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无量寿经开始时应该拜阿弥陀佛与释迦牟尼佛还是释迦摩尼佛

查看: 4023|回复: 35
《无量寿经》就是阿弥陀佛,读经念佛就是把自己的清净平等觉念出来。
本帖最后由 普皆回向 于
17:30 编辑
净空老法师讲经菁华录-读经
  净空老法师讲述
  读经是真正的修行,是真供养。
  阿弥陀佛无处不在。经就是佛,佛没有离开经。依经典的理论、方法做,就是皈依、亲近、学习阿弥陀佛。
  读经也是念佛,读经是念自性佛,一切诸佛的本体就是自性佛。
  读经念佛就是把自己的清净平等觉念出来。清净平等觉是本有,不是外来的,是真心本性。
  修净土怎样安心?把心安在一部经上,安在一个佛名号上。净土五经你喜欢哪一部,专持这一部。五经都持,心就散乱了,力量不能集中。五经偶尔读一读可以。心安住在一部经、一个名号,永远不变了,永远不动了,心当然就定了。
  我们善根福德都不足,要培植,天天亲近佛菩萨,唯一的亲近方法是读经,明理,依教奉行。
  菩萨读经绝对没想经里的意思。读经时一个念头不起,无知。起作用时,展现你无比的智慧,这叫无所不知。
  读经是修定。读经有两种读法,两种目的。
  第一种,求根本智,那种读法,恭恭敬敬,从“如是我闻”到“信受奉行”,念得一个字没念错,一句没念错,字字分明,不去求解,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怀疑,这种读法就是修定、修根本智。根本智就是般若经上讲的般若无知,我们修无知。读经想想这句什么意思,那一段怎么解释,就坏了,读经的目的破坏掉了。读经是修定,读一小时,修一小时定,修定的方法很多,净宗是用读经、念佛,密宗持咒,都是修根本智的方法。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统统是修定。
  第二种方法,随文入观,已经得到根本智、得到定,才有这种能力,把经里佛所讲的理论、境界跟自己的心融合成一体。那是高境界,心跟经融成一片,是真功夫。
  信心不具足,还有怀疑,遇到境界还会动心,就要听经、读经。
  读经的目的是在学道,应该怎样学?一部经,从一部经下手。如果没有得定,没开悟,绝对不看第二部经。自古以来祖祖相传,历代凡有成就的人,都是用这个方法。凡是失败的人都是自作聪明,不肯遵守老祖宗的旧规矩。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一门深入是修定,长时熏修是从定里开慧。 他喜欢的东西太多了,一样也放不下,他不是真修,真修的人不但世间一切放下,佛法也放下。选一部经,一门深入,从一部经成就戒定慧、成就清净心、成就根本智,根本智得到之后再求解,那个解是正解,不会曲解、错解。没有根本智,心不清净,看经不理解,听讲意思也错会了。关键是在用心。要如法的修学,要修真实的清净心,清净心起用就是智慧。
  真用功,不是你一天读多少部经,如果你的思想、言行,跟经上讲的完全不相应,一天读两百遍也枉然。
  读经真正的作用,是用它来修正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行,决定不是念这个经佛菩萨喜欢,念给他听。今天造恶业,回去念几遍经,佛菩萨就原谅你、消你的罪业了,那是自欺欺人。
  把你平常心里思想忆念的,统统换成西方极乐世界的,最具体、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读经,读经就是思想忆念依正庄严,读就是忆念,忆念就是读诵。不要一面念着经一面去想。我们用读诵持名的方法,把所有一切妄想、分别、执著通通打掉。初学的人,特别是知识分子,一定要从读诵下手,读诵不但能修定,同时能开慧。念久了,自自然然就明白了,不能打妄想,就一直读。你想,这个念头很粗,不易成就三昧,我读,读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去想它,这个觉观慢慢就细,容易成就念佛三昧。容易达到功夫成片。再往上提升,就是一心不乱。
  读经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读经是戒学,依规矩去念,规矩就是持戒;以真诚心、恭敬心读,一个妄念没有。跟念佛一样,不能夹杂妄想,就是修定;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个字没念错,一句没念颠倒,就是修慧。念经最忌讳的是夹杂,念了,想这一句什么意思,就完了,戒、定、慧三学全部破坏掉了,最怕的是打妄想,有念经文,意思自己出来了,不要理会,不管它,继续念下去。千万不要怕忘掉,赶快记下来。为什么?这一次有一点悟处,念第二、第三遍,遍遍有悟处,不用记它。念经声音大小、速度快慢,随自己欢喜就好,一定要念到心平气和、全身舒畅,就得受用。默念、出声都可以,最好出声,出声的功德比不出声大很多,念给别人、无形众生听。出声,要读得字字分明,音声悦耳。让人听了生欢喜心,听后会觉悟。默念,自己、鬼神得受用。我们身心微细的震动,一般人不能发现,鬼神行,默念他都能听见。读诵不能图快、图遍数多。有的同修读得很快,一部《无量寿经》半小时念完,读的模糊不清,这样读,只利己,不利他。读诵时要有利益众生的心。读时不能草率,一定要诚心诚意、恭恭敬敬、一心专注。
  读经一定要做到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一部经要一次读完,分几段读效果就低,就差很多很多。读经时绝对不能有任何事情干扰。在家读经最好把电话拔掉,用清净心读才能收到效果。读经如果常常有干扰,常常间断,这种读经是帮助你熟悉,是练习阶段,没什么大作用。
  马鸣菩萨教我们读经、闻法要离言说、文字、名字、心缘相。
  法界就是一念心性,自性、真性、佛性、法性、法界都是一个意思。佛意叫我们不要执著。唯有离名字、言说、心缘相,才能体会大道。一落在名、言里,心里有念头在思惟分别执著,事实真相永远跟你隔绝。
读经,读一遍有一遍的悟处,集小悟成大悟,集大悟成大彻大悟。心浮气躁,要赶时间赶功课,那没用处,心要恭敬,会有悟处。
  佛四十九年没说一句话,佛要说法,他就有思想了,佛没有思想。所以佛经不可以用思想去研究,你用思想去研究,变成你的胡思乱想。佛的意思“愿解如来真实义”,离开思想,没有思想,你就能够体会到佛的意思。这是真实、圆满的智慧。读经绝对不能思惟经中的意趣。用思考来学佛,永远不会成就。
  研究用心意识,佛法讲参究,参究不用心意识,用的是真心,会开悟。用心意识叫研究,用的是妄心,不会开悟。把佛法当做世间一门学问来研究,经典变成世法了,不是修道,修道是讲悟入境界。
  每天读诵,听阿弥陀佛教诲,如同在阿弥陀佛身边,现前的一切时、一切处,决定得阿弥陀佛护念。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
  真弥陀弟子,天天要受阿弥陀佛灌顶,每天读经,念一遍,十方三世诸佛如来给你灌顶一次,念两遍受两次灌顶,一天念三遍,就得诸佛如来三次灌顶,你的福报还有谁能比得了?《无量寿经》太长,没关系,念《阿弥陀经》也一样,念一遍,诸佛如来给你灌一次顶,念十遍,每天佛给你灌十次顶,你还能不开悟吗?
