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环境下辞职回家乡种瓜果前景怎样

【创业】5兄弟敢想敢干 辞职回家种葡萄 : 经理人分享
【创业】5兄弟敢想敢干 辞职回家种葡萄
秋季,收获的季节,也是葡萄大量上市的季节。说起葡萄,西昌市西乡乡已经有了不小名气,许多大城市也有了西乡葡萄的身影。然而,不为人知的是,这些葡萄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扎下根的?9月11日,记者走进西乡乡群乐村,见到了不走寻常路,将名为“克伦生”的葡萄品种引进群乐村的杨宗权兄弟5人,新品种的引进改变了5家人的生活。说干就干 1兄弟5人辞职回家种葡萄
“与其为别人打工,还不如回家种葡萄!”杨宗权说,正是因为这句话,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杨宗权是家中年纪最大的孩子,比他年纪小的还有杨宗国、杨宗林、杨宗华、杨宗武。2002年,迫于生计,杨宗权在漫水湾一家工厂里打工。一次闲聊中,杨宗权跟同事聊起了家常。当谈起家中种植的经济作物时,杨宗权无奈地摇了摇头。同事们似乎看出了他的困境,纷纷为他支招。
“对啊,可以种葡萄啊!反正一年下来,种的那些经济作物产量也不高,为什么不赌一把呢?”无意中,他听见同事们说起种葡萄,杨宗权眼前一亮,把这个想法深深藏在心底,第二天便辞了职,准备回去跟弟弟们商量,几兄弟一起干。“要富一起富。”杨宗权想。
说干就干,回到家的第二天,他就把4个弟弟召集起来,商量了一番。谁知,兄弟5人的想法不谋而合,大家都觉得大哥这个提议不错,跟家人商量后,便达成共识。几个打工的弟弟也纷纷辞去工作,一心一意在家经营葡萄。
大胆尝新 1种植葡萄新品种克伦生
光有想法似乎有些“纸上谈兵”,出乎意料的是,兄弟5人不是凭空吹牛。种葡萄对于这5人来说,是一件困难的事。虽然村子里也有几家种葡萄的农户,但是总是照着别人的方式种,无疑是在堵住自己的出路。
“要种就种别的!”弟弟杨宗武是一个很有理想的青年,在他看来,光是复制别人的模式,是不能有所突破的。于是,在他的建议下,兄弟5人决定不种当时村里流行的“红提”。那种什么?这又是摆在兄弟5人面前的难题。出生农村,文化不高,这让5兄弟发起了愁。
“没有‘军师’,致富这场仗太难打了!”杨宗权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他们对葡萄的品种一无所知,于是开启了“疯狂”的学习模式。看书、看报、看电视,只要是跟葡萄种植有关的,他们丝毫不会错过。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总算通过中国果树报,认识了一种名为克伦生的葡萄品种。
在他们看来,红提不耐运输,果实易掉落,市场永远不会太大。要做就要做一个能做大的,兄弟5人一经商量,决定尝试种植克伦生。
于是,兄弟5人集思广益,请来郑州果树研究所研究员孔庆山进行现场指导。经过指导后,兄弟5人将自己的土地腾出来,总共20多亩,用于种植克伦生。
坚持4年 1新品种终于被市场认可
“尝试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好在被市场认可了!”杨宗武叹了口气,说起了那个让他们难忘的过程。
农户靠土地吃饭,然而这几兄弟却任性地将土地用于打这场没有把握的仗,这着实让家里人生气了好一番。这也就算了,谁知,为了买葡萄种苗,每亩地还要花上2000多元,几兄弟真是压力山大啊。
第一年过去了,葡萄苗长大了,然而这一年确实让5兄弟觉得难熬,兄弟几人有些心灰意冷,决定放弃了。可在大哥的提议下,他们开始拿出一部分土地,用于种植红提,以便补贴家用。第二年,葡萄终于成熟了,可以红提为主打的市场上哪有克伦生的容身之地,这个问题是他们没有想到的。那怎么办?总不能烂在家里吧,为了有销路,天不亮,兄弟5人就将葡萄拿到城里卖,结果还不错,很快就销出去了。可由于数量太多,销出去的只是一半多,其余部分只能烂在地里,这一年,兄弟5人还是亏损了。
见新品种能博得市民欢心,兄弟5人又喜又忧。喜的是,市民都比较喜欢,忧的是销路。纠结之下,5兄弟还是决定继续尝试。第4年,情况出现了转机,他们的葡萄被收购,销往成都,并且销量极好。这一年,兄弟5人4年来的坚持见到了成效,每人净赚了2万多元,几兄弟高兴得不得了。
