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游泳能帮助长高吗帮一位年老的祭童吗,神父

这个事情在美国法律下是有定论的。满足法定条件的告解(注意,是有限定条件的)其保密性受法律保护,不得作为证据使用(i.e., 不得强迫告解双方作证,告解内容也不得入证)。这就是Priest-Penitent Privilege (Clergy-Penitent Privilege, Confessional Privilege 说的都是一回事)。 &br&&br&告解的秘密性要受到法律保护的话,首先要满足几个条件,因为并不是和神职人员说的任何内容会都受保护。&br&1。告解得是双方通过沟通做出。举个例子,如果神父目睹告解者犯罪,那告解者即便事后来告解,神父仍然可以就其目睹的事实经过作证。&br&2。得是秘密情况下作出的告解。eg, 如果有第三人在场,那就会break confidentiality(破坏秘密性这一要素)而不存在privilege(保护)。&br&3。得是向神父(或牧师)作出。eg, 向其他的执事,秘书,教会管理者,等等,都不行。&br&4。告解得是在神父在履行其宗教职能/属灵顾问(spiritual adviser)职分的情况下作出。&br&在有些州的法律下还有第5条,必须是在按照符合该宗教教派仪式的规定方式作出的(in the course of discipline enjoined by the rules of practice of such denomination)。&br&&br&当然了,凡事都有例外。Priest-Penitent Privilege也如此。&br&&br&在下列情况下,神父有告发告解者的义务:&br&1。告解的内容是将要发生的犯罪,而不是已经发生的犯罪。&br&2。告解者的罪行是虐待儿童(child abuse)。这是在麻省、纽约、伊利诺伊、密西西比等几个州州法规定的。&br&3。告解者的罪行是虐待老人(elder abuse)。同2, 这也不是普遍的,在个别州的州法下有规定。&br&&br&需要说明的是,联邦证据规则501条将与privilege有关的规则留给州法规定和common law确定(由法官裁量)。现在各州基本上都已将该规则在法典里规定。Priest-Penitent Privilege在联邦法庭的确立,首先是在第三巡回法院1990年的判例,&i&In re Grand Jury Investigation&/i&, 918 F. 2d 374 (3d Cir。 1990)(No. 89-3817) 中适用的。&br&&br&那接下来,谁有权主张这个权利呢?神父是否可以自己决定要不要作证呢?&br&&br&这个在不同的州情况不尽相同,而且主要是通过判例法来确定的。 通常是由告解者决定要不要用这个权利,即privilege rests with the penitent。如果告解者说,那好,我放弃这项权利了。对方则可以要求神父作证。接下来,法律就因地而异了。除某些州有给神父得以拒绝作证的权利的,一般情况下,神父是没有拒绝作证的权利的。如果告解者放弃权利,法庭裁定神父作证,则神父必须作证。如果神父因法庭裁定违反其宗教信念或职业要求而加以拒绝,则会被判藐视法庭罪,会受到法律制裁。比如 &i&Commonwealth v. Kane&/i&, 445 N.E. 2d 598 (Mass. 1983). 被告主张他对神父的告解可以证明他没有犯罪,同意放弃自己的告解秘密受法律保护的权利,并希望神父可以作证。法庭裁定神父得以作证,而该案中的天主教神父因该要求违背自己的信仰而拒绝,因而被判藐视法庭。&br&&br&在现实中运用这一规则远比纸上讨论复杂很多。有这样一个案例,虽然不像问题中神父听说自己家人被杀这么极端,但因为是真实发生的案件,而且走完了法律程序,所以可能更具实际意义。&br&&br&案子是:&br&&i&The People of the State of New York v. Ruben Montalvo and Jose Morales, &/i&178 A.D.2d 147 (1991)&br&&i&Morales v Portuondo, &/i&154 F Supp 2d 706 (US Dist Ct, SD NY)&br&&i&Morales v Portuondo&/i&, 165 F Supp 2d 601 (US Dist Ct, SD NY)&br&&i&Morales v &/i&&i&The State of New York&/i&, #, Claim No. 105766, Motion Nos. M-68891, CM-69306&br&(同一案子一路走来的各个判决)&br&&br&1988年,两个青少年Ruben Montalvo和Jose Morales因谋杀罪入狱。几天后,另一个青少年Jesus Fornes (不要惊诧,Jesus是一个老墨常用男名,“黑苏斯&,不是耶稣) 向四人承认了自己才是杀人凶手,而两名被告当时并不在场。这四个人中,其中一个是天主教神父Joseph Towle,另外的三人是Montalvo的妈妈,Morales的律师,还有一个法律援助中心的律师。因为Fornes对神父讲述时是以非正式告解(待会儿再来讨论怎么个“非正式”法)的形式作出的,所以神父没有向任何第三人透露。在告解过程中,神父劝其自首。因而Fornes后来找了两名被告的母亲和律师,告诉他们是他自己和另外两名青少年(一审前已自杀身亡)杀害的被害人,两名被告没有参与。Montalvo的妈妈和Morales的律师后来申请驳回有罪判决时提交了证言,但是没有被采信。因为根据证据规则,该证据是hearsay(道听途说,传闻),不得采纳。而Fornes的证言从来没有被陪审团听到过,因为在和法律援助的律师谈过后,Fornes决定援引其宪法第五修正案下的权利,拒绝在法庭(post-trial hearing)上自证其罪。而那个法律援助的律师,因为有Attorney-Client Privilege下为客户保密的义务,也不得作证。&br&&br&后来这个事是怎样又被翻出来了呢?到了1997年,Forens在一次事故中丧生。此后神父Towle在2000年,提交了一份宣誓后的书面证词(affidavit),希望能够帮助仍在狱中服刑的两个无辜者脱罪。在2001年两名服刑人员申请人身保护令状的诉讼中,法官Denny Chin (陳卓光,华裔)判决Fornes对神父Towle,两名被告的母亲和律师,以及自己的律师所做的供述可以作为新证据采纳,两名被告无条件释放,并且纽约州不得以同一事由再次起诉两人。此时,两名被告原本被判决的15年有期徒刑已经执行了13年。&br&&br&在谈到Fornes对神父Towle的告解是否可以作为证据采纳时,法官Chin考量了以下细节。首先,神父Towle判断这不是一个正式的告解。当时的细节是,Fornes打电话给神父,说有事请不吐不快,希望和他谈一谈,于是神父就去了Fornes家。在Fornes家中,神父的宣誓书面证词中描述的是,他们进行了一次&heart to heart“的谈话,而不是一次正式的告解。Fornes询问神父的建议,神父告诉他如果他有勇气,应该自首,而不是让无辜的人承担罪责。在Fornes死后,对于是否可以将非正式告解的内容披露,神父Towle又征询了纽约州的大主教,大主教的建议是披露谈话内容是适当的,没有违反天主教教义。其后神父Towle才提交了宣誓书面证词。法官Chin说,他没有理由来second guess神父Towle以及大主教对于这是不是一个天主教的正式告解的判断是对还是错,也就是他相信神父和大主教的判断。其次,法官Chin说,Fornes后来的行为,又向两名被告的母亲和律师陈述了案情,在事实上已经构成了对Priest-Penitent Privilege的弃权,因为他已经主动打破了保密性这一要求。所以退一步说,即使假设他的陈述是受保护的,Fornes也已经放弃了权利。&br&&br&抛开法律上的技术细节不说,想想那个神父,这13年来估计心上一直压着一块石头—— 一边是为告解人保密的法律义务和宗教训诫,另一边良心提醒他有两个17岁的青少年蒙冤狱中。等了整整13年,才打破了沉默。虽然从技术上说,Fornes的忏悔并不是一个正式告解,然而神父在面对一个 在黑暗中寻求方向的罪人,一个被良知敲打而善恶只悬于一念间的青少年(Fornes那时也是17岁,而两个被告是他的朋友),神父也无法越过自己的内心,去告发他。想想这13年,可能神父自己的忏悔也是一天又一天吧。&br&&br&题外话:&br&Denny Chin 也是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v. Bernard L. Madoff, 626 F.Supp.2d 420 (2009) 的法官。&br&上述案件当蒙冤的被告在2005年反诉纽约州的时候,代表纽约州出庭的是当时的周检察官,后来的纽约州长,因为招技丑闻而被政敌扳倒的 Eliot Spitzer。
这个事情在美国法律下是有定论的。满足法定条件的告解(注意,是有限定条件的)其保密性受法律保护,不得作为证据使用(i.e., 不得强迫告解双方作证,告解内容也不得入证)。这就是Priest-Penitent Privilege (Clergy-Penitent Privilege, Confessional Pri…
