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为什么会爆发甲午中日战争ppt战争,中日甲午中日战争ppt战争图片大全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那么这场战争是怎么爆发的呢?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欢迎大家阅读。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十九世纪末期,各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过渡渐次完成,他们加紧争夺殖民地。中国与朝鲜成为他们在东亚争夺的焦点。在争夺中国的过程中,列强之间矛盾重重。英国、美国为了钳制俄国势力,支持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
  日本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它带有封建性和性的特点,对外具有强烈的掠夺性和扩张性,侵略朝、中的野心特别强烈。在大陆政策的指导下,日本加紧对朝鲜的渗透。它强迫朝鲜政府签订了《江华条约》等不平等条约。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会议专条》,取得了与清政府同等的对朝派兵权。与此同时,日本加紧发动侵华战争的准备。其表现有:
  1、在政策方针方面,制定了以中国为侵略对象的&大陆政策&和五年准备的&征讨清国策&;
  2、军事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建立与训练了一支比较强大的新式陆军、海军;
  3、在经济方面,优先发展军火工业;
  4、在思想方面,大力地宣扬&武士道&精神;
  5、在情报方面,派遣间谍、特务,搜集中国的情报;
  6、在外交方面,大力开展外交,取得英、美支持。到九十年代初,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而清政府妥协外交,更助长了日本的侵略野心。1890年,日本爆发了经济危机,统治阶级为了转移国内视线,摆脱困境,决计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帮助镇压。日本乘机设下圈套,怂恿清政府出兵入朝,并保证&必无他意&。担当清军入朝的第二天,日本即派大量军队入朝,占领军事要地,并于7月25日不宣而战,悍然挑起侵华战争。
  战争经过了平壤、黄海、辽东、威海等四个主要战役,最后以清朝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而告结束。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时间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War)。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战争过程中日甲午战争的整个过程,包括3个阶段:
  第一阶段,日至9月17日。在朝鲜半岛及海上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
  第二阶段,从日至11月22日。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
  第三阶段,从日至日。战争在山东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进行,有威海卫之战和辽东之战。
  中日甲午战争背景
  日本方面
  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当时的日本,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1888年,日本产业革命出现高潮,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本身就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之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尖锐,因此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为此,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所谓的&八纮一宇&。而甲午中日战争就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前两个步骤的重要环节。
  中国方面
  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沉沦。
  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政府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方面向欧美看齐,因此清王朝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清朝于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即使欧美列强也放缓了侵略脚步。但清政府并未像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因此所谓的&中兴&也只是回光返照而已。此时清朝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19世纪末的东亚地区,一个是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一个是喷薄欲出的近代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战。
  欧美方面
  那时候,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势力;德国和法国为了趁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国。俄国虽然对中国东北和朝鲜怀有极大的野心,但尚未准备就绪,因此对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列强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相关文章:
