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海军将领诞生于何时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2016全国卷新课标Ⅱ历史试题、答案、解析
<font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FF年全国高考课标&#8545;卷历史试题及评析
评析/安徽省来安中学&
24.图3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情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答案B】【解析】本试题考查是对于字体演变的规律内容。根据材料的阅读和信息的解读可以确知顺序是大篆、小篆、隶书。A选项在秦朝时期已经实现,C选项当时字体趋势应该是由隶书转化为楷书,D选项在秦朝时期也已经实现。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答案D】【解析】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最重要就是打破世家大族的政治垄断,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因此选择D。A说法过于绝对。考试的办法并不涉及官员的道德的考查,B选项是错误的。C错在排除上,世家子弟也可以考试录用。
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
B. 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答案B】【解析】本试题考查的是土地制度。从材料可以看出,宋代形成了大土地的经营方式,大量自耕农破产成为“佃户”,这与宋代执行的“不抑兼并”政策有关,B选项正确。材料中不能说明经济衰退,A选项错误;坊市制度属于城市经济的发展,排除C选项;材料之中没有涉及到政府失控,根据所学知识,土地兼并是政府推动的结果,D选项错误。
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答案B】【解析】本试题考查的是宗法制内容:按父系血缘关系。材料中台湾竟然回大陆来请祖先牌位,说明他们与大陆一脉相承。既然是牌位,说明它们在台湾已经定居下来,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面
A.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答案C】【解析】材料说明中国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的生活用品大都被外国市场占领,且“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说明日常生活也融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A选项说法错误;近代自然经济依然占据统治地位,B选项与历史不符;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是《南京条约》,D选项材料体现不出。
29.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答案A】【解析】材料之中单位面积产量增加,而且价格低,说明根据地经济发展了。根据所学知识,根据地的经济发展得益于土地革命,农民分得土地,这就大大促进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创造了这样的局面。
30.抗战胜利后,国民政治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治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
A.政府试图缓解名族工业困境&
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治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答案】D【解析】材料认为:“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可以得知,国民政府旨在推行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和管理,而不仅仅是轻纺工业,因此D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A选项说法错误;在抗战时期民族工业日益萎缩,B“开始”两字错误。
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答案A】【解析】本试题考查一五计划的内容。一五计划最主要的目标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因此住宅建设和非生产性建设全部拖后。这是时代特点,要联系具体历史事实即可得出结论。试题难度比较简单。
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大会。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这反映出当时的雅典
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B. 民众失去政治热情
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D. 参政丧失民众信任
【答案C】【解析】本试题考查的是雅典民主政治。试题体现了雅典用强制的手段驱使公民参加公民大会,说明雅典公民参政议政不仅仅是权利也是一种义务。
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后死亡率上升,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年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答案A】【解析】本试题考查的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内容。从材料的时间来看,应该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本题很容易选择B选项,但是材料给出的时间是,这个期间是一次工业革命完成期间,化学工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结果。因此选择A不选B。至于人口膨胀、食物短缺、医疗技术三项,材料都没有体现。
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四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答案B】【解析】本试题考查的是苏联一五计划内容。从材料时间来看应该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期间,但当时的苏联是被外国资本主义封锁,所以受到经济危机打击基本上没有,A排除;苏联的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化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美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她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答案D】【解析】本试题虽然是文化内容,但实质是考查美苏争霸的内容,难度很大。材料中着重体现了美国通过黑人爵士乐演唱家来起到沟通的作用,是政府行为,这就是美苏争霸的一种具体体现,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在材料中不体现;不结盟形成的标志是1961年,本试题是50年代中期,C选项不符。
第&#8545;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40题-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45题-第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需求做答。本解析只选择45题。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人数达到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期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到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8)分
【答案】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17分)
【答案】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在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
主要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
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分)
【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题,内容必须符合开放试题的一般规则: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有说服力、规律性的认识三段论。可围绕着中国文化的贡献,或者中国与外国的往来。只要符合材料所叙述的基本内容,符合基本含义即可。
【答案】示例: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摧毁了欧洲的骑士制度,促使了欧洲社会的转型;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成为传播新教的工具,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结论: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不仅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请考生在第42、43、44三道题地理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2B铅笔子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讲师领取饷银。甲午战败后,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练新式枪炮。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镇,为常备军,服役期3年。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并有严格的资格限制。19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统帅。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
——据《清史稿》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6分)
【答案】(1)设立专门招募、训练军队的中央机构;仿西式军制及训练方式,采用西方征兵方式;有固定服役期限;使用新兵器。
(2)确立近代陆海军制,提升军队战斗力,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进程;军事改革未能加强清政府统治,新军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doc] 关于中国古代海军史几个问题的再思考问题,中国海军,海军史,中国古代史,doc,古代海军,日本海军史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doc] 关于中国古代海军史几个问题的再思考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图书简介/《中国古代海军史》
《》解放军出版社
作  者: 张铁牛,高晓星 著 出 版 社: 八一出版社/解放军出版社 出版时间:
字  数: 330000版  次: 1/2 页  数: 429 印刷时间: 开  本: 印  次: 纸  张: I S B N : 8 包  装: 平装 定 价:¥34.00
内容简介/《中国古代海军史》
中国是滨海大国,又是文明古国。海洋与中华民族的统一、稳定和昌盛休戚相关。远在2500多年以前的春秋末期,随着造船和航海技术的发展以及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中国古代海军便应运而生。中国古代海军,在中国史籍中称舟师、水军或水师。它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经历了形成、发展、鼎盛和衰亡四个时期。
回顾中国古代海军的历史,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海军在奴隶社会末期形成,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装备精良、能征善战的海军,为统一中国,抗击外敌海上入侵,起了重大作用。然而在历史上,中国古代海军也曾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对内实行镇压和对外进行扩张的工具。对于压迫人民的反动统治和“”,“好大喜功”的侵略政策,我们应采取否定的态度,使其与统一祖国、抵抗外侵的政策区分开来。
本书以大量史实,展现了中国古代海军的形成、发展、鼎盛和衰亡的全过程,以及在历朝的成败得失,力图为读者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资料,希望能在阅读中有所收益。
目录/《中国古代海军史》
前言第一章&中国古代海军的诞生 第一节&舟楫的出现 第二节&舟师的形成 第三节&春秋战国时期的造船和航运 第四节&春秋战国时期舟师的战船和兵器 第五节&春秋末期的水战   一、吴楚水战   二、   三、吴越水战
第二章&秦汉时期的海军 第一节&秦代的水军 第二节&汉代的造船和航运 第三节&汉代水军的建置 第四节&汉代水军的战船 第五节&西汉水军的作战   一、进占东瓯   二、攻取南越   三、灭亡闽越   四、进攻朝鲜 第六节&东汉水军出征巴蜀交趾
第三章&三国至隋代的海军 第一节&水军的建置   一、三国水军   二、两晋及十六国水军   三、南北朝水军   四、隋代水军 第二节&水军兵器 第三节&赤壁水战 第四节&水淹七军和奇袭荆州 第五节&东吴的军事航海   一、远航南洋诸国   二、争夺辽东   三、进军夷洲、珠崖、儋耳 第六节&战争   一、战前形势   二、双方的战前准备和战略   三、晋军的作战部署   四、作战经过 第七节&孙恩、卢循海上起义   一、孙恩起兵   二、卢循继续战斗 第八节&梁军剿灭侯景叛乱 第九节&隋灭陈战争   一、战前形势   二、双方战略企图和兵力部署   三、战争经过 第十节&隋代水军的作战行动   一、攻略流求   二、进攻高丽
第四章&唐宋时期的海军 第一节&唐宋的造船   一、造船技术   二、造船能力 第二节&唐宋的航运   一、指南针用于航海   二、远洋航线 第三节&水军战船及兵器   一、战船   二、兵器 第四节&唐代水军的作战行动   一、江陵之战   二、 第五节&五代十国的水军   一、夔州江陵之战   二、后周三征南唐 第六节&宋代水军的建置 第七节&宋灭南方各国的战争   一、宋军攻占荆湖蜀地区   二、宋军进攻南唐的作战准备和部署   三、宋军灭南唐的作战经过 第八节&宋金战争中的水战   一、黄天荡水战   二、陈家岛海战   三、采石矶水战 第九节&钟相、杨幺洞庭湖起义
第五章&元代海军 第一节&元代的造船和航运   一、造船   二、航运 第二节&元代海军的建立和发展 第三节&元灭宋战争中和水战   一、襄樊之战   二、   三、   四、焦山水战   五、崖山海战 第四节&元代的海上扩张   一、东征日本   二、进攻占城   三、进军安南   四、南击爪哇   五、经略流求 第五节&鄱阳湖水战   一、水战背景   二、水战经过   三、水战浅评
第六章&明代海军 第一节&明代的造船和航海   一、造船   二、航海 第二节&水军战船 第三节&水军兵器   一、管形火器   二、火箭   三、燃烧性火器   四、爆炸性火器 …… 第七章&清代前、中期的海军 第八章&清代后期的海军 附表1&清光绪中期水师实力 附表2&清政府海军部成立时的水师实力 结束语&
序言/《中国古代海军史》
1989年,解放军出版社先后出版《中国近代海军史》和中国当代《海军史》,现在又出版《中国古代海军史》。这样,我们就有了我军自己编纂出版的一套中国海军通史,这是我们海军史学研究方面的一个可喜成就。
我们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濒临海洋的大国。在漫长的历史上,她不仅是一个东方陆上强国,也是一个东方海上强国。远在春秋末期,即公元前6世纪,中国舟师即古代海军就已经诞生,并有多次水战、海战载入史籍。此后,历代又有水军、、水师等古代海军建制,它在25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作为一支国家海上战略力量,活跃在军事和战争舞台上,不仅在我国纵横交错的江河,星罗棋布的湖泊,而且在绵亘近40个纬度的广阔的中国海区和远东海区,以至大洋上乘风破浪,南征北战。开拓疆域,统一祖国,抵御外侮,雄视东方,开辟海上交通,繁荣国际交往和沟通人民友谊,对中国文明和世界文明作出过重大贡献。《中国古代海军史》以翔实的史料,向读者展示了中国古代海军的发展及其历史功绩,介绍了中国历代海军的兵制、装备、训练和主要作战行动。本书以历史的真实,使人们了解中国古代海军是强大的。无论是它的规模、武器装备、航海技术,还是战略战术,在古代世界上都是处于先进行列,因而使古老的中华在大约21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持续地据有东方海上强国的地位,握有东方海上权利而不衰。这是令我们十分自豪的!