我想很多问题是没法用一句话讲清楚的。&br&&br&&blockquote&&b&梵蒂冈正式重申:天主教教会永远不会泄露告解秘密&br&&/b&&br&圣赦院执行长詹弗兰科o吉洛蒂总主教(Gianfranco Girotti)坚定表示,天主教教会永远不会泄露告解秘密。&br&&br&吉洛蒂总主教7月27日向II Foglio报声明:「爱尔兰可以通过它想要的任何法律,但必须知道,教会绝不会迫使听告解神父向民事官员提供告解秘密。」&br&&br&&b&7月14日,爱尔兰总理恩达·肯尼誓言推行一项新的法律,当性侵犯者向神父告解,而神父不向官方当局揭发告罪人,那些神父将被处以五年徒刑。&br&&/b&&br&提议的法律与圣教法典相抵触,告解秘密绝对不可侵犯,教会不容许神父违反这条法典。&br&&br&吉洛蒂总主教说,「违反告解秘密的神父会受到自科绝罚。」自科绝罚就是自动自绝于教会(不再享诸圣相通功),因此提议的法律是“荒谬的和不可接受的。”&br&&br&他说:「告解是私人的事,为使忏悔者悔改和清洁心灵。该告解秘密是必要条件。」「这并不意味着主教不应该警惕恋童癖,一旦有了相应的调查,要求这些人要为他们的罪行付出代价」他补充说。&br&&br&「如果他们想违反告解秘密,教会的答案始终是否定的。」&br&&br&「所有犯罪分子有责任为他们犯下的罪行作出公正交代,但是这并不意味要违反告解秘密。忏悔是为了在天主面前净化心灵。」他重申说。&br&&br&吉洛蒂总主教表示听告解神父「有责任赦免罪过,如果告解者真诚的忏悔」,至于国家设立法律,要将事情通报民事官员,监禁或处以其他刑罚,又是另一回事。&/blockquote&&br&我想起的还有另一段,是出自《论语》:&br&&br&&blockquote&&p&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p&&p&( 叶公告诉孔子说:「我们那地方有非常正直的人,爸爸偷羊,儿子就出来检举揭发。」孔子:「我们那里正直的人与这种正直有区别,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正直就在这里面。」)&/p&&/blockquote&&br&神父在英语里就是Father,子证其父是礼法体系的自我崩溃,而神父揭露告解者是宗教体系的自我崩溃。&b&是维系宗教体系重要,还是摆在面前的具体事件的正义重要?&/b&&br&&br&这是神父在报警前必须要考虑清楚的问题,却远非几句话那么简单。试想四个平行世界::&br&&br&平行世界1:神父未揭露告解者A,告解者A忏悔罪恶,减轻了心理负担,继续作恶;&br&平行世界1.1:神父继续未揭露告解者B,(罪恶更大的)告解者B忏悔罪恶,选择自首;&br&平行世界2:神父揭露告解者A,消灭了平行世界1的可能;&br&平行世界2.1:告解者B望教堂而却步,失去了一次改过的机会,犯下了更大的罪恶。&br&&br&当然还有更多的平行世界更多的分支,导向不同的结果,而对这些潜在的可能用不同的道德天平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却分不出对错高下——我们永远无法在人类社会中搞什么控制变量的可重复实验,这种道德悖论是无法用道德解决的,也不是道德应该解决的问题。&b&道德力图让每个人去实现自己心中的善而谋求全社会的善,这必然逃不出善恶观的冲突,也就是为什么法律日益取代道德成为维系社会发展的力量——在这个多样的世界里善恶观的分歧比以往严重太多了。&/b&
我想很多问题是没法用一句话讲清楚的。 梵蒂冈正式重申:天主教教会永远不会泄露告解秘密
圣赦院执行长詹弗兰科o吉洛蒂总主教(Gianfranco Girotti)坚定表示,天主教教会永远不会泄露告解秘密。 吉洛蒂总主教7月27日向II Foglio报声明:「爱尔兰可以通…
&p&不请自来。&br&这个故事现在被流传最多的版本是这样的:&/p&&p&某和尚被人污蔑和村里的一名女子私通,并生下了一个孩子。背负着全村人的误解和鄙夷,和尚义无反顾地担负起了抚养孩子的责任,直到孩子的母亲良心发现,向村子里的人证明孩子其实是自己和过路客商所生,和尚伟大的人格才得到所有人的赞赏。&/p&&p&——————————&/p&&p&感谢评论区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0fde860c52bc6e20b3ab19cb82378d75& data-hash=&0fde860c52bc6e20b3ab19cb82378d75& data-hovercard=&p$b$0fde860c52bc6e20b3ab19cb82378d75&&@metta&/a& 朋友的提醒,特地查找了一下白隐禅师的事迹。关于白隐禅师的确有这样一个记载,出自《白隠禅師の逸話》中的一篇。这部书作者是直木公彦,生于1918年,所以这本应该是根据史料和民间传说编写的。但是《白隠禅師の逸話》成书于20世纪,相比于《圣徒金传》差不多晚了300多年,所以真实性也……有待考据。&/p&&p&不过既然是故事,大家就当故事看吧。顺便说一句,大爱无疆,高尚的人是不分信仰的。&/p&&p&至于《圣徒金传》的版本,最早见于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基督徒之死》。是芥川龙之介根据长崎耶稣会印制的《圣徒金传》一书中的一个故事改编所作。故事里的和尚不是和尚,而是一名天主教徒,名叫罗连卓。&/p&&p&故事大致情节是这样的(原文可以百度,我就不贴了):&/p&&p&长崎圣路济亚教堂收养了一位十五六岁名叫罗连卓的流浪少年,因为眉清目秀被伞店老板的女儿看上并暗送情书,情书被本堂神父截获,两人关系引起了神父和一位名叫奚美昂的武士的猜疑。奚美昂责怪罗连卓不告诉他,但罗连卓却声称只是伞店女儿一厢情愿,自己并没有动凡心。没过多久伞店老板的女儿怀孕了,在父亲逼问下说孩子罗连卓与自己所生。伞店老板去教堂对质,由于有之前的情书作证据,神父一气之下把罗连卓赶出了教堂。罗连卓并不给自己申辩,在街头流浪数日,伞店老板的女儿孩子也出生了。后来城里发生火灾,伞店老板家里也失火了。眼看婴儿没人救,忽然罗连卓跳出来冒着生命危险救出了婴儿。城里人看见这一幕,都深信罗连卓是出于父子骨肉之情才救的婴儿,更加坚信孩子就是罗连卓的。罗连卓死了,伞店老板的女儿嚎啕大哭,当众说孩子不是罗连卓的,自己是因为苦恋罗连卓未果才怀恨在心,孩子的真正父亲是一个过路的货郎。神父并不以为然,以为伞店老板的女儿只是心里内疚,想维护罗连卓的名声才这么说。于是让修女为罗连卓收尸,却在脱下罗连卓衣服的瞬间才发现,罗连卓有乳房——她根本不是男孩,而是个女孩。&/p&&p&芥川龙之介在这个故事结束后另起一段注明了这个故事的由来,以下是原文:&/p&&blockquote&在下藏有《圣徒金传》一书,系长崎耶稣会印制,乃Legend Aurea之翻译。其内容未必即是西方所谓“黄金传说”,除记载该地圣徒言行,亦收录本邦西教信众勇猛精进之事迹,以作福传之助。书分上下两卷,以美浓纸印刷,草书中杂以平假名,甚不鲜明,也不知道是不是自行印刷。上卷扉页横排拉丁文书名,下方竖排两行汉字:“千五百九十六年,庆长二年三月上旬刻”。年代两侧有画像:天使吹喇叭图。画技稚拙,颇有憨趣。下卷扉页,除了“五月中旬刻”之字句外,均与上卷无二。两卷各约六十页,所载“黄金传说”上卷八章,下卷十章。各卷卷首上有无名氏所著序文及拉丁文目录。序文不甚通常,间或有欧文直译之语法,一看便知疑为西洋神父的手笔。&br&以上所录《基督徒之死》,系该书下卷第二篇,约为当时长崎某系教堂遗事实录。所记大火曾否发生,经查《长崎港草》等书,均未得证实,事件准确年代也无从确定。且说《基督徒之死》,出于发表之需要,于文字上稍加修饰。若无损原文平易雅驯之笔致,则幸甚。&/blockquote&&p&&br&&/p&&p&根据芥川先生这文章所透露信息,这本《圣徒金传》成书于1596年。天主教开始传入日本是在1549年,由耶稣会会士圣方济各·沙勿略开始作为起点的。虽然故事有可能系杜撰,但鄙人可以断定,故事背景大致发生在安土桃山时代。&/p&&p&PS:除了《基督徒之死》外,芥川龙之介还有一篇文章叫《南京的基督》,也是天主教相关内容的。还有一篇《蜘蛛丝》,是佛教题材的故事,寓意很深刻,颇值得回味,不妨一读。&/p&
不请自来。 这个故事现在被流传最多的版本是这样的:某和尚被人污蔑和村里的一名女子私通,并生下了一个孩子。背负着全村人的误解和鄙夷,和尚义无反顾地担负起了抚养孩子的责任,直到孩子的母亲良心发现,向村子里的人证明孩子其实是自己和过路客商所生,…
拖了很久的整理。从法律的角度出发(更精确说是从美帝的法律),呆呆熊的回答已经非常详尽专业,所以赞给她,感谢给我是比较合适的(当然得你们认可了咯),我的回答不专业,也没有正能量,更是离题万里脑洞大开。&br&&br&我希望在这个网站上看Q&A的各位,不管是什么样的情景下,现在当然是这个问题下,请默默得记下我的身份——茫茫众生中的一员,不是专家,不是斗士,更不是白日梦想家。同时,务必回想一下,自己扮演的和想扮演的角色身份,工作中,家庭中,社会中。&br&&br&进入正题。我想讲的东西蛮多的,我尽量有条理,没有错别字的,展示出来。以下所有文字的主旨以及我三次的更新,均围绕,两个词“&b&慎思,笃行&/b&”,一句话我母校的校训“&b&海纳百川,有容乃大&/b&”。&br&&br&10.和问题或许相关的几个问题。我想的比较多。&br&&br&嫌疑犯杀人的动机是什么?是故意主观的,还是过失的?&br&嫌疑犯的职业身份是什么?是谁都可以替代的?还是有着其他客观的价值?&br&神父的家人是无辜的受害者么?&br&嫌疑犯来告解的,是因为幡然醒悟良心发现?还是由于怕被鬼魂缠身,怕被抓而提心吊胆,惶恐不安,想要通过告解这一方式,减轻自己的罪恶感。是否真的诚意?&br&神父检举前来告解的嫌疑犯,有法律的规定要求么,还是因为自己的私愤?&br&这个嫌疑犯是单独作案?还是团伙作案?有没有可能被人利用,人是他人杀的,为了嫁祸,做得足够缜密,连这个嫌疑犯都误以为是自己杀的?&br&这件事背后还有其他隐匿的不可告人的事么?&br&。。。&br&&br&你当我是小人之心也好,胡思乱想也好。反正我要是多问几个问题,越想越多,越想越乱。因为我不知道啊。除了主观臆测下,我什么都不知道,嫌疑人是什么样子,叫什么,性格如何,有着怎么样的成长经历,神父是谁,神父的家人又是怎么样的人?你知道么?我不知道。&br&&br&柯南里说,真相只有一个。有谁可以真正掌握真相呢,我们有的不过是信以为真罢了,科学可以证伪,但是人心是主观的,不可捉摸,除非你是我。又有些时候,就算你是我,你也未必真的懂,因为我也不清楚我想要的是什么?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可是哲学的三大难题。&br&&br&我们看电影,看小说,评价一个人。很习惯的就从上帝视角去解读。但是真正的生活里,可能以一个上帝的视角去俯视众生么?你不知道,你也难以辨别,那个对你说,good job的上司,是真心夸你,还是想捧杀你?面带微笑,性格温和的,就是好人么?性情暴虐,无礼粗鄙的,就一定是坏人?&br&&br&人心不可测,我们又不可能得知事件的全部信息和细节。我们更不应该从主观臆测,先入为主,想当然地去伸张个人正义。因此我倾向于,如果有法律规定,那就按照现行法律规定来。如果没有,那就按照其他规定来,什么规定,那就是职业道德啊。&br&&br&你说家人都死了,还管他妈的职业道德,我要报仇,没关系,可以报,当然可以这样做。当然后果得自己承担,私行是违法的,当然神父这一行,也不用混了。&br&&br&不知道什么叫职业道德。可以去看唐僧同志的回答。&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领导到底喜欢哪类员工,是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还是默默无闻、逆来顺受的员工?&/a&有个纪录片《寿司之神》,那里面也提到了职人精神。好好体会下,几十年如一日做着同样的事的寿司之神。不敬业的人,会说枯燥无聊没意思,敬业的人,永远都知道他自己在做什么。&br&&br&于个体而言,样本数始终为一,关键是看自己怎么选择。人有很多重身份。就拿神父来说,他是父母的儿子,妻子的丈夫,教会的神职人员,受害者家属,国家的公民。我们每做一个选择,都是基于我们扮演的角色身份出发的。如果各个身份的立场是矛盾的。那就会陷入痛苦的两难抉择。