从公元220年起,在我国历史上先后建立了曹魏、季汉、东吴三个国家,它们三分东汉州郡之地,各霸一方,称王称霸,互相对峙,这种政治局面称为三国鼎立。以下是学...
洋务运动,又称晚清自救运动、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以下是学习...
北伐战争,是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蒋介石为总司令于1926年至1928年间发动的统一战争。那么北伐战争的简介你知道吗?以下是学习啦小...
洋务运动,指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欢迎大家阅读。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朝鲜爆发农民起义为什么会导致中日甲午战争.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朝鲜政府hold不住,向中国清政府求援,小日本知道后不请自来,其实是想控制朝鲜进而入侵中国,然后先是进攻牙山清军,之后进攻平壤,再然后就是全面战争爆发了.
朝鲜hold不住啥?为啥要向中国求助?朝鲜和中国那时候是啥关系……
朝鲜当时还是中国的藩属国,朝鲜的这次起义声势十分浩大,假如中日不派兵的话,当时的朝鲜政府真有被推翻的可能。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您好, []|
中日甲午战争回顾:中国为什么会输?
[导读]历史上自毁长城的事虽然屡见不鲜,却从没有一群人像北洋舰队官兵那样,关系到国家的国运,又遭受到如此多不公、误解甚至漠视。在观战中外军人的眼里,北洋海军官兵进行了一场几无胜算的战斗
三联生活周刊封面:甲午战争116年回顾。丁汝昌坐像(彩)。秋津洲甲板。甲午战争黄海大战中的日本舰队。鸭绿江外的血战——重返日主笔◎蔡伟内容导读:从旅顺到鸭绿江口日大连湾内地旅顺港,为中国军队运送物资的美国商船“哥伦比亚号”刚刚抵达,美国船员詹姆斯·艾伦就目睹了令人震撼的一幕。“在抵达大连湾时,我们发现该湾舰只云集。4艘大的运输船已经开始装运士兵,另一艘运输船也在我们之后到达。战舰排列整齐壮观,共有12艘,除两三艘外,均属北洋舰队。此外,还有4艘鱼雷艇。”当时,日军进攻入朝中国军队,迫使中国再次向朝鲜增援。考虑到此前丰岛海面日军击沉运载北洋陆军的“高升号”运输船的惨剧,此次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奉命率舰队几乎全部主力舰艇从威海卫军港抵达大连湾,为运输船队护航。就在北洋海军离开威海卫军港第二天,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就收到了日本侵朝陆军发来电报,告知平壤之战中从大同江清军一艘船中搜到一封信。此信是平壤守将写给清军铭军统领刘盛休的,日军由此获悉,大孤山、大小鹿岛(鸭绿江口西南)可能会有大量中国军队登陆。几乎与此同时,日本驻朝鲜公使大鸟圭介也发报指出,估计中国军队要取道海路运兵,从大鹿岛一带登陆。北洋海军根本不知道已经泄露了出航的情报,在此前,北洋海军的密码其实已经被日军破获,要命的是北洋海军一无所知,直到战争结束都没有更换密码。于是中国军舰还没出航,日本海军已经决定派遣舰队前往大东沟出战。在中朝界河鸭绿江入海口处,一个大型冲积岛屿将入海口分为东西两侧。西侧入海口虽然比东侧狭窄得多,河道却比较畅通,甚至还在中国一侧形成了一个小型避风港——大东港,即今天丹东港,这个出海口就被称为大东沟。此前,中国军队海路入朝登陆地点是朝鲜中部的牙山港。但日军占领汉城,又在丰岛海域击沉高升号运兵船,从牙山登陆已不可行。如从陆路越过鸭绿江增兵朝鲜,在不具备铁路、公路的情况下,路途漫长、劳师费力。于是在大东沟登陆,就成为一个可行的折中方案。然而大东港毕竟是浅水港,运兵船只能在外海依靠小船将人员物资卸载后转运登岸。北洋大臣李鸿章虽然对此早有叮嘱,但边境中国官员竟相互掣肘,导致派遣的民船严重不足,物资、人员登岸极为缓慢。丁汝昌将北洋海军主力舰停泊在大东沟西南12海里左右的小鹿岛附近以保护登陆舰的退路。在大东沟口,由“平远”和“广丙”两舰直接护卫着登陆船队。跟随行动的“哥伦比亚号”上,詹姆斯·艾伦再次目睹了中国军队登陆时壮观的景象:士兵们在沿岸临时搭起了他们的帐篷,16日夜幕降临时,呈现出一幅粗犷的景色——宿营地的灯火沿着荒凉的江岸向远处延伸,在恐怖的黑暗中聚集着粗大的人影,在遥远的地方到处有灯光通明的军舰的巨大影像。然而,中国陆军和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并无此雅兴观摩夜景,对于登陆的迟缓,丁汝昌忧心忡忡。丰岛海战失利后,日军曾倾尽所有舰艇炮轰威海卫,当时北海舰队并不在港内。朝内反对李鸿章的清流派借此攻击其下属丁汝昌,几乎要取其性命。在李鸿章力保下,清廷严令丁汝昌禁止任何一艘日军舰艇进入渤海湾,并颁布一条正式指令,命他不得出成山头灯塔到鸭绿江口一线以东巡航。李鸿章的战略,也认为北洋多年经营不易,不该轻易“浪战”,而应以巡航海面,“做猛虎下山之势”,即以舰队的存在威慑对手,不主张轻易和对方主力舰队在大洋决战。这正和西方海军以争夺制海权为核心的战略相反。甲午战争时期曾在远东专门考察中日战况的英国中国舰队司令弗里曼特尔海军中将后来曾这样评价甲午中日海战:“最初日本舰队只是保卫运输船,清国舰队则只允许在渤海湾内巡航,禁止向山东半岛成山头到鸭绿江一线以东出航。因此,两国都以海军作为陆军的辅助,把海军置于次要地位,这就是对制海权作用的误解。”但李鸿章此举也并非没有苦衷。自从建军以来,舰队已经4年没有增添舰只,早已不是当年亚洲第一舰队的实力,舰艇实力上超过北洋舰队的日本海军开始采用攻势。办过多年洋务的李鸿章远比高唱“主战”的“清流派”了解中国,更了解对手。李鸿章清楚,一旦大战损耗,他苦心经营的北洋海军将会如“纸糊的屋子”,一戳即破。在这双重掣肘下,丁汝昌只先行派出4艘军舰前往旅顺,自带其余主力舰艇前往威海东部的成山头方向巡逻了一番,再转向旅顺和先头舰艇及运输船队会合。这个举动让不知内情却又情报灵通的日军误认为北洋海军再次只派出“超勇”、“扬威”、“平远”和“广丙”4艘弱舰前往朝鲜护航。于是没有出动全部舰艇,只派出主力舰艇“松岛”、“吉野”等10艘主战舰艇和两艘武装舰艇“赤城号”和“西京丸号”伴随。北洋舰队就此避免了从一开始就毫无胜算的可能。12艘日军舰艇组成联合舰队从朝鲜大同江口驶出,前往清军登陆地点所在的大东沟海域,目标,正是中国海军的运输船队和护航舰艇。大东沟外海,丁汝昌虽然率领着北洋舰队几乎全部主力,但他担忧的正是日军主力一旦前来攻击登陆舰艇,北洋海军将不得不与日军决战。国内不知情的官僚、腐朽的陆军和空有慷慨的媒体都纷纷攻击丁汝昌畏战,却全然不理会北洋陆军力量不足的事实,更糟糕的是,无论登陆的清军陆军还是丁汝昌都不知道,就在9月16日登陆这天,他们试图前往增援的平壤其实已经失守。在朝鲜北部的大雨中,中国陆军已经一溃千里。大东沟外的清晨日4点30分,天还未放亮。