后记/《中国古代海军史》
《中国古代海军史》一书初版是在工989年秋,我们应解放军出版社倪齐生编审之邀开始撰写的。在该书问世之前,解放军出版社已经先后出版了《中国近代海军史》、《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史》。加上本书,就形成了一整套中国海军历史的系列著作,读者可以从中完整地了解中国海军全部历史。
在自1989年之后的4年时间内,我们在写出初稿的基础上,进行了三次大的修改。本书的责任编辑倪齐生同志不辞辛劳,对全部书稿进行了认真审阅,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修改意见,使书稿质量得以提高和完善。对此,我们谨表示诚挚的谢意!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海军和海军指挥学院首长和有关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海军航空工程学院苏小东同志曾对本书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编写本书时,我们参考了大量中外历史学家的著作和论文,因篇数太多,无法一一列举。我们对为本书出版提供帮助的海军指挥学院印刷厂和其他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文摘/《中国古代海军史》
自东汉末年公孙度自立为辽东侯以来,经过三代的苦心经营,到公孙渊时已具有相当的实力,地辖辽东、带方、乐浪、玄菟诸郡,成为三国以外一支不可小看的地方割据势力。因慑于曹魏之强大,公孙渊不得不俯首称臣,被拜为辽东太守。然而,他又不愿完全受制于人,一面暗自积蓄力量,一面与孙吴通好,以便牵制曹魏,达到久据辽东的目的。孙吴也想在曹魏的背后培植亲自己的势力,以期对曹魏形成包围态势。于是双方就通过海路开始了大规模的交往。吴嘉禾元年()春三月,孙权遣将军周贺、校尉裴潜乘海之辽东。(《三国志·吴志·》)浮舟百艘,浩浩荡荡,至辽东半岛南端的沓津(今辽宁省大连市)登岸,公孙渊“既不疑拒”,又“赉以名马”,与孙吴交好。(《三国志·魏志·公孙渊传》)这一重大的政治军事行动,威胁着曹魏后方的安全。魏文帝曹丕对此深为不满,拟派熟悉海事的田豫兴兵前往讨伐,后又考虑到对方水军强大,恐难奏效,遂发诏罢兵。田豫预料东吴船队返航途中,“岁晚风急,必畏,东随无岸,当赴成山”,于是率领水军“徼截险要,列兵屯守”,专等对方舰队前来。果然,不出田豫所料。当年秋九月,孙吴船队返航途经成山水域时,遇到恶风,“船皆沉没,波荡着岸,无所逃窜”。田豫以逸待劳,奇兵突出,“尽虏其众”,(《三国志·魏志·》)并“斩贺”。(《三国志·吴志·孙权传》) 这年冬十月,公孙渊又派遣校尉宿舒、阆中令孙综“于权”,孙权大悦,封公孙渊为“持节督幽州领辽东太守燕王”。(同上注)嘉禾二年()春正月,孙权下诏,表示要与公孙渊“将与戮力,共定海内”。(同上注)三月,又趁遣送辽东使臣回国之便,“使太常张弥、执金晏、将军贺达等将兵万人,货,九锡备物,乘海授渊”。(同上注)孙权派出兵力雄厚的船队前往辽东,本想以恩威并用的手法,使公孙氏政权完全臣服于孙吴。不料公孙渊十分狡诈,既慑于曹魏的压力。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4次
参与编辑人数:2位
最近更新时间: 08:45:44
贡献光荣榜述略/中国古代海军史
中国古代海军史古代中国在海军建设方面取得了的光辉成就,无论在舰船制造、舰队航海、海军武器,或者在海军军事思想等方面,均不断发展、,长期居于世界前列。中国还是世界古代海军发源地之一,两千年间一直是太平洋上的海军强国。中国历来就是海洋大国。中国位于西岸,既拥有辽阔的陆土,又具有浩瀚的海洋国土。从远古时代开始,中国就萌发了自己的造船和航海事业,并对中国历史和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贡献。海洋既是天堑又是通途。中国不仅与东北亚、东南亚是海上近邻,而且与美洲、大洋洲隔太平洋相望,中国面临着宽广、复杂和多方位的世界海洋态势。中国海军依托自己众多优良港湾和沿海岛屿,驰骋于辽阔的海域。中国的东部和南部濒临太平洋,渤海是内海,东、南两面为北太平洋西部的边缘黄海、东海和南海。中国海岸线长达1.8万多公里,沿海良港众多,岛屿星罗棋布,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有6500多个,还有很多礁和沙洲。从渤海的庙岛群岛,经黄海的长山群岛和东海舟山群岛、台湾岛到南海诸岛,构成环围大陆的岛屿链,自然形成一条海上天然屏障和海防前哨,特别是我国南沙群岛前出,在战略上更具突出地位。中国的航海事业历来就十分发达和先进,是世界最早走向海洋的国家之一,也是古代海洋文明的先驱。早在距今7千年左右的原始社会时期,已经发明了舟船,并开始了水上交通。新石器晚期,已发展了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之间,以及和台湾、沿海岛屿的近海航行。夏商西秋时期,中国的民用船只和舰队业已逐步频繁活动于我国沿海海域。战国秦汉时期,我国航海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已由濒海走向近海。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航海事业继续向前发展,我国船队往来于今中南半岛、马来半岛、翼他群岛,以迄印度之间,形成“舟舶,商使交属”的航运繁荣局面。隋唐时期,中日朝海上交通十分繁忙,南方航线甚至远达大食(阿拉伯帝国)。宋元明初时期是我国古代航海事业的高度发展时期,中国的船舶已远航印度洋和今非洲东部和西北部等地,无疑是古代东方最大的海洋国家,控制了“从日本到非洲东海岸辽阔地区的霸权”。和航海的光辉成就,通过海洋向世界传播,加速了资本主义和海洋时代的来临,从而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无庸讳言,“在近代以前时期的所有文明中,没有一个国家的文明比中国文明更发达、更先进”。
中国古代海军的产生/中国古代海军史
远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海军业已诞生。中国古代海军不仅活跃在江河湖泊,创造了许多水战战绩,而且至迟在春秋末期已有渡海作战的记载。海上作战,关键是要有舰船。夏、商、西周三代造船和水上交通事业的逐步发展,为战船建造和水战、海战的出现创造了前提条件。春秋时期,由于青铜工具的进步,尤其是铁质工具的使用,造船能力和技术得到空前提高,为古代海军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与此同时,地方经济的发展,各地诸候的力量日益强大,沿江傍海的各诸候国为了争霸的需要和面临频繁战争的局面,纷纷建造战船,建立“舟师”。战船和民用船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配置作战设施。春秋时期的造船业以吴、越最为发达。越国有“戈船”、“楼船”“大翼”、“中翼”、“小翼”。吴国有“大翼”、“小翼”、“”、“楼船”、“篙船”等多种形制的战船。吴楚共有长江,齐国濒临黄海,楚齐也拥有类似具有初步分工的战船。春秋时期已出现专门用于水战的兵器。据《越绝书·札记》所载,已配备射程较远的“弩”、“矢”和近距离接舷战使用的“长钩矛”、“长斧”,以及防护使用的“甲”、“兜黎”等。公输般为楚国专门设计创制了“舟战之器”—“钩强”(钩拒)。这种兵器,“退者钩之,进者强(拒)之”,既可用于攻,也可用于守,大大增强了舟师的水战能力。春秋时期各国已正式编组舰队,舰队司令均系临时指派,尚无常设,既是陆军将领,也可充任水军将领。“王僚二年(前525年),公子光伐楚,败而亡。光惧,袭楚,复得王舟而还。”