人的一生中可能遇到很多这样的抉择,那么需要博弈,需要check and blance,最后还是得做个选择。没有完美方案的。即使有,在尘埃落定之前,我们也不知道是不是。&br&&br&所以我的态度是,(其实我的态度说白了就是无)。&br&你觉得你的身份是什么,那你就要做符合你身份定位的事。&br&是个神父呢,就像个神父。&br&是个医生就要有医生的样子。&br&是个律师,就要符合律师的职业道德专业要求。&br&&br&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子,都应如此。&br&&br&说点题外话。&br&&br&我并没有给出很多人想要的解答。&br&&br&因为题目给的是&b&极化残酷的情景。&/b&类似的情景有很多,比如如果和女友一起遭遇抢劫QJ,在双方力量悬殊反抗很可能会没命的情况下,作为男友的我是该反抗,还是丢下女友自己逃跑,眼睁睁的看着女友遭遇。比如母亲和老婆同时落水,只能救一个,选择救哪一个?诸如此类吧。另外一些情景,也是极化的,但不残酷,如果你有2000W,会选择怎么花?如何在三五年内,将自己的收入翻几翻之类的&br&。比如如何提高自我的修养。大抵这样的空想吧。这样的假设推演到底有意义么?有,这是肯定的。但不要想着这样就抱到一棵救命稻草,或者是感觉拿到了武功秘籍。任何假设,听牛人吹逼,书本上的知识,都不如自己去真实的体会。就算唐僧同志告诉我们HR眼里的应聘者,熊猫君告诉我们各大菜的做法,如果不去亲身体会下,你永远也不知道那种滋味。&br&&br&在中古,陆游就说了,&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b&。&br&&br&在今外。《心灵捕手》里教授说了:&br&&br&&br&&b&你只是个孩子,你根本不晓得你在说什麽。 &/b&&br&&b&  问你艺术,你可能会提出艺术书籍中的粗浅论调,有关米开朗基罗,你知道很多,他的满腔政治热情,他与教皇相交莫逆,和他的耽于性爱,你对他很清楚吧?但你知道西斯汀教堂的气味吗?你没试过站在那儿,昂首眺望天花板上的名画吧?你肯定未见过吧? &br&  如果我问关于女人的事,你大可以向我如数家珍,你可能上过几次床,但你没法说出在女人身旁醒来时,那份内心真正的喜悦。 &br&  你年轻彪悍,我如果和你谈论战争,你大可以会向我大抛莎士比亚,背诵“共赴战场,亲爱的朋友”,但你从未亲临战阵,未试过把挚友的头拥入怀里,看着他吸着最后一口气,凝望着你,向你求助。&br&  我问你何为爱情,你可能会吟风弄月,但你未试过全情投入真心倾倒,四目交投时彼此了解对方的心,好比上帝安排天使下凡只献给你,把你从地狱深渊拯救出来,对她百般关怀的感受你也从未试过,你从未试过对她的情深款款矢志厮守,明知她患了绝症也再所不惜,你从未尝试过痛失挚爱的感受…… &br&  西恩继续说,不要以为,我了解你,也许我可以通过知识来看你,但那不是你,除非你愿意谈谈你自己,否则我不知道你到底是谁。 &/b&&br&&br&这类问题倒不是真的要求一个正确的专业答案,或者是宗教答案。只要是问题,就有解,只不过这样的解是我们个人选择的,还是社会认可的。我个人认为此类问题最大的意义在于&b&思辨&/b&这个过程,对于普通人来说。&br&&br&如果不是学法律的,或是真正对法律感兴趣的,可能我们不会知道呆呆熊讲的那些case。我们真的需要知道么?我们真的不需要知道么?昨天看到一位清北的同学说,那些聪明人是脚踏常识,凭着思维逻辑凌空跃起。我不是聪明人,数学物理不太行,但我觉得这也是适合其他,多想一想,便有多想一想的好处。我们很可能不知道美国法律上的定论,但我们依然可以得出类似的定论。我们不是一定要知道这样的定论,因为律师会去查证。我就是不知道这样的定论,才胡思乱想。我不主张看这个问题的一定要为自己寻个正确的答案,没有发生之前,我们有的只是态度,不是行动。&br&&br&我读书的时候,很不幸,每一年我们学校都有发生不幸的事,有一年,我们实验楼发生了爆炸,我的一个朋友当时在附近,冲进去背了两个人出来(当时那两人有一个骨头都露出来了)我当时想,如果我在现场,我会怎么做,也会和他一样勇敢么?我知道一直以来我受的教育都是要做个勇敢的人,乐于助人是美德这些非常正面的。我知道我应该像那位同学一样勇敢,应该如此,但是我有点怀疑,我是不是真的能做到,那是氢气罐爆炸,我可能有生命危险,我不清楚,会不会有二次爆炸。我真的进去,可能成为英雄,也可能成为英魂。&br&&br&那个时候我明白,人性的光辉不是你想闪就闪,那些之所以是美德,加以崇高,并不是用来要求每个人的。人其实是可以自私,可以懦弱,可以怕死的。那些才是正常的,大家都是助人为乐的好人才不现实的。我学法律的朋友和我说,&b&人人都守法,不是一个社会的下限,而是一个社会的上限。&/b&&br&&br&如果有相关法律规定,我们照法律来,如果没有法律规定,那就没有定论,想怎么来就怎么来。自私点也无可厚非。你可曾想过如果这个神父家人健在,或许出现向警察检举告解的人,而那个人未能及时被警察抓住,反过来报复杀害这个神父极其家人呢?&br&&br&另外关于法理,呆呆熊说了在美国法律是有定论的,但是在我朝没听说过。关于这一点,我说几本书,刘瑜的《民主的细节》,《送你一颗子弹》, &a data-hash=&e37ea368f7bd05d8c6e424& href=&///people/e37ea368f7bd05d8c6e424&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overcard=&p$b$e37ea368f7bd05d8c6e424&&@talich&/a& 先生的《天堂在上,美国在这儿》,有余兴的还可以看看晓松的晓说(我这个人很low的》,这个网站上呢,有很多精英分子,也有优秀人员。我看到他们的时候,我觉得我很渺小,原来我泱泱华夏还是人才济济的,但是呢,当我看到他们相当一部分动不动就列举他国多么多么好,在移民话题,在对现有现象的问题的看法中,动不动就说西方诸国多么多么的美好的,当下多么多么不好的,那种既得利益者的负心薄幸,又觉得有点心痛。&br&&br&凡是认真去了解诸国历史,无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现在是不好,有很多问题。有问题,所以才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去改变。那些无论学识丰富还是经济有余力的人,确实聪明,确实优秀,我承认,移民也属于个人选择,无可厚非,都是靠他们父辈和自己努力而来的嘛。但是我们身处这片土地上的人,还是要务实一点,说政治点,叫中国特色,说炫酷点,那是走自己的路。&br&&br&美国走的案例法。无论是呆呆熊所讲的案例,还是现行所被推崇的制度,也都是一步步积累而来的。这中间,有很多人蒙冤,有很多人流血,才有了今天,不是靠几句嘴皮子耍出来的。也不少呐喊出来的。&br&&br&另外,我更正了下,未被判决,均不可称之为罪犯,应当是犯罪嫌疑人。直接称呼其为罪犯,这其实是一种预设立场,先入为主,早晚会出现妨碍作出公正的选择的。&br&&br&我们应该有的态度。处的地位不同,态度自然也不一样。对待犯罪者的态度其实也有很多种,可以打击报复,可以惩罚制裁,可以感化救赎。这里可以思考一下问题,法治精神到底是什么?&br&是制裁的成分多一些?还是威慑警示作用大一些?个人愚见是法律和其他规则一样,制裁只是手段,目的是威慑和警示,不是为了制裁而制裁,而是为了警示和威慑而进行制裁的,而同理,那些奖励部分(减罪也好,告解也好)其实是从感化和救赎这一方面来进行补漏。是两种不同相辅相成互补的机制。法律重事实,宗教重人情。&br&&br&前几天,我遇到一个美国人MIKE,我们俩摆龙门阵,他说了一段话,我深以为然,他说中国的政府,做的还不够,担当的不多,美国人都是push着政府,而中国人总是顺从着政府。&br&&br&如果你觉得你是一个hero,是一个superman,那OK,担当起来,如果不是,那就老老实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自己。&br&&br&在一个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好自己的那份工,我敢说这社会一定美的一塌糊涂。&br&&br&个人结论(都是陈腔烂调啦):&u&在其位谋其政,做好自己手中的一份工,言行符合自己身份角色的定位,冲突部分,check and balance,然后再择其言践其行。什么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意思都差不多的。也可以非常精简为四字真言&/u&:&b&慎思,笃行&/b&。应有的态度是要包容:&b&海纳百川,有容乃大&/b&(但愿我不会有辱师门)。识字不等于懂其意,懂其意不等于明其真义。&br&&br&&br&&br&另外请看相关问题的回答。&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一个神父在教堂工作中,听到了「犯罪的告解」,可不可以「匿名」去报警?&/a&。我特别特别赞同 &a data-hash=&fb8beba7c30a6& href=&///people/fb8beba7c30a6&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劉長曦& data-tip=&p$b$fb8beba7c30a6& data-hovercard=&p$b$fb8beba7c30a6&&@劉長曦&/a&的那个回答。我给呆呆熊点赞,是因为我觉得她法律视角的专业详尽。但是我觉得对普通人来说更具意义是刘的答案。引用部分:&br&这是神父在报警前必须要考虑清楚的问题,却远非几句话那么简单。试想四个平行世界::&br&&br&平行世界1:神父未揭露告解者A,告解者A忏悔罪恶,减轻了心理负担,继续作恶;&br&平行世界1.1:神父继续未揭露告解者B,(罪恶更大的)告解者B忏悔罪恶,选择自首;&br&平行世界2:神父揭露告解者A,消灭了平行世界1的可能;&br&平行世界2.1:告解者B望教堂而却步,失去了一次改过的机会,犯下了更大的罪恶。&br&&br&当然还有更多的平行世界更多的分支,导向不同的结果,而对这些潜在的可能用不同的道德天平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却分不出对错高下——我们永远无法在人类社会中搞什么控制变量的可重复实验,这种道德悖论是无法用道德解决的,也不是道德应该解决的问题。&b&道德力图让每个人去实现自己心中的善而谋求全社会的善,这必然逃不出善恶观的冲突,也就是为什么法律日益取代道德成为维系社会发展的力量——在这个多样的世界里善恶观的分歧比以往严重太多了。