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法佛法讲的“无常 苦 无我,苦,无我”怎样理解

无常与无我-佛法与生活
首页 - 佛学文集 - 其他经典 - 佛法与生活 - 正文   │ 
  无常与无我
  于凌波居士讲述
  我们上一次讲‘五蕴世间’,曾引用过《八大人觉经》的经文:‘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八大人觉经》有八段经文,第一段经文是:‘第一觉知、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现在我们就继续在‘五蕴世间’之后,来探讨世间何以无常,五蕴何以无我。
  佛陀六年苦行,他在菩提树下证悟的真理就是‘缘起’。缘起的定义,是‘现象界的生命与世间、彼此互相关涉的所由之道’。更明白一点说,宇宙之间,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都是彼此关涉、对待而生起、存在的。所以《杂阿含·二九三》上说: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佛陀以为,世间的一切事物,包括精神作用的心识、与物质构成的外境,都是由相对的因素条件(因缘),亘相关涉对待而生起的。生起是如此,存在、变异、与坏灭也是如此。由于诸法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不能决定自已的存在,要由相对的因素条件决定,所以诸法本性是空,就是佛经中常说的‘缘起即性空’。
  缘起法关涉、对待的依存关系有两种,一种是同时的依存关系,一种是异时的依存关系。异时的依存关系,即所谓‘此生故彼生’,此为因而彼为果。同时的依存关系,即所谓‘此有故彼有’,此为主而彼为从。而此因果主从之间,也不是绝对的,换一个观点来看,因果主从又可以倒置过来。所以《杂阿含》二八八经中说:
  ‘譬如三芦立于空地,辗转相依,而得竖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辗转相依,而得竖立。识缘名色,名色缘识,亦复如是。’
  经文中的‘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名色又称五蕴,是构成有情世间和器世间的五种因素。有情又称众生,一般以‘人’为代表。有情是五蕴和合而有的生命体,而此生命体的生死流转,就是佛陀所证悟的‘十二缘起’。佛陀说:‘我坐道场,但通达十二因缘法。’这十二缘起法,为佛陀所证悟,而不是佛陀所创造或制定,所以《大智度论》上引用佛陀的话:‘我不作十二因缘,余人亦不作,有佛无佛,生因缘老死,是法常定住。’
  因缘和合之法,是许多因素条件组合而生起的,任何一个因素条件发生变化,这一法本身即发生变化,不能恒常的存在,所以无常是必然的理则。再者,任何事物,都是关涉对待而存在,其中当然没有一个主体的自我。例如五蕴和合的人,既然是五蕴和合,到底那一蕴是我呢?那一蕴中都没有‘我’。因此,无常与无我,在作为缘起架构的三法印中,就是‘诸行无常印’和‘诸法无我’印。我们此处先来探讨诸行无常。
  《大智度论》中说:‘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皆无常’。无常有两种,一是‘刹那无常’,一是‘一期无常’。刹那无常就是念念生灭的无常,一期无常则是有情一期寿命的无常,事实上,一期无常就是由刹那无常累积而来的。诸行无常的行,狭义的说、是念念生灭的心行,广义的说、是五蕴中行蕴的行——万法生灭变异的行。凡事于极短时间内发生变化者,莫如我人的心念,正如《宝雨经》所说:‘此妄心如流水,生灭不暂滞。如电,刹那不停’。
  其实,万法迁流不息,不仅心识为然,我们生理的色身不也是如此吗?毛发爪甲的代谢,血液淋巴的循环,是片刻不停的。时时刻刻有新细胞的产生,时时刻刻也有老细胞的死亡。十岁时的我,全然不是五岁时的我,三十岁的我,也全然不是二十岁的我。所以佛陀在经中说:‘一见不再见’;庄子云:‘交臂非故’;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画夜’;禅宗语称:‘婴儿垂发白如丝’,这都是无常的注脚。
  在诗人的笔下,无常的句子更是不胜枚举。例如曹孟德的〈短歌行〉称:‘对酒当歌,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去日苦多,是生命无常;杜子美的〈离乱诗〉说:‘时难年饥世业空,兄弟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骨肉流离,是聚散无常;李太白的〈越中览古〉诗云:‘越王句践破吴归,满朝文武尽锦衣,宫女如花春满殿,只今惟有鹧鸪飞。’由宫女如花到鹧鸪飞舞是盛衰无常;刘禹锡〈乌衣巷〉曰:‘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燕子,入百姓家,是世事无常。
  无常,不仅指有情心识的生灭,或社会人事的变迁,在物质世界也是如此。譬如我们讲堂中使用的桌椅,去年在使用,今年在使用,明年仍可使用,看起来似乎是常住的。事实上,它们正在刹那刹那在变化与损耗。肉眼可见的如木料的虫蛀、腐朽,肉眼不可见的,构成木料的原子中,原子核外面的电子,正以光速绕著原子核在旋转;原子是如此,天体的运转又何尝不是如此;四时运行,功成者退,这不也是迁流代谢?
