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出生的,19832017年参战老兵涨工资工,那时候刚好16岁,推荐表上填了个1968年,找哪个部门能解决?

当前位置: >>
songci5002
中国新闻奖广播电视新闻访谈节目、新闻现场直播、新闻节目编排参评作品推荐表 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0 标 题 周年大会现场直播 使用汉、 藏两种语言, 通过 8 个频率及 中央人民广播电 播出频道 网络多媒体立体直播, 全国 247 家电台 播出单位 台 上千个频率同步转播 2009 年 10 月 1 日 9 时 45 分 播出时间 主创人员 (年、月、日、时、分) 集体创作 此次现场直播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电台规模最大、 影响最广、 最具震撼效果的一次国庆大典转播。 在 60 年前直播开国大典原址上搭建直播台,在媒体中独一无二;全媒体报道阵容,前后方共投入人力 500 多人,其中,前方现场直播人员达 150 多人,比 50 周年庆典多一倍;直播时间最长,8 个频率及网 络多媒体同步直播, 直播总时长为 2515 分钟; 全国 247 家电台上千个频率同步转播中央台汉语直播信号 或藏语直播信号,实现了传播效果最大化。 参 10 月 1 日上午,中央台用汉、藏双语,通过 8 个频率在天安门城楼现场直播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 评 民共和国成立 60 周年大会,第一、二、三、四、五、七、九套等 7 套汉语普通话频率并机直播,创下中 央台直播重大活动并机频率规模之最,中央台藏语频率实现新中国历史上首次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向全国 作 现场直播国庆大典。 品 该作品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2009 年题材最为重大的现场直播活动, 直播策划准备充分, 方案周密, 简 介 直播稿件结构严谨,语言规范、讲究,现场描述详细、准确。整个直播现场感强、气势磅礴,现场音响 立体丰满,声音效果清晰、完整,效果良好,体现了国家广播电台现场直播的最高水平。长达 3 万多字 的直播稿件,历时两小时四十分钟的现场直播,直播解说和现场音响配合紧密、互为补充、恰到好处, 既即时传递了现场情景和信息又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受到中央领导和海内外听众的好评。据不完全统 计,庆典直播期间,中央台收到受众来信、电话、传真、电子邮件达十几万封(件),在海内外取得了 空前的传播效果。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节目时长 2 小时 40 分 参评项目 新闻现场直播 作品标题 作 者走向希望的春天――来自地震灾区的报告 集体 责任编辑参评项目新闻通讯 李从军刊播单位 刊播版面新华社首发日期 作品字数2009 年 2 月 24 日新华社通稿 (栏目) (时长)8200 字“如何走向希望”“怎样迎来春天”……稿件通过大量生动事例和权威数据记述了灾区“春天”的信息,道出 了灾区群众心中皆有的春暖花开: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慰问,中央财政累计下 拨的上百亿元生活救助资金,地方政府的就业扶持、发展经济举措……这些内容全景再现了四川地震灾区的春 作品评介 天,真切、朴素地让读者和灾区人民群众感同身受。稿件感情充沛真实,深深打动人心,充满张力的标题与情 感细腻的段落交相辉映,使稿件激情洋溢又厚重无比,为稿件的层层推进奠定了良好基础。稿件从细小处见真 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给人比金子还宝贵的信心,为全国人民战胜当时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困 难提供了精神动力。 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前夕,记者按照新华社领导重要指示再次赶赴灾区,跋山涉水、翻山越岭,来到乡 镇村落、深入群众家中,紧紧围绕“在最寒冷的季节里,总有最温暖的阳光”;“在最伤痛的心里,总有最坚 采编过程 强的力量”;“在最困难的地方,总有最钢硬的脊梁”;“在最细微的心弦中,总有最深挚的祝福”;“在浴 火重生的大地上,总有更加明媚灿烂的春光”作深入采访,力争写出具有新的深度和亮色的稿子来。 在四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关键时期,这篇长篇通讯播发后被中央和地方媒体广泛刊播,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 社会效果 响,众多媒体和读者通过电话、信件等方式,对报道给予高度评价。读者来电反映,报道令人感动,催人奋进, 充分展示了灾区人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艰苦创业、勇攀高峰的志气和精神,给了人们以鼓舞和信心。 走向希望的春天DD来自地震灾区的报告 新华社成都2月24日电题:走向希望的春天 DD来自地震灾区的报告 新华社记者 油菜花开了,梨花开了,满山的青草,满坡的野花。一棵被巨石砸弯腰身的桃树,即使匍匐在地,也依然开出了一树的嫣红。 早春二月,当我们再一次踏上北川、汶川、青川……一幕幕不可触动的伤痛记忆,在满目的春光中,化为永久的珍藏。春天,这 片土地上的这一个春天,终于在垮塌的房屋下,在迸裂的石头缝里,顶出来了!艰难深重,却是势不可挡。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小标题)在最寒冷的季节里,总有最温暖的阳光 2008年隆冬时节,都江堰市第一批板房小区幸福家园的居民田传贵没有想到,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 锦涛在实地了解灾后恢复重建和群众生产生活情况的途中,走进了他的家。胡锦涛告诉他,中央的同志都很牵挂灾区群众。 此时,总书记的话语是那么亲切――惦记着你们能不能暖暖和和地过冬,能不能过好灾后第一个新年。 田传贵心里暖洋洋的,在历尽劫难的这个最寒冷的冬天,没有什么比党中央的关怀更温暖。 2009年1月24日下午,北川县擂鼓镇猫儿石村吉娜羌寨的村民们迎来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总理来 和灾区人民一起过年了。 在村民王成益家,温家宝参观了两层小楼,详细了解盖房花了多少钱。王成益说: “国家补助了2万多元,还给了5万元的无息贷 款,加上自己的积蓄盖起了新房。在新房里过年,像做梦一样。 ”总理听后高兴地说: “送你们八个字:温暖过冬、欢乐过节。 ” 严冬来临,受灾群众能否温暖过冬、能否欢乐过节,牵动着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的心DD 要确保过冬住房加厚加固,让每一位灾区群众不受冻。 要确保御寒衣被发放到人,让每一位灾区群众穿得暖。 要确保冬春口粮满足需求,让每一位灾区群众吃得饱。 要确保卫生防疫落实到位,让每一位灾区群众保健康。 要确保必需物资储备充足,让每一位灾区群众无后忧。 汶川县雁门乡萝卜寨在海拔2000多米的高寒山区,被称为“云朵里的羌寨” 。 深冬,记者向汶川出发,翻过高高的山坎,沿着曲折的山路盘旋而上,所见,古老的羌寨已化为一片废墟,近千名村民住进了临 时过渡的“叉叉房” 。这是当地人称呼的一种简易房,它用木头搭成框架,四周和房顶围着席子。 记者看到,萝卜寨所有的“叉叉房”都被彩条布裹得严严实实,花花绿绿的布条在冬日单调的大山里显得格外鲜艳。 走进86岁的羌族老人王金诚的家,从老人嘴里知道,他们住的“叉叉房”是精心包裹的,有四层。最里面一层是木板,中间有 油毛毡,再一层是棕垫,最外面是彩条布。 老人说:‘叉叉房’屋顶低矮,不能生火取暖,前几天还担心过冬怎么办,现在好了,政府把我们的房子围了这么厚,晚上睡觉 “ 就不怕冷气钻进来。 ”他又指着床上的三床棉被说, “这也是政府发的,这个冬天冻不着了。 ” 依然是深冬的日子,在青川县姚渡镇阳山村李培根家,记者遇上他们一家三口正和两位邻居围坐在一起吃饭。 饭桌上热气腾腾,菜是三荤两素,主食是大米饭,还有一瓶当地酿的粮食酒。房梁上挂着一排腊肉,屋角处立着两袋“救灾大米” , 床上摆着厚厚的棉被,屋外木架上密密麻麻地挂着金黄的玉米棒…… “今天上午刚杀了年猪,请帮忙的邻居一起吃顿饭。 ”李培根笑着说, “今年过冬没问题,有吃、有穿、有盖的,过年啥也不缺了。 ” 给这个寒冬带来温暖的,是党和政府、全国人民对灾区群众的关爱与呵护。 截至2008年底,中央财政累计下拨汶川地震灾区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417.94亿元,救助受灾困难群众922.44 万人; DD下拨临时生活救助资金82.74亿元,救助“三无”和“三孤”人员922.44万人; DD下拨后续生活救助补助资金25亿元,救助对象349.25万人; DD下拨倒损房屋农户住房重建补助资金300亿元,支持灾区农户住房重建; DD下拨地震灾区冬春临时生活救助资金6.25亿元,用于受灾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 读一读四川省的这一组数据吧。 四川全省春节前竣工永久性农房56万多户,全部完成了221万多户一般损坏农房的维修加固,同时分别完成了城镇1.2万 户、26.37万户的重建和维修加固。去年11月底前,53.02万户农村自建过渡安置房的保暖改造任务全部完成。 四川省委、省政府利用财政投入、社会捐赠等渠道,筹集发放棉被399.1万床、棉衣490.2万件、烤火炉等取暖用品4 7.7万个,保证受灾群众每人至少有1床棉被、1套棉衣温暖过冬。此外,四川在储备10多万床棉被的同时,还安排2亿多元资 金采购防寒物资。 来自灾区四面八方的镜头,见证着人们迎接春天的点点滴滴DD 在汶川,卧龙镇22岁的藏族小伙子明卯,春节在板房里举行了婚礼,一对幸福的新人如愿开始了新的生活。 在陕西重建后的略阳县徐家坪镇上坪村,村民们唱出的最欢乐的陕北民歌是“三间大瓦房,石灰刷白墙,睡在帐子房,腊肉挂满 墙” 。 在甘肃陇南市武都区桔柑乡贺家坪村,村民潘贵春节里念叨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要是在过去,遇上这么大的灾难,我们早就成了 逃荒的难民了,哪能像现在这样红红火火过年。 ” 春天,在最寒冷的日子里孕育。 2月4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从这一天,寒冷的冬天离人们远去,充满希望的春天悄悄来临…… (小标题)在最伤痛的心里,总有最坚强的力量 2008年8月16日,北川,大雨滂沱。 这一天是汶川大地震百天纪念日,数万悲伤的人们汇聚在北川县城遗址,祭奠自己的亲人。 唐家山大水村一个叫吴红的羌族妇女来了,地震中,她失去了丈夫和儿子。她把伞撑起在一块石头上,跪在雨中,颤抖的手擦亮 火柴,为失去的两位至爱的亲人焚纸哀悼。她一边烧纸一边哭,一边哭一边对亲人大声地倾诉: “我不能辜负你们,我要完成你们的遗 愿,我要让你们死得瞑目,死得安心……” 她的周围,纸烟弥漫,万人痛哭,泪飞如雨…… 倾诉是一种新的积蓄,伤痛里有最厚重的力量。 这个春天,我们在北川任家坪板房区又见到了吴红。依旧是小小的个儿,肩头斜挎着一个背包,迈着大步,几个月没见面,人变 得俊秀而硬朗。