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的新媒体运营什么人适合人,现在混得怎么样了

直说了吧! 新媒体人,你其实配得上更好的生活…
【新媒体】前阵子,一张“做新媒体的被非诚女嘉宾全灭灯”的gif图片在微博、微信、朋友圈频频出现。令小编好奇的是,很明显这张图是ps的调侃恶搞之作,怎么就有那么多人不约而同的响应了呢……
新媒体人被黑,大家纷纷响应为哪般?
乍看之下,这仅是一句短短的恶搞语句,事实上讲的却是大家的“心声”——非诚女嘉宾一听是做新媒体的,第一轮24盏灯瞬间全灭。这句话,甭管你信不信,单身新媒体人反正是含泪相信了。
此前国内某相亲网站发布的名为《中国单身人群“单”点透视》的抽样调查数据就显示,新媒体编辑处于单身职业中的第一位 。“抓破头皮搞原创,废寝忘食追热点,半夜三更看粉丝”小编们这颠三倒四的作息日程,也难怪,在此榜单中身居魁首。
而在女白领的择偶标准中,新媒体工作者也是最不受欢迎的,仅有不到2%的受访女白领几成共识,愿意选择新媒体人作为伴侣。 此外,当然还有下面这些个别原因:据称,一位非著名新媒体创作人,写作时拿自己女朋友单位的一点破事举了例,本身稿子不算大,可偏偏莫名其妙的火了,偏偏他又没有化名,于是,这事令到他女朋友气愤不已,没过几天,女朋友就和他吹了。这真是一个真实而又悲伤的故事。
在互联网做新媒体运营,小编摸爬滚打也快三年了,从行业小白进化到略知一二的小生。可仍旧很不喜欢文案圈进阶群里,职场“老人”讨论新媒体运营的话题。在他们嘴里,新媒体人都是一副底蕴缺乏、不学无术、彷徨无助的调性。在他们眼里,也许绝大多数新媒体人都是一个行走的笑话……
新媒体运营没前途?说得你好像有过一样
可不得不说,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这的确是一个光明的行业,只不过很多新人,容易活成玻璃上的苍蝇! (尽说些大实话)明明钱途一片光明,却又找不到出路……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国内三大自媒体公司的签约账号报价,许多大家熟知的带有鲜明人格化的微信号,单条推送报价都在10万以上。10万不是阅读量要求,而是酬劳,是人民币!更牛的是,在“排队旺销”热点期或节假日, 你必须提前预约人家。 说新媒体没有钱途?除非你之前就前途未卜。只是吃新媒体这碗饭门槛并不低,讨口饭吃,结果你碗都端不稳这怨得了谁?
例如,你是否知道公众平台很少会主动对中小企业抛出橄榄枝,对中小企业来说,吸粉成本比预期绝对要大。而且,企业通过微信平台与用户产生关联,在吸引粉丝中采用的不同方式,决定着小编的不同命运。方向错了,再努力不过是努力当好一个傻逼。
这真是一个大写的心疼。不过也没必要妄自菲薄。移动互联网时代很多资源与攻略都可以免费获取,但不代表每个人都可以合理利用,也不见得你就是一个不能合理利用的!既然是很多资源是对等的,机会就是留给准备好的人了。没准哪天你就能借助移动互联网逆袭,你所在的新媒体项目就估值上亿了呢。
合格新媒体主编,需要维持文字人的体面
还是那句话,即便吐槽的人再多,新媒体创业也根本不会沦落到没希望的地步,并且,永远不会落伍,落伍的只有你的思想和观念。未来做新媒体仍旧任重而道远,难度也会越来越大,对团队水平、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未来,真正死的不是新媒体人,而且是手艺不精的从业者。
在坑里蹲久了,是一件自毁前程的事。主编内容不行,坑运营。真心疼那些有坑子队友的运营,端着一盘自己都不乐意闻的翔,四处花钱请人免费品尝。在内容原创元年,内容很重要,比如微博的运营,本质上就是内容的运营。但从商业角度看,能变现的是流量,客户是为流量掏钱,评价新媒体的客观方式也是流量,所以,流量的实现更为重要,而内容则是实现流量的必要手段。
很多小编在岗位上活得生无可恋,恰恰上因为掏空心思做的内容自己或他人不满意。做一位合格的新媒体小编,你需要维持文字人的体面:
1、读书,需要一些仪式感
做新媒体,没人告诉你一天二十四小时捧着手机吧?真正的见识与学问,还是在“黄金屋”里。睡前捧起一本书吧,最好能养成睡前静静读一小时书的习惯。用不了多久,你就会发现,时间慢下来了,一分钟可以与作者对话深谈这么多内容。
不要读营销推广工具类的,你需要一些文学、哲学、美学方面的熏陶。读书不是为了学到什么知识,收获多少谈资。捧着书的这个动作,本身就是一场关乎认识自己的安静修行。你内心安静下来,世界就安静了。
2、根植营销推广和广告传播的常识
惜字如金的广告文案,每一个字都有它的价值,新媒体小编不会受到这样的孽待了。但是,不代表文案的基本功和广告传播常识不重要了。
正是有了营销推广和广告传播的思维,让你清晰知道每一篇文章对这个账号主体的意义,也清晰的做好每一个阶段的选题立意,清晰一篇文章的亮点在哪里,如何放大它们。
3、对自己有清楚的定位
你是新媒体人,不只写写文章那么简单,你的工作是用文字塑造一个风格完整的账号。你是用文字塑形并打造一个有棱有角的产品,你是这个产品的塑造者。
你应该关心这个产品,对于关注者的意义。换个说法就是,你要关心用户体验。我们每天推送的多是信息垃圾,包括这篇文章的绝大部分文字。如果你推送的是生硬的段子,无趣无用的内容,别人为什么要关注你塑造的产品?你要从一篇篇文章中跳脱出来,去思考整个账号的定位、特点和它活着的意义。请记住,你是一个新媒体主编,你也是一个产品经理。