大东沟外舰上的北洋海军水兵们就起床了。4点40分点名前,吊床已被折叠到军舰两舷中的舷墙内,为的是战时能起到一定抵御弹片作用。4点50分,水兵们开始用被称为“圣经石”的石块打磨甲板。5点42分,太阳从东方海面升起。这是一个无风的晴天。6点25分,在打扫完舱面和甲板后,士兵们开始早餐。在升有五色团龙提督旗的定远舰上,丁汝昌正催促登陆部队加快速度,令各护航舰艇准备在中午12点左右护卫运输舰艇返航。李鸿章幕僚姚锡光在《东方兵事纪略》中记载,丁汝昌当时命令全军在中午12点准备起锚,返回旅顺。丁汝昌的紧迫正是担心与日本海军大队相遇,但对于随时可能出现的日军舰艇,定远舰上的英国人泰勒发现,北洋海军下级官兵却士气正旺:“呈欣欣之色者,大率为水手。彼等举动活泼机敏,以种种方式装饰其火炮,若不胜其爱护者,其向往之情盎然可觉。”定远舰右舷处的姊妹舰镇远舰上,自愿加入北洋舰队的美国人马吉芬曾毕业于美国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他也发现,镇远舰上的水兵们似乎不畏惧随时爆发的战斗,“与通常一样,船员们精神饱满,热切期盼着一场战斗来为‘广乙’和‘高升’报仇雪恨”。北洋舰队的高级军官们多数曾留学国外,但他们和水兵一样着布制长靴和肥腿裤子,以及半西式的外衣,只以龙条彩纽作为等级标识。中国在学习西方时更多试图学习其科学技术,而内心极度警惕西方的意识形态,这点和全盘西化、连军服也仿制英国海军的日本人大相径庭。不过泰勒非常了解,北洋舰队的高层军官之所以“不若水手之欢忭”并非因为怯战,而是深谙中日海军当下实力的强弱,更“熟知己方之所拙”。上午例行的炮术操练结束,定远舰艏部右舷的高级军官厨房内开始核对菜谱。当天军官餐桌上有一道重要的菜肴:西式烧鸽子肉。在定远舰尾部后方,和经远舰斜向并列的致远舰上,军官则在给他们的管带(舰长)邓世昌准备特别午餐—&#日,是邓世昌45岁生日。舰艇的轮机已经发动,劣质煤炭燃烧产生的大量煤烟笼罩在舰队上空,返航在即,无人知晓在北洋舰队泊地以西大鹿岛的西南方向27海里处,日军联合舰队却正在以每小时10海里的速度接近。驶向海洋岛的日军联合舰队松岛舰上,海军大尉木村浩吉也注意到这个好天气,他这样记录:“是日拂晓,天气晴朗,微风徐徐。风自偏西北方向吹来,但烟囱喷出之煤烟却随着舰之速力渐渐地飘向不同方向。海水呈绿色,其面平滑。帝国舰队由12舰组成,皆涂成鼠灰色,前日自大同江之临时根据地启程。”或许想象中最多遇到几艘战斗力不强的中国舰船,日军舰艇上气氛轻松。操练结束,木村浩吉甚至等人在士官办公室休息,不谙围棋的木村浩吉甚至和“松岛号”会计长浅野下起了围棋。松岛后来回忆,这时有人跑进来说,发现舰只。日本《廿七八年海战史》记载的准确时间是日10点20分,“吉野号”前桅桅盘内的瞭望士兵发现了远处海面的煤烟。3分钟后,日军旗舰“松岛号”看到了“吉野号”打出的旗语,但发现的其实还只是海上的烟雾。由于海面曲度,日军尚未看到北洋海军舰艇船体。仅从烟雾数量判断,并不只一二艘舰船。从烟雾浓重的黑色来看显然不是英国舰队。木村浩吉急忙登上舰桥,观察东北偏北之天际,“煤烟丛腾,心想必是敌(北洋舰队)之舰队”。据《日清战争纪实》记载,此时,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官伊东佑亨认为,北洋舰队的舰只“大概不过是运输船五六艘,载陆军在鸭绿江口登陆,三四艘军舰掩护。若如此,应把敌舰全部击沉。以此作为我联合舰队的作战对手,颇感微不足道”。日军水兵们则认为遇上了中国运输舰船,甚至高兴得在甲板上雀跃。数十年来日本国内对于侵略中国的宣扬,以及丰岛海战的胜利,让日军上下充满了狂热。木村浩吉记载,无论士官还是水兵,都兴奋地各自去换上了新衣服。联合舰队从司令官以下到士官、准士官,都穿着藏青色普通军服,佩戴长剑,水兵则穿着工作服。所有人都渴望再次重复丰岛海战,木村浩吉自己也准备好白木棉手帕和望远镜,开始等待着战斗喇叭响起。然而随着两支舰队距离的接近,出现在联合舰队面前的竟然是北洋舰队全部主力。曾随同山县有朋的第一军入侵朝鲜的日本随军记者川崎三郎在《西京丸的战斗报告》中写道:“开始只见煤烟,后来出现樯顶,再靠近,见舰体……敌人却是包括清国北洋水师全部精锐之大舰队!”11点40分,吉野舰用信号旗对其他舰艇发出信号:“发现敌鱼雷艇和舰队!”迭次传来的情报让紧张弥散在风平浪静的黄海海面。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官伊东佑亨此时“马上命令本队下士以下全体就餐,因为很快就要进行战斗准备,进餐可以使精神彻底镇定下来。而且为了让大家镇静,饭后还允许随便吸烟(军舰上严禁吸烟)”。正午12点5分,松岛舰下达战斗命令旗语,日军各舰桅顶都悬挂上了日本帝国海军舰旗。
[责任编辑:vingietang]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
如果你对新闻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
新闻视频高清大片
新闻排行图片网评国际国内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祭
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
  1894年夏,丰岛海面上的第一声炮响至今,历史已然走过两个甲子。然海未靖,波不宁,甲午炮声犹未远。
  今时中国,早非昨日。120年的双甲子走过,中国经历了惊心动魄的凤凰涅槃,展示出波澜壮阔的复兴画卷。
  回眸,是为了展望。又逢甲午,正值新纪,我们应重温所经历的事,审视所走过的路,铭记历史,走向复兴。
  甲午战争之前40年,以《日美和亲条约》为开端,日本德川幕府先后与英、俄、荷、法等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家独立和主权完整受到了严重损害。14年后,推翻幕府统治后的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德川时代遗留下来的这些不平等条约就成为日本资本主义的起点,它充分展示出这个后发国家的鲜明特征。
  如何尽快摆脱不平等条约,改变屈辱的国际地位,成为明治政权成立伊始就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日本究竟应该怎么办?确立什么样的国家目标?以什么方式去实现这个目标?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的狂潮中,日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以西方列强为样板、走强权之路、最终成为列强一员的发展目标。明治政府以天皇的名义发表施政纲领,明确宣告要“经营天下,安抚汝等亿兆,欲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武力