  为什么教先念经,不教先念佛?念经,收心。心里妄想太多,一句佛号不得力,读经目的在收心、断惑。经典读多了,慢慢开悟了,疑惑就断了。断疑生信,你信愿才会恳切,信愿才有力量,读经就是把妄念读掉,疑惑读掉,一切分别执著读掉,然后就紧紧抓住一句佛号,那就成功了。
  用读经的方法先把染污洗掉。读经比念佛有效,因为念佛只有一句佛号,佛号念久了,念到滑口了,有口无心了,口里“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心里照打妄想,感到佛号没有力量,压不住妄想。读经,一打妄想经就念错了,不是漏了字,就是看错了行,所以你一定把精神集中在经本上,用这种方法离开妄想、分别,容易摄心。我劝大家一天至少将《无量寿经》念三遍,念满三年,古人入佛门不是从听讲解入门,从读诵,时间限制五年,五年读诵,纵然不能背诵,都很熟了,日常生活中用得上。现在人没耐心,所以我把五年减成三年。再减少一点不行了。念三年,满三千遍,念熟了,可以背诵。常背经文,在日常生活中,处事待人接物间,起心动念就会想到佛在经上是不是这样教的,起念、说话、做事,有没有违背佛的教诲,三千遍念下来,妄念少了,烦恼少了,功夫得力了。再用持名的方法,就是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不要再念经了,专念名号,他心定了,那个名号会有很大的作用。
  重要的是要专要精,其他一切经论法门统统放下,这三年功力完全用在《无量寿经》上,不仅是口念,一定要把经里的教训时时刻刻记住,把它变成自己的思想行为,这才叫读诵。每天念,愈念得多,体会愈深、愈广,你才发现经的义理无有穷尽,用这个经来启蒙,来奠定三资粮的真实基础。
  为什么要提倡《无量寿经》?过去提倡《阿弥陀经》,民国以前,人很老实,教他念佛,他就老老实实念佛,《弥陀经》足够了。现在人不老实,天天胡思乱想,《弥陀经》经意很深,他要不了解一点道理,怎么能接受? 《无量寿经》讲的圆满,事理、因果面面都说到了,分量不多,现代人容易接受,最契合现在众生的根机。 这部经不看注解,也能懂,依经典教训,你真做,能信、能愿、能行,你解得深浅都得利益。真正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无量寿经》是一切大乘经的总纲领、一切经典的精华,念这部经就是念一切大乘经,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没有不讲这部经的。念这部经,就是把一切诸佛所讲的经统统都念到了。
  依《无量寿经》修学,“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与阿弥陀佛同心、同愿、同德、同行,自己几十年的修行,就是阿弥陀佛无量劫的修行,就转阿弥陀佛无量劫的功德,变成自己的功德。
  《无量寿经》就是阿弥陀佛,“经”所在处,就是阿弥陀佛所在之处。 念一部《无量寿经》,没一个妄想,必定跟三世一切诸佛感应道交。读经一定要以清净心、平等心、真诚心、恭敬心去念就有感应了,一面念,一面打妄想,是不可能有感应的。 每天一定要念一部《无量寿经》。 佛光在哪里?《无量寿经》经本就是。这个经是星星之火,字字句句充满了无量无边的智慧。
  《无量寿经》是经中之王,要死心塌地、一门深入。“一经通,一切经通”,学到通,通到自性。任何一部经都是释迦佛从自性般若里流出来的,所以每部经都通自性。坚持在一部经上成就戒定慧,才通一切法。好比凿井,在一个地方一直打下去,打得愈深,水源就愈丰富。
  每天念一部经,三、五个月心得到清净,若同时看很多,三、五年得不到清净心,没用处。秘诀就是“专精”。学的经太多,纵然很如法,没有定力,定得不到,慧就不能现前。
  《无量寿经》每天读诵,不定什么时候无量寿三昧现前,在这里成就戒定慧三学。得三昧后,肯定开智慧,经里的意思,正确的理解,不用研究。
  大乘经灭罪功德非常之大,只念经题就能灭千劫极重恶业。何况读全部经文!《无量寿经》上经题有阿弥陀佛名号在,这里头无量寿是阿弥陀佛,清净平等觉是阿弥陀佛的别号,这个经题念一遍,就念了两声阿弥陀佛。这个经,经首的题目,灭罪功德不可思议。现代人,现代社会,受持这部经的效果,非常快速,非常有效。
  对极乐世界了解不透彻,唯一的办法多读经,多听讲,听一遍不行,到明心见性、大彻大悟可以不听了,专心念佛了。听经是帮助你了解事实真相,明白后对佛法世法再也不怀疑了。你心如止水,无论什么境界现前,一念不生,这时可以不听经了,完全回归到自性。
  听经能提升善根福德 。听经开智慧,听经是礼赞诸佛如来,是广度众生,是真实供养三宝。天天听经,增长信心,增长愿心。每天听《无量寿经》这一部经,就是跟阿弥陀佛直接沟通,直接接触。
  听经可不能想,不想用清净心听,一想就把悟门堵塞了。佛法修学要用直觉,决定不能落在思惟想象里头。一想就变成死东西了。听经如是,听懂了你就悟,悟就觉悟了,听不懂不要去想,愈想愈糟糕,愈想意思全都想错了。不断重复听可以,不断的接触,希望在长时间熏习。听经不写笔记,写笔记分心,又在搞妄想执著了。
请看2015年陶老师无量寿经心得分享
频道介绍:
& & 陶老师遵循师父上人教诲一门深入长时薫修,专修专弘《无量寿经》,为报佛恩、报师恩、为正法久住、为让更多的众生进一步的了解认识《无量寿经》的殊胜功德利益,为能帮助更多修习净土的众生提升信愿今生成就,老师把自己对《无量寿经》修学的心得向大家分享。《无量寿经》无上法 王,今生能遇上《无量寿经》莫大福报矣!常念不绝,则得道捷!专心信受持诵说行,做大守护!正法久住。说明:原版光碟刻录文件下载地址:,法宝免费流通地址:长春市临河街与北海路交汇西行50米王险峰中医诊所,电话,无量寿经读诵音频40分到138分下载地址:,陶居士吧网址:
感恩随喜您的好文布施!南无阿弥陀佛!
本帖最后由 普皆回向 于
10:20 编辑
如何正确阅读佛经-印光大师开示
入道多门,唯人志趣,了无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诚,曰恭敬。此二事,虽尽未来际诸佛出世,皆不能易也。而吾人以博地凡夫,欲顿消业累,速证无生,不致力于此,譬如木无根而欲茂,鸟无翼而欲飞,其可得乎?!
  世欲读书,绝无敬畏。晨起则不加盥漱,登厕则不行洗濯。或置座榻,或作枕头。夜卧而观,则与亵衣同聚;对案而读,则与杂物乱堆。视圣贤之语言,同破坏之故纸,漫不介意,毫无敬容。甚至书香家之妇女,花册皆是经傅;世禄家之仆隶,揩物悉用文章。种种亵黩,难以枚举;积弊已久,习矣不察。若不特示祸福,决定难免亵黩,未曾得益,先获大罪。闵斯无知,须预指陈。
  念佛一法,乃至简至易,至广至大之法。必须恳切志诚之极,方能感应道交,即生亲获实益。若懒惰懈怠,毫无敬畏,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纵令得生人天,断难高预海会。至于佛像当作真佛看,不可作土木铜铁等看。
  经典乃三世诸佛之师,如来法身舍利,亦当作真佛看,不可作纸墨等看。对经像时,当如忠臣之奉圣主,孝子之读遗嘱。能如是,则无业障而不消,无福慧而不足矣。
  现今士大夫学佛者多,然率皆读其文,解其义,取其供给口头,以博一通家之名而已。至于恭敬志诚,依教修持者,诚为难得其人。余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无恭敬而致亵慢,则罪业愈增,而福慧愈减矣。哀哉!
  礼诵持念,种种修持,皆当以诚敬为主。诚敬若极,经中所说功德,纵在凡夫地不能圆得,而其所得,亦已难思难议。若无诚敬,则与唱戏相同,其苦乐悲欢,皆属假妆,不由中出。纵有功德,亦不过人天痴福而已;而此痴福,必倚之以造恶业,其将来之苦,何有了期!
  曰诚,曰恭敬。此语举世咸知,此道举世咸昧。(某某)由罪业深重,企消除罪业,以报佛恩,每寻求古德之修持懿范,由是而知诚与恭敬,实为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极妙秘决。故常与有缘者谆谆言之。
  至于阅经,若欲作法师,为众宣扬,当先阅经文,次看注疏。若非精神充足,见解过人,罔不徒劳心力,虚丧岁月?