有人说,是传统媒体的“草”养大了逐渐长大的新媒体的“羊”? 传统媒体的衰落,是衰落了应该衰落的,传统媒体最好的日子已然终结。现在的传统媒体就好比食物链中的末端小草,新媒体就是一只羊,它吃掉了绿植上多余的累赘,然后让这盆绿植更加细分的更好的成长。。
2016年,似乎人类正在向数字时代“大跃进”。内容创业将会越来越火,自媒体行业号也会趋向饱和,同时,未来的自媒体对团队协助、专业化必将要求越来越高。在竞争如此激烈的自媒体时代,如果你因为担心微信会死而放弃自媒体运营,那你就真的是坐井观天了,自媒体将永远存在! 你的先入为主+能力培养,必然可以扶摇直上。直说了吧!努力的新媒体人,你有机会,并且配得上更好的生活……到时候,你就终于可以逃离底层,对市场上鱼龙混杂的新媒体传播服务供应商们说“你们是杂牌军,正规军来了! ”
文章来源“智客研习社”公众平台 ,智客研习社是一个有趣,有料,有温度的学习园地。
搜索微信号“Bj-zhlh”加入智客研习社,我们一起学习,分享,成长。
作者:Sean,新媒体编辑,90后作者, 文艺青年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新媒体时代人的伤害与迷失
路阳&郝苗苗
&&&&来源:&&&&
&&&&&&字号
【摘要】身处物质化与泛媒介化的社会中,特别是弱势群体,其生命、自由、尊严经常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与保障。因而,我们的媒介批评理论建构,自然面临着如何通过科学深入的媒介批评,合理引导和调动媒介力量,来推动当下人文精神建设的重大任务,而这一任务的核心就在于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社会中重新树立“人”的主体意识。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从媒体出发必然要在制度建设、经济发展、文化培养、个人价值塑造传承方面进行推动。
【关键词】新媒体;人的价值;泛媒介化
媒体泛滥与人的淹没
人在海量信息的狂轰滥炸下,很容易迷失自我甚至被信息异化。由于个体人的时间、精力和接受能力有限,大规模的、长时间信息输入会导致焦虑不安,甚至信息接受障碍的状况(指虽然能够识别信息但是处理记忆能力降低,不能再接受新的内容)。然而身处泛媒介化时代的我们已然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信息主动权,铺天盖地的广告、持续不断的信息推送、便捷的信息联通方式将人时刻淹没于信息大潮之中。具体而言,媒体泛滥对人的淹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时间被无意义地耗费,或曰无价值批量消费。媒介的无孔不入占用并浪费了人们大量的时间,随着科技进步与物质发展,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越来越离不开媒体。例如在工作中,依靠电脑、电话、手机、电子邮件等随时随地交流沟通已是必需。而在下班消遣时,人们也习惯通过电脑、电视来打发时间。甚至在零碎时间,例如餐桌前、上下班的公交车上,也越来越习惯低头看手机,刷社交网络。而且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媒体正在无孔不入地侵入人们的生活,挤占人们有限的时间,以至于很多人得上了诸如“手机强迫症”“微博焦虑症”“网络依赖病”等媒介现代病。
第二,对思维能力和人文价值的侵蚀。当人们习惯于依赖新媒体的如影随形、习惯于无所不在的信息推送时,人类大脑正不可避免地被各种信息填满,变得麻木迟钝。受惠于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现代人的生活便利程度在不久以前还是无法想象的,例如随时刷刷微信、微博以了解亲朋好友的状态和热门新闻,出门前查看天气预报以未雨绸缪,打车用APP提前预订而不用盲目等待,去往新的地区可用各种基于LBS的应用来获得商家、景点的信息,去陌生城市可用手机导航避免迷路等。不过基于人的需求而诞生的大量应用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却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媒介依赖、工具理性泛滥等情况,例如个人现在不需要知道为什么、不需要依据思考判断来做决定,仅仅是依靠智能终端来帮助实现。而长此以往多数人将不可避免地被培养成严重依赖新媒体的用户或消费者,而不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独立主体。另外,在这里我们无意讴歌原始主义,事实上笔者也在享受新技术的种种便利,但是其背后巨大的工具理性逻辑却也不能不让人思考,使用者即人本身,是否在以最实惠便捷的方式得到满足时还能享受到那种求索、思辨、犹豫、决断的过程之乐呢,而对工具理性的热情拥抱是否能够真正做到关怀人、尊重人而非简单地将用户当作消费者呢?