葡萄销出去了,村民们看到了甜头,也纷纷种起了克伦生。一家两家,种植克伦生的越来越多,群乐村几乎家家都在种。2007年,在几兄弟的带动下,西昌市葡萄协会成立了。现在的5兄弟,光是种植葡萄,年收入可达到每人20万元左右,极大地改变了兄弟几人的生活。
“市场上的克伦生越来越多了,还会让市民尝尝有机葡萄!”杨宗武高兴地说,如今13年过去了,他们的种植面积从20多亩逐渐扩大到了100多亩,种植有克伦生、红提等热销品种,当很多农户都为销路发愁时,杨家5兄弟又有了新思路。根据市场需求,他们计划将一部分土地用于有机葡萄的种植,相信在克伦生之后,市民还能吃到绿色、无污染的有机葡萄。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佚名
文章相关知识点
评论&&|&& 条评论推荐到广播
1171387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樱桃蕭栗子)
(单身哈士奇)
(WithoutYou)
(钢化玻璃心)
第三方登录:白领辞职回家种“多肉” 一个月收入十几万
来源:央视网
  【致富经!揭秘"萌物经济":多肉植物创业市场高达十五亿!】近段时期以来,多肉植物凭借它的迷你“身材”、肉肉的“长相”赢得了年轻人的喜爱,还出现了不少“多肉玩家”“多肉粉”等等。有些人花在多肉植物上的钱高达十几万。随着多肉植物的火爆,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其中进行创业。这个看着并不起眼的小玩意,真能做成大生意吗?答案是肯定的!小村庄种多肉年收入8000万,名企职员大学生开网店卖多肉月销售额十几万,具体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呆萌多肉植物身价上万 “多肉保姆”成生意新点子
  八年前,张谛还在做进口玩具的生意,爱人因为看韩剧喜欢上了多肉植物,买回家,养的事儿就交给了张谛。没想到,这一养就喜欢上了,越买越多,越养级别越高,爱好最终变成了职业。张谛先是开了一个实体店,专门卖多肉。今年把实体店关了,做起了微店。
  张谛先是开了一个专门卖多肉的实体店,后来又做起了微店
  张谛告诉记者,多肉植物,年头越长越值钱;此外就是稀有程度,市面上越少见,价格就越高。
  多肉植物网店店主张谛:年纪最大的应该是这一棵,这个叫列加氏漆树,它的年龄应该现在有100多年了,它的年龄平均的话,一年也就长一毫米到两毫米之间,我说的是根茎的尺寸。最贵的是这几棵,这几棵其中一棵价值就得在五位数以上。
  张谛向记者介绍,这几棵多肉每一颗都有上万元身价。
  这盆“银冠玉”,3年前三、四千块钱就能买下来了。现在的价格要七八千块钱,已经翻了一倍还要多。这盆长得跟俩犄角似的多肉植物,名叫“千年兰”,看上去不太起眼儿,但是价格却能卖到6000多元钱。
  记者:这得养多少年呀?这样。
  张谛:这样这么大的话,一般情况下也得在50年到60年左右,现在这么大,但这东西能活平均寿命在100年以上。
  这盆长得跟俩犄角似的多肉植物,名叫“千年兰”,看上去不太起眼儿,但是价格却能卖到6000多元钱。
  张谛还给我们展示了一位“肉毒粉”的全部家当。所谓“肉毒粉”,意思就是“中毒太深”。
  张谛:这是在他的办公室里,给他做了一个模仿原生态的一个光线还有通风状况的生态缸。三组一共是,分别养了三组不同种类的多肉,第一组是十二卷,中间是仙人球,那边是块根类的植物。
  这三缸多肉植物,置办下来,要50万元左右,但是多肉收藏需要精心伺候,这也由此让张谛萌发出了一个新的生意点子:帮人照顾多肉植物。现在,张谛每周都会去一趟别人家里,帮他照顾这三缸多肉植物。
  张谛给我们展示了一位“肉毒粉”的全部家当。
  小村庄种多肉 年收入8000万 名企职员大学生开网店卖多肉 月销售额十几万
  从漳州市区开车走了不到20分钟,记者就到了邹塘村。村里都是三层的小楼,但是楼挨着楼,根本没院子。楼间距比大城市还小。楼顶的平台上、村里路边的空地上、就连鱼塘边,都种满了多肉植物。而在地里,到处都是高矮不一的多肉植物大棚,为了充分利用土地,大棚间的道路非常狭窄,两个人并肩走都有点儿挤。
  在邹塘村,到处都是高矮不一的多肉植物大棚。
  福建省漳州市九湖镇邹塘村村主任叶金海:我们村有2950人左右吧,有700多户,种的多肉大概80、90%。
  央视财经记者:大概有多少亩地种了多肉?
