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操作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培养
摘要:在精英教育阶段,高校入学率很低,进入大学的学生基本上是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好学生往往有很强的自我约束力,通过逐渐地培养,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而且,精英教育阶段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是需求远大于供给,只有少数单位可以分配到少量的大学生,大学生对整个社会的社会公德影响力很小,甚至于被社会不良风气所同化。然而,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1],2006年全国平均大学毛入学率超过21%,有些发达地区的高考入学率已经超过60%,生源素质再不象以前的精英教育阶段。同时,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淡漠,甚至于连基本的法规也不遵守。而且大学毕业生占社会总人口的比例也在快速增长,他们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力军,而且必将成为引领社会公德健康发展的先行者。 关键字:高等教育,大众化,公德意识。 参考资料:
一、当前我国社会公德现状及其分析 (一)社会公德现状 社会公德是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规范,是人们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生活秩序,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最简单的行为准则和起码的道德标准[2]。在现代社会中,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基础工程的社会公德,对于我们来说是十分熟悉的,无论是社会秩序的调控,人际关系的调整,经济的发展,还是自然环境的保护都离不开社会公德的规范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现时社会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社会公德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滑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不顾集体利益,一味追求极端个人利益;侵害他人利益甚至生命安全;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不讲信誉;不注意自然资源的保护,滥砍滥伐,偷袭珍稀野生动植物;在公共场合从来不考虑他人,吸烟、吐痰、乱扔果皮纸屑??所有这些都对社会公德起了较坏的影响。人们强烈要求解决这些问题,为了构建和谐社会,为了人们的生活安定,为了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加强社会公德建设。 (二)社会公德危机原因分析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立后对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机遇观念不理解,不知道市场经济中应遵守的公德,加之国外资产阶级不良思想的传入,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造成了拜金主义盛行,社会公德滑波。其具体表现为唯利是图,尔虞我诈,损人利己等。从而导致假冒伪劣商品泛滥,人际关系淡化,信用危机等,其后果已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起了很大的冲击,特别是对外经贸合作的影响较坏。 2.非道德性思潮近年在我国有流行的趋势,其集中表现为非道德主义。它在思想上提倡极端个人主义和颓废主义,以自我为中心,反对任何道德约束,在行为上主张放任自由,以虚无主义的行为方式对待社会道德理想和行为规范。其在社会中的表现就是漠视他人的利益,不讲社会公德等。由于非道德主义的泛滥,加重了人们行为的非道德性成份,对当代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社会稳定构成了极大的危害。 3.法制不健全和社会道德控制机制的弱化。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直接进人到社会主义时期,因此,没有完善的法制体系和道德控制机制,人们的法制、道德观念淡薄,以权代法,以威代德的现象时有发生,不仅使正义和道德的力量大减,正不压邪,社会风气败坏,而且又间接使得非道德性思潮泛滥,而非道德主义的泛滥,正是由于法制的不健全和社会道德控制机制的弱化,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4.公德教育的方法失误,力度不够。建国以后,我国对道德教育还是比较重视的,各级各类学校都开有思想品德课,单位中定期组织政治学习,每个单位中都有至少一名管理本单位成员思想状况的负责人,可事实证明我国对公民道德教育的效果并不好,往往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成效。大致来说有方法失误和力度不够两方面。方法失误主要是我们的道德教育往往注重于理想,着眼于未来,却很少提到实践和现在,忽视最基本的公德。人们在接受教育时,感到与自己的关系不大,从而产生淡漠思想。力度不够,则是当前的道德教育范围太大,内容比较空洞,往往就事论事,所以难以引起受教育者的共鸣,更不用说深刻反思了,往往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5.社会舆论导向力度不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策被很多人误解为“一切向钱看”,这种错误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出现了“笑贫不笑娼”等不良社会风气。各种评价指标、各种媒体没有起到弘扬正气的作用。 二、大学生社会公德行为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多数青年学生在观念上都能够认同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产,讲究公共卫生,尊重他人,合理协调人际关系等公德意识的重要意义。然而,在上述公德意识的行为体现上,有的大学生社会公德水平却表现得偏低,主要表现在[3,4]: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文明举止,在大学校园里,仍能看到大量不文明现象的存在。男女同学无视他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做出有伤大雅的事;有人缺乏起码的卫生习惯,不拘小节;学生吸烟现象屡见不鲜,屡禁不止;老师、领导到学生宿舍时不予理睬,我行我素,不尊重他人,缺乏起码的礼貌道德修养。虽然这些不文明行为仅是一部分人所为,但是却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而且由于社会公德是一种公共服务,具有强烈的心理暗示作用,所以这种不文明行为也影响了大学生公德意识总体水平的提高。同时,有些人虽然具有较强的公德认知,但较少付诸实际行动,缺乏自律,缺乏团队意识。大学生公德行为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自认为超过社会一般成员的认识水平和意志能力,自我认知偏高,而在现实中又很难理性地把握自我,而是使自己处于一种盲目的状态中。