  由以上种种事实看来,有情的生老病死,万法的生住异灭,世界的成住坏空,全是刹那刹那的迁流变化,何尝有常住之法?苏东坡〈赤壁赋〉中的名句:‘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万物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万物与我,皆无尽也。’。《金刚经》末尾的〈六如偈〉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宇宙间的一切——人与万事万物,生灭变异,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这就就是宇宙人生的真像。
  说到无常,使我们感到颓丧、悲观,事实不然,由存在到坏灭,由生长到老死,由盛至衰,由聚至散,固然是无常;但是反过来说,由空无到生起,由幼小到壮大,由衰至盛,由离至合,又何尝不是无常?语云:‘不有所废,何有所兴’;‘四时运行,功成者退’。自人事来说,富有者以奢侈而沦为贫贱,显贵者以骄横而失去权势,固然是无常,但贫困者刻苦向上而成为富有,微贱者发奋立志而至于显贵,又何尝不是无常?如果万法常住,则富者永富,贫者常贫;贵者永贵,贱者常贱。如果是这样的话,则贫困的人,微贱的人,人生还有什么希望呢?万法必须受因缘法则的支配,因缘和合,则有生起、因缘相续,则有存在,因缘发生变化,生起存在之法或变异、或坏灭。这样才有生死流转,迁流变异,也必须如此,所以才有寒来暑往、阴睛圆缺的天象;所以才有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的人生;所以才有花开花落,盛衰无常的事相,所以才有成住坏空,周而复始的世间。
  无常,是宇宙间普遍的、必然的理则,没有特权者可以规避,所以没有任何例外。
  与无常同列为佛教的三法印之一的,是‘诸法无我印’。要明白诸法何以无我,先要明白‘我’是什么。佛陀出世之前,印度的传统宗教婆罗门教,主张有一个常、一、主、宰的自我——个人内在本元的我 Atman。奥义书哲学即强调这种意义的自我。这个我与宇宙灵魂大我的梵,有著同一的本质,即所谓‘梵我一如’。这个我,是永远不灭的本体的自我。当时的许多外道,亦以这个我是灵魂、是实体的自我。佛陀以缘起的立场,否定这种永恒的、形而上的自我。所以说:‘诸法无我’。
  佛陀所说‘无我’的我,是指五蕴和合的假我之中,并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神我’。如《杂阿含》一二零二经说:
  汝谓有众生,此则恶魔见,唯有空阴聚,无是众生者。
  如和合众材,世名之为车,诸阴因缘和,假名为众生。
  经文的意思是说: 集合了木材车轮等,组成了车;由诸阴(五蕴)的因缘和合而有了众生,其中何尝有车或我的自体存在?这在一二零三经中也有相似的解说:
  此形不自造,亦非他所作,因缘会而生,缘散即磨灭。
  如世诸种子,因大地而生,因地水火风,阴界入亦然。
  因缘和合生,缘离则磨灭。
  经中‘此形’二字,指的是有情;‘阴、界、入’三字,阴是五阴——即色、受、想、行、识的五蕴;入是十二入——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加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十二处;界是十八界——即十二处再加上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合称十八界。五蕴已如前述,十二处、十八界是由五蕴开展而来的。这些全是因缘和合之法,所以‘缘尽则磨灭’。缘尽则灭,此中何尝有一个常一主宰的自我?《杂阿含·三十四经》中说:‘尔时世尊告余五比丘:色非有我,若色有我者,于色不应病苦生,亦不得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色无我故,于色有病有苦生,亦得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由此可见,这里所说的我,指的是婆罗门教的神我 Atman,因为神能主宰一切、支配一切,所以‘我’也被当作具有此种自由意志的存在;因此,如色是自由自在的自我,应该能使自己免于疾苦。色既然没有这种主宰的能力,那么色毕竟非我,色中亦毕竟无我。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所以五蕴无我。