  叶金海:我们邹塘村大概是1800亩。
  因为种植多肉,这个村2014年保守估计,总收入将近8000万元,人均超过两万七千块钱,是全国农村人均年收入8000元的三倍还要多。
  在邹塘村,种多肉植物最多的就是叶建明,他也是最早吃螃蟹的人。
  央视财经记者:您是大概什么时候开始种多肉的呢?
  叶建明:已经种了十几年了。当时根本销路非常小,只能卖出1/10,剩下都要倒掉,市场上还不是这么认可。
  从无人问津到畅销全国,十几年里,叶建明前前后后经历过不少挫折。2000年,他偶然在厦门见到了韩国引进的多肉植物,发现外型可爱,就把自家四亩地的仙人球改种成多肉植物。但那时市场还没有形成,没挣到什么钱。直到2012年,电视里刮起的韩剧旋风,带动了多肉植物的畅销。然而正是那年夏天,一场高温,让叶建明所有的多肉植物几天时间就全都枯萎,当时的损失将近十万元。
  2012年夏天的一场高温,让叶建明所有的多肉植物几天时间就全都枯萎,当时的损失将近十万元。
  叶建明:我们当时设备比较简陋,引进那个韩国货过来,都全部死光,当时心情很低落,本来很喜欢嘛,投资几万块钱进去,一到夏天就全部死光了。
  邹塘村人多地少,人均只有0.6亩地。村里能用的地都已经种上多肉了。2014年,邹建明又在十多公里外的山脚下,租了一块二十亩的地,搞种植基地。山里的这片新基地,相对凉快一些,利于多肉生长。叶建明把高端品种都放在了山上。从2013年开始,多肉价格直线上涨,这片新大棚叶建明砸进去将近两百万元。
  叶建明:以前大概2013年的时候在一百万左右,去年就翻了两三番。
  记者:今年您预计您的销售额能到多少?
  叶建明:今年我基地扩大嘛,估计再翻一番没问题。
  2015年上半年有些多肉植物价格已经比前两年同期翻了两三倍,特别是名贵品种,比如雪莲和香槟的批发价格每棵已经达到一百块钱。
  叶建明:这种芙蓉雪莲我2012年进价才十块钱,山东进,现在我们卖出去的价格就要六十块钱,涨得非常多。
  2015年上半年,有些多肉植物价格已经比前两年同期翻了两三倍
  2015年,大部分多肉植物网店,都感受到了井喷行情。仅上半年,淘宝网上经营多肉植物的商铺就增加了五成左右,达到二万三千多家。从销售数据看,买多肉植物的人群中,年龄在18-34岁的人居多。另外,女性比男性略多,占到了65%。
  萌宠多肉植物的兴起,也承载了许多年轻人的创业梦想,邹塘村的王建溢就是其中一个。
  大学毕业后,王建溢在一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工作了不到一年,就直接杀回老家,和村里几个年轻人开了一家网店,一边卖仙人球,一边卖名贵多肉。
  不仅是邹塘村的年轻人,这里还有不少外来创业的年轻人。在这栋还没装修的房子里,记者见到了去年刚刚大学毕业的余承斌和他的小伙伴。
  多肉植物网店店主余承斌:我是闽南师范大学的,然后我在大三的时候开始做这个,有两年了吧。
  记者:大三就开始做了?那什么时候开始租的这边的房子呢?
  余承斌:在生意比较好的时候,就是来回学校比较麻烦,宿舍也比较小,放不下,然后就在大四的时候就租了这个。
  大学期间,余承斌在网上开店卖多肉,一个月就已经能赚到几千块钱。学园林专业的他,还没毕业就想好了,要和小伙伴们一起来漳州创业。
  余承斌:最近生意比较好的时候,月成交额有十几万(元)吧。
  记者:月成交额你能达到十几万(元)呢?
  余承斌:嗯,这个在淘宝上还是小店。
  每天下午是发货的高峰期,今天余承斌的小店要发将近一千棵多肉,忙得不亦乐乎。
  每天下午发货的时候,余承斌的小店要发将近一千棵多肉。
  余承斌只做零售,可作为本地人王建溢还承包了几十亩地,边种边卖。不过,虽然多肉市场眼下很火爆,王建溢却极为谨慎。他包的50亩地,只有20亩种了多肉。因为当地有句土话,叫“花金花土”,这一点王建溢特别认同。
  福建省漳州市九湖镇邹塘村村民王建溢:有的时候,像比如说今年,它多肉就是跟黄金一样,利润高,又值钱。然后像前几年,前四五年那时候多肉就跟土一样,就没人要,就是送给你,人家都不要,那时候很便宜,那时候种到很大,比如说有的品种现在很大,现在一棵几十块,然后前几年,前四五年、五六年的时候,一棵就几毛钱。
  和王建溢一样回乡创业的,还有陈金珠。陈金珠虽然是漳州人,但一直在上海工作和生活。去年年底,她回到了老家。
  记者:您当时在上海年薪大概有多少?