&/b&&br&--------------------------------------------------------------------------------------------------------------------------------------------&br&专业的答案出现了,请大家多多给 &a data-hash=&4caa6a6fbb8fe0ab13624& href=&///people/4caa6a6fbb8fe0ab13624&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呆呆熊& data-tip=&p$b$4caa6a6fbb8fe0ab13624& data-hovercard=&p$b$4caa6a6fbb8fe0ab13624&&@呆呆熊&/a& 点赞。对各位能看完我不专业水平有限表达有限(凌乱冗长)的表示由衷的感谢。&br&&br&我的回答,只是作为普通人的一些思考和感受,无论是宗教还是法律,我都没有很多研究。愿意看的,看看就好。&br&&br&新的评论里,有人提到诚意。有人说,首先你是个人,才是其他。我相信大家都是怀揣着最美好的感情最正向的能量去考虑的。某种意义上是基于人性本善,或者是人性向善。而我的观点是基于事件信息的不可全知全解,人的复杂性和不可测,我们自身的局限和认知有限基础上的。更倾向于一个人不管做出何种行为选择,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有其背后的动机支撑,是可以去解释的。所以想了一圈后,觉得这世界上,任何一件事存在最优解,但是不到最后,我们谁都不知道当初的选择是不是最优解,所以有好心做错事,恶意开出好果这种违背寻常认识的事。最最实在就是做好自己,做好本职工作。(仅代表个人观点)&br&&br&诚意。赌博默示录1中,开司赢了利根川后。会长兵腾说了一席话。那些人来祈求借钱,他不忍心借给他们了,等到还款日期的时候,那些人又死乞白赖的希望可以延后可以借更多的钱。等会长处罚他们的时候,他们的心理是,为什么我这么低三下四的求你了,你怎么还不肯放过我了,你太恶毒了。这和普通人际关系中,“对不起,对不起,我都对不起了,你怎么还不能原谅我,你不讲理”的心理差不多。这里面少的东西就是诚意。但是怎么能认定一个人的诚意有多少呢?至少我看来是测不准的。&br&&br&其实还有很多想讲,主要是举论据,但想想还是算了吧。人无法生于虚构,也不会死于假定。观点想说的也都说了,能理解多少,能被多少人理解,随缘吧。&br&————————————————————————————————————————————&br&&br&第二次更新。非常感谢大家的肯定和建议。在我心里,&b&一个好的问题的价值不在于得出一个标准的正确答案,而是可以发人深省,可以和很多人去交流思辨。&/b&细心点的人可能发现,我写了这么多,也可以说什么都没讲,得出来的结论也是众所周知的。但是这个极化了的问题引申开了其实非常宏大,涉及法律,社会,道德,哲学还有政治等,远超出我的解答能力。我只是说了下另一种对待问题的思考方式和解读方式,没有加以评判和下定论,就应该这样做或者是不应该那样做。&br&&br&首先表明,我自知有限,也不过是抛砖引玉,之前还以为神父和牧师差不多呢。评论里有人说,那作为公民的义务和身份呢?如果法律有这样的规定,那还是应该按法律来,我们还是要做守法公民的。也有人说这不过是为了维护神父这个集团的利益。这样讲虽然很露骨,但也不是没有道理。因此我又想了很多,作为补充,可能会跑很远的题,放进来。有耐心的可以看下。(表达有限,可能有点啰嗦,望包涵,欢迎交流)重点用黑体标出了。&br&&br&关于职业道德。 &a data-hash=&ed45ada651c& href=&///people/ed45ada651c&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唐僧同志& data-tip=&p$b$ed45ada651c& data-hovercard=&p$b$ed45ada651c&&@唐僧同志&/a&(他和熊猫君是我最喜欢的知乎二人组)在&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领导到底喜欢哪类员工,是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还是默默无闻、逆来顺受的员工?&/a&中的回答(没看过的,一定要先去看下)。&br&&br&我之前提到legal high系列(这部分知乎也有很好的问题和回答),大家也应该去看下,电视剧没看过,我建议去看下。我讲几个令我印象非常深刻里面的case。&br&&br&一个是关于学校欺凌问题的。儿子在学校被欺负从楼顶摔成重伤,单亲的母亲因此起诉学校,古美门帮助赢得了官司,真知子自以为做了一件好事。但是事后拿到巨额赔款的母亲和儿子的表现,很难不令人怀疑,其实他们也未必就是受害者,也有可能是蓄意为之,故意诈骗的。&br&&br&另一件是关于一件遗产继承的,酱油大王老年痴呆后,留下的财产被子女争夺,各种编造遗书和挖对方毛病,以有利于自己。最后发现老人最后时间的遗书竟然是讲遗产留给没有血缘关系的保姆。看似单纯的真知子堂妹作为老人的保姆,真的那么单纯么?无从得知她真实的想法,但事实就是她得到了一笔巨额财产。&br&&br&还有是另外两个是信奉love&peace的律师做法。他让两个观念不同曾经闹过矛盾的邻居,和好再次成为邻居,结果两人又再次爆发了矛盾,让拿到专利侵权赔偿的橡皮设计师和以前老同事再次聚首重温以前的患难与共共同工作时的美好进行造业,结果失败,一无所有。都是出于好心,却结果却并不如人愿。&br&&br&柯南里每集都会说的一句话,真相只有一个。我也看到很多人在评论某段历史和某个人物的时候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而都言之凿凿,信誓旦旦,诸如蒋,诸如最近的周,诸如明清。真相只有一个,但我们谁都不能说哪个就是真相,因为子非鱼。或多或少,过度美化榜样或者恶意揣摩枭雄。我的观点是,你相信的那一面就是你所认为的真相。&br&&br&有一个问题是你碰到那些乞丐会不会给钱。一个警察说,那些都是骗子。我相信他也没说错。但是我中二的时候在读者上读过一篇文章,大意是某些国家的社区是允许乞丐的,这也是种职业,因为他们认为施舍的人会觉得行了善,做了好事,愉悦的情绪有助于他们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我有个高中同学说,要是万一那些乞讨的人是真的呢。如果是真的,我们可能就见死不救了,如果是假的。那么又回变成,我们的善意被利用了,变相得纵容了欺诈者。我们想这些人真可怜,而对方想这些人真傻。我有个好朋友,每次碰到那些没路费的人,都会给点钱。对她来说,多十块少十块,区别不大。我好几次都回头看到那些人拿了他的钱,就把地上的字擦了,然后就换个地方。但我都不忍心在她满心欢喜的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好事的时候告诉她,其实你被骗了,那是一颗善良的少女心,(她本身家境优越是很重要的原因),我表妹家里很一般,我就很跟她说,那些都是骗子。我自己呢,也被骗过很多回,也有不给的,看口袋里的钱有时候看心情。有时候很难分辨对方是否是骗子,但我又不想活在万一对方是真的迷路了,我要是帮一把,他可能就感受到世间的温暖,对这个世界有所改观了,没帮的话,可能就憎恨这个世界了,这样纠结和可能的懊悔的心理,5块十块对我影响不大可无的情况下,这点小钱我还是会给。心情不好,我也不给的。&br&&br&前两年拆迁闹得事情很多,而大多数报道都是说欺凌的,因为鸡蛋和石头,总会站到鸡蛋这边。可是有一点似乎被大家忽略了,应该所有户主都希望能拿到多一点的拆迁款和分到多一点新房面积。有的人很贪,有的人知足。当然Z.F和开发商也不是什么好鸟。&br&&br&说了这么多,其实归根结底就是,&b&人心的不可测。我们没有一双火眼金睛,去识别妖魔鬼怪,人情练达,世事洞明。我们相信的只是我们愿意相信的,仅此而已。&/b&&br&&br&&br&另外,要知道人是一种矛盾体,是多种角色复合体,我们的情绪很多时候也是符合的,笑着流泪,喜忧参半。更多的时候,我们面临的是&b&世间安得双全法,不如如来不负卿&/b&。&br&&br&比如说,一个员工的老婆快生了,但同时他手上的项目又很紧急,而且还无人替代。那这时候他怎么做才好呢。他继续工作。在公司看来,是敬业,为公司创造价值,是好员工。他回去陪老婆呢,那是一个丈夫应该做的,是顾家。但是他的工作就不能继续了。。。(这里我们还不知道他的工作内容)&br&&br&很多时候我们各种角色身份之间的立场是矛盾的,对立的。这时候该怎么做,这就是问题给的情境。这就是需要&b&check and balance,要博弈,要衡量利弊,要会妥协。&/b&&br&&br&都自由,不可能,还有平等呢,都平等,那自由怎么办呢?只可能相对而言,找一个平衡点,一时找不到,那且行且修正,慢慢完善呗。&br&&br&引申开来又有很多,像我G有很多问题,移民哪个国家比较好。想要明珠也好,想要食得安心也好,住的舒适也好,想要一个理想国。这些其实是所有人的心愿。有些人有些地方实现了,有些人有些地方还在努力。这都是急不来的。我们共同努力,不管是为了个人,还是为了什么,做好手头这份工,尽职尽责,就是最现实的。&br&&br&到这里为止,我还是相当于什么都没说。对于这种极化情景下选择。不会每个人都碰到,有一生也不会太多。希望这个答案没有令看官们寒心。摘录两段话:&br&&br&&b&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双城记》&/b&&br&&b&&br&你只是个孩子,你根本不晓得你在说什麽。 &br&  问你艺术,你可能会提出艺术书籍中的粗浅论调,有关米开朗基罗,你知道很多,他的满腔政治热情,他与教皇相交莫逆,和他的耽于性爱,你对他很清楚吧?但你知道西斯汀教堂的气味吗?你没试过站在那儿,昂首眺望天花板上的名画吧?你肯定未见过吧? &br&  如果我问关于女人的事,你大可以向我如数家珍,你可能上过几次床,但你没法说出在女人身旁醒来时,那份内心真正的喜悦。 &br&  你年轻彪悍,我如果和你谈论战争,你大可以会向我大抛莎士比亚,背诵“共赴战场,亲爱的朋友”,但你从未亲临战阵,未试过把挚友的头拥入怀里,看着他吸着最后一口气,凝望着你,向你求助。&br&  我问你何为爱情,你可能会吟风弄月,但你未试过全情投入真心倾倒,四目交投时彼此了解对方的心,好比上帝安排天使下凡只献给你,把你从地狱深渊拯救出来,对她百般关怀的感受你也从未试过,你从未试过对她的情深款款矢志厮守,明知她患了绝症也再所不惜,你从未尝试过痛失挚爱的感受…… &br&  西恩继续说,不要以为,我了解你,也许我可以通过知识来看你,但那不是你,除非你愿意谈谈你自己,否则我不知道你到底是谁。 &/b&&br&&br&————————————————————《心灵捕手》&br&&br&&b&纸上得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b&。