  佛陀说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使人感到消极、颓丧。事实上,三法印另有其积极、正面的意义,而为人所忽略。所谓无常,并不仅是由好变坏,反过来说,由坏变好也是无常。如由贫而富,由贱而贵,由愚而智,由迷而悟,又何尝不是无常?唯其无常,才予苦难众生以光明和希望。诸法无我,说的是五蕴和合中,没有一个作为常、一、主宰的神我,而缘生之我毕竟存在。我人有自由意志,我人藉勤奋努力,进德修业,可以改善自己的环境,可以增进社会的文明。我若一心向道,精进不懈,我可以转迷成悟,可以证得涅槃。
  佛陀也常常说苦,苦是人生的真相,是佛陀深入观察抉择证得的真理。但这不是沉迷在五欲六尘中的人所能了解,而仅为有智慧者所能体会。唯其诸行无常,唯其诸法无我,也唯其一切皆苦,才促使我们有向道之心,自苦、空、无常、无我的世间,去追求常、乐、我、净的涅槃境界。
  有关其他文章
地藏孝亲网“无我”与“自我”——佛教“无我”论的现代意义
&&&&& “诸法无我”是佛教引导众生了悟人生、认识自我,以及整个现象世界的根本理论之一。佛教的“无我”理论,最初是针对众生的“我执”而提出的,即所谓“因破我法有无我”(《中论》“观法品第十八”)。佛陀认为,人生充满了烦恼和痛苦,人生的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无不给人带来无尽的烦恼和痛苦,而所有这一切都根源于有“我执”。“我执”表现为四种状态,即我痴、我见、我慢、我爱,佛法中称之为四种根本烦恼。具体说,“我痴者,谓无明,愚于我相,迷无我理,故名我痴。我见者,谓我执,于非我法,妄计为我,故名我见。我慢者,谓倨傲,恃所执我,令心高举,故名我慢。我爱者,谓我贪,于所执我,深生耽著,故名我爱。”人若不能破除、断离我执,则“有情由此生死轮回,不能出离。”(《成唯识论》卷第四)
  “无我”之说则在于揭示现象之“我”的非实在性。按照佛教所说,诸法(整个现象世界)皆由因缘而有,缘聚则生,缘散则灭,了无常住自性,故现象之有,实则非有。一切有情众生乃是五蕴集聚而有,十二缘起而生,同样无常住自性,故现象之我,实则非我。众生若能了悟这个道理,那么平日执着不放的“我”,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所以,从原始佛教到大乘佛教都认为,只要能了悟“无我”的道理,断除“我”的执着,就能超脱生死烦恼,证得涅槃寂静。如说:“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杂阿含经》卷四十七)“所信至教,皆毁我见,称赞无我。言无我见,能证涅槃,执着我见,沉沦生死。”(《成唯识论》卷第一)
  佛教从有情众生的生死无常,了无自性,推演至诸行的无常,诸法的无我,并由此证成其“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即“我”“法”具空的世界观理论。然其始终是以破除、断离有情众生(主要是人)的我执为根本的。所以,本文也主要从破除人的我执方面来谈论“无我”理论的现代意义。
  “无我”,用佛教的术语说也就是“空”,也就是“清净”。“空”,不是说什么也没有的空无,而是相对于幻有、假有的现象,对无常、无自性的实相的一种表述。“清净”则是指此实相本性的无染污、离烦恼。佛教认为,有情众生的一切烦恼都是由我见、我执引起的分别妄想和纷争造成的。若能了悟本性空、本性清净,也就是说了悟本性是无分别、无诤的,那么种种烦恼自然不生。正是如此,在部派佛教时已有一部分部派提出了“本性清净,客尘所染”的观点,认为佛教的修证,就是要去染还净。
发展到大乘佛教以后,更把“本性清净”看作是一切法的实相,有些学派(如中观学派)则更强调不离染污而证清净的不二法门。如《维摩诘经》中就反复强调“不断烦恼而入涅槃”(《弟子品》)。这也就是说,世人的烦恼痛苦都来源于对现象世界中自我的过分执着。由是生出种种分别之见,生出种种贪爱求取,已得的舍不得舍弃,未得的拼命去争夺,酿出无休止的纷争。而“无我”之说在一定程度上为这种贪执现象中自我的人,开出了一副甚有补益的清凉剂。
  如上所述,佛教的“无我”理论是以“清净”为一切现象的本性,当然也是人自我的真正本性。因此,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所讲的解脱,实质上也就是对自我清净本性的了悟,强调的是信仰者的自我解脱和自作主宰。在原始佛教和南传上座部佛教那里,主要是通过信仰者的长期苦行去悟得“诸法无我,诸行无常,一切皆空”的道理,从而达到“涅槃寂静”。在大乘中观学派那里,主要是要求信仰者通过把握“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去认识诸法实相毕竟空无,诸法自性本来清净,从而达到“实相涅槃”,般若无分别智的境界。在大乘瑜伽行学派那里,主要是要求信仰者通过“诸法缘起”的道理,去认识一切“唯识”所现,实无我、法二境,从而以“依他起性”为关键,去除“遍计所执性”的虚妄执著,达到“圆成实性”的真实境界。