  若欲随分亲得实益,必须至诚恳切,清净三业。或先端坐少顷,凝定身心,然后拜佛朗诵,或止默阅。或拜佛后端坐少顷,然后开经。必须端身正坐,如对圣容,亲聆圆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别,从首至尾,一直阅去,无论若文若义,一概不加理会。如是阅经,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理,证实相法。即根机钝劣,亦可以消除业障,增长福慧。六祖谓,但看金刚经,即能明心见性,即指如此看耳,故名曰“但”。能如此看,诸大乘经,皆能明心见性,岂独金刚经为然。
  若一路分别,此一句是甚么义,此一段是甚么义,全属凡情妄想,卜度思量,岂能冥符佛意,圆悟经旨,因兹业障消灭,福慧增崇乎?若知恭敬,犹能少种善根,倘全如老学究之读儒书,将见亵慢之罪,岳耸渊深。以善因而招恶果,即此一辈人也。
& & 古人专重听经,以心不能起分别故。如有一人出声诵经,一人于旁摄心谛听,字字句句,务期分明。其心专注,不敢外缘一切声色。若稍微放纵,便致断绝,文义不能贯通矣。诵者有文可依,心不大摄,亦能诵得清楚;听者惟声是托,一经放纵,便成割裂。若能如此听,比诵者能至诚恭敬之功德等。若诵者恭敬稍疏,则其功德,难与听者相比矣。
  今人视佛经如故纸,经案上杂物与经乱堆。而手不盥洗,口不漱荡,身或摇摆,足或翘举,甚至放*抠脚,一切肆无忌惮,而欲阅经获福灭罪,唯欲灭佛法之魔王,为之证明赞叹,谓其活泼圆融,深合大乘不执著之妙道。真修实践之佛子见之,唯有黯然神伤,潸焉出涕,嗟其魔眷横兴,无可如何耳。
  智者诵经,豁然大悟,寂尔入定,岂有分别心之所能得哉。一古德写法华经,一心专注,遂得念极情亡,至天黑定,尚依旧写,侍者入来,言天黑定了,只么还写,随即伸手不见掌矣。如此阅经,与参禅看话头,持咒念佛,同一专心致志。至于用力之久,自有一旦豁然贯通之益耳。明雪峤信禅师,宁波府城人,目不识丁。中年出家,苦参力究,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其苦行实为人所难能,久之大彻大悟,随口所说,妙契禅机。犹不识字,不能写,久之则识字矣。又久之则手笔纵横,居然一大写家。此诸利益,皆从不分别专精参究中来。阅经者亦当以此为法。
  阅经时,断断不可起分别,自然妄念潜伏,天真发现。若欲研究义理,或翻阅注疏,当另立一时,唯事研究。当研究时,虽不如阅时之严肃,亦不可全无恭敬,不过比阅时稍舒泰些。未能业消智朗,须以阅为主,研究但略带;否则终日穷年,但事研究,纵令研得如拨云见月、开门见山一样,亦只是口头活计,于身心性命、生死分上,毫无干涉。腊月三十日到来,决定一毫也用不著。
  若能如上所说阅经,当必业消智朗,三种情见,当归于无何有之乡矣。若不如是阅经,非但三种情见,未必不生,或恐由宿业力,引起邪见,拨无因果,及淫杀盗妄种种烦恼,相继而兴,如火炽然。而犹以为大乘行人,一切无碍,遂援六祖心平何劳持戒之语,而诸戒俱以破而不破为真持矣。甚矣,修行之难得真法也!
  所以诸佛诸祖,主张净土者,以承佛慈力,制伏业力,不能发现耳。当以念佛为主,阅经为助。〖若法华,楞严,华严,涅盘,金刚,圆觉。或专主一经,或此六经,一一轮阅,皆无不可。而阅之之法,断断不可不依吾说,而苟且从事。致令不思议利益,由肆无忌惮并分别妄情而失之。岂不哀哉!〗
  夫如来灭度,所存者唯经与像。若以土木金彩等像视作真佛,即能灭业障而破烦惑,证三昧而出生死。若以土木金彩视之,则亦土木金彩而已。又土木金彩,亵之则无过;若以亵土木金彩之佛像,则其过弥天矣。
  读诵佛经祖语,直当作现前佛祖为我亲宣,不敢稍萌怠忽。能是如者,我说其人必能即生高登九品,彻证一真。否则是游戏法门,其利益不过多知多见,说得了了,一丝不得真实受用,乃道听途说之能事也。古人于三宝分中,皆存实敬,不徒泛泛然口谈已也。今人口尚不肯谈一屈字,况实行乎?
感恩随喜您的好文布施!南无阿弥陀佛!
净空法师:有人念经很灵,有人念经不灵,原因在哪里?
& && &&&由是可知,佛在大乘教里面告诉我们,法门平等,无有高下,真的。为什么?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通到法性,任何一门,只要你一门深入,你都能够明心见性,道理在此地,所以它是平等的。但是你要知道,统统靠自力,佛菩萨力量加持你是什么?佛菩萨教诲你就是加持。今天佛菩萨不在世间,留下来经典,经典就是对我们的加持。我们读了,道理明白了,方法搞清楚了,境界也说到了,路是要自己走的。你要不真干,等于白听、等于没听。不能把经教的理论、方法落实在自己日常生活当中,这个经白念了。所以,有人念经很灵,有人念经不灵,原因在哪里?没有诚心。什么人灵?念经的人他做到了,那个经灵。做到了,他有力在里头,他有功夫,有力,我们今天讲他有能量。没有能量、没有功夫的人,他念的经没用处。甚至于念经求什么?求升官发财,错了,大错特错!把佛菩萨当作贪官污吏,在佛菩萨面前许愿,你看我诵经、念佛求升官发财,我发财了我再来还愿。我发了一个亿的财,我拿一万块钱来供养你,这不是贿赂吗?这样的心态对佛菩萨,造什么罪?地狱罪,完全搞错了,对于什么是佛真不知道,把佛看作鬼神一样。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三九集)  澳洲净宗学院
感恩随喜您的好文布施!南无阿弥陀佛!
净空法师:常常读诵,不知不觉的受诸佛如来的加持
& &&&『读诵』,这也非常重要。为什么?不读就把佛的教训忘掉了,不读就跟佛远离了。我每天把经念一遍,就是跟佛见一次面,听佛教训一番;读经就是听佛的教训,读经就是跟佛最接近,就是听佛教训。如果以密法来说,读经就是接受佛的灌顶。你看黄念祖老居士解释灌顶,他解释决定不会错的,因为他本身是密宗的上师,他是诺那活-佛的传法弟子,这个决定不错。他告诉我,「灌」是慈悲加持的意思,「顶」是至高无上的佛法,将至高无上的佛法传授给你,叫做灌顶。
& &&&我们晓得,《无量寿经》是一切诸佛度众生成佛道的第一经,真的是顶法。我们将这个顶法恭恭敬敬念一遍,不但是阿弥陀佛给我们灌顶一次,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没有一尊佛不宣扬这一部经典,没有一尊佛不讲解这一部经典,没有一尊佛不劝人要修学这一部经典的;换句话说,这个经从头到尾念一遍,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给你灌顶一次。你念一遍就是灌一次顶,你每天念两遍就一天诸佛给你灌两次顶,这个多殊胜!一定要把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你才会喜欢读它。
& & 要读诵,常常读诵,不知不觉的受诸佛如来的加持,不知不觉的把自己所有的习气、业障都消除掉了,所以智慧增长,体力也不一样了。这就是我们一般人所讲的感应,这是真正的感应。烦恼轻了,智慧长了,身体好了,健康强壮,纵然从前有些毛病,这毛病不要找医生,不要吃药,毛病都没有了。感应不是天天见神见鬼,那个感应不好,那个麻烦大了,这叫真正感应。以前对人对事出很多错误,现在都不会了,错误都没有了,这个就是好现象。所以就是读诵很要紧。
——无量寿经  (第三十七集)  1992/6  美国圣荷西迪安那大学  档名:02-012-0037
感恩随喜您的好文布施!南无阿弥陀佛!
净空法师答疑
问:念佛、念经、听经,这三件事,对一个希望三年开根本智的人而言,时间上应该怎么调配?
& &答:净宗法门是以念佛为主,念佛不得力,所以才叫你念经,才叫你听经。听经主要是把道理搞清楚,事实真相搞清楚,我们的信心就能建立了,愿心就恳切了。很多同修说,我的信心有问题,我的愿心不恳切,虽然想往生,那个心总是不切,原因在什么地方?实在讲事实真相没有搞清楚,真的搞清楚,自然就恳切。所以读经是明了道理跟明白事实真相,目的在此,真的信,真的愿,愿心恳切,经听不听就无所谓,我们的目的达到。读经是修清净心,念佛当然也是修清净心。佛号短,很容易口头上滑过,一面念阿弥陀佛,一面还打妄想。在初学,功夫很难得力。叫你念经,经文长,一打妄想就念错了,马上就能够警觉到,马上就可以发现。所以用念经的方法修清净心,作为将来念佛的基础,所以念经是念佛的基础,是念佛的前方便,这个我们要晓得,用意在此。
& &无论用什么功夫,八万四千法门,无论那一门功夫都要摄心,功夫才能成就。不摄心,心是散乱的,散乱心修什么都不能成就,念佛不能得三昧,不能得一心,参禅不能得定,研教不能明白,根本原因在那里?心散乱。由此可知,所有一切法门的修学都重视修定,当然这个定功不是很深,总得有一点小小的定功。所以我劝大家念《无量寿经》念三年,念三年收心,没有别的!就是孟子所说的:「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我们三年念经,是求其放心而已,放是我们心放在外面,就是散乱的,把这个散乱的心收回,就是这个意思,就是收心。让自己心定下来,然後研教也好,念佛也好,参禅也好,持咒也好,功夫都容易得力了。所以第一步功夫要收心。古来大德,他们的教学是五年,现在人没有那么大的耐心,所以我也打了个六折,三年。还有人问我,法师啊!