第三,丧失主观能动性和行动力。商家、媒体在占据人们大量时间、精力的情况下,通过浅薄的内容正在将人们培养成一群习惯接受、转发、乐于围观却懒于输出、思考的“乌合之众”。如今,理性的思考早已抵不过汹涌的围观跟风,而亲身去经历也远不如通过媒体、意见领袖的转播来得真实,因为个人毕竟观察能力有限,有时候即使亲身经历所获得的信息也不如记者深入调查后得出的结论全面、确凿,于是“书生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成了现代人最生动的写照。而且那些本应实地参与的活动也纷纷假媒体方便实惠之名在各种屏幕前予以解决,例如剧院表演、现场讲座、音乐会等现场体验最佳的活动,人们也习惯通过电视、网络来收看,只用被动地旁观即可,完全不用主动参与。另外,电子屏幕的缤纷绚烂与实时互动也让越来越多的人习惯安居在屏幕前工作、生活,主动与外界疏离,如今大量宅男、宅女、剩男、剩女的出现不能不说与此相关。总之媒体的无孔不入造成了人们对媒体的日益依赖,过度地沉溺其中则让人变得对现实世界缺乏应有的接触和感知,长此以往,无疑将会导致人与自然的疏离并且丧失敏锐的感知和探索能力。
以上是从个人层面分析当下人的异化,当然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且作为基本社会单元的个人最终构成了社会这个有机体。随着物质化与泛媒介化包围下“人”的异化,我们的社会也正在被悄悄地改变着,而在社会层面突出表现为当下社会人文精神的缺失。
物质化、泛媒介化包围下的人文精神缺失
在讨论媒介对人的影响时,虽然我们肯定媒体的强大力量,但是前文并非基于传播学效果理论中“靶子论”“魔弹论”(意即媒体对受众拥有超强影响,作用如同子弹打靶、魔弹加身一样显著)的说法,而是将媒介与公众放在社会这一场域下予以讨论。我们认为媒介与受众相互影响并循环互动,并最终影响整个社会的文化生态。这种互动一方面表现在媒体为扩大发行、赚取利润会通过各种途径如提供迎合受众的内容来吸引人、影响人;另一方面,受众也通过收视率、点击率和关注度来刺激媒体进行相关内容的生产,最终互动的结果是对大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巨大作用力。事实上在商业化竞逐中搏击的现代媒体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通过提供更多通俗、刺激的内容来迎合受众,而受众的关注又刺激媒体继续进行生产,这一循环可由美国19世纪的“黄色新闻”泛滥说明,不过社会作为有机体总归会有矫正之力出现。而当下中国社会上演的一幕幕媒体担纲、受众喝彩的重口味内容生产循环也在警示我们,必须重视人性、建设人文精神。
事实上,在当下的中国,个体人特别是所谓的弱势群体的生命越来越不为人所重视,生命的“重量”正在被不断异化中变轻。钱理群在讨论当下中国人面临的生命存在危机时曾引用了《南方周末》的一组数字:中国现在年均有28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而据世卫组织统计,全球年均有100万人自杀,中国就占到近三分之一。究其原因,钱先生认为是中国人现在面临着经济、精神、道德困境三座大山的重压所致,而解决之道就在于赋予个体生命以意义,重建道德、价值与生活。[1]学者的思考来源于现实,而现实往往更加沉重,如河北农民郑艳良自己锯腿的事件即是一例,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件事情的时候,可以看到作为一名普通的国家公民,在出现病患的时候,不能通过正常的医治渠道进行病痛的去除,而是采用非正常的、残忍的、冒生命危险的方式即“自己锯腿”来残存生命。这一事件表面反映的是主人公的个人悲剧,背后则反映出社会民生保障的缺失,更折射出个体生命的不受重视。虽然通过媒体报道,郑艳良最终得到了捐助和关怀,并且在不久后成功安置了假肢,但是今天的郑艳良可以通过媒体的曝光以非正常方式解决个人危机,而明天社会上又有多少“郑艳良”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得到为“人”的真正权益。从根本上讲,这是一个社会中的“人”的因素表达失位的问题,媒体报道尽管给了郑艳良一种非正常方式的补给,却也有更广泛意义上的人文精神无法企及的终极遗憾。
又如,日,北京两名驾车男子与一推童车行走的女子发生争吵,其中一男子竟然将车中女童重摔在地上,而20日河南省林州市也发生了一起“民警摔婴”的惨剧。另外,泄愤报复杀伤无辜平民的恶性事件也屡有发生,如黑龙江海伦市纵火案,凶手因怀疑自己的200元钱被盗就放火烧养老院以报复,致使11人丧生。另有厦门某市民因本人退休手续未被及时办理,在高峰时段的BRT公交车上放火泄愤,烧死47名无辜民众。这些恶性事件不光是表面的心理变态、行为偏激所能解释,虽然具体原因不同,但是背后无不反映出人们对于生命的轻视与冷漠。须知生命才是最宝贵的,但是为了一己之私,逞一时之快,居然以牺牲生命为代价,对他人的生命毫无尊重敬畏可言,不得不说当下人文精神缺失之深重。
类似暴力事件只是人文精神在社会中整体缺失的部分表现,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危害更广、害人更重,而且更为隐蔽的侵害行为发生,而这又往往离不开对商业利益的追逐。例如三鹿奶粉事件、地沟油事件、瘦肉精事件等,部分商家为了追求利润竟然完全无视消费者的生命健康。这些事件暗示我们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社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人性的缺失,对生命缺乏应有的尊重与关怀,而如何重建人文精神就是全社会正在面临的重大问题。
让全社会都能尊重“人”、关注“人”
在探讨物质化与泛媒介化包围下“人”的生存状态时,可以看到个人生命的尊严屡被侵害,而整个社会也经常发生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和事件。这样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具体到个人而言,特别是弱势群体,其生命、自由、尊严经常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与保障。因而,我们的媒介批评理论建构,自然面临着如何通过科学深入的媒介批评,合理引导和调动媒介力量,来推动当下人文精神建设的重大任务,而这一任务的核心就在于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社会中重新树立“人”的主体意识。本文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从媒体出发必然要在制度建设、经济发展、文化培养、个人价值塑造传承方面进行推动。