————————陆游(好低级的错误,感谢 &a data-hash=&3e2ccf4e00b7cf78b3a9b7d7f31063a4& href=&///people/3e2ccf4e00b7cf78b3a9b7d7f31063a4&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王靜得& data-tip=&p$b$3e2ccf4e00b7cf78b3a9b7d7f31063a4& data-hovercard=&p$b$3e2ccf4e00b7cf78b3a9b7d7f31063a4&&@王靜得&/a& 的指正)&br&&br&---------------------------------------------------------------------------------------------------------------------------&br&原先的答案是从神父这个职业角度出发考虑的。当然可以有不同的处理方式的。一个人不可能只有单一的身份,处在不同的角色立场上,处理方式是不同的。我并不觉得检举或者复仇有问题,只是那样的方式,不是从职业出发的,是站在个人角度考虑,那样做好不再继续担任神父这一职业的心理。像律师,医生,神父这些对职业道德要求极高的职业,如有一旦出现违背职业道德的事情,那么就不再适合继续从事了,即使继续,也不会被客户信任。&br&&br&电影七宗罪里,最后一宗是愤怒,即使身为警察的他(布拉德皮特扮演)和老探员(摩根弗里曼)都清楚罪犯最后一宗犯罪是愤怒,但是明知道私刑是不被允许和违法的,罪犯随后也会被治裁,明知道对方就是想激怒自己,从而达到目的得逞,在妻子被对方残忍的杀害的情况下,他还是选择手刃复仇,不可抑制的愤怒了。老探员叹气了,作为丈夫,他完全有理由那样做,但是作为一个警察他的行为就是不恰当的,不职业的。这场罪犯和警察的较量里,看似罪犯最后被逮捕被杀了,可警察赢了么?不见得,因为罪犯的目的也达到了,他实现了七宗罪。&br&&br&另一部电影里,守法公民,同样也有类似的思考。主角一家幸福的家庭,很无辜的被罪犯弄的一无所有,然而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警察为了结案率,为了制裁更多罪犯,从而和罪犯达成了交易,以较轻罪名暂时关押和惩治了对方,但那些罪犯并没有为他们真正犯下的罪得到应有的惩罚,出来后还是个祸害,于是主角选择了自己来动手,复仇,对罪犯还有警察。&br&&br&日剧里,legal high以及死亡笔记也有这样的思考。死亡笔记里,主角也是觉得罪犯得到的惩治不够,从而自己来实施,所谓的替天行道,可最后呢,他自己不但没有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神,反而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罪犯,以及人们心中的恐慌。legal high里面,堺雅人扮演的律师信奉胜利既正义,程序正义,而新垣结衣扮演的小律师则是理想的代表,是结果正义的缩影。&br&&br&只是想法都是很美好的,让罪犯得到应有的惩罚,让善良的人得到应有的奖赏。只是这样的界定,不是律师,不是法官,不是警察,不是你,我,单纯就可以认定,现实里不可能存在这样一个神,可以秉持绝对的公正无私界定,善恶美丑。因此,就需要一套大家都认可并能接受的机制来运行和保证,尽可能的使得绝大多数人都得到公正的对待,奖赏或者惩罚。这就是程序正义,职业道德的意义所在。&br&&br&很多时候,所谓的替天行道,往往都是一个人或者一小撮人得到了公正,得到了应有的制裁,得到了胜利。而从更大的维度看,却是集体的失败,因为相对的,也会有没有错的人得到了错误的对待。&br&&br&说到底,人这种生物,不是你,我可以看透了。你,我只是其中渺小的一份子。唯一能做的,也应该做的就是做符合自己身份的事情。&br&&br&是个律师,那就遵从律师的职业道德。&br&是个医生,那就做个符合医生这个身份的事。&br&是个老师,那就担起老师的职责。&br&是个神父,那就做好一个神父应该做的。&br&同样为人子,为人妻,为人夫,也是要像人子,像人妻,像人夫。&br&&br&我们都不会是单一角色,单一身份的人。采取什么样的处理方式,还是要看我们自己扮演的何种身份出发的。&br&&br&最后,感叹一句,我们太多人,想得太多,手伸的太长,考虑了很多不合身份的事,我也犯了这样的毛病,希望以后不会再犯,与诸君共勉。&br&在其位,谋其政。做好自己手上的这一份工,也算是某种意义上普通人最大的成功。&br&&br&&br&&br&以下是原答案&b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r&说白了这是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和执行了,还可以引发的子讨论有程序正义和结果正义。&br&&br&由于教育文化背景的差异,在我的认知里和接触的范围内,很多都是从结果正义出发的,欠债还钱,杀人偿命。当官的贪腐败,证据全不全,搜集合法不合法,都不重要,只要被制裁了就拍手称快。但别忘了,如果没有程序的正义,那换一个别有用心的人就是权利的滥用和独裁。&br&&br&在美国,妻子不能做对丈夫不利的证言,律师即使明知委托人真的犯罪了也要恪守职业道德,尽力为其脱罪,不能举报,心理医生有义务为客户保密。同样犯罪人向神父忏悔祷告,神父(感谢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836f5b2ee72d& data-hash=&836f5b2ee72d&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pansz& data-tip=&p$b$836f5b2ee72d& data-hovercard=&p$b$836f5b2ee72d&&@pansz&/a& 的提醒和建议)也不可举报。看上去这些都有点可笑,和不可思议。但是仔细想一下,这才是目前为止看来最合适的方式。只有大家都认可并恪守这样的契约和职业道德,才有信任可讲,才有真实可讲,才有正义,公正可讲。&br&&br&试想一下,如果律师可以检举委托人,神父可以检举惭悔者,心理医生泄露隐私,你还会相信他么(要是有人恶意中伤呢)你还会相信神会救你么,你会吐露真实的内心而得到治疗么?&br&&br&因此,如果没有职业道德,那么这个行业可以不用存在了。只有在职业道德的基础上,我们才可以谈真善美。&br&&br&回到问题本身,如果神父是职业的,那他就得一如既往,带着微笑或沉默,,如果神父不职业,那他做出什么选择都不奇怪。
拖了很久的整理。从法律的角度出发(更精确说是从美帝的法律),呆呆熊的回答已经非常详尽专业,所以赞给她,感谢给我是比较合适的(当然得你们认可了咯),我的回答不专业,也没有正能量,更是离题万里脑洞大开。 我希望在这个网站上看Q&A的各位,不管是什…
&p& 白羊毛披肩(Pallium),是天主教会服饰的一部分,原本为教化皇所独有,但许多世纪的演变和发展后,它被罗马教廷授予给那些具有司法管辖权的神职,披肩的佩戴者也代表着他与教廷的紧密深切的共融关系。 &/p&&img src=&/v2-a9ae9fec9fdca8a3efc999_b.jpg& data-rawwidth=&427&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7& data-original=&/v2-a9ae9fec9fdca8a3efc999_r.jpg&&&p&白羊毛披肩带,在现在的时代是一个狭长的带子,它的材质是由Trastevere的本笃会修女们从白色羔羊身上剪下的羊毛编织而成,一般被佩戴在祭披外面,是一个圆环的形状套在脖子上,身前与身后都有独立出来的带子垂在身上,带子上还可以看到六个黑色的十字架。而白羊毛披肩在古罗马时代是一个简单的白羊毛围巾,它的长度甚至可以到达小腿部位,并用金针挂在穿戴者的左肩上(大抵是装饰性用途)。在那个时代,佩戴白羊毛披肩的人,被认为是属于罗马政府的官员,一个地位的象征;白羊毛披肩象征着“善牧”的形象,如同牧羊人将羔羊扛在自己的肩上,这种图画在早期的基督信仰艺术中非常常见,这被认为是白羊毛披肩成为教会服饰一部分的解释。&/p&&img src=&/v2-9bbcb5ce85d549a9ff437_b.jpg& data-rawwidth=&775& data-rawheight=&27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75& data-original=&/v2-9bbcb5ce85d549a9ff437_r.jpg&&&p&教宗是伯多禄宗徒的继承人,伯多禄宗徒则受到耶稣托付,要牧放耶稣的羊群。每年圣伯多禄圣保禄瞻礼,教宗在圣伯多禄广场或在圣伯多禄大殿主持隆重弥撒祭典,并在礼仪中,授与总主教白羊毛披肩。制作羊毛披肩所使用的羊毛,从精心挑选的羊羔身上剪下,由Trastevere的本笃会修女制作。完成后被送往palia,由圣依搦丝修道院的修女们将披肩带供奉在圣伯多禄坟墓的附近存放。&/p&&img src=&/v2-b10e523d960e7bd4d112d65bef6f1372_b.jpg& data-rawwidth=&421&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1& data-original=&/v2-b10e523d960e7bd4d112d65bef6f1372_r.jpg&&&p& 在目前为止,只有教化皇、都主教、教省总主教,耶路撒冷拉丁礼宗主教可以佩戴白羊毛披肩带。没有任何的其他主教,甚至非总主教或者荣休的总主教被获准佩戴披肩,除非他们获得特别的许可。当教化皇或总主教在自己所管辖的教省内去世,他们将穿戴着白羊毛披肩被埋葬。如果一个总主教(或以此为推断是教化皇)在非自己的管辖区域外去世,他的白羊毛披肩将被卷起来,放在他的棺椁中。&/p&&p&教会什么时候开始有授给总主教白羊毛披肩的传统,正确的时期不详,可是在第四、第五世纪便已经有相关的记载和解释;戴尔都良在自己的文章《De Pallio》(论白羊毛披肩)中曾提到这传统不晚于公元220年出现,然而根据教化皇世系和相关的历史资料显示,白羊毛披肩第一次被两个人共同使用,是教化皇马尔库斯(Marcus 崩于336年)的任期内。他授予奥斯蒂亚的主教佩戴披肩的权力,因为这位主教为教廷带来了贡献;教化皇西马克(Pope Symmachus)在公元513年也授予了阿尔勒城的圣凯撒利乌白羊毛披肩;第六世纪的许多文件中曾提到,在那时白羊毛披肩已经作为一个习惯性的装饰长期佩戴在外套上。如此看来,古代教会时期,佩戴白羊毛披肩的权力为教化皇独有,别人若佩戴,需要教化皇直接的许可。