能不能更少一点,我说更少那恐怕得不到效果了。所以我想三年不能更少了。古人是五年,所以我们至少要用三年的功夫来收心。何况我们现在生活环境比起古人差得很远,古人的社会很单纯,风俗淳厚,人心地老实,还要五年,我们今天花花世界,外面的一切都在那里诱惑,在这个环境当中,你说少过三年,在我看恐怕没有什么用处。
& &所以想真正成就,要咬紧牙根,好好的先念三年经,念经不求解意,这个一定要晓得。因为念经是修清净心的,如果我一面念经,一面想经里面的意思,清净心就破坏了,就得不到了。所以念经为的是什么?为了修清净心,决定不能想里头的意思。你求解,另外找个时间,我一天听录音带一个小时,研究经教一个小时,可以求解,要跟读经的时间分开,读经是修定,求解是修慧,把它分开,不能混合在一起,混合在一起定也没有了,慧也没有了,全部都破坏了,要分开。心果然清净,不怀疑、不夹杂,这一句佛号真得力,根本智不必要求,自自然然的成就。所以佛法里,重的是有愿不能希求,它自然达到,自然成就,心清净了。清净心就是根本智,清净心起作用就是後得智,就是无所不知。
& & 初学在初三年要以读经为主。我劝勉同修,幅度很宽,条件很宽,只要求大家一天将《无量寿经》念三遍,念得很熟的人(我们这里有不少同修,都能够背诵),他们念一遍只要半个小时,换句话念三遍才一个半钟点,一天一个半钟点修定,时间已经是很少了,但是总比不修要好,所以这个修定的时间愈长愈好,看自己的时间,看自己的工作,生活环境,能有长一点时间当然最好,以这个为主,以求解来作辅助,剩下的时间就念佛,这样就很好。三年以後我们以理解为主,以实践佛的教训为主,就是说我要把它做到,经要不能背,佛的教训你怎么会记得住?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对人、对事、对物起心动念,经文很熟,一下就想到,佛是不是这样教我的,如果我的念头跟佛的意思相违背,我们马上就要改过来,一定要遵守佛的教训,那就叫依教奉行。真的把道理融成我们的思想见解,把教训变成我们的生活行为,这叫做学佛。所以经绝对不是念给佛菩萨听的,佛菩萨不要听,经是念给自己听的,是让自己认真去学习的。&&
感恩随喜您的好文布施!南无阿弥陀佛!
我们要训练我们的专心,用读诵经典的方法是非常有效
净空法师:
& && & 我们念佛号,为什麽念不成功?心不定,我们是用散乱心念佛。散乱心念佛,就是善导大师所说的杂修。如果我们用清淨心念佛,就叫专修。所以,两个人一起念阿弥陀佛,一个是杂修,一个是专修,专修除这一句佛号之外,他没有杂念;杂修的人念这句佛号还会想东想西,还有很多妄想在裡面,这叫杂修。杂修不一定是杂著其他的,只要有妄想杂念都叫杂修。杂修要想成就很难,善导大师讲一万个人当中,难得三、五个人往生;专修是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漏!
我们要训练我们的专心,用读诵经典的方法是非常有效。我想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专,但是就是专不来,所以有人说:我业障太重了。业障太重有什麽法子?得要想方法消除!再重的业障都能消除,就怕你不肯干。用什麽方法消除?用念经的方法消除。你要念经,念经要得法,要会念,不会念就没法子。什麽叫会念?不求解的是会念,知道念经是修戒定慧,这就是会念。一面念经、一面研究这什麽意思,那就是不会念,那是一面念一面打妄想,在猜测佛菩萨的意思,但你怎麽猜也猜不到。这些地方我们要是明白了,如理如法的来修,业障在短时期就可以消除。
业障有没有消除,自己知道,不要问别人,业障消除的现象,就是你的妄念少、烦恼少,心情愉快,法喜充满。学佛学了很久,愈学烦恼愈多,不但业障没有消掉,业障愈增长。这绝对不是说佛法不好,是你自己学错了,学得不如法,如果如法,决定消业障。为什麽别人学佛能消业障,我业障消不了?所以,自己一定要惭愧,要反省,改过自新,重新学起,才能达到效果。尤其是淨土法门见效最快,你认真修学,三个月就变样子,半年后,你自己决定可以觉察得出来,天天在进步,境界年年不同、月月不同。纵然是一天一天你觉察不出来,可是一个月一个月比较的时候,非常明显的觉察出来;功夫再进一步,真是每一星期都不一样。这个时候确实就得法喜了,所谓法喜充满,得轻安,得法喜!由此可知,读经之重要。
读经要有一定的时间,如果工作很繁忙,你就找有閒的时间来读经。如果你在家庭裡面,现在你一个人学佛,家裡人还不懂佛法、还不学佛,你天天念经,你家裡人看到不欢喜,这时候要怎麽修法?经不能不读,又要不叫别人讨厌,这自度度他!那麽我问问,你看报纸的时候,家裡人为什麽不讨厌你?你看小说的时候,家裡人也不讨厌你,为什麽你一念经,家裡人就讨厌?因为你念经念出声音,他听了不高兴!你看报纸没有声音,你看小说也没有声音,那就明瞭读经的时候可以像看小说那个读法,不要出声音。
(文摘--阿弥陀经疏钞演义(第一四0集)1984/12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40)
感恩随喜您的好文布施!南无阿弥陀佛!
净空法师答疑:
读经是修清净心,心清净就能开悟!
摘自净空老法师讲《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 编号:03-05-30
  疏【即有其四。一明受法不定。或得读诵。不得读诵。】
  这是说明读诵大乘经,或是读或是不读。我们现在鼓励同修读大乘经,这是什么原因?诸位一定要晓得,我们生在这个时代,如果不是善根深厚,根性猛厉,必定会受现代社会所影响。现代社会是一个染缸,决定在身心都受到污染,这对我们修学就产生重大的障碍,所以先要把这些染污洗掉。用什么方法?用读经的方法,这在一切方法里面,我们用起来很有效、很恰当。读经比念佛有效,因为念佛只有一句佛号,这佛号念久了,所谓就是念到滑口了,有口无心,口里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心里照打妄想,就感觉到佛号没有力量,压不住妄想。用读经的方法比佛号就不一样,读经,一打妄想经就念错了,不是漏了字就看错了行,所以你一定要把精神集中在这经本上。用这种方法离开妄想分别,在初学的人来说是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这个比较容易摄心。
  因此我劝勉同修,一天至少要将《无量寿经》念三遍,念满三年。念这三年当中,你听经可以,不听经也可以,听不听没关系。这三年我们修学的目的在哪里?是修清净心,目的修这个。换句话说,把我们的身心污染把它洗刷一番,使这个污染达到最低的程度,恢复清净心。这第二个阶段就要认真的去听经,去探讨经论里面的义理,心清净就容易开悟。心不清净,听一辈子都不能开悟,心清净一听就开悟。这个悟有大悟、有小悟、有大彻大悟种种不同,为什么不同?每个人清净心的纯度不同。
  真正很清净,这一接触就大彻大悟,就明心见性。你看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卖柴的时候,给人家送柴火,听到有一个人念《金刚经》,他听的觉得很有味道,站在那个地方多听一会,他一听就大彻大悟、就明心见性了。念经的人还胡里胡涂,听经的人开悟了,这是什么原因?那个听经的人心清净,念经的人心不清净;念经的人没有开悟,听的人开悟。一分清净有一分悟处,十分清净十分悟处。所以学佛开头第一个阶段一定要修清净心,这非常非常的重要。
  第二个阶段这就是求悟处了,这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悟。第三个阶段就&入&了,悟了以后要入,入就是真正契入,我们世俗里面讲证果、得道。这个证果得道在佛法里面的名词叫契入,入进去了,那是要真正的功夫,得真实的受用。这个功夫是什么?一句佛号,专持这一句佛号能入。由此可知,前面这个读诵经典、听经闻法都是做基础的功夫,修学基础的功夫,然后这一句佛号才得力。我们今天念佛念得很多,念的不得力,原因在哪里?基础没有奠定。所以虽然同样在念佛,这一句佛号压不住烦恼。这是说到『受法不定』。
随喜赞叹,与您共勉!南无阿弥陀佛!
