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怎样才能使我国的科技创新实现新跨越大跨越

还没有帐号?
邮箱,昵称或手机号:
下次自动登录
或使用合作网站帐号登录?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实现科技、金融融合
核心提示:
发挥财政和信贷资金引导作用,激发市场力量。尝试建立科技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实行“拨改补”等多种方式,创新和优化财政科技资金的投入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对科技企业的信贷支持。针对科技企业融资不同需求特征,利用多层次市场。
经济发展源于科技,成于金融。只有将科技与金融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实现以金融促科技、以科技促发展的良好局面。松山湖以东莞被列入广东省科技金融试点城市为契机,加快推进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截止2013年前三季度,东莞银行松山湖科技支行累计发放贷款超1.5亿元,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做大做强提供强大的融资服务支持。(东莞广播电视台)
可见,松山湖科技金融创新建设已经初步形成风险投资、融资担保、小额贷款三位一体的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有效地缓解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其积极的尝试为科技与金融融合体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要实现科技与金融有效融合,首先必须厘清科技金融融合的障碍所在。笔者认为,当前制约科技金融融合创新的障碍主要在体制机制方面。
一是管理体制衔接不紧密。当前,全国性的大型金融机构集中和控制了绝大部分的金融资源,而其分支机构的信贷管理体制却不能适应和满足科技与金融创新融合的现实需求,主要表现是各分支行在业务创新、贷款授信等方面的权限不够、创新动力也不足,因此,难以满足科技企业的特殊性需求。
二是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科技型企业一般是新兴产业、产品和服务,具有高风险的特征,显然,在放贷时事前事后的成本均较大。但是,目前,多数金融机构并没有针对科技企业贷款的明确标准和实施细则,这无疑会影响科技企业的贷款可获得性。
三是配套服务体系不完善。当前,在针对科技企业无形资产评估方面,各地区均存在评估机构参差不齐、评估人才缺乏等缺陷。以知识产权质押为例,相关政策文件规定零散、冲突,知识产权登记机关存在多个部门、同时,登记程序、期限也不尽相同,这必然导致只晒产权质押设立效率降低,不利于贷款的实际操作,导致金融机构对出质的知识产权难以控制,也制约了科技企业融资效率。
加强科技与金融融合创新是提升国家科技软实力、实现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如何才能使科技与金融实现大提速、大跨越、大发展?笔者认为,创新体制机制是关键。
建立科技金融组织协调机制,完善组织保障。通过建立区域性科技金融例会制度,发挥组织领导力,建立健全行政组织协调机制。进一步强化"科技金融创新试点"建设,进行积极尝试。以信用园区建设、科技金融博览会等为平台载体,加大对科技金融宣传力度,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科技金融推介活动,引导和激发市场主体参与度。
发挥财政和信贷资金引导作用,激发市场力量。尝试建立科技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实行"拨改补"等多种方式,创新和优化财政科技资金的投入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对科技企业的信贷支持。针对科技企业融资不同需求特征,利用多层次市场。金融机构要加快创立服务科技型企业的专门组织,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开发适合科技企业的信贷产品。努力探索企业境内外IPO融资,支持已经上市的科技企业再融资。
降低科技金融有效融合成本,完善配套服务。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创立科技金融专家组织,参与到科技企业贷款项目的评估工作之中。同时,加快培育科技型企业的财务外包、法律咨询、技术认证、资产评估等服务平台。金融机构应继续完善知识产权质押等科技企业融资登记系统,提高针对科技企业的服务水平。
编辑:张旭
责任编辑: 张旭
文章的评论功能未开启
Copyright (C) 2017 每日经济新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
北京: 010-, 上海: 021-, 广州: 020-, 深圳: 9, 成都: 028-建设创新强国的思想纲领和战略指南 —— 学习《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
建设创新强国的思想纲领和战略指南 —— 学习《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
核心要点:
■ 习近平同志指出,创新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我们在一些领域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完全有能力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大跨越。科技界要共同努力,牢固树立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和信心,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大胆质疑现有理论,不断开拓新的方向,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奋力创造引领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
■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两个第一、一个核心”的重要论断,进一步深化发展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把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 要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条件,发挥好我们的优势,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统筹协调,促进协同创新,优化创新环境,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形成推进创新的强大合力。
■ 要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这一重要思想,对我国科技创新的对外合作交流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汇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科技创新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形成博大精深的科技创新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科技学说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保“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如期实现,具有重大意义。
一、深刻把握当代科技创新大势规律,抓住创新引领发展第一驱动力这个“牛鼻子”
习近平同志对新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变革作出一系列前瞻性判断,为我国全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规律,紧紧抓住创新这一引领发展的第一驱动力,迎头赶上时代变革浪潮指明了方向。
交叉融合创新是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动力之源。习近平同志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基础和应用科学领域重大进展带动关键技术交叉融合、群体跃进,变革突破的能量正在不断积累。科学技术在广泛交叉和深度融合中不断创新,特别是以信息、生命、纳米、材料等科技为基础的系统集成创新,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驱动着经济社会发展。这一系列重大判断用有机论、系统论的视角对当代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进行了准确归纳和总结,科学回答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动力基础及演化走向等重大命题。