这种恩赐通常是给予在大城市的主教,或是由教化皇特别指定的教区神职,但偶尔的情况下特权也被赋予一些普通的主教。(on Syagrius of Autun, Donus ofMessina, and John of Syracuse by Pope Gregory I) &/p&&img src=&/v2-935bdefe39b43d58_b.jpg& data-rawwidth=&450&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0& data-original=&/v2-935bdefe39b43d58_r.jpg&&&p& 直到第9世纪时,总主教被授予羊毛披肩的情况依然很少。在中世纪的这段日子,羊毛披肩的授予引来很大的争议,因为教化皇收取昂贵的费用,以此来授予掏钱人。这些数以百万计的金币,让白羊毛披肩的价值和荣耀黯淡了。我们能确定的是,通过向罗马教廷供奉大量的财物而获得白羊毛披肩,早在第6世纪前就已经出现,这习俗被圣大额我略教宗在公元595年废止。然而在后来的岁月中,教廷需要维修教堂建筑,这习俗被重新启用。公元1432年,巴塞尔大公会议谴责了这个恶习,并称买卖披肩行为是“教廷有史以来最为恶劣的牟取暴利的诡计”,而这类行为后来也被认为属于“买卖圣职罪”,即:西满罪(Simony)。 &/p&&br&&img src=&/v2-fae1ee09c2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72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v2-fae1ee09c2_r.jpg&&&p&关于白羊毛披肩的起源有很多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这是来自于君士坦丁大帝的时代;其他人认为这是犹太民族中大司祭所穿的以弗得(ephod)的模仿。另一种理论认为,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圣伯多禄宗徒所穿的斗篷,这是象征他对教会至高无上的管理权。第四个假说认为羊毛披肩最早是礼仪中所穿的斗篷,被古代教会时期的教化皇所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成一个带子的形状。哪个是它的起源,我们无从而知,但是它的授予,赋予那些主教们与宗座保持共融的关系,并在外表上体现出来;意大利东北海岸与东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堡关系极为密切的古城拉文纳(Ravenna)有一座建于第六世纪、举世闻名的圣阿波利纳莱(St.Apollinare)圣殿,圣座圣殿最引人入胜的是它那已有一千五百年历史的细石镶嵌,其中有一幅镶嵌画是第二、第三世纪间拉文纳的第一位主教圣阿波利纳莱主教肩上披着白羊毛披肩。可见主教身披白羊毛披肩已经可以溯自公元第二、第三世纪(与戴尔都良在文章《De Pallio》中所提到的时间基本吻合)。&/p&&img src=&/v2-5e706ec5f6e73da_b.jpg& data-rawwidth=&1265&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65& data-original=&/v2-5e706ec5f6e73da_r.jpg&&&p&在第六世纪,白羊毛披肩的形状是一个略宽的形象,装饰有黑色或红色的十字架图案,它被叠加在脖子上,环绕于肩膀。在前方看,佩戴者的胸前形成一个V字,而其余部分则在佩戴者左肩垂于脚前。这种佩戴的形象在很久以前已经消失。公元2008年5月,天主教第265任教化皇本笃十六世重新让此传统恢复于现代,引来众多教会史学者、礼仪学者的关注。第八世纪,让带子的两端,从胸前、背后的正中间垂直下去的白羊毛披肩样式开始出现,并用别针固定在身上,白羊毛披肩从正面看形成了Y字形。第九世纪进一步的发展中,披肩开始被特意缝制成为Y字形,披肩不再是“围在身上”,而是“套在身上”,两个应该下垂于胸前背后的带子,是直接缝在脖子的圆环处,已经与圆环不再是一体。&/p&&img src=&/v2-d739c23e52b46f6ebf5ee8ea0a817623_b.jpg& data-rawwidth=&863& data-rawheight=&73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63& data-original=&/v2-d739c23e52b46f6ebf5ee8ea0a817623_r.jpg&&&p&第十、十一世纪,圆形的白羊毛披肩带开始形成,而这时期的披肩带,最为优秀的两个例子,分别属于St. Heribert总主教(1021)和St.Anno主教(1075年去世),都被保存在德国科隆总主教区保存。圆形的白羊毛披肩带两个垂直的带子很长,直到十五世纪,它被数次缩短到大约12英寸长;起初,白羊毛披肩上唯一的装饰是两个小十字架的图案,后来十字架才逐渐增多。但即便如此,中世纪时期,依然没有规定披肩上应该有几个十字架,也没有任何明文规定十字架应该是什么颜色。但普遍来说,是黑色或红色。第十三世纪,更短的披肩带出现了,并且在教化皇博尼法爵八世被埋葬时佩戴在身上,教宗克莱蒙四世的坟墓中也发现了这种披肩样式。&/p&&img src=&/v2-162aac4ac01f3_b.jpg&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52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v2-162aac4ac01f3_r.jpg&&&p&白羊毛披肩带的传统被完好的保留到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后的今天;教化皇圣大若望·保禄二世在授予若瑟.拉青格枢机主教白羊毛披肩时,拉青格已经是枢机团团长,因此教化皇还授予他“奥斯蒂亚教区领衔主教”,这是一个纯粹的荣称,没有管辖权;罗马教化皇佩戴白羊毛披肩,象征着宗座的职权充满恩宠。总主教佩戴它,则被认为是由罗马教化皇那里获得管理地方教会省份的职权。如果一个总主教向教廷提出辞呈,他佩戴披肩的权力将被收回,白羊毛披肩也要送回梵蒂冈城国。&/p&&p&制作好的白羊毛披肩带将送到教廷,在圣伯多禄圣保禄瞻礼第一晚祷时,隆重施行圣仪后,被存放在圣伯多禄坟墓(Confessio Petri)附近的镀银盒子中。在从前,白羊毛披肩可以由教化皇委托给枢机执事,由执事负责给主教佩戴。但若望保禄二世与本笃十六世的做法是召集所有主教们来到罗马,在圣伯多禄圣保禄瞻礼时,亲自从伯多禄继承人手中领受白羊毛披肩。&/p&&img src=&/v2-62c5a05a1ba4872bcae877_b.jpg& data-rawwidth=&1097& data-rawheight=&73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97& data-original=&/v2-62c5a05a1ba4872bcae877_r.jpg&&
白羊毛披肩(Pallium),是天主教会服饰的一部分,原本为教化皇所独有,但许多世纪的演变和发展后,它被罗马教廷授予给那些具有司法管辖权的神职,披肩的佩戴者也代表着他与教廷的紧密深切的共融关系。 白羊毛披肩带,在现在的时代是一个狭长的带子,它的材…
是这样的,我在教会学校上学,今年跟我关系非常好的历史老师就是一位神父。我们学校偶尔会组织学生向神父做Confessions,我也有过这个问题,于是我就问了问他。&br&
他的意思是这样的:&br&1.神父是绝对不会泄密的,一旦泄密是要受到主的惩罚的,肯定不能再继续做神父。&br&2.警察也不会不讲道理地一定要逼问神父来得到线索。&br&3.犯下重罪的犯人基本都是不会向神父做忏悔的,小偷小摸可能会,但是有什么必要洩露出去呢?&br&4.他们听过诸如「我跟我爸妈说谎了」「我堕胎了」这样相同的事情太多了,早就练就一身听完就忘的功夫,基本记不住谁confess了些什么。
是这样的,我在教会学校上学,今年跟我关系非常好的历史老师就是一位神父。我们学校偶尔会组织学生向神父做Confessions,我也有过这个问题,于是我就问了问他。 他的意思是这样的: 1.神父是绝对不会泄密的,一旦泄密是要受到主的惩罚的,肯定不能再继续做…
&p&补充:讲道不是弥撒的中心,也不是高潮。将讲道的地位过分看重实际上是一种新教思维的渗透。司铎即天主的司祭,其在弥撒中的主要任务与职责是完成这一场圣祭,而非发表演讲或者传播自己的见解。&/p&&br&&p&华人新教有一个奇怪的喜欢,即对部分&名牧&的布道有严重的吹捧,乃至于对这些牧师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个人崇拜。对,我说的就是唐崇荣`林献羔这种,经常听到新教徒说某某牧师的讲道很属灵,很阿门。而自身缺乏成体系的理论推导能力,往往求助于圣经显灵。这是因为其神学理论的缺失引起的必然结果,信众往往只能从讲道中获取到必要的信理问题的答案,这种情况的出现追根溯源,在美国几次大觉醒时代就已经出现,出现了一大批政客式的牧师。而这种环境直接导致了牧师之间的水平优劣以其布道能力而论,久而久之成了类似于传销大会的情况。
这时候天主教的教友们可以默默的抱着教理法典路过偷笑了,理论体系我们不缺,教会圣师们都帮我们想好了。
至于讲道?根本不care!神父在上面讲你在下面念玫瑰经或者默想都没问题,管他讲什么!弥撒是圣祭不是传销也不是狂欢。&/p&&br&&br&&p&原答案:
我的感受是就算爱国会的神父其讲道水平也比新教牧师普遍好多了。
六年前我和一新教妹子一天之内去了我的堂口和她的堂口。其中新教的礼拜大概两小时,我们听的昏昏欲睡,亮点就是台上的“主啊主啊”一刻不停,台下有节奏的“阿门阿门”。布道的实际内容几乎就没有,估计只有狂热的新教徒有兴趣。我当时也没怎么去过新教的堂口,惊讶于强调圣经的新教为啥这种场合都不怎么读经。
天主教的弥撒大概一个半小时,虽然是梵二后的魔改礼仪但是好歹比新教有模有样,好歹不像隔壁的传销会了。&/p&&p&回去之后妹子对天主教表达了巨大的好感。&/p&&br&&p&哦,去年她改宗天主教,嫁给我了。&/p&
补充:讲道不是弥撒的中心,也不是高潮。将讲道的地位过分看重实际上是一种新教思维的渗透。司铎即天主的司祭,其在弥撒中的主要任务与职责是完成这一场圣祭,而非发表演讲或者传播自己的见解。 华人新教有一个奇怪的喜欢,即对部分"名牧"的布道有严重的吹捧…