第一,对权力监督和制度建设完善的推动。通过政治权力来建设人文主义,本文认为一方面要限制政治权力滥用伤害人文主义,另一方面要通过制度建设保障维护人文精神。政府是当今社会中最重要的参与者之一,在国家、社会运转中起着最直接有效的管理者角色。而且由于其相比机构、组织、个体公民而言所具有的强大权力,其对社会意义上的人文精神建设也有着强大作用力。事实上,目前我国人文精神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政府必须限制自身权力,不管这一制衡力量来自外部还是内部,而媒体监督无疑是重要力量之一。
媒体监督职能发挥的语境是在政府即将或已经失职的情况下,但是一般而言,政府、媒体与社会是在一种动态的平衡中运转,在此情况下则要求制度设计和调整更加体现民主,保障和维护人文精神。要在这种复杂的动态中建构人文主义则必然要以一种协商的方式,而这一途径则离不开媒体发挥公共领域的职能。公共领域是哈贝马斯的重要理论,他认为公共领域是介于社会和国家的中间领域,社会领域中富有理性的公民通过对事件的公开自由讨论形成舆论进而影响政治领域决策及议程。[2]该理论认为媒体是公共领域的一种,并且通过对事实与意见的呈现推动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的对话,而其重要性即是在协商中完成议题的推进与解决。而正是在这种公开理性的讨论协商中,帮助社会意见的上传下达,从而推动制度建设的完善,在法律法规的制定完善上更好地代表民意,保障民利。
第二,经济发展助力与监督调节。媒体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全世界范围内绝大多数媒体实行产业化经营,本身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媒体由于肩负的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也发挥着对物质主义泛滥的揭露与纠正功能。作为一种文化产业、传媒经济,媒体行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据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13)》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文化产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元(我国2012年GDP已接近52万亿元人民币),尽管其中教育培训与旅游占比突破60%,但是媒体行业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3],可见媒体对产业经济的贡献就是对自身的贡献,而随着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政策的推行,其对经济的作用也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现如今中国正处于激烈的转型期,很多市场主体、商业资本(甚或媒体自身)为了谋利往往采取一些不正当手段,但正是通过媒体的揭露才成为舆论焦点并最终朝向正面发展。媒体的报道和引发的反思在某种层面上促进了对于生命价值的思考,也让人文价值的回归变得可行。
第三,营造尊重人性、关怀他人的社会文化。社会文化是变动不居的,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和主流价值观念。这种文化思潮的形成与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深度相关。例如在二战以后至20世纪70年代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史学家将其称作“黄金年代”)经济突飞猛进、社会保障逐步完善、政治民主与市民参与维持高位,这一时期的文化思潮活跃繁荣、积极向上。但是在稍后的20世纪70至90年代的“危机年代”中,随着经济放缓(滞胀出现)、民主参与下降,社会思潮开始朝向消极,并诞生了嬉皮士、摇滚青年、解构主义等思潮[4],深刻影响了整个世界的走势。可见社会文化由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条件促成,并反过来影响到同一时期人们的生活、思想以及价值观念,进而对整个社会起作用。在中国,社会思潮变迁带来的巨大改变也很明显,如“五四新文化运动”就通过对民主、科学、自由等思潮的宣扬起到了重要的思想启蒙、文化推进、社会改革作用。
同样,在人文精神逐渐受冷落的社会境遇下,重建人文主义的社会文化也能产生巨大影响,并在社会广泛意义上影响个人、机构、国家、社会对“人”自身的重视与回归。这一社会文化氛围的建设必然要求各方合力完成,我国政府事实上早就在极力倡导精神文明建设,并将其提到了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建设同等重要的高度。而思想文化界也在对社会问题进行分析,人文主义缺失的问题也多有探讨。对于媒体来说,其本身的文化属性和传播能力也决定了其在社会文化建构和传播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在信息收集、内容生产及传播共享阶段,新闻媒体绝不能为了追求眼球效应而不负责任地传播,以至于混淆基本的价值观。媒体要坚持应有的操守,同时提供必要的优质文化产品,帮助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第四,倡导关怀伦理和个人价值弘扬回归。关爱他人、保护弱小、追求公平正义是人类的天性,人文主义既是人类所共有的价值准则,也是一种最美好的追求。所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对于人文主义的强调与重建离不开对于公民个体的身体力行。事实上人文主义落实到生活经验中,与每个国家、民族的基本道德准则相通。另外,价值准则是社会运行的重要保障,舒德森(Schudson)将这一价值规则的形成概括为涂尔干式的社会聚合理论和韦伯式的社会控制理论,前者侧重对群体的形成与身份认同作用,后者重视社会秩序的控制与遵从。[5]而人文价值的构造与回归离不开潜移默化的涂尔干式聚合与韦伯式的社会控制的合力。媒体正是通过对人本价值的弘扬与歌颂,对有违人文的谴责与揭露,促进一种涂尔干式的对人文价值的尊重与认同,也形成了一种不具强制但又有约束的控制力量,从而促进社会中人文价值的养成与回归,当然这种理论假设离不开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