密切跟踪研究产业革命的新趋势新特点。习近平同志以全球视野和时代眼光,作出“两大交汇”的重要论断,指出世界正处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交汇点上,强调未来几十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同人类社会发展形成历史性交汇。习近平同志全面把握历次产业革命的发展脉络,提出五大要素构成理论,即有新的科学理论作基础,有相应的新生产工具出现,形成大量新的投资热点和就业岗位,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发生重大调整并形成新的规模化经济效益,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有新的重要变革,而这些要素目前都在加快积累和成熟中。他特别指出,随着信息化、工业化不断融合,以机器人科技为代表的智能产业蓬勃兴起,成为现时代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些重要论述,为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描绘出一个清晰的轮廓,为我们加快推进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准确判断、迅速抢占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先机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牵住“牛鼻子”,下好先手棋。习近平同志多次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要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把握产业革命大趋势,既要重视不掉队问题,也要从国情出发确定跟进和突破策略,把握好基础研究这一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和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顶尖水平,力争在基础科学领域有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这一系列重要论述,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培育未来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支点和突破口,为我们看准努力方向、超前规划布局提供了指南。
形成崭新的创新发展观。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两个第一、一个核心”的重要论断,进一步深化发展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把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实现了重点论和全面性的高度辩证统一,形成了崭新的创新发展观,为协调推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驾驭这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提供了重要保证。
二、做好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顶层设计,明确非对称赶超的突破口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同志以强大的创新自信和探索精神,不断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创新发展新实践,统筹谋划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他以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过人胆略和强大自信,鲜明指出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并针对如何走、怎么走的问题进行了系统阐释,展示了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中国自主创新发展的大格局、大战略。
树立强烈的创新自信。习近平同志指出,创新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我们在一些领域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完全有能力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大跨越。科技界要共同努力,牢固树立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和信心,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大胆质疑现有理论,不断开拓新的方向,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奋力创造引领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
采取“非对称”创新战略。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科技强国不是一句口号,得有内容和标志性技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要抓好顶层设计和任务落实。我国现阶段的科研水平、创新能力和经济基础决定了我们短期内不能也无法在所有领域齐头并进、全面开花。要采取“非对称”战略,按照主动跟进、精心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明确我国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着力解决技术软肋和制约创新突破的瓶颈问题,拥有非对称性“杀手锏”,避免盲目性。这些论述立足我国发展实际,为我们实事求是谋篇布局,突出重点奋力攻关,最大限度赢得发展主动权提出了战略路径和突破口。
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最大优势,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要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条件,发挥好我们的优势,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统筹协调,促进协同创新,优化创新环境,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形成推进创新的强大合力。这为全面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推进国家创新治理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加强开放创新。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自主创新不是关起门来搞创新,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孤立依靠自己力量解决所有创新难题。要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这一重要思想,对我国科技创新的对外合作交流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三、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新常态下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
基于对科技在人类社会发展和国家竞争中的革命性作用的全面把握,习近平同志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辩证分析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特点,作出我国已进入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
高度重视我国经济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习近平同志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指出,近代以来中国落后挨打的根子不是输在经济规模上,而是输在科技落后上。主要依靠资源等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不可持续,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的“阿喀琉斯之踵”。他还强调,要清醒看到我们同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的巨大差距。如果仍然采用引进国外技术的思路,不仅差距会越来越大,还将被长期锁定在产业分工格局的低端。这一重要论述振聋发聩,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和关键问题所在。