很明显吧,动漫,尤其是给青少年看的动漫,都是符合青少年叛逆的心态的。&br&何为叛逆?解构一切,反抗一切&br&在他们眼中,成人世界中美好的东西往往藏污纳垢。而貌似坏的东西,往往纯净。&br&就像小屁孩才会喜欢所谓坏女孩坏男孩一样。&br&就像动漫里魔王代表着正义而象征着善和权威的教会实际上代表着恶。&br&就像修真武侠小说里所谓邪教都是光明磊落而正教藏污纳垢。&br&就像当修女暴露出她淫荡的一面(月姬,魔禁),或者貌似穿着暴露像是婊子的女孩子暴露出她清纯痴情的一面(女帝),就会有一种反差萌。&br&和成人的唠叨教化相反,邪恶打败了正义,部落打败了联盟,肮脏的兽人打败了神圣的精灵,屌丝男推倒了白富美,邪恶的猥琐大汉Ntr了保守的善良温顺听话人妻。这才是青少年心中所真正想看到的东西。&br&那些朋克摇滚,抽烟喝酒纹身说脏话的自以为是好女孩的婊子,其实也是这种心态。&br&浪子回头才好看,老老实实一路顺风显得太无聊。&br&早恋虐恋打胎分手希望失望又绝望最后找个好人嫁了的女孩子,她的人生要比讲规矩的好女孩最后嫁了不错的一样老老实实的好男人要有意思的多。&br&没有在大脑中和世界为敌过,你好意思说你有过青春?&br&对不起,世界从来不屑与你为敌。&br&和现在的你为敌的,是时间,是未来的自己。土狼真正的敌人,是红a。&br&这种叛逆,这种愚蠢,既是年轻人的幸运,也是不幸,是命中注定。&br&it is fate,中文名,贱。&br&不犯贱了,就成长了
很明显吧,动漫,尤其是给青少年看的动漫,都是符合青少年叛逆的心态的。 何为叛逆?解构一切,反抗一切 在他们眼中,成人世界中美好的东西往往藏污纳垢。而貌似坏的东西,往往纯净。 就像小屁孩才会喜欢所谓坏女孩坏男孩一样。 就像动漫里魔王代表着正义而…
&p&谢邀。&/p&&p&从并非信徒的角度出发看,这个提议很正常,原因枢机也说了,很现实的原因,没人愿意当神父守独身,因此神职人员数量捉襟见肘。&/p&&p&说难听些,继续下去,就算并不至于威胁天主教的生存,起码加剧天主教的影响力的持续衰落。&/p&&p&而阻力方面很明显了,有的答案说这是天主教的基本教义,其实并不是,应该说是天主教的传统戒律。从神学出发,并没有明确的禁止牧师结婚的教义内容和经文,也正是因此,这件事情才会有枢机提出,有讨论的余地。但是确实这是一个漫长的传统,所以依然很难被动摇。废除戒律绝对是一件艰难的事情,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教会是否是对自我的要求放松了,是否是腐化堕落了。&/p&&p&从本问题下的许多回答也能看出来,神职人员坚持独身,给了许多天主教徒相对于新教部分教派的优越感,我们持戒,你们放宽,所以我们显然更加虔诚,正统。越是对自己狠就越说明甘于奉献。就算平信徒持不了戒,神职人员持戒那也凸显出组织高大上来。对于我们这些旁观的非信徒的角度看,这本身就是持戒的作用,营造了一种虔诚的,超脱俗世的仪式感,加强了宗教凝聚力。&/p&&p&同时也要看到近年来始终萦绕于天主教的娈童丑闻。能灭人欲的是圣人,天主教两千年来又才封了几个圣人呢?神允许的一夫一妻的婚姻神职人员不允许,于是欲望反而更加扭曲,犯真正的罪,对教会的声誉打击更大,乃至信徒之间争论时一个“你们神父娈童”的大招也能把所有属灵的光辉打进尘埃翻身不能了。&/p&&p&归根到底,天主教是一个善于斗争的宗教,也是一个善于妥协的宗教。事实的困难摆在眼前,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内只怕会愈演愈烈,这个事情我看最终还是会成,但是短期内争议和阻力太大,应该不可能以主教团投票通过这样的形式成立,估计最终会以“例外”逐渐增多,潜移默化的形式慢慢放弃这个教条。&/p&
谢邀。从并非信徒的角度出发看,这个提议很正常,原因枢机也说了,很现实的原因,没人愿意当神父守独身,因此神职人员数量捉襟见肘。说难听些,继续下去,就算并不至于威胁天主教的生存,起码加剧天主教的影响力的持续衰落。而阻力方面很明显了,有的答案说…
很久之前看过一次他的讲道,当时感觉尚可。后来在网上看到文章说不推荐他,也就没多看过。 &br&&br&大卫鲍森是个很博学的人,他在历史与文化方面的学识是很广博的。但是他在真理方面存在一些让包括我在内的部分基督徒不能接受的观点。 比如,他对灵恩派敞开大门;比如,他认为救恩可以失去,而非一次得救永远得救,等等。 &br&&br&所以个人并不推荐大卫鲍森。 &br&&br&个人推荐的牧师:约翰派博John Piper,约翰麦克阿瑟John MacArthur,史蒂夫劳森Steve Lawson,保罗华许Paul Washer,提姆凯勒Tim Keller,等等。 &br&&br&题主是慕道友的话,更推荐提姆凯勒一些。我们教会的牧者说过,提姆凯勒教会的听众跟派博他们不同,提姆凯勒的教会在纽约,他的教会每周日坐在下面听道的人里面,有许许多多在属世的事上大有聪明智慧,却还没有信主的人。所以提姆凯勒的讲道,往往把深奥的真理讲得深入浅出,容易理解,又博学多面,让纽约的聪明人能够信服。
很久之前看过一次他的讲道,当时感觉尚可。后来在网上看到文章说不推荐他,也就没多看过。 大卫鲍森是个很博学的人,他在历史与文化方面的学识是很广博的。但是他在真理方面存在一些让包括我在内的部分基督徒不能接受的观点。 比如,他对灵恩派敞开大门;比…
转一位神父的日记&br&&br&&blockquote&&strong&神父每天做什么? &/strong& 18:38&br&&br&&p&一次,去看望一位生病的老教友。看望病人,自然免不了闲聊几句。 &br&
“你们每天都没有事做吧?一个人在堂里呆着,多可怜!没事多陪陪我们吧!”老人家说道:“在我们这里多住几天多好!” &br&
神父无事可做——这是许多老教友的观点。所以呢,神父自然应该像这些退休养老的人一样,有许多空闲;有太多打发不出去的时间。记得还有一个教友说过:“神父多好啊!不像我们:六天工作,一天休息。你们是一天(星期天)上班,六天休息。” &br&
我可以理解这些委婉的怨言。因为他们的确需要神父的陪伴与帮助。有哪个宗教像我们天主教这样,把信仰依赖于神职人员身上呢?缺乏神父的地方,教会就停滞不前了,甚至会消失。教友们已经养成了一种灵魂上的依赖性:像一个婴儿似的:不把灵性的食粮喂到嘴里,自己饿死都不肯动一个指头。好像自己的信仰就是神父的事。神父不给我讲道,我才不看教会的书刊呢!神父不来看望我们,我们才不去找神父呢!神父不给我们举行圣事,我们才不聚会祈祷呢!神父不强制管理,我们才不读圣经呢……可是那里有那么多神父呢?神父又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地里长出来的。在这个追求享受与自由的时代里,大家一味地指责不负责任的神父们,谁还把自己的孩子奉献出来让他受那个罪呢?虽然大家都觉得神父好——不愁吃不愁穿的就是“好”——可是让自己的孩子去出家修道当神父,就心疼了。 &br&
话说远了。回来说吧!神父每天是干什么的呀?有什么事?不就是送个终傅,做台弥撒吗?他能有什么事? &br&
是啊!神父做完弥撒后,行完圣事后,能有什么事呢?他们不过是没有知觉、没有理想的“行圣事的机器”。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教会可真就惨啦!谁去关心那些冷淡迷失的教友呢?谁会在意那些不进堂的教友呢?谁看到教会停滞不前会更焦急呢?谁看到教友立恶表最难过呢?谁会关心那些愿意寻找真理而没有人宣讲的外教人呢?谁在弥撒中听到手机铃声、孩子哭闹声更心烦呢?谁看到教友拉不起来更着急呢?谁最希望人们把天主的话记在心里呢……难道不是神父吗? &br&
你以为他们真得没有感觉吗?真得无事可做吗?谁更能注意到教堂里脏了,却没有人收拾?是谁看到教堂里漏雨了而急得上火?谁看到一个冷淡教友回头了更高兴?谁看到外教人领洗更满足?是谁挂念着那些常年不来望弥撒的教友?又是谁会在深夜里会为教会祈祷?又是谁在讲道台苦口婆心地讲劝心不在焉的听众?可爱的教友们哪!其实你不了解神父!当神父到你家看望你的时候,并不在意你做什么好吃的,而是希望你能打开心门,谈论信仰中遇到的困难。当他抱怨你们举行婚姻圣事之前不通知他的时候,并不是在意你的失礼,而是怕你失落了信仰,不珍重婚姻,得不到祝福! &br&
在过教会的节日之前,你也许不知道神父在多久之前已经开始准备了!其实你不知道,神父比你更愿意好好过一个瞻礼——而不要到了最后一天,教友们才来到教堂里,一个接一个地办告解。你不懂得听告解是件多么累心的事!因为我们不能代替你真正悔改,更不能代替你宽恕仇人,远离罪恶。也许你不知道每一台弥撒,神父是多么希望辅祭的、唱经的、读经员、领经员……提前到位,把礼仪举行的神圣而隆重。可神父只有一个。他哪里有那么多精力,在准备道理、静心祈祷的同时,又能把歌本放到你们每个人的手里、把圣经放在你们每个人眼前、把那么多抱着孩子来教堂的父母安排到位、把所有进堂的教友集中到最接近祭台的地方……有时候,我们真得很累。 &br&
其实有许多教友需要看望的,不只是你一个。很多人渴望听我们讲福音的,却听不到!所以你不要不珍惜听道的机会。其实整个世界都是他的责任区,他宣讲福音的地方并不限于我们这一个小堂口。其实神父是为所有渴望真道的人献身的,并不只是为了你一个人。其实他的时间不是属于他自己的,他不像你想的那样可以到处游山玩水。他有许多事情要做:不断学习各种知识、想办法怎样才能把福音传给别人、怎样才能让冷淡的回头、怎样才能使那些信德薄弱的坚强起来……其实不管他在哪里,他的心里总是装着你们——因为他做神父的初衷就是为你们服务!&br&
神父的肩上,有你看到不到的重大使命;在他的心里,有你不知道的痛苦与烦恼。真正理解他们的也许只有主耶稣了。也许他们并不都是优秀的,但是毕竟都奉献了一生;不是每个神父都能让人称心如意,可是他们毕竟不是为自己出家的;也许他们有些堕落的和不称职的,但他们毕竟为教会付出过许多…… &br&
神父虽然不下地种田,可是他们总是播种主的圣言;虽然他没有世俗的烦恼,却也有灵性的劳苦;虽然他们不上班工作,可是他们一直在为你无私祈祷、行圣事。何况有的神父也下地干活,比如说我…… &br&
不要想神父的生活中所有的只是孤单与寂寞,其实他们常常因教友们的回头改过而开心;看到教堂里祈祷的人群时总是感觉欣慰;但最开心的时候还是看到教友们热心祈祷、静静地听道、和平相处。 &br&
不知道为什么,一说起这个话题来会写这么多。也许是有些累了,想要得到一些精神的施舍吧。其实我们不是圣人,也不会法术,不会因为祝圣成了神父而摇身变成神仙。我们也需要理解。其实我们对每个教友的关心都是很感激的。其实我们真得好希望每个教友在灵性生活与世俗生活上都能过得很好!我们虽然不可能对每个人照顾周到,其实每个人我们都很在意——不做神父你是不会明白的。 &br&
说到最后:我最想说的是——不要把我们当做救世主,其实我们与你们一样,都常常活在诱惑与考验中,甚至生活在罪恶的束缚中——我们同样是需要被拯救的。所以就让我们彼此祈祷,在主内共同勉励吧!如果将来我们能在天国里再见的话,当这一辈子神父受再大的苦,也就真无怨无悔了。&/p&&p&(最近常常看到这篇被人剽窃又改过的文章,这才是原文,本是日记……)
&/p&&/blockquote&
转一位神父的日记 神父每天做什么?
