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有无数末日重生之分身第二部,这些末日重生之分身第二部是不是共一个第八识

八识规矩颂
第一节释题
这个颂字,在梵文中是gTtaJTT,它的译音叫偈子,这个八识规矩颂是玄奘法师将印
度的十大论师关于世亲的唯识三十颂的注释以护法论师的注释为主,结合其他论师的注释
而糅成一部大论。即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成唯识论》。然而这一部大论体系庞大,学理深奥,
一般的学佛人很难进入,无法熟透的了解里面的唯识思想,所以有鉴于此,玄奘法师也考虑
到一点,故玄奘法师就巧设方便,吸收印度民族崇尚歌咏的特点,在印度的很多的外道哲学中
,都把高深的复杂的思想,用偈颂的形式把它表现出来,其目的在于使人,使大众朗朗上口,
易于学习。同时,玄奘法师撰写《八识规矩颂》也契合了当时当代社会诗风盛行的气象,所
以玄奘法师就仿效世亲论师的唯识三十颂,唯识二十颂,略取《成唯识论》中的唯识精要,写
成了现在我们所学的《八识规矩颂》,以作为学习唯识学的入门典籍,这是八识规矩颂的由
二“识:就是眼、耳、鼻、身、意、末那、阿赖耶这八个识。”
三、规矩:
从这个八识规矩颂的题目,很明显是八识的精要。唯识的精要就是八个识,那么玄奘法师
在写八识规矩颂时,是立足于哪些方面来写的。这就存在一个规矩,对于这八个识,关于每一
个心识的所属的心所的多少,以及每一个心识的性类、识量、识境、识缘、界地等等这些
方面。每个心识有何不同,从这些里面,以这样的规矩,这样的基础来撰写八识规矩颂,是显
明唯识的精要。八识规矩颂的特点是:颂文的义理精明晓畅,语言之皆合,在读诵的时候,铿
锵有力,近乎音之美。下面抽一个颂文来看,就前五识的三个颂来分析,四句为一颂,前五识的
颂是:“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嗔痴。”第一句,是指的
前五识的性类心识的识境、心识的现量,第二句是说前五识的界地,第三句、四句是说的与
前五识相应的心所,也就是相伴,这是第一颂的规矩。第二颂“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七八好相
邻,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这一颂前二句是说前五识的依缘,就是前五识的生起,
需要什么样的依,什么样的缘,后二句说的是前五识的业用;第三颂是“变相观空惟后得,果
中犹自不诠真,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前面二颂说的是有漏的杂染的前五识。
后一颂说的是无漏的前五识,这个颂子,整个是说的转依后的前五识,前面二句是关于转依后
前五识的特点,后面这两句是说它转依后的前五识的果用,这是关于释题。
第二节作者及注释版本
(一)颂文的作者
颂文的作者也就是玄奘法师,玄奘法师俗姓陈名韦,生于河南偃狮市,他所处的年代大概
是在600——664年。关于玄奘法师的岁数,在学术界有很多种的说有六十七岁的,有
六十四岁的,有六十五岁的,有六十九岁的,有五种说法。我们现在按比较通用的观点,玄奘法
师活了六十四岁,玄奘法师的父亲是一位县令,在玄奘法师六、七岁的时候,其父亲解职归田,
过隐居生活。在玄奘法师十岁时,其父亲去世,以后玄师就他的二哥长捷法师带到洛阳净土
寺,他十一岁时,就开始作少年行者(就是未出家的俢行者,叫童行)。到十三岁时,才正式出
家,玄奘法师从十二岁到二十八岁之间,他曾先后受学于摄论师,毗昙师,涅盘师,成实师,就跟
随这样一些佛教学者学习佛教的经论,广学诸论,玄奘法师还未去印度以前,他己经成为一位
在佛学方面有造诣的僧人。他从二十八岁开始,就准备西行求法,玄奘法师在路途中历尽艰
险才到印度,在印留学的时间大约有十七年,在印度广学印土所有的学问,无论是外道的或
者其它学派的,他都广学博学,尢其是唯识,还有因明,玄奘法师在印留学时,成就非凡,当时
被印度小称为“解脱天”。被大乘称为“大乘天”。由这两种称呼,我们就可以想象玄奘法师在
印度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玄奘法师贞观十年(645年)回到长安,从这以后,传译经典,
弘扬唯识因明,在译经论的同时,还为究研学习唯识的学生讲唯识法相,弘扬唯识因明,这是
关于颂文作者。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4540225',
container: s,
size: '910,250',
display: 'inlay-fix'
该用户的其他资料
原创于西周而后沿袭至今的彩礼,虽然被一部分家长奉为圭臬,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结婚必须要彩礼不以为然。彩礼引发的社会矛盾越来越受到关注,结婚是自己的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至于要不要彩礼或者要多少彩礼,因人而异,因财力而已,不可一概而论。
在此可输入您对该资料的评论~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4540180',
container: s,
size: '250,200',
display: 'inlay-fix'
热门资料排行
添加成功至
资料评价:
所需积分:0当前位置: -&
-& 第八识(阿赖耶识)——宇宙万有都是阿赖耶识所变(三)
第八识(阿赖耶识)——宇宙万有都是阿赖耶识所变(三)
心理学发展急需要唯识唯心的哲学思想搞了几千年……一个新的哲学文明产生不了,你说我不唯心也不唯物,我是唯识!好,我听你的,你来讲!非常需要。可是你看今天世界上,欧洲美国有一个敢讲不?站不出来啊!而人家非常需要。尤其在今天心理学的发展上急需要。今天心理学的进步,几乎同原子能的发展同样进步得快。你看现在心理学用到治病的方面去,已经用到政治方面的领导指挥。心理学用到这些范围去,已经领导了工商业打入到它的中心去了。但是心理学依我们看起来并不高明,不及唯识的周详。可是你唯识学拿不出来,没有人讲得出来,还在老套的那个外衣里头转来转去,它无比的知识学问之财富而埋藏在最古老的草堆里头。要特别的注意,我现在要求大家的,你们认为最普通的玄奘法师《八识规矩颂》一定要把它背来。哪,就希望你们背《八识规矩颂》在我们的手边拿着,在这前面这本书——《楞伽大义今释》之后,《八识规矩颂》在序页之后,这个希望年轻同学要背呵。其他居士们男居士女居士,善男子善女人,诸位肯用功更好,我更希望的了。离…心…意…识……参…在我们这里,不管是高年班的同学与硕研同学千万注意,不是为我读书哦,每一个。我们是在讲八识,现在要解释啊!奇怪啊!世界上有唯心、唯物的哲学,只有佛家来个唯识,而且更奇怪,佛经上提出三个字,你看禅宗祖师经常讲,教你参话头:离心、意、识,参!这个要了命对不对?你们虽然没有去过禅堂听祖师们说法,常常老前辈们说:离心,意,识参!这个不是活见鬼吗?呵我要心意识离得开了我还参个什么呢?!那就不要参了是吧!他还要你参。这就是禅宗的教育法——离心,意,识。不过你要注意阿,你们看禅宗语录把五个字连起来:离,心——意——识——参!你瞧不是一句,祖师禅师在禅堂的说法那个威风大,把眼睛一瞪,比那个古代大元帅大都督带部下要出兵的那个境况还要严。谁都不敢动一下,你要是犯了就立刻处死那样大的威风,他叫你们:离心,意,识——好久不出声,然后来一字——参!走了。他自己下座走了,是这样念的。所以,语录是难读啊,哪像你们现在拿到语录本读:离心意识参。那等于南无阿弥陀,这有什么关系啊。他们当时在那里说法的时候:不准动妄想,离心,意,识——不准动——然后来个参!自己走了。你去参去,是这么个东西。于是,有一个人,夹在我们中间,很调皮修禅,嗯老师千万不要讲这个话,你说离心意识参,我站起来就走,我离心意识了还需要参个什么!那就罢参了,我不要参了!就是因为心意识离不开,所以受你的骗,只好在这里参。我心意识离开了一切大解脱还在这里参个什么?叫作罢参,不参了,这就是大彻大悟了嘛,心意识都离开了,立地成佛。那还参?参个什么?你来搀我差不多,搀我慢慢走路了,我也做老太爷了,还使那个参?烧焦的尸体会流血所以啊,你们注意,现在为什么讲这事?好!那么接着问题来了。心、意、识,怎么讲这三个部分?现在我们晓得心,佛法讲一切唯心,什么是心?不是心脏也不是脑神经,不是脑筋更不是我们的思想。我们现在这个人,把他分开两部分:一个知觉;一个感觉。比如,昨天一个朋友来讲,讲现场的话,这次远东航空公司失事。嘿,他说这次真惨!害惨了!我说我也晓得你嘛,一个朋友,他的最好朋友,就是讲出大概你们大家都认识——曹开阶,七十多岁海军的老长官,战务局的局长也做过,死了。死了以后啊,大儿子从美国回来,这个朋友也是他的拜兄弟,也是他的老部下,也是海军老同事。这个几十具尸体摆在那里,他说老师啊,这一回我呆三天呐,在那里头转,被憋的啊,他说那个味道熏得难受!那个气味,人烧焦了啊,他说,嘿呀,老师,过去听你讲白骨观没有什么印象,现在才晓得佛阿,真聪明,这么教人们修白骨观,到这里头一看这不都是白骨啊,那人烧焦的味道不能讲,可是老师,你说怎么每个都变成罗汉了?被烧的人的每个手都这样,像那个木雕的罗汉一样。你说什么心理?你们学佛的,这什么道理?这次烧了一百多具尸体都这样。他那真难看!再说人那个肉啊,烤干了,他说你看那纤维都穿出来,就像一迭一迭树叶干,那个纤维一片一片的啊!唉他那个肠子啊黄的液流,哎呀不能看了!这个问题,你看学佛的人,你们讲修道,修唯识,样样是问题,为什么烧了会这样?你再到殡仪馆去看烧了一个人,好好躺在棺材里,这火一烧,烧了以后,坐起来了,大家讲迷信——哦起来打坐了。什么道理?你们诸位同学都是高阶层的,你答是什么道理?我这个话告诉你们,注意哦,将来的时代出去当老师、法师讲佛法,每个问题都得答复得了,不是乱答复,这是学问问题。这学问怎么来呢?就要你心通哦。他们为什么这样慌?为什么殡仪馆烧的坐起来又不是这样?唉什么道理呢?心意识关系。人遇急难的时候,蹦一下吓掉,又听到爆炸,人在急难的时候都想跳出来,都想向上抓,就在刹那间烧死了。人在急难的时候都是那么伸手抓起来,但是很快就死掉,被炸跟火烧了,所以每个人变成罗汉了,是这样的哈,都要抓个东西,那几秒钟。后来,他说,“怪了,老师,这一回出了奇的”,他说认了老半天找不出哪个尸体是他,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也分不开了。结果呢,我们就叫唤:唉!曹大哥啊,我们很辛苦哎,你儿子也回来啦,你显个灵呀!你赶快显个灵啊!显个灵使我们找到你的尸体。哈!他讲了之后,你想烧完了,人都烤焦了,那里有血呢!而且过了三天了,哎!结果他鼻子流血出来了。可鼻子流了血还不算,你看这个鼻子流了点血,哎都烤焦了嘛!而且过了三天,我们就祷告,他儿子也祷告:爸爸你要显个灵啊,我们认不出那个是你啊。没办法每个都翻,那边有人跟他建议说:这个东西没办法,谁都认不得,最好把嘴唇掰开看牙齿来认。唉我这个朋友讲唵,我得天哪,就憋着气,只好去掰牙齿,没办法,这回他说他流血了,正好旁边有人说笑话:说我们还没注意嘞,这会儿看到哎,哎这个流血,怎会出血呢,奇怪,旁边就有人讲笑话也是一起来的:嘿曹局长说我们笨死了,明明显灵给我们看了,是我们这些笨蛋都不认得。右旁边有人说:哎,那个流血的是不是啊?那他儿子又给他祷告:爸爸你再显一次灵给我看,哎,哎,哎,这个又流鼻血了。就这样断定这个一定是!就把衣服拉开看,噢,噢,噢,这个是。因为这件汗衫,是老汗衫啊就这个是,把这件又撕开,然后又看到名片烧焦了,还有影像,他说那就怪了,还真有这个事,真有灵啊!跟我讲了很多。现在我们讲唯识,这问题就来了。