已是村委会主任兼妇女主任的吴红兴奋地拉我们进了她的家,她和大水村的村民们搬到这里5个多月了。 屋里很简陋,但很温馨,墙上挂着羌绣,沿窗挂着腊肉,一块大花布隔开了起居和休息两个空间,做饭的煤气灶、锅碗瓢盆样样 俱全。 她讲起,去年农历十月初一过羌历年,在她的倡议和带领下,整个板房区的6000多人在一起跳锅庄舞,唱山歌;她讲起,春 节过后,她要开始组织这里的妇女们学习羌绣,第二天一早,她就要带着第一批20多个妇女去都江堰接受为期半个月的培训;她还 讲起,她正在筹建北川羌族自治县和谐旅游开发公司,县里已决定给予贷款,她最大的梦想就是让羌族的文化走出大山。 37岁只有小学文化的她,开始跟人学习电脑,现在已能上网查资料、聊天,就是打字慢一些。说到这,她不好意思地笑了。 “生活一定要过下去,困难越大我越不怕。但有时候也恼火得很,晚上睡不着,就一个人在本子上写,自己鼓励自己。我要让死去的 亲人在九泉之下放心……” 逝者,这是永远不可触及的痛,突然间,她哭了。只是哭过之后,她的眼睛里重新现出光彩。 告别时,吴红一定要送给我们一双她亲手缝制的羌绣布鞋,这是她为将要成立的旅游公司设计的产品。鲜艳的羌红底面上,金绿 两色相交出夺目的花朵与青草。 这是经历过劫难的花朵与青草啊! 难忘在绵阳最大的永兴板房区,这里居住的1万多人都来自北川县城,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亲人逝去。 40岁的文化蓉失去了16岁的儿子、68岁的母亲,她曾经想到死,躺在床上十几天不吃不喝。是志愿者救了她,让她这个上 无老下无小的人体会了人间的另一种亲情。 如今,她也加入了志愿者的队伍,在板房区志愿者服务站照看来这里读书游戏的孩子们。她对我们说: “活着的人,还要长期走下 去,有点事做,才觉得有活下去的勇气。 ” 百日祭奠那天,她和丈夫冒着大雨到北川为儿子烧了纸,那晚她梦里见到了儿子,还是穿着她给他买下的那条白裤子。她对儿子 说: “娃娃,一路朝前走吧,妈妈和爸爸会一直笑着看着你的……” 还见到一个原在北川开了十多年的“刘氏鲜卤店”的老人刘任钦,地震中失去了二儿子、孙女、大儿媳妇,一家人走了一半。他 变得沉默寡言,很少和人说话。进了板房区,他的心慢慢暖过来了, “刘氏鲜卤店”在板房区的家门口重新开张,每天慕名光顾的客人 络绎不绝。他说: “人还是要生活嘛! ”他打算过几年到北京转转,那是他这辈子最想去耍耍的地方。 走在这个板房区,路边房后,凡是有土的空地上,一片青绿,油菜、大葱、小白菜、胡豆……应有尽有,就连修建房屋时挖出的 一座座大土堆上,也都被各种各样鲜活水灵的青菜覆盖了。 创造出这绿色生活的人们,曾经历了怎样内心痛苦的挣扎?在祖国温暖的怀抱中,他们挺住了! 被誉为“最坚强的女警花”的蒋敏挺住了,她把痛失亲人的悲痛,化为至今战斗在工作岗位上的力量。 北川中学幸存的孩子们挺住了,在挂满成千上万张心语卡的学校断墙上,一个孩子写道: “我们要继续努力,带着你们和我们的未 来继续努力!同学们,安息吧! ” 全国人民挺住了,当温家宝总理在北川一间教室写下“多难兴邦”四个大字时,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都在感受着一种召唤DD昂 起倔强的头颅,燃起那颗火热的心,为了明天,充满希望地向前迈进。向前,向光明的未来前进…… 春天,一个不可阻挡的复苏。 (小标题)在最困难的地方,总有最钢硬的脊梁 又见到那个云朵里的萝卜寨,已是春暖花开。 萝卜寨党支部书记马前国正嘶哑着嗓子、一身黄土一脚泥,在新羌寨的工地上忙碌着。他告诉我们,新建的房子地基像桥墩一样 结实,抗10级地震也没问题。这多亏对口支援的广东江门的建设者们,他们尽了最大的努力。 已经担任了22年支书的马前国,曾有多次机会外出挣大钱,可他都推掉了,现在一个月拿着208元补贴,没黑没白地为全寨 子的人忙碌。 他忘不了,去年地震过后,望着垮塌的寨子和死难的乡亲,他生平第一次落泪了,能在大难关头,带领乡亲们闯难关,是他莫大 的欣慰。为了让全寨子的人在今年5月12日前全部住进新羌寨,半年多来,他几乎每天都只睡三四个小时,眼看着房子要建好了, 他又在计划下一步在全寨推广种植400亩甜樱桃,发展经济;还要恢复古羌寨的面貌,发展古羌寨文化。 “我们要在建起新羌寨的同时,建起对新生活更高的目标,萝卜羌寨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他的自信,就像古羌寨那棵在地震中依 然挺立不倒四季常青的“神树” 。 在北川陈家坝乡,我们见识了另一种坚韧。 这里的青林村有一个叫赵义富的老汉,地震让坐落在大山上的村子损失惨重,家回不去了,老汉从安置点每天一趟来回爬二十多 里陡坡,去给家里幸存的大红马、猪、鸡喂食喂水。当时他给我们说过一句让人落泪的话: “日子要过下去! ” 如今,老汉怎么样了? 在乡里的板房区向人打听,得知赵义富和他的老伴搬上了山。于是,我们决定上山。 难以形容这条山路的艰难,一条碎石羊肠子小道常常是直上直下,有一半路都是拽着带路乡亲的手爬过去的。老乡说,这比地震 那会儿强一百倍了,村里上上下下的人多了,硬是踩出了这条小道。整整两个小时,我们终于在快摸到山顶的地方见到了赵义富。 老汉正在整一块菜地,碧绿的胡豆、萝卜、小白菜长得齐齐整整。看过去,老汉比去年黑了,却也更欢实了。 “咋想到上山了?” “刨点生活嘛。政府对我们这样好,不能老靠着国家。 ”老汉呵呵地笑着。 “那匹马呢?” “年前在山崖上滚死了。 ”老汉的脸伤心地抽搐了一下。 这是他心里最痛的记忆。去年秋天,他的大红马失踪后,他围着大山爬上爬下找了3天,最后在一块悬崖下找到了。 马早已死了,脖子都摔断了。他摸着它,不停地抹泪,心疼啊,多好的一匹马,能驮200斤东西呢。 这个晚上,他和哭肿了眼睛的老伴一商量,决定上山住下,马没了,还有猪,不能让猪再有个闪失。第二天,他们背上国家发的 口粮、铺盖卷,回到了大山上。 那年底,两头长白猪被喂得膘肥体壮,他们把其中的一头卖了一半,留下一半;另一头,生下了9个小猪娃。春节,在外打工的 儿子回来了,全家人在山上喝酒吃肉,守着一群猪儿欢欢喜喜地过了一个年。 赵义富兴冲冲地引我们去见他的猪。 猪妈妈个大体圆,白得如雪,9个猪崽子白里透着粉红,活蹦乱跳。赵老汉乐得合不上嘴,不停地给我们数落着,养猪不敢缺人, 一天要给猪喂三道食,猪料里要配玉米面、黄豆、小麦,还有白糖,猪娃娃愿吃甜的。他忽然有些不好意思地插了一句: “有时累狠了, 我也喝点白糖水……” 望着老汉,鼻子有些发酸。 他依旧在欢喜地念叨着,今年不仅养了9个猪娃,还种了百合,能收500斤,算下来,收入比去年多不少哩!卖下钱,他准备 养头母牛,等母牛下了犊子,日子就更好过了。 他几乎没有在意,为了这样的好日子,他要付出多少艰辛,要吃的粮食,要用的化肥,都要靠他从几十里以外的地方一趟一趟背 上山来。 在最困难的地方,总有最钢硬的脊梁。这不仅仅是一个赵义富老汉的脊梁,也是整个灾区人民的脊梁。这是任何艰难险阻也打不 垮、压不倒的民族脊梁! (小标题)在最细微的心弦中,总有最深挚的祝福 古米蓝,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地震期间,在绵阳最大的受灾群众安置点九洲体育馆里,她和她创建的“完美春天志愿者服务站” , 成为无数痛苦的人们最贴心的朋友。男女老少都喊她“蓝姐” ,最多的时候,她指挥过两万多人的志愿者队伍。 这是一个曾有百万家产、做茶叶生意的女子。去年5月8日,她从家乡三台县到绵阳,原定于12日晚飞云南考察生意上的事, 却被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留在了绵阳。她走进九洲体育馆,找到了一种新的追求,她为受灾群众散尽了身上所有的钱,也掏出了她 全部的真情。 初春,我们在绵阳永兴板房区见到了古米蓝。她和“完美春天志愿者服务站”依然坚守在这片受灾的土地上,每天,都有来自全 国各地的志愿者到她这儿报到。 问她,为什么还坚持在这里?她说: “平复一颗受伤的心灵不是一朝一夕,我们还有很多的事要做。 ” 志愿者服务站承担了全区各种求助的事务,还开设了阅览室、体育场、儿童心理辅导站。在古米蓝的桌子上,我们看到了一摞对 灾区小学生的调查表,调查的内容是“我的心愿” ,上面记录了震后许多孩子最向往并能实现的愿望。 有一个11岁的女孩的心愿,是得到一个轮椅,因为她的爷爷在地震时腿受伤了,她想让爷爷坐着轮椅到处走走,走出痛苦,不再悲 伤。有一个9岁男孩的心愿是得到一本新的《儿童百科全书》 ,因为地震中他原来的那本被埋了。还有的孩子想得到一台地球仪,有的 想要一支圆规…… 古米蓝说,他们已尽最大的努力满足了孩子们的心愿。因为每一份满足,都是对心灵受伤的孩子们最大的抚慰与疗伤啊! 像古米蓝这样的志愿者在灾区不计其数。而没能到灾区的更多的人们,心,依然朝向着汶川。整个中国都是灾区人民坚强的大后 方。 2008年11月18日,汶川县城张灯结彩,彩旗飘飘。岷江路500米长的大街上,前来参加广州D威州灾后就业援助招聘 会的群众络绎不绝。来自威州镇、绵镇、龙溪乡的3000多名群众,兴奋地在招聘现场搜索着适合自己的岗位。 年过不惑的董尚明可能算是应聘群众中的“长者”了。 “地震后,钱不好挣,要想不继续吃‘救济’ ,还得找个挣钱的门路。 ”已经 在招聘会上签订了意向性协议的他,打开了紧锁的眉头。 这次招聘的工作岗位除了少数对技术要求高外,大多数都是劳力性工作岗位,很适合普通群众。 截至去年年底,地震灾区劳动者实现异地转移就业5.3万人,就地就近就业116.1万人,灾区总体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全 国20个支援省、市已经向灾区提供有效岗位信息76.9万个,通过援建项目吸纳灾区劳动者就业2.5万人。 临近春节,汶川县龙溪乡龙溪村又重新热闹了起来。那“叽叽喳喳”的说笑声,是村里的孩子们回来了。 地震后,汶川的中小学生大多被安排到了全国各地免费异地复课读书。龙溪村50多个孩子分散到了广东、山西和四川宜宾等地, 如今,他们带回了社会各界的浓浓关爱。 在灾区的土地上,到处可见建筑工地,每一个工地上都高高地悬挂着来自上海、广东、山东、江苏等全国各省市建设者们的豪言 壮语。在都江堰向峨小学的废墟旁,由上海援建的全木结构建筑的新的向峨小学,已经开始封顶。 工地负责人介绍,这所由上海同济设计院设计的学校,每平方米造价300多元,能抗8级地震,防火防潮防辐射,是国内学校 中的一流建筑,今年6月将全部交付使用。 “天地那么大,走出小屋吧,闻得草儿香,爽在阳光下,好人那么多,敞开心扉吧……”1月28日,文化部春节慰问团在宁强 县燕子砭中学操场进行演出,吸引了周边乡镇的上万名群众扶老携幼纷纷赶来观看,一曲《给心放个假》 ,温暖了多少乡亲的心。 金山寺村民王显勤说: “做梦也没想到这么高水平的演员来到了我们小山村……” 在那些悲伤的日子里,一批又一批慰问巡演团奔赴地震灾区,走汉中、过陇南、行天水、经绵竹、穿映秀、抵北川……沿着龙门 山脉,传递着一个民族心连心、手挽手的深情。 无边大爱,祈福着新的春天…… (小标题)在浴火重生的大地上,总有更加明媚灿烂的春光 在灾区,我们见到了被称为震后夫妻重组的“北川第一对”DD张建钧、母贤碧夫妇。 大地震夺去了张建钧的妻子、岳父母,夺去了母贤碧的丈夫,他们分别与仅有的一个儿子相依为命。这对曾同住一个小区、原本 是远亲的父子、母子,顷刻间同为断肠人。 震后3个月,张建钧的姐姐给他们牵线。2008年10月27日,他们在北川曲山镇登记结婚,成为灾后北川第一对重组婚姻 的夫妇。 母贤碧给丈夫织了一件毛衣,作为婚后的第一件礼物。张建钧送给妻子的是一句扒心窝的话: “我会照顾你一辈子! ” 母贤碧的儿子参军出发的头一天,夫妻俩一起把自己的儿子带到北川县城,让他们分别对自己的父母焚纸祭奠。晚上,全家人聚 在一起,吃了一顿他们震后最丰盛的晚餐,饭桌上,这一家人相拥在一起哭了,那泪水里更多是对新生活的激情与渴望。 母贤碧说: “有了说知心话的人,对今后的日子也有盼头了! ” 张建钧告诉我们,他准备过几天到上海打工去,挣些钱,把日子过得更好! 灾区的新生活就是这样,静静地,却是勇敢而顽强地向前走着。 