净空法师:怎样听经、读经、念佛
& && && &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成菩提道,就这么简单、就这么容易,问题,我们真的懂得、真的明白,这个很重要。真懂得、真明白,这经教就非常重要,听经、读经为什么?就为这桩事情,不能着急,不必求解,我们只要听、只要读,听久了不明白的地方都明白,念久了不懂的地方也都全懂了,这是什么道理?这是自性本具的功德法尔如是。从事上给你讲,因为你的心是定的,你不分心,你没有杂念。我读这部还想想这怎么讲法、那怎么讲法,那是杂念;一直读下去没有想法、没有看法,这就是用真心念。真心跟一切诸佛如来感应道交,这真心,感应道交就得诸佛如来的加持,所以你不懂的突然懂了,不会的突然会了。  
你会懂得,你会了,那是什么?那是你自性的本能是在没有障碍之下出现。为什么平常不现?你有杂念、你有疑虑,这些东西都是属于障碍,所以虽有不能表现。当你一心专注念佛、念经、听讲,一心专注的时候自然出来,这是我们讲小悟,小悟要天天有才好;大悟,一、二个月有一次不错,全是诚敬。
文摘恭录—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九0集)  檔名:02-037-0190
听经是帮助你解,读经是帮助你修。
净空法师:
& && &末后这一句话结得好,这念老结的,「盖谓愚痴覆心,故蒙昧无知,此实为人生之巨痛」,没有比这个更痛苦的事情。但是这种人多,可怜,他自己不知道,完全不觉悟。学佛的人知道不知道?知道的人不多。为什么?没真学。为什么没有真学?名利没放下,欲望没放下,烦恼没放下,不是真学。摆在你面前的,你有没有这个人我喜欢、那个人我讨厌,有没有这个念头?有。有就是假的。
为什么是假的?你心不清净,你心不平等,所以你心迷惑不觉。不觉就是愚痴蒙昧,就是后面讲的愚痴覆心,蒙昧无知。你不能不相信,你不相信,你这一生回不了头来;如果你相信,我自己真的是愚昧,愚痴蒙昧,你才能回头,回头是岸!自己不知道,自以为很聪明,此地讲的自为智慧,自以为有智慧,不知道自己愚痴蒙昧,有意无意造作无量无边的地狱罪业,不知道。将来堕地狱,不晓得怎么堕的,你说你冤不冤枉?
这桩事情怎么个拯救?就是听经、读经。听经是帮助你解,读经是帮助你修。读经的时候,读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杂念渗透进去,那叫真的读经。读经,一面读,一面还胡思乱想,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念佛有口无心,古人说的「喊破喉咙也枉然」。读经如果有杂念渗透进去,这本经念破了也没用处。读经跟念佛一样是修行,不许可有一个杂念渗透进来。譬如这部经我需要一个小时念完,一个小时没有杂念,这真功夫。所以读要会读,会读是修行。这个事情不能不知道。
文摘恭录—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五三O集) 檔名:02-039-0530
感恩随喜您的好文布施!南无阿弥陀佛!
净空法师:读经听经用意在哪里?
  出自净空法师《华严经讲记》
  思想见解真的不一样,为什么?我们凡夫思想见解总是脱离不了妄想分别执著,你叫凡夫。这一种思想见解就是我们常讲的轮回心,你用轮回心,你所造的一切都是轮回业。轮回心造轮回业,你怎么能出得了六道轮回?今天佛在经典里面教导我们超越轮回,把你的念头转掉。
  转念头是难,非常非常困难,为什么?凡夫,就是说我们常常听经的,不常听经那没法子,常常听经的有时候觉悟,忽然明白了,但是没隔多久又迷惑、又颠倒了;明白的时候放下,放得下了,过了几天之后想想不对,又放不下了。这个境界跟诸位说是好的,哪一个菩萨证果之前都是这个现象,所以你要有这个现象,你自己应该知道你已经有相当的进步。
  哪一天你真的一切放下不再后悔了,也就是不再起妄念了,你就入菩萨位,你就证果了。在这个过程当中,进进退退无数次。进进退退有的人修几十年,二、三十年这种进进退退的,一会儿放下,一会儿又放不下,这个情形是很正常、是很平常的。彻底放下那一天就证果了,你就入境界了。所以自己对自己非常清楚,我们修行现在在什么一个地位、什么样一个境界,不需要问别人。问别人,别人未必能说得清楚。
  所以要常常读经、常常听经,读经听经用意在哪里?第一个作用提醒我们,我们不读经、不听经就迷惑颠倒,读经听经是帮助我们提高警觉。第二个好处,我们修行在哪一个阶段、在哪一个道路,现在已经走了多少,前面还有多远到达目的地。听经自己很清楚,经典就像地图一样,像路上的指针光标一样。
  ——摘自《大方广佛华严经》(第764卷)【一一微尘内。佛刹如尘数。菩萨共云集。国土皆清净。】
听经,补善根之不足;念佛,补福德之不足!
净空法师:
《弥陀经》上告诉我们,「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善根少了不行,福德少了也不行,因缘不具足也不行,三个条件凑在一起不简单。人身难得,佛法难闻,闻到净土还得三个条件具足,你这一生才会成就。三个条件不具足,你这一生没分,没分要晓得,还要搞洀卑源回,那个麻烦就大了。
我们要想超越轮回,在这一生当中这三个根如果有不足的地方,补!我们在这一生可以补得起来,用什么方法补?信愿持名就把它补起来。我们真干,强迫自己听经闻法、念佛,听经补善根之不足,念佛补福德之不足。
缘有了,缘现在我们遇到了,你遇到会集本,你遇到黄念祖老居士的批注,你缘具足了。遇到,你相不相信?你能不能懂?这是善根。我不能相信,我好好去读它,遍数读多了慢慢就相信了,为什么?道理明白了。佛四十九年讲经目的在此地,帮助大家断疑生信,这是经典第一个目标、目的,四十九年讲经教学目的在此地。我们今天多听、多读,慢慢相信了,善根补起来。
福德是什么?一向专念,一向专念是真有福,大福德!前面讲得很清楚,不必再修其它功德,这是圆满功德,你只要肯念佛,什么功德都圆满、都具足了,你还要它干什么?其它的用不着了。真正肯念诵《无量寿经》,真正肯念阿弥陀佛名号,就是你天天在修圆满的功德,真能消业障。
至心,前面讲一心念佛,一心里头没有妄念、没有杂念、没有怀疑,这样念一声佛号,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佛不说假话,你天天念,念上几年,无量劫的这些罪业全都消掉了。业障消掉的很明显,为什么?身体健康,你相貌改了,精神振作起来,这个都是瑞相,眼前的瑞相。
我见过,满头白发的老人,听我讲经他相信了,他认真念佛了,念了二、三年,头发黑了。非常高兴,满面红光来看我:头发变黑了。可不可能?可能。为什么?境随心转。以前的心不善,现在的心纯净纯善,你还有寿命,你寿命还很长,所以你的健康全恢复。不需要用药椀,现在的药物都有副作用,真的少,假的多,怕上当,尽可能的不用药物。
我们用全心全力来调养,头一个相信自己,自己跟阿弥陀佛没有两样。把阿弥陀佛放在自己心里,把心换掉,换成阿弥陀佛,最健康的,无比殊胜的。阿弥陀佛在哪里?《无量寿经》就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就是阿弥陀佛,三辈往生是阿弥陀佛,随便拈一法,一门深入,无比殊胜的功德利益你得到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390集
感恩随喜您的好文布施!南无阿弥陀佛!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
净空法师讲述
无量寿经是净土五经之一。唐朝日本道隐大师说:《法华》、《华严》不过是本经之导引而已。这一句话也就是说,《华严》跟《法华》我们尊称为经中之王,它是《无量寿经》的引导,真正的归宿是《无量寿经》。如果以佛经三分来说,《华严》、《法华》是序分,《无量寿经》是正宗分,《阿弥陀经》是流通分,如此可知这一部经在佛教里所占的地位。
这部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是由净空法师于台北华藏所讲之一百零七会记录成文,内容至为详尽。讲记文字,浅显畅达,通俗易懂,初中学生均能阅读...........