我现在问你:那个现象是唯识所变,还是唯心所造还是唯物所生?这就是问题是个话头。而且这个人在空中失事烧了,炸了,掉下来三天了。当然烤都烤干了,那里来的血?!结果还有血挤出来。这许多问题,这几个人的头脑都是不相信的,找不到最后只好祈祷很诚恳地求,求了以后有这样的事。这些问题在唯识学里头,在《瑜伽师地论》里都很详细告诉你。涉及人生来死去,生命的来源,生死的关系都讲得很清楚。所以你们诸位想想看,这个作用属于心意识那一种关系?不是心脏的关系,己经烧掉了,死掉了,更不是脑神经关系。那么这个心就包括心物一元,普通所谓讲灵魂,好了!灵魂。灵魂是属心啊?还是意?还是识?这就问题来了。分别是识不分别是智那么讲识。什么是识?认识的识,在古文里边注解,只有一句话:他分别的是识——分别心,有思想。不分别的是智,智慧的智——般若。我们用妄想分别这个就是识,唯识的识。不起妄想分别那个是智——般若,得道的智慧。但是这是明朝憨山大师讲的话,分别就是识,不分别是智。憨山大师讲这个话,学理上,在唯识的范围你们注意哦,他讲的话叫什么?叫观待道理,观——观想的观,分别是识,不分别是智,对待的待——道理。这是证成道理,证果的证,成功的成。唯识要注意哦!唯识有些学问啊,属理论上逻辑的,哲学的。换句话说直观——观待,这要看清楚分辨清楚,一点不能含糊的。有一点含糊,你所证果证的道不对。但是有些人可以证果了,观待道理不清楚,证的果位低,他不能证得大乘菩萨,只证小果位,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二不知其三。所以憨山大师讲“分别是识,不分别是智”我们可以说,这两句话,在唯识学里常常被应用,认为是了不起的名言。不然!不一定是了不起的名言,这只能属观待道理的说法。证成道理的说法,并不太承认这两句话的说法。一切唯心造好了,我们晓得《华严经》也经常提到心识的问题,比如我们常常念的……(“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切诸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四句话是《华严经》……如果现代人不了解心意识的心,请问你们面前没有一杯茶,你们现在眼睛闭起打坐想一杯茶泡的好好的放在前面,想想看,想的出来吗?想不出来,就不是一切唯心造。你造不出来嘛。你心想发财,偏偏蚀本;心想飞起来,偏偏爬不动;心想病好了,偏偏加重。怎么一切唯心造?那么说佛法的哲学是骗人的了?可是佛是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会骗人的。那么一切唯心造,这个心是什么心?这要搞清除了,对不对?这个是实证问题啊。等于我当年年轻的时候,跟金陵大学一个心理系主任,叫李清源老一辈都知道,我们两个谈,谈的时候,他就谈,你说他反对佛学不?他拼命在研究唯识正在开始,后来他就证成道理他说没办法求证啊。他说我们现在讲,当然他是老牌的美国留学生,他对我们谈话,在金陵大学里面,他就把桌子檫净,一面讲啊,好像很实际,书啊什么都拿开了,桌面清得光光的“唉!请你们是修禅的,你跟我坐在旁边打坐,想一个金的鸡,黄金的鸡,这个鸡子哇生个金蛋,一天给我生一个在桌子上。我桌子是空的,你这无中“真空生妙有”,你给我一切唯心造,造一个出来。大家都没法子,好嘛,科学就是这样求证啊。嘿,“一切唯心造”,造一个出来嘛。你说哎呀我这样想一个事情,这样想很伤心,想得哭出眼泪,你说这也是“一切唯心造”。他说那是普通心理学作用啊,何必要你这个佛法呢。唉,你说我痛的时候念一句阿弥陀佛,开刀的时候不痛了,念佛念的专心忘记了,他说那是精神统一了,忘记了世间的感受。心理学很容易解答嘛。他说何必要你这个佛法呢。那么我们当年学佛法是碰到这些都是答案上的问题,不是说信就好,怎么个信啊。你信,你这个门关着什么东西,打开给我看看好不好?我不进去,让我看到门缝了,我知道有东西我就信啊。你不能乱讲啊,佛法是讲求证的。假设求证不到,那跟普通看小说一样,武侠小说一样:一道白光嗬就飞到那个山头去了,他的头就掉下来。那我都可以想,那有什么用啊。所以这个心,是什么心?嗄,刚才也提了,说这个朋友找尸体的事,就是心意识的大问题啊。哎,那么你可以解答,他有个大问题。他死了刚过三天,尤其是这个横死的,他中阴身没有离开,在中阴身就具备了五通,尤其他儿子朋友在旁边,就这个真诚的,借这个心物的力量,他就可以发挥作用。如果他平常修养高一点,岂止尸体上可以流血,尸体上还可以起别的花样。这中阴的道理。心、意的范围那么这个问题啊,将来唯识学里头都有的,现在我们要回过头来,这个心物,是个什么心?第一我们晓得,现在我们思想的,所讲的心脏的,脑筋在想,脑力在想,只属于感觉,统统是属于意识的状态。这不是心,这是意识作用。第六意识作用,乃至我们身体内外,这个两手一举,身体,人体学上科学说周围有个光圈,这个时候所达电感光圈范围,包括脑子的思想,心理的感觉知觉,统统是属意识的范围,第六意识范围。所谓现在心理学讲的下意识,不是第八阿赖耶识,是第六意识。你们要特别注意呃,不要把心理学讲的下意识,当作佛法的第八阿赖耶识,那你是错到外婆家里去了,大错特错。我看有许多新的佛学文章就这么写。那真是哎呀,恐怕三副牙齿都笑掉了,这是完全不对的。这是意识范围。所谓心的范围呢?第八阿赖耶识范围,这范围就包括三界宇宙心物一元形而上一体的,最难研究的第八阿赖耶识了。但是我们这次研究,希望大家能好好的深入。打坐学佛想做功夫的,你们想念佛往生净土的,这个理通了以后,必定往生。心海意波识浪花这个心、意、识,识是什么呢?没办法比了。只能作个什么东西比呢。第八阿赖耶识当作是大海。大海你们看到过没有?明光法师你看到过大海没有?没有。我都没看过,我年纪比你大。那学唯识学在这里——因明,我们是看到海面这个水,海是个抽象的名词,由许多咸水累集起来就是海,海是个名称。只是个名,这名是代表这么一个相——一个现象。实际上我们船走在上面,浮在水皮上在走,这船在海面上走,在因明的观念是错了,在文学观念是可以,对不对?你懂了吧?(师问下边的同学:你们学科学的,应该懂了,对吧?)所以你说真的用逻辑因明来讲你看过海面没有?谁都没看过海面。唉,看过那么大一个地方,由水堆积起来,说我们人类假定个名词叫海,是这么个现象,是个名相而已。对海我们了解了这个名相。这个海,我们看到海上有浪,对不对?看到浪上面有浪花有水泡,对不对?这个都有呃。你看到海动过没有?这话你不敢答了唉,嘿,我可代替你答,因为你没有研究过海洋学。海水深部根本没有动,只是上面的表层波浪在动。海水深处也没有涨落,看到了对不对?上面波浪在动,假设把这个波浪当“意”,思想就是那个波浪的“意”。那么还有波浪上面的小浪花那个东西就叫做“识”。这个叫做比方,在因明里叫中意喻,这是喻的作用——我现在这个说法。学因明逻辑学这是个比喻。因为没有办法把这个话说明,只好拿比喻来说明这样就叫做“识”。心意识所谓“唯心所造,唯识所生”啊。这个是识。但是,我们晓得,唯心可以造成这个物质境界,正所谓“境风吹识浪”,怎么会造成这个境界,怎么会造成物质。我们今天科学对我们很多帮忙。你看一个海水的浪花,天然构成的,有一种石头,你们看过没有?海边的人都看到过。海水上面,海上是浪,第一重,这个我们比喻它是“意”;浪的上面有浪花,还有细的浪花,(这个比喻为“识”。)
“境风吹识浪”,能够成就一切东西。所以我们的业力,构成生命的根源,生死的构成,把心意识这个道理非要彻底研究通不可。合三离二观尘世比如我刚才叫这位同学出来讲,成唯识论的“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七八好相邻。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这样我们就要作实验。怎么叫合三离二?我们的眼睛看东西,照唯识来讲要五个因缘才能看东西,缺一不可。有眼睛,有眼神经,有眼识,再加光、上空间,要有距离——空间嘛。这样才能看到有个空。这个空是有相的虚空——空间。如果这样(师做动作)没得空间,眼睛就看不见。所以眼睛(看东西)要空。耳朵只要八个因缘,因为它不需要光,但是耳朵要空间。那,把耳朵蒙起来人能听到“唝,唝,唝”。那么哪三样要合拢来才能起唯识作用?呼吸,鼻子,鼻识要呼吸,进来给鼻子来碰到、合拢来。鼻子需要合拢来,它不需要光,不需要空间,所以这个鼻子只要七个因缘。嘴巴要吃东西知道味道,也只要七个因缘。身体的感觉(也只要七个因缘),因为它不需要光,不需要空间,有了空间反是没有感觉了,必须要挨拢来才有感觉。身体譬如说,我们陈教授坐在这里,陈教授我说我揪你一下,因为我们两个有距离有空间他不会感觉。必须要揪到身上才晓得感觉。所谓“离二”,眼睛跟耳朵必须有空间。鼻识、舌识(嘴巴)、身识要“合三”——这三样要合拢来。“合三离二观尘世”。你看世上的人们只晓得我会想我有感觉,愚者,他不懂。“愚者难分识与根。”唯识这个识在哪里?难道那是我们感觉作用吗?既不是神经又不是细胞又不是什么,这个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我们感觉神经反应、细胞反应?这是根源。这是六根六体上的根,不是识。识,它起作用靠什么?是靠神经啊、靠细胞啊、靠生理机能,靠那个后面有个东西,叫做“净色根”。像是洪医师,我们大医师在这里给你们上医学的课,我从扩音器听到洪医师跟你们论辩,再三告诉你“净色根”是什么东西,这个“净色根”。“五识同依净色根”。“净色根”,说它是神经的细胞也不是了。这微妙的很呐!“五识”靠这个起作用。等讲到这里再讨论。那么今天我们没有进入正题哦。挑起时代文化思想的责任首先跟大家讲,我们这一次动机,为什么要研究唯识和中观?中观又是一个问题。求证的,修证的功夫。唯识是唯识,中观是中观。发掘唯识法相的学问是世亲菩萨、无着菩萨、弥勒菩萨这个系统。中观般若是龙树菩萨这个系统。这两个综合起来才好修持、修证。因讲了这个序论,为什么这次要研究这个。然后对于现代人类文化衰落,等于现在人,文化、整个的文化是个空白。我们怎么样对时代文化思想挑起一个良心上的责任,如何自己来求证这个东西,尤其对佛法的正知正见。第三我们才顺便讨论到研究的方法要把《楞伽经》还有这两天我找我们管出版的这些人赶印,赶快来印这个《成唯识论》单行本的原文。大概下个礼拜可以印出来。我们这次大概方向是走这个路线。下面呢请诸位把玄奘法师的《八识规矩颂》背来。前五识,把它注释,这三首偈子,每一个识都是三首偈子。前面两句偈子是讲识的作用。后面一首是讲怎么样修证到证道的境界。比如我们前面前五识的颂三,翻到第二页。前五识就是我们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这首偈子就是玄奘法师作:“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请你们注意,我们都在这里打坐。为什么身体没办法忘掉,丢不开?是受这个肉体的限制。肉体的作用,前五识——眼耳鼻舌身,整个的身体,前五识。你要能够修持到变相,色身都转变了,整个肉体经修持变空了——“唯后得”,要得到后得智的时候,菩萨到八地以上才能转。“果中犹自不诠真”,果位上的罗汉没有办法把身体变得了。但是这个身体不是另外的一个物质哦,心物是一元的。可见果位上的罗汉转了内在的意识心,而色身实际没有转啊。还是没有转过整个的身心,是“果中犹自不诠真”啊,他对真如道理还不知道。如果大菩萨的境界,初地菩萨到十地菩萨立刻把肉身就转了,前五识,“圆明初发成无漏”,证得无漏果。三类分身,然后这个肉体可以千百亿化身出去度众生。“三类分身息苦轮”,可以化身在地狱、化身变畜生、化身变恶鬼。然后才能够度一切众生。“三类分身息苦轮”。每第三段偈子都是讲那个识证果的境界,都告诉你了。只是我们大家一般讲唯识啊,因为谁讲唯识不敢讲给后面作解释啊。韩老师讲不要说没修证,就连修定打坐都不会,打坐两腿翘起来还可以顶住下巴,他还敢讲“果中犹自不诠真”啊!?