18:38 一次,去看望一位生病的老教友。看望病人,自然免不了闲聊几句。 “你们每天都没有事做吧?一个人在堂里呆着,多可怜!没事多陪陪我们吧!”老人家说道:“在我们这里多住几天多好!” 神父无事可做——…
从历史上看&br&先从洗者约翰说起吧(恕我用天主教思高版译本)马尔谷(马可)福音1,4-5 洗者若翰便在旷野里出现,宣讲悔改的洗礼,为得罪之赦。犹太全地和耶路撒冷的群众都出来,到他那里,承认自己的罪过,在约但河里受他的洗。&br&这里明显有承认自己的罪过之说。&br&然后若望(约翰)福音20,22-23说了这话,就向他们嘘了一口气,说:「你们领受圣神罢!你们赦免谁的罪,就给谁赦免」&br&此后从保禄伯多禄时起,告解圣事一直存在于教会中,直到十六世纪欧洲大陆新教徒将其摒弃,而天主教、东正教、英国国教却将其一直流传至今。&br&再说马丁路德,他原是天主教奥斯丁修会的神父,后来因为天主教会售卖赎罪券的事,他写了95篇神学论文来论述此举的不妥之处。然后教廷派人与他沟通,但当时教廷腐败,真正有神学知识的并不受重视,于是派的两个人都是傲气冲冲,不讲神学,只讲权力的人,自然沟通失败。但马丁路德并不灰心,坚信通过神学对话可以解决问题。可是因为印刷机的发明,使他的论文不胫而走,被人贴在罗马大街上,于是惊动天下。他由于害怕教廷的迫害而求助于德国一个公爵,而这个公爵又与教会向来有隙,于是公爵号召属地居民追随马丁路德成立新教派与罗马决裂。马丁路德由形势所迫只得相从,只是接下来形势怎样发展已由不得他了。但他直到去世都没间断告解。(手头没书,仅凭记忆,如有不实敬请指正)&br&天主教会的子民确实在中世纪犯下种种错误,为教会的分裂担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教会2012年向路德派领袖请求原谅,并与路德教派发表了联合声明称路德是位伟大的人物。明年(2017)将是路德发表其论文500周年,教会将与路德派神学家共同研讨路德的神学思想,争取摒弃争端,共同推进教会——基督身体的合一。&br&然后说说&a href=&///people/95c8f71db00d4e1b5afe13& data-hash=&95c8f71db00d4e1b5afe13&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tip=&p$b$95c8f71db00d4e1b5afe13& data-hovercard=&p$b$95c8f71db00d4e1b5afe13&&@张一本&/a&先生的回答吧。&br&天主教会告解圣事不是人赦罪,是天主借着人赦罪,人(神父)不是代替天主,而只是天主的工具。如张先生所言,手指胳膊和头的比喻,本人非常认同,可是手指要动也要借助胳膊的连接不是?(知道这个反问很不恰当,有诸多漏洞,人可向天主直接祈求是毋庸置疑的,我只是想说明一点问题而已,请勿在此纠缠。)&br&人人都是祭司这也不假,但教会认为,领洗和领受圣秩所得的司祭职有本质的区别。(这里不解释,来自于圣传和训导。因为天主教会信仰宝库有三大部分组成:圣经、圣传即教会初期时的传统、教会训导,只是新教在十六世纪时将后两者摒弃)&br&此答不为挑起争端,只做历史及神学之探讨,不喜勿喷,请绕行。
从历史上看 先从洗者约翰说起吧(恕我用天主教思高版译本)马尔谷(马可)福音1,4-5 洗者若翰便在旷野里出现,宣讲悔改的洗礼,为得罪之赦。犹太全地和耶路撒冷的群众都出来,到他那里,承认自己的罪过,在约但河里受他的洗。 这里明显有承认自己的罪过之…
啊呜~这个问题好复杂。作为一个居住在教堂里的人必须来回答一下。&br&&br&新教的教堂我不知道运营方式是什么。来说说国内天主教的教堂吧!向大家科普一下天主教的一些小知识,打消天主教的神秘感~&br&&br&国内的天主教堂在1949年建国后出现了分化,一部分走上了相应国家政策、独立自主办教会的道路,成立了“天主教两会一团”。这部分教堂叫做“地上教会”。&br&&br&一部分依然暗潮涌动,不服国家统一管理。这部分教堂叫做“地下教会”。(考虑到恐怕涉及政治话题,这部分按下不表。)&br&&br&1、建立教堂&br&&br&天主教堂的建立需要有一位已经祝圣的神父,并且要获得当地教区爱国会和民族宗教部门的批准,在两会一团备案才能建堂。神父可以自己申请建堂,也可以是爱国会自发建堂,然后派驻神父。&br&&br&天主教的教堂分两种,普通教堂和主教座堂。如果一位神父已经有教堂,那么在他祝圣称为主教以后,可以自动升级为主教座堂,也可以申请另建一座主教座堂。&br&&br&教堂建立起来以后,会从修院选调修女前往教堂协助神父的工作。有时候会根据教堂的实际需要,派驻修生、修士在教堂里学习。这部分人是为将来晋升为执事做准备的——执事受到天主的圣召之后,就可以祝圣成为神父。&br&&br&2、工作人员&br&&b&天主教会和佛教的寺庙在很多地方有共同之处。&/b&一座教堂的人员基本上是两种构成,一种是出家人,一种是俗家人。主教、神父、修女、执事、修生修士必须都是出家人(不可以结婚),除此之外的人基本是由世俗人员构成。而且天主教堂事务众多,每天早晚各念经课一次,每年要过四大瞻礼,不管是出家人还是俗家人,能参与都要参与(是不是感觉有点像佛教的俗家弟子了?)&br&&br&世俗人员不参与神职事务,在教堂里担任的主要是会长、门卫、义工、杂役、厨师等工作,&b&大部分是由热心教友组成。&/b&有些资深的教友也会担任慕道班的讲授工作。有些教堂比较大,教务也比较多,因此在教务管理上,世俗人员和神职人员都可以胜任——比如说,管理教堂的网站、教务档案之类的。&b&堂区会根据工作人员的在职程度发放生活补助,不过别想着能达到社会上的薪资水平了&/b&(是的,很低微)。因为教堂的收入本来就不是特别高,为教会工作很大程度上属于自愿为天主服务(所以真正愿意留在教堂工作的人并不多)。但是,教会的工作很清闲倒是真的,很枯燥也是真的。以本人为例,我不属于神职人员,有自己的工作,但居住在教堂里,因此属于居士。平时除了念经、祷告、准备弥撒礼之外,还要协助教堂发布网络新闻、为唱经组抄乐谱、辅导唱经组唱经,还要协助管理教会的阅览室和资料库。&br&&br&&b&值得一提的是,天主教的传教必须由神职人员担任。非神职人员和普通教友若想参与传教完全自愿。&/b&这也是为什么天主教传教效率一直非常LOW的原因。&br&&br&3、收入&br&教堂的收入主要有三种:自营产业,教友捐赠,经费支持。&br&&br&只要是在两会部门注册备案的教堂,都有资格向当地教区申请经费。但经费的申请都是特别有限的。因此,教会的收入主要还是前两种。&br&&br&教友捐赠不多说了。运气好的话,能拉过来一个土豪教友,一次捐赠个百十万都是毛毛雨啦。自营产业,有的教堂会自己开一些小超市、小餐厅之类的,如果有房屋产权还可以对外出租收房租。这部分钱主要用于教务管理、教堂维护修缮和其他宗教活动。别想着运营一座教堂花不了多少钱,我们堂区复活节一晚上光蜡烛用掉了300根。。。。&br&&br&基本上天主教就这么多东西。另外作为一个跟“有关部门”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的工作人员,有必要科普一下下:&b&国内的教堂寺院和道观处于一种十分暧昧的境地,他们不属于民营企业,也不属于国企,也不属于事业单位或者政府机关,然而他们的的确确是受到政府监管和领导的。&/b&说国内的天主教会完全是自主办教产生的怪胎也有些言过其实,因为我所在的河南省,前些天&b&安阳教区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位受到中国政府和梵蒂冈双重认可的主教。&/b&如果你想安心修行,找一个教堂去就行了,政治上的事儿别过问那么多,倒不是因为黑暗,而是因为闹心。
啊呜~这个问题好复杂。作为一个居住在教堂里的人必须来回答一下。 新教的教堂我不知道运营方式是什么。来说说国内天主教的教堂吧!向大家科普一下天主教的一些小知识,打消天主教的神秘感~ 国内的天主教堂在1949年建国后出现了分化,一部分走上了相应国家政…
因为神父满足反派的特点呀。&br&1) 禁欲与神圣--方便剧情反转。比如麻婆的禁欲与愉♂悦。&br&2) 人脉广,消息灵通,资源丰富。毕竟是倾诉对象,并且神父有一万个理由自由行动出入各种场所,出现在各种场合也不突兀。&br&3) 神父境界高。符合boss高哲♂学的人设需求。参考普奇神父的渡世理想。&br&4) 实力强劲。深居简出,神龙首尾,闻多识广,都是boss的修炼出硬件的基础。
因为神父满足反派的特点呀。 1) 禁欲与神圣--方便剧情反转。比如麻婆的禁欲与愉♂悦。 2) 人脉广,消息灵通,资源丰富。毕竟是倾诉对象,并且神父有一万个理由自由行动出入各种场所,出现在各种场合也不突兀。 3) 神父境界高。符合boss高哲♂学的人设需…
&p&小生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p&&p&第一,老一辈精英神职流失严重。由于上世纪中梵长期交恶原因,天主教神职人员精英大部分移向国外,剩下的一部分受到了大清洗,另一部分则被改良,造成神职质量大大下降。拿上海教区为例,自范忠良主教以及金鲁贤主教,这两个中国教会的柱石去世后,中国教会再无人有能力以及威望成为本地教会的精神支柱。而老主教也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培养出合适的接班人,以至于教区出现群龙无首的真空状态。更糟糕的情况是,年轻一代圣召缺失严重,教区外来神职人员占了大半,而且质量大大下降,老一辈神父很多是知名大学毕业,是国际修会会士,在各个学术领悟,都有较大学术贡献,而年轻一代,很多连高中水平都没有达到。&/p&&br&&p&第二,年轻一代神职质量下降。首先,在教育质量上,虽然中国天主教有几个修院培养修生,但是在教育质量上,是存在很大问题的。小修院毕业,初中水平;大修院毕业,高中水平。有的可能还要更差。而老一辈很多都是名校出生,很多国内知名大学,比如复旦大学,震旦大学,都是教会大学。学术力量比现在可谓是日月之辉与萤烛之光的差距,虽然,近年来各大修会对在中国开办天主教大学进行过尝试,但由于中梵关系复杂,目前这些计划也只是纸上谈兵。其次,修院在生源上,也有很大水分,由于计划生育以及社会总体对信仰冷淡的大趋势,教区为了解决神父短缺的危机,把修生准入门槛以各种形式降低,甚至出现被劝退的修生,这个教区不收,去那个教区,公开教会不收,去地下团体的恶劣情况。&/p&&br&&p&先写这么多有空再补充。&/p&&p&------------------------------------------------------------------------------------&/p&&br&&p&第三,就神父微观角度,神职人员对灵修的忽视。讲道的核心在于为基督作证, 为天主说话,因为&i&说话的不是你们,而是你们父的圣神在你们内说话&/i&(玛10,19-20),这是讲道的灵魂。然而,遗憾的是,现在的神职人员,很多都缺乏圣神的感动,要么讲道碌碌无为,味同嚼蜡;要么把精力放在一些组织集体娱乐活动上面;更有甚至,在讲道里公报私仇,借弥撒批判与自己有矛盾的教友神父。一位注重灵修,常常祈祷常常默观的神父,应该是充满圣宠的,讲道也会因着圣神带给教友平安和喜乐。&/p&&br&&p&第四,就教会宏观角度而言,现代教会缺乏榜样的力量,教会丑闻不断,出现信仰危机。教会进入二十一世纪,教会再也找不出像德兰嬷嬷以及教宗若望保禄二世这样的教会楷模,更不用说如圣道明,圣方济各亚西西这样,百年不出的圣人,扶大厦之将倾,拯斯民于水火。反而屡屡爆出娈童以及神职同性恋丑闻,道德沦丧,不思进取。此外,烈火燎原的宗教改革造成教会内外的激烈动荡,对外与新教矛盾不断,对内在教会改革上,新旧两派矛盾重重。现在的教会,已经到了很危机的时刻,站在了一个十字路口,迫切需要一位如依纳爵罗耀拉,方济各亚西西这样的大圣德大才能的圣人挽救危局。&/p&&br&&img src=&/v2-4cab05841c5d_b.png& data-rawwidth=&150& data-rawheight=&22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50&&
小生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老一辈精英神职流失严重。由于上世纪中梵长期交恶原因,天主教神职人员精英大部分移向国外,剩下的一部分受到了大清洗,另一部分则被改良,造成神职质量大大下降。拿上海教区为例,自范忠良主教以及金鲁贤主教,这两个…
我并不觉得这两者矛盾啊。&br&&br&旧约里讲的是国家的法律,是讲当一个人犯了罪之后,司法机构应当如何进行处罚,而不是说受害者如何回应的问题。&br&新约里讲的是人和人的关系,是说一个人被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童车店一年能挣多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