开道,打开“国运”  在列强争夺世界的角逐中,赤手空拳的日本提出的口号和目标是“东洋霸主”,选择的方法和手段是“武力扩张”。明治政权的核心人物山县有朋提出,要想实现“布国威于四方”的国家目标,日本唯一能够依靠的手段只有“兵力”。如果“富国”和“强兵”二者发生矛盾,要毫不犹豫地把强兵摆在首位。
  这种“要富国必先强兵”的观点在日本统治集团中占了上风,“武力扩张”被看作是弥补日本经济发展上先天不足的最好手段。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明治政权把武力扩张确定为国家发展的基本国策,企图以武力开道,砸碎不平等条约,打出“国威”,打开“国运”,实现其东洋霸主的美梦。
  为了确保这一国策的贯彻落实,明治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在宪法体制建设中,把军权置于特殊地位。明治宪法在设计上将“军权”与“君权”直接联结在一起,使军权在权力层次内上升为一种至高无上和绝对的权力,一种高于议会、内阁、司法机构,且不受监督和制约的特殊权力。这就是所谓“统率权独立”的原则,与之配套的还有“帷幄上奏权”,规定凡属军机军令之事,不需要经过内阁和议会,可以由军部直接上奏天皇,作出决定。
  与特权地位相呼应的是,在政策层面上,军事预算在国家财政支出中始终占有极高的比率,军事工业成为其他产业的领头羊,扩军备战成为政府各部门都不敢怠慢的大事。精心
策划,剑指中国  武力扩张的主要目标是哪里呢?是中国。日本在修改1871年制定的第一个《国防方针》时,将假想敌正式确定为中国。把准备对华战争提上了日程。在战争的层级上,对华战争被定位为与世界大国同一量级的、以国力相赌的第一场大仗。为打赢这一仗,日本统治集团可谓高度重视,精心策划,长期准备,并分步骤实施。
  首先,日本选定朝鲜作为对华作战、称霸东亚的切入点。变朝鲜为殖民地不仅是日本梦寐以求的国家利益,更重要的是,朝鲜历史上一直与中国保持着宗属关系,日本清楚地知道,朝鲜一旦有事,中国不会坐视不管,历史已反复证明了这一点。因此,从征服朝鲜入手,进而对华开战,成为日本环环相扣的一个整体战略构想。
  1875年9月,日本炮击朝鲜江华岛炮台。1882年更借朝鲜国内兵变之机,取得了在朝鲜的驻兵权,这是它首次取得在国外驻兵的权利,尽管这时连它自己还没有摆脱西方在其国内掠取的居留地权和驻兵权。
  随着对朝殖民压榨的步步升级和清帝国忍耐度逐渐接近极限,日本的扩军备战也在加紧进行。1879年到1880年,日本军队不断派人深入中国各地,调查收集各类情报,并以此为基础,制订具体的对清作战计划。1880年12月,日本决定扩充陆海军,从造舰计划到军力配备、日常训练、能源储备等,均以压倒清国北洋水师为标准。
  1887年,参谋本部调查人员完成了题为《清国征讨策案》的报告,报告不但对敌我形势作了详细的分析,拟订了具体的作战路线图,甚至连战争打赢后如何与中国谈判勒索,如何分割中国都有完备计划。经过多年的策划和实施,到1893年年底前,对华战争已准备就绪。制造
口实,悍然开战  1894年,日本军事准备已经就绪。恰在这年春天,朝鲜出现东学党起义。日本统治集团决定利用这次“朝鲜有事”的机会,对清开战。岂料这次“有事”并没有闹大,动乱很快平息,清兵也未继续深入,而是敦促日方,既已无事,双方应尽快同时撤兵。但日本拒不撤兵。至此,日本的真实意图开始暴露。
  日,日本外相陆奥宗光传达训令“制造开战口实”,7月7日,时任枢密院议长的山县有朋写信给其部下第三师团长桂太郎说“现正在绞脑汁想办法……采取一切足以引起战端的手段”。日本最后想出的新借口是:要与清国共同改革朝鲜内政。日本预计清政府肯定不会答应,这样就能以此为由,对清开战。清政府果然拒绝。于是,7月23日,日本派出联合舰队,并下达开战密令。7月25日,日本海军在丰岛海面突袭北洋舰队济远号、广乙号,并击沉运兵船高升号,不宣而战。
  8月1日,日本天皇发布《宣战诏书》,说:“清国公然暗中干涉朝鲜内政……借口拯救属邦之难,出兵朝鲜……朕欲朝鲜避免祸乱,保持将来治安,以维持东洋全局之和平……清设置种种生乱之辞加以拒绝……事既至此……不得不公然宣战。”明明是日本要寻衅出兵朝鲜,挑战中国,却反诬中国出兵干涉朝鲜内政,拒绝日本好意,而日本为东洋和平,不得不对清开战。这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以下有15组数字,或有关战争全局,或有关微观战史,或有关战争幕后的“花边”,或许,有一些还会让你看起来不是那么舒服,觉得伤害民族自尊心。
  甲午开战时,清朝陆军总兵力达96万人,而日军总兵力为24万人,清军的总兵力优势达到4:1;然而,清军一线战场实际参战部队主要以淮军为主,只有十余万人(有说法是最多20万人),实际参战兵力可能还不如日军(17万人)。4小时40分
  黄海海战的时长。日12:50海战打响,至17:30结束。中国30年洋务运动的自强成果,就在这4个多小时中灰飞烟灭。1
  在整个甲午战争中,日本海军只被击沉了区区一艘鱼雷艇,而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或击沉,或自沉,或被俘(14艘)。
  在中日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损失5艘军舰,而日军被击沉数为0。在中国方面,参战军舰为10艘,经远、致远、超勇三艘船被击沉,扬威、广甲自爆沉没;日军参战军舰为12艘,虽无沉没,但数艘军舰受创。
  整场甲午战争,日军只战死了1132人。在日军战时总共阵亡的13488人中,病死的人占到了阵亡总数的88%之多,也就是说,我威武的大清陆海军击毙的日军大约只有疾病的1/10。
  与上一个数据相关,甲午日军阵亡在中国台湾的人数高达10841人,占日军阵亡总数的80%之多。40
  具体到战争期间的历次“大战”,日军的战死人数之寥寥让人非常怀疑清军的抵抗力度。比如,日军从朝鲜突破“固若金汤”的中国鸭绿江防线时,只阵亡了33人,而清军阵亡了500人;在攻占号称远东第一军港的旅顺之战,日军只阵亡了40人。871
  甲午战争期间中国军人也有英勇的闪光点。在甲午首战——丰岛海战中,货轮高升号的官兵明知不敌对手的情况下宁死不屈,船上1116名中国官兵中,有871名官兵壮烈殉国。12万
  甲午战争期间,日军因各种传染病伤亡惨重,部分病毒被伤病员从中国带回国内后,导致各种传染病如霍乱、痢疾在日本大流行。据不完全统计,日本民众在战争期间因传染病共致12万人死亡。
  1.67米是甲午战争时清军的平均身高。除身高与胸围两个数据占优之外,清军的体格数据几乎全面落后于日军:体重、肺活差。
  甲午战争期间,日本买春私娼横行,仅在日军大本营广岛,战时便有5000名私生子出生。67
  在占领辽东半岛期间,日本警察也担负起了“治安任务”。在“强奸”一栏中,日本警察共逮捕或讯问了67人,最让人扼腕的是,除了65个日本人之外,其中竟然还有两名中国人趁乱“起事”。
  甲午战败后中方总共向日本赔款2.3亿两白银,而当时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仅为8000万两白银,赔款相当于清朝3年的财政收入。