所以唯识法相是求证的,不是空洞地讲理论,是佛法的中心。我们今天就到这。重要的颂论我想诸位要讨论,先作报告,不过后来经过再三的考虑研究,我们这次要想把唯识学得,这个颂论对大家研究的熟悉、熟练的程度,好像还有困难。因此,我想放到中间或者放到后面我们来做讨论。现在发现我们同学们,甚至外来诸位居士们关于唯识的《八识规矩颂》还不清楚,还不深入啊。成为我们这次学习《成唯识论》的困难,增加了很多。所以我们现在只好牺牲一两次的时间,把这个《八识规矩颂》摘要简单地讲一段。至于这里住院的同学们,在这次《八识规矩颂》讲完了,希望学得非常仔细哦。不但将来这个口试随时能够答得出来,笔试都能背得出来,不是为了学问,是为了自己修证的有极需用的道理。总之关于唯识方面,有两个观念要认清楚哦。佛学里头确实有唯识这一门学问,就是佛过世以后八九百年之间,等于我们中国历史的东晋时代,两晋这个时间,整个的完成与昌明。再加上几百年的修习研究,一千多年,就是中国唐代的初期,初唐,唐太宗唐高宗这个时代。经过玄奘法师细心的翻译,把它构成为唯识宗的一个大系。这个也是整个的佛法显教密宗甚至说各宗各派,甚至包括世间法,必须要知道的学问。尤其是现在,整个文化没落了,甚至于说,中外各个宗教哲学都在破产的状况中。几乎人统统被唯物思想——尽管不懂唯物的思想,因为科学的发展,工商业、科技的发达,人自然迷惑在唯物的环境中。少数各方面讲精神玄学的,乃至精神科学的如何脱离物质世界,而能够找到人的生命的本来的,都在摸索,但非常混乱。所以不管在那一方面,对唯识的了解都非常的重要。认真研究瑜伽十七地唯识里就有两个道理:我们晓得要研究唯识,第一个就要研究一部主要的论着,所谓《瑜伽师地论》。这部书在佛学里头、佛经《论》部是很重要的。所以这个课程,一般讲修持的同学,我希望都不要放过了。《瑜伽师地论》之中分十七地。瑜伽就是现在一般讲巴利文的后代的梵文翻译,在英文里叫yoga。所以经常说一般人以为学这个动作,打坐啊、练身体这个就是yoga。Yoga的意思、瑜伽(qié)的意思,那个是身yoga,作这些动作啊、打坐各种姿势啊,这叫做身yoga。还有念咒语是声yoga,修声音的瑜珈。印度本身的心瑜珈——心yoga没有了,所谓心的瑜珈——真正的瑜珈,都到中国来了,就在佛学里头,这部《瑜伽师地论》。讲到这个说明,我们要注意的,瑜珈我们为什么翻译成“yoga”?在古代的梵文里头,一般人修持,拿中国话来讲:修道的人。这个道不一定讲道家的道、佛家的道或者哪一家的道不管,这个道是个代名词。在印度来讲一般出世讲修持的人,都叫做修yoga,瑜珈(jiā)。拢总叫修道,就是瑜珈。那么真正一个人,专门修道有功夫的,这叫“瑜伽(qié)师”,不叫yoga,叫瑜伽师。“师”是中文翻译它的意思,那就不叫瑜珈了,叫“瑜伽”。所以中国的佛经里头有“瑜珈(jiā)”、“瑜伽(qié)”两种念法。换句话说,“瑜珈(jiā)”就是yoga了。这是一个修道的统称、总称。一个是修持,有所成就的,那叫瑜伽。所以瑜伽师,就是说在修持有所成就的人。由一个普通人修持而到成佛,尤其佛法,他把整个的佛法,由人到天;由人天之际,到达如何证小乘罗汉的譬如声闻缘觉的果位,乃至大乘菩萨道的果位,如何成佛,他的着作里头分成了十七章的范围,所以叫作“瑜伽师地”,一地一地,就是一层一层,一个层次;这个“地”代表层次,所以是《瑜伽师地论》,一共有十七地。那么假使你学佛的观念不要搞错了。大乘菩萨分十地,为什么《瑜伽师地论》分十七地?不是的。他这一部的着作里头就是分十七个步骤,说明了由一个人如何到达修持成佛,要成就这个阶段分十七地。那么,唯识宗——《瑜伽师地论》他的一部基本的大论。把印度的佛学,从释伽牟尼佛起显教密宗各个教派修法的大原理以及方法统统拢括在内了。所以今天要研究佛学必须要研究这部书。他是真正的佛学大纲,也就是真正的佛学概论。所有的唯识道理是《瑜伽师地论》的前面“五地”,最重要的说明是唯识。前面“五地”分哪“五地”呢?前面第一地第一章,就是“五识心相应地”。就是人的五官,五官这个作用(五识心)相应地。“相应”就是“瑜珈”。怎么样是相应、互相感通感应,这个是一地。第二是意地,意识地,在《瑜伽师地论》包括的最多了。我们特别注意这一句话,就是意,我们能思想后面还有啊。我们能够思想的意就包含了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就是第六意识地这个唯识所形成的,唯心唯识。那么后面三个地,“有寻有伺地”,“无寻有伺地”,“无寻无伺地”。这“寻伺”的道理,这两个字古代的翻译(这个我们先报了,免得他等着写黑板)……还有“有余依地”、“无余依地”,就是说证得涅槃的,如何“有余依”“无余依”。这样合起来,这几地,它唯识讨论的,这五种最重要。至于说中间,所讲到“三摩呬多地”,如何真正得定;“非三摩呬多地”,一般人打坐走错了的,不是圣境,他以为是定。也有叙述,分析得很精详。“有心地”,怎么叫有心?“无心地”,禅宗经常说证到无心,怎么样是无心?所以涅槃,“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的道理在哪里?那么《瑜伽师地论》一共十七地的一百卷,好像古今以来研究唯识,很少有人把一百卷的《瑜伽师地论》——不要说研究到滚瓜烂熟,把他好好看完的人就很少,几乎看得你会不懂了。第一文字的关系,文字的翻译特殊;第二太科学化了,逻辑的层次太严密了。尤其我们中国人的头脑不大喜欢搞逻辑,大致上是酱油跟醋俩差不多。所谓指头一举就开悟了,这个中国民族很欢迎;究竟悟了没有悟了不知道,反正当成悟了——“啊,这个很好!”所以那么分析的精详是不大欢迎的。不大欢迎的原因,第一,就是说这个民族缺乏逻辑科学的头脑,也就是刘教授前天也讲得缺乏,我们大家惯性,并不是我们没有。没有经过这个教育严格的训练,数学的头脑、科学头脑太缺乏。第二呢,我们的天生有一点马虎,所以很少有人研究完。但是你们要注意,真正讲修持,尤其对现在这个时代、未来的时代,《瑜伽师地论》是更重要。这个《瑜伽师地论》十七地一百卷,同华严经一样的多,比华严经还多,华严经只有八十卷。《华严经》的翻译有两种,一种叫六十卷的华严,先期的翻译;后期翻译完备的叫八十卷的华严。可是《瑜伽师地论》是一百卷,讲卷数,本书更多。观待道理与证成道理相配合那么《瑜伽师地论》这一部书道理、重点在哪里?讲修持。“修持”名词在唯识学叫做“证成道理”,我们上一次提到过。不过这些名词希望大家再记得,“证成道理”,(证明的“证”,成功的“成”)修证完成,这个道理——怎么样修道,能够证到这个道。不是观待道理,也连带着观待的道理。这都是唯识学的名词。什么叫观待道理?观,就是观察;待,就是相对的。换句话,证成道理是功夫,观待道理是思想。所以讲唯识学有些是观待道理,在逻辑上分别得非常清楚。但是照修持做起功夫来,这个观待道理配合这个证成道理,事跟理两个真合起来,这是非常难的,非常非常难!因此我们一般后世以来,研究唯识学多半落在讲观待道理上。所以能够把唯识学配合或者是念佛或者是学密宗、学禅、学什么,观待同证成道理配合起来的,几乎很少。譬如我们晓得有两个东西,一个是学禅。禅,都晓得基本上达摩祖师吩咐的是依《楞伽经》为印心根本。《楞伽经》就是唯识宗的主要一部经,也是禅宗的主要一部经。换句话,各宗各派都离不开的这一部经。那么,它重要的是在证成道理,修证完成。那么,同时密宗呢,学密宗的人对于《瑜伽师地论》、《楞伽》、《华严》等等都非要彻底了解不可,不然密宗学起来很危险,多半学成外道,学成魔道。学成外道是很客气的,走入魔道是很容易。一定要先弄清《八识规矩颂》为这些道理,所以我们把玄奘法师的《八识规矩颂》一定先弄清楚,这是初步的,等于说学唯识学,它是小学一年级的课。玄奘法师因为唯识学,讲唯识有那么的困难,所以他翻译了这些以后,以自己的心得、了解,再把唯识的大纲的纲要,简要——不是详细的——简单的要领,归纳又归纳,所以他作了这个《八识规矩颂》。我们想,《八识规矩颂》大家现在手边都有,就是这个《楞伽大义今释》上面有的。《八识规矩颂》有个《贯珠解》,这是几十年前一位研究唯识的居士范古农,稍加简单明了地注解,他这个注得比较更简单更要好。诸位假使没有书的,在座有书的可以跟他换一个位置,帮忙一下,没有书的找有书的旁边去坐一下。那么玄奘法师的《八识规矩颂》,他把八个识分成四个部分,前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四个部分。每一个部分给它作三首偈子,分三部分。那么我们晓得,第一要了解玄奘法师为什么把八识分成四个部分来作偈子呢?这个就是学唯识首先要了解的。唯识学认为一个人、普通的人成佛,普通的人、凡夫的心,结果成佛;不像别的宗派说,把人——譬如说我们普通人都听到禅宗是空的,或者说学佛是空的,空了就成佛,这个观念很错误的。空了就成佛啊?是什么人的见解?是我们一般人自己下的注解,不是佛说的注解。佛经上很少找到说“空了就是佛”,没有这个话。这是一般人自己对佛学错误的见解相传。况且你还空不了,没有修空了的。空不是断灭和无记那么怎么样能够空?这个空这个问题,依逻辑来讲,什么叫做空?空有很多种啊。譬如说这个虚空也是空的。譬如像我们现在拿唯物的思想来讲,一个东西没有了就是没有了,没有了就是空的;人死了,死了就死了,死了就没有这个人。那么这种这样叫做空吗?这个空在佛学叫做“断见”,断掉了,这个东西没有就没有了。所以空有很多种。拿般若经来讲,空,一直连下来有十八个空。你说“空了就是佛”,是哪一个空啊?拿我们来讲,空间也是个空。理性观念上对于这个东西没有了也是个空。没有了是绝对否定了;没有这东西就是没有了。那么拿我们意识境界闭起眼睛来,觉得脑子不大思想,清清净净地、迷迷糊糊地,那个自己认为也是空——这是你意识境界,是你第六意识的现状,并不能算是空。