在绵竹遵道镇著名的年画村DD棚花村,我们看到垮塌的房屋正在修建,每一幢已经建起的房子,都重新绘制上了多姿多彩的年 画,有“赵公镇宅” “老鼠嫁女” “三星高照” “双扬鞭”……从中透露着年画村人对新生活的喜悦与自信。 在镇上的灾区妇女年画刺绣培训现场,十几位大嫂、姑娘正在老师的指导下,细细地绣着手中各式的年画。她们说,一幅中等大 小的年画刺绣能卖1000多元,现在的订单供不应求呢。 在另一处年画村DD射箭台村,我们见到了绵竹年画界唯一一个被文化部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90岁的民间艺术家陈 兴才。自地震后,随着全国各地的人涌入灾区,加上灾区新生活的开启,年画的需求量大大增加,老人每天都要在画室画上半天。在 他的传承下,不仅他的儿子、孙子画年画,全村70%的人家都能画。老人说: “年画能提人的精气神啊! ” 在村头立着的一块宣传栏上,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一段话: “我们虽然失去了家园,但我们仍然拥有绵竹年画,我们从废墟中站立起 来,拿起画笔,继续绘出家乡的坚强……” 挺起胸膛,迈向新生活的脚步,踏响在灾区的每一片土地,每一座厂房,每一个人的心上。 今年大年初五,绵竹市汉旺镇的宁静被打破。 停摆的汉旺大钟下,聚拢从各地赶来的人。这一天,成都的陈黎老人一家合了两张影DD一张是大钟前,远处,东方汽轮机有限 公司的震后废墟隐隐约约;另一张,是两三公里远的汉旺镇新址,庞大而热闹的建设工地,一派重生景象。 这一天,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主机四分厂开工了。早上,厂长李传军特意早到了一点,没想到工人比他来得更早。 “大家都憋着一 股劲。 ”李传军说。 作为受灾最重的企业之一,去年,东汽史无前例地突破百亿产值;今年,发展的速度被上调为12%。原本计划两年完成的东汽 异地重建计划,有望提前到今年结束。 东汽总经理张志英说: “全社会都在关心东汽,回报社会是我们的使命。 ” 一个个喜悦在这个早春传递着。 灯光亮起,汶川县草坡乡沙排村在水力发电机的轰隆声中,迎接新年的到来。 文县临江镇蒋冯村的蒋向东,从正月初二开始,和村里的几位农民忙着在新村前的空地上学驾车,他说: “房屋建好了,就得考虑 发展出路了,灾后重建,运输需求量非常大,我们要组建一个运输队,搞运输。 ” 田野上,到处是春耕的繁忙景象,运送种子和化肥的农用车穿梭不停。 诚然,这一切仅仅是一个开始,还有太多的困难,太多的期盼,路还很长很长…… 但是,终究是花开了,草绿了,春天来了。 春天是孕育,春天是成长,春天是蓬勃的希望…… 打不垮压不倒的英雄的灾区人民,英雄的中国人民,正在这一片浴火重生的春天的大地上,创造着新的奇迹,走向更加美好灿烂 的明天! (新华社记者张严平、李亚杰、金小明、丛峰、刘大江、冯昌勇、周英峰) (完)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参评项 作品标题 跨越 1000 万辆:新的台阶新的起点 目 作 者 李铁铮童娜 责任编辑 张雅 消息刊播单位 刊播版面经济日报首发日期 作品字数汽车天地 观察 (栏目) (时长)929这篇消息是对 2009 年我国第 1000 万辆汽车下线的报道。尽管这个题材受到普遍关注,但本篇可贵之处 作品评 介 是能够站在继往开来的高度上,对我国汽车产业跨越 1000 万辆的事件精耕细作,相关数据、事件、背 景,串联出我国汽车产业在 2009 年面临复杂经济环境,率先企稳回升的主旋律;同时,又描绘了中国 汽车工业阔步迈进的新篇章。层次丰满,内容深厚。 这篇消息的采访、成稿、编辑,时间并不充裕。1000 万辆汽车下线不仅是年度汽车产业的盛事,更是 中国汽车工业几十年来的重大事件,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握这么重大的选题,是本次采访中最需要解 采编过 程 决的问题。我们事先精心做了策划与分工,案头准备也十分充分,以至于后来的一线采访、后方整理编 辑,撰写成文都能忙而有序。这篇消息见证的是中国汽车业由大做强的一个片段,但我们希望不仅记录 了历史,还能表达我们的敬意。 这篇稿件刊出后, 相关行业、 企业领导对这篇记录我国汽车产业跨越升级的报道做出了肯定。 他们认为, 社会效 果 本文对我国汽车产业迎来 1000 万辆的这个重大事件报道非常及时,而且从报道内容来看,又能深化主 题,在肯定今日成绩的基础上,不忘梳理我国汽车工业多年来的成长历程,有着极强的全局眼光。 跨越 1 0 0 0 万辆:新的台阶 新的起点 李铁铮 本报讯 记者李铁铮 童娜童娜报道:10月20日,随着一辆金橙色解放J6驶下生产线,今年我国的第1000万辆汽车在长春一汽诞生,中国就此迈 进千万辆级的汽车生产大国行列。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世界汽车工业的不利环 境下,我国汽车工业仍能一枝独秀,蓬勃发展。我国汽车工业在几代汽车人艰 苦奋斗下,历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已形成产品种类比较齐全、生产能 力不断增长、工艺水平日益提高的工业体系,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随着新中国60年发展建设、30年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 不断提高,我国汽车消费市场也释放出持久、巨大的需求。中国日益成为全球 重要的汽车生产大国。 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9月份全国汽车销量达 133.18万辆,同比增长77.88%,再创月度历史新高。前9个月国 产汽车产销量已经双超去年全年总产销量960万辆。今年以来,在国家出台 了《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相关政策后,我国汽车工业发展水平稳定, 同时在汽车产销增速快速提升的带动下,汽车行业内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开始呈 现增长态势,整体汽车工业运行形势良好,这也意味着我国汽车在冲量的过程 中,保持了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应有的良性增长,是整体行业发展进步的体现。 1000万辆是中国汽车由小到大的拐点,同时也将成为其由大到强的新起点 。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资料表明,全国汽车年产量从零到1万辆,用了5年 ;从1万辆到10万辆,用了13年;从10万辆到100万辆,用了21年 ;从100万辆到突破200万辆,用了8年;之后平均每年增长100万辆 。从100万辆到1000万辆,我们用了17年。这些数字变化,体现出中 国汽车工业又好又快的发展轨迹。 新中国第一辆国产汽车―――解放CA10诞生于中国一汽。今天,代表 中国汽车生产制造能力的第1000万辆车―――解放J6重卡2009升级 版,也是一汽自主创新的硕果。中国一汽解放品牌的历史浓缩了中国汽车工业 从零起步,艰难中探索、改革中进步、发展中腾飞的每一个瞬间。更加值得欣 慰的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汽车也已经能够在产销排行序 列中赢得领先。自主品牌汽车正在承载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责任,以领先的技 术力量创造竞争优势和市场优势,以永续创新的精神和实力引领中国汽车工业 由大到强的未来。 作品标题 短短一个月“拒资”十亿元 目 作 者 陶健、张敏 责任编辑 刘斌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参评项 消息刊播单位 刊播版面解放日报首发日期 作品字数2009 年 12 月 4 日1版 (栏目) (时长)795 字长江隧桥开通是去年上海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当诸多媒体把注意力集中在崇明开发商机时,本篇作 品的作者却独辟蹊径,将目光投向了崇明生态岛如何在招商引资中坚持定位。本篇短消息不足 800 字, 作品评 介 却意义深远,说明转变方式、调整结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场硬仗,必须打好。崇明县在招商引 资中敢于对不符合投资要求的企业说“不”,体现了“调结构”的坚定性、“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正确 把握“好”与“快”的辩证关系,报道具有针对性和普遍意义。 上海长江隧桥开通前后的短短两个月多中,记者曾十余次深入到崇明县各部门、村镇、企业以及农户家 中采访,看到了岛上居民希望隧桥开通带来投资、发展经济、改善生活的强烈愿望,同时也听到人们对 采编过 程 投资涌入后影响生态环境的担忧。如何解决这对矛盾?带着这个问题,记者再次深入调查采访,根据报 社领导指示,从大量素材选取最有典型性和说服力的例子,经编辑多次修改,以短消息形式在《解放日 报》头版头条加编者按刊发。 这篇报道见报后,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据崇明县委宣传部反映,崇明当地居民最初对政府“拒资” 做法存在很大对立情绪,看了报道后思想观念转变了,理解了政府的苦心;崇明县有关部门也通过报道 社会效 果 受到鼓舞,更坚定了科学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这篇报道还被海内外多家媒体转载,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为上海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起到良好的 宣传效果。中宣部新闻局专门为这篇报道撰写新闻阅评,认为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长江隧桥带来商机,海内外企业纷纷上岛考察欲投资发展 短短一个月 “拒资”十亿元 崇明婉言谢绝三十多个不符合产业导向和能耗、环评审查的项目 “看淡”一些 GDP 编者按:崇明县的这条消息,读来发人深省。崇明承担着建设世界级现代化生态岛的特殊使命,自有其特殊的县情,但他们敢于向不符 合结构要求的投资说“不”的坚定性,却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敢于说“不”,首先是战胜自己。招商引资,实质上是增量发展。在增量这一块上,我们的面前,有着诸多的诱惑。有的同志舍不得“到 嘴的肥肉”,舍不得“送上门的 GDP”,所以往往先“请进来”再说。说是“先污染再治理”,其实是不把结构放在眼里,还是产值至上。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调结构”要“痛下决心”,这个“痛”,不仅是对存量要勇于“壮士断腕”,更是说对增量要宁缺毋滥,对“两 高一低”的“增量”,更要敢于说“不” 。 勇于说“不”,还要有一种“力排众议”的坚定性。例如崇明 GDP 的贡献率,长期在全市垫底,群众急盼促进经济、改善生活,干部 心中也很着急,急于要“打翻身仗” 。在这种情况下,能不能正确把握“好”与“快”的关系,能不能坚持科学发展之路、坚守生态岛定位, 争论会很激烈,众说也会纷纭。如果没有一种“调结构”的坚定性,是会顶不住、守不住的,更何论敢于说“不”?