净空法师讲述:《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发大誓愿第六)
。。。。。。。。。。。。。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这是十念必生的大愿。净宗修学的宗旨,就定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个修学宗旨就从这一愿来的。这一愿讲一向专念。第十九愿讲发菩提心。我们将在后面经文读到,‘三辈往生都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是净业正因。有很多人,好像也发了菩提心,一天到晚拿著念珠念‘阿弥陀佛’,为什么没有往生?是不是这部经有问题?这一点我们一定要看清楚,才不至于产生误会,才不至于耽误自己这一生的修行。这一段经文我们要仔细看,一个字都不能疏忽。
第一、“闻我名号”。此地的‘闻’不是普通听闻,普通之闻不起作用。因为这是大乘经,不但是大乘,是大乘中的大乘,一乘中的一乘,每一个字的标准,决定不是泛泛者。这里是讲菩萨的闻慧。换句话说,这一个字就包括了闻、思、修三慧。底下经文都说出来,闻是缘分,这个缘分决定不是偶然的。正如世尊在本经开示说,‘善男子、善女人’,能在一生中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经论,那真的是善男子、善女人,不是假的。‘善’是无量劫来所种的深厚善根,跟其他经上所讲的善男子、善女人不一样,这个善根比那些深厚得太多了,你才有缘分听到这部经典,听了之后一定欢喜。
“至心信乐”。‘至心’是真心,是诚心,决定没有虚妄的心。这一点就不容易!此地讲的至心,跟《阿弥陀经》上讲的‘一心’完全相同。这就是能不能往生的关键所在。我们今天听了弥陀名号,还有二心、三心,无量心!一天到晚胡思乱想,没有达到一心。‘至心’就是‘一心’。从今而后,我们尽形寿,现前这一生,要做到念兹在兹,心里念念都是阿弥陀佛,一句一句不可以间断。间断就产生两个现象:一是打妄想,起心动念,胡思乱想;一是无明。没有妄想,就堕到无明,所以众生不是堕在妄想,就是堕在无明,这多可怕。堕在妄想那一边,就是贪嗔;堕在无明这一边就是愚痴。搞贪嗔痴!不念佛号就念贪嗔痴,这事我们不知道,佛祖提醒我们,我们自己冷静想一想,一点都不错。佛号断了,就是贪嗔痴,就是造六道三途业,这一句佛号是净业,教我们永脱轮回,往生不退成佛,一生中就可以把这件事办得圆圆满满。所以,‘至心’是关键的字眼。
‘乐’是爱好,欢喜爱好。人生中第一喜欢的,就是这一件事,其他任何事都不能取代,才是“至心信乐”。我们有没有做到?一句‘阿弥陀佛’是从这样的心生出来的,念出来的,这才相应。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念佛人不能不知道。如果你不知道,你念一辈子佛,到最后不能往生。实在讲我们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念佛,虽念佛,不晓得这个道理,没有把这四个字抓住。所以只跟弥陀结个法缘而已,还得搞轮回。这一生又遇到了,这一生的缘很殊胜,能把《无量寿经》四十八愿讲清楚,这个缘不多!一定要把握住,不能放过,决定在这一生往生。这跟楞严会上大势至菩萨说的‘净念相继’,是一个意思,‘至心信乐’,就是‘净念相继’。如果不是净念相继,那就不是至心信乐。你在这个世间还有其他喜欢的事情,还有其他放不下的事情,你就不是至心信乐。所以,这句话非常重要。
“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前面是讲专念。在我们没有往生之前,离不开社会,离不开人群,离不开一切众生。弥陀世尊和本师释迦牟尼佛,两位导师在经典里的教训,我们一定要依照经训做到。总而言之,这些教训都是‘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这两句都包括尽了,就是你所修的种种善根。修积这些善根,只有一个目标,一个愿望,就是求生净土。这样一个目标、一个愿望就是‘心心回向’,一切善根功德都回向求生西方。
前面讲的‘至心信乐’、‘专念’是正修,‘善根回向’是助修,正助双修。正修偏重在慧,助修偏重在福。有福报的人临命终时,心不颠倒,如入禅定。临终没有病苦,这是福报!有病苦的就是福报不具足。
病是果报,能不能把它扭转?生死轮回都有办法扭转,小小的疾病还转不了吗?当然可以转得了。怎么转法?努力修善。你看看《了凡四训》、《感应篇》,和《阴骘文》里所讲的,真心为善,许多业障罪报不知不觉中都转了,你就不必受报。我们希望一生长寿,长寿要健康,长寿不健康就苦了,所以健康非常重要。尤其是中年以上的人,第一幸福是身体健康,绝对不是财富地位,那些没有用。身体不健康,再多的人伺候你,也是苦不堪言。所以,一定要靠自己认真去修学。
佛告诉我们,世出世间法总离不开因缘,连佛说法度生也是因缘。因缘底下是果报。世出世法既然是因缘果报,你造善因善缘自然得的是好果报;你造恶因恶缘当然得恶报。这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改变的,佛也不能转定业。因缘自己造,果报就得自己受,佛加持我们,保佑我们,用什么保佑?就是把这个事实真相给我们说清楚,说明白,让我们从今之后起心动念,晓得我要造善因善缘,远离恶因恶缘,果报就自然殊胜。
我从今天起再不造罪,从前所造的罪业,业因虽在,业缘断了。因没有缘不会结果,所以应当受的恶报也不会现前。过去还有一点善根,现在拼命造善缘,善的果报本来这一生不能成熟,来生来世才成熟的,因为你断恶修善,善缘的力量加强,恶缘断了,微细的善因也提前受报。这是佛加持我们的,我们今天要的就是这个。说实话,世间的名闻利养、一切财富,聪明人都不要。要健康长寿,要自己不生病。死的时候不生病,在佛门很多。往生的时候,站著走的,坐著走的,走之前还跟人谈笑风生,谈完之后对大家说,‘我要走了,你们念佛送我’,念不到十分钟、十五分钟就走了,多自在!要靠什么?就是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西方。把一切善根都回向求生西方,在世间求一个健康长寿,其他的什么都不要。下一句就是核心中的核心。
“乃至十念”。十念是最少的!临命终时,十念一念都能往生,历史上有例子,不是假的。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观无量寿佛经》里讲,五逆十恶,临终遇到胜缘,也能往生。五逆罪不是不能往生,可见这里‘五逆’是陪衬的一句话,重要的是末后这一句‘诽谤’。诽谤的人根本不信,那怎么能往生?换句话说,如果不诽谤,能信受,五逆罪也能往生。善导大师说,此地讲的‘十念’即是十句佛号,不是普通讲的十念法(尽一口气是一念),这里是十句佛号。临终十念,是这个人一生中从来没有听过佛号,甚至从来没有学过佛,直到临命终时才遇到善知识,劝他念佛,劝他求生净土,他一听就相信,就接受,就真的发心。自听到佛法一直到往生,‘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完全符合经典所讲的标准,他怎么不往生?当然往生!不过念的时间短而已,当然时间愈长愈好。
讲到念佛,善导大师说得很清楚,上根之人是尽形寿,一生念佛。像这样临终十念的人,算是下下根,一生没有缘分遇到佛法,到临命终时才遇到。各位要晓得,临命终时遇到,最低限度要具足三个条件才能往生。
第一个条件是临终时神智清楚。如果临终病得人事不醒,则一点机会都没有。你念一生的佛,临终害一场大病,往生都不可靠,这要记住。所以,人不能不修福!修福就在现前,到临终的时候想修福来不及了。要认真修福,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要求临终的时候,清楚明白。这是第一个条件。
在这关键的时刻,来了一位善知识劝你念佛。如果在关键时候,没有人提醒,往生也不可能。所以,第二个条件是在关键的时刻,遇到真正的善友,提醒你念佛。
第三个条件是你一听,立刻就信受奉行。如果不立刻信受,你快要断气了,还来得及吗?来不及!要快,不能犹豫,丝毫的犹豫都没有,马上就信受,立刻就念佛发愿求生。
像唐代的张善和往生,是中国历史上人所众知的,他是临终十念往生的。这样往生的人,万万人中难得有一二个。三个条件都具足,缺一不可,所以这绝对不是侥幸的事。临终十念,到底他的品位怎样,是不是就是下下品往生?不然!善导大师跟我们讲,‘通于三辈,摄于九品,莫不往生’。这话使我们非常惊讶,真正是不可思议。
我们平常人往生,品位高下,是看念佛功夫的浅深,是以净业程度的浅深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不同。五逆之人,他的往生是在临终那一刹那,忏悔力量的浅深,决定他的品位。如果他是至诚心忏悔,彻底忏悔,他的品位一下就提升到上上品。你不要认为他一生不相信佛,造作罪业,临终念几句佛号往生,说不定他是上上品往生。《观无量寿佛经》里,阿阇世王杀父、害母、破和合僧,和提婆达多合作出佛身血,造作五逆罪。《大藏经》里有《阿阇世王经》,就是阿阇世王的传记。他临死的时候忏悔,念佛往生,佛说他是上品中生。因忏悔的力量强,知道过去真正做错了,一念悔改之心,真的从地狱一下就超到上品中生,真的不可思议。因此,我们对于造作罪业的人绝对不能轻视,说不定他在临命终往生,品位比我们高,我们还不如他。所以,一是念佛功夫浅深往生;一是忏罪浅深往生。忏悔的功德不可思议。
我们学佛要想符合经上的标准,就要一心专念,要‘专’。专礼阿弥陀佛,每天拜佛,特别是中年以上的人,拜佛是很好的运动。现代人运动量少。我们跟大陆人比,不一样。大陆人比我们健康,他们生活水准不如我们,运动量多过我们。他们出门没有车,要走路;离开都市,他们没有自来水要挑水。他们的劳动量超过我们,身体比我们健康,比我们长寿。衣食住行种种条件不如我们,为什么他们会健康长寿?我们在富裕的社会环境里生活,学佛的人除了拜佛之外,也很少运动。拜佛,实在讲,拜得愈多愈好,至少一天要拜一百拜,当然能拜三百拜是最好的。三百拜需要一个半小时,分三次拜,早晨拜一百拜,中午拜一百拜,晚上拜一百拜,对于你的身体健康一定有好处。
身专拜阿弥陀佛,口专念阿弥陀佛,心专想阿弥陀佛。我在这里常常提醒同修,务必使我们的心、我们的愿、我们的解、我们的行,一一同佛无二。佛的心、愿、解、行,我们怎么知道?这一部《无量寿经》所讲的,就是阿弥陀佛的心、阿弥陀佛的愿、阿弥陀佛的见解、阿弥陀佛的行持,全在这部经上。
这一部经好!分量不多,很容易受持。要把它做到,把它变成我们自己的日常生活行持,这样才是修行。这种修行法就是古大德所说的‘万修万人去’。所以,经不是叫你念给佛听的,佛就欢喜,那是自己欺骗自己。佛还要听这个东西?佛不要听!是要念给自己受用,提醒自己依照经典的教训去做,这样修行就是《观经》所讲的‘是心作佛’。这就是作佛,具体实践佛的心行。在一切修行法门中是最极玄妙,只在平常老老实实、绵绵密密,一句佛号接一句佛号,不要中断,自然就相应。如同古德所说的‘暗合道妙’,就是相应的意思,自然相应。‘道’就是‘是心是佛’;‘妙’就是‘是心作佛’。我们这样做就是‘是心作佛’。‘是心作佛’自然就是‘是心是佛’。《观经》上讲的这两句是非常重要的经句。我们做到了,功夫念得好的,念得纯熟的,念念离念,功夫成片,就是古人所讲‘以凡夫心入诸法实相’。在其他法门、其他宗派里,这是非常不容易达到的境界,唯有念佛法门最容易。
。。。。。。。。。。。。。
随喜赞叹,与您共勉!南无阿弥陀佛!