总之,在社会中重新树立“人”,即在当下物质化与泛媒介化的社会中,如何在这种状况下引导人们在广泛接受媒介时能保持应有的独立而不至于成为一代又一代的“沙发上的土豆”“网络依赖症患者”“社会事件的漠视者”。网络公共领域,并不是吞噬人的理性与泯灭人的个性的场所,它应是一个自由平等、追求表达理性自律的空间。人文精神虽不是硬性强制的手段,但在建构人的价值和提倡重新树立人的概念层面是重要的思想价值信仰,当社会发展中的某项职能缺位时,保持独立精神的人们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呐喊”,使自我权益在现实中得到保护,从而实现人的更加全面自由的发展。在网络新媒体风头正劲的时代,真正能够找寻和拯救“人”的价值的手段既要靠每一个真实存在的个人,也须依赖整个社会群体的力量,是一套完整的文明体系建构。讨论在全社会中重新树立“人”的问题离不开对个人生命意义的回归与重视,除此之外,宏观上在社会制度和文化价值建构时也要将人的价值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并建构一定的机制以彰显并保障人的权利与尊严。而且媒体要在制度建设、经济推进与监督、文化思潮形成和个人价值回归方面发挥应有的推动作用。最终,如何让人在信息汪洋中站立起来,如何让人在新媒体时代有效地实现自我表达与自我救赎,如何让人文精神成为媒体的根本精神,是整个21世纪必须攻克的一个思想理论阵地。
(作者为上海大学影视学院硕士生)
参考文献:
[1]钱理群.为生命给出意义――谈“静悄悄的存在变革”[J].名作欣赏,2013(10).
[2]Jürgen Habermas,Sara Lennox and Frank Lennox.The Public Sphere: An Encyclopedia Article(1964)[J].New German Critique,-55.
[3]张晓明,王家新,章建刚.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4]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M].马凡,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5]Michael Schudson.The Objectivity Norm in American Journalism[J].Journalism2(2),.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传媒推荐|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手艺人混新媒体,就这么整!
咋整COO朱江明:手艺人混新媒体,就这么整!|NewMedia联盟私享汇NO.8期实录
上周准时收听NewMedia联盟私享汇连环大预告的捧油应该都清楚啦,这两周盟妹率领一众伙伴和陈菜根、朱江明两位自媒体大咖连约三次,收获了极为有料的新媒体运营真经。
这次NewMedia联盟私享汇NO.9期的线上分享,盟妹连续二次约咋整COO朱江明老师,学到了他从手艺人到新媒体转型之路、及新媒体团队管理的秘笈。
盟妹为大家将两次分享整理为一篇文档,想知道朱江明老师是怎么说的?接着往下看吧。
讲师介绍:
朱江明,咋整新媒体COO、专栏作家、法学博士。
微信公众帐号咋整以调侃的咋整风格,解读每日最热点新闻,通过内容优势,对用户产生极强黏性,拥有40W+持续增长的年轻拥趸。
NewMedia联盟私享汇NO.8期实录
“朱兄,我们约好了,12月底就来一期《从手艺人到新媒体人转型》分享吧。“
“好,没问题!“
做这个私享汇主题,盟妹是有点私心的——因从小就崇拜手艺人,木匠瓦匠、写字刻章、锔锅锔盆、编篓编筐。器物有魂魄,匠人自谦恭。在他们眼里,世界如此简单、如此纯粹,哪怕是十年如一日的重复,也能散发别样味道,或许因专注,让时间并未起到任何侵蚀作用。
互联网时代,出现了一大波新媒体手艺人,他们是大时代的小访客,认真努力地把文章写好、把故事讲好、把逻辑梳理好、把订户服务好,将“打磨有价值的阅读体验“作为最高信仰——移动端彻底粉碎了传统阅读的仪式感,人们更倾向于看轻松快乐的文字,手机嵌入生活,重构了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传播生态和社会形态被重新定义,”穿新鞋走老路子“,过往看似”经典、优雅“的表达手法,可能现在就会吃闭门羹,错失一批年轻读者。
本期私享汇邀请到“咋整”新媒体负责人朱江明跟我们一起聊聊“从手艺人到新媒体人的转型之路”
——以下为嘉宾实录整理——
首先我自我介绍一下,我是咋整新媒体的负责人朱江明。
刚刚做新媒体这个行业大概一年多,之前并不是传统媒体出身,实际上一直是在做武器与军事相关的行业,另外有一个副业就是写专栏,所以一直保持跟媒体接触,因此很顺利地进入了新媒体这个行业。
NewMedia联盟邀请我来之前,双方也仔细讨论过讲什么?到底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选题来跟大家分享。当时我就提出,其实我的从业经验的一开始比较类似一个手艺人的角色。下面我来解释一下什么叫手艺人,记得曾经采访过一位制作传统弓箭的老者,跟他聊天时印象特别深刻的一句话就是,他一直强调自己是一个手艺人,我就很迷惑的问他:你是一个工匠,为什么会说你是一个手艺人呢?他说手艺人实际上就是一个掌握一门专业技能并且不断不断的以此为生,越来越能够充分、精准地去了解这个行业最高深的技术,然后不断加强自己的手艺的这么一个群体。
现在很多人都强调工匠精神,在这位老者看来手艺人是比工匠更高一级的存在!