你如果认为这是空,你大错而特错!如果这样认为是空,打坐下去呢,越来脑子越白痴了,会糊涂了,将来什么东西也不会想了。所以依佛经(讲)的果报,坐起来迷迷糊糊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什么感受,坐在那里以为自己是空,坐久了,他生来世是变猪,变成头脑没有思想的东西。不要说他生来世,假使一个人在昏昏噩噩以为我自己这样空——住久了,三年以后,你文字都不会写了,什么都想不起来了,思想非常迟钝。这不是空。这是意识停留一个无记位,丧失了记忆力。你意识可以把自己丧失,造成丧失记忆力。所以偷懒的人、不肯用脑筋的人,往往智慧出不来。这个脑筋是越用越出来,它不用了以后,它慢慢就变成什么智慧也没有,一天就是这样,懒洋洋的,就会到这个程度。所以人到了自己整天脑子灵光出不来,慧力出不来,可以说前生你走这一类的顽空境界走惯了,所以脑子会笨,思想会笨。我讲脑子是借用的名词。所以佛法不承认这些乱讲的。“非空非有,即空即有”,所以后来又批驳。转八识成四智所以唯识告诉你成佛是“转识成智”,只有这一转。是一个东西,把你转过来就成佛。凡夫也是人,佛、圣人也是人,转凡夫成圣人,只是这一转。所以转识成智,八识转成四智,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在凡夫是识,在圣人得道叫做智,智就是般若,成所作智——前五识。第六识意识转了,转成“妙观察智”。第七识我执的这个作用,转成“平等性智”。第八阿赖耶识转成“大圆镜智”。这叫“四智”,转八识为四智,这是凡夫成佛。转识成智,这是唯识的道理。所以成佛的了,不是功夫的了,是智慧的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的成就。智慧成就是转八识为四智,转识成智。所以玄奘法师以八识分成四智的四部分,每一部分写三首偈子,他所以写了《八识规矩颂》。颂就是佛教文学,非诗非词,又像诗、又像词,是印度的文学的韵文与中国文学诗词的韵文的参合拢来一种变体,所以在佛经里经常有颂、偈,这是印度文学、佛经文学与中国诗词文学参合的变体的一种作品。那么八识转四智呢,我们晓得,顺便也提到禅宗里头,说六祖到底是开悟的人,六祖就讲过,转八识为四智,转其名而不转其实。还是这个东西,转了,转其“名”,这个理上转了、名词上转了、现象上转了,这个实际本质的还是这个东西——转其名而不转其实。是这个道理。三量那么,现在我们大概介绍一下,先把这个《八识规矩颂》了解一下。第一首,第一个颂:“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嗔痴。”所以有些同学我要你们背啊,你觉得很痛苦,背是很痛苦,不要说是你,我认为背书的记忆力比你们都高明,当年我要背这个的时候也很花时间。因为它不是诗词,很拗口。但是一个方法,你必须要把它背来。这个背呢,不像诗词的背法,好的文章情感上背很容易就背来了。这个东西是理性上背,要分析地背,你就背来了。所以往往看到是四言八句,你也总想读诗一样的“月落乌啼霜满天啊……”用感情去背,绝对背不来。现在我们提到前五识这个偈子,看下面注解——“性境现量通三性”。我们先讲这几个名词,我们先拿现量这个名词来讲,这个名词必须要讲一道,因为有许多新进的同学,好像又听过又没有听过,一看,听这个课很吃力的,所以……唯识学有三量,这个“量”有三量,这个名词必须要记得:现量、比量、非量,这三个量要记得。实际上还有个名称,在三量以外还有个“圣教量”。我们晓得,这个现量,“量”是什么东西?首先要搞清楚,量是一个逻辑上的观念。勉强拿现在观念来讲就是“范围”,也可以说它内涵的意思,拿逻辑来比方,量是这么一个意思。第六意识的现量[录音中断]……这个是眼睛当时的现量。等于一个照相机对好了一个镜像的镜头,这个是现量,照相机就呈现出来,这个叫现量、现量境。呈现出来。好了,我们晓得现量是这样。那么现量在唯识学上的名词,用处最多是意识方面的比方。意识方面这个三量比方用处比较多。因为说我们这个意识的现量,意识就是我们譬如讲打坐吧,我们拿证成道理来讲,作功夫求证,一个人打坐坐起来,六根一摆,身体腿一盘,手一收,这个时候;也不要念佛、也不要修气功、也不要念咒,什么都没有,这一刹那一摆的时候,心里头什么都不去分别,这一刹那之间,就是六根的现量摆在这里。里头没有思想,可是都知道,这是意识清净的现量,意识境上的现量。所以像我们参禅的,或者修密宗的,或者是修净土的,譬如净土宗经常讲一句话:念佛念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句话念到阿弥陀佛都没有了,念不起来了,想不起来了;不是想不起来,没有阿弥陀佛这一念了。可是你说我睡着了?——不是睡着,很清醒。那么心里有别的杂乱思想没有呢?——没有;杂乱思想都没有,阿弥陀佛也没有了,他这个时候就是意识的现量。那么这种现量的境界,参禅的,修密宗的,乃至于说念佛,经常会呈现。实际上有时候人,普通一个人乃至一个写文章的文人,一个艺术家也经常碰到这个境界。一个文人,思考一个问题,想写文章,写写写……有时候下笔啊,笔拿着,呆住了,好像怎么没有思想了?可是说,前面一个人过来知不知道?——知道啊!街上有车子听见了?——听见啊!什么都知道。知道以后,可是呢,一下好像停顿了,也可以说这个时候是很轻灵,心境很空灵。这个情况是意识的现量。所以一般学佛的人,乃至一般哲学家、心理学,把这个第六意识的现量到达了这里,加上自己意识的比量,比量就是比较性的,“哦!哎哟!这个就是道!”这个是比量。怎么比量?比量都是你那个原有的知识比较性地、相对地来下注解。所以世界一切的学问、一切的理解都属于比量,没得现量。到现量来的时候没有比量。勉强拿逻辑来讲,这个心理是绝对的,不是相对的。那么现量的境界,就是第六意识这个现量境界,就是我们普通讲,六根大定,六根清净,不过是现量而已;“一念不生全体现”,意识的现量而已。乃至密宗所讲的,像西藏的密宗最高的无上瑜珈的大手印,这么一拍之下,万念皆空,认为这个大手印是道——实际上还是第六意识现量而已,没有什么。第六意识的比量不过有许多人因为在这个地方悟到,认为就是悟了。这个时候的悟了,大家没有智慧的比方,他就错了。这个是现量中间你起了一个比量的念头了——“嗯!这一下是空的,这个就是道,这个是本来面目。”实际上,这个是比量的作用。所以现量在第六意识上用的最多。我们第六意识,平常我们所有的思想,任何的学问(都是属于比量。)[录音中断]……比量就是分别意识了,就是意识在分别。那么这个意识的分别,习惯性地,譬如我们一个学哲学的人,经常他讲话、他的动作,乃至于作人,我经常,因为我们也教哲学,经常我都笑那些哲学系的同学,你看那个一身的细胞都变成哲学了,那个样子都是哲学味,神里神经兮兮的样子。他那个比量的意识已经形成一个意识的形态了。就是说每一个思想,他构成一个习惯了,所以我们现在心理学一般的翻译,叫“意识形态”。这个习惯性的意识,这个比量的作用,已经变成了一个固定的形态了。这是凡夫境界的心理,都属于比量。实际上,我们这个现量,第六意识,那么,我们加上——唯识都讲到这里,我们现在讲的唯识(是)我的唯识了,就是告诉大家,经典上所有,包括哪一个经啊……太麻烦了,简单明了告诉大家。一般人讲唯识都在观待道理上说到这样已经很了不起了,况且还难到达。如果拿证成道理来讲,你这个现量也就是比量,这个意识的现量是比量。这个道理。所以你们这个,在我们住院的同学听唯识,要非常非常注意了啊!如果真好好地听,大概你们这个课程下来,你们的思想智慧要开了。不用心是没有办法的,这种地方处处(要用心)。所以要给你们开逻辑的课,就是训练这个思想的观待的这个头脑习惯。刚才因为我讲到这里,我说严格地讲起,意识的现量也属于比量,有一位同学坐在后面在点头,因为他已经领悟到了。那个当时一念清静,你只要晓得这一念清静,认为这就“是的”,这个“是的”这一念已经落于比量了。是的、非的,对待的道理出来了。(这是现量和比量的道理。)接着这个三量的讲解。至于“非量”呢?“非量”有几个解释了。我们普通的人,一般不管你学问多好,乃至于说拿唯识的道理,一般哲学家没有悟道、证道以前,你哲学家、逻辑学家、不管你什么高明,统统在比量的境界,没有得道。意识的现量都没有拿到。比如我们举一个例子,西方有名的哲学家笛卡儿讲了一句话:“我思即我存”(我思故我在)——因为我有思想,所以我存在。这句话拿唯识道理(讲),他在比量上玩,意识的现量都没有看到。意识现量看到的时候,意识现量那个时候不起分别,无所谓我思了。所以有我在思想,这个思想——这个是意识作用,这个意识是比量境界,不是现量。第六意识的非量那么至于这个乱七八糟的思想,乃至于说一般有精神病的、神经病的那一种思想,一个人或者是受情绪影响,思想想歪了的,一个人想到无缘无故情绪、生理情绪变化影响,受它的牵起走,或者是今天非常高兴、非常悲哀,乃至于想自杀,乃至于有时候高兴起来,“几度心狂欲上天,每回渴饮思吞海”,好像海水都煮上酒杯一样喝得下去;“几度心狂欲上天”。这一种境界——非量,非正常的思想。可以说是幻想。幻想的境界所呈现的属于“非量”。我们拿这个三量先作介绍,先来研究意识境界。所以这个三量,我们现在是讲唯识名词介绍,有个范围,啊。这个三量很重要。但是唯识学进一步讲呢?我们现在介绍的,拿第六意识做个目标,说明这个三量的作用。满眼万象皆阿赖耶识之现量可是唯识所告诉我们呢,整个的这个世界,宇宙万有这个世界、物理世界,以至我们的身心,一切摆出来,这是第八阿赖耶识的现量。这问题来了。这个整个的世界,这个宇宙万有,太阳月亮星星,山川人物草木,乃至云怎么样飞、风怎么样吹、水怎么样流,乃至我的身心怎么活着,这一切满眼万象是第八阿赖耶识所呈现的现量境。