我们从崇明“拒资 10 亿”之中,看到的是一种坚持科学发展的坚定不移。这一份坚持,值得我们欣慰,更值得我们学习。 本报讯(记者 陶健 实习生 张敏)长江隧桥开通,崇明一夜间成了投资热点,海内外企业纷至沓来。 面临前所未有的招商机遇,面对一个个诱人的投资项目,是“拣到篮里就是菜”,还是宁缺毋滥?崇明选择了科学发展之路,短短一个多月,已婉拒了 30 多个不符合生态岛 定位的项目,涉及投资 10 多亿元。 长期孤悬在长江口的崇明,GDP 的贡献仅占全市的 1%,发展速度远落后于上海的其他部分。岛上有 70 万居民,他们希望吸引投资以 增加就业、改善生活。然而,崇明岛的定位是世界级现代化生态岛,注定不可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如何协调生态保护和经济发 展?崇明县委、县政府决定执行更为苛刻的“招商选资”标准。早在隧桥开通前,崇明就公布了规划布局,对进入岛内的投资项目设置三 道“防线” 。 第一道防线是产业导向。崇明编制了工业产业导向目录,被列入禁止和限制类的项目一律不允许上岛。一家大型造纸企业不久前上 岛洽谈投资上亿元建造纸厂。 虽然这个劳动密集型项目可以提供大量岗位,还能为岛上盛产的芦苇找到市场出路,但造纸业明显属于目录 上的禁止类领域,被招商部门婉言谢绝。 第二道防线是能耗。崇明制定了能耗每年下降 4%的指标,近两年已关闭了 40 多家高能耗企业。职能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对投资项目 进行严格评判,其中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就是能耗。据介绍,30 多个被婉拒的投资项目中约有三分之一属于“能耗不合格” 。 第三道防线是环境影响评价。通过前两道防线的项目如果对生态环境会产生不良影响,也不能上岛。有一个投资 3000 万元的电子 产品加工项目在最后一道防线上被县环保局拦停,原因是其生产过程有一道镀锡工序会影响环境。 崇明县县长赵奇告诉记者,崇明建设生态岛是一场“持久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放弃一些能够快速增加 GDP 的产业项目,会影 响崇明经济一时的发展速度,但生态岛建设必须关注长远,其后发优势将会慢慢显现。 《解放日报》 参评项 作品标题 改变历史的“北京时间” 目 作 者 任仲平(集体创作) 责任编辑 张研农评论刊播单位 刊播版面人民日报首发日期 作品字数2009 年 9 月 27 日要闻一版 (栏目) (时长)6160这篇任仲平文章,将共和国 60 年历程,放到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去表述,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国际 作品评 介 社会达到基本共识的现代化理论和发展经济学的眼光,打量和阐释新中国 60 年发展的路径。并站在近 百年国际共运史、几百年现代化史的高度,对这 60 年做了从容深刻的梳理,雄辩地论证了“具有社会 主义属性的另一种现代化形态”的伟大跨越。 这篇文章是集体创作的成果。 在创作过程中, 人民日报评论部拿出了近 5000 字的写作提纲, 提出以 “现 代化”为主线,以民族复兴为背景,对文章结构、议论风格、评论逻辑要求做了总体策划,多个部门的 采编过 程 同志参与了讨论和写作。最终,文章沿着“现代化”这一主线,将新中国 60 年放到中华民族百余年现 代化艰辛进程和民族复兴执着梦想的坐标上看,呈现了新中国 60 年沧桑巨变的历史根源,提供了认识 新中国 60 年的方法论。 文章发表后,李长春同志批示:“任仲平文章,以现代化为主线,以新的视角,深刻阐述了在中国共产 党领导下,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信念。 刘云山同志批示: ” 文章 “在 六十年国庆宣传中发挥了提纲挈领、画龙点睛效果,起到了引领舆论、统一思想、升华认识、凝聚力量 社会效 果 的作用。”文章也得到广大读者的热情赞扬。200 多家网站全文转载任仲平文章,网友跟帖上千条。读 者高度评价:“任仲平文章分析 60 年的发展历程,从历史和世界的坐标看,‘辉煌’两字,足以担当。 好视野,好文章。”一些学者在博客中转载并评论:“文章新中国成立 60 周年宣传报道的全面提升。” 有网友还建议,“编印成‘政治读本’,免费发放,以增强全国人民的凝聚力和战斗力。”(2009 年 12 月 04 日第 01 版) 改变历史的“北京时间” ――写在新中国成立 60 年之际(上) 任仲平 (一)时间在这一刻重新开始。1949 年 10 月 1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有屈辱和苦痛,封存在历史深处。一个新的纪元,随着五星红旗的升起,随着“中 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宣告,开启了。 从那时到现在,岁月的脚步已经走过 60 个年头。在中国流传了近五千年的“天干地支”计时系统中,60 年代表一个轮回。然而, 当新中国的历史即将迈入下一个甲子,俯仰中华大地沧桑巨变,这个行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古老民族,分明已经打破封建 王朝“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兴衰周期律。时间的指针,不可逆转地指向现代化,指向世界,指向未来。 历史的细节,时常内有乾坤。2009 年春天的伦敦,很多人注意到,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峰会新闻中心的时间显示墙上,只悬挂 着3个时钟,依次为“华盛顿时间”“伦敦时间”和“北京时间” 、 。 “北京时间”“中国道路” , 。全世界都在适应这个重新走向舞台中央的大国,希望从它的足迹里,解读这条迥异于西方的现代化路 径。正如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所说的, “中国在世界中地位更替的作用如此之大,恐怕须三四十年才能找到新的平衡。仅仅将它看成 一个加入进来的大国是不行的,它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个” 。 从贫穷走向富庶,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进步……60 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走过了其他国家几百年的现代 化发展历程,演绎了民族史册上自强不息的传奇。它将一百多年的苦难和落后、几代人的迷茫和彷徨,甩到了身后,也将对一个新生 国家的封锁和围堵、对一种新兴制度的质疑和敌视,甩到了身后。 60 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瞬间,却如此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命运,改变了全球发展的格局和世界 历史的走向。 (二)考量一个国家的发展,可以从两个角度透视:历史、地理。历史的基本要素是时间,地理的基本要素是空间。 这句话看似平常,仔细琢磨却并不简单。面对走过 60 年历程的新中国,我们该从何处去寻找历史的时间流变,又向何处确定地理 的空间方位? 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两千年的封建王朝、百余年的屈辱历史、六十年的沧桑巨变……过去和现在,如何集合那万千点滴,在百转 千回中汇成一个民族顽强生长的脉络? 古老文明的荣耀、 “中央帝国”的迷梦、山河破碎的痛楚、 “巨龙腾飞”的辉煌……中国与世界,如何统揽这千年巨变,在跌宕起 伏间呈现一个国家波澜壮阔的转身? 这正是考察中国问题的复杂性。新中国 60 年,不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的时间片段,却承载起中国现代化历程中开天辟地 的“历史单元” ,标注了几近亡国灭种的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空间坐标” 。从内部说,这 60 年关乎一个延续几千年的 古老文明的生死;从外部看,这 60 年涉及一个占世界人口 1/5 的东方大国的兴衰。这两大课题,恰与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救亡图存、强 国富民的两大历史使命相呼应,与中国共产党人 60 年不变的治国理想相契合―― 在前不久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党的伟大事业,再次强调要建 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回首新中国 60 年历程, 一个主题格外突出: 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 一个路径相当鲜明:中国人民坚定地把现代化视作走向复兴的路径。 现代化是一个过程,中国曾经被抛在这个过程之外。这是 1949 年之前一个多世纪里中华民族所遭受的苦难和屈辱的缘由,也是在 此之后一个甲子里神州大地所发生的变迁与进步的动力。尽管直至今日,人们对现代化的具体内涵还有不同认识,但三百余年世界近 代史演进所锤炼的共识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共同目标, 是社会历史进程中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如何应对现代化,怎样实现现代化,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兴衰的最终因素、成为决定一个 民族命运的关键抉择。 就让我们沿着现代化这条主线,梳理时间和空间的坐标,由此来看新中国改天换地的贡献,看 60 年沧桑巨变的意义。 (三)英国革命、法国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日本明治维新……发端于欧洲的世界近代史,都是以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节点作为时 间标志。在这个时间体系里,中国是一个落后者。 “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 ”黑格尔对“中华帝国” 近乎残酷的评价,在某种程度上却表达了一种客观的真实。鲁迅先生慨叹,仿佛时间的流逝,独与我们中国无关。 循环往复的时间背后,盘桓着止步不前的社会进程。尽管也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当西方资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人类向现 代化目标大步迈进之时,东方的老大帝国依旧沉浸在封建帝制的落日余晖里。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响,将沉睡几百年的中国,逼到现代 化的大门口。在列强环伺瓜分豆析的民族生存危机之中,在落后了西欧工业革命一个世纪之后,中国被迫开始了现代化的“象征性” 启动。 从 1840 到 1949,这百余年的抗争中,洋务运动、维新变法、 “太平天国” 、辛亥革命……无数仁人志士的各种抗争与探索,都是 希望寻找中国现代化的捷径,获得走向现代世界的“入场券” 。