  多肉植物网店店主陈金珠:大概是40万左右。
  记者:那为什么放弃了上海的工作,然后到这边来做多肉呢?
  肉肉末店店主陈金珠:因为首先我是喜欢多肉的,这一点。然后我觉得,做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我就觉得每天非常开心。因为多肉可以给到我很多想法,所以我就想回来做一个更有意义的事情,所以我就回来了。
  陈金珠本人,就算得上是中毒比较深的“肉粉”,她花在多肉上的钱已经接近20万。现在她要做的,是凭兴趣重新选择一次事业机会。
  陈金珠:因为现在我会搜集一些比较就是独特的一些老桩,或者一些品相比较好的,我又很喜欢的,现在因为价位各方面也一直在上去,所以说我花的钱也会越来越多。
  和陈金珠一起开店的还有她的两个姐妹淘。她们的野心还不小。王菊负责店面销售,她在上海原先也有一份年薪20多万元的稳定工作。正因为是从兴趣开始的,他们对多肉生意的理解,也更多一些。这是他们给厦门的一间别墅设计的多肉景观,还有这个多肉主题咖啡厅。随着订单增加,她们还想再租一块大一点的地方。
  这是王菊和陈金珠给一家多肉主题咖啡厅设计的多肉景观。
  王菊:哎呀,最近这边的地是价钱是飞涨,比市区的店面都要贵,要贵很多。它那个起拍面积还是挺大的,它差不多要两百平米起拍,对两百平米。两百平米起拍的话一万多,那你就拍一个店面分两间的话,差不多要两三百万。
  主题婚礼主题咖啡馆 多肉创业路花样百出
  高h策划过几千场婚礼,场场都少不了鲜花,可前年突然有一对新人要求用多肉植物来装扮婚礼。
  北京完美一生婚礼体验馆高h:我们其实就准备了有80个这种小的多肉植物在现场,送给现场所有的女士。然后男士呢,我们额外还是准备的原始的这种喜糖,结果到现场您猜怎么着?所有的这种小多肉植物一抢而空,真的一抢而空。
  有了一次多肉婚礼的经验,高h开始把多肉作为主题推荐给新人。现在他们有5%左右的婚礼,都融入了多肉元素。
  有了一次多肉婚礼的经验,高h开始把多肉作为主题推荐给新人。现在他们有5%左右的婚礼,都融入了多肉元素。
  开发多肉周边产品,已经成为时尚类消费的一个新市场。多肉饰品、多肉橱窗展示、给多肉植物做衣服、以多肉为主题的旅游项目等等。还有人开发了多肉主题餐厅、主题咖啡馆。
  朱微微以前在一家时尚杂志做编辑,偶尔接触多肉,她下决心改变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放弃了朝九晚五的办公室工作,开了一家多肉主题的咖啡馆。
  咖啡馆经理朱微微:我从开店这几年里发现,喜欢多肉的客人越来越多了。最开始我开店卖多肉的时候,周围的邻居、叔叔、阿姨、朋友都说,啊,你疯了,你为什么要卖这个?你肯定会赔死的,不会有人买你东西的,怎么可能有人会买这些呢?到现在越来越多人喜欢。
  如今,朱微微已经在北京开了三家店铺。一家多肉植物馆,一家咖啡馆,一家旧物杂货铺,多肉植物是这几家店铺共通的元素。
  朱微微:然后开店这几年,店里陆陆续续怎么也有四五万的顾客了,然后他们来店里看多肉。虽然很多可能不见得买,但是对我来讲,只要他们喜欢,我都觉得是特高兴的事儿。
  多肉植物在中国的市场到底有多大?有预测2015年市场规模至少超过十五亿元,这还不包括对陶瓷、花土、书籍等衍生品的带动。
  半小时观察:小玩意也能做成大生意
  “如果,我的喜爱能成为你的喜爱,而你的喜爱能让我做我喜爱的事,这该有多幸福?”听起来这么绕口的一句话,说白了就是“萌物经济”。多肉植物是绿植里的一个很小的分类,但是它商业开发的速度却出人意料,尤其是在一线城市的发展速度,让人不敢小觑。扑面而来的萌物经济正在壮大,怎样用带有温度和情感的方式来做生意,考验的是创业者的眼光和对市场机会的敏锐。创业的路万千条,成功的感受也各不同,只有准确把握新的消费需求,创新求变,高效服务的人,才能真正成为搏击市场的强者。
(责任编辑:UN654)
&&&&&&</div
官员瞒报家事家产,2年内不得提拔。[]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辞职回家种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