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先插进来一个问题。所以学唯识宗的批驳什么《楞严经》啊,批驳其他经典。那么其它经典也一样,《楞严经》上佛告诉阿难:“虚空生汝心中”,整个的虚空在你的心里头,“如片云点太清里”。整个的虚空、整个的宇宙、无边的宇宙在你的心体里头、在我们自己心性的本体里头,不过万里虚空当中的一点云那么……。你看他讲我们的心量有多大!——“虚空生汝心中,如片云点太清里”。何况其他的世界、十方世界还依虚空所生呢!整个的十方世界还包含在虚空里头。就是说,这个文章反转来的:整个的譬如地球、星球、月亮、太阳,在这个虚空里头;但是,佛说整个的虚空在你的心性本体里头,不过是万里青天里头一点灰尘而已。就是说我们的心量有如此之大。那么,这样看来《楞严经》所提出来这个要点,唯识所讲的:这个山河大地是第八阿赖耶识的现量,是同一道理。现量境。所以了解了这个现量境,我们晓得了。这是现在我补充出来给大家讨论。本来这个课程,像我们这样上,是要给佛学很有很有基础;不敢说很有很有基础,甚至我们扩大一点,相当有造诣的人可以讨论了。现在也许我这样讲大家有点吃力,大部分的听众希望多多留意,也许以后再听到的这个机会还有没有不知道啊!这个现量,山河大地是第八阿赖耶识整个的呈现的现量。那么好了,我们晓得这个道理,所以不要走小乘人的路线。这个物质并不讨厌啊!修小乘人的路线有两个路线:一个路线是讨厌世间,讨厌物质,要离开外物好像才证得内心的清净,才能得道。实际上都在玩弄意识!对不对?第二点呢,小乘的见解呢,把外物——外面的世界,同精神的“心”分成两个世界,等于柏拉图的西方哲学家的分类法——精神世界、物理世界,分成两个世界。实际上非也!就是说,整个的三千大千世界,心与物这两方面,都是第八阿赖耶识的现量。就是等于我们现在所讲心物一元是一体。既然了解了一体,小乘的修法,是空外界、空掉身、抛掉四大,而证得清净的这一面,认为是究竟涅槃——错了!所以是外道。我们翻开第八阿赖耶识的颂,结束的偈子:“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受薰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这些将来都会讲到的,现在只引用“受薰持种根身器”这一句来说明这个道理。根——就是前五根,眼、耳、鼻、舌、身。意——意识的思想。身——就是这个肉身、这个身体。身,特别加重提出了这个身。根、身。因为根呢,是生理上的机能,前五根。身呢,把机能包含进来,整个的身子,活的这个身子,乃至死了的这个身子;器,是物理世界。都是阿赖耶识所呈现、所变出来的,这个现量。那么,我们晓得现量是这么一个东西。在一般的唯识讲,大家忘记了,把这个现量范围说得很少,都属于第六意识。那么现在有个问题来了,我们要进一步。所以我经常有个感叹,这一百年来,这个唯识学,乃至说明朝以后,都给他们搞得范围缩小了,一塌糊涂。你要注意哦!非量和比量都是阿赖耶识的现量好了,我们人——凡夫为什么有思想?这个思想都是比量,这个比量也是阿赖耶识的现量。这是我特别提出来告诉你们,这是很严重的问题!假使有过去的唯识学家、前一辈欧阳竟无先生——我们是忘年之交的朋友——在这里,一定是听得胡子会起翘了,呵!他一定要跟我俩论辩。当年我跟马一浮先生也是忘年之交,他是蒋介石先生的舅舅,马一浮先生那个时候他已经胡子头发都……马一浮先生着作上有这样一句话:“‘灵光独耀,迥脱根尘’,那是果位上的事。”我说:马先生啊,你讲过这个话?他看我这样一讲,“哎呀!”他说,“我现在很后悔着作,很想把它烧了!”我就不讲话了。前辈的谈话高明得很。晓得我这样一问,问题来了,他马上警觉到了:“哎呀!过去的着作我很想把它烧了!”因为我要问的:“灵光独耀”不一定是果位上的事;一切凡夫都有“灵光独耀,迥脱根尘”的一面,圣凡不二。正要跟他辩这个问题,你看还没有等我开口提出来、我一字都没提,前辈的机锋好厉害,“哎呀!”他说,“这个这个……哎呀!我是很后悔当年轻易着作,想把这些着作都烧掉!”你看多高明!好,我们先休息。刚才说的,我最后一句告诉大家,我所提出来的,再加一个范围说明。一般讲的唯识,是以观待道理,就是用唯识学的原来的名词——观待道理(刚才黑板上写过的),拿现在讲叫逻辑思想辩别的范围,而说意识的现量、比量、非量这三量的差别。如果进一步,由阿赖耶识的道理讲,即使非量与比量,也都是阿赖耶识的现量。但是要加一个注解了,这个现量,是讲阿赖耶识呈现出来幻有的、幻有存在的这一刹那。这一刹那又要加注解了(所以以唯识的道理处处要用到逻辑),这一刹那,就是万古千秋也只是这一刹那。等于佛经说,你看每一本佛经只有“一时,佛在哪里……”万古千秋,无前后际,只有“一时”。这个道理要了解它。那么刚才刘教授刘老师、刘世纶老师也来谈论过,她一提她当然就懂了。那么后来有同学来问,我说你找刘老师讨论,我刚刚下来想休息一秒钟,你再问我,把我的休息现量打破了!(一笑)所以我不肯用比量,因为刘老师那里你可以去比量一番!后来跟着有一位我们的同学来问,他就问,他说老师啊,那么思想的思维意识,刚才据他所听的意思也是阿赖耶识的比量。我说:“你这个问题也去找刘老师。”他跟刘老师那边听了一下跑来跟我讲,刘老师所讲的同我的意思稍有差别。我说那你先挑出来,这个问题大家都可以讨论碰到;答复一个人也是答复,一千个人一万个人一起答(多好)。这就是佛经的办法。你看佛经上有许多人,你看他的记录,问题他是懂了,他怕别人不懂,(比如像)阿难或者文殊菩萨,他都要提出来再问。不是为他自己问;为别人问。所以问一个问题,学佛的精神:我一个人懂了,希望大家懂。这也是慈悲心。那么,我说你写来,写来一起答。结果他一写出来,我说你已经自己有了答案。他说:“思想思维也是阿赖耶识所呈现的比量,这个意思是否是由于我们的身心物质等等,都由于阿赖耶识所生起的这个道理、这个逻辑而来的?”对不对?好!我说你本身就是答案了,对了!那就不要我来解释了。不过我刚才念他所提的这一道,是这样讲的。但是要注意哦,闻者自负,言者、言语的责任、说话的责任自己负责,这是我说的,这样我要自己负责起来。前五识属于现量不过又说回来,回到一般所讲唯识道理,多半把这个,譬如说现在前五识的这个,前五识说:“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鼻舌身是现量的境界,不属于比量,也不是非量,你注意哦!这是讲,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舌头、身体,这叫前五个识。你注意哦,我再说一道(次)哦,我们的眼识,不是眼睛哦!眼睛是叫做眼根;耳识,不是耳朵,耳朵叫做耳根。佛学名词叫根;我们现在名词,眼睛是视的器官,看东西的器官;耳朵是听的器官,鼻子是呼吸器官,舌头嘴巴是吃的、尝味道的器官,身体是感觉器官。这是简单地说。拿现代观念还要加上,这个感觉的器官,拿现在医学你就要——现在思想懂了,至少到目前为止,这个身体依医学的立场是九大系统:所谓骨骼的系统,这个身;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又有分类,中枢神经系统、自律神经系统,就多了。所以今天研究佛学讲修证,非懂科学不可。当然我也不懂。但是你要非常留意现代科学常识,一定要有。我已经不懂,一看同学们这些基本常识都没有,今天谈修证讲科学,太可怕了!不可能。譬如说细胞是个系统,荷尔蒙又是个系统。比方学医学讲人体的内部,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所以医学分类、科学分得那么严密。哦,这是肠胃科主要医生,他最后专门研究消化系统去;这是一个肺病的专科医生,他先都学过了,最后是专研究到呼吸系统去。那么这许多的学问知识,在佛学唯识学里,都属于“身根”。所以今天你们青年同学要承先启后,弘扬佛法的文化,乃至古今中外的东西,希望比我要高明,我已经很差劲了。因为我还没有时间进去过科学去。我相信我有这个头脑,因为很多学科学的同学乃至到了大问题,他的专业解决不了,结果问我。我有这个经验,问我我说我不懂,我说你把你那一门给我上课讲;讲完了,你的关键在哪里,“这个地方我怎么样试验都进不去”,我说你这样一来……?哦!他进去了。他说老师你怎么知道,我说我也不晓得(一笑)。因为你告诉我,你懂嘛!我是跟你学的啊。这个地方就给你讲证明,一个思想、学识,我们人的生命里头的慧力、智力是无穷的,只要你晓得去应用它。这是附带说到。现在,我们讲到这个三量的道理,刚才提出来这个前五识,眼耳鼻舌身是属于现量境界。眼识现量与刹那空那么我们眼睛为什么——你看,因此告诉你们,像催眠术——现在我讲了就是传给你们法哦!照密宗就叫传法哦!那密宗就不得了了,这样每一个法,不晓得你要磕多少头拿多少钱。我现在都把它作科学道理。所以像密宗有许多修持,现在研究佛学,要想证得这个身心道理,的确的确可以设计物理的机械,帮助人,(使人)容易升华、超脱。譬如密宗、瑜珈(yoga)、后来的催眠术——世界上催眠术是yoga里头脱出来的一支;那么乃至于道家,中国的道家,很多是利用光来修持的方法。譬如人假使对着镜子对着光,眼睛再一定好,一对,自然空了,一刹那之间就空了。但是要明师指导哦,吩咐你一句话,不指导很危险的,也许你人就精神分裂了,也许就走了。这一刹那空了,他是利用什么?这个眼识现量,眼对着——你们大家可以试验哦!把眼闭起,突然张开对着前面,意识不加上分别,也不管它前面是个人也好、什么也好,这一刹那是眼识的现量。等于那个照相机,我们把它一架上,对到那个景象;照相机后面有个人,这个人不按(快门)下来,这照相机永远是对着那个东西。我们的眼根、眼睛是照相机,外面景象就是照相机所相对的现象。