然而,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虽然慷慨激烈,却都没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一个使马可?波罗惊叹不已的东方大国,一头拿破仑也不敢惊醒的睡狮,坠入危若累卵任人宰割的境地。 这是我们认识“新中国”最为清晰的时空坐标。为什么 1949 年会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新纪元?因为,以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武装 起来的中国共产党,用 28 年的时间,完成了自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之献身的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彻底改变了 1840 年以来中国 社会的性质和中华民族的命运,扫清了走向现代化的制度障碍;用 60 年的时间,推进了两百年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现代化航程,让 年轻的人民共和国伫立于世界文明的潮头。 以 1949 年为节点,这个新纪元把一个四分五裂、满目疮痍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团结统一、前途光明的新中国,进而把一个积贫 积弱、一穷二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国家。 (四)时间开始了! “一切愿意新生的/到这里来吧/最美好最纯洁的希望/在等待着你”――面对年轻的共和国,诗人这样书写新生的感受。新生的希 望,美好的希望,凝聚着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期望,表达着人民群众对人民政权的信心。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既创造了五千年的悠 久文化,也承受着百余年山河破碎、丧权辱国的巨大痛楚。也没有哪一个民族,有着如此强烈的复兴意志。这种只争朝夕的复兴理想, 成为中国现代化道路上最强大的凝聚力。 复兴,复兴。背负着这样的理想,年轻的人民共和国面对比世界上任何国家现代化更为严峻的挑战。 一个西方世界眼中轻轻一推就会倒下的“泥足巨人” ,一个刚刚从百余年受压迫、受奴役、受欺凌的黑暗中走出的国家,一个拥有 世界 1/4 人口的贫穷落后的农业大国――这是 1949 年新中国面临的国内境况。 开国大典的礼炮声还没有远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就成立了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封锁、禁运”的组织“巴黎统筹委员会” 。封锁 者宣称, “共产党政府解决不了自己的经济问题,中国将永远是天下大乱”――这是新中国诞生时严酷的国际环境。 国民生产总值不到美国的 7%,重工业几乎为零,轻工业只是少数的纺织业;80%的人是文盲。960 万平方公里土地上,许多地方 仍处于封建农奴制阶段或奴隶制阶段,不少地方还是“刀耕火种” 。毛泽东感叹: “我们除了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连一辆汽 车、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是共和国起步时面临的贫寒“家底” 。 作为一个后发追赶型现代化国家,中国发展的困境典型地反映出人类现代化的困境。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现代化运动出现以后所拉 开的巨大“历史鸿沟” ,更深刻地包含着两个重要的逻辑―― 一是先发国家的现代化运动不会像圣火一样自然地向其他国家和地区传递,相反,早期现代化国家的进步还往往以牺牲其他国家 和地区的利益为代价。二是后发型国家通往现代化的路途,已经没有了早期先发国家的各种资源和条件,只有通过时间的加速度实现 跨越性发展,才能追赶上现代化的时代潮流。 新中国必须用改天换地的双手,拨快走向现代化的“北京时间” 。 (五)赶超,跨越。新中国这个现代化的后来者,既要在短期内完成西方国家几百年才完成的现代化任务,又要避免落入“现代 化陷阱” ;既要考虑同世界现代化接轨,又要考虑中国的社会基础和现实可行性;既要有统一的总体目标,又要与现代化的动态过程相 适应。 60 年之间,特别是改革开放 30 年来,新中国交出的现代化答卷,令所有了解历史的人惊叹――1949 年,我们连铁钉、火柴、煤 油都是“洋玩意儿” ,现在,我们每五天创造的经济总量,就相当于 1952 年一年的经济总量。 “两弹一星”发射、太空漫步、 “嫦娥” 飞天,我们已经跻身于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这些高端技术的国家行列,成为“亚洲的新领头羊”“世界经济的新引擎” 、 。 在这块曾被称为“停滞的帝国”的土地上,奔驰的时间划出一道人类发展的炫目曲线――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的国民生产 总值年增长率达到 10.9%;六七十年代,韩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达到 8%以上,新加坡
年年均增长率为 10.1%。而改 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却以几乎同样的速度飞翔了整整 30 年。 当速度变快时,时间仿佛停止了流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许能够解释这样的观感: “西方国家在午餐后小憩的瞬间,中国就变 成了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并“顺便让一半中国人摆脱了贫困” 。 60 年间,中国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 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中国,在“北京时间”跳跃的数字中迈开奋进的脚步。世界,从“北京时间”铿锵的报时声中,感受青春中国的辉煌奇迹。 (六)奇迹是什么? 当今天的人们探询中国现代化动力,寻找“中国奇迹”发展秘笈时,往往会陷入矛盾和纠结之中。 有人分析, “中国选择了市场经济是决定性因素” ,但选择市场体制的发展中国家并不少见,为什么中国能取得与众不同的成就? 有人解释,是“中国人民比其他国家的人们更吃苦耐劳” ,但历史上中国人民从来勤劳,为什么只有在这新中国的 60 年造就了奇迹? 有人认为,是“变革推动了发展” ,但从拉美到前苏联,选择变革的国家不为少数,结局却是政治动荡甚至国家解体,为什么独有中国 能在平稳中推动现代化巨轮破浪前行? 各种观点,对诠释中国的成功都有一定的适用性,却都不是决定乾坤的根本因素。布莱克在《现代化的动力》一书中曾如此论证, “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是一个社会将固守于传统系统的政治领导转变为热心于彻底现代化的政治领导的过程。 ”对于新中国而言, “政 治领导的决定性作用” ,才是“中国奇迹”的核心因素。 发展政治学有关研究已经表明,一个强大的政党对于后发现代化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这是新中国得天独厚的条件――我 们有以人民利益为宗旨,以民族复兴为己任,有着广泛社会基础、组织纪律严整、思想高度统一、社会动员能力强大的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以及它所确立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性质和方向,是现代化建设得以顺利 实施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回首鸦片战争后百余年历史,中国的现代化探索之所以充满迷茫和挫败,其根源就在于,它们都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治领导,都 未能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完整,建立集中统一、现代化导向的中央政权;都未能通过有效的社会制度变革,建立起一个支撑社会 现代化变迁的制度框架。 新中国的成立,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和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不仅结束了“四万万中国人一盘散沙”的局面,让中国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也第一次让中国作为一个整体来追求现代化, 以强有力的国家机器保障现代化进程,这才开启了古老中国现代化的新纪元。 而改革开放之所以开辟了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也正源于中国共产党人能把亿万人民的迫切愿望、以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的 创新认识,凝聚为国家意志。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创造,到科学发展观这一指导现代化实践的先进理论,30 年来, 执政党永不停滞的开拓创新,启动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带动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相应的变革,最后各种因素形成合 力,共同塑造了我国现代化波澜壮阔的画卷。这是“中国奇迹”的第一推动力。 奇迹是什么?歌德说,奇迹是信仰最宠爱的孩子。 (七)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把中国带入一个繁荣富强的现代化国家。对于中国而言,这既是人民的 选择,也是现代化进程规律的选择。 新中国所创造的现代化“奇迹” ,静态地讲,有一个因素至关重要――中国共产党领导。动态地看,有一条道路贯穿始终――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60 年来,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 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旧中国巨变的根源,新中国腾飞的动力。 正是这条由“信仰”铸就的道路,让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开启了改变历史的“北京时间” ,并在 60 年的岁月、特别是改 革开放 30 年的进程中,不断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表” ,与中国国情和社会实践“对表” ,与时代要求和世界潮流“对表” ,最终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世界提供了一个新型社会制度的发展模式。 