2006年我开始做专栏,从事国际政治与军事方面的写作、分析,后来在南方人物、腾讯等平台都开有专栏,有人会问我专栏内容都从哪里来,我的经验:
1、每天早晨花2小时了解下专业领域新闻,开阔眼界
2、时常更新并保持一定的阅读量,提高知识积累
3、把写作当成一个产品去做,“抖包袱”式的呈现给读者
4、写之前用思维导图整理下思路,清楚自己的逻辑
5、“借势营销“很有必要,小新闻有时也会给你新惊喜
手艺人真心是一个很累的事情,经常有一年的时间我都在家里专职写稿,每个月发稿量在25篇,最多时35篇,平均一天写出一天半的稿子。这里可以教大家一招,如何成为高产量作家:熟悉从多个角度写作,一个新闻热点往往可以做出不同稿件,在不同平台发布。
现在转到新媒体“咋整”,这个有40多万粉丝的平台,加上其它几个垂直类帐号运营,一个月我们的收入也近千万。在做这些帐号的过程中,我感觉到它的优越性之一:粉丝反馈比较直接。作为运营者角色,要改善的其实不仅仅是写稿,还是管理方式、帐号调性等等,都需要自己亲自把控与调整,甚至你需要注重更多细节:发布时间、标题设计等等,公号运营与之前专栏不同之处:沟通时间比写作时间长,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最后提醒大家,一旦要做垂直帐号,你必须有一个敏锐的触角:需要判断什么人喜欢这个东西,未来如何让这个帐号变现,如何理清商业逻辑也是运营者最大的压力。
感谢大家!
NewMedia联盟私享汇NO.8期实录
发展新媒体不可缺哪些人?老思路能否用好新媒体人?新媒体人才最看重什么?
如何留住青年才俊?继传统媒体集体沦陷之后,新媒体该如何制造现象级传播?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自媒体人,朱江明凭借多年深刻洞察和独到判断,将“咋整”公众号打造成了有趣有料、广受欢迎的年轻态公众社区。
10月29日晚20:00-21:00,NewMedia联盟“私享汇”NO.8期线上分享邀请到了“咋整”COO朱江明给大家做了精彩分享。朱江明的宝贵经验在一个小时里告诉你构建新媒体团队就这么整!当晚他是放弃锤子新闻发布会如约而至哦。
嘉宾介绍:朱江明,“咋整”新媒体COO、专栏作家、法学博士。微信公众帐号“咋整”以调侃的风格,解读每日最热点新闻,通过内容优势,对用户形成极强黏性,拥有40W+持续增长的年轻拥趸。
——以下为嘉宾实录整理——
大家好,我是朱江明,很高兴能在这里给大家分享我运营的一些经验,实际上我的团队的人数并不多,北京、广州加起来有15人,我们其实运作的项目还蛮多的,除了自己运作的三个微信号,广州还有做电商的团队准备我们新产品的发布和销售,人力资源还是蛮紧张的。
关于新媒体的公司到底需要一个什么团队的问题,是个开放的问题,每家都有自己的侧重点,我只能从我个人以及公司的角度探讨这个问题。
团队中实习生的优劣
大家都知道新媒体其实很大程度上是靠实习生团队来支撑的,当然这种办法可以节约人力资源成本等。但我不是特别鼓励这种状态,以实习生为例,他们的经验少、年龄小,有些稿件实习生完成的很棒,但你要考虑新媒体是一个业务而不是兴趣,长期写稿会缺乏新鲜感,会影响你脑洞打开的能力。
比如,实习生本来存在团队稳定性差,淡旺季的问题,尤其是在做一些干货非常多的稿件时,实习生是很难完成的。我个人不建议你的团队以实习生为主来组成,每次到考试或者特殊的日子,会导致你没人可用。
我相信有某些大神级的人物有很多粉丝,即便是没有任何条件就会很乐意在你这里工作、实习,忍受着劳动法的剥削(笑)。我个人认为,如果你真想把新媒体当作业务来做的话,长期这样是不太合适的。
需要对垂直领域有深刻认识的人
我们这边除了帮企业运营的微信号外,我们自己还运营了三个号,我觉得每个微信公众号都有个第一负责人。如果一个人同时负责好几个号的话,不能保证号的内容每天都能更新,时间长了所发的内容非常难看,长期下去会损伤这个人的创造力。
你在做人力规划的时候,如果是新闻类的号,其实对专业和兴趣要求就会放宽很多,如果是垂直类的话,你一定需要一个非常喜欢这个垂直领域的人,最好这个人对垂直的领域有深刻的认识。
比如我们做的探险旅游的这个人,他本身非常喜欢登山、探险、滑雪等,他会对这件事情充满了兴趣,花费很多的精力去做,这样才是个完美的人。
再有呢我们负责“僵尸”的这个号的编辑是一个女孩子,我们管她叫“尸妹”,在决定做这个号的时候,为何招聘这样一个人,因为她看过市面上所有有关僵尸的书,并且她自己也编了一个小剧本,有关僵尸的微电影,这样的人就非常合适。
招聘对新媒体有兴趣的人