日军将85%的战争赔款用来扩军。
  日军将10%的战争赔款用来推进小学义务教育。
  除个别人外,甲午海战中的水师船舰将领都是福州籍。水师衙门中的官话都是福州话,被称为水师中的“福州帮”。“福州帮”几乎垄断了从晚清到民国的历任水师总兵、海军总长、部长、总司令,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福州,因船而兴,也孕育了中国近代海军。福州马尾船政学堂成为海军将领的摇篮;福州马尾造船厂开创了自造船舰的新篇章,承载着百余年的中国海洋梦。
  7月中旬,本报记者造访福州,寻访甲午海战中这些将领昔日成才的过往点滴。
  记者 贾亮
甲午战争主要将领
  丁汝昌,安徽凤阳人,水师提督(自杀)
  林泰曾,福州人,左翼总兵,镇远号舰长(自杀)
  刘步蟾,福州人,右翼总兵,定远号舰长(自杀)
  方伯谦,福州人,中军左副将,济远号舰长(处死)
  邓世昌,广东番禺人,中军中副将,致远号舰长(战死)
  叶祖珪,福州人,中军右副将,靖远号舰长
  林永升,福州人,左翼左营副将,经远号舰长(战死)
  邱宝仁,福州人,右翼左营副将,来远号舰长
  黄建勋,福州人,左翼右营参将,超远号舰长(战死)
  林履中,福州人,右翼右营参将,扬威号舰长(战死)
  杨用霖,福州人,左翼中营游击,原镇远号副舰长,林泰曾自杀后接任舰长(自杀)
  林颖启,福州人,精练前营游击,威远号舰长
  萨镇冰,福州人,精练左营游击,康济号舰长
船政学堂使用外文教材教学  7月17日,在位于福州马尾的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中,当听到讲解员介绍,当年船政学堂教学所用教材均为法文、英文版,且老师用法语、英语授课时,游客啧啧称奇。
  讲解员兼副馆长王芳介绍说,福州马尾的船政学堂从1866年创办到1907年停办,其间有600多名各类海军人才从这里登上舰艇,鏖战于民族抵御外侮的汪洋大海中。作为中国海防近代化过程中的第一所海军专业高等学府,船政学堂为中国海军教育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当时船政学堂分前学堂和后学堂:前学堂是制造专业,以学习蒸汽机制造、舰体制造为主;后学堂为驾驶管轮专业,学习航海理论、船舰驾驶、轮机操纵等内容。”王芳说。
  船政学堂的创始者沈葆桢之六代嫡孙沈达先告诉记者,当年,船政学堂的前学堂用法文的原版教科书教学,后学堂用英文的教科书教学。除中文外,老师上课都用外文讲授。除了船政专业课外,前后学堂都要学习算术、几何、三角、解析几何、微积分、物理等基础课。
  学堂中不仅有国内的老师,还有“外教”。在晚清的水师舰队内也一直有外国人担任军官作为技术专家指导。北洋舰队的军官多能操英语,内部指挥命令亦是以英语发号。
  船政学堂被称为中国近代海军将领的摇篮,北洋舰队各主要战舰舰长(即当时的管带)及高级军官几乎全从船政学堂毕业。
远东第一船厂的造船风潮  海军只有将领,没有坚船利炮没有任何威慑。同理,福州仅有船政学堂,没有一个舰船制造基地,同样在中国近代海军发展史上不会有如此显赫的地位。福州马尾的造船厂就承担了中国船舰制造基地的角色。
  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正醉心于洋务运动带来的兴奋中,掌管福建、浙江海防大权,左宗棠深知自造战舰的重要性。当年夏天,他从福州城出发抵达海边,在40里外的马尾镇看中了这里的天然良港。
  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远东第一船厂———
马尾船厂落脚在此。
  但左宗棠没有亲手把马尾船厂建成。不久后,左宗棠被朝廷调往陕甘镇压民变,他选中了林则徐的女婿沈葆桢,接替他建造船厂。
  沈葆桢是清朝洋务运动的积极响应者,他自然也懂得只有人才没有船舰的弊端,很卖力地挑起了建设福州船政局马尾船厂的重担。
  1866年至1869年,有两三千人规模的马尾造船厂很快崛起。这个占地600亩,设备齐全,规模宏大的海军造船基地,当时在整个远东地区首屈一指。
  此后至清朝末年,马尾船厂以一种超乎寻常的建设速度,共为晚清政府造出了40艘舰船,其排水量共4.7万吨,其中军用舰船3.86万吨。建造数量占当时国内船舰总量70%,居当时国内各船厂之首。
  其中,最大的为“扬武”号巡洋舰,排水量1560吨,安炮11门,成为当时福建海军的旗舰;1889年制造成功的“龙威”号巡洋舰,是中国自行建造的第一艘钢甲舰,代表了清末中国造船工业的水平。
说着福州话的“福州帮”  海军中的“福州帮”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影响颇深。这种局面从晚清一直延续至民国,仅历任海军最高领导职务的福州籍海军官员就有:南京临时政府的海军总长黄钟英,南京政府海军部长杨树庄、陈绍宽,北洋政府海军总长刘冠雄、萨镇冰等。
  以1912年到1928年的北洋政府为例,其间共授予海军上将8人,其中福州籍多达6人;海军中将加上将5人,其中福州籍3人;海军中将31人,其中福州籍17人。其余的校官、尉官的海军将领不计其数。
  再举一例,1929年蒋介石始创海军部时,设七司二处,海军部少将司、处长以上官员福州籍就占了六司一处。福州籍官员的数量由此可见一斑。
  究其原因:当时海军兵员的招募主要在福建招募,因此绝大多数是福州籍的子弟。此外,各阶段选派留洋的条件如海军学校出身、精通派遣国的语言等都对造就福州籍的船政精英大有裨益。
  如此一来,海军中几乎成了福州人的天下,他们在其中纵横捭阖,甚至把福州话当成了海军衙门中的官话。
  这种局面直至抗战爆发才逐渐改变,海战中福州籍海军主力舰队均被日军炸沉,蒋介石也借此机会改组了海军,“福州帮”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李鸿章的另一场战争
  7月25日,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之日,甲午战争不但是一场民族危机,更是清王朝崩溃的加速器,战争中的关键人物———
李鸿章,更是褒贬参半。
  以一人敌一国。
  这大概是对李鸿章与甲午战争最准确的评论。甲午战败,李鸿章失去权力,也失去了北洋海军;对于晚清,30年自强运动,至此,全盘破产。对于这个国家,这是真正的惨败。
  李鸿章辞世,他的“政敌”梁启超在其撰写的《李鸿章传》里引用西方评论家对甲午战争的分析:“以一人敌一国。”———实则异常清晰地揭示了晚清国家结构性矛盾的关键。而且这种洞见,也开拓了从清朝内部认识其运行乃至失败的观察思路。“从中国发现中国”,这个样本很标准。
  自强运动,是晚清中国,从中央内部发生的一场主动引领国家现代化转型的尝试。它的实际领导人就是李鸿章。一般批评,李鸿章重器械,但轻制度。更准确的描述是他所进行的“非常肤浅的现代化尝试”。可是,就是如此低层次的现代化改革,结果却以一场战争而告全盘失败,原因何在?