“吴伐楚,……楚师继之,大败吴师,获其乘舟。”由此可知,公子光是率领一支舰队伐楚的,可以称他为“舰队司令”。“王舟”、“余皇”即为其“旗舰”。这时的水兵已进行专门训练。《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述了越攻吴,曾派“习流二千人”参战。“习流”就是“习水战之兵”。当时战船人员组成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操舟者,即航行保障人员,二为作战水兵,三为“舰长”等指挥人员。水陆攻战铜鉴的图象上,指挥人员已有了明确的指挥位置。舟师执行作战任务,有“舰队司令”和“旗舰”,有专门训练的“水兵”,战船上设置“舰长”等指挥人员的位置,有的水战一次出动2千水兵,足见当时舰队的端倪。特别是在前468年,越国由会稽(今浙江绍兴)迁都琅挪(今山东胶南)时,随行有“戈船三百艘”之多。已是一支威武雄壮和实力强大的舰队了。我国最早的水战,开始于春秋中后期。“夏,楚子为舟师以伐吴,不为军政,无功而还”。爆发于前549年的这场楚吴水战,是史籍明确记载的我国第一次水战,从而开创了中国战争史的新局面。此后,吴越水战继之而起,并逐步扩展于海。由于“海周回齐、吴、越三国”所以最早的海上军事行动,首先发生在这三国之间。前485年,吴国派大夫徐承帅舟师远航奔袭齐国,史称“徐承帅舟师将自海人齐,齐人败之,吴师乃还”。另称“齐鲍氏拭齐悼公。吴王闻之,哭于军门外三日,乃从海上攻齐。齐人败吴,吴王乃引兵归”。这是两条有关此事件的仅有的史料。其中的具体行动细节虽不清楚,但可以断言,当时的吴国舰队已具备了海战能力。三年后的前482年,越王勾践“命范鳌、后庸率师沿海溯淮,以绝吴路”。越国舰队切断了吴军退路。这次海上军事行动卓有成效地完成了战略协同任务。确实“海道出师已作俑于春秋时,并不自唐起也。”“春秋之季,惟三国边于海,而其用兵相战伐,率用舟师蹈,攻人不备,人人要害,前此三代”。这时(伍子骨水战兵法内经)已问世,这不仅表明水军作战行动的频繁和摆脱了始初状态,而且在水战战法方面也达到一定水平。综上所述可知,春秋中后期,由于争霸斗争的需要,沿江傍海的楚、吴、越、齐等国发展造船事业,创制水战兵器,编组舰队,建立“舟师”,水战、海上军事行动频繁,且有水战战法的著作出现,说明这时我国古代海军已经产生,而且中国当为世界古代海军发源地之一。
中国古代海军建设的伟大成就/中国古代海军史
船体、动力和海军武器等技术装备因素,构成海军发展历程阶段性的主要标志。世界古代海军所使用的舰船均为木质船体,动力则有人力与风力之别,而武器又有冷兵器和火器(火药武器)之异。据此,中国古代海军历史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个大阶段:冷兵器时代的舰队时期(春秋时期到隋唐时期)和火器、冷兵器并用时代的帆船舰队时期(五代十国时期到清朝咸丰年间)。自然,棹桨舰船和风帆舰船、冷兵器和火器之间难以划分一个十分明确的界限,它们有一个渐进演化和混合使用的过程。秦汉时期,中国已出现帆船,但直到唐代,主战舰船仍为棹桨船,其中“楼船”、“”、"鸽航".“车船”、“海鹊”等可作为中国古代海军棹桨舰船的代表舰种;具有突出特点的舰舰攻击武器为“拍竿”;除接舷、冲角外,拍击和火攻成为中国棹桨舰船时代的海军战术特色;舰队主要活动于内河长江水域和沿海海域,并开始走向近海。唐代发明了火药。五代十国时期明显地成为冷兵器向火药兵器的过渡阶段。这时的“沃油”,“烟幕”和始初的“舰炮”等多种先进的海军兵器用于舰队攻击;南方各国中央政府设置水军和专门的水军统领人员,说明水军(海军)开始从陆军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的军种,这一切标志着海军建设史上新时代的来临。紧接着的北宋时期,开始在水军中装备火药武器。从宋代到清代咸丰年间,中国海军普遍使用风帆战舰,逐渐由近海迈向远洋;先后装备一了火药箭和火铣、佛朗机炮、水雷等各种火器,且在实战中有效运用;海防建设日臻完善;火器攻击成为海军战术的主要特点,海战指挥艺术有了新的发展,诸如海上奔袭、海上伏击、攻击海上要塞,以及千艘战船大舰队的远航进击等等,都是前所未有,这一切足可说明,中国古代海军已跨人火器和冷兵器并用的帆船舰队时代。冷兵器时代的棹桨舰队1.战国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海军的初创和初步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海军的产生和初创阶段。战国初期的水战图象,迄今共出土4件。现以较为完美的山彪镇1:56铜鉴为例,可知当时的战船为2层,无帆蓬和尾舵,在下,战斗在上;武器装备约略可分为两类:一为水战武器,远用弓矢,近用长戟和矛,跳帮击杀则用短剑;一为用以指挥进退的旗、金、鼓。关于水战,“宴乐铜壶”有水兵泅水前进配合舱面战斗的情景,“嵌壶”有接舷战的具体描绘,“水陆攻战铜鉴”则鲜明地展示了冲角、接舷这些古代海军的典型战法。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海军初步发展并开始走向海洋的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造船技术和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战船种类也日益完备:秦代已将楼船发展为具有代表性的大型战船。汉代战船按用途可分为:“先登”(冲锋战船)、“蒙冲”(攻击战船)、赤马”(轻捷战船)、“槛(重型战船)、“斥候”(侦察用船),尤其是作为主战战船的“楼船”,高达10余丈,上建楼槽二三层,甚至四层,可载员千人,所以秦汉时期的海军统称为“楼船兵”或“楼船”。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舰”,《释名》卷7,“上下重床曰舰,四方施版,以御矢石,其内如也。”战舰之名由此而来。汉高祖时,已组建。前120年,汉武帝又在长安附近挖掘方圆40里的“昆明池”训练楼船军。西汉海军力量强大,已有“楼船十万师”、“楼船士二十余万人”的记载。。楼船军还规定,每年八九月间举行一次校阅,称之为“都试”。海军官兵已开始专业化。中央设“楼船校尉”,分管海军事务,但舰队司令仍委派陆军将领,加以“伏波将军”、“”、“横海将军”等名号统率舰队出征。西汉武帝时,楼船将军扬仆曾率楼船军5万出海远征。东汉光武帝时,曾令伏波将军马援统领战船2000艘“浮海”出征。当时,中国舰队已自由驰骋于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域,由濒海走向近海。秦汉时期,中国已经出现帆、舵、锚等船具配置比较齐全的木帆船,并已开始铁钉连接船体结构,西方各国则到14世纪后才开始使用铁钉造船。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海军的曲折前进和继续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长期分裂争战时期。中国古代海军的舰船、武器、作战艺术在艰难中却仍不断演进,尤其是南方的吴国、东晋和南朝的海军建设持续发展,甚至涌现出不少新成果、新发明。吴国以水军立国,沿海的造船场如(今福建连江北)、横、真船屯(今浙江平阳)的规模都很大;在建安(今福建福州)特设典船校尉,监督管辖造船事宜。由于吴国造船能力的增强,于是建立了一支拥有5000艘战船的庞大水军,动辄可出动万人大舰队出航。两晋时,“舰”已作为战船的专用称谓而广泛使用。三国时,我国海船使用的帆已可转动。南北朝时,我国开始懂得以压舱物保持船体平衡,以增强稳定性。舰船种类也日益纷繁。西,王溶造“大船,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槽,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卢循起义,造巨型“八槽舰”9艘,该舰楼高4层,高达10余丈。。