这是一条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现代化道路。自 18 世纪欧洲工业革命以来,现代化浪潮让人类文明步入新的时空隧道。其后的二三百 年间,世界历史的大舞台上演绎的恢弘长剧中,现代化先发国家长期处于主导地位,并试图为世界历史定位。在这种格局下,现代化 似乎是一元化的单向演进,后发国家只能做追随者。欧洲中心论、欧美模式是现代化的唯一归宿吗?这是人类文明必须面对的重大命 题。 马克思说过,极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出现就引起完全不同的结果。在人类现代化的这幕长剧中,中国改变了的 “剧情” ,改变了现代化的“单向趋同” ,它拓宽了民族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丰富了人类对于社会发展规律和道路的认识,促进了 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开辟出的这条现代化道路向世界证明,中国不仅是现代化的追赶者,也可以成为现代化的引领者― ― 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而且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八)1601 年,明朝万历年间,一台庞大的机械钟表出现在京城街头。这是罗马天主教教士利玛窦送给中国皇帝的礼物。皇都北 京,回荡起现代工业清脆的声音。 但在一个习惯用暮鼓晨钟计时的王朝,那是一个与世界无关的“北京时间” 。远离世界的中央帝国,即使偶有现代化的声响扰乱清 梦,却依然在沉睡中浑然不觉。中国远离着世界,世界却在现代化进程中突变。 短短 60 年,新中国将一个几百年来被世界漠视的时区,标注为举世瞩目的“北京时间” 。今日世界, “北京时间”已经不可或缺, “中国因素”日益举足轻重。它让人们想起十多年前,几十名前美国政要联合署名致国会的一封信: “中国注定要在 21 世纪中成为一 个伟大的经济和政治强国。 ”他们预测,中国不仅强大,而且伟大。 而一个伟大的中国,源于 60 年前那个开天辟地的时间。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参评项 作品标题 不是所有弯道都是超越好时机 目 作 者 孙秀岭 责任编辑 周学泽 评论 刊播单位 刊播版面大众日报首发日期 作品字数2009 年 4 月 13 日大众日报四版 (栏目) (时长)1136 字“弯道超越”,是一些地方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的一种比喻说法,十分流行。该文既看到“超越”的积 极功效,也看到了其负面政策效应,认为“弯道”之中有机遇也有险情,不是所有弯道都是超越好时机, 作品评 介 提醒决策者把应对危机的过程转化为强筋健骨的过程,以更大精力去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文章体现了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强音――转方式调结构,对有效应对金融危机,把握后危机时期发展 主动权,具有现实价值和长远意义。 作者在一些企业和主管部门调研中看到,不少地方在金融危机中不惜一切代价大上项目,试图以简单的 采编过 程 投资增长去“超越”,这其中充满着风险。作者借由“弯道超越”的说法为切入点,以小见大,形象对 比,充分论证了增长不等于超越,只有在科学发展轨道上前行,才能在金融危机制造的“经济弯道”中 有所作为。 社会效 果 正 文 □孙秀岭 最近,有个“弯道超越”词汇很时新,诸如“正是弯道超越时”“超越常在弯道处”等等,常见诸媒体。 、 “ 弯道超越” ,原本是赛车上的一个术语,指参赛车手在拐弯处比直线跑道上更易超越对手。有人认为,金融危机让世界经济处在 了“弯道”上,此时正是跨越发展、超越对手的良机。应当说,经济发展上的每一次危机,都是产业重新布局、企业重新洗牌,新机 遇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以“弯道超越”比喻危中之机,有振奋精神、鼓舞士气的功效。但算算如下几笔账我们能够看到,这种说法 也只能算是一种比喻。 成本消耗账。一般情况下,有经验的驾驶员不会弯道超越,他们知道弯道超越更加耗油,更易磨损发动机和轮胎,损耗车辆寿命。赛 车选手敢于弯道超越,很大程度因为这本是“ 烧钱运动” ,可以不计后果地“透支” 。不过,经济发展是一项长远事业,毕竟不是短暂 的赛车。在金融危机还在继续蔓延、市场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的背景下,经济运行遇到的困难越来越多,在正常发展都遇到巨大挑战 时,超常规发展就得付出更大成本、更多代价。那些以超越的名义乱砸钱、乱铺摊子的作为,那种为一时超越让资源能源难以承受的 急功近利做法,是与科学发展观相悖的“歪道超越” 。 安全风险账。赛车比赛中,人们不仅能看到精彩的弯道超越,也常目睹弯道车毁人亡的重大事故。换言之,超越常在弯道处,事故也 常在弯道处。 “弯道处要敢于踩油门” ,被一些人喻为超越发展之宝典。其实,赛车手进入弯道的第一个动作是踩刹车而非踩油门。好 的赛车手,在进入弯道前必须正确判断形势,若遇到了弯道就急着去超车,不翻车才怪。经济发展的弯道,比赛车场上的弯道更为复 杂,充满着变数。弯道之处,最需要实事求是,按科学发展观要求讲方法、重技巧,量力而行,否则一旦用力过猛,很有可能事与愿 违, “半路抛锚甚至翻车” 。 实力功力账。在弯道能否实现超越,赛车状况和选手技术功力是比拼的核心。一般来说,赛车上的“ 弯道超越” ,以“直道上黏住对 手”为前提;若直道上已被对手落下较远,超越纯属妄谈。危机之中, “赶超机遇”的确存在,但能拿到“好牌”的,往往是具有技术 领先等优势的企业和地方,而那些落后生产力,受到危机的冲击更为严重。 “你开的是拖拉机,别人开的是小汽车,你最该做的是转型 换代、积蓄能量”――有经济学家为热火朝天的“弯道超越”泼“冷水” 、提建议,不无道理。 细细想来,不是所有的弯道都是超越的好时机,也不是所有的“车手”都可以做到安全超越。金融危机制造的“ 经济弯道” ,有机 遇也有险情,能“成”也能“败” ,绝不是按照主观意愿想超越就能超越的,要实现“弯道超越” ,需要拿出大智慧、大勇气,保持冷 静头脑,尊重科学、遵循规律,把一些该算清楚的账算明白、算到位。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见报后,山东省经贸委等部门负责人专门找到作者,认为文章观点对完善应对危机策略具有重要建 设性意见;文章被国内多家媒体和网站转载,获山东新闻奖一等奖。是所有弯道都是超越好时机 参评项 作品标题 今天,我们豪迈受阅 目 作 者 李选清武天敏 胡君华 责任编辑通讯孙晓青刊播单位 刊播版面解放军报首发日期 作品字数2009 年 10 月 2 日第4版 (栏目) (时长)2900 字这篇通讯全景式记录了 2009 年首都国庆大阅兵的盛况。作品站位高远,笔调充满感情,文字洗练细腻, 生动记述了中国武装力量走过从机械化向信息化建设转型的 10 年风雨征程,第一次向祖国和世界展示 作品评 介 新面貌、新阵容的壮观场景和豪迈气魄。在写作中,记者注重突出中国在 21 世纪首次举行国庆大阅兵 这一重大事件的特有新闻魅力,适当突破时空局限,追求纪实叙事相结合,抒情写意相结合,使宏观气 势与微观细节、庄重严谨与激情文采、强烈的现场感和历史的纵深感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这次大阅兵有诸多“首次”和新元素。为准确摸清此次大阅兵的特点,作者冒着盛夏的酷暑,采访了阅 兵总指挥房峰辉中将,逐一走访了阅兵村里的受阅方队,近距离观察受阅部队人员和装备,并参加了阅 采编过 程 兵村和天安门广场的多次合练。写作中,作者充分发挥平面媒体以文字调度时空、传情达意的优势,突 破亦步亦趋图解现场的模式,在精心描写现场的同时,插叙两位法国摄影家拍摄天安门第一张彩色照片 等历史事件,并在现场采访新四军老战士吴成、吉鸿昌女儿吉瑞芝、1999 年大阅兵总指挥李新良等历 史见证人,以鲜为人知的史实和震撼人心的对比,体现出中国国防力量建设的沧桑巨变。 这篇稿件,是解放军报作为中央军委机关报刊发的一篇记录 2009 年首都国庆大阅兵的权威报道。人民 社会效 果 网、新华网、中国军网、新浪网、搜狐网等各大网站均转载了此文。有关学者在论文中评论此文“具有 大气磅礴的史诗风格和为历史存照的文献价值。”今天,我们豪迈受阅 ■本报记者 李选清 武天敏 胡君华 公元 2009 年,10 月 1 日。中国,北京,长安街。 清晨,东方,从古观象台一路向西,8000 多名官兵和 500 多辆战车绵延 2 公里多,像一条凝固的铁流,等待着国庆 60 周年阅 兵的庄严时刻。 上午 10 时,天安门广场,56 门礼炮齐鸣 60 响。人民英雄纪念碑下,200 名国旗护卫队员拱卫着五星红旗,迈着 169 个正步走 向国旗杆基座。 169 步,寓意从 1840 年鸦片战争至今 169 年的不平凡历程。 169 年,为了祖国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多少英雄儿女血沃中华! “敬礼!”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长安街上,受阅官兵引吭高歌,声震长空。 10 时 9 分,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乘红旗牌检阅车驶出天安门,沿长安街缓缓东行。 这是胡锦涛主席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检阅三军部队。 这是中国在 21 世纪首次举行国庆大阅兵。 铁阵,如山如岳。口号,如海如潮。受阅三军身上,流淌着红军、八路军和新四军的血脉。他们来自沃野平畴、深山密林、滔 滔海洋、万里蓝天,汇集中国陆海空三军和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民兵预备役部队等全部武装力量的精华。 这是人民军队走过从机械化向信息化建设转型的 10 年风雨征程,第一次向祖国、向世界全面展示新面貌、新阵容。 10 时 37 分,胡锦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发表讲话后,千人联合军乐团奏响《检阅进行曲》,万众瞩目的阅兵分列式开始了。 三军仪仗队第一军旗手朱振华,高擎八一军旗,走在最前列。随后,14 个徒步方队排山倒海,陆续走来。 他们中,有风华正茂的三军院校学员方队,有从井冈山走出的“红一师”方队,有镇守岛礁扬威碧海的海军陆战队方队,有远 翔千里突袭作战的空降兵方队,有荟萃“国字号”反恐部队精兵的武警方队,有来自汉族、满族、藏族、回族、蒙古族、苗族、壮族、 黎族、瑶族和羌族 10 个民族的三军女兵方队。 沙漠型、山地型、丛林型、两栖型、海洋型、空降型……受阅官兵色彩斑斓的新型数码迷彩戎装,仿佛祖国广袤多姿的壮丽国 土。与 10 年前相比,这支队伍中增添了国防生、直招士官等“国防新军”的身影,具有侦察监视、引导打击、潜水登陆和空中渗透 能力的特种兵方队,更是首次成建制亮相。 长安街上,足音铿锵,犹如山呼海啸。 “我流血的地方,或者我瘗骨的地方,或许会长出一朵可爱的花来……”此时此刻,方志敏烈士《可爱的中国》中的深情告白, 仿佛回荡在广场上空。 今天,天安门广场鲜花如海,红黄两色的花束簇成中国军人的钢铁誓言:“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八一军旗,引 领中国人民解放军,沿着先烈足迹,脚踏祖国大地,背负民族希望,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 徒步方队背影远去,长安街上,传来 30 个装备方队隆隆开进的巨大声浪。