  两次鸦片战争,坚船利炮打开了封闭的中国,这让晚清中国迎来重大的挑战:必须进行洋务运动,融入现代化的潮流中。而彼时的日本也迎来明治维新时代。到了1894年,为了制衡中国,日本主动挑起甲午战争。与这种寻衅求战相伴,清廷内部主战派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形成主流。他们希望过去30年各种结构性的矛盾,由疆臣李鸿章领导现代化转型———
所谓内轻外重格局种种,可以经此一役而彻底解决。有着多种利益诉求的这场战争,无论李鸿章多么明白自己以及晚清中国实力不济,无力对抗,却难逃避战争来临。
  在相当的意义上,与日本之战,清廷内部对这场战争的“战”、“和”选择之战,看似李鸿章“以一人敌一国”———
外抗日本,内战“清流”,但剥除这种戏剧性的外壳,其内里,是这个国家现代化转型之艰难。尤其是这后面的,清廷内部的李鸿章的另一场战争,才是我们可以真正理解庞大中国进入现代化轨道过程中,掣肘何在、约束何在。所谓传统中国,在此可以得窥。
  日,日本军舰在丰岛海域偷袭济远、广乙两艘运兵船,不宣而战,揭开了甲午战争的序幕。一个多月后的黄海海战中,中国舰队在黄海被日本舰队击败。
  次年2月,号称亚洲最强的北洋水师———
这支拥有25艘舰船、4000余名官兵的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在威海卫(今威海)全军覆没。
  战败的中国与日本签下不平等的《马关条约》,条款包括割让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等。从此中华民族陷入了更深重的灾难,一步步走到了亡国灭种边缘。
  甲午战争让中国各阶层人士开始觉醒,以不同形式投身于救亡图存。如今又逢甲午年,炎黄子孙不忘国耻、牢记使命、为国担当。
 2014,又逢甲午年。
  1894年甲午战争的失败让中国受压迫的屈辱历史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中达到了顶峰,这场战争成为压垮处于极度衰落中的清廷的“最后一根稻草”。
  之后的一个甲子,中国陷入苦难的深渊。也因为这段历史,自此的120年间,甲午年就成为对中国人具有特殊含义的年份。
  1954年,第二个甲午年,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新中国,洗刷了近百年的耻辱,中国人民站立了起来。
  2014,第三个甲午年,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义无反顾地走在了崛起的道路上,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决定,中国吹响了再次出发的“集结号”。
  三个甲午年,中国历史命运的三大转折,不能不让我们掩卷沉思,感慨万千。
年甲午战争:救亡图存的起点  1894年的甲午战争是近代日本侵华的开始。作为隔海相望的邻国,日本对中国的觊觎之心早已有之。早在16世纪,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就产生了“天皇居北京,秀吉留宁波府,占领天竺”的念头,并付诸行动。但囿于国力的原因,三次侵朝均无功而返。但此后,开疆拓土必先自吞并中国始,成为日本的信条。
  近代自美国的佩里利用武力敲开日本的国门之后,日本人得以重新认识世界,对西方文明的拜服,促使其决心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上全面学习西方。
  通过“明治维新”近一代人的努力,日本继承了西方扩张主义的思想,也逐渐建成了近代民族国家的体制,形成了强大的国家力量,确立了海外扩张的国策。为配合扩张需要,日本在军事体制方面完成了较为全面的改革,于1878年成立参谋本部,实现了军政、军令的统一。
  在甲午海战前的1886年,日本派遣间谍对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社会民情、人口分布、军营位置、山川地理进行了详尽的侦查。在军事部署上,制定了以夺取制海权为主的海军战略,组建了进攻性的联合舰队,并组织了多次海军大规模对抗演习和陆海军联合大演习,为其对外侵略扩张做了充分的准备。
  反观清政府,其不但在政府高层存在着“海防”和“塞防”之争,制约了海军的建设发展,而且在海军力量的建设和运用上均存在较大误差,基于畛域、地域观念的海军力量设置,极大地削弱了海军的整体作战力量。在对海军舰队的运用上,也将海军的作用局限于“拱卫京畿”,严重束缚了海军进攻力量的发挥。同时,朝野上下弥漫的贪腐之风,也严重地打击了士气和作战能力。
  仅从双方战前的各项准备来说,可以说大战未至,胜负已分。
  而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让日本“赌博式”的侵华计划得以奏效,沉重的割地、赔款条约成全了日本的快速崛起,也成为压垮清廷的“最后一根稻草”。以此为节点的此后60年,“驱逐日寇、抵抗侵略”成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主旋律。
  日本取代欧美列强成为中国最主要的侵略者后,其对中国的奴役和压迫,对中国人民的掠夺和残杀,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最为黑暗的一页。
  而二战后日本对其滔天罪行的无理诡辩和对本应归还中国的钓鱼岛等争议领土的百般阻挠和抵赖,是中日关系始终难以根本改善的重要原因。
年再逢甲午:走向复兴的开端  1954年甲午年是中华民族实现独立、走向复兴的真正开端。这个甲午年之所以具有节点性质的意义,皆源于两件事情:其一是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1953年)的结束,其二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
  抗美援朝战争虽然只是一场二战后的局部战争,但奠定了中国半个多世纪和平发展的基础,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光辉的一笔。
  1949年成立的新中国,西藏和沿海少数岛屿还未解放,大股土匪活动猖獗,已经建立的基层政权还不巩固;国家经济建设任务繁重。而军事上,解放军精简整编工作刚开始,军队武器装备基本上是小米加步枪的水平,海军、空军和装甲兵部队都在组建过程中,部队没有现代化装备,也没有现代化战争经验,且解放军大部分部队已投入恢复国民经济的生产建设,没有打仗的准备。
  反观美国,其拥有强大的海军和空军,全面掌握着战场的制海权和制空权,同时还拥有原子弹和其他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
  在敌我力量如此悬殊的情况下,选择和平还是战争,成为摆在新中国领导人面前的一道难题。但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那样,“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
  历史雄辩地证明,我们从抗美援朝战争收获的“利益极大”。
  首先,中国出兵朝鲜打断了美国遏制中国链条中最重要的一环,冲破了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包围,使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认识到中国的意志和力量,缓解了打压中国的势头,奠定了新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大国地位,为中国赢得了半个多世纪的和平建设环境。
  其次,抗美援朝战争使中国获得了苏联的信任和援助。苏联帮助中国建立起完整的工农业生产体系,同时,苏联的援助还使志愿军武器装备有了突破性改善和加强。
  再次,抗美援朝战争推动了新中国领导人思想认识的巨大飞跃。领导层首次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科教文化事业放在同步并进的位置上,全军掀起了现代化、正规化和系统学文化的高潮。