南朝的舰种更多,出现了防护力极强的‘、装甲”和均“衣以牛皮”的三、、白虎舰,以及专门从事军事运输的“轴重舰”等。陈朝杰出的战舰设计师和海军兵器发明家、海军将军徐世谱设计制作了“楼船、拍舰、、水车”,不仅显示了高超的智慧,而且说明他是车船的始创者。此外,南朝候景所造“鹤航”千艘,该船船舷两侧各80名“掉手”,航进快速异常,“捷过风电”,可谓桨船舰船中具有代表性的舰种。中国古代掉桨舰队时期具有突出特点的兵器为“拍竿”。它是从古代汲水工具桔梅演化而成。最早施用这种武器于水战的为西晋末年起义的杜弢。他曾“作桔梅打官军船舰”,并“以桔梅打没官军船舰,军中失色”。这种兵器一经出现,就显示了作为舰舰重型攻击武器的巨大威力,在实战中取得了异乎寻常的成果。火器出现前,我国发明和使用的这种重型舰舰攻击武器,实为世界古代水战兵器之独创。拍竿一直沿用到南宋。杨么起义军的大型车船上就设置了高达10余丈的拍竿,顶端系巨大石块,底部用辘护转动,较前更为先进,但此后即逐渐被火器所替代。令人惊异的是,东晋王嘉在《拾遗记》中,曾设想创制一种可以“沉行海底,而水不浸”的船只,名之为“沧波舟”;又因形似螺,也称“螺舟”。此书虽带有浓厚的神话性,但也不能不承认,他是世界最早提出了水下潜航设想的杰出人物。三国时代,保障舰队指挥的通讯设施已初具规模。水军驶航、驻泊、作战均有明确号令,鼓音为进,“金音”和“举青旗,船皆止,不止者斩”,鼓音几通,皆有具体规定;战船进发、锚泊必须按照次序;白天使用金、鼓和不同颜色的旗帜,夜晚则以旗帜和“炬火”配合使用,这可说是信号旗和灯号的雏形。英国海军到1340年才正式规定了2种信号旗,我国水军使用旗号要比西方早千年之久。这个时期海军活动最频繁的要算吴国了。230年,吴王孙权曾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万人大舰队,浮海寻求直洲、夷洲(今台湾)。虽未达宜洲,但到达了夷洲。这是大陆人民首次航抵台湾的有史记载。此后,他曾分别派遣万人和3万人的庞大舰队北上南下,航达辽东和海南岛以南海区。吴国还派遣官员出访,航抵林邑(今越南东南部)、扶南(今柬埔寨)以及南洋群岛的许多岛屿。东晋末年,军的舰队和东晋统治者的舰队曾在沿海活动,相互攻击,不仅反映了当时海军建设的成就,而且在水战战法方面也较前有了明显的进步。208年的赤壁水战,孙刘联军周密策划,果断抓住战机,出敌不意采用火攻,全歼了曹水军,创造了中国古代水战史上最早的以少胜多的出色战例。280年,西是6路水陆大军协同并进、以舰队为突击力量的大规模战争。王溶等率7万水军的庞大舰队浮江东下,巧妙地破除了水下、水面障碍,摧毁了吴国自认为固若金汤的长江封锁线后,直驶建业(今江苏南京)城下,在灭吴战争中发挥了主导和突击作用。他们创造的破除长江障碍的出色战法,充分展示了我国古代海军将士的杰出智慧和卓越才能。3.隋唐时期—中国古代海军的兴盛和再次走向海洋隋唐时期随着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水平不仅达到了冷兵器时代的顶峰,而且造船能力和造船技术也得到空前提高。中国古代海军再次走向海洋。隋时的永安(今四川奉节)和东莱(今山东掖县)成为内河和海洋战舰的制造基础。唐代专设“将作监”统管全国战舰建造。唐政府在扬子(今江苏仪征)一地就设立了10个造船场,其它如扬州、常州、杭州、越州(今浙江绍兴)、婆州(今浙江金华)、洪州(今江西南昌)、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和四川的剑南道(治所在今四川成都),皆为造船极为发达的地区。造船技术往往集中体现于战舰制造水平。据《通典》记载,唐代战舰分为楼船、蒙冲、斗舰、海鹊、走炯、游艇等,其中“海鹤”更为别致,该舰“头低尾高,前大后小,如鹊之状。舷下左右置浮板,形如鹤翅翼,以助其船”,虽遇风浪,不易倾覆,仍可继续作战,这种稳性和抗沉性较强的江海两用新型战舰,实为前所未有。隋唐时的车船制造较前又有进步。隋场帝时宇文恺造出使用轮轴转动的巨型战舰。唐德宗时,荆南节度使李皋改进了用于水战的车船,该船“挟二轮蹈之,翔风鼓浪,疾若挂,所造省易而久固”。这种人力操纵的的明轮船,欧洲直到15世纪才出现。唐代海船,大者长达20丈,可载员六七百人,较东晋法显航海所乘载员200余人的海船更为宏大。当时中国帆船巨大,抗风能力远胜于其他各国船只。隋唐战舰武器配置有矛、弩、抛石机、铁汁、火炬等。隋唐时期规模较大的海战水战,主要有隋灭陈水战和隋唐海陆协同远征高丽、百济的战争。588年、隋军51.8万,分8路对陈发动全面进攻,其中杨素、王世积两支舰队破除了长江障碍,大败陈舰队,牵制了众多陈军,有力地配合了对建康的合围;燕荣舰队由东海(今江苏连云港东南)沿海南下,溯江入太湖,在包山湖面大败陈舰队,完成了对陈的战略包围;高颖舰队迫降了护卫京城建康的陈舰队,为最终灭陈创造了条件,这一切均充分显示了海军舰队的战略地位和特殊作用。隋唐进攻朝鲜的战争规模巨大,海战空前激烈。隋文帝、炀帝先后派水陆大军30万、战舰300艘出征,舰队均由东莱浮海直趋平壤。唐太宗曾先后三次派500艘战舰、万人舰队,3万人舰队泛海航进。660年,唐高宗应新罗之请,派海陆大军10万击百济,苏定方率舰队由成山(今山东荣成)渡海,大败百济舰队于熊津江口(今朝鲜西南部的锦江口)海域。663年,失败的百济王引日本海陆军2.7万人,攻击留守唐军,驻守新罗的唐将刘仁轨统率舰队与日舰队在白江口遭遇,海战异常激烈,“烟焰涨天,海水皆赤”,四战四胜,毁沉日舰400艘,日舰队几乎全军覆没。火器和冷兵器并用时代的帆船舰队1.五代十国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海军装备由冷兵器向火器的过渡和海军建设发展的高峰火药的发明和火药武器运用于作战,开创了军事史和海军史的新时代。它对海军技术装备、海军建设、海战、海军军事思想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是最早发明和使用火药和火器的国家。约在公元前后的西汉末年,我国就发现了火药的主要成分。808年,我国炼丹家用硫磺、硝石和木炭三种原料制成的雏形火药配方已经公诸于世。北宋仁宗(1023年至1063年)时,由曾公亮等编著的《武经总要》曾记录了火药配方和火球、火药箭等火器。13世纪,火药的制造技术经印度传人阿拉伯国家,此后又传人欧洲。西方学会制造火器是14世纪,比我国至少晚了400年。南宋高宗(1127年至1162年)时,陈规发明了用竹筒制作的“火枪”,理宗(1225年至1264年)时又发明了“突火枪”,堪称近代枪炮的鼻祖。宋代武器制造规模庞大,由专设机构“军器监”和“御前军器所”负责,工匠达8700人之多,名州的军匠尚不在其数;该机构内部分工细密,并已设立专门制造火器的“火药作”。宋代的火器,可概略分为三类:一为燃烧性火器,如引火球、羡慕火球、火药箭等;一为爆炸性火器,如霹雳炮、铁火炮等;一为管形火器。宋代的荆州(今河北江陵)是火器制造中心之一,每月可制作铁火炮一二千只,产量惊人。火器最早装备舰船,开始于北宋初期的真宗时。咸平三年(1000年),神卫水军唐福将所造水战火器(如火药箭、火球、火羡黎等)呈送政府,并受到奖励。建炎三年(1129年),南宋监察御使林之平建议在战舰上装备火炮、火箭等,以加强今福建、广东的海防。后来,南宋舰船均逐步配备了火炮等火器。两宋舰队在抗击金和蒙、元的水战、海战中,也都广繁地使用了各种火器,发挥了巨大效能。元代也设置了专门制造和管理兵器的机构“军器监”(兵改为“”)。元统一全国后,火器制造技术有了新的突破,至迟在13世纪上半叶,已发明了金属管形射击火器—火铣。此后,火铣即逐步推广,并装备舰船。五代到元代的400多年间,为冷兵器向火器的过渡时期,冷热兵器虽并用,但冷兵器逐渐减少,此时,还出现了几种新颖的海军兵器,这一切都表明海军武器装备的更新和面临巨大转折。火攻既是中国古代海军战法的特点,也是突出的优点之一,在世界海军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当时海战水战实施火攻使用的武器主要是火箭和火船,此后还使用过“火炬”等。