守主义演变的影响因素。本部分从历史、经济、政治、外部四个方面,阐述了战后日本保守主义向新保守主义演变的原因。
第五章,冷战后日本新保守主义的发展趋势。本部分对冷战后在国际形势发生变化之下,日本新保守主义的发展趋势问题以及日本新保守主义的发展对中日关系、对亚太地区秩序的影响问题进行了较详尽的论述。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9【分类号】:D731.3【目录】:
中文摘要8-10
Abstract10-12
第一章 导论12-18
一、选题的意义12-13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3-16
三、研究的方法与特点16-17
四、论文的思路框架17-18
第二章 日本新保守主义基本理论18-23
一、保守主义18-19
二、日本新保守主义19-21
三、日本新国家主义21-23
第三章 战后日本新保守主义的历史发展阶段及特点23-43
一、新保守主义产生前的“和平主义”下的保守主义时期23-32
二、新保守主义萌芽时期32-34
三、新保守主义的确立时期34-36
四、新保守主义全面发展时期36-41
五、日本新保守主义发展的特点41-43
第四章 战后日本保守主义向新保守主义演变的影响因素43-49
一、历史因素:战后日本特殊国内国际环境发展的结果43-44
二、经济因素: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终结的影响44-45
三、政治因素:日本“政治大国”目标的确定45-46
四、外部因素:日本邻国尤其是新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46-49
第五章 冷战后日本新保守主义的发展趋势49-64
一、冷战后日本新保守主义的发展趋势49-56
二、日本新保守主义对中日关系的影响56-60
三、日本新保守主义对亚太地区秩序的影响60-64
参考文献66-73
一、著作66-68
二、论文68-71
三、其他71-73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74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郭晨曦;[D];南昌大学;2011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闫素娥;;[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李畅;;[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徐世刚,肖小月;[J];东北亚论坛;2000年01期
王乃时;;[J];东北亚论坛;2006年05期
巴殿君;吴迪;;[J];东北亚论坛;2006年06期
冯瑞云;[J];东北亚论坛;1995年02期
朱艳圣;[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年05期
崔世广;[J];当代亚太;2000年06期
房广顺;;[J];党政干部学刊;2006年10期
李春燕;平建东;;[J];法制与社会;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顾怡;[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畅;[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霍建岗;[D];外交学院;2002年
许刚;[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李天英;[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冷锦涛;[D];山东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秦颖慧;秦潇;;[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李勇;王莉;;[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02期
蒋浙安;[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章礼强;汪文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吴昕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李未醉;吴长庚;;[J];安徽史学;2007年06期
靳成;;[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渠长根,陈树涵;[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林钟高;于鑫;吴玉莲;;[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赵葆珉;;[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白智立;;[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四辑)[C];2009年
杨沛龙;;[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四辑)[C];2009年
刘忠权;;[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李有学;汪来杰;;[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王春福;;[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杨云珍;;[A];变革世界中的政党政治——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政党理论北京研究基地论文集(第五辑)[C];2012年
方然;;[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张建华;;[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江嵩;于洪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王江鹏;;[A];江桥抗战及近代中日关系研究(下)[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钱玉英;[D];苏州大学;2010年
王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刘自学;[D];南开大学;2010年
刘少东;[D];南开大学;2010年
郭薇;[D];南开大学;2010年
刘明辉;[D];南开大学;2010年
王忠春;[D];南开大学;2010年
李丹;[D];南开大学;2010年
罗向阳;[D];暨南大学;2010年
谢沛善;[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荣;[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陈邈;[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彭双双;[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毕圣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黄晓虎;[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郑义炜;[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常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章烽;[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隗兵;[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戴雨浓;[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闫素娥;;[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李振华;;[J];沧桑;2010年04期
陈本善;[J];东北亚论坛;1997年01期
曲波;;[J];当代法学;2010年01期
时殷弘;;[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02期
王子昌;;[J];东南亚研究;2009年01期
海言;;[J];共产党员;2010年20期
裴远颖;;[J];国际问题研究;2006年01期
王缉思;;[J];国际政治研究;2008年03期
李少军;;[J];国际政治研究;2009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尹立杰;[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张秀明;[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李恒;[D];郑州大学;2006年
李皓东;[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陈振祯;[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孙继湘;[D];青岛大学;2007年
肖瑶;[D];兰州大学;2008年
徐兴全;[D];黑龙江大学;2009年
史忠辉;[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杨宁一;;[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孙立祥;[J];东北师大学报;1997年06期
徐世刚,肖小月;[J];东北亚论坛;2000年01期
徐万胜;[J];东北亚论坛;2002年01期
巴殿君;[J];东北亚论坛;2003年01期
张玉国;[J];东北亚论坛;2003年01期
高科;[J];东北亚论坛;2005年01期
沈海涛;[J];东北亚论坛;2005年01期
戚超英;[J];东北亚论坛;2005年05期
冯瑞云;[J];东北亚论坛;1995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本报驻东京记者 陈志江;[N];光明日报;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韩玉贵;马伟涛;;[J];理论参考;2005年05期
贾丹;;[J];红旗文稿;2003年23期
金刚;;[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1期
樊青青;;[J];前沿;2008年02期
韩玉贵,马伟涛;[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朱艳圣;[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年05期
丁兆中;;[J];当代世界;2009年02期
郑毅;;[J];日本学论坛;2005年Z1期
王自立;;[J];老年人;2006年01期
丁志强;;[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6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姜龙范;姜辉;;[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8年
吴咏梅;;[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世界政治变迁与文明的互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8年
连玉如;;[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世界政治变迁与文明的互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邱芝;;[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7年
韩洪洪;;[A];江桥抗战及近代中日关系研究(下)[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成珞 见习记者
王少喆;[N];解放日报;2010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吴广义;[N];解放军报;2011年
新华社记者
王大军;[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周永生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N];国防时报;2010年
本报记者 罗小军 ;[N];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
刘柠;[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吴怀中;[N];人民日报;2007年
黄培昭;[N];人民日报;2007年
赵忆宁;[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邢立腾;[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肖刚;[D];外交学院;2001年
王红霞;[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吴伟兴;[D];暨南大学;2008年
陈卓武;[D];暨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霍建岗;[D];外交学院;2002年
吴晓光;[D];东北大学;2009年
贾丹;[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4年
冷锦涛;[D];山东大学;2008年
王笑影;[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蒋玲;[D];吉林大学;2007年
高杰;[D];西南大学;2010年
罗淑俊;[D];渤海大学;2012年
陈太勇;[D];辽宁大学;2011年
陈鑫彬;[D];暨南大学;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自由主义思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