  1954年,还有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即诞生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这部由毛泽东亲自挂帅、参加讨论人数达1.5亿(占当时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的宪法第一次以根本法的形式,记录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经过长期革命斗争而取得的胜利成果,规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其他的基本制度,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年又逢甲午:由富到强的节点  2014年又逢甲午年。因为特殊的年份和敏感的钓鱼岛争端,日本不可避免地仍然是我们必须关注的对象。但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升,已经注定了我们的使命任务不能也不会再局限于“战胜日本”。
  在特殊的背景下,如何重新定义甲午年,怎样规划好今后60年的建设蓝图,需要我们对自身的根本利益和发展目标、对日斗争方针和国际定位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第一,坚定不移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强军梦”,这是21世纪中国的根本利益,也是最大利益。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定义为“中国梦”,对于我们把握国家建设发展的主线具有重大意义。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有强大国防力量作后盾。
  第二,中国与日本围绕着历史问题和领土问题的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斗争的结局取决于综合国力的较量。
  由日本政府“购买”钓鱼岛所引发的争端,又让新的甲午年承载了更多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必须做好与日本打“持久战”的准备。
  第三,积极适应我国国际角色的转变,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为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作出更大贡献。
  如果说1894年甲午年是满清王朝由衰到亡的节点,那么新的甲午年就是中国由富到强的节点。而要实现国家的强大,我们不但需要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也要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宣传“中国理念”,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发挥“中国作用”。
  现在,我国的国际角色已经发生三个重大的、也是必然的历史转变:由一个十分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转变成一个迅速崛起、并对地区和世界事务越来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由国际体系的旁观者、反对者转变成一个积极参与者和改造者,由一个过去被国际社会忽略和偶尔借重的对象转变成一个既被重视、又被借重、同时又被加以防范和制约的对象。
国内军国主义势力日益膨胀呈现危险态势
  日本安倍内阁否定侵略历史、参拜靖国神社、扩充军备战力、突破动武限制、急推和平宪法修改、制定新的安保战略和特定秘密保护法,此类连环举动背后,反映的是极其危险的状态与动向———
当前的日本形势与二战前军国主义势力日益膨胀并最终上台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
强化右翼思想
  右翼思想和右翼群体是日本近代军国主义产生的重要思想支柱和社会基础,二战前日本军国主义势力之所以能上台掌权,正是依靠各种右翼团体和组织的强力宣传、思想钳制以及白色恐怖。
  如今,日本极右翼分子常常肆无忌惮地驾驶配有高音喇叭的黑色汽车在城乡街道上穿梭,高呼煽动性口号,宣扬帝国旧梦重温。安倍政权不仅不予以压制,反而怂恿支持、推波助澜。
  事实上,安倍正是通过言论控制来操纵各种事件、左右民众思想,从而推进其军国主义复活的议程。
  其中,安倍上任一年多来,已经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日本广播协会(NHK)的拨款权和人事任命权,试图将其改造成右翼言论传播的扩音器。
  在这种理念支配下,NHK部分高层与安倍站到一起美化侵略历史。时任NHK会长的籾井胜人说“慰安妇”现象在二战的每个参与国都有。NHK经营委员百田尚树则说,二战中美军实施的东京大轰炸和投放原子弹是“大屠杀”,并抨击了战后的东京审判和否认了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
  中国社科院日本问题研究所研究员高洪说,安倍期望扭转战后以来日本民主政治环境,建立一个首相为中心的、带有一定独裁性质的政权。
  安倍在上届任期内曾推动修改《教育基本法》,提出了培养所谓“爱国心”等目标。而这被认为“可能使日本中小学教育重新回归战前‘忠君爱国’‘灭私奉公’的‘道德教育’”。
  二战前,军国主义日本就通过向民众灌输《军人敕谕》《教育敕语》,将整个日本绑架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战车。而那些缔造了侵略战争理论和为之鼓与呼的所谓“文人学者”,在战后却没有受到清算,以致此类思想流毒祸延后世,为军国主义张目的右翼言论书籍今日仍可在日本书店内购得。
  “侵略未定论”、“慰安妇必要”、否认南京大屠杀、参拜靖国神社……安倍及其内阁一系列美化侵略历史的右倾举动,目的之一是要混淆民众是非观,并纠合扩充右翼势力。
麻痹国际神经
  当年日本军国主义奉为至宝的政治纲领是“大亚细亚主义”,假“团结亚洲抵御西方列强”之名,行侵略扩张之实。如今,安倍在发出“夺回‘强大日本’”的新年宣言之前抛出了所谓“积极和平主义”,声言要让日本成为亚洲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领袖。
  实际上,安倍所谓的“积极和平主义”不过是要解除现行和平宪法对日本扩军出兵的制约,为此他通过制造东亚紧张局势的手段,掩盖自己的军事扩张,而这个所谓的“幌子敌人”则换成了“中国军事威胁”。
  安倍上台执政以来,重拾所谓“自由繁荣之弧”策略,推行“价值观外交”路线,除了紧傍英美大国,还遍访东南亚、中东、非洲,足迹遍及近30国。
  美国华盛顿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阿米塔伊·埃齐奥尼去年曾撰文称,日本一直存在一场历史修正主义运动,该运动试图将日本定性为西方侵略的受害者,而不是帝国主义侵略者。
  二战前,尽管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发展迅速,对外侵略扩张步伐不断加紧,但当时的日本却将自己置于“亚洲解放者和保护者”的伪装之下,而世界主要大国也以绥靖政策保护既得利益,纵容了日本对亚洲国家的侵略。战后由于意识形态格局的需要,军国主义日本的罪孽并未得到彻底清算。
  安倍否认并美化侵略历史的行径,也荼毒迷惑着本国民众的思想认识,为日本进一步实现强军强国争取时间。
  最令人不安的还有,国际上一些人似乎也存在对日本纵容的倾向,其背后则是“阻止中国独霸亚洲”的虚幻议题。
  近代以来,日本军国主义对亚洲弱小国家发动的侵略,基本上都打着保护其免受中国及西方列强控制和威胁的旗号。扩充军备战力
  当前,奉行“领土民族主义”的安倍内阁正在侵吞中国固有领土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并借此制造争端和战争紧张气氛。不久前,安倍在达沃斯经济论坛上将今日的中日类比为一战前的英德,被国际社会批评为“渲染战争爆发的可能性”。
  其实,当今的中国与一战前的德国并无任何相似之处,倒是安倍领导的日本应与二战前的日本对比一下气质的类似性。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军费开支增加的速度之快和军费开支的绝对数量之大为世所罕见。
  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近日发布的题为《军事平衡2014》的报告中指出,从2013年军费开支来看,日本以510亿美元名列世界第七。对于面积仅37万平方公里的国家来说,对于一个未能深刻反省历史罪责、未能彻底清算军国主义余孽、置于国际和平秩序框架保护下的国家而言,如此庞大的军费开支是惊人的。