南北朝时的陈朝在水战中,曾以“熔铁洒之”焚烧敌舰,威力极大。。五代十国时期,“沃油”、“”(石油)被用来攻击敌方舰船,成为一种新型的海军火攻武器。当时,我国已懂得石油的一些性能如“攻城,以此油然火焚楼槽,敌以水沃之,火愈炽’。919年的梁晋德胜水战中,后晋将以“木婴载薪,沃油燃火”,从上游施放,“须臾烟焰腾炽”,“火发亘空”,大败后队。这是世界最早以石油作纵火剂的水战。最早使用烟幕于水战,也发生在919年。当时吴越王钱锣命水战诸军都指挥史钱传罐率舰队进击吴舰队,两军舰队激战于狼山江(今江苏江面)。吴越舰队抢占有利阵位,顺风扬灰,“吴人不能开目”。“白昼如雾,吴师迷方’。旋即乘机纵火突击,俘吴战舰400艘,大获全胜。这是世界最早使用烟幕于舰队编队攻击的水战。抛石机的使用由来已久,历代皆有发展。五代后周世宗于956年进攻寿州(今安徽寿县),“以方舟载炮(抛石机),自胡巴河中流击其城”。这可说是舰炮的雏形。宋代,抛石机有了较大的发展,已可用来抛射火球、火炮等火器。这些新型海军兵器的出现,当为宋元时期武器装备发生转折性变革的先声。五代宋元时期,中国的造船技术和规模,尤其是战舰制造,均达到了又一高峰。在隋唐造船业发展的基础上,短暂的五代十国时期的战舰制造仍十分兴盛:地处江河湖海地区的南方各国,常常一次出动战舰四五百艘相互攻战,甚至有一次派出千艘战舰的记载C战舰舰身庞大,其中还有可“容甲士千人”的巨型战舰。造船规模和能力也相当惊人,后周仅开封一地,一年即可建造数百艘之多。宋代是我国古代造船业的辉煌时期。当时的今江西、浙江、湖南、福建、湖北、江苏、广东、广西、山东、四川等沿海沿江地区,均建有大批造船场,甚至山西、陕西等内地也设造船场。明州(今浙江宁波)、泉州、广州等地所造海舶尤为著名。各造船场一般每年额定造船300艘左右,也有高达i00艘、甚至六七百艘的。元代造船事业继续发展,造船基地遍及沿海沿江地区,广州和泉州所造海船继续驰名于南洋各地。宋代造船技术之先进更为举世瞩目。“造船务”为管辖修造战舰的机构和场所。北宋战舰造前,往往先绘制“海战船式”(战舰图样)。南宋则进一步先绘出“大军船小样,并长阔高卑步数”后,才开工打造;或者先制作“战船木样”(战舰模型),然后比照仿制。处州知州张赏曾为造大船,事先“教以造一小舟,量其尺寸,而十倍算之”。这种运用图样、模型于战舰制造,是对世界造船事业的重大贡献,西方比我国晚了三百年。我国最迟在8世纪的唐代,已采用水密隔舱的船体结构,大大增强了抗沉性。宋代则广泛采用了这种先进的船舶结构技术。欧洲到17世纪才仿造我国帆船,造出具有水密隔舱结构的海船。指南针在宋代已装备舰船,海上航行时“若晦冥,则用指南浮针,以樱南北”,所以中国海船巨大,航行安全,已可载员数百乃至千人以上。宋代开始用棉布取代竹篷为帆,并造有10桅10墙大海船,桅杆设轮轴,可任意起伏,还采用了滑车挂帆。欧洲直到18世纪还仅有3桅帆船。为了修造舰船,北宋政府还在金明池(今河南开封西)修建了世界最早的船坞。西方则到1495年才在英国朴茨茅斯修建了欧洲第一个船坞。宋代战舰种类愈益增多,分工日趋细密。“多桨船”头尾狭尖,平底,长83尺,阔20尺,置桨42支,载水军200人,是一种内河濒海两用快速战舰“海船”面阔而底尖,舰上配置“望斗、箭隔、铁撞、硬弹、石炮、火炮、火箭(火药箭)及兵器等”,是一种大型海战舰船。车船到宋代已发展到顶点。南宋水军装备有“飞虎车战船”、“海鳅车船”等多种类型车船。随着帆船的发展和火器的推广使用,车船和拍竿遂逐渐被淘汰。宋代出现的“铁头船”和“铁壁桦嘴平面海鹊战船”,更是世界造船史上的创举。池州(今安徽贵池)船场曾由秦世辅主持设计制造了“铁壁桦嘴平面鹊战船”2艘,各长10丈和9.2丈,载水军108人、水手42人和水军70人、水手20人,两舷装设铁板加强防护,舰首安装似桦犁的犀利铁嘴,以之冲撞敌舰,显系一种防护坚固,攻击力又强,既安车又置桨,“委是快便”的新型攻击型战舰。。这种世界最早使用金属材料建造的战舰,无疑在设计和制造方面均有高新的突破,也可视之为近代木质铁壳轮船的先声。元代海船庞大。伊本·白图太记载的元代战舰,可张3一12帆,载水兵600名和水手400名。总之,无论就造船规模、造船能力,或者造船技术、、舰船设备以及新型舰种的设计创制,宋元时期都超过了以前各代。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这个时期的水军也起来越强大。中国古代海军军制方面的史料既稀少又不完整。汉代中央和沿江傍海的郡国均组建楼船军,实行与陆军相同的兵役制度,在训练和校阅方面也有一定的规定。三国基本沿袭两汉的体制,水军仍为附属于陆军的兵种。但到三国末西晋初已有变化,海军高级指挥人员开始专业化,已设“水军督”职位。东晋时的“都督石头水陆军事”虽由陆军将军担任,但可看出海军地位的显著提高,“水陆”已相提并论。南北朝时期的变化尤为明显,设置了“水军都督”、“上流水军都督”、“大都督总水陆诸军事”等高级海军指挥官员,水军地位和重要性顿显突出。南朝的水军训练和校阅常在长江沿流的瓜步和南京玄武湖实施,北朝则在山东半岛进行。隋唐海军舰队更加庞大,由行军大总管、行军总管统领出征,同时也设有“水军总管”、“沿海水军都知兵马使”等高级海军专业指挥人员。五代十国时期在海军军制方面发生了转折性变化。南方的闽、吴、南唐、吴越、南汉等国中央政府均组建水军,并设“楼船指挥使”、“楼船军使”、“指挥使”、“水军都指挥使”等海军将领统领政府海军舰队。各国对水军的训练都十分重视。后周世宗为了攻灭南唐,在汁水造战舰数百艘,利用南唐防卒训练水军,边打边练边建,打到长江时已建成一支相当规模水军。随着海军武器的发展和相互争战的需要,这时期的水军开始从陆军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军种,形成国家海军。宋代,尤其是南宋的水军规模更大。早在宋初,赵匡胤为了统一战争的需求,即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水军。按照北宋军制,禁军在京都驻屯有神卫水军、和步军司所属的两支虎翼水军,以及澄海弩手水军等四支水军。另在登州(今山东蓬莱)驻有强大的海军舰队,经常出海演练,系中央政府直接指挥的战略性舰队。中的水军人数更多,分布在全国沿海、沿江地区的河东、陕西、京东、淮南、两浙、江南、荆湖、福建、广南、四川等10路。,从今山东到广西的钦、廉,以及长江沿流均有水军驻守,担负海防、江防和治安方面的任务。北宋水军设有“楼船战掉都指挥使”、“巡海水军指挥”、“沿海都巡检”、“海上巡检”、“水陆都巡检使”等官职。由于南宋及其都城所处临江傍海的地理位置和战略态势的严峻,水军地位更为突出,作为国家海军和独立军种的特征更为明显。绍兴二年(1132年),南宋政府建立沿海制置使司专门管辖全部海军,机构设在定海。当时海军基地有许浦和定海两处。为了阻截金军南下,李纲建议于沿江、淮、河各帅府应各建“水兵二军”,要郡另建“水兵一军”,次要郡则另置中军,号“凌波楼船军”。南建制计有:沿江水军、明州水军、镇江驻扎御前水军、沿海水军、潮州水军、江阴水军、广东水军、平江许浦水军、江州水军、池州水军、漳州水军、泉州水军、殿前橄浦水军、鄂州都统司水军、采石驻扎御前水军、建康都统司水军、马军行司唐湾水军、通州水军、池州清溪雁汉控海水军和两淮水军共20支分舰队,官兵达52000人。,已是一支强大的海上武装力量。各分舰队分散部署在从今武昌到常熟、杭州湾的橄浦到钦州的江防、海防战略要地,重点为长江下游和两浙路沿海,协同定海、许浦两基地的中央直接统率的战略机动舰队,以确保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的安全。南宋舰队由“沿海制置使”、“水军制置使”、“沿江制置使”、“沿江水军制置使”、“提领海船”、“海船指挥使”、“水军统制”等各级海军将领指挥统带。金朝在与南宋的对抗中,也建立起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的海军舰队。