把握赛场转换和游戏规则的主动权。习近平同志指出,当前,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和加快应用极有可能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使产业和经济竞争的赛场发生转换。在传统国际发展赛场上,规则别人都制定好了,我们可以加入,但必须按照已经设定的规则来赛,没有更多主动权。如果我们还留在原来的场地,那就跟不上趟了。在赛场转换中,机会稍纵即逝,我们要在新赛场建设之初就加入其中,甚至主导一些赛场建设,从而使我们成为新的竞赛规则的重要制定者、新的竞赛场地的重要主导者。这一形象而生动的比喻,要求科技界必须尽快调整思路,加快适应赛场转换,从而实现后来居上、弯道超车。
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确立为国家重大战略。习近平同志指出,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他指出,没有强大的科技,“两个翻番”、“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难以顺利达成,中国梦这篇大文章难以顺利写下去,我们也难以从大国走向强国。必须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国家的一项核心战略推动实施。
加快形成我国发展新动源。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面临的不再是简单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的传统机遇,而是倒逼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把握这一新机遇,必须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把主要依靠资源等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转变为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推动产业结构加快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加快形成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源。
四、以鲜明的问题导向攻坚科技体制改革,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藩篱
习近平同志对科技创新体制改革进行了辩证系统论述,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高度谋划科技体制改革这篇大文章,围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优化创新环境作出重要论断,形成了系统的思想,为新时期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科技创新与体制改革是一车两轮。习近平同志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为创新拓宽道路。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两个轮子,两个轮子共同转动,才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这些重要论述对创新和改革作了清晰的定位,深刻阐明了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的辩证联系和重要性。
清除阻碍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协同创新是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的现代科技创新方法论。他多次强调要加快解决我国创新资源存在的碎片化和孤岛问题,加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从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两个方面同步发力,加快建立健全各主体、各方面、各环节有机互动、协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彻底改变政出多门、九龙治水的科技管理格局。这一重要论述,为深化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描绘出清晰的路线图和目标。
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习近平同志对企业科技创新高度重视,指出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培育上下游结合、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协同的良好创新格局。要赋予企业在行业和技术路线选择上更大自主权,政府集中力量抓好少数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重大创新项目,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激发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这一重要论述,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高度,为尽快弥补我国创新的短板、增强系统活力指明了方向。
解决“两张皮”,传好接力棒。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接好创新和转化的接力棒,就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加快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五、突出科技人才在发展中的核心地位,规划用好用活人才大棋局
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人才、渴求人才、尊重人才,强调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他系统提出了培养、使用和吸引人才的途径和手段,形成了全面的科技人才发展观。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创新驱动归根到底是人才驱动,要把人才作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只有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够顺利实现。
形成人才培养使用的战略布局。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我国科技队伍的主要问题是水平和结构,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改革和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强调要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完善评价这个指挥棒,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制定更加积极的国际人才引进计划。他特别指出,不要以出成果的名义干涉科学家的研究,不要动辄用行政化的“参公管理”约束科学家,不要把科学家捆死了。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全面推进人才体制机制创新,创造人尽其才的政策环境指明了方向。
高度重视青年人才的重要作用。习近平同志始终关心和爱护青年人才成长,指出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强调要不拘一格、慧眼识才,放手使用优秀青年人才,为他们奋勇创新、脱颖而出提供舞台。这对我们全面把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夯实人才队伍发展之基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引领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同志殷切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把人生理想融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中。要大力弘扬我国科技界爱国奉献、淡泊名利的优良传统,自觉践行科学道德、树立良好学风,以科技界的良好风尚引领全社会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关键在于深刻领会其中所表现出来的深厚民族情怀和强大历史担当、大局意识和强烈问题导向、基本原则立场和系统思想方法。我们一定要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积极投身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迎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浪潮,推进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航船破浪前行,在创新发展中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以更加丰硕的创新成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助力加油,建立起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民族的创新功业。