  在安倍内阁的极力推动下,日本正在加速扩充军备,2013财年首次实现11年来的防卫预算实质增加。2014财年日本国防费用增加2.8%至4.8848万亿日元,为连续两年增加。
  以“脱离战后体制”为竞选宣言的安倍绝不满足于此,其领导的内阁正在有计划地解禁集体自卫权、“拥有先发制人的打击能力”、“发展独立军事力量”,甚至不惜“效仿二战时纳粹德国的做法”修改和平宪法。
  二战前,日本的宪法确立了军部统帅权的独立性,并实现了军权对日本的绝对化控制。
  纵观近代以来日本的对外侵略扩张历史,日本每次发动战争无不经过数年、十数年的精心策划。时下安倍内阁裹挟日本迈出的每一个右倾脚步,都可能是未来日本再次发动侵略扩张战争的征兆迹象。&
 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刘江永发表文章称,如果把安倍晋三和历届日本首相对照一下就会发现,他是二战后日本首相中最像甲午战争罪魁祸首伊藤博文的一个。据《参考消息》报道,从安倍内阁在钓鱼岛问题、对华战略和军事战略角度看,其似乎正在效仿伊藤博文的某些做法。可以说,在二战后日本首次出现甲午战争前10年所发生的类似现象。尽管当今时代背景和中日两国国情都与120年前完全不同,但我们仍需以史为鉴,防患于未然。
建立国家军事安全举国体制  1
日本于1886年针对中国和朝鲜组建了中央军事指挥机关———
参谋本部。1889年日本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起天皇独揽军政大权的绝对统治。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在广岛建立了大本营,明治天皇亲自坐镇,在军事、外交、情报和舆论等方面统一指挥。
  如今,日本政府再度以朝鲜半岛和中国为对象建立国家军事安全举国体制。日,安倍内阁首次成立日本国家安全保障会议(NSC)。日本原陆上自卫队将官福山隆指出,其主要目的是建立日本战后第一个统筹外交与军事指挥的“司令塔”,实现日本政府各相关部门相互配合、无缝衔接,建立日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及民间机构在平时和战时的举国合作体制。
相似的扩军备战计划  2
安倍内阁扩军备战计划与伊藤博文、山县有朋内阁有相似之处。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曾制订侵略中国的作战计划,并提出了为期5年的扩军计划,决定在1892年以前完成击败中国北洋舰队的造舰计划。在这期间,日本暂时没有窃占钓鱼岛,但一旦完成扩军计划并通过战争获得优势后,便秘密举行内阁会议决定把钓鱼岛划入日本范围。
  日,安倍内阁出台日本战后首个《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新的《防卫计划大纲》和未来5年《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增强针对中国的军事力量、军费开支、军事部署和军事演练,解禁出口武器原则。2011年“3·11”日本东北大地震后,实行公务员减薪10%以上。如果这些财政收入被用于军事开支,就会使人联想起甲午战争前日本曾为造舰而减薪10%以及天皇带头动员全国募捐的历史。目前,安倍内阁虽然还难以像伊藤博文内阁走得那么远,但其战略倾向颇为相似,十分危险。
通过制定或修改宪法以达到军事目的  3
伊藤博文是日公布、翌年11月29日施行的《大日本帝国宪法》的组织者和起草者之一,因而他曾被称为“明治宪法之父”。事实证明,日本明治宪法确立的天皇制是军国主义侵略战争的根源之一。而所谓保护日本侨民一直是日本派兵入侵邻国的口实。1894年日军为发动甲午战争而大举进入朝鲜半岛,1918年武装干涉苏维埃政权,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等,其借口之一都是所谓“保护日本侨民安全”。
  安倍晋三最大的政治目标就是修改日本宪法或制定一部新宪法。
  2013年11月,日本国会通过了《自卫队法》修正案,允许在海外撤侨时派遣自卫队执行陆上运输任务,并可携带重武器装备。这是对日本现行宪法的实质性突破。同月,安倍内阁在国内民调77%反对的情况下,在日本国会强行通过战后首个《特定秘密保护法》,使日本的所谓“自由、民主”受到制约。这其实是把未来修改宪法相关草案的某些内容,提前通过制定或修改个别法律的形式逐一落实。目前,安倍又企图通过解释宪法,行使所谓“集体自卫权”,其借口之一是保卫日本人的“生命和自由”,再度以“防卫”为名把矛头指向朝鲜半岛和中国。
以军事动员为目的视察琉球  4
伊藤博文曾于1887年11月到琉球前线视察。
  日上午,安倍视察了所谓负责“管理和警备”钓鱼岛的石垣市海上保安本部。石垣岛距冲绳本岛那霸410公里,离中国的钓鱼岛只有170公里。当天下午,安倍又飞到宫古岛视察、鼓劲。这与伊藤博文当年视察那霸的做法别无二致。
利用偶发事件刺激民族情绪  5
  2010年钓鱼岛海域撞船事件和1886年长崎事件后日本都出现反华民族情绪。1886年7月,北洋水师的“镇远”、“定远”、“威远”、“济远”四艘军舰访问日本长崎。同年8月,因部分上岸水兵在当地妓院酗酒斗殴,与长崎警察及暴徒发生流血冲突,各有伤亡。结果,北洋水师四艘战舰将炮口对准长崎,迫使日方释放被扣押的水兵。日方无奈只好放人并道歉,但事后日本举国上下感到受辱而支持大力造舰,发誓要打败北洋水师。
  日,在钓鱼岛附近海域,日本海上保安厅非法拦截中国渔船,导致撞船事件。其后,在中方压力下,菅直人内阁释放了中方船长,而日本右翼势力利用此事大肆攻击中国。安倍内阁同样刺激民族情绪膨胀,叫嚣绝不能输给中国。
妄图加强日美同盟牵制中国  6
  安倍晋三在针对中国的合纵连横方面比伊藤博文内阁有过之而无不及。在甲午战争前后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就曾主动拉拢英、美等国站在自己一边,以利日本入侵中国。伊藤博文内阁外相陆奥宗光是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罪魁祸首之一,在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安倍内阁标榜实行所谓“积极和平主义”,实则在准备推行“暴力多边主义”。例如,日本在加强日美同盟的同时,争取国际社会认可日本行使与美国等国联合作战的所谓“集体自卫权”。
  战后以来,日本首次向菲律宾、越南提供海上巡逻艇,公然支持菲、越在南海同中国对抗,拉拢一些国家在中国周边甚至全球形成牵制中国的战略格局。
企图拉拢韩国对付中国的战略  7
安倍内阁采取拉拢韩国对付中国的战略,策略思路与伊藤博文基本一致。日本在甲午战争前就以竭力派遣军事教官等方式向朝鲜半岛渗透,扶植亲日派政治势力,把朝鲜半岛作为向中国大陆扩张的跳板,甚至以武力制造宫廷政变,并利用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中得手,最终变朝鲜半岛为其殖民地。
  安倍内阁在历史问题上不断伤害韩国的民族感情,把朝鲜的殖民统治者伊藤博文奉为伟人,把刺杀伊藤博文的朝鲜义士安重根污蔑为“罪犯”。另一方面,安倍内阁又企图通过加强对韩国的军事渗透和日美韩安全合作,保持和强化在朝鲜半岛的影响力,防止中韩接近。这些越来越引起韩国的警惕。
■ 相关链接  伊藤博文
  日生于日本山口县,这里出过山县有朋、田中义一等日本对外侵略战争中的军阀,日本现任首相安倍晋三的原籍也是这里。
  伊藤博文是日本第一个内阁首相,四次组阁,任期长达七年,任内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日,伊藤博文在哈尔滨被朝鲜爱国者安重根刺杀。
靖国神社  靖国神社的前身是1869年建立的东京招魂社,1879年被改称靖国神社,由国家和军队管理。正是在伊藤博文执政期间,靖国神社供奉了第一批日本对外侵略战争的亡灵———
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阵亡的13619人。第二批也是在伊藤博文执政期间的1895年至1896年,日本占领台湾过程中阵亡的1130人被合祀于靖国神社。当时,日本天皇及政要皆前往参拜慰灵,日本开始举国信奉国家神道。从此,靖国神社便成为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精神支柱。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