那么眼睛看到东西,马上我们晓得,“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好看不好看”,那是第六意识加上的分别。第六意识不加上,眼睛就是这个现量。摆出意识现量破初关所以你说,好,现在告诉你,意识的现量,有许多人,禅宗的参话头、净土宗的念佛、密宗的修咒子啊,又结手印、又摇铃鼓、又观想,意识忙得很啊!修密宗,那意识忙极了的,又念咒子“轰隆轰隆”,又结手印,这个指头弯过来、那个指头弯过去,搞了半天,又要散掉;这是花了供养了,这是茶了给佛了……完了,忙得很,又铃子铃铃铃、咚咚咚,脑子要观想:几个头哦……忙活完了,那个意识累到极点,一下来以后啊,意识疲劳了,就摆出意识现量。意识现量一摆出,哦!呈现了。禅宗也……那么一般人认为这个:“啊!悟了!空了。”实际上我们晓得,许多学禅修道,这里空了以后——所以清朝的雍正皇帝他是学禅的,他就讲,禅宗有三关,所谓破初关是第六意识的打破了。有道理,没有错。一般禅宗所谓破关哪,初步开悟了——参破了——是第六意识现量境界。这还要修,这不算数。所以初关破了没有什么稀奇嘛。气脉打通不是道那么我们现在讲,假如破初关,我过去的经验,随时要你破就破初关了,把你引到那个空的境界很容易。因此你们也懂一个道理了。比如说,我们这个身体上打坐以后,气脉发动,有个观念很重要,你们浙江有两个同学日记上都写出来,很严重的问题,什么任督二脉啊、奇经八脉打通了……你要晓得,任督二脉、奇经八脉通了没有什么稀奇,这不是道啊!换句话,这是身上面身根的现量而已!因为一般人觉得:哎哟!任督二脉、奇经八脉打通了,得了道——不相干啊!你们是中了武侠小说的乱讲(的毒),就是拿武侠小说乱讲,任督二脉、奇经八脉打通了他不死吗?还是要死;他不病吗?还是要病。不过少病、慢一点死。因为他气脉通流了,生理正常。生理上保持慢一点老化,有这个效果。所以气脉通流不过是身根与身识达到某一种现量的境界而已,不加意识破坏。譬如我们每一个人气脉都在通的呀!你们注意哦,每一个人任督二脉都通的哦!在座的人,凡是活人(都是通的),不通他就死了。那么你说我怎么没有一个东西在流动的感觉呢?那因为你的意识用在某一个追求观念非常紧的时候,影响了身识的神经也紧张起来,紧张起来自然感觉到有个东西在转动。这个东西一转动,反转来影响你的意识,“啊!这个东西好!”意识进入了另外一个现量境界上,是诱导性的进步。就是这个道理。不是不对,也是对。但是,你认为任督二脉都通了,或者奇经八脉通了,乃至于密宗讲三脉四轮通了就成功、就得道了——不是的!错了!这个将来给你们讲,讲到那一部分再详细告诉你们。所以,第六意识的现量是这样一个东西。因此,许多,我们看古人,不要说现在没有禅师,古代许多的禅师充其量是第六意识破了的悟,不算究竟。几乎历代的禅师没有几个大成就的。因为教理不通。唯识是非通不可,有这样严重!所以,现量的道理懂了哦。体内发光是受阴境界前五识,你看,玄奘法师在偈颂第一个,性境,前五识属于性境,它属于现量,不属于比量。因为比量、非量是第六意识的境界。前五识是现量。所以你假使一个人修持懂了这个理,不管你……,你坐起来就是傻拉瓜唧坐着都可以,你的意识不起比量、非量,不起分别的作用,你身体坐久了,这个现量自然起变化。但是你要注意哦,身体起变化,刚才譬如提到奇经八脉、任督二脉,乃至身体内部到了某一个气脉、到了某一步功夫,你坐在这里,身体内部是亮的哦,发各种彩色的祥光哦!在普通,你理不通呢,认为得道了!你这一观念错了,就属于外道。虽然不属于魔道,却不是真正的佛法。但是这个功夫呢,外道也好,佛法也好,一样,内部发亮。其实这个是什么境界呢?这是五蕴里头“受阴”境界。“受阴”是什么呢?就是感觉,还是感觉范围。这个感觉的东西哪里来?感觉就是第六意识的分别。懂了吧?这样懂了吧?尤其明光(师呼人名)啊,你特别注意呦!你学科学的哦。所以这个课要很侧重,我希望你特别注意哦!要挑起这种担子来哦!这个都属于这个境界——这是受阴。那么这个五阴同唯识的关系太严重了,将来再说。现在我们暂时把现量的讨论到这里为止。所以说你要整理这个讲稿恐怕很难哦!尚德啊!整理要很逻辑啊!前五识性境乃阿赖耶识所变第二,关于性境。要注意哦,唯识有三境、三个境,哪三境?——性境、独影境、带质境。这三境。“三境三量”,唯识的名词,刚才上面“三量”先介绍了。这个三境的研究,境就是境界。现在我们用玄奘法师的《八识规矩颂》明显地告诉你,直接告诉你,所谓直指人心,见性(一笑)。他说我们这个身体是性境,不是独影境,也不是带质境。性境是阿赖耶识所呈现的,阿赖耶识的功能所变出来的。换句话说,进一步,我们这个四大、所有的身体、前五识这个作用,是它的性境,本身自然的功能所呈现的。所以,我们要死以前,把这个好的眼睛捐掉的时候,这口气没有断,脑神经没有毁坏,赶紧就捐了。当然有一点点痛苦,这是菩萨道,牺牲了,给后面人用,这个好的眼睛挖出来马上冰冻。你说假使说已经死亡的人,这个眼睛,为什么接到好人上面还起作用?一个学科学的问你学佛的,这是什么道理?讲物理的,唯物哲学就是物理,因为他眼神经细胞在没有死亡以前先把它保留。那么请问,你所谓灵魂、心性、这个意识入于哪里去了?在哪里?马上要告诉你哦!余力未断与云南白药的发现这个禅宗、唯识学里头都有人问过这个问题,古人已经问过。一条蚯蚓、一个蛇,把它斩成三节或者两节,那个蚯蚓你把它一剁三节,它两头都在动,请问:本性在哪一头?一条蛇,把它剁成三节,它尾巴、中间、头都在滚,尤其是毒蛇,很灵的蛇,你把它剁成两节,那个头马上跑了,半节的蛇头它会去找药,把草药找来以后,这样接上,自己把身体兜拢来就好了。云南白药就是这样发现发明的。那个云南人到山上采药,因为割草把药割来,把一条蛇给割断了。结果他看到那半截的蛇就拼命跑,跑了以后嘴里含了草来,自己把自己这么一放一放,两个身体一兜,那条蛇等一下又走了。哟!他奇怪,这是什么东西啊?那个采药的人啊,他脑子一动,又去找到这个毒蛇,一刀就把它砍断,砍断了后那个头就又跑去找药,一找来他就把它(药)抢下来。所以发明云南白药是这样来的,这是个真实的故事。你譬如蛇、蚯蚓,我们讲这个道理。那么这个问题,唯识答复你很简单:这叫做“余命未断”。余命——这个时候阿赖耶识没有完全分开。也就是说,一个物理的作用一样——余力未断。我们把电风扇的开关关了,可是电风扇还要转动好多圈它才停。一个东西旋转很厉害的时候、生命活动很厉害的时候,突然把它停掉的话,它生命还要旋转一下,最后才完全静止。这是“余力未断”,物理的道理,是“余力未断”。生命意识的道理是“余命未断”。所以人一死了,别的地方(还没有死),意识(先)死亡,我们要死的时候第一个——迷,脑子迷糊了、心里迷糊了,意识先死亡了。前五识性境还死得比较慢。尤其这个时候他的余识还在——他是性境,性境是阿赖耶识,说白了。阿赖耶识,我是这个阿赖耶识,你也是这个阿赖耶识,他也是,万物共一个阿赖耶识,所以它接上可以起作用啊!这是生命。当然这一段还要详细地分析哦!所以真正的佛学是个大科学。你们要注意,光是在那里办刊物,所以我反对办佛教刊物,一天十八界、十二根尘、六根六尘,倒来倒去的,就是那几桶水——不要再讲了,讲了几十年已经够烦了,听都懒得听了!现在要向科学里头证据,要懂得这个。所以前五识是性境,阿赖耶识呈现变化的。好!那么我们懂了是这个样子。四大不错六尘不恶普通显教讲四大皆空,一讲了四大皆空啊,我们下意识有个注解,这是很讨厌的,很讨厌的东西。对不对?那么再加上小乘的见解不净观、白骨观啊,把它看得一毛钱都不值。到了大乘的见解不同哦!所以大乘菩萨道,自己把自己伤害,出了一点血,是犯菩萨戒的、犯杀戒的。因为你这个肉身就是菩萨身。假使你一旦悟道成佛,他就是个肉身菩萨,我就是个肉身菩萨,我自己出我的血也犯戒。所以学密宗的人,乃至自己洗澡洗下来那个洗澡水不能马上倒,自己还要喝了三口才倒掉。你们觉得很可笑,一点都不可笑!第一,是不垢不净;第二,你本身上下来的东西,它是坏的呀?也不是坏。为什么?它做肥料,会帮别的、他的生命又成长了。朽腐就是神奇,所以化朽腐为神奇;神奇也就是朽腐。所以大乘道的四大——四大不错啊!六尘也不恶啊!所以禅宗祖师讲,“六尘不恶,便同本觉。”(原文在三祖《信心铭》:六尘不恶,还同正觉)。六尘六根有什么坏?用不着空了一面、取一面舍一面啊,不取不舍。“六尘不恶,尤同本觉。”还是自性所变的性境。所以依菩萨道来讲,等于中国的《孝经》上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你看曾子着《孝经》,你看起来那么愚腐。换句话说,你爱惜自己的生命,也就是爱惜父母,也就是爱惜菩萨。它是性境所呈变,也是你生命功能的一部分。为什么四大皆空?这四大是不值钱的啊?!——非常值钱!所以他是报身佛啊!因此要修报身啊!好!性境。独影意识怎么是“独影境”呢?“独头意识”所发生的(境界)。“独影意识”里头有个“独头意识”,也叫“独影意识”,注意啊!这两个名词翻译不同,是一个东西。“独影意识”,也叫“独头意识”。我们现在西方文化里头心理学研究到“下意识”,也翻译叫“潜意识”。现在的心理学只到这一步。实际上第八阿赖耶识和第七识他都没有懂。现在的心理学所讲的下意识、潜意识,不过是只懂得“独影(头)意识”而已。怎么叫独头、独影呢?它不靠前面五官,做梦的时候那个意识,那个梦就是“意识”的变化;但是梦的境界是叫“独影意识”,也叫“独头意识”。为什么独一个头?只有意识在动。因为你眼睛没有动,这个眼睛还闭着睡觉,耳朵也听不见外面的东西。可是在梦中你也听见别的其他的声音——那是梦中的声音,那是梦中的看见、梦中的感受,梦中的吃东西味道也很好吃;梦中的前五识都在动,跟第六识配合起来,这个是叫“独影意识”。单独、第六意识单独放出来,不靠我们现在的前五根,也不靠前五识起作用,所以叫做独影、独头意识。我们在梦中——这个“独影意识”、“独头意识”你们注意哦!特别注意!