文章获赞排行榜
单位获赞排行榜以科技为立国之基 以创新为发展之源
&&&&作者:
  1月10日,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荣获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两位科技功勋张存浩和程开甲颁发获奖证书。
  同一天,英国《自然》杂志网站报道,中国首次在一项衡量创新能力的关键指标“研发资金占GDP比重”上超过了欧洲。从1998年到2012年,中国的科研投入增长了三倍,而欧洲则几乎没有增长。
  1月11日清晨,“玉兔”号探测器率先从“睡梦”中醒来,和晚些时候“起床”的“嫦娥”一起,继续在“月宫”开展科学探测工作。
  同一天,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载誉返湘的袁隆平表示:“在科研方面,我是不会让步的。我还要发挥老骥伏枥精神,继续奋斗。”
  短短几个片段,勾勒出的是中国科技创新取得的非凡成就,也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恢宏之势。
  过去一年,是中国科技发展的“井喷”之年,神十与天宫对接,嫦娥三号成功落月,运-20一飞冲天,中国科学家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更为重要的是,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科教兴国,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一系列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重大战略思想始终指引着中国科技发展的正确方向,而阔步前进的中国科技正在成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道路上的强劲发动机。
  仅仅就在过去几年,研究分析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外政府和智库关注的焦点问题。“全球创新版图东移”,“奔跑的红桃皇后”,“中国有望在2022年研发投入超过美国”……从现状、特点到趋势和预测,各种研究报告纷至沓来,在国际各类创新指数的排行榜中,中国的位次都在向上移动。各主要国家不约而同地把中国作为衡量本国科技竞争力的“对手”和“标尺”,以至于“卫星时刻”这个颇具冷战味道的词汇也重新回到了美国总统的国情咨文中。
  “中国是一个大国,必须成为科技创新大国。”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地说。历史上,我国曾长期位居世界经济大国之列,但由于技术落后和工业化水平低,近代以来屡屡被经济总量远不如我们的国家打败,我们不是输在经济规模上,而是输在科技落后上,中国近代史上落后挨打的根子就是技术落后,这个教训太深刻了!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史进程表明,科技创新为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维护民族尊严和改善民生所奠定的基础、所作出的贡献,无论怎么强调也不过分。
  今天,我们又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趋势”与中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大调整”历史性交汇。能否抓住重大机遇,怎样才能应对严峻挑战,对中国科技创新来讲,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重大命题。国际上,我们需要面对发达国家蓄势占优和发展中国家追赶比拼,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创新资源;在国内,产业转型、节能减排、环境污染、粮食安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需要破解。如何破题,如何应对,如何发力,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到科技界、经济界和社会各界都在思考、谋划和设计。
  其实,答案已经揭晓。在去年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用“体育比赛换场地”的比喻,强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意义,无论是从国际趋势还是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来看,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在激烈的科技、经济竞争中,我们必须从“跟跑者”更多地向“同行者”和“领跑者”的角色转变,这已经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应当怎么做的问题。
  对于一个正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发展中国家,我们投入大量资金加入到世界前沿技术的竞争之中,是否值得?网络空间不时出现这样的疑问。只有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大幅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才能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进,才能更多地培育面向全球的竞争新优势,经济界和产业界做出如此判断。中国是否到了大规模增加基础研究投入的发展阶段?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现有科研投入的产出效率?科技界也在讨论、反思。
  把自主创新的战略导向与开放式创新的实施路径结合起来,把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与政府的引导支持结合起来,把增强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与更好地服务于民生改善结合起来,把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与把握基础前沿大势结合起来,把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与提高创新整体效能结合起来,把改革科研管理体制和项目经费分配方式与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结合起来,把营造全社会的创新文化氛围与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结合起来,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科技改革发展思路、举措和政策,是中国科技界未来必须面对的一场“大考”。
  “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不断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工作和科技界提出的明确要求。只有进一步增强创新自信,才能实现科技发展的更大跨越。这种自信,来自于中华民族的民族禀赋,创新是根植于我们民族精神的固有气质,中华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就在于不断创新。这种自信,来自于我们已有的创新基础和独特的制度优势,中国已经成为影响国际创新格局变化的重要角色,集中力量办大事不但是我们过去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也是未来推进创新跨越的重要手段。这种自信,还来自于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产生的巨大“破坏力”和“颠覆性”,面对新兴的技术和产业发展,我们完全可以与发达国家同场竞技,一争高下。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没有强大的科技,“两个翻番”“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难以顺利达成。今后几年,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攻坚期”,我们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必须义不容辞地担当历史重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奋发有为,协力攻坚,让科技成为国家强盛的重要基石,让创新成为繁荣发展的重要源泉,把科技创新的“中国高度”镌刻在实现中国梦的奋斗征程中!
网站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静安实现新跨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