黄念祖老居士著:《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发大誓愿第六)
。。。。。。。。。
&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十八、十念必生愿。
上第十八,‘十念必生愿’。日净宗古德较量诸经。余经中《华严》独真实。若与此经相较,则此经为真。又本经诸大愿与此愿相较,则此愿最为真实。盖表此愿乃真实中之真实也。‘至心’者,至诚之心也,至极之心也。《金光明经文句》曰:‘至心者,彻到心源,尽心实际,故云至心。’‘彻‘者,彻底。‘到’者,达到,即游子到家之到。‘心源’者,自心之本源。‘尽’者,穷尽。‘实际’者,即本经中‘真实之际’。‘信乐’者,信顺所闻之法,而爱乐之,即信心欢喜也。又‘至’者,真也,诚也,实也。‘心’者,种也,实也。‘信’者,真也,实也,诚也,验也,满也,忠也。‘乐’者,欲也,愿也,爱也,悦也,欢也,喜也,贺也,庆也。故‘至心’即是真、实、诚、满之心,愿欲爱悦之心,欢喜庆幸之心,以如是心而信之乐之,故谓‘至心信乐’。‘善根’者,身口意三业之善,固不可拔,又善能生妙果,生余善,故谓之善根。‘心心’者,纯一之心也,净念相继之心也。‘回向’者,回者回转,向者趣向,回转自身所修功德,而趣向于所期,谓之回向。《华严大疏钞廿三》曰:‘回者转也,向者趣也。转自万行,趣向三处,故名回向。…三处,谓众生、菩提以及实际。’又《往生论注下》曰:‘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众生,共见阿弥陀如来。生安乐国。’是即愿中回向二字之义。‘愿生我国’即回向之鹄的,愿我一切众生,往生极乐国土也。‘十念’者,如《观无量寿经》曰:‘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笺注》曰:‘十遍称名也。’望西曰:‘经十念顷,专称佛名,为十念也。此言念者,谓称南无阿弥陀佛。经此六字顷,名一念。’以上经论义同。‘乃至十念’者,指称念名号,下至仅得十念者,亦得往生。此乃指其至下者,故云‘乃至’。若能多念,则多多益善矣。
或有疑问,文中但云‘十念’,何以迳谓为称佛名号,而非他种念佛耶?答曰:‘十念’中之‘念’,即指口念佛名之念,实有明证。本经《宋译》曰:‘所有众生,求生我刹,念吾名号,发志诚心,坚固不退。彼命终时,我令无数苾刍(比丘)现前围绕,来迎彼人。经须臾间,得生我刹。’其中‘念吾名号’只能解作念佛洪名也。又《般舟经》曰:‘尔时阿弥陀佛语是菩萨言,欲来生我国者,常念我名,莫有休息。如是得来生我国土。’又《观经》言,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临命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妙法,教令念佛(观想念佛)。若不能念者,应称佛号。’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后,即得往生。由上经义可证,所云‘十念‘者,直是持名念佛也。
古注经家,于此愿文,亦有异解。有曰此是‘摄上品愿,有说下品非也。’又有曰:‘此是上三品。此中十念,是依十法起十念。非是称名十念。’所云‘依十法起十念’指弥勒所问十念。《弥勒发问经》言:‘具足如是念,即得往生安养国土。凡有十念。何等为十?一者,于一切众生,常生慈心。于一切众生,不毁其行。若毁其行,终不往生。二者,于一切众生,深起悲心,除残害意。三者,发护法心,不惜身命。于一切法,不生诽谤。四者,于忍辱中生决定心。五者,身心清净,不染利养。六者,发一切种智心,日日常念,无有废忘。七者,于一切众生,起尊重心,除我慢意,谦下言说。八者,于世谈话,不生味著。九者,近于觉意,生起种种善根因缘,远离愦闹散乱之心。十者,正念观佛,除去诸根。’《宗要》曰:‘如是十念,既非凡夫(所能)。当知初地以上菩萨,乃能具足十念。’以上诸说咸以此愿,专为上品,甚至地上菩萨,乃能具足,则中下凡夫,何由得生?可见以上诸家之议,未契净宗他力果教之真谛。至于义寂以《观经》下品下生之十念,注本经第十八愿之十念,深有见地。望西云:‘宗家不尔(宗家指善导)。今之十念,但是口称。上尽一形,下至一念,通于三辈,摄于九品,莫不皆往。’意为今愿文中之十念,只是口念。上者尽一生之形寿,唯念佛名。下者仅念一声,皆可往生(仅念一声者,指临终一念,或‘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于彼佛’亦皆得往生。)。
本愿文曰‘至心信乐’。《观经》亦曰‘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如何名为‘至心’,又如何名为‘具足十念’?此乃本愿之关要。罗什大师于此,有最极精要之论。师曰:‘譬如有人,于旷野中,值遇恶贼。挥戈拔剑,直来欲杀。其人勤走,视渡一河。若不渡河,首领难全。尔时但念渡河方便。我至江岸,为著衣渡?为脱衣渡?若著衣衲,恐不得过。若脱衣衲,恐不得暇。但有此念,更无他意。当念渡河,即是一念,此等十念,不杂余念。行者亦尔。若念佛名,若念佛相等,无间念佛,乃至十念,如是至心,名为十念。’盖谓此时心中所思,唯是如何渡河,更无别念。如是之念,即是一念。如是念佛,即是至心。相继至十,即是十念。
《宗要》又曰:‘今经说十念,具此隐密、显了二义。’显了十念,即上文罗什大师所譬之十念;隐密义之十念,即《弥勒发问经》中,慈心等十念。义寂云:‘一一念中,自然具足慈等十念。’意谓,能如《观经》所说或什师所譬之十念,一一念中,自然具足弥勒所问之十念。盖于显了中,自然含摄隐密之深意。此语道破净宗玄征。世人多慕玄妙,而不知最极玄妙,只在平常中。故云‘平常心是道’。但当平平常常,老老实实,绵密念去,自然暗合道妙,念念离念。以凡夫心入诸法实相,唯持名与持咒为最易。念佛何以有如是功德,因念念暗合实相故。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五逆‘者,罪恶极逆于理,故谓之逆。是为感无间地狱苦果之恶业,故又名无间业。《阿阇世王问五逆经》曰:‘有五逆罪。若族姓子、族姓女,为此五不救罪者,必入地狱不疑。云何为五?谓杀父,杀母,害阿罗汉,□乱众僧,起恶意于如来所。’又《华严孔目章三》曰:‘五逆,谓害父,害母,害阿罗汉,破僧,出佛身血。初二背恩养,次三坏福田,故名为逆。’至于常言之五逆,则为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以上三者同义。)。犯此道者,身坏命终,必堕无间地狱,一大劫中,受无间苦。
‘诽谤’者,诽义同谤。谤者,毁也。言人之恶而过其实曰谤。诽谤正法,即诽谤佛法。此十念必生之大愿,普被一切,但除既犯五逆又谤正法之人。《观经》曰:五逆十恶,临终十念,亦得往生。今经所除。盖既犯五逆重罪,复诽谤正法,罪上加罪;且谤法罪最重,谤法之人称为谤法阐提,故不能往生矣。
或问,若人犯五逆罪,而不诽谤正法,《观经》谓可往生。若有一人,但诽谤正法,而不犯五逆,可往生否?《往生论注上》答曰:‘但令诽谤正法,虽更无余罪,必不得生。何以言之?经云:五逆罪人堕阿鼻大地狱中,具受一切重罪(但劫尽得出)。诽谤正法人堕阿鼻大地狱中,此劫若尽,复转至他方阿鼻大地狱中,如是展转经百千阿鼻大地狱,佛不记得出时节。以诽谤正法,罪极重故。’又曰:‘汝但知五逆罪为重,而不知五逆罪,从无正法生。是故谤正法人其罪最重。’
但善导大师《观经疏》另有一解。谓五逆谤法,不得往生者,乃佛止恶之意,方便之说。疏云:‘此义仰就抑止门中解。如四十八愿中,除谤法五逆者,然此之二业,其障极重。众生若造,直入阿鼻。历劫周慞,无由可出。但如来恐其造斯二过,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亦不是不摄也。…若造还摄得生。虽得生彼,华合迳(过也,至也,见《字汇》)于多劫。此等罪人,在华内时,有三种障:一者不得见佛及诸圣众。二者不得听闻正法。三者不得历事供养。除此已外,更无余苦。’《合赞》宗之亦云:‘言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是乃就未造之机,且抑止之而已。若有已造机、已回心,则还摄取,莫有漏也。’意为:所言除者,实为止恶之意,使未造恶者,不敢造也。若是已造者,但能回心,忏悔念佛,则仍旧摄取,无有遗漏也。可见弥陀大愿,摄机无尽。故善导大师曰:‘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意谓,三世诸佛出兴于世,唯为此大事因缘,宣说阿弥陀如来,不思议愿力,惠救万众。故大师又云:‘今逢释迦佛末法之遗足迹,弥陀本誓愿极乐之要门,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门也。’以上《往生论注》与《观经疏》之说,殊似相违。实则亦可会通。《论注》正符如来抑止之意,令人慎莫谤法也。论中复云:‘此生愚痴人既生诽谤,安有愿生佛土之理。’是故经云五逆谤法,不得往生。至于《观经疏》则显弥陀悲愿无尽。五逆谤法,果能临终念佛,是即忏悔发心,如是之人,亿亿中亦难一二,故佛慈悯,仍然摄受。