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锡伯族战士丁辉,驾驶 99 式新型主战坦克,引领首次排成箭头状的铁甲方阵隆隆驶来。随后,96A 型坦克、两栖突击车、履带式大口径自行加榴炮、自行榴弹炮、远程火箭炮等新型数字化装备,像钢铁长城,绵延横亘,展示中国陆 战力量一往无前、所向披靡的雄姿。 临沧海,引长弓。新型舰空导弹、反舰导弹、岸舰导弹战车隆隆驶来。此时,在祖国万里海疆,人民海军舰队巍然列阵,悬挂 满旗,向天安门致敬。在遥远的亚丁湾,海军护航编队新型战舰眺望东方,鸣响舰笛,向祖国致敬! 西北望,射天狼。两支新型地空导弹方队和空军新型机动雷达方队驶过天安门。他们是新一代国家防空“天网”的中坚力量, 是我军未来国土防空作战的剑锋刀刃。 车辚辚,阵容新。通信兵方队、无人机方队、后勤装备方队首次出现在国庆大典。他们是我军信息化建设的排头兵、电子信息 作战新锐、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先锋,像电子丛林,像轻盈银燕,像移动城堡,亮相长街。 “爸爸要是活到今天,该有多高兴啊!”观礼台上,著名爱国将领吉鸿昌烈士的女儿吉瑞芝对记者说:“当年中国积贫积弱, 父亲为抵抗日寇侵略,只能变卖家产购买枪械,组织武装。看到今天盛世中国的现代化国防装备,真让人忍不住像爸爸当年那样大喊 一声:我是中国人!” 听到这里,胸前挂满奖章、两次负伤、两次截肢的新四军老战士吴成,想起解放战争中一次战斗,记忆犹新:“我们 20 人的突 击队,用步枪、手榴弹攻堡垒,打了两天三夜。仗打赢了,突击队只剩下两个人,那时,我们多盼望有一门炮啊……”说到这里,老 人眼里涌起泪花。 大国长剑,威风凛凛,中国战略导弹战车驶来了! 顿时,广场沸腾了。巍巍铁阵中,首次出现了第二炮兵“世纪新军”---长剑 10 型巡航导弹和新型中远程导弹的身影。最后通 过天安门的东 31 甲核导弹方队,蕴含着雷霆万钧的力量,为滔滔铁流掀起一个震撼人心的巨浪。 壮哉!国庆大阅兵。滔滔铁流,如春天大河开融,如熔炉钢水倾泻,如黄河壶口瀑布夺路而下,如钱塘大潮滚滚而来…… 观礼台上,来自各部门的负责同志,忘情地伸出手来,向身边的军人们祝贺致意。眼前这支全部是“中国制造”、近 90%装备 为第一次公开亮相的钢铁方阵,让他们激动不已…… 世事沧桑。整整一百年前,1909 年,两位法国摄影家拍下了天安门广场的第一张彩色照片:残破的城楼下,一辆人力车冒着寒 风,匆匆而过。 那一年,正是清宣统元年。古都北京,笼罩在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阴影下。正阳门上,外国士兵架起大炮,炮口指向紫禁 城。直到 40 年后的开国大典,天安门的木梁上,还嵌着八国联军炮击城楼没有爆炸的 3 发炮弹…… 天翻地覆慨而慷。今天,天安门广场铁流浩荡,宣告当代中国军人捍卫祖国主权、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强意志,展示震撼世界、 蓬勃向上的“中国力量”! “1954 年, 我作为南京工程兵学校的学员, 参加了国庆 5 周年阅兵。 1999 年, 我作为阅兵总指挥, 组织了国庆 50 周年阅兵……” 北京军区原司令员李新良对记者说: “从阅兵场上, 我亲眼看到我军的 ‘小米加步枪, 变成了’ 飞机加大炮, 变成了 , ‘导弹加卫星, ’ 、 钢铁加芯片,,受阅的先进装备由单台单车抽组,到成建制、成系统亮相,这是多么大的变化!” 旌旗奋,风雷动。人潮惊叹未息,151 架飞机组成的 12 个空中梯队展翅飞来。恢宏壮丽的阅兵乐章,进入了高潮。 “空警-2000”预警机,像背负青天的鲲鹏,率领 8 架歼击机,准时飞过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空,喷射五颜六色的彩烟,在蓝天 铺展一条绚烂航路。 鹰击长空,威猛犀利。随后,国产新型轰炸机、加受油机、“飞豹”歼击轰炸机和歼-8F、歼-10、歼-11 歼击机编队飞来, 宣告中国空军进入以国产第三代战机为主力的新时代。 铁翼飞旋,惊雷滚滚。一支世界阅兵史上最大规模的直升机编队低空飞来。它们从北国边陲、南海天涯、茫茫戈壁、巍巍高原, 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四面八方,云聚国庆大典。 巾帼英豪,叱咤风云。15 名中国首批女歼击机飞行员驾驭新型教练机飞来。中国的空中花木兰、云天娘子军,第一次飞过天安 门广场,以浪漫激情写意蓝天。 空中受阅梯队,横跨长空 75 公里,雄风万丈,气势磅礴。 60 年风雨,一甲子辉煌。56 个方阵,象征 56 个民族。人民军队与共和国一起进步,一起成长,一起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此时此刻,追思与缅怀,光荣与梦想,决心与信念,在同一时空汇聚,都凝结在这情感的峰巅,抒写在这壮美的画卷! (本报北京 10 月 1 日电)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参评项 作品标题 栾城草农敢闹海 目 作 者 赵俊芳、郝斌生 责任编辑 周剑瑭 通讯 刊播单位 刊播版面石家庄日报首发日期 作品字数2009 年 6 月 9 日头版头条 (栏目) (时长)3105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教授蓝鸿文说,此稿与 30 年前范敬宜的《莫把开头当过头》有异曲同工之妙,是 反映中国农民在改革开放中脱胎换骨巨变的里程碑式佳作。河北大学新闻学教授杨秀国在讲义中写到: 作品评 介 “看似小报写小草,实质上是对中国农村经济转变增长方式大胆实践的精妙刻画。”南京大学和复旦大 学新闻学师生把此文作为通讯体范文。此文立意宏大,凸现当代农民夸父追日般的求富精神,具有给农 民立传的标本意义。 栾城农民种草是河北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一例成功典型。10 年前,栾城草农起步阶段是政府推着种、赶 采编过 程 着种、帮着种,有明显政府行为。10 年中,草农酸甜苦辣五味俱尝。如今,栾城草业完全融入了市场。 此稿完成过程是作者、编者和草农在田间地头聊出来的。大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之惬意。没 有策划雕琢,一气呵成。 通讯刊发后, 周边省市县农口组织来参观考察, 甚至有山东寿光种菜大户来实地比较种菜与种草的收成。 社会效 果 栾城草农组织将报纸刊登的通讯制成手提袋广告。中国草业网、花木网、农民日报、人民日报等先后均 有刊载。栾城草农敢闹海 ――听栾城农民种草者说 正 文 站在栾城农民的草地上,就像站在绿茵场上,就像置身绿色的海洋。如果此时再吹来一阵清风,或者再冉冉升起一轮朝阳,最好是 昨夜曾飘洒过一场毛毛细雨,你能闻到草香,你能看到草尖上的露珠,你能捕捉到忙碌着的农民那心底的微笑和从黑红的脸膛上迸发 的光芒。 自 1999 年河北栾城农民调整产业结构,试种绿化草以来,已经走过了十年里程。十年磨一剑,当初别别扭扭、忐忑不安种下的小草产 业如今茁壮长成大块文章,成为河北省会石家庄一道独特风景,成为新中国农民脱胎换骨的标本。端午时节,记者来到这里,听他们 有关种草的心得体会。 “刚种草时,一离了救生圈就呛水” “刚种草时,一离开救生圈就呛水。 ”见到西董铺村村民李书贤的时候,他正在地头修路,他放学回家的儿子前来帮工,在绿油油的草 地里开着修草机纵横驰骋。他说的那个“救生圈” ,既是指政府的优惠政策也是指县里的草业公司。种草的第一年,李书贤地里家里寸 步不离技术员,喷灌、灭虫等一招一式都虚心请教。由于悟性好,技术学得快,第二年就把门市部和房产全部抵押上,承包下乡亲们 118 亩地。 “那时候,谁相信种草能旱涝保收呀?如今西董铺村成为种草专业村,村里 327 户有 200 多户种草,种粮的收入显然干不过 种草的。 ” “我们是全国的产粮大县,祖祖辈辈都是斩草除根的好把式。种草是个新鲜玩艺,头一年很多人看西洋景,也有人等着瞧笑话。好在 县里率先成立了草业公司,先培训技术员,再培训村干部,教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说这番话的是南柴村党支部副书记张连续。这 个村今年种了 1500 亩草,他本人种着 86 亩草。去年每股分红利 25 万元,他比喻种草就是掘金,就是开矿办企业。 南李村农民吴玉芳也说自己当初是被赶下水的旱鸭子,第一茬草籽是政府帮着撒下的,前几年的 50%、30%都是县乡干部帮助吆喝推 销的。和吴玉芳说话间,有一辆挂着山西牌照的 36 吨半挂车隆隆开来,十几个妇女忙不迭地往车上搬草卷。大腹便便的吴玉芳拿起电 子计算器给商户结算。他说今天共卖出 6000 平方米,每平方米四元,四六两万四。 “去年草贵,每平方米下不来 6 元,高时卖到七八 元,一亩地 666 平方米,亩出产三茬儿,我租着 180 亩土地,这个账是不难算的。 ” 吴玉芳与藏富怕富的祖辈截然相反,他主动告诉我们,眼前这片地没有多少,村北还有 60 亩,村南还有 70 亩,他给土地转租者的交 换条件是“双 700” ,即夏季 700 斤小麦,秋季 700 斤玉米。也有超过这个数的,因人而宜,因地而宜。把土地转租给他的人也有在他 这里打工的,挣日工一天 30 元,帮他拔杂草或开修草机;也有挣计件工资的,每往车上搬一平方米草卷挣 2 角 5 分钱。记者看到,一 位叫李美英的妇女, 除了挣计件工资, 就是在吴玉芳的草地里收拾剪下来的嫩草尖――她喂着 25 只羊, 她的羊是嘴上抹石灰――白吃。 和吴玉芳相比,吴书训种着 10 亩地,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草行情把不准,有时高有时低,不敢大干,他是蛤蟆吃蚊子――小打小闹型, 尽管小打小闹,每年也能收入六七万元。 “风里浪里长见识” “凡是种草的都有过曲折,都走过麦城。那一年草在地里疯长,都急着销售,孟建国接到客户一个电话就上了青岛,到那里管了人家 几顿饭就回来了,连一棵小草也没有卖出去。 ” “德州一个客户拿着一万元的汇票给了李书贤,李书贤的家人把汇票当人民币锁进匣子里,等用钱时再取出来,汇票上的钱早不翼而 飞了。 ” “一个翻译的几句洋话就骗走草业公司 33 万元” 。如今听着这些流着喜泪带着苦涩的诉说,不难想象当初草农闯市场的尴尬。 “经过市场上十年摔打,我们该承受的也承受了,现在都成了种草能手,成了市场主体。不经风雨,难见彩虹。 ”地头上挂着“国庆草 坪苗木”大幅招牌的刘固庄的马国庆,正兜着一布袋皮尺给山东的客户丈量草平方,他只能见缝插针地应答记者的采访。地里的人忙 乱得成了一团麻,有开起草机的,有举着铲刀一段一段分割草卷的,有装车的男人一不小心踩了妇女的脚而招致惊叫或嬉骂的。 “我的体会是三年一个周期,去年草价高,今年价格低迷。凡是能坚持下来的都挣钱了,盖了洋楼,买了轿车。种的多挣的多,因为 这是个朝阳产业。种赔的也有,但总是少数,我也有赔的年份,在我们这里挣少了就算赔。既要学会种草,更要学会卖草。在十年卖 草过程中我也被皮包商骗过几次,把草倒腾走以后就找不见人影了。有些单位和部门用了草以后迟迟不付款,逼着我学会了依法讨债, 学会了诉讼打官司。 说完这些话后,老马就坐上小车陪客户吃饭去了,他给我们留下一个活脱脱的草皮大亨的背影。 ” 西董铺村李计身种 70 亩草,记者见到他的时候,他刚喝酒回来,问他种的什么草。他说美国草,早熟禾系列橄榄球午夜 2 号;问他从 哪里弄来的草籽。他说是从加拿大用编织袋背来的,一句话把在场的人逗笑了。 “从加拿大到栾城走几天?”有人开始绊他的马腿出他 的洋相。 “这个你去交通局问张瑞海去,我不给你犯嚼舌。 李计身说的张瑞海是现任县交通局长,当年的草业公司总经理。