元朝接管了高丽和南宋的海军后,进一步建立起比南宋规模更大、兵力更强的海军舰队。元朝海军建制为水军万户府、千户所、百户所。水军万户府设达鲁花赤1人、万户1人、副万户1人、经历知事、提控案犊各1人、镇抚2人统领。万户为世袭,将领和指挥骨干均由蒙古、回回水军充任。元朝海军作为一大军种,与陆军统归枢密院直接辖制。平时水军万户府分布在沿海沿江的重要港口和基地,遂行江、海防的防卫;战时则统一调动,隶属战时指挥系统,遂行海战任务。此外,元朝还设有“水军元帅府”、“水军总管府”和“水军招讨使”、“水军总管”等统领机构和指挥人员。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元朝海军还设立“炮军、弩军、水手军”等专业兵种,以手、水弩炮手组成,从而设置了“炮水手元帅”的职衔。专业兵种及其统领的出现,是中国海军军制建设新发展的重要标志。五代十国时期的南方诸国彼此争战和后周、北宋的统一战争,均须臾难以离开海军。宋元时期的海战水战更为频繁,精彩纷呈,战法运用得当,甚至奇妙绝伦。这个时期既有国内江湖水域的水战,也有大规模浮海远征的海战;既有使用冷兵器的水战,更有运用火器的海战,从而谱写了中国古代海军史的新篇章。金宋战争中的水战、海战频繁,规模大,战法新颖。建炎四年(1130年)正月,金舰队攻占明州后,追击宋帝的船队于浙江海域。宋将提领海船张公裕率舰队,乘风雨大作,在定海畸头海面,以大舰击溃金舰队,挽救了南宋。同年正月十五日,宋将韩世忠由江阴率水军8000、海船百艘复还镇江部署江防,阻截金军北撤。三月十五日,金军10万分乘轻型战船渡江北返至镇江,埋伏于镇江江面焦山两侧、隐蔽待机的韩世忠舰队,迅即分数路出击夹攻金舰队。南宋水军驾驶大型战舰“乘风使蓬,往来如飞”,打得金舰队溃不成军,创造了以逸待劳,出敌不意,伏击火攻,速战速决,以少胜多的出色水战战例。但金舰队摆脱黄天荡封锁后,在舟中载土,加强了稳性,上铺木板,两舷凿洞置掉桨,提高了航速,增强了防护,显著改善了作战条件。四月二十五日,金舰队趁江上无风、宋舰大不便机动之机,令小船出击,以火药箭猛射帆蓬,大败宋舰队,遂得以渡江北返。金水军以已之长击敌之短,掌握战机,实施火攻,水战指挥艺术也十分巧妙。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九月,金军再次南下攻宋。金舰队水军7万、战舰600余艘驻泊密州(今山东诸城)的陈家岛(今胶州湾内),候风待发。宋马步军副总管李宝驻扎平江(今江苏苏州),见事机紧迫,自请率领战舰120艘、水兵3000人,北上远航奔袭金舰队。十月,石(今山东日照附近)。十月二十七日清晨,趁东南风骤,李宝下令按预定部署发起攻击,迅猛冲人金舰队,出敌不意,全歼金军舰队,创造了准确了解敌情、果断掌握战机、先发制人、火攻破敌、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海战战例。绍兴三十一年(正隆六年,1161年)十月,完颜亮率金军主力进抵长江北岸,拟由采石渡江南下。宋廷为了挽救危局,派中书舍人虞允文为参谋军事,到采石搞军,他见事机紧迫,新任统帅尚未到任,遂即速部署江防。十一月初八日,虞允文布阵刚毕,金舰船数百艘就疾驶而来,前锋70艘舰船已迫近南岸。虞允文急令部署在中流的海鳅船(车船)猛冲金舰队,同时组织弓箭手沿江岸尾追齐射,水陆协同,激战终日,大败金军。第二天清晨,虞允文又指挥战舰上下夹击,发射霹雳炮,舰队预备队也适时出击,粉碎了金舰队的反扑。金军退却,南宋转危为安。采石之战中,中国海军最早使用了类似燃烧弹和烟幕弹的霹雳炮,要比欧洲早二三百年;虞允文还在水战中采用了预备队,更是水战战法的创举。蒙、元舰队在攻灭南宋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经过襄樊及阳、丁家洲和焦山水战,歼灭了南宋水军主力,为攻取临安和最后灭宋奠定了基础。双方长江水战,一次出动舰船数千艘乃至万艘,实为中国古代海军史上规模最大、争战最为激烈的江河水战。临安失陷后,宋帝赵禺于祥兴元年(1278年)六月避于压山(今广东新会海中)。宋军主帅张世杰错误地地采用大索联结千艘战舰、四周起楼槽、下旋海中、列守海上堡垒的消极被动的防御措施。次年正月,元将张弘范率海军2万,由福建沿海南下进抵压山海域。他首先封锁海口,切断海上宋军淡水和柴薪来源,并不断增强兵力,紧缩包围圈,使南宋海上堡垒陷人绝境。继而于二月六日,元舰队发起总攻,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法,突破宋军海上堡垒,大败宋军。陆秀夫背负帝禺投海而死,南宋覆灭。元朝大规模建设海军,还用于发动海外战争。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动用舰船900艘、官兵2.5万人,进攻日本;至元十八年(1281年),动用舰船达4400艘、官兵14万人,再次进攻日本;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忽必烈命史弼等率军2万、舰船千艘,远涉重洋,进攻爪哇;还曾动用800艘舰船的大舰队对占城、安南等国进行征伐。虽然由于不谙气象、敌情等条件,这些远洋作战往往失利,但它说明了这支远洋舰队实为当时世界最强大的海上武装力量,并“把中国在海上的统治范围,从东中国海一直扩展到了南中国海”。元末,朱元璋在削平南方割据势力的战争中,曾多次大规模使用水军,其中尤以朱陈鄱阳湖之战最为激烈。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陈友谅趁朱元璋北上援救小明王之机,亲率水陆大军60万、巨舰数十艘,围攻洪都(今江西南昌)。朱元璋率水军20万迅急回援,双方在鄱阳湖展开了空前规模的大决战。初期在康郎山(今江西都阳湖内康山)水域的两次水战,双方都动用了火药箭、火炮等大量火器,互有胜败,战争呈胶着状态。第三次水战,朱元璋在失利情况下,及时采纳部将郭兴的建议,决定改用火攻,于是令廖永忠、俞通海率勇猛水兵满装火药和材薪的7只渔船,乘风冲人陈军舰群,旋即纵火,风急火烈,烟焰满天,湖水尽赤,焚毁陈舰船数百艘,斩杀2000余人。八月二十六日,陈友谅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冒死突围,湖口血战10余小时,无法冲出,复走径江口,又遭伏击,陈友谅中流,舰队全军覆没。朱元璋指挥得当,谋略过人,部署周密,及时抢占有利攻击阵位,不失战机地运用火攻,终于获得全胜。在这次空前规模的湖泊水战中,舰队的编队攻击,水陆军的战略、、各种火器的有机配合,对自然条件的掌握和利用,以及水战战法的灵活运用,都是极为出色的,创造了中国古代海军史的光辉战例。2.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海军从顶峰走向衰落明清是中国古代海军从顶峰走向衰落的时期。南宋开始大规模向海洋挺进,中国海军舰队控制了中国海东部;元代继续发展,进而取得了南中国海的优势;明初中国舰队的远航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巡航于印度洋海区,建立了马六甲等海外基地,掌握了从日本到非洲东南岸、从西太平洋到印度洋的控制权,无疑“中国在宋末、元、直到明初,曾是一个海军强国”。但到了15世纪下半叶后,中国古代海军却逐渐走向衰落。明代,北起松花江,南达广东沿海,西起怒江,东至黄海和东海,造船工场遍布全国。当时的南京龙江船场、淮南清江船场和山东北清河船场规模最大,其中龙江船场尤为著名。该船场长354丈,宽138丈,濒临长江,由“提举司”管辖,分工较细,订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并以建造大型海船(如大宝船等)著称于世,同时也建造各类战舰。永乐年间龙江船场年定额为131艘,宣德以后,增至319艘。永乐时,曾一次就令福建都司建造海舰达137艘之多;永乐最初的6年内,即建造舰船1700艘,足见明初中国造船规模和造船能力的强大。