又善导大师云:‘弘誓门多四十八,偏标念佛最为亲。人能念佛佛还念,专心想佛佛知人。’又云:‘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善导大师约四十八愿为真实五愿。若论至约,则唯第十八愿。故于《事赞》中曰:‘一一愿言,引第十八。’《甄解》云:‘四十八愿虽广,悉归第十八愿。’又云:‘谓由此愿故,使众生生无三恶趣之土,不更恶趣。具相好,现神通,而得灭度。入光寿海故。是以此愿,特为最胜矣。’又《笺注》曰:‘故知四十八愿之中。以此念佛往生之愿,而为本愿中之王也。’此愿显弥陀之究竟方便,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不可思议功德。以名号即实德,‘声字皆实相’故。
。。。。。。。
随喜赞叹,与您共勉!南无阿弥陀佛!
什么是佛法?南无阿弥陀佛,这就是佛法
净空法师:
& && &佛给我们开这么多法门,四十九年辛辛苦苦说的这么多经教,只有一个目的,无非是教导我们找到一种方法,让你快快的回到一念觉。众生根性不相同,爱好欲望不一样,所以佛就开很多法门,你喜欢哪个法门都行,门门皆成无上道。所以佛讲得很好,「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在你自己选择。选择怎么成功?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就成功;你要同时学很多法门,那就坏了,搞杂了、搞乱了。
修行这个事情最忌讳的、最怕的,就是个杂乱,一杂一乱全盘完了。再好的心、再怎么努力,也是修一点人天福报,与了生死断烦恼一丝毫都不起作用,你看这多可惜!现在我们总算在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找到一个法门,现在真搞清楚、搞明白了,这个法门是什么?南无阿弥陀佛。年轻的,哪些是年轻人?五十岁以前的年轻人,要好好的学戒定慧,老实念佛。五十以上在中国人都叫老人,来不及了,专念阿弥陀佛,《弟子规》、《感应篇》都不需要念了,能行吗?能。能够把一句阿弥陀佛,把所有妄想习气都取而代之,你成功,这叫什么?这叫道共戒,就是这一句佛号里面就具足戒定慧三学。你不要再找麻烦,就这一句佛号,圆满成就了你的戒定慧,妙极了。
什么是佛法?南无阿弥陀佛,这就是佛法。真能念十年,十年开悟了,五十岁到六十岁开悟了,开悟了你还有寿命,你再教化众生,你再发心讲经说法不难,你什么经都会讲。到那个时候你智慧开了,你大慈大悲给一切众生讲什么经?肯定你讲《无量寿经》。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这个末法时期九千年,只有这部经能度众生;别的经都是好听,做不到。这部经可以做到,末法这个九千年《无量寿》是第一经,《阿弥陀经》是第一经。
宣传净土法门,必定得一切诸佛护念,一切菩萨赞叹,一切护法善神拥护
净空法师:
& & 我们得到佛法殊胜的利益,怎样报佛恩?怎样报师恩?前面佛教导我们,「当孝于佛,常念师恩」,不是佛把这个法门说出来,我们怎么会知道?不是这些老师历代祖师代代相传,我们怎么能晓得?
回向偈里面我们天天在念,「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如果只是念,没有行持,这叫妄语,这白念,必须要有行,有行动才能满这个誓愿。报佛恩,佛实在说对于我们什么需求他都不要,我们用什么方法报佛恩?唯一的方法就是帮助佛宣传佛法。
大慈菩萨在劝人念佛偈子里头说得很好,他说你一生当中能劝两个人念佛往生,就比自己精进,我们很冷静的想想,实在是有道理。那两个人念佛往生,为什么往生的?某人劝我的,我才得这个殊胜的利益,所以劝人念佛功德不可思议。如果你能够劝到十几个人,那这是世间第一大善;能够劝到百人、千人,你就真正是菩萨;如果能劝人超过万数了,大慈菩萨说你一定是阿弥陀佛化身再来的。这些话我们一定要牢牢记住,才知道帮助别人学佛比自己专修重要得多了。
自己往往是业障重,有很多障碍,修学不能精进。你就努力帮助别人,你自己的业障自自然然就化除了,为什么?你的福报太大了。我们中国俗话说「福至心灵」,这个人福报一来,他本来很笨,忽然他心思就敏捷了、就聪明了,为什么?福报带来的。能够全心全力弘扬这个法门,宣传这个法门,必定得一切诸佛护念,一切菩萨赞叹,一切护法善神拥护。这些事情实在讲是每一个人心里面都向往祈求的,总是得不到,为什么得不到?不晓得方法。你尽心尽力宣扬这个法门,这是方法,才能得到这样殊胜的果报。所以「书写」是流通经典。
净空法师:真正的念佛是念什么
「念佛」二字将一切法都包括尽了。「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这一副对联,任何一句都包括其它九句。真诚如果没有清净,就没有真诚,没有平等也没有真诚,没有放下也没有真诚,没有自在也没有真诚。《华严经》云:「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上联是存心,下联是行事。佛法讲心与行,「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是菩萨心,「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是菩萨行。这是我总结五十年修学的心得,学的什么?就这十句话二十个字,我天天讲经劝导大众也是这二十个字。
初学的念佛人,念头才起,马上就要觉察:「我这个念头是正还是邪?」如果这个念头是邪念,赶快要把它转变成正念,这就是修行。这真正是转祸为福,因为邪念是灾祸,正念是福德。转恶为善在念头上转,转迷为悟也在念头上转,要转得快,决定没有疑惑。不但是转祸为福,也是起死回生的关键。
所以,以「念佛」做为总结。真正念佛,念什么?就是念真诚、念清净、念平等、念正觉、念慈悲,这是念佛之心;念看破、念放下、念自在、念随缘,这是念佛之行。这是菩萨学处,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我们当如是学,这叫真正念佛,一句佛号含摄世出世间一切法。
全球同步恭诵:《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一者礼敬诸佛 二者称赞如来 三者广修供养 四者忏悔业障 五者随喜功德
六者请转法-轮 七者请佛住世 八者常随佛学 九者恒顺众生 十者普皆回向
回向: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所有功德果报,悉与一切众生共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十方法界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众生的一切功德和我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功德至心回向给西方极乐世界,至心回向给十方法界一切众生,至心回向给父母以及累世怨亲债主,愿我和一切众生早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南无阿弥陀佛
随喜赞叹,与您共勉!南无阿弥陀佛!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释迦牟尼是阿弥陀佛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