我过去在军事行业的经验比较丰富,我觉得新媒体是兴趣性比较强,并不是一个执行力高的行业,一般被归为特种部队,最基本的要求是你愿意去做这样的事情。
我个人的经验就是,招聘一个新同事、新采编的话,如果他本身对这件事情兴趣不大,就不太适合做这个行业,如果坚持下去对双方(老板和员工)都很痛苦。
招聘的过程中,关注我们号的朋友就发现我们经常招聘,全职、实习生都招,有人会问我们的人员流失率是不是很高?但我很荣幸的告诉大家其实并不高。经常招聘除了满足公司自己的需求之外,作为新媒体的培训学校吧,为其他新媒体的部门去输送人才。
说到兴趣这一点,现在大家都会很努力的去做垂直号,垂直就是兴趣,共同的兴趣维护共同的社群,共同的社群去成为一个纽带,来连接线上线下不同的人,从中发现商业机会,无论是做广告、推广、电商销售或者是做不同的服务都是很有商业价值的。
兴趣领域,我面试过很多年轻人,他们的兴趣非常广泛,如果发现他有非常独特兴趣爱好,你作为掌舵者,你觉得这个行业会有发展,经过调查又没有很强的竞争对手的话,你可以考虑把这个人招进来去尝试。单纯有兴趣是不够的,作为新媒体公司的控制者,应充分调动员工的兴趣,如果你对他感兴趣的行业心生厌恶的话,无论他这个行业多么有前景都不要。
团队人员综合素质
接下来说到人员的素质问题,以我们用人的经验来讲,正规的本科毕业是蛮有必要的,不可否认存在很多的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很优秀的人。
“咋整”是根据新闻热点做有趣的技术分析,然后开脑洞,对一个人的资料搜集能力,文件检索能力,基础知识要求比较高的,实际上这也是新媒体公众号的共同特征。
如果一个人简历上很优秀,但并不是一个兴趣广泛,而且对时事敏锐度不强的话也不太适合大部分的新媒体号。
很多人非常关心一件事,到底新媒体编辑应该配备什么样的支持,我的经验是:第一,应该配个好电脑,有很多P图的需要,尽管对图的要求不是很高;第二,尽量舒服的座椅;还有就是办公室环境尽量要轻松,是创业公司的标配。核心是给他一个轻松的环境去做事,尽量压力小点。
尽管很多的老板是给员工加压,我个人觉得在新媒体运作这块,如果给压力太大的话,有时他出的东西真不太好,会严重影响质量。
如果你的号做日更的话,如果一个人连续写三天,精神上是很疲惫的,人力调配上尽量安排隔天去做稿,比如调整为做微博、做活动策划这些,这样有利于调配写作的神经,尽量避免让你的同事形成隧道视觉从而影响内容质量。
管理新媒体团队秘籍
我们有个轮岗的制度,人员工作流程的问题,我们是属于“早更”的号,一般是会在11点到12点去更新,早上的主要工作就是看今天的更新,更核心的事情就是讨论标题,标题其实很重要。新媒体点击量很重要的是靠标题,标题制作我们会从10点讨论到11点。选题会的时间,不同的编辑有不同的分工,主号是两个编辑、探险是两个编辑,僵尸是一个加上我六个人,但是所有的发的内容的创意是需要大家去讨论的,每个人的思维有个惯性去推动,如果不是经过大家共同讨论的话可能做的很窄没法跳出来,有个专业术语叫隧道视觉。
每次在开会的时候,制定一个书记员,需要一个人专门把记录下来。共同讨论选题呢,很多人运营很多的号,当你在做几个号的时候,更多的人参与讨论,有助于所有的人会了解到别人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方式、工作内容。
除了采编,每个编辑会有采编意外的业务的配备,比如行政登记、报销之处、事互推啊,BT,还有后台互动、运营挺重要的啊,包括发来的每条信息我们都会去看,有些人觉得很诧异,真的是有个人在说话而不是机器。这些都指定一个专门的人负责,其实实习生在做内容方面会差一点,你交给他运营的工作,活动策划,他们会很认真的去想这些问题。
好奇心很重要
这是对人的要求,也是工作的一个流程,新媒体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家需要很强的好奇心。其实我们这块鼓励大家每天分享一些看到的有意思的新闻,并制度化下来,每天都要分享一下。
还有注重基础资料的搜集,比如有本书很好,还给我们相关,公司就会掏钱把它买下来。现在无论是运营新媒体或者做商业活动也好,你需要的并非是机器而是学习型人才,传统媒体、学术界出来的人都知道这方面的重要性。
新媒体运作这块需要不断的学习,在我看来即便是小公司这样做也是非常必要的,这个时代发展很快。
招聘时讲究策略
任何一家公司不要在人才短缺的时候招聘,这个时候非常被动,始终要保持不断招聘的一个态势。应该不断的留意这种人才,我喜欢和面试者交谈,能听到新的事情,包括对我们自身的感觉。