由于对自我认知的内在分裂,使一些大学生对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在价值上产生了双重标准,许多大学生往往将功利尺度较多地指向自我,以现实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而以理想的道德标准来要求他人和社会。正是由于这种自我认知方面的偏差,导致许多大学生尽管在公德认知和评价方面可能是正确的,但落实到行为和习惯上时却不尽人意,甚至是自相矛盾的。 (二)家庭教育存在着缺陷。在家庭教育方面,有些家长只重视学习,却忽视了品德教育,过去曾被认为是错误的,如撒谎、懒惰、骄横、举止粗俗、考试作弊、破坏公物等行为,在许多家长眼里变得无足轻重,这便导致了一部分大学生人格不健全,出现了严以待人,宽以律己,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现象;还有的家庭,父母和长辈过分宠爱自己的子女或晚辈,无原则地满足他们的不合理要求,偏袒过失,有的甚至出现了“倒金字塔”的家庭结构,独生子女处于家庭的核心地位,这样的家庭环境容易使他们变得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情心,不懂得尊重他人,缺乏责任感。 (三)学校德育教育存在一定的缺陷。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导向,学生从小没有得到作为社会成员所应遵循的基本规范的教育,甚至连基本的“做人”的准则都不懂。由于忽略了基本公德教育,学校的德育始终处于悬空状态,既没有落脚点,又不具有可操作性。由此可见,高校德育工作应把基点和重心放在文明修身和造就合格公民上,这也算是对大学生基本公德教育的一次补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有人说“道德是一种公共服务”,社会公德更是如此。这说明公德的维持是一种不稳定状态。一般说来,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论先秦儒家礼乐文化与当代社会公德教育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社会公德教育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公德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成员公德素质的高低,同时也反映出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当前我国社会公德教育整体水平还不高,主要存在着在教育价值导向上急功近利,在教育内容上重政治意识形态化轻日常生活化,在教育方法上重课堂灌输轻实践养成教育等明显偏误。社会公德教育的偏误,导致社会公德教育效果欠佳,社会成员公德素养不足、公德意识淡薄,社会整体公德水平急剧滑坡。为此,创新社会公德教育,提高当代中国公民社会公德素养,首先需要创新社会公德教育内容,创新社会公德教育方法,完善社会公德教育体系。在这方面,先秦儒家礼乐文化蕴含的公德教育思想,为我们提供了诸多有益启示。  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礼”包含“礼义”与“礼仪”的双层含义:“礼义”于内,彰显的是人的内在高尚道德情操;“礼仪”于外,则指向人的仪表、仪式、仪节等各种文明行为规范。总体来说,先秦儒家礼乐文化以道德情感为基础,以分(别)为精神实质,以仁义为思想内核,以恭敬礼让为内在要求,以中庸为实践标准,以和谐为价值目标,注重内外兼修、礼乐相合、知行合一,追求内圣外王,因而有着丰厚而深刻的社会公德意蕴。  在道德资源层面,先秦儒家礼乐文化以仁义为思想内核,其大力提倡的孝悌、恭敬、谦让、以和为贵、礼尚往来、慎独自律、诚实守信等道德规范,代表着我国古代传统美德的精髓,其中包含的对真善美的追求,具有永恒而普遍的时代价值。即使在社会发生根本性变革、时代发生历史性巨变的今天,这些丰富而宝贵的道德资源仍可以作为一种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精髓融入社会公德教育内容之中。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先秦儒家礼乐文化蕴含的道德教育思想受其特定阶级局限性和特定时代局限性限制,我们在汲取其营养成分的时候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尤其是对它的某些具体德目进行创造性转化,以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在教育内容层面,先秦儒家礼乐文化蕴含的道德教育思想强调内外兼修、内圣外王,突出礼乐并施,德情交融,注重礼法相合,德法兼治,这就启示我们,社会公德规范应具体而有可操作性,社会公德教育应努力做到既注重培养人内在的高尚道德,又重视人外在的行为礼仪规范教育;既着力塑造人的健全人格,又培养人的优雅行为;既有道德知识传授、道德理论教育,又有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教育;既突出现代道德教育,又结合社会主义法制教育。  在教育方法层面,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全力调动受教育者的道德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是先秦儒家礼乐文化道德教育的核心理念。其具体做法包括角色行为教育法、实践教育法、典型示范法、因材施教法、舆论引导法等。实践证明,这些教育方法不仅取得了良好教育效果,而且在今天的社会公德教育实践中仍具有较高借鉴价值。  在批判性继承、创造性转化的基础上弘扬先秦儒家礼乐文化,创新当代中国社会公德教育,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为此,一要通过大力弘扬先秦儒家礼乐文化蕴含的传统美德、建构崭新的社会公德规范系统、突出现代礼仪文明教育,创新社会公德教育内容。二要创新社会公德教育方式方法:建构社会公德的实践生成模式,使社会公德教育由片面知识传授、抽象理论教育转向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建构社会公德的主动接纳模式,使社会公德教育由片面强制灌输教育转向以渗透教育为主,灌输教育与渗透教育相结合;建构社会公德的自我教育模式,使社会公德教育由单向说教转向对话沟通、批判反思。三是要通过抓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公德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搭建完整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社会公德教育体系。  此外,社会公德教育的成效除了与教育本身息息相关,还离不开良好的舆论引导和有力的法律监督。因而,弘扬先秦儒家礼乐文化,创新当代中国社会公德教育,还应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探索既避免道德法律“两张皮”又避免将道德泛法律化的科学的道德法律化之路。  总之,先秦儒家礼乐文化有丰厚而深刻的社会公德意蕴,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道德教育思想为当代中国社会公德教育提供了诸多有益启示和借鉴。既注重公德教育本身的创新,又充分重视舆论引导、法律监督,形成当代中国公德教育的合力,这是弘扬先秦儒家礼乐文化,创新社会公德教育的现实路径。
学科专业:
授予学位:
学位授予单位:
导师姓名:
学位年度:
在线出版日期: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无纸化学法试题及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无纸化学法试题及答案
&&无纸化学法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会公德的特点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