可是,从15世纪60年代以后(成化年间),兴盛的造船业开始萎缩,的工匠到1531年竟被削减剩下不足100户。明代中后期,造船业曾一度振兴,但未能继续下去。明代造船技术高超,雄踞世界前列。郑和第一次远航的“宝船”,船长44丈,阔18丈,张12帆,锚重数千斤,排水量达千吨以上(一说1500吨),可载员千人。郑和随行人员巩珍曾赞美说:郑和“所乘之,体势巍然,巨无与敌,蓬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1957年5月,在南京下关三汉河附近的(宝船场故址),曾发掘出一个巨型舵杆,全长11.07米,有三四层楼高,舵叶高度也达6.35米,舵有如此之大,就可见宝船的雄伟。船越大,用料更加考究,各种设备更加复杂,工艺技术要求更高。队各种舰船结构坚实,性能优良,航海技术高超,多次安全远航,足见我国造船技术之先进。较晚近一个世纪的哥伦布船队仅3艘帆船、88名水手,最大的“圣·玛利亚”号也仅250吨;1497年,达·伽马远航印度的船只仅4艘,旗舰也不过300吨。明代舰船型号齐全,种类繁多,大体可分为内河和海洋舰船两大类。内河舰船基本因袭前代,但也有创新;海洋舰船则发展显著,形制因地而异,种类极多。浙江有“苍山”,福建有著名的“福船”,广东则有更大的“广船”。其中福船有六种型号,最利于海战,不仅福建使用,浙江、广东亦用。在北方则有吃水浅的“沙船”,在内河和狭窄港汉击敌则有航行快捷的“”和“网船”。此外,还有以爆炸、燃烧火器进行攻击的特种战舰“”、“”、“火龙舟”等等。清代沿袭明代造船技术和特点。除沿海、沿江设场造船外,海南岛和台湾也建有船场,为抗击沙俄的人侵,还在吉林乌拉(又名船厂,今吉林吉林市)设场造船。清代舰船种类也极繁杂,有赶增船、舫船、、、沙船、昵船、唬船等,以及内河各种型号的舰船,其中李长庚在福建督造的“”,高大坚致,配置火炮10余门,火力很强。但从整体来说,仍远远落后于明代的水平。中国古代海军火器的发展,到了明代达到了高峰,抛射性、燃烧性爆炸性火器一应俱全。明朝中央政府设立“”、“”,专门负责兵器(包括火器制造。明初,舰船上已装备了碗口铣、火药箭等火器。明初洪武五年(1372年),铜铸“大碗口筒”已配属“水军左卫”使用,这是现在世界最早的舰炮。明代中期之后,舰船装备的各种火器大增,初步形成百步之内的火器杀伤系统。嘉靖年间,一只福船上装备的火器,即有重型火器大发烦1门,大佛郎机6座,碗口铣3个,轻型火器鸟嘴铣10枝、喷筒60个、烟罐100个、火药箭300支、火砖100块、火炮20个等,使用火器的人员已占战斗人员的50&%。到万历年间,火器进一步增加,使用火器的水军兵士已达70&%。这个比例要比陆军大得多,表明海战已由从前的以冷兵器为主转变到以火器为主的时代。这是划时代的变化。明代海军火器的发展,还表现在一些新型火器的创造。“水底雷”、“水底呜雷”、“王炮”的发明和施用,当为近代水雷的雏形。而“水龙鸦”,这种以火炮发射在水中行进,自动钻透敌舰的武器,则可视为近代水雷的先声。那种以两级火箭推动的、距离水面三四尺飞行的“火龙出水”,射程可达几百步,则类似今日的舰对舰导弹。这些新型火器的发明和创制,充分显示了当时火器的发展水平。火器普遍装备舰队,广泛使用于海战、水战,必须引起海战战法的革新。由于舰炮装备舰只,原有的接舷、冲角、近距离的火攻战法,开始向以舰炮等火器为主的、较远距离的舰对舰攻击战法过渡,海战面貌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揭开了近代海战的序幕。朱元璋早在统一战争中,已经建立了一支相当规模的水军。明朝甫即建立,楼寇即乘机侵掠沿海地区,为防范楼寇,明太祖和成祖十分重视海军建设。当时的海军可分为三部分:由中央直接管辖的拥有千余艘战舰的战略机动舰队;沿海卫所拥有的海军,战舰至少千艘以上;拱卫京师的长江水军,约有战船百余艘。此外,还建立了庞大的运输船队,其中海上运输船300余只,内河运输船1万余只。永乐十九年(1412年),明朝京城迁往北京后,山东登州也建立起一支直属中央政府的强有力的战略机动舰队。正统之后,海军一度衰弱,中央直属海军不复存在,沿海卫所海军和长江水军也大为减少。嘉靖之后,再度振兴,特别是沿海卫所的海军有较大加强,万历中期,仅浙江地区就有海军官兵30152名,战船1117艘,舰船的形制达20种。广东、福建、南直隶以及北方的海军也有所加强。这时的海军已经不象明初那样,平时在卫所,战时登船作战,而是地道的专业海军了。明代初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郑和的远洋舰队。该舰队组织严密,分工明确,武备先进,反映了明初海军建设的成熟。现以第一次远航舰队为例,其中宝船62艘,连同其他舰船共317艘,官兵等共2.7万多人。整个舰队由正使太监郑和和副使太监王景弘等统率,他们掌握外交、航行、作战、贸易的决策权;海军官兵和陆战部队由都指挥、指挥、千户、百户等统领;财经贸易人员有“户部郎中”、“买办”、“书算手”等;航行保障人员有“火长”(领航员,掌管航海罗盘)、“舵手”、起落锚的“手”、“水手”和修理船的工匠等;还配有“通事”(翻译)和医官、医士等。整个舰队各级指挥人员多达638名,医务人员竟也达180人。郑和舰队的大舰配备千斤以上先进铜炮10门,以及火药箭、火铣等海军兵器。这支舰队7次远航印度洋,标志着海军力量达到中国古代海军的顶峰。然而好景不长。宋元以来,商品经济虽然发展迅猛,但发育、成长不健全,往往受制于封建专制主义和“”的栓桔,海外贸易并未成为君主们广泛和集中追求的目标,因而海上武装力量的建设和不断发展,缺乏经济和持久的经济动因,于是海军建设呈现一种快慢不定,时高时低,甚至停滞不前的状态。作为一个既是大陆国家又是海洋国家的中国,面临着来自海上和陆上两方面的外部危险,可是对于明政权的主要现实威胁,却是来自北方瓦刺人的入侵。巧世纪下半期后北方告警,明政府的国家战略决策随之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特别是统治者视野狭窄,骄矜苟安的心态,缺乏对世界形势和海洋战略态势的深刻理解和预见,加上政治腐败和混乱,财政拮据,统治阶级更加贪婪腐化,社会动荡不安,于是出现了海军建设衰微的趋势。1463年,明英宗即位时即颁布旨令,不仅禁止建造远洋船舶,而且削减战舰和武器,结果各个海军建制单位均进行裁减。此前,浙江原有700多艘海上舰船,到1440年被裁减过半;南京新江口的400艘舰船,到1474年只剩下140艘尚能适应海上作战;山东登州的舰队原有舰船100艘,到1448年仅留下18艘,其中4艘还被用于海上运输,1503年又减为10艘,最后竟只剩下3艘战舰了,可谓裁撤殆尽。1452年,海上基地撤回和例行中断后,造船业受到沉重打击,甚至这一行业已被人们所遗忘。。大型远洋战舰停造后,到16世纪初,明海军拥有的最大舰船仅可载员百人,随之海军官兵薪傣锐减,士气低落,逃亡现象严重,这种舰小、炮小、军心浮动的舰队,只能在近海海域抵抗楼寇和海盗的侵袭,由远洋转回近海,原来叱咤海洋的明初舰队,从此失去了往日的光辉和锐气,虽然一度振兴,但从整体上讲曾长期居于世界前列的中国古代海军无可奈何地开始走向衰落。清代前期,仍然承袭了明代的海禁政策,海军建设不仅停滞,甚至倒退,舰队装备陈旧,沿海设防废弛,海军战斗力虚弱,海防危机油然而生。18世纪中叶后,衰落趋势明显强烈。明建国之后,曾多次与外敌进行海战。洪武七年(1374年),靖海候吴祯率江阴、广洋、横海、水军四卫舟师出海,于琉球大洋大败倭寇,俘获其人员和船只。永乐七年(1409年),安远伯柳升率领的舟师出海于灵山(今山东胶东南海中)大败倭寇,斩溺甚多,然后追击至金州(今辽宁金县)的白山岛,有一支舰队甚至追击到朝鲜义州界。郑和舰队在海外也曾三次用兵,均取得了胜利。这是有史以来中国古代海军距离本土最远的海外作战,足见其兵威之盛。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之后的十余年间,中国古代海军在近海打击人侵倭寇的次数不胜枚举,仅1552年一战,俞大酞率领舰队就曾焚敌船50艘。