招聘人的过程中会给现有的团队压力,会起到促进的作用。广告商会说这个文案是不行的,需要重新改,比如某汽车品牌当时做的软文,我们中间改了七八次,期间你有充足的人力资源的话是不会影响到你平时推送内容。
现在的广告商在新媒体的投放会越来越多,从我开始做到现在会明显感觉到价格也在上涨,大家越来越接受在微信、今日头条投放广告。这时如果你人力资源跟不上的话会错失很多商业机会,客户会要求你去创作很多内容,如果团队成员不足,会影响你的内容制作,比如之前做某汽车品牌的案子,要求改了很多次,广告商根据他们的需求给你谈,然后你就做了一个版本,这就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参与改的人会非常紧张、疲惫,建议每个人改两次后换个同事去改稿。
平衡不同部门之间的利益
还有一种情况,当你运营好几个号的话,会用大号带新号的,如果不断推新号的内容,你原来的粉丝肯定会不愿意,出现掉粉的情况,甚至会用大号的资源去拉互推。这时的解决方法是,大号的编辑继续做自己的事情,需要主号推的去帮助主号做内容,这样做比较公平,因为主号也有考核压力。
有别人提供内容的话可以把次数和质量拉的更高,帮新号做推广时,内部来进行置换。作为公司的运营者,公平是很重要的,当你运营很多号时,如何平衡不同号之间小团队的利益其实是很重要的。
团队内部,到底是男生好用还是女生好用,男女比例是否均衡很重要,否则,对你整体的思维方式、头脑风暴之后的结果都会有影响。
团队的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的问题,团队大家都热火朝天,每天都工作10个小时,我的做法是不希望大家在办公室里泡太长时间,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做什么,比如你去看电影也好,回来交稿就行。新媒体的关键是你接触新的东西,给人新的感觉,而不是死宅办公室爬虫这样子,所以我对上班时间要求是非常宽松的。
考虑到健康的问题,我们北京这边的团队,雾霾超过300的话,在不影响你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可以不到办公室上班,但是你要约了客户或者实习生面试的话该来还得来吧。
很多管理者很好奇,北京的雾霾时间长,管理者担心会不会影响效率呢,我经过长时间观察,其实并不会影响效率,如果你能够利用网络沟通顺畅的话。
作为团队的领导者,一种领导者叫跟我来,偶像级人物,大家都比较膜拜他,还有一种是保姆型领导,我个人更像后者,更多的支持同事所有的举动,不插手他们具体的事务。
Q1:您觉得一个完整的新媒体团队不可缺少哪些职位?团队内部如何合作?
朱江明:内容团队是新媒体团队之中最核心的团队,然后BD是次核心的岗位,至于我们说商务这块是以独立部门存在的,相信有蛮多的新媒体有很强大的商务,我认为这块并非必不可少,我们现在大部分的商务广告都是后台找过来的。
Q2:咋整团队的奖励机制是怎样的,能分享一下吗?
朱江明:我们爆款的稿子会有团队的集体奖励,一篇稿子有1500元作为运作经费的。商务直接跟销售额挂钩,别的按照正常的编辑岗去走,在钱这块,我们自主的能力不是很强(笑),是跟整个公司去走的。
Q3:咋整团队内部的培训机制是怎样的,可以和大家分享吗?
朱江明:我们会有自培训的项目,每隔两周轮换主讲人分享一下自己运营的经验、对哪方面比较感兴趣。然后我们有基础的培训,包括文档格式、怎么导图等,包括新东西的玩法,比如QQ公众号,有一个人学会后给大家讲。
合作请洽NewMedia联盟小秘书微信:或手机:。
活动预告:
传说,24岁的牛顿在苹果树下乘凉时被一个红扑扑的苹果“啪”得砸中,于是发现了万有引力!
辣么,如果苹果砸在喻国明、沈阳、石述思老师头上呢?砸在王冠雄、左小祖咒头上呢?砸在叶匡政、苏小和头上呢?
想体验诸位网络名人、行业大咖以身试“法”,尝试被苹果砸中后的化反,就快快加入2016新媒体影响力盛典吧!
主题:2016新媒体影响力盛典
主办方:NewMedia联盟 新媒体指数
时间:日14:00-21:00
地点:北京电影学院文创园大戏楼
报名入口:可扫描下方二维码,或者点击“阅读全文”。
同时,我们正在寻找臭味相投的合作伙伴和赞助商,欢迎添加微信(ID:ygqing88)或拨打进行咨询。
PS:点击百度云链接 /s/1pKoeton,查看“PDF招商文件”~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艺人新媒体指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