直觉是第六识的率尔心而非意识现量……所以前五识的转,随第八阿赖耶识的功能一起转的。这个道理,所以你们年轻啊,听了一点点……年轻的同学们提了问题,你们在日记上提,有时候我懒得答了,越是年轻、程度不够,问题越多。其实啊,给老人家看,这不是问题。像大人提的问题,像我们(就)很愿意答了,问题打到中心来了,好办。不是说你们问题不对;太多太啰嗦!等于一个幼稚园的学生向一个研究所的老教授提的问题,你说怎么办呢?只好摸摸他的头说:孩子啊,你乖,先吃糖,明天告诉你啊!只好如此嘛!怎么办呢?不然我一个礼拜看那么多日记、批那么多日记,你们有些问题,好几个卡片、好几个条子夹在里头,让我坐下来写文章答复你,我要写一个礼拜了,我不是要了老命了!所以你们年轻同学多注意多看看就懂了。现在我们简单答复我们年纪高一点的道友们的好几个重要问题。有一位道友提出来:所谓现量,是不是相当于现在心理学所称的直觉的境界?不是的!现量境——我们常常看到,现在有许多人把西方哲学里柏格森的“直觉”这个名称,解释禅宗的第一步开悟,认为悟道那个就是哲学家柏格森所说的直觉,这是错误的。那么同样的,现量境,条子上写的这个问题:所谓现量——我们现在讲因明、讲逻辑了——是不是相当于心理学所称的直觉?我们先讨论这个提出来的问题本身。所以你们学了佛要懂得因明,思辨是非常细腻的。现在我们晓得,讲哪一种现量?先要下个范围。我们要改这个题,这个条子上的问题:“所谓意识现量,是不是相当于心理学所称的直觉?”那么答复还简单。假使照原来写的条子所讲:“所谓现量,是不是相当于心理学所称的直觉?”这个问题大了。刚才讲过,扩大来说,山河大地一切皆是第八阿赖耶识的现量;那么,这个就不是心理学所讲的直觉了。这个懂了吧?就等于已经答复了。我补充一下,所以叫你们注意《华严经》,为什么说山河大地等等宇宙万有都是第八阿赖耶识所起的现量、是它的性境呢?好,我告诉你们。你们光看唯识学、《成唯识论》或者看一些……那,你死了!充其量你到了熊十力、欧阳竟无先生这个境界。当然杨仁山先生不走这个路子,他最后还是归之于净土,他修持得很高明;那你们完了!所以唯识宗第一本大经《华严经》,我提出《华严经》你们大概就可以懂了,悟进这个道理。不是禅宗的开悟,道理上悟。《华严经》重要的话,很多重要的话:“一切皆从法界流”,一切皆从法界流出来,法界代表自性——自性真如——阿赖耶识的清净面(庵摩罗识)。“一切皆从法界流,一切还归于法界”,你就懂了,应该懂了。所以啊,光研究唯识的人,你看唯识学家都抛开了华严境界。华严境界你就懂了。那么现在我们回转来,这个条子所提的:大的现量——一切皆从(法界流)——宇宙万有都是自性的流露、天然的流露,但是可以加个名称——“如来”真性的流露。是凡夫自性的共业,如来真性的流露。好,这两句话要命了!现在我做的文章,[录音中断]……半天了。这就是要命。所以我不敢用古文写,我这样顺便就讲出来了,用现代话一大堆。我们有些学理高深的道友们已经懂了我这两句话了。所以啊,直觉(心理上的直觉)是第六意识的境界。第六意识的什么境界呢?你们注意唯识学,你翻开《瑜伽师地论》前五识里就有:率(suǒ)尔心。率,现在念“率(shuài)”。这个字是破音字,好几个读音。兜率(suǒ)天,有人念兜率(lǜ)天,不是兜率(lǜ)天,(而是)兜率(suǒ)天;汇率(lǜ)。这个字好几个读音,破音字。率尔心,第六意识率尔心,突然而来——这个直觉。乃至一般心理学所讲的第六感、灵感,都属于第六意识的范围,同第八阿赖耶识的影子都没有,不相干。所以啊,柏格森所谓的直觉,这是第六意识,唯识里头的率尔心而已,这个是直觉。那么你说它属不属于现量呢?当率尔心起的一刹那,不加分别的时候,它也是意识的现量;加分别了,不是现量,那叫分别心了,那叫分别了,意识的分别、分别境界。所以讲这个唯识啊,它的逻辑的范围严格得很!要懂了唯识,你的修行的路子不会错了,你才有资格去学密宗,有资格去学禅宗了。直觉是率尔心的一种。啊,这个问题答复了。还有更好的问题,精彩的都在后面。彻悟后一念之间具备万法还有,有人提的问题:假使从第八阿赖耶识——就是有一个名词叫“种子识”——的相分来看,当然就有所谓现量、比量、非量、圣教量等等的名称,相分——就是现象来讲。如果从证分——就是悟道了、证得道,最后一着,这个用禅宗的话,从证分的最后一着来看,就是彻悟了、悟了道了;那么,无所谓现量、比量、非量、圣教量。那么,他的问题说,“此种理解”,他说我这种见解——“是否是恰当的?”要我答复。“祈示”,很客气呀!祈祷的祈,告示的示。那么很谦虚的讲。你所问的问题的习气、你的问题的习气、问题本身用的习惯,(是)禅宗的问法的习惯——“最后一着”了不可得,那(么)一切“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什么八识!十六识都不管。——这是禅宗的,叫“笼统真如,颟顸佛性”,拿学教理来讲。所以学禅宗的人就容易犯这个毛病,“笼统真如,颟顸佛性”,学密宗的大手印的人也有这个毛病,学密宗大手印方面也有这个毛病。这个道理,也就是佛教所谓:“通宗不通教,开口便乱道;通教不通宗,好比独眼龙。”所以教也通、宗也通,这才叫禅悟。(师指点板书:)颟顸,闽南语有哦,广东话也有哦,这个小孩子乱搞就是颟顸,闽南语台湾话还有保持。所以啊,你要晓得,研究禅宗的语录,研究诗、研究词,要通广东话、要通闽南语,就对了。所以你这个问题本身是这样,“相分”来讲的。实际上,我们用正思维,当我们证得大彻大悟就证得菩提;证得菩提,大智慧的成就;大智慧成就了,一念之间,具备万法。那么,这个各种相,固然说证到了自己自性的时候,相分依然,能变所变同时俱在。所以当他要发表(演)讲的时候,一样可以讲相分,而他当时的境界里头一样也有相分,何必说相分没有呢?懂了没有?这个道理就是如此。再拿禅宗道理明白告诉你:一念之间具备八万四千法门,难道相分不在八万四千法门以内吗?!懂了没有?好,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一次梦遗对象乃前生种子所现第二个问题,比较接近一个事实,说:第八阿赖耶识我们生命带来的种子识里头,各种量的呈现、显现,并不一定要在现在这一生,整个……这个文字我不讲了,照你这个文字写的,恐怕讲出来别人也不懂,因为你这个逻辑文字……你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生命带来的有种子——前生带来的种性;学唯识要知道啊,我们的种性,譬如说天才儿童,不是他父母遗传,父母遗传是四个因素里头的一个因素;他本身带来、阿赖耶识前生带来的种性特别偏向于某一点的,那么这个种子发生现行。我们这一生所作的行为——现行,变成来生的种子。所以啊,种子起现行,现行生种子。所以三世因果就建立在这个地方。我们“若问前生事,今生受者是”,这一生的感受;若问来生事呢?我来生会变人、变狗呢?还是变猫、变老鼠呢?还是升天呢?还是成佛呢?“今生作者是。”你这一生的行为。这个就是种子识的道理。因为这位问的先生也是教授,他晓得这个道理。种子识的现量,我们带来这一生的生命,不要这一生的现行有了经验,它的种子识也会呈现。他提出一个事实——也就是每一个人啊,个个都有经验,个个不敢说。你要知道,研究佛法要破了一切的虚幻的层面,敢说出来。他说譬如青年的时候,男女都有哦,没有男女讲恋爱的经验,也没有犯过性犯罪的经验,不要说没有男女两个性关系;也没有犯过手淫,也没有遗精。他说,可是当第一次犯遗精做梦的时候,要梦遗,梦到有对象的,有女性的。而这一个女性啊,并不认识;那么而且这个时候,并没有后来真正的性行为,好像一接触一看见了,就有遗精的行为来了,就是第一次的遗精。而且平常在梦中这个女的经常出现,究竟看清楚没有?没有看清楚。譬如有一个同学告诉我说:奇怪了!老师,我始终梦中遗精,又不是我的爱人、又不是我的太太,梦得就奇怪,始终是一个穿黄衣服的女的,这个黄衣服的女的只要一看见,我就非遗精了不可了。他说也没有动欲念啊!(类似的问题)男性女性(都有)。还有人梦想第一次性的行为的经验,在梦里头大家有。这就是金圣叹批评的,这种事啊,人人都有,个个不肯说,表面上假装起来都是道德。如果研究佛法,这个地方就值得研究了。所以人学佛不能伪装,这就是妄语。伪装“我没有!我没有!”,已经打了(妄语),自己犯了(妄语),心理犯了妄语,对自己犯了妄语,照菩萨戒。不一定给别人知道,你心里却知道是假的,叫盖覆。把自己的心理上下意识的缺点拼命遮住,这个属于盖覆。盖覆的道理:就是犯的错误自己遮起来、就把它盖起来、掩饰起来,这是犯戒的。譬如我们讲这种心理行为大家有。还有,譬如很多人,假使我在外国我就做了,在外国我就发表;在中国我就不好意思,我也有点盖覆了。为什么呢?譬如许多人,梦中的性经验的对象,这同弗洛伊德所讲性心理学,牵涉到弗洛伊德也了解到意识的关系啊,但是他不懂第七识、第八识。但是弗洛伊德性心理学,在唯识学中有一部分、很小一部分道理他是对的,并没有错。可是他自己没有进一步啊,所以弗洛伊德最后自己也发疯了、神经了。他解决不了问题了。如果到东方来,一学佛,他就可以得救了。许多人梦遗的对象,梦中性交的对象是父母,差不多这种成分,如果做调查的话占了十分之六以上的。我所讲的,可以说我负责告诉你,经过调查的。因为许多同学碰到了这些问题,他跟我俩谈得很坦白。那么我就告诉他从哪个地方下手修行,把自己这个根本习气才能够转过来。但是这不是习气的问题,这是前生种子问题。所以这一位先生道友问的,他说这个经验,是不是我梦中第一次那个异性的对象,是我前生的业果的因缘种性,在种子里头?不错!是这样。这就是阿赖耶识业果的种子。所以佛经上说:“纵使经百劫”,一个人纵使经过一百劫,我们做了的行为、做了的事,“纵使经百劫”,第二句你还记得吧?“业果终不失”,是不是这样?这是戒律上的偈子。