  中国的禅宗把佛教这种自我解脱,自作主宰的理论和方法,发展到了极致。六祖慧能尝反复教导说:“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但愿自家修清净,即是西方。”又说:“不是慧能度善知识,众生各于自身自性自度。”“自性不归,无所归处。”“若自心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即有教授,救不可得。”(敦煌本《坛经》)为什么禅宗在当今世界会大行其道?我以为这与它突出自我的自主性、最充分地肯定自我的解脱理论和实践方法有密切的关系。
  从一个角度看,现代人精神上最大的痛苦和不幸,大概可归结到一点:即自我的失落。这种自我失落,有来自客观方面的原因,如现代工业高科技的精密、快速、自动,强制地把人们的生活变得紧张、机械、被动、单调乏味,乃至于使大多数人失去越来越多的个体自我本有的种种主动、能动和自由,使人们沦为机器的奴隶等;同时更有来自主观方面的原因,如在当今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环境下,许多人沉溺于物欲的追求而不能自拔,甘愿使自己沦为物欲的奴隶。另一方面,现代人精神上最严重的病症则是自我的扩张。由于现代科技、现代经济和现代政治的发展,社会给个人提供了优于以往自我发展的更多可能和广阔场所。这是社会的进步,每个人本来应当利用这种条件来为社会和人类作更多的贡献,以完善自我人格,实现自我价值。
但是,在当今世界上尚有相当多的人还深陷于我执之中。他们把个人、自我看得比群体、他我更为重要,甚至把个人自我放在群体、他我之上,把自我扩张到了一个不适当的地步。他们追求自我欲求的最大满足,有些人甚至认为,这才是人生的真实价值,才是自我的完全获得和实现。其实,这种以个人为中心的自我设计,在现实社会中是很难行得通的,而到头来他却将由于在群体中找不到自我的恰当位置,而成为真正失落了自我的典型。
  其实,当我们深入一步思考的话,又不难发现,这种自我失落虽然有众多的客观原因,而归根结底又是人类自己一手造成的。它是与人类对自我价值某种片面认识和追求分不开的。所以,人类如果不能从节制自己的欲望追求入手,不能从盲目逞快自己智能的迷误中觉醒过来,不能把自我放到恰当的位置,或者说不能透过现象之我去把握真正的自我,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现存的、潜伏的种种社会、环境问题,也不可能真正解决自我失落的问题。
&&&&&&& 禅宗要人们认识的自我的“本来面目”,要人们“自悟自性”,要人们以“平常心”、“平等心”来面对尘世的种种外境,就是要人们去掉种种偏执妄想,而恢复自我的“清净本性”。世人追境逐欲,为名求利,自寻无穷烦恼,实可视为清净本性的迷失,自我失落也由此而起。俗话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实在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试问,世上有哪一个人不是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的?因此,且不需谈四大、五蕴皆空等佛法的第一义谛,即就此世谛俗语而言,对于每一个个人来讲,佛教以“毕竟清净”为自我的本性,有其合理的一面。禅宗的“自性清净”和“自性自度”的理论,在解脱人性的自我迷失方面是有启发的。禅宗思想在未来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可能会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发生更为广阔的调节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大乘佛法主张当色即空,而以断灭空、离色空为戏论。所以,佛教并不否定人生,并不否定现实世界中行住坐卧,活生生的我。如上所述,“无我”是为破除“我执”而说,是为了让人们透过现象之我去了悟它的本性,破除种种虚幻景象,颠倒妄想的系缚,从而成为一个身心和谐,人格健全,服务社会,利益大众,充满喜悦,活在当下,体现真正自我的人。