当时有人还提出“海上之战,不过以大船胜小船,大铣胜小铣;多船胜寡船,多铣胜寡铣”的海战理论。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明朝水军都督陈磷、副将邓芝龙与名将李舜臣率领联合舰队800艘战舰与日舰队500余艘舰决战于露梁海域,打得日艘队司令岛津义弘仅率50余只战船逃脱,其余全部被歼。此次海战是古代帆船舰队在远东海域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海上伏击战、歼灭战,它充分显示了中朝海军将领的高超指挥艺术和强大的海战实力。清代的中国古代海军可分为两部分:沿海海军和内河海军。初期,海军曾有一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沿海建立了7支水师。以后又加以整顿,在江南、福建、广东设立了水师提督,在旅顺口、大沽口、吴淞口、厦门、台湾、虎门等海防要地设水师营等。清代初期的重大海军可分为两部分:沿海海军和内河海军毛初期,海军曾有一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沿海建立了7支水师。以后又加以整顿,在江南、福建、广东设立了水师提督,在旅口、大沽口、吴淞口、厦门、台湾、虎门等海防要地设水师营等。清代初期的重大海战大都是围绕着台湾问题展开的。16世纪,西欧殖民者开始向东方扩张,同时入侵中国。1642年,荷兰殖民者侵人台湾,并于1642年击败西班牙后独占了台湾全岛。永历十五年三月二十三日(日),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军2.5万人、战舰数百艘,从金门岛料罗湾启航,先取澎湖,后于四月初二日拂晓趁涨潮和浓雾之机,突然从禾寮港登陆,进而围攻嵌城(今台湾台南市)。荷军组织反击,双方展开了海战。郑成功令陈广、陈冲率战舰60艘包围了荷兰舰队,灵活采用火攻、炮击、接舷等战术,击沉荷兰主力战舰“赫克托”号,又烧毁荷舰一艘。此后,又在八月十二日的海战,郑成功率陈泽等用伏击、接舷、炮击、火攻战术,击败考乌所率舰船10余艘、水兵700余人的支援舰队,取得毁沉荷舰2艘、俘获小艇3只、歼敌480余人的海战胜利。由是,荷兰总督挨一顽抗8个月后,不得不于日被迫在投降书上签字,沦亡38年的台湾,终于重新回到祖国怀抱。郑成功组建了强大舰队,出色地指挥了海战,为收复台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不愧为名垂青史的伟大民族英雄和杰出的海军将领。1681年统治台湾的郑经病故后,郑氏集团发生内乱,荷兰殖民者企图卷土重来,康熙帝正确决策,令水师提督施琅统领舰队进军台湾。郑氏集团名将刘国轩率战舰200余艘、精兵2万余人,据守台湾门户—澎湖。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十五日,施琅率战舰230余艘、官兵2.1万人由铜山(今福建东山)启航,先头舰船于十六日驶抵澎湖海域。十七日,施琅舰队齐集后,发起了第一次攻击,结果不分胜负。二十二日,双方展开决战。施琅令陈蟒与董义等各率50艘战舰,从东西两个方向佯动,牵制和夹击郑氏舰队,自率舰队主力(大56艘)继进,其余80艘舰船为预备队。海战开始,清舰队预先占据了上风上流的有利阵位,施琅率主力迅即突入刘国轩舰队,以5艘合围1艘,经过激烈炮战,郑氏舰队难以抵挡,刘国轩被迫率残兵败将逃逸,澎湖郑军覆没,施琅夺取了进攻台湾的前进基地。由于施琅的杰出指挥和正确部署,取得了的胜利。此后不久,郑克琐降清,台湾复归统一。此外,清朝的东北水师于顺治十五年(1658年)的库尔干河战役和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的雅克萨战役中,都曾大败沙俄侵略军;广东水师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在澳门击退英国殖民者1J艘军舰的进犯,为保卫祖国的领土、领海发挥了应有的作用。道光、咸丰年间,清军水师曾英勇抗击了英法侵略军的海上人侵,但由于双方武器装备的明显差距,清军水师始终未有组织过一场真正的海上决战。湘军水师与太平军水营的长江水战争夺剧烈,互有胜负,可是由于太平军领导集团战略指导思想的消极,丧失了战机和主动,长江控制权逐渐易手,最终导致了败局。中国古代海军建设的成就是巨大的,无论在舰船制造、航海技术,还是海军建设、海战艺术等方面,均长期居于世界前列;中国古代海军长期以来一直是东方的主要海上武装力量,矗立于世界海军强国之林。中国人民和广大海军官兵以自己的智慧和意志创造了一部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海军史。
综述/中国古代海军史
纵观中国古代海军的全部历史,与世界古代海军相比较,实颇具特色。其一为江河水战频繁并连绵不断,且战法精妙绝伦。虽然战争具有对外和对内两种不同类型,可是中国古代内部争夺权力的战争却居于主导地位,因而江河水战众多,内河舰船种类齐全和先进,海军兵器不断推陈出新,战法也随之屡屡改进,整个古代世界唯有长江上呈现一连串精彩纷呈的水战,实为世界海军史所罕有。其二为海军发展的曲折和往复。中国古代海军诞生于长江,后由内河推进到海洋,长期主要活动于濒海和近海海域,宋元明时期才发展到远洋,以后又回到近海海域,这与欧洲海洋国家的海军从近海到远洋则不尽相同。其只为技术装备的先进。无论舰船制造、航海技术、海军兵器等方面,中国曾长期居于世界前列。其四,火攻为中国古代海军战法的优点和突出特点。针对均为木质船体的特点,中国古代海军在舰舰攻击中,一贯重视和不断采用火攻战法,火箭、火船、沃油、火药箭等燃烧性火器,在海战和水战中往往成为决定胜负的主要手段和因素,这与西方古代海军主要采用冲角和接舷战法有显著差别。这些特色既是中国古代海军的优点,也表明了它有着发展不甚完善的缺陷。长期以后,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与西方不同,是一个相对独立和隔绝的自然单元。中国的北、西、南三面大部以高山为屏障,东南濒临海洋,在工业、科技落后的年代实为天堑,面海方向始终未构成重大忧患。西方各国的封建经济以庄园制经济为基础,商品经济发展迅速而健全,君主们竭力追求财富和贵重金属;中国的封建经济是以家庭小农经济为基础,商品经济受到种种制约,发展十分缓慢又具有深刻缺陷。历代统治者还竭力倡导“崇本抑末”,除了形成农民的安土重迁的观念外,更极大的阻滞了航海事业和海外贸易的拓展。在封闭的人文环境中,儒家思想长期以来成为整个社会道德规范,主宰着历代社会思潮,加上传统军事思想某些缺陷的沉淀,这就不能不束缚着中国国防观念和海洋观念的更新和发展。虽然中华民族的文明曾持续地高速发展,但由于以上种种因素,一统天下的封建专制政权,就成为二千多年来中国各阶级和各集团追求的最高政治理想,于是就出现了一方面海军技术装备和海战、水战战法的不断创新,为世界古代海军的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同时又呈现了江河水战特别活跃和进军海洋的艰难曲折局面。尤其令人磋叹的是,从15世纪中叶开始,尤其是从18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海军无可奈何地走向衰落,而西欧各国海军却迅速发展,驰骋海洋,进而于19世纪率先进人近代海军发展阶段,并对中国的海洋和海防构成了严重威胁。中国海疆从此进入了多事之秋。&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8次
参与编辑人数:3位
最近更新时间: 11:39:05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泰州海军诞生地纪念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