“因缘会遇时”,第三句;“果报还自受”。所以修行人一切起心动念一个行为之重要。纵使经过了一百劫呀,“纵使经百劫,业果终不失”,始终没有丢掉的,丢不开。你说我证到空了,你以为把业也空了?果报不空啊。“纵使经百劫,业果终不失,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所以有时候你遭遇的因缘,假使你上街,到街上过、到马路巷子里过,人家楼上一个洗马桶的水咚一倒,好,你淋了一身!你说这是什么因缘呢?为什么刚刚淋到你呢?“纵使经百劫,业果终不失,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所以有时候,像一个同学告诉我,为什么我梦中碰到梦遗了的那个异性的对象总是穿一件黄的衣服?我说我告诉你,那个面孔你想看仔细,一定看不仔细。他说:“对了,老师你怎么知道?我在梦中的时候老师你是不是在神通看到我做梦啊?”呵呵,就是这个道理。但是也有人很清明地,梦中这个对象就是看得很清楚,乃至可以跟你俩说话,乃至把你害得病。那么你迷信啊,以为狐狸精了什么……你多生累劫以前,你以淫欲的事情害过人家死掉的,现在“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照样照受不误。所以梦中的因缘很多都是前生现行种子的。[此时引磬已响过两分多钟]这个糟糕了!只答复了两个,还有很精彩的问题,还有没有答复完的。这样一来,唯识不能……先答复问题。先休息一下再说。六祖启发惠明体认灵知之性有道友提出来说,第一个问题:“不思善、不思恶,于么时,”这三句话就是《六祖坛经》上六祖接引惠明的时候,六祖叫惠明不思善、不思恶,“于么时”,“于么”就是唐代的术语,客家话里头好像有这一句,这个还保存。闽南话有没有相(似的话?)就是这个时候,“于么”。“于么”这一句话,中原、湖北人还有这一句话——“么子”,你来做什么?有什么事啊?么子,就是“于么”这个么子。“于么时”,这个时候,“那(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这个“那(哪)个”是问号。后来有许多人讲禅学的,把“于么时”、正是这个时候,不思善,“那个”变成肯定语了,他说这个就是本性,完全错了!这个禅学这样讲很危险了!现在这位道友提得很明白,就对了,他说:不思善、不思恶,于么时——这个时候,是哪一种“量”?是哪一种“境”?是现量呢?还是比量呢?还是非量呢?还是性境呢?还是独影境、带质境呢?“不思善、不思恶”是“无记性”呢?还是叫做“无念”呢?这个问题,所以,我告诉我们这个学员部、研究部的同学们,你注意,像提出的这种问题,我答复起来比较起劲一点了,提的问题也简单、扼要、明了,就要懂得逻辑了。啰啰嗦嗦写一大堆王大娘的裹脚布,我懒得开水龙管来洗了,裹脚布洗了半天,不知道。不思善、不思恶,这个时候,你要晓得,如果有一般人认为这是得道的境界,刚才首先提过,是错误的。“不思善、不思恶”,你所问的问题的本身都有,怎么样都有呢?当我们不思善不思恶,你就要看自己;有时愣住了,也没有想好的、也没有想坏的,这是属于“无记性”。那么无记性你说是哪一种“量”呢?这就很难讲了。怎么很难讲呢?这个拿“三量”来讲,意识境界——不思善不思恶是意识停止作用一下;不是“停止作用”,这个话有语病,讲唯识讲因明就不可以乱下一个名词了。不思善不思恶,意识暂时,用三个字,唯识的——“流注住”。我们意识之流之流注,像一股流水在流。不思善不思恶,并没有两头切断,不是“三际托空”;这个时候啊,愣住了的境界是“无记性”。那么“无记”当然不是意识清明的现量。如果说这是意识糊涂的现量啊,这个现量可以用。但是“现量”几乎限制在清明。那么它不是属于意识的现量。那么这个时候,不思善不思恶,无记性不是无念,正是有念,这个“念”是什么?念在无记。所以啊,我们宋朝以前,有禅宗的大师到西藏来传禅宗的佛法。说禅宗以什么为宗?无念为宗。把六祖的无念拿到了一半。《六祖坛经》自己有解释,六祖他把这个名词分开了:“无”是无妄想、没有一切妄想,“念”是念真如,这个叫无念,《六祖坛经》自己有解释。那么一般人把无念当成什么都不想,不思善不思恶,那很糟!那是无记性。无记性当然不是“性境”。(也)可以说是性境,什么性境?糊涂的性境,就是糊涂性境,它不能算是“独影”,它也不能算是“带质”。所以啊,这个无念要注意,所以学佛、一般人的学佛,尤其大家学佛,以为打坐学佛,到达了无念什么都不知道是入定,很糟糕的!你们许多打坐学外道也好、学佛也好、学密宗也好、学显教也好,认为什么都不知道,目的也想达到自己什么都不知道,没有感觉、没有知觉,以为(是)入定——你恰恰到了……无记性。你这样修持来生的果报走入畜生道,资格最高的是变猪,变成动物,吃饱了,头脑没得思想。不要说这个,我可以告诉你本身的经验。我曾经修过无念定,修了半年以后,我所有的文字忘记了,拿起笔来不会写字,一个字也写不出来。我马上可以做到。统统丢光了。马上自己警觉到这不是。所以宗喀巴大师也晓得,所以西藏人大批驳汉人没有佛法、没有(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就在西藏,就是这样来的。这个无念怎么是佛法呢?无念是无记性、大昏沉。所以它是这个道理。那么六祖接引惠明禅师呢?看《六祖坛经》你要注意哦,他是一个教育的方法。他(惠明禅师)不是赶六祖吗?从那个山岭上大庾岭,江西朋友有好几位,蔡生就是江西人,大庾岭他晓得的,大庾岭头翻过去就到广东了,广东境界了。爬上那个大庾岭(气喘吁吁的),这样赶上去的。那么六祖没有办法了,已经赶到人,都看到啦。六祖所以把衣钵一丢,扔在那个石头上,人就躲到草里头了。那个惠明法师军人出身,是个将军,(实际上什么军人出身呢?唐代好几个军人出身的。)那么他出家了以后——他武功很高,所以他就赶到了;那么,很多的师兄弟还没有到。结果一看到衣钵啊,他一边喘气一边赶紧抢这个衣钵,衣钵拿不动了。这个里头就是问题了,一件衣服一个饭碗,他当过军人,武功也很高,大庾岭爬得那么快上来,一个衣服都拿不动了?难道手麻痹了?怎么样都拿不起来,他就叫了,叫六祖,说:能上座呀,我不是为衣钵来的啊!我不是抢衣钵,不是为传位来的呀!我是为求法来的啊!六祖才钻出来,“是真的呀?”“真的!”那么他要传法。那么,你想在那个气喘吁吁的,那个一身汗流,六祖趁这个时候,六祖的禅宗的教育方法来了!人疲劳劳累到极点,这个杂念思想自然少了。所以文人不运动,那个思想永远停不了,脑子越来越灵光,身体越来越差劲,一个个有病,眼睛的近视越来度数越高,就是缺乏运动嘛。他那个运动之下,那个上来,然后叫他,“唔,这个时候,你好好站着!”没有叫他打坐哦。想象(中)当然是站着,你看那个书上记载。“不思善不思恶”,你什么都不要想。那么一个那么讲,一个就听他的样子,就站在那里什么也不想。那么六祖讲:“于么时,”这个时候,问他了:“那(哪)个是你的本来面目?”这个“那(哪)个”是问号,提起来的参究、思维。(善恶)也不想,什么都不想,不想的时候,哪个是你的本来面目?虽然不思善不思恶,你知道自己不思的灵知之性还在啊!所以这个时候他“啊!”悟道了。不是说“不思善不思恶”就是禅哪!大错而且特错啊!那个是猪禅。拿闽南话叫“嘀唝禅”,那还叫禅啊?!所以啊,不思善不思恶……再进一步说,真达到无念境界,不是不思善不思恶。所谓禅宗的语录上经常有:“善恶路头相次绝”,这就对了。很多祖师讲,“相次绝”。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路头”,两条路、两头的路。相对的,相次的;绝。那么当中间的空灵、自性灵明现出来了。所以要注意哦!所谓不思善不思恶,唯识教了你,研究《成唯识论》的(知道),无想定就会做到这样。无想定不是正定——外道定,没有悟道的。所以无念、无想,特别注意。所以你看,通宗不通教,很严重。佛法教你三十七菩提道品,(从)四念处开始。四念处,“念”是中国的翻译,所以念佛也是念。这个念实际上代表了什么?你研究了唯识,念就是代表了心量,整个的心量的统称,心的量。这个叫做念。第一条我想答到这里差不多了,你们大概了解了。真带质境与性境的区别第二条,(师指字条:以后啊,这个原子笔要鲜明一点哦!老眼昏花,太淡了,尤其不带眼镜的,看起来……)第二个问题:“真带质境”与“性境”,那么怎么样分别、区分?好,“真带质境”与“性境”,这两个唯识学的名词,都是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撇开,对于第八阿赖耶识来讲的。第八阿赖耶识“真带质”。所谓带质,有两种:真带质、假带质。假带质上次给大家讲过。譬如我们黑夜走路,看到茶几当成狗,看到树影当成鬼,这是假带质。什么鬼影幢幢——没有鬼影幢幢。你学了唯识学以后你不会怕鬼了,什么鬼影幢幢?深山隘路里头没有什么鬼影的,也没有什么鬼声。众生的生命到了夜里出来活动的生命比我们人类不晓得多几千倍,昆虫细菌很多都喜欢夜里那个黑光的。所以我们看到那些影子啊,都是那些东西。那么加上我们意识,“哎哟,有鬼!”它变成鬼了。没有鬼,是你意识境界变成鬼了,这是假带质。真带质可以说这个山河大地、我们这个肉体是第八阿赖耶识种子变来的、业报变来的,这个就是真带质;带这个肉体过来,业报变出来。所以真带质啊,是第八阿赖耶识的性境。所以带质,带第八阿赖耶识的本质来的;不是完全是带物质的解释哦,千万不要用“带到物质来的”这个解释这个文字哦!带第八阿赖耶识的本质来的,叫真带质。那么你可以解释,我们物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本尊第一分身恶魔分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