  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是“悲智双运,福慧两严”(借用永嘉禅师语,见《禅宗永嘉集》“三乘渐次第七”)。这里,智慧是自觉自度,悲福就是慈悲,即觉他度人。套用现代世人的语言来说,这两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无我”说则充分体现了大乘佛教的这一根本精神。觉悟人生与奉献人生是不可分的,觉悟了人生就必然会去奉献人生,如果不能奉献人生,亦即不可称之为觉悟了人生。在人类社会中,任何一个个体都是离不开群体的,每一个个体(自我)只有在为群体(他我)的奉献中,与群体融为一体时,才可能显现出自我存在的价值,才能生活得充实欢喜,才能真正感受和觉悟人生的意义。
&&&&&& 相传,佛陀降生时,周行七步,遍观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惟我为(或作”独“)尊”。人们都很喜欢称引这句话,但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真实含义呢?有的人甚至把这句话当作个人至上,以自我为中心来理解,真可谓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佛陀所谓之“我”,并非一般人心目中那个以个人身心欲求为中心的妄执之“我”,而是超越了个人生死利害的真实之“我”。所以,佛陀在说了“天上天下,惟我为尊”这句话之后,紧接着就说:“三界皆苦,吾当安之”(《修行本起经》卷上);“此生利益一切人天”(《过去现在因果经》)。这也就是说,佛陀所讲的“惟我为尊”,是在利益一切人天的行为中,亦即在为群体的奉献中,体现出自我之存在和价值,唯有如此,才能获得为世所尊的真实自我,获得充实自信的人生。这正是佛说“无我”之理最具体的体现。
  《老子》尝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三十三章)王弼对此解释说:“知人者,智而已矣,未若自知者,超智之上也。”(《老子道德经注》)的确如此,人要真正认识自我,诚非易事。现代人生活在这森罗万象的大千世界中,对于现象世界的认识已有飞速的发展,大而至于外空星系的宏观,小而至于量子真空的微观,在今天都已达到了相当的深度。可是,对于自我的认识,特别是对自我精神世界的认识,则并没有多少进步。而随着现代生活对物欲追求的膨胀,人类自我异化的加剧,以及生存的竞争、名利的竞争等等,更为人们认识自我,提升自我的精神世界,带来了更多的障蔽与系缚。
人不应当被现象世界之我所障蔽与系缚,不应当为物所役。人应当做自我的主人翁,恢复自我的本来面目,实现自我的真实价值。那么,人就必须破除现象之我的系缚,了悟自我的清净本性。一个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个人的所有,取之社会,亦当还之于社会。而在这过程中,既不应着我相,也不当着物相和受施者相。这就是《金刚经》中所讲的“无相布施”观,也就是“无我”观。
  佛教的“无我”论,为现代人的安身立命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 ——摘自楼宇烈语录
喜欢就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们
佛教慧日网站(非赢利,纯公益网站。网站所有音视频资料,一律不得用于盈利性目的传播) |
地址: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瞻岐镇慧日禅寺 邮编:315145 电话:9 手机: 客堂QQ: 邮箱:星云大师乐传“苦空无常无我” 800陆生踊跃请法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陆生踊跃排队等候向大师请益。(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星云大师开示,旁为佛光山代理住持慧峰法师。(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星云大师为禅学营学员讲述佛教根本义理。(图片来源:凤凰