栾城的第 ” 一袋草种就是他从加拿大背着飞到美国,又从美国飞日本,再从日本飞北京,同机请来的还有外国的师傅、翻译。 “风里浪里长见识。 栾城镇农技站站长于学森一句话道出当地农民十年种草的肺腑之言。 ” 于学森 1999 年来到春源草业公司当技术员, 2006 年调回农技站。之所以离开春源, “当年的徒弟都出息成种草把式了。所以我也光荣下岗了。 ” “俺现在光想往深水里游” “我在正定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铺草时见过邓亚萍。“我在北京四环铺草时,正赶上北京市长去视察。 “我去上海虹桥机场铺草的 ” ” 那一年,你的老婆因为你犁了小麦改种草生气回娘家了。 ”我们来到五里铺的时候,一堆人正在那里吹牛侃大山呢。 “我现在光想往深水里游”发这番感慨的是张还计,他是南柴村人,在五里铺投资租下 110 亩地。他的经验是,打猎就要打狮子,游 泳就要下长江。草越往高级场所铺越金贵。你想想,上海虹桥机场和北京的鸟巢什么地价?但没有勾勾嘴吃不了瓢瓢食,同样种草不 同样收入,有同行没同利,这就跟平常侍弄庄稼一样。现年 55 岁的张还计,现在正学着儿子退下来的课本。 武素英也是南柴村人,因本村没地可租了,也跑到北五里铺租种了 100 亩地。武素英见到记者的时候,误以为来了买草的,又递名片 又问联系方式,捕捉商机的举止落落大方分寸得体。在武素英的地头,围坐了一堆妇女,她们没活儿的时候或做做针线或甩甩扑克, 一旦来了拉草的,大家就扑上去争活儿干。前表中村妇女袁英早 7 点就骑着自行车来这里打工,如果来晚了,只能开剪草车,挣 30 元。如果抢到抡铲草的大铁铲,就能挣到 40 元。 杜吉元是栾城春源草业有限公司的第四任经理,刚从张家口卖草回来。说到种草,他就像打开了话匣子: “现在这个产业能够活下来, 兴起来,真该给几任县领导敲锣打鼓送金匾。不管是毛书记还是王县长,都是护草使者,都是栾城草皮、栾城草莓的宣传员、推销员。 ” “全县目前以种草为生和参与种草的农户达到 2238 户,其中经营 20 亩草业以上的农户达到 180 户;全年围绕草业投入劳力四万五千 人,农民草业年收益接近亿元。同时带动了苗木业、运输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崛起,这几年又兴起专门做工程的绿化设计公司,有 12 支绿化专业队,施工技术也不断改进,有人研制起草机,有人试种彩色草,腐殖草,体现出农民的创造力,栾城草业发育成了真正的 市场草、富民草。 ” “农民闯市场的风姿俨然与十年前不能同日而语了。当初去上海卖草时回程舍不得坐飞机,施工的农民搭货车周转了一星期才回来。 现在出门做工程,该住宾馆住宾馆,该坐飞机坐飞机。栾城草农敢闹海,十年前见水就发怵,现在就嫌市场的海不宽、浪不高。 ”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参评项 作品标题 大学生结梯救人 目 作 者 刘汉泽 王功尚 康群 卢成汉 钟 楠 付勤 余人月 楚天都市报 责任编辑 张勤耘、熊爱玲、周保国 系列报道刊播单位首发日期2009 年 10 月 25 日 刊播版面 一版及其他版面 (栏目)作品字数 760 字/篇 (时长) 首发并产生了全国影响的重大典型报道, 平面媒体引发多媒体关注的成功案例。 先后得到李长春、刘云山等中央领导和湖北省委主要领导的批示肯定。 报道从一起复杂的突发事件中准确把握了事件蕴含的精神实质,提炼出“人梯精神”的主题,热 作品评 介 情讴歌了“90 后”大学生身上的精神传承,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报道事实客观准确,情理交融, 多种体裁并用,报道英雄群体事迹与提炼精神内核、时代意义并行,立体展示了具有标杆意义的“90 后”一代的新形象,体现了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意识,在全国产生 了广泛影响。 2009 年 10 月 24 日下午 2 时许,两名少年在长江湖北荆州段游玩时落水,长江大学 15 名大学生 结成人梯救人,3 名冬泳队员也跳入江中施救。施救过程中,3 名 19 岁的大学生英勇献身。 接到读者报料线索后,楚天都市报迅即指派驻荆州记者核实,并派出 5 名记者增援荆州,次日在 一版图文并茂推出报道,并配发评论。此后两个多月,楚天都市报以“人梯精神”和“90 后”一代新 采编过 程 形象为主线,编发了大量消息、通讯、评论和图片,对事件进展、社会各界反响和英雄群体精神展开 立体报道,层层递进,深入发掘“人梯精神”的精神内涵和时代特征,剖析一城一省英雄辈出的土壤 和根源。 楚天都市报的报道在全国迅速形成影响,10 月 25 日,中央电视台多个栏目进行报道。26 日起, 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及新浪、搜狐等数百家媒体跟进报道此事,大量自采或转载楚天都市 报稿件,在全国掀起报道“10?24”英雄群体的热潮。 楚天都市报在全国率先报道“10?24”英雄群体事迹后,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荆州古城数万 群众送别英烈,读者、网友缅怀英烈的电话、跟贴数以百万计,众多艺术家饱含热情创作歌颂英雄群 体的歌曲、诗词、雕塑、电影,社会各界纷纷为英雄家属捐款。团中央、全国青联、教育部等多个部 门授予英雄群体荣誉称号。 李长春、刘云山等中央领导先后批示肯定“10?24”英雄群体先进事迹。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 社会效 果 省长李鸿忠,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春明等就楚天都市报的报道作出重要批示,认为“10?24”英雄群 体事迹感人,要求广为宣传,用好这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在全省深入开 展学习荆州长江见义勇为舍己救人英雄群体活动”的决定。 2009 年 12 月 21 日下午,“全国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大学生英雄群体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人民大 会堂举行,受胡锦涛总书记委托,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前往看望报告团成员,并向 3 位烈士的亲属 表示亲切慰问。2010 年 2 月 9 日,“10?24”英雄群体被央视评为“感动中国”人物特别奖。 大学生结梯救人 简 介 从 2009 年 10 月 25 日开始,楚天都市报推出《大学生结梯救人》系列报道,形成多个报道热潮,围绕两条主线展开,提炼出“人 梯精神”和“90 后”两个关键词,力度大,时间长,准确客观,反响强烈,形成了良好的舆论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 2009 年 10 月 24 日下午 2 时许,两名少年在长江湖北荆州段游玩时落水,长江大学 15 名大学生结成人梯救人,3 名冬泳队员也跳入江 中施救。施救过程中,3 名 19 岁的大学生英勇献身。 接到读者报料线索后,楚天都市报迅即指派驻荆州记者核实,并派出 5 名记者增援荆州,同时,编辑部启动重大事件报道机制,动用 多部门精锐力量,组成强大的编辑策划团队。 25 日,本报在一版显著位置,率先推出报道,并配发评论,提炼出“10?24”英雄群体和“梯子精神” 。报道和评论站在时代的高度, 第一时间肯定了大学生们的壮举,积极引领了社会舆论。 见报当天下午,中央电视台多个栏目迅速跟进报道。26 日,新华社播发消息,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及新浪、搜狐等数以百计的媒体 也纷纷报道此事,大量转载楚天都市报稿件,在全国掀起了“10?24”英雄群体报道的巨大声浪。 随后,楚天都市报以每天 3 至 6 个版的规模,连续推出“大学生结梯救人”系列报道,还原英雄救人详细过程,深度、细腻地报道英 雄人物的成长经历、生命历程,挖掘这一重大典型的丰富精神内涵。 报道方向围绕两条主线展开:及时准确地报道动态进展、各界反应、社会反响;通过对长江大学、荆州、湖北省历年来见义勇为英雄 典型的回顾,揭示出荆楚大地见义勇为精神的传承,进一步挖掘这一丰富的精神财富。两条主线齐头并进,使英雄群体的形象显得立 体而丰富,使读者在为英雄事迹感动的同时,更感受和吸取了见义勇为精神的力量。 12 月 21 日, “10?24”英雄群体在人民大会堂作先进事迹报告会,受胡锦涛总书记委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看望了大学生英 雄群体代表和报告团成员,并向英勇牺牲的 3 位大学生烈士的亲属表示慰问。随后英雄群体在全国数地巡回演讲。 楚天都市报的系列报道专版达到近 40 个,刊发稿件百余篇,图片 70 余幅、评论近 10 篇。通过“人梯精神”和“90 后”这两个关键 词对这些报道进行了主题提炼,从而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以消息、通讯、评论、手记、摘录、图片等多元手法,实现报道层次的 有序推进,增强报道的立体感和丰厚感。 大学生结梯救人 3 人英勇献身 正 文 为救两名落江少年,古城荆州昨现舍己救人悲壮一幕 大学生结梯救人 3 人英勇献身 本报讯(记者刘汉泽王功尚通讯员康群)在古城荆州,在寒江救人的英雄赵传宇的母校长江大学,又涌现出一个英雄群体。昨日,为 救两名落水少年,该校 10 多名大学生手拉手扑进江中营救,两名少年获救,而 3 名大学生不幸被江水吞没,英勇献身。 昨日下午 2 时许,在荆州宝塔河江段江滩上的两名小男孩,不慎滑入江中。正在附近游玩的长江大学 10 余名男女大学生发现险情后, 迅速冲了过去。因大多数同学不会游泳,大家决定手拉着手组成人梯,伸向江水中救人。 很快,一名落水男孩被成功救上岸,另一名男孩则顺着人梯往岸边靠近。就在这时,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人梯中的一名大学生因 体力不支而松手,水中顿时乱成一团,呼喊声一片。这时,正在宝塔河 100 米以外的冬泳队队员闻声赶来施救,冬泳队员杨师傅、韩 师傅、鲁师傅等人陆续从水中救起 6 名大学生,而陈及时、何东旭、方招等 3 名大学生却消失在湍急的江水中。 事发后,长江大学领导迅速赶到现场,当地消防、海事部门也相继赶到组织搜救。由于该处地处江水回流区域,水流湍急,坡陡水深, 浅处有四五米,最深处达十几米,经过 1 个多小时搜寻,陈及时被打捞上岸,医护人员现场进行全力抢救,终因沉江时间过长,未能 生还。至下午 5 时 50 分许,另外两名大学生的遗体也被打捞上岸。 据目击者介绍,当时大家都忙着救落水的大学生,后来才发现获救的 2 名小男孩已离开现场。 荆州市委书记应代明、市长王祥喜获悉此事后,对大学生舍身救人的事迹表示敬意,并指示该市有关部门妥善做好后续工作。昨晚, 校方已成立专班处理善后事宜。 3 名英勇献身的大学生 陈及时,19 岁,湖北通山县人,城建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大一学生 何东旭,19 岁,湖北枝江市人,文理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大一学生 方招,19 岁,湖北罗田县人,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参观党建工作心得体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