陆生踊跃排队等候向大师请益。(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星云大师开示,旁为佛光山代理住持慧峰法师。(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星云大师为禅学营学员讲述佛教根本义理。(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7月18日在如来殿大会堂,向国际青年禅学营800名陆生及700位各国青年传授根本佛教意义。透过光明正向的思惟,诠释佛陀教法&苦空无常无我&,以破除一般人对佛法消极解读的迷思。
满足人类需求 神有千百万种
大师提及,世界各国各民族各信其神有千百万种;中国也是如此,幽默的表示,信仰的产生源于个人需求,例如,土地公像公安人员、城隍爷主持公道、文昌帝君如校长或教授、财神爷如财政部,纷纷满足每个人的不同需求。话锋一转,大师谈到佛是觉悟的人,一再教导我们&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依靠自己、相信自己;依靠法、相信真理。说明信仰需要有真实的对象、道德者、能力者等条件。
有佛法 所以人生不苦
合乎真理的条件才能让人相信,大师侃侃而谈,佛教真理的条件应符合本来如此、普遍性、平等性和必然性;以生死为例说明,无论是古人或今人&生了就要死&。虽说人生虽是苦,但也有快乐;快乐的背后还是苦,因为乐不长久、乐极会生悲。唯有修养才不会觉得人生之苦。
&苦&不是赶快修来生,也非不是冤家不聚头;人间佛教依佛陀原意说明,男女结婚是有情人终成眷属,情爱的升华需要慈悲。&苦是教育、训练与力量&大师强调,因为苦,所以让人成长。世间夫妻、朋友、儿女,以及是非、贪瞋痴三毒等身心苦,都可以透过佛法化解;将苦视为自我训练的方法,以增加自我能量。人间佛教倡导不苦,因为苦可以让人藉此磨练而更坚强、勇敢、增上。大师以自己来台65年,历经坐牢、谣言等一连串迫害,但他并不以为苦,因为&吃苦是营养&。
一切是假相 真空生妙有
&宇宙要空才能有,虚空则能万有&,大师表示,一般人以为空是空空如也、四大皆空,事实上,空没有一定形象,以拳头、黄金说明,握拳成为拳头,松开时就不是;打造各种饰品的黄金,一旦溶解成金块,饰品就不存在了。
大师接着引用《金刚经》&凡所有相皆虚幻&,解释宇宙万有为假相,若欲知真相,必需认识其空相、万有的关系。举母亲生个女婴,经岁月的流转,从女童、女学生、小姐,到妈妈、老太婆,&究竟母亲生的女婴是哪一个?&大师抛出问题,说明一切都是假相,在时空的流动里,因为我们已超越时空和宇宙万有结合。
地水火风四大分别具有坚硬、流动、温度、流通的特性,万物均由四大因缘和合而成,大师为让青年更明白,以台上的桌子分析,桌子是假相,因为是木材制成;木材是假相,因为是由大树形成;大树也是假相,因为它原是一颗种子,经过阳光、水、肥料等因缘和合而成。总而言之,结合宇宙万有的力量而成为这张桌子。大师的巧妙譬喻让大众开怀纳受佛法真义。
&真空生妙有&,大师说,空是财富,所以世间没有穷人;空是宇宙真理,就像有空地才能种花、种植农作物。
乐说无常 生命不死
&如果贫穷不要害怕,只要你愿意精进努力、勤劳的赚钱,就不会穷了。&大师乐说&无常&之义;即使再笨的人,只要能够灵巧用功,就不会笨拙。&无常&就像一再延烧的生命之火生生不熄,相信生命不死、相信有来生,人生就会感到非常快乐。以&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偈语勉励大家要走出自己的路。
忘我不计较 无我妙不可言
&无我&并非没有我,而是要有因缘才能有&我&的存在,因为父母、师长、社会、朋友等众人的成就才有了&我&。真我是不生不死的生命,以各种修行方式证悟之。
出家70几年的大师分享,终于找到佛的道路、找到佛的样子,了解佛是老师;同时期勉大家以勤劳、微笑、服务等方式,做个&给人接受&的青年。虽然个人渺小,但是可以善用各种方法在世界发光发热,例如巴西如来之子足球训练,获得高中组冠军,这些孩子将来都能代表中国参加欧美比赛。
&忘我不计较,无我妙不可言&,大师以最近世界疯足球的球迷们即使被香菸烧到西装、头发都无所谓,因正面临紧要关头的赛程,已达忘我境界。此外,更以&佛心与牛粪&的典故阐述苏东坡与佛印禅师参禅打坐的心性;佛馆给人方便的服务理念,以及简述三皈五戒的意义等,为青年朋友解开疑惑,更藉以强调人间佛教的任重道远。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于发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佛教官方微信
48小时点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缘起性空 无常无我 的文章

 

随机推荐